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人间的佛陀》第七讲 主讲:楞严法师
发起人:妙善  回复数:1  浏览数:3766  最后更新:2009/1/26 23:43:00 by 大净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8/10/25 18:49:00
妙善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50
经 验 值:2018
注册时间:2005/10/26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人间的佛陀》第七讲 主讲:楞严法师

《人间的佛陀》第七讲 

主讲:楞严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湛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好,请放掌!各位善知识,大家晚上好,我们悲华在线佛学班呢,今天要继续开班。我们这一讲佛教的基本道理和修行方法。现在呢已经把第一部分……佛陀篇,给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第二部分,然后第三部分呢就是修行篇。那么在佛教的道理篇这一部分呢,我们将对佛法的理论进行一个概览,当然了是从最初级的角度开始说。那其实我们说过,其实佛法呢,也不存在一个初学跟后学的问题。这个学道有先后,能不能开悟自心,这个倒并不完全取决于学得多还是学得少。那我们这样学习佛教的理论有什么意义呢?当然非常有意义,这样提纲挈领的学习呢,为我们认识佛法提供一个方向,其实也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因为你对佛教的基本道理、方方面面进行了解以后呢,就不至于说闭目塞听。那么有的同修比如说他能够有缘依止一位善知识,深入某个法门修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太容易出现某个偏差。那今天有些人自我固执,用一经一法一个理论,就非常执着的认为这就是最高无上的真理,从而分裂佛陀的种种思想,在这个佛教里面呢,起各种宗派法门的争执,这些都是因为不能圆融的缘故。那我们对佛教的基本道理做一个概览,一些基本的正见呢传递给大家,那么就会使大家避免这样的一种偏差。这种偏差在今天其实很普遍,这个普遍的现象还有由于没有广学多闻的缘故,就是学得不广,按我们世俗话说见识不广,阅历不深,所以说出现种种执着,这是不应该有的。当然的的同修说,我不需要了解那么多嘛,我只要能够深入跟一个有成就的师父深入修下去,到最后不是也能够通达吗?道理是这样的,道理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有这么好的缘份,能够这么如法的来依止已证的善知识,这里面存在着诸多困难。那我们今天的现状就是这个样子,网络上也好,其他媒体也好,我们都能从各种不同的渠道了解佛法。那么讲经说法的人也很多,那么在这些错宗复杂、良莠不分当中呢怎么区分开来,这确实是个问题。再说现在社全是属于信息时代、信息大暴炸。那么在信息时代需要撑握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对信息的筛选和鉴别,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功夫。所以说我们这样把佛教的基本道理进行一翻概览,非常有利于帮助大家树立起佛法的稳固的基础和正确的知见。那么我们讲到佛法的这些内容,就是讲到基本道理呀,都有哪些呢?我们打算呢,分这几个章节来讲,恐怕需要讲十三到十四个章节。基本上还是采用这个净行法师写的这本书的提纲来讲,当然有些地方也做补充和更正。那么要讲到对佛法的基本的内容,四法印、缘起、宇宙的生灭,这个宇宙怎么形成,生命如何流转,以及什么叫无我,还有呢讲佛教的心理学,佛教是如何阐述这颗心的?业力、生死轮回、魔、修行者的等级、如来的特性、涅磐解脱的状态等等。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第一个部分,就是讲佛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佛说那么多法,都在说什么?我们对佛所说的都在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哪一些是对学佛修行没有关系的戏论,那么整个学佛修行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这个我们先做一个基本的认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佛陀给我们说的教法到底是些什么。其实很简单,佛陀所讲的法,通常讲有八万四千法门,其实都在说明有情众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有情感、有感受、有知觉的,这个称为有情的众生,那么没有情感、没有知觉的,反之,物质性的,称为无情的众生。那么佛陀呢所讲的法就是教我们认识,由有情无情众生所组成的这个世界他的真相是什么,在佛教里面叫实相,这是佛教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被称为是境行果三的境,也是是佛法当中一大部分都在讲这个境。这个境是不是那么容易宣说的。佛陀根据众生种种不同的根基,做种种显密全识各种说法,那么都在阐述这个有情无情这个世间他的实相是什么。那第二个方面内容呢,佛陀在宣说什么呢,就是说这世界的生成,有情生命的这些现象是怎么来的,是怎么回事。就是如何导致说有情生命呢,在这里面不能得到解脱、自由,他的原理是什么?然后呢在此基础上又宣说如何才能反其道而行之,使这些有情众生得到解脱。那么这就是所说的种种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说种种的认识实相、修行方法,那么这个在境行果三里面称为行,讲这些行为,行为的机制、原理、作法、结果。好了,那第三部分呢,讲的什么?就讲到果。果是说什么呢?果也分为二方面,一是世间之果、一个是出世间之果,佛教里面做出大量的辩别。那么世间之果比如说我们人,我们人为什么会有种种命运?我们所身处的身心世界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现在目前的这些行为思想,会导致将来的什么结果?所谓世间因果。另一方面就是讲如果我们修习出世间的戒定慧,如何导致最后的解脱及解脱之见这样的一个果,他的果报是什么?我们今天修行这个法、达到这样的认识,那么在未来会感受什么样的果报?什么样解脱的果报?比如说佛以里面会讲,那么你的正报,指身心呀他会转成圣者的身心。那么所感报的环境,就是说依报会感生在净土中。这些都是在讲果。比如说佛经当中,我们讲的《观弥勒上生兜率陀天经》,这本经就是侧生在讲什么?讲到果,也就是修行这个佛法将来会得到什么样这个解脱的果。那么比如说《瑜伽真实义品》,这讲的是什么?这讲的境,境界。比如说六百卷的般若经典,这讲述般若,般若宣说的就是境。比如说《瑜伽菩萨戒本》,这个就讲一个菩萨如何修行如何行持等等,他侧重讲什么?讲的是行。那么《瑜伽真实义品》代表的是境,《瑜伽菩萨戒本》代表的是行,《上生经》代表的果。那么这境行果三就被太虚大师呢定为慈宗的三要素,慈宗三要。那其实也就是说整个佛陀说法的三个要点。那么归纳起来通俗的讲就是说,整个佛法说的是有情生命如何通过对宇宙生命实相的认识,而进行修行,而最终达到解脱这样一个道理,这就是佛法。也就是说佛法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如何修行。告诉我们,我们这样的生活和修行按照佛法来,那么将来就会得到什么的解脱之果报。也就是整个佛法在说这个。那么也就是说佛教是用来觉悟世人、觉醒世人的,以此来度化众生。所以说这个“觉”字,是佛教的核心,也就是说佛陀所宣说的一切佛法都是为了让众生觉醒。正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这样感概:奇哉奇哉,大地有情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因为众生都具妄想执着,如果能够把妄想执着给打破,那么个个是佛,好了,那么这个就是佛陀出现在世间宣说佛教的因缘,那整个佛教也就是宣说这个。所以说任何一个想认识生命、想解脱生命,想得自由大自在的人都应该学习佛法,这正是佛法要告诉我们的所有的内容。
   正因如此的缘故,佛教我们知道是大彻大悟的佛陀所宣说的,那么他所宣说的这些无上湛深的微妙的道理呀,超越世间种种科学和哲学的范畴。我们知道科学、哲学、艺术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什么?为了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对不对?但是呢如何使生命彻底的自由和解放,这些科学、艺术、哲学尚在探索中。那佛陀是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而以他无比的慈悲的智慧为世人宣说佛法,所以自然超越在这些科学、艺术、哲学范畴之上,甚至超越于其他没有达到究竟的宗教之上。因为这世界上的宗教,有的是以一些天神为核心所创立的,那么在佛经里告诉我们,在六道当中有非常高境界的天道众生,虽然他的智慧和福报都十分的超凡脱俗,但是因为没有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缘故,所以说在见解和方法上还存在着未究竟处。那么至于说有人说那么其他有些宗教呀、各种哲学呀、还有些各种身份的人,很多是佛菩萨化身的,是一种方便引导众生次第走向解脱。那这样说法对不对呢?也不是说不对。那既然是方便示现引导众生,那么应该是属于诸佛菩萨方便示现之不可思议之事。那么站在我们今天的理解层面上,按照佛教本身的观点来说,那我们不妨理解其为未达究竟。那么如果说是究竟的正见和解脱,那就是佛教,就是由佛陀所宣说的教法,就是依照佛陀之教导而进行实践的,这个称为佛教、佛法,这是最究竟的。所以说佛法所宣说的这种大平等,这种究竟的解脱,远非一般外道所能想象。佛法非常真实、深刻、透彻的分别解说了包括生命、生命是怎么出现的?生命为什么会这样出现,他又如何的变化?