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慈诚罗珠堪布最新开示:显密异同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1  浏览数:2775  最后更新:2008/11/26 0:19:00 by 释楞严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8/11/26 0:11: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慈诚罗珠堪布最新开示:显密异同
  慈诚罗珠堪布最新开示:显密异同

显密异同之一

过去所讲的内容,大多数是显宗方面的,只有少量与密宗相关的知识,今天我简单地说一下显宗和密宗的差别。

虽然我曾经也讲过显宗和密宗的异同,但今天的内容有所不同,是根据宁玛派的成就者——荣森班智达的观点来讲的。他讲的不是很多,但都是很关键的问题。

这虽然不是一个修法,但也是修行人必须懂得的常识。我以前也讲过,不一定所有的修行人都要学五部大论、密宗续部等很多东西,因为有些知识对我们的修行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只是多了一些知识而已,但作为一个修行人,最少也要懂得与自己修法相关的知识。

其实,显宗和密宗的基、道、果,或者是见解、修法、行为三个方面都有差别,只是最后的果位——成佛,没有什么差别。虽然印度和藏地的有些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认为:显宗的佛还没有到达佛的真正境界,只是十地菩萨的一部分。不过,这些说法都是方便之说,实际上,显宗与密宗在果位上完全没有差别,都是一样的,只是过程有所差别而已。

一、相同点

(一)在胜义谛或空性方面,显宗和密宗的见解没有太多的区别。也就是说,龙树菩萨、月称菩萨在《中论》、《入中论》等显宗中观论著里面所讲的诸法空性、远离一切戏论等观点,与密宗所讲的空性是完全一致的。

此处所谓的戏论,是指众生的执著,也即分别念范围中的所有概念,包括好坏、长短、高低等一切对立与不对立的东西。

(二)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显宗与密宗所提到的诸法如幻如梦,比较简单地说,也是没有差别的。当然,在荣森班智达的《黑蛇总义》中可以了知,真正能非常透彻地证悟、通达如梦如幻的,只有大圆满。

(三)密宗的世俗谛观点与唯识宗的比较接近。唯识宗认为,所有的外境都是以心造作的,除了众生的心以外,没有物质,密宗也基本上这样认为。当然,这与唯心主义者所讲的没有物质,只有心或意识的见解是不同的。唯识宗与密宗都承认有物质,但这个物质是意识创造出来的,物质的创造者不是上帝、造物主,而是众生的意识。在众生的意识里,能储存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佛教称之为习气。当习气的能量释放出来的时候,就可以显现外面的世界、众生等景象,所以,外在一切事物的起源,就是我们的内心。

(四)就是显宗和密宗的成佛没有任何差别,这个刚刚我也提到过。

以上讲的,都是从见解的角度而言的。

(五)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显、密都强调出离心、菩提心以及其他加行的修法,这些没有任何差别。

二、不同点

(一)世俗谛和胜义谛的一异

一般显宗的世俗谛和胜义谛分得泾渭分明、一清二楚,胜义谛不是世俗谛,世俗谛不是胜义谛。显宗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如幻如梦的山河大地叫世俗谛;胜义谛就是这一切的空性本性。空性是物质的本体,除了这个本体以外,山河大地等等都是虚假的幻觉。胜义谛是真的,世俗谛是假的。世俗谛与胜义谛有真假的截然差别,成佛的时候,就只有胜义谛而没有世俗谛,胜义谛是佛的境界。

密宗认为,世俗谛和胜义谛是无二无别的,胜义谛即是世俗谛,世俗谛也就是胜义谛。密宗的世俗谛,是指我们所感知到的外在与内在的现象;而胜义谛,则是指如来藏光明。

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另外一种,就是佛的坛城。也即类似于极乐世界、东方琉璃光佛的刹土等清净的现象。

在两种现象当中,众生所感知的现象是幻觉,是与胜义谛迥然有别的;而清净的现象却是与空性一般无别的。空性永远也不会离开清净的现象,清净的现象也永远不会离开空性。当成佛的时候,并不是没有任何东西,而是有这些清净的现象,这叫做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无二无别。

(二)诸法是佛的坛城

显宗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幻觉,本身就是不清净的现象,但是密宗却认为,现在我们看到的现象本身,实际上就是清净的现象——佛的坛城。

上次我们提到过,虽然显宗已经默认了这一点,却不是很强调。显宗认为,在获得八地的时候,八地菩萨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清净的,但这并不是一直都清净,而是过去不清净,后来通过修行,将不清净的东西转化为清净的东西了。

密宗告诉我们:八地菩萨所看到的清净现象,并不是把过去不清净的现象转化为清净,而是自来就清净,始终都清净的,只是因为我们以前有烦恼障、所知障等障碍,有无明,所以不能感知到清净的佛的坛城,但实际上佛的坛城始终存在,永远清净。到了八地的时候,因为心里的无明差不多清净了,所以就能开始接触到世界的真相,在此之前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不是真相而是假相。

密宗修法不是像魔术师一样,通过一些技巧,把有的东西变成没有,没有的东西变成有等等,也不是外在物体本身的一种变化。

烦恼也一样。显宗,特别是唯识宗经典都承认有八识。在获得八地果位时,除了阿赖耶识没有转换以外,其他的七识都已经转换了。过去不清净的烦恼,基本上已经通过修行而转化成了清净的现象——佛的智慧。

密宗告诉我们:通过修行,最后我们的意识可以变成清净的佛智,这一点没有争论,是肯定的,但实际上,在我们有烦恼、有无明的时候,烦恼本身就是清净的,那时就已经是佛的智慧、如来藏了,但那个时候因为我们有烦恼、有无明,修行不到位,所以我们感觉不到。

有一个非常好的比喻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当人患胆病的时候,会将周边白色的东西,比如纸、白色的墙壁等等,全都看成是黄色的。假如所有的人都得了这种病,则所有人所看到的墙壁都是黄色的,任何一个人都看不出是白色的墙壁。但实际上墙壁是不是黄色的呢?肯定不是。只是因为大家的眼睛有病,所以才将白色的墙壁看成是黄色的。在通过服药慢慢治疗使病好转以后,大家就会慢慢看到墙壁的真相,当大家的眼病完全康复的时候,就会清楚地知道,墙壁是白色的,在墙壁上面根本没有黄色的成分。

显宗就是这样,意识不到修行者自身的变化,而认为是外在事物的变化。也即像比喻中所说的,认为是墙壁在变——墙壁原来是黄色的,后来慢慢地变成了白色。

密宗认为,不是外在事物的变化,外在事物本身就是原本清净的。就像比喻中所说的一样,是我们的眼睛发生了变化。

从这个比喻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显宗的见解本身,是不够究竟的。显宗的证据,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心里有烦恼,通过修行以后,就变得清净而没有烦恼了,所以仅仅依靠这一点来证明,事物本身是不清净的,后来才变成清净的,这个说法没有什么说服力。

而密宗的说法却很有说服力,认为一切万法本来就是清净的。

其实,在显宗极少数的经典里面也提过,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我们的世界本身就是清净的,只是你们没有看见而已。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任何一个显宗经典和论典里面,都根本没有讲到,应该如何修行,使一切显现为清净,而只是教了菩提心与空性的修法。通过长期而艰难地修习,当修到八地的时候,清净的现象自然而然会显现出来。

类似的情况在佛教里面还有很多,比如,大乘修法里面的忍辱、布施、菩提心还有佛的一些不共境界,在小乘的经典里面也讲了,但小乘经典里面没有提及具体的修法,只是像讲故事一样描述了一下:释迦牟尼佛在没有成佛的时候,怎么样发菩提心,怎么样修持六度而已。同样,虽然在显宗经典里面,也描述了世界的本性清净,但也没有宣讲具体的修法。当菩萨修到第八地的时候,虽然出现了清净的现象,但却不是以专门针对转不净为清净的某个修法而修成的,而是通过菩提心和空性的修法,在减少无明以后,清净现象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的。

其实,八地菩萨事先也没有修这些清净现象的修法,因为显宗经典里没有这样的修法,只是后来无意间便功到自然成了。

密宗却与此不同,密宗经典告诉我们,这一切本来清净,万事万物原来就是这样。密宗学得比较好的人,在刚刚开始的时候,虽然他的眼、耳、鼻、舌还是能感觉到不清净的现象,但在他的意识中,却并没有不清净的观念,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本来清净的。

密宗生起次第的修法,就是专门针对这一目的而修的。借助于生起次第的修法,首先不需要等那么久,其次凡夫也可以修成,当修到最高境界以后,就能看到周围全都是佛的现象,没有任何不清净的现象。即使是没有证悟一地的凡夫,都可以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在净化现象方面,密宗有一些特有的快捷法门。

既有信心,在修法上也很规范的上等根机,如果专心专意地努力修持生起次第,最快六个月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境界。不仅如此,光是生起次第,也有很多种修法可以选择,这些修法最后都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当然,修生起次第的前提,是一定要把加行修得很标准,如果没有修加行,不要说六个月,永远都修不好。

怎么知道自己是什么根机呢?从密宗的角度来说,就是根据对法的信心来界定。比如说,大圆满的上等根机,就是对大圆满法有上等信心的人;对大圆满有中等信心的人,就是大圆满的中等根机;没有信心的人,就是没有根机。

虽然释迦牟尼佛自己,不会去分什么上等和下等的弟子,但人的根机就是这样,这是不能回避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不同根机的人提供的修法也不一样,观点也有差异。

尽管生起次第相对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修法,但其中也有一些弯路。我们也知道,生起次第修法也无法直接进入佛的坛城,而是首先要观唐卡,而唐卡本身,却是人画出来的东西,所以不够究竟。而大圆满却把这些弯路全部抛开了,它抓住了最核心的要点,通过托噶修法,可以更快、更直接地修出清净的现象,这一点很重要。不过,对于能修密宗,却不能修大圆满的这种根机的人来说,就必须要先走一点弯路,才能走到最后的终点。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种最严重的执著:一种执著,是认为外面的世界都是不清净的,娑婆世界很痛苦——有烦恼、有生、老、病、死等等;还有一个执著,是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物质,都是实有的东西。

显宗解决了其中的一个执著,通过显宗中观,可以解决实有的执著——人我、法我、人我执、法我执,但显宗始终没有一个修法能解决不清净的执著。按显宗的说法,包括证悟很高境界的一地菩萨在出座以后,还是会看到不清净的现象,会认为一切现象就是不清净的,但也是不实在的,是如幻如梦的。显宗就只能解决这一个执著,另外一个它不能解决。

而密宗就可以同时解决两个执著,密宗不是特别强调空性,因为之前显宗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密宗所强调的,就是显宗没有解决的事——一切现象都是佛的坛城,所以密宗有生起次第的修法,这就是显宗和密宗的差别,这个相当重要。

当然,假如对密宗的信心不足,认识不够的话,也可以不修密宗,只需对任何一种佛法,都不要有片面的看法就可以了,佛也没有要求所有人都学密,无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都是佛为不同众生所指引的路,不同的人不可能都走同一条路,但如果对密法有相当的信心,就最好能修密法,因为密法的成就是极其神速的。

