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
上师随缘开示摘录 | |
发起人:寂然 回复数:6 浏览数:6481 最后更新:2008/6/11 22:05:00 by 寂然 |
选择查看 |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
寂然 发表于 2008/6/8 14:24:00
|
上师随缘开示摘录 何为悲华经中菩萨四法懈怠(节选) 这个就叫做取清净世界,只化导那种清净的众生。而释迦牟尼佛发的五百大愿里面要以三乘佛法度化众生,而且他要取浊恶世界来成佛,他的净土是取象我们这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在贤劫第四尊佛,他就要示现在娑婆世界众生苦毒,五浊炽盛的时候示现成佛,来化导这种最没有信心的,最没有善根的,烦恼最重象我们这些众生,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愿所化。然后释迦牟尼佛化导了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最后剩下来的很多我们没有解脱的众生,他又殷勤的托付给弥勒菩萨,那么到了弥勒菩萨的时候,释迦佛的遗法弟子都将被度化。这个一者取清净世界就是讲这个意思。因为十方不同的佛国世界,他虽然在本体上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本愿力的不同,愿力因缘的不同,他还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有西方极乐,有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世界,有阿閦佛世界,有南方有北方,这种无量无边的世界。那每一个菩萨,他修行都要修行他的净土。按照维摩经所说的话,菩萨以众生为净土,对吧?就是说以他修大悲行,成全他的净土。因为要以净土,净土很简单,就好比净土相当于一个道场,比如你跟这个师父,师父有一个道场,你跟随着师父在师父的道场修,就是所谓的净土。那佛菩萨都有净土,都有他报身所住的世界,那么一般佛国很多世界都在密严刹土,就是我们讲到的色界天。因为净土不可能是无色的境界,也不可能是欲界。那欲界的净土只有弥勒菩萨这个净土才最殊胜,他示现在第四欲界天示现净土,这个等下我们说这种境界。其他的佛国界都在色界天中,他必不能尽色界,尽色界完是无色界,无色界那众生到哪里看见佛。报身佛也出现在色界,叫色究竟天,在显宗里面叫色究竟天,在《楞严经》里我们看到叫五净居天,住的都是那些圣缘觉菩萨,那有个色究竟天,密宗里叫密严刹土,那也就是说这些佛都在这里示现成佛。这个在显宗里面有讲到欲界天的净土是弥勒菩萨的世界,兜率陀天。其实还有一个叫金刚手菩萨,他甚至在修罗界里面示现净土,这个为什么这么讲呢?为什么讲这两种净土真的是最殊胜最殊胜?因为众生轮回在生死苦海中,就是什么力量最强?贪欲的力量和嗔恚的力量!所谓的“爱憎之心未除,轮回未得息”。这些烦恼深重的众生,你叫他断然的离欲,断然的无嗔,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越到末法时代,这种心越难,比如现在叫大家离一切世间的欲爱这太难了,对吧?叫大家能够忍受一切的痛苦,不管遇到什么都没有任何的烦恼心,这种嗔心,这是太难太难了,所以说这两个菩萨悲心特重。我们看到这个兜率陀天,他并不难往生,他并没有说你一定要断除结使,而且他就在欲界的四层,也就是说只要欲望轻微,你行十善有十善业,也就是你的心趋向于天人的境界,再加上你皈依弥勒菩萨,皈依三宝,那么你必然能往生这个净土。而且以这个更大的方便来化导你,所谓的不可思议的奥妙的一种化导,非常善巧方便,而且可以快速的成佛,即成佛。那当然这个里面包含着很深的密意,不象很多人说的那样,这是欲界天什么的。因为菩萨叫留惑润生,留下这种迷惑的境界来滋润苦恼的众生。这个想想就知道了,这个东西容易做到,但是又容易成就,其他那些很清净的世界,想想看那些世界,大家心里都不生起那些喜乐的心,那极乐世界呢?很多人想是这样的情况,这个世界太苦了,我要往生到那里去,他其实并不了解极乐世界是怎么样的,他只是觉得我很苦啊,我赶快往那边跑,我要到那里去,他是一种贪爱之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心量的比较多,他的心还是离不开贪爱,爱憎之心,他以这种情感来抉择西方极乐世界为多。那真正如果讲到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一个女人,而且他完全清净离欲,要发大乘心,其实真的把这颗心相应的话,这样的人寥寥无几。