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13六般若蜜论第十四(可心整理)校对稿
发起人:释悲华  回复数:2  浏览数:4046  最后更新:2005/8/29 21:59:00 by 禅喜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4/11/23 17:44:00
释悲华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1555
经 验 值:8120
注册时间:2004/3/30
13六般若蜜论第十四(可心整理)校对稿
[金刚心总持论]六波罗密论第十四(可心整理)校对稿
大家好!声音好吗?那好的,调到最大了。
喂,大家好,又到了我们共同学习[金刚心总持论]的时间了,在讲解之前还是让我们净化身心,端正我们的心意来祈请!来祝愿吧!顶礼十方持教大德。诸善知识。顶礼十方一切佛。顶礼十方一切法。顶礼嗡 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萨婆诃。嗡 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萨婆诃。嗡 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萨婆诃。让我们清净意业,嗡 日罗怛诃贺斛 嗡 日罗怛诃贺斛 嗡 日罗怛诃贺斛 。让我们清净身业,嗡 修哆利 修哆利 修摩利 修摩利 萨婆诃 。嗡 修哆利 修哆利 修摩利 修摩利 萨婆诃 。嗡 修哆利 修哆利 修摩利 修摩利 萨婆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我们就直接进入今天经文的讲解,今天我们所要说的是六波罗密论第十四,我们开始涉及到具体的这个说到六度修行的法门了。那么承接以上说的是五根五佛论第十三,以上的已经讲完。今天我们所要说的是关于如何才是六度成就的境界,波罗密的意思我们稍后在解释。然后呢,先请主持人为大家朗读一下这段经文,然后工作人员将经文贴在屏幕上。按顺序来看好么,先学一下。
因为这个欢喜甘露这个朋友他的麦克风的声音可能出不来,那我呢就跟大家一道诵一下经文好吗。
六波罗密论第十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修证。得六波罗密。佛言。若有众生。能舍酒肉不食。能舍财物不贪。能舍恩爱不恋。能舍诸恶不作。能舍人我不争。名得第一布施波罗密。复有众生。能持佛戒。能习佛仪。能降六贼。能断邪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罗密。复有众生。能受人亏。能忍人骂。非来正对。逆来顺受。都无怨恨。返加度脱。名得第三忍辱波罗密。复有众生。能学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讲说。未通务通。未证务证。名得第四精进波罗密。复有众生。能断诛杀。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习禅定。定力如山。魔扰不乱。名得第五禅定波罗密。复有众生。能破无明。能空诸相。能通理法。能决是非。言言的当。字字无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罗密。若人能具六波罗密者。名出生死。名到彼岸。名超三界。名登十地。成佛之数也。
好,我们就读到这里,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经文,讲到六波罗密,六种波罗密,那么先说如何叫波罗密呢?波罗密的意思在过去古印度的意思就是说,一件事情究竟圆满的完成了,就叫做波罗密。
(好了,大家稍等一下,我有些事处理一下。)
好,大家好,刚才出了点事情。好象最近几天我们网络功能不是太好,前几天大家进来都看不见,但是就是说虽然有一些障碍,但是只要坚持来学习,这些困难不要紧的。我们今天来学佛的人,可以说说句心里话,违缘重重。若想真正听闻佛法或者是稍微发心怎么修行,在这个时代总是有很多的障碍,这个障碍可能是来自多方面的这种障碍,因为我们处在这个末世的众生,过去的这种业障都比较重。所以说就像佛经上所说的那样,今日修行者来修行,如果真的发心去修行,走上佛道,就如同要做一场生死决战一般。为什么呢?这个在佛藏经中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就是说,世尊是这样比喻的,因为佛法甚深微妙,能得遇者、能听者、能听正法者,实为不易。他有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有一个甘露瓶,它里面装的是不死的甘露,然后周围有很多天兵天将守护着,如果有谁去喝这个不死的甘露的话,周围的天兵天将那些护卫的神就要阻饶他、就要杀死他,他说若有人不顾一切挺身而进、勇猛直进,他只要一沾甘露瓶他既得不死。然后一切守护这个甘露瓶的所有的天兵天将、所有的神灵都奈他不何。那世尊在这个佛藏中比喻是什么?那这个甘露瓶就比喻什么?比喻真正的佛法,一文一解便得解脱的佛法。那个所谓者就比喻成魔王,一切的干扰一个修行人去修行这样,都比喻为这样的,也就是说我们修行中的种种违缘、恶缘。所以说修行确实要拿出一点精神,一种大无畏的,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精进波罗密里面的精进度来修行。不然的话生死茫茫、生死苦海茫茫无际。我们漂流已久、业力已深。所以说修行莫希望说我修一点点小小的福因,我就能够得到那么大的果报,所以说要去除这颗心来修。今天我们所要说的这个六波罗密说的就是我们熟悉的菩萨六度。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这六度。我们今天呢会稍做解释这六度具体说什么的同时,还要把六度之间的关系和有一些我们平常没有想到的疑难的东西给大家做个分析说明。
好,我们来看一下经文,文殊菩萨问佛是这样问的,我们注意看他怎么问,他说云何修证得六波罗密,这很清楚,就是说我刚才说什么叫波罗密,就是说功德圆满称为波罗密,云何修证。就是说怎么样的一种修证才叫做六种圆满呢?实际上文殊菩萨就是问这个,也就是说这个人六度修好的标准是什么对不对?可以这样理解。也就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才叫做六度修的好修的圆满呢?实际上这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六度法门对吧?依然跟上面一样的世尊这里的言辞都非常简略但却包含的非常广。我们来看,佛说,怎么说这个布施波罗密的。佛言:“若有众生能舍酒肉不食。能舍财物不贪。能舍恩爱不念。能舍诸恶不做。能舍人我不争。名得第一布施波罗密。”好,我们看到这里有个特点,世尊连续用了5个能舍,这五样东西能舍得,世尊说这个叫做圆满波罗密。看到没有,所以说他并没有向人家宣示这个我舍了多少钱,我把多少多少东西给布施了,而是直接的告诉你,若你的心能舍,这个世尊所说的五种舍。也就是再次点出这个金刚心是总持门这样一个特点对吧。所以说能舍酒肉不食,这里面讲的就是说菩萨戒的要求。戒酒这是肯定的,因为经常是烟酒肉不分家的对吧,不吃肉素食,这是菩萨戒的要求。他怜悯众生,不杀众生,而且甚至不吃众生肉,做到持素持斋清净,这个口腹之欲菩萨舍弃了。财物不贪,不管是什么样的财物他都不贪索,若有人向他求财物之布施,他随分随力他都尽量满足,这个就圆满了。能舍恩爱不念。好了,这个就非常清楚了,菩萨心中是远离恩爱的。我们在《楞严经》中都听说过,菩萨者是乃假借世间的爱欲而入娑婆度众生,也就是说《楞严经》上告诉我们,在这个五浊恶世、在我们这个末劫年代,佛是很多的佛菩萨和罗汉化做种种形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劝导我们回入佛道、劝导我们修行得度生死。这些菩萨呢,他虽然也示现种种的形,但是其实他的内心,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是舍恩爱而不念。那这句话说的其实是很严重的,恩爱两个字所谓的恩恩怨怨、爱恨纠缠,这是我们这些凡夫难已割舍的。所以菩萨他具有这种心,他不布施掉内心的恩爱,这是第二重布施所说的。第三能舍诸恶不做,一切恶行他决不去做,在十善业相反的就是十恶业,菩萨一概不做。他的身口意非常之清净,能舍人我不争。好了,这里又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菩萨活在世间,他根本就不追求自我的名利,也不可能因为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权势,乃至一切属于人我的东西菩萨都不争,也就是说佛门中人与世无争。只有内心舍弃了这个人我,他才能真正做到与世无争,是真正的不争,没有什么好争斗的。所以说当菩萨实现这个的时候,菩萨什么都能给,什么都可以舍,丢了不要紧他不会牵挂,因为他人我已经丢弃,所以说叫做能舍人我不争,所以说一个菩萨不可能与人去争论。好,这里世尊说名得第一布施波罗密。我们其他都好理解,我们来说为什么叫第一呢?这个第一并不是说他的波罗密持的第一好。不是,这里是说到六度的顺序。因为在六度里面世尊首先向我们开示布施度,这个六度也是有顺序、有次第的,并不是倒过来说,如果倒过来说世尊就会说先修忍辱后说持戒在说修布施。好,我们所看到的经典中,显然都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说世尊首先宣说布施度。我们继续逐字看下去,回过头来在来分析之间的关系。第二个讲到持戒波罗密。世尊说:“复有众生。能持佛戒。能习佛仪。能降六贼。能断邪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罗密。”好了,这里说到一个持戒,那持戒怎样才算圆满呢?他外在的显现是什么?也就是说他的功德显现在那里呢?世尊这里讲的很清楚,能持佛戒.他能持戒律。他对佛所制定的戒律他非常欢喜,他很乐意去受持。不象我们一些朋友说的,唉呀我很怕持戒,他说我万一持了戒又破了戒怎么办呢?算了在等等吧、在等等。这种现象非常之多,有的人说我不敢去归依啊,归依万一我等一下又做坏了怎么办呢?不是,他没有明白这个,所以说他不能修持戒波罗密,不能修持戒度,所以说这是一个现象。那么完成这个持戒功德的菩萨,他叫做能持佛戒,他肯定首先是欢喜持、乐意持最终达到能够持而无放,好,这里就明白了,所以说我们只有把持戒这个波罗密修成了,我们才可能说真正的能够持守这个戒律对不对,也就是在此之前我们不可能不犯戒对把?犯了戒我们应该忏悔让他还得清净,而并不是我们怕犯戒而不去持戒。所以说这个不是那么一回事,菩萨最终将能持这种果上的功德。能习佛仪。能降六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下面讲到佛仪是什么意思?就是讲到的威仪,前面的佛戒就是我们讲到的戒律。所以我们实际上我们平常说的持戒、持戒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就是说戒什么?