(三)空性修法的差别

显宗最基础的修法,是四念处的修法。到现在都是这样,修显宗的人一般先会修四念处。

所谓四念处的修法,基本上是指《四法印修法》里面讲的无常、不净、无我等修法。

显宗的空性修法只有一种:首先顺着《中论》、《入中论》里面提供的思路去思维,从而明白一切万物是空性;第二个步骤,在体会到空性的时候,就慢慢地串习、延长这个感受。这样虽然也可以证悟,但进步的速度非常慢。

密宗却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修法,可以说,整个印度内密的所有精华,都全部引入了西藏,并在藏传佛教的各大教派里面体现出来了。这些教派并不是像世俗凡夫所形成的派系,因为不团结、不合作,你说一个观点,我说一个理由,最后才形成的教派,而是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特长,都是相辅相成、各有千秋的。

密宗最推崇的证悟空性的方法有两种:有相圆满次第和无相圆满次第。

有相圆满次第也即气脉明点的修法。气脉明点的修法是非常有用的,但也有一些前提条件,如果加行没有修好,就不会有任何效果。

我可以简单地说一下其中的原理,比如说,我们在打坐的时候,都希望心里没有杂念,能安静下来,但却很难静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体气脉明点当中的气,与内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从意识方面着手,可以控制气脉明点;反之,如果从气脉明点下手,也可以控制意识。此处所说的气,不是指我们的呼吸,而是指运转于脉轮当中的气。

按照密宗的说法,在身体的胸口、喉间等处,有很多脉轮,这些脉轮和气是一般的肉眼、仪器观察不出来的,但它却是一直存在的。当把这些气控制了以后,所有的杂念一下子就失去了活力。因为我们现在无法控制气的运转或活动,所以就会有杂念。

通过气脉明点的修法,把杂念全部解决完了以后,心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但在此基础上,还要加上金刚上师的诀窍。如果没有诀窍,哪怕心性显露出来也没有用。实际上,在我们每一次死的时候,心的本性都显露出来过,但我们从来都感觉不到;每天晚上睡觉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也有一瞬间我们会接触到心的本性,但我们从来也没有感觉到,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有诀窍,一用上师诀窍,立即就可以证悟,这就是密宗证悟空性的快速方法。

显宗从来就没有这样的方法,因为修显宗的人相对来说还不是很成熟,所以佛陀只给他们推荐了一些简单的修法。在显宗修行人看来,密宗修法一直都是秘密。

我们学了那么长时间的显宗五部大论,从来没有从中学到这样的修法。在五部大论里面,只有《现观庄严论》涉及到真正的大乘修法,但即使是《现观庄严论》,也从头到尾没有讲这些修法,因为《现观庄严论》的来源,都是显宗的经典。而显宗经典本身,就没有提供这些方法,所以显宗修得很慢的原因就在于此。

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法,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的密宗修法。其中的生起次第,可以用来推翻我们的不清净观念;而圆满次第,则用来推翻我们实有的执著,两种方法都很快。

藏地到现在都是这样,我们经常会听到哪个上师圆寂了,圆寂的时候,肉体如何缩小了等等之类的密宗和大圆满里面所说的成就标志。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转法轮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今天谁证悟了阿罗汉果位,明天谁证悟了一地菩萨的果位一样,这也证明了密宗修法的优点。

不过,如果让一些对密法没有什么信心的人修密宗,就不但修不出来,而且会出问题,所以这种人只有修显宗。

打个比方说,如果准备去一个地方,虽然坐飞机很快,但是对买不起机票的人来说,还是只有乘火车,道理就是这样。

在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中,佛所宣说的佛经被称为甘珠尔,甘珠尔里面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属于显宗,其中的密法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藏传佛教的修行人一般是首先学习显宗,最后才进入密宗。

而汉传佛教就只有显宗,内密方面的内容根本没有。从汉文版的大藏经里可以看得出来,虽然其中有很多从印度翻译过来的经典和论典,却很难看到能把这些经论归纳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很系统、很完整的修法。虽然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圣者也总结了一些修法,但也不是很多。

而藏传佛教很多过去有证悟智慧的高僧大德,都将毕生的经历,投入到研究、探讨、实修显密教法的事业中,并把其中的精华提炼出来,汇集成从前行到正行修法面面俱全的一个很完整而系统的体系,无论是格鲁派、宁玛派还是噶举派,都有自己独特的修法。

虽然藏传、汉传,显宗、密宗,都是非常好的,但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上,还是要客观公正,不能不合实际,不讲原则地当好好先生,说这个也好,那个也好。当然,对不同根机的人来说,这些法都是很好的,但从整体方面看,还是有上下的层次,高低的差别。

密宗里面不仅讲了很多快速而有用的具体修法,而且还有广略不同的修法,其中有些修法非常简单。所谓“简单”的意思,不是说它的内容不完整,而是指它的方法很简单,通过很简单的方法,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就是密宗的诀窍。

我上次也说过,密宗非常适合现代人,因为现代人都喜欢文化快餐。文化快餐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我们没有时间去看那么多的经论,都比较容易接受一些简单的修法。比如,上次我们讲禅定修法时,其中的一个修法就非常简单,但修起来的效果还是一样的。如果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当然是方法越简单越好了。方法如果复杂了,很多人反而不会获得什么利益.

 

显密异同之二

(四)烦恼即菩提

尽管在很多显宗比较深奥的大乘经典里面,也提过烦恼是菩提,业即菩提、心即菩提等等,但究竟为何烦恼是菩提,显宗却一直没有非常透彻的解释。在此方面,只有密宗才能解释清楚。当然,密宗也有很多层次,这些观点在外密里面讲得也比较模糊。不仅是外密,有些内密讲得也不是很究竟,尽管都是内密,但表达方法清楚不清楚,也有一定的差别。只有在大圆满里面,才有直截了当的答案。

大家不要误会,这并不意味着佛在宣讲显宗法门时,还不知道这些道理,而是因为众生的根机不成熟,所以佛在显宗经典里面,只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描述了诸法无我等观点。

烦恼即菩提,与外境是佛的坛城,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因为我们现在都有内在精神和外在世界的分别念,所以佛就分成内外两个部分来讲,当我们的所有执著全部被打破了以后,内外就会融为一体,那时两个观点就融合到一起了。

烦恼是菩提,也即烦恼就是佛的智慧。这是不是说明,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就有了佛的智慧?那生起嗔恨心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生起了佛的智慧呢?这就是很多人最不了解的内容。

密宗之所以要保密,也是这个原因。本来密宗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只是密宗的观点很容易让别人产生两种误解:第一个误解,是有些人会凭借自己的感觉而加以反驳,否认密宗的观点,造谤法罪;另外一批人又会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烦恼是菩提,就没有必要去断除烦恼,可以胡作非为、可以不守戒,也可以不持咒、不修行等等。

如果没有真正的引导,只是很简单地说,烦恼就是菩提、诸法是佛等等,很多人会产生不好的念头,同时也可能造罪,毕竟世上能接受如此深奥道理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密宗的见解还是越保密越好,只有对根机成熟的人,才能说烦恼是菩提。佛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故而要求密宗不能公开。但保密也是相对的,也不会绝对保密,如果什么都绝对保密,那密宗也没有什么存在价值了,任何人都不能知道,那还有什么用呢?

本来正宗的密宗,是不能公开的,但如今也没有办法不公开了,现在外面都在大张旗鼓地销售各种各样密法的典籍与佛像,但我清楚,即使文字公开了,也没有人真正知道在说些什么,顶多知道一些皮毛而已。

不仅是密宗,从某种角度来说,显宗也是如此。比如说,显宗的空性,很多人也难以理解,如果不能理解,就会生起抵触情绪,同时也会造罪,所以,为了众生着想,空性见解也不能随意张扬。即使要弘扬,也不能简单地说“诸法是空性”就完结了,而是要把后面一大堆的解释说清楚,包括为什么是空性,怎么样修空性等等。

什么内容可以不保密呢?就是前世、后世、轮回、因果这些很简单的道理可以不保密,一般来说,公开宣讲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任何深奥的理论,在刚刚出来的时候,绝对会有一大堆的人群起而攻之,不可能一下子就顺理成章地被公众所接受,因为人们没有这样的智慧,要接受超前的东西,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世间的事情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一个静止的物体时,不能不加解释,就单纯地给别人说:“它不是静止的,它正在运动,静止即运动。”如果这样说,别人就无法接受,静止怎么会是运动呢?矛盾的事物不可能位于一体,但是,假如我们进一步解释说,我不是说这个物体表面上也在运动,而是说,虽然它看起来是静止的,但如果通过显微镜观察,它实际上不是静止的,在每一个瞬间当中,它都在运动。那样说大家都不会反驳,并会进一步随着你的思路而懂得“静止就是运动,运动就是静止”的道理。

密宗在西藏的传播也是这样,当初莲花生大师刚刚来西藏的时候,除了少数人以外,根本没有给其他人传大圆满,后来布玛莫扎等上师们入藏以后,大圆满又进一步公开一些,之后逐渐随着西藏人对藏密的了解和适应,大圆满才基本上公开了。但汉地过去一直没有内密的传承,所以密法也很难获得汉地高僧大德的支持。虽然禅宗和密宗的部分修法比较接近,但说实在的,由于个别显宗法师对密法的了解不是很透彻,所以会有一些误解。

显宗和密宗同样讲空性、光明、如来藏。但什么叫做光明、如来藏,显宗讲得不是很清楚,密宗讲得不仅非常清楚,还有很多配套的修法。

(五)第四个不同点,是从第二和第四个不同点综合的整体方面来讲的——诸法本来就是佛。

在这个“诸法”里面,既包含了外界,也包含了众生的意识。“佛”就是指如来藏光明。

在第四个要点当中,基本上包含了密宗的所有观点。密宗每一个字的解释,都可以分为很多层次,虽然密宗修行人都是密宗根机,但根机的成熟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针对不同的根机,也会揭示出同一词汇的不同内涵。

比如说,“诸法是佛的坛城”这句话,最起码都可以解释为四种不同的层次,从低层到高层的解释方法都没有错,只是涵义越来越深,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所以需要这样不同的解释。最表面、最低层、最不了义的坛城,是像唐卡里面画的具有五方佛的宫殿,里面坐满了各个本尊;最究竟的坛城,就是如来藏与光明。

这是因为,古印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方,很多教派聚集在一起,当时人们的思想也是很开放、很活跃、很自由的。曾经有几千个信仰印度教的婆罗门,表面上舍弃了原来的宗教信仰,然后进入佛门,但实际上他们是为了破坏佛教,把婆罗门教的东西混杂在佛教理论中。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在很秘密地进行。不过,佛教有办法预防这些问题。佛早就知道会有这些问题出现,所以故意不让对方知道很多佛教名词的真正含义。包括时轮金刚的天文星算都是这样,有很多保密而不能公开的内容,尤其是密宗的有些名词,虽然外道也有同样的名词,但真正的内涵却是迥然有异的,所以密宗非常强调传承,一定要有金刚上师的口传,否则就不可能证悟密宗,因为连理论都不可能完整地理解。

而显宗的道理一般比较简单,无常、痛苦、无我等等,没有什么很深奥的东西。比如,与无常相反的东西就是常有、常住,凡是学佛的都不承认诸法是常住不灭的,所以也不可能掺杂什么别的东西。如果其他观点要想混入这个观点当中,也会非常明显。

诸法是佛的坛城,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并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无明、烦恼的产物,就像唯物主义者认为“精神是大脑的产物”一样。

上面讲过,当人患了一种胆病的时候,会将所有的白色东西,看成是黄色的。如果一个人先天就有这个病,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就看到所有白的东西都是黄色的,从来没有看到过白色,那这个人肯定会认为,所有白色的东西肯定是黄色的,而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当他后来吃了药,胆病逐渐开始好转以后,他看到的东西也逐渐变成了白色,那个时候,那个人也不会感觉到这是他自身的变化,而只会认为是外界物质发生了的变化——从黄色慢慢变成了白色。

同样,在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有烦恼、有无明,所以看到的世界,就是一种颠倒的幻觉,后来通过修法以后,就会慢慢体悟到诸法是佛的坛城。

《定解宝灯论》第六品讲得非常清楚,所有的藏密也认为,诸法是佛的坛城。在具体推理的时候,宁玛巴更是有一些独到的特点,不仅理论简单,也很有说服力。荣森班智达也始终强调,每一个众生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这不是指世界的真相,而只是表面的感觉或现象。

在这一点上,经验唯心主义说对了。贝克来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除了人的感知以外,没有别的存在。但他后面的逻辑推理却错了,尽管如此,唯物主义者们也推翻不了这个理论,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1784)就曾经对此说道:“这种体系虽然荒谬之至,可是最难驳倒,说起来真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耻辱!”

