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闻法方式四 主讲:楞严法师
发起人:妙善  回复数:2  浏览数:4156  最后更新:2018/1/7 11:10:00 by 姚紫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8/10/25 19:05:00
妙善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50
经 验 值:2018
注册时间:2005/10/26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闻法方式四 主讲:楞严法师

道前基础之闻法方式四

主讲:楞严法师

   好,阿弥陀佛。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又到了我们经典导读的时间。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经典导读的第四讲。前面呢,我们已经把“道前基础”重要的部分“闻法方式”讲到了,从“发心”讲到了“行为”。“行为”分为“所断之行为”和“所取之行为”。“所断的行为”呢,分为“器之三过”,“六垢”, “五不持”的应断。那么,“器之三过”已经讲过了。“六垢”里面的“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已经讲过,今天要继续讲完的是“外散”,“内收”和“疲厌”。当我们进入这个正题讲解的时候,是非常重视的。这个法要详细的讲,目的呢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正确的明白, 然后依止去起修。这个“闻法方式”对于我们听闻正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没有恰当的“闻法方式”,那么后边“所说之法”对我们并没有意义。一样的道理,我们说过,无论是“道前基础”还是“道之基础”,还是说正走在“道中的行持”,它都是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在具体落实化来讲的化,就是说。一个行者要想走上瑜伽之道,要想成佛。他必须都建立在依止的基础上,才能承办这些佛法的“闻”,“思”,“修”的利益。那么,“闻法方式”的学习,很明显。就是具体的告诉我们,如果落实这种皈依。可以说是如何具体的完成依止的。没有依止,也就是说没有皈依,这个牢牢的基础,那么一切利益将无法承办。那么,在行道上就会偏离。那么,最终要达到的解脱功德利益,就如同龟毛兔角不复存在了。所以大家要极端的重视。而不仅仅说,这是一个法,是关于“闻法方式”的,我听听我参考,绝对不是。因为我们讲这个法的对象是针对于在内,外众之间。徘徊在内,外之间的人在讲。最主要的针对对象是这个。什么叫内外众呢?我们在比如说净土回向的时候就讲,愿生弥勒前,成为弥勒内众弟子。这个有内众和外众之分。一个师父有内众弟子和外众弟子之分。所谓的内外,内外,也就是说。一种呢可以登堂入室,一种呢在外围上趋入。但是还不能趋入到中间的本质去。但是我们一定要趋向内道,要成为内众。这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所以说,为了能够坚定一些这样的同修。让他们尽快的走上“闻”,“思”,“修”的正道,来讲解这个“道之引导”。那么,初步的引导是这个“道前基础”,“闻法方式”。所以大家要非常重视这些法的听闻。一条一条的对照,一句一句的对照,然后落实到自己的心里边去检点。看看自己差距是多少。哪一些方面还没有到。千万不要像有些同修,听完以后仍然还像过去一样,还在那里想一想,评论评论,研究研究,自己呢又走一套。比如说这个“菩提发心”吧,他说:“哦,这个发心我现在还做不到。我为什么要发心呢?我做不到。”讲到这个秘密发心“视师如佛”,他说:“哦,我做不到。佛拿来干什么?拿来礼拜吗?现在还是和我没关系。”他对这些法呢,不是说高山仰止,一步一趋,反过来去衡量自己学佛发心的最初的目的,最初的态度。而是,仍然像我说的那样,“这是人间的一道菜,我可吃,我不可吃”。然后,依然还向过去一样的,心不入道。那正确的听闻应该是认真的听,然后呢印到心里去,然后去对照自己努力的去做到。包括对这些法意的理解都要深入,细致。不能仍然像过去一样囫囵吞枣。你比如说,对于“广大意乐菩提心的发心”,那要怎么去理解呢?要理解到底什么叫做“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然后这种发心,他的功德利益是什么。然后这种发心是怎么发起来的。应该如何放才是“广大意乐”。要从不同的方面详详细细的,去研究,去探讨。这样了解了就说,如果一时还无法完全的发起这个心,那我应该先发什么样的心?这发心的次第是什么?这些都要去研究,都要去了解。我是很不愿意看到这种听了法,但是对法却采取游离态度的人。这样的人不好。这样人的听了以后去参加比如说我们听闻佛法以后的细致深入的学习跟讨论也是没有价值的。听完以后,继续学习,继续深入的讨论是为了更加了解,更加的指导我们去起行。如果不朝这方面去走,不去更深的了解,不去更深刻的对照自己的行持去做,那你在那里讨论有什么意义呀?你这就偏离了。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凡夫众生要想走向解脱之路。遇到的两大拦路虎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个凡夫的“所知障”是非常深入的。他自己自以为是的一套所谓的执着的法理。与佛法呢,格格不入。凡夫的“烦恼障”是很深重的。“贪”,“嗔”,“痴”,“谩”,“淫”所起的重重烦恼。严重的障碍了趋入正道。就是说,作为一个学佛修行的人,一定要警惕自己,防止自己的“所知障”和“烦恼障”来妨碍我们趋入正道。如果这些不去努力的对治,不升起惭愧心去忏悔,去努力的行持。 那么,这些就统统变成一种障碍。所以我们称为什么?“业障”。“业障”沉重了,就无法趋入正法的修持。像有些地方,有些同修说,我业障重,我要念《地藏经》。天天念《地藏经》, 好像念《地藏经》就能消业障。当然,这理解对不对呢?对!念《地藏经》当然消业障。因为《地藏经》里边教我们要深信因果,要如何的忏悔业障,去行持善法。如何求的地藏菩萨, 诸佛菩萨的护理。他的意思就在这里。但是有的人执着说:“哦,只有《地藏经》才能消除业障”。那就是错的。而我们今天所讲的,努力使自己从外众趋入内众,努力的对照这些“闻法方式”的正法的学习,去改变自己。那这就是对治业障的过程。这就叫做真正的念《地藏经》。而不是口头上念念,或者是我今天念了多少遍,多少遍。这是实际上的去礼敬地藏菩萨,这是真正的诵读,行持《地藏经》。所以我们呢,这里讲的慈宗是心地法门。行一切的瑜伽行,道理就在这里。通过闻法呢,通过修行,慢慢使自己趋入到内在里边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学佛修行上。所以这里面每一句,每一条,都极为极为的重要。他都含着总持意。就是总持了在各种境界道上的佛法的真意在里边。要知道这部注的华智仁波切本身是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者。他呢,从传承祖师那里传承这个法,历代相承的法,然后自己的修证经验。深入,圆满的来传序了佛陀所说的法。所以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做上师的教言来受持。而不能泛泛而过。像前面的华智仁波切的传记里边就有说道,化智仁波切在摄受弟子方面极其欢喜摄受那些,心地善良,具备信心,智慧,精进,诚信,因果者。对他们十分慈悲,并合时宜的宣说自己的境界。有的时候,华智仁波切也会向这些具备信心的弟子透露他自己修证的境界。一次与大弟子洛西隆多交谈的时候,他问:“你平常常常祈祷那位本尊或上师呢?” 回答说:“弟子十分懈怠懒惰。” 上师说:“懈怠时就不说了。若祈祷,祈祷谁呢?”回答说:“只对您老人家做祈祷。”上师又说:“那么多上师本尊佛菩萨,为什么只祈祷我呢?”回答说:“因您常常讲经说法,弟子相续中的少份功德也完全来着您老人家那里。”华智仁波切就说:“若从这个角度来说,倒也言之在理。”并且说道:“如今我的相续中,始终生不去烦恼。”这个时候华智仁波切坦言自己修证的境界。他的内心中始终不起烦恼。心中始终不起烦恼,你说这是多么高的修证境界。由于注重真修实证,发现弟子有不如法行为,则坦诚不公,直言不讳的揭露其过失。及时令其对治烦恼,调伏自相续。你看,弟子有过失,他会坦诚不公,直言不讳的揭露。为什么?这个时候才能让他及时的对治烦恼,调伏自相续。就是不会错过当下。而对于那些表面上宣讲甚深见解,而无真正的实修境界之人,则以神通巧妙开示:修行不在于外表的形像,而在于内心。这里讲用神通巧妙开示,一个是显现神变,还有一种是用一种甚深的方便智慧的意思。比如在这里举个例子,就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有一次来到某个寂静处的一个山洞里,住在那里长期闭关的一位修行者问他说:“你从那来呀?要到那去呀?”回答说:“我从背后来,要到前面去。”“那你生在何处,叫什么名字?”“我生于人间,叫无作瑜伽士。”“你在如此阴暗偏僻的山洞里修什么法?住了多久啊?”那位修行人趾高气昂的说:“我在这里以修行了二十多年。正在修至高无上的安忍般若蜜多。”尊者略皱眉头的说道:“那道很好,不过我听说你是一个大骗子,欺骗了许多信众啊!”听了这话,那人暴跳如雷,气急败坏的嚷道:“你说什么?我骗了什么人?你说清楚。 你今天是专门跑到这里来扰乱我的闭关吗?故意来扰乱我的修行吗?真实一个贱种人。”尊者面露微笑,心平气和的对他说:“朋友你好,刚才你不是说已在此处修了二十多年安忍波若蜜多吗?这么大的嗔恨心,是你自己的吗?”你看,这里就是对一种表面的修法,用神通的方式来开导他。