[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楞严悲华禅师【又名体澄光觉禅师】经典法语征集
发起人:妙善  回复数:35  浏览数:35177  最后更新:2013/12/18 1:26:00 by 清流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10/11/19 0:48:00
恒光





高中生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182
经 验 值:217
注册时间:2009/3/18

楞严悲华禅师法语(弟子普毅恭录):

跟我修行三大宝--

勤修功德要干活不要懒惰要拼命,这个是第一宝。

念兹在兹要念住随时随地要行禅,这个是第二宝。

秘密修法要信心神鬼不知行圆满,这个是第三宝。

2010/11/25 19:45:00
智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1
经 验 值:1
注册时间:2014/8/20

 

2011/1/14 22:39:00
慧清
向日葵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1145
经 验 值:1335
注册时间:2005/3/3

楞严一笑说:

尊敬的弟子,傲慢和自以为是是修行人的障碍,明的暗的心行都在菩提镜前一览无余。汝当相信,相信三宝心如明境,在明镜前什么也隐藏不住。

上师开示:自从你归依后,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三宝对境前!
2011/1/23 9:49:00
觉梦
一切都是师佛的恩德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908
经 验 值:2262
注册时间:2004/3/30

楞严悲华禅师法语(弟子禅梦恭录):

1.越贪爱,越痛苦,应该早求出离。

2.刚踏上这条道,还是苦,有坚定的信念,用智慧去洗涤,穿越人生之网。

3.自我的感情不停感动,很难与法相应。

4.要从这种感情里超拔出来,感知,出离,朝向佛法僧三宝。

5.时时忏悔清净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升起美好的功德。

6.这个仪轨核心在于忏悔业障,怀珍重心忏悔就能与咒心相应。

7.法音,梵音,海潮音,是佛的呼唤。

8.圣者显现出的相不同凡夫认为,具德善知识看得出来。

9.古代的大德,修行多么积极,舍弃了世间多少荣华富贵,他们是积极的,所以佛法也不是消极的。

10.即使强求得到,无常来时皆空,为得而造的业还在六道轮回中受种种果报。

11.人生要随顺因缘而生,既来之,无论境遇如何,处处在在要随顺因缘,这些缘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说“到处随缘延岁月”,世间讲“安分守己”,譬如一个工作的人,无论有没有发工资,工作本身就是我的本分。修行也是这样,见佛生欢喜,安分地修行。

12.你们遇到一个人产生一个欲望,到处游荡,追逐梦幻。

13.随缘,首先是不回避,随缘,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活在世上,如果把人生种种境遇都理解为佛菩萨赐予,无怨无悔人生就……。

14.调整自己的身口意,因果来的时候向自己的内心找原因。所以要守自己的心田,而不是去指责他人,把过失归咎于人。

15.如何体现为“不昧心田做事”?谨慎守护,谨慎做事,谨慎说话回应,善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往往生后悔都是因为毛手毛脚。

16.你修功累德、忏悔业障,别人说什么都与之没有什么关系,因果自承担,都在一颗心。

17.佛说修心,会有好的果报,但鲜有人懂。佛经讲的道理,因果为自招,因果就在自己心中,不是仅仅像平常想的,前生造什么因,今生有什么果。

18.佛法不宣不透啊。

19.(师答某弟子问惭愧事)过去已过,继续修行,做个清净善良纯洁的人,如何补过呢?心为物役,空过一生,改好就是,不要想去补偿什么,人身可贵,修行学佛为要,你问我会原谅你这样的人吗?你要自己原谅自己,我见世人都一样。

20.每天睡前半小时检讨自己,静坐或祈祷……都可以。

21.两种障碍,一种是梦幻,梦想,过去的见闻,哪怕遇见上师,梦的障碍难破,这个网破掉才能修行。二是散乱,心不单一,你不能接受单纯,简单的不断深入的东西,为什么今天的人不能修小乘……人是耐不住寂寞的,如果我告诉你,你的修行只是一本经,念他三年,我叫你开悟,但有没有人有这种心?

22.师:为什么现在不喜欢你们多听法听经?为什么现在有法却不喜欢传法?徒:顶礼恩师,因为我们需要时间消化吸收,实际去修行。师:上师能辨别各种禅定魔境,能传神秘禅观~那怎么办?我带进棺材?徒:弟子惭愧,弟子以为根器要在磨练中慢慢成长。师:风起不一定有雨。

23.在在处处都在修行。

24.不要猜想,妄断上师在说什么。

25.活佛看见在家人顶礼他也回顶礼,示现真实里面的平等啊,体现活佛的真性啊,看众生是父母吗。有的法师不这样,就体现三宝是福田啊。

26.上师用其他网名方便开示:上师表现不轻易说,就是说法的珍贵和不能轻慢啊。

27.又说:上师说老实是修行,慈悲是菩萨。我觉得这个含义很深,好像我们都搞错了。我们很老实吗?没有。我们很慈悲吗?没有。所以我们不是修行的菩萨。

28.(弟子问怎样才是老实呢)师方便开示:只有老实才是修行,修行就是老实。凡是符合修行的都是老实。这个意思很深。我想不老实的人不会是修行人,没有慈悲的就不是菩萨。反过来修行最不好做到的就是老实,菩萨最根本的就是慈悲。我天天想这句话,有好多理解呢。

29.我看在于你自己能不能脱身了。

30.你也可以不这样也活着啊。

31.正观正修必然会有结果,终有一天会明白。

32.念经的时候,培养戒心,其他的一切放下,心心念念投入专注,心散乱与平静功德是不一样的。

33.开讲《念身经》是提倡四念禅的开始。

34.我们想要的不会带来安乐,就是苦。六根对应的六识。如果心从梦中醒来了,根本就无所谓。比如厕所里的蛆蛆爬来爬去,在它看来粪坑是美好的,因为不知道,所以会被迷惑,我们被六根门头所显现的一切迷惑。

35.执着于感官的一切,就不能从中出离,这就是痛苦的根本,我们的心会执取,在思想、欲望、心愿上下功夫,而忘却了最根本的东西——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身体。

36.我们是如何认知身体呢?思维、观想、判断……只有对身体直接了当的体验,感觉,才是最真实的,因为有六根,触受,中间的感受,才会有爱取之心,快乐的感受就贪爱,痛苦的感受就起嗔恚之心想远离,在苦与乐之间就迷迷糊糊,从早忙到晚真以为有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

37.快乐的感受不贪着,苦的感受不厌弃,一切的感受你明明了了不随波逐流这就是出离。因为不求苦行,也不贪乐行,世尊说这就是中道。

38.人生说白了,就是苦乐,所谓轮回痛苦,生死恐惧,不就是苦与乐吗?

39.地狱中的众生,地狱,无非就是六根门头虚幻感受,如果不贪着,仪式到感受是虚幻的、无所谓的感受,地狱马上就消失了,地狱就是如来的感受。如果当下能理解苦的、空的,心当下远离执着,地狱的火马上就灭了。

40.什么是痛苦、解脱?你面对种种感受,能离开被感受的束缚,那么你的心就解脱了。

41.心是抽象的,因你从来没有真的觉知它是怎样存在的,身体的一切觉受如何生起、灭掉,何以睡时不知自己在哪里,走在路上不知呼吸状况,这是事实存在,一切因果都从身体出来。对身体不了解,如何知道呢?

