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人间的佛陀》第二讲 主讲:楞严法师
发起人:妙善  回复数:2  浏览数:4116  最后更新:2008/11/3 23:38:00 by 道振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7/11/5 15:07:00
妙善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50
经 验 值:2018
注册时间:2005/10/26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人间的佛陀》第二讲 主讲:楞严法师

《人间的佛陀》第二讲 主讲:楞严法师

(妙喜整理)

大家请随我一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好一起放掌。

    今天晚上呢我们还将继续讲,佛学班到了今天应该是第二讲了。那我们这届佛学班要讲的内容的题目是什么呢?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和修行方法”。顾名思义就知道这几乎就是讲的就是,佛法的概论。那么其中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是讲佛陀篇。就是讲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如何应化的,如何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

    第二篇讲的就是道理篇。道理篇讲就是佛教的一些基本的道理,包括佛教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教义,基本的仪轨等等。

    第三部分讲的就是修行篇。就是介绍一些修行的门派、宗派、修行方法等等。以期通过这样的讲解能够对佛教有个整体的认识,这其中的意义当然是非常重要,不管是初学者还是久修者,都有必要对于佛教的基本教义和行法来一个正本清源。

    因为在我们这个学佛修行过程中,特别在现在这个时代,如何树立正见、正信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这个时代背景所决定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比任何以前的时代更需要这一点。何以故,因为《楞严经》里面说的很清楚,到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衡河沙。就是说到了末法时代的众生按照佛经中的记载,众生将陷入法门的斗争当中。就是很多众生苦苦求佛道,但是不得门而入。为何呢?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呀佛经上说,众生离佛远去,众生呢不会去亲近善知识,而且善知识也远离了众生。就是离佛渐远了,贤圣隐伏。就如同经中所说的这句话,离佛呢渐渐远去,指的是众生的烦恼业障越来越沉重,邪见炽盛恶业沉重,根器呢大不如佛陀正法时代的时候了。但是佛陀很慈悲依然地没有舍弃我们,所以今天我们仍然还可以接触到佛教。那贤圣隐伏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贤圣的高贵品质不被凡俗人等所接受,因为凡俗人等他的心行跟圣行差得很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贤圣呢他缺乏度化众生的因缘,自然相断隐去。隐去就说隐匿起来了,找不着他很难遇到他,再说的话众生就算碰到他也不认识,也不珍惜,这叫贤圣隐伏。那么很多菩萨,虽然有悲心沉重的大菩萨他会转世再来,但是呢这也需要前世的因缘,如果与我们无缘的话他也很难度化我们,因为我们对他不会升起信敬之心的,也很难跟随他去修行解脱。另外一个呢就是,你看这个在《妙法连莲花经》里面这样记载,很多罗汉很多解脱的圣者,他们是不转世再到这个世界来的,而且他们成道基本上到他方世界去,只有一些入不可思义境界的大菩萨才有这么重的悲心来到这个苦毒的娑婆世界。这个为什么呢?象经典里面把这种不舍弃我们这些浊世众生的菩萨称为大菩萨。就象往昔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初发五百大愿,愿愿皆是为了度化恶浊世的众生,就是度化我们这些钢强难化的众生,经中称为这叫大菩萨。就象花园里面,一般发愿的佛菩萨都只能称作鲜花,不能称做大悲白莲花,唯有象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大菩萨,他发愿五百大愿,愿愿度尽五浊恶世的众生,不舍弃这些根器鄙陋的众生,在经典里面称为是大悲白莲花。所以说这本经书讲述这个诸佛菩萨的发愿缘起,这个里面讲的很详细,所以这本经书呢叫《大悲白莲花经》简称为《悲华经》。我们这个网站命名为悲华在线也就是取这个意思的。悲华的意思是大悲白莲花的意思,那何为大悲者呢?其中有个特点,就是不是说只摄受那种大乘菩萨的根机的众生,清净的众生,他摄受浊恶众生,那何为浊恶众生,就是我们自己呀,就是我们现在在这个娑婆世界,堪忍世界这些五浊恶世中的众生哪,我们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的烦恼无明非常沉重,贪、嗔、痴、慢、疑样样具足对吧,钢强难化,所以好好学佛修行,我们好好的反醒自己就会发现我们这些问题,这时候才体会到佛陀是多么地慈悲。从古到今祖师大德们前仆后继不舍弃我们度化我们,所以我们就会升起感恩的心,因为感恩心的升起,自然呢就会引发我们的慈悲心,我们慈悲心升起了,进一步就会发大愿,发起菩提心。那么当菩提发起来的时候,我们就有成佛的希望了。好了,那我们接下来就要继续为大家讲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应化故事。

    我们来体会一下,释迦佛他是怎样的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凡夫相而苦行成道。我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跟大家讲过,这次讲课呢有二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说,我们不是做一般性的描述,象讲故事,上课讲理论一样,就给大家灌一灌就算了,我们这里也没有黑板。只是凭着最原始最朴素的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来讲解,做很平平常常的讲述吧。那么在这个讲的过程中呢,就会什么,我们就跟大家一道呢去研究、去探索、去挖掘。这个字里行间里面所包含的密意,所带给我们的这种启示。这是我们讲课的第一个特点。那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呢,讲课绝对是要联系我们现前当下的身心,联系我们人生的现实来说的。所以我们时不时地就会联系到现实情况,来理解这个文字,这是我们讲课的第二特点,就是具备现实的针对性。所以说我们有的时候呢,遇到这个法义的时候,就会适当地对一些邪见、偏执的见解呢,不正确的信仰就有所批判,就是出于这个道理。

    好了我们今天呢就继续讲下去,我们上一堂课讲到释迦牟尼佛是如何降生的,他与平常的人有什么不同,然后他为什么会想起来要去出家呢?乃至最后他终于决定在他十九岁的那个晚上,就悄悄地,这里说偷偷地,当然了应该是悄悄地离开皇宫,离开皇宫的时候只带着谁呀,只带着一个人就是他的车夫,就是身边的近侍叫车匿,具说车匿后来也跟随佛出家了。那匹马据说叫犍陟,那个马具说也是一匹神马。总而言之,这里面当然也包含着密意了,各有所代表,然后佛陀就离开了,这个时候应该是悉达多太子,他就离开了皇宫,踏上修行之途啊!这就不用讲了,他肯定是要走上一个去象沙门那样,远离尘世到深山密林中,去寻师访道,去为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为了能够解脱象太子四次出城门所感受到的人生的生、老、病、死苦。曾经在其它一些传记当中有这样说过,悉达多太子曾经这样说,如果我的妻子,这些女人,国家的财富和权势以及荣耀,他可以解决我这些生老病死的问题,那么我肯定肯定不会去舍弃我的妻子,我所爱的人。那我一定不是个傻子,但是就是因为说这一切都是要无常变现,是不可值得依估的,最终朽坏,而人生的这种根本的痛苦却无法解决,所以我必需出家求道,所以这是太子出家求道的正因哪。他不为其它别的,并不是说出家求道以后可以使他更荣耀,更壮严,更加拥有世间人所梦昧以求的东西,那世间人求什么,无非就两样嘛,现代人不是就说两样东西吗。一个是要求得事业和爱情的圆满,事业圆满,爱情圆满,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苦苦追求的吗?一样的,悉达多太子他也追求这些。但是他跟我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因为他知道所谓的事业又是什么呢?事业算很大了,将来他作为一个国家的王,乃至做一个圣王,象经书上说的转轮圣王,可以统领四天下又能怎么样!无非是很狭窄的一种对众生的救护,这事业够伟大了。但是不能解决人的根本问题,所以说这并不是太子所追求的理想。那好,就说爱情圆满吧,那悉达多太子大家在前面学习过,他在人间当中一切都是第一的,他的智慧、才艺、相貌福德样样第一,他啥也不缺是吧,无人可比。他的妻子美貌也是举世无双,德才兼备呀,这些人世间的这些我们梦昧以求的太子全部都有。好了有的同修说了,全部都有所以他腻了才会去出家,也许有的同修是这样想的。这样想很显然我们只要静静地坐下来细细地思考,就会发现这肯定没有道理的。哪有这么一回事,不可能的。我们会知道说,其实恰恰就是因为太子示现他的福德的圆满,那恰恰就是因为太子示现说这些世上人所苦苦追求的,他应有尽有,所以说才真正地突显出太子对此的觉悟。正因为如此呀,才会显示出佛法的这个深义。1443佛法不是说只是帮助我们求得人间的富贵,而且是要超越这个。所以大家对此要有正确的理解,并不是说悉达多太子他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有人会这样说,这人当和尚不孝顺,是这样的吗,不是的。悉达多太子非常孝顺,一个觉悟的圣者,他样样都是人间第一,在人道当中,他是人格相当圆满的一个人,这是我们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知见,否则呢就会疑谤佛陀。在我们心中就种下罪业了。佛陀也不是说在世间,象我们今天人说的那样,没啥福报,成家也没有钱,找不到老婆,或者嫁不出去,或者说有的人身心不健康等等,都不是。恰恰就是因为佛陀这样的示现,才真正的揭示出世间的荣华富贵,这些风花雪月一场春梦哪!就象经书说的如白驹过隙,刹那变灭不可久住。一个人如果说一生当中只是贪恋于此,那么他将失去解脱之大理。这个甚深的佛法一般世人很难了解,很难很难的了解,必须从这个方面去理解才能真正理解佛陀,我们才会对佛陀升起无限的向往和感恩之心,那我们这种在佛陀面前的贡高我慢和放逸,自然而然就会息灭。因为佛陀太伟大了,太值得我们去追随了,他太了解我们了,他所做所行跟我们的现时太有关系了。所以这两点,从这两点,从我们今天人所常说的事业和爱情这两方面来,去透视我们人生的真相,是什么?就是佛所说的苦。他从根本上是苦,虽然我们短暂的会有一些暂时的安乐,比如很开心呀,朋友在一起呀,碰到知已呀,遇到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呀,无论是身心各方面都感到很舒适呀,内心充满了这个生活很美好的种种感觉。但是,他的本质还是苦的,这是一种觉悟。这是佛陀带给我们的熏习(信息)。佛陀不是说是很残忍的一个人,非的佛深深地把我们从这些迷梦惊醒过来,他不是佛陀不是这样的人。佛陀是一个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他说的只是个事实,他很慈悲,提醒我们,叫我们早点去寻求佛道,获得解脱。那佛陀也不是一个就是说,就是高高在上的,所谓我们现代人所说的饱汉不知饿汉饥,专门为这种在世间感觉生活不如意,福报浅溥,想要什么要不到的,命很苦的那种人,成为他们的救世主,不是的。因为佛陀的观点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你能够得到你对心仪的这个异性的爱情也好,还是你怎么也得不到你所心目中所向往的这个爱情,佛陀说这都是苦的。所以我们要知道佛陀的立场。佛陀是不说专门为这些自认为很痛苦人的依估主,佛陀是一切众生的依估。因为在佛陀看来,在六道当中轮回的善恶的众生,或善或恶,或富或贫,或高或低,或苦或乐的众生都是没有解脱,所以我们知道佛陀是一盏灯哪。而且佛陀这种平等无私慈悲,遍及法界,佛教中告诉我们,不旦旦是人类是需要救度的,低微的生命,比如说象恶鬼道的鬼道的众生,乃到畜生道的众生,甚至是地狱道的众生,都是佛陀慈悲的对象,都是佛法救度的对象,2001所以说这是我们对佛教必须有个正确的理解。好我们来看,进一步地来理解,悉达多太子离开皇宫以后,他做什么?

