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简介 | 太虚大师全集目录索引 | 返回悲华在线首页 | 悲华论坛 | 禅师新浪博客 | 留言板

真现实论宗依论 中目录

佛法总学目录

太虚大师   

  

第二章第三节

第三节 所知情器

  一 所知情器概论
  前者虽别论所知有情与所知器界,其实有情与器之世间相,密切关连,不能绝然分划而说。虽于前二节中,亦曾说有情而及于器界,说器界而及于有情,犹有多分有情器界和合而现之事留待研述。且佛陀学中,虽分有情与无情之别,而草木诸生物,虽可合矿物统称曰无情,然矿物无生而植为生物,其间亦不能不有皎然之区别。且近人进之亦有言植为有情同人者;退之亦有言人生亦无情同矿物者──若美国行为派取销心理学者;或则宣言万物皆为生物,有情无情不别──若德国赫克尔。此之三者,甲可扩充为心本论或唯心论;乙可扩充为物本论或唯物论;丙可扩充为生本论或唯生论。据其意,万物祇有程度之高下,无性质之别异,则有情与器亦无可分别。然按验之现实,矿物、植物、动物三者,固各有显著之区别。动物能以音容表其苦乐之情,异于矿植,而特谓之有情;因谓植、矿曰无情物。植物能于死限前表其生态与表其死限后之死态,又与有情同能传殖自类生种,异于矿物,与有情同谓之生物。矿物唯有与植、动共通之结散变化性,谓之无生死物。此固平允明显,而无何隐秘难见者。依此分别,万物应有四差别性:一、结散变化性,二、死限生殖性,三、永续统摄性,四、自觉进化性。仅有第一性者,则为矿质等无生物;有第一性、加有第二性者,则为植等生物;有第一第二性、加有第三性者,则为人生以下之旁生等有情;有第一第二第三性、加有第四性者,则为人生以上之人生等有情。虽至天生及大乘圣犹有不能一概论者,然就人界情器观之,则秩然不可逾越也。有情之永续统摄性,与自觉进化性,皆以其各有之一切种识,及此识互依之意、意识等而言;以有此故,同为有情识者。人生之意识等较为发达,由意识而现人生之创造生活,故别说有一自觉进化性。旁生之意识等,较为昧劣,由异熟识受异熟之生活,故暂说无有自觉进化性;其实亦微有自觉进化之性也。由此有情与无情器之别,皎然应有。有情通于能变所变,无情唯是所变,如上言器由识变等。在无情物,植、矿之异,应更详究。

  二 动植矿之关系与区别
  凡动植矿物,皆指其色聚以言。矿之色聚,指金、水等,别称物质;植之色聚,指花、木等,别称生物;动之色聚,指人、兽等,别称“有色根身”。而其关系,统在能变现此诸色聚本质之一切种识──即异熟识──。器由异熟识共相种成熟力变,已如前说;有情有色根身,为颂中“执受”之一分──另一分即是一切种──。论亦释云:‘有根身者,谓异熟识不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根──即眼、耳、鼻、舌、身中之神经系──、及根依处──即眼、耳、鼻、舌、身之血肉体──,即内──执受──大种及所造色’。又云:亦有以共相种成熟力故,于他身根、依处亦变似彼;否应无能受用他身。由此,人等虽死,所余尸骸犹见相续。此说有情有色根身,有其二分:一分“五根细色神经”,唯以一切种识之不共相种变成造所造色,由我爱执藏识执为自体;一分皮脏骨血等根所依处,虽以一切种识之不共相种变成造所造色,由我爱执藏识执为自体,然亦由一切种识中自他有情共相种助,变成造所造色。故父母能生育子女,友侣之身亦能相为受用。且其死后,虽不执为自体,在他有情犹见尸骸续存──与他界同地有情共变器界故,于将坏时器界犹存理同──。由此有四分别:一、共共相种变,即前器界同处同地同受用者;二、共不共相种变,即前器界各类各个别受用者;三、不共共相种变,即此所言色根依处;四、不共不共相种变,即此所言五根神经。由此例之,在一切种识中,“相种”可分三类:一、共共相种曰共相种,矿物器界皆由此变;二、不共不共相种曰不共相种;三、别加一类共不共、不共共相种,植物应由此变。其有死限生殖同根依处,故不共共;然无我爱执藏识执以为自体,故共不共;合此二义,乃于一切种识中为植物辟一特殊位置。要之,色聚中有情无情之区别,由于我爱执藏识执受为自体与否──我爱执藏识,间接有末那关系。执受为自体,为有情色身;不执受为自体,为无情──矿、植、尸骸等。矿物、植物及根依处、净色五根,其区别在一切种识中之“相种”不同:矿物,共相种变;植物及根依处,由共不共不共共相种变;五根净色神经,由不共相种变。其遍通之关系,在于一切种识;其区别与连带之关系,在能变之自种不同类、及藏识之有无执受。共不共不共共相种,亦持以各有情一切种识,随共相种变成之处,此“种”亦变生植物耳。此矿、植、动三者之区别与关系,虽为人间之现实观,亦此一空轮内五趣杂居地之现实观也。不及或过,遂成物本论等。