又如何进行生老病死的流转;他宣说了这宇宙万有他是怎么生起的、是怎么灭的、如何的生灭流转,其中的机帛是什么;他宣说了一切有情众生痛苦的本质是什么、来源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彻底的把这个痛苦的原因切断,如何才能达到究竟的解脱;他宣说了无量的修行法门,在佛经中称为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是大概的数,表示无量很多很多的意思,以此来指导不同根器的众生,如何去灭除痛苦之因得到解脱之果位。佛法做了最详尽最透彻的宣说,理由很简单,因为宣说佛教者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大彻大悟的佛陀,是大觉者。世间万物没有佛陀所不了解的。佛陀的智慧是世间再也无法超越的,是无上的,因此佛陀所宣说的教法即是最完美的、最彻底的。那么如果依照佛陀所宣说的这些教法去实践,那么这样而走向生命的解脱就是最真实的,那么刚才所说的佛陀、佛陀教化以及对佛陀教化的实践,即是构成的佛教里面所说的三要素……佛、法、僧三宝,佛法僧三宝的真实含义即是这样。佛代表觉、法代表正、僧代表净。依觉者所宣示之正道而实践清净众生,最后获得佛果,那么这显然就是佛法僧三宝所代表的含义,都包括在里面了。所以说佛法僧三宝是我们的归依处,是我们的导师,是我们的道路,是我们的道伴,是我们的支柱,一切都汇归在这个归依当中。我们归依佛法僧三宝,走得也是佛法僧三宝的路,未来呢得到也是佛法僧三宝的果实。那么佛法在这点上对我们进行了最清晰的、最深刻的阐述。那么由此可见,佛教的最终的功用就是要去除众生对虚妄不实的执着,觉醒他心中的这个佛性,也就是说转迷成悟呀,使他从凡夫转成佛。能够这样打破无明走向觉悟的过程,所进行的种种修行以及使这种佛性能够壮大圆满的这些种种方法就是佛法。那么去加以实践,最后能够让有情生命得到一种真正圆满觉悟、不再执着虚妄的那种大自在大解脱,这个过程其实上就是讲的是僧的含义。那么因为对佛法僧三宝的实践,也构成了佛法的整个的核心,也就是说一切佛法呢都可以归纳在归依中、都可以体现出佛法僧三宝。有的同修说不会吧,都纳于归依中,都体现为佛法僧三宝吗?事实如此。佛宝其实说的就是觉悟者,法宝说的就是正道、正法,僧宝说的就是实践清净之行为,与此相关的一切构成了佛教。你比如说,有人说我去找师父,我去拜 一个师父跟他学,那么这师父本身就代表什么?就代表佛宝,那师父首先必须是觉悟者,如果师父自己不是觉悟者,他怎么当你的师父呢,对不对?那么他属于佛宝的范畴。那你比如说在那里打坐、在那里念佛、我去看经书、我学习经典,这在做什么?这在归依法宝,对不对?那你呢在那里调息、在那里修观想、持戒律、止恶行善、做种种功德善行等等,那这些行为在做什么?在归依僧,僧为净,清净之行持名为僧、僧宝。你看,还是离不开佛法僧三宝。有人说不是呀,我是修行密宗的,那修行密宗的人就不归依三宝吗?也不对,这是认识的问题。那修行密宗,密宗归依的是三根本,哪三根本呢?上师,上师是什么?是传承的根本;本尊,本尊是什么?本尊是成就的根本;还是有一个是空行护法,那空行是什么的根本呢?空行是事业的根本。有人说这就不是三宝了,是吗?还是三宝,是佛法僧三宝内在的含义。那我们所归依的这个上师宝,三根本里面上师是根本,上师是传承的根本,那么这上师宝其实就是佛宝,觉者呀;本尊,密宗里面本尊修成就,那本尊不就是现量代表法宝吗?法的本身即是本尊,象显宗经典里面观音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等这些法身大士,这些菩萨本身就是法宝,他本身就表法,那么实际上讲的这个本尊呢是成就根本,那你能够现量见法、悟得法性、证得法性,这不就是法宝吗?那么说的种种空行护法、事业、佛教事业的兴盛,佛教事业怎么兴盛?佛法讲学和修证兴盛,那佛法的讲学和修证,这不是在不断的清净众生的过程吗?不是不断的在实践吗?这不就僧宝吗?所以从外相上说叫做佛法僧三宝,那么从内相上说其实也就是上师本尊和空行,那还是三宝呀,所以大家要这样理解。如果密宗修行者他所归依的对像不是佛法僧三宝,那么他岂不成了外道,对吧?很多同修没有明白这一点,都在表面上去理解,所以说互相起争执,违背佛陀教法平等这样一个真谛。佛陀所说的教法并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外、内、密圆融一贯,是非常圆满的,都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把他隔裂开来。所以说我们现在以宗派之争、以见解之争、以法门之争,却不知道说佛陀所宣说八万四千法,都是从真如佛性的实相智慧当中流露出,随应众生不同根机而显现的方便法门,所以呢才会起争执,因为把种种的方便法门执着为实有、固定不变,不知道如来应化这个方便善巧,不知道这个方便善巧最终所导向的都是令众生开悟成佛,就是百川呀最终汇归大海,来自同一个源头又归于同一个地方。因为不知道佛法圆融的道理,所以起种种的争执,这个实在是有背佛陀出现间度化众生的本怀。是因为不明白这个方便善巧和究竟实相之间的关系所在才导致今天我们学佛人种种的这种偏执。好了,由此可见,一切佛法呢都纳于归依中,只不过是说根器不同的众生呢对佛法僧三宝的理解、归依和证悟的程度有差别罢了。
    那么我们前面讲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说众生皆有佛性,那么这个佛性指的是什么?佛性一切有情众生都具足,那也就是说佛性是成佛之种,他含藏在一切众生的心中,起种种不可思议的妙用,这是佛性。那众生与佛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大家要想理解这二个关系就要理解迷和悟这二个概念。为了理解迷和悟这二个概念,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我们白天清醒的时候和晚上睡梦中的差别,一个是醒时、一个是睡时,一个是清醒状态、一个是睡梦状态。那么我们在睡梦状态下所感受到种种境界,在醒来时候是不是根本就不存在呢?因为他是梦中之事,人家说梦醒了、梦根本就是假的。一样的道理,那佛性和我们众生现在这个境界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这里,就如同清醒状态和睡梦状态。当众生能破迷开悟的时候,那佛性呢就是真实的。那么过去在没有开悟之前的种种迷惑、所感受到身心果报境界,他也都是虚幻的,这就是佛性和我们现在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佛性是本具的,关键就在迷,关键就在这里,无明,无明是关键、迷是关键,我们什么都不缺,但是缺一个悟,这是很关键的,所以我们称佛教,佛的意思是觉的意思。佛教通俗讲就是觉悟的宗教,这是佛教很本质的一个特点,大家一定要记住哦。那么照这样来看的话,众生的佛性种子如果能够开花、成熟、圆满,最终以佛心代替妄心,那么就是他成佛的时候了。但是我们这些颠倒的众生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更不知道说这个佛性能起无上妙用,不能够反观内照,不能开发这个佛性,结果呢却迷失本性、执着在身心内外种种虚妄境界中,在这里面打滚,任由无明妄心催动我们身口意去造作种种的业,因为业而感受种种的果报,而流转在天上人间地上这六道轮回当中,而得不到解脱。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佛法所极力宏扬的就是能够让迷茫的众生能够开悟成佛,能够脱离这个生死轮回这个苦海。那就是说佛法所宣说的根本就不是世间法。那世间法告诉我们做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到学校里面去上课、学技术、学知识,是为了增长我们的能力和技术,你看我们从小到大,在以前我们所受的教育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告诉我们如何的壮大自我,对不对?从来没有象佛法这样说如何打破对自我的执着,去重新认识自我。因此佛法非常珍贵,珍贵就在于他是什么?使我们众生得到解脱的无上法宝。这样的法宝是佛陀所宣说的,这样的教化也称为佛教。而反过来,我们也看到了,这种出世间并不是我们理解在空间概念上、和时间概念上的这种超出,根据以上的理解应该是转变内心达到觉悟所导致的结果,所以说实际上这种出世间是指超越、解脱世间的种种这种痛苦和束缚,进入到一个完全自在的境界当中,是一种境界的转换。好,既然我们知道出世间是一种身心世界的变化,是一种境界的转换,是一种从迷到觉的过程,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一个觉悟的人他完全可以仍然处在世间的种种俗事当中,但是他的心却能够安住在圆满解脱的出世间当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所理解的佛不要理解为一定非要跑到一个什么特别的地方才能成佛,成佛也不是说改变这世间的这所有这一切,变成另外一个与这个世间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东西。成佛是什么呀?成佛是在他这种心灵世界当中、这种境界当中,哪怕他以某种应身生活在地狱中,他也是清凉的,也就是地狱对他来说也是净土,无论在六道的哪一个道境界当中,佛陀都是自在的,这就叫做佛,这就是所谓出世间的境界,那么达到这个境界的出世间的修行者、觉悟者,也是处在这样一种修行状态中,所以这个一定要很好的理解。其实你如果能够这样正确的理解,那对于我们学佛修行呀就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有很多同修呢,在学佛过程中,他一直在乎外表上的东西,他不知道说佛法是在内在的改变,既然是内在的改变,那么外在的很多行为,通过你现在分别意识所察到的东西他未必就是真实的。那整个学佛的过程是什么?是不断的反观自心、觉醒自心的过程,而绝对不是去外在去衡量、去辩别,对不对?应该去反观内心,去辩别去衡量自己,而不是他人。那我们就不会说,哎呀,这个法师好呀、不好呀,这个同修清净呀、不清净呀,他就不会这样。他抉择正与邪、对与错都从哪里出发?都从对照自己内心出发,能够增长自我内心戒定慧的,这就是正,能够增长自己内心贪嗔痴的,就是邪。因此这样的缘故如果说我们去亲近依止一位善知识来学佛的话,那么这整个过程就是以这个善知识做为桥梁,以善知识教导的法来修持,令自己内心觉醒。那么你这个信心、你这个修行、你这个行为,都取决于这个。那就不会在不去检讨、不去觉知自己内心世界,不去实践这个教法来改变自己的前提下,一味的去观察这个善知识的种种过失,种种所谓的如法不如法、清净不清净对不对?这就成为戏论。就好象很多同修,学佛开始没有去在自己内心上下功夫,来对照自己的内心。他天天在那里辨别:
  “这个法师说法是对的还是错的?”
