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弥勒寺讲法----七净门与禅观诸境录音整理(下半部)附智海整理的上半部
发起人:清莲  回复数:3  浏览数:5964  最后更新:2005/12/14 23:19:00 by 智海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5/12/1 23:40:00
清莲





博士后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572
经 验 值:1178
注册时间:2004/4/2
弥勒寺讲法----七净门与禅观诸境录音整理(下半部)附智海整理的上半部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录音整理(下半部)
这个应称为无常,还不足以使我们断除心的疑惑,应该获得刹那之间的了知无常,叫无常法印,无常法印这种智慧的获得,他看一切都能看到它的灭相,所以叫无常法印。彻见它的灭相,看到它的死亡,万物皆空,这种时候有话说了,彻见、实见无常之智,称为无常法印智,好了,再看下面,同时悟生者即灭,无足爱恋,虚不足恃,皆为苦患。此是「苦法印智」,好,他这时候真的知苦了,为什么苦啊?无常故苦,为什么无常故啊?因为万物本无常,而我执我之心却执取无常之我,打个世俗比方,人家都说追求爱情对不对,哎呀,好苦、好苦!有苦有乐,不对,爱本身是苦,爱是一种梦啊。你所爱的东西它是没有的,它是一场梦,你不断的执取它,而它又是无常生灭的东西,你说苦不是由此而产生的?要想灭苦,难道说把爱情追求到就不痛苦了吗?要想灭苦难道说没有这样的所谓的爱你就不痛苦了吗?根本就不是,原因不在于爱情于否,而在于我们的心执取于爱情,其实无常的,没有这个东西的。我们却执取它,其实真正看到实相的人不会执取,就因为我们没有真实见过啊,所以我们的疑惑不能完全断除,所以说除疑清净门这里讲到“除疑”,所以说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知苦,所以说获得无常法印者他紧而就会获证苦法印智,真的XX还有什么好爱恋的,看清楚了就没什么可恋的,就因为看不清楚,就是这样的,我们总是认为我们看清楚了,其实错了,你若真看清楚了,你不会心生爱恋,在当下的觉照中根本不可能生起,试想一想,如果你看清楚前面是一个粪坑,你还往里面跳吗?所以大家理解一些圣者的解脱不要理解成我回避、我控制着我自己,我就能够远离它的诱惑我就不痛苦,没有这么一回事,圣者无非前面就是粪坑而已,我不往里面走,烘坑难道还往里面跳吗?获得智慧的人他知道三界是火宅呀,六道都是苦,他还往里面跳吗?就因为你觉得三界不是火宅,你觉得三界‘天上人间’还有很多可爱乐之事,你觉得六道轮回不算苦啊,你有很多邪知牙邪见在,你对每样东西都心生贪爱,对我的工作,对我的长像,对我今天晚上的约会,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乃至对我厨房里面的一只碗筷,我家里的那个很先进的扫把,你都会生爱贪心,所以说不知苦啊,不知无常不知苦,所以根本谈不上出离。好,这就是苦法印智。更悟诸法缘生,不由我作,此即「无我法印智」,这里看清楚了,诸法缘生。扩大出去了,根本就不是有个我去能做主的,不是自主的。无我即是我不能做主,把不定做不了主,这叫无我,如果有我的话,他应该具备恒常不变的特性呀,它应当具备一个保持它的特性,个性存在一样的特性。好了,他现在就用智慧去观照世上的万物,生命体的一切,哪一样东西可以说是不变的?哪一样东西可以说我现在保有它的体性呢?没有,完全无我,不由我作,不是听我指挥的。连我都不存在,他这个时候便悟知无我之理。悟知我身既无常、苦、无我,他身当亦皆然。别人跟我是一样的。不停止类此之观照作意,持续用功,观慧将迅速进展。好了,这里就讲到后面,在这种三法印所获得的情况下他还是不停的用功,他这个时候还没有完全完全的看清实相。还要断续用功。那这种观察的智慧它就会迅速的向前推长,所以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到了这个智慧的时候下面的修行就会一日千里了。好了我们讲下去,前面讲到三法印智,接着讲第四种智慧,恒生恒灭智,前此虽知法之生灭,实际仅当一类相续之色心诸法现起时,见法起之初际及法灭之终际,这什么意思?总觉得所现一类相续法之中际为时颇长。这句话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我通俗的说,前面所说的生灭无非就是程度的不同,刚才打过比方,看见一个人生出来肯定会老死,这中间的相续太长了,不算真正的看见。那么获得前面讲的三法印智的时候智的时候讲的是什么,就是三法印是一种翻译啊,有的经典不这是样翻译,大家不要混淆起来,认为是获得道果最后的三法印,我们是随这个文来讲,好了,关健是辨明它的法义,那这个它也是在什么,观照现行法生起的生灭,而中间还是有一个过程,还是没完全的刹那去看,那么这里面才说他只看到法的生起跟终,中间这个怎么样不知道。所以说此皆因未明法剎那生灭理之故。后面尊者就讲出来了,必须明了法的刹那生起,前面还没做到,今则实时澈见一类法即使相续现行,彼亦剎那剎那生灭不息。其彻悟之道为观腹胀时,见其胀分二、三或多节而起。观腹瘪、经行、举足、移前、踩下、四肢曲伸时,同样见其迅速分成二、三或多节。观念头,见所观之念及能观之心俱迅归于灭。观疼痛,每觉照生起,见所观之痛及能观之心俱分数节而灭。此觉知法迅速恒生恒灭之智能名「恒生恒灭智」。好了,这个智慧非常之重要。就是生灭随观智。生灭刹那生起,刹那观照,所以这里讲到一个彻悟之道,怎么样才能刹那刹那的看到?就把动作分解,你比如说我的手抬起来,通常来说就是一个抬的动作,我细分,我把抬起来这个刹那的动作分为一二三四五个段,所谓的五节,每一个节里面有生跟灭的观照,再把每一节再分开呢?再分下去呢?好了,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就会数数的即可当下的看到所生所灭,这是非常重要的。持续不断的观照生与灭,这就是内观禅一个很重要的精华,这里面还讲到一个功用,比如说我们身体痛疼,如果你成就这样的观照能力,那么在痛疼生起的当下,你就能够很快的将痛疼分成数节刹那而灭,所以说内观禅功深的人他克制痛苦这种超越的能力比一般所有人都强,他绝对有战胜痛苦的功用的,他的忍性比一般人要强,这是讲现实的功用。好了,当这种生灭随观智,所谓恒生恒灭智的现前的时候,尊者这里说到此智一生,觉观即变得容易自如,毫不费力。这话什么意思?平常的觉观是断断续续的,如果能觉观到这种程度,那么观照任何一个东西,它就会自然现前,毫不费力,此时会见到异光,涌生喜乐,周身轻安。有人甚至会微微飘于空中。这些异常经验易令人以为已成就特殊观慧。这里讲到得到这个智慧时候禅修出现的一种功能境界,甚至有的人在这种安静观照当中他身体甚至能腾空而起,微微的飘浮于空中,起路好像会飘,世俗人讲这个肯定成轻功了,哈哈,这个不是我们佛法追求的方向,我们佛法追求的方向要获得最终的智慧,这里讲到一个恒生恒灭智的获得,大家理解来很简单,就是刹那生灭智的获得,这个唯有通过实际的修证当中才能够祥细的辨别这个,不然的话,就好像看到天上月亮非常遥远,只看见轮廓,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好了,我大概的讲下,我刚才说了讲解的是大意,引起大家修学的这种兴趣。
好了,讲过了第四清净门,再看第五清净门。见道非道智清净门,什么叫见道清净门?如因此自满沉迷则于观智进展有障。因此禅修老师须如此告诫未悟之行人:「爱执异光并诸禅悦等,即同邪道,于观智进展有碍。观智进展之正道为不断地修观。」知所抉择何为邪道何为正道,名「见道非道智清净门」(明见何为进趣圣道之正道、何为邪道之智能)。这里面说的就很清楚,抉择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而在这个时候抉择非常之重要。所以为什么有很多禅修行者他离不开他的师父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微细的东西实在是难以辨别。一个人就像非常佰生,从来没有来过这个地方,他一个人在这里面乱闯,你说他危险不危险?所以说他前期这种对师父的皈依心如果很稳固的话,那么他修行到这里的时候那将没有什么障碍,所以说师父提醒他,大家看到这提醒里面包含的意思,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当中,这个人会出现种种神通境界,有没有神通你还另外令当别论,但是他这种禅悦会产生。因为修禅而产生的喜悦特别的强烈。因为凡夫众生轮回在六道当中,根本就离不开色受想行识的贪爱,身根的触角,就是非常喜乐的、身体轻飘飘的,就像人稍微修禅修到一定的程度时候,他那种狂喜心就会生起,这时候很容易陷入魔境,所以越往下修行他越知道前行的基础很重要,道理就在这里了,如果他平常能够不断的熏习自己的心,明白说追求智慧最终了脱是我的目标,XX半途间到处去观察分解,或者说他的出离心很坚定,他对他师父的正信依止非常坚定。那么经过这一关他就没有问题,对不对?很难辨别,因为这个时候的人哪,他不同一般没有修行的人,一般人根本别说看见光或者说禅修中什么还微微的飘浮空中的体验,都没有,那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这个时候也在严重的考验我们有没有陷入这种正与邪的抉择当中,XX明见,这很重要,所以这个门就称为见道非道智清净门,所以说要清净呢,这个智慧更加重要,所以第五扇门为见道非道智清净门即是此意。防非离过,谨小慎微。
