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人间的佛陀》第六讲 主讲:楞严法师 | |
发起人:妙善 回复数:3 浏览数:5436 最后更新:2009/1/26 13:53:00 by 大净 |
选择查看 |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
妙善 发表于 2007/11/5 15:54:00
|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人间的佛陀》第六讲 主讲:楞严法师 《人间的佛陀》第六讲 主讲:楞严法师 (慧心整理)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佛陀在里面可以很方便的在里面讲道和生活。在佛陀成道后的第四年。著名的六事外道之一的诡辩派的。名叫舍利弗。。偶尔在路上听到啊书社尊者也叫马胜比丘。向他说了两句法语。也是著名的偈子。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于是言下便得法眼净。这就是佛陀的根本教义。舍利弗的根器很高啊。一听到佛陀说这样的无常因缘法。啊。当下就开悟了。也是这样说。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于是。舍利弗就把他领悟到的这个法。告诉给他的同门好友大目键链。大目键链听了也非常欢喜。各自率领他们的弟子。一共250人。来投佛出家。最后都证得阿罗汉果。又有一个叫摩诃迦舍就是著名的大迦舍。大家舍呢早已经出家修行了。在当时啊。在摩羯陀国受到国人敬仰的一位大师。他自己也这样说过‘如果不值佛。亦当独觉“这个在《阿含经》里 有说。当时啊他在王舍城的多字塔前遇见佛陀。相比之下。自己觉得自己很渺小。于是也发心皈依到佛陀座下。成为佛陀教团中的一位大弟子。那么佛经中经常说的的千二百五十人具皆是大阿罗汉。这样的一个规模宏达的教团。到这个时候便已经形成。这是佛陀成道后第四年的事情。到了佛陀成道的第五年。因为受到居刹罗国的首都。舍卫城的礼请。舍卫城大家知道。佛陀在晚年入灭的时候就居住在舍卫城。 在金刚经里面说祇树给孤独园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有的。是由城中的一位大长者。名叫须达多以重金购买奇陀太子的花园。后来这里面有一段佳话。当时这个奇陀太子想看看他到底发多大的心说:你要买我的花园给佛陀做精舍啊。得用黄金铺地。须达多长者。毫不犹豫就拿黄金铺地。于是太子只好说。这地是你的。但这树是我的。我们一起来供养佛陀吧!于是期数给孤独园从此就供养给佛陀。成为著名的弘法中心。这个须达多长者也叫做给孤独长者。因为这个长者的心地很仁慈乐善好施。经常帮助那些贫苦无依的人。所以人家称他为给孤独长者、很显然长者供养佛陀建设道场毫不吝啬。倾其所有。都愿意建造一个精美的精舍贡献给佛陀和他的僧团。这里面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在家的居士。他是如何的为自己培福。是如何的来用实际行动来护持佛法。向这样大力护持佛法的在家弟子佛教里面通常被称为居士。在家修行很有德行。而且有相当的财力来护持佛法。我们今天把在家佛弟子都统称为居士。实际上啊这也是对在家菩萨的一种赞叹。在这里我们也看到。我们这里所说的佛陀。是人间的佛陀。我们知道正法时代的佛陀是人间的佛陀。这位佛陀是应化在人间的。所以说这里面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听起来都非常的亲切。不是什么神话故事、佛陀是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人间来应化来教导众生的。这生而为人来修道。就需要什么?生活。就会有人的诸多不变。你看一个出家人。他需要在家信徒的供养。生活、修行的师傅们也是有许多的困难的。比丘们也经常会示现病相。特别是到了这个时代。众生的色力果报都不是太好。种种灾难病魔也很多。所以说出家人也是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理解。啊。我们对出家真正修道的人啊。升起哪怕是一念的恭敬心啊这个福报也是无量无边的、供养出家人。帮助他修行、弘法的功德其实和供养佛陀没什么差别、供养僧的功德和供养佛的功德是一样的。当然了这里面还要有细微的抉择。僧指的是僧团和合共住的僧团因为僧团具备和佛一样的功德。那如果是落实到单个的师傅的话应该指的是具德的。具有特别德行的师傅。因为他的功德一如和合僧团如同佛陀。所以说对僧法与佛的供养是一样的。 经典上有这样说供僧功德与供佛无二。怎么做功德呢。在人间当行人间事平平常常的就是功德有的同修觉得修道不在师前,做功德吗不一定要怎样怎样。其实错了做功德就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这个人生病了你为他解难。帮他看病照顾病人。这就是功德。你为了能让师傅方便的弘法、保持一个健康到的身体。给师傅供养面了。米了钱了。吃的穿的用的住的。不管以什么形式。这些都是什么?都是功德、你不能说功德不在于这些有形的。功德在于内心啊。内心是个人修道都是个人根据自己的修行境界去体征的。既然是功德。我们平常说的做功德做功德。那就是很具体的。往往是具体的事情去做的时候。内心才真正的升起功德。所以并不像有些同修说的那样。无相布施。无相功德。什么都不做。只要念头在那动一动。功德就大的不得了。不是这样的。这样是错会了佛经的意思。那是悟道的功德。并不是你说的那样什么功德也不去做。只是在哪里动动念头。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很大很大的功德。而且反过来。还去饥闲嘲笑那些实实在在做功德的修福的人。因为我们修行这。一方面要好好的自净其意反观内照。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的给自己修功积德。这样福慧双修。才是修行的正道。你别管别人怎么说,你始终要这样记住。福不唐捐。修行人是要有福报的。福报是靠自己修来的。修行人是要有智慧的。智慧是靠自己修心的来的。所以说。福和慧。两个都不可偏讳。佛陀是福慧两足尊。我们要想成佛。就必须修福啊。修慧啊。而且两个都不可偏惠。你看这位给孤独长者。他一掷千金。供养佛陀建设道场。像今天啊。也有不少的人、也可以说是在家的居士菩萨。为护持教法。对供养法师。供养僧团啊。也是不为余力。但是也有很多。在这方面其实还是相当的吝啬。有的呢。虽然有所供养但是。非常执着。甚至有的呢。供养完了。还要听他的。供养完了。对传教的法师又不恭敬。又不好好的护持教法。那么这样供养已经大打折扣了。而且我们要知道啊。供养三宝的功德。福德是非常大的。在经典上说。有一位农民在地里劳动的时候。翻土的时候。