42.身体是成佛必不可少的因缘,你要籍这个因缘而得开悟,如果生起实相,觉醒身体的实相,今生解脱。

43.佛经告诉我们:征服整个世界,不如征服你自己。征服不是控制,什么时候听过控制达到无欲呢?成为阿罗汉、菩萨呢?我们必须籍对实相的觉醒才能得到解脱。《金刚经》、《心经》都是印证这个实相。

44.因果是不昧的,听法,你对法付出了多少,今生有没有对三宝生起信心、供养、祈祷的心,如果你这方面的行为欠缺,虽然你在听,其实什么也听不到。

45.身体非常重要,但不是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们讲到身体的时候用到四个字叫“六根门头”。

46.体会不了,要修福德,该做的要去做。有了福德力能帮助觉性增长。

47.不要着急想,不然一个小时下来你听到的太少了。

48.人生苦短,没有多少时光来修行的。

49.(恩师谈到说话多少和方式)师:其实也不是方式。是一颗心,说话很不好说的。心要很小心地守护,说出来的话才好。但是虚伪久的人最好还是说出来好。徒:恩师,我平常话不多,怎么现在常觉得自己虚伪。师:习惯了,也是因为害怕的缘故,多在大家面前唱歌就好了。徒:害怕就是藏起来自己,就是虚伪吧。师:也不是虚伪,是覆藏。

50.师:修行其实是在改变性情,但是从哪里下手呢?徒:习气,当下身心的习气。师:不是,从身体的感觉下手。徒:受?师:是的,你听了半天没听出来。

51.供养父母行孝道,你就会成为有供养的父母。用供养佛的心求佛,你就会成佛,佛是觉者,带你走出生死轮回。

52.供养、恭敬的求法,请法师开示,不通过供养,能舍,就是偷心。

53.反省,一旦有了这颗心,智慧会增长。

54.引导式讲解,为你种善根,当下受法肯定是瑜伽弟子因缘具足的缘故。

55.从思修的角度来讲,说句不客气的话,听经越多越反动。学佛总是有依据的——发心,他的依据就是他所理解的佛法。

56.《阿含经》展示了完美的瑜伽行者形象:只要没有什么事,世尊总是一个人默默修行,勤劳从不懈怠,慈悲,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智慧,不做任何无意义的事。没有喧闹、华丽、标新立异之处,所证得功德殊胜,五眼六通具足,有无量无边的智慧道力。但若无其事地度化因缘,从不示现神通,或与世俗常理违背的行为,朴实、坚定地守着修行者的本色。

57.觉者的修行,通过朴实的修行,达到觉醒的目的。

58.从平凡简单的法门中走向极致,就能得到大果报,有目见第一义。

59.你自己的事情得自己来,要想修行要主动地提出问题,去坦露自己。

60.你深入思考过什么叫偷心吗?我们说的是佛法,你有偷心就叫偷,偷心,不正求。你明白了,就算过了这一关。不过这一关就不具备法器。

61.徒:弟子惭愧,是大家没有分担好。师:多些自己,少些大家。大家是个抽象的概念。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62.什么叫偷心向佛,不劳而获,不与而取,不供而求,不敬而问,不己而他,不忏而疑,如是等皆是偷心向佛,深障佛道。

63.把修行当做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

64.我们常常将容易得当做等闲看。

65.学佛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贪心,防止急躁、焦躁的心绪出现。网络这种环境,要善护念自己的心,不要毛手毛脚,功德、业障都在自己的心中。

66.徒:如何能见鞭影而驰?师:忏悔业障。

67.徒弟问梦。师:烦恼业障的反应。不在修道的角度上理解是无意义的。引发慈悲的梦是善梦,是加持。学佛人说一切都是梦,没有什么好执着的。梦出现的境界可以是衡量你修习的重要标准,比如进入禅定修习后,梦中能做主,比清醒时更清明,梦显现修习的程度。

68.觉信就在每个人心中,祈祷外在的觉信上师,就是祈祷内在的觉信上师。

70.降服外道,所谓降服就是胜过,你自己的修行就是降服,看你内心的功德是不是升起……

71.若能契入正念,不是往昔修行的功德,就是善知识耳提面命。

72.这是一种觉信的深入,非常微妙,这不是什么道理。

73.观察一个动作,身上的五蕴已飞速划过。

74.修行,在修心,跟外缘没有关系,但“远离独住、心无放逸”,要创造这种环境。

75.修道之初在喧闹之中,外缘如此是福报不够,所谓的随缘世间是不能定心,不定心是不能得到智慧的。

76.嗔心也是心的过犯,不耐烦。一念不能接受现状即起嗔心,嗔心是无时不刻不存在的,发火则烦恼业已经相当重了。

77.真实的觉照自己,就发现,睡眠心无时不刻不在心中。

78.悔箭入心,心不得定。

79.平常向外看,举止毛躁,未曾如此观察,当你如此做时,真实的功德会生起。

80.诚恳的修行,已经在净化道场了。

81.己未得度,先欲度人,这是菩萨发心。

82.修行说白了就是积累资粮和忏悔业障的过程。

83.内心相应的品质、行为,打坐、念经、参禅都是积累资粮。

84.在现实生活中举心动念都有善恶,所以返观,恶念升起立即猛力忏悔,总是返观内照,明明了了,这也是现实的禅定修行,仍然离不开戒定慧的层面。

85.真实慈悲心生起是有殊胜功德的。

86.不是说放生念什么好,你应该如何正确的发心,如理如法去执行?放生结束又如何回向?不管怀什么心放生肯定是有功德,放生的过程可能你会生起出离心、慈悲心,乃至菩提心,如法放生会得到相应的加持力。因为你正确发愿、正确回向的缘起,你给它念三皈依它得到法缘,善业。如果你还没有真实的菩提心,也可以随顺发心。

87.生命无常,因果是不虚的,因细果粗,善于抉择因果。

88.爱是与爱欲、贪爱结合在一起的,是自私占有欲,所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一切索取、为占有的爱都是痛苦的,应该循着正法修行的道路来割舍。

89.圆滑的品性不好,心性谗曲,不真实,不是修行人的品质。

90.因为执着于我,必然会害怕未知的世界,没有智慧。

91.遇见害怕的东西,立即返观自己的心,观照一下害怕这种感受是怎样生起的。一次一次看,战胜了恐惧,就能看到真相。

92.知道不知道的东西,听那听不见的声音。

93.听法是为了观自己的心,不要用对错去(评论了事)。

94.所有的佛经都是心经啊,在心上下功夫,慢慢就会明白。

95.读经有无上加持力。

96.不执着经书文字的意思是:不要执着于你本着我慢和我疑所理解的经文。

97.修行路上的我执,就成了业障,经常忏悔、发现,究竟是哪里卡住了。

98.把佛理解为哲学是大错,要觉悟到心的实相。

99.如果物质不迷惑你,享受金山都可以,可你现在是吗?所以让自己过简朴的生活有帮助啊。

100.初步的正念是对三宝的稳固皈依,正知时时监察能否让心按住在皈依中,正信三宝为生死苦海唯一依怙,归为引导三宝之至要者。

 

(持续更新中,100句内在原跟帖中编辑增加,每100句重新跟帖)



2011/1/27 15:47:00
觉梦
一切都是师佛的恩德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908
经 验 值:2262
注册时间:2004/3/30

101.感到世间苦,跑到寺庙里去,还是逃离不了。

102.周围的环境都是因果造成的。

103.徒弟问:上师,弟子无知。平常心又不能对治苦,平常心和学佛修道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弟子惭愧。师:平常心如果按佛法说就是平等永恒的心,照平常的语言说是朴实的心,实在的实际的不好高骛远的心,不要拿这个平常心来卖弄。

104.如来本心也叫平常心,开悟的心叫平常心,这个叫佛法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做人修行叫世俗说的平常心。