其实,正是由于人类公认的智慧已经违背了事物的真相,所以,不能推翻贝克莱不但不是人类智慧的耻辱,而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因为世界的本质就是这样的。

佛教认为,如果在六道中各选一个代表,再加上一个八地菩萨和一个佛陀,总共有八种不同境界的代表,到同一个地方看同一杯水,这八个代表所看到的,会是不同的现象:地狱众生会把水看成是沸腾的铜汁、铁汁等等;饿鬼道众生会看成是血、脓等等;一些旁生看成是住处;人看到这就是水;而天人所看到的却是甘露;八地菩萨有两种境界,一种会看成跟天人差不多的甘露,另外一种,会把水看成五方佛的空行母;最后,在佛的境界当中,没有什么有颜色、有形状的东西,佛看到的,是法身、光明、如来藏。这八种现象不可能都是准确的,其中只有一个真理,那就是佛的境界,只有佛的境界,才是最终极、最究竟的。

为什么呢?因为其他代表所看到的现象,都是无明执著的产物,只不过因为无明有大小,所以产物也有所不同而已,尽管这些现象离真理越来越近,但也只是越来越近而已,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一个代表能看到真正的真相。

假如你们想详细地了解,就要看《定解宝灯论》的第六品,以及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里面说得比较清楚。

简单地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佛的境界,不是物质的绝对真相,而只能说是相对的真相,即使我们的眼睛视力很好,没有什么障碍,也只能看到比较粗大的东西,所以也可以说这个结论是准确的,但要超过这个境界。比如说,原子、电子、核子等等,我们就看不见了,所以这些都是相对的,只有佛陀,才掌握了绝对的真理。

从这个推理可以得知,我们看到的一切,最终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质,而是如来藏。显宗的最高境界认为,外境虽然不是实有的,但无常、如幻如梦的外境却是存在的;密宗却认为,当我们心里的无明断除了以后,外境就会随之而改变,心就有这样的力量,不需要去管外境,它自己会变得越来越清净,最后是佛的坛城。

我们都知道,佛有三种——法身、报身、化身。密宗很多愤怒、寂静的本尊,比如五方佛等等,基本上都是报身佛。我们现在说的坛城,可以临时性地称之为是这种佛,但这只是八地菩萨的境界,还不是佛的境界。

真正最究竟的佛,是佛的法身如来藏。《金刚经》等很多显宗经典里面都讲过:有颜色、有形状、有头、有手的佛像,还不是最了义的佛。显宗也有宣讲如来藏的经典,麦彭仁波切等很多大德认为,这些经典属于显密结合的经典,其见解,是介于显密之间的。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虽然显宗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真正最后解决问题的,应该还是密宗。因为现代人没有那么多时间,人的烦恼又非常粗大,不像在释迦牟尼佛时代,相对来说,当时的人都很单纯,没有很多事情可做,烦恼也比较有限,不像现在的人那么复杂,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那个时候首先推广的是显宗。释迦牟尼佛知道,以后人的烦恼会越来越粗大,仅仅利用显宗法门,就很难解决问题。佛陀认为,针对现代社会的人,应该广弘密宗法门。

在二千五百年以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现状的确是这样。在汉传佛教里面,我比较了解的,就是净土宗和禅宗,可以说,这两个宗派都是非常好的。其他宗派我没有去详细了解,所以也不敢妄加评论。

在目前的显宗修法当中,我认为比较有希望的,就是净土宗。净土宗非常好,如果既没有太多的智慧,也没有时间修一系列的法,那最好是选择净土宗。净土宗非常踏实,不会有什么弯路,也不需要证悟,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问题,我想,对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实在没有其他希望的人来说,念佛是最好的希望。密宗也有净土修法,但是它多了一些阿弥陀佛的灌顶和观想等密宗特有的东西,除此以外,基本上是一样的。

我个人认为,虽然禅宗非常好,但只适合于根机比较高的人。在今天这样的时代,禅宗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就很难说了,到底那些传法的禅师们有没有真正证悟,也不好说。我一直怀疑,如果没有外加行、内加行的基础,不知道禅宗修法的效果会怎么样。当然,古代的禅宗曾出现过很多卓然绝伦的禅师,藏文也有几百年前翻译的汉传佛教历史,其中就记载了很多汉地禅宗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们的修证的确是超凡入圣的,但现在有没有这样的禅师就很难说了,所以我认为,如果不会修别的法门,就修净土法,既比较踏实,也比较神速。

从显宗《般若经》到密宗大圆满,其中所提到的与如来藏内涵相同的名字有十几个,都在表达同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名词来描述、形容如来藏呢?因为,从世俗谛的视角而言,如来藏不是一个实体,所以没有办法演示给别人看。而进入佛门的人,又来自于不同教派,甚至包括外道都有,如果一下子说出一个与他原来的观点完全相左的名词,对方一下子就不能接受。传法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观众生的根机,佛在这方面考虑得非常周全、周到,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迎合他们的喜好,使他们能欣然接受佛教,佛陀就为不同的人提供了不同的名词。

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西方有些宗教认为,人的本性是罪,人是来受罪的等等,但我认为,任何一个哲学,包括东方的、西方的在内,都没能清清楚楚地诠释物质的本体,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佛教认为,这些只是本性的一种产物而已,是一种外在的现象,还不是实在的东西。这些观点不但没有接触到如来藏智慧,而且还离得很远很远。

如来藏是内心最关键的、最终结的面目,禅宗讲的本来面目,也是如来藏,不会有第二个面目。如来藏的证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在证悟的时候,是不是真正接触到了如来藏还很难断定,但最终的境界,就是如来藏。

倘若仔细分析,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粗大与细微的不同层面。比如说,物质最粗大的层面,是土、石头、木头之类的固体;然后再细微、再透明一点的,就是液体;比其更细微的,就是气体;再往下分析,就是最近才发现的能量。

其实,佛教早就发现了能量的存在,虽然没有称之为能量,但类似于能量的概念却是存在的,那就是存在于我们的感观之外的非常细微的物质。

在欲界、色界与无色界三界当中,色界众生的身体,就是由这些细微物质构成的。这些细微物质,类似于以前的人们,甚至包括科学家们都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新近才被发现的暗物质与能量等东西。如今这些物质被逐渐发现以后,使科学的观点也开始逐步接近于佛教了。

六道众生的身心也有粗大与细致的差别:最粗糙的众生,是地狱的众生。地狱众生的身体、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的痛苦等各方面都是最粗糙的;然后是旁生和饿鬼。旁生我们都看得见,一部分饿鬼我们偶尔也可以看到,很多附体就是饿鬼。有些时候我们会听见有人说,在什么地方看到鬼了云云,当然,其中有些不一定是准确的,也可能是自己的幻觉等等,但实际上鬼的确存在,我们也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

比旁生和饿鬼再细微一点的,就是人类。人的环境、身体、寿命等等,都没有三恶趣众生那么粗糙,相对来说精致一些;然后是天人,天人也要分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与无色界天人三种,它们的身体、生命、环境、智慧等各方面是越来越精致,越来越透明,越来越细微。

除了六道整体的差异以外,其中的每一道,也有粗糙、中等与细微的差别。这是大自然的一种规律。

再往里分析,精神也有很多层次:最粗糙的精神层面,是凡夫日常生活中感觉到的念头;再细微的,是人与天人的禅定;最细微的,就是如来藏。其实,佛的境界已经远离了细微和粗糙的边际,根本无法直接用我们的语言来描述,只有每个人自己去体会、去感觉,如果能感受到,就叫做证悟。

佛教理论也有层次的差别,显宗四法印讲的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等,是事物最表面的实质;而科学的研究结果,更是表面的表面,因为这只是对物质表面现象的一部分研究,更没有精神方面的研究,所以是不周全、不完整的。

显宗会告诉你,“烦恼即菩提”是说,虽然我们现在有贪、嗔、痴等烦恼,但是通过修行,就可以把贪、嗔、痴转化为智慧,而密宗却认为,在我们心里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嗔恨心的当下,这个嗔恨心的本体就是佛的智慧。

有人会提出反驳:本来嗔恨心是会让众生堕地狱的,如果嗔恨心都是佛的智慧,岂不成了是佛的智慧让我们堕地狱了吗?简直岂有此理!

密宗回答说,当没有证悟的时候,虽然烦恼也是佛的智慧,但是对你个人来说,那个时候表面上烦恼不是佛的智慧。就像上述比喻所讲的一样,对患先天性胆病的人而言,黄色不可能是白色。

再比如说,如果在物理学还不发达的几百年前,对一个没有学过佛教的普通人说,你现在看到的静止物实际上在运动,静止就是运动,运动也是静止,他绝对会认为是无稽之谈:“如果那样,岂不成了黑色即白色,白色是黑色,人就是牛、牛即是人了吗?这样世界就没有章法、没有规律了,荒谬之至!”

但如今即使只读过中学的学生都知道,我们所看到的静止物,实际上就是运动的。科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介绍佛教基础观点的方法。有一点物理头脑的现代人,都可以非常容易地解读这些概念。

除了上述区别之外,密宗度化众生的方法也非常特别。比如,密宗有很多特殊的愤怒金刚,这些愤怒金刚可以专门用来度化嗔恨心相当重,且有很多神通、神变的人,尤其是非人、罗刹、非天等鬼神的,在此方面,显宗除了菩提心、空性修法以外,就再没有其他特别的修法。密宗也有很多双身佛像,双身本尊的修法,可以专门度化贪心比较严重的人。

但显宗却没有这些修法。在遇到一个嗔恨心或贪心非常严重的对境,根本没有办法度化的时候,显宗唯一的办法,是能调服则调服,不能调服就发愿:但愿我将来有能力度化他!