  好我们继续讲到,悉达多太子离开皇宫以后呢,他去哪儿,他向那些修道人所在的地方进发。就是我们在上一堂课有说过,就是有沙门哪,沙门就是一群修行的团体,而且他们思想都比较活跃,有别与印度那个时候传统的那个婆罗门。到达目的地以后,太子就把须发全部割下,卸下华丽的服饰,换上了沙门所穿的袈娑。然后派这个一起带来的这个车夫车匿,回宫去向父王禀明他出家的因由,求道的志愿。让他回去跟净饭王通告,说他走了,因为要去求道,要能够以期能够悟道,成为佛陀,能够解脱生老病死苦。于是这个车匿呢就回到皇宫,把一切都告诉了净饭王。大王听了以后呢心中非常地懊恼。他原来就担心啦,这个太子要走,而且他也知道太子他这个个性是很强的,他如果想做什么,你绝对无法把他改变,即使你把他强行留在宫里面,也没有办法阻挡太子这个决心。所以说这位父亲他是非常了解他的儿子的,所以这时候怎么办呢?那也没有办法了,是不是呀,那也只能让太子在外面去到处地流浪求法。只希望说有一天,他或许能够厌倦了这个刻苦的修行生活,也许会重返皇宫啊,跟自己再享天伦之乐。从这里面也可以看的出来,太子的父亲对太子也是非常慈爱的。这父亲很好,你看他父亲这样想也很正常,他想呢,你哪一天厌倦了你就会回来了。

我记得我以前几次就想出家去修行,去找师父去,我父亲也经常跟我讲,他说,他好象是跟我母亲这样商量,“唉,他现在年轻气盛,或许有一天他会厌倦掉这种追求,那么他就会回来了,所以有时候也会这么想,很正常。他其实这样想是错的,为什么,因为他不理解,不理解太子为什么要出家去求道。对这个志愿始终无法理解,这很正常呀,要是理解的话,或许他自己都会想出家去修行。所以说这个也免强不得,很正常的。但是因为父亲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所以他对太子的安全却非常地担忧,所以他就暗中就派大臣,派他的家臣亲信的人去追随保护。这使他不至于说被猛兽、毒蛇所伤害,遇到事情也能互相照应一下。由此可见,这个父亲对儿子是非常非常地关心的。在佛教里面讲到菩萨道,这样说,就是菩萨具备一个特质,就是他具有一颗感恩的心,感念众生恩,感念父母恩,感念国家恩,菩萨是感恩的。因为菩萨深知,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照顾自己、保护自己、激励自己、帮助自己的善知识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对自己有恩的,所以呢由此就可见一般。所以这里面呢与常情相仿,仿佛的仿,不越常情呢,但是也不违背佛道。大家注意这个特点。我们多多体会,佛陀这种跟我们凡人一样同时又不一样的地方,往往对佛教呢就会有很深刻地了解,就不会象今天很多人那样,一方面宣扬佛教的时候,把佛教说成是一个好象完全不食人间烟火,好象是一个非常神秘的脱离现实生活的一种教义。另一方面呢,又把佛教呢就是理解成就是说好象很世俗的,觉得佛教嘛,无非就是为了改善改善我的生活,寄托寄托我的精神,他也是很好的一种人生哲学嘛,有的人就这样说。象去年的时候我曾经到东北的大庆一些地方,碰到的就是来了好多在家人,他就这样告诉我说。有时候我就直接问他:“你为什么来学佛的,他说学佛好哇,现在很多人都学佛哇,学佛可以对自己心理有帮助。这个人是有很多种生活方式的,佛教这种生活方式不错呀,所以说我来学佛”。这样的话,那怎么可以理解当初悉达多太子去出家的这个这样一段公案呢!那怎么能体会佛陀救世的本怀呢?!所以说不是这样的,要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佛教了。所以那时候我在那边讲学,随缘地讲,也有很多人来听,有的比如说是在世间办瑜珈馆的,他也很爱听,因为我如果说到打坐呀修行呀,他就觉得很有兴趣,就象我接触的一些瑜珈教练什么的。那如果我告诉他,你这个只在身体上锻炼的话,如果按瑜珈来说那是初级的瑜珈,那如果高级真正的瑜珈应该从佛法的修炼中去求,他们就:“噢不行不行,我这个是瑜珈不是宗教”。其实就是这样的,佛教呢他不是世俗化的,但是佛法呢也不离世间。所以说我们要在平凡的世间当中,去找到不平凡之处,这是我们要说的另外一个学佛的一个正确观念。我们今天来学佛,也不必去另外到一个,这个怎么样怎么样艰苦卓绝的渺无人烟的地方,一个人在山洞里闭关,这显然不现实。一方面我们一般的人很难象悉达多太子那样,有这么大的志愿和决心和福德。他能够六年只身一人呢在树下苦行哪,很难很难对吧,这做不到。另一方面的话,就算我们一时冲动,一个人跑到山洞里去在里面待着,那你在那里待着干什么呀?他也不得法,待不了多久他也都会跑回城市来的,因为他还缺乏成佛的这个基本的条件。所以纵然他跑到深山老林,他了成不了道。那么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现实的生活中,开始去感悟佛法。根据每个人现有自身的条件,生起出离心,去好好的去亲近善知识,走上学佛修行的道路,这个不防碍的。所以我们要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去领悟佛法,这点非常重要。六祖大师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在世间中觉悟的。所以说我们今天很多学佛的人有种种心态,我们要知道,象这样的心态不是很正确。比如说有的同修他说我信仰净土法门,他就认为说,我成佛是到另外一个世界去才能成佛,那么他就完全忽略了,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成佛的最佳机会,他逃避了。再说这理解也是错误的,佛并不是说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叫做佛,也不是说跑到一个地方那才叫佛。佛不是这样的,佛什么也没改变,但是他内心改变。佛什么地方也不去,他叫如来,如如不动,他无论处在天道,还是人道,还是鬼道,反正无论处在六道的哪一种境界当中,他依然是佛,依然不可动摇,这叫佛。所以悉达多太子也要示现这个真理,这是给我们的启示。我继续往下说。

那太子往修道人之处去四处走动,去寻师访道的话,他遇到些什么呢?我们下面来看,很有代表意义。这里呢我们只是简略的说一下。在一些传记里面说的很详细,但因我们这一次呢讲的比较粗浅,有些细节之处我不再多说,但是所提出来的这几点其实对我们都是有很重要的借鉴,很有启发意义,所以我们来说。

我们看到太子这个时候呢首先遇到的是,一个苦行的道人,这一群修苦行的道人当中呢,为首的是跋伽道人。跋伽道人带着一群修行人在做什么呢?做种种的苦行,太子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一种逼迫损害自己身心的方式,让自己陷入极大的苦恼煎熬。太子感到很奇怪,

就问他们:“你们这样自我虐待是为什么呀”?