好了,我们第六清净门。渐渐的看到曙光了。第六见正道智清净门,只有远离邪道才能够获得正道,那是肯定的,所以说如此抉择而唯知继续用功则愈能澈见法之生灭相。澈见腹一胀一瘪,四肢一伸一曲皆分为二、三或多节。由恒生恒灭智以迄「顺就圣道智」(契入圣道之随顺智能)之九节观智进境名「见正道智清净门」。就是契入正道之随顺智慧。下面会比较祥细的解释,就是说见正道智清净门下面经历了种种的智慧德相,这个时候获得了见正道,我们已经讲到了第五个清净门了,即将趋入见智清净门,就是获得道智、果智,这个第五个这扇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想趋入第六道清净门而辨察禅观诸境,这非得有前面的这个五种,达到见道非道自清净门,这个时候才能趋入,所以我们看到前面第五扇门其实非常重要,这个作为修行的一个魔境,这扇门危险是始终存在的,反过来看的话,修行为什么我前面讲过的必须有正缘,有好的师父,自己对师父有正信心,这里全身心投入修法,前面呢对佛法僧三宝的皈依性,这种坚定的信念,这对佛法僧三宝的了解,为什么修行,修行的去向坚定不已,这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前面如果这一点没有做到的人,当他趋入这个道的时候,他的危险就存在了,所以往往上不去,所以为什么像我们的弟子当中有这样的人的?稍微有一点他魔境就现前,他转身他就来了,这是一种魔境啊,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听从师父的教导,不知道这些前行的重要性,因为对师父所讲的这些佛法正理置若罔闻,那么自然而然就会陷入这样的魔境当中去,所以说稍微修一点功夫就不得了了,好像指天指地,连师父也都诽谤了,造这么重的业还不知不觉,很可惜,这也是宿世因缘的缘故,业力太强大了。好了,我们来看啊,第六这个见正道之清净门,这里面也讲了好几种智慧,一直讲到第十五种智慧。第5种悟坏智到第15种果智,这16观智这里这么多都在这个见正道自清净门里面去展现,好了,下面的就会觉得非常微细,大家随缘听一下,那么虽然说很多修行的人并没有到达这样的智慧,那么现在先跟大家说一说,我相信指导大家的这个正信去实修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他可以遵循其道,可以胜就胜道各种,因为我这样讲其实一直在遵循像刺嘛仁波切阿秋法王他反复强调的,反复宣导的,也是我的上师普扎活佛经常说的,就是说,同样的让一个人先行了知果得的境界,来体心空性好呢?还是让他按照空性的安立一步一步的破知而最终去证得好?先讲点这个好?完全无知是状态下一步一步朝前走好,抉择是往往是前者更好。我事先也是遵循这样一个思想,所以有的时候呢,会带大家往深入这方面去思维,想,同时也很重视去打这个基础,大家要辨别清楚这个缘起是怎么来的。这样就不会起这种狂妄之心。什么叫狂妄之心呢?一者,有的人说--哇!听的我懂了怎么修行,自己赶快回去去打坐。这就叫贪心狂妄心。二者,嗯,以前这个师父没说,这下我懂了,这又是狂妄心。第三,哎呀,不用了,现在师父既然说了这个法,那我赶快就这样修吧,那前面那些基础的功课,基础的锻炼,基础的反醒,都不要了。所以我最怕这样。事先跟大家做个交待,要明白这个意义所在。好了,明白这个我们往下说。好,看悟坏智。观智再进一步,所观能观之终际而非始际愈形明显,此是「悟坏智」之生相。什么意思?刚刚生起的时候不容易观察,但是它坏灭的相易于觉察,这个道理很有意思,我们平常看别人缺点不容易,看别人优点是不容易的。这个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就是说观灭相比观生起相要来的明显。我们讲无生无生,如何才能知无生啊,明明看他生,看不见了,怎么会说无生啊?对吧。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说的真的是属于禅修的口诀,这哪里我们一般看经书或者是稍微了知什么了知的呢?对吧,这里说到一个悟坏境,悟坏智的生相。悟坏,终际比始际愈显明显。好,其智仅觉知能所之坏灭,凡见色、闻声、遇人、知晓皆仅见其坏灭相。坏灭相,看什么灭什么,看山山没了,看树树没了,看地地没了,那以前有人说禅宗有讲的大地平沉,会不会说是这个境界?好端端的大地它沉下去了,没了,这是比喻,不是这个意思。禅宗所讲的有些境界更为高超,那是彻悟实相以后的境界。这里面完全讲的是在禅观的实修当中,行者他现行所觉知的境界。大家要从这个“有相”观的角度去看,莫入空性之思维中,现在讲的这个有相,从这个观念来看,就会觉得,我们就会像搞过XX工作的那样,非常理智的、非常细微的来辨别。好了,那么这样的原故,前面所说的三法印,也就是「无常观智」,「苦观智」及「无我观智」之悟境就会越来越增强。越来越增强的时候他会得到悟坏智,所谓的所观能观之终际而非始际愈行明显,也就事物的坏灭相,他越来越生起定解,我们平常看东西看不出坏灭相。你看着前面的电脑,没有一个人看出它的坏灭相。对不对?只是想的,过若干年以后电脑将不动,不动它还有残骸的,但是获得悟坏智的人呢,他刹那之间他能知其念,他完全越来越深入的活在当下的刹那觉观当中,越进入刹那的觉观,时空的观念越远离了凡俗的观念。好了,这是讲第5个悟坏智。
第6,觉怖智。怖就是畏的怖。悟坏智愈趋成熟,恒见诸法顿灭之余,生怖畏感,名「觉怖智」。感到恐怖。看什么,什么东西没有,看什么,什么东西没有,很恐怖,看这个六道的境界、看这个三界的火宅这种众生的苦,感到很怕。一看起坏灭相,所以说当下就生起恐怖,有一种怖畏感,叫觉怖智。好了,因为感知觉怖,又进入了第7苦患智。随又悟此色心诸法,皆顿归坏灭,是可嫌可厌之法,毫不可爱,此名「苦患智」。知道苦了,没有一样东西可爱呀。对不对?我们之所以知道这样东西可爱,首先觉得这东西它存在对不对?而且它配合的业习,他很可爱,他会很亲近,亲近想,常想,存在之想。都会引申我们这种贪欲心,那么如果能够悟坏,能觉度,那苦患之感愈来愈强烈,怎么还有贪爱心?不可能,它变成可嫌可厌之法,毫不可爱。就从这里来的,所以说诸法在于调正自心,而非改变外境。所谓的修行圣德都是自净其意,调正内心而得解脱,不是说要偷天换日,不是说要改变他人。所谓瑜伽行者乃是自修自证,自我改变,自我证悟,自我解脱,转自己的心,调正自己的心,从而获得果实,所以大家整个听起来就会很深切的明白佛陀所开示我们的解脱道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如何逐步的开启心中的佛性,而这些智慧呢,我们修都能够逐步逐步的开显,它本来就有,所以应该充满信心。好了,这叫苦患智。
第8,讲到厌离智。觉得苦患则生厌离吧。此色心诸法顿归坏灭,足见其不实,无乐,虚伪可厌。此名「厌离智」。根据《巴利文八讲集注》,觉怖、苦患、厌离三观智实应归为一智。所以某些行人仅三智中生起一二而已。就是说这三智指的是觉怖苦跟厌离智,悟到坏灭相的时候有的人感觉好恐怖,哎呀真的很苦,他这个时候不一定会很强烈的生起厌离心等等,总而言之,这样智慧的获得刚才讲的觉怖苦、方便离,它这个基本上是合在一起,所谓合为一起,实际上指的是生起这种出离心,愿意舍弃,因为我们凡夫众生是贪着,我们嗔心的生起也是因为贪着。你就因为有可爱之处,得不到满足,所以你嗔心呢,若无有可爱的之处、没有这个执取的心,它何来的嗔心呢?对不对?所以觉到是苦患智、是厌离智统统讲一种舍弃。他反过来了,反其道而行之,反过来就解脱了嘛。对不对?我们讲放下就解脱。我可以把这个拿起来,放得下,你放下了,什么东西都没事,这叫解脱。好了,我们讲了第8。
再讲第9.─10.求解脱智及复起观智。来看一下,厌离智增强,觉知诸色心法皆苦,顿生弃舍此色心所成臭皮囊之念。他就觉得这个身体实在令人讨厌,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怎么会这么多痛苦呢。此名「求解脱智」。此念生起,复悟当精进修观方可望出离。此名「复起观智」。好了,这就是第9跟第10,生起真正的求解脱的智慧,和因之而起的这种精进勇猛修行的复起观智,大意大家应该听的懂。因为厌离心的增强,很想求解脱。必须舍弃掉这个有色心所成就的臭皮囊,这个身体的贪着,有的人说去自杀,那不会,真正的圣者到了修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不会去寻求自杀。没有那么傻。因为这一切的过患又不是因为臭皮囊引起的,臭皮囊只是个业报,因臭皮囊而所产生的对色心诸法的贪着不舍为苦,所以他这个时候生起的是复起观智,进而要精进勇猛的修观,渴望出离。我的心完全去除了这种贪着,我就会出离了这种痛苦了,所以他怎么会起自杀的念头呢?所以以前阿罗汉自杀,不是这个意思,阿罗汉是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个,他觉得对他的身体无所谓,还有个以为自己已经悟入阿罗汉道的人,生起轻生自灭,那是邪道。这里面所讲的禅观境界的进步不是讲的这个意思,不会。所以说生起求解脱智,厌患此身,复起精进随观智。好了,这叫复起观智。称为第10种智慧,是并在一起说的。然后生起这种精进勇猛修观复起观智以后呢,进而达到什么样的一种功德呢?再看,11行舍智。看原文:如前觉悟复起用功,无常、苦、及无我三法印愈得深悟。更甚者,难忍之痛感增多,惟观时顿归于灭。专心用功时,立刻全部消失。用功持续,观智升高,乃生「行舍智」。所谓「行舍智」,(对色心诸法泰然处之之智)。这个智慧非常非常之重要。