  三 人间情器与非人间情器
  依人间情器之现实,于动、植、矿三者之区别与关系,应若前述。然在不及人生者之旁生以下,以“自觉进化性”极昧劣故,人类中婴孩儿童亦近旁生故,多由异熟识受异熟之生活故,其所行动类机械故,于此习成其观想力,遂谓人生及余动植亦同矿物,悉为自然界因果力所支配之物故,立唯物论;而以矿物为本,初演化为植、动,进演为高等之动物,在演进为人生。然此祇见“结散变化”之矿、植、动共性,于生物“死限生殖”之特性,不无轻视;于动物及人“统摄永续”与“自觉进化”之特性,则更忽略不察。故于矿物为本之唯物论,于不及人生之生物立场,虽或可言,亦偏而不全矣。若在超过人生之天生等,所食、所用,皆可由身化生,不殊生物。至于四禅天,则所依器界亦随身而存没,殆犹人生之根依处,似可说依生物为本之唯生论;皆生物故,劣之则为动、植、矿物,胜之则为人天等故。然此可生三过:一、神生万物论:执诸万有皆神所生,成多神、一神等神教迷执。二、循环不息论:以生殖观祖父子孙,形气相续,在周期内循环变化,成循环论,所谓一阴一阳之道;恐形气循环之有时断灭,成不息论,所谓易不可见而乾坤毁。此为中国孔、老思想。三、轮回解脱论:以死限观前后今世身命相续,在异生类轮回变化成轮回论;厌身命轮回而欲得超出,成解脱论。此为印度数论、耆那、小乘思想──数论、耆那,以存我故非真解脱;小乘以无我故得真解脱──。此三种论,亦皆有偏。至于登地菩萨,于后得智证阿赖耶,观身器等皆心变现;后由得定自在,能随心转变身器等,固可以心为本说唯心论。然心但为所依能熏,由佛智观,应为识中一切种之别别现行,现行互互增上,说一切种现之缘起。故唯心论,亦有未圆。且人间但知“独散意识”之功用,以之而说唯心,或成自我唯心论,而但存自我;或成宇宙唯心论,而推本一神,归之泛神,故亦有过。故依人间现实,于动、植、矿应分别说,乃是多元而非一元。极佛智境,以一切种起一切现,由一切现互互增上,亦为多元而非一元;种由现熏所生,复说无元。然则唯物、唯生、唯心论,皆不可成耶?而以别义,亦可成立。举其总义,则“不离相摄”故,皆可随宜以说“唯”言。谓“所知境”──客观界──皆可名“物”,莫非所知境故,可名唯物,正名唯境论;从众缘所生──有为法、所显──无为法故,诸法莫非众缘所生显故,可名唯生──正名唯根论;一切所知不离于能知故,一切种依识熏持故,诸有为法皆所变故,诸无为法亦所现故,可名唯心──正名唯识论。然此所云物、生、心之三名,已非复前此矿物之物、植动之生、动人之心之义矣。故论人间情器,仍应用前矿、动、植三类之分别。

