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简介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索引 | 返回悲华在线首页 | 悲华论坛 | 禅师新浪博客 | 留言板

教释目录

佛法总学目录

太虚大师   

  

摄大乘论初分讲义-甲一

甲一 总标纲要分
  乙一 总叙端由
  阿毗达摩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此出造论之缘起,如经之通叙。然阿毗达摩大乘经者,标所依之经名,明宗本也。阿毗达摩者,古云阿毗昙,译无比法。毗昙、成实相对为言,乃指为小乘有部论之专名辞也。其实此名乃大乘小乘诸论之通名,而佛说有对法、数法、伏法之一切经,亦得斯名。故今经名,即阿毗达摩也。依世亲解,阿毗达摩凡有四义:谓对法、数法、伏法、通法是。对法者,谓对向无住涅槃,能说四谛菩提、解脱等故。数法者,谓一一法数数训释自共相等差别义故。伏法者,谓具论处、庄严等格式,能立能破,胜伏外道诸异论故。通法者,谓能通释素怛缆藏义故。此通法义,唯菩萨声闻所造之论方有;其前三义,通佛说之一切论议分经。故此经别名阿毗达摩,通名仍属素怛缆所摄,非论藏摄也。所言中者,明依经中一品,非全经故。薄伽梵等,是此经中所言者。薄伽梵者,乃佛通名之一,有具六义、破四魔等释,依多含、尊贵诸义,故不翻也。然六义中有尊贵义,即通译为世尊者是。故云薄伽梵者,等于称佛或世尊也。前、显亲在佛前为佛印许之经论,非末世所造之论。菩萨者,出能说此摄大乘品之主。已能善入大乘者,乃明说者之德,谓此诸大菩萨,已得三昧神通诸陀罗尼门等诸大功德,已能通达大乘法义。然为何义说此法门?故曰“为显大乘体大故说”,即出此论之宗义也。显者,乃开发义。体、即当体,如火热水湿等。大、犹云胜,大乘即胜乘,此大乘法体即胜,故大乘体大。此胜体通指十种殊胜为论,非唯真如。今说此法,即为欲开发大乘法当体十种殊胜相故说也。

  乙二 正标纲要
  丙一 标列殊胜
  丁一 标

  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谓依据大乘法中,诸佛世尊所有十殊胜相,为显此相,故说十种殊胜语也。下殊胜为能诠之语,上殊胜为所诠相之德,故重言也。

  丁二 列
  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

  言所知者,谓所应可知,即所知相是。明此相起因,曰所知之依,依者、因也。相、即三性,又可名为真妄法,圆成及净依他为真,遍计及染依他为妄。然三性之中心,为缘生之依他,阿赖耶为一切缘生法之本因,故称根本依、真妄依等。此依之体殊胜,故能诠之语亦殊胜也──下皆用此训。所知相,相即三自性之体相,所知即相。三性如上解。入所知相者,入谓能入,所知相为所入。明从之悟入之处,即由悟之门,此门即唯识理,能悟唯识理故,便能发生胜解、修胜行、证胜果,故此唯识性称能入于所知相之门也。彼入者,谓能入彼──唯识性。顺佛国言,故曰彼入。因、即加行位世间施等波罗密多,果即地上出世间波罗密多。彼因果修差别者,彼因果、如上解,修差别者,谓数数修,于诸地中展转增上而有差别。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谓彼修差别中有三学,十地修中依戒而学,此诸律仪唯菩萨有,简声闻故,曰增上也;心、慧亦然。即于此中,仍指上言。增上心者、谓定,依心学或在内心,故定名心学。增上慧者,即十地中无分别慧。彼果断者,谓彼修习,至证果位所有断德,即解脱二障之无住涅槃也。彼果智者,谓彼修习至佛果位,离障及种更无对治,四智菩提。此断及智、即二转依果也。

  丁三 结
  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由此中所说十种殊胜殊胜语,是一切诸佛世尊素怛缆藏诸句深义,故能显发大乘教法,真是佛语,非余能说故。言诸佛者,明佛佛道同,无乖异也。然此结中总为二意:一、明此殊胜法是大乘有。二、明此大乘法是佛语也。

