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人间的佛陀》第六讲 主讲:楞严法师
发起人:妙善  回复数:3  浏览数:5433  最后更新:2009/1/26 13:53:00 by 大净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7/11/5 15:54:00
妙善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50
经 验 值:2018
注册时间:2005/10/26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人间的佛陀》第六讲 主讲:楞严法师

《人间的佛陀》第六讲 主讲:楞严法师

(慧心整理)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佛陀在里面可以很方便的在里面讲道和生活。在佛陀成道后的第四年。著名的六事外道之一的诡辩派的。名叫舍利弗。。偶尔在路上听到啊书社尊者也叫马胜比丘。向他说了两句法语。也是著名的偈子。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于是言下便得法眼净。这就是佛陀的根本教义。舍利弗的根器很高啊。一听到佛陀说这样的无常因缘法。啊。当下就开悟了。也是这样说。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于是。舍利弗就把他领悟到的这个法。告诉给他的同门好友大目键链。大目键链听了也非常欢喜。各自率领他们的弟子。一共250人。来投佛出家。最后都证得阿罗汉果。又有一个叫摩诃迦舍就是著名的大迦舍。大家舍呢早已经出家修行了。在当时啊。在摩羯陀国受到国人敬仰的一位大师。他自己也这样说过‘如果不值佛。亦当独觉“这个在《阿含经》里 有说。当时啊他在王舍城的多字塔前遇见佛陀。相比之下。自己觉得自己很渺小。于是也发心皈依到佛陀座下。成为佛陀教团中的一位大弟子。那么佛经中经常说的的千二百五十人具皆是大阿罗汉。这样的一个规模宏达的教团。到这个时候便已经形成。这是佛陀成道后第四年的事情。到了佛陀成道的第五年。因为受到居刹罗国的首都。舍卫城的礼请。舍卫城大家知道。佛陀在晚年入灭的时候就居住在舍卫城。

   在金刚经里面说祇树给孤独园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有的。是由城中的一位大长者。名叫须达多以重金购买奇陀太子的花园。后来这里面有一段佳话。当时这个奇陀太子想看看他到底发多大的心说:你要买我的花园给佛陀做精舍啊。得用黄金铺地。须达多长者。毫不犹豫就拿黄金铺地。于是太子只好说。这地是你的。但这树是我的。我们一起来供养佛陀吧!于是期数给孤独园从此就供养给佛陀。成为著名的弘法中心。这个须达多长者也叫做给孤独长者。因为这个长者的心地很仁慈乐善好施。经常帮助那些贫苦无依的人。所以人家称他为给孤独长者、很显然长者供养佛陀建设道场毫不吝啬。倾其所有。都愿意建造一个精美的精舍贡献给佛陀和他的僧团。这里面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在家的居士。他是如何的为自己培福。是如何的来用实际行动来护持佛法。向这样大力护持佛法的在家弟子佛教里面通常被称为居士。在家修行很有德行。而且有相当的财力来护持佛法。我们今天把在家佛弟子都统称为居士。实际上啊这也是对在家菩萨的一种赞叹。在这里我们也看到。我们这里所说的佛陀。是人间的佛陀。我们知道正法时代的佛陀是人间的佛陀。这位佛陀是应化在人间的。所以说这里面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听起来都非常的亲切。不是什么神话故事、佛陀是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人间来应化来教导众生的。这生而为人来修道。就需要什么?生活。就会有人的诸多不变。你看一个出家人。他需要在家信徒的供养。生活、修行的师傅们也是有许多的困难的。比丘们也经常会示现病相。特别是到了这个时代。众生的色力果报都不是太好。种种灾难病魔也很多。所以说出家人也是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理解。啊。我们对出家真正修道的人啊。升起哪怕是一念的恭敬心啊这个福报也是无量无边的、供养出家人。帮助他修行、弘法的功德其实和供养佛陀没什么差别、供养僧的功德和供养佛的功德是一样的。当然了这里面还要有细微的抉择。僧指的是僧团和合共住的僧团因为僧团具备和佛一样的功德。那如果是落实到单个的师傅的话应该指的是具德的。具有特别德行的师傅。因为他的功德一如和合僧团如同佛陀。所以说对僧法与佛的供养是一样的。

