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
福建佛教的过去与未来(学诚) | |
![]() |
发起人:释悲华 回复数:1 浏览数:1498 最后更新:2005/5/20 17:06:00 by 妙静 |
选择查看 |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
释悲华 发表于 2005/5/20 11:40:00
|
福建佛教的过去与未来(学诚) 福建佛教的过去与未来 ——学诚法师访谈录 编辑:福建佛教历史悠久,高僧辈出,寺院林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次福建省佛协与《法音》杂志社联合主办“福建佛教专辑”,为《法音》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福建佛教的机会。法师身为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又生于福建、出家于福建,并从1989年起一直担任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对福建佛教当有独到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因此本刊想请法师谈谈对福建佛教的看法。 学诚法师: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早在三国时期,佛教就已传入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并与生长在这里的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出现了诸如百丈怀海、黄檗希运、雪峰义存等杰出的佛门巨匠,而近代之太虚大师、弘一法师、虚云老和尚、圆瑛法师等以福建为道场,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福建佛教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寺院建筑规模宏大。譬如泉州之开元寺、福州怡山西禅寺、鼓山涌泉寺、厦门南普陀寺、莆田广化寺等,皆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2、丛林道风严整有序。自百丈禅师创立清规以来,丛林生活的规范即成为僧团和合共住的信条,一直延续至今,仍为僧团必须遵守的制度。这些,可从道风较为完整的福州崇福寺、福鼎太姥山平兴寺等看出。 3、重视教育,培养僧才。佛教教育一直为福建各名蓝古刹的大德先贤所重视,早在唐宋时期,即有各种形式的讲学活动。近代的佛学教育则应首推太虚大师创办的闽南佛学院,当今住持佛教的许多大德皆为闽院毕业生。 4、弘经布教法音周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福建佛教历来重视经典的传布与流通,鼓山涌泉寺很早即刻版印刷佛经,直到现在仍可见其明清时期的古本。而由圆拙老法师发起和创立的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所印行的佛教典籍,对当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与作用。 5、慈善救济福利人天。经云:“佛心者,大慈悲心是。”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与精神,千百年来,福建佛教积极开展济世利民的慈善事业,诸如兴建桥梁、施医施药、赈灾济厄等方面,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感人事迹!如今,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西禅寺佛教医务所、省佛协施诊所等正为福建佛教续写新篇章。 6、通俗信仰普及民间。佛教在福建的不断发展,与传统的儒教、道教结合,从而形成三一教及妈祖等地方鬼神信仰。这些信仰尽管包含着许多迷妄的行为,但是受佛教三世因果及业力轮回教义的影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观念,千百年来,广泛融入到福建人民生活之中。 编辑: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佛教事业的发展情况如何?表现出怎样的特色? 学诚法师:自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来,福建佛教在诸大德关怀与支持下,得以全面恢复与发展。目前,福建的寺院有四千多座,僧尼人数一万二千余人,可统 良好的社会环境与佛教人才资源,是促成福建佛教兴盛的主要原因。僧尼素质的普遍提高,是他们能够胜任各种工作的坚实基础。在努力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他们积极投身于两个文明建设,努力地以正信的佛教思想内涵,促进社会的改良与人心的净化。在修学过程中,福建僧尼本着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指导方针,走出了一条健康、合理、良性的发展道路,其风范日渐为全国僧尼观摩与借鉴。从他们的精神风貌中,你可依稀看出现代僧尼在继承佛教传统的基础上,已流露出浓浓的新时代的气息,但仍不失纯朴与自然的古风。 编辑:福建佛教寺院与僧尼人数目前在各省中居于全国之冠,原因何在?