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往生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品位和时空之不同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3  浏览数:4705  最后更新:2006/3/6 23:27:00 by 心莲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6/3/6 15:22: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版主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往生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品位和时空之不同

往生弥陀净土的九品生位:

观经云:“上上品生得无生法忍,须臾之间遍十法界,奉事诸佛即得受记。上品中生,经一七日得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经三七日其华始敷,了了方闻说法音声,经三小劫住极喜地。中品上生,应时即得阿罗汉果。中品中生者,经七日华开得须陀洹,径半劫已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过七日已花开,遇二大菩萨说法,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经七七日花敷,经十小劫具得百法明门,得入初地。下品中生者,经六劫莲花乃敷,闻二菩萨说法,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经十二大劫莲花乃开,闻说法已,方发道心。”

往生(上生)弥勒净土的三品莲位:

戊一  别明三品往生众

己一  弟子修六事上品生

庚一  修行

  『佛告优波离:『是名弥勒菩萨于阎浮提没生兜率陀天因缘。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

    往生兜率亦有三品九等。六事者:一、布施,谓精勤修诸功德;二、持戒,谓威仪不缺,无所毁犯;三、忍辱,谓扫塔涂地,苦行难行;四、精进,谓以众名香妙华供养;五、禅定,谓行众三昧深入正受;六、智慧,谓持诵经典,遍学无上法故。

庚二  发愿

  『『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

    不断诸结故非小乘,得六神通故异凡夫。念佛形相,谓佛佛道同。弥勒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无异,故念佛以念弥勒也。

庚三  往生

  『『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

    明以念佛、称名、八斋等功德为加行,回向决定往生。

庚四  天赞

  『『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弥勒,汝当归依」!』』

    阎浮众生所修福德,为诸天之所赞叹。曼陀罗华,即适意华。摩诃,是大。

庚五  生后利益

  『『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

    生兜率陀天,修大乘六度行,证无上法,故不退转。且得随说宿缘忆知前世因,使更为不退,以信心坚固故。

庚六  结成

  『『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星宿劫在贤劫之后,谓此界坏后所成之世界也。六度行全分修得上品上生,多分修得上品中生,少分修得上品下生。

己二  众部生喜敬中品生

  『佛告优婆离:『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是诸大众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暗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恒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

    此显往生兜率净土之易。谓闻名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决得往生中品上生;闻名礼拜欢喜,决得往生中品中生;闻名欢喜,决得往生中品下生。即闻名而不欢喜恭敬礼拜,亦可不生恶道,常为善法之所摄也。

己三  犯戒者忏悔下品生

庚一  明忏净

  『佛告优波离:『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华、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

    明犯戒造罪者不碍往生,只须发露忏悔,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犯戒、谓已受戒众,造众恶业、谓未受戒众。未来众生闻弥勒名,或造像,或以香花衣服供养,或礼拜,或系念,或忏悔者,修此五事即得下品上生;修此四事,即得下品中生;修此三事,即得下品下生。

庚二  明往生

  『『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

    此显弥勒放光接引,对于罪重者弥加慈摄也。

庚三  明得益

  『『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无上道即大乘菩提。极乐上品中生,先得小果;下品中生,须多劫修,始得见佛。此显兜率净土殊胜,一生即得闻法证大乘不退地。

时空差异请看此经: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摩揭陀国闲寂法林。坐妙菩提金刚坚固无量妙宝共所庄严红莲华台师子座上。与十不可说俱胝那庾多百千佛土极微尘数大菩萨俱。及诸天人。阿素洛等。无量大众。前后围绕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不可思议光王。承佛威神。从坐而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诸佛国土。时分庄严。有胜劣不。佛言。善男子。我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土一劫。于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土。为一昼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固欢喜佛土。为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轮音世界极妙圆满红莲敷身佛土。为一昼夜。不退轮音世界一劫。于绝尘世界法幢佛土。为一昼夜。绝尘世界一劫。于明灯世界师子佛土。为一昼夜。明灯世界一劫。于妙光世界遍照佛土。为一昼夜。妙光世界一劫。于难超世界身放法光佛土。为一昼夜。难超世界一劫。于庄严世界一切神通慧光王佛土。为一昼夜。庄严世界一劫。于镜轮世界月觉佛土。为一昼夜。善男子。如是世界。辗转渐增。满十不可说俱胝那庾多百千佛土极微尘数世界佛土。最后世界。佛土一劫。于莲华德世界贤德佛土。为一昼夜。于彼世界。诸菩萨众。修治殊胜普贤行地。善男子。如诸世界昼夜渐增。如是诸佛寿量身相。菩萨世界庄严亦尔。由彼有情福转增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显示无边佛土功德法门。欢喜信重。受持读诵。如理思惟。广为他说。临命终时。十方佛土。无量诸佛。皆现其前。慰喻赞美。令其增进无量善根。随愿往生诸佛净国。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于生生中。常忆宿命。修菩萨行。速得圆满。时薄伽梵。说此经已。不可思议光王菩萨摩诃萨。并诸天人。阿素洛等。一切众会。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弥勒佛什么时候出世?