后边又说,尊者针对当时的密法修行者中存在的盲修瞎练,肆意妄行的种种弊端,以文殊智慧的无畏上说摧毁了各种各样的邪见恶行,激浊扬清,亲力除害,在末法时期犹如空中皓月,惩处雪域无明黑暗,再度高高竖立起无上密法,大圆满之法船。这里面说了,真正的正法修行。是要靠摧破邪见,恶行而树立。要以这种文殊智慧,这种无畏的上说来摧毁。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个教言,就是真实的文殊智慧,无畏上说。用它来摧破我们自己的邪见,恶行。以达到激浊扬清的目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过去的学法修行,存在诸多的盲修瞎练和肆意妄为,这些都应一一的对照自身而来听闻。我们虽然讲的是“闻法方式”,而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就是实践着这个“闻法方式”。你看,我们通过这个网络,每天期待着,然后集中到这里来。听闻,开讲。那你在去听闻这些法的时候,你是以什么样的心,以什么的行为来理解呢?来面对呢?这不就是直接的,可以和我们所讲的这些“闻法方式”的内容相对照吗?比如说在闻法之前的这种称赞,礼拜,供养。这种无论是实承意摄,这种什么样,什么样的行为。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心,能够趣入正法的修行。那我是否对照这样去做了呢?什么叫实承意摄?实承就是实际上的去承受。意摄就是意念中观想。无论是意念中观想还是实际行为中去做,像这些行为是我去做的。其实这些行为就是什么?就是“七支供”。就是常说的“七支供”。也就是《普贤行愿品》当中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等等。“七支供”归纳起来讲就是这些。我们所谓的从凡夫到成佛的过程,我们说过,修持的是心地法门。行持的是瑜伽行。那么什么是瑜伽行?就是普贤行愿。所以我们必须把普贤行愿落实到现实当中。在当下的,起心动念当中,一举一动当中去行持。这样,我们就趣入了瑜伽行。所以一直以来了,我们都在倡导这个。都在劝大家,尽快,尽快的趣入的正道修行当中。你如果偏离这些正道,那就不是真正的走在,能够导致自己解脱的,学佛修行的道路。比如说偏邪。 这样是不可能激浊扬清,而获得未来解脱之果报。就无法承办一切这个利益众生的事业。所以我们应该在这样的行解相应过程中来学习“道前基础”之重要的“闻法方式”。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而我们现在所要讲的正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争取尽快的让法进入到自己的内心当中,能够发起行持。

   好了,我们今天继续呢往下讲解。前面讲过三种。讲到这个“傲慢”,“无正信”,“不求法”这六垢的前三垢。今天要讲的是“外散”。下面一个是“内收”,最后一个是“疲厌”。那么讲到“外散”,就必须和“内收”对照起来理解。我们讲过,这“六垢”主要讲的是闻法的心态。那么来看,这心态他是一种外散的状态和内收的状态有什么区别呢?其实简单理解起来很简单。“外散”就是我们的六根不断的在六尘的外境当中不断的攀援,散乱于外的意思。那么“内收”,就比如说我们现在趋入睡眠的时候,意识模模糊糊。我们这个时候越来越关注我们内在的感觉。“心识”越来越往内收。那么外边的声音越来越慢慢的听不见了,就逐渐逐渐进入到自己内心状态去。对不对?所以我们快睡着的时候,对于我们自己身体的感觉,对于里边的意识就变得越来越明显。那么外在听闻声音呀,在清晰意识状态下的那些外境,好像就慢慢就隔离了。所以说这是一种内收的过程。那我们平常的心都处在“外散”和“内收”之中。而这些呢,都是闻法的障碍。真正闻法的状态应该是既不“外散”,也不“内收”。 应该是这种趋向于禅定的状态。平常讲的心要处于一种,清明,平静的状态。意识清醒明了,但是不会胡思乱想,这个“外散”不停。意识很专注,但是却处在清清明明的状态。不是说像昏昏沉沉睡着了那种状态。这种清明而平静的状态。一则是我们最初禅修所要达到的目标。 那么我们正确的“闻法方式”应该以这种趋向于禅定的心去听。所以“六根”散乱于“六尘”,这个视为意识散乱。“六根”是什么呢?就是“眼”,“耳”,“鼻”,“身”,“意”六根。“六尘”是什么?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一切轮回迷乱显现之根本。 一切痛苦之来源。这个心呀,不断的攀援与这种尘境。就是我们轮回迷乱的显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你要讲就是“六根”执着与“六尘”,这个身根对外境的执着不舍,是轮回之本,痛苦之源。在论里边这样讲。比如说,“眼”识执著于“色”的缘故。飞蛾扑火,死在灯中。那“耳”识贪着于“声”尘的缘故,野兽因为听那个美妙的乐声,结果不防,被猎人枪杀。那“鼻”识贪着于味道的缘故,蜜蜂缠死在花丛中。“舌”识贪于香味的缘故,鱼儿钓于铁钩上。“身”识贪于所触故,大象陷于淤泥中。此外,无论闻法,修法,传法的时候,都应当断除,回忆往事,妄想未来与现在的分别念散于外境。这里就讲了,无论是“闻”,“修”,还是“传”法。我们“听闻”佛法,“修证”佛法,证得了以后可以传扬佛法。这些法行那,都应该断除过去,未来,现在的分别念。应该在当下,清明而传。这其实也就是禅宗里边讲的不在那里回忆的过去,断除对未来的向往,现在也不要念念分别。而在于当下,注重于当下的清清明明。也就是劝导我们要活在当下而听法,修法,传法。只有法才值得依护。过去过去这一些种种,有什么意义呢?未来还没有到,现在去想他有什么用?而现在这一切,不为了承办修行的利益,而是在世俗这些分别念当中,最终又能怎样离苦呢?所以要断除过去,未来,现在的分别想念。不宜之想,尽除断却。在当下现前,精进于闻法,修法和传法。这里举个例子很好。他说:“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故事是这样的。从前,一个穷人得到了许多青稞,装在口袋里挂在上方,他自己躺在口袋下面。暗自想:我现在以这些青稞为本钱将会得到许多财富,到那时娶一个妻子,她必定会生一个儿子,那么给儿子取什么名字呢?刚好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就为儿子取名为“月称”吧。恰在这时,悬挂口袋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袋子落到他的身上,将其压死了。过去未来的众多分别妄念无有可确定之时,仅是自相续散乱之因而已,所以应当断除,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听闻正法。 这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看着那个袋子,想入非非了。结果那个袋子掉下来把他给砸死了。就像过去那首诗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中国古代也有这种黄粱美梦之说。这些公案的大家都可以细细去思量。你去想一想,我们现在所热衷于的,所那么激动的去在意,去热衷于去做的种种行为。那对于我们的解脱,对于我们真正的得到人生的真谛又有什么意义呢?你为了这些东西,都不愿意去听闻正法,修持正法。也就是说,这样划得来吗?所以当这样去想的时候,就会使我们的心呢对闻法,修法生起强烈的意乐之心。因为你知道了这些世俗轮回分别念的过患,因为你知道了这些闻法,修法,知道了这些正法的无比的珍贵性。你当然就能够珍惜了。珍惜了就不会去放逸。就不去拖延,不会去错过。这里就讲到,一个是散乱。散乱就是说心过于放松。那么下面讲到“内收”。什么是“内收”呢?“内收”就是向内收,越收越紧。过于紧张的意思,过于专注,称为“内收”。如果说,我们闻法的时候,仅仅是受持佛法的个别词意。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些同修听,听完整的法的时候。他只对其中一两句话,或者他所能够抓住的方面他就仅仅的抓住。那么其他都听不见了。那这样就会像什么?这样就会像书上说的,马熊挖雪珠子一样。抓一个,丢一个,顾此失彼。我们汉语中也有这个,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可以了知一切。所以闻法的时候就相当于我们用一个大盆子,要把老师给我们的东西全部都装进去。要以这个为目标。这种现象其实也很好理解。比如说有的时候师父正在讲法的时候,有的同修一听,他马上就会说,我知道,我知道。那就是这个,这个,这个。你就会感觉,他就不能完整的来听。他抓住其中一两个词句或者是某个意思,他就执著不舍在那里。这种显现也叫做“内收”。他自己向内收的太紧。或者呢,他由于过于专注或过于收紧。也很容易出现睡眠,昏沉等过失。这种紧张,这种过于专注也会导致他容易睡着了,或者昏沉的状态。因为他处在一种不断的拒绝外境信息的进入。然后非常注重自己内心的感觉。所以他很容易睡着。所以我们睡不着采取一些什么方法也是这样的。你比如说我数,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四只羊。这就是“内收”的状态,诱导他“内收”。或者说有的同修,睡不着。我念呼吸。呼吸一进一出,一进一出。我把那些纷繁复杂的注意力全部都收回来。我只是往内收,注意呼吸。用这个念呼吸的方式来使他睡着了。所以很多人修持呢,修到最后他就说这好睡觉。但是好睡觉固然是这个初步的时候这个修持,念呼吸所达到的一个功效。但是,好睡觉不是我们修持的目的呀!长此以往的话,你把这个法门变来拿来催眠的。最后你不是修行觉悟解脱道,你是在修行催眠术啊!所以修法上的事情,辨别是非常详细的。它比我们平常听理论呀,对照呀破除邪知见啊,趣入正道啊,那其实是更深入的多。更何况很多修法是一种经验之谈。非一般人所可讲。而且,也非这种一般的没有入道的行者所可以接受的。所以说,在修法上是很细很细的。 所以我们要细细的辨别。这是我们的一个大毛病。