挖出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记载着。过去这里曾经是一座寺庙。于是他就发心盖这个寺庙。但是他也没有多少能力啊。他就把这块石头放在那里。周围你契起来准备打地基作围墙。还没开始怎么做。他就去世了 。庙还没盖成。他就去世了。死后往生的忉利天上。成为忉利天子。福报大得很。像庄严佛像。修复佛像功德也是非常大的。过去有一对夫妻。在野外看见一个破旧的佛像。其中一个就拿斗笠来盖。。另一个就把佛像缺损的地方来贴金。后来这两个人就在佛前发下誓愿生生世世成为夫妻护持教法。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生下来就放金黄色光的迦舍尊者。后来他们两个好几百世都是修梵恒。相约相伴。都皈依在佛陀座下。成为僧团里的一员最后统统都证得阿罗汉果。这就是佛教里面说的福不唐捐啊。微小之因呢 。种下去将来必然结果。金刚种子种下去。将来必得菩提之果。这个因缘福德之力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今天能遇到一位善知识。能被善知识所摄受。能听闻善知识讲法。能够信受乐行。这都是善根不浅。其实都是往昔生中在过去的时候。你曾经布施种福田的缘故。经书中不是说吗。一位老太太。家里穷的不得了。好几个人穿一条裤子。后来他听说佛陀来了。就很想去供养、但是没有钱。最后有一天他总算出来了。没办法。把自己的头发给割下来。买来灯油供佛,可是他的头发值多少钱啊。卖灯油的也发了善心说。算了算了就给他一点钱。他呢就买来灯油。前虔诚诚来供佛。结果那一天大目键链尊者来了,因为第二天要供灯吗。就想把那盏灯扑灭,结果怎么使劲神通也没把那盏灯火扑灭。佛陀说,你是扑不灭这盏灯的。点这盏灯的人。他在什么什么时候是会成佛的。而且他这盏灯啊,会一直点到明天天亮去。你就是竭尽四大海水也无法把它浇灭。因为他是一盏信愿之灯啊。这个福报大了。所以我们佛教里面把供养三宝称之为种植福田。佛教事业有了供养有了护持。有了外护佛教事业他就会昌盛发达。他就会如日中天。那么佛教事业发展了,他就会更加普度众生。这就是他的巨大无比的利益。如果佛法无人护持。佛法就会衰败。当然有些同修说了。佛法住持很重要。在佛经上说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福报是很大的。为什么呢,因为释迦佛的弟子们很乐于供养修福。那么你得到这些供养。贪图明文利养。没有好好的修行办道。那么因果呢也是无法逃脱。自造恶自受。你自己承担不起。该堕落的还是会堕落。该下地狱的还是会下地狱。不会因为说你看起来像个修道的人。还是你已经出家了。这是两回事。因为因果自承担。真诚心来供养的人。他得到很大的福报。来增长他的善根福德。那么你领受这个供养。而行恶不堪承受供养。一样的。改下地狱还得下地狱。因果自承担。这是两部相关的两码事情。佛法不是讲你是什么身份。也不是讲你曾经做过多少好事。因为佛法不讲人情。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什么是时候。用佛法讲就是因缘因缘汇聚时。必然会受报所以佛教里讲 万般都带不走。只有业随身。所造的业都不会消亡因缘汇聚时。还得自受报。因此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却道出了修行的真谛。说白了修行怎么修啊。就是努力去断除恶。努力的去行善然后呢自己净除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佛教。佛就是这么教导我们,你真的这么去做。就走在正道上了。诗人白居易我们知道他是很崇信佛教的。他有一天去拜佛鸟巢禅师。鸟巢禅师就是说他经常很精进。就在小鸟做巢的地方打坐。经常在树上打坐。白居易居士就去向禅师问法。什么是佛教大意啊。鸟巢禅师就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就说不会这么简单吧。连三岁小孩都知道。鸟巢禅师就说。是的三岁小孩说得。但八十老翁行不得。不好说。能行吗。所以佛教是非常重视实行的。而不是空口说白话。一份辛劳一份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呢大家开始学佛就应该有这种精神。好我们刚才讲的护法功德。祇树给孤独园。然后在同年也就是佛陀成道的第五年。世尊也应他父王的邀请回到他的祖国迦皮罗卫国。也就是探亲啊,他的父亲看到他的儿子回来了。就建造大精舍离居利源。来接待佛陀。佛陀这时回国。场面当然非常壮观。他的弟子们也都随从而来。佛陀为他的父王说法。净饭王在听法之时就得到法眼净那么在皇宫里的人也大多受了戒化。佛陀还度化了他的异母兄弟。也就是。摩诃波纳波提。他的姨母所生的。难陀以及佛陀的亲生儿子罗侯罗出家。佛陀在自己的祖国一共住了七天。便辞别父王回到了王舍城。但是呢。在佛陀的座下却增加了许许多多来自释迦王族的弟子们。他们都来随佛出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阿难。后来成为佛陀的侍者。。金皮罗提婆达多追逐而至。当时为王子理发的那位间女优婆尼就是后来持戒第一的优婆尼也在这时。赶来出家。而且佛陀还对他特别照顾。让他在众位王子之前先剃度。一方面是为了表示佛法平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抑制一下王子们的骄傲的习气。你看这个贱民先我出家。不是因为我是王子就如何优越。佛陀的教化是很平等的。到此后世所记载的佛陀的十大弟子除了后来被称为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稍后才出家之外。其他九位都一一出现了。他们都是佛陀的宿缘弟子。也都是佛陀的眷属。现在无疑成为法眷。从亲眷转为法眷。这种因缘也是不可思议的。下面在补充说明一下、关于佛陀的僧团。僧团其实就是教团。因为佛陀传教度化很多人。跟随他修行。那么自然就形成他的教徒团体。被成为教团。那么佛陀首先度化的是五位比丘。比丘构成了僧团的核心。僧团在佛经里面叫僧伽。现在巴利语发音为撒噶。巴利语很接近过去的梵文。比如皈依三宝是这么说的。南无不大雅南无塔玛雅南无桑噶亚。不达雅就是僧宝的意思。塔玛雅就是法宝的意思。桑噶亚就是僧宝的意思。桑噶就是僧且就是僧团。到现在为止,南传佛教国家他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佛是第一大。法是第二大。僧是第三大。师傅是第四大。父母亲是第五大。这个不无道理。师傅是在僧团中的在三宝中的。师傅是法恩浩荡。从真正来讲的话比世俗父母恩还要大。所以摆在父母的前面。那么父母们呢养我们的色身。恩情也很大如果没有我们的色身。我们到那里去听闻佛法。所以父母排在第五位是第五大所以说有五大。这是南传佛教国家在民间所流传的当时我从云南通过这些傣族村庄到缅甸那边去的时候。有这五大其中呢 用英语写的。让我看。