他们回答说:“我们今生尽量的受苦,修苦,苦便能尽。来生便更无苦可受,得享大福荫。因此现今受苦越多,未来得乐越大,自受苦恼乃是众乐之方呀。”

他们告诉他说,“我现在苦行那就是为了让苦灭尽。我就折磨我自己,把这个苦折磨尽,那么来世的时候,我就能获得升天享福这样一个果报。”

太子一听,和他的本愿不一致,所以他不赞成。

他对他们说,“你们凭着受苦来作为将来得乐的因,就算是能够升天于一时,可是天福享尽了一样要轮回生死呀,而这种苦实际上根本就不能去除。况且苦行未必就是导至升天享福的因哪。”

太子这样说,太子是有正见的。那你们又何苦要以苦来生苦呢?所以呀苦行实非解脱之道。太子这样一认识以后,就离开了这个跋迦道人,继续往北去。

这时候太子去哪儿呢?去到另外一位素富盛名的道人叫阿罗逻迦兰这个地方。阿罗逻迦兰这位仙人哪,和前面这位跋迦道人,在当时的时候一样非常有名气。也就说这些修道人,他本身呢在这个修炼上,也达到了相当的功夫。他肯定有他的这个功德过人之处,所以才会得到世人的敬仰,那佛陀呢就去寻找。就象我们今天,我们比如说想学佛修行也会去想,要去找哪个师父呢,听人家说那个师父是真正修行人哪,我找他去,我拜他为师去。太子也是这样,我们来继续讲下去,然后回头再来研究。于是太子见到这个阿罗迦逻兰仙人,然后就又向他请教解脱之道。

道人是这样说了:“要断除生老病死的苦恼,应当修习禅定,等你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时候,便能得到解脱”。

太子就问他:“那这个非想非非想处这个禅定的境界有没有我的存在?”

仙人回答说:“如果没有我是哪一个去非想,哪一个去非非想呢?”

太子进一步说:“如果根本没有我的存在,那就不能说有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存在了,如果仍然有我的存在,那他是有知觉的,还是没有知觉的呢?如果是有知觉的,那便仍然具备有这种欲望的念头,就是渴念。仍然会陷入到得失苦恼之中,并非清净的解脱哇。如果没有知觉的话,那么与木头、石头等没有生命的东西又有什么差别呢?那这样的禅定又有什么可贵之处呢?再说了,如果有任何的我或者我之所想的状态存在,那么仍然就有所执着,就未曾抛下烦恼,未得解脱的状态,又怎能算是究竟呢?因此您说的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并非解脱的彼岸。纵然能够修习禅定,甚深到这样也不见的有什么好处。绝对难以因之而断除生死轮回,去除一切的束缚。”这是太子的一番高论,我们由此可见这太子的思路是非常的清晰呀。

这位仙人听罢太子的这番议论,唉!他不禁感慨,因为这位仙人呢他可是一位大智者,这么久了他也没碰到谁能这样的回答他,所以他感慨道,他说:“我修习禅定已经104年了,所得的境界今天看来呀也不过如此,有此可见还没有究竟,真是惭愧呀。你沙门年少如此,竟然能够如此睿智过人,见解精辟,他日你必能成无上道,唯愿成道之时先来度我”。

阿罗逻迦兰仙人发了这样一个誓愿,他感觉到这个太子非同一般,眼前这位年轻的沙门,不是凡人哪!太子很慈悲地就答应了。于是就和他道别,然后继续去寻访其它的道人。依然没有停止他寻师访道的这样的脚步,他想研究透彻这些解脱成道的法门。

但是凡是他所去参访,所去听闻的,都没有新意,都没有超太子已经所了解的,已经所知道的范围。而且呢有很多的见解太子觉得很是乖谬,没有用,于是,他这样一路地再想在今世这些人当中,去寻求一位能够教导他的师父,他这种热情就开始冷却了。哎呀!他觉得不行了,于是他就结束了这个寻师访道的道路。

最后他发现这个世界上居然没有一个人可以做他的导师。那怎么办呢?看来只有靠自己了。于是他就凭借着自己心中的灵力,去开始走上了探索解脱的途径。因为太子不是一般的人,累劫修行即将成佛的菩萨。这样他就把父母派来侍候的五比丘,就是侨陈如等五人。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派来的这五位大臣——家臣,其中包含一个叫侨陈如的。后来呢佛陀成道以后就剃度这五人成比丘的,所以说,就跟这五位侍者就到了一个叫做(迦都山)苦行林中。于是太子开始在那里修行,这就是后来人所知道的。太子在山中修行了六年的苦行,不断地摸索,最终才悟道,好了我们先讲到这里,回过头来我们来理解一下。

太子首先遇到的是跋伽道人,是以苦行为修行之道。其次遇到的是什么,是这个叫做阿罗逻迦兰仙人,他是以禅定这种安乐道作为修行。也就这里面无形在告诉我们,苦行和乐行都不是正行。苦行这里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说,通过有意识地去折磨自己,叫做没有事找事,没苦找苦这样来苦行,你比如说象经书上所说的,这些苦行外道,他有时候把自己呢这个脚踩在地下这个尖利的石块上,甚至过刀山下火海,或者自己一个人就是说不吃不穿的,就是把自己放在这个泥堆里面折磨自己,让自己的身心遭受极大的痛苦,然后于此呢希望能够灭尽苦恼的根源。那么从今天来看,其实这无非就是什么,曾强自己的忍耐力。有的时候这样做有没有福报?当然也有,有一定的功德,但是往往刻意的苦行,折磨自己其实也不是享乐的正因哪。正如太子说的那样。再说了就算是得到这些福报升天,又能怎么样?!所以说无论是从他修行的方式,还是从他最后修行的目标来说,都不足取,所以太子自然远离。所以说我们看看我们今天很多,有些学佛的人,特别是发精进心,我要好好的学佛这样的同修,很容易陷入到这种苦行的偏道里去,所以说需要反醒自己修行的方法,和自己修行真正的发心动机。

