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弥勒寺讲法----七净门与禅观诸境录音整理(下半部)附智海整理的上半部
发起人:清莲  回复数:3  浏览数:5968  最后更新:2005/12/14 23:19:00 by 智海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5/12/14 23:19:00
智海





博士后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749
经 验 值:1674
注册时间:2004/4/2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上

今天晚上给大家讲的是七净门与禅观诸境,我稍微做个介绍,也叫十六观智,今天讲经的缘起是这样的,因为有部分同修在禅修中希望能够增进,希望我能够讲一些关于禅观方面的法门,禅观法门应该属于修行者修持到一定的阶段必须了知的法,所以说这是比较深入的法,如果没有实修实证经验的人,听这样的法可能感到比较费劲,但是只要你用一颗信敬的心去听,对自己的修行都有极大的帮助,因为法从它本身来说都具有外内密的含义,无论什么样的佛法都有这样的功能,关键是我们听法的人要有一颗心,有一颗与此相应的心就能得到法意,当然自己本身善根和福报资粮的累积完全决定了你是否能受持法,所以今天讲七净门与禅观诸境对有的同修来说,可能感到很突然,这个师父怎么突然讲这样深的法哪?我连一点禅修的经验都没有,那就对了,因为没有丝毫的禅修经验所以听不懂佛法,所以佛经曾经有这样的话,我们在念诵经典之前,都有这样的话“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大家可以细细的体会这样的一句话的含义,这个十六观智,也就是今天讲的七净门与禅观诸境,七净门就是七种清净之门,要讲七种,要从戒清净门一直到最后的见清净门,这七种清净门都属于在修禅最后的禅观境界中所要经历的种种境界,也就是当我们持戒修行深入深入智慧的时候,在趋向证果得到解脱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佛法对此有深入的阐述,作为一个实修实证的瑜伽行者来说,如果不了知行道上的种种辨别,那么他想远离邪途,免除魔境得到圣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禅修到一定的程度,必须在禅观上突破,才能够最终证果得到解脱,这讲的完全是实修的法门,不是在知见上、思想上引导一个人对佛法升起信心,方便结缘、种植善根的这样前面一个资粮上的佛法,它应该属于一个果道上的法,所以说这个缘起由此而起,另外我们网站经过重新的调整,确立它作为网络宏法道场的格局,为了响应这样一个趋势,我也特意拈出七净门与禅观诸境来说,当然今天说得是大意,大家等下听下去如果感觉听起来有些吃力不要紧,我们今天这样讲,目的还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作为一个瑜伽行者,佛道的修行者,他要做什么?他必须明白什么,对于有的同修来说,或许是个高度,但是不要怕。无量法门誓愿学,好了,大家用这样一颗清净心来听我来给大家讲一下七净门与禅观诸境。

在讲之前我略微介绍一下这个法的传承,这个法的传承来自马哈希法师,马哈希法师是我的上师祖,马哈希法师座下有位大弟子叫苏亢敏达尊者,苏亢敏达尊者是我的受法恩师,也就是说这个法系是这样传来的,马哈希法师法的传承是来自哪里那?也是来自于在过去的缅甸前王朝的首都叫雪部的地方,马哈希法师在那里遇见了明供希亚多,而明供希亚多又是替龙希亚多的弟子,而替龙希亚多当时在雪部一带教化,他是公认的具足禅定和神通的阿罗汉,那么这个禅法在替龙希亚多的时候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一直到了马哈希尊者的时候才得到广泛的流传,简单介绍马哈希尊者,马哈希尊者在现代的南传佛教实修派的人物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曾经在1954年缅甸佛教在国家赞助下举行了第六次结集,它的意义是非常广大的,我们知道佛教经过了五此结集。这是第六此结集,那么马哈希尊者是这次结集佛经的最后审定者,可见他在三藏佛法中的崇高地位,马哈希法师一生当中弘扬佛法,最重要的是弘扬内观禅,今天在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的上座部佛教的实修传承,与马哈希尊者的功绩是分不开的,所以马哈希尊者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祖师,我们稍微了解一下,这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要点,这个在往下的时间当中,有缘还会继续给大家开释这方面的内容。

