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禅师与弟子们进行佛法教学和交流的网络公益平台。转帖文章网络文摘 → 西藏历史的顿渐之争究竟谁胜?(非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查看完整版本:西藏历史的顿渐之争究竟谁胜?(非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2007/2/13 6:57:00

西藏历史的顿渐之争究竟谁胜?(非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藏王赤松德赞借助“顿渐之诤”,驱逐汉地的佛教。赤松德赞在大力弘扬密教期间,还大肆对唐王朝用兵。公元755年,唐王朝发生“安史之乱”,吐蕃乘机大举东征,占据唐朝河西陇右地区的大片土地。公元763年,赤松德赞派大将达扎路恭领兵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李豫出走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吐蕃立傀儡皇帝李承宏(唐雍王李守礼的儿子,金城公主的胞弟),李承宏的伪政权还取了年号,任命了部分大臣和官吏,后来由于恐惧,往西部撤去。公元765年三月,唐朝和吐蕃于兴唐寺和盟,十月,吐蕃即背盟,联合回纥军攻唐朝的泾阳。公元767年四月,唐、蕃再度和盟于长安兴唐寺,九月,吐蕃又背盟,围攻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公元779年十月,吐蕃军与南诏军会合10万之众,分兵三路,攻唐剑南道(今四川省剑阁县以南、长江以北地区),被唐将李晟率兵击败。
    此后数年间吐蕃和唐朝之间一直有战事发生。公元 787年三月,吐蕃又遣使求和,唐朝答应在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和吐蕃再次结盟。吐蕃一方在结盟前,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在会盟前劫盟,唐朝官员60余人,皆被扣押。
    787年,唐朝的禅师“摩诃衍”和尚(又叫大乘和尚)所在的松州(敦煌),被吐蕃占领,摩诃衍大师被俘虏后,奉赤松德赞的命令赶往拉萨,并在拉萨传播禅宗。由于禅宗不太注重宗教的形式,主张“顿悟成佛”,所以马上得到藏人的信奉,随摩诃衍出家的人很多,不到3、4年的时间,他的信徒约有五千多人,但是没有掌握实权的大臣、官员等。
    而此时,印度上师所传的密教,却在走下坡路。莲花生被送走了后,寂护因为被马踢中了脑袋而死。寂护死后,伯央(桑喜)出任桑耶寺的堪布(主持),由于伯央的个人威望远逊于印度的寂护,再加上寂护所传的是“渐修成佛”的法门,因此只有很少的几个人还在随伯央学习,密教面临着香火中断的尴尬局面。于是,伯央等人就向赤松德赞污蔑摩诃衍所传的“顿悟法门”不是佛教法门,赤德松赞偏袒伯央,摩诃衍的弟子以自杀抗议,赤松德赞就暗中派人去印度迎请寂护的弟子——莲花戒(不是莲花生)论师来和摩诃衍辩论,于是引发了西藏密教史上所谓的“顿渐之诤”。
    辩论从公元始自792年,终于794年。关于辩论情况,可以参阅密教大师布顿的《善逝教法史》、敦煌出土的汉文史料《顿悟大乘正理决》,以及法国学者戴密微的《吐蕃僧诤记》等著作。密教的史料如《善逝教法史》《巴协》等对于这次影响巨大的辩论,记载的很简略。汉史料《顿悟大乘正理决》详细记载的三组辩论非常精彩,例如:
  (莲花戒)问:(如果讲顿悟,那么依照渐修的)三十七道品法要不要?
  (摩诃衍)答:《诸法无行经》上卷云:但离心想妄想、一切分别思维,则是自然具足三十七道品法!若悟得不思不观如如之理,一切法自然具足,修与不修且得。如未得不思不观如如之理事,须行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准《金刚三昧经》云:如如之理具足一切法。若论如如之理法,离修不修。
   可见,摩诃衍和尚并不是排斥渐修的,是莲花戒不懂禅宗。
   辩论,即使是密教的史书,也记载在辩论中摩诃衍一方曾一度获得优势,最终在赤松德赞的偏袒下,摩诃衍被判负。于是,赤松德赞下令:在吐蕃禁止传播、修学摩诃衍所传的禅宗顿悟教法。并将摩诃衍遣送回汉地,摩诃衍的著作也被搜集起来,埋在了地下。
   密教的史籍记载,汉僧摩诃衍的弟子们,面对法辩失败的结果,引发了过激行为,弟子娘夏米用刀自杀,桑梅郭自焚等等。摩诃衍离开吐蕃以后,他的四个汉人弟子,行刺莲花戒论师,莲花戒因肾脏受伤而死。
   原本,吐蕃的宗教是向汉地佛教倾斜的,汉地的佛教可以影响吐蕃宗教的发展,将吐蕃的宗教引导到佛教的清净正法上来,可是,因为藏人的业力,导致了政治因素的干预,使得密教最终成为吐蕃的国教。
   藏王赤松德赞选择密教为国教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点,宗教的传播,不离因缘。吐蕃的土著宗教——苯教,原本是一个祈求鬼神保佑,追求和鬼神相感应的宗教。在苯教流传的千百年来,苯教的这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苯教为了密教进入吐蕃,打下了文化基础。

       第二点,赤松德赞是借助信奉密教的力量,才得以铲除异己大臣,取得亲政的权利的。他和这些信奉密教的教徒,利益是一致的。这从他暗中从印度迎请寂护的弟子莲花戒来和摩诃衍和尚辩护,可以看的出来。

      第三点,吐蕃和唐王朝之间,连年战争,互有胜负。摩诃衍在拉萨弘扬禅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数万人的拉萨,就有弟子5000多人。赤松德赞是不会容许在自己的身边,一个敌对国家的俘虏拥有如此大的势力的。

      第四点,在赤松德赞执政初期,佛教和印度密教几乎同时在吐蕃得到传播。而且赤松德赞也分不清密教和佛教的区别,以为密教也是佛教的一支。印度本来就是佛教的发源地,赤松德赞既然以为密教是佛教的一支,那么赤松德赞自然更倾向、尊重印度的密教。
    基于这四点,顿渐之诤以摩诃衍败北结束,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参考:
《西藏王臣记》
《达赖喇嘛传》
《活佛转世揭密》
《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