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1-4讲)
发起人:慈贤  回复数:3  浏览数:5633  最后更新:2009/11/27 17:38:00 by 慈贤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9/2/22 22:28:00
慈贤





大学本科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275
经 验 值:298
注册时间:2007/3/2
(第二讲)

                           

(主持人):现在是悲华在线语音室讲经与开示时间,欢迎各位同修道友大德菩萨的到来,同时也感谢大家在悲华在线语音室听闻佛法,在上师开示期间刚才我已经说了大家不要公开在屏幕上打字,把自己的麦克关一下,也不要给上师打字,以免影响上师开示的思路,那下面我为这个法会做一个前行,请大家端正身心,与我一起为这次听经闻法做一个庄重的发心: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我等今日同学聚会,听闻正法,愿听发心,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如母有情皆能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而发心在此,听闻上师开释甚深法要,祈请上师赐加持,普愿龙天降吉祥,上师三宝敬请垂听,诸佛体性大宝上师之加持我之心意得解脱,加持我心能正深深见,加持我于今生成佛道,诸佛体性大宝上师之加持我之心意得解脱,加持我心能正深深见,加持我于今生成佛道,诸佛体性大宝上师之加持我之心意得解脱,加持我心能正深深见,加持我于今生成佛道,至尊上师之法尊,三界轮回为一倾,无一众生之怙主,正成解脱大解体,短处无明妙灯光,迷惑我等今归依,黎明轮回大海众,迷茫无意垂救护,照热三度之火焰,自然沐浴得解脱,传承加持之威力,领我速证解脱果,祈请上师常住世,请转无上妙法轮,我愿普随上师学,今未来皆无疲厌。嗡班扎儿萨垛吽,嗡班扎儿萨垛吽,嗡班扎儿萨垛吽,嗡班扎儿萨垛吽,嗡班扎儿萨垛吽。愿生兜率净土中,莲开便见慈尊容,即得不退无上道,再随弥勒下阎浮。愿生兜率净土中,莲开便见慈尊容,即得不退无上道,再随弥勒下阎浮。愿生兜率净土中,莲开便见慈尊容,即得不退无上道,再随弥勒下阎浮。南无万德周圆现居兜率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弥勒尊佛,南无弥勒尊佛,这个法会前行我做完,下面请大家端正身心,恭敬和掌,以虔诚忏悔庄重的心祈请上悲下华禅师为我们做开释,顶礼上师,南无弥勒尊佛,请上师接麦。

 

 

(悲华禅师):喂,好,大家晚上好,今天因为有些事情所以说就拖到现在才讲,今天好象这个是星期几来着,因为我们都是在网络上,所以说呢这个跟网络本身的这个沟通有关系,那就是说,你看我们这个因缘也很有意思,在不同的地方怎么会在网络上相遇呢?怎么会以这样的因缘来汇聚来听闻经法呢?其实呢以什么样的因缘来汇聚能够听经闻法,这个就算是这个网络它也是非常正常的,我们看佛经里看了很多,这个佛菩萨与我们的交流那是多方面的,甚至不是局限于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讲很多交流是超越时空的,我们看《阿含经》也好,看这个尤其是看这些大乘经典也好,看到里面在我们今天很多人想象当中是非常神奇的事情,那其实呢,可以讲,佛菩萨是无处不在的,这个三宝的神力它是无处不显现的,那网络它也是因缘合和,也是有一定的因缘才导致有这样的结果,它本身也是如同神通一般如梦如幻的,缘起缘灭而已,那么我们前两天呢给大家讲了这个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可以讲这个所讲的内容在普通人的心目中那是再简单不过了,很多人可能甚至会这样想,这个在很多人看来甚至会觉得我学佛学这么多年怎么还跟我讲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呢?