好今天直接进入正题,七净门与禅观诸境,什么叫七净门与禅观诸境那?我前面略微说过在佛法的修行过程中,当一个人的心智训练到一定的时候,他必须通过般若智慧的觉悟而突破,那么在般若智慧最终证得生命体的实相之前,也就是获得法印之前,他必须要走一条次第而上的道路,为什么要次第而上那?因为我们今天修行者的根器未必人人都是闻一法即能开悟者,在南传佛教中,把今日修行佛法的人的根器略微做了个分解,第一种就是闻经一句当下即得证悟,就像舍利弗尊者,也就象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讲得,六祖大师听人家诵金刚经他就开悟了,这样的人毕竟是非常少数,这种善根般若密积累已经非常成熟了,也就是就差那么一下子,所以他就证悟了,再往下有这样一种根基,他今生能够遇到好的缘分,善根成熟,能够依止善知识努力的修行,通过努力的修行能够证悟佛法,还有一种根器,虽然努力的修行,但是进步非常缓慢,更有一种今生无论怎样努力,他都无法证果,但是,到来生善根成熟的时候能够通过修行能够得到解脱,根器不同。我们来看第一个戒清净门,我来念一下第一个是戒清净门,第二个心清净门,第三见清净门,第四除疑清净门,第五见道非道智清净门,第六见正道智清净门,第七见智清净门,然后下面又讲到入果定精进趋向更高道果境,最后是结语。

好先讲第一戒清净们,这是第一扇门,我们打个比方啊,我们要想走向最终的涅盘,要经过这七扇门,寻次而上,第一道门戒清净门,欲入戒清净门者,居士持五戒或八戒即可,僧众则需一分波罗提木叉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实在说来,僧众须守持波罗提木叉律仪戒以获得「戒清净」,这里讲波罗提木叉,这个在佛教里面是个专用术语,是梵语的翻译,音译,我们平常讲的就是别解脱戒,在家居士五戒、八关戒,这和出家的沙弥戒、沙弥尼戒等等都是一样的,都是别解脱戒,通俗的讲受持一条解脱一分,别解脱戒很重要就在于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训练,一个人要想修行首先要在行为上去锻炼自己,因为戒律就在于管住我们的身和语,身不要妄动,语言不要妄说,它侧重于声语的持守,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行为,再通俗的说就是生活方式,一个要想修行的人,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戒律的持守作为我们行为的标准和锻炼,这扇门也叫做戒清净门,是第一道门,所以大家要认识到戒律的重要性,一个人若不先经历戒清净门,那么行为乖张,就像一个人如果生活方式不合理,他日常的行为语言不合法度,是一片混乱,请问他的心能够安止下来,他能够真正的开始学佛修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尊者把这扇门成为戒清净门。