  “所谓的未法时代呀,有很多大德说只有净土才能成就呀,这个净土呢就一定指极乐世界呀,那这个净土法门呢是最容易成就的,未法时代没了他就不行呀。”
    然后,他再听其他法师说法,“有的法师说一切法门从心地而生,什么心地对什么法门,那么既然净土也是从心地而生,那么调整内心清净之既是往生净土的正因,那么修心就是修净土”。
    “又不对呀,那修心又有很多方法呀,不是大德说只有净土法门才能成就吗、最容易成就吗?”那么这我的信心,我的观念动摇,他就会这样。
    这样的缘故,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哪……心外求法。如果知道说觉者乃是转变自心、破迷开悟,那么一切都好办了。
    所谓的往生净土是怎么样呀?是内心清净以后所显现的果报,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空间和时间概念是属于觉悟的。而是在任何的空间和时间的当下如果能转迷成悟就是佛,这完全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对自己整个学佛修行,具有极大的帮助。
    因此要明白,整个佛法其实是心地法门。佛说种种法,为明种种心,这个道理一定要深思。我们之所以受苦也是因为这颗心,我们之所以解脱也是因为这颗心,我们之所以需要寻求善知识也是因为这颗心,我们依善知识修行而解脱,也是因为这颗心,所以是心地法门。
    因此呢,十方三世一切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佛陀,都是以宣扬这个出世间解脱法做为因缘,对有情众生做种种的点化,所谓的普度众生、令其离苦得乐,都是为此而来。因此《妙法莲花经》告诉我们,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什么大事因缘?就是让众生开始悟入佛智知见。那诸佛出现在这世界上所传种种法门……这些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让众生开悟、为了让众生成佛。不管他方便引导众生往生净土,还是引导众生念佛、参禅、打坐等等等等,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来。所以说佛陀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愿望,其实很简单,就是令一切众生都成佛。那么众生之相无边,那寻机而来的佛法也是无边;众生之根器无量,那么随机而演的佛法也是无量。因此故佛教的宗派无量,因此故佛教的法门无量。所以大家这样理解就明白了,所谓的佛教就是令一切众生成佛的宗教。都从大彻大悟的佛陀的智慧、圆满之海中流出,皆汇归于佛陀自性圆满之海。从此来,从此去,无来无去,如如不动,名为如来。因此万法缘归宗。因宗而延伸、延派无量的方便,这叫宗教。那么令众生从凡夫直到成佛这样的教化,就称为佛教,好了,我们以上理解了什么叫佛教,佛教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我们明白了能够让心觉醒这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我们学佛过程呢要不断的去醒悟自心,这就是正道。因此呢七佛通偈这样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岂不具有深意焉!
    接下来我们再来理解,那既然如些我们对于佛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好了,既然我们前面了解到,佛教的用途都是为了来解除众生的烦恼和束缚。那么佛陀所宣说的种种教法,学佛的人如执着他,是为教条。不知随机变通、拘泥不化,那么佛法便成为另外一种束缚。不但对解脱毫无帮助,而且还会妨碍他解脱。可以说是如果他执着于佛法、教条,不知道对根机而用,那么他所做种种岂不是白费力气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打个比喻。因为佛法就好比说是用来渡河的船,他的作用是什么……把你从此岸渡到彼岸对不对?那到达彼岸以后,那些船上的人都可以离船上岸,那还需要对船执着不舍吗?所以把那些对佛法执着的人比喻为那些渡河的人,已经渡过河的人反而呢对这个船生起了执着,好比说,背着船继续走,有这样的人吗?或者是迷恋在这个船本身而不肯上岸,只满足于在这个船上漂泊,他恋恋不舍了,那都属于这种情况。那么我们可能在成佛的过程中要经历过很多的河,我们用到许多艘的船。那么如果这样一个人执着这个船的话,那请问又怎么发挥渡船的作用,又如何能够继续航程呢?又如最终到达目的地呢?因此呢不能执着于法。执着佛法本身为目的,不把他看做是工具的人只会迷失在经典的种种方便善巧里面被文字所累,就不会了解文字里面所包含着密意,难见实相,那就不会活学活用。所以佛法呢有无量法门,都是方便,就如同是盲人的拐杖、载人的渡舟,如果固执不舍,不知因地制宜、因时转变,那么修行就会徒劳,无有智慧可言。由此也可见,这个修行呢依止善知识也非常之重要。如果不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识,那么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完全或能执着在学习的佛法上。所以说善知识的教化都是随机教化。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他反应不一样。那么众生既然是不同的,那么就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方法。那么怎么把握这个根基和这个所修法呢相对应,那如果光光靠我们自己、自身呀,这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我们自身知道说怎么样才是最合适的,那么我们早已经不是凡夫了。因此呢依止善知识修行的这个过程,他是当下的,他是最真实的。所以为什么说人经书看了很多、理解了一大堆道理,光碟也看了很多,那根本就比不上你真正在师父面前所得到的这个变化,因为师父的教导是具体的,完全是随着你根器而来。所以这个在经典里面佛陀反复的讲依止善知识重要性,就是从这个原理出发的。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佛法要想宏扬,我们要想认识佛法,那又必须依赖于这些语言文字。但是佛法一用这些的世间的语言文字的话,就会以一种相对性的方式来阐述,那么就不可能完全展示这个绝对的真相,那么也就是说所宣说的很难是真实法,也就是所宣说的语言文字很难完全的表达这个,所以说因为这样的缘故,佛法的实相是不可说,指的就是这个。为什么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无一法可说呢?因为你不能把世尊所说的这些法说是一个法、是一个固定的什么法、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所以说无一法可说。甚至未曾有一法能够说得出来。对于这点很多同修的认识不清。有的说诸法不可言说,那开悟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议,那么平常比如说师父问他你最近悟到了什么,他就当哑巴不说话,因为诸法不可说,是这样的吗?不对,那如果佛法都不能说的话,那佛陀怎么会说了四十九年的法呢?那还有的同修呢,比如说他想通一个道理,他就觉得他这个道理非常的妙,然后就到处跟人家辩论。那比如说师父跟他讲,你这个见解是错的,他就大生烦恼:我这个见解是错的,我这个见解好象跟经书上讲的、跟某某大德讲的是一样的呀,这师父怎么会说我错的呢?他不明白,这语言文字他本身并不是法。所以说他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说产生种种的执着。所以语言文字呀,这些都是方便沟通的桥梁,因此佛所说种种法都是方便。如果以佛陀的这个彻底的智慧观察来看的话,那么这些执着于言辞的种种理论呢都是虚妄的、并不是纯净无瑕的法的本身。但是从这些比喻呀,这些种种的方便施设呢,我们可以及此看到实相。凭借着善巧方便呢可以使我们自己导入这个亲自的体悟,达到这个言语难宣的境界,以此而证悟。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一切众生学佛皆不可执着,不能象前面所说的那样执着于这个渡河的船,不能执着于在河里漂泊的那种境界,那么如果这样的话就很难得到解脱。所以说学佛的人必须什么?要想有所成就的话就不能执着于一门,就应该抛弃一切的成见,能够善于接受一切的方便善巧,同时呢不为他们所羁缚,这样才能够最终证得佛法的真谛而达到最后的解脱,这个一定要正确的认识。很多同修呢在学佛的过程中已经偏离了这个,比如说有时师父讲的一些话,好久以前讲的话,是针对当时那个环境当下所讲的话,他很久很久以后他还在执着于这句话,却忘了去理解,当时是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去说这句话的,所以食古不化,把师父的话当教条。然后跟别人说,以前师父说过这个,你今天怎么又变成这样了?然后又说什么,这师父怎么昨天这样说,今天怎么又那样说了?而不是真正的当下去理解这个事情本身,却是执着在这些语言文字的表面上,所以这样的话就永远都讲不清楚了。所以他反反复复的问呀讲呀问呀讲呀,这个把师父就当领导,不是把师父当做是上师,当做能够照亮自己的这个镜子,不知道说这一切是方便善巧,结果就执着于师父说的某句话,某个观点。从而就背离了这个学佛修行的正确道路。