刚才前边讲那么都,都是叫大家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一定要以恭敬虔诚的心呢去仔仔细细,去认认真真的去从事。哪怕,在这个当下只是听闻一句妙法。强调是你这种行为。而千万千万不要再去说了,这个东西我不理解。我不干。仍然处在一种很贡高我慢的状态下。这时候讲的是你应该这么去做,只有这么去做,那才像个学佛修行的人。不是你在谈论它的道理是什么。先去做了再说。去做到这些都这么困难,你还谈什么道理呢?我们说学佛,对老师要恭恭敬敬。你不要说因为我们没信心所以我不恭敬。我还没有理解我不恭敬。不是这样理解的。你如果连对老师的恭恭敬敬你都做不到,你谈什么信心呢?你只有恭恭敬敬了,才会明白道理的。你都没有恭恭敬敬的学,你还谈什么道理呀?是不是?这注重的是行为。这就叫做“内散”。所以应该松紧适度。好了,你看以前这里有个公案。以前阿难教导昼辛吉修法的时候,昼辛吉有时紧张,有时过于松懈,所以没能生起真正的修法境界,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他:“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你弹琴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紧的时候发出的,还是在琴弦极松时发出呢?”“两者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妙音。”“那么修心也是同样。”依此教言修行,最后他已证果。所以说如玛吉拉卓也说:“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心不能过紧而内收(也不能过松而外散),应松紧适度,诸根自然放松。所以所松紧适度,不松不紧。这个也是在修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口诀。大家好好的去体会一下,好好的体会一下。什么叫“不松不紧”。当我们在通常的时候,在修法的时候。总是太紧张。像那种外散的现象,只要说他对修法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心拉回来,趋入修法,忙忙就会收回来了,胡思乱想也就会停止。那这个太紧张往往很不容易去除。所以说我在指导禅修的时候,很多时间是在引导大家学会如何的放松。放松,如何放松。就是在修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口诀。往往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比喻,来引导行者呢,最终达到一种不松不紧的状态。这就是趋入禅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像这个刚才所讲的公案,弹琴的公案。这个在佛的《遗教三经》里边也有讲到。只有把琴弦调的不松不紧才能够发出美妙的声音。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把我们的心调整到瑜伽状态。那么一切智慧,一切的功德才会生起。所以一切佛法所说的都是为了调心。所以说我们所讲的就是“心地法门”。所行的就是“瑜伽行”。道理就在这里。相应了,他就处在一种瑜伽的状态。那么这又是一个相应,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好了,这里初步的讲完了“外散”和“内收”,也就是不要太散漫,也不要太紧张。好了,现在到了最后一个,叫做“疲厌”。

“疲厌”。那“疲厌”为什么会成为闻法的垢栏呢?我们应该怎么断除?我们来看一下。什么叫“疲厌”。也就是说,如果讲法的时间过长,遭受饥饿,干渴,或风吹日晒等逼迫时,不应生起厌烦心而不愿意听法。注意啊!也就是说,闻法遇到违缘。其实他这里讲和我们现实去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现实中很多同修,不要说什么时间过长。过长我想最多也不过就是一个小时,像我们这样安排就是尽量不超过一个小时。然后你说遭受饥饿,干渴,风吹日晒,有那么严重吗?很多同修在电脑前闻法,他都是非常舒适的状态的。但是他已经早早的生起“疲厌”心来。所以这总而言之,是一种厌烦心,不愿意听法。那这个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尊者在这里面讲的都是那些,有心来学法的人来说的。可能就是说,我们现在来学法的人,很多是处于无心状态。他到佛门来,确实说句实话,不知道他要干什么的。所以他不要等到这种违缘,遭受饥饿,干渴,或风吹日晒等等痛苦的时候,他早早的疲厌了。所以很多同修进入佛门,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他好像眼睛不断在搜寻他自己所要吃的东西。好像是一头野兽在不断寻找他要的猎物。然后这与真正来学佛修行呢,其实两不相干。这样的同修还为数不在少啊。所以呢,佛法靠这样来弘扬,靠这样的同修来承担,那真是太艰难,太艰难了。所以一个修道者,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闻法不严。我们要这样观想。如今以获得瑕满人身,值遇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有了听闻甚深教言的机会。应生起欢喜心。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无数劫中积累的。过去曾经那样的恭敬三宝,称赞三宝,供养三宝,在三宝面前种福田啊,今天才有这样的机会。如今,听闻的甚深妙法,这多么令人高兴啊!如一百生当中享用一次饮食一样。所以为了这样的妙法,应当安忍一切的艰难困苦,严寒酷暑,以欢喜心来谛听。要心生欢喜,对法有好要之心。只要你会这么想:“哎呀,这就像一百年没有吃过饭了。今天终于吃到了。”所以我们在《开经偈》开头就讲:“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说的正是这样一种观想。这甚深微妙的法,百千万劫都难以遭遇一次。你想想这世上的人,对于这种千载难逢的,对于自己生生渴望的,都感觉到很难遇到的东西。他怎能不珍惜呢?那么,我们之所以对于闻法,对于听法,对于修行没有这样的心态。那原因很简单,根本没有这样珍惜的心,所以不重法,总而言之不重法,那又如何得到法的利益呢?所以这重法的心是一种恭敬的心。这恭敬的心也是一颗爱心,慈爱的心。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信心。对法的信心。信心是一种美德,是善根,是功德。就是这样的。所以说“疲厌”呢也是闻法的垢拦。来我们总结一下上边所说的六种垢拦:“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傲慢”就是以贡高我慢之心来听法。不够歉下,结果我执很重。那么没有正信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不具备闻法的信心。所以我们要注意什么?要注意从最初的“清净信”。就是因为观察功德而生起的“清净信”。然后呢,要进一步的生起“欲乐信”。“欲乐信”就是我对闻法,受持法,解脱生起欲乐。然后逐步的能够做到“圣解信”。因为这种修持啊,这种体会啊,达到一种殊胜的见解。信心就会逐步的趋向最后的“不退转信”。所以在闻法的过程,要让自己的信心不断的增长。然后第三种是“不求法”。“求法”我们说过了,就是对法有一种苦苦追求的心,一种渴仰的心,主动去争取的心。那“外散”呢?“外散”就是因为一种放逸导致的。就是精神散乱,到处攀援,不专心。那么接下来是“内收”。“内收”是往内收的太紧,过于执著专注于小小的方面。心太紧的缘故。那么下面就是“疲厌”。“疲厌”就是说缺乏精进的心。遇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就放弃了听法。所以在藏地就有一种说法,你听经啊,从你坐下去听,你不要中途走掉,要完整的听。不然缘起不好。那么要想完整的听完,就要靠一种精进的力量,不怕疲厌的力量。这一点在经典里经常讲到。更何况真的你听进去的时候,法喜充满的时候,有的时候不知不觉过了多长时间都不知道。这里面统统讲的都是什么?都是心态。所以有时大家发现自己做不到的时候,不要以其他的理由和借口。比如说有的同修碍于信心不足啊,碍于自己能力不够啊做借口。其实不是,其实是你的发心不够,其实很多是一种心态的问题。真的一个人呢,对闻法,对修行投入他的真诚的时候,真心去投入的时候。他自然而然的自己就会做到。那么其实都是自己这种发心功德不够导致的。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可以调整的。不是从外在去找一种借口。好了,我们讲完了闻法“六垢”。大家要牢牢的记住。