那些行为是不当的、不该去做,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另外一个就讲威仪,就是说行为举止上应该合什么样的一种法度。所以包含我们在家所持的居士五戒,也有这样一个佛戒和佛仪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有的人说,我是三宝弟子,但是他进入寺院、塔庙的时候他就非常不恭敬,好象没有一个威仪存在的,这就是他不习佛威仪的缘故。所以说一个持戒成就的,他的圆满的标志应该是什么?能持佛戒。能习威仪。这是一个圆满的持戒,进而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功德呢?能降六贼,能断邪非。错的事情他能知道能断除,最重要的一点,他能在六根门头能够降伏自己随着六尘而不断贪婪流转的这样的一种业习,这方为持戒清净,所以说持戒功德非常重要。若不持戒一个人的心可以讲是狂乱的,都是迷乱的,他在六根门头这个进进出出的,可以讲就是如同《六祖坛经》所说的,截走了自家的珍宝,所以他功德全部泄露,不能够降伏自己的这种妄心,所以说不能圆满这个持戒波罗密。好,这个是关于持戒波罗密就先说到这里。(喂,大家好,这个今天这个语音不太好)我们继续说,我们刚才说过持戒波罗密。这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一点,所谓的持戒乃是持心为戒。能降六贼断邪非,分明是说能够持守自己的心意不外分觅对吧?能节制自己的心意,使他远离非而转向正确的方向。所以说这是持戒波罗密成就的一个特征,而他具体的形式又显示在那里?他能够持守佛戒,能够修习佛的威仪,这就是标准。所以持戒佛经里面说的非常之清楚,是应该以佛所制定的戒律做为标准来行持,而非是世间人制定的所谓的戒律。所以我们听到很多朋友说,我虽然学佛但是我不一定要受戒啊,所以说他感觉受戒好象是一个很为难的一件事情。他完全不知道,若不受戒修行,可以讲你修一切法都成邪魔外道了,虽然言辞简单,其实呢世尊在这里还是提示我们不要轻视这个佛戒。所以他讲能持佛戒。能习佛仪。这方名为持戒波罗密,说到圆满就是说到持戒的标准。所以说我们应该朝这里看最终才能圆满这个持戒波罗密对不对?所以说不要那样理解戒律,认为只要我做一个好人就行了,不。因为佛戒里面所制定的东西实际上也蕴涵了你解脱的无上的方便,而世间的戒律因他没有归依三宝的性质,因为他不是来自无上正觉者佛陀的训诫,所以说你修世间的戒是难以成佛的,可以讲是不会成佛的。这就是要说的我们所能够获得启示的地方,不要忽略这个佛戒的重要。
好,第三点。什么叫忍辱波罗密?忍辱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别人随便怎样问我,我都不回他话对吧?并不是,我们在来看,他说若有众生能受人亏。能忍人骂。非来正对。逆来顺受。都无怨恨。反加度脱。我们来看前面这句话,这个忍辱标准就在这里,我们要学这个东西。能受人亏就是吃亏,我们知道我们人是很难吃亏的,古人有句话说:“吃亏是福”。那么吃亏在菩萨来说是修什么?修忍辱波罗密。这个波罗密修成了菩萨能够成佛,如果修不成,成不了佛。他一句话也就是说你学不会忍你什么都学不成功,所以六波罗密中曾经说到忍辱第一。这个第一不是第一第二的第一,而是说什么?就是说这个最难做到的他能做到,所以叫忍辱第一,都存在一个忍字,所说的忍什么?是吃亏。我们世间平常的人思路不是这样,我们现在很多家长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时候说,在外面不要吃亏,我甚至看到有的家长说,你小孩子在外面打架如果打输了就不要回来见我爸爸。啊,对不对?不要见老爸,你一定要打赢,打赢了他还表扬他儿子很厉害对吧?我们现在如果家庭有孩子在一些学校,因为社会环境的熏染确实有这样的一种教育在里面,孩子好象就是说不能吃亏,好向一吃亏就会被人欺负。理由是现在这个社会太乱了、太坏了,所以说这样教育孩子,但是这条道路走下去呢?远离波罗密之道、远离解脱道。所以说菩萨他要学的反而是能吃亏,为什么菩萨能吃亏呢?我们想想看,菩萨敬仰的是因果。他明白世间的荣辱成败,赢跟亏都离不开因果之规律对不对?如是因如是果,所以说他能忍受吃亏则能获得忍辱波罗密。他非是世间凡情所测度的,所以说要想学佛者,往往是什么?跟世间法倒过来走对吧,这一点大家想想确实很难做到,能受人亏什么事情你都沾不到边对吧。在单位里面工作对不对你老吃亏,理由是你这个人太老实,去帮助人家,好事做了一箩筐结果被人臭骂一顿对吧,所以说他还是吃不了亏。还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能忍别人骂,这点就难了,骂他能忍,这个很难以做到,但是你若能做到你的忍辱就学成就了对吧。这意思很清楚。非来正对。逆来顺受这个就更难了对吧,什么叫非来正对呢?别人害你,你怎么样?你反而却不仇恨他,反而去成全对方,这就叫非来正对。别人骂你,你不骂人家,别人对你有恨你不恨人家,对不对别人不保护你,你反过来来保护别人,对不对别人恩将仇报,你反而仇将恩报,你刚好是反过来,所谓非来正对。好,逆来顺受这个就难中之难了,什么叫逆来顺受?就是说真正的逆来顺受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菩萨都知道为什么我会受这个苦呢?因为往昔我迷失佛心根本,我对众生无有慈悯之心,也就是说我造了很多的业,所以说今天得恶报了。菩萨他就这么想的,凡是遇到吃亏的、凡是遇到不幸的、凡是遇到遭遇的逆境他统统都这个逆来顺受全部都接受他,顺受,而且他还怀着欢喜心来接受。他觉得今天若有人对我修行设置障碍、今天若有人不让我修行、今天若有人对我有怨恨、让我吃亏、对我做种种非法之行,他觉得这都是成就他解脱的一个善知识,这就是忍辱波罗密真正的含义。所谓逆来顺受这句话已经说明了。在看最后一句,都无怨恨反加度脱,这就非常清楚了。要想做到忍辱波罗密就是去除了嗔心,没有任何的怨恨。嗔心并不是说一定要别人说你坏,你才起嗔心,平常没事你不起嗔心,不是的,必须修到这个程度,所以说这就是所谓的非来正对。逆来顺受。反加度脱他。所以说这个名叫第三忍辱波罗密。如果有人修成这样的波罗密,就叫忍辱波罗密,修成了他很快就会成佛的。所以说,还有,举个例子,比如有人问佛,他看了一些大乘经典感到有点害怕。他说那些菩萨打起坐来发这样的愿,他说万一我去打坐打死了怎么办?打坐打出事情万一我死了怎么办?所以他就不能理解菩萨,菩萨为了考验他自己的心是否不退转,所以他发这样的愿,我打坐要宁死不起坐要证得菩提。所以说世尊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了这样一种坚忍的力量。他当时在菩提树下说,若我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我誓不起此坐,所以这个菩萨开始圆满了他的忍辱波罗密了。还有金刚经所说的很多,佛所说的那些过去世曾做忍辱仙人,众生对他恩将仇报、对他割截身体、忍受种种苦,他说没有任何的嗔恨之心对吧,他修这样一个忍辱波罗密,当然这个是忍辱波罗密成就的标志。但是他为何能达到这样的成功呢?他就是从平常的能够吃亏,能够忍别人的骂,别人非来正对,逆来顺受,而逐步逐步的修成的。所以说如是因得如是果,这就是忍辱波罗密。好,我们不多说。
我们在看这个说到精进波罗密怎么讲,他说若有众生能学如来十二部经。就是看佛经,这个能够受持、读诵、书写、讲说。未通务通。未证务证。名得第四精进波罗密。这句话的重点在那里呢?在一个人修法学法的过程中,他努力做到未通务通。未证务证。也就是他不断的精进努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如果说他修行没有证到这个他一定要务必使他证到,如果经文中有一句他不能通达他务必要完全通达,所以说他用这样一种信心来学佛,那这种心被称为精进心。当然,经书上举个例子,是说学经教用这样的心叫精进心。那他不仅仅是光光是读诵、受持经典对不对?比如说修禅定也好、修布施也好、修忍辱也好都有存在这颗有没有精进心的问题。所以说未通务通。未证务证。也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没有达到的、没有通达的这个叫做精进波罗密。所以说菩萨的四宏誓愿也有这样一句话:“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这里面也蕴涵着这个精进,他不会停的,一直不断的努力到成佛为止,这个叫精进波罗密。体会这个精进的精神,好,也只有精进的努力才能冲破重重的障碍成就佛道。我刚才前面也举个例子,在我们这个末法时代,投生在这个浊恶世间的众生可以讲从无始以来带来业障都很深重的,刚才举个例子那个不死的甘露瓶,你必须精进勇猛的冲上前去,哪怕一触到甘露一滴,你将永脱生死,所以说要有这种勇气。好,才能也脱生死。这就是精进波罗密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继续在往下说。
什么叫做禅定波罗密?这里面世尊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修禅定,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内容。也没告诉我们世间禅、出世间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禅等等,诸如此类的禅定具体是怎么个具体修行法。他反而告诉我们一个禅定真正显示出来的功用是什么?我们来看,能断诛杀。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习禅定。定力如山。魔扰不侵。名得第五禅定波罗密。我们来分析一下,(网络出问题)。喂大家好,又掉线了,哈哈!没有关系,这个叫“我”的这个朋友,你不要这个时候问我这么多的问题,我正在讲解,没有时间回答你,你这样会干扰我的视线,好吗?好,我们继续讲这个禅定这个般若蜜。这我最先也说过,我们讲说[金刚心总持论]是为了有针对性的来讲,并不是很详细完整的来讲,所以说我们呢抓住一些重点一些联系我们实际现实的说一些东西,这是原来的用意所在。我们来分析什么叫禅定波罗密,我们来看一句一句分析,他说能断诛杀。为什么能断诛杀名为禅定,这里面说到一个问题。你看说定力如山对不对?就是说你什么人怎么迫害我,我们前面讲修行忍辱波罗密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一点如果你心定不住,你就火了就冲上去和他打架呢?这举个例子对吧,说明这个修定能断诛杀那么他的功用就显现的是什么?就显现在这个地方,他能忍得住,我们能够去行诛杀之业,往往都是因为心不能安忍对吧?也可以从这里说我们就很清楚,世尊在这里面也说到一点,等于说也告诉我们要想成就这个忍辱波罗密,这个禅定的修行是他的因,这个略为解释。好,再看第二这个能止妄念。这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妄念?我们不用说其他的,我们经常也听到有一些朋友比如说,他说我的脑袋里面想什么问题啊?我总是不停的想,我不能让他不想。好,注意了这个就叫不能止息妄念。一个有禅定能力的修行者,他不会有这样的困扰,他的念头能起则起、不起就不起,他有这样的功用。