    好了,我们接下来再来了解这样一个概念……戏论。我们来想想看,哪一些是属于学佛修行没有利益的戏论?戏论在佛教里面讲的是什么?就是说这种议论,这种观点不具备真实的利益,也就是说没用,充其量只是戏论而已。我们来讲一个故事,经典里面曾经有记载,释迦牟尼佛呢有个弟子叫曼童子,曼童子呢,在避静处打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头,让他感到非常的迷茫。可以说他所想到的,一般我们现在很多爱好思考的都曾经想到过这个问题。都想什么问题呢?他这样想:世界是永恒的吗?还是不永恒的?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灵魂和肉体是相同一物吗还是灵魂和肉体是二回事呢?那得道的圣者肉身死后还继续存在吗?还是说肉身死后就不再存在了?会不会圣者死了以后即存在也同时不存在呢?还是即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呢?”这些问题他反复的想。就象有的同修在想:那释迦牟尼佛是无师自悟的,那也不对;那释迦牟尼佛是有老师的,那老师以前又有老师,那么最早的一个老师又是谁呀?等等。他想了很久也没想通,心里很奥恼,自言自语的说:“这几个问题我从来没听到师父解释,只是把他们隔置一边,有人这样问的时候,又把他们扔到一边,可是这些都是困挠了我很久的问题,属于宇宙的根本问题呀,如果释尊没法子解释清楚、打开我的疑团,那我跟在他身边修行又有什么益处呢?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如果他答不出来,那我干脆离开僧团去过在家的生活算了。”这个曼童子越想越多,越想甚至都怀疑到这师父会不会不懂得这些问题。所以说他呢是到了已经是傍晚时分了,这个曼童子还是到释尊那里去了,见过释尊礼拜完毕,恭敬的坐在一旁。坐定后便跟释尊道明来意,举出他的疑问。他说要是释尊觉着也不能回答他这几个问题呀,我在此修行将来肯定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明天我就要收拾东西离开僧团去过在家的生活、不再修行了,现在请释尊老老实实的回答我的问题吧。那佛陀呢听完这位弟子的很生气的说话呀,没说什么,只是很和蔼的说:曼童子呀,我从来有没有向你说过“来吧,曼童了,到我的座下来修习梵行,我会为你解答世间是否永恒等等这几个问题呢?”“没有呀,释尊”,“那么曼童子,骄慢的人呀,你在生什么人的气呢?曼童子,不论是谁说这样的话……我不愿在世尊的座下修行,除非他能够为我解释清楚世间是否永恒等那些问题,那这个人在未能清楚满意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没这样想过,他说“为什么呢?”佛陀说:“因为这人就好比中了毒箭的人,在亲友找到医生为他治病的时候,他如果不好好让医生给他治疗,却骄傲的对医生说你不要把箭拔出来,不要你给我解毒疗伤,除非你能回答几下这些问题,什么问题呢?“伤害我的人属于哪个阶级呢?叫什么名字呢?他长得什么样子呢?他是哪的?他用的弓箭是什么做的呢?弦又是用什么做的,他用的箭箭秆是什么做的,箭翎是哪种鸟的羽毛,箭簇样子又是怎样的呢?医生,如果你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我绝对不让你为我疗伤。曼童子,你看那人还没有把问题搞清楚,他是不是已经毒发身亡了?一样的道理,一个人没有搞清楚你所提出的这些问题,他可能早已经把时光浪费怠尽,再也没有时间修习梵行了,曼童子呀,修习梵行是为了解脱,不在于肯定或者否定你所提出来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无论你怎么样揣度,肯定的或者是否定都不能依靠对他的了解来消除痛苦,消除痛苦建立解脱这个才是梵行的目的,那为什么我不去解释你这些问题呢?因为他们与解脱没有关系,曼童子,我要向你解释的又是什么呢?我要解释的是怎么样才能让痛苦止息,我要向你解释的是怎么样才能建立解脱,从梵行可以建立解脱,从解脱可以得到无限的智慧和力量。那么一切的问题到时候自然就解开了,一切的智慧尽在你心中,那么你刚才所提的区区这几个问题又何愁解释不了呢。佛陀很清晰的告诉曼童子,很简单了,你问的这几个问题跟你的学佛修行没有关系,我们学佛修行是为了解脱的,那世界是否永恒和最早的一位佛陀是谁,跟我们解脱有什么关系呀?没有关系。”所以世尊很善巧的为他开示。曼童子听罢释尊的这番话,为刚才的失态感到满面羞惭。最后因为他郁结在心里的疑问解开了,所以满心欢喜向释尊礼谢而去继续他的修行了。你看这位曼童子也很可爱,对不对?想了半天甚至想到离开僧团。其实一样的道理,我们今天很多学佛修行的人跟着师父呀,常常会因为一二个问题想不开,然后什么时候走了都不知道,甚至呢对师父还生起邪见。其实呀,只要认认真真的去询问去思考,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答,象曼童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在这点上要学习曼童子学习他的诚实,他虽估说产生种种疑问,但是他对释尊、对自己的师父呀,还是非常恭敬的,如理如法来问来思考,因此呢他的问题得到解决,是不是这样子的?由此呢我们引申开来,我们想想,我们今天很多的人都是在自己的心智能力不能应对的问题上浪费,所以说很难切实修行,不在身心解脱方面下功夫,所以说非但没有增进解脱反而增加愁苦,其实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就象有的同修整天到晚就想问我的前世是谁呀?那你现在又没有获得宿命通,你一直想知道前世是谁,就算有人告诉你前世是谁,你又怎能相信?一样的道理呀,对不对?这些问题只不过是供你参考,跟你现在的解脱修行其实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所以有的同修呢在这一点上浪费很多时间。孔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君子所思考的都在他所处的位置上来思考。他绝对不会去思考自己根本够不着的东西,这是很现实的态度,我们学佛者也应该取这现实的态度。好了,以上讲过,学佛呢要远离种种戏论,要务实修。
    那么最后再来讲一下学佛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那这个问题也很重要。那么根据我们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身体力行、领会消化这个佛法,那么就会带来心灵的净化,那么在身心方面他就会感到从未有过的清凉的解脱,这就是佛法的利益。那么你内心得到清凉、解脱、智慧,那么随顺了这些佛教的道理,那么我们就能够主动的创造环境、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会使我们的生命化悲苦为欢乐、化束缚为解脱。那么反过来那些不懂得佛法的人,佛法不能纳入心中的人,那么时常生活在颠倒邪见当中,他只能是随波逐流,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不能自主,所以当然就得不到真正安宁、永恒的幸福,就会失去幸福。所以说学佛真正会让我们幸福来自什么?来自内心的清凉,来自智慧解脱,这是学佛真正的利益。那有些同修信佛教他求的其实不是这个,不是为了身心解脱、生命自由而学佛。他求外在的东西,比如说我通过学佛呀、做功德呀,我可发财呀,我可以得到种种种种的保佑呀、平安呀,于是乎他就不是从改变自我的身心这方面去下手,而是去追求外在的功用。他认为呢我只要去做了某种供养,或者是说我只要付出什么做为一种交换我就能得到相应的福报,这个发心其实也是正常的,但是所走的路却是错的。其实真正佛教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得到福报必须怎么……修持戒定慧,这个才是得到福报的正因。那我们平常随缘随地去做种种布施供养、去行种种善事,其实就是什么?在修戒对不对?所谓戒乃是止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有情众生,菩萨三具境界就得正是这个概念。那我们自净其意修习禅定和智慧,这就是在增长我们的福报,这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如果不知道说学佛给我们的真正改变是从内心开始改变而达成一切目的的,那么我们很容易去执着外在的一些追求而偏离正道。所以今天有很多人都说他信佛,其实真正来讲他严格来讲不能说是佛弟子。因为是佛弟子的话就应该尊循佛法僧三宝的道路而行持。所以说很多人是一种利益交换,是以他自己所想当然的一套,那当然就不是归依法宝了,那么他的行为就不能称为归依僧,那么他所信崇的所追随的善知识就不能与佛宝相应,那么因为他偏离佛法僧三宝,所以说就有这样一个过失……他做的是世间法,不是佛法。因此我们要知道,佛法所得到的成就完全是由内而外。那我们世间为什么会遭遇种种的苦恼、恐惧、贫穷、疾病,种种所求不得等等,那都是因为我们过去我们内心的无明烦恼、无知所导致的,那么现在呢去改变这个,那么自然的就会反其道,自然的就会改变这一切外在的显现,因为外在的显现称为依报,那么是因为正报而感来的,那我们如果正报改变,依报一样可以改变。你如果纯粹的改变依报,那么依报是由正报而来的话,那么又如何真正的改变未来的命运呢?所以世间的一切安乐、富贵、健康、种种心愿的达成是都能通过佛法的修行而得到,因为佛法的修行是从根本上修的,那为什么这个人这一生很贫穷?因为过去他非常吝啬,如果今生他能康慨布施、转变心念,从而他未来的命运必将改变,那么富贵对他来说是垂手可得的。大家看《了凡四训》,这个是很著名的一个佛教书籍,在《了凡四训》里面就非常清楚、深刻的说明这个心能造物、心能造命这个原理。你看了凡先生呢,从他最早相信这个命理,到后来呢跟他这个煮云禅师、亲近善知识,后来了悟了佛法以后,那么他后来所做的一切那不是真正随心所欲吗?就是心想事成吗?所以说内心行善必然得到善报,内心行恶必然得到恶报,要想改变这个恶报就得改变这个恶心,转恶心为善心自然得到善报,这就是佛法告诉我们的这个心能转物的原理。因此如果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那么他在世间的物质生活、受用和出世间的这个精神世界里他都会转变,他都更加丰盛更加满足,这是必然的。那么因为他内心的智慧和力量逐步的增强,所以他比一般普通没有修行的人要有更大的智勇,能控制主创造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使一切更加随心所愿。那么一个佛法的修行者,他的这种增长是没有限制的,他的成就的获得也是没有限量的,如果有极限,那也是因为他的信心和他的志愿的极限,也就是他的信愿行的大小决定了他成就的大小。那么一个走在正道上的修行者,他内外都会更加富足。那么在物质的富足当中呢,他因为有智慧又不会沉迷于物质的享乐,相反却可以用他所获得的广大的资财来乐善好施、利物济人,从而又增长他的法身慧命,不断去除他自我的执着,那么使自己呢更加趋向成佛,那么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就是象菩萨一样福德与智慧同时增长、互相增长,正因为如此,他呢能够修更高的佛法,他能得到更大的智慧、解脱和力量。这就是一个学佛修行者他所能得到的真实的利益,所能带来的切实的改变。佛法是真实不虚的,因此如理早行,依法行持的学佛修行人所能得到这样大自在的果报也是真实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弥勒尊佛!
   稍后请大家如理的做回向,谢谢大家。

