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05十种功德论第五(智海整理)校对稿
发起人:释悲华  回复数:2  浏览数:3631  最后更新:2005/9/1 19:01:00 by 天心月圆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4/11/23 17:20:00
释悲华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1555
经 验 值:8120
注册时间:2004/3/30
05十种功德论第五(智海整理)校对稿

          十种功德论第五(智海整理)校对稿                             
  
悲华禅师:  喂,大家好,又到了我们继续讲解<<金刚心总持论>>的时间了,我们还是来做个启请吧,启请本师释迦摩尼佛赐予加持,南无十方三世一切慈教大德、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南无十方三世一切法、南无十方三世一切僧,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还是继续来共同学习《佛说金刚心陀罗尼经》也就是我们这里讲的<<金刚心总持论>,在这之前还是要赞叹一下大家来坚持听经的功德,佛说听经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佛还说护法的功德不可思议的,来这里听经的,帮助维持持语音聊天室的,都是功德不可思议的,这些功德会迅速的为自己培植这种福德,铲除自己多生以来闻法听经的业障,从而速得解脱的道路。
那么今天我们要讲解的是十种功德论第五,有时间的话接着讲参求明师论第六,这两个论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那么今天所讲解的内容可以讲是相当重要的,而且也开始揭示出这本 <<金刚心总持论>它的特色所在,其实为什么很多朋友希望我能正式的讲点什么,我找来找去最终还是定了讲解这本《佛说金刚心陀罗尼经》,因为我觉得就我所知道的,惟有这本经也许对我们的现在这个时代,对我们目前现在我们这些朋友的修行可能才具有最强的针对性,它的深刻的含义在里面,所以说我反复的酝酿了一下,决定讲解这本经,那么好,今天我也没有什么笔记,我们随缘来共同的学习一下。
好,启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护法龙天 赐予守护,但愿我所说违背经意,若有不当者启请在佛前忏悔。好我们进入经文,请管理员把十种功德论第五的经文打在屏幕上,大家共同来说习一下:在打经论的同时呢,希望这里面的主持人呢来为大家一边看屏目,一边为大家诵读一遍。非常之简短,把麦交给主持人:“佛告文殊师利。前佛后佛一体。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见性。修而成之。然则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终不成佛。何以故。为无佛功。有求佛者。一用斋戒为佛基址。二投明师。指示功程。三识心性。了了分明。四用作福。助初发根苗。五用结缘。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为。七破邪魔。远离外道。八用通理。不著有为。九用精进。习佛行德。十用通达。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种功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好,大家好,刚才主持人为大家念诵了经文,可能今天网速的关系,感觉好象断断续续,但是不要紧,只要能够听得来就可以了,好,我们来看一下经文,
“佛告文殊师利。前佛后佛一体。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见性。修而成之。然则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终不成佛。何以故,为无佛功”。这句话很重要,世尊在这里这样说啊,其实佛性确实人人本有,明见性者,修就能成就,但是,虽然如此,若不投佛修,终不能成佛。