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
佛说无量寿经讲话(二) | |
![]() |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0 浏览数:2265 最后更新:2009/10/21 17:27:00 by 释楞严 |
选择查看 |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
释楞严 发表于 2009/10/21 17:48:00
|
佛说无量寿经讲话(二) 佛告阿难:「时世饶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净土,汝自当知。” (1)世饶王佛 世自在王佛。饶是饶益,带给世间许多利益的王。 【文科】 选择相六段之第二。举出师父的推察。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惟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文科】 选择相六段第三。法藏比丘重复向佛请求。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麤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1)高明 不寻常的,远大的。 【文科】 选择相六段之第四。世自在王佛广泛说明诸佛净土的状况。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覩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1)严净 庄严、清净。 【文科】 选择相六段之第五。法藏比丘的发愿。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遶佛三帀,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1)时 好时机。 【文科】 选择相六段之第六。上结选择相,下述发别愿之情形。 结归摄法身之愿:「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字,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玄义分》) 从这些文句可以明显看出,善导大师采用的是一愿结归法。 然就愿海,有真有假。 亲鸾大师把四十八愿分为「真实本愿」与「权假本愿」。现在总合亲鸾大师之著书来看,便成如下分类: 真实之愿: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七、第十八、第三十二、第三十五愿。 净土真宗在解释四十八愿时,有些常用的名目,所谓:「四法三愿」、「二回向四愿」、「六法五愿」、「真实六愿」、「真假八愿」。这些在序讲中已谈过。 初十六愿叙述拔苦与乐之意。 即初十六愿为众生拔苦与乐。次十六愿摄受众生,后十六愿述种种利益。 1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1)地狱 梵语那落加(naraka)或泥犁耶(niraya)之意译。也译为无幸处。在地下之狱。 【文科】 前面已经说过法藏菩萨选择相,接着是列举别愿。别愿有四十八条,这是第一条,叫做无三恶趣愿(誓言净土无三恶趣)。 2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1)人天 人与天。净土本来没有人天之分,只是仿照其它国土,予以列举而已。下面经文有「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二六五页),就可知道。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不更恶趣之愿。 3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悉皆金色之愿。 4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无有好丑之愿。 5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识宿命,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1)宿命 六神通之第一。宿是宿世,命是寿命,能知过去事之神通力。通于自己与他人的过去。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五,宿命通之愿。 6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天眼 六神通之第二,能自在地观看一切的神通力。天是禅定之意思,这种神通力是从禅定中得到,所以叫做天。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六,天眼通之愿。 7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1)天耳 六神通之第三,能自在地听得一切言语音声的神通力。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七,天耳通之愿。 8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见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八,他心通之愿。 9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神足 六神通之第五,能自在飞行的神通力。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九,神足通之愿。 