「行舍智」的获得,行啊,身体诸行,比如说这里举个例子,比如痛感生起,这跟平常不一样的境界,因为我们整个人就是因为对身心无法泰然处之,所以才有种种人生的过患跟烦恼。对不对呀?这是个关健。所以说像前面说的如果功夫再进一步,禅观能力再增强,那么无常、苦、无我三法印就更加深刻的体会,更甚者呢,这里就讲到一个而且这个时候难忍之痛感会增多,其实什么缘故?是因为更敏感的缘故,所以禅修的都有这个问题,原来是身体是粗重的感觉,好像觉得自己没什么痛苦,好像修的修来怎么反而那多痛苦,他是痛感增多,更敏感。这是随着智慧的更加增强而产生的。有的人说这下完了,我这么敏感吗?那么痛苦那我干脆别修了,我还是麻醉一生,对了,这就是修行的抉择,为什么有的人就选择麻醉的活着呢?而瑜珈学者却宁可醒着痛呢?我们今天就说到这个道理了。好,来看一下这个功用,这个时候虽然痛感增多,他因为越来越敏感,越觉得刹那之痛感都知道,你比如以前那个来果禅师在禅堂参禅的时候,一个人把跳蚤扔到地上了,另外一个在呼呼大睡,他却看到了,地上跳蚤捽断腿那个哼啊哈的声音他都听得见,很敏感,这个时候他呢,只是看见这一切痛感生起它马上就灭。痛感生起它马上就灭,这跟平常不一样,平常痛一直不断的痛,它还非常的痛,一痛马上它就灭,很快呀,随生随灭。这就是特征。专心用功时啊,如果非常用功,这种痛感很快就会全部消失。这无形告诉我们,他对战胜这个痛苦、对转换这个痛苦的能力,非是常人可比。这时候产生的行舍智,那么对一切色心诸法的存在产生泰然处之了,所以说禅定力获得的菩萨,他进入到这个苦难的世间去度化众生,他更加无所畏惧了,用通俗话来讲就是说一般心智赢弱的人,稍微吃点苦他就受不了,但是作为有智慧的圣者来说,他比你会吃苦,他以苦为乐,我们是深怕苦,只想自己快乐,不顾他人,而菩萨是苦点不要紧,以苦为乐,这就是境界的不同,对不对?而这里面从禅修中体会到的,色心诸法因行舍智的产生泰然处之,因为什么呢?即观即照,即灭,即生即灭,有什么可怕的?无非刹那生灭而已,如果一个凡夫俗子因为恶业的缘故堕入地狱道中,为什么他会堕入地狱道中?因为心非常的执着,越执着他越往下堕,那么既然执着,那地狱道中碰着任何一个东西都会伤害他,而圣者、有智慧者他没有执着,那无论碰着什么东西也没什么好伤害的,所以圣者进入地狱的境界刹那智慧觉照,地狱之火刹那熄灭,马上就转地狱为天堂。那么深着的凡夫俗子呢,他因为恶业牵引堕入到地狱中,那么地狱的寿命是多长呢?万寿无疆啊!明白这个因果吗?所以这里从这个行舍智的抉择当中去体会到法喜、智慧解脱的功用。这个如果不经真正的去修持,是难知其中美妙。
好了,继续讲到此时禅观异常轻易美妙。很容易,看什么是什么。稍稍用功,所缘境即一一自然现起。能观心亦复如是。心里想什么,碰到什么,清清楚楚,就像静静的看电影一样,每个细节都不会漏过,他只消在最初四、五或十次以上使力,注意啊,XX…作意起观,随后自然轻松之觉照即绵绵而起达一、二小时或更久。这我打个比方,这是什么境界?比如说我们平常骑摩托车,一起动,按正行时我们手一直要加油门、加油门,手还在按在那里对不对?它那就像当于什么呢?我一起动它就跑,那我不动,到了自然停住呢,它可以达到一两个小时或者更久。越来越久,越来越久,轻易就能够入定,轻易就能够安住在这里面不动,这就是智慧增长的缘故。那么修行人呢,行人甚至觉得无需更换姿势就可轻易舒适用功整天。他在那里一动不动,一整天他都不会动。我们你看没坐两下就受不了,跟这个是有关系的,缺乏行舍智,对身心诸法的生起这种痛感、这种不舒适的感觉我们很难超越,所以说不能持久。好了,这时候我想起来了,当时来果禅师去游化的时候,参禅啊,当时到了一个村庄,碰到一个外道,外道跟他斗法,最后让他烧饭,好像是讲法的时候还是辨法的时候,在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中,热的浑身冒汗,他一动都不能动,然后来果禅师就把他平生打坐念佛的功夫都使出来,最后总算熬过了,那这个来果禅师他必须具有行舍智的功夫,他才能够战胜。
好了,虽恒知法皆顿灭,惟不复有觉怖等智时之怖畏、苦患、厌离、求解脱及不满。虽有苦之身体不适,心则无苦。大致上可说毫无疼痛及类似身体不适。虽常现好境界,但不如以往般兴奋。虽禅观寂妙殊胜,怡悦却已不如恒生恒灭智时所生起之强烈。此即「行舍智」安祥平静如如的特质。这个行舍智的境界比前面高。像前所说的这种怖畏、苦患、厌离、想解脱不满要精进,这种好像很强烈的感觉没有,虽然身体有所痛苦不适,但心中没有什么痛苦,都很安乐,因为心没有这种所谓痛疼不舒服,干枝络一样,所以说也就等于说没有痛,身体没有不适,所以说这样的人也许他有痛疼、有病像,他好像没病,就会看得出来了,我们也看着他快要倒了,挂着瓶,什么都不行了,好像他又没病,这个人倒底是有病还是没病啊?从外相看有病,病得很严重,可是在他内心好像没病,这就是行舍智的获得。我记得当时我的上师普扎活佛天天挂瓶讲法,嗯?按照正常的这个人说话都说不了,可是他还在那里讲法,讲的好好的,然后我们弟子都急死掉了,这师父还不歇一下,还不歇一下,可是他好像又没事,好,等讲完法师父就病倒了。呵呵,所以说会有时候现这个、有时候会现那个。但是我想从内证境界来讲,因为这正如上师这个的赞导祈请文所写的:生死无畏净法界,意之化身胜四魔,彼化名为普巴尊。上师早已达到生死无碍的境界。他就是承受痛苦,无非是替我们这些众生背业障而已,这样想。这样想就很容易让我们的心生起清净,积累福德资粮。好了,这个就说到这样一个禅观的境界,另外呢虽然常见好境界,不如以往兴奋,见坏的也没什么,见好的也不会那么激动,我们平常说的如如不动。就是初尝法味啊,所以说这时候禅观既然很殊胜啊,指的心情愉悦,但是没有原来那个恒生恒灭智,恒生恒灭智就是那个坏灭随观智,就是好像常常似乎在刹那刹那之间看到东西生起坏灭、生起坏灭,那种感觉变的很平淡,所以实际上他达到一种忍,对法忍的境界,对这样的法、从未见过的法,他有了忍力,能安住。但我们初学者很多就是遇见新的境界为什么会恐慌害怕?就是因为缺乏法忍,这是智慧不够的缘故。好了,这就是所谓的行舍智。
好了,我们讲到了11行舍智。再看12,迈向圣道智或顺就圣道智。好,行舍智渐趋成熟时,禅观加快,不费微力就接二连三迅速生起。此接二连三骤生之观智名「迈向圣道智」。接二连三所生智中最终一个名「顺就圣道智」之义为进趣得见涅盘之圣道。好了,这个叫做接二连三迅速生起,什么叫禅观加快、接二连三?不费微力就接二连三迅速生起,这里面讲的是XX所言境界,就是无情而生起,就是作意你不要很强,一点一点它就有,这表达一种自在,这种越来越强,最终将获得迈向圣道智,迈向圣道智就是马上要进入圣道了,迈向圣道智不断、不断、生起、生起,最终就会趋入到顺就圣道智,这是一个过程,那这个过程的祥细的辨别呀,这里面就没有再细讲阐述。实际上呢,达到这样智慧的圣者他一切因缘具足了,这种刹那刹那而过的境界无须再细分了,我们之所以之初进行细分,那是为了引导我们的心趋向细微,而若心已趋向细微,那么他自得则无须如此小节来达成他的这种深密的观照,所以说没有必要再多讲,因为多讲好像是站在这个层面与没有这种智慧的人去讲,那是一种没有必要。好了,这个叫gamini,就是所谓顺就圣道智之义为迈向此圣道之特殊观智,顺就圣道智乃觉悟无常等义的所有毗婆舍那观智中最终一个,贯通其前的其它毗婆舍那观智与(相关之)圣道,为迅速所生二或三个迈向圣道智中的最终一个,其势如奔。这个词用的很好,其势如奔,就像一匹奔腾的竣马,你这时候想挡都挡不住,他马上就趋入圣道了,他这个三法印的观想已经非常成熟,叫其势如奔。我们佛经里面西方极乐世界有个大势至菩萨,大势所至,谁也挡不住,大势至菩萨走一下都地动山摇的,表示力量很大,其势如奔。
好,我们来看最后13.14.15.的预流智、道智及果智。这就真正的清净欢喜了。顺就圣道智后,接着生起预流智,圣道智及果智,此诸智中,顺就圣道智见所现身心诸法之生灭,并依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之一,多依无常法印,连续观照法之生灭。预流智倾向于身心诸行之止息。道智及果智则为进趣并证得身心诸行之止息寂灭。上述系依经典之详释并供完整资料之用。这句话很深奥,大致理解一下,他分开两点来说,一个是讲预流智,一个是讲圣道智及果智。那预流智实际上才是这句话,依三法印,他前面说的啊,一般来说依无常印,也就是说他这时候越来越迅猛的、越来越绵密的来观照这个无常,前面解释过刹那刹那生起之无常现行之观照,这样就会证得什么?身心诸行之止息寂灭。什么叫身心诸行啊?我们通俗点就是说烦恼还会不断不断生起,这叫做行,叫做行动,对不对?念头还是不断不断的不由自主的冒,他这些东西不断不断地趋于息灭,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没有这些东西,这就叫生起预留,预留,预备着进入圣流,是这个意思。好了,这个实现了一个止息,那么后面的道智跟果智呢?只是什么呢?他证得什么?像这种诸行之止息啊,就是说生起、灭去,生起、灭去。我们前面讲了预留智,讲了止息,就是说这东西越来越没有,越来越没有,它还是有啊。那寂灭就是它超越了这个有和没有,是这个意思,大家记得这样一首偈吗?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灭已就是讲这个寂灭,止息寂灭的意思。那这个呢是根据经典祥示而完整资料而综合,综合明白地说,行者照见诸法恒生恒灭,于迅速生起二、三觉观后,突然趋证诸法之止息。此即道智及果智之生相,为时不长,仅一瞬间,甚至不足一秒。这个说的很有意思,怎么搞的?这种智慧生起为时不长,仅仅一瞬间,甚至不足一秒。这个跟大家讲真正去修行的时候去体会这个,诸法无常啊,刹那生刹那灭,像这种道智果智的生起呀,觉观寂灭完全不动不摇啊,不是那么简单的,可能就那么一瞬间体会而已,所以瞬间的体会也足够了,足够什么呀?是获得见智清净门,好了,证果。刹那证悟。我们就可能想起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的,有个人不断去压制他的身,他说我这个身心呀,六祖说对境心数起,菩提这么长,这是禅宗讲的一个禅观的境界。你天天去压抑这种本来就是生生灭灭的东西,一心想追求达到这种XX,这样怎么可以成就XX呢?对不对?像六祖大师这样因为悟得般若XX,所说当下知之心体,朗朗觉照,对境心数起,菩提那么长。怎么长啊?对不对?这是一个禅宗里面一种很高的智慧觉照,这里面回意一下,定下回头一看可以看出这里面的方便道,所以说这里真的这里提出来了,止息道智及果智的生相为时不长,仅一瞬间,诸法止息呀,什么都没有,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我记得当时在缅甸的时候我师父跟我说过,师父这个语言呢表达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呵呵,这话真的很难说。他就说什么都没有,这是个证悟境界。