105.我们的心在哪里?不是过去就是未来,生活在当下、圆满中才是有意义的。心向外攀缘,过去和未来,不是活在当下,此即轮回六道之因。

106.平常行住坐卧在无明中,现在开发觉性,这觉性人人皆有,你若训练它、开发它,佛说可以让你证入涅槃。

107.当烦恼生起的时候,觉性能转动烦恼,甚至清净烦恼。念身经就是在开发、提升我们的觉性。

108.世人放逸,在烦恼中无意识地追求梦境,修行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养成一颗念兹在兹的心,活在当下。

109.身心一直在业力的支配中,归根在身心的执着,不能放舍。愚痴越来越重的时候,就堕入畜生道。

110.每天观照这颗心。

111.把简单的东西深入、串习起来。

112.……你可能以为自己已经走上菩提道……要真干、实修,像念身经……让自己来回答自己。如果迷失了,回到当下,回到真实中来。

113.从清净自己的烦恼下手,返璞归真,回到当下,回到现实中来。

114.什么叫现实?先前当下身心。

115.至诚的、恭敬的、毫不谗曲的心。

116.缘殊胜、加持殊胜、自己努力。

117.福德、戒德不具就想禅修,这是贪心。

118.人格还没有健全,进入正修的资粮还没有积累到,真实的信心还没有积累到相应程度。正修行前要有前行的资粮,不断返观内心,去明白,目前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119.……洗承甘露的杯子

120.世尊不断开示苦地。正式修行前,你要弄清楚修行的动机是什么,还要具相应的缘,明白如何去修行。

121.拥有枪支守护权的人,我才会把枪支给你。恭敬心。

122.老实修行,奉持戒律。

123.不断地回头,不断地前进,这个就是皈依的过程。

124.高尚……符合修行者的生活方式,打坐修行就有了坚定的基础。

125.……探讨佛法为表现自己,心奔突在逻辑思维中,多少年过去了,越修越糊涂了。

126.象一个弟子。

127.人生的真理就在平平淡淡中,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128.读经:庄重、忏悔、祈祷的心。经典本身也是佛陀的化身,面对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129.常诵心里会得到很大的安宁,从十八种怖畏得到解脱。

130.若怀虔诚恭敬的心诵持,将获不可思议加持力量。

131.晚上吃饱,心容易散乱。

132.素食有利于净化身心。

133.顶礼,也要前行、正行和结行(广大回向)。

134.内心中充满烦恼、事情业缘的障碍、头脑中错误知见,这些是业障。一切业障皆忏悔。

135.忏悔并不意味着自卑。

136.学佛不是学知识。真正如何树立学佛,是前行的积累,忏悔,发心,是正念,天长日久就会强大。

137.徒弟问:为什么拜佛、持咒就能消除罪业?师:非也。

138.徒弟问:功德回向给别人,那自己呢?师:真正的功德就升起了,破除我执。

139.你心的皈依处太多了,你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心就散乱。

140.常亮道场灯,庄严道场。

141.留惑润群生,方便善巧,装作不懂,来代众生祈请,这是菩萨一个伟大之处。

142.我今归命礼,庄严神圣,把生命交托来皈依。

143.每做善事,回向广大,悲心切切,都在庄严佛土。

144.无望来生,观想六道皆苦,为什么要寄望来生。

145.念身念念明晰就是文殊,不是去五台山拜。不要把真正的功德给丢了,舍本逐末,轻重不分,末法时代,抓枝末,把关键给丢了。

146.(关于寺院和在网络上听闻)你见佛是佛宝,见经书是法宝,见僧是僧宝。三宝没有两样,都是众生皈依处。

147.转供养世间的心,为供养三宝的心。

148.有正信,则立愿,必能发行,发行即需正念,有了正念,力量强后,正知则随之而来。对善法的心念不忘,不断思维,在行为中勤加观察,如此守护十善业,则能成佛道。

149.规律化的修行产生修行的觉受,最后产生明悟,从而瑜伽。定课熏习我们的心,无论烦恼多重。每一个瑜伽修习都要完成相应道品的熏习,功课应是定课,否则一切功德不能显现。如果因外缘干扰,应该忏悔。

150.殊胜三妙要道:前行至诚发愿;正行专注没有散乱,安住在修行;结行广大的回向,象佛菩萨那样的回向。

151.打破自我走向定性是个甚深微妙的过程。会有走上歧途……等,没有善知识(加以引导)是很难的。感受可以是苦受、乐受、中性的受……对不知道的东西会恐惧,如死亡,无论无所谓还是怕都是无明。一旦体悟到这个身体不是我的,就会恐惧。

152.恐惧是因为你自己没有个皈依处,所以善知识都要在佛教中一再强调(皈依的重要性)

153.佛法从恭敬中求。

154.完全放下自我的时候,佛法才会真正进入。

155.(徒弟问自卑为什么也是慢)师:卑下慢。自负和自卑都是慢。慢来自自我,傲慢是增上慢,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也是慢,傲慢和自卑都构成障碍,不能亲近善知识。

156.(了知和觉受的差别)了知即理解。觉受是体验、体悟,其实是经验,但也要调整,从经验的束缚中走出来,才能证悟。

157.依法修行——前行——念念不断修法——从错误知见中不断调节,得到正确的领悟。

158.徒弟问“缘起正见”。师:人间事务皆在空假中,此说说了也易错解,不说不说。

159.善信善愿善行——法忍。

160.回想哪里错哪里对,用上师的教诲来衡量,对了,错了。

161.睡前,让自己保持清醒。

162.所有的行为都觉悟自己,念住自己,善念。

163.越自然就越自由,越清闲。随缘延岁月。

164.心心念念念住自己的所有行为,慢慢长智慧。戒定慧、信愿行带进去。

165.我执就是对我有、我得、我想、我爱等等的执着,执持不放,执着于是我的。

166.以一颗无所得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事情。

167.五戒十善得人天福报。

168.锻炼皈依的心。

169.没有正信,很难有修行的愿行。

170.正愿来自正信。上师如何发愿我们如何发,菩萨如何发愿我们如何发,学着发,渐渐趋向圆满。

171.正信有很多含义,首先要对善知识有信心,对上师正信,对佛法僧三宝正信;信用,说到做到,不用催促,绝对不打妄语,儒家说人无信而不立;信也是一种信念,如来的功德是智慧和福德两具足,必须信愿行具足,必须修菩萨的十大心愿。

172.通过闻思辨别,破除种种邪见,以期树立正知。

173.正念现今当下的心。你平常的心念乱七八糟,贪嗔痴慢怀疑,迷迷糊糊。心念朝向哪里,心就朝向哪里。比如说回向利人,见人解脱自己也欢喜,这就是正念。

174.正念需要锻炼、串习。比如功课,比如念住,当下修行的时候心思走开,就是非正念。有时候师父讲什么你听不懂,不能开智慧,要是念力强了,一心专注明明了了……正确修止(定)、观(慧),也是正念。这就明白了,为什么要不断念、串习。

175.先有正念,才能观察觉知。正知,即正确的了知,明白起心动念的因果……有人迷糊有人明白,就是觉知的力量不一样。

176.正知破无明,正念破散乱,正信破偏邪。

177.若不行善业,品行难以高洁。

178.皈依的锻炼:回头、依赖、依止,要在平常的行为中体会。

179.前期的修行即是皈依的锻炼。前期不提这个概念,因为这群人各有我慢,容易流于理论,需先摸索认识,现在总结才有意义。

180.如果没有达到实质,形式对你就是重要的。

181.佛法就是真实,因果是不昧的。

182.宁可直中求,不可曲中得。

183.随着当下的因缘,按照佛法去抉择。

184.皈依的锻炼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1)锻炼礼敬:印光大师强调,古往今来高僧大德……佛法从恭敬中来。依止善知识,即从顶礼上师开始。(2)对三宝的赞颂:在赞颂中锻炼皈依心,积累功德,清除业障。《普贤行愿品》“称赞如来”,从赞颂世间的东西转为赞颂三宝。(3)亲近三宝善知识、法师:回头、皈依,把用在恶友、恶知识的时间转来亲近善友善知识。(4)承侍供养善知识:从最初的亲近到跟在身边承侍。善心比丘在阿难尊者前即为世尊侍者,但因谤入饿鬼道。不讲条件承侍善知识,等而无二承侍三宝。

