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弥勒寺讲法----七净门与禅观诸境录音整理(下半部)附智海整理的上半部
发起人:清莲  回复数:3  浏览数:5966  最后更新:2005/12/14 23:19:00 by 智海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5/12/1 23:40:00
清莲





博士后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572
经 验 值:1178
注册时间:2004/4/2
弥勒寺讲法----七净门与禅观诸境录音整理(下半部)附智海整理的上半部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录音整理(下半部)
这个应称为无常,还不足以使我们断除心的疑惑,应该获得刹那之间的了知无常,叫无常法印,无常法印这种智慧的获得,他看一切都能看到它的灭相,所以叫无常法印。彻见它的灭相,看到它的死亡,万物皆空,这种时候有话说了,彻见、实见无常之智,称为无常法印智,好了,再看下面,同时悟生者即灭,无足爱恋,虚不足恃,皆为苦患。此是「苦法印智」,好,他这时候真的知苦了,为什么苦啊?无常故苦,为什么无常故啊?因为万物本无常,而我执我之心却执取无常之我,打个世俗比方,人家都说追求爱情对不对,哎呀,好苦、好苦!有苦有乐,不对,爱本身是苦,爱是一种梦啊。你所爱的东西它是没有的,它是一场梦,你不断的执取它,而它又是无常生灭的东西,你说苦不是由此而产生的?要想灭苦,难道说把爱情追求到就不痛苦了吗?要想灭苦难道说没有这样的所谓的爱你就不痛苦了吗?根本就不是,原因不在于爱情于否,而在于我们的心执取于爱情,其实无常的,没有这个东西的。我们却执取它,其实真正看到实相的人不会执取,就因为我们没有真实见过啊,所以我们的疑惑不能完全断除,所以说除疑清净门这里讲到“除疑”,所以说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知苦,所以说获得无常法印者他紧而就会获证苦法印智,真的XX还有什么好爱恋的,看清楚了就没什么可恋的,就因为看不清楚,就是这样的,我们总是认为我们看清楚了,其实错了,你若真看清楚了,你不会心生爱恋,在当下的觉照中根本不可能生起,试想一想,如果你看清楚前面是一个粪坑,你还往里面跳吗?所以大家理解一些圣者的解脱不要理解成我回避、我控制着我自己,我就能够远离它的诱惑我就不痛苦,没有这么一回事,圣者无非前面就是粪坑而已,我不往里面走,烘坑难道还往里面跳吗?获得智慧的人他知道三界是火宅呀,六道都是苦,他还往里面跳吗?就因为你觉得三界不是火宅,你觉得三界‘天上人间’还有很多可爱乐之事,你觉得六道轮回不算苦啊,你有很多邪知牙邪见在,你对每样东西都心生贪爱,对我的工作,对我的长像,对我今天晚上的约会,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乃至对我厨房里面的一只碗筷,我家里的那个很先进的扫把,你都会生爱贪心,所以说不知苦啊,不知无常不知苦,所以根本谈不上出离。好,这就是苦法印智。更悟诸法缘生,不由我作,此即「无我法印智」,这里看清楚了,诸法缘生。扩大出去了,根本就不是有个我去能做主的,不是自主的。无我即是我不能做主,把不定做不了主,这叫无我,如果有我的话,他应该具备恒常不变的特性呀,它应当具备一个保持它的特性,个性存在一样的特性。好了,他现在就用智慧去观照世上的万物,生命体的一切,哪一样东西可以说是不变的?哪一样东西可以说我现在保有它的体性呢?没有,完全无我,不由我作,不是听我指挥的。连我都不存在,他这个时候便悟知无我之理。悟知我身既无常、苦、无我,他身当亦皆然。别人跟我是一样的。不停止类此之观照作意,持续用功,观慧将迅速进展。好了,这里就讲到后面,在这种三法印所获得的情况下他还是不停的用功,他这个时候还没有完全完全的看清实相。还要断续用功。那这种观察的智慧它就会迅速的向前推长,所以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到了这个智慧的时候下面的修行就会一日千里了。好了我们讲下去,前面讲到三法印智,接着讲第四种智慧,恒生恒灭智,前此虽知法之生灭,实际仅当一类相续之色心诸法现起时,见法起之初际及法灭之终际,这什么意思?总觉得所现一类相续法之中际为时颇长。这句话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吗?我通俗的说,前面所说的生灭无非就是程度的不同,刚才打过比方,看见一个人生出来肯定会老死,这中间的相续太长了,不算真正的看见。