密宗还有一些双身的愤怒像,是用以度化嗔恨心和贪心都很严重的对境的,以前很多凶恶、野蛮的国王,嗔恨心和贪心都很严重,为了调服他们,就要用愤怒金刚的双身像。

但显宗却没有这些方法。在遇到一个嗔恨心或贪心非常严重的对境,自己根本没有办法调服的时候,显宗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愿:但愿我将来有能力度化他!

愤怒金刚虽然外表很恐怖,不像寂静本尊那样慈祥,但无论愤怒、寂静、单身、双身,实际上都是佛智的显现,在本体上没有差别,只是我们习惯不习惯的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比较能接受寂静的像,看到很慈祥的面孔,就认为佛应该是这样,心里也会生起欢喜心,而愤怒金刚我们一般不太容易接受,有时甚至会生起一些邪见,但这只是我们的分别念而已。

三、结语

简单地说,佛教显密观点的差异,这里很多都包含了,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同的观点,所以也会有不同的修法、行为与结果。综合上述差距,我们可以知道,密宗是非常了不起的。

显宗的成佛,最快也要三个无数大劫,梵文称之为“阿僧祗劫”,“阿僧祗”是一个天文数字,表示六十位数。六十位数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大家可以想想。“劫”是一个计量单位,如果用人间的年、月、日来计量,那是非常漫长的。至于三个无数大劫,那更是难以想象了,可见显宗的成佛是很艰难、很遥远的。

密宗的成佛就很快了,因为密宗认为众生本身就是佛。只是有了无明,才覆盖了本有的佛性,所以感觉不到自己是佛。当把无明推翻以后,本来面目就会显露出来,所以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一点上,密宗的确是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动力和勇气。

当然,仅仅是理论上认可,知道密法很好,很了不起,遇到密法是很难得的机会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修行,但因为人的烦恼很深重,所以往往修行很难到位,要实际体证到这些境界就更难了。

最近网上有很多资料显示:在西方,密宗是所有佛教宗派里面最受欢迎的,在每年增长的佛教徒中,百分之五十都是藏传佛教徒,另外百分之二十五是南传佛教,百分之二十五是大乘显宗,当然,这个数字还不是很准确,实际上,学密的新增人数还不止百分之五十。

释迦牟尼佛度化的众生有种种各样的,每个众生的想法都千差万别,密宗可选择的方法很多,修行的路也很直接,这些都是密宗的优点。

虽然密宗非常殊胜,成就的速度也很快,但自己不修行也是不行的。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究竟适合哪一个法门也不好说。米拉日巴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他第一个依止的上师,是宁玛巴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大圆满成就者,但他在修持大圆满之后,却没有任何体会,所以才换成了嘎举派玛尔巴尊者的修法,最后才成就了。

可以设想,如果米拉日巴一直不修嘎举派的修法,而只修大圆满的话,即使他再精进,即使大圆满再殊胜,但想成就可能还是有点难,因为米拉日巴适应的法就是嘎举派的修法,与他具有宿世因缘的上师就是玛尔巴尊者,这就是根机、缘分的差别。但是,适应不适应是众生根机的问题,不是大圆满的问题,不是密宗的问题,更不是佛的问题。

具体的修法暂时不讲,此处只是简单介绍而已。我想,对我们来说,密宗续部的讲解还不是很重要,首先要修加行,先把出离心、菩提心培养出来以后,再修显宗的空性,然后在此基础上,适当地了解一下心的本性——学习《宝性论》等既是显宗又是密宗的中间修法,当这些全都适应,并有一点体会的时候,根机就基本成熟,此时才可以修密法。在修密法之前,一定要灌顶。我曾经也讲过,灌顶一定要找一个真正有资格的标准金刚上师。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毫无意思、非常无聊的世界里,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工作,这个工作就是修行。

显宗与密宗之异同(慈诚罗珠堪布05年的开示)

    今天我们要就显宗与密宗之间的关系做一些讨论,也就是说显密的异同点在哪里。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其原因就是藏密的理论及其具体的修法非常完整,针对性也特别强,但有些修显宗人由于对密宗不是很精通,而觉得修显宗的不能修密宗,修密宗的也不能接受显宗。就为了有这样的观点,所以我们特别安排时间来谈谈这个问题。今天讲的内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显密相同的、可以圆融的、不矛盾的地方;第二是密宗的一些为显宗所没有的特点。这样,大家就能对显密间的矛盾与否有所了解,以后修加行的过程中也不致于有严重的疑问出现。

一、显密的相同点

    讲加行的时候强调过,一个凡夫从现在到最后成就之间有三个阶段:一、放弃贪图世间的安乐,建立出离心;二、放弃自私,建立菩提心;三、放弃我执,建立无我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的第一和第二个阶段,显宗和密宗是没有差别的。

    我们讲过从外加行到内加行的系统修法,显密都必须修,凡是大乘佛法都要修出离心与菩提心,无一例外。虽然修法上有些差别,却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一样的。无论是修显宗、密宗、禅宗、或凈土宗,都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连这个最基础的修行都没有,那还念什么佛,修什么禅。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念佛、打坐才是真正的净土、禅宗。而禅宗为什么不讲这些加行的修法呢?我们都知道,禅宗从达摩祖师到六祖惠能,其根机都已非常的成熟,所以他们能开悟。我们在六祖惠能的传记中可看到,虽然他不识字,但根机却已相当成熟。当他依止五祖学习时,并没有学很多经论,也没有花很长的时间修行,只是在后院里干活儿。八个月后觉得机缘成熟了,五祖就给他讲金刚经,而金刚经关键的一句话就让惠能大师彻底开悟。他没有修加行,但不是不需要加行,修加行的结果就是要能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而他都已经有了。譬如秋天的花或树叶,只要一阵轻轻的风就能吹落。春夏时节,刮更大的风树叶也不会掉下。同样,人成熟后一句话也能让他明白,也能明心见性。六祖听的和我们念的金刚经完全一样,他一句话就可开悟,我们却没有,就是因为根机还未成熟,所以要修加行、正行这些系统的修法。对修禅的人来说,六祖惠能大师的南传教派当然是最殊胜的,但针对现代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神秀大师的北传教派可能更合适。它就像加行要一步步地修,最后才达到禅宗所讲的那种境界。惠能大师则不强调前面的部分,只讲最高境界。所以禅宗虽然不说,但实际上也需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

    净土宗最关键的一部经典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这是一部显宗的经典,同时有汉藏文两种译本,但都是从同一部梵文版翻译过来的。经里讲如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远离两个违缘并具备四个条件。就违缘来说,第一是要远离造五无间罪,第二要远离舍法罪。阿弥陀佛也讲了,娑婆世界的众生如果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都可以如愿,唯有造五无间罪与舍法罪的人无法往生。其它的如杀生、偷盗等或更严重的罪业,经由虔诚的心在念佛的过程中都可清净,但这里讲的两个违缘,念佛都无法消除,所以必须要远离。

    再讲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一、要观想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二、要广泛积累资粮;三、要发菩提心;四、要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在具备了这些条件下一心不乱的念佛,就可往生极乐世界。这里并不是不强调菩提心,而是在有菩提心的基础上再一心一意念佛。当然出离心也需要。《佛说阿弥陀经》讲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会贪图世间的圆满。如不能放下这个贪欲心,就无法往生极乐世界,因为这个贪欲念头的本身就是一种阻碍。贪欲不灭,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就不起,就算生起也不是很强烈,所以也就无法往生极乐世界。可见禅宗和净土都一样强调出离心和菩提心,凡是大乘佛教在这点上都没有任何差别。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第二个相同的是证悟空性。如果不证悟空性,是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也无法明心见性,更不能证悟密宗的境界。此话怎讲?现在念佛时是个普通人,一旦往生极乐世界时,如是正常的往生,就能立即明心见性,立即开悟,也就是能登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都是一地以上的菩萨。现在虽是普通人,往生极乐世界后一见到阿弥陀佛,当祂将手放在我们头上加持时,凭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自己的资粮相结合就能使我们立即开悟,开悟的程度就是到一地菩萨的境界。所以念佛也要能间接地证悟空性,不然不能成佛。往生极乐世界后还只是菩萨,并没有成佛,必须通过修行才能成佛。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证悟,这是讲正常的往生。难道有不正常的往生?有的。汉传佛教讲九品莲华,藏传佛教也讲,念佛的人如果对净土法门没有很大的信心,对能否真正往生极乐世界抱持怀疑,那么他如果念佛念得好,仍然可以往生,只是他在极乐世界里会有相当一段时间不能见到阿弥陀佛,而在那段时间里他仍然有可能只是个凡夫。这就是不正常的往生。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强调信心,不然虽可以往生,却有相当长的时间无法见到阿弥陀佛。但就算不能见佛,也不会再回来,仍然留在极乐世界,暂时是不能见,但终究还是会见到阿弥陀佛的。见到佛后就能开悟,然后继续修行就能成佛。所以净土也需要有证悟,只是它不强调这一生的证悟,而是到极乐世界去证悟。没有证悟空性,也不能成佛。

    禅宗则是一再地强调明心见性。何谓性?性就是万法的本性。什么是万法的本性?万法唯一的本性就是自心空性和光明。譬如我们看着一个花瓶,这花花绿绿的瓶子是它的本性吗?不是。这只是我们眼识所增上安立的一种幻觉,而它的本性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空性和光明。所谓见性就是要见到这个心的本性,可见禅宗也需要证悟空性。

    密宗所讲的开悟与其它宗派讲的并无不同,迷就是未见到空性,悟时就很清楚感觉、了知空性,也唯有证悟了空性才能成就。从这个角度讲,显宗和密宗是相同的,两者都要求有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大乘佛教不强调这三点。我们对显密的共同点在此只作了一些简单的叙述,如就细节来说仍有多项可兹列举。

    譬如显密都讲戒定慧,显宗的戒就是密宗的戒,而密宗的三昧耶戒是在灌顶时受。实际上密宗的戒律就包括了大乘菩萨的二十条根本戒及比丘、比丘尼戒。《时轮金刚》中说最好的学密人就是出家人,而出家人中又以比丘最适合做金刚上师,所以不能认为密戒与小乘的比丘、比丘尼戒是相违背的。《时轮金刚》在无上密宗中占有相当崇高的地位,其中就曾举例说:如在同一地方有两位金刚上师,一是在家,一是出家人,哪一位有开光、灌顶等的资格呢?答案是出家人。它认为在家人是没有资格的。从学密的人来讲,它也认为出家人是最好的,如比丘或沙弥,但并不是在家人就不能学。从这个角度可清楚看到显密的戒律是不相违的,不然的话,《时轮金刚》应该不允许比丘学密,而不会说比丘是最好的学密人。比丘的二百五十三条戒,密宗也同样特别重视。以上是讲戒的部分。

    定就是禅定,也就是四禅八定。修四禅八定是否为解脱道要视其如何修来定夺,如没有开悟,而仅仅是修四禅八定的话,就不是解脱道。这样修的结果是往生到色界和无色界,而色界和无色界还是在轮回中。但如果在证悟空性的基础上修,就是解脱道,而且是修解脱道上不可缺少的一步。不论是显宗的小乘、大乘,或是密乘,都一致强调修四禅八定,所以显密之间定的部分也无稍许差别。