   禅喜恭录

 

2009/1/26 23:43:00
大净





高中生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172
经 验 值:195
注册时间:2007/4/30

《人间的佛陀》第七讲 校对

主讲:楞严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湛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好,请放掌!各位善知识,大家晚上好,我们悲华在线佛学班呢,今天要继续开班。我们这一讲佛教的基本道理和修行方法。现在呢已经把第一部分《佛陀篇》,给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第二部分,然后第三部分呢就是《修行篇》。那么在佛教的《道理篇》这一部分呢,我们将对佛法的理论进行一个概览,当然了是从最初级的角度开始说。那其实我们说过,其实佛法呢,也不存在一个初学跟后学的问题。这个学道有先后,能不能开悟自心,这个倒并不完全取决于学得多还是学得少。那我们这样学习佛教的理论有什么意义呢?当然非常有意义,这样提纲挈领的学习呢,为我们认识佛法提供一个方向,其实也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因为你对佛教的基本道理、方方面面进行了解以后呢,就不至于说闭目塞听。

  那么有的同修比如说他能够有缘依止一位善知识,深入某个法门修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太容易出现某个偏差。那今天有些人自我固执,用一经一法一个理论,就非常执着的认为这就是最高无上的真理,从而分裂佛陀的种种思想,在这个佛教里面呢,起各种宗派法门的争执,这些都是因为不能圆融的缘故。那我们对佛教的基本道理做一个概览,一些基本的正见呢,传递给大家,那么就会使大家避免这样的一种偏差。这种偏差在今天其实很普遍,这个普遍的现象还有由于没有广学多闻的缘故,就是学得不广,按我们世俗话说见识不广,阅历不深,所以说出现种种执着,这是不应该有的。当然的的同修说,我不需要了解那么多嘛,我只要能够深入地跟一个有成就的师父深入修下去,到最后不是也能够通达吗?道理是这样的,道理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有这么好的缘份,能够这么如法的来依止一个真正的善知识,这里面存在着诸多困难。那我们今天的现状就是这个样子,网络上也好,其它媒体也好,我们都能从各种不同的渠道了解到佛法。那么讲经说法的人也很多,那么在这些错宗复杂、良莠不分当中呢,怎么区分开来,这确实是个问题。再说现在社全是属于信息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那么在信息时代需要撑握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对信息的筛选和鉴别,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功夫。所以说我们这样把佛教的基本道理进行一番概览,非常有利于帮助大家树立起佛法的稳固的基础和正确的知见。那么我们讲到佛法的这些内容,就是讲到基本道理呀,都有哪些呢?我们打算呢,分这几个章节来讲,恐怕呢需要讲十三到十四个章节。基本上还是采用这个净行法师写的这本书的提纲来讲,当然有些地方也做补充和更正。那么要讲到对佛法的基本的内容,四法印、缘起、宇宙的生灭,这个宇宙怎么形成,生命有情如何流转,以及什么叫无我,还有呢,佛教的心理学,佛教是如何阐述这颗心的?业力、生死轮回、魔、修行者的等级、如来的特性、涅磐解脱的状态等等。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第一个部分,就是讲佛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佛说那么多法,都在说什么?我们对佛所说的这些法,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哪一些是对学佛修行没有关系的戏论,那么整个学佛修行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这个我们先做一个基本的认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佛陀给我们说的教法到底是些什么。其实很简单,佛陀所讲的法,通常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其实都在说明有情众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有情感、有感受、有知觉的,这个称为有情的众生,那么没有情感、没有知觉的,反之,物质性的,称为无情的众生。那么佛陀所讲的法,就是教我们认识,由有情无情众生所组成的这个世界,它的真相是什么,在佛教里面叫实相。这是佛教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被称为是境行果三的境,也就说佛法其中一大部分都在讲这个境。这个境是不是那么容易宣说的。佛陀根据众生种种不同的根基,做种种显密,诠释各种说法。那么都在阐述,这个有情无情这个世间,它的实相是什么。那第二个方面内容呢,佛陀在宣说什么呢,就是说这世界的生成,有情生命的这些现象,是怎么来的,是怎么回事。就是如何导致说有情生命呢,在这里面不能得到解脱、自由,它的原理是什么?然后呢在此基础上又宣说,如何才能反其道而行之,使这些有情众生得到解脱。那么这就是所说的种种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说种种的认识实相,修行方法,那么这个在境行果三里面称为行,讲这些行为,行为的机制、原理、作法、结果。好了,那第三部分呢,就讲的什么?就讲到果。果是说什么呢?果也分为两方面,一是世间之果、一个是出世间之果,佛教里面做出大量的辩别。那世间之果呢,比如说我们人,我们人为什么会有种种命运?我们所身处的身心世界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现在目前的这些行为思想,会导致将来什么样一种结果?所谓世间因果。另一方面就是讲如果我们修习出世间的戒定慧,如何导致最后的解脱及解脱知见这样的一个果,它的果报是什么?我们今天修行这个法、达到这样的认识,那么在未来会感受什么样的果报?什么样解脱的果报?比如说佛经里面会讲,那么你的正报,指身心呀他会转成圣者的身心。那么所感报的环境,就说到,这叫依报,会感生到净土中。这些都是在讲果。比如说佛经当中,我们讲的《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这本经侧重就是在讲什么?讲到果,也就是修行这个佛法,将来会得到什么样解脱的果。那么比如说《瑜伽真实义品》,这讲的是什么?这讲的境,境界。比如说六百卷的《般若经》典,讲述般若,般若宣说的就是境。那么,比如说《瑜伽菩萨戒本》,这个就讲一个菩萨如何行持如何修行等等,他侧重讲的是什么?是行。那么《瑜伽真实义品》代表的境,《瑜伽菩萨戒本》代表的行,《上生经》代表的果。那么这境行果三,就被太虚大师定为慈宗的三要素,慈宗三要。

  那其实也就是说,整个佛陀说法的三个要点。那么归纳起来通俗的讲就是说,整个佛法说的是有情生命,如何通过对宇宙生命实相的认识,而进行修行,而最终达到解脱,这样一个道理,这就是佛法。也就是说佛法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如何修行。告诉我们,我们这样生活和修行,按照佛法来,那么将来,就会得到什么样的解脱之果报。也就是整个佛法在说这个。那么也就是说,佛教是用来觉悟世人、觉醒世人的,以此来度化众生。所以说这个“觉”字,是佛教的核心。佛陀说宣说的这一切佛法,也都是为了让众生觉醒。正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这样感慨:“奇哉,奇哉!大地有情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因为众生都具妄想执着,如果能够把妄想执着给打破,那么个个是佛。那么这个就是佛陀出现在世间,宣说佛教的因缘,那整个佛教,也就在宣说这个。所以说任何一个想认识生命、想解脱生命,想达到自由,大自在的人,都应该学习佛法,这正是佛法要告诉我们的,所有的内容。
    正因如此的缘故,佛教,我们知道,是大彻大悟的佛陀所宣说的,那么他所宣说的这些,无上甚深的微妙的道理呀,超越世间种种科学和哲学的范畴。我们知道,科学、哲学、艺术等等这些也都是为了什么?为了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对不对?但是呢,如何使生命彻底的自由和解放,这些科学、艺术、哲学尚在探索中。那佛陀是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而以他无比的慈悲和智慧为世人宣说佛法,所以自然超越在这些科学、艺术和哲学范畴之上。甚至呢,超越于其它,没有达到究竟的宗教之上。因为这世界上的宗教,有的是由一些天神为核心所创立的,那么在佛经里面告诉我们,在六道当中,有非常高境界的天道众生,虽然他的智慧和福报都十分的超凡脱俗,但是因为没有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缘故,所以说在见解和方法上,还存在着未究竟处。那么至于说,有人说,那其它有些宗教啊、一些哲学啊、还有一些各种身份的人,很多其实是佛菩萨化身的,是一种方便引导众生,次第走向解脱。那这样说法对不对呢?也不是说不对。那既然是方便示现引导众生,那么应该是属于诸佛菩萨,方便示现之不可思议之事。那么站在我们今天的理解层面上,按照佛教本身的观点来说,那我们不妨理解其为未达究竟。那么如果说是究竟的正见和解脱,那就是佛教,就是由佛陀所宣说的教法,就是依照佛陀之教导,而进行实践的,这个称为佛教、佛法,这是最究竟的。所以说佛法所宣说的这种大平等,这种究竟的解脱,绝非一般外道所能想象。佛法非常真实、深刻、透彻的,分别解说了包括生命,生命是怎么出现的?生命为什么会这样出现,它又如何的变化?又如何进行生老病死的流转?它宣说了这宇宙万有它是怎么生起的、是怎么灭的,如何的生灭流转,其中的机制是什么;它宣说了一切有情众生,痛苦的本质是什么、来源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彻底的,把这个痛苦的根源切断,如何才能达到究竟的解脱;它宣说了无量的修行法门,在佛经中称为八万四千法,八万四千是个大概的数,表示无量,很多很多的意思,以此来指导不同根器的众生,如何去灭除痛苦之因,得到解脱之果位。佛法做了最详尽最透彻的宣说,理由很简单,因为宣说佛教者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大彻大悟的佛陀,是大觉者。世间万物,没有佛陀所不了解的。佛陀的智慧是世间再也无法超越的,是无上的,因此佛陀所宣说的教法,即是最完美的、最彻底的。那么如果依照佛陀所宣说的这些教法去实践,那么这样而走向生命的解脱,就是最真实的,那么刚才所说的佛陀、佛陀教化以及对佛陀教化的实践,即是构成的佛教里面所说的三要素:佛、法、僧三宝,佛法僧三宝的真实含义就是这样的。