好了,下面再简要的讲下去,讲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那真个讲的是什么?在前面我们又讲到闻法的时候不要像这种“意不持,有漏器之过”。就是说法听完了,要把法深入的了解,记在心中。就是所谓的“持守”这个法。那么这里就特意讲到,“持”的时候,该怎么“持”呢。它讲了五种。五个枝分。怎么“持法”,那些“持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持法”是怎么“持”。那经书上经常有这句话叫“信受奉行”。那么你看,“奉”就是今天所说的“持”。这个好理解。先讲“持文不持义”。也就是说为了词句的美丽动听而受持,却不观察甚深的意义。就像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只喜欢鲜花漂亮,去推敲词句,对于自身无有利益。这种情况相当多。有些人喜欢这个法师,说这个法师讲的很好,诗写的很好,文采特别好,说话很动听啊。然后呢只是推敲这些文句,对里边甚深的含义他不去体会。走马观花一样听,这叫“持文不持义”。也就是执著于表面文词的华丽。你像过去很多佛经翻译,非常的朴实的语言。它虽然没有很华丽的文采,但是它里面讲的话,都是甚深朴实的,闻之而解脱的,这是一种极端。那反过来就是另外一种极端,叫做“持义不持文”。他认为就是说一切文字结构呢,都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实义,而轻视词句而偏重甚深的意义。但若不依靠词句,则不可能了知意义。这样词句和意义就会互相脱离。所以说是需要文字的,文字也不能完全舍离。这个情况也一样的道理。所以后来的佛经翻译呢,比如说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他的文采不但非常的准确优美,而且他词义也非常的甚深。那么就像我们平常有的时候去看一个法师的时候,常常也会因为这样。比如说会经常说,你这个讲的太好听没有用,你的意思没有。所以说根前面一样,是另外一个极端。但是就如同禅宗一样,虽然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是我们知道,禅宗的公案,禅宗所用的文字,一点也不亚于教下所用的文字。因为他讲的是实证,不因文字而立。但是文字这个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平常我们为什么叫大家去念诵。念诵,年经,念诵词句要专注。像这个词句,比如说,我念叨,念叨,念叨到最后他就会明白。但是如果你念叨你都不会念叨,你又如何去理解文义呢?所以一样的道理,我们平常有些同修很注重念经。有的念经念的我念多少边,我滚瓜烂熟。然后真正去听师父讲法,讲实修的东西,他一点兴趣也没有。他注重我念多少遍,多少遍,越搞越华丽。好像我这句佛号念的怎么怎么特别。《金刚经》念的怎么的流。这往往会陷入到一种“持文不持义”的状态。他一说到理解《金刚经》义,他就说道:“我是凡夫啊,你这个太远了。我是修净土的,我不需要理解。”这都是一种偏执。那相反的,有的人呢说,我打坐,打坐。我才不要听法师讲法。这个法师会讲什么。那真正懂得法的法师那才不会上网呢。你见过有上网的法师吗?等等,等等。他这属于什么?“持义不持文”。像有些同修说:“我不要念经。”你整天到晚还要念经,像你这里天天中午还念经,你这干吗呢?我不要。你这个法师都不讲修行的。“持义不持文”,又是一个极端。所以“持文不持义”和“持义不持文”是两个偏激,必须断除。好了,第三个是“未领会而持”,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没有理解,了意,不了意,以及具有密义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这里边就说道受持一定要建立在领会的基础上。你比如我们经常讲的,这个“皈依三宝”,这个“皈依”。“皈依”也具备“外”,“内”,“密”的含义。比如说“顶礼”,“顶礼上师”,“顶礼法师”。那顶礼这个词也具备“外”,“内”,“密”的含义。那么同样的一个道理,有“了意”和“不了意”之说。有的时候是当下方便的说,有的时候是直接指导你的见解的正邪而说,有的时候是当下纠正你错误的言行而说。所以都必须明白。也就要充分的理解。所以我们常常对大家讲,要全程的学习,要整体的学习。那这种现象呢,在我们同修中是天天发生。就体现在那?比如说听上师讲话,常常听不懂。或者自认为听懂了,可是只是领会其中的一点点,并没有完全的了解。所以说,这也是一种过失。所以我们必须什么?必须突破这个障碍。完整的去了解。那么如果没有这样细细的去领会善知识所说的话。就比如说有时候有的同修会经常去说:“师父你昨天不是说应该这样那样吗?你今天怎么又不这样了?”其实他不知道,昨天那个时候,当下他听懂了没有。当时是为昨天而来的,那么今天情况就已经变化了。今天又为何而来呢?所以他因为没有完全领会而受持上师的教言。因此故,他就会出现一个这样自相矛盾的状态。所以这一点平常要注意对照,随处可见的。后面两个再看啊,“上下错谬而持”。这个“上下错谬”是讲上下秩序错落的意思。那么就违反佛法的规律。无论闻法,讲法,和修法,都会相违正法,上下错谬而受持。比如说,师父有教你说:“你要先去学习这个,先掌握这个,然则再问下面这个。”对不对,那好了。很多同修上边这个他抛开他不管,直接就开始问下面这个,不停的问。这就是“上下错谬而持”。也就是前后次序颠倒了。有的时候不是对和不对,而是前后次序的错乱。你比如说,有的时候有的同修喜欢啊,他没有直接的去请教师父,他在旁边,刚刚刚好偷听到这个师父跟其他一位同修讲,那么他偷偷的自己去做。那么你这样去做的时候,可能对那个同修来说,是正合适的。对你来说,是上下错谬。你不是这个程度,或者你已经超出他或者还没有到达这个程度,那你来受持这个,那你怎么可能相应呢?所以这叫“上下错谬而持”。然后最后一个“颠倒而持”。这个是最严重的了。如果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的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颠倒就是完全的错误了。你已经倒过来了,已经跟听闻佛法,佛法的意思已经倒转过来了。举个例子,你比如说,佛法里边告诉我们要尊重三宝。比如说对现出家相的僧人给予足够的重视。然后这个人不知道怎么听的,听说师父讲了。看他不是出家人,不是比丘,那我就不管他。在别人面前随便说出家人坏话。他说这个叫了意,那个叫不了意等等。这些都已经怎么了?“颠倒而持”了。如果一个弟子对一位上师的法总是颠倒而持,那么这个人呢,迟早,迟早会坏掉,是不是?而且将成为佛法之败类。所以说要注意。比如说,有一种现象。有些同修说,你们这师父是讲“慈宗”的,“慈宗”嘛,就是讲“弥勒净土”的不是讲“西方净土”的。我今天如果说不修“弥勒净土”那我就违背上师了,那我就破了“皈依戒”了。那么看来我还是不能念“观音菩萨”了,不能干了,等等。有些同修这样讲。要注意哦,这样受持可能是“颠倒而持”。那我们这“慈宗”是“弥勒佛”的教法。“弥勒佛”是什么?是“释迦牟尼佛”的后继者。是承继佛位的“未来佛”。那他把“释迦佛”所有的教法都承受了而宣讲。那你看那个《无量寿经》里讲的。包括这个往生西方净土的法门,也都是交给“弥勒菩萨”而弘扬的。那你怎么会说“弥勒佛”的教法是如此狭窄呢?所以他没有明白其中的意义。所以不是像人家如理的,对机的去宣说。比如说“弥勒净土”的殊胜,“西方净土”的当机,而怎么样?而是一种颠倒受持。如果这样长期颠倒下去,这个人将来不会慢慢发展成佛门的败类吗?一样的道理,像禅宗。禅宗本来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但是如果后代的禅宗弟子都不求实修实证,然后没有开悟,没有师承。他自己硬说自己开悟,然后对禅理乱解一通。那你说禅宗怎能不衰败呢?那么这些不就成为禅门的败类吗?所以说千万不要“颠倒而持”。所以说为什么要强调“依止”呢?要进入佛法的传承而修持。因为这得有应证。那么,不违背这个誓言,在应证当中。你有错,有错就会得到纠正啊!所以说不会偏离正道。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非常之重要。否则就会“颠倒而持”。好了,总而言之,应当断除以上所说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者甚多之处,不应生懈怠而不受持,而应该精勤受持。什么叫疑难?疑难就是不好解的地方。甚多就是将内容很多,有的同修说,哇这么多,我一下自己消化不了。这个时候都不应该懈怠,而应该怎么样?精勤受持。遇到简单或者极少之处,而不能认为法意浅显,而轻视。应该不遗忘而受持。按照上下,次第,顺序,无有错谬,正确的受持一切的词义。这就是应该做的。好,说完了,这就叫“五种不持”,应该容易了解。下一讲我们继续讲应该所采取的“闻法方式”的行为。就是“依止四想”,“具足六度”,和“依止其它威仪”。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南无弥勒尊佛”。好谢谢大家,做个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大家也各自回向。好,我放麦。今天就讲到这里,祝大家晚安。好,依然说道回向。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按照,佛菩萨如何回向,传承上师如何回向,我便如何回向。这样回向,这称之为“无漏无毒之回向”。如果是狭窄的发心回向,那么称之为是“有毒回向”,“有漏回向”。这个是对于我们前边每一次所讲到回向的补充。只有这样心心念念的回向,才会使我们的修法功德逐渐转成无漏。那么我们则将最终能够真实的安住于“菩提心”当中,实现了一念之间就具足了“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这样一个境界。你看我们每一次都会强调,一个一个的细节。那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整个的现在的“闻法方式”的学习,就是为了以后我们来传法,来讲法的时候大家真正的能够趋入。如果现在不重视这个法要学习的同修,那么他如果说,以后说要从这里得到什么法,然后自己闻法而起修,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希望大家要足够的重视。如果没有这个足够的重视,那这个人是不堪法器的。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道弘恭录

2009/2/3 19:35:00
大净





高中生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172
经 验 值:195
注册时间:2007/4/30

道前基础之闻法方式四   校对

主讲:楞严法师