他不会出现一种好象我昼夜想个不停,象有的人不停的想,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一波又一波,最后变成神经衰弱,神经衰弱进而一步又导致神经精神分裂症。所以说今天,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刚有几个朋友去我们这边精神病院去看,他说走进去的时候心里非常难受,为什么?他看到精神病院里很多年轻人,有的长相都很不错的,可是他们却在精神狂乱之中,而其中很多都是一种精神分裂的症状。这里面究竟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一个不能止息妄念,妄念不停的奔跑最后就向脱缰的野马终究导致神经衰弱、精神分裂。所以说禅定的修习可以治这个病,这就是能止妄念说到给我们的提示。好,我们在来看第三能除昏散。什么叫能除昏散?昏就是昏沉,散就是散乱。我们的心之所以说不是平静的,有什么事情可以表现呢?他要么就处在散乱中,心不断的掉举对不对,想这想那,一想什么事情就放不下对不对?比如说我们来修一个定,先念住我们自己的呼吸,念住才一会,数才数一会,念头就跑到今天早上干吗?后天又干吗?是不是?这叫散乱。有个这样一个故事,上帝有个大成就者叫米拉日巴。米拉日巴据说有一次他去化缘到了一家门口,这个人也是修行人,他在屋里打坐,他说我在打坐工夫怎么了得,不见客等等,所以懒得出来给米拉日巴饭吃。然后那,他打坐打完了,他出来了见到米拉日巴,米拉日巴说,他说你是不是这个在算钱的时候把一只牛尾巴的价格没算上去,他大吃一惊,为什么 ?因为他实际上在楼上打坐的时候他的心在到处跑、在散乱。他在想明天把家里这头牛怎么卖出去,这个头值多少、脚值多少,计算这个,所以他大吃一惊。米拉日巴是修行大成就者,他未问之而获他心通,所以说他一下子就点出了他这点,他感到非常之惭愧。这个我们只是我们举个例子而已,这个就叫做散乱心。当我们打坐的时候妄念分飞,总是不能够把心念原于我们今天该做的事情。比如说你在课诵,你在课诵,这边在:“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释迦牟尼佛。这边在念佛那边头脑却跑了,所以说你真的能静心坐下来,比如说诵一本金刚经,或者是做你的早晚课诵,一心一念,念念相应,这个无形也在修定。所以说他已经把这个修行的法门方便善巧的包含在里面去了,这叫散乱的心。另外一个叫昏,昏就是昏沉,昏沉就是说从迷迷糊糊、他心生疑惑到最后睡着了,这叫做昏沉。而这两种心就是很大的障碍,也就说昏散也就是说所谓的昏沉和散乱,这是说我们的心不能平静、不能得定的最大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克除,他这里面讲能除昏散,所以称为禅定。也就是他前面这样说能断诛杀。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习禅定。大家看这四句话,实际上他已经说了四个次第的顺序,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说能断诛杀摆在第一位呢?因为若多杀业者,杀生业重者,多生以来欠众生的命债,那么他开始修习禅定的时候,这些可以讲他都会有很多杀业很重的人修习禅定那些怨亲债鬼统统来找他。他根本坐不下来,可能他修不了多久,打坐打不了多久,就走火入魔去了。所以说不要忽略这个福业的修行、不要忽略资粮的积累、不要忽略罪业的忏悔。应该多行放生,应断诛杀。所以说有了这个基础,然后进一步,首先要止息妄念。什么叫止息妄念?就是先修静心,先把自己的心念训练的能够安置在禅修的对象中对吧?你要做好这样的工作,进而一步心能起正念正知以后,然后在进一步去驱除昏沉与散乱,这样才能够修习禅定。对不对,所以说他实际上已经把修习禅定的过程寥寥几言为我们提示出来了,所以我们不必去超越这个次第去修行。好,最后他说定力如山。魔恼不乱名得第五禅定波罗密。好,这时功用产生了,任何的干扰不能干扰他,这就成就了禅定波罗密。好,当我们临终的时候,我们知道人临终的时候种种的境界都将出现。向《楞严经》里面所说的一生善恶全部显现,生为顺流死逆流,在这个生死逆顺交会之处,当一个众生当我们临终的时候在他的心像里面显现出种种境界。有恐怖的、有值得贪爱的、有令人感到昏迷的等等这种心像显现出来的时候,若你没有禅定力,请问你如何把得定做得主?你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能把得定做得主,你说我一生念佛那佛在那里?所以说不管你修习什么法门,这种禅定力量的获得都是需要的。这就是所说的能够定力如山。魔恼不侵。所以说应该修习禅定,经书在赞叹这个禅定功德的时候,甚至他有这样说,楞严经里面说,世间之人不修禅那不得智慧,也就是说你要想真正开发智慧不修禅定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持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说禅定非常重要。龙树菩萨也这样说,不修禅定是不会解脱的。好,简略的说到这个禅定,很显然指的就是平常的三昧,是定力的修习。
最后看什么叫做第六般若波罗密。他说复有众生能破无明。能空诸相。能通理法。能决是非。言言得当。字字无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罗密。这个我们不多说,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能够空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能够投师口诀得正知见、得正见,就是五根显示五佛之神通力量,这个人叫成就般若波罗密。那般若波罗密最后提到,也就说明了什么呢?前面的修习导致最后成就般若的修习。那么他体现在那里呢?破除这个无明空掉一切相的执著,贯通理法,也就是说他经书拿起来他全部看得通,可以讲就是说他开了慧解。不管什么问题拿过来他一看便通,不管什么样的经书拿过来他就能明辩是非就知道对错,不管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话他一听就明白对还是不对,如理还是不如理,这个叫做智慧的成就所以说我们佛门中最终成就是在智慧中成就的。那阿罗汉也是从智慧中解脱出来的,他悟破了人我空。因这个智慧为因,而实现了一切功德的圆满,所以说智慧最终所求。他说这个就叫什么呢?叫做般若波罗密。他显现为言言得当,字字无差。这说明什么呢?他能说法,他说出来的话,左说右说、上说下说都不违背经意。你都能从他的话中在经典上找到他的依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实际上是已经通达的缘故,好了,这叫般若的成就,实为不易。所以经书最后说,若人能具六波罗密者,这六种波罗密完全圆满了,名出生死。名到彼岸。名超三界,名登十地。成佛之数也。这句话已经说完了。也就是说一切菩萨所行的就是这个六度波罗密,也就是说佛说一切法已经包含在这个六度波罗密里面去了。你看佛经里面说到般若智慧的时候,六百部般若经典对吧?如果把他意思浓缩一直浓缩在一本《金刚经》上,如果在把《金刚经》加以浓缩、浓缩在《心经》上对吧?浓缩成“摩诃般若波罗密”对吧?这里面都在说这个“般若波罗密”的功德。然后经书里面三藏十二部也讲到如何持戒,也讲到如何修布施、如何修禅定、如何修精进,这些都是佛经所宣说的法,统统包含在我们今天所说的六度里面,所以菩萨修行的六度被称为六度万行。好了,这个六度波罗密第十四我们略讲到如此。另外最后还有一些提示出来,给大家一个思考,也就是说为什么佛说六度却不说四度呢?也就是有人说离开戒就没有忍,离开智慧就没有定,也就所谓的说还不如说四波罗密。如果能忍恶不还名为戒,如果修禅定心不放逸那么就是智慧,所以说戒就是忍,慧就是定,所谓的离慧无定,离定无慧,是故慧既是定,定就是慧,离戒无精进,离精进没有戒律,所以说戒律就是精进,精进就是戒律,离开布施就没有精进,离开精进就没有布施,所以说施布施就是精进,那精进就是布施,所以说没有这个六波罗密,是不是这样呢?不是的。这里面涉及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六度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他一定要说六度,为什么?因为很清楚我们前面也有这样的一种提示过,智慧可以说是因,布施是果,成就布施的果来自因。那么精进是他的因,那么成就持戒是他的果,三昧也就是禅定是他的因那么忍辱是他成就的果对吧?能忍诛杀,最终不是成就忍辱波罗密么?所以说因和果他不能唯一,所以说应该有六波罗密,而不是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可以把六波罗密合并为四波罗密。这是一,所以说,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其他的本来想深继续下去说,说到关于布施、忍辱,比如说忍辱呢可以说生忍,法忍,无声法忍等等,我们今天先不从这个角度去说,今天我们说这些目的还在与就是说真正明白怎么样才是真正成就了六度。那么举个例子,这布施波罗密成就,是不是说凡是那些贫穷的人都得到菩萨的布施,他们都离开了这种贫穷叫做布施波罗密成就了呢?若做这样理解的人他肯定是不知道什么叫布施波罗密。试想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对吧?那么好了,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那为什么今天还有那么多的人在贫穷困苦中呢?难道是佛的布施波罗密没有成就吗?好,想到这里就明白了,所谓的成就是讲我们的心已经能够做到舍弃对吧?我们的心已经圆满的舍弃,所以说佛最早为我们开示什么?布施波罗密。然后进一步为了让我们能够在布施的时候,能够调众生的心,能够在布施的时候离开贪爱,所以佛又说了持戒对吧?好了,在为了能够在布施的时候舍离,能够忍受这种东西布施出去这种舍离的心,所以佛又告诉我们要修忍辱波罗密。好了,修了这个忍辱波罗密为了在布施的时候让心欢喜,而且能够不问时节,不管什么时候他能够修这个布施。所以佛又说了精进波罗密。好了,那么在精进努力的维护行善布施的时候呢,又能够保持在布施的时候心性专一,如有任何的乱想,安定、稳如太山。所以佛又说到这个禅定波罗密。然后在这个时候为了进一步让众生在广行以上五度的基础上,他能够在布施的时候却不是为了受这个生死乐,也就是说他的功德不是回向一切世间法的相,而是回向出世间的离欲境界。而为了求得究竟无所得的佛果----涅磐境界。所以说最后在说到智慧波罗密,所以说以布施为开头以智慧为结束,圆满的完成世尊依次为我们开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样的一个六度的过程。所以说若能圆满的修持成这六度波罗密,那成佛有数了,就是绝对登第有数了,成佛有数,这就是世尊今天为我们开示的,这个修行法门的六度波罗密部分。好,今天呢言不达意,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请悲华禅师开示:
1.请问师父:我们在修炼过程中是不是随时面对一些考验,比如忍辱、历境练心,未修行前并没有现在这样常常出现的矛盾?