185.忏悔、祈祷、精进念(三妙要道持念)、对治观……统统都是皈依的锻炼。

186.礼敬十方三世诸佛,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一切众生都礼敬。

187.顶礼是皈依的最高礼节:(1)示现给所有众生,以上师三宝为尊,学佛法的修行,才能……(2)对自己而言,意味着皈依。

188.高僧大德对众生顶礼是示现平等、慈悲。如果你到处顶礼,只能说明心散乱到处皈依。关键是你这个顶礼意味着什么。

189.日用通理,不着有为。

190.戒也意味着一个人的德行。戒定慧也是果德,佛靠此成佛。持戒两种境界,得道未得道。

191.观身的目的,培养的品质是什么?觉性。

192.不要在这个觉受里面走,完全全然的觉知。觉性。如果被觉受牵引,生贪嗔痴心,就是不好的。

193.越来越比过去觉知,很快明白善恶所在,这就是功德在增上。

194.别人骂你,反而欢喜,度脱他,这是功德增上。

195.坚持实修实证。

196.去忏悔去检讨。

197.师引用古人的话:“仁者无忧,智者无虑。”

198.烦恼来时,观照烦恼。修行,烦恼不能缺。突破烦恼,把它专为菩提。

199.烦恼化菩提转识成智是全部的问题。不逆行不能返本。

200.听法的唯一条件是信、敬、诚,信则不虚诳,说到做到;敬则不择顺逆,一视同仁;诚则直心不二,为法布施。

201.(徒弟问如何观想上师)徒:如何观想上师,上师是大菩萨,也有凡夫身。师:上师是三宝,不要用世间法去观想。你自身有佛性,佛菩萨的本性。打破无明,就能成佛。徒:是。发菩提心,才能对治卑下慢。师:这个是对的。

202.佛法僧三宝通过上师来教化众生。

203.所谓修行的道路不要想得那么远,就在当下。

204.上师说的你要完整地听进去。

205.(徒弟问“舍缘”)徒:顶礼恩师,弟子有疑问——难舍能舍,舍很难。现在弟子知道无常烦恼,念佛做功课等后心静欲舍,但有时心里不想舍,这强大的业力,弟子是否可以去随顺因缘。师:不存在舍弃,因缘是互动的。

 

 



2011/2/5 14:54:00
觉梦
一切都是师佛的恩德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908
经 验 值:2262
注册时间:2004/3/30

注:这是最早的笔记,当时很多听不懂,记录的有点断断续续,虽然不敢擅改,不清楚的地方就用省略号空开一下,还是有可能会发生记录错误,敬待上师拨冗审阅。

1.修行,是修心。

2.凡人,实修,可成佛。

3.修行和开悟是两码事,悟者顿悟,修者渐修。

4.修行是为了明心见性。

5.人生苦短,轮回路长。轮回路长够你享受,遇到善知识何其重要。

6.男子色心重,女人欲心重,且长久,衡量身心的状况,引导自己的内心,正确对待它。正视身心的状况,明白自己的弱点,增强好的一面,克制弱的一面。

7.回头,从心外求法修行,转为从心内求法修行,皈依三宝来修行,不再流浪。

8.发愿修行的人第一事持戒——长斋戒酒。

9.佛法的修行从恭敬三宝开始。

10.因果各人悲,每个人都应该返观内照。

11.成功的关键在于得到正见。得正见的途径是长斋戒酒、参投明师。

12.得正见,皈依三宝是基础,戒定慧是支柱。

13.皈:离开过去的所做所为,回过头走修行之路。回心发愿修行。

14.回头:什么是我过去一头栽进去的地方,就从哪里回头。

15.真正的功德,来自于因果。

16.法师说法的时候,可以讲是人天共庆,非常之神圣庄严。你真的要有颗至诚恭敬的心,那真的是功德无量。

17.入三宝之门,皈依三宝,走上三宝的道路,最终将证得三宝的果位。

18.出家师父也有凡夫僧、圣者僧,把出家师父当作良师益友是对的。

19.师父骂一句,消业障。

20.一片袈裟都应该恭敬。

21.(师答徒弟问超度)如果今生努力的修行,把所做的一切福德回向给他,其实就是超度他了,并不在于这样一种的形式。

22.(徒弟谈亲人的死)世俗人醉生梦死,对人世充满了贪爱无知,亲人的死会震动他。

23.师开示“善知识”含义:(1)狭义即上师。(2)广义指善友,在人生关键处提醒你的人。(3)善缘,环境,使你在其中受到熏陶。(4)学佛过程中之物质、精神上支持你。

24.在善知识处听闻佛法,每晚什么都不做,把一句话细细思量,反复思量。

25.修:去做,改过的过程。如原来生活、吃饭、做功课没有规律,修正过来,按照正确的行为去做,过程中获得感悟。

26.不重久修,不轻初学,日日新,又日日新,一切都从头再来,一次次地从头再来,破除我执法执,重新看到最初学佛法的心态,永远把自己看成是初学者。

27.修行从布施、供养开始,能舍,防自己有贪爱心,就该修持戒,会遇到很多障碍,屈辱,心就不能安稳,所以要修忍辱,不嗔……修精进……以此积累修禅定的资粮。

28.所有的功德不会因为别人对你说好和坏而有变化的。

29.得一分智慧破一分无明,天长日久就走向解脱了。

30.非根不传,非器不度。让自己积累资粮,根器成熟,可以接受相应的法。

31.实修实证,一方面是根器,一方面是因缘,遇到因缘要珍惜。

32.不忏悔,业力永远没有消除的一天。

33.大智慧是对自我的认识。

34.戒定慧修行的道路,每天修忏悔,重新刷新自己。

35.出家不是职业,是对世俗的超越。

36.戒:忏悔、检讨、改变。

37.返观内照是去除无明的途径。

38.学佛从恭敬学起,得一分恭敬得一分佛法。

39.重师则重其所传法,法便行,否则法不行。

40.如果你今天未真正起出离心,你不要跟我说,你是在修解脱道的法。

41.心性如何运用“王舍城”,管理自己的身心就像管理一个城,六贼不断侵入国家因为我们不愿意筑起戒墙,因为王不公正,不愿持戒律,就像断壁残垣……

42.修行就在“现前当下身心”,对自己的心性完全明白。

43.可怜,靠散乱的思考,没有修行,不能……把得定,作得主。

44.戒德做基础,才称得上定慧。

45.学习佛法的闻思,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46.心总是被内心的烦恼所左右,每件事做长了就会分心、散心,修忏悔,修发愿,把自己的心修下去,不要流于表面的肤浅。

47.心若是定力未修,早日修行为要。

48.自责是对的,如果是忏悔。自责不已,以致不安,是后悔和不自信、陷入到自我形象的在乎中去了,不好。

49.悔剑入心。

50.自责是嗔和恚。

51.布施供养有财、法和无畏三种布施。财布施培养不贪的心。布施为了离贪,使心与佛的心相应。

52.修行就是修心,没有必要改变外面的环境来修行。每天看了山河大地,房屋草舍,这一切跟我的心有没有分开?