好我们来看第七,见智清净门。道智为七净门之末,名「见智清净门」。由道智及果智迅速趋证,什么叫迅速趋证?就是(身心诸行)止息之顷,当起下述返照,就在此刻来返观内照,获得返照智。这个回光返照,获得这个智慧,这个智慧是证果的智慧,返照前此轻松美妙地用功时,觉照曾突然加速。亦返照前此迅速生起二、三觉照后,曾突然止息。此种返照名「返照智」,对毗婆舍那观道也就是(内观之道)及圣道(所谓圣人之道的)返观。返观成就道智时身心诸行寂灭者为觉观涅盘之「返照智」在果三摩钵提(趋证果智)中对果之返观尤为显著。这里面大家理解一下,刚才前面讲到这种观照的一种现象,现行的一种境相,就是一次、二次快速生起,非常猛烈,突然止息,这种诸法突然止息的情况下,迅速返照,返照什么?重新来看一看。所以毗婆舍那道的道智跟果智。那么在这种返照当中,对这种果三摩钵地之返照尤为显著。这里面趣向一个证果的智慧,获得涅盘的智慧,这所谓的超离世间前面的对待,因为我们看到前面的对待无论怎么样,他都在心室生与灭中存在,想超越这种分别对待的心时,迅速的实相的观照,他必经去借着刚才前面生起的这个道智跟果智,迅速反转,刹那止息行,行的止息趋于灭寂,这时尊者讲为时不长啊,仅一瞬间,甚至不足一秒,这讲的一般性的情况,好了,就像有的同修就讲了,我怕我打坐入定以后出不了定怎么办?需要不需要害怕这个?我看不需要吧,你放心好了,你现在不是说怕你入了定回不来,呵呵,入了定马上就退出来对不对?哪有那么好的功夫,入了定回不来呀,是不是?这个时候对果之反观呢,非常的显著,所以说这里面成就这个见智清净门获证果位,成就身心诸行寂灭之道智即「见智清净门」,为七净门之末。顺就圣道智、预流智、道智、果智及返照智均系特殊的智慧,于毗婆舍那观智成熟具足时剎那间最后一并生起。刚才前面所讲的这一切都在刹那间快速的生起。那么上述所说的道智及果智乃首先出现之须陀洹道智果智。须陀洹是初果,成就之初步之道及果,即证得须陀洹道(预流)而得免生恶道,七还人天的果报。这就讲获上士道这种果智,须陀洹在巴利语中叫XX,XX的意思就是趣入圣流,那在这个人间七还之中呢,续修禅观,继续修行,直至成就阿罗汉道及果而证阿罗汉,断诸烦恼,体证涅盘。这是解脱道的这个过程。因此呢,值此佛法之世,宜起修毗婆舍那禅观,最起码要成就须陀洹果。这是马哈希尊者对我们的期望,要成就须陀洹果,得听此篇开示者皆真修实练之行人,如依上述十六观智,成就道、果及返照等智将大快平生。即使未能证得,亦应继续努力以达成。这是马哈希尊者对我们的勉励,所以我们值此佛法是什么意思?就是听闻这样的佛法、能趋入这样的实修,最起码要成就初果智,这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马哈希尊者在这里破除所有一切说修行不能得果的邪见,没有这么一回事啊,大家去看看这个《阿含经》里面,到这个时代证果的人仍然是有,仍然能够。否则佛陀为我们开示这个法做什么呀?对不对?大丈夫者,大男子大丈夫当发勇猛心,求证圣果有何不可?自己身心本性本来是佛性,只因无明烦恼业障不得开显,若循正道佛法,为何不能趣入?所以要有这样的大信念!没有问题,肯定能成,所以马哈希尊者呢给我们这样一个勉励,当修毗婆舍那,不要怕。好了,如果不能当下证得呢,也可以继续努力,至此25:21获得胜要的功德。好了,这里全部讲完了这个七净门。在讲这个七净门的过程当中呢,这个十六观智顺带着穿插着也全部讲完了,我们大至回顾一下这几个重要的阶段,修行的次第显现出来了,首先获得戒清净,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令心得清净,在戒的基础上,在定学上下功夫,因为心清净了,逐渐获得见的清净,见清净了还要深入除掉种种疑惑,获除疑清净门,对吧。除疑清净门在道的关口上不要贪着于这种胜妙禅境,而取见道非道智清净门,那如是免除魔障、免除邪智,则趣入见正道智清净门,那见正道的智清净门中间有一系列的悟坏智、觉怖智、苦患智、厌离智、求解脱智、及复起观智、行舍智等等,这些依次生起就会使我们迈向圣道智慧,乃至最终一个顺就圣道智,达到这种预流智,预流智刹那生起的时候,道力呢就能趣入道智及果智,刹那反观即获得涅盘,首先获得须陀洹道果智的这样一个功德,这是整个十六观智非常祥细的、非常次第严谨的一个观修的途径。所以说尊者为我们指明这条解脱的道路,人人内证皆可得知。是这样的。好了,如是见清净门、七净门已经讲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们争取把后面的讲完。好了,我们来看入果定(果三摩钵提),入果的定。已证道智及果智者,如想再证一次诸所证者而继续用功,将很快成就「行舍智」。定力强者,不久即达须陀洹果智,在此境界并会停留较久而非如前次般短暂。趋证道果而停留彼处名入果定,远离诸苦,长享安乐。这里是个细分的讲解,这里讲前面已经说过刹那证悟者怎么样?刹那证悟者可以讲他获得的初果的智慧,所谓的已证的道智及果智,因为他这个时候已经具备有初果(就是须陀洹,也就是刚才巴利语说的XX),他的道和果的智慧,他呢想再次经历呢,刹那间没刹那出来呀,他说我想再次证得前面所证得的境界,他只要再加以用功,他很快成就行舍智,那么在成就行舍智呢,因为我们刚才前面接触知道行舍智是个关健,于诸法不动心,这个行舍智的形成,是个关健,那么定力强的人很快就达到了那种须陀洹的果智,所以他这个入定出定他逐渐达到自在,那么这种境界就会停留比较久,那不是第一次刚刚证悟初果时那般短暂,那么趋证道果的停留彼处,或者这个定就叫做入果定,能够入在果定当中,常享安乐,远离诸苦。这叫入果定,这从定力的角度去讲的,前面是从智慧的获得去讲的。好了,下面继续讲第三章节精进趣向更高道果,波罗蜜功德具足者,若更欲证待证之道智及果智,将从「恒生恒灭智」入手,循诸毗婆舍那观智步步前进,最终成就更高之道及果智。下面还有啊,二果三果四果之道,所以说所谓波罗蜜功德具足者,就是前面所说种种波罗蜜功德,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也就是说要想获得道果、道安、道乐,他所有的一切功德之行,这些具足的人要想获得、下面要想继续要获得更高的道和智的话,他就从哪里入手?恒生恒灭智,就是观修无常,所以说对无常的观修,刹那刹那的持续的观照,始终是获证圣果及趋入更高道智果智的一个必经之途,所以循着这个毗婆舍那禅观步步前进,最终就能成就更高的道和果,这是马哈希尊者做的简要的阐述。好了,如是已经圆满,前面所说的七净门及禅观诸境,所谓十六观智,那么然后尊者有一段祝福语:祝诸位皆得努力成就最起码之须陀洹道智及果智,甚或更高道果。祝诸位依所示妥善用功,速满所愿由道及果智而证涅盘。这个马哈希尊者简洁明了充满信念的一个祝福语,非常现实。好了,那今天晚上呢,今天晚上我就把这个七净门与禅观诸境整个的给大家讲完了,那么讲完之后呢就给大家稍微做一些其他的提示,刚才在屏幕上也看到了这个文呢,大家通过网络搜索,很快就有,我们来学习一下,同样是马哈希尊者的就是说最后的给经意的一个开示,我这里读一下原文给大家做个参考,就是马哈希尊者在禅观基础里面有这样的一个说明文,他说本文简述的内观禅修方法对一般资质的人已绰绰有余,阅读之后只要信心坚定,向道心切,精进不懈,按步就般,照着练习,必然有所进展。不过必须在此说明的是内观经验及境界次第的细节不是这短短篇幅能全部交待清楚的,仍有许多X的介绍说明的,另一方面,不见得每一位禅修者的体验都是照着本文所描述的。缘于个人根器和业力不同是必有所差异,还有信心、愿力和精进心也不尽然相同,更进一步说只靠阅读书本,而没有老师在傍指导的禅修者,有如初次踏上陌生旅途的行者,势必战战惊惊,如履薄冰,迟疑不决,因此他若继续努力但缺乏老师指明和鼓励,想要证得涅盘的道路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这个困难,真有心修行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证涅盘势不罢休,一定要找一位修行老师,其个人的修证成就足以胜任,全程带领学生从最基础的阶段走到最高层的内观智慧,体证涅盘,这个建议是相当吻合经典中所说的,所谓求明师与真正了生脱死者。好了,这就是马哈希尊者在他的内观基础里面后面的一段文字,提示给大家。这是个完整的阐述,给智者修学的参考。最后祝愿大家在今生今世能够依止真善知识,就是说跟随个人因缘吧,趋入圣道而得即生解脱。好了,我的法讲完了,非常感谢大家。我放麦。
2005/12/2 6:15:00
智海