师父开示:喂,好,大家好,这个问题我听清楚了,等一下,我屏目不要滚过去,这个呢这几天我可能就是有些中暑吧,说话吃力一点不要紧,说得不是很清晰啊,这个讲到我们在修炼过程中是不是这样修忍辱来历境练心,前半部分说的是完全正确的,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修忍辱,怎么样叫忍辱呢?他经书这样描述到,乃至于恶人来割我的身体,都能够忍受不起嗔恨心,这个叫忍辱的圆满完成。所以忍辱要朝向这个方向,不管出现什么事情,我们都经得起考验、都怀着一颗坚忍的心,这是可以锻炼出来的,所以说这个忍辱,当然越来越高的忍辱来自于越来越高的智慧。好了,这个前半部分我想是说的很好的,可是后面所谓出现的矛盾我就听不懂了。什么叫矛盾呢?矛盾如果说心有疑问、疑惑,因为对佛法没有正信,因为正知见没树立、因为无知,可能会有种种的矛盾抉择上的矛盾。因为忍辱这个不存在一个矛盾,忍辱只是说能忍和不能忍,这不叫矛盾。所以修行上出现的种种矛盾,这是知见上的问题,是有没有正信的问题,就是说你的疑心,这个疑心的障碍还没有去除的问题,这个并不涉及到这个问题。所以说确实我们说完这六度,等于说我们是朝六个方向去看我们的修行,修行的奥道就在这里。所以说为了修行而能忍受一切,这个就是菩萨所修的忍辱。好,我就说到这里。好吧。
2.请问师父,六般若波罗密是次第修习还是一起修习。修成六般若波罗密就决定成佛么?
师父开示:这个问题问的蛮有深度的,刚才我在最后也有讲过,可以讲六度波罗密世尊是一一宣说。他首先向人开示布施波罗密,然后围绕着这个布施波罗密,为了能够在布施的时候舍离这种贪心而修的持戒波罗密。为了在持戒的同时能够安忍这种舍弃的心,又开始了忍辱波罗密对吧。为了在忍辱的过程中修心安忍不动,又开始了禅定波罗密。为了在圆满前面六度基础上,为了让舍弃世上的贪着之心,朝向究竟无所得的菩提涅磐而又开始了般若波罗密。当这个菩萨完全圆满了般若波罗密的时候,可以讲六度波罗密才真正全部圆满了。所以说六度首先从布施度开始,最终在般若度上究竟圆满。而在具体的修行过程中呢,这六度又为因果,正如我后面所说的那样,比如说禅定是忍辱的因对吧,修禅定可以修成忍辱,那智慧就涉入其中,所以说在具体的修行过程中,应该来说是六度齐修,这在修行的道路上是这样的。如果说从果位上来说,应该最后圆满的是般若波罗密六度就完全圆满了。是这样,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的人就单单修个忍辱波罗密,千百生中能忍一切苦。有的就修个持戒波罗密,有的就修个布施波罗密,有的菩萨也许就是说他好几次都在修个布施波罗密,他没有圆满的修六度波罗密。但是要想圆满的完成佛道、究竟成就佛道,这六波罗密必须全部圆满修成,而圆满修成最后的标志应该在般若波罗密完全成就。好吧,所以说这六可分又不可分,有次第又可以说不是一种机械的次第。好,就说到这里。
3.请问师父在繁杂和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如何修好定力?
师父开示:好,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刚才都明白了什么叫修定力,修定力就是不乱,不被妄念干扰不乱。他也是需要修习的一个方面,也可以说他通过修炼可以获得定力。那么这里说到如何在生存环境中,繁杂和竞争激烈中修好定力,这话应该这么理解,首先我们这个环境特别是在家你们这些居士,很多居士他本身就处在繁杂和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中。这是你已经有的环境,也就是说你现在的一个果报,你生长的世界是这样,包括现在很多的特别在都市中的出家人,我想他也可能无形中也处在这样的一个很混乱很复杂很多外缘干扰的生存环境中。当然因为我的出家生活主要时间是在寂静的山林中度过的,我很少在修行的时候进入繁杂的城市来修行。那么这里讲到一个问题,对吧,是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在繁杂充满外界干扰的环境中去修习我们的定力呢?显然按照经书上所说,这个不适合于初业菩萨,什么叫初业菩萨?就是未成就定力的修行者,应该选择寂静阿兰那处来修行,尽量在这种环境中创造这种没有外界干扰寂静处来修行,哪怕一天只有半个小时,我觉得功德无量。因为不可能,你的定力没有成就,在这种生存的外缘中你内心只有烦乱,你怎么能够修定力呢?所以说若你能在寂静处修定力,然后呢又利用平常的学习生活,随境来磨练自己的定力,那这样修行才叫圆满。若你忽略了专修,若你忽略了在你不懂得初修的时侯必须去一定要千方百计去找寂静处来修成自己的定力,而你一味的寄托于可以在纷繁复杂和外界干扰中修成禅定,我觉得这是难行之道。很难的,你的定力很难增长,这个要等到你真的成就了,真的要到相当程度的时候才能出来。所以说我们为什么出家人修行要割截外缘受持戒律。我们持戒持戒就有这一成含义在里面,戒首先就把你外缘给切断了对吧?你外缘切断了就容易使你有一颗平静的心,来专门的进入佛法的修行,所以说这点很重要。所以不管怎么多累多辛苦因缘多复杂,还是能够尽量的抽出时间来,然后让自己的善根和福德慢慢增长了,也许你的福报就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有时间专门的来修行,我相信这样你才能够修成定力对吧?否则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三就回答到这里,我们来再回答一个问题。
4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如果人人都舍弃恩爱出家成佛了,那谁来创造物质财富让我们可以生活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中呢?
师父开示:哈哈,好,最后一个问题最好,我们来看一下啊,不要紧休息,看最后一个问题,这个很多说法不要紧。这里这个朋友就提到,其实这个问题就说明什么?就说明你对我们这个城市间真的很留恋,你觉得我们这个世间真的很美好,其实我不这么看。我觉得我们这个世间生存的环境不是一种舒适,我们日日承受着这种生死无常的煎熬,不管在舒适的环境他都有生老病死对吧?他还是很痛苦的,就是从真正的来说,从出世间来看,从法乐来看,就是所谓我们目前的生存的你所感报的这个国土的世界是很苦的。好了,如果人人都出家修行去了,你是不是说就没有这么多的财富出家人就没有办法生活。你不知道,佛经在里面说的很清楚,其实并不用担心这个。而是真的没有这么好的事情,人人都会觉悟这个世间而去出家修道。如果真的这个满世界的人都跑去出家修道,那个释迦牟尼佛说,因为过去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他真的是布施圆满波罗密。他积累了无量的福报,他呢用他白豪象光的千亿分之一的功德可以保证这个世间上出家人的衣物无忧。还有再者如果哪怕这个世间的凡人不供养出家人了,佛陀说天上的天神依然会欢喜供养这个修行者,这个修行者永远不存在一个没饭吃的问题。然后好了,我们这个世界,我们现在觉得这个世界非常好,我们沉迷于财色名食睡之中,我们沉迷于我们现在的物质文明中,沉迷于这种贪爱中而不是说这个世间好或不好,这个世间本身是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业力所感报而来的。如果你的心清净了,如果你的心庄严了,你所感报的世间是佛国净土,我想西方极乐世界远远胜过我们所感报的这个娑婆世界的景象。对吧,不要说是娑婆世界就是天上天人的世界也比这个人间要好多了对吧?所以说没有这样的苦难的世间换来的都是成佛的世界,都是净土那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这样想的朋友呢他是在担心啊,担心这个世界上这种一点点的快乐是否会消失,他却不知道失去这些和得到的是那么多那么多的清净解脱。所以说佛法来到世间确实是难以让众生信解,所以说要生起对解脱涅磐的心乐。这样这种心升起了同时升起了对轮回苦的厌离心,这个人才真正的踏上了佛道的解脱,他不断的修行布施,他对自我执著的贪爱越来越轻微乃至最后没有了,那么他就自在解脱了。好吗?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不要担心这个世界的人都出家,我是担心呢,说了半天很多人说出家却没几个要真正出家的,我不担心这个世界舒适的环境没了,我倒担心这个人间为什么不早日实现佛国净土呢?好,今天晚上的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各位朋友,谢谢大家。

[此帖子已被 心海 在 2005-8-15 20:45:18 编辑过]

[念无常]一切皆空,爱却未空,生----是多么恐怖![念恩]一切功德来自上师,要一心依止。[愿生娑婆净土]南无浊世怙主本师释迦文佛!南无未来教主弥勒尊佛!南无兜率天上法花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念事业]默默耕耘几十年,且看那时侯的因我缘起的佛教会怎样?!    