53.一切修行离不开这颗心,自心是三宝但要皈依三宝来学佛。

54.不要把世间法当佛法。

55.供养是一种恭敬之心。

56.为法而布施,为供养而布施,为摄受而布施。

57.众生要去除贪嗔痴毒,才能次第修行。

58.什么是孝顺?孝者慈也,给予快乐给别人。

59.不伤生而自活,不醉不乱,无贪爱无憎恨。

60.我们平常总是付出一点点或者是舍弃一点点东西却希望能有很大的果报。

61.(徒弟问心中有莫名的尘埃漂浮突然陷于落寞要怎样平衡)师:修行不要在乎一点一点的感觉,要越过它坚固信念去修行,不要过于在乎落寞不落寞的感觉,要培养向前进的力量,走走看看让它过去。

62.(某初学问与家人不和)师:与家人相聚本来就是果报,慢慢把缘化了,尽量不要用过于执着的方式。应该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自己处在家中的地位方便善巧地来沟通。你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理越明,那么事情就越清楚。修行正法的路上磨难重重。

63.(居士问贪吃)师:当然是贪,压抑、放纵都不是办法,应该找到……

64.(居士问工作中同事关系)师:别急着保护自己,认识自己才最重要。

65.真正听闻佛法,内心充满喜悦——法喜。

66.正法难遇,知识难逢。消除邪见才能走上坦途,不要停留在基础的问题、错误的知见上面,有些话不是一下就能听懂的,不要执着于过去所爱的东西,改变的心就是舍弃、布施的心。

67.念头动起来的时候,发心有正有邪,学了这么多东西,要归于一念……修行的境界体现在……佛法指导人生。

68.修行的法是总持法,总持在一念当中。

69.所学的东西在每一个当下一念能体现出来。

70.相信就会说“如是如是”,我对我所信仰的佛法真的相信,我只赞扬我所信仰的宗教是真确的,也尊重别人的宗教,不毁谤他人的信仰,我只向别人显示我真诚的信仰,把我通过修行得到的法喜,与人分享。抱“如是”的态度去建立信心和信仰,听经闻法必须抱有信心。71.众生想问不知如何问,很多菩萨巧设方便,代为祈请,请佛转发轮,使有缘众生能听到佛法。

72.定慧的力量成就佛道。

73.活在当下,把握现前当下身心。

74.小事做不好,什么都做不好。

75.真修行畏惧的是无明、恶业,而不是自己的面子。

76.做事要创造因缘,不能纠缠在当下自我形象中,自我封闭。

77.修行的人面对的就是自己一个人,没有我们你们,只有同参道友。把道场当做修行的拐杖,学佛学个智慧,用智慧来处理事情,不要固步自封。

78.克服争高论短长。

79.修行的心:反观你的心,改变你自己,重新培养心的品质。

80.心处在无明黑暗中,对一切相无明,不了解,要积累福德资粮。

81.要战胜自己的无明业行,越觉察自己返观内照,离佛就越近。

82.皈依,发现了过去的错误,想回头。

83.无明占住则法不入心,要保持修行正念。

84.我执我爱,心不能深入。

85.读经,进入正确的心态,读经本身是在祈祷,不皈依不会有这种力量。

86.修行是战胜自我的战斗。

87.觉:听听不见的东西,看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88.忏悔的心是向内的,不是向外去在世间业力中执着炫耀。

89.不断树立正念,唱经、持咒,不断的返观内照,培养正知,有学佛的时间闲暇,这样从无明中醒来。

90.每天的功课,把自己的心拉回到正念中来。

91.念力拉回无明的业力。

92.先获得正念、正知。在它的守护下,心逐渐趋向戒定慧,然后看到实相。

93.(徒弟问修行勤与惰的“节奏”)师:修行没有节奏,发心正了,缘顺了,福德资粮到了……

94.借正信的力量加强闻思修,功课不公开,观自己的心,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功课的意义。

95.祈祷唱诵是一种宗教仪式,俗称念经,历史悠久,是佛教弟子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在读经的过程中,体会、实践戒、定、慧。

96.戒德是佛教修行的基础,俗说人格基础、品行基础,佛教的人格标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97.戒在佛法语言中,是无上正等觉者佛、如来所制定的成道精粮;定慧立庄严。一切佛菩萨都修行定慧最终证得佛果。

98.读经时候作此想:面对的就是佛,要有虔诚、庄重的心。读经时随时忏悔自己的行为。虔诚、忏悔、庄重,有这三心就能达到戒的功德。三心的反面是我执我爱的心,世俗的散乱的心,比如在人群中读经在乎自我的形象胜过了对佛经的……庄重忏悔,调整自己才能进入到……

99.定从止来,在行道角度不作此说,讲正念。譬如读经中,正念一方面是专注的心,培养正念不教自己的心游走他处,培养专注心这就走上了修定的道路。另一方面坚毅的品质,坚定地修习念经法门,培养自己坚毅的品行。通过这两种品行逐步进入到定的境界中来。

100.从行道角度理解慧,读经必须经过三个阶段:通读、熟读和诵读。《妙法莲华经》说一切佛法与世间法不相违背。每读一遍,闻思修一遍,越读越深,可参详经义,参详经义就进入观照般若的修习(通往明性见性的道路)。经典读得不熟从大师那里听到的就越少,事先通读、熟读、诵读,到正式讲解时可能有人当下就会开悟。



2011/2/13 14:45:00
觉梦
一切都是师佛的恩德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908
经 验 值:2262
注册时间:2004/3/30

101.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最初因缘。

102.读经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读诵经典而修习闻思修道,成戒定慧。故在佛经中随处可见世尊赞叹读经,通过常读常诵,理解思考,培养道力又熏染菩提种。

103.读经时修行虔诚、庄重、忏悔的心。

104.道友讨论是个途径而已,结论要向上师求得。

105.要问的问题是当下心中的疑惑,认识自己在修行中走向的偏差。

106.慈:给人快乐。悲:拔除别人的痛苦。

107.于诸事善用其心,便种善根;于诸行自净其意,能亮心灯。

108.无有自知之明,不会检讨自己宽容他人,总是责备他人,怨嫉道友,难有承当?多少瑜伽兄弟因为道友间心里不平,如临魔宫?在上师面前看来很谦卑,面对别人品性全彰,话未几句,嗔心便起,自己无智慧,说人愚痴?为什么无心参加活动?真正谈每天功课修法的寥寥无几,真真句句会心的勉强凑齐。

109.瑜伽二字为相应,也是具德之意,深思此二字。你们都是瑜伽兄弟莫轻此缘,救度众生救度自己全在这里。此关不过全是谎言。

110.师总结弟子的错误:错误一、上师不在不能反省,总结都交给上师,不敢做决定,这都是错误的,逃避自己的责任。有些事情,行为上一旦超越,智慧自然就跟上来了,有行有修才叫修行。错误二、总是要找借口回避你自己,容易在偏差中越走越远。

111.忏悔:知错改错。

112.根器差要通过修行获得智慧,有人自认为聪明,有人自以为是……上师看来却是处处逃避责任。

113.怀友善心,当你去面对他人的时候想到面对自己,“平等舍”,道友之间说话态度有点高高在上受不了,用平等慈爱的心去面对他。言辞不要互相指责。

114.断人慧命,也是杀生。

115.和合相处,真诚相住,利乐有情,庄严国土。

116.人,要么为人师,要么就做别人学生吧。用一颗友爱、谦恭、柔和的心!

