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认识慈宗四:慈宗弥勒行法纲要及略释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1  浏览数:4294  最后更新:2006/5/6 23:52:00 by 了心无住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6/5/5 11:44: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认识慈宗四:慈宗弥勒行法纲要及略释

持戒修行念佛生净土

禅密瑜伽四念得解脱

安乐解脱菩提三士道

释迦嘱咐弥勒大慈宗

             ----以上三十六字显明慈宗根本精神和内容2006年5月5日于常州

略疏释:

1、戒:三归、五戒、十善戒等,含别解脱所有戒、大乘菩萨显密诸戒。

2、持戒修行:持戒为基础,戒定慧三学等持,修一切行。

3、念佛生净土:一佛一净土,念佛为因,因该果海,十方无量诸佛,现“法性、自受用,变化”无量净土,故生十方无量净土。该宗以弥勒净土为最殊胜代表,弥勒净土为此方净土,人天二道摄,最近最易最速。

以上安乐门摄,但求现世安乐,后世增进于此毕矣。唯往生净土亦有求后世世间安乐和后世解脱轮回之异,然皆是求未来解脱者,为下士道摄。此道需要信因果,持戒修行则一切成办,非此则成歧途。

4、禅密:禅密相通,显示如来最高最深最究竟之境行果,唯深信切愿笃行者能入。其亦有方便次第教授和真实直指教授之不同。此处禅乃指禅宗之祖师禅,无上乘门,其所证与密宗之大手印,大中观,大圆满一致。唯禅宗起点高,下手简捷,受法根器要求比较严格,密宗,尤其是无上密则以方便多、较系统为特色。故在此,禅密合称,说自在禅,说无上密,或曰无上瑜伽,理实一致也,略而不详。

5、瑜伽:此处指瑜伽行,佛法八万四千法皆可称为瑜伽行。瑜伽,相应也,唯与究竟实相法相应无差是为佛法修证,故各宗派或重理或重修,皆为瑜伽行所摄。现今趋势,密宗和唯识宗大行,密宗重修,唯识重理,理行相应,是名瑜伽。

6、四念:即由释迦佛开示之四念处体系含摄一切佛法止观法义而成解脱道之义。以身、受、心、法之三法印之瑜伽行,成一切百法明门,各宗派修行之圭臬。为佛法修行之基础、总纲和核心也。

7、得解脱:如是或高或低或深或浅或顿或渐,相应众生不同根基种姓而成法与根基相对照之实修,破我法二执,证悟本性,随其相应几分而各得解脱成就矣。

以上解脱门摄,唯求解脱于轮回,以出离心为基,不同以上之以归依心为基之下士道,但求己安乐或求来世解脱,求速得解脱于生死轮回苦矣。故为中士道摄,自求幸福美满于此毕矣。此道须比下士道有所增进发心和行持,基点起码立足于出离心,于证真之善知识处,一心希求圣法方可成办也。人生目标较前高尚,故为中士道矣。

 

8、安乐解脱菩提三士道:安乐,指下士道;解脱,指中士道。两种目标的人生前已说明,唯若发心只是偏重于自利,量相对小,无救度一切众生于苦海,以期同证无上正觉之大悲情,故为小乘所摄,最多成就于小乘之声闻缘觉之阿罗汉果,或无佛世时成独觉。主要因发心不够,故纵修禅密之深法,亦只为中士道而已,甚至退堕为只求人天福报之下士道也未必。若能发大心,成大信大愿大行,则超胜诸有,重视有情胜于己,则入大乘,直取无上菩提成上士道矣。上士道者有显密之根器差别,唯因信心大小有异而已。若已入地上即若已登地则显密教法于其无有差别,十地菩萨等觉大士,见齐佛故,唯功德未圆或本愿有殊而有差别。故弥勒观音文殊地藏等大士之自证体性即佛宝,圣智亦等同法宝,其应化身入圣僧数也。如是大心众生,菩萨种姓,既无有即身成佛之贪心,亦无懈怠求生净土之惰性,唯一心专致,慈悯群伦而直取无上究竟正觉,欲得十方圆明,成就佛之三身四智,十八不共四无所畏等功德矣。

    以上菩提门摄,为最胜上士道矣,下士和中士道,于此皆成其无上庄严。如诸峰皆成珠穆拉玛峰之庄严般。如是为不可思议境,六度万行,十善四摄,无穷无尽矣,广如《华严经》中说,信解行证,一切为菩提心所摄,非凡俗所计度矣。

9、释迦嘱咐弥勒大慈宗:如上为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菩萨)双肩所荷担也。释尊授记:我法中哪怕一念称“南无佛”者,当来亦为弥勒菩萨摄受。如是弥勒则为继往开来之集大成者,为释迦遗教弟子乃至未来世一切众生大归依处,纵往他方世界如极乐国土修行者,亦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尔。时至末法,弥勒亦同药师七佛般于末法众生有特殊大愿,于今之世提倡慈宗,劝导归依弥勒菩萨,正当其时,意义深远矣。

    以上略说竟。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悲华子 2006.9.14补释于福州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2006/5/6 23:52:00
了心无住





大学专科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204
经 验 值:201
注册时间:2005/12/25
Re:大慈宗
虽然只有三十六个字,但是在我面前显现的是一生也学不完的许多广大法门的起点,愿随上师一一学习,顶礼大恩大悲的上师!!!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7 10: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