对福建社会、民俗和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诚法师:原因很多。前面已经讲过,福建佛教界重视教育与僧才培养,整个社会大环境比较适宜,包括宗教政策落实比较到位,从而形成佛教良性发展的新气候,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年青僧尼云集福建求学问道;加上福建佛教深入民间,同台港澳及海外有着浓厚的人缘、地缘、教缘关系,因此,在出家的人数、寺院的数量及僧人素质等方面,可以说都居全国前列。另外,受近代佛学思潮影响,福建一直是中国佛教复兴的源头活水,无论在佛学思想研究领域,还是在佛教实际修持的经验与体悟方面,福建皆有可作为僧尼修学依止的高僧大德。所以,因人才辈出而享誉海内外的福建佛教,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国汉传佛教大省之首。 福建寺院数量众多的原因同福建与台湾及海外关系密切,以及当地深厚的民众信仰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侨居于海外的大德法师及护法居士,非常热心地帮助福建寺院的修复与重建工作。因此,在浩劫中被破坏的寺院很快地再现古刹昔日雄风。一时间,沉寂了多年的寺院又响起暮鼓晨钟。随着福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信仰佛教人数的增加,寺院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尤其在闽南,寺院更是遍及城乡,实为“此地古称佛国”的真实写照。 佛教在福建的广泛传播,对福建社会、民俗、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海志》卷十六载:“凡游人、贾客、羽士、缁流,下逮村夫、牧竖,过斯地莫不瞻仰赞叹!即强暴不驯之徒,作奸犯科,见佛祖则顶礼悔恐不及。”由此可见佛教对社会影响之一斑。福建的许多民俗皆源自佛教,譬如中元节之普渡法会,在闽南非常盛行,这一风俗的形成是从佛教故事“目连救母”演化而来,从而满足人们慎终追远、超荐祖先的孝道思想。观音菩萨的民俗化几乎达到“户户观世音”的程度,观音佛祖、观音妈、观音斋、观音山、观音岩等观音菩萨崇拜风行八闽大地,观音菩萨的信仰同天神信仰融为一体并普及民间。佛教文化对福建影响则是多方面的,无论造像艺术、摩崖石刻、诗词碑文,还是戏剧、音乐、绘画等,与佛教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譬如流传于福建各地的南音《南海赞》,就是根据《妙法莲华经》等佛教典籍的内容谱写而成的。 编辑:福建民间信仰非常兴盛,他们与佛教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佛教信仰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学诚法师:“民间信仰”这个词的准确定义非常困难。因为所有的信仰都建立在民间的基础上,若离开了民间则成为单一的政府行为,站在民间的立场说是不是就应该称为官方信仰呢?所以,我觉得对于信仰问题,不能这样对立而机械地划分,这点希望能引起各界的注意。对于“民间信仰”这一提法是否十分妥当?应如何定位?对于民间信仰的信仰对象、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及其与传统宗教的关系等,都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民间信仰在福建是错综复杂而又相互交涉的,其中佛教的影响和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从一般人们的信仰中可以看出,佛与菩萨是他们保平安、赐福、消灾、免难等等的护佑神。他们神佛不分地混合信仰,希望能得到佛菩萨的保佑,甚至把地方某些鬼神统统称为菩萨。这些通俗信仰中佛法的含量是较少的,并且是迷妄的、低级的,荒谬的行为充斥其间,使人们分辨不清真正的佛教是怎样的面目。但是,尽管说这种信仰的成分复杂,毕竟还有许多积极向善因素。因此,对于这些信仰,我们必须要正确地对待,并加以积极的引导,使他们的信仰趋向佛教的正道。 福建的民俗信仰中,以妈祖信仰为主要代表。而妈祖的诞生地莆田,原来就是佛教流行的重要区域,并且在妈祖的许多神话故事中,仍可看出佛教对她的思想影响。所以,在福建民俗的发展过程中,佛教起到了某种催生与催化的作用,使得民俗信仰变得通泛而深入民间。 编辑: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福建佛教高僧辈出,成为近现代佛教复兴的重要因素,他们对近代福建佛教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学诚法师:自“五四”运动以来,佛教受新文化风潮的影响,而兴起大力兴办佛学教育之风,其先声即从闽南佛学院响起,太虚大师则是开辟人间佛教新纪元的领导者。太虚大师以他那博大精深的佛学思想体系,洞彻灵明的真知灼见,为中国佛教的未来写下了划时代的序言。大师以一位世界宗教家的眼光,审视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熔铸世界佛教文化,这在当时社会乃至今后,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太虚大师佛学思想的影响下,一批批立志于佛学教育及佛教事业的僧青年,纷纷追随于大师左右,聆听大师的教诲,并成为近代中国佛教的中坚力量。 