  四 有情与器界之关系
  有情与器界密切之关系,首为饮食。植物吸食于矿、光、气而造成原生质。有情除饮水、光、气等,更食植物所造之原生质,故有情之饮食,于植物为直接材料,而矿物亦为直接间接之材料 。 然此亦论欲界或太阳系或人间有情之饮食而已。佛言一切有情生命皆依饮食而得存在──一切有情皆依食住──,统三界有情言,分食为四:一者、段食:谓以有分量体段之食料,吸入有情身命流中 , 经过变化,消坏原状,能为资益之事,谓之段食 。 所食质料,唯是系属欲界之香气、滋味、及坚、湿、暖等触尘;色之与声,但为目睹、耳闻,不由变坏资益身命,故不属段食摄。此唯欲界有情之食,若离此食,欲界有情即不能生存故。二者、触食:此为“能触”之触心所接触于境为相,三界有漏触心所才接触于境,即能摄受可喜乐等境令根识怡适;资养根识势力,故名为食。此触心所虽与八识相应,然属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触心所,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之舍受,资养根识之义胜故,由此说六触身为食;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者是也。此食通于三界有情,然无想天无前六识,应无此食。三、意思食:此以心有希望为相,以思心所为体。谓三界有漏思心所与欲心所俱转,于可爱境生希望故,能为资益身命之事;有希望则心身活动相续前进,无希望则心死而身亦死,故谓之食。然思心所虽遍八识莫不相应,唯第六意识能于未来境起胜希望,故祇说意识相应思为食,曰意思食;故无想天亦无此食。四者、识食:以能执持有情有色根身生命,令一期中相续存在为相。谓三界有情之有漏识,由前三食势力增长,能为执持身命相续生存之事,故名为食。识言、虽通诸识,以前六识有时不相续故,而第七识有时亦转其类性故,唯第八识是一类无覆无记性,随所生界恒时相续,独能执持有情身命于一期中令不坏断。故此识食,专指阿陀那识为体。若无此食,住二无心定及无想天之有情身命,应即时死坏故。要之,“食”以资持有情身命令不断坏为义,段、触、思三,直接有关器界;识依前三增长势力,间接亦有关于器界。

  五 人间之有情器界
  依上述区别与关系,关系中有区别,区别中有关系,情器重重,差别如表:

 

  由人与物观之,生物为沟通人与物之桥。自“根神经”至于植物,为生物者凡六;人占其四,故人亦属于物而物亦属于人。旁生又为沟通人与非人之桥,人生与旁生同为有情故。有情又为沟通“能变”“所变”之桥,有情通摄心与物故。旁生与人、正为有情;植、矿、日、星,正为器界;有情身心依故。自净色根及根依处,为执受依,是个人自身故。他人之根依处及家国等、为人群互助依,人类社会所由成故。诸旁生根依处、为有情资用依,人与旁生互亦相资用故。植、矿、陆、海、光、气,为人与诸旁生生活资具之所从出,故为有情之生活依。太空诸恒星系与人生活所资无何关系,然自净色根以至太空诸星系,皆为人类意识之所知境,故为人意识依。观此、可知人生世界为何状矣。

  六 人生世界之我与非我
  常俗以自身谓之我,自身以外谓之非我。其实我与非我,但为人心之二概念,无固定之实体。犹如主观、客观二名,无一定之界域。主观曰我,主观有时而缩小或扩大;客观非我,客观有时亦扩大而缩小。其于现实虽同前此人生世界,而我与非我可有诸差别,今亦表之如下:

   

