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禅与人生有何关系?
发起人:楞严悲华  回复数:8  浏览数:4356  最后更新:2014/2/18 14:07:00 by 普光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14/2/17 17:46:00
楞严悲华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4
经 验 值:41
注册时间:2014/1/7
禅与人生有何关系?
    禅是一种生命学说。禅的宗旨在于建立一个行为参照系和构设一种人生境界。它体现为个体伦常日用的心态体验,表露着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的人格理想。它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意识。
  禅有时也认为外在的现象世界虚空而内在的精神本质真实,实际上它关系的并非是物质与精神究竟何为本质的问题,而是一种人的自我解脱以及这种解脱的实际体验,是这种实际体验下所感受到的人生宇宙的终极真理。禅以为“真如”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源,是万有之中的真善美。人们一旦能与真如相契,就能消除尘念、烦恼,达到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禅并不去探求宇宙的本体秩序和自然的客观法则,而全力使人的本性与“真如佛性”的冥然契合。真如佛性的内蕴也并非是对宇宙自然的针对和解说,主要在探索和建构一种理想人格,指示出一个与人生密切结合的理想境界。铃木大拙就认为:“从伦理观点来说,我们可以把禅看作一种旨在重建我们性格的熏陶”(《禅与生活》)。

  禅以为佛心不二,凡圣第一。“即心即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僦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自性即佛,崇高的佛性就在人的自性之中,佛性就成为人心中的一种本性。禅并不把人生看作虚幻,并不把个体本性看作荒诞,反而肯定它们的存在,只是要求一种“我与万物合而为一”的人格观念。

  佛性,亦意译如来性、觉性、如来藏。原指佛陀本性,后来就发展为众生觉悟之因,众生成佛的可能性。这是中国佛教界对佛性的最一般的理解。禅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坛经》认为:“但识众生,即能成佛,若不识众生,觅佛万劫不得见也。……离众生无佛心。”强调了佛性人人本有,在成佛面前人人平等。但因一切众生,无始至今,为杀盗淫妄,愚痴贪,迷却自性,像“日月常明,只为云盖覆,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坛经》)。所以虽有佛性,皆不能见。

  禅以为众生虽然在迷,但本性不失,如月在水,不曾失却,只要灭诸妄念,离诸系缚,即可出凡入圣,由染转净。禅主张众生虽生活于现实世界中,但不要执著于物,“不于境上生心”,不生贪生,不被五光十色的尘世现象引诱迷惑,经常保持清净的心态,无羁无缚地处身于人世,就可与道相应,获得解脱。《坛经》云:“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禅宗把拥有这一人生境界称为“无念”。禅宗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坛经》)。拥有这一胸襟的人,尽管在表面上与平常人并无两样,但他在与外界接触时,能不受外物的迷惑,身处污浊尘世心却一尘不染。像黄檗云:“但终日吃饭,未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古尊宿语录》卷3)。云门文偃也说:“终日说事,未曾挂着唇齿,未曾道着一字;终日着衣吃饭,未曾触着一粒米,挂着一缕丝”(同上书卷15)。

  修禅对于外境不能心有所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心有执著,而不能自见本性,要由凡转圣,首先要破除妄执,无心于物,无意于事,一切修行,自在无为。修行只在于息除诸缘,莫生妄想,一切放下,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亦即“无修之修”。禅要求人们在平常日用中无所执著。禅宗语录有一则公案说:“有源律师来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问: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大珠禅师语录》)禅门中人的修行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只是“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古尊宿语录》卷3)。禅就是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的实践方法,来成就一种“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的自在人格。这样禅宗既反对于境上生心,执著于外物,又强调安时而处顺,保持意识的通用无滞,自由自在。做事而不沾滞于事,这就是过水而脚不湿的修行原则。