他重要就在这句话,若不投佛修终不能成佛,然后,进一步说,何以故,为什么那,为无佛功,你没有这个佛的功用,你不可能成佛,这句话非常重要,就是我们要想成佛,是的,我们人人都有佛性,但是,你如果不依靠佛来修,那么你什么也修不成,这里面记好一个三宝的功德,所以说为什么一个学佛的弟子一开始,非常重要应该复习好归依三宝这个法门,我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归依三宝懂得它的学处,懂得它的行处,不断在修行之前那反复的 熏习这样的 信,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这个法门  进来,进而能够不入歧途是否能够即成佛道,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其中的根也来自这段经文,不投佛修终不成佛。因为这句话的深意其实呢包含在了我们归依三宝的学处和行处里面去,可以说我们要讲的第六部分,归根结底重要的就来自于这个法义,好,我们来详细的讲解后面的内容,经书里说到十种功用,就是说十种功德。我们平常所说,(听到吗,一直打问号,怎么??)我们做功德,到底什么是功德那,那么在论这个部分里面,世尊非常详细的加以开示,对我们学习相当有必要,我们一个个来说,跟大家一道学,我们首先来看,一用斋戒为佛基址,这说的很清楚,什么叫投佛功的基础那,基址就是基础的意思,就说我们建的高楼,它的地基或者一层一层楼,它的第一层楼,它的地基它的基础是什么, 它的根本是什么,这里说斋戒,好了,什么叫斋戒,斋戒是不是就是吃素那,好,所谓的斋,过去讲的斋是什么,关键是斋心,我们吃素也是为了斋心,让你的心柄持佛的清净戒律,也就是说让我们的心持斋,所以说斋戒、斋戒就是什么,就是你戒色心,即是自心,来学习佛戒来做为我们的基础,所以说这个戒律的修行,是所有的修行的基础,非常重要,这个斋不仅仅是吃斋,我们世上经常讲吃斋念佛,吃斋念佛。并不是指这个意思,比如说我们作为一个居士,他要持三规五戒,持三规戒以后量力而持,可以持一戒二戒三戒乃至完全的持满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随力而持,第一把斋戒作为我们修行的基址,所以说只有这样做你的修行才会带来功德,这十种功德其中之一,不可小看;第二我们来看 二投明师。指示功程,这里说的非常清楚, 而且这句话也是我们今天学佛者非常忽略的东西,我看这段经文的时候,我是感慨颇深,从个人自己修行经历来说,我到后面,我的体会是这样的,我今天我能够有,哪怕有一点点智慧,哪怕在我的自性中升起一点点所谓的功德,或者有一点点的德行,或者有一点点的解脱自在,我觉得全在于明师的加持,就说这种依止过的师父啊,他对我的帮助 ,就是所有都来自他,佛祖在另外一本经书里有这样一个公案, 释伽佛就问阿难尊者 ,你说修行者他所获得的一点点的智慧、所获得的一点点的功德,它是来自哪里那。阿难感慨说我觉得我的大部分的恩德都来自于我的师父,来自于善知识,释伽佛说不对,阿难说为什么不对,释伽佛说 应该说 在学佛的过程一切的功德来自于上师,这样才对。世尊是这样开示的,那么二投明师。指示功程这里说的清楚,你修行必须明白,这个功指什么就是做功,我们平常说的做功课,也就说我如何做功课,也就是说,我的课程是什么样子我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我的学习成绩毕业了没有,也就是说在你修行的各个过程中 这里经书开示的很清楚,你必需去依投明师来修行,也就是说你如果你不依投明师来修行,你根本不能明了修行的功程,这个还是说一下我自己个人的经历,我以前在做居士的时候,曾经因为偶然看到南传佛教《阿含经》中关于四念处修行的法门,然后陆续也从台湾这个地方流通过来的一些佛书上介绍,比如说南传佛教一些常识。那些比丘就说修行得到成就的这样详细的书籍。然后自己不能自拔,然后自己看着书不断的修,但是越修自己越感到迷惘,最后一直到了后来,我自己通过各种办法,进入了泰国,进入了缅甸,进入了南传佛教所流传的核心区,遇到了我自己的师父,然后,在他的指导下才知道如何来修行四念处,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原来一切的一切修行是离不开上师的,这个上师就是这里所说的明师,什么叫明师,就是明白的师父,什么叫明白,就是他是有修有征的他是过来人,而且他具有一课慈悲的心,他用他自己所修的一切,来传授你、告诉你、指导你,这个实在是大,他会使你迅速的走上正式的修行之路,所以自从遇到这个师父以后,我才感觉原来那么多的疑问,顿然冰逝,所以我对此体验的很深很深,这是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所以说,越往后面修对这一点的感受就越来越深刻,然后回头来看,我们今天,各位同修我这点感受就尤其强烈,本来在半年、一年以前,可以讲我不到这个聊天室来,我一直都是在山中修行,上面没有水、没有电,我天天依止自己的师父专心地修定,然后因为有缘到这个聊天室,了解了同修们的修行,我就感受非常深,因为我感觉今日的修行人,对我们今天所讲的这第二点,二投明师指示功程,非常之忽略,我看到聊天室中非常多的人在进行语言上的争论,然后剩下稍稍有些人,懂的这个功德的人,那么就看到一些所谓的修行密宗的人,或者是对密法有些了解的人,但是修行密宗的人,我看到大多数的人知见也不是很正,为什么?