那么获得前面讲的三法印智的时候智的时候讲的是什么,就是三法印是一种翻译啊,有的经典不这是样翻译,大家不要混淆起来,认为是获得道果最后的三法印,我们是随这个文来讲,好了,关健是辨明它的法义,那这个它也是在什么,观照现行法生起的生灭,而中间还是有一个过程,还是没完全的刹那去看,那么这里面才说他只看到法的生起跟终,中间这个怎么样不知道。所以说此皆因未明法剎那生灭理之故。后面尊者就讲出来了,必须明了法的刹那生起,前面还没做到,今则实时澈见一类法即使相续现行,彼亦剎那剎那生灭不息。其彻悟之道为观腹胀时,见其胀分二、三或多节而起。观腹瘪、经行、举足、移前、踩下、四肢曲伸时,同样见其迅速分成二、三或多节。观念头,见所观之念及能观之心俱迅归于灭。观疼痛,每觉照生起,见所观之痛及能观之心俱分数节而灭。此觉知法迅速恒生恒灭之智能名「恒生恒灭智」。好了,这个智慧非常之重要。就是生灭随观智。生灭刹那生起,刹那观照,所以这里讲到一个彻悟之道,怎么样才能刹那刹那的看到?就把动作分解,你比如说我的手抬起来,通常来说就是一个抬的动作,我细分,我把抬起来这个刹那的动作分为一二三四五个段,所谓的五节,每一个节里面有生跟灭的观照,再把每一节再分开呢?再分下去呢?好了,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就会数数的即可当下的看到所生所灭,这是非常重要的。持续不断的观照生与灭,这就是内观禅一个很重要的精华,这里面还讲到一个功用,比如说我们身体痛疼,如果你成就这样的观照能力,那么在痛疼生起的当下,你就能够很快的将痛疼分成数节刹那而灭,所以说内观禅功深的人他克制痛苦这种超越的能力比一般所有人都强,他绝对有战胜痛苦的功用的,他的忍性比一般人要强,这是讲现实的功用。好了,当这种生灭随观智,所谓恒生恒灭智的现前的时候,尊者这里说到此智一生,觉观即变得容易自如,毫不费力。这话什么意思?平常的觉观是断断续续的,如果能觉观到这种程度,那么观照任何一个东西,它就会自然现前,毫不费力,此时会见到异光,涌生喜乐,周身轻安。有人甚至会微微飘于空中。这些异常经验易令人以为已成就特殊观慧。这里讲到得到这个智慧时候禅修出现的一种功能境界,甚至有的人在这种安静观照当中他身体甚至能腾空而起,微微的飘浮于空中,起路好像会飘,世俗人讲这个肯定成轻功了,哈哈,这个不是我们佛法追求的方向,我们佛法追求的方向要获得最终的智慧,这里讲到一个恒生恒灭智的获得,大家理解来很简单,就是刹那生灭智的获得,这个唯有通过实际的修证当中才能够祥细的辨别这个,不然的话,就好像看到天上月亮非常遥远,只看见轮廓,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好了,我大概的讲下,我刚才说了讲解的是大意,引起大家修学的这种兴趣。
好了,讲过了第四清净门,再看第五清净门。见道非道智清净门,什么叫见道清净门?如因此自满沉迷则于观智进展有障。因此禅修老师须如此告诫未悟之行人:「爱执异光并诸禅悦等,即同邪道,于观智进展有碍。观智进展之正道为不断地修观。」知所抉择何为邪道何为正道,名「见道非道智清净门」(明见何为进趣圣道之正道、何为邪道之智能)。这里面说的就很清楚,抉择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而在这个时候抉择非常之重要。所以为什么有很多禅修行者他离不开他的师父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微细的东西实在是难以辨别。一个人就像非常佰生,从来没有来过这个地方,他一个人在这里面乱闯,你说他危险不危险?所以说他前期这种对师父的皈依心如果很稳固的话,那么他修行到这里的时候那将没有什么障碍,所以说师父提醒他,大家看到这提醒里面包含的意思,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当中,这个人会出现种种神通境界,有没有神通你还另外令当别论,但是他这种禅悦会产生。因为修禅而产生的喜悦特别的强烈。因为凡夫众生轮回在六道当中,根本就离不开色受想行识的贪爱,身根的触角,就是非常喜乐的、身体轻飘飘的,就像人稍微修禅修到一定的程度时候,他那种狂喜心就会生起,这时候很容易陷入魔境,所以越往下修行他越知道前行的基础很重要,道理就在这里了,如果他平常能够不断的熏习自己的心,明白说追求智慧最终了脱是我的目标,XX半途间到处去观察分解,或者说他的出离心很坚定,他对他师父的正信依止非常坚定。那么经过这一关他就没有问题,对不对?很难辨别,因为这个时候的人哪,他不同一般没有修行的人,一般人根本别说看见光或者说禅修中什么还微微的飘浮空中的体验,都没有,那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这个时候也在严重的考验我们有没有陷入这种正与邪的抉择当中,XX明见,这很重要,所以这个门就称为见道非道智清净门,所以说要清净呢,这个智慧更加重要,所以第五扇门为见道非道智清净门即是此意。防非离过,谨小慎微。