2005/8/28 20:54:00
天心月圆





大学本科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266
经 验 值:1878
注册时间:2004/4/2

[此帖子已被 天心月圆 在 2005-8-30 21:24:33 编辑过]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2005/8/29 21:59:00
禅喜





博士研究生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377
经 验 值:882
注册时间:2004/4/2

<金刚心总持论> 六波罗密论第十四

(可心整理)校对稿

大家好,又到了我们共同学习<金刚心总持论>时间了,在讲解之前还是让我们净化身心,端正我们的心意来祈请!来祝愿吧!

顶礼十方持教大德、诸善知识!顶礼十方一切佛!顶礼十方一切法!

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萨婆诃(三遍)。

让我们清净意业,嗡 嚩日罗怛诃贺斛(三遍)。

让我们清净身业,嗡 修哆利 修哆利 修摩利 修摩利 萨婆诃(三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我们就直接进入今天经文的讲解,今天我们所要说的是六波罗密论第十四,我们开始涉及到具体的这个说到六度修行的法门了。那么承接以上说的是五根五佛论第十三,以上的已经讲完。今天我们所要说的是关于如何才是六度成就的境界,波罗密的意思我们稍后在解释。然后呢,先请主持人为大家朗读一下这段经文,然后工作人员将经文贴在屏幕上。按顺序来看好么,先学一下。
六波罗密论第十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修证。得六波罗密。佛言。若有众生。能舍酒肉不食。能舍财物不贪。能舍恩爱不恋。能舍诸恶不作。能舍人我不争。名得第一布施波罗密。复有众生。能持佛戒。能习佛仪。能降六贼。能断邪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罗密。复有众生。能受人亏。能忍人骂。非来正对。逆来顺受。都无怨恨。返加度脱。名得第三忍辱波罗密。复有众生。能学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讲说。未通务通。未证务证。名得第四精进波罗密。复有众生。能断诛杀。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习禅定。定力如山。魔扰不乱。名得第五禅定波罗密。复有众生。能破无明。能空诸相。能通理法。能决是非。言言的当。字字无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罗密。若人能具六波罗密者。名出生死。名到彼岸。名超三界。名登十地。成佛之数也。
  好,我们就读到这里,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的经文,讲到六波罗密,六种波罗密。那么先说如何叫波罗密呢?波罗密的意思在过去古印度的意思就是说,一件事情究竟圆满的完成了,就叫做波罗密。
  好,大家好,刚才出了点事情。好象最近几天我们网络功能不是太好,前几天大家进来都看不见。但是虽然有一些障碍,只要坚持来学习,这些困难不要紧的。我们今天来学佛的人,可以说说句心里话,违缘重重。若想真正听闻佛法或者是稍微发心怎么修行,在这个时代总是有很多的障碍,这个障碍可能是来自多方面的,因为我们处在这个末世的众生,过去的这种业障都比较重。所以说就像佛经上所说的那样,今日修行者来修行,如果真的发心去修行,走上佛道,就如同要做一场生死决战一般。为什么呢?这个在佛藏经中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世尊是这样比喻的,因为佛法甚深微妙,能得遇者、能听者、能听正法者,实为不易。他有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有一个甘露瓶,它里面装的是不死的甘露,然后周围有很多天兵天将守护着,如果有谁去喝这个不死的甘露的话,周围的天兵天将那些护卫的神就要阻挠他、就要杀死他,他说若有人不顾一切挺身而进、勇猛直进,他只要一沾甘露瓶他既得不死。然后一切守护这个甘露瓶的所有的天兵天将、所有的神灵都奈他不何。那世尊在这个佛藏中比喻是什么?那这个甘露瓶就比喻什么?比喻真正的佛法,一文一解便得解脱的佛法。那个所谓者就比喻成魔王,一切的干扰一个修行人去修行这样,都比喻为这样的,也就是说我们修行中的种种违缘、恶缘。所以说修行确实要拿出一点精神,一种大无畏的,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精进波罗密里面的精进度来修行。不然的话生死茫茫、生死苦海茫茫无际。我们漂流已久、业力已深。所以说修行莫希望说我修一点点小小的福因,我就能够得到那么大的果报,所以说要去除这颗心来修。今天我们所要说的这个六波罗密说的就是我们熟悉的菩萨六度。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这六度。我们今天呢会在稍做解释这六度具体说什么的同时,还要把六度之间的关系和有一些我们平常没有想到的疑难的东西给大家做个分析说明。
  好,我们来看一下经文,文殊菩萨问佛是这样问的,我们注意看他怎么问,他说云何修证得六波罗密,这很清楚,就是说我刚才说什么叫波罗密,就是说功德圆满称为波罗密。云何修证,就是说怎么样的一种修证才叫做六种圆满呢?实际上文殊菩萨就是问这个人六度修好的标准是什么对不对?可以这样理解。也就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才叫做六度修的好、修的圆满呢?实际上这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六度法门对吧?依然跟上面一样的世尊在这里的言辞都非常简略但却包含的非常广。我们来看,佛怎么说这个布施波罗密的。佛言:若有众生能舍酒肉不食。能舍财物不贪。能舍恩爱不恋。能舍诸恶不做。能舍人我不争。名得第一布施波罗密。好,我们看到这里有个特点,世尊连续用了五个能舍,这五样东西能舍得,世尊说这个叫做圆满了波罗密。看到没有,所以说他并没有向人家宣示我舍了多少钱,我把多少多少东西给布施了,而是直接的告诉你,若你的心能舍。这个世尊所说的五种舍,也就是再次点出这个金刚心是总持门这样一个特点对吧。所以说能舍酒肉不食,这里面讲的就是说菩萨戒的要求。戒酒这是肯定的,因为经常是烟酒肉不分家的对吧。不吃肉素食,这是菩萨戒的要求,他怜悯众生,不杀众生,而且甚至不吃众生肉,做到持素持斋清净,这个口腹之欲菩萨舍弃了。财物不贪,不管是什么样的财物他都不贪索,若有人向他求财物之布施,他随分随力他都尽量满足,这个就圆满了。能舍恩爱不恋,好了,这个就非常清楚了,菩萨心中是远离恩爱的。我们在《楞严经》中都听说过,菩萨者是乃假借世间的爱欲而入娑婆度众生,也就是说《楞严经》上告诉我们,在这个五浊恶世、在我们这个末法年代,佛是很多的佛菩萨和罗汉化做种种形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劝导我们回入佛道、劝导我们修行得度生死。这些菩萨呢,他虽然也示现做种种的形,但是其实他的内心,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是舍恩爱而不恋。那这句话说的其实是很严重的,恩爱两个字所谓的恩恩怨怨、爱恨纠缠,这是我们这些凡夫难已割舍的。所以菩萨他具有这种心,他不布施掉内心的恩爱,这是第二重布施所说的。第三能舍诸恶不做,一切恶行他决不去做,十善业相反的就是十恶业,菩萨一概不做。他的身口意非常之清净。能舍人我不争,好了,这里又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菩萨活在世间,他根本就不追求自我的名利,也不可能因为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权势,乃至一切属于人我的东西菩萨都不争,也就是说佛门中人与世无争。只有内心舍弃了这个人我,他才能真正做到与世无争,是真正的不争,没有什么好争斗的。所以说当菩萨实现这个的时候,菩萨什么都能给,什么都可以舍,丢了不要紧他不会牵挂,因为他人我已经丢弃,所以说叫做能舍人我不争,所以说一个菩萨不可能与人去争论。好,这里世尊说名得第一布施波罗密。我们其他都好理解,我们来说为什么叫第一呢?这个第一并不是说他的波罗密持的第一好。不是,这里是说到六度的顺序。因为在六度里面世尊首先向我们开示布施度,这个六度也是有顺序、有次第的,并不是倒过来说,如果倒过来说世尊就会说先修忍辱后说持戒在说修布施。好,我们所看到的经典中,显然都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说世尊首先宣说布施度。我们继续逐字看下去,回过头来在来分析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讲到持戒波罗密。世尊说:复有众生。能持佛戒。能习佛仪。能降六贼。能断邪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罗密。这里说到一个持戒,那持戒怎样才算圆满呢?他外在的显现是什么?也就是说他的功德显现在那里呢?世尊这里讲的很清楚,能持佛戒,他能持戒律。他对佛所制定的戒律非常欢喜,很乐意去受持。不象我们一些朋友说的,唉呀我很怕持戒,他说我万一持了戒又破了戒怎么办呢?算了再等等吧、再等等。这种现象非常之多,有的人说我不敢去归依啊,归依万一我等一下又做坏了怎么办呢?不是,他没有明白这个,所以说他不能修持戒波罗密,不能修持戒度,所以说这是一个现象。那么完成这个持戒功德的菩萨,他叫做能持佛戒,他肯定首先是欢喜持、乐意持最终达到能够持而无犯,好,这里就明白了,所以说我们只有把持戒这个波罗密修成了,我们才可能说真正的能够持守这个戒律对不对,也就是在此之前我们不可能不犯戒对把?犯了戒我们应该忏悔让他还得清净,而并不是我们怕犯戒而不去持戒。所以说这个不是那么一回事,菩萨最终将能持这种果上的功德。能习佛仪。能降六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下面讲到佛仪是什么意思?就是讲到的威仪,前面的佛戒就是我们讲到的戒律。所以我们实际上我们平常说的持戒、持戒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就是说“戒什么”,哪些行为是不当的、不该去做,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另外一个就讲威仪,就是说行为举止上应该合什么样的一种法度。所以包含我们在家所持的居士五戒,也有这样一个佛戒和佛仪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有的人说,我是三宝弟子,但是他进入寺院、塔庙的时候他就非常不恭敬,好象没有一个威仪存在的,这就是他不习佛威仪的缘故。