再看第二扇门,持戒清净者如恒修定,诸如观息出入,则其心不会散乱,能定于一境,历近分定及根本定而成就心清净。心清净谓以定故,不为六根境界所障。由观心及心所或任何其余现行身心诸法而心得清净时,沿十六观智进修,即得历道及果智而证涅盘。此是毗婆舍那禅修中由奢摩他证得涅盘之法。大家看这段文字有很多的佛学的法相名词,我给大家略说大意,持戒清净者如恒修定什么意思那?按前面说的戒清净门,如果他把戒律持守的越来越清净?什么叫持戒清净?学戒的开遮持放,以此为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若有过失马上如理如法的忏悔,这样时间长了他的戒渐渐就越来越持的清净,所以说为什么持戒清净,因为持戒持的好心就会趋向清净,所以称为持戒清净,他说这样持戒清净者如果恒常的修习定,戒定慧的定,比如说去观察呼吸的进和出,恒常的观察,那么他的心就不会散乱,能够定于彼境,按我们平常话讲的心神能够集中,集中的心神非常的明了,这种让心趋入专注平静这样一种赋予智慧能力的修持称为修定,他将可能会经历近分定及根本定而成就心清净,这里说的心清净应该说的是得定,那近分定及根本定是什么意思那?我们如果把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种出离欲界得禅定,所谓的色界禅定,当然色界、欲界和无色界还都是在世间、还没有出世间,获得这样的禅定不能说是出世间的禅定,它仍然属于世间有为禅定,如果得到了这个定就可以说是心清净,大家注意这个心清净并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我的心很清净啊、今天没有什么杂念、不是这样的,这个心清净是说快要进入根本定,比如说初禅,比如说初禅之前,即将达到初禅的时候经历的定境,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念佛可以念到一心不乱,从粗显的层面来讲,其实应该是念到、达到近分定的状态,这个时候未必说他达到了初禅的禅定,但可以说是进入了欲界的一心专注定,很多同修只要努力的修行,像修行四念处禅观的人,若昼夜不舍、勤修猛进,他过不了多久就会达到这样的近分定,在这个近分定中或许有很多的禅象会现前,比如说有的同修说看到光了、闻到声了好像不可思议的境界等等,但是心神依然没有进入初禅定,在这种近分定的基础上展开内观,完全可以,特别是我们在家的修行者,你说要想出家在远离尘嚣的道场中去寻这样的道智和果智,按我们现在说专业性的修持可能是做不到,但是我们只要有心于修行,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法意,仍然可以在家好好的修行,今生得到解脱,这叫心清净,近分定的境界,根本定这里就不说了,这不是今天讲的要点,心清净谓以定故,不为六根境界所障,那么如果达到这个心清净也就是得定,也就是因为这个定的缘故他的心就不会被六根境界所障碍,什么叫六根境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他就不会被自己的胡思乱想所障碍,不会被所看到、听到、闻到、触到、嗅到、尝到的东西所障碍,不会受其扰乱,像在律藏里面说,有的戒律对正在入在初禅的人,他即使行为上有某些行为,他是没有破戒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若真的破戒他的心必须要这个心有这个意愿才对,而心清净以后,入在初禅中的人他不可能有这样的心性,所以他也不可能有破失戒体这样的过失,那么这就是定的力量,关于初禅做为一个出家行者的安乐有种种的功德,佛经上有很多的地方有阐述,非常的赞叹,佛经上甚至这样说,若人一心修定,这个功德远远胜过他行持很多很多善法的功德,因为要想集聚这种定的波罗密实在不是一般的浅善根、浅福德所能够快速做到的,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能不能获得禅定力那,当然能够快速做到,不是不能,但是比较困难,困难的原因是什么那?因为大家的心就是平常说的不清净,再加上没有精进勇猛的修行,再加上可能不能得遇善知识为他开解,他的缘不具足,所以谈不上能够进入,我曾经就这个问题,有一次我请教过我的上师,我问他,我们这个时代人修禅定是不是根本就不能成就,上师说这是谁说的?我说,是不是禅修可以使一个人快速的非常方便的能够趋入圣道,上师说,是的、是的、是的就是这样,禅修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获得心得清净,要想得到解脱,要想获得智慧,没有说不经过禅修证悟心性就能达到的,上师很肯定这个,好,我们略表不提,如果能够达到心清净,这里面说了,由于观察心及心所,或者任何其余现行身心诸法而心得清净时,沿十六观智进修,即得历道及果智而证涅盘,这句话先看一下,什么叫观心及心所那?心和心所这又是个法相名词,我举个最简单得例子,我们大家面对电脑,能够看见电脑的叫心,所看见的叫做所,叫心所,在禅修诸法中无非就是观察心或者是观察心所,或者不这样而观察其余现行身心诸法,比如说感受了、身体、思想等等这些而得到心的清净的时候,也就是得定的时候,在此定力的基础上沿十六种观照智慧进修,就是十六观智,十六观智是非常著名的佛教里面的一个名相,尤其在阿含经里面有广泛的宣说,曾经有这样的说法,真正完全通达十六观智的,好像也只有舍利弗尊者了,这个是习俗的说法,到底是不是出自经典我们暂且不论,这说明十六观智深奥无比,若能经历则能获得道及果智而证涅盘,这话的意思就是这样,他说这条道路就是毗婆舍那禅修中由奢摩他证得涅盘之法,这里解释两个名相毗婆舍那和奢摩他,通俗的来讲奢摩他就是取寂静行,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我们平常说让心静下来,让心明亮起来,让心安静下来获得平静,这就叫奢摩他的修行,毗婆舍那那就是观照,能够看清实相,这种看清实相并不是通过思维揣度,不是通过猜想臆测,也不是通过推断或者想象而来的,他是如实的当下的觉知实相,超越心识而获得的智慧,这个法门就叫毗婆舍那,所以前面说的心清净门就是指毗婆舍那禅修中经由舍摩他而证得涅盘的法门,这是个次第的法门。