好了,我们第六清净门。渐渐的看到曙光了。第六见正道智清净门,只有远离邪道才能够获得正道,那是肯定的,所以说如此抉择而唯知继续用功则愈能澈见法之生灭相。澈见腹一胀一瘪,四肢一伸一曲皆分为二、三或多节。由恒生恒灭智以迄「顺就圣道智」(契入圣道之随顺智能)之九节观智进境名「见正道智清净门」。就是契入正道之随顺智慧。下面会比较祥细的解释,就是说见正道智清净门下面经历了种种的智慧德相,这个时候获得了见正道,我们已经讲到了第五个清净门了,即将趋入见智清净门,就是获得道智、果智,这个第五个这扇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想趋入第六道清净门而辨察禅观诸境,这非得有前面的这个五种,达到见道非道自清净门,这个时候才能趋入,所以我们看到前面第五扇门其实非常重要,这个作为修行的一个魔境,这扇门危险是始终存在的,反过来看的话,修行为什么我前面讲过的必须有正缘,有好的师父,自己对师父有正信心,这里全身心投入修法,前面呢对佛法僧三宝的皈依性,这种坚定的信念,这对佛法僧三宝的了解,为什么修行,修行的去向坚定不已,这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前面如果这一点没有做到的人,当他趋入这个道的时候,他的危险就存在了,所以往往上不去,所以为什么像我们的弟子当中有这样的人的?稍微有一点他魔境就现前,他转身他就来了,这是一种魔境啊,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听从师父的教导,不知道这些前行的重要性,因为对师父所讲的这些佛法正理置若罔闻,那么自然而然就会陷入这样的魔境当中去,所以说稍微修一点功夫就不得了了,好像指天指地,连师父也都诽谤了,造这么重的业还不知不觉,很可惜,这也是宿世因缘的缘故,业力太强大了。好了,我们来看啊,第六这个见正道之清净门,这里面也讲了好几种智慧,一直讲到第十五种智慧。第5种悟坏智到第15种果智,这16观智这里这么多都在这个见正道自清净门里面去展现,好了,下面的就会觉得非常微细,大家随缘听一下,那么虽然说很多修行的人并没有到达这样的智慧,那么现在先跟大家说一说,我相信指导大家的这个正信去实修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他可以遵循其道,可以胜就胜道各种,因为我这样讲其实一直在遵循像刺嘛仁波切阿秋法王他反复强调的,反复宣导的,也是我的上师普扎活佛经常说的,就是说,同样的让一个人先行了知果得的境界,来体心空性好呢?还是让他按照空性的安立一步一步的破知而最终去证得好?先讲点这个好?完全无知是状态下一步一步朝前走好,抉择是往往是前者更好。我事先也是遵循这样一个思想,所以有的时候呢,会带大家往深入这方面去思维,想,同时也很重视去打这个基础,大家要辨别清楚这个缘起是怎么来的。这样就不会起这种狂妄之心。什么叫狂妄之心呢?一者,有的人说--哇!听的我懂了怎么修行,自己赶快回去去打坐。这就叫贪心狂妄心。二者,嗯,以前这个师父没说,这下我懂了,这又是狂妄心。第三,哎呀,不用了,现在师父既然说了这个法,那我赶快就这样修吧,那前面那些基础的功课,基础的锻炼,基础的反醒,都不要了。所以我最怕这样。事先跟大家做个交待,要明白这个意义所在。好了,明白这个我们往下说。好,看悟坏智。观智再进一步,所观能观之终际而非始际愈形明显,此是「悟坏智」之生相。什么意思?刚刚生起的时候不容易观察,但是它坏灭的相易于觉察,这个道理很有意思,我们平常看别人缺点不容易,看别人优点是不容易的。这个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就是说观灭相比观生起相要来的明显。我们讲无生无生,如何才能知无生啊,明明看他生,看不见了,怎么会说无生啊?对吧。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说的真的是属于禅修的口诀,这哪里我们一般看经书或者是稍微了知什么了知的呢?对吧,这里说到一个悟坏境,悟坏智的生相。悟坏,终际比始际愈显明显。好,其智仅觉知能所之坏灭,凡见色、闻声、遇人、知晓皆仅见其坏灭相。坏灭相,看什么灭什么,看山山没了,看树树没了,看地地没了,那以前有人说禅宗有讲的大地平沉,会不会说是这个境界?好端端的大地它沉下去了,没了,这是比喻,不是这个意思。禅宗所讲的有些境界更为高超,那是彻悟实相以后的境界。这里面完全讲的是在禅观的实修当中,行者他现行所觉知的境界。大家要从这个“有相”观的角度去看,莫入空性之思维中,现在讲的这个有相,从这个观念来看,就会觉得,我们就会像搞过XX工作的那样,非常理智的、非常细微的来辨别。好了,那么这样的原故,前面所说的三法印,也就是「无常观智」,「苦观智」及「无我观智」之悟境就会越来越增强。越来越增强的时候他会得到悟坏智,所谓的所观能观之终际而非始际愈行明显,也就事物的坏灭相,他越来越生起定解,我们平常看东西看不出坏灭相。你看着前面的电脑,没有一个人看出它的坏灭相。对不对?只是想的,过若干年以后电脑将不动,不动它还有残骸的,但是获得悟坏智的人呢,他刹那之间他能知其念,他完全越来越深入的活在当下的刹那觉观当中,越进入刹那的觉观,时空的观念越远离了凡俗的观念。好了,这是讲第5个悟坏智。