  禅注重个体的直觉体验和自性灵照,它不离现实生活,在日常经验中就可以获“悟”。所以它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既超越而又不离感性生活。《黄檗语录》说:“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安嘴”(《古尊宿语录》卷3)。修道生活就是百姓日用的平常事,“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同上书卷13)。所谓千峰寒色,雨滴岩花,皆能指示心要,妙悟禅机。目睹烟林,而谈妙义;云台宝网,而尽演圆音。翠红鳞甲,普现色身三昧,霞峰雾,同转根本法/轮。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坛经》)。神会也说:“若在世间即有佛,若无世间即无佛”(《荷泽神会禅师语录》)。慧海一再强调解脱不离世间:“非离世间而求解脱”(《大珠禅师语录》卷下)。都在主张人生的价值就在于现实的人生实处,而不在任何超验的世界,破除了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把二者打成一片,提倡实践中的禅,反对“磨砖作镜”的盲修瞎炼,主张道由心悟,肯定只要自识本心,在行住坐卧世间日用中即可悟道成佛。禅以为佛法遍一切处,所谓翠竹法身,黄花般若,“运水搬柴无非佛事”,这就是“触类是道”。禅追求一种本自天然、自由自在的修行生活,“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古尊宿语录》卷4)。不是在日用平常行事处,别有用功,别有修行。《文益禅师语录》云:“举昔有老僧住庵,于门上书心字,于窗上书心字,于壁上书心字。师云:门上但书门字,窗上但书窗字,壁上但书壁字。”禅所追求的就是一个“本源自性天真佛”,追求的是一个“父母未生时”的本来面目,也就是生活和生命的原色。要行即行,要坐即坐,只要随顺自然,依心而行,就可以使“此本来面目现,本地风光露。一道清虚,便是自己放身舍命,安闲无为,快乐之地”(《佛果克勤禅师心要》)。禅的这种纯任自然,不加造作的修行生活,从入世中见到出世,在现实人生中成就正觉,所谓“不离世间成就出世间道”(《华严经》)。所以禅所追求的是一种“一不积财,二不积怨,行也方便,睡也安然”的自然人生,成就的是一种“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腿卧”的无为境界。

  禅面对青山绿水,在有形的物与无形的心之间苦苦参究,其中心在于探究人生宇宙的本色,确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从而形成一种超然物外,人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意识和人生态度。尽管禅宗宗旨仍在使人从尘世苦海中解脱出来,而达到“见性成佛”的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但禅宗并不一般地否弃人的生命存在,它追求的最高理想并不是某种人格神,而是一种纯任自然的理想人格。禅认为真如遍在,这种属于宇宙生活巨流的意识充盈于万物之中,在自然之中就可以感受到息息搏动、充盈饱满的生命活力。禅宗在修行中表现出格外放旷自然的洒脱态度,把对宇宙人生的体悟就放在生命本身之中。所以禅尤其注重在日用生活之中求得启示,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取超悟,而追求一种自然适意、浑然天成的闲适情调。《五灯会元》卷四有这样的记载:“雪峰因入山采得一枝木,其形似蛇,于背上题曰:‘本自天然,不假雕琢’。寄与师。师曰: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这充分表达了禅所追求的性自天然、不加刀斧的自然生命情调。百丈怀海曾作诗曰:“放出沩山水牯中,无人坚执鼻绳头。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幸为福田衣(袈裟)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这里展现的同样是一种自由自在、纯任自然的适意生活。禅正是在对宇宙、自然的静默观照中,领略着人生的哲理和生命的真谛,并把这一份宁静恬淡溶入心灵深处,从而形成个体之心与自然、宇宙的交流与和谐。青源惟信所说的:“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青源惟信禅师语录》)未参禅,山水是外在于人的;既参禅后,山水与万物化合,山水便不再是山水;待禅悟后,把生命意识融入山水之中,把山水化在自己生命里面,山才真正是山,水才真正是水。一旦领悟了自然为自然,它便成为生活之一部分,自然不再是与我们人生漠不相关的陌生者。禅借助艺术的观点来美化人生,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从而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在这一审美境界里,尘世的思虑、外在的自然与其说是被抛弃,还不如说是得到了升华。

  不难发现,在禅学中,生命的意识本真更显现着勃勃生机,自然万物更感到亲切默契。它所指向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乃是一个至善至美的生活图景。在这里,人之自性与宇宙之心冥然合一,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融化在一起。它向人们展示的却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宁静致远而又生机活泼的自由境界;是一幅幅无拘无束、物我相融的生命画面。这就是禅肯定生命自由、顺乎人性自然所表达的天机活泼、自由和谐的人生情趣和生命意识。禅的宗旨在于确立生命的价值就在现实的人生,禅的使命在于顺应生命的本然,为人生探寻和创造一种现实的意义:觉悟的人生。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4: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