  就人生世界为范围,对观我与非我:但为我者,唯是现知一刹那心,于现刹那唯能知故,此为我之最缩小者。但为非我,亦唯太空诸恒星系,但为能知之所知境,于人生活无资用故,此为非我最缩小者。余十皆可通于我与非我。诸识心心所聚,在现刹那能知心上亦为所观境故;自此至于太空,同为非我,此为非我最扩大者。现知一刹那心、亦属八识心心所聚,故唯各人自识心聚为我;如数论等、主张眼、耳等根为神我用,同卧具等为色身用。人亦常言身是躯壳,为灵魂我主人所居舍宅,魂来宅造,乃有身生;魂去舍空,身归死坏。故自身至太空,同为非我。至常俗之自身以内为我,自身以外为非我,则更俗情之常矣。有凡所为皆依家族而起,家族以内为我,外为我非,此亦俗情常有。有凡所为皆依职团而起,职团以内为我,外为非我,若工团主义者之国际工团等。有凡所为皆依国民而起,国民以内为我,外为非我,若主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国家民族主义者。有凡所为皆依人类而起,人类以内为我,外为非我,诸人道主义者近之。有凡所为皆依地球上有情类而起,有情类内为我,外为非我。有凡所为皆依生物类或地球系或日球系而起者,生物类或地球系或日球系以内者为我,外为非我;此为我之最扩大者。今此人类虽似未能有此心境,然由人类以进超人,要非不能有之。若儒书所云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以进于高明、博厚、悠久、广大,与天地参其化育者,虽谓统日球系而为一大我,亦无不可也。明我与非我、但为概念上之一区别,唯是假名而无实体,则我非我之执情空,庶可进窥法界缘起无碍之现实矣。

  七 现代之人生世界观
  依现代人类学者世间之心境,取其心境中之所有,以构成人生世界观:物质精神化,发源于自然,自下而上升,高至于国际历史、迷信、魔术,为物质精神之混合;上达而归极于佛陀。精神物质化,发源于佛陀,自上而下,降至低于魔术、迷信、历史、国际,为精神物质之混合,下达而归极于自然。世界而人生欤?人生而世界欤?以全世界之众缘而集成人生,分析人生之众缘而为全世界,此在有现代学者常识之人士,苟能平心静气以审察之,则此人生世界观,固皆现实而无何诡奇也!

  八 太阳系之小三界
  佛陀学中所说三界,乃一大千界之三界,过于高广,不能由人生界一跃即至于彼。故今准依经论所传,别于一苏迷卢系内,说小三界。此小三界,依统治者立名:一云、能天主界── 即天神界 ──,三十三天之能天主,正统太阳系中天生、神生,兼统人生、旁生及饿生、苦生故。二云、琰摩王界── 即地祇界 ──,正统饿生、苦生,兼统人生及旁生故。三云、转轮王界── 即人畜界 ──,正统地星、水星、金星、火星人类,兼统象、马等旁生故。故能统治者之胜劣,故其次第如此。若依正被统治者言,由劣而胜:一、饿生、苦生界,居于水星、金星、地星之心或面,琰摩王建都于地星之腹而为统治。二、人生、旁生界,居于水星、金星、地星、火星之陆或海,转轮王建都于地星,御飞轮巡行于水星、金星、火星等处而为统治。三、天生、神生界,居于日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卫星、小行星等,能天主建都于日球,以四天王等处而为统治。

