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
[原创](金刚经)一----九说 | |
![]() |
发起人:万明 回复数:1 浏览数:1594 最后更新:2006/4/28 22:51:00 by 临窗听雨 |
选择查看 |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
万明 发表于 2006/4/28 19:08:00
|
[原创](金刚经)一----九说 一说《金剛經》 一 以不分别 不執着的清淨心對待生活
二說(金剛經) 二 机缘成熟 离相寂灭 不是众生不得度,是机缘不成熟,故为轮回,但佛性无损。等机缘成熟,佛性现前,就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了。无上法门,离相之说是机缘问题,不是法性高下。特别是处于现在这个时期的众生(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若得离相之法“是人则为第一稀有”,因“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这不是说,白纸黑字写出来的经典,是指有人受持离相之法的地方。 有为是因缘法,无为是实相法。在没有受持无为的离相法之前的一切行为都是轮回的因缘法。无为能出离三界,能成就无上法。在有为的因缘里,布施的再多,也出离不了三界。 四 一切法都是佛法 歌利王宰割忍辱仙人之时,忍辱仙人没有认为歌利王的行为是破我圣道的恶人,认为他是在成就我的道业。没有他的宰割,就不能成就,道业就不能圆满。可以说,没有歌利王,就不能有后世的释迦佛。能成就无上之法的一切法,都是佛法。 五 六道---是我为他人设下的陷阱 如下雨天上班,出门时撑着伞,到单位放下。有人临时要出门一会儿,还无雨具,又找不到伞的主人打招呼,就用了一会儿。这个随便用他人伞的人,是否犯了盗戒,就看伞的所有人当时的发心了。当临行前,要是如此发心,下雨了,我撑把伞,一是自己防雨,二是单位如要有人临时外出,也好方便。这样发心,他人临时使用,不管是否与其打招呼,都不犯盗戒。
二 何爲善法 在行六度當中,不望回報,即無所住,就是善法.無所住,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全心全意的爲社會服務,爲全人類服務,在大一點來說,爲盡虛空變法界的衆生服務.并能在服務的同時,随緣教化傳授改惡向善的道理和方法. 三 出門上鎖 是沒放下 佛說,修行人要三衣一缽.這是指出家人.但對在家人也是一種啓迪.告訴我們生活要簡單化.簡單就沒有出門上鎖的必要.從修學的角度來說,簡單是修學的必要内容,少欲知足嗎. 四 供養布施之妙行 五 不曆僧伽獲法身 從師所學曰受,依教奉行曰持.佛已說,不要執着,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還是不能依教奉行,其原因是沒有明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當中應如何而行,即仍然不明,這是擔荷如來家業之人的責任,(如來家業,不是幾間廟宇,房屋).教化現代的人,就要用現代的語言,因"以無爲法而有差别". 四说(金刚经)
一 为何人而说 此经说于已经证得无余涅磐的大阿罗汉,以解空第一的须菩提为代表.时序是第四的般若时.强调的是诸法皆空.没有一定的基础,是接受不了的,法都空掉了,以何而学,以何而修. "我"空是声闻乘,"法"空是菩萨乘,三乘归一是佛乘.虽然说的是菩萨乘,但确是给发无上乘(佛乘)的人说的.犹如要想成为专家,就要读大学一样,法空就是读大学阶段. 二 何为空性 对初级而说,山河大地,宇宙万物,不是永恒的,故言是空,其目的是不要执着假有,要万缘放下,少欲知足.对菩萨乘的人来说,万法皆是唯心所变,唯识所现,故言假有或空. 六祖慧能说;梦是妄身,幻是妄念,泡是烦恼,影是业障.能变的心,要是不变,即一念不生,一念不起,就是离一切相了.起念就是妄,就是有所住,就是取住于相.所以佛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地藏经语). 但法雨普润,各有所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楞严经介绍了二十五位菩萨,各习一法,皆证得菩提之果.故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三 云何为人演说 佛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色声皆是唯心变现的有为法.所以说是妄见,为此,说是人行邪道. 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明心,就是要明白通达,万法唯心的道理,如造房,首先自心当中就得先有房.自心不想,又何所为之."所为"是自心(能变)的变现(所变). 见性就不同了,一切言行(色相)是随缘而为的.不是自心起念而为的,这里说的随缘,不是自身的业报之缘,而是随其众生的业缘而为.如本师的示现,是娑婆众生福德因缘成熟了.诸佛菩萨现何种身,那是众生的福德因缘问题. 虽然我们现在与无相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可佛说;理须顿悟,事须渐修.我们要漫漫来.