第6,觉怖智。怖就是畏的怖。悟坏智愈趋成熟,恒见诸法顿灭之余,生怖畏感,名「觉怖智」。感到恐怖。看什么,什么东西没有,看什么,什么东西没有,很恐怖,看这个六道的境界、看这个三界的火宅这种众生的苦,感到很怕。一看起坏灭相,所以说当下就生起恐怖,有一种怖畏感,叫觉怖智。好了,因为感知觉怖,又进入了第7苦患智。随又悟此色心诸法,皆顿归坏灭,是可嫌可厌之法,毫不可爱,此名「苦患智」。知道苦了,没有一样东西可爱呀。对不对?我们之所以知道这样东西可爱,首先觉得这东西它存在对不对?而且它配合的业习,他很可爱,他会很亲近,亲近想,常想,存在之想。都会引申我们这种贪欲心,那么如果能够悟坏,能觉度,那苦患之感愈来愈强烈,怎么还有贪爱心?不可能,它变成可嫌可厌之法,毫不可爱。就从这里来的,所以说诸法在于调正自心,而非改变外境。所谓的修行圣德都是自净其意,调正内心而得解脱,不是说要偷天换日,不是说要改变他人。所谓瑜伽行者乃是自修自证,自我改变,自我证悟,自我解脱,转自己的心,调正自己的心,从而获得果实,所以大家整个听起来就会很深切的明白佛陀所开示我们的解脱道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如何逐步的开启心中的佛性,而这些智慧呢,我们修都能够逐步逐步的开显,它本来就有,所以应该充满信心。好了,这叫苦患智。
第8,讲到厌离智。觉得苦患则生厌离吧。此色心诸法顿归坏灭,足见其不实,无乐,虚伪可厌。此名「厌离智」。根据《巴利文八讲集注》,觉怖、苦患、厌离三观智实应归为一智。所以某些行人仅三智中生起一二而已。就是说这三智指的是觉怖苦跟厌离智,悟到坏灭相的时候有的人感觉好恐怖,哎呀真的很苦,他这个时候不一定会很强烈的生起厌离心等等,总而言之,这样智慧的获得刚才讲的觉怖苦、方便离,它这个基本上是合在一起,所谓合为一起,实际上指的是生起这种出离心,愿意舍弃,因为我们凡夫众生是贪着,我们嗔心的生起也是因为贪着。你就因为有可爱之处,得不到满足,所以你嗔心呢,若无有可爱的之处、没有这个执取的心,它何来的嗔心呢?对不对?所以觉到是苦患智、是厌离智统统讲一种舍弃。他反过来了,反其道而行之,反过来就解脱了嘛。对不对?我们讲放下就解脱。我可以把这个拿起来,放得下,你放下了,什么东西都没事,这叫解脱。好了,我们讲了第8。
再讲第9.─10.求解脱智及复起观智。来看一下,厌离智增强,觉知诸色心法皆苦,顿生弃舍此色心所成臭皮囊之念。他就觉得这个身体实在令人讨厌,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怎么会这么多痛苦呢。此名「求解脱智」。此念生起,复悟当精进修观方可望出离。此名「复起观智」。好了,这就是第9跟第10,生起真正的求解脱的智慧,和因之而起的这种精进勇猛修行的复起观智,大意大家应该听的懂。因为厌离心的增强,很想求解脱。必须舍弃掉这个有色心所成就的臭皮囊,这个身体的贪着,有的人说去自杀,那不会,真正的圣者到了修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不会去寻求自杀。没有那么傻。因为这一切的过患又不是因为臭皮囊引起的,臭皮囊只是个业报,因臭皮囊而所产生的对色心诸法的贪着不舍为苦,所以他这个时候生起的是复起观智,进而要精进勇猛的修观,渴望出离。我的心完全去除了这种贪着,我就会出离了这种痛苦了,所以他怎么会起自杀的念头呢?所以以前阿罗汉自杀,不是这个意思,阿罗汉是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个,他觉得对他的身体无所谓,还有个以为自己已经悟入阿罗汉道的人,生起轻生自灭,那是邪道。这里面所讲的禅观境界的进步不是讲的这个意思,不会。所以说生起求解脱智,厌患此身,复起精进随观智。好了,这叫复起观智。称为第10种智慧,是并在一起说的。然后生起这种精进勇猛修观复起观智以后呢,进而达到什么样的一种功德呢?再看,11行舍智。看原文:如前觉悟复起用功,无常、苦、及无我三法印愈得深悟。更甚者,难忍之痛感增多,惟观时顿归于灭。专心用功时,立刻全部消失。用功持续,观智升高,乃生「行舍智」。所谓「行舍智」,(对色心诸法泰然处之之智)。这个智慧非常非常之重要。