  统饿生、苦生之琰摩王界,兹据众传绎其意云:饿生住处,一正,二边。正、居此地球下五百逾缮那处,有城周匝数千逾缮那量,琰摩王统饿生居住其中;边、居不定,山谷、空中、海边皆有。有威福者,有妙宫殿── 若人间诸神庙 ──,无威福者,或依粪秽、草木、冢墓、屏厕而住。据言大威德者,火星亦有,然此是神生类,乃空行、天行药叉等,非饿生类。或说地球西有五百岛城,半居有威福者,半居无威福者。传有转轮王你弥者,尝飞行游观之。梵名曰闭戾多──薜荔多──最初琰摩王名秕多,秕多界中所有曰闭戾多,形或似人,或亦似诸旁生,类皆饥虚畏怯,性极贪求饮食,故名饿生。苦生住处有三:一热,二寒,三边。热苦器在地球中心,有八大狱,最苦者为第八阿鼻旨狱。此八、每一有十六小狱为眷属,合有一百三十六所。寒苦器在地之边际──即南北极──,或亦通水、金二星边际,大者亦有八所。边苦器无定处,或在山间,或在水间,或在旷野,此应通于水、金、地星三处。其受诸苦,或有主治,或无主治。大抵热边诸狱,轻者由琰摩王之所治罚,重者与诸寒狱业招其处,受自然苦。梵名曰那落迦,意译苦器,唯受诸苦,故名苦生。兼管人、旁生者,萧梁元嘉十年皇族文宣王家,设有亡母灵床,一日居一身长色赤而似人者,举家骇传,人竞往观;沙门僧含与之问答甚多,久之形隐,唯闻语声。据云:此间有一女子,应在收捕,奉戒精勤,致稽时日。此床虚设,故权寄居。既为时众目观耳闻,应为事实。收捕于人,可知兼管人间事也。

  统天生、神生之能天主界:四天王以千手天、持鬘天、常放逸天、星宿天为眷属,统诸药叉、龙等,朝能天主于忉利天善法堂中,各依方位面向能天主坐。能天主所都善见城,纵广一万逾缮那量,天主与眷属居,诸宝严饰。城外更有欢喜、粗恶、杂车、杂乱诸游戏之园林池苑,诸天神等受乐其中。诸妙翅鸟、龙等神生,传有宝宫殿园池等。鸟常食龙,然但能食由胎、卵、湿生者,而化生龙威德胜鸟。宝宫殿中奉佛经像,自在快乐,皆等天生。兼统人生等者,毗昙论云:是四天王,于善法堂,以人间等善恶奏闻能天主等。四天王等,每月分界巡行人世间等,次第观察人等持戒、布施、修福德等,若多若少。善行者多,能天主等天众欢乐;恶行若多,能天主等天众忧恼。琰摩王等,亦受能天主之管辖。诸薜荔多有威德者,则服劳于四天王等。故能天主直接间接统治全太阳系诸有情器。世之神教,乃奉为人生世界之唯一真神、真父、真主,按之亦其福德较优人中转轮圣王耳。

  九 转轮王界变迁史
  据传:统人生旁生之转轮王界,由来已久。唯此地球变迁最繁,水、金二星亦有变迁,火星最为安定有常。而转轮王虽统治四星、或三、二、一星不等,要皆宅生于此地球。此地球上,于减劫中人寿八万岁时,各转轮王御金轮宝飞行空中,统治地星、水星、金星、火星──人及旁生;四星皆可交通往来,持十善法,自行教他。六万岁时,各转轮王御银轮宝,统治地、水、金星,交通往来。四万岁时,各转轮王御铜轮宝,统治地、水二星,交通往来。二万岁时,各转轮王御铁轮宝,统治地星,交通全球。皆以十善,自行教他。人寿减至不及千岁,无复具大福德转轮王出。虽有余善流布人间,恶增苦滋,交通阻绝,分为各国,各治其族,犹如粟散,时有离合。传转轮王皆备七宝:一曰、轮宝,乃天然物。二曰、象宝,三曰、马宝,此二属于旁生。四、将军宝,则为军事部长;五、主藏宝,则为财政部长;六、典御宝,则为交通部长;七、善女宝,则为母仪后范;此四属于人生。有此七宝,故能统摄人间之矿、植、动为资用也。现代人造飞机,亦铁轮宝之流亚欤!然人类之善行不见增长,凡所作为,多由忿杀贪争而为出发,战斗伤残压迫之苦,呼号奔走,无可宁息。证知近代工艺等虽大有增进,譬之落日回光,观若绚烂,而益近于黯暗。故今犹在第九减劫之末,大多数人之恶趋势,殆非少数善人之可挽回。然有心人亦不以此灰其志愿,留此善种传持不断,自能上生天界,往生净土。既可为此人间减尽转增之远胜缘,亦可为现时略略减恶增善之近胜缘也。故应益加奋励,以诸善行,自修教他,化导人生。盖此人间寿量,由减极而增之增劫已经八度,由增极而减之减劫今为九度之末;除初一度及最后度唯是由极长寿而减之外,中间须经十八度之减增。增减每经一度为一小劫,加初及后之二减劫,合为二十小劫,为此地球人生等类相续生存时量。今在第九减劫之末,譬之一人年未及半,正当盛壮之岁,虽暂病于衰弱,必能徐复康健,前途幸福犹无限量。扩此胸襟,云何不勉!他日海陆宽廓,河山平正,人寿物丰,金轮宝现,水、金、火星与地交通,慈氏龙华三会度人无量,吾今胡可不勤修胜行哉!火星交通之后,吾人亦得分享其乐。如云:俱卢洲人,入善体等河中沐浴游戏,脱衣置岸,着时随取,无有自他分别;乘诸宝船,优游快乐;诸树出生衣服、璎珞、甘果、琼浆,随意衣食;出诸乐器,歌舞弹唱,唯情所欲。全人间为一大公园,诸有情者闻之,当起歆慕!