   佛代表觉、法代表正、僧代表净。依觉者所宣示之正道而实践清净众生,最后获得佛果,那么这显然就是佛法僧三宝,所代表的含义,都包括在里面了。所以说佛法僧三宝是我们的归依处,是我们的导师,是我们的道路,是我们的道伴,是我们的支柱,一切都汇归在这归依当中。我们归依佛法僧三宝,走得也是佛法僧三宝的路,未来呢得,到也是佛法僧三宝的果实。那么佛法在这点上对我们进行了最清晰的、最深刻的阐述。那么由此可见,佛教的最终的功用,就是要去除众生对虚妄不实的执着,觉醒他心中的这个佛性。也就是说转迷成悟啊,使他从凡夫转成佛。能够这样打破无明走向觉悟的过程,所进行的种种修行,以及使这种佛性,能够壮大圆满的这些种种方法,就是佛法。那么去加以实践,最后能够让有情生命,得到一种真正圆满觉悟、不再执着虚妄的,那种大自在大解脱,这个过程,其实上就是讲的是僧的含义。那么因为对佛法僧三宝的实践,也构成了佛法的整个的核心,也就是说一切佛法呢都可以归纳在归依中、都可以体现为佛法僧三宝。有的同修说不会吧,都纳于归依中,都体现为佛法僧三宝吗?事实如此。佛宝其实说的就是觉悟者,法宝说的就是正道、正法,僧宝说的就是实践清净之行为,与此相关的一切,构成了佛教。你比如说,有人说我去找师父,我去拜一个师父跟他学,那么这师父本身就代表什么?就代表佛宝,那师父首先必须是觉悟者,如果师父自己不是觉悟者,他怎么当你的师父呢,对不对?那么他属于佛宝的范畴。那你比如说在那里打坐、在那里念佛、我去看经书、我学习经典,这在做什么?这在归依法宝,对不对?那你呢,在那里调息、在那里修观想、持戒律、止恶行善、做种种功德善行等等,那这些行为在做什么?在归依僧,僧为净,清净之行持名为僧、僧宝。你看,还是离不开佛法僧三宝。

    有人说不是呀,我是修行密宗的,那修行密宗的人就不归依三宝吗?不对,这是认识的问题。那修行密宗,密宗归依的是三根本,哪三根本呢?上师,上师是什么?是传承的根本;本尊,本尊是什么?本尊是成就的根本;还是有一个是空行护法,那空行是什么的根本呢?空行是事业的根本。有人说这就不是三宝了,是吗?还是三宝,是佛法僧三宝内在的含义。那我们所归依的这个上师宝,三根本里面上师是根本,上师是传承的根本,那么这上师宝,其实就是佛宝,觉者啊;本尊,密宗里面本尊修成就,那本尊不就是现量代表法宝吗?法的本身即是本尊,在显宗经典里面观音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等这些法身大士,这些菩萨本身就是法宝,他本身就表法,那么实际上讲的这个本尊呢是成就根本,那你能够现量见法、悟得法性、证得法性,这不就是法宝吗?那么说的种种空行护法、事业,佛教事业的兴盛,佛教事业怎么兴盛?佛法的讲学和修证兴盛,那佛法的讲学和修证,这不是在不断的清净众生的过程吗?不是不断的在实践吗?这不就僧宝吗?所以从外相上说叫做佛法僧三宝,那么从内相上说其实也就是:上师本尊和空行,那还是三宝啊,所以大家要这样理解。如果密宗修行者,他所归依的对像不是佛法僧三宝,那么他岂不成了外道,对吧?很多同修没有明白这一点,都在表面上去理解,所以说互相起争执,违背佛陀教法平等这样一个真谛。佛陀所说的教法并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外、内、密圆融一贯,是非常圆满的,都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所以说我们现在以宗派之争、以见解之争、以法门之争,却不知道说,佛陀所宣说八万四千法,都是从真如佛性的实相智慧当中流露出,随应众生不同根机而显现的方便法门,所以呢,才会起争执,因为把种种的方便法门,执着为实有,固定不变。不知道如来应化这个方便善巧,不知道这个方便善巧最终所导向的,都是令众生开悟成佛。就是百川最终汇归大海,来自同一个源头,又归于同一个地方。因为不知道佛法圆融的道理,所以起种种争执,这个实在是有背佛陀出世间渡化众生的本怀。是因为不明白,这个方便善巧和究竟实相,之间的关系,所在才导致,今天我们学佛人种种的这种偏执。

    好了,由此可见,一切佛法呢都纳于归依中,只不过是说根器不同的众生呢,对佛法僧三宝的理解、归依和证悟的程度有差别罢了。那么我们前面讲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说,众生皆有佛性,那么这个佛性指的是什么?佛性一切有情众生都具足,那也就是说,佛性是成佛之种,他含藏在一切众生的心中,起种种不可思议的妙用,这是佛性。那众生与佛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大家要想理解这个问题,就要理解迷和悟这两个概念。为了理解迷和悟这个概念,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我们白天清醒的时候和晚上睡梦中的差别,一个是醒时、一个是睡时。一个是清醒状态、一个是睡梦状态。那么我们在睡梦状态下所感受到种种境界,在醒来之后是不是根本就不存在呢?因为他是梦中之事,人家说梦醒了、梦根本就是假的。一样的道理,那佛性和我们众生现前这个境界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这里,就如同清醒状态和睡梦状态。当众生能破迷开悟的时候,那佛性呢,就是真实的。那么过去在没有开悟之前的种种迷惑、所感受到身心果报境界,他也都是虚幻的,这就是佛性和我们现在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佛性是本具的,但是因为迷,关键就在这里,无明,无明是关键、迷是关键。我们什么都不缺,但是缺一个悟,这是很关键的。所以我们称佛教,佛的意思是觉的意思。佛教通俗讲就是觉悟的宗教,这是佛教很本质的一个特点,大家一定要记住哦。那么照这样来看的话,众生的佛性种子如果能够开发、成熟、圆满,最终以佛心代替妄心,那么就是他成佛的时候了。但是我们这些颠倒的众生,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更不知道说,这个佛性能起无上妙用,不能够反观内照,不能开发这个佛性,结果呢,却迷失本性、执着在身心内外,种种虚妄境界中,在这里面打滚。任由无明妄心,催动我们身口意,去造作种种的业。因为业,而感受种种的果报,而流转在天上人间地上,这个六道轮回当中,而得不到解脱。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佛法极力所要宏扬的,就是让迷茫的众生能够开悟成佛,能够脱离这个生死轮回的这个苦海。那就是说佛法所宣说的,根本就不是世间法。那世间法告诉我们做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到学校里面去上课,学技术、学知识,是为了增长我们的能力和技能,使我们现实这些东西更完美,对不对?追求的是世间的目的。却没有教导我们如何超越世间,出离世间。这就是世间法和佛法的区别啊。所以佛法讲的是出世间法,不是讲的世间法,不是世俗所说的那种方法。  

    你看我们从小到大,在以前我们所受的教育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告诉我们如何壮大自我,对不对?从来没有象佛法这样说,如何打破对自我的执着,去重新认识自我。因此佛法非常珍贵,珍贵就在于它是什么?使我们有情众生得到解脱的无上法宝。这样的法宝是佛陀所宣说的,这样的教化被称为佛教。而反过来,我们也看到了,这种出世间,并不是我们理解在空间概念上、和时间概念上的这种超出。根据以上的理解,应该是转变内心,达到觉悟所导致的结果。所以说实际上这种出世间是指超越、解脱世间的种种,这种痛苦的束缚,进入到一个完全自在的境界当中,是一种境界的转换。好,既然我们知道出世间是一种身心世界的变化,是一种境界的转换,是一种从迷到觉的过程;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一个觉悟的人,他完全可以:仍然处在世间的种种俗事当中,但是他的心却能够,安住在圆满解脱的出世间当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所理解的佛,不要理解为,一定非要跑到一个什么特别的地方,才能成佛。成佛也不是说改变这世间的这所有这一切,变成另外一个与这个世间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东西。成佛是什么呀?成佛是在他这种心灵世界当中、这种境界当中,哪怕他以某种应身生活在地狱中,他也是清凉的。也就是地狱对他来说,也是净土。无论在六道的哪一个道境界当中,佛陀都是自在的。这就叫做佛,这就是所谓出世间的境界。那么达到这个境界的,出世间的修行者、觉悟者,也是处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所以这个一定要很好的理解。其实你如果能够正确的这样理解,那对于我们学佛修行呀,就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有很多同修呢,在学佛过程中,他一直在乎外表上的东西。他不知道说佛法是在内在的改变,既然是内在的改变,那么外在的很多行为,通过你现在分别意识所察到的东西,他未必就是真实的。那整个学佛的过程是什么?是不断的反观自心、觉醒自心的过程,而绝对不是去外在去衡量、去辩别,对不对?应该去反观内心,去辩别去衡量自己,而不是他人。那我们就不会说:哎呀,这个法师好啊、不好啊,这个同修清净啊、不清净啊,他就不会这样。他抉择正与邪、对与错都从哪里出发?都从对照自己内心出发。能够增长自我内心的戒定慧的,这就是正;能够增长自己内心贪嗔痴的,就是邪。因此这样的缘故,如果说我们去亲近依止一位善知识来学佛的话,那么这整个过程,就是以这个善知识做为桥梁;以善知识所教导的法,来修持,令自己内心觉醒。那么你这个信心、你这个修行、你这个行为,都取决于这个。那就不会在不去检讨、不去觉知自己内心世界,不去实践这个教法来改变自己的前提下,去什么呀?一味的去观察这个善知识的种种过失,种种所谓的如法不如法、清净不清净对不对?这就成为戏论。
    就好象很多同修,学佛开始没有去在自己内心上下功夫,来对照自己的内心。他天天在那里辨别:“这个法师说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谓的未法时代呀,有很多大德说只有净土才能成就呀,这个净土呢,就是一定指极乐世界呀,那这个净土法门呢,是最容易成就的,未法时代没了它就不行呀。”
    然后,他再听其他法师说法,有的法师说:“一切法门从心地而生,什么心地对什么法门,那么既然净土也是由心地而生,那么调整内心清净之,既是往生净土的正因,那么修心就是修净土”。
    “又不对呀,那修心又有很多方法呀,不是大德说只有净土法门才能成就吗、最容易成就吗?”那么这……我的信心,我的观念动摇,他就会这样。
    这样的缘故,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哪----心外求法。如果知道说觉者乃是转变自心、破迷开悟,那么一切都好办了。
    所谓的往生净土是怎么样呀?是内心清净以后所显现的果报,并没有绝对的一个空间和时间概念是属于觉悟的。而是在任何的空间和时间的当下,如果能转迷成悟就是佛,这完全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对自己整个学佛修行,具有极大的帮助。
    因此呢,要明白,整个佛法其实是心地法门。佛说种种法,为明种种心,这个道理一定要深思。我们之所以受苦,也是因为这颗心;我们之所以解脱,也是因为这颗心;我们之所以需要寻求善知识,也是因为这颗心;我们依善知识修行而解脱,也是因为这颗心;所以是心地法门。
    因此呢,十方三世一切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佛陀,都是以宣扬这个出世间解脱法做为因缘,对有情众生做种种的点化。所谓的普度众生、令其离苦得乐,都是为此而来。因此《妙法莲花经》告诉我们,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什么大事因缘?就是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那诸佛出现在这世界上所传种种法门,这些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让众生开悟、为了让众生成佛。不管他方便引导众生往生净土,还是引导众生念佛、参禅、打坐等等等等,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来。所以说佛陀出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愿望,其实很简单,就是令一切众生都成佛。那么众生之相无边,那随机而来的佛法也是无边;众生之根器无量,那么随机而演的佛法也是无量。因此故,佛教的宗派无量,因此故,佛教的法门无量。