   好,阿弥陀佛。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又到了我们经典导读的时间。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经典导读的第四讲。前面呢,我们已经把“道前基础”重要的部分“闻法方式”讲到了,从“发心”讲到了“行为”。“行为”分为“所断之行为”和“所取之行为”。那么“所断之行为”呢,分为“器之三过”,“六垢”, “五不持”应断。那么,“器之三过”已经讲过了。“六垢”里面的“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已经讲过,今天要继续讲完的是“外散”,“内收”和“疲厌”。当我们进入这个正题讲解的时候,是非常重视的。这个法要详细的讲,目的呢,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正确的明白,然后依止去起修。这个“闻法方式”对于我们听闻正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没有恰当的“闻法方式”,那么后边“所说之法”对我们便没有意义。一样的道理,我们说过,无论是“道前基础”还是“道之基础”,还是说正走在“道中的行持”,它都是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再具体落实话来讲的话,就是说。一个行者要想走上瑜伽之道,要想成佛。他必须都建立在依止的基础上,才能承办这些佛法的“闻”,“思”,“修”的利益。那么,“闻法方式”的学习,很明显。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具体的落实这种皈依。可以说是如何具体的完成依止的。没有依止,也就是说没有皈依,这个牢牢的基础,那么一切利益将无法承办。那么,在行道上就会偏离。那么,最终要达到的解脱功德利益,就如同龟毛兔角不复存在了。所以大家要极端的重视。而不仅仅说,“噢,这是一个法,是关于‘闻法方式’的,我听听我参考”,绝对不是。因为我们讲这个法的主要对象是针对于在内,外众之间。徘徊在内,外之间的人在讲。最主要的针对对象是这个。什么叫内外众呢?我们在比如说净土回向的时候就讲,愿生弥勒前,成为弥勒内众弟子。这个有内众和外众之分。一个师父有内众弟子、外众弟子之分。所谓的内外,内外,也就是说:一种呢可以登堂入室,一种呢在外围上趋入。但是还不能趋入到,中间的本质去。但是我们一定要趋向内道,要成为内众。这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所以说,为了能够坚定一些这样的同修。让他们尽快的走上“闻”,“思”,“修”的正道,来讲解这个“道之引导”。那么,初步的引导就是“道前基础之闻法方式”。所以大家要非常重视这些法的听闻,一条一条的对照,一句一句的对照,然后落实到自己的心里边去检点。看看自己差距是多少,哪一些方面还没有到。千万不要像有些同修,听完以后仍然还像过去一样,还在那里,哎哟,想一想,评论评论,研究研究,自己呢又走一套。比如说这个“菩提发心”吧,他说:“哦,这个发心我现在还做不到。我为什么要发心呢?我做不到。”讲到这个秘密发心:“哦,视师如佛,我做不到。佛拿来干什么?拿来礼拜吗?然后现在跟我还是没关系。”他对这些法呢,不是说高山仰止,亦步亦趋,反过来去衡量自己,学佛发心的最初的目的,最初的态度。而是,仍然像我说的那样,“这是人间的一道菜,我可吃,我不可吃”。然后,依然是还向过去一样的,心不入道。那正确的听闻,应该是认真的听,然后呢印到心里去,然后去对照,自己努力的去做到。包括对这些法意的理解,都要深入,细致。不能仍然像过去一样囫囵吞枣。你比如说,对于“广大意乐菩提心的发心”,那要怎么去理解呢?要理解到底什么叫做“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然后这种发心,他的功德利益是什么,然后这种发心是怎么发起来的。应该如何放,才是“广大意乐”。要从不同的方面详详细细的,去研究,去探讨。这样了解了就说:“哦,如果一时还无法完全的发起这个心,那我先应该发什么心?这发心的次第是什么?”这些都要去研究,都要去了解。我是很不愿意看到这种听了法,但是对法却采取游离态度的人,这样的人不好。这样的人去参加比如说我们听闻佛法以后的细致深入的学习跟讨论,也是没有价值的。听完以后,继续学习,继续深入的探讨,是为了更加了解,更加的指导我们去起行。如果不朝这方面去走,不去更深的了解,不去更深刻的去对照自己的行持去做,那你在那里讨论有什么意义呀?对不对?所以这就偏离了。
    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凡夫众生要想走向解脱之路。遇到的两大拦路虎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个凡夫的“所知障”是非常深重的。他自己自以为是的一套,执着的所谓的法理,与佛法呢,格格不入。凡夫的这“烦恼障”是很深重的。“贪”,“嗔”,“痴”,“谩”,“淫”所起的种种烦恼,严重的障碍了趋入正道。所以说,作为一个学佛修行的人,一定要警惕自己,防止自己的“所知障”和“烦恼障”来妨碍我们趋入正道。如果这些不去努力的对治,不升起惭愧心去忏悔,去努力的行持。 那么,这些就统统变成一种障碍。所以我们称为什么?“业障”。“业障”沉重了,就无法趋入正法的修持。像有些地方,有些同修说,我业障重,我要念《地藏经》。天天念《地藏经》, 好像念《地藏经》就能消业障。当然,这理解对不对呢?对!念《地藏经》当然消业障。因为《地藏经》里边教我们要深信因果,要如何的忏悔业障,去行持善法。如何求得地藏菩萨, 诸佛菩萨的护理。他的意思就在这里。但是有的人执着说:“哦,只有《地藏经》才能消除业障”。那就是错的。而我们今天所讲的,努力使自己从外众趋入内众,努力的对照这些“闻法方式”的正法的学习,去改变自己。那这就是对治业障的过程。这就叫做真正的念《地藏经》。而不是口头上念念,或者是我今天念了多少遍,多少遍。这是实际上的去礼敬地藏菩萨,这是真正的诵读,行持《地藏经》。所以我们呢,这里讲的慈宗是心地法门。行一切的瑜伽行,道理就在这里。通过闻法呢,通过修行,慢慢使自己趋入到内在里边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学佛修行上。所以这里面每一句,每一条,都极为极为的重要。他都含着总持意,就是总持了在各种境界道上的佛法的真意在里边。
    所以我们要知道,写这部著作的华智仁波切本身是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者。他呢,从传承祖师那里传承这个法,历代相承的法,然后自己的修证经验,非常深入,圆满的来传续了佛陀所说的法。所以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做上师的教言来受持,而不能泛泛而过。像前面的华智仁波切的传记里边就有说到,华智仁波切在摄受弟子方面,极其欢喜摄受那些,心地善良,具备信心,智慧,精进,诚信,因果者。对他们十分慈悲,并合时宜的宣说自己的境界。有的时候,华智仁波切也会向,这些具备信心的弟子透露他自己修证的境界。一次与大弟子洛西隆多交谈的时候,他问:“你平常常常祈祷哪位本尊或上师呢?” 回答说:“弟子十分懈怠懒惰。” 上师说:“懈怠时就不说了。若祈祷,祈祷谁呢?”回答说:“只对您老人家做祈祷。”上师又说:“那么多上师本尊佛菩萨,为什么只祈祷我呢?”回答说:“因您常常讲经说法,弟子相续中的少份功德,也完全来着您老人家的恩德。”华智仁波切就说:“若从这个角度来说,倒也言之在理。”并且说道:“如今我的相续中,始终生不起烦恼。”这个时候华智仁波切坦言自己修证的境界。他的内心中始终不起烦恼。心中始终不起烦恼,你说这是多么高的修证境界。由于注重真修实证,发现弟子有不如法行为,则坦诚不公,直言不讳的揭露其过失。及时令其对治烦恼,调伏自相续。你看,弟子有过失,他会坦诚不公,直言不讳的揭露。为什么?这个时候才能让他及时的对治烦恼,调伏自相续。就是不会错过当下。而对于那些表面上宣讲甚深见解,而无真正的实修境界之人,则以神通巧妙开示:修行不在外表的形像,而在于内心。这里讲用神通巧妙开示,一个是显现神变,还有一种是用一种很甚深的方便和智慧的意思。比如在这里举个例子,非常具有借鉴意义。你看,尊者有一次来到某个寂静处的一个山洞里,住在那里长期闭关的一位修行者问他说:“你从哪来呀?要到哪去呀?”回答说:“我从背后来,要到前面去。”“那你生在何处,叫什么名字?”“我生于人间,叫无作瑜伽士。”“你在如此偏僻阴暗的山洞里修什么法?住了多久啊?”那位修行人趾高气昂的说:“我在这里已修行了二十多年。正在修至高无上的安忍波罗密多。”尊者略皱眉头的说道:“那倒是很好,不过我听说你是一个大骗子,欺骗了许多信众啊!”听了这话,那人暴跳如雷,气急败坏的嚷道:“你说什么?我骗了什么人?你说清楚。你今天是专门跑到这里来扰乱我的闭关吗?故意来扰乱我的修行吗?真实一个贱种人。”尊者面露微笑,心平气和的对他说:“朋友你好,刚才你不是说,已经在此处修了二十多年的安忍波罗密多吗?这么大的嗔恨心,是你自己的吗?”你看,这里就是对一种表面的修法,用神通的方式来开导他。所以后边又说,尊者针对当时的密法修行者中,存在的盲修瞎练,肆意妄行的种种弊端,以文殊智慧的无畏善说摧毁了各种各样的邪见恶行,激浊扬清,亲力除害,在末法时期犹如空中皓月,惩处了雪域无明黑暗,再度高高竖立起无上密法,大圆满之法幢。这里面在说了,真正的正法修行。是要靠摧破邪见,恶行而树立。要以这种文殊智慧,这种无畏的善说来摧毁。所以说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个教言,就是真实的文殊智慧,无畏善说。用它来摧破我们自己的邪见,恶行。以达到激浊扬清的目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过去的学法修行,存在着诸多的盲修瞎练和肆意妄为,这些都应一一的对照自身而来听闻。