    慧主要是指证悟无我、空性的智慧。这在三乘中都是必要的。所以三世佛法没有任何教派不讲戒定慧,于此可说显密毫无差别。

    很多人却有一种误解,认为藏密的戒律与显宗的不一样,因为显宗戒律中不开许大乘菩萨喝酒吃肉,而藏密戒律是开许的。事实并非如此。藏密从来就没有开许过可随意饮酒吃肉,从《时轮金刚》到宁玛派的《大圆满》都一再强调平时不能将肉当成普通食品来享用,而且是非常反对这么做的。可是西藏的确有很多人吃肉,而藏密最发达的地方是在西藏,为什么不加以制止呢?对此必须说明,修行人吃肉并非藏密戒律中开许,而是环境使然。以前青康藏高原不能种植蔬菜,对外交通封闭,如从外地运蔬菜水果,需时至少两星期,运到时早就烂了。尤其牧区里粮食本来就少,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吃肉,但也只吃三净肉。由于大乘与密宗的戒律都反对吃肉,而小乘是临时性地允许吃三净肉,所以他们只好选择遵守小乘的戒律,并不是藏密有开许。即便如此,以前很多在深山中修苦行的人却坚持吃素。白玛登德上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约一百五、六十年前成就虹光身,死时全身虹光,空中遍布彩云,头发指甲都没有留下。像他这样一个成就者,当年在山上闭关时就发誓吃素,从此以后他就终身吃长素。还有很多类似他这样的人。藏密正规的要求是与大乘《楞伽经》一样的,反对吃肉。如在会供时有肉,则可吃如苍蝇腿般大小的肉。从吃素的角度讲,这不算是吃肉,但同时也不违背密宗中所有的一些誓言。酒也是同样。在戒律上还有很多细微处显密都是一致的,但碍于时间,这次就不多说了。以上讲的是显密的相同点。

二、显密的不同点

    显密之分主要是在证悟空性的方法上。虽然总体目标要证悟空性是没有差别,但方法却有许多。

    先看看显宗是用何种方法证悟空性的。净土宗以念佛作为证悟空性最根本的方式;禅宗的方法则主要针对根机极好的人,所以显得很简单,缺乏从加行到正行的一整套系统。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证悟的过程,对一般人而言这根本不是个方法,但对像他根机那么成熟的人确实不失为一种证悟之法。除此之外,其余显宗有的证悟方法就是靠因明(逻辑)思维。譬如一个瓶子,我们确实看到它存在,但它也是由许多的微尘组合而成,不是一体性的东西,而这些微尘也可再分离,直分到最后分完时,就是空性了。这并不是说它到后来变成空性,而是它永远没有离开过空性。我们的肉眼是无法看到这个空性的,而这种方法只是教给我们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并用因明去作推理。譬如这一块布,把它拆开来就是一堆毛线,那么布到哪里去了呢?是消失了吗?而我穿的到底是布还是毛线?这毛线也是由羊毛织成的,那我穿的是布、毛线、还是羊毛?如将羊毛分割至最细的微尘然后放在一旁,则当初的那块布去了那儿?难道我原来穿的就是微尘?显宗是经由此种推理方法去了解空性,这是一种接触空性的方法,但只是理论上的概念,没有实质的体会。如何能将字面上的理解转变为证悟的智慧,这就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修行才有可能做到。在修行期间必须要积累资粮并清净罪业,当这些条件都圆满具足后,是可以将理论上的了解变成智慧的。禅宗以外的其他显宗就是以这种方法去证悟。

    可是禅宗不也是显宗吗?从我的观点看,禅宗的明心见性既是显也是密,但也可说非显非密。它是将显密结合后的一种修法,实际是半显半密,由于它没有灌顶和观想,所以被归纳为显宗,但也不像一般显宗的证悟方法。除此之外,其余显宗各派别唯有通过推理一法去证悟。龙树菩萨的六论,就是先要推翻我们原有的执着,得到理论上的概念后再去修,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对空性有所感受。这就是显宗证悟空性的方法。

    密宗有外密、内密之分。外密暂时不谈,内密就是无上密法。证悟空性的修法有二:一是修气脉明点。外道,例如道教或气功,也有此类修法,但与密宗的修法是名同义不同。密宗修的气脉明点最终可证悟空性,而显宗从来不知道这点,但不是当初佛不了知,而是佛在转法轮时要应机施教。经由气脉明点的修法证悟空性是非常快速的,譬如你用一定时间观想头痛,头一定会痛起来;如用棍子直接打头,则立刻会痛。显密之差别亦是如此。通过理论上了解去修空性,由于见解较模糊,需要长期修才行。而气脉明点则是强制式地要你接触空性,虽然最后的结果和显宗一样,但因方法不同,速度就有迥然的差异。这是一般密宗的修法。

    二是大圆满的修法。大圆满不强调气脉明点或是因明(逻辑推理),认为这些都是绕道而行。大圆满有些部分与禅宗有点相近,但禅宗不讲的修法大圆满全都有,所以禅宗仍不及大圆满。如只讲证悟空性,二者是非常类似的,大圆满也是不假他法能直指人心。直指人心就是已经开悟的上师能让有信心的弟子直接证悟大圆满的智慧。大圆满的智慧,与禅宗的明心见性,或中观的证悟空性,其实是一样的。如来藏在汉传佛教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而如来藏就是大圆满里讲的自然智慧,明心见性的性字所要形容的就是如来藏,进入大圆满的境界也就是如来藏。所以证悟后都是一样的,但大圆满能直指人心,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观想过程,可是需要修加行,加行后修其他正行时通常有许多观想,可是大圆满完全不需要这些就能让人开悟,这是它独有的特点。

    有人会问密宗的双修是什么?显宗里无所谓的双修,有的话也是讲福慧双修,而非男女双修。密宗的双修是一种气脉明点的修法,但对一般人来说,它不是个修法,而是一种象征。譬如佛像的男身是代表光明,是现象的一部分;女身则代表空性;双运是显空无二无别的意思。《心经》讲色即是空,这里色可视为所有男性的佛或菩萨。又讲空即是色,此处的空可视为所有女性的佛或菩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双修。一般人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修密宗是否一定要双修呢?大圆满根本不需要,也从来不强调。不了解的人以为所有藏密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修气脉明点在密法里只占有一小部分,但即便是这一小部分也不是普通男女修的。所以对凡夫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个修法。大圆满不强调双修,一个大圆满的修行者,从起初加行到最后成就之间是不需要修气脉明点的,并认为这其实没什么用,因为大圆满有更好的方法可证悟空性。以后如有机会正式学密法,读到藏密的经论,应当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这样的见解才是正确的。

    密宗由于有些神奇的修法,使得它的神秘色彩比较浓厚,误解也因此而起。有些人是自己不愿或不能持守清净戒律,却以某些借口去做遭人垢病的事,最后却使密宗蒙罪。凡夫的行为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不如法的行为是属于凡夫,而不是密宗的。一般人对双修不仅现在不用修,也不能修,就算以后修到较高层次也不需要,因为有更好的方法可用。

    总结以上各点的结论就是:证悟空性是显密共同的目标,但方法各异。显宗的方法不如一般的密法,而一般的密法不如大圆满,就这样一层层地上去,大圆满由于它的独特性而成为最高法门。

    另一项密宗独有显宗绝无的特点就是密宗可成就金刚身。当金刚身修成时,其外表仍和普通人一样,但实际上生老病死或地水火风四大对其已无任何影响。由于身无窒碍,此时要飞檐走壁或穿墙入室都是轻而易举的。当然这并非修金刚身的目标,它真正的目的是要将凡夫身修成如佛一般,有着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报身相。对显宗来说这完全是不可思议的,其认为肉体属于轮回,是不清净的,必须断除、放弃。对普通人来说显宗的观点没错,但密宗以智慧开发了诸多方法,可以将不净身转化成清净的。打个比喻,就像一般人如吃了毒药可能会死,但会用的人反倒可能以毒攻毒。在未证悟前,我们的身体确是轮回的一部份,要想解脱就必须舍弃它。但是有智慧和方便时,不但不必舍弃,反而可将其转化成佛身,要做到这点,唯有密宗的气脉明点和大圆满的光明修法可行。除此之外,显宗里不论是净土、禅宗、唯识宗、或中观都一筹莫展。如果从没看过密宗经典的话,就连显宗的一些法师也无法接受肉身可如此转化。但密宗确有方法,其方法的根源就是证悟,是一种心的功能。不净身的形成也是心的功能,是由于心不清净、造业而致。心能证悟、领悟到光明,就能转不净身成金刚身,当然其间还要加上别的修法。这并不仅是一种说词而已,西藏历代的高僧中就有很多此类公案。大家也听说过,有些大圆满修行者死时,在众目睽睽之下肉体逐渐缩小直至化光消失,天上出现缤纷彩虹。

    人的尸体之所以能如此也是心的功能,但凡夫无法了知如何去开发这种功能,修行人则已经掌握了此中诀窍,并开发出来给大家看。如同五、六百年前的人听到今日的科技,会同样觉得难以置信。那时的人如有足够的技术是可以开发出同样的高科技,而不是几百年后环境成熟了才出现这些东西。换言之,现代科技文明的产物,其制造方法从古到今都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人们不得知罢了。同样,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发心的内在世界,且会发现它的许多神奇面,然而却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此认为烦恼、杂念是必须要断除的东西。初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智慧,这样做是没错。等有了智慧即可将烦恼转为道用,不再需要断除。这是密宗的特点。

    显宗的修法则是在初步证悟前,必须先经过无数大劫那样漫长的时间,然后从证悟一地到七地又要再次经过无数大劫;证悟八地时,八识中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已清净,那时观山河大地就是佛的坛城。这是显宗有记载的。

    密宗则是一生中就可将不净身转化成金刚身,这其中的诀窍就是气脉明点和大圆满的修法。藏密的气脉明点可分外、内、密、极密,而外道的气脉明点只是藏密中外部最简单的一部分,其它更深层的就根本没有接触到。经由这些诀窍,密宗才能开发出上述的修法。

    大圆满中有中阴身的修法,它将死亡的过程描述得非常清楚。相信大家都听过甚至看过《西藏度亡经》,其对死亡情境的叙述,使西方一些有濒死经验的人大为震惊,因为他们对死亡的初步感受,早在几千年前西藏就记载得清清楚楚了。西方人的经验只在死亡的初期,而《西藏度亡经》不仅是描述了死亡的全程,更具体告知该如何掌控全程。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就可借着修习中阴身的方法去掌控、利用死亡的过程。在显宗这是想都不敢想的,就连普通的藏密也没有这种修法,唯有大圆满才有。这又是大圆满的另一个特点,由于它的特点数不胜数,在此只能略举一二较重要的以阐明密宗与显宗不尽相同的地方。 