「行舍智」的获得,行啊,身体诸行,比如说这里举个例子,比如痛感生起,这跟平常不一样的境界,因为我们整个人就是因为对身心无法泰然处之,所以才有种种人生的过患跟烦恼。对不对呀?这是个关健。所以说像前面说的如果功夫再进一步,禅观能力再增强,那么无常、苦、无我三法印就更加深刻的体会,更甚者呢,这里就讲到一个而且这个时候难忍之痛感会增多,其实什么缘故?是因为更敏感的缘故,所以禅修的都有这个问题,原来是身体是粗重的感觉,好像觉得自己没什么痛苦,好像修的修来怎么反而那多痛苦,他是痛感增多,更敏感。这是随着智慧的更加增强而产生的。有的人说这下完了,我这么敏感吗?那么痛苦那我干脆别修了,我还是麻醉一生,对了,这就是修行的抉择,为什么有的人就选择麻醉的活着呢?而瑜珈学者却宁可醒着痛呢?我们今天就说到这个道理了。好,来看一下这个功用,这个时候虽然痛感增多,他因为越来越敏感,越觉得刹那之痛感都知道,你比如以前那个来果禅师在禅堂参禅的时候,一个人把跳蚤扔到地上了,另外一个在呼呼大睡,他却看到了,地上跳蚤捽断腿那个哼啊哈的声音他都听得见,很敏感,这个时候他呢,只是看见这一切痛感生起它马上就灭。痛感生起它马上就灭,这跟平常不一样,平常痛一直不断的痛,它还非常的痛,一痛马上它就灭,很快呀,随生随灭。这就是特征。专心用功时啊,如果非常用功,这种痛感很快就会全部消失。这无形告诉我们,他对战胜这个痛苦、对转换这个痛苦的能力,非是常人可比。这时候产生的行舍智,那么对一切色心诸法的存在产生泰然处之了,所以说禅定力获得的菩萨,他进入到这个苦难的世间去度化众生,他更加无所畏惧了,用通俗话来讲就是说一般心智赢弱的人,稍微吃点苦他就受不了,但是作为有智慧的圣者来说,他比你会吃苦,他以苦为乐,我们是深怕苦,只想自己快乐,不顾他人,而菩萨是苦点不要紧,以苦为乐,这就是境界的不同,对不对?而这里面从禅修中体会到的,色心诸法因行舍智的产生泰然处之,因为什么呢?即观即照,即灭,即生即灭,有什么可怕的?无非刹那生灭而已,如果一个凡夫俗子因为恶业的缘故堕入地狱道中,为什么他会堕入地狱道中?因为心非常的执着,越执着他越往下堕,那么既然执着,那地狱道中碰着任何一个东西都会伤害他,而圣者、有智慧者他没有执着,那无论碰着什么东西也没什么好伤害的,所以圣者进入地狱的境界刹那智慧觉照,地狱之火刹那熄灭,马上就转地狱为天堂。那么深着的凡夫俗子呢,他因为恶业牵引堕入到地狱中,那么地狱的寿命是多长呢?万寿无疆啊!明白这个因果吗?所以这里从这个行舍智的抉择当中去体会到法喜、智慧解脱的功用。这个如果不经真正的去修持,是难知其中美妙。
好了,继续讲到此时禅观异常轻易美妙。很容易,看什么是什么。稍稍用功,所缘境即一一自然现起。能观心亦复如是。心里想什么,碰到什么,清清楚楚,就像静静的看电影一样,每个细节都不会漏过,他只消在最初四、五或十次以上使力,注意啊,XX…作意起观,随后自然轻松之觉照即绵绵而起达一、二小时或更久。这我打个比方,这是什么境界?比如说我们平常骑摩托车,一起动,按正行时我们手一直要加油门、加油门,手还在按在那里对不对?它那就像当于什么呢?我一起动它就跑,那我不动,到了自然停住呢,它可以达到一两个小时或者更久。越来越久,越来越久,轻易就能够入定,轻易就能够安住在这里面不动,这就是智慧增长的缘故。那么修行人呢,行人甚至觉得无需更换姿势就可轻易舒适用功整天。他在那里一动不动,一整天他都不会动。我们你看没坐两下就受不了,跟这个是有关系的,缺乏行舍智,对身心诸法的生起这种痛感、这种不舒适的感觉我们很难超越,所以说不能持久。好了,这时候我想起来了,当时来果禅师去游化的时候,参禅啊,当时到了一个村庄,碰到一个外道,外道跟他斗法,最后让他烧饭,好像是讲法的时候还是辨法的时候,在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中,热的浑身冒汗,他一动都不能动,然后来果禅师就把他平生打坐念佛的功夫都使出来,最后总算熬过了,那这个来果禅师他必须具有行舍智的功夫,他才能够战胜。
好了,虽恒知法皆顿灭,惟不复有觉怖等智时之怖畏、苦患、厌离、求解脱及不满。虽有苦之身体不适,心则无苦。大致上可说毫无疼痛及类似身体不适。虽常现好境界,但不如以往般兴奋。虽禅观寂妙殊胜,怡悦却已不如恒生恒灭智时所生起之强烈。此即「行舍智」安祥平静如如的特质。这个行舍智的境界比前面高。像前所说的这种怖畏、苦患、厌离、想解脱不满要精进,这种好像很强烈的感觉没有,虽然身体有所痛苦不适,但心中没有什么痛苦,都很安乐,因为心没有这种所谓痛疼不舒服,干枝络一样,所以说也就等于说没有痛,身体没有不适,所以说这样的人也许他有痛疼、有病像,他好像没病,就会看得出来了,我们也看着他快要倒了,挂着瓶,什么都不行了,好像他又没病,这个人倒底是有病还是没病啊?从外相看有病,病得很严重,可是在他内心好像没病,这就是行舍智的获得。我记得当时我的上师普扎活佛天天挂瓶讲法,嗯?