然后说佛教的教义是什么呢?就是自己来看自己你能战胜自己比战胜千军万马都来的了不起。只有真正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伟人。他们用英语写的这些基本的教义。到今天我都一直保存着。这教义真的是非常好非常朴实。是佛教的一个根本的教义。于是以比丘为中心的僧且的教团其实有七众之多。是哪七众呢。这里给大家说明一下七众为首的是比丘众。比丘是出家受具足戒的大僧。男性的出家受具足戒的弟子组成了比丘众。还有一个是比丘尼众。是女众。还有一个是视差摩尼。就是学界女的意思。大家要想明白首先要知道沙弥。第四就叫沙弥众 女众就叫沙弥尼。男众就叫沙弥。视差牟尼是专门对女众而言,在比丘和沙弥尼之间有一个视差摩尼也就是戒学女。为什么要定这么一种呢。因为当时王宫里的女子。随佛出家。因为当时他已经事先受孕。在开始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可是在随佛出家一年后却生下孩子来。这在僧团里是很受饥闲的所以佛陀就制定说一些沙弥尼要经过观察才能受具足戒成为沙弥尼。因此这就是正学女的由来。为了在成为正学女之前在加以考察和培训。刚才讲道由于王舍城频颇梭罗王的皈依在家的男女信众日益增加。由于佛陀的儿子少年罗侯罗的出家僧中就有了沙弥由于佛陀的姨母以及释迦种族的五百女子出家。于是就有了比丘尼。因为这当中尚有未成年的于是就有了沙弥尼又有一些嫁了丈夫却不知是否受孕的女子而生了孩子遭到饥榜而设了两年的视差摩尼以验有孕无孕。按这样的次序僧团就有了我们前面所说的七众。这就是到了佛陀灭度的时候佛陀为这七众弟子都已经完成了戒律的制定。通常就是比丘250条戒。比丘尼480条戒。视差摩尼有六法沙弥尼沙弥有十戒。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在家的男女弟子有三归五戒。七众的差别也就是根据所受的戒法不同而定。对于戒法的内容这个我们将来还要广学这里我们先做一简要的介绍。接下来呢 。在对佛陀的在这四十多年里面一些重大的事情。略微做下介绍在释迦牟尼佛成道第六年以后。根据史料的记载。详细的年月活动地点就很难看到踪迹也仅仅从一些资料当中知道。佛陀历年雨季安居的地方因为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经当中。比如说《大方广佛庄严经》《佛本行经》《佛所行积经》《佛说三世因果经》等等。都差不多计数佛陀成道五年以后就停止了。就没有贯穿佛陀一生事迹的传记可记。在西藏呢有一位麦彭仁波切他写了一部叫释迦牟尼广传白莲花论白莲花论他所记述的范围非常的广从佛陀三大阿僧且期间做菩萨一直讲到佛陀入灭。时空跨度非常大。也很难准确了解佛陀道成肉身一生的事迹完整的很难。现在根据僧且罗恰所积经,其中有记载佛陀历年雨季安居的地点。大概情况是这样的第一年是在波罗奈国。第二三四年分别在。王舍城附近的灵柩山顶第五年在皮舍尼。第六年在据楼罗山第七年在三十三天这是佛陀上升到忉利天为他母亲说法我们知道佛母。摩耶夫人是在佛陀诞生七天就往生了为报母嗯佛陀就上升的三十三天。也就是忉利天母亲说法。著名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在这个时候说的。第八年十一十三年就是在鬼神界。就是乔撒尼国的一部。就是索契国的恐怖林里边第九年在乔撒尼国第十年在只提山。这个山的具体位置不很清楚。第二十年在摩羯陀国闲居处第,十四年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第十五十六年在夹批罗卫国。第十七十八二十年在王舍城。第十九二十一年在舍卫城附近的托尼山往后呢。就又在鬼神界四次。舍卫城十九次。最后呢第四十五年在拔祈境内的皮江村安居。这就是雨季安居。我们通常说的僧那戒那多少就是凭借他参加雨季安居的年数来记的,每安居一次戒那就张一岁。比如一个比丘说他戒那十五年。就表示他安居十五次。在比丘僧团中是非常重视戒那高低的。南传佛教国家大家在一起互相都知道你是比丘是沙弥。都知道戒那高低在一起聚会很快就排好了座次。戒那高低就称之上座比丘。低的就次之。非常重视根据戒行德行来排定的井然有序的次序 所以说佛教平等但是重视德行。佛教当中是非常尊重有德之人并不以世俗的年龄高低来排定。这是我们佛教徒基本的常识。有的人会说。这个出家师傅这么年轻。怎么让老爷爷老奶奶为他做事啊。就觉得太不近人情了吧。其实不是。因为出家师傅虽然年轻。或许他的戒那可不清他的德行可不轻。况且他还是出家师傅呢。这就是雨季安居。在补充说明一些。佛陀在晚年的时候并不是说个方面都很顺利。作为一个人间的佛陀。弘法利生在这个五浊恶世。众生苦毒众生也很重。可以说任何一个弘法利生的这些大德都不是那么顺利。都付出很多辛劳。佛陀呢也不例外经典里面曾经这么说。说王舍城里三分之一的人信佛。再三分之一的人知道佛丹顶鹤不信佛再三分之一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有佛。可要具有佛缘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今天我们在大街上看到有的人对佛教有着千奇百怪的各种态度这其实并不希奇,没有相当的善根其实是很难信佛的。信佛乃至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懂得信佛懂得修行的人福报真的是很大。众生的根器是千差万别的,佛呢只能度有缘之人一直不能度无缘之人,要等这些无缘之人因缘成熟了、佛陀才能度化他。这不是佛陀慈悲心不够。也不是佛陀的能力不够而是诸佛因缘生。事实如此。因缘所生法。总是有生有灭那么。度化众生。也是需要缘起。这点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世尊晚年的时候。个方面也不是太顺利。在王舍城方面呢。后来追随过来的提婆达多就示现为一个恶人。他好和佛陀也是亲眷关系。却和佛陀是作对的他成为佛陀的弟子。又背叛佛陀。于是成为一个欺师灭祖的代表典型、在佛陀的晚年的时候他就不断的叫宣、叫佛陀把领导僧团的权利交给他。他来做佛。来领导大家。因为在他觉得佛陀还不如他。当然佛陀和弟子们当天也不会把这个权利交给他。所以他不能如愿。于是他就反目成仇; 他就掀起了反佛害佛的运动。这个菩提大多有个特点。他以神通作为号召以极端的苦行作为标榜。表面上看起来他所领导的僧团不是更有修行人的风范吗。就像今天我们的同修说某一位师傅很有修行。在山上闭关很长时间。头上还长了一个包。穿的衣服可破了。真是一个修行人啊。我就是对这样的师傅很有信心。我们今天的很多同修就有这样的看法。对不对。其实。这种标准衡量未必就正确。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从来就不碰钱,的人就表明他对钱财没有贪心吗?这显然不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就像很多东西你虽不碰他。但并不表示你不贪爱他。你可知道这个不得了的师傅他是怎么在山上闭关的。他是不是在师傅的指导下正确的闭关吗?我曾经听一个信众这样跟我讲。现在这个师傅虽然发疯了。但是以前人们都把它看作阿罗汉、他在山上闭关的时候他修磕头。是这样磕头的。一般我们普通磕头不是额头着地,吗。他磕头是把臀部翘的高高的。把头顶顶在地上