  十 大千界之大三界
  统大千界即索诃世界以言之,佛陀学中最普通者,分说三界。前二界有形器,无色界无形器。无形器者即如虚空,遍于前二界中,故索诃界统称三界。而此三界,亦为异生、外道种种有情器界最繁复者。他方诸有情器界之心境,或胜于此,则减少此中之恶趣;或劣于此,则减少此中之善趣;无有更增加于此索诃界之情境者,有之则唯超情之佛刹耳。故此三界,可代表一切有情器界之种种心境。三界向称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今为精密其分别之意义,兼用色、欲二字以为界别:一、有色有欲界,包括天趣及人趣等六趣异生;二、有色无欲界,包括四禅诸天;三、无欲无色界,包括无业果色诸天。色者、指诸物质以言,有色即有物质之身器者,无色即无物质之身器者。欲者、指尘欲言,于自身外所有之物,谓之曰尘,于尘有所贪欲──贪等相应之欲,不与贪等相应之善欲等,非此所云──,谓之尘欲;此尘欲,简言之即为食色之欲──“欲界有情”乃以食色为性命,故云食色天性。要之、为风轮所轨持之魔罗天以下,即有阴阳之性,有阴阳之性即有食色之天性,有食色之天性即有贪着受用于自身外之五尘欲──色、声、香、味、触五尘。故有欲者,即是有此五尘贪欲,专就人事显著者言,亦曰有于财、色、名、食、睡之五欲。既有物质之身器,复有五尘之贪欲,故曰有色有欲界也。初禅以上,虽有身器,然由业果化生 , 无有男女阴阳性别,而以禅悦滋养身心,亦不贪求身外色、香、味、触之物为食 ; 男女饮食之欲完全解脱,无此五尘贪欲,故谓之有色无欲界。无色界天,不但无五尘欲,亦无业果所生物质身器──色有二种:一、业果色,由异熟生;二、定果色,由禅定生,此有后者而无前者──,故谓之无欲无色界。凡佛陀学,初步、在离神、旁、饿、苦四生之杂恶业,成人天之善业,重在律学;次步、在离尘欲之业,成清净之梵行,兼重律、禅二学;三步、在择灭杂染之惑业,成净善之圣行,修律、禅、慧三学,由此乃能度越三界,圆成出世间之圣果。三界为诸异生外道各别贪着之所,既为佛陀学者所对治之病患,亦为佛陀学者修历中之过程,故应先了察之。否则、将举步荆棘而无从措手;甚或随情贪着,误认异生外道之境而为圣证,终陷三界深坑,末由超出。此为佛陀学之重要关头,习者当审择焉!