其实佛经里面不存在一个基本的还是不基本的东西,也不存在说哪个法会更深一点,哪个法会更浅一点,因为我们知道世尊是这样说法的,分成三乘而说法,而不管是哪一个乘,他说的都是一个法,对吧?也就是说他只有一个佛乘,这话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他不管用什么方式来说,他都是说一个东西,那么由此可见这个法怎么可以把它区分为这是基础的那是不基础的,那是简单的那是不简单的呢?这是我们大家的一个误会,这法不存在这个问题的,也就是说这个佛道它是一条归依的道路,可以讲呢,世尊用种种方式告诉你你应该归依什么,如果哪一天你在这种引导下突然就悟入了这个本有的佛性,那你这个归依就到家了,也就是说,无论你走在何处,只要你往回走,你都能见到佛。我打个比方,这个就如同是一个圆,那学佛修行它是朝哪个方向呢?它是朝圆心的方向,而这个圆不管站在哪个点上都是一样的,所以大家这样理解,不要把法分为这个还是那个,世尊有说过,我所说法,初中后善,就如同那个糖,我们讲一块糖它不管从哪里开始咬进去它都是一样甜的,要有这样的认识,但法都是一样的甜并不等于说法它的形式它所讲的机缘都是一样的,我们要这样理解,其实我们学佛呢就如同是在一个圆不停的回到圆心中来,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因缘中都有开悟的机会,我们都不能轻视它,这样才对,所以你一念之间如果升起来我刚才前面所说的这个观念,为什么说这么简单的东西呢?我没兴趣听,我还是跟人家去探讨一些更高深的东西吧,好了,你这个念头一闪就错了,所以说我们今天必须再讲什么叫三归依,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归依法的问题,有一种不平等的心来受持法,这个也是违背对法的归依的,好我们今天继续接下去讲这个具体讲到三归五戒十善到底是什么样一个内容?我们知道今天呢印光大师在前面把这个说三归的意义给大家说了以后呢现在开始直接的说,三归具体是什么?而他说三归的时候呢他也不同于一般的那种说三归,比如说他把这个佛法僧三宝什么意义分析得很透很全面,他而是揭示出归依佛它的本质意义是什么?归依法它的本质意义是什么?归依僧它的本质意义是什么?我们要知道印光大师的侧重点在这里,你看他这个对归依,对佛法僧这种论述非常之精辟,可以讲这种论述和经意是丝毫无差的,那我们来进入经文来看一下啊,首先讲三归依:“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归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趣向,是归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彼岸。”先读到这里,这个对归依两个字解释得非常之好,我们来看印光大师怎么做比喻,他说归依就如同是人掉进海中,看见船来了,然后就去向这个船,然后上船安坐这个叫做什么?这个叫归依,也就是说通过归依佛法僧三宝而得到解脱,那就如同说在大海中通过去向这艘船安坐于船上,辞离此岸,到达彼岸,如同这样一个道理。所以他说这个归就是一种去向,那为什么他说是去向?我们平常说归就是归投的意思,那归也有一个意思就是说改邪归正,回过头来,一个意思,但是不如这个船来而去向船来得贴切,那依是什么?依托的意思。也就是说你要上船来坐在那里,那这个船就成为你的依托,你坐在这个船上才能叫做依,我们还要讲叫做依止对吧?然后就是生死轮回就如同是这个海,所以生死苦海是这个意思。那这个佛法僧三宝就如同苦海中的慈舟,如果众生能归依,能去船安坐,那么他就能登达彼岸。这个把归依的意义含义也说的非常之清楚。我们来看到首先这个归依里面我们可以分析有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什么呢?