我们虽然讲的是“闻法方式”,而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其实就在实践着这个“闻法方式”。你看,我们通过这个网络,每天期待着,然后集中到这里来。听闻,开讲。那你在去听闻这些法的时候,你以什么样的心,以什么的行为来理解呢?来面对呢?这不就是直接的,可以和我们所讲的这些“闻法方式”的内容相对照吗?比如在闻法之前的这种称赞,礼拜,供养。这种无论是实承意摄,还是什么样,什么样的一种行为方式。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心,能够趋入正法的修行。那我是否这样对照,这样去做了呢?什么叫实承意摄?实承就是实际上的去承受。意摄就是意念中观想。无论是意念中观想,还是我实际行为中去做,像这些行为是我去做的。其实这些行为就是什么?就是“七支供”。就是常说的“七支供”。那也就是《普贤行愿品》当中的所谓“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等等啊。“七支供”归纳起来讲就是这些。我们所谓的从凡夫到成佛的过程,我们说过,修持的是心地法门。行持的是瑜伽行。那么什么是瑜伽行?就是普贤行愿。所以我们必须把普贤行愿落实到我们的现实当中。在当下,起心动念当中,一举一动当中去行持。这样,我们就趋入了瑜伽行。所以一直以来了,我们都在倡导这个。都在劝大家,尽快,尽快的趋入到正道的修行中来。你如果偏离这些正道,那就不是真正的走在,能够导致自己解脱的,学佛修行的道路。就有所偏邪。这样是不可能激浊扬清,而获得未来解脱之果报。就无法承办一切这个利益众生的事业。所以我们应该在这样的行解相应过程中,来学习“道前基础”之重要的“闻法方式”。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而我们现在所要讲的,正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争取尽快的让法,进入到自己的内心当中,能够发起行持。
   好了,我们今天继续呢往下讲解。前面讲过三种。讲到这个“傲慢”,“无正信”,“不求法”这六垢的前三垢。今天要讲的是“外散”。下面一个是“内收”,最后一个是“疲厌”。那么讲到“外散”,必须和“内收”对照起来理解。我们讲过,这“六垢”主要讲的是闻法的心态。那么来看,这个心态它是一种外散的状态和内收的状态有什么区别呢?其实简单理解起来很简单。“外散”就是我们的六根,不断的在六尘外境当中不断的攀援,散乱于外的意思。那么“内收”,就比如说我们现在人快要趋入睡眠的时候,意识模模糊糊,好像我们这个时候越来越关注我们内在的感觉,“心识”越来越往内收,那么外边的声音慢慢的就听不见了,就逐渐逐渐进入到自己内心状态去。对不对?所以我们快睡着的时候,对于我们自己身体的感觉,对于里边的那种意识就变得越来越明显。那么外在听闻声音呀,在清晰意识状态下的那些外境,好像慢慢就隔离了。所以说这是一种内收的过程。那我们平常的心都处在“外散”和“内收”之中。而这些呢,都是闻法的障碍。真正闻法的心态应该是既不“外散”,也不“内收”。 应该是这种趋向于禅定的状态。平常讲心要处于一种,清明,平静的状态。意识清醒明了,但是不会胡思乱想,这个“外散”不停。意识很专注,但是内心却处在清清明明的状态。不是说像昏昏沉沉睡着的那种状态。而这种清明而平静的状态,一直是我们最初禅修所要达到的目标。那么我们正确的“闻法方式”应该以这种趋向于禅定的心去听。所以“六根”散乱于“六尘”,这个视为意识散乱。“六根”是什么呢?就是“眼耳鼻身意”六根。“六尘”是什么?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一切轮回迷乱显现之根本, 一切痛苦之来源。这个心呀,不断的攀援于这种尘境。就是我们轮回迷乱的显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你要讲就是“六根”执着于“六尘”,这个身根对外境的执着不舍,这个正是轮回之本,痛苦之源。在论里边这样讲。比如说,“眼”识执著于“色”的缘故。飞蛾扑火,死在灯中。那“耳”识贪着于“声”尘的缘故,那野兽因为听那个美妙的乐声,结果不防,被猎人枪杀。那“鼻”识贪着于味道的缘故,蜜蜂缠死在花丛中。“舌”识贪于香味的缘故,鱼儿钓于铁钩上。“身”识贪于所触故,大象陷于淤泥中。此外,无论闻法,修法,传法的时候,都应当断除,回忆往事,妄想未来及现在的分别念散于外境。这里就讲了,无论是“闻”,“修”,还是“传”法。我们“听闻”佛法,“修证”佛法,证得了以后可以传扬佛法。这些法行那,都应该断除过去,未来,现在的分别念。应该在当下,清明而传。这其实也就是禅宗里边讲的,不在那里回忆的过去,断除对未来的向往,现在也不要念念分别,而在于当下,注重于当下,而清清明明。也就是劝导我们要活在当下而听法,修法,传法。因为只有法才值得依怙。过去过去这一些种种,又有什么意义呢?未来还没有到,现在去想它有什么用?而现在这一切,不为了承办修行的利益,而是在世俗这些分别念当中,最终又能怎么离苦呢?所以要断除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别想念。不宜之想,尽除断却。在当下现前,精进于闻法,修法和传法。这里举个例子很好。他说:“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这时讲的这个故事:从前,一个穷人得到了许多青稞,装在口袋里挂在上方,他自己躺在口袋下面。暗自想:我现在以这些青稞为本钱,将会得到许多的财富,到那时娶一个妻子,她必定会生一个儿子,那么给儿子取什么名字呢?刚好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他就为儿子取名为“月称”吧。恰在这时,悬挂口袋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袋子落到了他的身上,将其压死了。过去未来的,众多分别妄念,无有可确定之时,仅是自相续散乱之因而已,应当彻底的断除,以正知正见不放逸,而听闻正法。这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看着那个袋子,想入非非了。可是那袋子掉下来,却把他给砸死了。就像过去那首诗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中国古代也有这种黄粱美梦之说。这些公案呢,大家都可以细细地去思量。你去想一想,我们现在所热衷于的,所那么激动的去在意,那么热衷于去做的种种行为。那对于我们的解脱,对于我们真正得到人生的真谛,又有什么意义呢?你为了这些东西,都不愿意去听闻正法,修持正法。也就是说,这样划得来吗?所以当这样去想的时候,就会使我们的心啊,对闻法,对修法生起强烈的意乐之心。因为你知道了,这些世俗轮回分别念的过患,因为你知道了这些闻法,听法,这些修法,证法的无比的珍贵性。你当然就能够珍惜了。珍惜那就不会去放逸。就不会说拖延,去错过。这里就讲到,一个是散乱。散乱就是说心呢,过于放松。那么下面讲到“内收”。什么叫“内收”呢?“内收”就是向内收,越收越紧。过于紧张的意思,过于专注了,称为“内收”。如果说,我们闻法的时候,仅仅是受持佛法的个别词意。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些同修比如说听,听完整的法的时候。他只对其中一两句话,或者他所能够抓住的某一个方面,他就紧紧的抓住。然后其它的就什么也听不见了。那这样就会像什么?这里面书上说的,马熊挖雪珠子一样。抓一个,丢一个,顾此失彼。我们汉语中也有这个,抓了西瓜丢了芝麻[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可以了知一切的时候。所以闻法的时候,就相当于我们拿一个大盆子,要把老师给我们的东西全部都装进去,要以这个为目标。这种现象其实也很好理解。比如说有的时候,师父正在讲法的时候,有的同修一听,他马上就会说,”我知道,我知道。那就是这个,这个,这个。”你就感觉,他就不能完整的来听。他一抓住其中一两个词句或者是某个意思,他就执著不舍在那里。这种现象也叫做“内收”。他自己向内收的太紧。或者呢,他由于过于专注,过于收紧的时候。也很容易出现睡眠,昏沉等过失。这种紧张,这种过于专注也会导致他容易睡着了,或者出现昏沉的状态。因为他处在一种不断的在拒绝外境信息的进入。然后非常注重自己这个内心的感觉状态。所以他很容易睡着。所以我们有时睡不着的时候,采取一些什么方法也是这样的。你比如说我数,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四只羊。这就是一种“内收”的状态,诱导他“内收”。或者说有的同修,睡不着。我念呼吸。呼吸一进一出,一进一出。我把那些纷繁复杂的注意力全部都收回来。我只是往内收,注意呼吸。那这个时候,他可能用这个念呼吸的方式,来使他睡着了。所以很多人修持呢,修到最后他就说这好睡觉,啊,他说这好睡觉。但是好睡觉固然是这个初步的时候这个修持,念呼吸所达到的一个功效。但是,好睡觉不是我们修持的目的呀!长此以往的话,你把这个法门变成拿来催眠的。最后你不是修行觉悟解脱道,你是在修行催眠术啊!所以修法上的事情,辨别是非常详细的。它比我们平常听理论呀,对照呀破除邪知见啊,趋入正道啊,那其实是更深入的多。更何况很多修法是一种经验之谈,非一般人所可讲。而且,也非一般这种的没有入道的行者,所能够接受的。所以说,在修法上是很细很细的 所以我们要细细的辨别。这是我们的一个大毛病。刚才前边讲那么多,都是叫大家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一定要以恭敬虔诚的心呢,去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去从事。哪怕,在这个当下只是听闻一句妙法上。强调是你这种行为。而千万千万不要再去说了:“这个东西我不理解,我不干。”仍然处在一种贡高我慢的状态下。这时候讲的是你应该这么去做,你只有这么去做,那才像个学佛修行的人。而不是你在谈论,它的道理是什么。