  十一 大千界之九地
  前于所知有情节中,分六种生类之情器,详于欲界而略于色无色二界,以此二界诸天合为天生类故。三界之分,上下等略。今分九地,则详色无色界而略欲界,以欲界六趣并为一杂居地故。兹先列表再解释之。

 

  无色四地,以虚线表其遍于诸有色界中。上之八地,皆以禅定浅深而为分别。故加三乘圣者之灭尽定,谓“九次第定地”。此于佛陀学中有特须注意者:一、为违反初步佛陀学之彗星中阿素洛,二、为违反次步佛陀学之寄居他化自在天之魔罗天众,三、为违反三步佛陀学之大梵天与寄居广果天之无想天及无色四天。然有分别:一、违反不大而无抵抗行动者,二、违反较大而兼有归顺行动者,三、违反极大而无抵抗行动者,四、违反极大而兼有抵抗行动者 。 前之一类,即四无色界天,深耽空定而障圣慧 , 甚或迷为涅槃圣证,故有违反;然违反不大而绝无抵抗,故诸圣者修习禅定,亦游寄之 。 次之一类,则为彗星之阿素洛与初禅之大梵天王,阿素洛好争杀,率诸恶神、恶人、恶饿生等与日系诸天战,违反佛之戒律;大梵天王自认及为他说是世界主及众生父──能天主虽亦被低等神教奉为世界之主、众生之父,然此为奉之者之过,非其自身之过;以其自认及为他说,唯视为以十善行果,为太阳系中诸有情类服务之一公仆耳,故与大梵天王不同──,违反佛陀众缘所生法之慧学,生起以一不平等因为万有本之一神教迷执,故有违反。然其违反亦不甚大,以阿素洛等虽有时违反太阳系中之公善律,有时亦能履行不违,非一切时违反。大梵自心亦不坚认为世界主及众生父,但有时以憍心自胜,诳诸愚者令归顺已;如遇佛陀学之智者,亦时悔过称谢。且阿素洛遇佛兴世,既为拥护于佛之八部众,大梵王亦与能天主同为请佛说法之归信者,故三乘圣者皆摄化或寄生之。第三一类,乃无想天 。 此天存物质而灭心──其实物质不离心有,彼但伏灭前六识现行耳──,灭前六识,认此为究竟涅槃而修定,复由此定所得业果,执为究竟涅槃;此为绝灭虚无外道,迷执极深,极违佛之三乘圣慧。然以身若枯木而无反抗行动,故诸圣者唯叮咛弃而远之耳。第四一类,则魔罗天是也。此虽不定违反欲界有情之公善律,然定违反佛及梵等禅学。专以男女、饮食等五尘诱他人贪欲,系有情于欲界,令不超出于此贪欲。随生瞋等,亦多违反欲界公善,使沦坠旁生等,故于佛陀学之违反极大。且凭其力,时为扰害修超出三界之行者──但超欲界,彼意将来仍可退堕于欲界中,故犹不深扰害,唯以修佛陀学超三界者,遂为彼之大忌,观比丘一曰怖魔可知也──。且于修圣行者证胜果时,以或诱或迫诸抵抗行动肆其妨阻。故诸圣者,每须示威降伏,乃能不为摇夺;故此独为佛陀学之怨对,斥之曰“魔罗”──即怨害义──。吾人发愿超出大千而游历大千者,不可不知此诸多国俗民情矣。

  十二 大千情器之所余分类
  有情及器界之分别,前二节中言之已备。尚余五种,兹且略陈:
  甲、以识住识不住分别者:识者、认识,亦曰取着。住者、生已相续存在。有情生于此身器时,能起其认着识相续存在,则曰识住。此有七处,曰七识住:一、身异想亦异识住处:此包括欲界之人生、神生、天生及不在劫初之初禅三天,身则形状胜劣以类而异,识想亦各认信有异。二、身异想一识住处:此包括劫初之初禅三天──大梵、梵辅、梵众,身胜劣异,然在劫初同想认是大梵所生。三、身一想异识住处:此指二禅三天,各居自天不相往来,自天色身形量均一,然认识之思想不无差异。四、身一想一识住处:此指三禅三天,事一如前,更加认识之思想亦齐一。五、空无边处识住处:舍有量色,取着无边空。六、识无边处识住处:舍所现空,取能现识。七、无所有处识住处:舍能现识,取无所有。余若欲界旁生等三恶趣,识昧劣故不成识住;第四禅天及非非想处天,禅定深故,不起识住。此依认识论分别者。