按照正常的这个人说话都说不了,可是他还在那里讲法,讲的好好的,然后我们弟子都急死掉了,这师父还不歇一下,还不歇一下,可是他好像又没事,好,等讲完法师父就病倒了。呵呵,所以说会有时候现这个、有时候会现那个。但是我想从内证境界来讲,因为这正如上师这个的赞导祈请文所写的:生死无畏净法界,意之化身胜四魔,彼化名为普巴尊。上师早已达到生死无碍的境界。他就是承受痛苦,无非是替我们这些众生背业障而已,这样想。这样想就很容易让我们的心生起清净,积累福德资粮。好了,这个就说到这样一个禅观的境界,另外呢虽然常见好境界,不如以往兴奋,见坏的也没什么,见好的也不会那么激动,我们平常说的如如不动。就是初尝法味啊,所以说这时候禅观既然很殊胜啊,指的心情愉悦,但是没有原来那个恒生恒灭智,恒生恒灭智就是那个坏灭随观智,就是好像常常似乎在刹那刹那之间看到东西生起坏灭、生起坏灭,那种感觉变的很平淡,所以实际上他达到一种忍,对法忍的境界,对这样的法、从未见过的法,他有了忍力,能安住。但我们初学者很多就是遇见新的境界为什么会恐慌害怕?就是因为缺乏法忍,这是智慧不够的缘故。好了,这就是所谓的行舍智。
好了,我们讲到了11行舍智。再看12,迈向圣道智或顺就圣道智。好,行舍智渐趋成熟时,禅观加快,不费微力就接二连三迅速生起。此接二连三骤生之观智名「迈向圣道智」。接二连三所生智中最终一个名「顺就圣道智」之义为进趣得见涅盘之圣道。好了,这个叫做接二连三迅速生起,什么叫禅观加快、接二连三?不费微力就接二连三迅速生起,这里面讲的是XX所言境界,就是无情而生起,就是作意你不要很强,一点一点它就有,这表达一种自在,这种越来越强,最终将获得迈向圣道智,迈向圣道智就是马上要进入圣道了,迈向圣道智不断、不断、生起、生起,最终就会趋入到顺就圣道智,这是一个过程,那这个过程的祥细的辨别呀,这里面就没有再细讲阐述。实际上呢,达到这样智慧的圣者他一切因缘具足了,这种刹那刹那而过的境界无须再细分了,我们之所以之初进行细分,那是为了引导我们的心趋向细微,而若心已趋向细微,那么他自得则无须如此小节来达成他的这种深密的观照,所以说没有必要再多讲,因为多讲好像是站在这个层面与没有这种智慧的人去讲,那是一种没有必要。好了,这个叫gamini,就是所谓顺就圣道智之义为迈向此圣道之特殊观智,顺就圣道智乃觉悟无常等义的所有毗婆舍那观智中最终一个,贯通其前的其它毗婆舍那观智与(相关之)圣道,为迅速所生二或三个迈向圣道智中的最终一个,其势如奔。这个词用的很好,其势如奔,就像一匹奔腾的竣马,你这时候想挡都挡不住,他马上就趋入圣道了,他这个三法印的观想已经非常成熟,叫其势如奔。我们佛经里面西方极乐世界有个大势至菩萨,大势所至,谁也挡不住,大势至菩萨走一下都地动山摇的,表示力量很大,其势如奔。
好,我们来看最后13.14.15.的预流智、道智及果智。这就真正的清净欢喜了。顺就圣道智后,接着生起预流智,圣道智及果智,此诸智中,顺就圣道智见所现身心诸法之生灭,并依无常、苦、无我三法印之一,多依无常法印,连续观照法之生灭。预流智倾向于身心诸行之止息。道智及果智则为进趣并证得身心诸行之止息寂灭。上述系依经典之详释并供完整资料之用。这句话很深奥,大致理解一下,他分开两点来说,一个是讲预流智,一个是讲圣道智及果智。那预流智实际上才是这句话,依三法印,他前面说的啊,一般来说依无常印,也就是说他这时候越来越迅猛的、越来越绵密的来观照这个无常,前面解释过刹那刹那生起之无常现行之观照,这样就会证得什么?身心诸行之止息寂灭。什么叫身心诸行啊?我们通俗点就是说烦恼还会不断不断生起,这叫做行,叫做行动,对不对?念头还是不断不断的不由自主的冒,他这些东西不断不断地趋于息灭,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没有这些东西,这就叫生起预留,预留,预备着进入圣流,是这个意思。好了,这个实现了一个止息,那么后面的道智跟果智呢?只是什么呢?他证得什么?像这种诸行之止息啊,就是说生起、灭去,生起、灭去。我们前面讲了预留智,讲了止息,就是说这东西越来越没有,越来越没有,它还是有啊。那寂灭就是它超越了这个有和没有,是这个意思,大家记得这样一首偈吗?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灭已就是讲这个寂灭,止息寂灭的意思。那这个呢是根据经典祥示而完整资料而综合,综合明白地说,行者照见诸法恒生恒灭,于迅速生起二、三觉观后,突然趋证诸法之止息。此即道智及果智之生相,为时不长,仅一瞬间,甚至不足一秒。这个说的很有意思,怎么搞的?这种智慧生起为时不长,仅仅一瞬间,甚至不足一秒。这个跟大家讲真正去修行的时候去体会这个,诸法无常啊,刹那生刹那灭,像这种道智果智的生起呀,觉观寂灭完全不动不摇啊,不是那么简单的,可能就那么一瞬间体会而已,所以瞬间的体会也足够了,足够什么呀?是获得见智清净门,好了,证果。刹那证悟。