    所以大家这样理解就明白了,所谓的佛教就是:“令一切众生成佛的宗教。”都从大彻大悟的佛陀的智慧、圆满之海中流出,皆汇归于佛陀自性圆满之海。从此来,从此去,无来无去,如如不动,名为如来。因此万法皆归宗,因宗而衍生、演派无量的方便,所以这叫宗教。那么令众生从凡夫直到成佛,这样的教化,就称为佛教。好了,我们以上理解了什么叫佛教,佛教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我们明白了能够让心觉醒,这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我们学佛过程呢,要不断的去醒悟自心,这就是正道。因此呢,七佛通偈这样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岂不具有深意焉!
    接下来我们再来理解,那既然如此,我们对于佛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好了,既然我们前面了解到,佛教的用途,都是为了来解除众生的烦恼和束缚。那么佛陀所宣说的种种教法,学佛的人如果执着它,是为教条。不知随机变通、拘泥不化,那么佛法便成为另外一种束缚。不但对解脱毫无帮助,而且还会妨碍他解脱。可以说是,如果他执着于佛法、教条,不知道对根机而用,那么他所做种种,岂不是白费力气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打个比喻。因为佛法就好比说是用来渡河的船,他的作用只是什么?把你从此岸渡到彼岸对不对?那到达彼岸以后,那些船上的人都可以离船上岸,那还需要对船执着不舍吗?所以把对佛法执着的人,就比喻为那些渡河的人,已经渡过河的人,反而呢对这个船生起了执着。好比说,背着船继续走。有这样的人吗?或者是迷恋在这个船本身,而不肯上岸,只满足于在这个船上漂泊,他恋恋不舍了,那都属于这种情况。那么我们可能在成佛的过程中要经历过很多的河,要用到许多艘的船。那么如果这样一个人,执着这个船的话,那请问又怎么发挥这些渡船的作用,又如何能够继续航程呢?又如最终到达目的地呢?
    因此呢,不能执着于法。执着佛法本身为目的,不把它看做是工具的人,只会迷失在经典的种种方便善巧里面,被文字所累,就不会了解文字里面所包含着密意,难见实相,那就不会活学活用。所以佛法有无量法门,都是方便。就如同是盲人的拐杖、载人的渡舟,如果固执不舍,不知因地制宜、因时转变,那么修行就会徒劳,无有智慧可言。由此也可见,这个修行呢,依止善知识也非常之重要。
    如果不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识,那么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完全可能执着在学习的佛法上。所以说善知识的教化都是随机教化。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他反应不一样。那么众生既然都是不同的,那么就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方法。那么怎么把握这个根基和这个所修法呢相对应,那如果光光靠我们自己、自身哪,这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我们自身知道说怎么样才是最合适的,那么我们早已经不是凡夫了。
    因此呢,依止善知识修行这个过程呢,它是当下的,它是最真实的。所以为什么说,你经书看了很多、理解了一大堆道理,光碟也看了很多,那根本就比不上,你真正在师父面前,所得到的这个变化。因为师父的教导是具体的,完全是随着你根器而来。所以这个在经典里面佛陀反复的讲,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就是从这个原理出发的。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佛法要想宏扬,我们要想认识佛法,那又必须依赖于这些语言文字。但是佛法一用这些的世间的语言文字的话,就会以一种相对性的方式来阐述,那么就不可能完全展示这个绝对的真相。那么也就是说,所宣说的,很难是真实法。也就是所宣说的语言文字,很难完全的表达这个。所以说因为这样的缘故,佛法的实相是不可说,指的就是这个。
    为什么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无一法可说呢?因为你不能把世尊所说的这些法,说是一个法、是一个固定的什么法、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所以说无一法可说。甚至未曾有一法能够说得出来。对于这点很多同修的认识不清。有的说诸法不可言说,那开悟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议,那么平常比如说,师父问他你最近悟到了什么,他就当哑巴不说话,因为诸法不可说,是这样的吗?不对。那如果佛法都不能说的话,那佛陀怎么会说了四十九年的法呢?那还有的同修呢,比如说他想通一个道理,他就觉得他这个道理非常的妙,然后就到处跟人家辩论。那比如说师父跟他讲:“你这个见解还是错的。”他就大生烦恼:“我这个见解是错的,我这个见解好象跟经书上讲的、跟什么某某法师大德所讲的是一样的诶,这师父怎么会说我错的呢?”他不明白,这语言文字他本身并不是法。所以说他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说产生种种的执着。
    所以语言文字啊,这些都是方便沟通的桥梁。因此佛所说种种法都是方便。如果以佛陀的这个彻底的智慧,观察来看的话,那么这些执着于言辞的种种理论呢,都是虚妄的、并不是纯净无瑕的法的本身。但是从这些比喻呀,这些种种的方便施设呢,我们可以藉此看到实相。凭借着善巧方便呢,可以使我们自身导入这个清质的体悟,达到这个言语难宣的境界,以此而证悟。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一切众生学佛皆不可执着,不能象前面所说的那样,执着于这个渡河的船,不能执着于在河里漂泊的那种境界。那么如果这样的话,就很难得到解脱。所以说学佛的人必须什么?要想有所成就的话,就不能执着于一门,就应该抛弃一切的成见,能够善于接受一切的方便善巧,同时呢,不为他们所系缚,这样才能够最终证得佛法的真谛,而达到最后的解脱。这个一定要正确的认识。
    很多同修呢,在学佛的过程中已经偏离了这个,比如说有的师父讲的一些话,好久以前讲的话,是针对当时那个环境当下所讲的话,他很久很久以后,他还在执着于这句话,却忘了去理解,当时是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说这句话的,所以食古不化,把师父的话当教条。然后跟别人说,以前师父说过这个,你今天怎么又变成这样了?然后有时候又觉得,这师父怎么昨天这样说,今天怎么又那样说了?而不是真正的,当下,去理解这个事情本身,却执着在这些语言文字的表面上。所以这样的话,就永远都讲不清楚了。所以他反反复复的问啊讲啊、问啊讲啊,这个把师父就当领导了,不是把师父当做是上师,当做能够照亮自己的这个镜子,不知道说这一切是方便善巧,结果就执着于师父说的某句话,某个观点。从而就背离了,这个学佛修行的正确道路。
    好了,我们接下来再来了解这样一个概念:“戏论”。我们来想想看,哪一些是属于学佛修行没有利益的戏论,戏论在佛教里面讲的是什么?就是说这种议论,这种观点不具备真实的利益,也就是说没用,充其量只是戏论而已。我们来讲一个故事,经典里面曾经有记载,释迦牟尼佛呢,有个弟子叫曼童子,曼童子呢,在僻静处打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头,让他感到非常的迷茫。可以说他所想到的,一般我们现在很多爱好思考的人,都曾经想到过这个问题。都想什么问题呢?他这样想:“世界是永恒的吗?还是不永恒的?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灵魂和肉体是相同一物吗?还是灵魂和肉体是两回事呢?那得道的圣者,肉身死后还继续存在吗?还是说肉身死后就不再存在了?会不会圣者死了以后,即存在也同时不存在呢?还是即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呢?”这些问题他反复的想。就象有的同修在想:“那么释迦牟尼佛是无师自悟的,那也不对;那么释迦牟尼佛是有老师的,那老师以前又有老师,那么最早的一个老师又是谁呀?”等等。他想了很久也没想通,心里很懊恼,自言自语的说:“这几个问题,我从来没听到师父解释,只是把它们隔置一边,有人这样问的时候,又把它们扔到一边,可是这些都是困挠了我很久的问题,是宇宙的根本问题呀,如果世尊没法子解释清楚、打开我的疑团,那我跟在他身边修行,又有什么益处呢?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如果他答不出来,那我干脆离开僧团,去过在家的生活算了。”这个曼童子越想越多,越想甚至都怀疑到这师父,会不会不懂得这些问题。所以说他呢,已经是傍晚时分了,这个曼童子还是到世尊那里去了。见过世尊礼拜完毕,恭敬的坐在一旁。坐定后便跟世尊道明来意,举出他的疑问。他说:“要是世尊觉着,也不能回答这几个问题呀,我在此修行,将来肯定也不会有成就,明天我就要收拾东西离开僧团,去过在家的生活、不再修行了。现在请世尊老老实实的,回答我的问题吧。”那佛陀呢听完这位弟子的,这种很生气的说话呀,没说什么,只是很和蔼的说:“曼童子呀,我从来有没有向你说过‘来吧,曼童了,到我的座下来修习梵行,我会为你解答,世间是否永恒等等这几个问题呢?’”“没有啊,世尊”,“那么曼童子啊,骄慢的人啊,你在生什么人的气呢?曼童子,不论是谁说这样的话:‘我不愿在世尊的座下修行,除非他能为我解释清楚,世间是否永恒等那些问题’,那这个人在未能清楚满意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没这样想过,那为什么呢?佛陀说:“因为这人就好比中了毒箭的人,在亲友找到医生为他治病的时候,他如果不好好让医生及时给他治疗,却骄傲的对医生说:‘你不要把箭拔出来,不要你给我解毒疗伤,除非你能回答我以下的问题’,什么问题呢?‘伤害我的人属于哪个阶级呢?叫什么名字呢?他长得什么样子呢?他是哪的人呢?他用的弓箭是用什么做的?弦又是用什么做的,他用的箭箭秆是什么做的,箭翎是哪种鸟的羽毛,箭簇样子又是怎样的呢?医生,如果你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我绝对不让你为我疗伤。’曼童子,你看,那人还没有把这问题搞清楚,他是不是已经毒发身亡了?一样的道理,一个人没有搞清楚你所提出的这些问题,他可能早已经把时光浪费怠尽,再也没有时间修习梵行了。曼童子呀,修习梵行是为了解脱,不在于肯定或者否定你所提出来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无论你怎么样揣度,肯定的或者是否定的,都不能依靠对它的了解,来消除痛苦,消除痛苦,建立解脱,这个才是梵行的目的。那为什么我不去解释你这些问题呢?因为它们与解脱没有关系。曼童子,我要向你解释的又是什么呢?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让痛苦止息;我要向你解释的是怎么样才能建立解脱。从梵行可以建立解脱,从解脱可以得到无限的智慧和力量。那么一切的问题,到时候自然就解开了,一切的智慧尽在你心中,那么你刚才所提的区区这几个问题,又何愁解释不了呢?”佛陀很清晰的告诉曼童子,很简单了,你问的这几个问题,跟你的解脱没有关系,对不对呀?我们学佛修行是为了解脱的,那世界是否永恒和最早的一位佛陀是谁,跟我们解脱有什么关系呀?没有关系。所以世尊很善巧的为他开示。曼童子听罢世尊的这番话,为刚才的失态感到满面羞惭。哎呀~~最后因为他郁结在心里的疑问解开了,所以满心欢喜,向世尊礼谢而去,继续他的修行了。
    你看这位曼童子也很可爱,对不对?想了半天甚至想到离开僧团。其实一样的道理,我们今天很多学佛修行的人跟着师父呀,常常会因为一两个问题想不开,然后什么时候走了都不知道,甚至呢对师父还生起邪见。其实呀,只要认认真真的去询问去思考,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答,象曼童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在这点上要学习曼童子,学习他的诚实。他虽然说产生种种疑问,但是他对世尊、对自己的师父啊,还是非常恭敬的,如理如法来问来思考,因此呢他的问题得到解决,是不是这样子的?由此来引申开来,我们想想,我们今天很多人哪,都是在,自己的心智能力,不能应对的问题上浪费时间。所以说很难切实修行,不在身心解脱方面下功夫。所以说非但没有增进解脱,反而增加愁苦,其实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就象有的同修整天到晚就想问:“我的前世是谁呀?”那你现在又没有获得宿命通,你一直想知道前世是谁,就算有人告诉你前世是谁,你又怎能相信?一样的道理呀,对不对?这些问题只不过是供你参考,跟你现在的解脱修行,其实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所以有的同修呢在这点上浪费很多时间。孔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君子所思考的,都在他所处的位置上来思考。他绝对不会去思考,自己根本够不着的东西,这是一种很现实的态度,我们学佛者也应该取这现实的态度。