   经典上有这样说供僧功德与供佛无二。怎么做功德呢。在人间当行人间事平平常常的就是功德有的同修觉得修道不在师前,做功德吗不一定要怎样怎样。其实错了做功德就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这个人生病了你为他解难。帮他看病照顾病人。这就是功德。你为了能让师傅方便的弘法、保持一个健康到的身体。给师傅供养面了。米了钱了。吃的穿的用的住的。不管以什么形式。这些都是什么?都是功德、你不能说功德不在于这些有形的。功德在于内心啊。内心是个人修道都是个人根据自己的修行境界去体征的。既然是功德。我们平常说的做功德做功德。那就是很具体的。往往是具体的事情去做的时候。内心才真正的升起功德。所以并不像有些同修说的那样。无相布施。无相功德。什么都不做。只要念头在那动一动。功德就大的不得了。不是这样的。这样是错会了佛经的意思。那是悟道的功德。并不是你说的那样什么功德也不去做。只是在哪里动动念头。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很大很大的功德。而且反过来。还去饥闲嘲笑那些实实在在做功德的修福的人。因为我们修行这。一方面要好好的自净其意反观内照。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的给自己修功积德。这样福慧双修。才是修行的正道。你别管别人怎么说,你始终要这样记住。福不唐捐。修行人是要有福报的。福报是靠自己修来的。修行人是要有智慧的。智慧是靠自己修心的来的。所以说。福和慧。两个都不可偏讳。佛陀是福慧两足尊。我们要想成佛。就必须修福啊。修慧啊。而且两个都不可偏惠。你看这位给孤独长者。他一掷千金。供养佛陀建设道场。像今天啊。也有不少的人、也可以说是在家的居士菩萨。为护持教法。对供养法师。供养僧团啊。也是不为余力。但是也有很多。在这方面其实还是相当的吝啬。有的呢。虽然有所供养但是。非常执着。甚至有的呢。供养完了。还要听他的。供养完了。对传教的法师又不恭敬。又不好好的护持教法。那么这样供养已经大打折扣了。而且我们要知道啊。供养三宝的功德。福德是非常大的。在经典上说。有一位农民在地里劳动的时候。翻土的时候。挖出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记载着。过去这里曾经是一座寺庙。于是他就发心盖这个寺庙。但是他也没有多少能力啊。他就把这块石头放在那里。周围你契起来准备打地基作围墙。还没开始怎么做。他就去世了 。庙还没盖成。他就去世了。死后往生的忉利天上。成为忉利天子。福报大得很。像庄严佛像。修复佛像功德也是非常大的。过去有一对夫妻。在野外看见一个破旧的佛像。其中一个就拿斗笠来盖。。另一个就把佛像缺损的地方来贴金。后来这两个人就在佛前发下誓愿生生世世成为夫妻护持教法。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生下来就放金黄色光的迦舍尊者。后来他们两个好几百世都是修梵恒。相约相伴。都皈依在佛陀座下。成为僧团里的一员最后统统都证得阿罗汉果。这就是佛教里面说的福不唐捐啊。微小之因呢 。种下去将来必然结果。金刚种子种下去。将来必得菩提之果。这个因缘福德之力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今天能遇到一位善知识。能被善知识所摄受。能听闻善知识讲法。能够信受乐行。这都是善根不浅。其实都是往昔生中在过去的时候。你曾经布施种福田的缘故。经书中不是说吗。一位老太太。家里穷的不得了。好几个人穿一条裤子。后来他听说佛陀来了。就很想去供养、但是没有钱。最后有一天他总算出来了。没办法。把自己的头发给割下来。买来灯油供佛,可是他的头发值多少钱啊。卖灯油的也发了善心说。算了算了就给他一点钱。他呢就买来灯油。前虔诚诚来供佛。