|
妙善 发表于 2007/11/5 16:01:00
|
第六讲答疑部分: (大净整理) 第六讲答疑: 大家稍微考虑一下,然后拿麦来说,今天听的内容还比较多,后来考虑了一下,有些事情还要补充的给大家说一下,在佛教里面,非常具体的认识,这些认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的很多人,了解的佛教,他不是从人生现实这个角度先去了解的,他是从这个抽象的角度去了解的,他所了解的佛,很多也都是从非常抽象的佛开始了解的,象很多今天佛教徒啊,本师释迦牟尼佛是谁?很多数还都不知道,他知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在西方,他也从来没听过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修行传教,这样一个人间化的,这样一个人间的佛陀,这次讲这个佛陀的故事,我们会发现,这完全是人间的故事,佛陀是怎样道成肉身,怎样在人间弘扬佛教,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好了,大家考虑一下,打九要麦。给两分钟时间,直接点排麦,每个人三分钟时间,好了,智净你在麦上了。(智净提问)顶礼上师!请上师慈悲开示,初学佛弟子,应该如何学佛?(上师回复)在音乐伴奏下,我们智净问话也带有伴奏性的。(上师提示下一位提问者)行云流水你说吧。(行云流水提问)我拿麦了,我不知道说什么,我说我应该说什么呢?(上师回答)你应该说什么,锻炼锻炼你说吧。(行云流水)嗯,他们说你是老师(上师提示)喂,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问。(行云流水)哦,问题?我好像暂时没问题,呵呵(上师提示)那你就让那个和平来问,现在是答疑时间(和平)喂?(上师回复)嗯,听到(和平提问)顶礼上师!请上师慈悲开示!就是往生弥陀净土和往生弥勒净土有什么区别?往生弥陀净土是不是易行道?往生弥勒净土是不是也是易行道?(上师回复)嗯,就这些问题是吗?(和平回答)是。(上师答复)好的,请稍候。那下面两位同修请稍等候,那么这样我们节省时间。嗯,刚才呢,智净同修问的初学者如何学佛?这首先呢,要明白什么初学佛,就是说初步的不太了解许多的佛学名相叫做初学者呢,还是说对自己这种身心的修行才刚刚开始,其实很多人学佛学多年,他仍然是个初学者,啊,因为他连佛教的基本道理,修行方法都没有搞清楚,那么,比如说我们这次佛学班开课啊,讲得就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和修行方法》,那么你初学佛法,听这样的这个课程,一个一个的听闻,听闻回去好好思考,我们一般呢还会适当的布置作业题,认真做答,去找一个资料啊,静静的坐下来思考,所讲的道理,这就是初学者该做的事,这不一而论,每个人因缘不同,有的同修说,初学多看点书,但是我觉得,盲无目的的多看书,并不是对他有好处,因为他可能缺乏鉴别能力,他如果也不知道,也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他看什么书也不知道,可能长期因为闻思这种不清净的讲法,可能会使他更加成为初学者,甚至呢,还不如一个初学者,因为初学者他虽然不懂得佛法,但是他的发心是很纯正的,他那些品质各方面都是很好的,这其实是修道的很重要的前提,他……我今天这个电脑啊,是挺卡的,稍等一下……那么这个初学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多闻思,那我与其叫他去多看一些书,我觉得还不如他有能力的话,多看佛经,佛经也不要去说,我适合看什么什么经,能看进去你都看,因为所有的佛经,你看这本看那本看这本看那本,那其实都一样,看佛经是不会有错的,你除了把比较流行的佛经拿来看,你可以呢用这种方法,去阅览佛经,然后呢,配合性的,针对性的听听一些法身大德的开示,因为在这个时代,真的不好说,你说很出名的法师,他讲得就一定很好吗?那也不一定,无法用这个做衡量,所以这只能说,如果一时也找不到这种诚实而有修行的善知识的话,那你呢就自己多看点经书,也会让你明白很多道理,那么随着经书的指引,再去慢慢寻找善知识,那这样呢,只要你始终围绕着,对佛法僧三宝的皈依,这个方向,这个就不会有错,这是对初学者的一个建议,应该树立自己坚定的皈依,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觉得初学者啊,绝对不是注重于先去弄很多理论,佛教并不于什么理论,理论只有通过学习和修正才能够通达,你搞那么多知识理论和现实生活毫无关系,那不学也罢,你要联系现实生活,从开始学佛调整自己身心,开始对人生啊,对生活啊,对这个生命啊,开始正确的态度和认识,然后在生活中去实践,去检验,自己这种对佛法的理解,是对还是不对,我觉得初学者应该这样学佛才是正道,那当然,这其中的善知识是很重要的,善知识呢,我们要多多亲近,要承事供养上师,上师有三种,一种呢是你的导师,他可以在善恶的抉择,如果修行解脱上指导你,这是很重要的善知识,不是很容易遇到,还有一种善知识就是说,他鼓励支持你学佛修行,为你提供外护,这也是一种善知识,还有一种善知识呢,就是说,在物质上帮助你,为你创造很多条件,你比如说,你到这里来听课,电脑也不懂得操作,但是你如果碰到这种很热心的同修,你不会报名他教你报名,你不会上电脑他教你上电脑,这就是善知识,在实际行动上,物质上支持你,还有的同修呢,在你感到迷茫的时候,在你苦闷的时候,迷失正道的时候,他会为你引导,为你介绍好的经书啊,为你介绍善知识啊,他鼓励你啊,等等,这也是善知识,那么其它的比如说像法师啦,具有慈悲心的,有修行的法师,他为我们宣讲佛法,开我们的迷蒙,这就是善知识,所以说应该多亲近善知识,应该多多的亲近、承事、供养善知识,这样就是初学者,初学者如果能够这样恭敬的进入佛门,遵循这条皈依老实修行学佛的一种路线的话,我相信这样的同修很幸运,进步也很快,他呢也不去追求什么一定要很高深的禅定啦,怎么个获神通啦,也不是追求我学佛以后我福报有多大,我这个生意会变成很快的就胜利啦,我身体什么就好了等等,他不追求这些,他就是为了解脱这个烦恼,为了真正得到佛法的甘露,这就对了,这应该是初学者正确的态度,在慢慢的陶冶自己的身心,改变自己的性情,这样逐步逐步走上来,那你的根苗就越来越正,根苗越来越正呢,当然就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摄受,那么自然而然呢,这个就不缺了,路自然而然就铺平了,否则你不是从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是把自己的根苗摆正,这样的一个角度去所谓的初学的话,在我看来都是,嗯,不是太正道。