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
瑜伽的真义 | |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3 浏览数:3038 最后更新:2009/11/15 17:05:00 by 静寂 |
选择查看 |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
释楞严 发表于 2009/8/10 13:11:00
|
瑜伽的真义
(三)瑜伽之真义 瑜伽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一古老的名字,在今天成为一个热门的名词,人们都在谈论着瑜伽。随着现代社会瑜伽锻炼运动的普及,加之各种关于瑜伽的诠释五花八门,对于瑜伽二字,人们有着诸多的疑惑,也存在的诸多的误解。那么瑜伽的真实意是什么呢? 先来看看一般的说法中比较正确的是什么: 瑜伽,大家都知道是梵语"yoga"的音译。此词最早见于印度古籍《梨俱吠陀》中。本意是结合或联合,另还有制伏之意。相当于英文的"yoke"。而英文的"yoke",本意是"用轭连起"的意思,轭是驾于牛马颈上的一种工具,用以连接车辕,或将两个以上牛马并联在一起,因此"yoke"也有连接和结合之意。可见,"yoga"与"yoke"的联系只是从后者的引申义上来说的,而因此有人说"yoga"本义是"车轭或以轭连接起来",显然是误解了。 再来看看太虚大师在《瑜伽真实义品讲义》里的对瑜伽的解释: 「瑜伽」,本一名词,故不可分开而读。译者只译其瑜伽之原来梵语,并未曾译出瑜伽二字在汉文中之为何义,盖以瑜伽所包涵之意义甚广博故也。后人有以瑜伽为密宗之专名词者,甚或视为焰口一书之专名词者,然瑜伽名义实非如此。密宗与焰口,有身口意三业相应之义,如行者依其所宗之本尊法而修持,得成与本尊感应之效,故曰瑜伽,并非瑜伽为其独有之名词也。又如百法明门论中所列相应一法,亦同此瑜伽之本义。然瑜伽固不囿于「相应」一义,已进为贯摄全部佛法之精神也! 譬如「薄伽梵」一名词,旧译谓具有德,巧分别诸法,有名声,能破淫怒疑之四义。新译则谓具足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尊贵,吉祥之六义。故译者不能偏取六义中任何一义而译出之,只好保存其原有之梵语耳。奘师论五种不翻:一、因秘密故,如诸「陀罗尼咒」。二、因多含故,如「薄伽梵」。三、因此无故,如「阎浮提树」。四、因顺古故,如「阿耨菩提」。此本可翻,但由摩腾以来,即将此原有之梵语流至中国,故后来译者仍保存之而不翻成华语也。五、因生善故,如「般若」。此若译为华言则为「智慧」,考智慧一名,实不如般若之尊重,令人生敬,故亦不翻之也。由此可知瑜伽亦是五不翻中因多含故之一种。虽大略翻此瑜伽为相应之义,实则未能尽明瑜伽之完全意义也。 考「相应」之义,须具二种条件:一、要是两法,方得相应。二、两法要有互相随顺不相违性,方得相应。所谓相称、相当、相符、相契等,亦相应之义也。然则本论中究有何种「相应」之义?考本论中有境、行、果三分,皆有互相相应之义。在境言:境、即是法,而法之内包与外延甚广,倘此法与彼法互相随顺不相违背,即是境与境相应也。而境与行果,亦有相应之义。在行言:行有声闻、缘觉、菩萨之三种不同,如在三乘中本乘所起相应之行,即心王、心所是,以心王、心所随顺同缘一境故;而三乘人所修之行,各有相应之义。由修行而入圣,即是行与果相应义。如修行时,以四谛、十二缘起为其所历之境,即是行与境相应义。在果言:果有多种,略则福与智相应,菩提与涅盘相应。而果与行境亦复相应,以观境修行而得证果故。 吾侪凡夫,距离成佛甚为遥远,然能向佛法上进行一步,而将来自有一步之成绩可获!如今之哲学家,亦重在实现其理想中之目地,故吾侪佛徒益应不惮难而苟安。须精进于佛法上,殷勤不懈,以期达到实证妙境,得大受用。然听闻佛法,阅览经藏,则仅如赏鉴一幅地图之形势与方向而己。倘不按地图方向而去历行,则终难达目的地。故吾人修学佛法,不可徒托空言,理应躬行实践!并不但自求解脱,亦当展转解脱他人。此在解释「瑜伽师」一名词,即可以想见其梗概矣。 所谓究竟「瑜伽师」者,须具足下列五种条件:一、机教相应:观察听众心理,能否与此教相应,须视听众之根性──机──如何?如其真能信受奉持此种教法,则为机教相应,乃三慧中之闻慧也。二、教理相应:能诠之名、句、文身为教,其中含有所诠之意义为理。倘吾人依其言教能了解全部精粹微妙深奥之义理,乃三慧中之思慧也。三、理行相应又名解行相应:此则不单求明了教义而已,竿头更进,既了解已,而又依之而行。换言之:即吾人之起心、动身、发语,一切行为,无不悉以所了悟之教理而实践之,乃三慧中之修慧也。