    好,再看下面一段。唯习毗婆舍那内观而不习奢摩他者名「唯观行者」,此禅法之修法是什么样子那?后面会说,先说一下唯观行者,也就是他的切入之处不是先只修定,而直接从毗婆舍那禅观开始,如果朋友们学过圆觉经,里面有二十五轮,里面就说过这个道理,因为根器的不同,菩萨修法不一定,有的先修寂止后修禅观,有的从禅观入手又修寂止,再获得证分果,有的同时修种种不一,共有二十五轮,这里所说唯观行者指的就是这样,那么什么样是唯观行者那?他的修法是什么样子那?大家看一下面所说的具戒清净者于六根门头所现境界如眼见、耳闻等随起随观,不管是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只要生起一个现前、现行他就立刻的观照,这就是这个禅法的修法,这里强调了前面戒清净门引导到心清净门,为什么说戒清净者如此修习方可得力那?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前面已经说了一点,若不具戒者,直接来修行这种禅观有什么样的过失那?其实很简单,大家想一想平常不是说吗?我打坐之前我的心还好,当我深入打坐的时候,稍微有点打坐的功夫以后我的心就会狂乱,就会好像比平常的时候更加的难以控制,或者欲望更强或者邪想更多,就好像说蚂蚁窝突然被捅了个洞,所有的蚂蚁都跑了出来,其实这就是因为不具戒而修行的缘故,在地藏菩萨占查业报这个经里面也说过,福德资粮不够者,戒就是修德,所谓戒德,不可直接修禅,也是在说这个道理,在我们的修法弟子中也有这样的,有的弟子求法心切,对师父说的如何稳固自己对佛法僧三宝的皈依,如何尊师重道,让自己的行为越来越相应,置若罔闻,他觉得那个不重要,他心很急,师父什么时候教我禅法,所以说他一路表现他的虔诚,师父真的教他一点点的时候,他稍稍获得法意,他马上感到很快乐,但是过不了多久他马上就陷入了魔境,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戒不清净,他连基本的戒都没有,尊师重道稳固皈依善想的心都还没有,所以说就会引发他内心的这种恶习,这也就是所谓的修禅者的危险,修禅者固然可以得到解脱的必经之路,然若不行持戒清净者来修就有问题,也就是不持戒而修禅必入歧途,另外,修禅有什么危险?就是没有完全去依止一个真正的教禅的师父,在他完全的摄受下去修习,也很容易误入歧途,这是修禅者的两个危险,如果这两个危险能免除,那么此人已踏上佛道,当然皆大欢喜,为什么?这非常不容易,他善根福德波罗密非常的具足,所以说没有福德是不能修行的道理就在这里,做福德、做功德和修禅他是两条腿的,缺一不可,一个人一心只想着获得定慧之能力而忽视对福德的积累,他就会走上歧途,就像一个人一只脚高一只脚低你说他能走路吗?走两下就会摔倒,须知佛陀名为两足尊。何为两足那?福慧两具足,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道理,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尊者在这里一再提示,虽然文词简单,但是一个字都少不了,再看下面,初用功时,观照一一眼见耳闻殆无可能。什么意思?刚开始教你去观照眼见耳闻的东西,一丝不漏这是不可能的,唯可从粗显的任何身体特征练习,从容易下手的地方下手,尊者下面就介绍了,入手可从观腹部胀瘪开始,其鼓胀情况及运动,属色之风大,观这类明显的色,心不再散乱而念遂摄归一境。由如此这般,每瞬间观照所生之剎那定成就「心清净门」。这里大概介绍了这种唯观行者的修禅境界,就是从能下手的地方开始,眼见耳闻地方开始观照,连绵不断持续观照,若能达致摄念专一,于每一瞬间刹那所生、刹那所灭,能起观照即是所谓刹那定,那么达成此定则名成就心清净门,所以说这里尊者实际上是透露了禅门的窍决了,按照传统来说,进入初禅必须有五分支,有寻有伺等等,一共有五种初禅的支分,这里我们不多讲,而他的本质哪?就是尊者刚才所说的获得刹那定。

