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认识慈宗三:[开示]为什么要弘扬慈宗人生佛教和唯实——根据讨论后开示整理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1  浏览数:3351  最后更新:2007/7/4 17:05:00 by 释楞严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7/7/4 17:04: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认识慈宗三:[开示]为什么要弘扬慈宗人生佛教和唯实——根据讨论后开示整理

自旧论坛,发表时间:2005-4-10 7:47:06 已阅人数:305

认识慈宗三:为什么要弘扬慈宗人生佛教和唯实——根据讨论后开示整理

关于“慈宗”讨论后的重要开示(下)---粗校版 (05.9.6)
原录音整理(05.4.8)

正文:

  刚才听了大家的一些感想,觉得大家还是有了一点了解。当然这三篇文章里面说得很简短,只是说个要点,并没有铺开说,但是我想现在这个时候无需再多铺开,留待以后慢慢再发展,而这寥寥数语其实也已经是道出大家的一种心声。

  另外我还想再说一下,其实这个慈宗法门在这个时候对人最有吸引力和最被了解的可能还是弥勒菩萨本身。弥勒菩萨本身就是佛陀大慈爱的化身,就是一个佛教的旗帜。

    为什么呢?下面我要阐述下。

    今日的人心可以讲是越来越冷漠了,对不对?人与人之间,因为名闻利养的需求和驱动,都是在斤斤计较,互相算计者,真的是很少很少的相互关爱。在这样的世界里,人都很希望有个温暖。为了去寻找这种温暖,人类就会运用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物质手段和心智能力去实现欲望的满足。我们误以为欲望的满足可以使我们内心温暖,而实际上却不可能。因为欲望的满足将导致内心更加的冰凉、冰冷甚至麻木;然后欲望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强,越来越难以满足;然后如是这般陷入恶性循环中。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人类当中很多人的一种命运吧。我们整天到晚忙忙碌碌,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我想绝对不是说忙忙碌碌地在参悟佛法,是在忙忙碌碌着为了让我们这个世界更美好,让众生更有智慧和安乐吧?真的没有啊!都不是为了这个忙!我们感到每一天都非常苦恼,非常疲惫。为什么呢?因为看到自己充满了欲望却不能对治!整天到晚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如何停息!对吧?所以我们看到自己的烦恼。然后呢?看到别人也烦恼!因为我们对他人真的缺少一颗关爱的心,我们甚至看到别人感到厌烦。看别人的身体也感到厌烦,听别人的说话也感到厌烦,听别人来教导我们自己我们就更加厌烦!!我们看别人也厌烦,是不是这样呢?有一个很伟大的心理学家好象叫萨特,他这样说:“他人就是地狱”。他说得一点不假。你看我们今天的很多人虽然大家表面上“你好我好大家好”,其实大家内心都不好,对吧?我没有说错吧?人与人之间非常的冷漠。如果不是这样的冷漠,请问人与人之间的说话声音为什么要那么粗声粗气,要那么大声呢?为什么一点点的事情都不可以舍弃放下呢?为什么一点点的厉害都要去计较它呢?可见,人与人之间真的很不舒服。

    那么这样说来,人与人之间就需要一个润滑剂,一个和睦、和谐的润滑剂。而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互相关爱的心,也就是像弥勒菩萨那样有一颗慈爱宽容的心,不就是这个所谓的润滑剂吗?如果没有了这个润滑剂,人与人之间,我觉得真的是好别扭、好难受的一件事情。你想想看,我们因为过去业力的驱使,我们与周围的人都是有缘份的,你不想见面的天天也要见面,想天天见到的不一定就能如愿,而天天见面了日久又心生厌烦。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个业果給转化了,那我们来生还是会堕落其中,还是要接受这个事实和遭遇。可以说是没有解决的一天。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从我们自己做起,向弥勒菩萨学习,去培养这颗慈爱、宽容的心,我想人生的命运就会转变。而这种人生命运的转变给自己直接带来一个影响,就是人生变得高尚了,不再令人憎恶了。至于,人生变得高尚对于我们修证佛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很显然,意义重大,修证佛法是个次第增上的一个过程。如果你的人生不能变成一个向上的话,那么你这个人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你更谈不上说修行佛法的解脱道和菩提道了。对不对?所以说,首先建立和谐的人生非常重要。我们大家其实就是在寻求关爱,寻求这个慈爱宽容的美好,才在慈尊的召唤下走过来了。由此,我们才开始认识佛教,开始知道说我们是轮回以至今生,才明白说一切都是因果使然,才明白原来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并不是真的如此,而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心识幻现出来的一种幻觉罢了。如果我们能打破这种幻觉,如果我们能找到内心中也是现代人说得“真爱”的话,那么生命完全就有了意义。

