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简介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索引 | 返回悲华在线首页 | 悲华论坛 | 禅师新浪博客 | 留言板

教释目录

佛法总学目录

太虚大师   

  

摄大乘论初分讲义

摄大乘论初分讲义(注一)

      ──十四年春在北平佛教藏文学院讲──

   甲一 总标纲要分
    乙一 总叙端由
    乙二 正标纲要
     丙一 标列殊胜
      丁一 标
      丁二 列
      丁三 结
     丙二 征释殊胜
      丁一 出体显胜
       戊一 征问
       戊二 答释
        己一 异小显大
         庚一 总显
         庚二 别明
         庚三 结胜
        己二 即大显胜
       戊三 结成
      丁二 约用彰胜
       戊一 征问
       戊二 答释
        己一 长行
        己二 重颂
      丁三 诠次明胜
       戊一 征
       戊二 答次第理
       戊三 结次明胜
   甲二 依标广释分
    乙一 彰胜境
     丙一 所知依分
      丁一 安立名相
       戊一 安名
        己一 引教列名
         庚一 立所知依即藏识
          辛一 标名
          辛二 引证
           壬一 设征
           壬二 证释
            癸一 证所知依义
            癸二 证其名
          辛三 释义
         庚二 立所知依即持识
          辛一 标名
          辛二 引证
          辛三 释义
           壬一 设征总答
           壬二 重征广释
          辛四 结名
         庚三 立所知依即是心
          辛一 引教
          辛二 释意
           壬一 总辨二种意
           壬二 别证染污意
            癸一 证有
             子一 设征
             子二 答证
              丑一 长行
               寅一 不共无明不有过
               寅二 五同法不有过
               寅三 训释词空设过
               寅四 二定无差过
               寅五 无想无染过
               寅六 我执不有过
              丑二 重颂
               寅一 重颂六理
               寅二 别颂无明
            癸二 辨性
          辛三 释心
        己二 问答结成
         庚一 正问答
         庚二 别解释
         庚三 总结成
        己三 破执显胜
         庚一 破滥义执
         庚二 破异解执
          辛一 出计
           壬一 计为五取蕴
           壬二 计为贪俱乐受
           壬三 计为萨迦耶见
          辛二 破执
           壬一 总破所执
           壬二 推破所执
            癸一 外征
            癸二 破执
             子一 破五取蕴执
             子二 破贪俱乐受执
             子三 破萨迦耶见执
            癸三 显胜
             子一 释胜
             子二 结胜
       戊二 立相
        己一 结前生后
        己二 广释其义
         庚一 总立三相
         庚二 别明种习
          辛一 明熏习义
           壬一 设征
           壬二 释义
            癸一 释法
            癸二 引喻
             子一 引世成喻
             子二 引染熏喻
             子三 引净熏喻
            癸三 结成
          辛二 种子一异
           壬一 征问
           壬二 答释
          辛三 互为因果
           壬一 征问
           壬二 答释
            癸一 引喻
             子一 引焰炷喻
             子二 引芦束喻
            癸二 合法
          辛四 种现隐显
           壬一 征问
           壬二 答释
            癸一 引喻
            癸二 合法
         庚三 别显缘起
          辛一 明二缘起
           壬一 赞起
           壬二 标列
           壬三 释义
           壬四 显迷
            癸一 法释
            癸二 喻释
            癸三 合释
           壬五 略说
           壬六 颂说
            癸一 颂种子
            癸二 颂熏习
             子一 正明
             子二 破执
            癸三 颂引因
           壬七 别颂
           壬八 缘受
          辛二 开立四缘
           壬一 问爱非爱
           壬二 答增上缘
           壬三 问受者识
           壬四 答三助缘
           壬五 结成四缘
      丁二 推证其有
       戊一 总推其有
        己一 总问
        己二 总答
       戊二 别证其有
        己一 以三杂染证有
         庚一 以烦恼杂染证
          辛一 征
          辛二 释
           壬一 总明
           壬二 详辨
            癸一 就当界六识身明
             子一 以眼识明
              丑一 出计
              丑二 破执
               寅一 正破
                卯一 举己灭
                卯二 举相应
                卯三 举余识
                卯四 举自体
               寅二 结破
             子二 例明余识
            癸二 从上地六识明
            癸三 从圣位转识明
             子一 明现种应无依
             子二 明后染应不生
          辛三 结
         庚二 以业杂染证
          辛一 征
          辛二 答
         庚三 以生杂染证
          辛一 征
          辛二 释
           壬一 从生时识明
            癸一 总答
            癸二 别解
             子一 明欲界生不成
              丑一 和合识不成
               寅一 示结生相
               寅二 牒计征破
                卯一 牒计
                卯二 破执
                 辰一 有二意识破
                 辰二 以三因由破
                 辰三 设双征破
                  巳一 牒计
                  巳二 设关
                  巳三 责破
               寅三 总非结正
              丑二 执受识不成
              丑三 相依识不成
              丑四 识食识不成
             子二 明色界生不成
             子三 明无色界生不成
           壬二 从出世识明
            癸一 总明四天
            癸二 别明二趣
           壬三 从没时识明
          辛三 结
        己二 以清净推证
         庚一 世间清净
          辛一 征问
          辛二 解释
           壬一 举下界为证
            癸一 难余非因
             子一 下界加行非上因难
             子二 过去色缠非现种难
            癸二 成此是因
           壬二 例余界亦然
          辛三 结过
         庚二 出世间清净
          辛一 就闻熏辨
           壬一 明正理
            癸一 征问
            癸二 答释
             子一 引圣教
             子二 格正理
              丑一 耳意二识辨
               寅一 征
               寅二 斥
              丑二 前后二识辨
              丑三 世出世识辨
            癸三 结成
           壬二 答妨难
            癸一 答能所治难
             子一 出难
              丑一 染识非净种难
              丑二 无熏应非种难
             子二 答释
            癸二 答自他性难
             子一 出难
             子二 答释
            癸三 明熏习之相
             子一 征明
             子二 别辨
              丑一 略标举
              丑二 广解释
               寅一 明净种非赖耶
               寅二 显熏习有胜能
                卯一 明治作
                卯二 明身摄
                卯三 明转依
            癸四 明和合之相
             子一 正难
             子二 喻释
              丑一 鹅饮乳喻
              丑二 世离欲喻
          辛二 就灭定辨
           壬一 正辨
           壬二 破执
            癸一 破无识执
            癸二 破意识执
             子一 牒计总破
             子二 显过别斥
             子三 结定非意
            癸三 破色心自类相生执
             子一 牒计指前破无熏习
             子二 破灭久不应更生
             子三 破阿罗汉应无最后蕴
             子四 许可容有等无间缘
       戊三 结成其有
        己一 直结
        己二 颂结
         庚一 征计
         庚二 破执
          辛一 破对治为转依执
          辛二 破转识为转依执
      丁三 示差别相
       戊一 征起
       戊二 答释
        己一 总答三四
        己二 别释四种
         庚一 引发差别
         庚二 异熟差别
         庚三 缘相差别
         庚四 相貌差别
          辛一 略标举
          辛二 广解释
           壬一 明依正差别相
            癸一 依标释相
            癸二 明对治心异
             子一 总明内外不同
             子二 别明外随心异
            癸三 结成
           壬二 种种差别相
            癸一 粗重轻安相
            癸二 受尽无尽相
            癸三 譬喻相
            癸四 具不具相
      丁四 辨性无覆
       戊一 问
       戊二 答