博士后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749
经 验 值:1674
注册时间:2004/4/2

师兄辛苦了,我这几天总有事,我正在正在整理。

一切功德来源于上师,时刻牢记人生无常,轮回过患。
2005/12/14 23:19:00
智海





博士后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749
经 验 值:1674
注册时间:2004/4/2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上

今天晚上给大家讲的是七净门与禅观诸境,我稍微做个介绍,也叫十六观智,今天讲经的缘起是这样的,因为有部分同修在禅修中希望能够增进,希望我能够讲一些关于禅观方面的法门,禅观法门应该属于修行者修持到一定的阶段必须了知的法,所以说这是比较深入的法,如果没有实修实证经验的人,听这样的法可能感到比较费劲,但是只要你用一颗信敬的心去听,对自己的修行都有极大的帮助,因为法从它本身来说都具有外内密的含义,无论什么样的佛法都有这样的功能,关键是我们听法的人要有一颗心,有一颗与此相应的心就能得到法意,当然自己本身善根和福报资粮的累积完全决定了你是否能受持法,所以今天讲七净门与禅观诸境对有的同修来说,可能感到很突然,这个师父怎么突然讲这样深的法哪?我连一点禅修的经验都没有,那就对了,因为没有丝毫的禅修经验所以听不懂佛法,所以佛经曾经有这样的话,我们在念诵经典之前,都有这样的话“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大家可以细细的体会这样的一句话的含义,这个十六观智,也就是今天讲的七净门与禅观诸境,七净门就是七种清净之门,要讲七种,要从戒清净门一直到最后的见清净门,这七种清净门都属于在修禅最后的禅观境界中所要经历的种种境界,也就是当我们持戒修行深入深入智慧的时候,在趋向证果得到解脱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佛法对此有深入的阐述,作为一个实修实证的瑜伽行者来说,如果不了知行道上的种种辨别,那么他想远离邪途,免除魔境得到圣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禅修到一定的程度,必须在禅观上突破,才能够最终证果得到解脱,这讲的完全是实修的法门,不是在知见上、思想上引导一个人对佛法升起信心,方便结缘、种植善根的这样前面一个资粮上的佛法,它应该属于一个果道上的法,所以说这个缘起由此而起,另外我们网站经过重新的调整,确立它作为网络宏法道场的格局,为了响应这样一个趋势,我也特意拈出七净门与禅观诸境来说,当然今天说得是大意,大家等下听下去如果感觉听起来有些吃力不要紧,我们今天这样讲,目的还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作为一个瑜伽行者,佛道的修行者,他要做什么?他必须明白什么,对于有的同修来说,或许是个高度,但是不要怕。无量法门誓愿学,好了,大家用这样一颗清净心来听我来给大家讲一下七净门与禅观诸境。

在讲之前我略微介绍一下这个法的传承,这个法的传承来自马哈希法师,马哈希法师是我的上师祖,马哈希法师座下有位大弟子叫苏亢敏达尊者,苏亢敏达尊者是我的受法恩师,也就是说这个法系是这样传来的,马哈希法师法的传承是来自哪里那?也是来自于在过去的缅甸前王朝的首都叫雪部的地方,马哈希法师在那里遇见了明供希亚多,而明供希亚多又是替龙希亚多的弟子,而替龙希亚多当时在雪部一带教化,他是公认的具足禅定和神通的阿罗汉,那么这个禅法在替龙希亚多的时候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一直到了马哈希尊者的时候才得到广泛的流传,简单介绍马哈希尊者,马哈希尊者在现代的南传佛教实修派的人物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曾经在1954年缅甸佛教在国家赞助下举行了第六次结集,它的意义是非常广大的,我们知道佛教经过了五此结集。这是第六此结集,那么马哈希尊者是这次结集佛经的最后审定者,可见他在三藏佛法中的崇高地位,马哈希法师一生当中弘扬佛法,最重要的是弘扬内观禅,今天在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的上座部佛教的实修传承,与马哈希尊者的功绩是分不开的,所以马哈希尊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祖师,我们稍微了解一下,这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要点,这个在往下的时间当中,有缘还会继续给大家开释这方面的内容。

好今天直接进入正题,七净门与禅观诸境,什么叫七净门与禅观诸境那?我前面略微说过在佛法的修行过程中,当一个人的心智训练到一定的时候,他必须通过般若智慧的觉悟而突破,那么在般若智慧最终证得生命体的实相之前,也就是获得法印之前,他必须要走一条次第而上的道路,为什么要次第而上那?因为我们今天修行者的根器未必人人都是闻一法即能开悟者,在南传佛教中,把今日修行佛法的人的根器略微做了个分解,第一种就是闻经一句当下即得证悟,就像舍利弗尊者,也就象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讲得,六祖大师听人家诵金刚经他就开悟了,这样的人毕竟是非常少数,这种善根般若密积累已经非常成熟了,也就是就差那么一下子,所以他就证悟了,再往下有这样一种根基,他今生能够遇到好的缘分,善根成熟,能够依止善知识努力的修行,通过努力的修行能够证悟佛法,还有一种根器,虽然努力的修行,但是进步非常缓慢,更有一种今生无论怎样努力,他都无法证果,但是,到来生善根成熟的时候能够通过修行能够得到解脱,根器不同。我们来看第一个戒清净门,我来念一下第一个是戒清净门,第二个心清净门,第三见清净门,第四除疑清净门,第五见道非道智清净门,第六见正道智清净门,第七见智清净门,然后下面又讲到入果定精进趋向更高道果境,最后是结语。

好先讲第一戒清净们,这是第一扇门,我们打个比方啊,我们要想走向最终的涅盘,要经过这七扇门,寻次而上,第一道门戒清净门,欲入戒清净门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众则需一分波罗提木叉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实在说来,僧众须守持波罗提木叉律仪戒以获得「戒清净」,这里讲波罗提木叉,这个在佛教里面是个专用术语,是梵语的翻译,音译,我们平常讲的就是别解脱戒,在家居士五戒、八关戒,这和出家的沙弥戒、沙弥尼戒等等都是一样的,都是别解脱戒,通俗的讲受持一条解脱一分,别解脱戒很重要就在于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训练,一个人要想修行首先要在行为上去锻炼自己,因为戒律就在于管住我们的身和语,身不要妄动,语言不要妄说,它侧重于声语的持守,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行为,再通俗的说就是生活方式,一个要想修行的人,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戒律的持守作为我们行为的标准和锻炼,这扇门也叫做戒清净门,是第一道门,所以大家要认识到戒律的重要性,一个人若不先经历戒清净门,那么行为乖张,就像一个人如果生活方式不合理,他日常的行为语言不合法度,是一片混乱,请问他的心能够安止下来,他能够真正的开始学佛修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尊者把这扇门成为戒清净门。