好继续往下讲,色心辨别智这是第一个智慧,观照顺畅时心不散乱,辨别色心二法之智慧名为色心辨别智,即每次用功时生起,这里首先讲到第一个智慧,色心这两个名词在传统当中是用名和色来代替,所谓名其实就是指心,色就是指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和物质层面的东西,我们的生命体其实这两者都同时具足的,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处在何方,当下刹那,都存在着心法和色法,其实它是不可分的,但是我们往往并不以这样的智慧去观照万事万物,比如我们面前看到一个电脑,我们的心就会执取这是电脑,而电脑那又离我们的心识而独立存在,所谓的我执我相,马上就会现前,因为无始以来这种我相我执不可能遵循色心辨别智而来观照,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做到观照心不散乱,那么这个色心二法辨别的智慧就能生起,此智生起之法,乃于观腹胀起时,行者能辨别所胀有别于其觉心,这话什么意思那?就是我刚才说的腹部的起落它与能觉知这个心不一样,胀为无觉知之色,而觉知为能知心,这就是心和心所,观瘪落时,能辨别瘪为色,而其觉知为心。观经行时,能辨别行为色,而其觉知为心。观闻声时,能辨别耳、及声为色,而闻及其觉知为心。依此类推,见色时,能辨别眼及色境为色,而其见及觉知为心。这里其实说的都一样,无论是耳朵听到的东西还是眼睛看到的东西,无论是你在观照腹部的起落还是你在修行禅,经行的时候看着身体的动作,他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永远都是心和色同在,再往深处讲,下面这一句,思法时,能辨别思及其觉知为心而此心之所在处为色,这话如果不深入的观照就难以明白这里在说什么,我们按六根门头对着六尘而生六识来讲的话,这个可以叫做意根,意根对意尘,意尘为什么?为法尘而生起识,对不对?我们撇开这个不谈,把它一分为二,所思所想这一切的所在处,这里讲到心指所在处,那么心如何为所在处那?这个实为语言的概念难以宣说,唯有通过瑜伽禅观行者深入的内证、自觉,他自然而然能明白,什么叫做心之所在处,能知能觉所见之对境为色,那么能辨别如是这般而觉知者名为心所,所以对于这个意根来说也是如此,如是这般眼耳鼻舍身意这六根整个也依然可以摄为名色二字,名色这里翻译为色和心,所谓色心辨别智,它能够辨别开来,区别开来,这是有深意的,这是首先获得的第一个智慧,修禅行者第一个要安住在这样的禅观中不动,进而增上,方而成就下面的清净门,好了。这里讲到第二个心清净门的时候说到这样一个色心辨别智,下面我们看十六观智是逐步展开的,穿插在里面。

我们来看第三见清净门,以上说过戒清净门和心清净门,下面说见清净门,当色心辨别智,也就是心清净的时候产生的智慧成熟有力时,色心辨别智成熟有力时,行人便悟知人我皆不出能觉知境之心及非觉知之色二法,其中并无所谓我之体,大家注意我执从这里打破,非有我之体的存在,而实际上所谓我之存在无非就是名和色二者而已,因为无论何处当这种色心辨别智成熟有力的时候,这个瑜伽行者绝对能够悟道,所谓的人我都不出这二法,永远都是这样,如同一支箭射向一个靶心,箭和靶永远都是相对,永远都是分不开的,一切所行,一切的生灭无非是色与法的生灭,既然都是色与法的生灭,那我的体又何在那?若说有我之体那我之体之为名亦是为色,不出名色二法对吧?由此破掉,所以大家平常所说的有个我那只是一种糊里糊涂的想法,没根据的,为啥没根据?我就要请问你,你说有我,请问你以何为我?你说我有感觉就是我,再看所谓的感觉离的开名色二法,你再往里面看,你把它纠出来,我得体是什么,如是不断参究,如是禅观,那么打破我的这个我的执着那是指日可待的,你看这个法简洁明了,尊者所开释的法要非常清晰,此智成就「我」之邪见清除,此名「见清净」,大家看前面心清净指的是达到定心,后面所讲的见清净门,所谓的见清净门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我的邪见的清除,在知见上破除,起码这个人在知见上,在了知的层面上破除了我执,他知道我的存在是有问题的,我这是很通俗的来讲,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智慧,我们平常的人,你不相信去问很多的人,信佛的不信佛的,你告诉他你要说实话,在你的心里面你真的觉得我是不存在的吗?他可能给你的回答未必就非常肯定,因为没有见清净的缘故,我们平常说的清净、清净,今天是讲实相的东西.     好了,我们讲了第一个智慧,色心辨别智,下面那产生第二个智慧叫做缘觉智,其后,定慧增强,行者用功时能辨别因果,观腹之胀瘪及其移动手臂时,能照见其心念之动及随后之动作,乃悟所动心念为因,引生手臂之移动为果。依此类推,能辨别伸缩四肢、站起及经行等时之动念及其随后之动作。身但有动,这个讲觉知动作,即觉知念为导因,并无人作之因。此辨别因果之智能名「缘觉智」。好这话是什么意思?这缘觉智不是说获得这个智慧马上就证得缘觉的果位,获得辟支佛的果位,不是,看文字,细细的看给大家略微说个大意,这个智慧说的是什么那?是指瑜伽行者他的定慧增强的时候他能够辨别因果,注意这个因果不是大家平常说的前世我是干什么的?今世我变成这样?那太粗糙,这个时候的因果是讲的当下的因果,当下的因果细到什么程度那?一举一动,举心动念,我曾经说过,举心动念、一举一动若能观照明明了了,这个人能亮心灯啊,于诸事善用其心,能种善根,于诸行自净其意,能亮心灯,这句话的其中的密意应该是指禅观的境界,好当下腹部之涨和憋,手臂之移动能觉知到什么那?也就是能照见什么那?能够完全的明了,心念如何动,也就是他明白我这个手为什么能抬起来,把手抬起来时间这么短的当下的一个行为,他能够清晰的辨别出它的缘起,也就是它的因果,所以这个智慧叫缘觉智,也就是觉察因缘的智慧,而这因缘是当下的因缘,不信大家回去看一下,我们人的四肢伸展,站起来走路,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是怎样展开的?前面的色心辨别智它知道说这一切的行为根名和色都分不开,那么名和色它究竟怎样的运动那?需要深入的去辨别它的缘起,这个智慧如果能够获得,能够当下照了清楚,那么称为缘觉智,那你就知道我身体的动,他肯定能觉知了,肯定有一念为导引,他对这一念当下怎样生起的他知道,这一念的生起它也是由缘而生起,并没有能做之因缘,就像一个水波,前浪退后浪,前面这个浪和后面这个浪永远不能在一起,并没有能做之因缘,人之念头前念不知后念,后念不知前念永远没有重叠,万物因缘而生,而要想真的明白缘起这个道理,如果靠我们平常学佛,只是看一些佛书,只是按照思维去分辨一些无常因果无常的道理,以此来树立我们真实的信心当然是薄弱的,这里面是通过禅修而见,稍微一个动作,它当下如何细微的生起,你若是把它因缘全部照了,那智慧就获得了,就这么简单,但是大家没想到,一般来说没有禅修经验的人他是不太懂这个的,但是佛陀告诉我们的道理非常之简单,你去看了吗?你去做了吗?说是很简单其实也不太简单,大家去做的时候发现哪有那么容易,需要不断的积累般若密,需要不断的去锻炼,好了,我们今天主要是讲智慧辨别,为我们一些实际禅修的人提供一些指导,提供纲要性的指导,那具体的细微的辨别处,还有赖于自己深入的去修证和再做个别的细微的勘验,今天我们讲经主要是提供大纲性的了解,好,此辨别因果之智慧叫缘觉智,这个道理大家听明白了,首先一个要点就是当下细微之缘起要如实的观出来,这叫见清净门。