先去做了再说。去做到这些都这么困难,你还谈什么道理呢?我们说学佛,对老师要恭恭敬敬。你不要说因为我没信心,我不恭敬。我还没有理解我不恭敬。不是这样理解的。你如果连对老师的恭恭敬敬你都做不到,你谈什么信心呢?你只有恭恭敬敬了,才会明白道理的。你都没有恭恭敬敬的学,你还跟人家谈什么道理呀?是不是?这注重的是行为。这个就叫做“内散”。所以应该松紧适度。好了,你看以前这里有个公案。阿难以前教导昼辛吉修法的时候,昼辛吉有时候呢很紧张,有时候过于松懈,所以没能生起真正的修法境界,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他说:“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那么你弹琴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紧的时候发出的,还是在琴弦极松的时候发出呢?”回答说:“两者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才能发出妙音。”“那么修心也是同样。”依此教言修行,最后他证得了圣果。所以说就正如玛吉拉卓说的:“不松亦不紧,彼具正见要。”心不能过紧而内收,也不能过于放松而外散,应该松紧适度,诸根自然放松。所以说所松紧适度,不松不紧,这个也是在修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口诀。大家好好的去体会一下,好好的体会一下。什么叫“不松不紧”。当我们在通常的时候,在修法的时候,总是太紧张。像那种外散的现象,只要说他对修法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心拉回来,趋入修法,慢慢就会收回来了,胡思乱想也就会停止。那这个太紧张往往很不容易去除。所以说我在指导禅修的时候,很多时间都在引导大家学会如何的放松。放松,如何放松。就是在修行修法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口诀。往往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比喻,来引导行者呢,能够最终达到一种不松不紧的状态。这个也就是趋入禅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像这个刚才所讲的公案,弹琴的公案。这个在佛的《遗教三经》里边也有讲到。只有把琴弦调的不松不紧,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把我们的心调整到瑜伽状态,那么一切智慧,一切的功德才会生起。所以一切佛法所说的,都是为了调心。所以说我们所讲的就是“心地法门”。所行的就是“瑜伽行”。道理就在这里。相应了,他就处在一种瑜伽的状态。那么这个又是一个相应,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好了,这里初步的讲完了“外散”和“内收”,也就是不要太散漫,也不要太紧张。
    好了,现在到了最后一个,叫做“疲厌”。“疲厌”。那“疲厌”为什么会成为闻法的垢染呢?我们应该怎样断除?我们来看一下。什么叫“疲厌”。也就是说,如果讲法的时间过长,遭受饥饿,干渴,或风吹日晒等逼迫时,不应生起厌烦心,而不愿意听法。注意啊!也就是说,闻法遇到违缘。其实他这里讲的跟我们现实去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现实中很多同修,不要说什么时间过长,过长我想最多也不过就是一个小时,像我们这样安排尽量不超过一个小时。然后你说遭受饥饿,干渴,风吹日晒,有那么严重吗?很多同修在电脑前闻法,他都是非常舒适的状态的。但是他已经早早的生起“疲厌”心来。所以这总而言之,是一种厌烦心,不愿意听法。那这个是个极大的障碍。尊者在这里面讲的都是指那些,有心来学法的人来说的。可能就是说,我们现在来学法的人,很多其实处在无心状态。他到佛门来,确实说句实话,不知道他要干什么的。所以他不要等到出现这种违缘,遭受饥饿,干渴,风吹日晒等等痛苦的时候,他早早的疲厌了。所以很多同修进入佛门,说句实话,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他好像眼睛不断在搜寻,他自己所要吃的东西。好像是一头野兽在不断的寻找他要的猎物。然后与真正来学佛修行呢,其实了不相干。这样的同修还为数不在少啊。所以说,佛法靠这样来弘扬,靠这样的同修来承担,那真是太艰难,太艰难了。所以一个修道者,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闻法不厌。我们要这样观想:如今已获得瑕满人身,值遇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有了听闻甚深教言的机会,应生起欢喜心,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这是无数劫中积累的。过去曾经那样的恭敬三宝,称赞三宝,供养三宝,在三宝面前种福田啊,今天才有这样的机会。如今,听闻到甚深妙法,这多么令人高兴啊!犹如一百生当中享用一次饮食一样。所以为了这样的妙法,应当安忍一切的艰难困苦,严寒酷暑,以欢喜心来谛听。这要心生欢喜,对法有好乐之心。只要你会这么想:“哎呀,这就像一百年没吃过饭了。今天终于吃到了。”所以我们在《开经偈》里开头就讲:“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说的正是这样一种观想。这甚深微妙的法,百千万劫都难以遭遇一次。你想想世上的人哪,对于这种千载难逢的,对于自己生生渴望的,都感觉到这都很难遇到的东西,他怎能不珍惜呢?那么,我们之所以对闻法,对听法,对修行没有这样的心态。那原因很简单,根本没有这样珍惜的心,所以不重法,总而言之不重法,那不重法又如何得到法的利益呢?所以说这重法的心也是一种恭敬的心。这恭敬的心也是一颗爱心,慈爱的心。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信心,对法的信心。信心是一种美德啊,是善根,是功德,就是这样的。所以说“疲厌”呢,也是闻法的一种垢染。来我们总结一下上边所说的六种垢染:“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傲慢”就是以贡高我慢之心来听法,不够谦下,结果我执很重。那么没有正信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不具备闻法的信心。所以我们要注意从什么?从最初的“清净信”。就是因为观察功德而生起的“清净信”。然后呢,要进一步的生起“欲乐信”。“欲乐信”就是我对闻法,受持法,解脱生起欲乐。然后逐步的能够做到“圣解信”。因为这种修持啊,这种体会啊,达到一种殊胜的见解,那么信心就会逐步的趋向最后的“不退转信”。所以在闻法的过程,要让自己的信心不断的增长。那么第三种是“不求法”。“求法”我们说过了,就是对法应该有一种苦苦追求的心,渴仰的心,主动去争取的心。那“外散”呢?“外散”就是因为一种放逸导致的。就是心神散乱,到处攀援,不专心。那么接下来是“内收”。“内收”是往内收的太紧,过于执著专注于小小的方面,就是心呢太紧的缘故。那么下面是“疲厌”。“疲厌”就是说缺乏精进的心,遇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就放弃了听法。所以在藏地有时候他有一种说法,你听经啊,从你坐下去听,你不要中途走掉,要完整的听,不然缘起不好。那么要想完整的听完,有时候就要靠一种精进的力量,就是不怕疲厌的力量。这一点在经典里面经常有讲到。更何况真的你听法听进去的时候,法喜充满的时候,有的时候不知不觉过了多长时间,你都不知道。这里面讲的,统统都是什么?都是讲心态。所以有的时候大家发现自己做不到的时候,不要以其它的理由和借口。比如说有的同修碍于信心不足啊,碍于什么什么自己能力不够啊做借口。其实不是,其实是你的发心不够,其实很多是一种心态的问题。真的一个人呢,对闻法,对修行真的投入他的真诚的时候,他以真心去投入的时候,他自然而然的自己就会做到。那么其实都是自己这种发心功德不够导致的,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可以调整的,而不是从外在去找一种借口。好了,我们讲完了这个闻法“六垢”。大家要牢牢的记住。

    好了,下面简要的再讲下去,讲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那这个讲的是什么?在前面我们有讲到,闻法的时候,不要像这种“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就是说法听完了,要把法深入的了解,并且记在心中。就是所谓的“持守”这个法。那么这里就特意讲到,“持”的时候,该怎么“持”呢。它讲了五种。五个支分。怎么“持法”,哪些“持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持法”应该是怎么个“持法”。经书上经常有这句话叫“信受奉行”。那这个你看,“奉”,“奉行”就是今天所说的“持”。这个好理解。先讲“持文不持义”。也就是说,“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却不观察甚深的意义。”就像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只喜欢鲜花漂亮,去推敲词句,对于自心无有利益。这种情况相当多。有些人喜欢这个法师,说这个法师讲的很好,诗写的很好,文采特别好,说话很动听啊。然后呢只是在推敲这些文句,对里边甚深的含义他不去体会。走马观花一样听,这叫“持文不持义”。也就是说执著于表面文辞的华丽。你像过去很多佛经翻译,非常的朴实的语言。它虽然没有很华丽的文采,但是它里面讲的话,都是甚深朴实的,闻之而解脱的,这是一种极端。