好到了阿罗逻迦兰仙人那里呢,仙人说禅定可以获得解脱。你看,我们知道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在这个世间禅定当中是最高的,这个禅定。很显然佛陀在成道之前呢,他所拜访的这个老师当中,所能达到的最高禅定境界也就是这位阿罗逻迦兰仙人。非想非非想处天在哪里呢,在三界的无色界的最高一层天,这种禅定修成功了,可以往生到这样的世界里去。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可以得到色界天的果报,那么非想非非想处天,已经进入到无色界而且是最高的一层禅定,那这种禅定已是不可思义了,就不是大家所说的,我现在坐在那里很清净呀,什么也没想,其实那个状态只是第六意识粗烦恼不现,细烦恼不断隐伏的这样一个状态而已,根本就没任何禅定功德可言。更何谓说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呢。那我们今天呢反过来看我们很多修行的人呢,以禅定为解脱。比如说我所知道的,现今,比如说也比较盛行的说是原始佛教这一派,他们认为说,只有原始佛教才是真正的佛法,后来的大乘净土法门乃至密宗那都是旁门左道。他们呢这些导师和他的信徒们,就以禅定的高低,非常热衷于以禅定来衡量他的修行境界,比如说你打坐打一会儿,哇,你到了二禅境界,哇,你进入三禅了等等等等。也创造这样的理论,说人随时随地可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然后这样以些来印证,他说这是修四念处,那这样的修四念处方式,跟当初佛陀说的修四念处方式呢应该不是那么一回事。禅定是什么,在佛陀看来是成道的一个条件之一,他并不是来印证的对象。禅定,何况这世间的禅定,并不能得到出世间的果,佛道所要寻求的是出世间的禅定,但禅定决对是得到智慧的一个基础,所以说我们先了解这个,对往后我们了解佛教修行这个戒、定、慧三个刚要他的意义,具有借鉴意义的。那也就是说再高的禅定如果不获得出世间的智慧,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说,纯粹靠禅定并非解脱之道,当然了,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安乐,会非常快乐,就象我们很多同修打坐呀,他打打打,他说今天好舒服哇,他说今天打坐打的,修行修的很好,他很开心。他跟师父讲我今天打坐呀,打得没什么妄念呀,身体好象轻飘飘的,好象不存在一样,是不是证到无我了,他法喜充满。如果他今天烦恼比较觉沉重,他怎么打坐也打不安静下来,他做不到,他就说,师父呀我今天的修行太糟糕了,一塌糊涂,什么也没修成,他就认为他今天修行的非常不好,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是说你今天坐在那里打坐没有什么想法,没什么烦恼就叫你修行的很好,他这样的同修其实是没有明白修行的方向在哪里。所以如果说这打坐得定这些快乐就是解脱的话,那么大家都去修禅定了,对吧,那佛教就不在是个智慧的宗教,他跟世间的外道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所以说很多人理解,有的认为他很有修行,这个同修很有修行呀,他就往往就会理解他很喜欢修禅定,你看他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你看他闭起眼睛来还能看见东西等等,以此为正道,其实这还是在偏离。可见太子在成佛之前,这些一一都经历过,所以这对我们是一个绝大的一个示现,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这非佛道。那非佛道,刚才说过并不是说不要这些,这里面这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我们留待后面再好好的理解。同时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叫作阿罗逻迦兰这位仙人,你看到太子这样说以后他居然会发这样的心,我的境界也不过如此,将来你成佛一定先来度我。这是很了不起的,这种真诚的求道之心就是很了不起的。可惜呀后来佛陀成道以后,他想到了这位仙人说的话首先来找他,可是仙人已经圆寂了,圆寂以后往生在非想非非想处天,在这个天里面所获的禅定时间太长太长,所以说获得一个不能见佛闻法的果报。所以说佛教里面有讲十八种暇满人身,其中一种难,不暇满讲的是什么,投生到长寿天,比如象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天,他在天上入定为八万大劫,你想想看,在我们这个劫数里面,还要有千尊佛陀出世,他一个也见不着,他在这个非非想处天里面一定就是八万大劫,不能得遇佛法。所以他就算成为人,这也不是珍宝人身,这个见解决对非常重要。所以说为什么反复地强调说,我们学佛人,知见一定要正,发心一定要正,在这个发心、知见没有正之前,不要急着修行,甚至修行也不是一件很迫切的事。修法必须要真正明白为什么修法,为什么而修法,这样才能修行,这样才好修行。我跟随着这个我的师父呀,就是这个上师,大家看这个屏幕上这个就是我的大恩上师,他也常常跟我们讲这些,那我上师的上师也经常与他的弟子讲这些。在你不知道为什么修行和如何修行的时候,不必那么急于地投入到修行。这种现象在我们今天学佛人就非常普遍了,对不对,有的同修一开口就问哪,师父呀我该深入到哪一个法门哪?怎么怎么怎么……,实际上呢他有的连皈依三宝都没搞清楚,他还没有真正的了解佛教,发心还没有真正的到位,所以这么急着说这些吗?!有的同修说马上,师父你教我马上入定吧,好象他第二天就可以入定了,不是这样的。所以说由此可见,这个学佛如果一开始,打一开始发心不正,下面就别学了,所以说太子呢遇到这两位仙人,乃至遇到其它的这些道人,他发现不是解脱成道的法门,于是全部舍离,那实际上呢按经书所讲,太子也一一地去加以修习,也有去修习,而且太子一一地达到他们所要修行的这个境界,这是大乘佛教的思想。那太子一一的加以修习,然后发现也都不能是最终解脱之道,而舍弃之。这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还是这个,你的发心很重要,学佛呀首先讲发心,讲立愿,因为你只要发心正确,立愿广大,那么就算是你误入歧途了,最终也将走上坦途,这个道理是非常非常重要。有很多同修一直问,现在这个世界这么乱到哪里去找善知识呀,对不对,他认为他很多原因都是因为这些他的师父呀,他的老师呀害了他。不是还有这样一句话吗,“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这句话其实是很荒谬的一句话,意思说我为了真理我可以把老师舍弃,诶,他听起来好象就是佛陀当时的时候的样子,其实他乎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你没有这些老师,你又如何获得这些真理呀?所以说你看,前面这些不究竟的法门,这个悉达多太子尚且要寻师访道去修证他,那更何况是究竟解脱的佛法,而不该有这个善知识的引导,所以我们要这样的去理解,这样就不会偏差,你就不会说“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其实往往这句话变成了很多人轻师慢道的一个借口。我们后面会讲到,佛法是靠进入传承而得来的,并不是说所有在这世上的人都是即将成佛的这个释迦牟尼,经书上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后来追随佛陀之道的人,统统都要在他这一生中,经历过这样觉悟、然后雪山成道成为世界的教主,没这样说法对不对。那从更大的范围来讲,佛陀,从更广阔的时空来讲,那佛陀之所以会这样成为佛陀,那也不是这一生的,对不对,你可知道释迦牟尼佛往夕修菩萨道的时候,曾经供养、亲近过多少多少的善知识,他曾经供养多少多少的佛陀,这个在经典里面处处有讲到,所以说佛陀的这种示现,是在为我们揭示一个修道的真理。并不是说,让我们偏执的去理解说,那么狭窄地理解说,你看佛陀都不要这些老师,他就成佛了,那我呢也不要这些老师,什么老师都不要,什么上师啦,什么法师啦,各个教派的导师统统不要,这些都是错误的理解,于其说是错误理解不如说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一种见解。你要知道,这个佛陀是真正的遍寻道人,发现无人堪为导师,这个时候他才走向山中修行。准备凭着自己这个过去生中,所积累的这些灵力,探索解脱的道路,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见解。所以说如果说我们今天学佛的人,各个都象佛陀,悉达多太子这样,确实确实是找不到能够教导他的老师,那我想你也可以成为独觉佛了。对不对!你往夕生中肯定在佛前闻法,在当今世上无有一人可做你导师,这是好事不是坏事,那问题是真的无有一人做你导师吗?你的修养和境界真的到了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善知识,需要成为独觉佛的地步吗?很显然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教化还在,善知识们其实就是佛陀的化身哪,前仆后继未曾断绝,怎么会这样呢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大家看《六祖坛经》里面,你也看的很清楚对不对,没有这样的事情。著名的永嘉玄觉禅师被称为一嗅觉,他好象原来就开悟了,但是永嘉玄觉禅师在他学习禅前,他还有天台宗的师父,都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很多学佛人产生很多稀奇古怪的见解,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应该来说是没有好好的学佛,获得正见的结果。好了这里就讲到这里,我们今天讲课呢时间也是差不多一个小时,好了,那接下来呢,太子如何通过真正的六年苦行成道,那我们今天讲不完,接到下一次来讲。下一次我们将讲苦修六年,降服魔眷道成肉身。讲到这段内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尽量的能够给大家参照更多的这种传记,以期能够在这里面呢为大家揭示成佛之道,佛陀这些示现,究竟是为了什么,他其中有什么密意,我们尽量地去进行探索。因为我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传记,有的很多解释我觉的不以为然,因为那样解释的话,其实正是这样的解释,导至了我们今天很多人,学佛的人哪拥有了很多这种不正确的见解,他误会了这个佛陀,这样示现的真正意义,反而形成邪见,所以说讲解这个非常的必要,那我们呢当然也不会,讲得很深,因为大家无法理解。我尽量从大家能理解的角度去讲解,好吧今天就讲到这里。南无弥勒尊佛!

 

 

 

2007/11/5 15:18:00
妙善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50
经 验 值:2018
注册时间:2005/10/26

第二讲答疑整理(湛寂整理)

 

一、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有什么不同?(湛清)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它不同就是一个在家,一个出家。出家就是你要成为一个出家人,受戒。出家人有几个很重要的特征:

一个是他不再过在家庭生活,他杜绝男女之事。这个是很重要的。另外还有其他几个戒律,五戒当中,杀、盗、淫、妄、酒等铺张开来,比如说出家成为比丘,比丘有比丘的戒律,比丘尼有比丘尼的戒律,都得一一遵守。出家、在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持戒的不同;

另外一个是环境的不同,你在家一般有家庭。没有结婚的话通常都有自己的家庭,有父母亲、兄弟姐妹。有的可能在单位上班,有的出外打工,可能自己一个人生活,但是他所面对的环境不是象寺院的环境,也不是出家人的身份,这些外在条件的不同,和内在所奉持戒律的不同,就构成了在家和出家的不同。

出家当然有很大的功德。但是出家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或者是人人都想去出家。所以实际上要说起出家和在家有什么不同,只能粗粗地这么讲,如果真要详细去辨别的话,真的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其中最重要最重要一点是什么?其实大家可想而知,出家人与在家人最大的一点区别的是什么?不言而喻,世俗人都懂,出家人过的是一种独身的生活,禁欲的生活,在家人不是。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可能修行的力度就不同。另外一点出家人所要求的德行相当高,从这么多戒律里看,不但清心寡欲,而且各方面都要做到善,这就是出家和在家的不同。

如果你不这样理解的话,你只是说出家以后寺院好安逸啊?出家以后可以坐在那里有饭吃,信众供养,有的同学甚至幻想衣服有人洗啊,所以有些弟子比如说见到我,他就这样想:哎呀,上师出家好啊,你看上师啥都不用干,除了开口讲讲经,教我们怎么打坐外,好象整天也没见他干什么。那我要也出家的话,那我也可以这样,供品多多,有水果啊,怎么也吃不完。出去人们都非常恭敬他。这就是出家和在家的不同吗?其实他看到的是表面现象,这个是作为一个传法的法师和一个普通修行人的不同。另外看到一个出家人他可能基本上现在也有不事生产,接受人天的供养。但是你可曾想到为什么出家人去接受供养?而在家人却不这样呢?你可曾知道这供养有多大的比重呢?你可曾听说过:“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呢?你认为这个供养很好吃么?所以有的同修在家好吃懒做的,一听说出家生大欢喜心!经常跟师父讲:“师父哦,我啥时候出家您收不收我啊?师父哦,您要不要弟子,我给您多介绍几个?”其实他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出家。所以有的同修说这个师父要求总是那么高!其实不是我要求很高,说句实话,在网络上也有几年,这些弟子当中象女同修跟我说过她要出家的,不下几十个的,都信誓旦旦说的。可是我到现在也没看见有谁把皮包放下把包裹打开到我寺院里来出家的。或者再怎么说她下决心出家去,如果她跟着我好好学法的,到时候还是可以来见我求法的。可是到现在我也没见到一个!男众同修有看到几个,但是看到几个也不是太欢喜!因为基本上都是如此,要么,他只是把我这里当作人生的中转站;要么我就实在不敢恭维!在世俗当中生活也生活不下去了,总觉得出家这碗饭挺好吃的,就来了,真正有象悉达多太子那样为求道而出家,为了苦行而出家的,在这个时代真的少啊!所以如果我不厌其烦地回答出家和在家有什么不同,我真的还奉劝有些同修可以去看看佛说的《出家功德经》,看看《大藏经》。实在不行的话,建议你在电脑网络上用搜索功能打出“出家”两个字去搜索下学习学习,你肯定会获得相当的认识了。

 

 

 

二、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开悟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怎么样才是开悟?(智明)

 