好,看第四除疑清净门,除疑,疑惑开始消除了,我们人为什么会疑惑?搞不懂就疑惑,是吧?都说这么好这么好,我又没见过,我们学佛者不是说吗?你说有六道轮回我又没见过,你说没有我我又没见过,不是没见过,他是没体会过,那好逐步深入的体会,就这么简单的在现前当下身心中修行他就能做到,下面就进入第四道门除疑清净门,来看原文心识之动乃因有心所缘境,并身根生识之故。这句话怎么理解那?我们的心识为什么有所动念,首先是因为什么?因为心有所缘的境,大家去观照我们的心念,无缘无故产生的心念是没有的,看个电脑生起个感觉,所以大家说你让我生气了,今天事情都是你害的,如果你不在的话我就不会这样,这都是在说他的心有个缘的境,对不对?庄子曾经在虚州这个寓言中说过这样一个很有趣味的话,我这里不不妨插说一下,他说这个船啊,如果船上有人,两艘船相撞的时候他们就会吵起来,如果这个船是个空船,和空船相撞的时候这个人还会吵的起来吗?吵不起来,因为船上没人和谁吵去啊,对不对?所以说我们没有智慧,因为心识的生起,不管是烦恼也好,怎么样也好,它都是由缘而生的,如果我们认为就因为这样的缘而生必然会产生这样的心识,不能悟知依心缘境而产生这种智慧,那我们怎么样也没有办法说服自己说不生烦恼,对不对啊?这究竟的疑惑是扫除不了的,但你去真实的觉知这种根识所现起的当下的缘起,对了悟它的空性,对离开他的执着这种业习是绝对必要的,所以没有智慧是断不了根的,道理就从这个简单的地方开始生起了,所以说这个心识啊,动它首先要观照两个东西,一个是所缘的境、一个是所缘的身根,你看到东西有个对境,有个眼根,而眼根、对境它就是我们要修的对象,禅观之对境,不跑到其他地方去找了,如同楞严经所讲到六根门头啊,圣与凡唯在一念,出世间沦落世间就在六根门头,当时世尊用六个结来做比喻,这是楞严经讲的同样一个意思。