第一层意思就是说非常的苦,极苦,也就是说一个人好象就是说在大海中他快沉没了,他掉下去了,马上就要死去了,突然看见一艘船来了,这个时候对船是如饥似渴,拼命地奔向这艘船然后爬上这艘船,所以他有一种急迫想离苦的心,这是第一个含义;第二个含义就是依托,也就是说这个茫茫的大海中你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安坐,也就是说你在大海中挣扎只有沉没的份,惟有这艘船才能够保护你,所以说这里有一种这样的一个含义。喂,今天的网络怎么搞的,好,这个讲到刚才前面再讲一下,就是说另外一层含义就有一种就像人落水以后好象抓到一根救命草一样,所以这个船是非常稀有难得的,没有这艘船的话那是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这个归依还有第二个含义就是说。喂,又断了,怎么回事。再讲下去啊,这个归依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如瓶得宝的含义。就像落水的人遇到一棵救命草,所以说这个船是一艘救命的船,所以说只有这种心生起来这样去做那才叫做归依。这个我想说明这个归依的意思,我记得以前这个不知道信佛,不知道佛法僧三宝可以归依的之前呢,那个时候在生活中就感觉非常的痛苦,我面对着父母亲的时候我在这样想,我看着父母亲好象一天一天的老去,我记得有一次,就是我们以前小的时候不是经常跑到附近的部队里面去,部队里面有放电影,记得以前我们都是搬个小木凳到那个部队露天影院里面去看电影,然后那一次呢,我跟我父亲去看电影,然后在看电影回来的路上这个黑暗的暮色中我就看到我父亲拼命的咳嗽,然后我在背后看我的父亲好象我第一次感觉我父亲怎么变得很老了,很衰老了,我那时候感觉非常的一种非常难过的感觉,我想我的父亲在我印象中是非常强壮的,怎么今天突然感觉他衰老了,后来想了一下我父亲已经年龄很大了,而我呢在此以前呢总是把我的父母看做是我的依靠,因为那时候是小孩子的心嘛,但是我突然感觉我所依靠的双亲他怎么是如此的脆弱不堪?所以我那时候产生了非常惶恐的心,就好象说我原来就好比这个打个比方就好比我们在大海中漂泊,原来以为这个木板可以保护我们,或者是这是个救生圈,结果突然发现什么?这个救生圈它是漏气的,那个时候恐惧感油然生起,所以说自从这次以后我这种非常不安的感觉生命没有依靠没有归宿的感觉就非常的强烈,那后来又遇到我这个快高考的时候,那时候天气非常的炎热,然后因为我在高考之前身体非常糟糕,就有好几个月呢我都不去学校上课,然后呢我父母亲轮流的来照顾我,到了后来高考那一天的时候,我们知道以前的高考是七月七日是吧?这几天也是在高考,对吧?然后呢我父亲就专门的陪伴在我身边,在学校的考场旁边给我安排了一个住的地方,然后我父亲我平生第一次看见我父亲是那样用心的来照料我,我感觉这父亲从来没有对我这么好过,我父亲非常认真的照料,后来我父亲好象身体也不行了,后来回家去,后来由我妈妈来代替来照顾我,结果我妈妈照顾我的时候,那年非常热嘛,我妈妈突然高血压上来整个人昏迷过去,我本来是已经走下楼来了,突然感觉很难受,一上楼一看我妈妈已经昏迷不醒,口吐白沫,然后这个时候呢,吓得我眼睛都直了,然后我就大喊叫人来,然后底下那些我叔叔们,我爸爸的同事们他们就叫了人上来,最后我就看见我的妈妈口吐白沫,整个人失控,然后他们就拿来个床板,这个把我妈妈抬在那个床板上,就这么四个人抬着,在喧闹的街道中向那个医院里面急奔而去,我那个时候感觉非常非常的痛苦可怕,我说我的母亲她突然之间她可能也会死去的,我那时候心理非常担心我妈妈会不会死去,所以说这次感觉给我打击更大,也就是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感觉这父母亲是我的依靠,好了,跟最爱我们的父母亲都没有值得依靠,而我们生命中呢却在天天这样漂流,一直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所以说这种感受大家不知道会不会有?那因为这种感受的存在,好了,父母亲得不到一种依靠,那我们人年龄渐渐长大的时候我们还会想着什么依靠?我们会觉得依靠自己,对不对?那么依靠自己其实是非常勉强的,依靠自己有什么好依靠的呢?对吧?其实呢我们长大以后就会想两样东西,我们平常经常说的:事业和爱情,对不对?