    归纳以上各点,可将显密之异分为两点:一、智慧不同。从空性方面看,密宗不需要因明思维(逻辑推理)的过程,现在就能掌握心的本性——光明。从现象的角度看,显宗认为肉眼能见的所有物质都属于轮回,是不清净的,必须要断除,却从不知这些是佛的本性,是清净的。直到证悟了八地才了知真相。密宗从初入门就教导,世间所见的一切虽都是轮回的一部份,是不清净的,但实际上都是佛的坛城。如何能证明这是实情?密宗是有办法证明,只是目前还不忙讲,必须等加行修完后才可以谈。到那个时候自己去修、去体会,不需旁人指点,自己就领悟到一切确都是佛的清净坛城。显宗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密宗则是即生可成,原因就在于显宗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诀窍,是智慧不及故。二、证悟空性方法各异。显宗只有逻辑推理一途,这是它不足的地方。密宗则途径繁多。对根机不是极好的人,可用观想或气脉明点一类的修法去逐步引导,以致证悟空性。根机不错的人,不修这类法也行,用更方便、快速的大圆满修法就可能立即证悟。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差别,因为要得解脱就必须证悟空性,除此别无他法,所以这个差别不可等闲视之。

    密宗与显宗并不冲突,只不过它有更多的特点。修显宗的可同时修密,如修净土的也可修密法;如果修禅也同时修密的话,密法对了达禅宗的明心见性会有相当大的助益。禅宗在证悟前的方法上是有所不足,密宗恰可补其不足之处。精通显密的智者去看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从小乘到密宗,不会发现有一句话是相矛盾的;智慧浅薄的人看则句句矛盾,以致于显反对密,密不接受显,根本无法同时修。这是智力不敷而致,不然,一座就能修八万四千法门,一座也能修大圆满所有九乘的修法。所以,在学习时,应从整个佛教不矛盾的角度去思维。反之,则汉藏佛教、净土与禅宗、大小乘、甚至藏密四大教派,对理解不够的人来说都是相矛盾的。如果有这样的胜劣分别念,在佛法里叫谤法。佛有部经典是专讲何为谤法及其罪过的,如果有谤法罪,不仅不能修密法和禅宗,连念佛都不能,因为谤法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两个违缘之一。学佛的人,专心一致地念一本书、拜一尊佛、修一种法是很好的,但要是认为其它的都不如自己的佛或法,那就是谤法。如果没有能力修所有的法门,只修一种也行,但不可对其他教派有任何批评。如能避免片面的看法,以平等的信心为基础,全神贯注地修一个法,不论是何法,都可快速成就。

    有些居士,姑且称他们为「跑跑居士」,成天只是跑道场求灌顶、求福,最终什么都没学到,自己也从未想过要如何才能得到正知正见。如果那些灌顶都确实得到的话,同时也受了一大堆的密乘戒,如不能守这些戒,则犯一条算一条,最后得到的是一堆罪业,别无其它。当然,上师无论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要同等的恭敬。但就个人修行来说,有无必要每位都去崇拜?其实不用,心里恭敬就够了。是不是每位从藏地出来的上师都要去见?也没有必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建立立场,这个立场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的见解。如果没有,成天跑来跑去是不会有什么好收获的。灌顶后如果上师不讲该守的戒律,居士也不在意该注意哪里,而密乘戒是一定要守的,如此犯了戒就无关乎知或不知了。无论是对汉传的法师或藏传的上师、瑜珈士,作为居士都要培养出平等的清净心,因为他们是僧众。但要不要接受他们的传法、灌顶,则必须观察。观察后如决定接受,就必须做到该做的。不能做到,就不要接受。世间法是如此,佛法更该如此。 

    目前有些居士不考虑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见,或修法上的知识,只是追随别人去找有名气的上师,例如听说某某人能飞、会取伏藏,就一窝蜂地跟着跑。其实取伏藏对你有何助益?能飞又怎样?难道你能跟着飞吗?如果是替自己设想,去见上师时,要能从上师那儿得到对自己解脱有利的东西才是对的。也不是从任何人那儿都可得到,在这之前与之后都有要求,必须要极端重视这个问题。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2008/11/26 0:19: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黑蛇总义之一

一、作者简介

也许很多人听说过荣森班智达的名字,他是宁玛派高僧大德中最伟大的两大尊者之一。

当荣森班智达还是两、三岁的孩子时,在没有任何人教的情况下,就可以讲一口非常流利的梵语,包括他的父母都听不懂。时逢阿底峡尊者正在西藏弘法,荣森班智达的父母就把他带到阿底峡尊者座前询问。阿底峡尊者告诉他的父母,他们的孩子讲的是印度梵文。之后,阿底峡尊者便抱起荣森班智达,与他展开激烈辩论,事后阿底峡尊者说,他根本辩不过还是小孩的荣森班智达,因为他是集印度非常伟大的两个班智达于一体的化身。

荣森班智达和无垢光尊者这两位大德不但自己的修证圆满,并且留下了大量关于宁玛派教法方面的论著,为宁玛派的教法传承,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无垢光尊者有《七宝藏》、《四心滴》等论典,无论任何人,想了解西藏的大圆满教法,唯一依靠的书籍,就是龙钦巴(无垢光尊者)的这些著作,不仅相当殊胜,而且知名度也很高。荣森班智达的著作虽然在他的传记里提到过,不过,因为他生活在九百多年前,当时的印刷技术还很落后,所以有些著作因受到损坏而绝版,故没有保留下来。目前只剩下大概三四本、四五本的样子。在他的论著中,绝大多数是讲密宗和大圆满的。其中有一个短小精悍的论典,尽管只有一、两页,内容却相当丰富,名字很奇怪,叫做《黑蛇总义》。是以一条蛇作为比喻,综合、整体地分析了从小乘佛教到密宗大圆满的一些见解上的层次。

二、宣讲正论

这个比喻讲的是:有一家的小孩趁大人外出干活之际,把一条花绳子扔在了水缸里面,当家人回来后,发现水缸里似乎有一条蛇。针对这一现象,他们的家人就有五个不同的观点,以及观点背后的五种不同行为。作者以每个人的观点和表现,影射出小乘与大乘,显宗和密宗,普通外密与内密,以及内密与大圆满之间的差别。

无可否认,大家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是相同的景象,这一点不会有任何争论。关键的分歧,就在于每个人对所见之物的不同观点。

(一)第一个人认为,这是一条真正的蛇,所以惊恐万分,于是想尽办法一定要把这条蛇扔出去。实际上他看到的不仅不是蛇,甚至连蛇身上的一个微尘都没有,正因为他把绳子看成蛇,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才产生了想赶走蛇的行为。

这个比喻所影射的教派,就是声闻缘觉乘。声闻乘又分为一切有部和经部,我们统称这些派别为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认为,人我是唯一不存在的法,除此之外的万事万物,全都实有存在,包括所有外界的物体与一些精神的细节,以及精神和物体的运动等等。小乘行人把烦恼当成实有的法,故而想断除烦恼也相当费力,戒律也特别多,面对任何问题,都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关于这些,在《入行论》智慧品,以及《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会广讲,大家可以自己去翻阅。

(二)另一个人认为,水缸里不是一条真正的蛇,而是蛇的形象。意思是说,如果不仔细看,表面象是一条蛇,而实际上却是一条绳子。尽管如此,他仍然对蛇的形象有些恐惧,所以不但不敢直接接触,还准备利用其他的方法去除掉它。

这个行为,隐喻大乘中观(本文中未提及唯识宗)。

中观派认为,所有的物质、精神,都是假有、虚无,如幻如梦的。从胜义谛的角度而言,万法无我、空性光明;而在世俗谛当中,仍然要惧怕烦恼,要谨慎取舍。他们认为,如果菩提心或空性见等因缘具足,则烦恼也可以转为道用,否则虽然万法不成立,是空性,却好似蛇的形象一般也会伤人。

在《现观庄严论》和《般若经》中,经常提到烦恼转为道用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菩提心。比如说,在菩提心的摄持下杀、盗、淫、妄,就不算为罪业;另外一个方法,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在具足空性智慧的前提下,烦恼也不称其为烦恼,自然转为道用了。有了这二者之后,烦恼也成了有用的东西,不然,倘若直接与烦恼交锋,则不仅会受到伤害,甚至会堕入恶趣。

(三)有个家人一看,就了知水缸里不是蛇,只是蛇的形象而已,并且他还知道,在没有任何东西的帮助下,直接去接触蛇的形象,也不会受到伤害,但是,因为长久以来习气的串习,以至于使他看到蛇的形象也会毛骨悚然,所以他只敢唆使其他人去扔掉绳子,他本人还是不敢直接去碰这个蛇的形象。

要知道,这些比喻都来自于印度。在释尊住世期间,印度到处都是古老的原始森林,毒蛇在当地也相当厉害猖狂。从戒律的典籍当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毒蛇咬伤甚至咬死人,或者某人的床下钻出一条毒蛇,谁的天花板上掉下一条毒蛇等等的记载,当时的印度人对蛇是相当惧怕的。而今,王舍城等周边的森林已荡然无存,在大家的概念中,毒蛇也不是那么可怕了。

这个比喻,代表密宗外密的观点。

藏传佛教拥有十分完整的外密见解与修法,我想,唐代翻译的一些密法和日本的东密,可能就属于外密的一部分,但我至今还没有去研究汉文的密法典籍,所以也不敢信口雌黄。外密虽然说是密宗,若与内密比较起来,仍有相当大的差别。

外密的观点是什么呢?首先,在证悟空性方面,外密和中观的空性没有什么差别;然后通过修习生起次第(虽然名称与内密的生起次第相同,但内容有很大差别),念一些以大日如来为主的本尊咒语,而后即可将凡夫身转化为佛的报身,这是它比较突出的观点。尽管外密的修行人知道,最终此世界都会转化成清净的佛的坛城,然而他们做不到像内密那样的观想修行。目前我们见到的佛的双身像,以及一些愤怒本尊的唐卡,全都是内密当中的,真正的外密修法里不会出现!

大家都了解,佛陀传法是针对人的根机,一步一步逐渐向上引导的。外密虽然是密宗,既有灌顶也有生起次第等等,却没有内密的见解,因此导致他们在观想的时候,只能将自己观想在现处的世界中,身体也是现在的样子(不过,有些时候也会把自己观想为佛),然后观想佛和本尊在前面,接下来持诵咒语。他们有很多念咒的方法,他们认为,通过念咒就可以将自己变成佛。

外密行人在闭关修法的时候,相当讲究卫生,每天不仅吃素,而且要洗三次澡,比较偏重于行为,而且在行为上做得很好,只是修法上相对要差一些。事实上,越是在行为上执著、讲究,修行上就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修行层次越高的人,行为上也可能会有一点点不规范,当然,不规范的意思,并不代表可以随便杀、盗、淫、妄,大家看看印度八十位成就者的传记就会明白了!

(四)某人回来一看,就知道水缸里面只是一条绳子,虽然看起来像蛇,却不是真正的蛇,而且他也不认为蛇的形象会伤人,他一把捞起绳子说:“怕什么?哪儿有蛇啊?!这明明是一条绳子嘛!”