好了,下面呢,就另外一个同修,就这个叫和平这个同修问呢,这个弥勒净土和西方极乐净土的区别,应该来说,从净土来讲,没有区别,因为每一位佛菩萨都有他的愿力,有两类佛菩萨,他们发愿不同,一种以众生庄严,一种以国土庄严,比如释迦牟尼他就是什么,以众生庄严,那么,像阿弥陀佛,他就以国土庄严,阿弥陀佛希望以清净的国土来摄受众生,所以他摄取清净国土,主要渡化清净的大根机的众生,那么释迦牟尼佛呢,以众生为庄严,他主要是为了发愿要渡化我们这些五浊恶世的众生,所以呢,他没有这样以摄取清净像极乐世界那样的众生而成佛,他反而是到我们这个人命短促的娑婆世界来成佛,来渡化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苦浊的众生,这是佛祖本愿的缘故,所以说,我们讲到净土,要去看本愿是什么,非常重要,因为每位佛菩萨都有他殊胜的大愿,那么这个根本大愿就决定了,这个佛菩萨摄受什么样的众生,那从究竟上来讲,成佛的所有佛陀,他的慈悲心都是无二的,所以我们学人呢,心也不要过于分别,其实我们应该这样想啊,那其实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那么阿弥陀佛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化身,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说,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在娑婆世界的化身,佛佛道同,佛佛平等;那至于个人的因缘不同,你比如说,我们说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讲到这些,那是无忧之国,那里纯有极乐,没有痛苦,那跟我们娑婆世界这个痛苦相对照的话,那么就深深向往,那这样众生就愿意到极乐世界去,然后不管到了那边他就慢慢成佛,但是从修行这个成佛的快慢呢,这个菩萨道这个功德大小来看的话,我们又可以做一番辩解,你比如说在这个娑婆世界,行善一日呢,在这个极乐世界行善百年呢,极乐世界这个时空,极乐世界这个一昼夜,在这个娑婆世界就是一大劫啊,一大劫是个什么概念呢,成住坏空是一个中劫,一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一个小劫,它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人寿从十岁每一百年增长一岁,一直增长到八万四仟岁,八万四仟岁然后,人寿每一百年再降低一岁,一直降低直到十岁,这样称为一小劫,那二十个这样小劫就称为一个中劫,那四个中劫,所谓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就构成一个大劫,那我们现在所处的劫数,时间上概念就是贤劫,那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尊佛,那么刚才你说的这个弥勒净土与弥勒菩萨,就是弥勒尊佛当来下生,他就是贤劫的第五尊佛,那也就是说,在贤劫一大劫过去,那么也就西方极乐世界一日一夜,西方极乐世界一昼夜,我们这个世界,将一千尊佛出世,你首先明白这个概念,西方极乐世界呢,分为九品往生,上品中品和下品,每品又支分为三品,大概的是分为九品,那么上品上升,花开即得见佛,中品以下,不是上品上生的,就不会说马上莲花花开,那莲花有的还要经过一昼夜花开,有的甚至经过一小劫花开,那非常慢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会有差别呢?你比如说,到了这个兜率净土,往生到兜率净土,那里是不存在莲花过几天才开,往生莲花即开,个个莲花化身,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也是因缘不同啊,那刚才回过头来再说了,在这个世界行善一日,比得上是西方极乐世界行善百年,你可想而知了,那就是说从菩萨行,从对功德的修行来说的话,那是不是慈悲心越大,他的智慧和慈悲发展越大越快,越容易成佛呢?所以说,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净土也是一样的,那么现在话说回来了,那这个弥勒净土呢,刚才说过,弥勒菩萨在他降生在人间,像释迦佛一样成佛之前,所呆的地方,所谓的兜率陀天弥勒内院,这也是个净土啊,历代很多高僧大德有往生到这里的,特别是那些悲心很重的,就想快点来这个世界渡化众生的,往往很多这个高僧大德都发愿往生到这个兜率净土,在唐朝以前,一千年吧,在中唐以后,一千年直到今天,弥陀净土盛行,那在之前的一千年是弥勒净土盛行,今天,主流大多数人都知道弥陀净土,但是很少人知道弥勒净土,这也很正常,缘生缘灭,因缘缘故,一方面,少人弘扬,大家一般不了解,另一方面,跟历史上的一些原因也有关系,因为弥勒净土很殊胜,历史上很多外道,我们看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啊,他都是运用弥勒佛降世这种思想来达到他的政治目的,被外道所利用,那这样呢,在政治上也毁坏了弥勒净土,这也是个原因,另外有一些原因,就是历代的有一些法师,一些学者,他这个有偏见,有点歪曲弥勒净土,所以导致今天这个现状,那么我们这个想修行弥勒净土的同修呢,他也是有大志愿的,他想快点来渡化众生,悲心很重,另外弥勒净土,弥勒菩萨跟我们缘分很深啊,这个兜率净土是在这个欲界里,专门化导这个欲界的众生的,而且弥勒菩萨将来在天上两千年降生人世的时候,他龙化三会说法,渡的基本上都是释迦牟尼佛的遗教弟子,什么叫释迦牟尼佛的遗教弟子,就是我们这些在佛世的的时候没有被渡的,遗留下来的遗教弟子,其实经书上都授记,将来都会成就,都会成佛。当然这个未来佛的净土也非常殊胜,我们也可以发愿往生到那里,这就是因缘和本愿上的一些不同,那么好了,那往生弥勒净土的同修他是不是和西方净土就无缘了?那也不见得,你比如说他也可以这样发愿,等到追随弥勒菩萨,到弥勒菩萨降生,就成为弥勒跟前弟子,然后历尽贤劫千佛,助佛扬化救含灵,在每位佛前面都得授记,那么等到贤劫千佛都灭度,就要过渡到未到星宿劫的时候,那就体现这个世界不是成住坏空吗?世界坏了空了,那这里人都没了,那时候去哪儿?那时候再往生西方啊,你可以那时候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啊,是随愿往生哪。所以说,修行弥勒净土的同修,将来他还是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啊?