10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1)贪计 贪爱计度。执着而作种种计量。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十,漏尽通之愿。漏是烦恼。烦恼除尽叫漏尽通。 11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1)定聚 正定聚之略。梵语三藐埵尼耶多罗尸之译。必定成佛之辈。指第十八愿他力念佛之机,即弘愿真宗的行者。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十一,必至灭度之愿。 凡夫得到他力之信时,在现生即入「正定聚之位」,命终往生净土时,顿速「证得灭度」。 这里有两个问题:为什么亲鸾大师认为「正定聚」是现世所得的利益?为什么他在此愿中注重「灭度」?前问题就是现生不退论,后问题就是十一愿名论。现生不退论,在解释本经下卷开头的第十一愿成就文时,再来讨论。这里先就十一愿名论略加论述。 12 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十二,光明无量之愿。 13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十三,寿命无量之愿。 总之,光明无量之愿,横的在于广为摄取众生。寿命无量之愿,竖的在于久远利益十方世界。 如此仰望大悲之尊意,真是希有难得。 14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1)计校 计算、推测。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十四,声闻无数之愿。 15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修短 长短。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十五,眷属长寿之愿。 16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1)咨嗟 咨是赞、嗟是叹。赞叹之意。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十七,诸佛称扬之愿。 18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1)至心 三信之一。真实心。全无虚伪的至诚心。 【文科】四十八愿之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愿。 在《信卷》之卷初,举出「大信心之德」,接着就说: 斯心即是出于念佛往生之愿。 从这些地方来看,亲鸾大师是以第十八愿名为信心成就之愿,这是很明显的。 念佛行者,必具三心。 又在《黑谷传》中说: 虽闻名号,若不信则如不闻,譬如虽信,若不念则如不信。 亲鸾大师在《末灯钞》中说: 行与信虽二,若闻「行」一声「无疑」者,就是离行即无信,我所听的就是这样;又当想离信即无行。须知,这都是弥陀的誓愿,行与信谓之誓愿。 以上所说皆出于这「信与行」的关系。 窃推斯心,一切群生海,自从无始已来,乃至今日至今时,秽恶污染无清净心,虚假谄伪无真实心。是以如来悲悯一切苦恼众生海,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行菩萨行时,三业所修,一念一剎那,无不清净,无不真心。如来以清净真心,成就圆融无碍,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至德。以如来至心,回施诸有一切烦恼、恶业、邪智之群生海,则是彰利他真心,故疑盖无杂。斯至心则是至德尊号为其体也。 依此而看,法藏菩萨悲悯虚假谄伪的我们,在永劫之间,身口意三业所修皆是真实,以此真实成就六字名号,即是如来的真实心,所以至心即是如来的真实心。 言信乐者:则是如来满足大悲圆融无碍信心海。是故疑盖无有间杂,故名信乐。即以利他回向之至心为信乐体也。然从无始已来,一切群生海,流转无明海,沈没诸有轮,系缚众苦轮,无清净信乐,法尔无真实信乐。是以无上功德难叵值遇,最胜净信难叵获得。一切凡小,一切时中,贪爱之心常能污善心,瞋憎之心常能烧法财,虽急作急修如灸头燃;众名杂毒杂修之善,亦名虚假谄伪之行,不名真实业也。以此虚假杂毒之善,欲生无量光明土,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如来行菩萨行时,三业所修,乃至一念一剎那,疑盖无杂。斯心者,即如来大悲心故,必成报土正定之因。如来悲悯苦恼群生海,以无碍广大净信回施诸有海,是名利他真实信心。 依此而看,法藏菩萨悲怜众生,无始已来被无明所覆,在永劫之间,三业所修,疑盖无杂,成就无碍广大净信,将此无碍佛智,回施给与疑惑无明凡夫之心内,即是信乐。所以获得信心,就是明信无碍之佛智。这在以下经文中称为「明信佛智」。 次言欲生:则是如来招唤诸有群生之敕命。即以真实信乐,为欲生体也。诚是非大小、凡圣、定散、自力之回向,故名不回向也。然微尘界有情,流转烦恼海,漂没生死海,无真实回向心,无清净回向心。是故如来矜哀一切苦恼群生海,行菩萨行时,三业所修,乃至一念一剎那,回向心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以利他真实欲生心回施诸有情,欲生即是回向心,斯则大悲心。故疑盖无杂。 依此而看,法藏菩萨悲怜我们,无始以来流转生死,无清净真实回向心,于永劫之间,不舍苦恼有情,以回向为首,所成就即是大悲回向心。当这大悲心彻透于我等胸怀时,就会产生欲生安养净土心,因此欲生就是如来慈悲心。 (六) 如上所述,本愿三信,完全是如来的「真实心」、「智慧心」、「慈悲心」;绝非凡夫不成之迷心。既然如此,我们凡夫又如何得受这三信?这就是「三信约机论」产生的由来。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对其中的「一心」有言本愿三信、机受一心,认为在行者之机,对「本愿三信」并非各别来领受,而是但以一心来领受的。 