117.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去积累资粮。

118.持咒先需意念不断,一路持去,不急不躁,与咒心相应。

119.持咒的四种境界:散心持咒、净念持咒、固念持咒、一心持咒。一心不乱后能证入持咒三昧,三昧中最高境界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入楞严大定。持咒真实含义是持此咒心。然此境甚高,非初心能入。故应坚定正住精进不懈而求瑜伽相应。

119.持佛号与持咒稍有不同,入手不同。持佛号是持佛名号。持咒是持三昧咒心。持念总持无有差别。因人而异,平等受持。关键在能够瑜伽相应。持咒有秘密加持力,佛名亦有愿心加持力,在持念境界和总持佛心上无有差别。

120.戏心难入正道。

121.咒语有秘密含义,到你真正与咒心相应就懂意思了。

122.不要太大声太小声,要意念不断心意平稳一路紧随。

123.法界的加持力来自因果……自身的功德。

124.很多事是你有没有去做。

125.修行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智慧,自我感觉好易生我慢心,我今天状况好与否,身心清净与否都是为了修行,是枝末,不要舍本逐末。

126.问自己:我这样想对吗?

127.所谓现实就是这颗心。

128.学佛的人坦然地面对。

129.愿求弥勒上师瑜伽句,每天用心修持,包含了上生经的意义。

130.以赤子之心修习每一个法门。

131.怀着重新认识的心,不要陷入。

132.(关于俗情道情)起初用道情转俗情,进而清净情念入道。道非形象全在自心,一念相应即得无生。常熏常修福不唐捐。

133.(关于串习)生生世世就是这样串习的,串习久了随时随地就像修行,心情不入凡情俗念中。串习就是不停地熏习建立稳固的正念。业障要有个发露的过程。

134.当你问题问的不深入的时候,如何要求别人回答得深刻呢?

135.不要认为专门讲某部经才叫讲到这个经,应当把听闻当做整体来听。破除我执和法执是我们的目标。不重久修不轻初学是我们参与活动的基本精神。不断反省,不断重新认识。

136.学佛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不是到处学散漫心学叫多闻。

137.说是学得很好信心很大,但是却自我固执大,不亲近上师,这本身就是根基最差者,事情往往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佛理和自己理解其实大有不同。

138.(信众问想亲近法师但觉自己象没头苍蝇不知如何亲近)师:亲近不见得就一定是身体到面前,这个完全又是佛理和俗理不同。应先祈祷三宝。

139.每个人都感觉上师是针对你个人在说法。经不是解得的,是证得的,不是用知见能得到答案,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140.求佛为达到世间的名闻利养,是下贱。你求佛的动机到底纯不纯,学越多道理越包装自我,不知不觉中,向人炫耀自己,自我涨大,我们要警惕,因为这颗心,不知不觉会这么干。

141.只要想亲近佛法,哪怕想读诵经典,都应该到师处去问问题。

142.问法要做好准备,法师说可以你问吧,然后才问。此即慈心的体现,恭敬,得体。

143.法是靠证悟者来传的。

144.师在我后观我是非不应放逸。

145.拜师不见,或师打坐不得见,留言。是慈心,也是交流。师可能会使人通知你另外安排。

146.你承法的方式如法不如法,才是能不能承法的关键。

147.修法之初不宜有自我主张。

148.持戒:培养细心,谨慎审慎的心,这是进入修法的必要前行。

149.下决心才能改变习气。

150. 在供养、帮助、照顾时,不要以自己的感觉去服务于他人,应该学会观察,怎么样才是真实侍奉。

151.人在破除我执上下功夫,整个人会获得很大的提升。

152.“我”会改头换面,乃至说谎来显示他是慈悲的人,高尚的人……所以当他进入修行的时候会难受,就是这个道理。生命已经习惯围着“我”在转,在人我里面滚,从不愿听闻佛法,乃至于创造种种宗教,我无限涨大,一旦信什么天神树立和包装了美好的自我,再也听不进正法。

153.乃至众生烦恼尽我仍忏悔。

154.海水可干,虚空可有穷尽,上师的恩情无法报答。轮回在生死苦海中,无论是教育还是父母,谁能告诉你我是虚妄的,如何解脱生死轮回呢?如果不是遇到上师遇到佛……

155.你都不算是敬师的人,更不能说是敬法的人。

156.三世诸佛以法为师,以法为中心,重法必重师,不恭敬师长的人,智慧难开启。

166.若从他听闻一四句偈,包含法要的偈,这样的上师,恩德是报不完的。世间的老师,从生到死,很难跟你说到这个。

167.若不扫地添香水,纵有河沙福亦倾。

168.不要执着神通,你好好修行,三明六通皆能具足。

169.注重佛教共同法的修习。

170.被无明烦恼业力推动下轮转六道,业力来自无明心中,除非打破无明否则无救,人生无常,生命的苦一直在逼迫着你。生命无常,且无论你在家中受到的逼迫,俗世的家,一切地方,不可能成为你的归宿,生命的苦与生俱来,我们没有必要逃避。

171.无依无托:俗世父母、感情、友情之依,自由的生命托付给谁,谁能把生命托付,让你不老不死不苦不轮回在六道呢?领悟这四个字你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三皈依。

172.贪嗔痴慢疑,这五种烦恼会生出无量无边的烦恼。

173.不是依赖上师,而是要主动修行,积资忏罪。

174.佛法大海唯信能度。众生难度,因为心中有世间邪见并执着之。如肉身即我,喜欢的即是好的,对我好的即是好人,因为邪见不能皈依,在邪见支持下欲望上的错误执着,我执。所以只有皈依三宝修行才是佛弟子,皈依三宝是翻邪归正之本。这是最基本的因果律。

175.受持五戒是断恶修善的源泉,不断恶修善哪有修行的资粮呀,这不同于世间所谓道德规范。

176.行十善目的是什么?清净身口意。无明烦恼即是发动身口意去造业,戒告诉我们什么是恶的,只有佛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恶什么是善。

177.三皈是本,就如同栽种子在地下;持五戒如同浇灌,沐浴阳光种种助缘;行十善就好比生根发芽的根苗,最终要使大树成长起来,超越生死苦海。

178.行善积德,积资忏罪是为了进一步修习道品。

179.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业既净,然后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尘合觉,背离尘嚣烦恼干扰,与大觉佛性相合,转凡成圣。

180.众生轮回在六道之中,若世尊不出现在世间,我们哪有法可依。

181.如果一个人没有报恩的心,肯定没有慈悲心,就肯定不会有菩提心。

182.千年的黑暗,一把火就能照亮,皈依回头,努力精进的修行,智慧的力量就能破除无明,所以说回头是岸。

183.所谓修行次第,也是一个对治,要我们警惕,却什么善品……就去……有人在资粮道中觉悟。

184.(徒弟问无生法忍)师:从修行次第上讲证到人我空和部分的法我空是阿罗汉,从法次第上来讲,观法无我,比人无我深,从次第来说是先破人我,然后再破法我。

185.任何修行的善法回向了都成为往生的资粮。

186.(徒弟问因果从何而来)师:因果就是因果,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无始无终。

187.在不适当的地方、不适当的时间和不适当的人做此事就是邪淫。要想修道必须从中出离,否则深障佛道。即便为社会道德认同的夫妻,也当不沉迷,以之为快乐。

188.进入禅定,获得智慧,更能离欲。

189.绮语绮丽没有实际意义,迷乱心,妄语与道相悖,假话违背灵觉本性。

190.以上四条为性戒,本性是恶,无论在家出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过。……不受戒不能成就……随力随愿而受,哪怕一条两条也好。