结果那一天大目键链尊者来了,因为第二天要供灯吗。就想把那盏灯扑灭,结果怎么使劲神通也没把那盏灯火扑灭。佛陀说,你是扑不灭这盏灯的。点这盏灯的人。他在什么什么时候是会成佛的。而且他这盏灯啊,会一直点到明天天亮去。你就是竭尽四大海水也无法把它浇灭。因为他是一盏信愿之灯啊。这个福报大了。所以我们佛教里面把供养三宝称之为种植福田。佛教事业有了供养有了护持。有了外护佛教事业他就会昌盛发达。他就会如日中天。那么佛教事业发展了,他就会更加普度众生。这就是他的巨大无比的利益。如果佛法无人护持。佛法就会衰败。当然有些同修说了。佛法住持很重要。在佛经上说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福报是很大的。为什么呢,因为释迦佛的弟子们很乐于供养修福。那么你得到这些供养。贪图明文利养。没有好好的修行办道。那么因果呢也是无法逃脱。自造恶自受。你自己承担不起。该堕落的还是会堕落。该下地狱的还是会下地狱。不会因为说你看起来像个修道的人。还是你已经出家了。这是两回事。因为因果自承担。真诚心来供养的人。他得到很大的福报。来增长他的善根福德。那么你领受这个供养。而行恶不堪承受供养。一样的。改下地狱还得下地狱。因果自承担。这是两部相关的两码事情。佛法不是讲你是什么身份。也不是讲你曾经做过多少好事。因为佛法不讲人情。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什么是时候。用佛法讲就是因缘因缘汇聚时。必然会受报所以佛教里讲 万般都带不走。只有业随身。所造的业都不会消亡因缘汇聚时。还得自受报。因此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却道出了修行的真谛。说白了修行怎么修啊。就是努力去断除恶。努力的去行善然后呢自己净除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佛教。佛就是这么教导我们,你真的这么去做。就走在正道上了。诗人白居易我们知道他是很崇信佛教的。他有一天去拜佛鸟巢禅师。鸟巢禅师就是说他经常很精进。就在小鸟做巢的地方打坐。经常在树上打坐。白居易居士就去向禅师问法。什么是佛教大意啊。鸟巢禅师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就说不会这么简单吧。连三岁小孩都知道。鸟巢禅师就说。是的三岁小孩说得。但八十老翁行不得。不好说。能行吗。所以佛教是非常重视实行的。而不是空口说白话。一份辛劳一份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呢大家开始学佛就应该有这种精神。好我们刚才讲的护法功德。祇树给孤独园。然后在同年也就是佛陀成道的第五年。世尊也应他父王的邀请回到他的祖国迦皮罗卫国。也就是探亲啊,他的父亲看到他的儿子回来了。就建造大精舍离居利源。来接待佛陀。佛陀这时回国。场面当然非常壮观。他的弟子们也都随从而来。佛陀为他的父王说法。净饭王在听法之时就得到法眼净那么在皇宫里的人也大多受了戒化。佛陀还度化了他的异母兄弟。也就是。摩诃波纳波提。他的姨母所生的。难陀以及佛陀的亲生儿子罗侯罗出家。佛陀在自己的祖国一共住了七天。便辞别父王回到了王舍城。但是呢。在佛陀的座下却增加了许许多多来自释迦王族的弟子们。他们都来随佛出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阿难。后来成为佛陀的侍者。。金皮罗提婆达多追逐而至。当时为王子理发的那位间女优婆尼就是后来持戒第一的优婆尼也在这时。赶来出家。而且佛陀还对他特别照顾。让他在众位王子之前先剃度。一方面是为了表示佛法平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抑制一下王子们的骄傲的习气。你看这个贱民先我出家。不是因为我是王子就如何优越。佛陀的教化是很平等的。到此后世所记载的佛陀的十大弟子除了后来被称为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稍后才出家之外。其他九位都一一出现了。他们都是佛陀的宿缘弟子。也都是佛陀的眷属。现在无疑成为法眷。从亲眷转为法眷。这种因缘也是不可思议的。下面在补充说明一下、关于佛陀的僧团。僧团其实就是教团。因为佛陀传教度化很多人。