问:如来本愿,已发至心、信乐、欲生誓,何以故论主(天亲菩萨)言一心也? 答:为令愚钝众生易了解,弥陀如来虽发三心,涅磐真因,唯以信心,是故论主合三为一欤。私窥三心字训,三即合一,其意何者?(中略)(一)至心即是真实诚种之心,故疑盖无杂也。(二)信乐即是真实诚满之心,极成用重之心,审验宣忠之心,欲愿爱悦之心,欢喜贺庆之心,故疑盖无杂也。(三)欲生即是愿乐觉知之心,成作为兴之心,大悲回向之心,故疑盖无杂也。今按三心字训,真实心而虚假无杂;正直心而邪伪无杂。真知,疑盖无间杂故,是名信乐。信乐即是一心,一心即是真实信心,是故论主建言一心也。应知。 据此而观,至心、欲生都摄在疑盖无杂的信乐里面。信乐之信与至心同,又信乐的乐与欲生同,都是欢喜,愿往生的心。又信乐即是一心,所以三信就成为一心了。月在天,影映万水。如来的三信彻于十方众生的心内,从而产生一心归命的他力信仰。这样,行者即乘上大悲愿船,浮于光明的广海,终必达到涅磐安乐的彼岸。究其本源全在大悲本愿之三信中。因此,三信可言是人生的光明。 抑止乃释迦之方便也。 要之《大经》抑止二句是出于释尊大悲心所使然,为了抑止未造业者所加上去的。而在《观经》则表示,已造业者亦能在得到一念信心之同时,蒙受如来摄取之光益。 19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1)菩提心 菩提(Bodhi)译为智、觉。佛之正觉智慧。菩提心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心愿。有他力菩提心与自力菩提心。他力菩提心是信心。这里指自力菩提心。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十九,修诸功德之愿。 念佛往生的人会受报佛迎接。杂行的人往生,必受化佛来迎。念佛而杂余行,或带微少之疑心者,见化佛来迎而不见报佛。 他唱有来迎之义。亲鸾大师也在《末灯钞》之首开头的地方说: 真实信心之行者,在一念发起时,顿蒙摄取不舍之光益,即知已无需来迎。 所以说,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不期来迎;第十九愿诸行往生,则决定有期来迎。 20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1)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之法。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植诸德本之愿。 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 这相当于过现门。存觉上人《六要钞》之九说: 「一生(现生)闻名,一生(来生)化土,一生(来来生)报土。」 这相当于现未门。然而亲鸾大师在《略文类》中说: 遇获信心,远庆宿缘。 从这里看,他并未特别限定于三生。远庆宿缘,所庆的不是一生或二生之宿世所受的佛缘。是过去遥远的往昔以来,一生又一生重重所受的佛缘。所以不限于三生,意思很明白。 21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1)三十二大人相 大人就是佛。三十二种佛的相好:1.足安平;(脚底的肉满平) 2.千辐轮(脚底的纹像一千个辐轮) 3.手指纤长 4.手足柔软 5.手足缦纲(手足的指纹中央有缦纲纹) 6.足跟满足 7足趺高好 8.如鹿王 9手长过膝 10马阴藏(阴部内收)11.身纵广 12.毛孔生青色(有青色毛) 13身毛上靡(身上的毛往上靡) 14.身金色 15.身光面各一丈 16.皮肤细滑 17七处平满(两脚下两手、两肩、顶中平) 18.两腋满 19.身如狮子(威仪) 20.身端直 21.肩满圆 22.四十齿 23.齿白齐密 24.四牙白净 25.颊车如狮子 26.咽中津液得上味 27.广长舌 28.梵音深远 29.眼色如金精 30.眼睫如牛王 31.眉间白毫 32顶肉髻成。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一、具三十二相之愿。 22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他方佛土诸菩萨 十方众生。他方佛土即是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以外的世界。诸菩萨就是得到信心,入正定聚位之人。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二,必至补处之愿。 谨案净土真宗有两种回向: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就往相回向,有真实教行信证。 往相回向就是阿弥陀佛在第十七、十八、十一三愿中所誓的往相因果,即教行信证回向众生之言。还相回向就是一但往生之人,再回入秽土,救度众生之大用。如此一切众生听闻三部经之教理,信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念佛之行,得以证得往生净土,乃是全依阿弥陀佛的「往相回向」;又一但往生之人,再回归娑婆世界救度众生,也是依阿弥陀佛的还相回向。往而自证,还而使人证,都是全依阿弥陀佛之他力。这是阿弥陀佛,在第十七愿(行)、第十八愿(信)、第十一愿(证)、第二十二愿(还相回向)之四愿中所誓的。现在是其第二十二愿,所以称之为「还相回向之愿」。(见序讲第三章) 23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徧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国中菩萨 前愿所誓的一生补处菩萨。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三愿,供养诸佛之愿。 24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1)德本 供养诸佛之德。