我们说事业要成功,那也就是说我们依靠我们拥有一定的财富,我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我们会做这样的打算,这也是个归依处啊,可是是吗?它并不是。对吧?还有呢就是爱情,当我们去找一个理想的对象,希望他能够跟我们相守,其实呢也是在找这种归依依靠的心,结果呢这两者都靠不住,我记得我以前因为父母亲给我这样的感觉,所以从此我再也没有这种心了,那这怎么办呢?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的依靠就如同前面所说的那样,众生由烦恼恶业,感斯生死苦果。盲无慧目,不能自出。自己是走不出来的,所以说这种痛苦的感觉是深深的在心理纠葛着,一直到最后看到了有佛道可求,然后到了寺院里面去,那时候去受了三归依,那时候才知道说这下我的生命找到了依靠,我记得当时我在那个龙岩中华山,那个慧因法师给我受三归依戒的时候,他老人家是半身瘫痪,他在那个屋子没下来,然后他叫底下的师父给唱,他那个唱诵一起来的时候,我眼泪就不停地掉下来,那种感觉实在实在是就像是一个游子找到了家这种感觉,所以那时候就发愿啊,我愿尽此长生一定要归依三宝,永不背叛,这三宝就是我的依靠,我的整个生命就要交托给他,他是我生命的意义,他是我所有的努力,他是我生命的整个,这是真正的归依了,你要有这种心情那才真正体会到归依了,好,我们来这个印光大师说的归依佛法僧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既归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这里讲到归依佛,以佛为师。好,“既归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即经书也、)”这是归依法,以法为师。“既皈依僧,以僧为师。从于今日,至命终时,不得皈依外道徒众。”好这是归依僧,以僧为师。大家注意看到没有,后面都跟着这句话,以佛法僧为师,这什么意思呢?那我想他其实印光大师在告诉我们也就是说佛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怎样是一种归依呢?对佛法僧,就是以佛法僧为师,所以为什么讲呢?师徒,这个师长与弟子的关系这个正体现了我们对三宝的归依,实际上印光大师已经把这个密意给揭示出来了,所以说我们在藏传佛教中在这个密宗里面我们会看到赞叹这个归依上师的重要,所以有一句话叫上师三宝就这么来的,那实际所以说你必须有这样的一颗心那才真正的会体会到什么是归依三宝?什么是归依上师?所以说这以三宝为师这个是真正的归依,这个就是归依的一个真实的含义。那如何以他为师呢?他自己说的,归依佛,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这个很多我们今天的人呢不注意这个问题,何以故呢?因为我们总是认为这个归依它只是我们学佛的刚开始的一个基本,就是我要先归依然后才能学佛,他把归依当作一个阶段的事情,当作一个仪式,所以说他自归依以后他平常并没有把佛法僧当做他唯一的依靠处,比如他经常还去找那些天魔外道,邪鬼邪神等等找他们去干吗?找他们去算卦啦,求平安啦,等等等等,卜问吉凶啊,而且一旦出了事情就非常紧张的要去里面求神啊求卦啊等等,甚至自从归依佛以后呢在他生命中的依靠中他仍然没有把佛当作他最终唯一的依靠,他可能还会去求世间的种种权贵,他甚至会非常欣赏比如说这个人他讲的道理是怎样怎样的深,所以说我们会看到经常很多的朋友他学佛的过程中一直徘徊在这个这里面,他说到底是佛最伟大呢还是道家也一样还是儒家一样呢?还是说这个他偶尔在别书上看到他说的也很有道理,世界上那么多的宗教,那是不是宗教都是与人为善?都是很好的呢?是不是?我们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好象很迷茫,乍听之下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是佛明明告诉我们,既归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好,这里面我们说一下天魔外道,可以讲所有天魔都称为外道,那所有外道的境界也都是天魔的境界,也都是因为我们想去归依的话我们肯定归依天道,对吧?