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西藏历史的顿渐之争究竟谁胜?(非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发起人:悲华子  回复数:0  浏览数:2338  最后更新:2007/2/13 6:57:00 by 悲华子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7/2/13 6:57:00
悲华子





博士后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646
经 验 值:1100
注册时间:2006/6/1
西藏历史的顿渐之争究竟谁胜?(非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西藏历史的顿渐之争究竟谁胜?(非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藏王赤松德赞借助“顿渐之诤”,驱逐汉地的佛教。赤松德赞在大力弘扬密教期间,还大肆对唐王朝用兵。公元755年,唐王朝发生“安史之乱”,吐蕃乘机大举东征,占据唐朝河西陇右地区的大片土地。公元763年,赤松德赞派大将达扎路恭领兵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李豫出走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吐蕃立傀儡皇帝李承宏(唐雍王李守礼的儿子,金城公主的胞弟),李承宏的伪政权还取了年号,任命了部分大臣和官吏,后来由于恐惧,往西部撤去。公元765年三月,唐朝和吐蕃于兴唐寺和盟,十月,吐蕃即背盟,联合回纥军攻唐朝的泾阳。公元767年四月,唐、蕃再度和盟于长安兴唐寺,九月,吐蕃又背盟,围攻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公元779年十月,吐蕃军与南诏军会合10万之众,分兵三路,攻唐剑南道(今四川省剑阁县以南、长江以北地区),被唐将李晟率兵击败。
    此后数年间吐蕃和唐朝之间一直有战事发生。公元 787年三月,吐蕃又遣使求和,唐朝答应在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和吐蕃再次结盟。吐蕃一方在结盟前,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在会盟前劫盟,唐朝官员60余人,皆被扣押。
    787年,唐朝的禅师“摩诃衍”和尚(又叫大乘和尚)所在的松州(敦煌),被吐蕃占领,摩诃衍大师被俘虏后,奉赤松德赞的命令赶往拉萨,并在拉萨传播禅宗。由于禅宗不太注重宗教的形式,主张“顿悟成佛”,所以马上得到藏人的信奉,随摩诃衍出家的人很多,不到3、4年的时间,他的信徒约有五千多人,但是没有掌握实权的大臣、官员等。
    而此时,印度上师所传的密教,却在走下坡路。莲花生被送走了后,寂护因为被马踢中了脑袋而死。寂护死后,伯央(桑喜)出任桑耶寺的堪布(主持),由于伯央的个人威望远逊于印度的寂护,再加上寂护所传的是“渐修成佛”的法门,因此只有很少的几个人还在随伯央学习,密教面临着香火中断的尴尬局面。于是,伯央等人就向赤松德赞污蔑摩诃衍所传的“顿悟法门”不是佛教法门,赤德松赞偏袒伯央,摩诃衍的弟子以自杀抗议,赤松德赞就暗中派人去印度迎请寂护的弟子——莲花戒(不是莲花生)论师来和摩诃衍辩论,于是引发了西藏密教史上所谓的“顿渐之诤”。
    辩论从公元始自792年,终于794年。关于辩论情况,可以参阅密教大师布顿的《善逝教法史》、敦煌出土的汉文史料《顿悟大乘正理决》,以及法国学者戴密微的《吐蕃僧诤记》等著作。密教的史料如《善逝教法史》《巴协》等对于这次影响巨大的辩论,记载的很简略。汉史料《顿悟大乘正理决》详细记载的三组辩论非常精彩,例如:
  (莲花戒)问:(如果讲顿悟,那么依照渐修的)三十七道品法要不要?
  (摩诃衍)答:《诸法无行经》上卷云:但离心想妄想、一切分别思维,则是自然具足三十七道品法!若悟得不思不观如如之理,一切法自然具足,修与不修且得。如未得不思不观如如之理事,须行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准《金刚三昧经》云:如如之理具足一切法。若论如如之理法,离修不修。
   可见,摩诃衍和尚并不是排斥渐修的,是莲花戒不懂禅宗。
   辩论,即使是密教的史书,也记载在辩论中摩诃衍一方曾一度获得优势,最终在赤松德赞的偏袒下,摩诃衍被判负。于是,赤松德赞下令:在吐蕃禁止传播、修学摩诃衍所传的禅宗顿悟教法。并将摩诃衍遣送回汉地,摩诃衍的著作也被搜集起来,埋在了地下。
   密教的史籍记载,汉僧摩诃衍的弟子们,面对法辩失败的结果,引发了过激行为,弟子娘夏米用刀自杀,桑梅郭自焚等等。摩诃衍离开吐蕃以后,他的四个汉人弟子,行刺莲花戒论师,莲花戒因肾脏受伤而死。
   原本,吐蕃的宗教是向汉地佛教倾斜的,汉地的佛教可以影响吐蕃宗教的发展,将吐蕃的宗教引导到佛教的清净正法上来,可是,因为藏人的业力,导致了政治因素的干预,使得密教最终成为吐蕃的国教。
   藏王赤松德赞选择密教为国教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点,宗教的传播,不离因缘。吐蕃的土著宗教——苯教,原本是一个祈求鬼神保佑,追求和鬼神相感应的宗教。在苯教流传的千百年来,苯教的这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苯教为了密教进入吐蕃,打下了文化基础。

       第二点,赤松德赞是借助信奉密教的力量,才得以铲除异己大臣,取得亲政的权利的。他和这些信奉密教的教徒,利益是一致的。这从他暗中从印度迎请寂护的弟子莲花戒来和摩诃衍和尚辩护,可以看的出来。

      第三点,吐蕃和唐王朝之间,连年战争,互有胜负。摩诃衍在拉萨弘扬禅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数万人的拉萨,就有弟子5000多人。赤松德赞是不会容许在自己的身边,一个敌对国家的俘虏拥有如此大的势力的。

      第四点,在赤松德赞执政初期,佛教和印度密教几乎同时在吐蕃得到传播。而且赤松德赞也分不清密教和佛教的区别,以为密教也是佛教的一支。印度本来就是佛教的发源地,赤松德赞既然以为密教是佛教的一支,那么赤松德赞自然更倾向、尊重印度的密教。
    基于这四点,顿渐之诤以摩诃衍败北结束,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参考:
《西藏王臣记》
《达赖喇嘛传》
《活佛转世揭密》
《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我随弥勒尊 当来慈氏子 大悲莲花心 故号慈悲华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9 21: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