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四,供养如意之愿。 25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五,演说一切智之愿。 26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1)金刚那罗延身 那罗延是梵语那罗耶那(Narayana)。原人之子的意思,指天之力士。金刚那罗延身是像金刚般坚强之身。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六,那罗延身之愿。 27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1)严净光丽 严饰、清净,光辉华丽。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七,所须严净之愿。 28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1)乃至少功德者 乃至是略多(大功德)举少(少功德)时的用语。多功德者,指念佛行者。少功德者指定散诸行的人。多功德的念佛者,能见无限之道场树,故用乃至含之,只举少功德的人所见的道场树。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八,道场树之愿。 七宝讲堂道场树 是方便化身净土 其它,在《化卷》、《三经往生文类》中,也把道场树解释为长在方便化土之树,这有二个理由: 29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1)受读 在心中受,在口中读。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十九,得辩才智之愿。 30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智辩无穷之愿。 31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覩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一,国土清净之愿。 32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人天。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楼观 望楼。瞭望台。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二,宝香合成之愿。 33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体者,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三,触光柔软之愿。 34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1)无生法忍 无生者,真如理体。真如理体本来是不生不灭之法,故言无生法。「忍」是确认、决定之意。以智慧了悟真如之意。从净土门言,即获他力回向之信心时,发起无上信心,即得往生无生之生。依此「信心决定」言「无生法忍」。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四,闻名得忍之愿,誓第十七、第十一愿之别益(付加之利益)。 35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1)欢喜信乐 信心欢喜。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五,女人成佛之愿。第十八愿之别益。 在第十八愿,已愿救度一切恶人女人。但女人罪深,疑心重,所以再于第三十五愿,立愿救度女人。 (2) 为显如来大悲之愿力。《净土和赞》说: 弥陀如来大悲深 为显佛智不思议 阿弥陀佛大悲,怜悯女性尤深,所以特别立此誓愿,誓女人成佛。 36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梵行 梵语brahman,译为清净、寂净。清净的行为。菩萨自利利他之行。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六、常修梵行之愿,第二十二愿之别益。 37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五体投地 五体是两手、两足、头。全身俯伏投地。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七,人天致敬之愿,誓第十一愿之别益。 38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1)应法妙服 符合佛制之袈裟。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八,衣服随念之愿,第二十七愿之别益。 39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1)漏尽比丘 罗汉。漏是梵语(asrava)之译,为漏泄之意。烦恼之异名。指断尽烦恼,于一切法无执无着。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十九,受乐无染之愿,第二十七愿之别益。 40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覩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见诸佛土之愿,第三十一愿别益。 41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1)缺陋 缺陷。丑陋。