  丙二 征释殊胜
  丁一 出体显胜
  戊一 征问

  复次、云何能显?
  即于前标列中,欲明殊胜,故设征以释之也。云何能显,有二义:何因缘故此法是大乘?复何缘故证是佛语?即承上结文而兴问也。

  戊二 答释
  己一 异小显胜
  庚一 总显

  由此所说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惟大乘中处处见说。
  谓由十种殊胜处,于小乘教法中,曾不见其有所说处;惟于大乘教法之中,则处处见说,故此十法为大乘殊胜法也。

  庚二 别明
  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六波罗密多,说名彼入因果体。菩萨十地,说名彼因果修差别体。菩萨律仪,说名此中增上戒体。首楞伽摩、虚空藏等诸三摩地,说名此中增上心体。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无住涅槃,说名彼果断体。三种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说名彼果智体。

  此十殊胜体是何法,小乘教中不见说耶?曰:所知依体,即阿赖耶,于声闻教中,语焉未详。佛岂不欲声闻知耶?曰:非。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此可知此法之胜,及佛世尊用意之深也。故此胜法,于声闻乘不曾见说,唯于大乘教法之中处处见说──下之九胜,皆依此训。所知相体即三自性,谓依众缘所生一切法,皆名依他起性。即于此性上妄执我法等义,是遍计所执性。若于此性遣除其执,即圆成实。总之、此论所基者,乃依他起性,即列三性次第中,依他居首,亦可见也。所余诸义,至文广释。

  入所知相体,即唯识性。体者、主体,谓唯识性观,乃从因至果诸行中之主,从多闻熏习以去,若了解唯识性,通达唯识性,修习唯识性,究竟唯识性等是也。彼入因果体即六般罗密多者,谓由唯识性入三自性时,加行所修世间施等为清净因,能引入地;出世施等为清净果,故此若因、若果之修,皆依六波罗密多为主体也。彼因果修差别之体,谓十地中六波罗密,若因若果展转增胜,即差别也。虽因修亦含地前,然大乘之胜修,唯在十地,故不说彼。增上戒,以菩萨不共律为体;增上心,以菩萨不共定为体;增上慧,以菩萨法空无分别智为体,生空共小,此略不取。彼果断体,即三学果,谓佛世尊断二障得,具智悲故,不住两边,无住涅槃,即是果断体也。六经瑜伽明此断果,尚兼有余依等,故前叙中,立为此宗之基本;至于本论,则高竖法幢,揭言无住,故立为此宗能建立者。彼果智体,即三种佛身:曰自性身,即清净法界,是智之所缘果。曰受用身,此有自他之二:自即四智相应心品,他即平等性智所起。曰变化身,即成事智所现。此三身,为智之极果也。此十法体,于声闻乘教法海中,均不见说,唯于大乘教海中说,故对异小乘以明十法之殊胜也。

  庚三 结胜
  由此所说十处,显于大乘异声闻乘。
  谓由上来十殊胜体,声闻乘中不见说故,故能显示唯是大乘,异声闻也。

  己二 即大显胜
  又显最胜,世尊但为菩萨宣说。
  谓殊胜以诸佛为最,此为令菩萨成佛故说,由此证知唯佛能说,除佛外无能说者。成佛之胜法故,说者胜故,被机亦胜,故此十法名最胜者。

  戊三 结成
  是故应知:但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上来所明,应知此十殊胜殊胜语,唯依大乘教法而说,真是佛语也。

  丁二 约用彰胜
  戊一 征问

  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故,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
  此中所问,乃上义所讲。今即总持所明之义,问有何胜用故,唯于大乘教中处处见说耶?