每起观照,皆觉知其生起为有境可缘,并有身根生能缘心。观闻声时,知其生起为有耳能听及声可闻,因闻声故觉照乃生。观见色时,知其生起乃因有眼及色境,因见色故觉照乃生。因因果果,辨别如是。其余观照亦然。此种辨别之智能亦属「缘觉智」。诸言、行、觉知,皆无我体(atta-entity ),皆非我作。有关过、现、未三世我体之疑乃不得起,并大部分消释。此是「除疑清净门」。这里说到除疑清净门是由于前面这个缘觉智而产生的,所以这点出第四道门,因为见清净故得清除疑惑,以前曾经讲过一个人为什么不信佛、不信法啊,因为他有邪见啊,他有邪见就是因为见不清净啊,他没有道见,他为什么不信佛,他有疑心啊?他没有信心啊,除去了疑惑他就有信心了,所以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道次,见清净门则导致除疑清净门,在除疑清净门中这个时候将获得三法印智。

其后,定慧增强,将体悟所观与能观之灭相。什么意思?能观与所观之灭相,灭相,智慧的生起的觉照与平常的意念用思维所了知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按照平常的意念了知,比如说有人说我刚才很生气,然后过了很久我才不生气了,他把这个生气的生认为是他感觉到我生气开始,然后把这个生气的灭他认为是我现在认为不觉得生气为灭,实际上按照智者的观照不是这样,在他认为这样的粗糙的生和灭的过程当中其实是无数的生和灭,这里所说的因为定慧能力的增强所体悟到的所观与能观,也就是心和心所,它的这种灭相他看到了,这个灭相指的是什么那?就是当下刹那的灭相,我来说一下这个道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一条直线,我们立两个点,在两个点之间,我把距离不断的缩小、缩小,大家去寻找最小、最小的距离有没有,或者这样说对一个栗子进行拆分,再分、再分,比如说分开一个栗子,中间可以塞进一个东西,我再塞进一个东西,再塞进一个更小的东西,我再塞进一个非常小、非常小的东西,那赛到什么时候粒子可以分那,这种境界超出了我们思维所能够达到的境界,所以这只有通过定慧才能够解决,不是靠我们平时思维能解决的,好,这时候体会到灭相应该真正指的是什么?应该是起码你能够观照到就如同两个点之间越来越细的时候,看到了刹那、刹那这种生灭,比刹那还小的还有那,所以这讲的灭相应该指的是当下生起,当下消失,确实观照能力增强的时候,所有的一切烦恼,他跟未起观照不一样,观照力强者烦恼随生随灭,所谓禅观力量强,一照它就灭,一照它就灭。

观腹瘪、日常运作、经行、四肢曲伸等时,俱见所观能观之消失。观「闻声」时,所闻声、闻觉知及能观心皆灭。观「见色」「身触」等,同见能所观心之灭。乃作如是思维:「过去世未作如是观,故执诸法为常。今乃知法皆无常,即生即灭。」此名「无常法印智」。

这三法印,第一个就是无常印,了知无常,所以大家现在仅仅是知道说我终有一天会死亡还不是真正了知无常,知道花开花落有生必有死这不叫了知无常啊,对不对,你要真正看到一朵花,就看到它的生灭,那才是真正了知了无常,人为什么会老?楞严经中佛陀当时问波斯令王,你怎么知道你终将老死那?波斯令王当时不是告诉佛吗,他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想我小的时候皮肤是多么的好,过十年,过十年一年一年的变,不要说一年一年的变,一天一天,按我们今天讲的,一分一秒的都在改变,就因为它都这样一分一秒的无常的改变之中,不断不断的往前推进,当然无常终将来临,所以说会老啊,老了当然会灭掉,如果现在都不变,那么这种累积而来的这种大的变化又从哪里来那?所以说了知这种粗相的无常还不足以使我们断除心的疑惑,应该获得刹那之间的了知无常,这个印称为无常法印,无常法印的获得,这种智慧的获得能使他看一切都能看到它的灭相,都看到他的死亡,万物皆空,这个时候有话说了,彻见、实见无常之智称为无常法印智。