  今讲此论,先依佛教总系统中明其位置。列表如左:

      
 
  所谓教者,乃佛法总聚之称。虽有教、理、行、果四义,然教是能诠之声名句文,理等乃所诠、所修、所证,故举能摄所。又能所非定一异,观待假立,故皆以文言该之。然论教者,有一音等众说:其唱一音者,为罗什等。二教、则有涅槃经之半满,及分为大小乘等是。三教、谓深密经明三时说法,及转照时等。四教、即天台等。五教、则贤首等。此等诸说,各有所依及方便;今分二者,则曰大小。盖佛藏中,多分为菩萨及声闻二藏,虽尚有被独觉一类机之教,然彼依无佛时为名;佛在世时,说十二缘起之法,其闻者摄在声闻。依此义故,唯分大小二教之别也。

  然明佛所说教者,佛地经论──亲光──有二释:初引龙军论师义,谓佛果唯有大定智悲,其名句文声之教者,唯由佛之大悲愿力,随众生机自识变现,佛不说法,故不可明一音等。而亲光等正义,则谓众生善根感佛,佛识上现无漏之名句文声为本质;众生识托之,随成所缘相分诸教。后人依此义,故曰:佛教本质乃一音,其乘别在机感。进而明之:佛识因机感而起教,机异教亦应成殊,倘使无机,一音何立?既因机起,二教焉逃?吉藏等师亦明二教,般若、法华、涅槃经皆现其文。故分二者,乃诸说中最分明之义也。现通行诸说教者,每言华严无小唯大;般若破小归大;深密等称普为大乘,为发趣一切乘者说,但将小附大中,以小为利他方便,可名附小于大;法华融小成大。诸家于中虽有分别,皆依大乘教,随对小边关系有异,乃开合不同。余五乘中之人天法,乃世间旧有之戒善、禅定,非佛教之本质,唯附属于大小教中,作利他之方便,故与诸说无相违者。于大小乘教,此论属大乘。