    由此可见,人生就是我们现在修行佛法的转依点。这绝对是个转依点。从人生这个起点出发,就算我们所欲往生的天道弥勒净土也不是转依点。而弥勒净土这个天道净土应该是我们的归宿,我们的依靠点。只有人生才是我们的真正转依点。

    让我们现实、具体地说下:如果我们现在的这种佛学学习和佛法修炼,跟现实生活脱离的话,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感受到当下的清凉和解脱,我们所学的一切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的话,那么很显然,这样的佛法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这也是我们提倡慈宗这个法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它的现实性吧。为了顺应末法时代众生心故,而提出慈宗人生佛教。不同于过去以出世间转成佛和以天身转成佛的佛教。

    [沉吟片刻]前面所讲的慈爱的心真的是我们很缺少很缺少的,我们非常缺少这个,我们需要这个,我们呼唤这个。既然我们仅仅是整日里寻求一种自我欲望上的满足,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那还不如自己付出,自己去唤醒人与人之间这个互相关爱的氛围。因为寻求和唤醒这个爱,我们由此而走向佛门,最终了解了这一切原来都是生死轮回因果使然。可见,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必须以人生作为修学的转依点,以此就能够逐步的增上,接着因为觉醒而走上一条出离世间的解脱道,乃至最终可以成菩萨成佛。对吧?那这样呢,佛法的修证就有了现实的意义。我想就是这个原因吧,所以我才要提倡慈宗人生佛教。今天,我正式地提出我们应该这样去做,而且我越来越感觉到必须要这样做。