跟随他修行。那么自然就形成他的教徒团体。被成为教团。那么佛陀首先度化的是五位比丘。比丘构成了僧团的核心。僧团在佛经里面叫僧伽。现在巴利语发音为撒噶。巴利语很接近过去的梵文。比如皈依三宝是这么说的。南无不大雅南无塔玛雅南无桑噶亚。不达雅就是僧宝的意思。塔玛雅就是法宝的意思。桑噶亚就是僧宝的意思。桑噶就是僧且就是僧团。到现在为止,南传佛教国家他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佛是第一大。法是第二大。僧是第三大。师傅是第四大。父母亲是第五大。这个不无道理。师傅是在僧团中的在三宝中的。师傅是法恩浩荡。从真正来讲的话比世俗父母恩还要大。所以摆在父母的前面。那么父母们呢养我们的色身。恩情也很大如果没有我们的色身。我们到那里去听闻佛法。所以父母排在第五位是第五大所以说有五大。这是南传佛教国家在民间所流传的当时我从云南通过这些傣族村庄到缅甸那边去的时候。有这五大其中呢 用英语写的。让我看。然后说佛教的教义是什么呢?就是自己来看自己你能战胜自己比战胜千军万马都来的了不起。只有真正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伟人。他们用英语写的这些基本的教义。到今天我都一直保存着。这教义真的是非常好非常朴实。是佛教的一个根本的教义。于是以比丘为中心的僧且的教团其实有七众之多。是哪七众呢。这里给大家说明一下七众为首的是比丘众。比丘是出家受具足戒的大僧。男性的出家受具足戒的弟子组成了比丘众。还有一个是比丘尼众。是女众。还有一个是视差摩尼。就是学界女的意思。大家要想明白首先要知道沙弥。第四就叫沙弥众 女众就叫沙弥尼。男众就叫沙弥。视差牟尼是专门对女众而言,在比丘和沙弥尼之间有一个视差摩尼也就是戒学女。为什么要定这么一种呢。因为当时王宫里的女子。随佛出家。因为当时他已经事先受孕。在开始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可是在随佛出家一年后却生下孩子来。这在僧团里是很受饥闲的所以佛陀就制定说一些沙弥尼要经过观察才能受具足戒成为沙弥尼。因此这就是正学女的由来。为了在成为正学女之前在加以考察和培训。刚才讲道由于王舍城频颇梭罗王的皈依在家的男女信众日益增加。由于佛陀的儿子少年罗侯罗的出家僧中就有了沙弥由于佛陀的姨母以及释迦种族的五百女子出家。于是就有了比丘尼。因为这当中尚有未成年的于是就有了沙弥尼又有一些嫁了丈夫却不知是否受孕的女子而生了孩子遭到饥榜而设了两年的视差摩尼以验有孕无孕。按这样的次序僧团就有了我们前面所说的七众。这就是到了佛陀灭度的时候佛陀为这七众弟子都已经完成了戒律的制定。通常就是比丘250条戒。比丘尼480条戒。视差摩尼有六法沙弥尼沙弥有十戒。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在家的男女弟子有三归五戒。七众的差别也就是根据所受的戒法不同而定。对于戒法的内容这个我们将来还要广学这里我们先做一简要的介绍。接下来呢 。在对佛陀的在这四十多年里面一些重大的事情。略微做下介绍在释迦牟尼佛成道第六年以后。根据史料的记载。详细的年月活动地点就很难看到踪迹也仅仅从一些资料当中知道。佛陀历年雨季安居的地方因为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经当中。比如说《大方广佛庄严经》《佛本行经》《佛所行积经》《佛说三世因果经》等等。都差不多计数佛陀成道五年以后就停止了。就没有贯穿佛陀一生事迹的传记可记。在西藏呢有一位麦彭仁波切他写了一部叫释迦牟尼广传白莲花论白莲花论他所记述的范围非常的广从佛陀三大阿僧且期间做菩萨一直讲到佛陀入灭。时空跨度非常大。也很难准确了解佛陀道成肉身一生的事迹完整的很难。现在根据僧且罗恰所积经,其中有记载佛陀历年雨季安居的地点。大概情况是这样的第一年是在波罗奈国。第二三四年分别在。王舍城附近的灵柩山顶第五年在皮舍尼。第六年在据楼罗山第七年在三十三天这是佛陀上升到忉利天为他母亲说法我们知道佛母。摩耶夫人是在佛陀诞生七天就往生了为报母嗯佛陀就上升的三十三天。也就是忉利天母亲说法。著名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在这个时候说的。第八年十一十三年就是在鬼神界。就是乔撒尼国的一部。就是索契国的恐怖林里边第九年在乔撒尼国第十年在只提山。