再看第二扇门,持戒清净者如恒修定,诸如观息出入,则其心不会散乱,能定于一境,历近分定及根本定而成就心清净。心清净谓以定故,不为六根境界所障。由观心及心所或任何其余现行身心诸法而心得清净时,沿十六观智进修,即得历道及果智而证涅盘。此是毗婆舍那禅修中由奢摩他证得涅盘之法。大家看这段文字有很多的佛学的法相名词,我给大家略说大意,持戒清净者如恒修定什么意思那?按前面说的戒清净门,如果他把戒律持守的越来越清净?什么叫持戒清净?学戒的开遮持放,以此为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若有过失马上如理如法的忏悔,这样时间长了他的戒渐渐就越来越持的清净,所以说为什么持戒清净,因为持戒持的好心就会趋向清净,所以称为持戒清净,他说这样持戒清净者如果恒常的修习定,戒定慧的定,比如说去观察呼吸的进和出,恒常的观察,那么他的心就不会散乱,能够定于彼境,按我们平常话讲的心神能够集中,集中的心神非常的明了,这种让心趋入专注平静这样一种赋予智慧能力的修持称为修定,他将可能会经历近分定及根本定而成就心清净,这里说的心清净应该说的是得定,那近分定及根本定是什么意思那?我们如果把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种出离欲界得禅定,所谓的色界禅定,当然色界、欲界和无色界还都是在世间、还没有出世间,获得这样的禅定不能说是出世间的禅定,它仍然属于世间有为禅定,如果得到了这个定就可以说是心清净,大家注意这个心清净并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我的心很清净啊、今天没有什么杂念、不是这样的,这个心清净是说快要进入根本定,比如说初禅,比如说初禅之前,即将达到初禅的时候经历的定境,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念佛可以念到一心不乱,从粗显的层面来讲,其实应该是念到、达到近分定的状态,这个时候未必说他达到了初禅的禅定,但可以说是进入了欲界的一心专注定,很多同修只要努力的修行,像修行四念处禅观的人,若昼夜不舍、勤修猛进,他过不了多久就会达到这样的近分定,在这个近分定中或许有很多的禅象会现前,比如说有的同修说看到光了、闻到声了好像不可思议的境界等等,但是心神依然没有进入初禅定,在这种近分定的基础上展开内观,完全可以,特别是我们在家的修行者,你说要想出家在远离尘嚣的道场中去寻这样的道智和果智,按我们现在说专业性的修持可能是做不到,但是我们只要有心于修行,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法意,仍然可以在家好好的修行,今生得到解脱,这叫心清净,近分定的境界,根本定这里就不说了,这不是今天讲的要点,心清净谓以定故,不为六根境界所障,那么如果达到这个心清净也就是得定,也就是因为这个定的缘故他的心就不会被六根境界所障碍,什么叫六根境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他就不会被自己的胡思乱想所障碍,不会被所看到、听到、闻到、触到、嗅到、尝到的东西所障碍,不会受其扰乱,像在律藏里面说,有的戒律对正在入在初禅的人,他即使行为上有某些行为,他是没有破戒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若真的破戒他的心必须要这个心有这个意愿才对,而心清净以后,入在初禅中的人他不可能有这样的心性,所以他也不可能有破失戒体这样的过失,那么这就是定的力量,关于初禅做为一个出家行者的安乐有种种的功德,佛经上有很多的地方有阐述,非常的赞叹,佛经上甚至这样说,若人一心修定,这个功德远远胜过他行持很多很多善法的功德,因为要想集聚这种定的波罗密实在不是一般的浅善根、浅福德所能够快速做到的,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能不能获得禅定力那,当然能够快速做到,不是不能,但是比较困难,困难的原因是什么那?因为大家的心就是平常说的不清净,再加上没有精进勇猛的修行,再加上可能不能得遇善知识为他开解,他的缘不具足,所以谈不上能够进入,我曾经就这个问题,有一次我请教过我的上师,我问他,我们这个时代人修禅定是不是根本就不能成就,上师说这是谁说的?我说,是不是禅修可以使一个人快速的非常方便的能够趋入圣道,上师说,是的、是的、是的就是这样,禅修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获得心得清净,要想得到解脱,要想获得智慧,没有说不经过禅修证悟心性就能达到的,上师很肯定这个,好,我们略表不提,如果能够达到心清净,这里面说了,由于观察心及心所,或者任何其余现行身心诸法而心得清净时,沿十六观智进修,即得历道及果智而证涅盘,这句话先看一下,什么叫观心及心所那?心和心所这又是个法相名词,我举个最简单得例子,我们大家面对电脑,能够看见电脑的叫心,所看见的叫做所,叫心所,在禅修诸法中无非就是观察心或者是观察心所,或者不这样而观察其余现行身心诸法,比如说感受了、身体、思想等等这些而得到心的清净的时候,也就是得定的时候,在此定力的基础上沿十六种观照智慧进修,就是十六观智,十六观智是非常著名的佛教里面的一个名相,尤其在阿含经里面有广泛的宣说,曾经有这样的说法,真正完全通达十六观智的,好像也只有舍利弗尊者了,这个是习俗的说法,到底是不是出自经典我们暂且不论,这说明十六观智深奥无比,若能经历则能获得道及果智而证涅盘,这话的意思就是这样,他说这条道路就是毗婆舍那禅修中由奢摩他证得涅盘之法,这里解释两个名相毗婆舍那和奢摩他,通俗的来讲奢摩他就是取寂静行,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我们平常说让心静下来,让心明亮起来,让心安静下来获得平静,这就叫奢摩他的修行,毗婆舍那那就是观照,能够看清实相,这种看清实相并不是通过思维揣度,不是通过猜想臆测,也不是通过推断或者想象而来的,他是如实的当下的觉知实相,超越心识而获得的智慧,这个法门就叫毗婆舍那,所以前面说的心清净门就是指毗婆舍那禅修中经由舍摩他而证得涅盘的法门,这是个次第的法门。

    好,再看下面一段。唯习毗婆舍那内观而不习奢摩他者名「唯观行者」,此禅法之修法是什么样子那?后面会说,先说一下唯观行者,也就是他的切入之处不是先只修定,而直接从毗婆舍那禅观开始,如果朋友们学过圆觉经,里面有二十五轮,里面就说过这个道理,因为根器的不同,菩萨修法不一定,有的先修寂止后修禅观,有的从禅观入手又修寂止,再获得证分果,有的同时修种种不一,共有二十五轮,这里所说唯观行者指的就是这样,那么什么样是唯观行者那?他的修法是什么样子那?大家看一下面所说的具戒清净者于六根门头所现境界如眼见、耳闻等随起随观,不管是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只要生起一个现前、现行他就立刻的观照,这就是这个禅法的修法,这里强调了前面戒清净门引导到心清净门,为什么说戒清净者如此修习方可得力那?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前面已经说了一点,若不具戒者,直接来修行这种禅观有什么样的过失那?其实很简单,大家想一想平常不是说吗?我打坐之前我的心还好,当我深入打坐的时候,稍微有点打坐的功夫以后我的心就会狂乱,就会好像比平常的时候更加的难以控制,或者欲望更强或者邪想更多,就好像说蚂蚁窝突然被捅了个洞,所有的蚂蚁都跑了出来,其实这就是因为不具戒而修行的缘故,在地藏菩萨占查业报这个经里面也说过,福德资粮不够者,戒就是修德,所谓戒德,不可直接修禅,也是在说这个道理,在我们的修法弟子中也有这样的,有的弟子求法心切,对师父说的如何稳固自己对佛法僧三宝的皈依,如何尊师重道,让自己的行为越来越相应,置若罔闻,他觉得那个不重要,他心很急,师父什么时候教我禅法,所以说他一路表现他的虔诚,师父真的教他一点点的时候,他稍稍获得法意,他马上感到很快乐,但是过不了多久他马上就陷入了魔境,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戒不清净,他连基本的戒都没有,尊师重道稳固皈依善想的心都还没有,所以说就会引发他内心的这种恶习,这也就是所谓的修禅者的危险,修禅者固然可以得到解脱的必经之路,然若不行持戒清净者来修就有问题,也就是不持戒而修禅必入歧途,另外,修禅有什么危险?就是没有完全去依止一个真正的教禅的师父,在他完全的摄受下去修习,也很容易误入歧途,这是修禅者的两个危险,如果这两个危险能免除,那么此人已踏上佛道,当然皆大欢喜,为什么?这非常不容易,他善根福德波罗密非常的具足,所以说没有福德是不能修行的道理就在这里,做福德、做功德和修禅他是两条腿的,缺一不可,一个人一心只想着获得定慧之能力而忽视对福德的积累,他就会走上歧途,就像一个人一只脚高一只脚低你说他能走路吗?走两下就会摔倒,须知佛陀名为两足尊。何为两足那?福慧两具足,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道理,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尊者在这里一再提示,虽然文词简单,但是一个字都少不了,再看下面,初用功时,观照一一眼见耳闻殆无可能。什么意思?刚开始教你去观照眼见耳闻的东西,一丝不漏这是不可能的,唯可从粗显的任何身体特征练习,从容易下手的地方下手,尊者下面就介绍了,入手可从观腹部胀瘪开始,其鼓胀情况及运动,属色之风大,观这类明显的色,心不再散乱而念遂摄归一境。由如此这般,每瞬间观照所生之剎那定成就「心清净门」。这里大概介绍了这种唯观行者的修禅境界,就是从能下手的地方开始,眼见耳闻地方开始观照,连绵不断持续观照,若能达致摄念专一,于每一瞬间刹那所生、刹那所灭,能起观照即是所谓刹那定,那么达成此定则名成就心清净门,所以说这里尊者实际上是透露了禅门的窍决了,按照传统来说,进入初禅必须有五分支,有寻有伺等等,一共有五种初禅的支分,这里我们不多讲,而他的本质哪?就是尊者刚才所说的获得刹那定。