    再举个例子说明:前一段时间,你们中大概有几十个人,陆陆续续地都来到寺院,我也都见过了。根据平常对你们的观察,其实我越来越感觉到:你们来到上师这里,其实远远没有那么快,还远远没有到说只要听到上师给你传一个法,你一修马上可以开悟的地步。你们来到上师这里,主要找两种东西。我在很深刻地体会到你们在找两种东西。哪两种东西呢?一种是寻找爱——你在寻找爱。另外一种呢?寻找力量——你在寻找力量。不管你们把这种爱寄托在上师这里,还是把这种力量寄托在上师的那里,确确实实地你在寻找这个。确确实实的,爱和力量就是你们要寻找的东西。因为爱和力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驱动力。那佛法和人的本性又有什么关系呢?它是怎样发生联系的呢?[停顿片刻,上师看屏幕]……屏幕上引用的这句话很好:“慈爱才是希望的开始”。对了!这是我们生命无明轮转的动力,但也是我们走向佛法的动力。所以我们要运用这个动力!我们要把这种自私的我爱转变成对他人对自己的大爱!也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慈爱!我们要把这种寻求外在物质的力量,寻求这种好像我要变得非常有知识,我变得非常高尚,我变得很有金钱、技术、财富,很有力量等等,变成了我现在寻求解脱的一种精神力量。变成一种内心的安宁,一种智慧的通达和人生的豁达解脱的力量,也就是佛法的力量。如果你把这种寻求爱,寻求力量的心转化到在佛法僧三宝中去求,转化到人生的基础上,转化到在现实里实践佛法中去求,那么生命它就会改观!这也是我这段时间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大家修学佛法,无疑这两种力量就成为了大家最主要寻求的一个趋向。这就是我对这个缘起的观察。是不是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不能解决自心中关于爱和力量的问题,那么他的生命永远是没着没落的,你看他好像很有学问的在研究佛法,空或者不空、有或者不有、是还是非有、有有还是非有(讲了笑话),其实那是没有意义的。就象平常有的人他说很多的话,也谈论很多的话题,他分析很多的理论,但其实你知道吗,他的内心还是为了实现一种欲望。所以,我们要把这种寻求爱的力量转化。我们要把这种寻求力量、寻求支柱、寻求自在的心转化,转化成真正趋向解脱的力量!
    那么好了,最后我就想说,其实慈宗它有两个要点:一个方面就是说它用慈爱、宽容告诉我们这是人生幸福的唯一的保障,让我们去得到这个。另外一方面它其实在
引导我们要在现实当中用佛法来增强自己的信心,来完善自己人生这个解脱的力量。这两点始终是我们要说的慈宗这个思想的两个很重要的方面。
     我还想再说明一下关于力量:你比如说佛教中禅定的修行,你知道吗,它也是一种力量的获得。有了禅定的修习一个人的心就不会这么散乱,他就有足够的力量去领悟佛
法。有了禅定的力量一个人就可以转变他的人生,驾驭他的生命。不被外面的物质所转,甚至它可以转动外物。其实这种自在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都本来具足,本来可以寻求得到。普通的人都是通过壮大自我来增强这种力量。结果呢?就会越来越有危害性。比如说,我们赚很多的钱是为了超过他人,我们有权势是为了可以控制他人,我们有很多知识是为了显示比别人更懂(对不对?)。我们要拥有这一切,只是为了自己,却不是让他人更幸福,却不是出于慈爱的心去运用我们这种力量。所以我们的这个自我就变得越来越大。而这个自我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那么我执就越来越深,我爱就越来越沉重,生命就越来越痛苦,越来越走向黑暗(对不对?)。如果把它反过来。我们通过禅修,通过禅定的修习,反过来获得什么力量呢?——获得战胜自己的力量!因为战胜了自己这种烦恼、恶业、痛苦,反过来,我们具备了大力。我们能有忍辱的力量,我们能有教导众生的力量,我们有给予他人关爱的力量,我们有实际上去帮助他人的力量。这样一来,我们拥有的物质,拥有的知识,拥有的学问,拥有的种种神秘的力量,它都变成有意义的了。它都会最终导致我们的幸福安乐。这是一种很现实的理解和说法。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就来自这种力量的获得,一切无不离开这种力量的作用。因此,禅修就是增强我们的自信,给予我们力量的最好的方式。我们提倡禅修首先是为了这个目的。上可以获得出世间的智慧,中可以获得人生的安乐,下可以获得帮助众生的能力。那么这一切不就是我们修行的最初的目的吗?而绝对不是通过禅修让我们自己变得更聪明,是不是?不,不是说通过禅修让我们更胜过他人。不,不是说通过禅修让我们获得什么超自然的能力或者出现某种神通……如此等等,不是,绝对不是!因此,建立在慈爱基础上的禅修,那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力量才是有价值的,才不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而相反的可以自度度人。由此可见,这就是慈宗这个法系所显现出来的一个大的意义所在。当我们越来越深入地研究太虚大师文集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深刻的体验这一点。