这个问题今天就来给大家探讨下,很多同修模模糊糊的总是听说开悟开悟?应该这么说吧,学佛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开悟。上上等根基的人,他直接印证心性而开悟,见解上获得开悟,开悟以后,悟后起修;中下等根基的人呢,往往通过修行而达到开悟。这是一个不同。那么,悟后起修和修而得悟,它关键还在什么叫开悟?开悟我们看它这个字怎么写?“开”,不用说是把心打开叫做“开”。你关在黑屋子里,什么都看不见,把天窗打开,这屋子就亮了,这叫“开”。水在锅里烧,温度不够,它开不了锅,达到一定的温度它沸腾了,可以出现质的变化,这叫“开”;“悟”,我们来看下这个字,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一个“吾”字,“吾”就是“我”的意思,那么“我的心开了”,就叫“开”。那我的心本来就是开的,根据这个解剖学上讲,这个心不是开放的吗?动脉管,静脉管进进出出的都开的吗?你怎么说它不开呢?那么究竟是什么心开了呢?这涉及到我们对心的认识,对于我们的自性本心,我们人类是如何认识的?心说起来很简单,我们能看见东西,能听到东西,能思考,能有感觉,有感情等等,这不就是心在取作用吗?对,这就是心!我们晚上做梦,我们死的时候,还是种种景象无法摆脱。这是什么?这就是心!跟天天我们在一起的这颗心,却又是我们最不了解的。你能了解你在梦中的时候能够很清醒地观察自己的梦境,甚至可以随意地转换自己的梦境吗?当我们进入中阴身的时候,我们可以完全能够了解这个心的实相而运用它吗?你想转世到哪里就转世到哪里吗?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能吗?不能。就算是我们平常待人接物遇到种种事情,你能当下就能够明了,迅速地转换自己内心的烦恼吗?能够把握这颗心吗?自在无碍吗?不能!所以,我们实际上对于这颗心是最无明的,最缺乏了解的。现在你把这颗心整成明明白白的,一个念头它是怎么起来的?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是由心造的?那心它是怎么一切的一切地造作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我为什么会生气?我为什么会有种种的执著感受?这些心识它是怎么变化的?它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它是怎么回事?甚至学佛以后,我们会知道有八识,那什么是五根识?什么是第六分别意识?什么是第七末那识?什么是第八阿赖耶识?种种这些都超出不了意识分别的境界。那如何能够打破这个,变成超越这个意识分别的境界,这都是心的功能。你能不能开启这个宝藏?如果你能开启,就叫开悟了。你明白吗?彻法之根源,悟生死之根本。那么生死无非就是一念而已。你把这一念整清楚了,刹那之间,一念如何分别?如何熄灭?如何是真正的觉性之实相?那就叫开悟了。但是我说了这么多,你就皱眉头了。这那那么容易!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无始劫以来,我们溟灭了我们的本心。我们这颗心啊!实在是整得糊里糊涂的。天天被业力和烦恼所支配,却从来没有去认识和超越过它。那么去认识我们这颗心,直到彻底明了,知道它的实相,就从当下进去,深入了解透彻,这就叫开悟。那开悟以后呢,因为这颗心本来天真,本来自在,佛经上所说的佛陀所具备的功德全部具足,偏袒无私的心,慈悲无量,光明遍照,都从心地开发出来。所以说修行开悟的法门也叫心地法门。地,地球,含藏万物,人生一切。那我们的心举心动念,一丝一毫的闪念都有法的根源在,你彻底地了解它,彻底透彻地去明了它,所谓的明心见性,这就叫开悟。那有的同修说他也不想修行,他也不想亲近依止善知识来求道,他就想一个晚上坐在电脑上或者是看看经书,多翻几本,了解下什么叫开悟。那开悟不属于你所能了解的东西,它是靠的修行戒定彗圆满后而达到的。修行修行,比如说这个同修他修行布施,他从最初很奸贪,连一棵白菜都不肯施舍给他人,到最后慢慢变成了为了求道,为了求法,为了护持佛教事业,他把身家性命全部都能舍出来。当他修行圆满了这种功德的时候,他内心中就没有了这种深深的执著,就在这当下一念,他就开悟了,他体会到了什么叫“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空,心等同太虚,他甚至可以达到登地菩萨的境界,圆满布施的功德。那这个不是靠想出来的,是靠行出来的,这叫开悟。所以我们不要幻想说我们试探地去了解下这个开悟到底是什么境界。就象我们要喝一杯茶的时候,你尽管听很多人说这茶是乌龙茶,龙井茶,怎么好喝,怎么好喝。但是你从来没喝过,有的人甚至连见都没见过这茶是什么样子,那又怎么去想象这是什么呢?一样的道理,开悟也是如此。所以你应该了解,这处处都在了解什么叫开悟。包括今天我们讲法讲到悉达多太子要去苦行林修行,从太子发心想成佛的整个过程,也在显示什么叫开悟么?他不是在告诉我们开悟以后就会明白,这一切生老病死从哪里来的?能够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而这个根本的问题在于这个生命的个体他自己达到。所以佛才会跑去成佛啊。如果那个是外在的东西,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东西,不需要我们去努力就可以得到的东西,那我何必去六年雪山苦行呢?我何必去做种种修行呢?说明必须我自己去成佛。另外一个如果我象太子一样坐在那里就能成佛,我想连太子都不如此,他也会去遍参善知识去学道。实在没有办法,他坐在那里。再说我们下面还没有讲太子是怎样坐在那里开悟成佛。由此可见这也是在说什么叫开悟。所以我们要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什么叫开悟,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问题三: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放生的意义是什么?放生时应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整个过程?(慈照)

    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这里讲到一个放生,放生该怎么做?首先要明白放生它来做什么的?也就是要明白放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知道放生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放生是一种布施行为,是一种无畏施,拯救即将死亡的众生的性命,这是狭义的放生的意思;当然从广义上来说是解放整个的生命,那么所行一切佛法善事其实都是放生。所以说放生具备有这样慈悲救度的意义,所以在经典里面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诸功德中放生功德最为第一”,慈悲的功德是最伟大的,它可以成佛。由此可见,放生中应该采取什么态度,那就应该采取这种态度。看你的发心,最低限度要发什么心呢?如果从修行解脱的角度来讲,要发出离心;如果从正与邪的发心来说,起码你应该深信因果,以一种为了求得未来世的福报的心来发心放生,然后回向来达到世间安乐的目的,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这个仍然还是接近正道的,虽然不究竟,虽然这样发心的意义非常低微,不能回向菩提,故所以说难证菩提。但是毕竟这样的发心是正确的。因为世间更有这样的邪见:我不需要做什么功德,我为了让父母亲身体好,多宰几只鸡,多杀几只鸭。于次相反,这个求功德,求安乐而发心是对的,这是最低的。但是这样抉择的发心,跟以菩提心摄持,以无限慈悲心的广大之心摄持的放生行为相比,那功德相距太远太远了!如果打个比喻的话那是一滴水和整个大海的差别!所以说这整个态度实际上就贯穿了对此的认识,和你的发心行为所决定的。这个具体的放生有很多很多方式需要了解,比如放体积大的众生功德大于放生体积小的,体积大的众生往往它所承受的痛苦更加深刻等等;当然很简单,你放生二百块和放生一百块在同等条件下当然二百块功德大。这无庸质疑,但是最关键的还在于你的发心是什么,如果你以菩提心摄持,自然哪怕放生一只蚂蚁,这个蚂蚁本来是被踩在地上,就要死了,你呢千方百计地把它救出来,放它一条生路,而且作如是发愿:“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普愿诸众生,皆共成佛道”!如果你能这样菩提回向发愿,真诚发愿,那这个功德可大了!这比你放生一卡车的鱼,但是仅仅只是为了你的家里的某某身体健康等等,邻居不吵架那不知道功德要大多少!所以放生发心的重要。

问题四: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如果放不下父母又想在世间事业有所发展,如果利用自己在世俗的影响和机缘宣扬佛法,平时又跟上师努力修行,可以真正解脱不再轮回吗?(慈忍)

第四个问题那我们来看,慈忍就提到了,还是和刚才第一个问题,怎么样去选择自己今生修行在这个阶段的方式?从他的问话来讲的话,就是暂时不出家,但是在世间发展事业,然后用自己的世俗影响和机缘来宣扬佛法,平常跟着上师修行,可以不可以解脱?如果真的这么做是可以的,因为是否解脱轮回就看你有没有发心,有没有真正的亲近和得到善知识的摄受,自己具备真实的信心来修行,这是无庸质疑的。但是这里面有所抉择,他在这里说到了,想在世间事业有所发展,我就想,什么事业啊?如果是为了自我膨胀,那这事业再怎么发展,也只能增加你的罪业。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事业?如果有人说我事业的发展,但是他一切都是为了三宝的事业,为了佛教的事业,那完全是两回事了。你为了自己的小我,为了自己的家庭,无限地扩张,进行杀、盗、淫、妄、酒等,这是你的罪业,我也看不出有什么事业可言?那这些只可能会导致自己修道的障碍,成为业障。所以这个还是取决于发心。利用自己的世俗影响和机缘宣扬佛法,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不存在什么世俗的影响,其实是你生生世世修行当中,你的福德力量有多大,这不分什么世俗跟不世俗。不是说在出家里面叫做不世俗,在在家人里面就叫世俗,佛教不是这样区分的。出家里面还是有很多世俗的,所谓的世俗人中还是有很多菩萨的,所以不叫什么世俗的影响,就看你的福德智慧有多大了。你看很多佛经里面,一些菩萨的功德,菩萨功德圆满,他具有的。。。。。。力量,菩萨心里想什么,他就会实现什么。菩萨说出来的话你绝对是要听的,他的话总是对的,这就是累世修行所感召而来的,为什么有些人说话总有人听?很爱听?而有的人说话总没人听,他不爱听你说话呢?这也是跟过去生中的修行有关系的哦,也是跟众生的缘分问题。最后讲的一点,平常又跟上师努力修行,这里面要抉择,可能这里面有矛盾之处,你必须要调整,清楚这种障碍,那才能真正说跟随上师学佛修行而得到解脱,那如果这些障碍这些歧见都消除的话,心往一处使,那恭喜你,今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这个时候并不分在家和出家,只要你不把这个当借口,就对了。