  戊二 答释
  己一 长行

  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

  谓此十处者,指前所明殊胜相之殊胜体为十处。此十处之义乃正能引发大菩提果之引因,一切因中此力最大,故曰最能,此句是总答也。言能引者,约教法说,教能引发解行证故。此大菩提果为佛所证,故能引之因亦唯佛说,唯菩萨行,非声闻教也。是善成立下,别叙此意。善成立者,是所解境;能善成立此性相境者,即所知依、所知相二分。随顺无违,是所起行;即入所知相至增上慧六分。随顺行者,谓依佛所说之唯识即六波罗密多等,于未入地前,若顺观唯识,顺修趣菩提之资粮,及顺无分别智之加行,是入所知相及彼入因果分也。无违行者,谓与佛说之行无所乖违,即于地地修六波罗密多,及三学是。又与二谛无违,不为二谛所阻碍,皆名无违。

  为能证得一切智智者,明所证果。一切智智者,谓佛果位智圆满,更无对治,根本如理智起时,证一切法之真如理,故曰一切智。此智发时,同时后得如量智照一切法之缘生相,故曰一切智智。因佛智无对治故,任运同时发故,曰一切智智,非余位智可名此也。言证此智时,亦含有断果。能引果者,即是教法。故十处教法,是善成立大乘之境,是能随顺无违大乘之行,是能证大乘之果,总为大菩提果之引因。故此十处是大乘法,真是佛说,为最殊胜也。

  己二 重颂
  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异,三学,彼果断及智;最上乘摄是殊胜。此说此余见不见,由此最胜菩提因。故许大乘真佛语;由说十处故殊胜。

  从所知依至断及智三句,颂前十殊胜之名。最上乘摄是殊胜句,明大乘摄故胜。最上乘者,犹言第一乘,谓更无能过此者也。或名一乘,谓能摄一切法,更无余乘故。或名佛乘,以佛为究竟果故。或名菩萨乘,为菩萨所修学故。名虽有多,即大乘──简声闻乘──也。谓此十处能摄乘胜故,所摄亦胜也。此说此余见不见者,明非声闻教法所摄故胜;犹言所说之十处,唯于此大乘教法中见说,余声闻教法中不见说之,故胜。何以声闻教法不见说耶?由此十处是诸佛最胜菩提之引因故,此句正答长文中问意。下结云:是故应当共许此十处唯是大乘,真是佛语。由此理故,说此十处最为殊胜。但此颂中所最重者,在菩提因句,是正答问故,学者应知。

  丁三 诠次明胜
  戊一 征

  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
  此问:十殊胜有何所以始所知依、终彼果智,如是次第耶?

  戊二 答次第理
  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密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故。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密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既圆满已,彼果涅槃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

  此答次第理。谓诸菩萨欲求菩提,于所观境,应当先知,若知境之若相若性,又当先善其因,此因即是阿赖耶识之一切种,故所知依,列第一也。由于此因已能善巧,然后方得善巧缘起诸法。既了诸法缘起之因,故于缘所生起诸法,应善其相,此相即是依他起也。缘起之因缘,有十五依处、十二缘起及六因、十因、四缘等支,依此众缘所起,名依他起。于此依他起相明了认识,便善能远离于依他起上增益执我法实有,及于依他起上损减拨依圆是无之过也。此是所知法、故居第二。此上二分是所观境

  菩萨于境既已通达,故应修行趣所期果。于修行中,第一应正通达此所观境唯识为性,令心于诸障中,解脱出离。唯识之义,既已了知,应于加行位中,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及因清净波罗蜜多。证得此故,应更成满自初所发增上意乐──此意乐者,犹言志愿──令其清净,意乐清净,即是初极喜地。意乐既已清净,所摄出世之六波罗蜜多,应于十地中勤加修习,令其展转增胜,分分差别。要经三无数大劫──从初发心至十向满为初劫;次修加行,从初地至七地满为第二劫;从八地至地满为第三劫──者,简异二乘三生疾修便解脱也。上来三分次第如是。于修习中,戒等三种菩萨学处,应令圆满。

  修学既皆圆满,故所应断弃舍者,于金刚无间道中一切断尽。所应证者,于解脱道中方名成佛,涅槃从断惑显故先,菩提因智满证故后也。

  戊三 结次明胜
  故说十处如是次第。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故说十处如是次第,即结次也。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即明胜也。谓欲学大乘法者,应知此十摄一切大乘法,更无余剩,故为最胜。故世亲释云:‘若欲说缘起,即入阿赖耶识摄;乃至若欲说断及智,即入无住涅槃及三种佛身摄’是也。





Copyrights © 2006-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悲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