所以为什么说西方极乐净土法门,都说是万人修万人去,实际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够往生的少之又少,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想想都会明白,所以他有种想离苦得安乐的心,向往着西方极乐世界,往往报这种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往品位都不高,能往生下品下生都不错,很多也都是往生边地夷城。当然了那个地方成佛相对慢,因为那个是安乐的世界,没有什么历经磨练。因为要想成佛,他就必须智慧和慈悲双运,这是不二的道路。不管你在哪个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你也要修行的,一回事。今天世尊所讲的三十七道品,在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要宣说,你没看《阿弥陀经》里面讲的,那些鸟对吧,迦陵频伽音都在那里宣说什么,四圣谛、八正道、七菩提分、四念处,对不对?都在说这些法,是吧。到了那边还是要修行这个的。所以很多菩萨取清净佛国世界,象以阿弥陀佛这种为代表的指的这一类。这个从大悲的境界来讲,从初发心的境界来讲,当然是菩萨的一种懈怠。 |
寂然 发表于 2008/6/10 21:49:00
|
上师随缘开示摘录
主持人:好的,那现在上师已经在线,那针对这样一个问题,上师您准备好,您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了是吗?那上师您准备好了,我给您递麦,那东东同修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禅宗与密宗与净土宗哪个更容易学,那现在是这样的,好了上师您准备好,我给您递麦, |
寂然 发表于 2008/6/10 21:55:00
|
上师随缘开示摘录 语音里大家讨论忏悔时的提示
|
寂然 发表于 2008/6/10 22:00:00
|
上师随缘开示摘录 现实的人生佛教和归宿 这叫修行吗?对吧。所以说这叫现实的人生佛教,现实的修行。第二个现实,比如说我们这个人生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最现实的我看就是内心的烦恼。现在这个世界的真正的问题,其实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也不是你所处的生活环境好与坏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内心充满着烦恼。我们有很多的人,内心的烦恼不断,他很难止息,有的思想想问题想个不停,他停不住,他经常烦躁,经常不安,陷入在困苦之中,谁都骗不了的。现在的社会,看一般平常的人的心,身心安宁的没几个,走在街上苦死了,我看街上的人个个愁眉苦脸的,不知道苦什么?他总是很苦,烦恼的要命,不相信你们把照片都好好的拍一下,看一看苦不苦,对不对?这最大的个现实问题,就是身心的烦恼。有的年龄小的,年龄大的,甚至面对生活的问题,面对着人生,都不知道该怎么想,有的人想不开,现在越来越多人想不开,社会越来越动荡,越来越想不开,这种痛苦真的是无以复加,人心不安的痛苦,所以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佛法要解决这个现实的问题,所以要讲对现实的人生关怀。那我们平常待人的时候,其实现在的人,看你说学问,他挺有学问,你跟他比学问,他心里很不高兴,对不对?你跟他讲什么什么好玩的事情,他玩腻了,又心生厌倦。但是现在人缺少什么,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慈爱的心,互相不关爱,大家都想着自己,个性万岁,对不对?事实上很少看到慈爱的人。我们不说慈悲吧,我总是觉得“悲”,“慈悲”一个人啊,往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其实先别去救人家,度人家,你先对人家怀一颗爱心,慈爱的心,发自内心的慈爱。你就是有快乐的东西,总觉得别人也应该得到,对不对?看到别人不快乐,总觉得这个人应该笑一笑比较好,这个人这么烦恼实在是过不去,对不对?我应该把快乐带给他,我能有的,我尽量帮助他,这叫慈爱。慈爱的人他充满了宽容,他不会一味去指责一个人,他总是希望他能进步,希望对方呢能够就象,我们平常歌里唱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你真有这颗心,那真是好极了,那就是慈爱的心,对不对?