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转贴]天台藏和大藏经中的天台宗著作目录
发起人:南山颂  回复数:1  浏览数:1988  最后更新:2005/12/26 13:48:00 by 妙善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5/12/24 11:01:00
南山颂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11
经 验 值:16
注册时间:2005/12/24
[转贴]天台藏和大藏经中的天台宗著作目录
天台藏和大藏经中的天台宗著作目录

2005年12月22日 佛教在线

佛教在线消息 12月22日至24日(农历11月22日至24日)为天台智者大师(538~597)纪念日(因智者大师系在定中圆寂,关于智者大师的往生日期,有两种记载,《续高僧传》卷十七及《释氏资鉴》均记载为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神僧传》卷第五记载为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纪念日之际,谨介绍天台宗著作目录如下:

 

 

天台藏目录

天台藏系列(湛然寺印行)书目

(共39本):

《金光明经(玄义· 拾遗记·文句·记) 》
  《教观网宗(释义记·科释) 》
  《维摩经玄疏》
  《观经疏·妙宗钞》
  《观音玄义记》
  《〈四念处〉〈小止观〉》
  《〈天台九祖传〉〈传佛心印记注〉》
  《国清百录》
  《楞严玄义》
  《大乘止观释要》
  《〈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
  《教乘法数》
  《妙法莲华经文句记》(1-3册)
  《观音义疏记》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虃》(1-3册)
  《摩诃止观辅行傅弘决》(1-4册)
  《随自意三昧·禅门口诀·观心论·观心论疏·止观义例》
  《性善恶论》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妙法莲华经文句》
  《摩诃止观》
  《妙法莲华经玄义》
  《金刚经疏·仁王经疏·神宝记》
  《删定止观》
  《大般涅槃经疏》(1-5册)
  《四教义》
  《忏义》

 

 

《天台藏》----智慧海书城
    http://dzj.fjnet.com/

 

 

大正藏经疏、诸宗等部天台著作

1698 33 P0075 金刚般若经疏(1卷)〖隋 智顗说〗

1716 33 P0681 妙法莲华经玄义(20卷)〖隋 智顗说〗
  1717 33 P0815
法华玄义释签(20卷)〖唐 湛然述〗
  1718 34 P0001
妙法莲华经文句(20卷)〖隋 智顗说〗
  1719 34 P0151
法华文句记(30卷)〖唐 湛然述〗

1726 34 P0877 观音玄义(2卷)〖隋 智顗说.灌顶记〗
  1727 34 P0892
观音玄义记(4卷)〖宋 知礼述〗
  1728 34 P0921
观音义疏(2卷)〖隋 智顗说.灌顶记〗
  1729 34 P0936
观音义疏记(4卷)〖宋 知礼述〗

1750 37 P0186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1卷)〖隋 智顗说〗
  1751 37 P0195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6卷)〖宋 知礼述〗
  1752 37 P0233
观无量寿经义疏(1卷)〖隋 吉藏撰〗
  1765 38 P0001
大般涅槃经玄义(2卷)〖隋 灌顶撰〗
  1767 38 P0041
大般涅槃经疏(33卷)〖隋 灌顶撰〗

1783 39 P0001 金光明经玄义(1卷)〖隋 智顗说.灌顶录〗
  1784 39 P0012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6卷)〖宋 知礼述〗
  1785 39 P0046
金光明经文句(6卷)〖隋 智顗说.灌顶录〗