我们就可能想起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的,有个人不断去压制他的身,他说我这个身心呀,六祖说对境心数起,菩提这么长,这是禅宗讲的一个禅观的境界。你天天去压抑这种本来就是生生灭灭的东西,一心想追求达到这种XX,这样怎么可以成就XX呢?对不对?像六祖大师这样因为悟得般若XX,所说当下知之心体,朗朗觉照,对境心数起,菩提那么长。怎么长啊?对不对?这是一个禅宗里面一种很高的智慧觉照,这里面回意一下,定下回头一看可以看出这里面的方便道,所以说这里真的这里提出来了,止息道智及果智的生相为时不长,仅一瞬间,诸法止息呀,什么都没有,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我记得当时在缅甸的时候我师父跟我说过,师父这个语言呢表达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呵呵,这话真的很难说。他就说什么都没有,这是个证悟境界。
好我们来看第七,见智清净门。道智为七净门之末,名「见智清净门」。由道智及果智迅速趋证,什么叫迅速趋证?就是(身心诸行)止息之顷,当起下述返照,就在此刻来返观内照,获得返照智。这个回光返照,获得这个智慧,这个智慧是证果的智慧,返照前此轻松美妙地用功时,觉照曾突然加速。亦返照前此迅速生起二、三觉照后,曾突然止息。此种返照名「返照智」,对毗婆舍那观道也就是(内观之道)及圣道(所谓圣人之道的)返观。返观成就道智时身心诸行寂灭者为觉观涅盘之「返照智」在果三摩钵提(趋证果智)中对果之返观尤为显著。这里面大家理解一下,刚才前面讲到这种观照的一种现象,现行的一种境相,就是一次、二次快速生起,非常猛烈,突然止息,这种诸法突然止息的情况下,迅速返照,返照什么?重新来看一看。所以毗婆舍那道的道智跟果智。那么在这种返照当中,对这种果三摩钵地之返照尤为显著。这里面趣向一个证果的智慧,获得涅盘的智慧,这所谓的超离世间前面的对待,因为我们看到前面的对待无论怎么样,他都在心室生与灭中存在,想超越这种分别对待的心时,迅速的实相的观照,他必经去借着刚才前面生起的这个道智跟果智,迅速反转,刹那止息行,行的止息趋于灭寂,这时尊者讲为时不长啊,仅一瞬间,甚至不足一秒,这讲的一般性的情况,好了,就像有的同修就讲了,我怕我打坐入定以后出不了定怎么办?需要不需要害怕这个?我看不需要吧,你放心好了,你现在不是说怕你入了定回不来,呵呵,入了定马上就退出来对不对?哪有那么好的功夫,入了定回不来呀,是不是?这个时候对果之反观呢,非常的显著,所以说这里面成就这个见智清净门获证果位,成就身心诸行寂灭之道智即「见智清净门」,为七净门之末。顺就圣道智、预流智、道智、果智及返照智均系特殊的智慧,于毗婆舍那观智成熟具足时剎那间最后一并生起。刚才前面所讲的这一切都在刹那间快速的生起。那么上述所说的道智及果智乃首先出现之须陀洹道智果智。须陀洹是初果,成就之初步之道及果,即证得须陀洹道(预流)而得免生恶道,七还人天的果报。这就讲获上士道这种果智,须陀洹在巴利语中叫XX,XX的意思就是趣入圣流,那在这个人间七还之中呢,续修禅观,继续修行,直至成就阿罗汉道及果而证阿罗汉,断诸烦恼,体证涅盘。这是解脱道的这个过程。因此呢,值此佛法之世,宜起修毗婆舍那禅观,最起码要成就须陀洹果。这是马哈希尊者对我们的期望,要成就须陀洹果,得听此篇开示者皆真修实练之行人,如依上述十六观智,成就道、果及返照等智将大快平生。即使未能证得,亦应继续努力以达成。这是马哈希尊者对我们的勉励,所以我们值此佛法是什么意思?就是听闻这样的佛法、能趋入这样的实修,最起码要成就初果智,这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马哈希尊者在这里破除所有一切说修行不能得果的邪见,没有这么一回事啊,大家去看看这个《阿含经》里面,到这个时代证果的人仍然是有,仍然能够。否则佛陀为我们开示这个法做什么呀?对不对?大丈夫者,大男子大丈夫当发勇猛心,求证圣果有何不可?自己身心本性本来是佛性,只因无明烦恼业障不得开显,若循正道佛法,为何不能趣入?所以要有这样的大信念!没有问题,肯定能成,所以马哈希尊者呢给我们这样一个勉励,当修毗婆舍那,不要怕。好了,如果不能当下证得呢,也可以继续努力,至此25:21获得胜要的功德。好了,这里全部讲完了这个七净门。在讲这个七净门的过程当中呢,这个十六观智顺带着穿插着也全部讲完了,我们大至回顾一下这几个重要的阶段,修行的次第显现出来了,首先获得戒清净,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令心得清净,在戒的基础上,在定学上下功夫,因为心清净了,逐渐获得见的清净,见清净了还要深入除掉种种疑惑,获除疑清净门,对吧。