可惜我们这颗慈爱的心太有限了,太有限了,为什么?你对我好一点,我才对你好一点,对不对?所以说“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那是情人之间的歌唱。那这女孩子漂亮对我好,待我不错,那我也要对她好一点。所以说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那这颗心为什么不能遍及一切,遍及到所有人的头上去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人群中不能散发这种慈爱的光芒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不请弥勒菩萨降临在这个世间,用他的慈光来照耀这个世界呢?我们这个世界这么混乱,我觉得最重要缺乏一颗慈爱的心,对不对?没有慈爱。所以我给大家介绍弥勒菩萨,不要把弥勒菩萨看作是那个发财,笑哈哈的样子,你要去明白,这个弥勒菩萨意味着大慈。所以说你学习弥勒菩萨就会得到弥勒菩萨的加持,在你的内心深处生起这颗慈爱的心,是不是太需要了?我们不管处在哪里,如果周围的人们充满了慈爱的心,我们生活在那里是多么的幸福,对不对?人生就变成一个人间净土嘛,对不对?那慈爱心的人必然会行持十善法,我们今天讲经里面讲了“十施品”,“施”,慈爱的人他不小气的,他会把自己贡献出来,当一个人去奉献他自己的时候,他很快乐,别人也因之而快乐。反过来一个人不断的标榜他的个性,他总是自私的,别人说的不对,他就不高兴,整天到晚想着自己,没有想到他人,你说这样的人他活着怎么会安宁呢?他每天到晚的烦恼,对不对?古人说过“智者无虑,仁者无忧”。智慧的人他没那么多七想八想的,仁者,“仁”就是仁爱的仁,他没有忧愁,所以大家要好好记住这句话,这句话是至理名言,“智者无虑,仁者无忧”,对不对?我们现在真正缺少的是这个。这个世界他缺少什么?所以说我们对人生要有个很现实的关怀,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现实的人生佛教。还有啊最后,我们这一生是很短暂的,我们生而为人能活多少岁啊,你看那些高僧大德也相继离开,肉身也不会常久的住在这世上的,就是佛陀他也离开了人世,对不对?一切皆无常,圣者也不可免,那么好了,那么我们茫茫人生归宿在哪里?那我们人生归宿总不能欺骗自己吧,没事,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或者是我死了以后我就往生到哪里去?可是他的一生行持却不修这种净业,你不净化你的心,你怎么会往生净土啊。所以说我们人生要有个现实的归宿,那就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我又给大家介绍弥勒净土,大家都很熟悉西方净土,为什么这里又给大家介绍弥勒净土?他也是有原因的。弥勒净土,弥勒菩萨教我们行持十善,在这末法时代的时候,你如果能这样做,一心归命弥勒菩萨,必得往生兜率天,得遇弥勒。因为弥勒菩萨发过愿啊,众生行持十善、恶法少时、烦恼轻时,我就要示现作佛,他有这个本愿。那我们行持十善、修持佛法、烦恼渐轻、发愿皈依弥勒,那当然能见到弥勒了,不就见到弥勒佛了吗?就往生兜率陀天,这是很容易去的一件事情,因缘很殊胜,跟弥勒菩萨缘分很深很深的。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真的需要这颗慈爱的心,那么以慈爱心作为发动,以慈爱心来修行佛法,以慈爱心来与人相处,对人进行现实的关怀,以慈爱的心进入我们所向往的净土。我们的净土有两个净土,一个是提前实现的净土,哪一个?就是我们上升兜率陀天,在兜率天知足天上,与天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能够在莲花上化生,常常倾听慈尊的法音,多好啊,对不对?第二个净土就是我们这个人间净土,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在庄严这个人间净土,你如果在兜率天上,将来可以下生阎浮提,一道在这个世界实现人间净土。如果我们现在所做就算没有,本愿力故不往生兜率天,在人间那也是增上啊,最终龙华树下必得相逢,一样会赶得上这个净土。所以净土的思想也是现实的,他是现实的人生归宿。所以我们这一生他要去向哪里?对不对?从心上来说,我们要达到怎样的一种心灵,达到充满慈爱的心,象诸佛一般,对不对?从归宿来说,要往生那种有慈爱充满的地方,就是美丽的净土。从国土受生来说就是净土,从心上来说他也是净土,所以这叫现实的人生归宿。所以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我加了两个字,叫现实人生佛教,道理就是从这里产生出来。