所以说一个持戒成就的,他的圆满的标志应该是什么?―――能持佛戒、能习威仪。这是一个圆满的持戒,进而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功德呢?―――能降六贼,能断邪非。错的事情他能知道能断除,最重要的一点,他能在六根门头能够降伏自己随着六尘而不断贪婪流转的这样的一种业习,这方为持戒清净,所以说持戒功德非常重要。若不持戒一个人的心可以讲是狂乱的,都是迷乱的,他在六根门头这个进进出出的,可以讲就是如同《六祖坛经》所说的,截走了自家的珍宝,所以他功德全部泄露,不能够降伏自己的这种妄心,所以说不能圆满这个持戒波罗密。好,这个是关于持戒波罗密就先说到这里。(喂,大家好,这个今天这个语音不太好)我们继续说,我们刚才说过持戒波罗密。这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一点,所谓的持戒乃是持心为戒。能降六贼断邪非,这分明是说能够持守自己的心意不外分觅对吧?能节制自己的心意,使他远离非而转向正确的方向。所以说这是持戒波罗密成就的一个特征。而他具体的形式又显示在那里?他能够持守佛戒,能够修习佛的威仪,这就是标准。所以持戒佛经里面说的非常之清楚,是应该以佛所制定的戒律做为标准来行持,而非是世间人制定的所谓的戒律。所以我们听到很多朋友说,我虽然学佛但是我不一定要受戒啊,所以说他感觉受戒好象是一个很为难的一件事情。他完全不知道,若不受戒修行,可以讲你修一切法都成邪魔外道了,虽然言辞简单,其实呢世尊在这里还是提示我们不要轻视这个佛戒。所以他讲能持佛戒、能习佛仪。这方名为持戒波罗密,说到圆满就是说到持戒的标准。所以说我们应该朝这里看,最终才能圆满这个持戒波罗密对不对?所以说不要那样理解戒律,认为只要我做一个好人就行了。不,因为佛戒里面所制定的东西实际上也蕴涵了你解脱的无上的方便,而世间的戒律因他没有归依三宝的性质,因为他不是来自无上正觉者佛陀的训诫,所以说你修世间的戒是难以成佛的,可以讲是不会成佛的。这就是要说的我们所能够获得启示的地方,不要忽略这个佛戒的重要。
  好,第三点。什么叫忍辱波罗密?忍辱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别人随便怎样问我,我都不回他话对吧?并不是,我们在来看,他说若有众生能受人亏。能忍人骂。非来正对。逆来顺受。都无怨恨。反加度脱。我们来看前面这句话,这个忍辱标准就在这里,我们要学这个东西。能受人亏就是吃亏,我们知道我们人是很难吃亏的,古人有句话说:吃亏是福。那么吃亏在菩萨来说是修什么?修忍辱波罗密。这个波罗密修成了菩萨能够成佛,如果修不成,成不了佛。他一句话也就是说你学不会忍你什么都修不成功,所以六波罗密中曾经说到忍辱第一。这个第一不是第一第二的第一,而是说什么?就是说这个最难做到的他能做到,所以叫忍辱第一,都存在一个忍字。首先必须忍什么?就是吃亏。我们世间平常的人思路不是这样,我们现在很多家长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时候说,在外面不要吃亏,我甚至看到有的家长说,你小孩子在外面打架如果打输了就不要回来见我爸爸。啊,对不对?不要见老爸,你一定要打赢,打赢了他还表扬他儿子很厉害对吧?我们现在如果家庭有孩子在一些学校,因为社会环境的熏染确实有这样的一种教育在里面,孩子好象就是说不能吃亏,好向一吃亏就会被人欺负。理由是现在这个社会太乱了、太坏了,所以说这样教育孩子,但是这条道路走下去呢,远离波罗密之道、远离解脱道。所以说菩萨他要学的反而是能吃亏。为什么菩萨能吃亏呢?我们想想看,菩萨敬仰的是因果,他明白世间的荣辱成败,赢跟亏都离不开因果之规律对不对?如是因如是果,所以说他能忍受吃亏则能获得忍辱波罗密。他非是世间凡情所测度的,所以说要想学佛者,往往是什么?跟世间法倒过来走对吧,这一点大家想想确实很难做到,能受人亏,什么事情你都沾不到边对吧。在单位里面工作对不对你老吃亏,理由是你这个人太老实,去帮助人家,好事做了一箩筐结果被人臭骂一顿对吧,所以说他还是吃不了亏。还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能忍别人骂,这点就难了,骂他能忍,这个很难以做到,但是你若能做到你的忍辱就学成就了对吧。这意思很清楚。非来正对、逆来顺受,这个就更难了对吧,什么叫非来正对呢?别人害你,你怎么样?你反而却不仇恨他,反而去成全对方,这就叫非来正对。别人骂你,你不骂人家,别人对你有恨你不恨人家,对不对?别人不保护你,你反过来来保护别人,对不对?别人恩将仇报,你反而仇将恩报,对吧!你刚好是反过来。非来正对、逆来顺受,这个就难中之难了,什么叫逆来顺受?就是说真正的逆来顺受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菩萨都知道为什么我会受这个苦呢?因为往昔我迷失佛心根本,我对众生无有慈悯之心,也就是说我造了很多的业,所以说今天得恶报了。菩萨他就这么想的,凡是遇到吃亏的、凡是遇到不幸的、凡是遇到遭遇的逆境他统统都这个逆来顺受全部都接受他,顺受,而且他还怀着欢喜心来接受。他觉得今天若有人对我修行设置障碍,今天若有人不让我修行,今天若有人对我有怨恨、让我吃亏、对我做种种非法之行,他觉得这都是成就他解脱的一个善知识,这就是忍辱波罗密真正的含义。所谓逆来顺受这句话已经说明了。在看最后一句,都无怨恨反加度脱,这就非常清楚了。要想做到忍辱波罗密就是去除了嗔心,没有任何的怨恨。嗔心并不是说一定要别人说你坏,你才起嗔心,平常没事你不起嗔心,不是的,必须修到这个程度,所以说这就是所谓的非来正对、逆来顺受,反加度脱他。所以说这个名叫第三忍辱波罗密。如果有人修成这样的波罗密,就叫忍辱波罗密,修成了他很快就会成佛的。所以说,还有,举个例子,比如有人问佛,他看了一些大乘经典感到有点害怕。他说那些菩萨打起坐来发这样的愿,他说万一我去打坐打死了怎么办?打坐打出事情万一我死了怎么办?所以他就不能理解菩萨。菩萨为了考验他自己的心是否不退转,他发这样的愿,我打坐要宁死不起坐要证得菩提。所以说世尊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了这样一种坚忍的力量。他当时在菩提树下说,若我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我誓不起此坐,所以这个菩萨开始圆满了他的忍辱波罗密了。还有金刚经所说的很多,佛所说的那些过去世曾做忍辱仙人,众生对他恩将仇报、对他割截身体、忍受种种苦,他说没有任何的嗔恨之心对吧,他修这样一个忍辱波罗密,当然这个是忍辱波罗密成就的标志。但是他为何能达到这样的成功呢?他就是从平常的能够吃亏,能够忍别人的骂,别人非来正对,逆来顺受,而逐步逐步的修成的。所以说如是因得如是果,这就是忍辱波罗密。好,我们不多说。
  我们在看这个精进波罗密怎么讲,他说若有众生能学如来十二部经。就是看佛经,这个能够受持、读诵、书写、讲说。未通务通。未证务证。名得第四精进波罗密。这句话的重点在那里呢?在一个人修法学法的过程中,他努力做到未通务通。未证务证。也就是他不断的精进努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如果说他修行没有证到这个他一定要务必使他证到,如果经文中有一句他不能通达他务必要完全通达,所以说他用这样一种信心来学佛,那这种心被称为精进心。当然,经书上举个例子,是说学经教用这样的心叫精进心。那他不仅仅是光光是读诵、受持经典对不对?比如说修禅定也好、修布施也好、修忍辱也好都有存在这颗有没有精进心的问题。所以说未通务通。未证务证。也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没有达到的、没有通达的这个叫做精进波罗密。所以说菩萨的四宏誓愿也有这样一句话:“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这里面也蕴涵着这个精进,他不会停的,一直不断的努力到成佛为止,这个叫精进波罗密。体会这个精进的精神,好,也只有精进的努力才能冲破重重的障碍成就佛道。我刚才前面也举个例子,在我们这个末法时代,投生在这个浊恶世间的众生可以讲从无始以来带来业障都很深重的,刚才举个例子那个不死的甘露瓶,你必须精进勇猛的冲上前去,哪怕一触到甘露一滴,你将永脱生死,所以说要有这种勇气。好,才能也脱生死。这就是精进波罗密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继续在往下说。
  什么叫做禅定波罗密?这里面世尊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修禅定,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内容。也没告诉我们世间禅、出世间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禅等等,诸如此类的禅定具体是怎么个修行法。他而是告诉我们一个禅定真正显示出来的功用是什么?我们来看,能断诛杀。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习禅定。定力如山。魔扰不侵。名得第五禅定波罗密。我们来分析一下,(网络出问题)。喂大家好,又掉线了,哈哈!没有关系,这个叫的这个朋友,你不要这个时候问我这么多的问题,我正在讲解,没有时间回答你,你这样会干扰我的视线,好吗?好,我们继续讲这个禅定这个般若蜜。这我最先也说过,我们讲说<金刚心总持论>是为了有针对性的来讲,并不是很详细完整的来讲,所以说我们呢抓住一些重点一些联系我们实际现实的说一些东西,这是原来的用意所在。我们来分析什么叫禅定波罗密,我们来看一句一句分析。他说能断诛杀,为什么能断诛杀名为禅定,这里面说到一个问题。你看说定力如山对不对?就是说你怎么惹我怎么迫害我,我们前面讲修行忍辱波罗密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一点如果你心定不住,你就火了就冲上去和他打架呢?这举个例子对吧,说明这个修定能断诛杀那么他的功用就显现的是什么?就显现在这个地方,他能忍得住,我们能够去行诛杀之业,往往都是因为心不能安忍对吧?也可以从这里说我们就很清楚,世尊在这里面也说到一点,等于说也告诉我们要想成就这个忍辱波罗密,这个禅定的修行是他的因,这个略为提示。好,再看第二这个能止妄念。这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妄念?我们不用说其他的,我们经常也听到有一些朋友比如说,他说我的脑袋里面想什么问题啊?我总是不停的想,我不能让他不想。好,注意了这个就叫不能止息妄念。一个有禅定能力的修行者,他不会有这样的困扰,他的念头能起则起、不起就不起,他有这样的功用。他不会出现一种好象我昼夜想个不停,象有的人不停的想,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一波又一波,最后变成神经衰弱,神经衰弱进而一步又导致神经精神分裂症。