191.(徒弟问地藏经里地狱名号众多未曾见过生信实难)师:境由心现,有地狱的心就有地狱的境,六道是随心现。心灭了六道也会灭的。

192.快乐的感受不贪着,苦的感受不厌弃,一切的感受你明明了了,不随波逐流,这就是出离心。

193.先了解无我,然后修无我得觉受,调整觉受最后证悟无我。你第一部分要认真修一个月,要坚持每天都修,再学第二部分。

194.(徒弟出水痘,在病时敏感思虑,担心一面忏悔一面俗世怨债不能原谅,求告于恩师)师:人生随缘,病中也好修行,不求这个,也不要急躁,平常的心对待就好。

195.一天之中,心常陷入情绪中,烦恼心中难得清净,因此培养戒德调服自己的内心,若在情绪动荡中进入打坐等修习,很多人修不进去。

196.在唯利是图、冷漠的人群中,没有一个人会感到幸福的。

197.攀缘的心,最后得到的还是命中注定的,不是求来的……知道原因,要做大的改变。

198.得到智慧就有办法离开轮回。

199.护心有三个层次:戒护心——善对恶;定护心——功夫护心;慧护心——护而非护,已悟心本空故。烦恼即菩提,护心已经在修行,之前应该先锻炼皈依心。

200.四座修法,六时行道,这个是标准的瑜伽行者的生活。在家的人可能只能修一座,有的两座,完全四座必须没有家庭和工作的八关斋戒。



2011/2/15 17:09:00
觉梦
一切都是师佛的恩德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908
经 验 值:2262
注册时间:2004/3/30

201.不起心不动念,一切对立都不复存在,丰欠不二,可以立贫富之命。

202.行住坐卧,念到起心动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203.种善因,得善果。

204.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啊。

205.师为在家弟子开示:没有基础,一味地贪高求远,地基没打好,盖高会倒。今天学佛的人,喜欢参玄,但佛陀在现实生活中……怎么抉择因果。眼高手低,贪高求远,所以推荐注重佛教共同法的修习,提倡四念处。

206.世尊用种种方式告诉你,应该皈依什么,修行,学佛,朝向“圆心”的方向。

207.弥勒净土法门两大殊胜:一是不断结使,凭福业力、禅定力、系念力,乃至合掌礼敬等因缘力亦能往生。可见易行易往。甚至无需一心不乱,真正专化欲界,三根普被。二是不舍悲愿,成就迅速,能值诸佛,必不退转,纵不得升天,龙华树下亦得相会,十方佛土随意而生。定值贤劫千佛。广度众生。

208.(徒弟问爱情)师:化亲情、爱情、友情、同情、无情为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悲心,这个才是佛子应具备的。

 

 

 



2011/3/6 14:37:00
恒芳





高中生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182
经 验 值:194
注册时间:2009/8/25

1.归依除了需要正确的发心,还需要诸缘才能成就。还得有如法的归依证授师、需要归依的祈请行为等等,最重要还是清净的信心。

2.因缘会遇时,所造业不亡。

3.对三宝具信心者得授归依

4.弟子:祈请上师开示:晚上梦到杀生是否会有杀生的果报?弟子醒来想到自己于梦中杀生,就念忏悔心咒,不知这样做对不对,祈请上师慈悲开示

师开示:不是确实的杀生,但是还是有杀业留着。
忏悔就好了。

5、世间的法则是因果。出世间的法则还是因果。因果就是佛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佛法。

6、不学不知道。学了后以佛法辨正邪。

7、信心不是听话、听法不是听课、问法不是问题、说话别说佛话、做事别做傻事

2011/5/6 21:03:00
智心





博士后级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777
经 验 值:902
注册时间:2006/8/9
1、每天醒来后要第一时间发愿,发修行的愿。发了愿,今天一整天才会在愿力的催动下去修法。

2、念住任何东西到“心清净”,然后起观,看五阴当下如何缘起生灭,如何变化现前……

(3、念诵(即念佛、念咒、念经)和禅修(即内省、念住、观想)其实就是最主要的内容,另加常见的烧香、拜佛、供奉、祈福等礼敬行为,其实正可以构成此道场瑜伽修行之三庄严。故今以礼敬、念诵和禅修作为庄严道场之殊胜瑜伽行也!----《瑜伽概论》第六。)

4、当一个回忆到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的时候,如果能念住这个状态而观照,那就解脱了,修行上叫断结。

2011/10/13 8:41:00
道光_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30
经 验 值:34
注册时间:2011/7/21
在昏沉中修禅,奋发提起念住当下,这就是最殊胜的时刻。——楞严悲华禅师经典法语

上师答:心,就是指上师,上师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上师,是一体的。你那颗心就是上师,就是佛。上师的身语意表现出来的,是佛性的表现。那么你这颗心,就是佛。外在这个上师,他因为已经觉悟,他就是这颗心的显现,而我们自己迷失了这颗心,我们有个自我的执着,认为我是一种五蕴的结合,我是谁,我是什么样,这是一种妄想,迷失自心。所以皈依上师,就是要找到这颗心,那谁能显示真心,能帮助我找到这颗真心?这就相当于,已经点亮的灯,可以照亮没有点亮的灯,如果我们因为上师的加持,我们自己的心开悟了,就如同说灯--点亮了,那以灯传灯,心心相印。这就是整个皈依学佛修行开悟的过程。所以你为什么理解不了上师就是你的心,上师并不是心外之物,如果上师是心外的,那皈依上师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外在的东西和内在的东西,毫不相连。又从哪里得到加持了,用心来印心,并不是说手里拿个东西给你,接过来,成为你,不是这样。它是能量的唤醒,原来是不通电的,这个电给你,电传过去,你也通电,这叫以心印心,所以说,违背上师就是违背你的心。上师就是你的良心。所以你为什么认为上师不是你的心,跟心没有关系呢?或者说跟心完全是两回事呢?如果上师和你的心是两回事的,那上师没有任何的意义,他有什么意义呢?你皈依这样的上师?对不对啊?所以所以皈依上师修行,决不能心外求法,不能离开你的心皈依。听明白了没有?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楞严悲华禅师经典法语
2011/10/14 16:18:00
智芳





高中生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184
经 验 值:220
注册时间:2011/7/21

1、先讲依止的步骤:第一、学会听话 第二、学法修行 第三、破除无明

2、再讲修法的步骤:第一、祈祷 第二、系念 第三、观照 第四、觉悟

3、和尚是音翻译 本意是师尊、师父、大师、传承者、佛使者、性灵导师的意思。

4、学佛第一要注意因果,不要有所亏欠;第二要勤修功德,努力去护持佛教事业;第三要能供养,令佛长久住世,自己得大福报。

5、付因果钱,捐功德款,做大供养,这个是三个层次也是三个方面的布施。

6、供养佛与供养上师同;
      供养法与供养经典同;
      供养僧与供养内众同。

7、打斋供养的钱是为寺僧吃饭开支的属于四事供养之一。饮食供养。

8、努力修行四念住,觉知如实身心空性,破除我执我爱,幸福就在这里出现。

9、无我不是忘记自我。无我是真正慈悲的开始。

10、佛弟子是尘世的莲花,这个世界是莲花出生的地方。

11、大圆满请法前行是在传讲法开始前大众共修的内容。

12说一丈,不如行一寸,只有落实到具体行动的,那才是佛法.

13道理一大堆有什么用?能不能增长还得看行动.
14修四念处是为了解脱,不是去进入任何境界。

15所以真正的恭敬不是只会磕头问好,能走上归依才是真正的恭敬。

16这个归依应该在内心里坚持,时刻守住,并不是形式上的坚持。

17修内观是正行,前行的基础得先打好,没有次第完成前所有的都只能是体验而已。
18带业往生亦修行,业重终究在娑婆,
  勤行念佛念念觉,净土原在此心中。

19 佛道玄远,下手却易,现前身心,大须仔细。

仔细觉知现前身心便能契入,怎么不易?

从观察身体的动作开始,能不容易吗?

先系念在一句佛号上便能契入,能不容易吗?

无论是上上之禅,还是密中之密,都能从现前身心的觉知开始契入,这如何不是下手很容易呢?