 

  据经载:现在贤劫,有千佛出世,皆在住劫。其出兴次第,则第八小劫前无佛出。第九小劫始有四佛出,释迦即第四佛也。第十小劫弥勒佛出。第十五小劫中,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续出兴,第二十小劫中“楼至”一佛出。余小劫均无佛。

——摘自《佛教问答750题》

 

关于劫的意思请看以下:

 

 

一小劫

 

 乃时间之单位。<一>大毗婆沙论等谓,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经典中常有此语,如法华经卷一(大九·四上)∶「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

一中劫

 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

一大劫

  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称为一大劫;乃一期世界之始末。瑜伽师地论卷二(大三○·二八五下)∶「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共计两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

过去、现在及未来三大劫

 过去之住劫称为庄严劫(梵语vy ha-kalpa),现在之住劫称为贤劫(梵语bhadra-kalpa),未来之住劫称为星宿劫(梵语nak atra-kalpa)。各大劫之住劫中,各有千佛出世,称为三劫三千佛。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载,现在贤劫中有拘留孙、拘那含、迦叶、释迦牟尼,乃至最後之楼至佛等千佛出世;过去庄严劫中有华光佛至 舍浮佛等千佛;未来星宿劫则有日光佛至须弥相佛等千佛出世。

如来出世如昙花一现(表)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详细解释:劫

 梵语 kalpa,巴利语 kappa。音译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佛教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佛教对於「时间」之观念,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之过程。

 诸经论中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名目,小劫、中劫同为梵语 antara-kalpa 之译,大劫则为梵语 mah -kalpa 之译。鸠摩罗什译之法华经中,皆称小劫,而法意所译之提婆达多品中则称中劫;二者皆同为 antara-kalpa 之译。又大楼炭经卷五以刀兵等三灾为三小劫,而起世经卷九称之为三种中劫。立世阿 昙论卷九以八十小劫为一大劫,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则以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此等差异,均可视为 antara-kalpa 之异译。

 盖「劫」字原表示时限,其中虽有多种分别,但长时之「劫」常用於说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坏之过程。前述大毗婆沙论中,分劫为中间劫、成坏劫及大劫等三种,俱舍论等分坏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种,彰所知论分为中劫等六种,即是其例。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载,中间劫亦有减劫、增劫、增减劫等三种∶减劫者,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之间;增劫者,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之间;增减劫者,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又从八万岁减至十岁之间。此三种劫在说明住劫二十中劫之差别,即住劫二十中劫之中,第一劫为减,第二十劫为增,中间十八劫为增减劫,各中劫之时量皆相等。此即最初减劫中有情福胜,故下减较缓,最後增劫中有情福劣,故上增亦缓,中间十八劫中,上下交替间有缓有疾,故此三劫时量相等。以上为小乘之说。又依瑜伽师地论卷二、大乘阿 达磨杂集论卷六、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一等,大乘立二十中劫之各劫皆有增减,故不必如大毗婆沙论所说之三种劫,即以各中劫为唯一之增减劫。另如优婆塞戒经卷七所说,从十岁增至八万岁,从八万岁减还至十岁,如是增减满十八反,称为中劫。是为异说。

 中劫中定有刀兵灾、疾疫灾、饥馑灾等三灾出现,称为小三灾。关於三灾出现之时限,有不同之说法。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载,於各中劫中之减劫,人寿每减至十岁,三灾即出现。刀兵灾者,是时人心 毒增上,相见即兴强猛伤害之心,手所执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残害,经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灾者,继刀兵灾之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都不闻有医药之名,时经七月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灾後起饥馑灾,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此饥馑,人多命终,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