大家慢慢慢慢会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有的人现在已经越来越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他会越来越明白这其中的意思呢?因为他慢慢慢慢去除自己内心的邪见,他的信心慢慢的增上,他在行为上,他在自己的发心上开始检讨自己了,他改正了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的轻慢的心。所以他与依止法相应,因相应的缘故,功德既为相应,功德相应的缘故,烦恼渐轻微,烦恼渐轻微的缘故,智慧渐增长,智慧渐增长的缘故,解脱呢也渐渐的就成就了,这是环环相扣,因果不虚的道理。好吗?今天耽误大家很多时间,讲到十点半,时间也不早了,我就结束今天的讲解吧。好,弥勒尊佛!祝大家晚安。 |
寂然 发表于 2008/6/11 21:48:00
|
上师随缘开示摘录 功课、白衣神咒、日常修行和接收道友 我刚才本来是想讲下修功课的事情,因为现在在座的几个人也很想知道关于修功课的事情,我刚才前面其实讲过功课本身坚持本身就是功课,为什么修习上师给的功课,这里面包含一个意思,如果你连上师给你的功课你都没办法修,却要分好还是不好的话,那么你进一步再修行的时候,在遇到上师的时候,你可能连上师在说什么你都听不懂,然后呢坚持功课呢,这个本身就已经是在修行,因为他可以使你能够有办法坚持完成一件事情,因为很多人他从来就没有坚持的完成一件事情过,那我们借着功课这个方便来锻炼这个,也就是说刚开始修行的人,前面的因缘都具足的情况下,首先应该修习什么,应该修习忏悔,应该修习发愿,然后呢要坚持地去完成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是什么呢?他就是功课,所以说走过这条路的人就会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好了,刚才前面已经讲了很多,现在不多讲,你说什么白衣神咒啊,白衣观音灵感真言,对吧,白衣神咒就这个意思了,这个传说中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梦中,梦中感得观世音菩萨为他传授了这个咒,这个咒在民间非常之流行,其实你只要。(他们说的,对,我刚才说过你们可能不明白自己正在造一种毁谤道友和毁谤上师的罪业,有些事情该停止了,不能一再一再的去说了,好了,我插一下不说了。)我们来说一下,白衣观音灵感真言,刚才说到哪来着?只要你怀着真实的信心,他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传授的,那这样吧,我给大家唱诵一下,这个白衣观音灵感真言,感觉如何?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图片出不来,情况是这样的,圣水那边的网站他们正在调整,所以说暂时图片出不来不要紧。(以下上师唱)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我也不太清楚,是不是这么唱的,(以下上师念诵) 是不是这样唱的?不过我觉得因为他这个法的传承,是来自民间的流传,虽然流传很久。因为这个法我也不知道,我也没得过这个法的传承。大家如果读,可以诵观世音菩萨大悲咒,常常诵读大悲咒就很好了,当然你如果喜欢这个白衣灵感真言的话也可以诵读。好就这样,我先交麦。 还是声音大了好是吧,太大也不行,把耳膜给震聋了。其实我们每天怎么修行,也就是实际上修行在每一天里面完成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举心动念这里面都在修行。首先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不要认为只有打坐的时候在修行,应该说任何时候都应该在修行才对。比如说包括我们走路,我们都要清楚的观照我们的姿势,我们的身体所生起的感受,所以说四念处修行,虽然没有到上师面前正式的受过这个法,但是我在功课二里面也说的很清楚,你可以观照自己的姿势,身体的动作,这已经初步在修行四念处。如果你每天能这样开始修行的话,那么你是不是已经开始修行了呢,如果已经教你这样修行,你却不这样去做,那么你总是想说我现在没有见到上师,又在那里提,那是不是没有必要呢?对吧。所以说修行应该是在每时每刻,在每个不同的程度,每个不同的时段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行,这个才是修行真正的含义。就是说每时每刻不管心情好心情坏,我们都要修行,所以说我们要锻炼这颗修行的心,对这颗心的锻炼也叫做皈依的锻炼。