但不能不明白这个理.否则就属忙修瞎练. 四 众生佛性说 众生与佛无二无别的一元论,是此经的重要论点之一.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如要有人受持无相之法,就等于有佛在,有塔在.这就是说,众生与佛本无差别,众生皆可作佛.但众生本末倒之,还向外四处的求佛求法,佛已说,不受持无相法,就等于佛也不在,塔也不在.所以说,不是没有佛,也不是不能见到佛,是求的方法不对. 在现实生活当中,要是能作到全心全意的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就破了我相,随缘度化众生,不刻意的追求,就是破了法相.能完全彻底的作到,那就是佛菩萨在来. 五 何为菩提心 学习大乘法,就要说大乘法的菩提标准,首先,要象常不轻菩萨那样,不轻一切无学,未学之人.原因是,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具一切道种智.这样就见不到他人之过了. 其次,自不起心,自不动念,万法尽空,随众生之缘而行之. 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就要作到,礼敬他人,善待他人,不辩是非你我,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要利益一切众生,没有刻意的去追求或制造一种环境及条件,去做能变(起心动念)而产生的事情(所变).这就是无上菩提. 作者 万明 一 再述"实无有法" 佛说,要想证得无上菩提,没有什么固定的条文.这就告诉了我们不要执着在文字相上.否则,就被文字缩困.八万四千法,皆是菩提法,无论何人所诉,都不能备诉无遗. 要用三法印,去检验某个论点的正确与否. 同样的是吃饭,穿衣,洗碗,喝茶.圣人与我们就不一样,从表面上看,我们凡夫是分别不出来的.原因是我们还执着在相上. 二 要学会举一反三 佛说,一切诸佛的功德之法,皆从此经出,一切是无量的概念,可短短的五千八百于言,就论诉无于.可我等不会.原因就是没有学会运用好举一反三的能力.此经在论诉当中重点强调的是布施,那其他五度应如何理解,没有其他五度,那一切诸佛的功德之法,何谈成就.这就是我们修学的关键所在,不会思维,不会运用. 也许有人会问,某某法师已说,诵经不要思维.那请问,某某法师还说,可以吃三净肉.那他自己为何不吃.不让你思维,让你吃三净肉,那是接引法,方便法. 要想深入的学习,就要思维,而且还要学会思维.就不可以吃三净肉(众生之肉皆不可食).六祖慧能大师说,见闻转诵是小乘,闻经解意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不着,万法尽空是无上乘.不解经意,何谈依法,就更谈不上修行了. 三 何为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 佛弟子,在生活中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人民服务,是上报四重恩.为社会服务,不但包括了上报四重恩,还要下济三途苦.服务的内涵就是全部佛法,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具体表现,全心全意就是没有二心,没有分别,就是一心不乱,就是甚深禅定,禅定在什么上哪,就禅定在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上.全心全意是无量意,没有夹杂丝毫的自私自利的念头.没了自私自利,不就是没了我相吗. 但如何去理解,如何去运用.那就是"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问题了.六祖慧能大师听闻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明心见性了. 四 如是知 如是见 佛已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但佛道何时得已圆满,这就要看精进的程度如何了.本师当年已曾供养承事了八百四千亿那由他诸佛.我们没有那位达到供养承事如此之数的诸佛.但要是能真正的达到了"无所住",其功德是不可思,不可议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看放下的是否彻底,比如说,是否还有见他人之过的习气,是否还有名闻利养的欲念,是否还有功高我慢的想法,等等.要是放下的不彻底,那果报就是可思,可议的了. 所以说,还是那句老话,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是想不想的问题. 五 何为消业 消业,就是不在造,不造就没有业了,但酒业已成事实,无法消出,只能不让旧业成熟.不让旧业成熟的办法,还是不造新业.简单的说,就是要去掉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功高我慢,争强好胜,等等贪嗔痴的心念.如此而行,旧业就没办法成熟了,命运就改变了.原来的凡夫生活就变成了佛菩萨的生活了. 没有了贪念等,就无所执着,无所执,就是无相之法.但我人等,为何作不到,原因就是没看破,没有彻底的明白佛说的道理.所以才放不下,还被五欲六尘所转,要是明白五欲六尘是假有,都是自心所变现的,那就能放下了.放不下就造新业.