  乙、以有情乐居有情不乐居分别者:乐者、爱乐,居者、居住,生此身器爱居住者,则曰有情乐居。有九有情乐居,前七同前七识住处,皆是有情所乐居故;第八非想非非想处,第九无想天处,各有一类有情,迷为究竟涅槃安稳处故,旁生等三恶趣非所乐居,以多苦故;四禅九天亦非乐居,既舍乐受,又无迷为涅槃处故。此依情爱论分别者。

  丙、以色想有无分别者:欲色二界有色,余是无色。无想定天无想,非非想处天非有想无想,余为有想。

  丁、以寻伺有无分别者:寻者、发话之粗思慧,伺者、发语之细思慧。在语言时必有寻伺;不发语言,在定心时,定浅或有细发语伺,定深并无细发语伺。瑜伽论云:‘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静虑,除静虑中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即初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有伺地;从第二静虑至余有色界及无色界,名无寻无伺地。’此依常在禅定或不常在禅定以分别者。

  戊、以诸有色之处,撮略分判,如瑜伽论,计五十四处。

      

  虽此五种之分别法,佛陀学中不甚通用,然亦不无特长之点,故今及之。

  十三 索诃界外之十方情器
  方无定位,且索诃界内万亿小世界,有万亿空、风、水、金轮及其所持情器;百万中世界,亦有百万空、风、水、金轮及其所持情器;千大世界 , 亦有千空、风、水、金轮及其所持情器。合成一大千界,有一空、风、水、金轮以持其所持。此空轮等持所持者,无一刹那不在旋转!昔观为东,今或为南西北四维上下;乃至今观为下,后或为东南西北四维上;何有定向可言!然就人类常识,姑以日、地关系,假定方向:见日现处曰东,见日没处曰西,面东背西,左曰南方,右曰北方;东南之间曰东南方,西南之间曰西南方,西北之间曰西北方,东北之间曰东北方,顶之所向曰上方,足之所向曰下方。由是推至索诃大千大空轮外,曰索诃东有某某等世界,乃至曰索诃下有某某等世界。其为器界,或众宝成,或杂秽成,或光云成;或但有杂恶趣有情,或但有人、天趣有情,或有阴阳性之男女,或由花或气质化生,或兼有之略如此土,或为此土所难比知。佛陀所说大乘素怛缆中,其所列者难可详举;且多涉及超情佛刹,在情器中姑置存而不论,以论之亦无关所知之现实故。然各有情一切种识,随其异熟──业报──成熟力故,变共相种作器世界,遍索诃界同等阶地;各各器界,乃至索诃以外十方各各同等阶地器界,皆识心现,不离心外。此依“现行”限在同等阶地。若依种子,则下至苦生界,上至佛无漏界,一切种子识中皆备。瑜伽师地论云:‘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随所生处自体之中,余体种子皆悉随逐。是故欲界自体中,亦有色界无色界种子;如是色界自体中,亦有欲界无色界种子;无色界自体中,亦有欲界色界一切种子’。种子者,识中潜在能力也。识中具备一切潜在能力,谓之一切种识。一一有情,各各有一一切种识,即各各具备能现起种种界地情器之潜在能力。依此一切种识以言,故一有情完具十方一切界地情器,横尽十方,竖穷十界,皆不离于此识。若一有情如此,其余一一有情莫不如此。潜具既然,现行亦然。能变之识既然,所变之相亦然。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切摄一,乃适符所知情器之现实。




Copyrights © 2006-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悲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