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刚有几个朋友去我们这边精神病院去看,他说走进去的时候心里非常难受,为什么?他看到精神病院里很多年轻人,有的长相都很不错的,可是他们却在精神狂乱之中,而其中很多都是一种精神分裂的症状。这里面究竟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一个不能止息妄念,妄念不停的奔跑最后就向脱缰的野马终究导致神经衰弱、精神分裂。所以说禅定的修习可以治这个病。这就是能止妄念说到给我们的提示。好,我们在来看第三能除昏散。什么叫能除昏散?昏就是昏沉,散就是散乱。我们的心之所以说不是平静的,有什么事情可以表现呢?他要么就处在散乱中,心不断的掉举对不对,想这想那,一想什么事情就放不下对不对?比如说我们来修一个定,先念住我们自己的呼吸,念住才一会,数才数一会,心马上就跑,跑到今天早上干吗?后天又干吗?是不是?这叫散乱。有个这样一个故事,上帝有个大成就者叫米拉日巴。米拉日巴据说有一次他去化缘到了一家门口,这个人也是修行人,他在屋里打坐,他说我在打坐工夫怎么了得,不见客等等,所以懒得出来给米拉日巴饭吃。然后那,他打坐打完了,他出来了见到米拉日巴,米拉日巴说,他说你是不是这个在算钱的时候把一只牛尾巴的价格没算上去,他大吃一惊,为什么 ?因为他实际上在楼上打坐呢,他的心在到处跑、在散乱。他在想明天把家里这头牛怎么卖出去,这个头值多少、脚值多少,计算这个,所以他大吃一惊。米拉日巴是一个修行大成就者,他未问之而获他心通,所以说他一下子就点出了他这点,他感到非常的惭愧。这个我们只是我们举个例子而已,这个就叫做散乱心。当我们打坐的时候妄念分飞,总是不能够把心念缘于我们今天该做的事情。比如说你在课诵,你在课诵,这边在: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释迦牟尼佛,这边在念佛那边头脑却跑了。所以说你真的能静心坐下来,比如说诵一本金刚经,或者是做你的早晚课诵,一心一念,念念相应,这个无形也在修定。所以说他已经把这个修行的法门方便善巧的包含在里面去了,这叫散乱的心。另外一个叫昏,昏就是昏沉,昏沉就是说从迷迷糊糊、他心生疑惑到最后睡着了,这叫做昏沉。而这两种心就是很大的障碍,也就说昏散就是说所谓的昏沉和散乱,这是说我们的心不能平静、不能得定的最大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克除,他这里面讲能除昏散,所以称为禅定。也就是他前面这样说能断诛杀。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习禅定。大家看这四句话,实际上他已经说了四个次第的顺序,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说能断诛杀摆在第一位呢?因为若多杀业者,杀生业重者,多生以来欠众生的命债,那么他开始修习禅定的时候,这些可以讲有很多杀业很重的人修习禅定那些怨亲债鬼统统来找他,他根本坐不下来,可能他修不了多久,打坐打不了多久,就走火入魔去了。所以说不要忽略这个福业的修行、不要忽略资粮的积累、不要忽略罪业的忏悔,应该多行放生,应断诛杀。所以说有了这个基础,然后进一步,首先要止息妄念。什么叫止息妄念?就是先修静心,先把自己的心念训练的能够安置在禅修的对象中对吧?你要做好这样的工作,进而一步心能起正念正知以后,然后在进一步去驱除昏沉与散乱,这样才能够修习禅定。对不对,所以说他实际上已经把修习禅定的过程寥寥几言为我们提示出来了,所以我们不必去超越这个次第去修行。好,最后他说定力如山,魔恼不乱名得第五禅定波罗密。好,这时功用产生了,任何的干扰不能干扰他,这就成就了禅定波罗密。好,当我们临终的时候,我们知道人临终的时候种种的境界都将出现。向《楞严经》里面所说的一生善恶全部显现,生为顺流死逆流,在这个生死逆顺交会之处,当我们临终的时候在他的心像里面显现出种种境界。有恐怖的、有值得贪爱的、有令人感到昏迷的等等这种心像显现出来的时候,若你没有禅定力,请问你如何把得定做得主?你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能把得定做得主,你说我一生念佛那佛在那里?所以说不管你修习什么法门,这种禅定力量的获得都是需要的。这就是所说的能够定力如山。魔恼不侵。所以说应该修习禅定,经书在赞叹这个禅定功德的时候,甚至他有这样说,楞严经里面说,世间之人不修禅那不得智慧,也就是说你要想真正开发智慧不修禅定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持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说禅定非常重要。龙树菩萨也这样说,不修禅定是不会解脱的。好,简略的说到这个禅定,很显然指的就是平常的三昧,是定力的修习。
  最后看什么叫做第六般若波罗密。他说复有众生能破无明。能空诸相。能通理法。能决是非。言言得当。字字无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罗密。这个我们不多说,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能够空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能够投师口诀得正知见、得正见,就是五根显现五佛之神通力量,这个人叫成就般若波罗密。那般若波罗密最后提到,也就说明了什么呢?前面的修习导致最后成就般若的修习。那么他体现在那里呢?破除这个无明,空掉一切相的执著,贯通理法。也就是说他经书拿起来他全部看得通,可以讲就是说他开了慧解。不管什么问题拿过来他一看便通,不管什么样的经书拿过来他就能明辩是非就知道对错,不管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话他一听就明白对还是不对,如理还是不如理。这个叫做智慧的成就所以说我们佛门中最终成就是在智慧中成就的。那阿罗汉也是从智慧中解脱出来的,他悟破了人我空。因这个智慧为因,而实现了一切功德的圆满,所以说智慧最终所求。他说这个就叫什么呢?叫做般若波罗密。他显现为言言得当,字字无差。这说明什么呢?他能说法。他说出来的话,左说右说、上说下说都不违背经意。你都能从他的话中在经典上找到他的依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实际上是已经通达的缘故。好了,这叫般若的成就,实为不易。所以经书最后说,若人能具六波罗密者,这六种波罗密完全圆满了,名出生死。名到彼岸。名超三界,名登十地。成佛之数也。这句话已经说完了。也就是说一切菩萨所行的就是这个六度波罗密,也就是说佛说一切法已经包含在这个六度波罗密里面去了。你看佛经里面说到般若智慧的时候,六百部般若经典对吧?如果把他意思浓缩,浓缩在一本《金刚经》上,如果在把《金刚经》加以浓缩、浓缩在《心经》上对吧?浓缩成摩诃般若波罗密对吧?这里面都在说这个般若波罗密的功德。然后经书里面三藏十二部也讲到如何持戒,也讲到如何修布施、如何修禅定、如何修精进,这些都是佛经所宣说的法,统统包含在我们今天所说的六度里面,所以菩萨修行的六度被称为六度万行。好了,这个六度波罗密第十四我们略讲到如此。另外最后还有一些提示出来,给大家一个思考,也就是说为什么佛说六度却不说四度呢?也就是有人说离开戒就没有忍,离开智慧就没有定,也就所谓的说还不如说四波罗密。如果能忍恶不还名为戒,如果修禅定心不放逸那么就是智慧,所以说戒就是忍,慧就是定,所谓的离慧无定,离定无慧,是故慧既是定,定就是慧,离戒无精进,离精进没有戒律,所以说戒律就是精进,精进就是戒律,离开布施就没有精进,离开精进就没有布施,所以说施布施就是精进,那精进就是布施,所以说没有这个六波罗密,是不是这样呢?不是的。这里面涉及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六度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他一定要说六度,为什么?因为很清楚我们前面也有这样的一种提示过,智慧可以说是因,布施是果,成就布施的果来自因。那么精进是他的因,那么成就持戒是他的果,三昧也就是禅定是他的因那么忍辱是他成就的果对吧?能忍诛杀,最终不是成就忍辱波罗密么?所以说因和果他不能唯一,所以说应该有六波罗密,而不是前面我们所说的那样可以把六波罗密合并为四波罗密,这是一。所以说,我想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其他的本来想深继续下去说,说到关于布施、忍辱,比如说忍辱呢可以说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等等,我们今天先不从这个角度去说,今天我们说这些目的还在与就是说真正明白怎么样才是真正的成就了六度。那么举个例子,这布施波罗密成就,是不是说凡是那些贫穷的人都得到菩萨的布施,他们都离开了这种贫穷叫做布施波罗密成就了呢?若做这样理解的人他肯定是不知道什么叫布施波罗密。试想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对吧?那么好了,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那为什么今天还有那么多的人在贫穷困苦中呢?难道是佛的布施波罗密没有成就吗?好,想到这里就明白了,所谓的成就是讲我们的心已经能够做到舍弃对吧?我们的心已经圆满的舍弃,所以说佛最早为我们开示什么?布施波罗密。然后进一步为了让我们能够在布施的时候,能够调众生的心,能够在布施的时候离开贪爱,所以佛又说了持戒对吧?好了,在为了能够在布施的时候忍受这种东西布施出去这种舍离的心,所以佛又告诉我们要修忍辱波罗密。好了,修了这个忍辱波罗密为了在布施的时候让心欢喜,而且能够不问时节,不管什么时候他能够修这个布施。所以佛又说了精进波罗密。好了,那么在精进努力的维护行善布施的时候呢,又能够保持在布施的时候心性专一,无有任何的乱想,安定、稳如太山。所以佛又说到这个禅定波罗密。然后在这个时候为了进一步让众生在广行以上五度的基础上,他能够在布施的时候却不是为了受这个生死乐,也就是说他的功德不是回向一切世间法的相,而是回向出世间的离欲境界。而为了求得究竟无所得的佛果――涅磐境界。所以说最后在说到智慧波罗密,所以说以布施为开头以智慧为结束,圆满的完成世尊依次为我们开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样的一个六度的过程。所以说若能圆满的修持成这六度波罗密,那成佛有数了,就是绝对登第有数了,成佛有数,这就是世尊今天为我们开示的修行法门的六度波罗密部分。好,今天呢言不达意,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请悲华禅师开示:
  1.请问师父:我们在修炼过程中是不是随时面对一些考验,比如忍辱、历境练心,未修行前并没有现在这样常常出现的矛盾?