20 禅宗也叫佛心宗,既然体得佛心,无有一法不从佛心出,若能契入禅,则八万四千法门为之而开。

21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到实相般若,这不也是在说修行觉悟的次第吗?

22禅与人生不可离,修行本在生活中。

23只是觉知当下,非旁观、非参与,只是奋发提起于当下。

24 我谁也不喜欢,就爱我师父,师父是离我最近的佛。

25观音天天就救苦救难的;所以有的干脆就救命喊观音,发财找弥勒,长寿找药师,超度找地藏了;开智慧找文殊,开心找弥勒,忏悔找普贤。

26每一尊佛菩萨都有他的净土,都方便接引不同有缘的众生,十方净土随愿往生。

27一切净土,十方诸佛都是共同证成的。

28您想往生哪个净土,这个得看你自己的发愿行持和具体哪尊佛的愿力。
能感应道交,往生是非常容易的。
28没有任何一个世界是光凭佛力就可以到达的,这个违背佛法起码的因果律。
29

 

2011/10/19 13:01:00
道光_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30
经 验 值:34
注册时间:2011/7/21

1.等待着别人来爱自己、善待自己,希望世界符合我个人的意愿,这样就会“累”!

2.我们总希望能够享乐,总希望能够顺自己的心如自己的意,所以就算很有钱很有时间了还是不快乐,因为我们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付出的美,也不可能无私地去奉献,所以没有幸福可言。

3.无我不是忘记自我。无我是真正慈悲的开始。

2011/11/17 21:09:00
妙善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50
经 验 值:2018
注册时间:2005/10/26

楞严悲华禅师法语(弟子妙善恭录):

1.芥子纳须弥,毫光照大千,从于极微处,洞澈自性天。

2.有人问:什么是菩提自性?

楞严悲华禅师答:菩提自性,本自圆成,能所消融,一切皆空,一念三千,万法一如。

4.禅是什么?禅是最高级的思辨、超逻辑的思维,是最和谐圆满的美感和最自由自在的生活。

5.一切皆空后爱并没有空! 

6.在喧嚣的年代里,有盛开的慈悲莲花,自在而无声地绽放着!

7.什么是禅? 禅是平凡之歌,是落叶的光辉。是鼓噪的宁静,是匮乏的盛典!  

8.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

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诟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得,是名为佛也。

9.花开果自熟,心到法自来,若问家里事,且把心儿开。

10.佛法和世法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你们为了佛法不落入世法中那才有生命力。但是佛法也不离世法,那就是随缘。随缘就是不离世法。不变就是不落入世法的局限。这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具体应用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11.自性天然自性用,他人之法非正法,但求明心见性成,不愁运用法自用。【无需运用但随缘】

12.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楞严一问:生有开始,死有尽头否?楞严二问:谁在出生,谁又死去?楞严三问:见生有生否,见死有死乎?若通此三问,当得个入处。

13. 只有心心念念地回向,才会使我们的修法功德逐渐转成无漏,并最终能真实地安住于菩提心当中,实现一念之间就具足了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这样一个境界。

14.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楞严问: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是为见性人也。

15.心不为世间八风所动,就是待人接物中的修行;不为八风所动,就是成就的禅定力;不为八风所动而实无动与所动,不二等持,一种平怀,泯然自静,就是悟道的境界。【世间八风和修行】

16.慈悲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金钥匙,是获得上师完全摄受的入场卷,是证悟本心的最快捷径。

17.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18.与世无争,但求解脱;明了因果,慈悲万物;至真至爱,离生死畏。

19.人生如游戏,做主在人心,心若具功德,不日与佛亲。【传法之难】

20.学佛之人当奉行三归五戒十善,对内善调身心,对外慈悲济人,既能洁身自好,又可和睦家庭,所谓爱国爱教,亦可平天下也。

21.为学日增,增之又增,乃至无学;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无为。

22.山门未锁云常绕,客来自便茶飘香。无事本来僧庄严 ,红尘染心不知味。

23.为什么花儿需要浇了又浇才开放?因为根基不好苗性差。为什么佛法讲了又讲才听到?因为心很愚钝又固执。为什么那漫天的飞雪迟迟才来到?因为春夏秋时长又长。为什么枯死的树木又发芽?幸好有人坚持又坚持!

24.爱欲之路很危险,感恩之心才保险;我慢之路很危险,清净信心才保险;自我固执很危险,无我归依才保险;罪未忏尽很危险,惭愧修行最保险。

25.有过忏悔,有功回向。天地悠悠,何来烦忧?梦中说梦,哪有事乎?

26.任何一种境界如果能达到至真至诚也能进入禅的世界。

27.楞严禅师语曰:世人不悟,缘是迷见,若能见真,则能无碍。世间狭隘,出于六根,只因业习,非是妙真,见若存真,则空有双亡,染净消融。故世人见一不见二,见天不见地,若能无二,天地同见,则其见非见,莫不逍遥。【此是逍遥见】

2012/2/11 16:37:00
智芳





高中生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184
经 验 值:220
注册时间:2011/7/21

1.六度般若船为菩萨所乘之船。先要发心做菩萨,后方乘般若船到彼岸。菩萨者,佛之弟子也,故先要发心归依三宝,发菩提心,方乘般若船到西方。

2.归依不要学的。要去归依,以归依来学。作到归依,学佛的路头就对了。

3.发心用三归依,放生用三归依,回向用三归依。

4.任何时候都应以佛法为思考。

5.修行在每个念头,你们这样每个念头都是邪的,就不是归依法。

6.比如初禅的境界,你亲身体验到了,达到了这个境界,这个就是对初禅的体验

7.俗想本身就是罪恶的,邪的,性质很严重的,要打回原形。
8.体验是亲身体验到佛法的境界。

9.万事以恭敬佛法、朝向佛法为根本,等到你体验到佛法得到上师印可后再坚持这个标准,否则又是拿自己的那些破烂当佛法。

10.拿佛法衡量你自己可以,不失为你得度的方便,如果衡量别人都是罪恶,而佛法在于三宝这边在于上师这边,在于你是否已经体验到的份上。
11.那么其实修行很简单的,就在于能不能让上师欢喜,你只需要知道上师是欢喜还是不欢喜,一切都掌握了。就这么简单,也就是这么直接了当。这就是最高的方便,就是最高的法门,就是最明了的抉择和判断。要知道我已经把最秘密的法告知你,但是你自己没有造化也是没用。谈何容易啊,何来此福报啊。

12.为什么很慈悲但是却有欢喜和讨厌之别呢?这个法很深刻,很直接,很秘密,你们对此不可小看啊。

13.归依靠信心 发心调整靠三欢喜法 归依发心是一切解脱、幸福的根本前提.

14.对上师有怀疑和恶念若不忏悔清净,一定会下金刚地狱。

15.不认上师 永远是门外汉 认了上师唯一必须追求讨上师欢心 就是这么简单啊
16.禅密心法是佛法修证的归宿,他的这些道理简单、严峻。

17.归依到什么境界,发心到什么境界,你就自然和人结什么样的缘。

18弟子请问师: 顶礼师父!弟子想祈请师父开示,假如用别人的钱供养三宝,那供养的人,还有那个出钱的人(那个出钱的人不知的情况下)能得到利益吗?

 师答:不知的情况不得利益。若偷别人的,那这个人有功德,但自己有偷业。若得知后有供养心,本人得利益。不知的情况不得利益。若偷别人的,供养的这个人有功德,但自己也有偷业。若得知后有供养心,本人得利益。夫妻财产双方共有,不见得是偷。
把对方那份未经同意就拿走,是为偷。

19、魔障是说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修行的人以为自己就是走在正道上却不得明师摄受叫魔障。

20.有了归依,再奉行五戒一定会从人修到佛的。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8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7 10: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