 

问题五:顶礼法师!想听法师念几遍“唵嘛尼叭弥吽”,听说念这个晚上走夜路不会怕,是这样吗?请法师慈悲开示!(依六和 )

 

唵嘛尼叭弥吽”(法师念了几遍),这个是很好的!这个晚上走夜路不会怕是这样的吗?那是当然的。因为“唵嘛尼叭弥吽”这是观音菩萨心咒。观音菩萨,这个菩萨有大誓愿力,这个六字大明咒其实它的密意是非常深刻的!它可以说诸佛菩萨事业的总集,因为观音菩萨本身就是大悲的化身,他也是十方三世诸佛事业的总尊。念“唵嘛尼叭弥吽”声声念念关闭六道恶趣之门,“唵嘛尼叭弥吽”代表分别关闭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之门。而且念“唵嘛尼叭弥吽”可以承办世间一切功德事业,比如说你在放生的时候你可以念这个“唵嘛尼叭弥吽”,与观音菩萨心相应,来利益这个众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诵“唵嘛尼叭弥吽”,所以它也是个根本的心咒。所以它主要体现观音菩萨事业的代表和象征。这样去理解就好了。但是学佛呢,当然了,晚上走路不会害怕,这也是你开始学佛的开始吧,但是只要你好好学下去,不要说你晚上走夜路不害怕,乃至你现在就死亡的时候你也不会害怕,你也会念“唵嘛尼叭弥吽”。我记得我那一年去四川甘孜新龙这个地方,新龙大家知道啊,就是98年那个阿曲尊者虹化成就的地方。我当时是坐着一个多罗活佛他家里的车,他不会开车,从新龙城到日巴山这一段路总共出现了三次严重的危险,第一次刚出新龙城他那个车就打空,朝向那个雅鲁江,雅鲁江一掉下去完了,再也回不来罗,水很深很急呀!那个车轮就悬空,我是坐在前排,后面坐着一个觉母,觉母就是一个比丘尼,还有一个是扎巴,扎巴是藏族的出家师父,还有一个在家人。我们的车一头就栽向那个雅鲁江,结果中间刹车了,车轮悬空,在悬崖上,但是没有掉下去,这时我感觉眼前白茫茫一片!我想:“我是不是要往生了啊?”这个时候因为强大的惯性,我人就靠向这个司机,人都直不起来,就在这个之前我就在念“唵嘛尼叭弥吽”,我说我准备往生。当时我也只会念这个咒,其他咒我也不会念,我就念:“唵嘛尼叭弥吽,观音菩萨带我走吧!”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以前我在出去找师父之前,我找了半天没找到师父,我就在观音菩萨像前跟观音菩萨说:“哎,师父找不着,不知道在哪里?我继续找,在这个之前,观音菩萨您保佑我,当我的师父吧!”所以我就一直常诵观音菩萨心咒。一直到出家,去哪里,干什么,我总是跑到观音庙里去抽签,因为心至诚么!观音菩萨每一次每一次总是很详细地指点,这是我的信心。所以不单是走夜路不怕,生死存亡关头,如果一个众生能够称念一句佛名,一个佛号,称念一句大乘经文,哪怕能够忆念起一个心咒、咒语,忆念起他的上师,忆念起他平常教他的修行的法门,这样的众生统统都不会堕入三恶道,都能得到解脱,这也是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所现。大家可以常诵常念“唵嘛尼叭弥吽”,“唵嘛尼叭弥吽”。这个咒语有好几种读音,有一种念“唵嘛呢叭弥吽”,读“呢”,它不管读“尼”还是“呢”,其实只要你怀着信心去读诵,都可以,相差不多,最重要是要用至诚心,恭敬的心,清净的心去诵。如果在饮食之前,或者放生的时候能够诵一些心咒,将巨大地利益这些众生,也利益自己的修行。

 

 

 

问题六: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所做佛事都要回向吗?比如念诵,放生等等。假如,当放生时没有其它所求,也没有回向的行为。这种想法对吗?(慈照)

     所做佛事都要回向吗?比如念诵,放生等等。当放生时没有其它所求,也没有回向的行为。这种想法对吗?不对,绝对不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管行任何的善事,修任何法,都离不开这个三种殊胜,所谓的三主要妙道,就是我在这个课诵修行法本里面反复强调的三主要妙道,就是前行发心要清净地发心;中间正行要无缘,无缘就是不攀缘,一心专心致志、如理如法地去做;最后的结行要广大回向,回向众生,回向菩提。为什么要在这么做?如果你不这么做,你所得到的福报是有漏之福德,不可能转为无漏福德。但因为你有了这样的发心和回向,念念之间,就会回向菩提,那么这个功德就大了,成为无漏之功德。所以这个三主要妙道非常之重要。所以平常必须串习这种行为,这样渐渐地我们的心量就会广大,佛法的加持就会来到心中。如果不这样的话,旷劫经勤,所获得的果实非常之微小。所以一定要在在地回向。米拉日巴尊者有这样说:“山中修行瑜珈士,世上供养世间人,二者皆有成佛缘,其中关键在回向。”回向很重要,都有成佛的因缘。比如说我们大家去供养师父,我们回向,师父也回向。那么供养师父,和修行的师父,他们两者都有成佛的因缘,那为什么会有成佛的因缘呢?会结成这样的纽带呢?关键就在回向。什么叫回向?我们来看这个字,“回”,回就是回转来,把这些刚才所做所有的这一些回过头来,所有的回转来朝向一个什么目标,就是我们做的这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什么而进行的,这叫回向。佛教里告诉我们的:广大地回向。

如何发心和回向呢?如何发心正行回向呢?这个三主要道怎么体现呢?那有好几种:

一种是不正确的,被称为有毒的回向,有毒,比如说象罂粟花,或者一些长得很好看的这些菇类菌类,吃了有毒;有的东西很好吃,吃下去以后,后遗症就来了,中毒。一样的,我们如果仅仅追求世间之福报,利用佛法来追求世间福报,那么福报享尽,而且因为福报又没有智慧的缘故,我们反而因此而造更大的业,那么可能苦归身后。所以说这种回向是有毒的回向。那么应该怎么回向?应该顺势回向,也可以讲随顺回向,什么意思呢?简单点说就是说诸佛菩萨他怎么回向,我就学着怎么回向;上师如何回向,我也跟着如何回向。这个就叫顺势回向。这样回向很好哦!它没有偏袒。虽然它没有完全究竟,因为行者的心并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自然而然他有我执在里面,有相的执著。但是它是相似的,这种相似的串习力也是了不起的,通过不断地串习,相似的意念的串习,他心慢慢就调整了,他最后就会相应。所以说相似的回向也是有无边的功德。这是个层次。

那么究竟真实的回向是什么?就是安住在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的回向。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所住心,修一切善法,行一切布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波罗蜜。应无所住,三轮体空地回向。所以大家要辨别这个法。比如我们在修行止观当中,有相似止观和究竟止观,最早的时候行的是相似止观,渐渐地就成为了真实的止观。这里的差别,细微之处还有待于抉择,这个还得细细地,有缘的时候再讲,不是在这里能讲的清楚的。有人说这是相似,相似也好啊,你是跟谁相似?你是跟佛菩萨相似啊,学了学了到最后,他也变成这样。所以不一样,看你和谁相似了。

 

问题七:顶礼法师!我在工作中发现一个问题,即但凡家长从事屠宰业的孩子,绝大部分的孩子调皮不说,品质也不好,学业也较差,这是什么原因?请法师慈悲开示!(清净)

     这个也很正常,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它的道理,因为屠宰业是一种邪业,本身杀害众生,业障很重。那因为同业相感的缘故,父母亲啊,你为什么会变成他的儿子?这也有共业所感的缘故。这种孩子调皮,再加上他长大以后,他在屠宰场的这种生活环境当中,耳濡目染,受父母亲这种影响,所以说先天后天的缘故,很正常,这正是体现了三世因果不虚的道理。这个是现象,从现象里面看本质,就明白了我说的因果道理。更重要一点是要落实在自己身上去,自己要好好地走上学佛修行的道路,而不仅仅是一天到晚看这些现象。现象有什么好看的?满街都是。现在要找一个受苦受难,因为愚痴而痛苦的公案,那满街都是。不用看,只要你认真看,到处都是。这有什么好看的?反过头来,自己要学佛修行,这才是更重要的。

 

问题八: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法身,报身,应身是什么含义。(苦海沉木)

 