  师父开示:喂,好,大家好,这个问题我听清楚了,等一下,我屏目不要滚过去,这个呢这几天我可能就是有些中暑吧,说话吃力一点不要紧,说得不是很清晰啊,这个讲到我们在修炼过程中是不是这样修忍辱来历境练心,前半部分说的是完全正确的,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修忍辱,怎么样叫忍辱呢?他经书上甚至描述到,乃至于恶人来割我的身体,都能够忍受不起嗔恨心,这个叫忍辱的圆满完成。所以忍辱要朝向这个方向,不管出现什么事情,我们都经得起考验、都怀着一颗坚忍的心,这是可以锻炼出来的。所以说这个忍辱,当然越来越高的忍辱来自于越来越高的智慧。好了,这个前半部分我想是说的很好的,可是后面所谓出现的矛盾我就听不懂了。什么叫矛盾呢?矛盾如果说心有疑问、疑惑,因为对佛法没有正信,因为正知见没树立、因为无知,可能会有种种的矛盾抉择上的矛盾。因为忍辱这个不存在一个矛盾,忍辱只是说能忍和不能忍,这不叫矛盾。所以修行上出现的种种矛盾,这是知见上的问题,是有没有正信的问题,就是说你的疑心,这个疑心的障碍还没有去除的问题,这个并不涉及到这个问题。所以说确实我们说完这六度,等于说我们是朝六个方向去看我们的修行。修行的道道就在这里。所以说为了修行而能忍受一切,这个就是菩萨所修的忍辱。好,我就说到这里。
  2.请问师父,六般若波罗密是次第修习还是一起修习。修成六般若波罗密就决定成佛么?
  师父开示:这个问题问的蛮有深度的,刚才我在最后也有讲过,可以讲六度波罗密世尊是一一的宣说。他首先向人开示布施波罗密,然后围绕着这个布施波罗密,为了能够在布施的时候舍离这种贪心而修的持戒波罗密。为了在持戒的同时能够安忍这种舍弃的心,又开始了忍辱波罗密对吧。为了在忍辱的过程中心安忍不动,又开始了禅定波罗密。为了在圆满前面六度基础上,为了让舍弃对世间的贪着之心,朝向究竟无所得的菩提涅磐而又开始了般若波罗密。当这个菩萨完全圆满了般若波罗密的时候,可以讲六度波罗密才真正全部圆满了。所以说六度首先从布施度开始,最终在般若度上究竟圆满。而在具体的修行过程中呢,这六度又为因果,就是我后面所说的那样,比如说禅定是忍辱的因对吧,修禅定可以修成忍辱,那智慧就涉入其中,所以说在具体的修行过程中,应该来说是六度齐修,这在修行的道路上是这样的。如果说从果位上来说,应该最后圆满的是般若波罗密,六度就完全圆满了,是这样。但也不一定,有的人就单单修个忍辱波罗密,千百生中能忍一切苦。有的就修个持戒波罗密,有的就修个布施波罗密,有的菩萨也许就是说他好几次都在修个布施波罗密,他没有圆满的修六度波罗密。但是要想圆满的完成佛道、究竟成就佛道,这六波罗密必须全部圆满修成,而圆满修成最后的标志应该在般若波罗密完全成就。好吧,所以说这六可分又不可分,有次第又可以说不是一种机械的次第。好,就说到这里。
  3.请问师父在繁杂和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如何修好定力?
  师父开示:好,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刚才都明白了什么叫修定力,修定力就是不乱,不被妄念扰、不乱。他也是需要修习的一个方面,也可以说他通过修炼可以获得定力。那么这里说到如何在生存环境中,繁杂和竞争激烈中修好定力,这话应该这么理解。首先我们这个环境特别是在家你们这些居士,很多居士他本身就处在繁杂和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中,这是你已经有的环境,也就是说你现在的一个果报,你生长的世界是这样,包括现在很多的特别在都市中的出家人,我想他也可能无形中也处在这样的一个很混乱很复杂很多外缘干扰的生存环境中。当然因为我的出家生活主要时间是在寂静的山林中度过的,我很少在修行的时候进入繁杂的城市来修行。那么这里讲到一个问题,是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在繁杂充满外界干扰的环境中去修习我们的定力呢?显然按照经书上所说,这个不适合于初业菩萨,什么叫初业菩萨?就是未成就定力的修行者,应该选择寂静阿兰若处来修行,尽量在这种环境中创造这种没有外界干扰寂静处来修行,哪怕一天只有半个小时,我觉得功德无量。因为不可能,你的定力没有成就,在这种生存的外缘中你内心只有散乱,你怎么能够修定力呢?所以说若你能在寂静处修定力,然后呢又利用平常的学习生活,随境来磨练自己的定力,那这样修行才叫圆满。若你忽略了专修,若你忽略了在你不懂得初修的时侯必须去一定要千方百计去找寂静处来修成自己的定力,而你一味的寄托于可以在纷繁复杂和外界干扰中修成禅定,我觉得这是难行之道,很难的,你的定力很难增长。这个要等到你真的成就了,真的要到相当程度的时候才能出来。所以说我们为什么出家人修行要割截外缘受持戒律。我们持戒持戒就有这一成含义在里面,戒首先就把你外缘给切断了对吧?你外缘切断了就容易使你有一颗平静的心,来专门的进入佛法的修行,所以说这点很重要。所以不管怎么多累多辛苦因缘多复杂,还是能够尽量的抽出时间来,然后让自己的善根和福德慢慢增长了,也许你的福报就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有时间专门的来修行,我相信这样你才能够修成定力对吧?否则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三就回答到这里,我们来再回答一个问题。
  4、请悲华禅师开示:请问师父如果人人都舍弃恩爱出家成佛了,那谁来创造物质财富让我们可以生活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中呢?
  师父开示:哈哈,好,最后一个问题最好,我们来看一下啊,不要紧休息,看最后一个问题,这个很多说法不要紧。这里这个朋友就提到,其实这个问题就说明什么?就说明你对我们这个尘世间真的很留恋,你觉得我们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其实我不这么看。我觉得我们这个世界生存的环境不是一种舒适,我们日日承受着这种生死无常的煎熬,不管在舒适的环境他都有生老病死对吧?他还是很痛苦的,就是从真正的来说,从出世间和法乐来看,就是所谓我们目前的生存的你所感报的这个国土的世界是很苦的。好了,如果人人都出家修行去了,你是不是说就没有这么多的财富出家人就没有办法生活。你不知道,佛经在里面说的很清楚,其实并不用担心这个。而是真的没有这么好的事情,人人都会觉悟这个世间而去出家修道。如果真的这个满世界的人都跑去出家修道,那个释迦牟尼佛说,因为过去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他真的是布施圆满波罗密。他积累了无量的福报,他呢用他白豪象光的千亿分之一的功德可以保证这个世间上出家人的衣物无忧。还有再者如果哪怕这个世间的凡人不供养出家人了,佛陀说天上的天神依然会欢喜供养这个修行者,这个修行者永远不存在一个没饭吃的问题。然后好了,我们这个世界,我们现在觉得非常好,我们沉迷于财色名食睡之中,我们沉迷于我们现在的物质文明中,沉迷于这种贪爱中而不是说这个世界好或不好,这个世界本身是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业力所感报而来的。如果你的心清净了,如果你的心庄严了,你所感报的世间是佛国净土,我想西方极乐世界远远胜过我们所感报的这个娑婆世界的景象,对吧?不要说是娑婆世界就是天上天人的世界也比这个人间要好多了对吧?所以说没有这样的苦难的世间换来的都是成佛的世界,都是净土那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这样想的朋友呢他是在担心啊,担心这个世界上这种一点点的快乐是否会消失,他却不知道失去这些,得到的是那么多那么多的清净解脱。所以说佛法来到世间确实是难以让众生信解,所以说要生起对解脱涅磐的心乐。这样这种心升起了同时升起了对轮回苦的厌离心,这个人才真正的踏上了佛道的解脱。他不断的修行布施,他对自我执著的贪爱越来越轻微乃至最后没有了,那么他就自在解脱了。好吗?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不要担心这个世界的人都出家,我是担心呢,说了半天很多人说出家却没几个要真正出家的,我不担心这个世界舒适的环境没了,我倒担心这个人间为什么不早日实现佛国净土呢?好,今天晚上的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各位朋友,谢谢大家。

愿我所行无骄慢
慈悲喜舍利人天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8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2: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