所以说,诸佛菩萨净土是无量无边的,大家可以去看《佛说摄受净土无边功德经》,诸佛净土是无量无边,我刚才说过,极乐世界一昼夜,是这个娑婆世界一大劫,那么比极乐世界更高级一层的世界叫“袈裟幢世界”,“袈裟幢世界”的佛土庄严哪,和它的时空呢又跟极乐世界不能比。“袈裟幢世界”的一昼夜是极乐世界的一大劫,一层一层的世界,一直到最后,经书上也说,世界是重重无尽,但是在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这些佛国固然很好,但是跟我们的因缘呢有大有小,我们一般现在比较有因缘的就是极乐世界净土,弥勒净土,大家还知道一个过去玉琳国师提倡的一个药师佛净土,这个叫大家所了解,跟我们也比较有缘,有缘就比较容易往生,其它因为缘分不够,就像那个地藏菩萨,那个《占察善恶来报经》里面也讲了,在佛陀说法的在会,其中有几位菩萨,他的身上的光明特别显耀,比如象观音菩萨、象普贤菩萨等等,身上光明特别显赫,那是为什么?那是因为这几位菩萨,跟我们这个在会的众生因缘殊胜,并不是说其他世界的菩萨,或者其他的佛功德不如观音菩萨,所以我们往生净土也是这样,个人因缘的问题,都很殊胜,净土之间也不存在说你好我好,或者说互相争斗,不存在这个。在《妙法莲花经》里面说,这个修持《妙法莲花经》者,在临终的时候,千佛授,那么好了,还有呢,在密教里面,也宣说了很多净土,因为它有很多东西不是一般根器和信心者所能够了解的,所以这里也就不再宣说,那是非常殊胜的净土,比如密教里红教里面说的,莲花生大士的净土叫做铜色吉祥山净土,一般来说修行大圆满法,上师瑜伽法,与上师相应,这个修好了,那肯定是能往生到铜色吉祥山莲花生大士的净土,因为莲花生大士“嗡阿吽,班则格热,班玛斯德吽”其实就是一切上师的总集,一切诸佛的总集,这里呢,我们佛学基础班,这个道理呢就不再加以深入的阐述,稍微提示一下。好了,下面一位同修,我看大家今天,今天是周末嘛,大家这个看来热情还比较高,那我们就时间稍微推迟一下,尽量满足一下,大家这个提问的需要。下面麦克风交给后面两位同修,希望后面两位同修藉着麦克风来简要的说出你的问题。(提问者)顶礼悲华上师!(上师答)不用称呼上师,请开口,话筒靠近一点,说话声音大点。(提问者)您是不是说就提到,佛陀是人间的佛陀,你这是这个,以前好像是在哪儿看过,这是说是太虚大师非常倡导的,对这个大乘教积极的出世入世这个积极现实意义,我的问题是出自于,我这个声音怎么调,我也不知道啊(上师提示)不用调你直接说,把你的问题直接说出来。(提问者)我的问题是在于啥啊,我在这个近期诵这个《妙法莲花经》的时候吧,忽然生出些问题,还不太敢来说,是怎么的呢,就是说佛陀在这个鹿野宛与阿若乔陈如等五比丘说法,初转法轮,佛陀在世说法49年之中呢,渡化的这些弟子中,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说证得的果位都是阿罗汉呢,包括佛经也都是大迦叶带领的五百大比丘,神通大阿罗汉编纂而成的,佛陀在《妙法莲花经》里面也都说的很清楚嘛…… ……但是他的这个弟子怎么会都是阿罗汉呢,这个不是太理解………(上师提示)好,禅缘,到禅缘,刚才提问的同修问题基本能听懂,禅缘你继续说,禅缘你的麦没有声音啊,在之前应该调好,那就麦交给湛寂吧(湛寂)顶礼法师!刚才有两位同修请我帮他们读一下问题,第一个问题:请法师慈悲开示!鸡蛋是荤的还是素的?我发心吃素的话,是不是以鸡蛋、蛋糕、沙淇玛都不能吃呢?这是秋卓朋友问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请法师慈悲开示!淫罪是谓性罪,不能忏罪,那么在家居士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呢?这是空空同修提的问题。(上师回答)嗯,好的,因为刚才这个湛寂,她是用内放功能上来的,所以我一开口就有回音。我先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修的问题,他说为什么最早佛陀身边的弟子都是阿罗汉。首先有明白啊,并不是说佛陀的弟子都是阿罗汉,象弥勒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他们也都示现做佛陀的弟子,佛陀弟子哪,不是说只分为,而且许多大乘菩萨呢,都以在家身份出现,象文殊、弥勒都是出家的身份,象维摩诘居士这个其他的也都是在家身份的菩萨,为什么说当时的时候,这个和释迦佛的本愿有关,想想看,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很苦的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绝对不是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你如果跑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人家宣说声闻乘法,那谁听呢?估计没多少人来听,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水七宝行树庄严啊,那个美妙无比快乐无比,谁会想到什么离苦得乐呢?对不对?那因为释迦佛慈悲啊,大悲释迦佛被称为大悲尊者,大悲白莲花,你看我今天这个UC名字叫大悲白莲花子,就是这个意思啊,白莲花,大悲白莲花,它是一本经书叫《悲华经》,就说释迦佛的五百大愿啊,慈悲啊,你看,释迦佛是以三乘法渡化众生,在极乐世界,你要生出大乘心,另外兼带摄受小根器的众生,比如说弥勒佛降世,弥勒佛降世的时候,直接说出世法就行了,最低从出世法开始说,就证阿罗汉果,他不要跟大家反复说,人天正道,人天法,那佛陀呢,这些法都讲,比如师父讲法,经常讲人天法,只有把人天法基础打好,才有可能说往生净土,才有可能说得到解脱,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啊,因为根基不一样啊,渡化根基不一样啊,当时佛陀在出现世间的时候,那很多人都有善根的,他就想印度那时候,就很想啊,离欲得寂静,解脱轮回,普遍的需要,所以佛法就应运而生,所以当时那个小乘法,解脱道,就是那个超离轮回很得人心的,而且很多人愿意这样走,所以佛陀有很多的声闻弟子,特别看那个《悲华经》就知道了,那些发大愿来渡化恶世众生的佛菩萨,他们的弟子都是声闻弟子,那些比如说象阿弥陀佛那样,当时做为转轮圣王啊,他发愿摄取清净国土,摄取清净众生,他身边跟随的一般就是很少,甚至没有声闻弟子,这其实正体现佛陀愿力的不同,因为诸佛菩萨都是愿力而感召的,我们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就会成佛。那么这是一种慈悲的表现,当时佛陀出世的时候,小乘法为主,那大乘法是隐现的,就不是很明显,密法也不是很明显,那么到后面发展呢,人的根基就开始低劣了,为什么这么说,那小乘根基比我们还高?