 上举小三灾,又称三种中劫。若依大毗婆沙论所说,一劫中三灾并起,则住劫二十中劫中,各具小三灾。若依立世阿 昙论所说,於别劫中次第起一灾,则第一劫为疾疫劫(梵语rog ntara-kalpa),第二劫为刀兵劫(梵语astr ntara-kalpa),第三劫为饥馑劫(梵语durbhik ntara-kalpa),以至第十九劫为疾疫劫。住劫中有如上二十中劫,坏劫、空劫、成劫亦各有二十中劫,合为八十中劫。坏、空、成三劫中虽无减增之别,但由於其时量等同住劫,故准彼而各有二十中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即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是一期世界之始末。

 坏劫时,器世间坏,有火、水、风等三灾,称为大三灾,以别於前说之小三灾。其中,火灾由七日轮出现而起,风吹猛焰,初禅以下悉被焚烧。水灾由雨霖而起,第二禅以下悉被浸没。风灾由风之相击而起,第三禅以下悉被飘散。其次第初以火灾坏灭七回,再以水灾坏灭一回;水灾之後复有七火。如此水灾满七次,更起七火,之後起一风灾,第三禅以下器世界均被飘散。总计有八次七火灾,一次七水灾,一次风灾,即所谓六十四转大劫。以故,初禅以下之器世界,每经一大劫即遭一次破坏,第二禅则每经八大劫遭一次破坏,第三禅则每六十四大劫遭一度破坏。色界中,唯第四禅不为三灾所坏。故初禅大梵天之寿量为六十中劫,即一大劫(除空劫二十劫),第二禅天寿量八大劫,第三禅天寿量六十四大劫。此中一大劫称火灾劫,七火灾劫称水灾劫,七水灾劫称风灾劫。

 又积大劫之数为十百千,乃至积数至阿僧祗,则称一阿僧祗劫(梵语asa khyeya-kalpa),累积至三,称为三阿僧祗劫。

 总之,劫之时量悠长,算数所难计量。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有芥子劫(梵语sar apopama-kalpa)、磐石劫(梵语parvatopama-kalpa)之譬喻,大藏法数卷三十二有草木、沙细、芥子、碎尘、拂石等五大劫之名,皆说明劫之时量悠久无限。又依吉尔得斯(R.C. Childers)之巴利文辞典载,劫有空及不空二种。不空劫又有坚劫(梵语s ra-kalpa)、醍醐劫(梵语ma a-kalpa)、妙劫(梵语vara-kalpa)、坚醍醐劫(梵语s ra-ma a-kalpa)、贤劫(梵语bhadra-kalpa)等五种差别。三劫三千佛缘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等,则说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等三劫,其中各有千佛出世。此外,八十华严卷二以大海之水量比喻劫数之多,称为劫海。

又根据常照法师文:

  娑婆世界自生至滅為一劫,名為賢劫。一劫分為四中劫,即成、住、壞、空。每中劫有二十小劫。一小劫由一增一減的所成數目如左(人壽最高八萬四千歲):

  84,000×100×2=16,800,000年(一小劫)

  16,800,000×80小劫=1,344,000,000年(娑婆世界生存時間)

  如果以廿四小時計,娑婆世界一小劫(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等於「西方極樂世界」十八分而已。

  60分×24=1440分

  1440分÷80=18分

关于不退转:

(一)

云何得『不退转菩提心』

  众所周知:佛教『大乘』与『小乘』之区别,乃在於利他与否,前者为『自利且利』,而后者只有『自利』。所谓『自利利他』,概括言之,为发『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也。然而学佛修道者於发菩提心之后,必须坚持到底,不可稍遇障道因缘,即便退失,所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数年,佛在天边』,如是将全功尽弃,难免继续堕落『六道轮回』,是故学佛修道者不但要发菩提心,而且要永『不退转』菩提心,方能成就佛道。至於云何得『不退转菩提心』?兹依《劝发菩提心集》所开示,分述之如下:

  (一)菩萨摩诃萨有八法,能成不退转地。何等为八?即(1)大悲;(2)心安住;(3)智慧;(4)方便;(5)不放逸;(6)发精进;(7)善住念;(8)值善知识。

  (二)初发心菩萨应速修行此八种法,如救头然,成就八种法故,得名为入不退不转菩萨之数。何等为八?即(1)观察自过,不观他过;(2)不为自身命,故施恶於人;(3)若得利养,其心不高,若失利养,心亦不下;(4)於诸众生,起福田想,不生恶心;(5)所有财物悉与一切众生共之;(6)於诸法中,不欲独解令他不知;(7)见他得乐,生欢喜心,不由自乐生欢喜心;(8)於爱不爱,其心平等。