一提三心。我人等就会认为是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之心是妄.妄皆是虚.故言不得.现在之心无相,如何可得。未来之心.因前念无相不生.故无得可得。 二 何为四相 观心无我,是无我相。众生本来是佛,是人相。众生皆具一切道种智,是众生相。众生无一生灭,是寿者相。我人等达不到这种境界,就是没有跳出我相的圈子。如破我相,其他三相亦破。破我相最方便,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布施。布施的多少与破我相的程度成正比,布施得越干净,越彻底我相破得也越干净,越彻底。 三 随缘与缘份 随缘是随顺众生的各种困苦,而悲心普度。缘分是知到众生与谁有缘及何时可度。随缘及缘分是智慧的运用和表现。 四 偷税漏税不如法 当前有很多的修学之人,从事工商业。佛法当中讲的“上报四重恩”。所谓的报恩,就是要用真诚之心去报答。有的人修学一二十年,连基本的教法教义都没搞懂,就更谈不上有什么感应了。原因就是没有用真诚心去报答,而且还偷逃国税。偷逃的要是地税,那就欠下整个地区所有人的债,要是国税,那就欠下十四亿人的债,加上日夜的利息。所以没有感应。
以前侧重于放下的原因方面而说,这里要说的是放下的必要性。虽然金刚经上没具体的说不放下的危害,但楞严经上说的十分清楚。放不下,就进到了色受想行识的阴魔中。我人等没有正知正见的原因,就是没放下而受阴魔所制的结果。要想从这种困境当中解脱出来的唯一方法,就得放下一切欲望。在现实中,就要过有节制的生活,从持戒开始。要坚守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决不可犯。夫妻一定要持十斋或六斋等。戒里说的不近女色,是不要以男女之相而相近。不执男女相就是平等法了。否则,要想成就无上菩提,无有是处,反而还受魔制。所以要切记,切记。 二 何为五眼 五眼是智慧的结晶,不是得到他人的某种加持或得受于特殊的法力,就立时得到的神通。如佛眼,是经历了三大阿僧祗劫之后才获得的无上智慧的别称。 三 执着与愿 执着是分别的染污心,愿力是不分别的清净心。如四誓宏愿,就是没了四相。执着就是还有分别,有分别,就不能达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清净心。这里说的“众生无边”包括一切有情和无情的众生。对有情众生的方法,就是讲经说法,对无情众生的方法,就是加以爱护。如植物,不随意践踏,对物品,不可以随意损坏(若遇非理毁坏者,说所求阙绝报。地藏经语) 四 有求必应 大家都知道,佛教里有句话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但有很多人都没求到,或没达到预期的愿望,这是求的不如法 。
作者:万明 一 何为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诸佛化导众生,用二种方法。一是讲经说法,破众生之迷。二是以相好之身示现,众生见佛身相好而生欢喜。如地藏菩萨在因地时,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望,而得此相。这就是佛说第一意谛(空意)之时,又现俗谛之相的妙处所在。 二 何为种诸善根 佛说能信无相之法者,不是在一二三四五佛所种诸善根,而是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如来于过去世作凡人时,于功德中恒在人前,身口意业布施持戒,月修六斋,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亲友,眷属,耆旧宿德,复有善行不可称计。 四,如何是老实修学 老实修学,就是六度中的精进。不精进,不老实,就不能成就。就要多经几大祈劫。实乃可怜悯者。 五,何为三千大千世界 贪嗔痴各具一千,是为三千世界。大千是说一弹指间就有900个念头生灭,故为大千。
作者:万明 一 淫是阻碍圣道之根 佛在塄严经上以说胎生的起因以及五十阴魔的产生。这就是明确的告诉了我们“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我们凡夫的一切心都是末,痴爱(淫)才是根。 二 要明确修学的目的 佛法就是让我们了生脱死。不想了脱,学法无益。因为佛法处处点击到我人等的缺点,短处。我人等的一切言行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其根源就是淫(痴爱),要想达到无我,修学无相之法,就得断其淫。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祗劫,这么长的时间就是去断根之后的习气。断根之后还要经历这么长的时间,要是不断根得何时成就无上菩提。 三 去习气增福慧 执着就是我人等的习气,着相就是把这个世界的一切当作是真。这是因为无始劫以来的无明造成的。今天明白了,但习气是根深蒂固的,不能立马全消,但也不可懈怠。要有迎接三大阿僧祗劫挑战的决心和勇气。首先,要在事相上去做,他人做不到,我人等要做到,做完之后要有愉快清凉的感觉,这就说明已经去掉了一分习气。要是没有愉快清凉的感觉,而感觉到非常的委屈,或不快。那是凡夫的被迫无奈,那不是去习气。 受戒是完全接受佛陀的教诲,持戒是决不在犯。如何才能达到持清净戒律及获得清净的戒体。要有舍身不犯的决心,没有舍身不犯的决心是达不到的。这是衡量是否有了脱生死之决心的唯一方法。 五 何为一门深入 一门深入是皈依三宝之后不在听信,接受佛法之外的典籍和言论。不要一提一门深入就是读诵一部经。就我人等的根基,佛说的法,根本就读不懂,听不会。没办法,就得多读多看。比如,读了金刚经,知道了无相法的利益,但不知着相的具体害处,以及着相在修学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应该如何去区分。这就需要读楞严经,但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去落实,这就要读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品和往生正因品,观经中的净业三福等等。要是把一门深入当作是读一本经的话那就错了,要是能达到读一本经就完全能看破,放下,做到,一本也行。但对更多的人来说,一本经好象不行。要是走禅门的路子,不明白就参,读一本经也行,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要是把一门深入当做不努力的借口,那是懈怠,要是不懈怠,读几本几十本与一本是一样的。
|
[论坛小贴士]:
| 返回首页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