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每一天可以怎么修行呢?从早上眼睛睁开这一刻一定要注意,眼睛睁开恢复知觉这一刹那,不要浪费了你的心,应该如理的忏悔和发愿,然后让这种愿和忏悔的心警醒的心一直加持着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所以说早上起来,最近要求大家要念诵百字明,念诵百字明21遍,再念诵六字真言6遍,这个六字真言指的是“嗡班扎萨垛吽”,是金刚萨垛心咒,不是观音菩萨那个“唵嘛呢叭弥吽”,那个六字大明咒。那早上起来把这颗心调整好,净化好,非常之重要,这就叫做是一天修行的开始。当然禅定功夫深入的人,就是修行走向更细微的人,他这个时候不仅仅限于说我恢复意识以后,把洗刷干净以后才开始修行,而在他眼睛还没睁开意识恢复的这一刹那,他就开始修行了,他这时的修行能觉知到,人是怎样醒过来的,一切是怎样出生的,这是讲深入一步的修行。但起码我们可以做到早上起来的时候,要好好的修行功课,或者修忏悔,或者正确的发愿,这样就叫做修行的开始。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洗刷,或者去做卫生啊,做房间卫生,做个人卫生等等,然后是吃早饭,与家人面谈,然后独自一个人可能面对他关于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那这些时候有没有在修行呢,还是在修行,这时候你要念住自己,念住什么,首先最起码念住你的身体姿势,念住你的身体。还有再的话可能你还不断的在思维,一些曾经听闻过的法义,然后把这些听闻到的法义跟自己相对照,跟现实生活的起心动念相对照,这个叫念法。最低程度你应该念身,念住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明明了了清清楚楚,这就是一种锻炼。然后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可能内心中会退转,可能内心中生起疑念,可能心中充满了贪欲,可能心中充满了一种嗔念等等,五毒常常会现前,这个时候要不断的忏悔。你可能这个“嗡班扎萨垛吽”,这个咒语,你可能一天当中要不断的颂念,你呢不断不断的忏悔,这就是修行的开始,修行中忏悔的开始。很多人修行是不断从积累知识开始,不断从增强自我的能力开始,错了!修行不是这么开始,因为修行最终的目的是破除我执走向对实相的了悟,那么修行应该从忏悔开始,应该从念念明了的念住自己身体,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从忏悔开始。要想长远的修行,必须发大愿,按照佛菩萨,按照传承上师那样发愿,这样发愿呢,就可以坚定我们的修行,使修行能够持之以恒,那持续的修行,那才能产生修行的成果,这个叫修行非常重要。那就是说我们每一天坚持的做好功课,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心情好还是不好,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当你问到自己的时候,说我是谁呢?我是不是今生今世想修行呢?我是谁呢?我是不是上师的弟子呢?我为什么来找上师呢?我找上师是为了什么呢?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会想修行,还有你还要这样想,我这样的生命什么时候结束呢?我不知道,我随时可能结束我的生命,我可能还没到我老的时候我就会死去,人世是这样的无常,归根到底,生命是一种痛苦,到今天为止,我依然还没有了悟无我的真相,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没有开悟,到今天为止呢,我修行还是没有解脱,所以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这样做呢?那上师说我这么做,那既然我相信我的上师,那肯定是对的,我就应该这样做,这就是毫无保留的去皈依,去信受去奉行,这就是一个修行人该做的事情。如果你一天到晚都是以这样的正念来护持我们的心,那么正知就会时常的生起,正念正知不断的守护着我们这颗不断的走向恶业烦恼流转的心,那么我们的心慢慢有一天终将被我们自己所调伏。调伏的心,经过训练而平静的心,他将有能力去觉悟真理,他将有能力去修行,将有能力去领悟上师所说的法义,将有能力最终去证得实相。所以说起步就是修行,你只要肯跨出这一步,就开始修行。那么好了贪嗔痴慢疑,最首先要去除的是贪心,我们只有结束我们过去对某些无聊事物的贪爱,而持戒,我们才有可能来修行,对不对?这是第一步。 |
寂然 发表于 2008/6/11 21:55:00
|