     (对于太虚大师)我也是非常的感动,我感觉太虚大师非常了不起。太虚大师是我们近代的一位大德。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虚云和尚、太虚大师、印光大师是中国近代的三大重要高僧,而以太虚大师的特点和地位尤其显得特别。因为虚云老和尚和印光大师走的是复兴传统的道路。而唯有太虚大师让我们感觉他似乎非常的“现代化”,他不但继承传统,并且致力于改革今世。太虚大师的入世度人的精神显示的非常的强烈。他以将佛法融入现实生活中的这样一个深层次的角度来实现他的入世的本怀。而虚云和尚、印光大师则以坚忍、坚定、平实的修行从另外一个方向来入世。这三大高僧其实也向我们提示了今天我们佛教修行必须注意的方向所在。我是这样理解的。太虚大师总结说,要想从根本上去转动佛教的发展和革命,应该用禅和律来改变现状。而我认为:实际上禅和律的代表,一个是虚云和尚,一个就是印光大师。大家也许觉得奇怪,印光大师不是西方净土极力的倡导者吗?他怎么又变成律宗的极力倡导者呢?其实这个不奇怪。我们只要来看印光大师一生的行持。他非常的简朴,他所做的一切非常符合律仪。印光大师实际上是以他的实际行动表明持律修行的重要。虽然印光大师没有说很多的律宗上的名相,不象弘一大师那样对此有专门的研究,实际上我们看到,弘一大师的老师是谁呀?就是印光大师。所以我觉得印光大师,与其说是净土宗的大德,我觉得他呢更是一个律宗的大德。他用实际的行动来告诉我们:坚忍的、坚定的、朴实的这种戒律的修行,所谓“持戒念佛”有多么的重要。所以我觉得太虚大师说的以禅和律来转变这个佛教,体现在了这二位大德身上。太虚大师、虚云和尚、印光大师被称为我们中国的名副其实的三大高僧,是对我们近现代佛法具有重要作用的三位人物,其意义确实是非常的深远。我们看到当太虚大师圆寂的时候,虚云和尚对太虚大师悼念的悼文中有着极高的评价。这个文在我们的论坛上有发出来,读了后真是感人至深。这说明太虚大师的地位在虚云老和尚的心目中是非常之崇高。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整个的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活跃在许多重要领域的很多法师,也都出在太虚大师的门下。乃至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中国汉传佛教目前的形势和格局,都跟太虚大师的这种提倡,这种所谓的改革密切相关。大家如果能深入地学习太虚大师的法藏,学习慈宗这种思想,相信大家就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
    我刚才补充的说了一下今天晚上大家对慈宗法系的一点点讨论。往下还会继续说。今天我想再给大家提出个唯识的观念。为什么要提呢?就是希望将来条件,
有能力的人进一步深入进行唯实的学习。你可以做系统的研究,也可以从粗略的角度去观察自己的心识来明白。通过这样的明白,也有一个重大的意义:它将打破我们对世界、对生命的这种虚幻的执着。不用很专业的名词,比如象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行、圆成实性这样的语言来说。很简单的一个道理:通过唯识的学习和体证,我们会开始接受佛法。因为你不从这方面开始着手开始学习的话,你必然把你所见到、所看到、所想到的一切都当作是真实的,那么你怎么可能去信受奉行在平凡中看来“虚无飘渺”的佛法呢?!整个的佛法都建立在超越这种虚幻意识之上,都是从如来大觉海中流露出来的智慧方便。如果你不了解唯识的道理,你当然很难理解这些。

    今天,我们很多人为什么不理解佛法?原因就在这。太虚大师深刻的看到了这一点,给我们指出这样一个道路。我们应该亦步亦趋的去做。

    不过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对唯实的学习大家不要陷入到一种学理的研究上,其实我是非常反对这种学理研究。对唯实的学习其实应该结合你自己佛法上的修证来展开,也就是按我们通常所说的不断地内观,观察自己的心性,通过对自我心性的观察和认知来理解唯识所说的名相,这才是正确之途。否则的话,你就是花一年二年三年五年的精力去学习那些繁杂的课程,我觉得没有多大的意义。那不要说没有多大的意义,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意义。你必须把闻思修结合起来,这一点很重要!就算是没有这种学习能力的人,他仅仅通过对唯识思想的简单认识,也非常有助于帮助他形成修法上的见解。如果你不从唯识角度去切入的话……比如说,你看就算是念佛的人,他整天就念一句佛号,然后他还是顽固的认为在遥远的西方有个“极乐国”,有位“阿弥陀佛”。那我们就要去告诉他,这个是不正确的了解,这一切是唯识所现,并没有你所谓的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存在,不应该独立于心识之外这样地认识。人们是如此执著于这种名相上的念佛,这样子念佛就算念死了,也见不到真佛。对不对?