那当然,佛陀在世象舍利弗尊者,目键莲尊者,一般来说,听佛闻法过的弟子,最低程度都证到初果得法眼净,如果你当初亲见释迦佛,听过法啊,佛陀教化过你,你受持过佛陀,那你肯定,我想最低也是初果罗汉转世吧,按藏传佛教的说法,你这位活佛过去最低是初果罗汉转世的活佛,佛陀的意思是转世者是修行成就的,那你起码是初果罗汉转世,那么到后来人的根器烦恼就越来越重,那么你这种世间,完全出离世间修行,那么今天你看,一说修小乘法就说那很困难啊,好像行菩萨道在人间,比那个更难,一般同修都这么认为,其实不是,是出离心的差别,所以那种出世间的佛法,不太为人所接受,所以说大乘菩萨法呢,方便救度,大乘菩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把众生这种贪欲心呢,用慈悲心、菩提心去自然而然的转化它。那就是把欲、爱化为慈悲,把贪婪化为菩提大愿,这很方便善巧,如同说这个毒药,我加了一付药搅拌一下,使它变成有利于身体的药。这是大乘菩萨道的方便善巧,和对烦恼的不同态度,所以大乘法方便多。使修行者成为菩萨,心量大,心量大容易成就,到后来慢慢众生根基,到了今天应该来说,更加的娇薄,为什么?今天的人烦恼很重啊,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住,是吧?他动不动就会生气啊,种种怪模怪样,恶习啊,非常普遍,那这时怎么办呢?也许光光靠小乘法,靠这个出离心为主的小乘法,光光靠这个菩提心为主的大乘法,这个大乘小乘一些比较通行的法,对他可能都很难奏效,这时候还有密法,密法就是秘密的一些法,就是它可以利用这个贪欲,更方便善巧的渡化众生,那么这也是存在的,从实际的修行,通过善知识直接的摄受,或许是末法时代众生得力、有福报,快速的转皮肉之身,得到解脱的一种殊胜的途径。所以这也是一个捷径,一个非常殊胜的道。就像刚才前面这个同修说的,这个弥勒净土,可以讲它也是,西方极乐净土,它也是非常殊胜,非常方便的,是捷径的易行道。那么如果你真正了解了,或者有的同修比如说我要往生弥勒净土,那可能真是捷径当中的捷径,殊胜当中殊胜,方便当中的方便,这个也是因缘决定的,所以说到后来,佛教,佛灭度后五百年以后,渐渐的大乘法就留行了,那时候大家追求净土啊,以天生而成道得解脱,过去呢,要出世间才能得解脱,现在转为生天生净土就能得解脱,那大乘法就流行了,小乘法就隐没了,到后来呢,到了印度佛教发展到后期的时候,那密乘法就盛行了,那大乘跟小乘就隐没了;这个佛教发展的过程,太虚大师做了深入的阐述,就这样一个道理,所以说佛法分成不同的一个时期发展,你比如说今天,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啊,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心烦恼特重,你说爱欲很深,你看现在的人,也不象过去的人,对吧,你就讲人类的所谓的爱情吧,现在爱情小说,我觉得好像也被很多男男女女看做是好象很傻的一件事,现在好象很现实,你说他爱很纯真,好象也谈不上,对不对?过去讲得那些牺牲啊,忠诚啊,今天看来有点不是太好。今天的人,你说他爱欲很淡薄吗?可是他又非常注重现前感官的享乐,他会最现实了,眼前没有的他绝对不要。那么这样根器的众生怎么办呢?怎么渡化呢?你一下子跟他讲出离世间,象阿罗汉道那样解脱,让他专心修禅,一禅二禅三禅,四念处,证悟无我出世间,达到这种离生喜乐境界,种种禅定法,估记很困难,好了一下子跟他讲,唉呀很遥远的西方极乐世界,说你死后去往生,他说我活都活不清楚,我还管他死后?对不对,所以到了今天的人,或许人生问题对他是个大问题。所以佛法也就应运而生,所以说我们为什么来说弘扬弥勒法门呢?来说这个人生佛教,为什么给大家介绍这个非常亲切的安乐道来渡化众生的弥勒佛呢?还不就是因为众生如此而定的吗?对不对?你看我们大家大多数问的问题,最关心的是什么?就是人生的问题嘛,哎呀我怎么烦恼啦,我学佛以后我心情好多啦,对不对?我真的一点福报都没有,你看我学佛以后福报也好了,怎么的,这不都是人生的问题吗?那现在众生想不了那么远,所以说人生佛教,在末法时代正当其机,那么所谓的大乘、小乘、密乘,所谓的显宗密宗就应该融合起来,这样呢,根据不同的根器,众生分别受持,各安其位,这样才能起来这个佛法在人间驻扎的一个功效,你想想看,世上的人他都觉得佛法是怪物了,那谁还来信佛,没人信佛,佛教的氛围就没了,那佛教都没了,都不能沿续了,那我们到哪里去求解脱啊,对不对?所以这是应运而生,对不对,你比如说今天师父要给你讲四圣谛,八正道等等,他就说你这个人逃避啊,就会说你这个人逃避人生,对不对,很容易这样想吧,你跟他讲你好好学往生净土啊,到天道去,佛菩萨威灵感应,那有的人就说,你这不是神权迷信吗?(下续) |
大净 发表于 2007/11/9 18:47:00
|
第六讲答疑续:(慈静整理)
但是你好好的跟他谈一些人生问题,他就会对佛教很好,起码他就会觉得佛教是个哲学吗,可以陶冶我的性情嘛,就像我到一些地方讲法的时候,有很多像比如说修炼瑜伽的,开瑜伽馆的,还有的搞一些像社会心理方面的,他就很喜欢跟我说话。 他意思就是说师父您讲的很好啊,我说你学佛为什么?他说学佛是一种生活方式么,但是这是方便善巧。当然了,这时他不会真的进一步一下子就了解了,佛教有多么的高深,可以引导我们走出生死轮回。而且能够在生死苦海中获得大自在大解脱,这个对他来讲这是现实的,所以说佛教是因为方便而来,所以大家要这样理解,那么我们对佛法的看法就会圆融一贯,而就不会说舍此就彼,就不会像在针尖的小孔里看天一样,井底之蛙对不对?也不要像今天很多同修那样,动不动就这是密宗的、那是显宗的,我们密宗对上师是很恭敬的,你们显宗无所谓恭敬不恭敬,其实这都不对。对上师,所谓上师就是师父么,管他怎么称呼,本质上,就像过去人说的和上。过去的和上,上还是上面的上,你看有教授阿奢离,有教自己行法的师父,就是教导我们佛法的善知识对不对?那难道都不要恭敬了?难道因为你的宗派不同,这就不要恭敬了?那是本质的佛法,所以这都是偏差。他不知道佛法度生乃方便也,绝对是方便。那当然了,到我们今天时处末法时代的众生很苦,我以前讲金刚心总持论就说,苦在哪里呢?一心想学佛呢也摸不着门路。为什么?因为佛经上有讲两点:1、佛教发展到末法呢很多正法丧失了,善知识圣贤隐没,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想想看,我们比如去学校里读书, |
大净 发表于 2009/1/26 13:53:00
|