     这个佛教所说的法身,报身,应身应该说的是佛陀的三身。从字面上理解,我们初初理解,法身其实是在描述,其实三身本是一身,《六祖坛经》所说的,三身本是一身,我们不能割裂开来。那么法身,我们来认识,比如佛陀是个对境,我们怎么认识呢?他的体性是什么?这种描述就叫做法身。佛陀的法身,这指的是佛陀的体性,我们平常说的,这个本质是什么?体性是什么?那报身呢,就讲他的显现出来的这个报,报字里面说的很清楚,报是什么呢?因为佛陀这些无量功德具所感报的。比如说这个人为什么变成一个人?有的人长得丑?有的人长得漂亮?这是一种报。那佛陀呢,具备有福慧圆满资粮,他有个不变的真实的报身。这就叫报身。那佛陀真正的报身呢?从刚才讲的法身是体性,那报身很显然就是佛陀的真身,佛陀真身以什么来显示呢?以光明来显示,以来圆满的相来显示,以智慧来显示,不动摇的,怎么也不会动摇。所以说要想见到这个佛陀不动之真身报身之形象,在经书上告诉我们往往是登地以上的菩萨、圣者才能够听闻报身佛的教诲。这是因为凡夫是很难很难接近这个境界的。那么应身是什么呢?应身就是化身,应化身。以法身为体,以报身为相,那么起用,他的功用就是化身的意思。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这是我们在寺院里面二十。。。天天念诵的,就是这个。也就是说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只是毗卢遮那佛圆满佛陀这个法身其中一个很殊胜的化身,所以说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是千百亿化身。从这个程度去理解。那么实际上这个法身,报身,化身上讲的就是佛陀的体,相,用。那么再说回来,真正来讲,一切众生其实就是佛。也就是说我们自性当中其实本来就具足法身、报身和化身,你的自性,若你能明心见性,你就知道法身,自性天生法身佛,禅宗所要开悟的就是这个。你的自性当中,智慧无量,光明无量,本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怎么说呢?怎么描述?很难用语言描述。这个不动之报身,其实你的自性中去。。。那么你这个应身,应化身,比如说你在智慧当中,慈悲心中所显现出来的智慧与慈悲双运的境界,那不就是化身么?你的生活全部都是化身,所以自己就成为佛陀的化身。这法、报、化三身其实我们自心具足。所以佛经上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为什么没有差别?因为同时具足法身,报身,化身,都是圆满具足的,如此甚深之佛法,应该去体悟它。这是法、报、化三身的含义。就做这样的讲解吧。若真正需要好好地学下去,深入戒、定、慧,那就要更深一层去了解。因为在见解的层面上讲到法、报、化三身指的是一个见解;如果从真正的成就来讲,法、报、化三身也不是那么简单,它也被成为。。。。三身,后面涉及到密法部分,这个时候讲也没有必要。

 

 

问题九: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现在很多单位发的钱是违规得来的,拿钱的人是被动拿的,也会增加罪业吗?(湛清)

      其实啊,这个人类的经济活动错综复杂,说不清楚,有的是商业行为,这个共业纠缠在一起,没那么简单。其实这里面关键来讲,对你来讲你是怎么用钱的?这才是关键。你是怎么用钱的?钱这个东西是个死东西,看这个人民币,你说它是好是坏?从它自身体性来看,它就是钱,因为这种因缘使它有价值,如果没这种因缘,它只是一张废纸。现在我们有些外汇人民币是美元,是吧?如果有一天美国政府,突然一夜之间把他所有的美元都更换了,那你的这些美元一夜之间不就成了废纸一堆?关键是你怎么用它。

 

      

问题十: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在现在末法时期,我们今生成就的可能有多大?(海市蜃楼)

       这个能不能成就啊,不取决于是不是末法时代,取决于你自己,取决于这个人他本身。成就有成就的先决条件,比如说他的那种信心,精进心,他能够走上正确的道路上,依止具德上师修行,能够修行正确的佛法,今生能够成就。那这种情况不见得在末法时代就没有,所以说末法时期,它只能是个大概的。。提醒我们在这个时代,我们有多少多少问题,通过这样来激励自己;对菩萨来说,更加增上他的慈悲心。末法时期的众生很苦啊,往昔生中有这种象释迦佛这样的本愿的众生,有大乘根基的众生,他就会发愿,发更大的愿,就会加速他的成就。所以真正修行的人,越苦越容易成就,越苦越环境越恶劣越成就他的菩萨行。所以说他能不能即身成就不起决于这个,即身成就不起决于三大缘,三缘具足,今生必得成就。那三缘呢?归纳起来讲,第一个,就是经书上说的,暇满人身的获得,第一个就是说他今生能不能被一个具德的善知识所完全摄受,而不是仅仅给他摸个顶,教几句心咒,或者是让他看看他写的一些文章,而是从头到尾从他迷迷茫茫到他最后得到解脱,他都能够摄受他,他自己寻求这种摄受;第二个先决条件是什么呢?他自身根器具足,起码来说他六根具足,他的身体啊,不妨碍他去修行,如果他耳朵也听不见,眼睛又看不见,然后种种环境致使他不可能具备这个修法的根器,这样即身成就是很难的。在这个时候你还真的不如让他发心去坐点功德,哪怕让他能够肯发心出点钱供养供养师父,对他来说也是功德无量,今生成就估计对他来说只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第三点是自身的信心具足,对善知识,对法具足信心,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中去,义无返顾,大愿大行大信,那么当然大成,那今生成就那是注定无疑的。如果真正按照法要来说,如果今生能够听闻到象大圆满这样,禅宗这样究竟了义的明心见性之法,哪怕仅仅听闻,坚守誓言不悔破,有的这样说:最迟最迟六世都能获得解脱,成佛。还有种种说法,就是说这种力量很大。但不管什么样的缘,还离不开这三种因缘。如果这三种因缘圆满具足,那么今生成就注定的。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即身成就可以说注定不可能。我举个例子,象有的弟子去学佛修行,他跟到师父,还没学多久然后就对师父心生大我慢,说这个师父说的法不好啦,说这个师父其实是骗人的啦,或者说这个师父戒律不清净啦,但是他说的是他自己的师父。那么很显然罗,象这样的同修,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地说他今生绝对不会成就,如果他不深刻地忏悔这个业障,那今生他永远没有回头路,无论他走到那里,都不可能开悟,也不可能今生解脱。为什么这么说?这绝对不是这个法师他自己一个人的妄语,不是不是!古往今来的大德都这么说,佛经上也这么说。这是个真理,何以故?因为他断根本。可想而知,尊师重道是你成就的根本,略微举个例子。

如此可见,成就不成就取决于自己是最重要的。就这个人,不说哪个时期,你要说哪个环境好的话?那我问你,你要想快速圆满菩萨资粮,请问呆在西方极乐世界好呢?还是呆在娑婆世界好呢?你今天做善事啊,想使功德成倍成倍增长,那你觉得是在娑婆世界做功德积累的福德快呢?还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呢?答案很明显,不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而是这个苦难的五浊恶世---娑婆世界,它更显菩萨的慈悲和智慧,更加突现出来。所以末法时代更加突显菩萨的道心。这时候你如果真的懂得解脱的法,烦恼越沉重,越能显现解脱的威力!刚刚我前面说过了,有的同修说;“我烦恼少就是修行好”,不对!没有烦恼你怎么成佛?在对烦恼的认识当中、修行当中而成佛、开悟。不是说把烦恼全部都扔到一边而开悟。你把烦恼全扔了,包括象罗汉,甚至在经书里佛说的,成了“焦芽败种”,没烦恼了,他一定大乘法门,他们听都不爱听,躲得远远的!《妙法莲华经》里不是这么说啊?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烦恼不是坏事啊,没有烦恼你怎么成佛啊?你看,莲花是代表佛教的,你说莲花就飘在水上,它的根如果不长在淤泥里,它能开花吗?对不对?莲花必须长在淤泥里,然后经过清水的灌溉,进入空中、盛开!这叫莲花!佛教之修行也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烦恼,那到哪里去寻找成佛的种子呢?如果没有烦恼,到哪里去觉悟烦恼和明心见性呢?所以六祖大师说:“烦恼即菩提”,他告诉我们说:“烦恼的体性和菩提的体性是一不是二,其中差别在于觉与不觉”。好,既然如此的话,那我们修行,如果真正的修行,应该来说是一种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直面人生!”鲁迅先生说的:“直面惨淡之人生!”这是勇士。那我们还说的更彻底,不是惨,人生不管是好也好,不好也不好,都要直面!现前当下就要起修。因为这一切无不是成佛的助伴,关键还在于修不修?有没有去修?啊,是这个!有人悄悄话在问我说:“我们修行是不是要自找苦吃?”从这一点来说应该是这样的。但不是我刚才前面说的那种苦行外道,没事找事干,折磨自己。不是说自找苦吃,而是说不怕困难,不要逃避这个苦。我们世间人都在追求欢乐,为了自己不断地追求欢乐,结果越来越痛苦!这是因果的道理,求之反而不得。如果一个菩萨他不追求欢乐,他追求痛苦,他追求为救度众生而受苦,那这样的菩萨反而越来越不苦,而得到解脱。这可能就是你说的自找苦吃的意思。如果这样理解那当然好了!修行应该至少如此。苦行,苦行最为第一!智顗大师当时读到《妙法莲华经》里面药王菩萨精进品:“是真精进啊!”当下开悟,获玄陀罗。。。花。精进苦行,药王菩萨,能即成佛道。

 

问题十一: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什么是出世间的禅定呢?世间禅定能得到智慧吗?如果能,是一种什么智慧呢?(禅喜)

 