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一,诸根具足之愿。以下八愿是第十七愿名号之别益。其中除第四十五愿之外其它的七愿,是为他方国土自力菩萨而誓的本愿。即前面四十愿是「本为凡夫」之意,以下是「兼为圣人」之意。 42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 逮得 逮是及或追。尽得。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二,住定供佛之愿。 43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三,生尊贵家之愿。 44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欢喜踊跃 欢喜得踊天跃地。这里不是信心欢喜之意,是指一般随着修行而生出来的欢喜。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四,具足德本之愿。 45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1)普等三昧 普等,梵语三曼多伽多(Samantanugata),普遍平等之意。三昧是定。于十方世界无不普见。于一时得见无量诸佛之禅定,发起序五德现瑞中,住佛所住就是此意。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五,住定见佛之愿。 46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六,随意闻法之愿。 47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1)不退转 梵语阿鞞跋致迦(avaivartika)之意译。即得的功德不会退转之位叫做不退转位。依菩萨有种种不同。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十七,得不退转之愿。 48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1)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忍是忍可决定,确实打定心意。音响忍是闻佛声教而悟真理。指初地、二地、三地之菩萨位。柔顺忍是柔心顺真理永不背弃,指四地、五地、六地菩萨位。无生法忍是确认不生灭之理,无余,而心不动、指七地、八地、九地菩萨位。 【文科】 四十八愿之最后,得三法忍之愿。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文科】 以下一段分为生起、偈文、现瑞三部分。这是第一偈文的生起。 我建超世愿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正觉 (1)超世 超越世间而优胜。 【文科】 三誓文分成三部,这是第一,三誓。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 志求无上尊 为诸天人师 (1)离欲 离开欲念。 【文科】 偈的第二部分。举出果德,叙述追求光明名号之德。 如佛无碍智 通达靡不照 愿我功德力 等此最胜尊 (1) 无碍智 毫无障碍的智慧。有四种,称为四无碍智。同四无碍辩。 【文科】 偈文三段的最后段。叙述请求现瑞。 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1) 六种震动 世有祥瑞时,大地会起六种震动。 【文科】 叙述天地示现奇瑞以应三誓偈。 【大意】 从第三编开始到前节,说完了法藏比丘发愿的经过。以下将说明其修行。凡是要完成一件事,光是立志,不能奏功,必须继之以实践。同样地,欲得佛果,发愿(立志)与修行(实行)不得不具足。故法藏菩萨,发愿之后,开始修行。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1) 诸天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诸天人。 【文科】 此胜行段分为「总述」与「别述」二部分。这是总述,是叙述大体的修行状况。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1) 欲觉、瞋觉、害觉 贪欲、瞋恚,及从瞋恚所起之害心。觉是思觉分别、清晰的思考。 【文科】 胜行段中,前面是总述,这里是详细的别述。首先举出有关「意业」之修行。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1)恭敬三宝 恭敬佛宝、法宝、僧宝。以此福庄严己身,恭敬三宝即修福庄严。(2)奉事师长 侍候师父及长辈,以此智慧庄严己心。故奉事师长即行智庄严。 (3)大庄严 指恭敬三宝、奉事师长,福智二庄严。 (4)空、无相、无愿 三空门,也叫三三昧,三解脱。 (5)无作无起 于果无所求,于因无所发心,无所计度的意思。 (6)观法如化 观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没有实在之体性,如幻化一般。 【文科】 胜行段别述中,第二,叙述有关身业的修行。 远离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1)麤言 两舌、恶口、妄语、绮语等不好的话。 【文科】 胜行段别述的结束。叙述有关口业的修行。 (1)六波罗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总称。 【文科】 叙述自行化他二利之行,结束胜行段之全体。 菩萨入出五种门 自利利他行成就 不可思议兆载劫 渐次成就五种门 可见亲鸾大师以永劫修行之体是五念门。五念就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即于身业礼拜佛,于口业赞叹佛,于意业作愿,又于意业观察佛或净土,及以一切功德回向菩提或众生。亲鸾大师依据的是昙鸾大师之指引。