上师随缘开示摘录 有人说我看不见佛功德我怎么信的开示 能够知道惭愧,这是很了不起的功德。学佛先从惭愧开始修,有了惭愧才会忏悔,有了忏悔他才起步了。我的看法跟你们不一样,你们问为什么我见不到佛,一直来质问佛,总而言之好像这个不怪自己,怪佛,佛既然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让我看看,你悲华禅师那么本事,为什么不显给我瞧瞧?呵呵,普通人说句话都这种心态。但是我好像不这么看问题,我觉得我们之所以见不到佛,那是因为我们的德行跟佛差得太远了,如果我们的德行接近于佛,我刚才就说的很清楚,那说明他善根成熟了,他的德行到了,当然他很容易就相信佛了,对佛就生起皈依心了。那无量劫来佛菩萨来度化我们,你看度的成果是让我们对三宝生起了信心。也许我们觉得这点信心很薄弱,上师经常还骂我,但是这很了不起了,你能有这样的信心,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你这种不知足,这种觉得自己心里,其实还是建立在自己的贪心上,你会觉得我已经这么努力了,怎么没见到成果啊,这学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啊?对不对?佛就是真实的世界,佛就是一种德行。我们之所以见不到真,是因为我们迷,我们之所以不能理解佛,是因为我们无德。所以这颗忏悔的心,这颗修行的心,他跟佛相应,我们走的这条道他叫瑜珈之道,这就叫瑜珈。所以我看法完全不一样。好像我一直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从我一开始懂事,象今天慧月问我的问题,还有刚才觉梦,还有虽然你们没说话,但是我知道你们很多人是这样想的。好像从我记事以来,从我接触佛经,见到出家师父,我好像从来没问过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那为什么我不会问这个问题,你们却会问这个问题?或许我的想法不一样吧,也许从小就不一样。有人会说师父啊你是不是前世是个和尚,所以你才会这样,那你又会问这个问题,那我从来不会问这个问题。每当我看到出家师父或者学佛的人有某种方面的德行跟信心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也从来没有这样问过,(是不是这个,心海干嘛自己把自己踢出去啊,不是啊,看来是有人捣蛋。)所以说我在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我刚才说的很清楚,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佛呢?众生为什么能见到佛,为什么他能开悟?原因很简单,佛不是有断德、有智德和恩德吗?那我们如果说也是朝着三个方面去努力,当烦恼业障渐轻微,我们不是就能见到佛了吗?原因很简单的,知道不。就是因为我们离佛太远,我们这种德行跟佛比差的太远,然后又不肯信向佛。你不要说没有佛,佛很简单,佛是大慈大悲啊,大慈大悲你理解吗?你肯定能理解。但是你面对着大慈大悲这种品德,你是什么态度?你会顶礼膜拜他吗?你会对他充满信心吗?你会对他感恩不尽吗?这就叫信佛不信佛的心啊。信佛不信佛并不是你说的那种我什么时候能看见佛,看见光。所以说有善根的人他不用人说他就信佛,佛就是这样有什么好信不信的呢。因为我从佛那里我又不求那些东西,那佛既然有这样那样无所不知的功德,那我会更欢喜,知道吧。我记得当时很清楚,我一直不懂我说他为什么这样的来对佛教恨恨不平,他说这都是迷信,我说我看了半天没看出迷信,我说他叫人家待人慈悲,就算是迷信吧,他也是好东西啊,为什么对他这么有意见啊?我当时思想中也是模模糊糊的,你叫我去谈佛到底怎么回事,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就觉得这是令人可敬的东西。所以说虽然我接受了很多的教育,什么现代科学了,物理学了,无神论了,我都接受过,但是好像也未曾有一念生起过,对佛失去信心或毁谤的念头,但是有的人却不是啊,这就是区别。所以我们举这个例子就更能说明问题,他心不一样。而自己这颗心那是最重要的因素,原因不在外面在自己身上。我们学了佛就知道,很多原因都是自身的原因,不是其他别人的原因,可以讲别人没有任何的原因可追究,一切的原因都归于自己,一切的责任都在自己身上,你如果能明白这个的话,OK,就好事了。你真正就会入道,那就会懂得,怎么个尊师重道,怎么个珍惜此生,怎么个信向佛道,那你一切都懂了。那现在再说一句真实的话,为什么不懂?很简单,德行欠缺!就自己这方面的德行没有到,德行欠缺,德行欠缺体现在哪里?很简单,德行欠缺很简单,佛是大慈大悲的,但是我对大慈大悲不相信、没感觉、不敬仰、不尊重,很简单嘛,对吧,因为你没这颗心嘛,当然对这个你没感觉,明白吗?