这一比喻,暗指除了大圆满以外的内密。从大圆满的角度来看,他的观点还是有一点点问题。虽然他知道这只是蛇的形象,但他对蛇还是有执著,为了表示自己不害怕,才故意这样做的。

1、内密的特点

我们一定要注意,虽然有些内密在修外加行、内加行、正行,修六波罗蜜多等等方面,不但与其他密宗一样,甚至与显宗也如出一辙,然而,有些内密的不共同修法和行为,却是与众不同的。

举个例子:比如贪心、嗔心、嫉妒心、傲慢心等,小乘佛教认为这是真正的烦恼,要断除它同样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对治力,否则会造成实质上的伤害,内心对其非常惧怕;大乘菩萨进一步了解了烦恼的真相,不认为五毒、三毒等烦恼是实有的东西,但是,即使在如幻如梦的世界中,仍然不能直接面对烦恼的真相,需要借助菩提心等其他外缘,才可将其转为道用;外密既不认为烦恼是一个实有的东西,也不承认烦恼的本性是不清净的,而认为五毒等烦恼,可以转化为佛的五种智慧,不过也要具足一定的条件,否则还是不敢直接接触烦恼;直到密宗的内密,才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如今在全世界,只有藏传佛教才具有内密的完整传承。印度也仅仅在八、九百年以前存在过,西藏人到印度求学的时候,已很难寻得内密的踪影了。印度当时的内密修行人是非常保密的,因为印度是鱼龙混杂的复杂之地,持外道、内道观点的修行人也遍布四处,当时释迦牟尼佛传法的时候,无论任何一个问题,都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不然很容易发生争论。

后来内密传到了西藏,藏地当时并没有多少宗派,只有佛教和苯教。佛教虽然有大乘和小乘,但佛教徒在修小乘的同时也修大乘,修大乘的同时也修密宗,至今藏地也是如此,所以西藏的内密修法并没有印度当时那样保密,而是比较公开。

当伊斯兰教摧毁了很多佛教庙宇以后,本来密宗在印度就不太公开,之后连显宗的很多传承都消失了。

但是,密法在藏地得到了弘扬,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藏密的传承是非常清净的。因为密宗非常注重传承,而且一定要口传,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假冒之法的出现。有些密宗故意用很多奇怪的名词,外人无法理解,只有证悟的金刚上师们才能解释,同样也是考虑到鱼目混珠的问题。另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辩论,通过辩论可以澄清很多问题,无论任何一句话,都可以一直追溯,直到认定为佛陀亲口所说为止,因此,藏密的教义不会有任何问题。

唐密和东密好像本身也没有内密,只有在西藏才有内密修法的传承,所以我想,真正了解密宗内容的,只有西藏本土的修行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专家,真正的权威。除此以外,无论被冠以何种至高的称谓,都是门外汉,都没有资格为密宗定义。

内密的观点与其他宗派不同,简单地说,从中观应成派到内密以下的空性观点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证悟远离四边戏论的空性,但内密在空性的基础上,还有一点不相同:显宗的最高境界认为,万法的现象如同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凡夫认为是真实的,而实际上一切都是虚假的;密宗认为,万法不仅虚幻不实,甚至从现象的角度来看,也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不但从实相上来说是假象,在现象上也是清净的佛的坛城!

显宗实际上也承认这个观点,只是释迦牟尼佛没有对这类根机的人强调而已,不过,显宗在一些经典中默认了这个观点,认为大乘菩萨修到第八地的时候,有三种转化或者三种清净,这三种清净当中有一种,就是五根清净。五根清净时看到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的娑婆世界,都与极乐世界、东方琉璃光佛的刹土一样庄严。佛告诉我们,实际上这个世界永远如此,从未变化过,因为凡夫有烦恼障、所知障,所以被障碍掩盖了世界的真正面目。当修到第八地之后,五根清净了,才开始看清世界的真相。世界的真相又是什么呢?就是密宗里讲的佛的坛城。佛陀在很多显宗经典当中也讲过,《维摩诘所说经》的缘起当中就讲得很清楚。

内密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强调当下就是佛的坛城。显宗虽然默认,到第八地时会有这些现象,但首先却不提这回事。

当然,佛的坛城也有不同的层次与含义,譬如,像极乐世界或五方佛的刹土等有形、有色的有相世界,是最低层次的佛的刹土。平时大家所见到的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金刚萨垛的报身,还有普贤王如来的法身,这些有头、有面、有手的佛,都是不了义佛,其目的,是为了度化某类众生而显现的。密宗认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佛和佛的坛城。即便如此,与显宗相比的话,这些已经是相当了义的佛与佛的刹土了。

在这个比喻当中,当事人没有将绳子当成真正的蛇,更没有对蛇的形象的畏惧,因此他会故意抓住绳子并把它扔出去。同样的道理,内密行者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清净的,所以也会故意接受五肉五甘露。

本来,密宗的五肉五甘露,对一般人是不公开的,虽然在这类修行人的境界中,清净不清净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完全具备了接受五肉五甘露的能力,但其他人因很难有机会了解其中的意义,故而不一定能接受,多数人还是会不理解,甚至因此而生起邪见。密宗为了保护他人的善根,所以在公众场合或一般情况下,仍然以小乘佛教的戒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内密行者为什么要接受五肉五甘露呢?就像普通人怕蛇一样,他们也会惧怕五肉五甘露,有清净和肮脏的分别念。不过时代不同了,对现在的许多人而言,五肉都不算什么了,五甘露可能还有点不行,但在佛陀时代的印度中部,根本不会有人去吃五肉当中的任何一种,他们认为这些都很肮脏下劣,不像现在的人,哪怕是人肉都敢吃,所以我们简直无法找到十分贴切的比喻,来形容当时人们对五肉的厌恶……

然而,证悟者的境界却完全不同,当他真正证悟之后从禅定中出来,首先,在他的境界中,一切现象都是清净的,没有什么五肉五甘露;其次,从证悟空性的角度而言,所有一切都是虚幻的,没有一样真实的东西。为了巩固或进一步体会这个观点,他们会直接接受五肉五甘露,从中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净、脏等一切分别都是人的执著。事实上,接受五肉五甘露并不是整个内密的共同修法,只是其中摩诃瑜珈的特点。

2、释疑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内密行人拥有如此的境界,为何还要故意接受五肉五甘露呢?其原因是,这样做会对他的修行有更好的推动力,使他的修行更有长足的进步,可以起到快速打击分别念的作用。

这就像修断法,也即古萨里修法,加行里面的古萨里修法,还称不上是真正的断行修法,真正的断行修法具有完整的灌顶和引导文,它的本质是属于般若波罗蜜多的一种修法,也是显宗智慧空性的一种修法,不过还是与显宗略有不同,它增加了几个诀窍性的方法:修断行的人在接受灌顶以后,就要故意到尸陀林等普通人非常惧怕的地方去实修,而且一定要经历108个这样的地方,实地锻炼自己。这些尸陀林不是指普通的尸陀林,而是相当恐怖的尸陀林,时常有鬼与非人等出没其间。修行人到了以后,还要运用禅定的能力,去激怒尸陀林的鬼神,故意惹恼他们,之后不允许念修上师瑜伽等修法,因为念完上师瑜伽后,鬼神就不敢来造违缘了。鬼神一发怒,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恐怖现象。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因为,尽管我执烦恼如影随形,但平时却不易发觉,在恐怖景象显现的瞬间,我执也会暴露无遗:“啊!这次我肯定要遭了,我的命保不住了……”若能在当下运用智慧,就能迅速斩断我执。

不仅如此,修行人还要去一些普通人连一根草都不敢损害的鬼神居住的山,故意作乱搞破坏。甚至染污龙泉水,或到龙出没之处,一旦他们被触怒,不到一小时,天气会骤然变化,电闪雷鸣,暴雨冰雹倾盆而下,此时我执也会顿然显现,若以修法去断除,会产生强有力的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晚上做梦,假如不知道自己在做梦的话,会跟白天一样惊恐万分、手足无措,但如果知道自己在做梦,则哪怕从十层楼上纵身跳下,也会面无惧色。

同样的道理,真正的修行者已经证悟了空性,体证到梦中的现象跟白天了无差别,为了快速地推翻、打击原有的执著,所以故意去接受原本认为不清净的五肉五甘露,就像在梦中故意从十层楼跳下去一样,这样对破除执著有特别明显的作用,而且对他的修行也没有任何不良影响。从利己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修法,但是,如果从大圆满的境界往下看,这仍然是一个执著:既然是假的现象,为什么还要故意做这些事情呢?大可不必!不过,与显宗相比,这些方法已经是一个飞跃了。

虽然在显宗中观的《中论》和《入中论》里面都提到,我们最终一定要断除所有的执著,但却没有一个十分奏效的方法,只能循序渐进地修持——首先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空性,经历了漫长时日之后,最终也可以达到目的。

密宗与显宗不同,它有许多善巧方便法门,这些法门既没有离开显宗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等法要,又加入了密宗的特殊修行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修行人已经断除了执著,杀盗淫妄是不是都可以接受了呢?当然不可以。密宗强调,虽然在修行人的境界中没有众生、杀生、善恶这样的执著,但是因为其他众生内心还有执著,这些行为会导致众生的痛苦,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密宗也是不允许的。

对初学密的人而言,五肉五甘露不但不需要接受,而且密宗也反对初学者接受。在《时轮金刚》中有一个比喻:有一种药叫做梵天甘露,某些人直接饮用可以去病延年;而另外一些人却不许尝,而只能装在嘎乌盒里挂在脖子上,假如一旦饮用,他们会因身体不适应而死亡。同理,对一部分人来说,如果接受密宗以五肉五甘露为代表的很多修法,对他的修行会有很大帮助;但是,倘若初学者去效仿的话,就不但没有进步,而且会有多种负面影响,因此,这些修法对初学者是禁止的。当有一天我们的境界提高了,能将一切法都观成如梦如幻,没有什么执著的时候,就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快速推动进步的方法了。当然,只有密宗才有这样的捷径,小乘等宗派不要说直接修持这些修法,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那么,初学者应该怎样对待五肉五甘露呢?某些密宗的甘露丸里,有一千多种药材,再加入少许五肉五甘露的成分,这样制成的甘露丸,初学者就可以接受。当然,如果初学者仍然觉得厌恶,也可以不接受,只要内心对这种方法不排斥,不产生邪见,知道是自己心力不足,境界太低所造成的也就足够了。

密宗里面清楚地讲到:初学者不能做瑜珈师的行为,瑜珈师不能做成就者的行为,成就者不能做佛的行为。作为初学者,应老老实实地从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轮回过患等修起,并严格地守持戒律,这样才可能有进步。

那么,区分初学者的标准是什么呢?简单地讲,如果某人在服用了一种普通人呑下就会立即死亡的剧毒以后,不需要其他手段,仅仅凭借他自己的修行能力,就可以轻松地将毒性转化,身体毫发无损,这样才算是超越了初学者的境界。大家可以比照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如果自己达不到这个境界,行为上就应该格外谨慎!