1800 39 P0968 请观音经疏(1卷)〖隋 智顗说.灌顶记〗

1911 46 P0001 摩诃止观(20卷)〖 隋 智顗说〗“宝库”录校版本
  1912 46 P0141 止观辅行传弘决(40卷)〖 唐 湛然述〗
  1913 46 P0447
止观义例(2卷)〖 唐 湛然述〗
  1914 46 P0459
止观大意(1卷)〖 唐 湛然述〗
  1915 46 P0462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1卷)〖 隋 智顗述〗
  1916 46 P0475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12卷)〖 隋 智顗说〗“宝库”录校版本
  1917 46 P0549 六妙法门(1卷)〖 隋 智顗说〗“宝库”录校版本
  1918 46 P0555 四念处(4卷)〖 隋 智顗说〗
  1919 46 P0581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1卷)〖 隋 智顗说〗
  1920 46 P0584
观心论亦名煎乳论(1卷)〖 隋 智顗述〗
  1921 46 P0587
观心论疏(5卷)〖 隋 灌顶撰〗
  1922 46 P0621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1卷)〖 隋 智顗说〗
  1923 46 P0627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2卷)〖 陈 慧思撰〗
  1924 46 P0641
大乘止观法门(4卷)〖 陈 慧思说〗
  1925 46 P0664
法界次第初门(6卷)〖 隋 智顗撰〗
  1926 46 P0697
法华经安乐行义(1卷)〖 陈 慧思说〗
  1927 46 P0702
十不二门(1卷)〖 唐 湛然述〗
  1928 46 P0704
十不二门指要钞(2卷)〖 宋 知礼述〗
  1929 46 P0721
四教义(12卷)〖 隋 智顗撰〗
  1930 46 P0769
天台八教大意(1卷)〖 隋 灌顶撰〗
  1931 46 P0773
天台四教仪(1卷)〖 高丽 谛观录〗
  1932 46 P0781
金刚錍□(1卷)〖 唐 湛然述〗
  1933 46 P0786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1卷)〖 陈 慧思撰〗
  1934 46 P0793
国清百录(4卷)〖 隋 灌顶纂〗
  1935 46 P0828
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1卷)〖 宋 继忠集〗
  1936 46 P0831
四明十义书(2卷)〖 宋 知礼撰〗
  1937 46 P0856
四明尊者教行录(7卷)〖 宋 宗晓编〗
  1938 46 P0934
天台传佛心印记(1卷)〖 元 怀则述〗
  1939 46 P0936
教观纲宗(1卷)〖 明 智旭述〗
  1940 46 P0943
方等三昧行法(1卷)〖 隋 智顗说〗
  1941 46 P0949
法华三昧忏仪(1卷)〖 隋 智顗撰〗
  1942 46 P0955
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1卷)〖 唐 湛然撰〗
  1943 46 P0956
略法华三昧补助仪(1卷)〖 〗
  1944 46 P0956
礼法华经仪式(1卷)〖 〗
  1945 46 P0957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1卷)〖 宋 遵式集〗
  1946 46 P0961
金光明最胜忏仪(1卷)〖 宋 知礼集〗
  1947 46 P0963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1卷)〖 宋 仁岳撰〗
    1948 46 P0966
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1卷)〖 宋 遵式述〗

  1949 46 P0968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1卷)〖 宋 遵式集〗
  1950 46 P0973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1卷)〖 宋 知礼集〗
  1951 46 P0978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1卷)〖 宋 遵式撰〗

 

大正藏纸张版

http://dzj.fjnet.com/d8.asp

 

《乾隆大藏经》纸张版

http://dzj.fjnet.com/d4.asp

 

 

续藏经天台宗著作

  X0903_55_0496 随目意三昧,(一卷),〖隋.慧思撰〗

  X0904_55_0506 大乘止观法门宗圆记,(五卷),〖宋.了然述〗

  X0905_55_0588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四卷),〖明.智旭述〗

  X0907_55_0642 禅门章,(一卷),〖隋.智顗说〗

  X0908_55_0666 禅门要略,(一卷),〖隋.智顗出〗

  X0909_55_0668 三观义,(二卷),〖隋.智顗撰〗

  X0911_55_0687 观心食法,(一卷),〖隋.智顗述〗

  X0912_55_0687 观心诵经法记,(一卷),〖隋.智顗说 唐.湛然述〗

  X0913_55_0688 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一卷),〖隋.智顗撰〗

  X0914_55_0689 普贤菩萨发愿文,(一卷),〖隋.智顗撰〗

  X0915_55_0690 删定止观,(三卷附天台智者大师传论一卷),〖唐.梁肃述〗

  X0916_55_0735 天台智者大师传论,唐.梁肃述

  X0917_55_0736 摩诃止观科节,(一卷),〖唐.法藏撰〗

  X0918_55_0740 摩诃止观记中异义,(一卷),〖唐.道邃说干淑集〗

  X0919_55_0742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十卷),〖唐.湛然述〗

  X0920_55_0862 摩诃止观辅行助览,(四卷),〖宋.有严注〗

  X0921_56_0001 摩诃止观义例纂要,(六卷),〖宋.从义撰〗

  X0922_56_0104 摩诃止观义例科,(一卷),〖宋.从义排〗

  X0923_56_0122 摩诃止观义例随释,(六卷),〖宋.处元述〗

  X0924_56_0206 摩诃止观贯义科,(二卷),〖明.天溪说 清.灵耀补定〗

  X0925_56_0304 十不二门义,(一卷),〖唐.道邃录出〗

  X0926_56_0308 法华十妙不二门示珠指,(二卷),〖宋.源清述〗

  X0927_56_0325 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一卷),〖宋.宗翌述〗

  X0928_56_0340 十不二门文心解,(一卷),〖宋.仁岳述〗

  X0929_56_0356 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一卷),〖宋.处谦述〗

  X0930_56_0364 十不二门枢要,(二卷),〖宋.了然述〗

  X0931_56_0401 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四卷),〖宋.可度详解 明.正谧分会〗