在我们心目中天是高的,我们平常比如说会说:哎呀!天啊!上天保佑啊!是不是?天在我们的心目中是我们的归依境。(网络中断)喂,又遇到一些打扰,这个我们刚才讲到一个这个归依佛的问题,佛是唯一的归依处,所以印光大师告诉我们这个归依以后他的行为应当是从今日起乃至命终就不应该再去归依任何的天魔外道,我们刚才说过这个天,天就是高于我们的,比如说我们在佛经上看到除了佛菩萨罗汉独觉这样四圣法界以外在这个世间的道中有许许多多的天神天卓,他们的神通法力也是相当之高,但是佛告诉我们这些都不应该去归依,都应该远离,都不能把这些当做是我们生命的依靠,我们要想超离这个生死轮回的苦海,只有佛才能带我们走出去,而任何的天魔外道都不可能,所以这是一种最终的归依。自归依佛以后不能再去归依这些东西,所以说我们作为一个三宝弟子归依佛以后进入其它的这个神庙寺院等等都不应该去至诚全心的去顶礼礼拜,去求索,这样做都是违背了归依之道,那更不可能去归依这些邪鬼邪神,而这些鬼神的境界更是低,对吧?所以说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很多的朋友就是这点非常之模糊,也就是说每当他遇到这种面临生死交关的事情,面临这个大是大非的事情的时候他不是去求佛,他会求很多很多的东西,当然有的人他就是当然更多,你如果说他去烧香拜佛那还算好,他还到处去请神问卦,那有的呢也不见得他就归依这个天魔外道鬼神,他呢甚至也归依这个世间种种的人,那就更等而下之了。(掉线了)不知道怎么回事,我重新进来一下,我们继续说,这个讲到归依佛不得去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反正除佛之外都不能把他们当作是我们唯一的依靠,我们知道佛是究竟圆满的觉悟,这个佛呢是这个世界之中,可以讲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如同这个唱集里面所说的那样,惟有佛是最尊最贵最圣最灵的,所以我们归依佛这就意味着我们从此不再去归依任何不是佛的一切天魔外道,这点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平常的很多人说是归依了三宝其实经常呢就是说很难纯粹的能够来这样的归依,因为这个东西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看今天我们的人很多很多的人他并不懂得归依佛法僧三宝,你不相信你走在大街上,你做个民意调查,你问他这个从今天起乃至命终之后,你永远都不应该去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你只归依这个佛,好吗?他说不,他说佛是什么?对不对?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他不能归依佛呢?所以大家要从这里面去看,才知道说归依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我们要去看这个世间,这茫茫世间对不对?特别是今日的社会,这众生能够信佛归依佛是多么的艰难,他们根本不会以佛为师,那以佛为师就意味着什么?他跟着佛走啊,只有佛说的话才是最正确的,也就是佛所说的这一切这个佛最终我也要像他那样我才是一个真正圆满的生命,是这样归依的对吧?我们跟着老师学,最终是为了像老师那样,对不对?比如我们像人家学技术,最终也要向那个老师一样掌握这个技术,对不对?所以说茫茫世间没有人会这样想,可见归依佛是很难很难的。而归依佛以后一定要守护住这个归依,非常非常之重要,否则你一念之间可能你就失掉了归依,可以这么讲。我们再看这个归依法,是一样的道理,那我们主要先讲一下这个法指的是什么?这法指的是什么?就是说经书。佛经以及修行的种种法门,那反过来呢?凡是属于外道的典籍和所谓的种种的法门都不值得归依,所以说这才叫做归依法。