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
09清净佛身论第九、无余涅磐论第十(千山我独行整理)校对稿 | |
发起人:释悲华 回复数:3 浏览数:3075 最后更新:2005/8/24 21:16:00 by 妙静 |
选择查看 |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
释悲华 发表于 2004/11/23 17:41:00
|
09清净佛身论第九、无余涅磐论第十(千山我独行整理)校对稿 清净佛身论第九: 非常感谢,我们来看下经文它是这样的,这里面佛世尊在这里赞叹清净佛身,他说这个佛身是自性清净,是诸众生本性,啊再一次宣说众生皆有佛性,我们刚才说过只有佛教才向人世间宣称,每一个有情皆能成佛,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那还有一个呢,也只有佛教向一切有情说,不但说了世间的因果,也明确宣说了出世间的因果。所以说如果一个人若能了悟世间因果又能明白出世间因果,成佛作主是人人有份的。这就是佛教不共的,殊胜的地方。所以说经书在前面我们这本经讲的刚经论也说,不投佛修终不成佛,是故为无佛功故。因为什么,你皈依了佛法僧三宝,皈依了佛皈依了正法皈依了正僧,那么我们世间的因果法和出世间的因果法,他很明确的会指导向解脱。这就是依估。所以说佛陀的体性,分而言之就是佛法僧三宝,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阐示佛陀的本性。如果说你光光只看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只知道皈依佛宝皈依法宝却不知道皈依僧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戏称的一宝居士,二宝居士,却不是三宝居士,不是三宝弟子,那么你的修行肯定是有偏差的,所以说呢,肯定会走向这个邪道,就是不会走到正道上来。那么很多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个造成的。所以说这个三宝的体性不应该分割开来,但这本经书又一再强调,我们看到今天谈到这个参求明师的重要性,在这个经论里面反复的提到这一点,那么好了我们再来体会,为什么皈依三宝的同时,又要劝导我们去皈依明师呢?这里面的奥义在哪里,其实我们不加思索也能明白,这个奥义就在于,因为明师他呢是把佛法僧三宝统一在一身中,而显现出来,作为一种代表。所以说我们是透过了善知识,透过了明师而面见了三宝,所以说明师实际上就是三宝的代表,所以说皈依真正的明师他也是在皈依三宝,而皈依三宝呢,它体现在参求明师上。所以说因为明师他可以分为两类的明师,乘愿再来者,他无始以来广大的悲心愿望,使他在六道中受命秉行,因为属于愿力所自在化身而出来救度末劫苦难众生,所以说因其本愿力故,实际上他也是佛力的化现,也可以就象经典上所说的,释迦佛他灭度后以善知识的像来度化众生。所以说我们依投明师呢,其实就是在依投三宝。想要获得三宝的加持与庇护,原因就在这里。另一方面的明师也可以这样显现为今生他跟我们一样的,也从一个凡夫地,如何艰苦的修行最后而显现为修证具有证得的大德。那么这依然是明师,而这种明师(?)因为他这样修证的过程,就象经典上所说的,菩萨之堕落,越堕越深者,则弘扬佛法则越来越广大,实际上菩萨之堕落非是真堕,象《楞严经》所说的假诸欲爱而入世间救度有情,所以说这个可以说是佛教里面甚深密义,这个道理确实弘深,非是我们粗浅学者所能够真正领悟。你看今天呢依然再一次说到这里。所以说金刚心论有个特点,他在很高处点出他的本原然后呢迅速就会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当中来劝化我们。所以说这本经呢,实为稀有。不但对初学者,而且对久修者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这种教义。所以说世尊赞叹,这个自性清净是诸众生本性,故为陀罗尼门,为总持门。众生呢,但见肉身不见法身,这就是指我们凡夫的境地,被肉身所迷惑却见不到法身。那么好,诸佛悟后常见法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不坏不杂那么这个是什么,就是心经所说的般若智慧的境地,佛性的境地。好了,这里再一次接下来就讲到,在凡夫地名曰心性,在贤圣地在乾坤地在菩萨地在诸佛土,他都显现为什么样一种性质。好,我们看下第一个,在凡夫地名曰心性。这就非常清楚,这个清净佛身他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是一个凡夫走上佛道皈依三宝,参求明师来行,在明师的教导下反观心性,去修行八万四千法门,对吧,修行种种与自己相应的法门,都为了去认识这个心性。而这个心性,这个清净佛身论第九释尊时确宣说,这个其实就是清净佛身,只是在凡夫的地位,他呢我们把它称为心性而已,实际上这个心性是威威凛凛它不可思议。所以众生呢,舍大向小,不能认识自己心中这种佛,所以说堪可怜悯。就是经书所说的堪可怜悯,就这个意思。所以说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心性,要竖立这种信心,可知人人可了,关键就在修和不修上。