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对五念之行作了详细的论述。指示欲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行者,都必须修五念门之行。接着他对力量较弱之行者,怎能修五念门呢?而解释这都是阿弥陀佛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行积功所成就者,故结论说:在行者只要依其佛力(本愿名号之功德力)必得往生。《论注》在下卷末问答中说: 问曰:(行者)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后,举出第十七、十八、二十二等三愿,在此叫做「自利利他之深义」或叫「三愿的证」,于本宗是须要慎重讨论之处,现在略之不论。要之,昙鸾大师认定,行者往生净土之因,即五念行,究其根源,是从阿弥陀佛本愿力所施与的。亲鸾大师仰纳大师的尊意,释言:其本愿力所产生之原因,也就是因永劫的修行上就有五念之行,而把这一段视为证文。又以此经文配当五念行时成为如下页图之关系: 举要言之,法藏菩萨永劫的修行,不管是三学、六度或五念,无不是为了救度众生所付出的苦劳。这点不可忘记。 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1) 生处 人间、天上等出生之所在。 【文科】 胜果段分为总述与别述二段。这是总述,即大体上的叙述。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剎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1) 长者 梵语(sresthin)之意译。富贵有德之人。素封、富豪。 【文科】 以下是胜果段第二,别述。又分为二,这是其初,叙述胜生(殊胜的生处)。 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旛、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1) 优钵罗华 (utpala),译作青莲华。(2) 栴檀 (candana),为香木之名。 (3) 容色 姿形。 (4) 相好 好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相之小者叫好,大者叫相。 (5) 缯盖 各种绢伞。 (6) 幢旛 旗帜。 【文科】 胜果段第二,别述之终,叙述胜身。 【大意】 法藏菩萨的发愿和修行已如前述,本章叙述依愿行的因,所得来的果。在此略说,法藏菩萨成佛与净土的状况。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 (1) 灭度 见第一章证信序,八相之第八。 【文科】 略说分成二段,即有关法藏菩萨成佛的问答与关于安乐国之状态的说明。这是前段。 世俗之君子幸临 敕问净土之缘故 鸾师回答言 我身智慧浅 (二) 阿难尊者提出了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时间多长的问题,释尊回答说:「成佛以来凡历十劫」。然而关于如来成佛之时间,也有种种议论。或有人引用本文说是「十劫」,或有人说是「久远」。亲鸾大师在《净土和赞》说: 弥陀成佛至现在 今已经历十劫久 这首是依十劫说的; 弥陀成佛至今日 说为于今已十劫 这首是久远说。此二说应如何会通呢? 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狮子音,二名狮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旃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布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这说明看来,阿弥陀是尘点久远的古成之佛,是不可争的事实。所以中国元照律师在《弥陀经疏》中亦说: 依《法华经》大通智胜佛之时,弥陀即是十六王子之一数也。释迦既经尘劫,弥陀岂得不然耶。 此外《楞严经》卷五(势至章)亦说: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以此文与《大经》的十二光比较之时,清楚地知道所说的就是阿弥陀佛。依此等经文 阿弥陀如来是三世诸佛所念的觉体故,所以是久远实成的古佛,成道已来十劫之说乃是果后之方便也。此即誓愿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而为决定令众生往生之誓言也。 意为「久远」与「十劫」之佛其实是一体的,没有什么两样,只是阿弥陀佛为了救度众生,一再地方便显身。而所谓方便亦是出自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真实心之方便(真实方便)。而不是像西山、镇西所说的,出自释尊的方便说(权化方便)、所以久远佛是为救度众生的真实佛,十劫佛亦无非是救度众生的真实佛。从这里我们又可更加了解阿弥陀佛为了拯救我们所付出的劳苦。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间入。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 (1)琉璃 伏琉璃耶(vaidurya)之略。译为青玉、青色宝。绀色的玉,产于中央亚细亚贝加尔湖南岸的地方、智利等地。 【文科】 略说二段中的后段,叙述净土相。又其中先举净土庄严。 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铁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现。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1)须弥山 须弥是苏迷卢(Sumeru)之略,译为妙高。