  (三)有五种法,名为菩萨於无上菩提不退转相。何等为五?即(1)於诸众生,起平等心;(2)於他利养,不生嫉心;(3)自为身命,不说法师比丘诸恶过失;(4)终不贪著供养、恭敬、赞叹等事;(5)毕竟得甚深智慧。

  (四)又有五法,名为菩萨於无上菩提不退转相。何等为五?即(1)不见自身;(2)不见他身;(3)心不分别妄说法界;(4)不见菩提;(5)不以相见如来。

  (五)有三十二□碍堑路发菩提心相违之法,菩萨应避开之。何等为三十二法?即(1)求声闻乘;(2)求辟支佛乘;(3)求释梵处;(4)倚著所生净修梵行;(5)专一德本,言是我所;(6)若得财宝,悭吝贪爱;(7)以偏党心而施众生;(8)轻易诫禁;(9)不念道心专精之行;(10)镇恚之事以为名闻;(11)其心放逸;(12)驰骋;(13)不求博闻;(14)不察所造;(15)贡高自大;(16)不能清净身口心行;(17)不护正法;(18)背舍恩;(19)弃舍恩;(20)离坚要法;(21)习诸恶友;(22)随诸阴种;(23)不勤助道;(24)念不善本;(25)所发道意无权方便;(26)不以殷勤咨嗟三宝;(27)憎诸菩萨;(28)所未闻法,闻之诽谤;(29)不觉事;(30)习持俗典;(31)不肯劝化诸众生类;(32)厌於生死。

  由此观之,菩萨若能修如是『诸法』者,即得不忘失菩提心。纵使遇到障道因缘,亦将能排除万难,甚或如如不动,不受影响。

  总而言之,发『菩提心』之菩萨,为一切众生之(1)医生,医众生之心病,减轻众生之烦恼。(2)农夫,教众生耕耘福田,播种福田。(3)航海家,引导众生脱离六道苦海。(4)工程师,筹建清净国土,供给众生享用。(5)教育家,教化众生解脱之法。(6)数学家,能算出众生几亿年前是生在何处?几亿年后会如何如何?(7)占相师,能由众生面相,看出心怀善意或恶意,来世将生善道或恶趣。(8)巧妇,能善调法味,适应各类众生需求。(9)乳母,能以法乳滋养众生,长养其法身慧命。(10)司机,能带领众生趋向正确之人生旅程。只要菩萨能修上述『十种法』者,即能不忘失菩提心,坚守本位,自利化他,悲智双运,福慧双修,直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与诸仁者共勉之!

再附:

大方廣佛華嚴經壽量品第三十一

爾時心王菩薩摩訶薩。於眾會中。告諸菩薩言。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劫。於離垢世界法幢佛剎。為一日一夜。離垢世界一劫。於善燈世界師子佛剎。為一日一夜。善燈世界一劫。於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剎。為一日一夜。妙光明世界一劫。於難超過世界法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難超過世界一劫。於莊嚴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剎。為一日一夜。莊嚴慧世界一劫。於鏡光明世界月智佛剎。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過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一夜。普賢菩薩。及諸同行大菩薩等。充滿其中。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2006/3/6 16:14:00
了心无住





大学专科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204
经 验 值:201
注册时间:2005/12/25
Re:往生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品位和时空之不同

顶礼师父

请师父开示:此二净土所说品位高下的标准是一样的吗?比如说上品上生在这两个净土,所证的功德是否完全一样呢?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显示无边佛土功德法门。欢喜信重。受持读诵。如理思惟。广为他说。临命终时。十方佛土。无量诸佛。皆现其前。慰喻赞美。令其增进无量善根。随愿往生诸佛净国。)这样就能往生诸佛净国,倒是很简便的法门啊!

2006/3/6 20:59:00
清莲





博士后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572
经 验 值:1178
注册时间:2004/4/2
Re:往生弥陀净土和弥勒净土品位和时空之不同

顶礼上师!感谢上师!

弟子发愿往弥勒净土,非为它的环境殊胜,只为能即时听闻正法。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8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6/1 16: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