请法师慈悲开示!什么是出世间的禅定呢?这个管理人员很好,他用规范的语词来提出问题,大家可以学习学习,这里面在教我们应该怎样以恭敬心虔诚心来问法。他问什么是出世间的禅定呢?世间禅定能得到智慧吗?如果能,是一种什么智慧呢?这个同修是不明白什么叫出世间禅定和世间禅定?那么,世间禅定,我们平常说的,它所得到的果报,他出不了三界。比如说你所修行的禅定是欲界的禅定,它并没有动摇这个欲望的根本,男女色欲的根本并没有涉及到。比如现在有很多的气功修炼啊,或者外道的一些修法。那么,你就很难超出欲界,对不对?虽然有所禅定,世间功德,但是超出不了欲界,你十善业很圆满,你往生到天道,他还是出不了欲界啊!在欲界天里呀。比如说获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但他还是有着什么。。。境未除,他还是这个光明境没有办法除,所以他出不了色界。再进一步,比如说你修到无色界的禅定,这个色、欲的执著都已除了,只剩下心意识的活动,细微、非常微细的活动,但是它根源还没有断除,它的识还没有断,仍然处在第八阿赖耶识的境界里,这个是很微妙的。象阿罗汉果位的,他破除了人我执,但是法我执还有微细没有破除,他的很多禅定是处在阿赖耶识的境界里,甚至可以一定八万大劫,但是呢却不能从根源上透过,不能完全地转识成智,离无上菩提还是尚有距离。所以说他没有办法。

那么,能够超越这三界的禅定称为出世间禅定。安住在这个禅定中,安住在大圆满中,获得种种解脱之三昧,这叫出世间禅定。所以你把这个禅定理解成智和定,理解成定,那这个定慧要达到圆满超越三界那才成。如果你只知道修习禅定,那你这种解脱和禅定天有什么差别呢?你不知道妙解脱。所以大圆满有这样的教法:“不知妙解脱,所修何异于禅天定呢?”大致是这样的。解脱,你的烦恼现前当下,如果没有智慧,就不能解脱,那我们就会用一种压制的方式,对不对?最初,烦恼来的时候,恶念丛生,那我们就要生善念,通过念诵啊、通过观想这些善法来对治它,这是初步的对治。但是粗烦恼是对治,细烦恼却没有对。有时候烦恼起来,这个时候不是很强,但是我可以用禅定的方式,比如说入定的方式,念住呼吸啊、心。。。,把心稳定了,通过禅定的这种直接观照的力量也可以祛除烦恼,但是仍然有微细的无明不能破除,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获得智慧的缘故。所以说再微细的,能够超越这个意识的分别,获得觉悟,正智现前,菩提正觉起功用,那么当下烦恼即菩提!这种力量那就不可等同。所以在《弥勒菩萨所问经》里面,就是那个《宝积经》,菩萨所问那一会,就是《菩萨殊胜志乐经》,这个好象有一位法师也讲过这个经,但是这个经里弥勒菩萨当时有提到,它里面有讲到:

你那么多那么多的营务的出家法师,都比不上一个一心修禅定、读诵经典、讲诵经典的法师的功德来的大,他说供养这么多这么多的法师,不如供养一个这样的法师;那么,这个持戒、念经、讲经、讲法的法师,比不上一个已经深入禅定层面修持的法师;这么多这么多已经获得禅定力具备这样功德的法师,比不上一个行在智慧行中的法师。那可是珍宝哦!这法师心得开悟,有无上正智,这不一样。这就是《弥勒菩萨所问经》里面所抉择的功德差异。所以经典上说:这么多这么多营务的法师,他应该供养这个念经、持戒、讲法的法师;这么多这么多念经、持戒、讲法的法师,应该供养深入禅定的法师;这么多这么多禅定的法师,应该供养智慧行之法师。所以在《善恭敬经》里面也讲了很多的示范,教真行师所,种种。这讲的就是这个啊。大家看,列举了好几个上师的这个不同情况,其实就在说这个差别。这个我们刚才有讲到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体现了佛法的一种深度。所以大家要仔细哦!学佛没那么简单,要深入下去。有些同修呢还没学两下,觉得自己了不得了!说:“哎呀,师父不讲,我也不讲。”其实有那么简单吗?这样的同修往往都是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呀!所以他才会什么事都敢干。其实这个却是伤害自己的法身慧命。

 

 

问题十二: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示!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的师父,如没有自己的师父能修出去吗?(善飞)

 

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的师父?首先,这个问题要认识到寻找善知识依止的重要性。什么样才叫善知识、应该去依止?这个先了解,这就是所谓的真正的师父。这个如果不了解,那啥叫真正的师父?“圆顶方袍现僧相……”,我们都要叫他师父啊。哪个不真?。。。告诉你?所以要先了解这个。如果没有自己的师父能修出去吗?这个我就不懂,你修到哪里去呀?飞出去吗?这个问题得好好去思量。相信大家都能想得通。自己能修出去?那自己要是能修出去,能飞出去的话,你早就飞了!是不是呀?躺在那里就飞出去了。那佛陀还何必来到这世间传播佛教啊?何必还正法、像法的,一代一代地传承下佛法呀?还不就是考虑到你自己飞不出去吗?所以才一代一代的善知识来教化。这无庸为疑!除非你真的非常的象悉达多太子那样优秀得不得了!这个望眼地---呵呵!望眼这个娑婆世界,你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做你的老师的人,那是另当别论。其实,很多同修往往都不是这样,其实呢,还没考虑这个问题,他先走偷懒这条路,心想:。。。的师父说,不要师父,我自己可以瞎折腾,那多好啊!那这么讲,盲修瞎练全部都成功,个个得定获神通?那形势岂不是一片大好?不要作此想,这样想实在是害自己。而应该好好地听师父讲,你首先要去认识为什么必须去依止善知识?首先你要去认识什么叫善知识?然后反观自己:自己的发心对吗?我到底要干什么?我想得到什么?我的学佛发心正不正?我今生今世我要成就什么?这个得想清楚哦!成佛不是糊涂蛋哦,你这个都糊里糊涂的,你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啊?对不对?你看悉达多太子,他很明确啊:我要出家,我要出家往苦行林去,我想做什么?我要找老师,我找老师,我要去寻师访道,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太子是清清楚楚的。哦,然后在这个情况下,他再也找不到可以做他的师父的人了。你比如说,象你这样:你修行修行,你碰到这个师父,你碰到那个师父,这师父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你的!他能做到的,你全能做到!你看他从小出家,苦行这么多年,亲近依止善知识,获得无碍辩才,智慧解脱。哎,我也会!然后我走遍全中国、走遍全世界,我找不到一个老师,那算了,我自己象佛祖那样自己坐在菩提树下去打坐、去参。更何况我们今天很多人不是这样想,他好象听几盘磁带,就象获得了一个宝物,只要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就成就啦?!他就认为我很厉害,比佛祖还伟大!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呀?那是光碟里说的,又不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显示的佛法。对不对呀?更何况你这个“阿弥陀佛”,一心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想赶快逃离这个世界,你这种发心啊,跟阿弥陀佛其实还有距离的,你的发心跟阿弥陀佛的愿力四十八愿都不相应,你如何感应道交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这种偷心,偷懒的心,而且还不要善知识,还拒绝善知识。如是因,那何谓果呢?那果很简单我可以给你断:你绝对往生不了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一定不会!一样的道理啊,阿弥陀佛喜欢发大乘心的,发菩提心的,对不对?他最喜欢象地藏菩萨这样的众生,这个叫做清净众生啊!“地狱不空,我誓不成佛!”为了度化众生,我再苦再难,我吃尽一切苦!发大心的菩萨,当然他应该让他到极乐世界去报到,而切要上品上生!对不对?所以,要这样想。这问题提得是非常很好啊!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大家大大地受益。

 好,今天我们答疑嘛就到这里吧。一共答疑十二个问题。非常感谢大家光临我们悲华在线--弥勒讲堂!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尽快地来参加学习,该报名的报名来参加。因为这个佛学班呢我们采取这种形式,以后我们可能不采取了。有学员都不来上课的话,我们何必去开个佛学班?对不对?不要辜负了大家的一个发心.这次开班,你看我们这些管理员啊、同修们其实他们跟你一样,他也学佛的,他们做出了很多牺牲和工作,那你对他们的劳动也不珍惜。所以千万不要养成我说的那样:只要一句“阿弥陀佛”你马上就去上品上生去报到。这是多大的一个偷懒的心!应该反过来想,生感恩心。因为,要知道在这个娑婆世界人能听闻佛法都是非常困难的,佛法难闻难遇!所以说我们要拿出我们精神来,要求我们自己跟佛法相应。比如我们学了释迦牟尼传记,就要跟太子学习,向太子学习。学习常随佛学。佛怎么行,我就跟着怎么行。他怎么发心,我就学着怎么发心。那我做不到,我业障重。那就说明我现在还不够,我还要继续努力。千万不要推,哎,那是你的事!太子是太子,我是我。那你们呐这些同修,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去整理佛学班,那我爱报到就报到,我爱上课就上课。人家把课程都送到你面前了,你还不上,那你这样的发心如何成佛呢?怎么个即身成就?那肯定没门。所以要如此正想。这样想名为正想,不这样想名为邪想。我们要不断不断抉择这个正想、善恶, 那这样就是我们听闻佛法的意义所在,那就是我们今生得遇佛法,不失去这个珍宝人生的宝贵机会的意义所在。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9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6/1 10: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