位于一世界的中央金轮之上,有九山八海环绕着。由水面高八万由旬,日月绕行之,六道及诸天皆在其侧或其上方。 【文科】 前面已经说过净土所有的庄严,接着说净土所无的秽相。 【大意】 前已略说法藏菩萨成佛的果报,到此告一段落,故以下再广说成佛的果报,此分成九项。 第一项叙述佛身光明 阿弥陀佛,正如其名,有无量光明,其「体德」胜过诸佛的光明,能自在徧照十方远近。所以有十二光之名。就其「用德」而言,有解除众生之苦的功用。所以诸佛菩萨都称赞这二德。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剎。 (1)无量寿佛 见经题。 【文科】 在详细说明佛身圣众及净土庄严之前,先举出佛身光明,并称赞其功德。 前面十一光是就「法」(救度之法)取名;第十二光是就「譬喻」取名。前九光是肯定性的德之表现,是积极性的说明;第十、第十一等二光是否定性的遮止人类狭小之情量,而消极性的说明。前八光是横遍十方的,空间性的说明;第九光是竖贯三世,时间性的说明。又前三光举出光明的体,次二光举出光明的相,再次三光举出光明的用。「体」三光中:「无碍光」是总说;「无量光」、「无边光」分别就时间与空间来说。「相」二光中:「无对光」是就相对而言,即对他而无物可比之边说的;「炎王光」是不与其它事物相比,指出其自体如王,绝对独一无二的说明。「用」之三光中:「清净光」是消除贪欲之秽;「欢喜光」是镇静瞋怒心之光;「智慧光」照破愚昧痴闇之光。这样以一佛光就种种方面来看,而数其德时,成为十二光。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1)遇 亲鸾大师于《一念多念证文》说:「遇是恭逢,恭逢就是信本愿力。」 【文科】 就佛身光明,举出其用德。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曜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至其最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 (1)闻 表示光明利益就是名号功德,所以用「闻」字。 【文科】 前面举出了佛光明的「体、用」二德。这里叙述诸圣者对二德的赞叹。 佛语阿难:「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 (1)推算 推测计算。 【文科】 前面举出了佛身光明,接着说明寿命。 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1)神智洞达 不可思议的智慧清澄明朗。 【文科】 前已说完主佛阿弥陀如来「光、寿」二无量,这里接着叙述其眷属、圣众之德。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琉璃树,玻璃为叶,华果亦然。或水精树,琉璃为业,华果亦然。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玛瑙树,琉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精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或有宝树,白银为本,琉璃为茎,水精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华,紫金为实。或有宝树,琉璃为本,水精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紫金为华,白银为实。或有宝树,水精为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砗磲为条,紫金为叶,白银为华,琉璃为实。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玛瑙为茎,砗磲为枝,紫金为条,白银为叶,琉璃为华,水精为实。或有宝树,玛瑙为本,砗磲为茎,紫金为枝,白银为条,琉璃为叶,水精为华,珊瑚为实。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 (1)玻璃 寒颇底迦(Sphatika)之略,译为水玉、白珠、水精、水晶。 【文科】 以下叙述国土庄严,这里先说宝树庄严。 第五项 道树之灵德 (1)月光摩尼 兽陀罗婆娑摩尼(candra-bhasa-mani)之意译及音译。珠名。摩尼译为珠。 【文科】 前面说过净土诸树,以下特别叙述主佛的道场树。先说树相。 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不遭苦患。目覩其色,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 (2)不退转 往生一定。 (3)甚深法忍 深法忍。 (4)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五官与心。 (5)三法忍 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6)威神力 佛的果上伟大的力量。 (7)本愿力 佛在因位的愿力。 (8)满足愿 无缺陷的愿。 (9)明了愿 无伪的、明白的愿。 (10)坚固愿 绝不破坏的愿。 (11)究竟愿 必能实现的愿。以上四本愿是本愿力之总中分别出来的,即看本愿力的说明便可。因此,威神力故等六故,合起来就成为因力(本愿力以下)与果力(威神力)二种。 【文科】 前面说过道场树的树相,这里说明其利益。 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展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 (1)第六天 欲界六天之最高位,他化自在天。 【文科】 前面说过音药,这里再举音乐,又加上自然乐的叙述。
|
[论坛小贴士]:
| 返回首页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