好继续往下讲,色心辨别智这是第一个智慧,观照顺畅时心不散乱,辨别色心二法之智慧名为色心辨别智,即每次用功时生起,这里首先讲到第一个智慧,色心这两个名词在传统当中是用名和色来代替,所谓名其实就是指心,色就是指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和物质层面的东西,我们的生命体其实这两者都同时具足的,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处在何方,当下刹那,都存在着心法和色法,其实它是不可分的,但是我们往往并不以这样的智慧去观照万事万物,比如我们面前看到一个电脑,我们的心就会执取这是电脑,而电脑那又离我们的心识而独立存在,所谓的我执我相,马上就会现前,因为无始以来这种我相我执不可能遵循色心辨别智而来观照,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做到观照心不散乱,那么这个色心二法辨别的智慧就能生起,此智生起之法,乃于观腹胀起时,行者能辨别所胀有别于其觉心,这话什么意思那?就是我刚才说的腹部的起落它与能觉知这个心不一样,胀为无觉知之色,而觉知为能知心,这就是心和心所,观瘪落时,能辨别瘪为色,而其觉知为心。观经行时,能辨别行为色,而其觉知为心。观闻声时,能辨别耳、及声为色,而闻及其觉知为心。依此类推,见色时,能辨别眼及色境为色,而其见及觉知为心。这里其实说的都一样,无论是耳朵听到的东西还是眼睛看到的东西,无论是你在观照腹部的起落还是你在修行禅,经行的时候看着身体的动作,他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永远都是心和色同在,再往深处讲,下面这一句,思法时,能辨别思及其觉知为心而此心之所在处为色,这话如果不深入的观照就难以明白这里在说什么,我们按六根门头对着六尘而生六识来讲的话,这个可以叫做意根,意根对意尘,意尘为什么?为法尘而生起识,对不对?我们撇开这个不谈,把它一分为二,所思所想这一切的所在处,这里讲到心指所在处,那么心如何为所在处那?这个实为语言的概念难以宣说,唯有通过瑜伽禅观行者深入的内证、自觉,他自然而然能明白,什么叫做心之所在处,能知能觉所见之对境为色,那么能辨别如是这般而觉知者名为心所,所以对于这个意根来说也是如此,如是这般眼耳鼻舍身意这六根整个也依然可以摄为名色二字,名色这里翻译为色和心,所谓色心辨别智,它能够辨别开来,区别开来,这是有深意的,这是首先获得的第一个智慧,修禅行者第一个要安住在这样的禅观中不动,进而增上,方而成就下面的清净门,好了。这里讲到第二个心清净门的时候说到这样一个色心辨别智,下面我们看十六观智是逐步展开的,穿插在里面。

我们来看第三见清净门,以上说过戒清净门和心清净门,下面说见清净门,当色心辨别智,也就是心清净的时候产生的智慧成熟有力时,色心辨别智成熟有力时,行人便悟知人我皆不出能觉知境之心及非觉知之色二法,其中并无所谓我之体,大家注意我执从这里打破,非有我之体的存在,而实际上所谓我之存在无非就是名和色二者而已,因为无论何处当这种色心辨别智成熟有力的时候,这个瑜伽行者绝对能够悟道,所谓的人我都不出这二法,永远都是这样,如同一支箭射向一个靶心,箭和靶永远都是相对,永远都是分不开的,一切所行,一切的生灭无非是色与法的生灭,既然都是色与法的生灭,那我的体又何在那?若说有我之体那我之体之为名亦是为色,不出名色二法对吧?由此破掉,所以大家平常所说的有个我那只是一种糊里糊涂的想法,没根据的,为啥没根据?我就要请问你,你说有我,请问你以何为我?你说我有感觉就是我,再看所谓的感觉离的开名色二法,你再往里面看,你把它纠出来,我得体是什么,如是不断参究,如是禅观,那么打破我的这个我的执着那是指日可待的,你看这个法简洁明了,尊者所开释的法要非常清晰,此智成就「我」之邪见清除,此名「见清净」,大家看前面心清净指的是达到定心,后面所讲的见清净门,所谓的见清净门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我的邪见的清除,在知见上破除,起码这个人在知见上,在了知的层面上破除了我执,他知道我的存在是有问题的,我这是很通俗的来讲,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智慧,我们平常的人,你不相信去问很多的人,信佛的不信佛的,你告诉他你要说实话,在你的心里面你真的觉得我是不存在的吗?他可能给你的回答未必就非常肯定,因为没有见清净的缘故,我们平常说的清净、清净,今天是讲实相的东西.     好了,我们讲了第一个智慧,色心辨别智,下面那产生第二个智慧叫做缘觉智,其后,定慧增强,行者用功时能辨别因果,观腹之胀瘪及其移动手臂时,能照见其心念之动及随后之动作,乃悟所动心念为因,引生手臂之移动为果。依此类推,能辨别伸缩四肢、站起及经行等时之动念及其随后之动作。身但有动,这个讲觉知动作,即觉知念为导因,并无人作之因。此辨别因果之智能名「缘觉智」。好这话是什么意思?这缘觉智不是说获得这个智慧马上就证得缘觉的果位,获得辟支佛的果位,不是,看文字,细细的看给大家略微说个大意,这个智慧说的是什么那?是指瑜伽行者他的定慧增强的时候他能够辨别因果,注意这个因果不是大家平常说的前世我是干什么的?今世我变成这样?那太粗糙,这个时候的因果是讲的当下的因果,当下的因果细到什么程度那?一举一动,举心动念,我曾经说过,举心动念、一举一动若能观照明明了了,这个人能亮心灯啊,于诸事善用其心,能种善根,于诸行自净其意,能亮心灯,这句话的其中的密意应该是指禅观的境界,好当下腹部之涨和憋,手臂之移动能觉知到什么那?也就是能照见什么那?能够完全的明了,心念如何动,也就是他明白我这个手为什么能抬起来,把手抬起来时间这么短的当下的一个行为,他能够清晰的辨别出它的缘起,也就是它的因果,所以这个智慧叫缘觉智,也就是觉察因缘的智慧,而这因缘是当下的因缘,不信大家回去看一下,我们人的四肢伸展,站起来走路,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是怎样展开的?前面的色心辨别智它知道说这一切的行为根名和色都分不开,那么名和色它究竟怎样的运动那?需要深入的去辨别它的缘起,这个智慧如果能够获得,能够当下照了清楚,那么称为缘觉智,那你就知道我身体的动,他肯定能觉知了,肯定有一念为导引,他对这一念当下怎样生起的他知道,这一念的生起它也是由缘而生起,并没有能做之因缘,就像一个水波,前浪退后浪,前面这个浪和后面这个浪永远不能在一起,并没有能做之因缘,人之念头前念不知后念,后念不知前念永远没有重叠,万物因缘而生,而要想真的明白缘起这个道理,如果靠我们平常学佛,只是看一些佛书,只是按照思维去分辨一些无常因果无常的道理,以此来树立我们真实的信心当然是薄弱的,这里面是通过禅修而见,稍微一个动作,它当下如何细微的生起,你若是把它因缘全部照了,那智慧就获得了,就这么简单,但是大家没想到,一般来说没有禅修经验的人他是不太懂这个的,但是佛陀告诉我们的道理非常之简单,你去看了吗?你去做了吗?说是很简单其实也不太简单,大家去做的时候发现哪有那么容易,需要不断的积累般若密,需要不断的去锻炼,好了,我们今天主要是讲智慧辨别,为我们一些实际禅修的人提供一些指导,提供纲要性的指导,那具体的细微的辨别处,还有赖于自己深入的去修证和再做个别的细微的勘验,今天我们讲经主要是提供大纲性的了解,好,此辨别因果之智慧叫缘觉智,这个道理大家听明白了,首先一个要点就是当下细微之缘起要如实的观出来,这叫见清净门。

好,看第四除疑清净门,除疑,疑惑开始消除了,我们人为什么会疑惑?搞不懂就疑惑,是吧?都说这么好这么好,我又没见过,我们学佛者不是说吗?你说有六道轮回我又没见过,你说没有我我又没见过,不是没见过,他是没体会过,那好逐步深入的体会,就这么简单的在现前当下身心中修行他就能做到,下面就进入第四道门除疑清净门,来看原文心识之动乃因有心所缘境,并身根生识之故。这句话怎么理解那?我们的心识为什么有所动念,首先是因为什么?因为心有所缘的境,大家去观照我们的心念,无缘无故产生的心念是没有的,看个电脑生起个感觉,所以大家说你让我生气了,今天事情都是你害的,如果你不在的话我就不会这样,这都是在说他的心有个缘的境,对不对?庄子曾经在虚州这个寓言中说过这样一个很有趣味的话,我这里不不妨插说一下,他说这个船啊,如果船上有人,两艘船相撞的时候他们就会吵起来,如果这个船是个空船,和空船相撞的时候这个人还会吵的起来吗?吵不起来,因为船上没人和谁吵去啊,对不对?所以说我们没有智慧,因为心识的生起,不管是烦恼也好,怎么样也好,它都是由缘而生的,如果我们认为就因为这样的缘而生必然会产生这样的心识,不能悟知依心缘境而产生这种智慧,那我们怎么样也没有办法说服自己说不生烦恼,对不对啊?这究竟的疑惑是扫除不了的,但你去真实的觉知这种根识所现起的当下的缘起,对了悟它的空性,对离开他的执着这种业习是绝对必要的,所以没有智慧是断不了根的,道理就从这个简单的地方开始生起了,所以说这个心识啊,动它首先要观照两个东西,一个是所缘的境、一个是所缘的身根,你看到东西有个对境,有个眼根,而眼根、对境它就是我们要修的对象,禅观之对境,不跑到其他地方去找了,如同楞严经所讲到六根门头啊,圣与凡唯在一念,出世间沦落世间就在六根门头,当时世尊用六个结来做比喻,这是楞严经讲的同样一个意思。