  所谓宗者,所崇、所尚、所尊、所主等为义。换言之,即广教内所立之要点也。

  小乘六宗,与本论无关,姑且不述。大乘宗者,略说三类:一、法空观慧宗,虽亦摄生空观慧,共二乘故,略而不出。此之观慧是有对治者,通指加行、根本、无分别智以言。经亦云般若,般若至佛果,则名萨婆若,或名无上菩提。此即三论宗是也。此宗重破小乘法执,故以法空观慧为宗也。二、法相唯识宗,前宗虽以空慧洗尽法执,然离执之法相,则未广明,故以此宗继之。所谓法者,即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五类法。相者、指遍计执等三性,分别彼五法之性质,即此三性,此二统明一切法相。此宗所明者,谓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所缘即一切法相,此诸法相是识变故,故法相唯识也。然近亦有分此为二宗者,法相者、广明一切法之若性若相;唯识者,独尚心王心所也。但若依此论,所知依分明唯识,所知相分明法相,一论岂不须分二宗?盖彼不知法相非宗,其宗者乃唯识,而唯识宗亦必依法相而明也。离之两伤,合之双美,非此之谓欤?三、真如净德宗,凡有言说可安立者,前宗摄尽而无余。此宗所明者,乃法空观慧所生、所显,法相唯识所明、所证之体也。摄有为无为一切无漏清净法,或称之为如来藏、法界藏等,此宗特彰果德,即华严、真言诸宗是也。

  本论虽亦明空慧破执,断智二果,然论所特重者,乃在明诸法唯识之法相唯识宗也。若依法相唯识宗之学说,显本论之价值,则分四门:此宗之渊源,本为佛说,故以华严、厚严、深密、楞伽、如来出现功德、大乘阿毗达摩六经,及瑜伽师地论为基本。华严经者,虽共他宗,此取十地行证,及唯心等义;余宗则采经之圆融果海以立言耳。厚严等三及瑜伽论,已有译本。余二虽未译,但阿毗达摩经之大意,可见于本论;如来出现功德经,依佛地、华严二经,亦可见其大概;如如来出现品等言之。六经、瑜伽虽为此宗之基本,然未详明特立。故此宗之建立者,乃在无著菩萨所造之摄论,初分即建立阿赖耶,法相唯识宗之要义,即在于此。故于深密等说,尤较精切。其显扬、集论等八种支论,扶疏采集,故为此宗之眷属。而此宗之完成,则在成唯识论。如三能变识及八识体义,四分成心义,诸识相应心所义,漏无漏种新熏、本有等义,皆待成唯识论始确定之。

  总之、本论于此宗及佛教中,可谓居根本建立一切法相唯识之重要位置者也。关于教乘一多之义,别为一表以明大意,详待他处明之。
  
 
  释论本文分三:先释论题,次明造释,后正释文。先释论题者:摄大乘者,依文中‘阿毗达摩……体大故说’,及后‘阿毗达摩……摄大乘品’,二段释之,乃是用经中摄大乘品为名。摄、有藏持二义:谓此品或此论能含藏一切大乘法,持令不失不没,故曰摄大乘。换言之,即摄藏大乘之十种胜法,持令不散失隐没也。大乘义、如常徒说,故不繁述。但依世亲释论中解,详明大小三藏,此即大乘三藏中之论藏也。论、显非经,本、简释论,总云摄大乘论本,即释出题名也。

  二、明造释,论本为无著菩萨依阿毗达摩经中摄大乘品所造。其释有无性、世亲二师义。译入中华,本论有四,释论有三:一、后魏佛陀扇多,住嵩山少林寺,唯译本论。二、陈真谛译。三、隋笈多译。四、唐玄奘译。此三师皆本释具译。今所讲者,乃第四译。因奘公华梵兼优,善达唯识,故后学者,皆重此译。

  三、正释文者,可分十一,文有十一段故。初即总标纲要分,今准常轨为三科:甲一、仍用分名。甲二、从所知依,至彼果智中因不应理句,为依标广释分,皆明初分所标之十殊胜故。甲三、从阿毗达摩至略释究竟,为结释出名分,造者自出名也。略标纲要者,谓总略标举十殊胜名即提纲,及出十殊胜之体即挈要也。





Copyrights © 2006-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悲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