那这点呢我们再看这个世间也是相当的困难,充斥在我们的视线中是种种的典籍与言论,我们众生会如饥似渴地去学这些学那些,但是却很少很少有人会把佛法当作珍宝来研究,你说是不是?你想想看,我们的生命总共才多长?除了小孩不懂事,老人迷糊了,每天里面再扣去睡觉吃饭时间,然后再扣去种种自己种种兴趣爱好,去研究种种的法门经典,我们所剩下的时间又有多少的时间来研究这个经典呢?来受持佛法呢?我们这样一想就发现很少很少,所以说这个归依非常之重要,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个法当作我们的依托,如果我们不能归投在这个佛法上,那我们怎么可能从这生死苦海中走出来呢?所以说世尊告诉我们你首先应该归依,你如果不能归依的话你将来的路可以说是走不下去的,大家要朝这方面去想,只要你不认为归依只是在你某年某月曾经做过三归仪式,你真正的理解了归依是归投和依托的意思,那你衡量一下自己我们有没有归依呢?答案往往很明显,我们这颗归依的心非常的弱,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当我们这种烦恼升起的时候,我们很多的人会有种种办法去排除它,有的人可能练过气功,有的人可能就是说哪个心理学里面告诉他应该怎么怎么的放松调整,对不对?但是极少极少的人会说这一切呢我要在佛法中去找,所以说才导致今天我们很多人对佛法非常的陌生,可以讲对法是非常之无知,所以我们妄想懂得经法,我们需要法师需要善知识来开导,才能使我们开解,因为生死苦海中我们不能自出,不能自己走出来,所以说这个归依这个法它实际上告诉我们这也是一种什么?就是你将来要想把这个生命走向解脱你必须这样,你必须深入的强化你这个归依,你只有真正的归依法,以法为师了,你今生才会走向解脱,否则的话反过来你就不是在归依法,你可能在你的头脑中充斥了许许多多的外道典籍,种种外道之法,是肯定的,你一念之间与这个法不相应,可以讲都处在这个非归依法中,这个世尊告诉我们要从今乃至命终都要归依,归依法。我们再看归依僧,归依僧里头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自从归依了僧就不能再归依外道徒众。那好,我们衡量我们佛弟子,那我们自从归依三宝以后,我们所结交的朋友,我们所乐于亲近的团体,是不是都是那些出家的师父?是不是说这个从广义的意思来讲是不是说都是以这个共同学佛的朋友为善友善知识呢?那我们呢是不是都是以那些修行人作为我们的老师呢?从他们那里去学呢?那好我们也同样去衡量一下我们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然后再衡量一下从我们懂事开始直到现在我们有多少的时间我们是这样做的呢?计算我们可以讲这个时候我们不是把所有的时间来归依僧而是什么?不断归依外道徒众。所以说这个无论从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些角度统统都是应该以佛法僧为师,直至命终都不得另做归依,这个说的非常之清楚,肯定,这个没有什么其它的意思,因为从最终的层次来讲,这个佛法僧三宝他就是指住持在这个世间的佛法僧三宝,有人说不一定啊,你看很多地方你看有的人也很有智慧他也有佛性,比如说外道里面其它宗教里面他也有很高的道理啊,对吧?为什么我不能去学呢?那很多关于生命解脱的方法那除了佛经以外,那其它地方法门也都有啊,那我为什么不花时间去研究呢?那么如果从亲近礼遇这种善良纯洁有智慧的人众来说的话,那很多地方都有啊,那我为什么要这么看重出家人,这个出家的僧团,我为什么要这么看重我的同昌道友呢?我可以跟他们为伍啊?我们来看一看,实际上可能吗?举这个例子非常之简单,你到一个这个现在目前比如说民间信仰啊他是赶庙会的地方,你走进去,请问和你走进一所真正的寺院它一样吗?它是不是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在没有真正由归依佛法僧三宝而悟道自性三宝之前那你又如何透过这些东西找到佛法僧三宝呢?