好了,再看下面,同时悟生者即灭,无足爱恋,虚不足恃,皆为苦患。这是「苦法印智」。他这个时候真的知道苦了,为什么苦啊?无常故苦,为什么无常故苦啊?因为万物本无常,而我之我执心却执取无常之,打个世俗的比方,人间都说追求爱情,哎呀好苦、好苦,有苦有乐,不对,爱本身是苦,爱是一场梦啊,你所爱的东西是没有的,它是一场梦,你不断的执取的它,而它又是无常生灭的东西,你说苦不是由此而产生,要想灭苦,难道说把爱情追求到就不痛苦了?要想灭苦难道说,没有这样的所谓的爱情你就不痛苦了,根本不是,原因不在于爱情与否,而在于我们的心执取于爱情,爱情是无常的,没有这个东西的,我们却去执取它,其实真正看到实相的人不会再去执取,就因为我们没有真实见过啊,所以我们的疑惑不能完全断除,所以说除疑清净门这里讲到除疑,所以说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知苦,所以说获得无常法印者,他进而就会获得苦法印智,生者即灭,还有什么好爱念的,对不对,看清楚就没有什么可爱恋的,就因为看不清楚,就是这样的,我们总是以为我们看清楚了,其实错了,你若真看清楚了,你不会心生爱念,在当下的觉照中根本不可能生起,试想一想你如果看清楚了前面试一个粪坑,你还往里面跳吗?所以大家理解一些圣者的解脱,不要理解成,我回避,我控制着我自己我就能够免离它的诱惑,就能够不痛苦,圣者无非就是看到前面是粪坑而已,我不往里面走,这粪坑我难道还往里面跳吗?获得智慧的人他知道三界是火宅啊,六道都是苦,他还要往里面跳吗?就因为你觉得三界不是火宅,你觉得三界天上人间还有很多可爱乐的事,你觉得六道轮回不算是苦啊,你有很多邪知邪见在里面,你对每一样东西都心生贪爱,对我的工作,对我的长相,对我今天晚上的约会等等,不一而足,乃至对我厨房里面的一支碗筷,我家里那个很先进的扫耙,你都会生贪爱心,所以说不知苦,不知无常不知苦,所以根本谈不上出离,好这就是苦法印智。更悟诸法缘生,不由我作,此即无我法印智。这里开始看清楚了诸法缘生,扩展出去了,根本就不是有个我能够做作的,不是自主的,无我就是我不能作主,把不定做不了主,这叫无我,如果有我的话它应该具备恒常不变的特性啊,它应该具备一个保持它的特性个性存在一样的特性,好了,他现在用这个智慧去观照世上的万物,生命体的一切,那一样东西可以说是不变的,那一样东西可以说我可以让他保有它的体性那?没有,完全无我,不是听我指挥的,连我都不存在,这个时候他便悟知无我之理,悟知我身既无常故无我,他身亦皆然,别人跟我是一样的。

不停止类此之观照作意,持续用功,观慧将迅速进展。好了这里就讲到后面了,在这种三法印智获得情况下,他还是不停的用功,因为他现在还没有完全的看清实相,所以还要继续用功,这种观察的智慧就会迅速的向前推转,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到了这个智慧的时候,下面的修行就会一日千里了。

好了,我们讲下去。前面讲到三法印智,接着讲第四种智慧恒生恒灭智,前此虽知法之生灭,实际仅当一类相续之色心诸法现起时,见法起之初际及法灭之终际。这什么意思啊?总觉得所现一类相续法之中际为时颇长。这句话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我通俗的告诉大家,前面所说的生灭无非就是程度的不同,看到一个人生出来肯定会老死,这中间的相续太长了,他不算是真正的看见,那么获得前面讲的三法印智的时候讲的是什么?这个三法印是一种翻译,有的经典不这样翻译,大家不要混淆起来,认为是获得道果智以后的三法印,我们是随这个文而讲,关键是辩明它的法意,那这个也是在观照到现行法生起的生灭,而中间还是有一个过程,还是没有完全的刹那的去看,所以这里面才说他只看到法的生起和终止,中间怎么样不知道,所以说此皆因未明法剎那生灭理之故。后面尊者就讲出来了,必须明白法的刹那生灭,前面还没做到。今则实时澈见一类法即使相续现行,彼亦剎那剎那生灭不息。其彻悟之道为观腹胀时,见其胀分二、三或多节而起。观腹瘪、经行、举足、移前、踩下、四肢曲伸时,同样见其迅速分成二、三或多节。观念头,见所观之念及能观之心俱迅归于灭。观疼痛,每觉照生起,见所观之痛及能观之心俱分数节而灭。此觉知法迅速恒生恒灭之智能名「恒生恒灭智」。好了这个智慧非常重要,就是生灭随观智,生灭刹那生起刹那观照,所以这里面讲到一个彻悟之道,怎么样才能刹那刹那的看到,就把动作分解,比如说我手抬起来,就是一个抬的动作,我细分,我把抬起来这个刹那的动作分成一二三四五个段,所谓的五节,每一节里面有生跟灭的观照,再把每一节再分开,再分下去那,好了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

[此帖子已被 智海 在 2005-12-14 23:25:49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智海 在 2005-12-14 23:28:39 编辑过]

一切功德来源于上师,时刻牢记人生无常,轮回过患。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7 19: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