这没有什么,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修行。未曾如果一个畜牲它听得懂人话,或者是说它的智慧足够,它一样也可以修行,只可惜的是沦落为畜牲道的众生,智慧微浅,极难来听受佛法而已,所以说它处在受报中,等报得解脱畜牲身体,然后呢生为人才最容易修行。所以说人身非常难得,因为人身能够听闻佛法,而去认识自己的心性,而认识了自己的心性,就能够见到清净之佛身。所以说可贵就在这里,好另外他又说,在圣贤地名曰圣性,这个圣贤指得是声、缘、还有一些菩萨地的称谓。所以说我们看到很多离欲的圣者证得了,见道乃至就是说究竟解脱烦恼,这样阿罗汉这种种种的功德,这个里面具备圣者的品性,他就是这个清净佛身之显现。好,在乾坤地名曰天性,乾坤指的是有形世界,就是我们讲天地之间,我们讲(?)这个实乃天性,那这个天性并不是其它教所说的人格的神,而是什么,而是当一个凡夫,当他们消灭自我短浅肉身的束服,将身心容入天地之中去体会空谛的时候,他所指的天性其实就是清净佛性。所以说随着认识的不同,而在菩萨地呢他名叫什么,叫佛性,这个菩萨地指的就是登地的菩萨,见道的菩萨,从初地到十地,乃至还有更甚深更密的说法,他皆是因佛性,因为菩萨见佛性,他可以讲悟到佛性。那么如果定力很坚固的菩萨,他了了常见佛性,如果定力微浅(?)的菩萨,他可能因为少定力的缘故,他对佛性虽见之但却不明,那么小乘行者声闻行者定力多故但是呢,悲心少,他心量不够广大,所以说他在见地上有时候反而不如一些到菩萨地的菩萨,但是呢,他呢解脱烦恼这个功德很大,所以说他有他的圣性之存在,但是不管多少证得多少分的清净佛身,不管你证到什么样的果位,他都会显示这个清净佛身的功德。所以说呢最后在这讲到在诸佛土名曰清净法身,那么什么叫诸佛土?比如说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摄持的,那么好了,那么这里面所讲的清净佛身,就是指这个摄持西方极乐净土的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那么好了,那在这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世界这期佛教的教主,那么好了这个摄持五浊恶世,这个十法界的他的就是什么?这个佛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清净法身。那么清净法身呢,只有在诸佛土才能明明了了显示无余。所以说可见,那么圣贤有圣贤的局限,那么乾坤之地有乾坤地的局限,菩萨之地也有菩萨地的局限,唯有佛象我们在此所讲的五眼论第八里面讲的就是唯佛能全,余人不及。但是呢就象他所说的眼须分五,照空一心,见性修行,人人有分。所以说我们今天所讲的清净佛身再一次强调了这个法义。好我们继续读下去这句话就非常重要了,若不修行终不能悟,本来面目也。所以说修行很重要,后面又跟上一句:“若人求悟。不求师证。认妄为真。日久必成邪魔外道。成妖作怪。惑乱众生。生遭王难。死堕恶道。一失人身。万劫难回”。实在是太精辟了,真的是无法赞叹。因为我们,当我们倾听佛的这样的法语的时候,我们联系下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真的是会有很深刻的感受的。这里面非常明确的说若人求悟。不求师证。认妄为真。日久必成邪魔外道。所以说各位应该引起重视,这个师道的尊严,确实是佛教他的这个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点。不能忽略,那么反观我们近来修行的人,我的很深的体会就是非常重视这句话,那么这样说是不是说只有这本经论才有的?显然不是,在佛陀众多经论里反复一再的提到善知识,这里面其实是含着很深的奥义的。因为其实呢这个佛教他的教法和他的实证的法,就是靠着这些善知识不断的传承下来的,所以我们修行必须通过皈依三宝,通过参求明师而与十方法界的这个法脉相接通,这个法脉必须很清净,那这点呢在密宗的法义里面就宣说的很清楚。就是他说这个要有传承,而且这个传承必须清净。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因为我们的根性比较浅,信心比较弱,如果说若作此想,若认为这个不求师证,觉得这个师其实是这个世尊、是佛菩萨所显现的跟法脉相通的这种延续性,我们很难升起信心,故此宣说,反而会使根器未熟者招至这种谤师疑法的罪业。所以说确实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说我们不可不知,这点上我想说的也比较多。但是这个经文实在是要注意的,这里面讲的很清楚,日久必成邪魔外道,必须慎之慎之。生遭王难。死堕恶道。什么叫王难呢?王难就是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比如说现在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有很多的异门浮现出来,他们也很多宣称我说的也是佛法,但是呢,它却为国家法律所不允许。那这样的人呢,可能就象,因为他违背了正道,所以被邪魔外道所加持,当这些邪魔外道远离它去的时候,他自身就会衰败,而且它今世谤佛谤法谤僧,所以说它死后堕入恶道中,好了一失人身万劫难回。