所以说这里面没有什么好商量的,我们一开始修行就应该这么做,我们要以僧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要远离这些不学佛的人,我们少跟他们来往,少跟他们就是说在一块,浪费更多的时光,所以说一旦有了机会我们就应该去倾倒这些修行的人,而不该去跟这些世间人那些不想修行人整天混在一块,那我们一旦想研究学问,除了我们基本的谋生的手段啊这个必备要学习,那平常的时间那我们就应该来研究经典,来研究佛法,那我们日日的祈祷当中,在我们生命的依托当中,我们一刻都不能离开佛,而不能有任何的心去亲近其他的天神外道等等一切事都皆不可做,那么你如果能这样做的话,那世尊说因为众生的归依即登彼岸,说的很清楚,也就是说这个归依才使我们解脱了生死轮回,你不这样做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今天我们很多人混淆这种三归,那其实世尊说的很清楚,如果你没有三归,你根本不是佛弟子,不是三宝弟子,那你不是三宝弟子,那你不是跟三宝学,那你怎么可能会成佛呢?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做到的人不多,这是如是三归依。那我今天讲的很白,那希望留下来的给大家自己去思考,细细的思考为什么说这归依就是以其为师?就是指这个不再去归依其它而专心的依止佛法僧三宝,也就是说我们平常讲的这是非常之清楚的,是一种回头,是一种依托,好了,这个三归在前面里面呢这个印光大师说了这个令受三归,为翻邪归正之本。这是个基本,也就是说像一个高楼的地基一样,我们一切的修行都建立在这个三归上,也就是说我们对佛有了一颗归依的心,那我们才会真正的去下决心去启悟自己的自性,才会真正的下决心说我呢要走上佛道,所以我们自从归依了法以后我们才会真正的说找到了一个正确的道路,除了这个佛法,再也没有什么是我今生要走的道路,只有说真正归依了僧我才说我找到真正我的家。我的归依处在哪里?所以说呢,世尊告诉我们佛法僧为三宝,有了这个宝,我们知道宝是什么意思?我们世间的人拿了很多钱才能买得一件宝贝,而如果反过来你如果能拿出一件宝贝的话他可以解决很多很多的问题,所以就称为宝,我们有时候讲叫做法宝法宝宝贝宝贝就起到这个作用,所以说佛法僧三宝,那就是我们生命的宝,他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好,我们要这样的认识,所以说归依三宝,所以说归依佛法僧三宝,完整的讲起来就是这样一层含义,所以说给大家用这种非常平的方式给大家讲,留给大家细细的去思考,而如果你违背了三归,也就是说你这个房子地基没打清楚,如果你违背了三归,那么你的这个本就没了,什么叫本?本源啊?你这个根本就没掉了,是不是?也就是说你如果不是在三归依的前提下去修行佛法,那你修得的最终的结果他绝对不是正果。(掉线了)那这个关于归依,怎样才是真正的归依,具体的归依在哪些行为上抉择,那这个我想留给我们讲那个《受十善戒经》的时候再讲,我们这里先做粗略的讲解,那今天给大家先讲一个三归,那这个三归呢讲得还不是引申开来的这个含义,而是讲一个人从不信佛到信佛愿意归入佛门这个所要走的路,所要抉择的事情就是我们刚才前面所讲的这样,非常的具体,也就是说你不要去拜神了,不要拜任何的不是佛的任何一位神灵,也就是说你呢除了这个佛经这些佛法以外其它都不是你要去走的道路,也就是除了僧除了这些是你的良师益友外,其它的一切人都不值得真正的信赖,就这么简单,有了这样三归依这个人开始进了佛门,那么他一切的功德将由此而产生,因为归依三宝是翻邪归正之本。就这个意思,大家回去好好体会一下这个意思好吗?今天我们我想先讲到这里,因为网络的关系讲的总是这个电脑前好象总是没有声音出来,好了,我今天就先给大家讲到这里,这个我想留到下一次去,我们把下面五戒十善详细的给大家做个解释,好吗?好,我收麦。

 

                                                      (弟子慈贤整理初稿)

离开谁也不能离开上师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11/5 2: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