那反过来就是另外一种极端,叫做“持义不持文”。他认为就是说一切文字结构呢,都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实义,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但若不依靠词句,则不可能了知意义。这样词句和意义就会互相脱离。所以说是需要文字的,文字也不能完全舍离。这个情况也一样的道理。所以后来的佛经翻译呢,比如说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他的文采不但非常的准确优美,而且他词义也非常的甚深。那么就像我们平常有的时候,比如去看一个法师的时候,常常也会因为这样。比如说我听一个法师讲法会觉得,经常会说:“唉呀,你这个讲的太好听没有用,意思没有。”所以说跟前面一样,是另外一个极端。但是就如同禅宗一样,虽然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是我们知道,禅宗的公案,禅宗所用的文字,一点也不亚于教下所用的文字。因为他讲的是实证,不因文字而立。但是文字这个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我们平常为什么叫大家去念诵。念诵,念经,念诵词句要专注。像这个词句,比如说,我念叨,念叨,念叨到最后他就会明白。但是如果你念叨你都不会念叨,你又如何去理解文义呢?所以一样的道理,我们平常有的同修很注重念经。有的念经念的:“哎呀,我念多少遍,我滚瓜烂熟。”然后真正去听师父讲法,讲实修的东西,他一点兴趣都没有。他注重我念了多少遍,多少遍,越搞越华丽。好像我这句佛号念的怎么怎么特别。我这个《金刚经》念的怎么的流。这往往会陷入到一种“持文不持义”的状态。他一说到理解金刚义,他就说道:“哎呀,我是凡夫啊,离这个太远了。我是修净土的,我不需要去理解。”这都是一种偏执。那相反的,有的人呢就说,我打坐,打坐。我才不要听法师讲法。这个法师会讲什么,那真正会懂得法的法师那才不会上网呢,你见过有上网的法师吗?等等,等等。他这属于什么?“持义不持文”。像有些同修说:“我不要念经。”你整天到晚还要念经,像你这里天天中午还念经,还干嘛的,我不要。你这个法师都不讲修行的。“持义不持文”,又是一个极端。所以“持文不持义”和“持义不持文”是两个偏激,必须断除。好了,第三个是“未领会而持”,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没有理解,了意,不了意,以及具有密义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这里边就说到,受持一定要建立在领会的基础上。你比如我们经常讲的,包括“皈依三宝”,这个“皈依”。 “皈依”也具备“外”,“内”,“密”的含义。对不对?比如说“顶礼”,“顶礼上师”,“顶礼法师”。那顶礼这个词也具备“外”,“内”,“密”的含义。那么同样的一个道理,有“了意”和“不了意”之说。有的时候是当下的方便的说,有的时候是直接指导你见解的正邪而说,有的时候是当下纠正你错误的言行而说。所以都必须明白。也就要充分的理解。所以我们常常跟大家讲,要全程的学习,要整体的学习。那这种现象呢,在我们同修当中,那是天天的发生。就体现在那里?比如说听上师讲话,常常听不懂。或者他自认为听懂了,可是只是领会其中的一点点,并没有完全的了解。所以说,这也是一种过失。所以我们必须什么?必须突破这个障碍,必须完整的去了解。那么如果没有这样细细的去领会善知识所说的话。就比如说有的时候,有的同修经常会去说:“师父你昨天不是说应该这样那样吗?你今天怎么又不这样了?”其实他不知道,昨天那个时候,当下他听懂了没有。当时是为昨天而来的,那么今天情况就已经变化了,那今天又为何而来呢?所以他因为没有完全领会而受持上师的教言。因此故,他就会出现一个这样自相矛盾的状态。所以这一点平常要注意对照,随处可见的。
    后面两个再看啊,“上下错谬而持”。这个“上下错谬”是讲上下秩序错乱的意思。那么就违反佛法的规律。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都会相违正法,上下错谬而受持。你比如说,师父有教你说:“你要先去学习这个,然后先掌握这个,然后再问下面这个。”对不对,那好了。很多同修上边这个他抛开他不管,直接就开始问下面这个,不停的问。这就是“上下错谬而行持”。也就是前后次序颠倒了。有的时候不是对和不对,而是前后次序的错乱。你比如说,有的时候有的同修喜欢啊,他没有直接的去请教师父,他在旁边,刚刚刚好偷听到这个师父跟其他一位同修讲,然后他偷偷的他自己去做。那么你这样去做的时候,可能对那个同修来说,是正合适的。对你来说,却上下错谬。你不是这个程度,或者你已经超出他或者还没有到他那个程度,那你来受持这个,那你怎么可能相应呢?所以这叫“上下错谬而持”。
    然后最后一个“颠倒而持”。这个是最严重的了。如果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的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颠倒就是完全的错误了。你已经倒过来了,已经跟这个听闻佛法,佛法本身的意思已经倒转过来了。举个例子,你比如说,佛法里边告诉我们要尊重三宝。比如说对现出家相的僧人,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然后这个人不知道怎么听的,听说师父讲了,看他不是比丘,不是出家人,那我就不管他。在别人面前随便说出家人坏话。他说这个叫了意,那个叫不了意等等。这些都已经什么?“颠倒而持”了。如果一个弟子对一位上师的法总是颠倒而持,那么这个人呢,迟早,迟早会坏掉,是不是?而且将成为佛法之败类。所以说要注意。比如说,有一种现象。有的同修说,你们这师父是讲“慈宗”的,“慈宗”嘛,就是讲“弥勒净土”的不是讲“西方净土”的。我今天如果说不修“弥勒净土”,那我就违背上师了,那我就破了“皈依戒”了,那么看来我还是不能念“观音菩萨”了,不能干嘛,等等。有些同修这样讲。要注意哦,这样受持可能是“颠倒而持”。那我们这“慈宗”是“弥勒佛”的教法,“弥勒佛”是什么呀?是“释迦牟尼佛”的后继者。是承继佛位的“未来佛”。那他把“释迦佛”所有的教法,都承受了而宣讲。那你看那个《无量寿经》里讲的。包括这个往生西方净土的法门,也都是交给“弥勒菩萨”而弘扬的。那你怎么会说“弥勒佛”的教法是如此狭窄呢?所以他没有明白其中的意义。所以不是像人家如理的,对机的去宣说。比如说“弥勒净土”的殊胜,“西方净土”的当机,而怎么样?而是一种颠倒受持。如果这样长期颠倒下去,这个人将来不会慢慢发展成佛门的败类吗?一样的道理,像禅宗。禅宗本来是个非常殊胜的法,但是如果后代的禅宗弟子都不求实修实证,然后没有开悟,没有师承。他自己硬说自己开悟,然后对禅理乱解一通,那你说禅宗怎能不衰败呢?那么这些不就成为禅门的败类吗?所以说千万不要“颠倒而持”。所以说为什么要强调“依止”呢?要进入佛法的传承而修持,因为这得有印证。那么,不违背这个誓言,在印证当中。你有错,有错就会得到纠正啊!所以说不会偏离正道。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非常之重要。否则就容易“颠倒而持”。好了,总而言之,应当断除以上所说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者甚多之处,不应生懈怠而不受持,而应该精勤受持。什么叫疑难?疑难就是遇到不好解的地方。甚多就是讲内容很多,有的同修说,哇这么多,我一下自己消化不了。这个时候都不应该懈怠,而应该什么?精勤受持。遇到简单或者极少之处,而不能认为法意浅显,而轻视。应该不遗忘而受持。按照上下,次第,顺序,无有错谬,正确的受持一切的词义。这就是应该做的。好,说完了,这就叫“五种不持”,应该容易了解。
    下一讲我们继续讲,应该所采取的“闻法方式”的行为。就是“依止四想”,“具足六度”,和“依止的其它威仪”。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南无弥勒尊佛”。好谢谢大家。
    做个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大家也各自回向。好,我放麦。今天就讲到这里,祝大家晚安。好,依然说道了回向。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按照,佛菩萨如何回向,传承上师如何回向,我便如何回向。这样回向,这称为“无漏无毒之回向”。如果是狭窄的发心回向,那么则称为是“有毒回向”,“有漏回向”。这个是对于我们前边每一次所讲到回向的补充。只有这样心心念念的回向,才会使我们的修法功德逐渐转成无漏。那么我们则将最终能够真实的安住于“菩提心”当中,实现了一念之间就具足了“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这样一个境界。你看我们每一次都会强调,一个一个的细节。那比如说,我们现在整个的现在的“闻法方式”的学习,就是为了以后我们来传法,来讲法的时候大家真正的能够趋入。如果现在不重视这个法要学习的同修,那么他如果说,以后说要从这里得到什么法,然后自己闻法而起修,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希望大家要足够的重视。如果没有这足够的重视,那这个人是不堪法器的。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莫言无畏其锅鼎沸,勿言无伤其祸犹长,争似一念还原绍隆佛种,念念不忘利物,步步与道相应,究竟同归莫先宗镜。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5 0: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