当代佛学泰斗印顺法师,是太虚大师佛学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大醒、芝峰、法尊、慈航、优昙、竺摩、妙钦、演培、瑞今、隆根等皆是大师门下杰出的人才,他们对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并对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蜚声海内外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极力推动闽南的僧教育,在大师身教重于言教的精神感召下,福建佛教的整体形象得到了相应提高。同时,有许多致力于弘扬律学的僧青年,追随于弘一大师左右,并最终成为持戒严谨、甘于淡泊的人天师范。已故的福建省佛协名誉会长圆拙老法师,即堪称弘一大师的衣钵传人。在他以身作则的行为规范下,福建佛学院、莆田广化寺的学风、道风、寺风的三风建设得到了全国佛教界的认同。并且,广化寺将继续禀承“南山绳律学”的遗风,与福建佛教同步发展,共同迈向二十一世纪。 虚云老和尚出生于福建泉州,一生禅修不辍,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声誉远播东南亚各地。他驻锡鼓山涌泉寺期间,整顿寺风,重振清规,树立法幢,弘传戒法,对福建佛教影响深远。 圆瑛法师为福建古田人,出入诸宗而精通楞严,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的开展。1953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他出任第一任会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 以上四位是近现代福建佛教较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对福建佛教之教育、文化、慈善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直到今天,福建佛教仍然沐浴在他们的余辉之中。 编辑:福建佛教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作为省佛协会长,您对二十一世纪的福建佛教有哪些期待和展望? 学诚法师: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福建佛教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首先是人才不足。尽管这些年来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和一些地方初级佛学院也培养了不少的人才,但仍然存在供不应求的矛盾,尤其是人才的合理使用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仍不能满足要求。针对这一问题,福建佛教必须从佛学院教育的更高处着眼,立足于现在的人才资源,努力地培养国际性的弘法人才。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向前推进,旅游事业这些年来蓬勃发展,一些部门为地方利益驱动,在寺院门前拦路设卡,强卖门票,或投巨资营造佛像等宗教设施,借佛敛财,严重影响佛寺清净庄严的形象,也使我省佛教的对外形象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另外,文物部门借保管文物之名,巧设名目,以谋取部门利益,给佛教寺院管理体制的确立,带来许多麻烦。如此种种现象,不一而足。当然,这些问题不仅在福建存在,全国各地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所以,我郑重呼吁全国佛教界的大德长老们共同来关心这一问题,努力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 再者,寺院的道风、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提高,僧尼的素质教育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佛教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只有如法如律的僧团,才是佛教再发展的原动力。对信仰佛教的在家学佛者,应努力提高他们对佛法的认识,使他们理解佛教的基本理念,树立学佛的正知正见,积极从事有利于社会的慈善福利事业,不盲听盲从其它邪说与邪教,成为一个爱国爱教的信仰者。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来临,佛教必将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世界人类精神信仰的重要支柱。福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人才资源和社会环境,为佛教事业的开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福建佛教界一定要珍惜和把握好这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将教会工作重点集中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上来。作为省佛协会长,我将在我的任期内与教界同仁携手并进,共同创造福建佛教美好的明天。我们期望着二十一世纪佛教的曙光,将会从中国的东南方升起。 |
[论坛小贴士]:
| 返回首页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