每起观照,皆觉知其生起为有境可缘,并有身根生能缘心。观闻声时,知其生起为有耳能听及声可闻,因闻声故觉照乃生。观见色时,知其生起乃因有眼及色境,因见色故觉照乃生。因因果果,辨别如是。其余观照亦然。此种辨别之智能亦属「缘觉智」。诸言、行、觉知,皆无我体(atta-entity ),皆非我作。有关过、现、未三世我体之疑乃不得起,并大部分消释。此是「除疑清净门」。这里说到除疑清净门是由于前面这个缘觉智而产生的,所以这点出第四道门,因为见清净故得清除疑惑,以前曾经讲过一个人为什么不信佛、不信法啊,因为他有邪见啊,他有邪见就是因为见不清净啊,他没有道见,他为什么不信佛,他有疑心啊?他没有信心啊,除去了疑惑他就有信心了,所以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道次,见清净门则导致除疑清净门,在除疑清净门中这个时候将获得三法印智。

其后,定慧增强,将体悟所观与能观之灭相。什么意思?能观与所观之灭相,灭相,智慧的生起的觉照与平常的意念用思维所了知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按照平常的意念了知,比如说有人说我刚才很生气,然后过了很久我才不生气了,他把这个生气的生认为是他感觉到我生气开始,然后把这个生气的灭他认为是我现在认为不觉得生气为灭,实际上按照智者的观照不是这样,在他认为这样的粗糙的生和灭的过程当中其实是无数的生和灭,这里所说的因为定慧能力的增强所体悟到的所观与能观,也就是心和心所,它的这种灭相他看到了,这个灭相指的是什么那?就是当下刹那的灭相,我来说一下这个道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一条直线,我们立两个点,在两个点之间,我把距离不断的缩小、缩小,大家去寻找最小、最小的距离有没有,或者这样说对一个栗子进行拆分,再分、再分,比如说分开一个栗子,中间可以塞进一个东西,我再塞进一个东西,再塞进一个更小的东西,我再塞进一个非常小、非常小的东西,那赛到什么时候粒子可以分那,这种境界超出了我们思维所能够达到的境界,所以这只有通过定慧才能够解决,不是靠我们平时思维能解决的,好,这时候体会到灭相应该真正指的是什么?应该是起码你能够观照到就如同两个点之间越来越细的时候,看到了刹那、刹那这种生灭,比刹那还小的还有那,所以这讲的灭相应该指的是当下生起,当下消失,确实观照能力增强的时候,所有的一切烦恼,他跟未起观照不一样,观照力强者烦恼随生随灭,所谓禅观力量强,一照它就灭,一照它就灭。

观腹瘪、日常运作、经行、四肢曲伸等时,俱见所观能观之消失。观「闻声」时,所闻声、闻觉知及能观心皆灭。观「见色」「身触」等,同见能所观心之灭。乃作如是思维:「过去世未作如是观,故执诸法为常。今乃知法皆无常,即生即灭。」此名「无常法印智」。

这三法印,第一个就是无常印,了知无常,所以大家现在仅仅是知道说我终有一天会死亡还不是真正了知无常,知道花开花落有生必有死这不叫了知无常啊,对不对,你要真正看到一朵花,就看到它的生灭,那才是真正了知了无常,人为什么会老?楞严经中佛陀当时问波斯令王,你怎么知道你终将老死那?波斯令王当时不是告诉佛吗,他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想我小的时候皮肤是多么的好,过十年,过十年一年一年的变,不要说一年一年的变,一天一天,按我们今天讲的,一分一秒的都在改变,就因为它都这样一分一秒的无常的改变之中,不断不断的往前推进,当然无常终将来临,所以说会老啊,老了当然会灭掉,如果现在都不变,那么这种累积而来的这种大的变化又从哪里来那?所以说了知这种粗相的无常还不足以使我们断除心的疑惑,应该获得刹那之间的了知无常,这个印称为无常法印,无常法印的获得,这种智慧的获得能使他看一切都能看到它的灭相,都看到他的死亡,万物皆空,这个时候有话说了,彻见、实见无常之智称为无常法印智。

好了,再看下面,同时悟生者即灭,无足爱恋,虚不足恃,皆为苦患。这是「苦法印智」。他这个时候真的知道苦了,为什么苦啊?无常故苦,为什么无常故苦啊?因为万物本无常,而我之我执心却执取无常之,打个世俗的比方,人间都说追求爱情,哎呀好苦、好苦,有苦有乐,不对,爱本身是苦,爱是一场梦啊,你所爱的东西是没有的,它是一场梦,你不断的执取的它,而它又是无常生灭的东西,你说苦不是由此而产生,要想灭苦,难道说把爱情追求到就不痛苦了?要想灭苦难道说,没有这样的所谓的爱情你就不痛苦了,根本不是,原因不在于爱情与否,而在于我们的心执取于爱情,爱情是无常的,没有这个东西的,我们却去执取它,其实真正看到实相的人不会再去执取,就因为我们没有真实见过啊,所以我们的疑惑不能完全断除,所以说除疑清净门这里讲到除疑,所以说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知苦,所以说获得无常法印者,他进而就会获得苦法印智,生者即灭,还有什么好爱念的,对不对,看清楚就没有什么可爱恋的,就因为看不清楚,就是这样的,我们总是以为我们看清楚了,其实错了,你若真看清楚了,你不会心生爱念,在当下的觉照中根本不可能生起,试想一想你如果看清楚了前面试一个粪坑,你还往里面跳吗?所以大家理解一些圣者的解脱,不要理解成,我回避,我控制着我自己我就能够免离它的诱惑,就能够不痛苦,圣者无非就是看到前面是粪坑而已,我不往里面走,这粪坑我难道还往里面跳吗?获得智慧的人他知道三界是火宅啊,六道都是苦,他还要往里面跳吗?就因为你觉得三界不是火宅,你觉得三界天上人间还有很多可爱乐的事,你觉得六道轮回不算是苦啊,你有很多邪知邪见在里面,你对每一样东西都心生贪爱,对我的工作,对我的长相,对我今天晚上的约会等等,不一而足,乃至对我厨房里面的一支碗筷,我家里那个很先进的扫耙,你都会生贪爱心,所以说不知苦,不知无常不知苦,所以根本谈不上出离,好这就是苦法印智。更悟诸法缘生,不由我作,此即无我法印智。这里开始看清楚了诸法缘生,扩展出去了,根本就不是有个我能够做作的,不是自主的,无我就是我不能作主,把不定做不了主,这叫无我,如果有我的话它应该具备恒常不变的特性啊,它应该具备一个保持它的特性个性存在一样的特性,好了,他现在用这个智慧去观照世上的万物,生命体的一切,那一样东西可以说是不变的,那一样东西可以说我可以让他保有它的体性那?没有,完全无我,不是听我指挥的,连我都不存在,这个时候他便悟知无我之理,悟知我身既无常故无我,他身亦皆然,别人跟我是一样的。

不停止类此之观照作意,持续用功,观慧将迅速进展。好了这里就讲到后面了,在这种三法印智获得情况下,他还是不停的用功,因为他现在还没有完全的看清实相,所以还要继续用功,这种观察的智慧就会迅速的向前推转,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到了这个智慧的时候,下面的修行就会一日千里了。

好了,我们讲下去。前面讲到三法印智,接着讲第四种智慧恒生恒灭智,前此虽知法之生灭,实际仅当一类相续之色心诸法现起时,见法起之初际及法灭之终际。这什么意思啊?总觉得所现一类相续法之中际为时颇长。这句话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我通俗的告诉大家,前面所说的生灭无非就是程度的不同,看到一个人生出来肯定会老死,这中间的相续太长了,他不算是真正的看见,那么获得前面讲的三法印智的时候讲的是什么?这个三法印是一种翻译,有的经典不这样翻译,大家不要混淆起来,认为是获得道果智以后的三法印,我们是随这个文而讲,关键是辩明它的法意,那这个也是在观照到现行法生起的生灭,而中间还是有一个过程,还是没有完全的刹那的去看,所以这里面才说他只看到法的生起和终止,中间怎么样不知道,所以说此皆因未明法剎那生灭理之故。后面尊者就讲出来了,必须明白法的刹那生灭,前面还没做到。今则实时澈见一类法即使相续现行,彼亦剎那剎那生灭不息。其彻悟之道为观腹胀时,见其胀分二、三或多节而起。观腹瘪、经行、举足、移前、踩下、四肢曲伸时,同样见其迅速分成二、三或多节。观念头,见所观之念及能观之心俱迅归于灭。观疼痛,每觉照生起,见所观之痛及能观之心俱分数节而灭。此觉知法迅速恒生恒灭之智能名「恒生恒灭智」。好了这个智慧非常重要,就是生灭随观智,生灭刹那生起刹那观照,所以这里面讲到一个彻悟之道,怎么样才能刹那刹那的看到,就把动作分解,比如说我手抬起来,就是一个抬的动作,我细分,我把抬起来这个刹那的动作分成一二三四五个段,所谓的五节,每一节里面有生跟灭的观照,再把每一节再分开,再分下去那,好了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

[此帖子已被 智海 在 2005-12-14 23:25:49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智海 在 2005-12-14 23:28:39 编辑过]

一切功德来源于上师,时刻牢记人生无常,轮回过患。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7 1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