所以说可悲可叹,不可不知。所以说今日学佛者莫以为靠,就象我们前面所说的修少善根生大果妄,不要寻求迷失正真觉法,不要不肯下心参求明师,他就能够成就,是不应该如此想的。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罪业,我们之所以烦恼深重重重,就是因为什么?就是我们的业障所导致的。所以说我们要广集福田资粮,去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业障,而呢我们去亲近善知识去参求明师,那么他这种属属亲近,不断下心的这个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去除我执的一个非常好的对治法门。一个是修布施,一个是亲近善知识,这个呢对消除我执具有极大的帮助。所以说去除我执,这个其实就是佛教修行的正道,那么好了,我们不愿去参求明师,我们不愿意去修这种布施度,那所以说我们潜意识里才会希望说,最好我能不能呆在家里靠自己来看经书,以经书?,不也能成就吗,或者是偶尔听了一言半句以戒为师,那么我只要守好五戒,在家我不就可以修行成就了吗。等等,甚至很多朋友希望我们在讲解修行功德的时候能不能多讲一点?其实无形之中都有这种心态,不愿意下心去参求,不愿意放下自己,不愿意舍弃更多,去走向佛道。也就是说我说的如果不去皈依三宝,你纵然修无量的人天之福报,最终依然轮回受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依然贪恋这个世间。所以说你学佛法呢,只是说比如说多看一些经书,比如今天《法华经》明天又看《华严经》后天再看《六祖坛经》,再过几天再看西藏宗咯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广论看完了你又看什么密咒道(?)越看越多。其实有没有认真想一想为什么你会这样呢?在过去世尊的时代,我们在经典上所看的哪里有那么多的人须要在学佛的过程中看那么多的经典呢?我想是没有吧。在世尊时代修行的那些人,他们真的需要象我们这样到电脑来到互连网去搜索,要把三藏十二部每本经书都看过去?我看不是吧。而我们发现,过去的修行人他什么,他都非常的朴实,他最要的是参访明师,所谓的寻师访道为参禅,踏破铁鞋,努力的去寻得甚深之口诀来修行,这就是今日学佛,因为不求实修实证,因为不肯,这个不想认识到世间的过患,而对无上佛法生起出离这种须求的心,就把佛改造一下,变成世间法,而这样来修行,当然是有很大的过失。好了,我们也会看到,比如说我们有时与人宣说佛法的时候,其实佛法就是佛法,你不要去违背他,他该有多深的深度他就有多深的深度,他该有多高的高度,他就有多高的高度。那么好了,他这个大乘法义,一般人闻甚深法心存畏惧他这也是事实,我们没有必要有意无意的去改装一下所谓的方便化度来说这一句话,对吧?你比如说我们说到五眼六通,说到五眼的时候,比如说到法眼,说到慧眼,那我们不必要把慧眼说成是平常一个菩萨要学很多智慧的东西,能够懂得前因后果,这就叫作慧眼?不能够。我们也不能宣说一个菩萨开悟以后他须要学会很多世间的技艺啊等等叫法眼,不能这样宣说。因为我们没有必要去迎合,我们应该去改造我们这棵心。就是说希望把佛教拉下来,去成全我们世间的目的。所以说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点。所以说当我们看到佛教中不可思议的东西,当我们听到很多甚深的法,我们应该学习菩萨,闻真法而不畏惧,所以说就如我们四誓愿里面所说的那样,众生无边呢我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因为我们这个佛教,他真的是非常究竟圆满的宗教,他在人天的境界又如何达到了(?),他在小乘这种解脱道的境界他又如何断除烦恼而又证得了圣果,出离轮回的教义,他在甚深的大乘佛法里有这种如何自度度人,这种近一步去求证佛果的,这种广大的教义。他甚至还有秘密未常宣说的象禅宗,象密宗有些无上甚深法要所宣说的那样即生成佛之法门,其实他是从浅到深,从高到低,从广到榨随因缘而显现,包罗万有。所以说入佛门者一切具足,信佛道者一切具足,修佛道者一切能成,只有在佛教中才能实现这个。我们不必为此而舍弃真正的佛法的修学,我们还是老实的作一个三宝弟子。何为三宝弟子?三宝弟子(?)当我们看佛经当我们看见佛身的时候我们生起恭敬心,在内心呼求三宝啊愿你来济度我,愿我生生世世修习法要,成就佛果。其实这个心很朴实,但是最根本。所以说我们说到这里,可能今天说的比较多,嗯这个,另外呢再讲到这个无余涅槃论第十,我想呢顺便也说一下好吗。好继续讲下去,无余涅槃论第十。请把经文帖在屏幕上大家看一下,给大家读一遍。 [此帖子已被 心海 在 2005-8-15 22:52:28 编辑过] |
落叶 发表于 2005/8/24 20:21:00
|
来金色身,佛灭度时我(?), 来金色身,佛灭度时我沉沦 认为不可能及于今生的修行而能得到(?), 认为不可能及于今生的修行而能得到成就. 佛祖在发起(?) 佛祖在<发起菩萨殊胜智乐经>
[此帖子已被 落叶 在 2005-8-24 21:25:13 编辑过] |
[论坛小贴士]: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