    好了,如果不从唯识的角度去切入,如果他来理解禅定,他就会理解说:我现在是到达了初禅、二禅还是三禅?他在比较计度着种种的境界。没有用的,他不能认识。如果不从唯识的角度去切入,比如说他去研究种种的学问,甚至把《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者是《瑜伽师地论》,还是唯实的很多著作来研究的话,那么他也会变成只是增长自己的知见。好像学了半天唯识,其实他是越来越“识”了,越来越陷入到分别意识当中去了,也是没有意义。所以说,必须要从唯识的学习切入。也唯有从唯识的角度切入,我们才知道为什么现实的人生生活就是我们学佛修行的转依点。其实转依点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心识上。以前经常提醒大家,举心动念和抬手举足它皆有佛道。那么切入点在哪里呢?就在唯识。你要去全面深入地去认识自我的心识。然后进一步去认识一切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内在的心灵,它其实是离不开这个心识的。这也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理。那么你从这个不离唯识的角度探讨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学佛才有了真实的意义。这也是我提醒大家学习唯识的一个要点吧。

    提醒你来学唯识,不是叫你拿识来看,而是在你的学习过程中,彻底的改变这种观念,以内观自己的心识的种种现象、以认识自己作为切入点来学习唯识的道理。通过对唯识道理的学习,来帮助我们来认识我们自己。那么这一切通过平时种种的前行也好正行修行也好密行修行也好,它都从这里开始转依。明白这个道理吗?!

    再说到密的修法。人的心是最唯妙的,心的实相是最微妙难寻的。那么就因为心的实相最微妙难寻,为了实际修证到这个玄妙地,才有今天的密法。对不对?密法其实就是实际的修证法。那么密法最终抉择的是什么呢?就是在抉择我们的心意识,也就是所谓的转识成智。那么这个不管是通过唯识宗,还是通过禅宗的修炼,还是到密宗里面大手印、大圆满,它在心性的觉醒上都在辨别这个东西。对不对?

    所以说,太虚大师所提的这个以唯识来统摄一切佛法那可不是凭空而说。我们知道太虚大师不但是一个理论学问非常深入的一位大师,更是一个在实际的佛法修证上有极高证量的大德。他始终坚持的这条道路就是证量和研究相结合,从来没有偏废过。大家可以去多看太虚大师的文集。在具体的佛法修证上,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透露了他的禅定体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太虚大师无论是对禅修还是对学问的研究都是非常深入。正因为如此,太虚大师才被众多的高僧大德所推崇,他成为了,按现在的话来说,他成为上师中的上师。这实在不是出于偶然。

    我本人原来就非常敬仰太虚大师,觉得太虚大师的思想,深——就象大海,高——就像天空。真的是摸不着、看不见,难以把握,越学越感觉实在是了不起。因为这样的缘故,我想我给大家极力的推荐这个、提醒这个也不是出于偶然。高山仰止,追求不已。今后的修行,我想应该一边走一边探索。这也是我想说的又一个要点。大家总认为是别人给我们铺好路或者是提供一个清晰的东西可以让我走,其实佛法中没有这样一条道路。大家不要误会了,你要探索。佛陀给我们方向,你要探索。在前面阶段,我经常讲要恭敬三宝、恭敬上师。好像是要把你培养成一个一味听话的人没有自己头脑的奴性的人。完全不是。那其实是在讲一种精神,讲的是你修学的方向,讲的是一种探索的精神…………(后边的掉线了)
                                        (初步校订于2005年9月6日)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7 10: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