这个山的具体位置不很清楚。第二十年在摩羯陀国闲居处第,十四年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第十五十六年在夹批罗卫国。第十七十八二十年在王舍城。第十九二十一年在舍卫城附近的托尼山往后呢。就又在鬼神界四次。舍卫城十九次。最后呢第四十五年在拔祈境内的皮江村安居。这就是雨季安居。我们通常说的僧那戒那多少就是凭借他参加雨季安居的年数来记的,每安居一次戒那就张一岁。比如一个比丘说他戒那十五年。就表示他安居十五次。在比丘僧团中是非常重视戒那高低的。南传佛教国家大家在一起互相都知道你是比丘是沙弥。都知道戒那高低在一起聚会很快就排好了座次。戒那高低就称之上座比丘。低的就次之。非常重视根据戒行德行来排定的井然有序的次序

    所以说佛教平等但是重视德行。佛教当中是非常尊重有德之人并不以世俗的年龄高低来排定。这是我们佛教徒基本的常识。有的人会说。这个出家师傅这么年轻。怎么让老爷爷老奶奶为他做事啊。就觉得太不近人情了吧。其实不是。因为出家师傅虽然年轻。或许他的戒那可不清他的德行可不轻。况且他还是出家师傅呢。这就是雨季安居。在补充说明一些。佛陀在晚年的时候并不是说个方面都很顺利。作为一个人间的佛陀。弘法利生在这个五浊恶世。众生苦毒众生也很重。可以说任何一个弘法利生的这些大德都不是那么顺利。都付出很多辛劳。佛陀呢也不例外经典里面曾经这么说。说王舍城里三分之一的人信佛。再三分之一的人知道佛丹顶鹤不信佛再三分之一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有佛。可要具有佛缘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今天我们在大街上看到有的人对佛教有着千奇百怪的各种态度这其实并不希奇,没有相当的善根其实是很难信佛的。信佛乃至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懂得信佛懂得修行的人福报真的是很大。众生的根器是千差万别的,佛呢只能度有缘之人一直不能度无缘之人,要等这些无缘之人因缘成熟了、佛陀才能度化他。这不是佛陀慈悲心不够。也不是佛陀的能力不够而是诸佛因缘生。事实如此。因缘所生法。总是有生有灭那么。度化众生。也是需要缘起。这点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世尊晚年的时候。个方面也不是太顺利。在王舍城方面呢。后来追随过来的提婆达多就示现为一个恶人。他好和佛陀也是亲眷关系。却和佛陀是作对的他成为佛陀的弟子。又背叛佛陀。于是成为一个欺师灭祖的代表典型、在佛陀的晚年的时候他就不断的叫宣、叫佛陀把领导僧团的权利交给他。他来做佛。来领导大家。因为在他觉得佛陀还不如他。当然佛陀和弟子们当天也不会把这个权利交给他。所以他不能如愿。于是他就反目成仇; 他就掀起了反佛害佛的运动。这个菩提大多有个特点。他以神通作为号召以极端的苦行作为标榜。表面上看起来他所领导的僧团不是更有修行人的风范吗。就像今天我们的同修说某一位师傅很有修行。在山上闭关很长时间。头上还长了一个包。穿的衣服可破了。真是一个修行人啊。我就是对这样的师傅很有信心。我们今天的很多同修就有这样的看法。对不对。其实。这种标准衡量未必就正确。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从来就不碰钱,的人就表明他对钱财没有贪心吗?这显然不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就像很多东西你虽不碰他。但并不表示你不贪爱他。你可知道这个不得了的师傅他是怎么在山上闭关的。他是不是在师傅的指导下正确的闭关吗?我曾经听一个信众这样跟我讲。现在这个师傅虽然发疯了。但是以前人们都把它看作阿罗汉、他在山上闭关的时候他修磕头。是这样磕头的。一般我们普通磕头不是额头着地,吗。他磕头是把臀部翘的高高的。把头顶顶在地上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9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3: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