  好了,以上讲过,学佛呢要远离种种戏论,要务实修。那么最后再来讲一下,学佛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这个问题也很重要。那么根据我们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身体力行、领会消化这个佛法,那么就会带来心灵的净化。那么在身心方面,他就会感到从未有过的清凉和解脱,这就是佛法的利益。那么你内心得到清凉、解脱、智慧,那么随顺了这些佛教的道理,那么我们就能够主动的创造环境、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会使我们的生命化悲苦为欢乐、化束缚为解脱。那反过来那些不懂得佛法的人,佛法不能纳入心中的人,那么时常生活在颠倒邪见当中。他只能是随波逐流,对自己的前途命运不能自主。所以当然就得不到,真正的安宁,和永恒的幸福,就会失去幸福。所以说学佛真正会让我们幸福,来自什么?来自内心的清凉,来自智慧解脱,这是学佛真正的利益。那有些同修信佛教他其实求的不是这个,不是为了身心解脱、为了生命自由而学佛。他求外在的东西,比如说我通过学佛呀、做功德呀,我可发财呀,我可以得到种种种种的保佑啊、平安啊,于是乎,他就不是从改变自我的身心,这方面去下手,而是去追求外在的功用。他认为呢,我只要做了某种供养,或者是说我只要付出什么,做为一种交换我就能得到相应的福报。这个发心,其实也是正常的,但是所走的路却是错的。
    其实真正佛教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得到福报,必须修持戒定慧,这样才是得到福报的正因。那我们平常随缘随地去做种种布施供养、去行种种善事,其实就是什么?在修戒。对不对?所谓的戒乃是止一切恶、行一切善、度一切有情众生,那菩萨三聚净戒说得正是这个概念。那我们自净其意修习禅定和智慧,这就是在增长我们的福报,这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说你如果不知道说,学佛给我们的真正改变,是从内心开始改变,而达成一切目的的,那么我们很容易去执着,外在的这些追求,就会偏离正道。所以今天有很多人都说他信佛,其实真正来讲,他,严格来讲,不能说是佛弟子。因为是佛弟子的话,就应该尊循佛法僧三宝的道路而行持。所以说很多人是一种利益交换,是以他自己所想当然的一套,来奉行。那当然就不是归依法宝了,那么他的行为就不能称为归依僧。那么他所信崇的,所追寻的善知识就不能与佛宝相应。那么因为他偏离佛法僧三宝,所以说就有这样一个过失,他做的是世间法,不是佛法。
    因此我们要知道,佛法所得到的成就,完全是由内而外。那我们世间,为什么会遭遇种种的苦恼、恐惧、贫穷、疾病,种种所求不得等等,那都是因为我们过去,我们内心的无明烦恼、无知所导致的,那现在呢,去改变这个,那么自然的就会反其道,自然的就会改变,这一切外在的显现,因为外在的显现,称为依报,那么是因为正报而感来的。那我们如果正报改变,依报一样可以改变。你如果纯粹的改变依报,那么依报是由正报而来的话,那么又如何真正的改变未来的命运呢?所以世间的一切安乐、富贵、健康、种种心愿的达成,是都能通过佛法的修行而得到。因为佛法的修行,是从根本上修的。那为什么这个人这一生很贫穷?因为过去他非常吝啬,如果今生他能慷慨布施、转变心念,从而他未来的命运必将改变,那么富贵对他来说是垂手可得的。大家看《了凡四训》,这个是很著名的一个佛教书籍。在《了凡四训》里面就非常清楚的深刻的说明这个心能造物、心能造命这样一个原理。你看了凡先生呢,从他最早相信这个命理,到后来呢,跟他这个煮云禅师、亲近善知识,后来了悟了佛法以后,那么他后来所做的一切,那不是真正随心所欲吗?就是心想事成吗?所以说内心行善,必然得到善报,内心行恶必然得到恶报,要想改变这个恶报,就得改变这个恶心,转恶心为善心,自然就得到善报,这就是佛法告诉我们的这个心能转物的原理。
    因此如果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那么他在世间的物质生活、受用和出世间的这个精神世界里他都会转变,他都更加丰盛更加满足,这是必然的。那么因为他内心的智慧和力量逐步的增强,所以他比一般普通没有修行的人,要有更大的智勇,能够控制创造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使一切更加随心所愿。那么一个佛法的修行者,他的这种增长是没有限制的,他的成就的获得,也是没有限量的,如果有极限,那也是因为他的信心和他的志愿的极限,也就是他的信愿行的大小,决定了他成就的大小。那么一个走在正道上的修行者,他内外都会更加富足。那么在物质的富足当中呢,他因为有智慧,又不会沉迷于物质的享乐,相反却可以用他所获得的广大的资财,来乐善好施、利物济人,从而又增长他的法身慧命,不断去除他自我的执着。那么使自己呢,更加趋向于成佛。那么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就象菩萨一样,福德与智慧同时增长、互相增长。正因为如此,他呢,能够修更高的佛法,他能得到,更大的智慧、解脱和力量。这就是一个学佛修行者,他所能得到的真实的利益,所能带来的切实的改变。佛法是真实不虚的,因此如理早行,依法行持的学佛修行人,所能得到,这样大自在的果报也是真实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南无弥勒尊佛!
   稍后请大家如理的做回向,谢谢大家。

文中不能确定处以红字标出

莫言无畏其锅鼎沸,勿言无伤其祸犹长,争似一念还原绍隆佛种,念念不忘利物,步步与道相应,究竟同归莫先宗镜。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6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1: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