  X0932_56_0490 金刚錍论私记,(二卷),〖唐.明旷记 日本.辩才会〗

  X0933_56_0506 金刚錍科,(一卷),〖宋.仁岳撰〗

  X0934_56_0513 金刚錍科,(一卷),〖宋.智圆集〗

  X0935_56_0515 金刚錍显性录,(四卷),〖宋.智圆集〗

  X0936_56_0558 金刚錍论义解,(中卷),〖宋.善月述〗

  X0937_56_0568 金刚錍论释文,(三卷),〖宋.时举释 明.海眼会〗

  X0938_56_0598 始终心要注,(一卷),〖宋.从义注〗

  X0939_56_0600 法华五百问论,(三卷),〖唐.湛然述〗

  X0940_56_0669 学天台宗法门大意,(一卷),〖唐.行满述〗

  X0941_56_0671 六即义,(一卷),〖唐.行满述〗

  X0942_56_0671 天台宗未決(附釋疑),(六卷),〖日本 最澄.圓澄.義真.光定.德圓 問 唐 道邃.廣修.維蠲.宗頴 答〗

  X0943_56_0698 法华龙女成佛权实义,(一卷),〖宋.源清述〗

  X0944_56_0701 宝云振祖集,(一卷),〖宋.宗晓编〗

  X0946_56_0780 螺溪振祖集,(一卷),〖宋.元悟编〗

  X0948_56_0813 四明仁岳异说丛书目次,(七卷),〖宋.继忠集〗

  X0949_56_0865 闲居编,(五十二卷),〖宋.智圆著〗

  X0950_57_0001 金园集,(三卷),〖宋.遵式述 慧观重编〗

  X0951_57_0020 天竺别集,(三卷),〖宋.遵式述 慧观重编〗

  X0952_57_0049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卷十),〖宋.如吉编〗

  X0953_57_0052 别传心法议,(一卷残欠另附祭怀要禅师文),〖宋.戒珠撰〗

  X0954_57_0054 三千有门颂略解,(一卷),〖明.真觉略解〗

  X0955_57_0062 复宗集,(下卷),〖宋.与咸述〗

  X0956_57_0069 山家义苑,(二卷),〖宋.可观述智增证〗

  X0957_57_0083 竹庵草录,(一卷但欠初纸另附续添),〖宋.可观撰〗

  X0958_57_0092 圆顿宗眼,(一卷),〖宋.法登述〗

  X0959_57_0097 议中兴教观,(一卷),〖宋.法登述〗

  X0960_57_0097 三教出兴颂注,(一卷),〖宋.宗晓注〗

  X0961_57_0101 施食通览,(一卷),〖宋.宗晓编〗

  X0962_57_0121 不可刹那无此君,(一卷),〖宋.义铦述〗

  X0963_57_0122 北峰教义,(卷一),〖宋.宗印撰〗

  X0964_57_0131 台宗十类因革论,(四卷),〖宋.善月述〗

  X0965_57_0192 山家绪余集,(三卷),〖宋.善月述〗

  X0965_57_0235 宗门尊祖议,(一卷),〖宋.志磐述〗

  X0966_57_0236 台宗精英集,(五卷但佚失初卷),〖宋.普容集〗

  X0967_57_0282 教观撮要论,(现存卷三与四又另附顽空和尚三千说),〖宋〗

  X0968_57_0298 增修教苑清规,(二卷),〖元.自庆编述〗

  X0969_57_0351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二卷),〖明.传灯注〗

  X0970_57_0374 性善恶论,(六卷),〖明.传灯注〗

  X0971_57_0431 ,(一卷),〖明.克勤著〗

  X0972_57_0434 法界安立图,(六卷),〖明.仁潮录〗

  X0974_57_0501 教观纲宗释义,(一卷),〖明.智旭述〗

  X0975_57_0509 随缘集,(四卷),〖清.灵耀著〗

  X0976_57_0537 四教仪集解,(三卷),〖宋.从义撰〗

  X0977_57_0608 四教仪备释,(二卷),〖元.元粹述〗

  X0978_57_0642 四教仪集注科,(一卷),〖元.蒙润排定〗

  X0979_57_0653 四教仪集注节义,(一卷),〖清.灵耀节〗

  X0980_57_0671 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二十卷),〖清.性权记〗

 

续藏经纸张版

    http://dzj.fjnet.com/d21.asp
2005/12/26 13:48:00
妙善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50
经 验 值:2018
注册时间:2005/10/26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30 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