《人间的佛陀》第六讲 校对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合掌,称念圣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我们这次佛学班,从讲课到现在,第一部分的内容差不多就快要讲完了,我们这次佛学班的题目叫做《佛教的基本道理和修行方法》,其中呢,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佛陀篇》,讲得是佛陀在人间降生,道成肉身,乃至弘化人间,最后入灭,到最后经典结集,整个过程。《修行篇》呢,讲得是各个教派的基本修行方法;那么《道理篇》讲的是佛教的一些基本道理,总体来说,是对佛法进行一个概览,也是为了满足初学者的学佛需要。那么上一堂课呢,我们已经讲到世尊入灭,世尊的肉身永远的离开我们。那么今天呢,这一讲可能将结束《佛陀篇》的内容。在讲解今天内容之前呢,我根据一些其它的资料,想对前面,世尊在四十多年期间,他领导的僧团,以及如何行化的事迹,再做个介绍。因为前面这部分内容讲得很少,只讲到渡化五位比丘,和第一个在家佛弟子耶舍的故事。今天呢,在讲课之前呢,做个补充。 我们来看,世尊在人间教化四十余年,普遍的说法是四十九年。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菩提树下,也是呆了四十九天;然后弘化呢,也是四十九年,都是七七四十九,就一个周期啊。这里面,数目上,或许也有巧合在,也是一种表法。因为七是个变数,七七又是一个七,又是一轮更大的变数。所以这其中也暗合一个生命个体,他从开始修道到他解脱,需要经历的这一番过程。也就是说,一个凡夫,从一开始,到最后解脱,得到成就,是要经过身心变化的一个又一个过程的。所以说这其中以七,这个数,做为变化的一个周期。其实七这个数,也是有它的道理。你比如说人,我们现在的人,每隔七年,就有一个大变化。你比如说,七岁的时候,二七十四岁的时候,三七二十一岁的时候,四七二十八,二十八岁的时候,五七三十五,三十五岁的时候,六七四十二,四十二岁的时候;差不多每七八年间,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这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这样一个过程,好了,这个我们略微提一下。 在金刚经里面说的,“祇树给孤独园”,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有的。是由城中的一位大长者,叫须达多,以重金购买当时奇祗陀太子的花园,后来这里面有一段佳话。当时祗陀太子呢,也是想看看这个长者到底发多大的心,说:“你要买我这个花园给佛陀做精舍啊,那你得用黄金铺地。”须达多长者呢,毫不犹豫就拿黄金铺地。于是太子只好说:“那这地是你的,但树是我的。我们一起来供养佛陀吧!”于是“祇树给孤独园”从此就供养给佛陀,成为著名的弘法中心。 经典上有这样说:“供僧功德与供佛无二。”那么怎么做功德呢?在人间,当行人间事,平平常常的就是功德。有的同修觉得:“哎呀,修道不在师前,做功德嘛,不一定会要怎样怎样。”其实错了。做功德就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这个人生病了,你为他解难。帮他去看病啊,照顾病人啊,这就是功德。你为了让师父能够方便的弘法,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给师父供养米啦、钱啦,吃的穿的用的住的,不管以什么形式,这个都是什么?都是功德。你不能说功德不在于这些有形的,功德在内心啊,内心这是修道啊,是个人根据自己的修行境界,去体证的。既然是功德,我们平常说的做功德做功德,那就是很具体的。往往是具体的行为去做的时候,内心才真正的升起功德。所以并不像有些同修说的那样,动不动就是无相布施,无相功德,好像什么都不做,只要念头动一动,功德就大的不得了。真的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这样其实错会了佛经的意思。那是“悟道”的功德,并不是你说的那样,什么功德也不去做,只是在那里动动念头,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很大很大的功德。而且反过来,还去饥嫌、还去嘲笑那些实实在在做功德的修福的人。因为我们修行者,一方面,要好好的自净其意,反观内心。另一方面,在外在上,也要不断的给自己修功积德,这样福慧双修,才是修行的正道。你别管别人怎么说,你始终要这样记住:“福不唐捐。”修行人是要有福报的。福报是靠自己修来的。修行人是要有智慧的,智慧也是靠自己修心得来的。所以说,“福和慧”,两个都不可偏废,这才是修行的正道。佛陀是福慧两足尊,我们要想成佛,就必须修福啊,修慧啊,而且两个都不可偏废。你看这位给孤独长者,他一掷千金,供养佛陀,建设道场。像今天哪,也有不少的人、也可以说是在家的居士菩萨,对护持教法,供养法师,供养僧团哪,也是不畏余力。但是也有很多,其实呢,在这方面还是相当的吝啬。有的呢,虽然有所供养,但是非常执着。甚至呢,就说,好像供养完了,还得听他的。供养完了,对传教的法师又不恭敬,又不好好的护持教法,那这样供养其实已经大打折扣了。而且我们要知道啊,供养三宝的功德,福德是非常大的。在经典上说,有一位农民在地里劳动的时候,翻土的时候,挖出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记载着,过去这里曾经是一座寺庙,于是他就发心盖这座寺庙。但是他也没有多少能力啊,他把这块遗石呢,放在那里,然后周围砌起来几块石头,准备打地基作围墙,还没开始怎么做,他就去世了。庙还没盖成,他就去世了。他这一去世啊,他立马转生在天上,成为忉利天子,福报大得很。像庄严佛像,修复佛像,功德也是非常大的。过去,你看那个一对夫妻,他是这样结下这个修行的缘的。他在野外啊,看见一个破旧的佛像。其中一个人拿斗笠去盖,另外一个给佛像缺损的地方来贴金。后来这两个人在佛前发下誓愿,愿意生生世世成为夫妻,护持教法。其实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这个生下来时候会放金黄色光的迦叶尊者。后来他们俩个夫妻呢,好几百世都是修梵行,相约相伴,最后都皈依在佛陀座下,成为僧团里的一员,统统都证到阿罗汉果。这就是佛教里面所说的:“福不唐捐”啊。微小之因哪,种下去将来必然结果。所以金刚种子种下去,将来必得菩提之果,这个因缘福德之力是不可思议的。 好了,那所以说,至于这位师父,到底是不是罗汉,咱们是凡夫俗子,也看不出来。但细细一想,难道这样就是学佛吗?当然自己可以思考的,我们需要这样极端,疯疯癫癫的去学佛吗?对不对?难道每个学佛的人,都得学得像济公和尚的外表那样,疯疯癫癫呢?毕竟,我们都还不是像济公和尚这样的圣者。圣者行为,自有他的妙用。那凡夫怎么学,对吧?就像你一个兔子,怎么可以学一头狮子,去越过悬崖呢?绝对是不可以的。那蚂蚁有办法学大象走路吗?大象看到河流,它游都不游,一脚就踩过去了。所谓香象渡河,对吧?那一只蚂蚁,或者像一只小兔子,你掉下去不是淹死了?所以种种的稀奇古怪学佛,修行方式,这都是来自自己的贪心。“执像而求”,所以真正的德行,并不体现在这里,这样往往很得人心。
|
[论坛小贴士]: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