什么样的人可以真正接受五肉五甘露呢?就是超越了初学者境界,却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的中上等修行人。藏密中讲过,停留在此阶段的人,利用这个修法可以增进修行的力度。

然而,有些人因为不了解密宗,故而对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等一系列修法产生误解,甚至大肆批驳。

还有,密宗的本尊分寂静本尊和愤怒本尊两种。对于寂静本尊,大家都可以接受;而对于愤怒本尊,不懂的人就自以为是地认为那是外道的神灵,不应该是佛教所供奉的对象。事实上,无论是寂静本尊还是愤怒本尊,其本质都是佛的智慧显现,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差别。譬如说,以纯金塑造的一座佛像,大家都会以欢喜心顶礼膜拜,而同样以纯金打造的魔鬼形象,很多人都会怖畏反感。其实,二者用的材料都是纯金,只是外形不同而已,本质是相同的。同样,寂静本尊和愤怒本尊也是相同本质的不同外观,实际上都是如来藏的智慧显现。

显宗也承认如来藏,认为它是光明的、空性的,却没有提到如来藏可以有形形色色的显现。而从密宗经典中却可以了解到,如来藏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性,在凡夫的境界中,显现为不清净的世界;对证悟者来说,如来藏的显现就是佛的坛城——寂静本尊和愤怒本尊。

那为什么本尊的外表不一——有寂静、有愤怒的呢?这是为了度化一些特殊的众生。本来魔鬼也可以用菩提心来调伏,释尊成佛的时候,就是以慈悲菩提心调伏魔军的,不过,只有具备佛陀那样的能力之后,菩提心才可以起到应有的作用。针对有些很厉害的,前世福报非常大的大力魔鬼,利用菩提心就很难调伏。因为他的福报因缘,有些是嗔恨心所致,有些是恶愿成熟才变成现在的样子,故而与出离心和慈悲心的关系不大,要调伏这些魔鬼,一定要显现愤怒金刚的形象才行。

按照正宗的密宗生起次第的修法,如果要修十天的话,则前七、八天修寂静本尊,到最后两、三天还需要将所有的寂静本尊转为愤怒本尊来修,有些人甚至一开始就修愤怒本尊,因为愤怒本尊的修法历来障碍很少,而在修寂静本尊时,处理不好就时常会遇到魔障,因此,修愤怒金刚比修寂静本尊成就快。

从外表上看,愤怒金刚比一般的魔鬼还要凶恶,如果不懂其内在涵义,也许会被大家当成邪魔外道的鬼神。比如说,在愤怒金刚和护法的背后,都有熊熊燃烧的火焰,而寂静本尊的背后却是白光。实际上,这里的火焰,代表佛的智慧。如同火可以燃烧一切一样,智慧也可以斩断所有的烦恼,所以用火焰来表示智慧;还有,在愤怒金刚的手里捧的不是钵盂,而是天灵盖,天灵盖里面装的也不是水果、五谷等善妙之物,而是红色的血,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血代表贪心,贪心又是堕落恶趣的主因。如果将血喝掉,就表示彻底消灭了对轮回的贪心。

灌过顶的人,可以看一些密宗的书,以便进一步全方位地了解密宗的内在意义,倘若仅仅因为自己的无知,单从外表上进行判别,进而批驳密宗如何如何不好,这种做法非常愚蠢。密宗的修法十分殊胜,对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其快速推翻执著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现今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学密的汉地居士对上师三宝以及密宗的信心相当充足,但因许多人不具备辨别取舍的能力,只要一碰到自称是善知识或者活佛的人,就蜂拥而至、盲目依止,为此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且对藏传佛教、对密宗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

究其原因,问题是出在这些居士身上——首先,密宗要求,在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用十二年的时间去观察,可他们没有经过观察,就盲目地胡乱依止;其次,密宗强调,一旦依止了上师,接受了密法的灌顶,则即使传法之人行为不如法,也只能选择远离,而不能肆意诽谤。然而,许多人不但没有做到第一个要求,也违背了第二个要求。这些行为实际上已经背离了密宗的观点,所以会导致个人修行的毁坏,同时对密法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目前,时常我们可以在一些书籍和网络上看到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收集或假造这方面的资料,以达到摧毁藏传佛教的目的。有些不了解密宗或对密宗有看法的人,也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中伤、攻击藏传佛教。我认为,这种做法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首先,在今天这个社会环境里,出现个别人的行为不如法,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某些个人的行为并不能代表其所在的集体,而且,利用个人的错误来诋毁其所在的宗教,这种说法能成立吗?不仅藏传佛教,哪怕在汉传佛教或其他社会上的团体中,其成员也是有好有坏,我们能不能因为某个和尚的做法不对,就认定汉传佛教不正确呢?显然不成立。人的行为不端,只能代表个人的问题,并不是教派的问题,更不是佛教的问题。

当然,个别人不能接受,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不了解,所以反对也情有可原。古往今来,这种情况也一直在发生。我们也知道,出现这类现象,也是很难免的。任何一个学说、宗教或新生事物在产生之时,都不可能不受到质疑,包括很多科学的观点也是如此。比如相对论,到如今仍存在许多争论;还有,针对量子力学理论,包括爱因斯坦与玻尔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到最后,大家也不得不接受。

同样,在大乘佛法刚刚面世时,小乘的许多学者群起而攻之,说大乘佛教非佛说,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等等,有好多种说法,直到现在,南传佛教很多人还是持这种观点,难道因为他们的不认同,大乘佛法就有问题了吗?禅宗刚刚在汉地传播的时候,包括皇帝、学者,人皆诛之,然而结果又如何呢?如今大家都知道,禅宗是非常了不起的法门,成就了多少高僧大德啊!

当然,密宗也不例外,在一千多年间,藏传佛教一直只是在西藏这么一个小范围内传播,现在却自然而然地开始遍布全世界,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并没有像某些宗教那样用很大的力度去传播,然而,在短暂的时间当中,其传播范围如此之广,的确是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所致,否则,具有科学头脑的西方人能盲目地接受吗?

如今有人经常争论,说某某老和尚反对密宗,某某法师排斥密宗等等,我想,无论是和尚也好,法师也罢,他们反不反对不是问题,关键是反对得有没有道理。仅仅因为有人反对,就扬言要把某个教派一棍子打死,是非常荒唐的话。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做《菩提树下的诱惑》,可能是一个不信佛教的人写的,内容都是揭露汉地假和尚与假尼姑的丑闻或毁谤有些僧人的,但我从来不认为这是汉传佛教或汉地僧众的问题,本来这本书的内容不一定全部真实,充其量只是极个别僧人或假僧人没有学好,戒律不清净而已,与汉传佛教根本没有关系。我认为,这些攻击者的想法,都是违背真理的相似逻辑,不符合真正的逻辑,因此,我们一定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任何一个佛教的宗派。虽然我没有证悟,但密宗方面的知识还算是懂一点,所以我认为,有些人在根本不了解密宗真实含义,也不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一看到密宗的双修、五肉五甘露等字眼,就大肆污蔑、驳斥,是很容易犯谤法罪的。若将密宗的双修,理解为男女之间的性交,并随随便便地妄加评论,就是根本没有懂得其真正含义的表现,我们只能对此深表遗憾。假设是不信因果的人说什么,我们也管不了,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但如果是真正的佛教徒,是虔诚相信因果的人,就千万不要随意毁谤密宗!若对密法没有兴趣,你可以不学,但绝不要毁谤,那样会造下非常严重的口业,来世也必定会感受苦果。

本身,享用五肉五甘露,在密宗是不能随便公开宣讲的,这些修法非常讲究次第,但现在有些不负责任的人已经把它搞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了,所以网上什么胡言乱语都有,说得很难听。

我还听说,当今有些所谓学密的人,竟以欺骗的手段宣称:“你要是跟我双修,你就会解脱”云云,此处我有必要说明一下,使大家能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如果你们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知道,说这种话的人肯定有问题,这句话本身也有问题,这绝对不是密宗的修法,是在打着密宗的旗号造作恶业。密宗强调,若以密宗的名义杀、盗、淫、妄,这种做法比五无间罪还严重。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千万不要盲目地迷信这样的人和这样的话,这一点相当重要!

(五)尽管全家人看法各异,但其中最年长的老人认为,既然只是蛇的形象,为什么还要拉出绳子说这不是蛇,并作出自己不害怕的样子呢?这样做很可笑,没有任何必要!

这就代表了大圆满的观点。大圆满不需要观想,不专门念咒,不强调修气脉明点,也不强调五肉五甘露的修法。其证悟的境界中没有什么好修的,修行不修行、证悟不证悟都是执著,根本不必理会这些事情。

要知道,密法的修行包括肉体与精神两种,二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着重修持肉体,可以控制人的精神,将精神提升、净化,达到证悟的目的;假使忽略肉体的气脉明点,而重点修精神方面,同样能修成金刚身,二者有异曲同工之效。当然,精神也分很多层次,虽然宏观来说叫做精神,但不是心理学层面所谓的精神。在佛教当中,精神又分智慧和意识两个层面,其二是截然分开的。大圆满的修法,是只修智慧而不要意识。然而,在显宗的传承中,却并未提及这些修法,只是单方面地抓空性,从来不提修金刚身,这可以说是显宗的一个缺憾。在这一点上,藏传、汉传的显宗都一样欠缺。

为什么显宗会有这个缺点呢?原因是显宗修行者自身的根机就只适合修这种法,假如法太高了,这些人心里会不接受,反而起不到作用,所以,佛陀因材施教,为不同根机的人传授了不同层次的法。

大圆满修法为什么不修以观想为主的生起次第,也不修气脉明点等有相的圆满次第呢?对真正证悟了大圆满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多余的,都是一些造作的弯路,根本没有抓住核心,只是间接地起到一些作用而已,所以其他教派需要用很多迂回的方法。大圆满在这个基础之上,拥有更好的诀窍,在抓住了精神的实质、核心——如来藏以后,就可以将分别念彻底断除,这也叫做直指人心(禅宗也会这样说),这才是大圆满的修法。所以,在正宗的大圆满修法中,不强调生起次第与有相圆满次第的修法。不过,因为圆满次第有两种——有相圆满次第与无相圆满次第。大圆满本身,就属于后一种——无相圆满次第。

大圆满的修法很简单,因为它是针对上根利智根机的法,某些部分有点像禅宗。不过,与禅宗不同的,就是在证悟大圆满之前,还需要种种有相的方法,只是在证悟之后,很多修法就成为多余的了。

修持大圆满不仅可以达到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结果,而且还要更胜一筹,但是,如果时机不成熟,宣讲大圆满反而容易让人走偏,就像禅宗一样,经常讲不执著,许多人听了以后,就既不放生,也不念佛了,因为这些都是“执著”啊!这样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大圆满的具体内容现在不讲,以后可以慢慢学,如果连前行都没有修好,讲再高的法也没有多大用处。

假如你们以后要学,就一定要学正宗的密宗,而真正的密宗,全世界只有藏传佛教才有。藏地很多倾其一生来修行、研究、学习密宗的老一辈修行人,才是密宗的真正持有者。如果他们都不懂密宗的话,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懂了。如果将来有机会,你们当中灌过顶的人,一定要学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堪布索达吉已经翻译出来了)等密宗的精典论著。当然,没有灌过顶的,要在灌顶之后才能参阅,这样才比较如法。不过,在灌顶之前,一定要了解关于灌顶和金刚上师方面的常识,这些内容,在《慧灯之光》和《普贤上师言教》中都有介绍。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9 20: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