一样的道理,善知识上师,他都是以慈悲为心的,当我们向善知识向上师去求的时候,我们去求的是什么呢?我们去感应的是什么呢?这个道理是相同的。我们之所以见不到佛,刚才说了四个字是,轻师慢法!因为我们无始劫来都在轻师慢法,你说我没有轻师慢法啊,那我给你举个简单例子,有没有轻师慢法。你平常把自己的上师都看作什么人啊,好好想想,那上师给你的教言你是怎么受持的?比如说我刚才说如果你今天不明白,那么就把今天的话抄下来,顶戴受持,想一天不明白,想第二天、想第三天,你这样去做,那就是对法对师是深生尊敬,那就没有轻慢,你不这样做那就叫轻慢,很简单的道理,你轻视嘛,看不动吗,对吧。你慢,傲慢、我慢,对不对,而且懈怠,无所谓,随心所欲,对吧。很简单嘛,你比如对这个东西很重视的时候,他一句话你都非常的重视,你没有嘛。所以说这种轻师慢法的缘故,那么自然而然的,比如说说的一句话其实早就说过了,第二次又说,第三次又说,说了三次,他还是没听懂,还是没听进去,都浪费了,那你说这个业难道不是轻师慢法的业吗?难道你不能忏悔这个吗?那好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见不到佛。佛是本师,佛就是上师,我们见不到佛的法身很简单,佛本来就在,你看那些开悟者,那些觉悟者,那些佛菩萨,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就如同乌云拨开了,看到天上的蓝天了,太阳本来就在那里,无所谓你怀疑不怀疑,他本来就在。那你为什么就见不到佛呢,难道是怪佛吗?是吧。那怪佛的人,他没有感恩之心,他怪佛他不怪他自己,这是关键,所以说你要想切入,从忏悔开始。你好好平常去想想看,其实到底怪谁呢?一样有眼睛,一样有鼻子,一样有耳朵,一样有佛性,为什么他有我没有,当别人有比我们好的时候,我们不生随喜心,反而生嫉妒心,对吧。我们在在处处是不是有恶在心中呢?因为你德行欠缺,你心中有恶,你当然见不到佛了嘛。因为见到佛这是福报所感,是你的善根成熟的缘故,所以说我们把我们所欠缺的德行应该认识到,这是我们的善根有没有的问题,当我们所具备的德行,我们要知道这也是我们福业所感,这样想法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不再为自己的疑心,不再为自己的轻慢去寻找任何的借口。因为人和人本来就是一样,为什么他有我没有,他能我不能呢,原因在哪里?在自己身上,多找找自身的原因,就会懂这个道理。道理虽然简单,但真能明白的不多,因为他必须很深心的,很静心的去思量去求得这个智慧,他才会生起这个自知之明的心。明智之心难有啊,自知者为明,知人者为智,自知之人,那才是智慧。对了,见佛是福报所感得,是因为你具有相应的德行,所以你能认可佛的德行,所以你才会信任佛。好,这个问题说到这里,已经说的很清楚。 |
寂然 发表于 2008/6/11 22:05:00
|
上师随缘开示摘录 绿度母心咒教唱 他说啊,他说以你所提到这样的善根,应该发愿祈祷来世获得男身而做弘法利生的事业,那岂不是更好吗?在公主和诸位比丘经过多次问答以后,公主就这样说,她说,"在此无有男士亦无女,无我,无人,亦无心意识,假名安立男女无意义,世间庸于而生妄分别”。他又说到,很多人认为男身者易证菩提,而认为女身能利益众生者甚少,于是公主就发下誓愿,她说直到轮回没有空之际,我将以女身来做救度众生的事业。所以说公主虽然常住在王宫中,但是以各种善巧方便来观修三摩地,获得了证悟,并且修成了普渡一切众生的三摩地。由于公主已经证得这样甚深的三摩地,所以他能实现这种救拔一切苦难众生的力量吧。所以说度母又被称为救度母,称为消除痛苦母,迅速感应,而速勇母,等诸多名号。有关度母的传说非常非常多,在密续里面,度母还具有非常甚深的密意在。大家越来越熟悉的绿度母,今天教大家绿度母心咒,“嗡达列都达列,都列梭哈”,这个咒语没有必要过多的知道他的意思是什么,因为咒语是总持,你怀着强烈的虔诚的祈求心来呼求就可以了。那这个度母大概是什么意思呢?度母就是救度的意思,“嗡达列都达列,都列梭哈”,实际上就是讲,“圣度母啊,请从灾难中把我救度”。有这个意思在。教给大家念诵礼赞句,“天与非天用冠冕,接触足莲表敬仰,从诸灾难做救度,救度母前恭敬礼。”会吗?能写得出来吗?(以下上师唱)“天与非天用冠冕,接触足莲表敬仰,从诸灾难做救度,救度母前恭敬礼。”(三遍)“嗡达列都达列,都列梭哈”(五遍)。接触足莲,莲花的莲,表敬仰,打对了,足莲,莲足嘛,就把圣度母的尊足比喻为莲足,接触足莲就表示头面接足礼的意思,还是说天和非天,都用自己的冠冕,以自己最庄严的顶髻,来接触顶礼圣度母的足下陈,所以说“天与非天用冠冕,接触足莲表敬仰”,对,“从诸灾难做救度,救度母前恭敬礼。” |
[论坛小贴士]: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