除疑清净门在道的关口上不要贪着于这种胜妙禅境,而取见道非道智清净门,那如是免除魔障、免除邪智,则趣入见正道智清净门,那见正道的智清净门中间有一系列的悟坏智、觉怖智、苦患智、厌离智、求解脱智、及复起观智、行舍智等等,这些依次生起就会使我们迈向圣道智慧,乃至最终一个顺就圣道智,达到这种预流智,预流智刹那生起的时候,道力呢就能趣入道智及果智,刹那反观即获得涅盘,首先获得须陀洹道果智的这样一个功德,这是整个十六观智非常祥细的、非常次第严谨的一个观修的途径。所以说尊者为我们指明这条解脱的道路,人人内证皆可得知。是这样的。好了,如是见清净门、七净门已经讲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们争取把后面的讲完。好了,我们来看入果定(果三摩钵提),入果的定。已证道智及果智者,如想再证一次诸所证者而继续用功,将很快成就「行舍智」。定力强者,不久即达须陀洹果智,在此境界并会停留较久而非如前次般短暂。趋证道果而停留彼处名入果定,远离诸苦,长享安乐。这里是个细分的讲解,这里讲前面已经说过刹那证悟者怎么样?刹那证悟者可以讲他获得的初果的智慧,所谓的已证的道智及果智,因为他这个时候已经具备有初果(就是须陀洹,也就是刚才巴利语说的XX),他的道和果的智慧,他呢想再次经历呢,刹那间没刹那出来呀,他说我想再次证得前面所证得的境界,他只要再加以用功,他很快成就行舍智,那么在成就行舍智呢,因为我们刚才前面接触知道行舍智是个关健,于诸法不动心,这个行舍智的形成,是个关健,那么定力强的人很快就达到了那种须陀洹的果智,所以他这个入定出定他逐渐达到自在,那么这种境界就会停留比较久,那不是第一次刚刚证悟初果时那般短暂,那么趋证道果的停留彼处,或者这个定就叫做入果定,能够入在果定当中,常享安乐,远离诸苦。这叫入果定,这从定力的角度去讲的,前面是从智慧的获得去讲的。好了,下面继续讲第三章节精进趣向更高道果,波罗蜜功德具足者,若更欲证待证之道智及果智,将从「恒生恒灭智」入手,循诸毗婆舍那观智步步前进,最终成就更高之道及果智。下面还有啊,二果三果四果之道,所以说所谓波罗蜜功德具足者,就是前面所说种种波罗蜜功德,波罗蜜就是到彼岸,也就是说要想获得道果、道安、道乐,他所有的一切功德之行,这些具足的人要想获得、下面要想继续要获得更高的道和智的话,他就从哪里入手?恒生恒灭智,就是观修无常,所以说对无常的观修,刹那刹那的持续的观照,始终是获证圣果及趋入更高道智果智的一个必经之途,所以循着这个毗婆舍那禅观步步前进,最终就能成就更高的道和果,这是马哈希尊者做的简要的阐述。好了,如是已经圆满,前面所说的七净门及禅观诸境,所谓十六观智,那么然后尊者有一段祝福语:祝诸位皆得努力成就最起码之须陀洹道智及果智,甚或更高道果。祝诸位依所示妥善用功,速满所愿由道及果智而证涅盘。这个马哈希尊者简洁明了充满信念的一个祝福语,非常现实。好了,那今天晚上呢,今天晚上我就把这个七净门与禅观诸境整个的给大家讲完了,那么讲完之后呢就给大家稍微做一些其他的提示,刚才在屏幕上也看到了这个文呢,大家通过网络搜索,很快就有,我们来学习一下,同样是马哈希尊者的就是说最后的给经意的一个开示,我这里读一下原文给大家做个参考,就是马哈希尊者在禅观基础里面有这样的一个说明文,他说本文简述的内观禅修方法对一般资质的人已绰绰有余,阅读之后只要信心坚定,向道心切,精进不懈,按步就般,照着练习,必然有所进展。不过必须在此说明的是内观经验及境界次第的细节不是这短短篇幅能全部交待清楚的,仍有许多X的介绍说明的,另一方面,不见得每一位禅修者的体验都是照着本文所描述的。缘于个人根器和业力不同是必有所差异,还有信心、愿力和精进心也不尽然相同,更进一步说只靠阅读书本,而没有老师在傍指导的禅修者,有如初次踏上陌生旅途的行者,势必战战惊惊,如履薄冰,迟疑不决,因此他若继续努力但缺乏老师指明和鼓励,想要证得涅盘的道路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这个困难,真有心修行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证涅盘势不罢休,一定要找一位修行老师,其个人的修证成就足以胜任,全程带领学生从最基础的阶段走到最高层的内观智慧,体证涅盘,这个建议是相当吻合经典中所说的,所谓求明师与真正了生脱死者。好了,这就是马哈希尊者在他的内观基础里面后面的一段文字,提示给大家。这是个完整的阐述,给智者修学的参考。最后祝愿大家在今生今世能够依止真善知识,就是说跟随个人因缘吧,趋入圣道而得即生解脱。好了,我的法讲完了,非常感谢大家。我放麦。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7 19: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