四、行果相应:常人平日之各种行动上,莫非随其业报上所有自然之习惯而行动者。然学佛者,则不如是,乃根据佛学上之真理而作自他二利之事,庄严福慧,改革畴昔三业不净之施为。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者。若能如是久而行之,猛勇精进,则将来必获美满成绩,亦即证究竟瑜伽师之无上果位也。五、果机相应:洎乎自受法乐而获最上之成效后,照见一切众生无不具有成佛之可能,故其必以自心所证之真如妙境,开示根性适宜之众生,亦俾其得闻佛法,即是师资相应之义也。在此五义观之,即可证实前言,所谓自度度他是也。如是展转师资相应,循环不休,则将来清净世界之实现可期矣! 但瑜伽一词,在印度实非佛教之所独有,即如六派哲学中亦有所谓瑜伽派,其余各派亦有用此瑜伽一名者;然其义则与佛教有殊。按瑜伽派主旨言之:则在「梵我合一」。彼以梵为造宇宙万有之真实性,而吾人亦为其所造者,倘吾人能照见真我,则梵我合一矣。而佛教弟子,沿用瑜伽一名,作为禅定或止观之代名词,因瑜伽涵有「理行一致」之义。所谓理行一致者,即是依佛教理而去实行。换言之:即其所修之行,皆与教理相吻合,即是修习三摩地之种种观行也。然此观行,既为佛徒之所修习,故浸假而加此佛徒以「瑜伽师」或「观行师」之名称矣。而达摩禅师亦云:『行解相应,名之为祖』,是其例也。此就自身而言,有行解相应之师,有财释也。倘以其行解相应,可展转为令他人得行解相应之师,则依士释也。 此上所说之瑜伽师,就广义言,即谓凡能信解佛之教理而实行者,皆得谓之瑜伽师也。若就狭义言,非由凡夫位熏修佛法,俾其无漏种子日有增长,而至分证位、究竟位,不得名为瑜伽师也。要之、瑜伽师者,能以瑜伽之法为己之师,复以己得之瑜伽法能为开导他人之师者也。兹以广狭二义之瑜伽师,列表以下─── ┌信解师──外凡──大乘十信──人 天──┐ 以瑜伽摄一切法,亦无不可。盖一切法无不与实性相应,故一切法之实性即是瑜伽。黄孽襞禅师云:『大唐国里无禅师,不是无禅是无师』;盖叹息无不是瑜伽而惜无瑜伽之究竟师也。 「瑜伽师地」者、瑜伽师之地也,此乃依主释。云何为地?略有二义:一、从人的方面言,有三义:一、所依止,谓凡瑜伽师皆以此论所明之教法为依止而去修行故。二、所游行,谓瑜伽师初自外凡行至内凡,自凡至圣或自小乘游至大乘,无不悉以此法而为游历故。三、所摄领,即是证到究竟瑜伽师位,其所摄领之法仍不出乎此瑜伽论中所明之教法故。二、从论的方面言,亦有三义:一、能住持,谓本论中能住持一切瑜伽师所有之教法故。二、能生成,谓此论中教法,能生起瑜伽师之解行而成果故。三、能增长,谓能增长瑜伽师之福德智慧,而达无上觉果故。 瑜伽师地论者,论上所明都属所诠之义理,而论则属能诠。能诠云何?即是用名句文身组织成有条理有系统有判断之论文,能说明瑜伽师一切境行果法之真相者也。(太虚) 综上所述,佛教对瑜伽的解释其实只有两意:一、相应;二、具德、清净、已调伏。我的恩师告诉我三种说法:1、瑜伽是转识成智;2、瑜伽是与法相应;3、瑜伽是具德清净。三者意思都是一致的。瑜伽一词,就是修炼的意思,怎么修炼呢?就是要相应。那相应的结果呢?就是具德清净。具德清净就是转识成智了。那么能净、所净、净,皆是瑜伽。 瑜伽一词非常古老,也许从人类有修炼开始就有了。但是我们应该了解,佛教禅定是最完整、最精深的瑜伽修炼系统。现代社会所流行的瑜伽体育锻炼,主要是讲到呼吸、体位和冥想三个部分,基本上属于瑜伽修炼的初级阶段,而且因为其功利性和修炼目标以及信仰取向上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佛教里,禅定修习并不是唯一的修炼解脱之法,只有戒定慧三学的圆满才是完美的解脱之道,而定学就是佛教的瑜伽,在中国也被叫作禅。但是,禅瑜伽定学是整个佛法的核心和关键,如果一切的修行是为了最终得到楞严大定的话,那么佛教也可以被称为禅或者瑜伽,瑜伽也可说是佛教的别名,其一样可以含摄整个佛法。(释楞严) |
释楞严 发表于 2009/8/10 13:13:00
|
佛教对瑜伽的解释只有两意:一、相应;二、具德、清净、已调伏。佛教禅定是最完整、最精深的瑜伽修炼系统;在佛教里瑜伽并不是唯一的修炼解脱之法,只有戒定慧三学的圆满才是完美的解脱之道,而定学就是佛教的瑜伽,在中国也被叫作禅,禅瑜伽的定学是整个佛法的核心和关键,因此佛教也可以被称为禅或者瑜伽,其一样可以含摄整个佛法。 (释楞严)
|
智海 发表于 2009/8/10 17:02:00
|
顶礼大恩上师! |
静寂 发表于 2009/11/15 17:05:00
|
顶礼大恩上师! |
[论坛小贴士]: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