因为刚刚提到了,只有密宗的上师,那才有这样的一个需要,信心和依止的行为,给人这样的感觉,那么所谓任何一个修行,他那是不是 不能象密宗一样不能去恭敬自己的上师那,都把一切功德归功于上师的加持那,显然,根本就不是,所以今天来讲这个金刚经论,确实有它的意义所在,用心就在于这里,千万不能这么认为,如果你的密宗的上师应该恭敬,反过来不应该恭敬自己显教的师父,那你就大错而特错,那么你就会因为恭敬这个善知识而轻慢了另外的善知识,甚至对善知识加以区别,把修行的法门分为高和低,这是极大的错误,并且,可以讲是我们修行的一种业障,如果你不能明了的解决这个问题,在将来的修行之中,除非你把这种修行的业障清楚干净,你这样才能真正的能够踏上解脱之路,我前面反复强调,我们今天的人,修行都难,很难见道,因何呢,按我的看法因为我们的业障重,可具体的说到业障,我们要具体的来看,而泛泛的看, 总听人声称,在下业障深重、业障深重,那请问你到底是什么业障深重那,我们不能够依照经典、正法给以的启示对照我们的日常行为、我们的其心动念,所以说我们虽然称我们业障深重,却不知道自己业障在那,而我刚才所说的这些,就是很深重的业障,在我的修行过程中,我觉得我其它没有什么,唯一的就是,我凡是对我所依止过的上师不管他是显宗还是密宗我觉得我都是恭恭敬敬的,好象从来就没有说过一句违逆师父的话或者是说,对师父有任何的一种轻慢,乃至后来我修习了无上密宗,遇到了密宗根本上师的时候,我向他宣说这一点的时候,当时我记得,因为上师对我的开释,我心中有所鼓舞泪流满面的时候,我就说了这个事情,我记得师父对我非常的赞许,他说你这点非常好、非常好,他说你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天天要诵持莲花生大士心咒“嗡、阿、轰、班、杂、咕、噜、叭、嘛、似、得、轰”,就是遥唤自己的上师,无论是怎样的上师,我们都要在念中观想他、祈祷他,他说你这点很好,这就是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所以说当时传授我甚深密法的上师对我说了这样一番话,感动的我流泪不已,我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真的,我过去如果真正去忏悔一下,自己依然是有业障的,比如说想起来在自己未完全出家之前,对某些修习不法的出家师傅,其实都怀着一种轻慢的言,言行中不小心也造了谤生、谤师的这种罪业,所以说一定要加以忏悔,须知忏悔教中其实是无上法门,是罪责法门,可以这样说,再进一步说 ,他说长此修福 ,是诸庄严中最为庄严,就是自己感到惭愧啊,感到羞耻,这样的福舍啊,是你福舍中最最庄严的,而且这种忏悔法门在我们佛教中是无上法门,真的,它可以迅速的清除我们自身无始以来自己的各种业障,说白了我们之所以不能见到,我们本来如是的本有的金刚心,本来的金刚心,就是因为业障所障覆的,就是因为我们的福德资粮不够,所以说生不起经书上所说的这种功德,所以说我们今天来学习这《金刚经论》里面所说的十种功德 ,它有很大的意义,如果能够有缘听到这样的经论,相信祈愿十方三世三宝佛、菩萨都加持的心,你当下就能获得一种甘露。我刚才说多了,说到第二点“二投明师,指示功程”,所以说很多人问怎么修行、怎么修行,修行具体的说就是依投明师指示功程,才能够   经书上说的很清楚,好,这是第二种该做的事情,再看第三种“三识心性。了了分明”就是说去认识自己心的本性,了了分明,不是粗粗浅浅的认识,比如说我们跟人探讨之中,听师父的开释中,是否说到了关于金刚心是怎么样的,关于这个明心见性是怎么样的,我们经常去讨论,但是忽略了这种基本的行持的态度,经书上说的很清楚啊,对心性了了明暗,也就是说,你不但粗粗明了,你还要了了分明,这也是应验我们前面讲经开篇的时候,讲金刚心的时候就说了,一切的法门都总持在什么?总持在对金刚心的认识上,去认识自己的心、去反观内照达到了了分明,这个就是生起功德的一条道路,所以说这就是第三种功德之所在,举个例子,是的明师是开悟者,自己的上师是开悟者,但是,你亲近他以他传的功行来修行的时候,这一切靠什么?靠你对自己的反观内照,所以说要学会倾听,去反过来认识自己内心真正的……   ,可以这么说,你自己的内心、本性啊示现在所依止在的明师的本性里,这么讲吧,外在的明师就是你内在的金刚心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说有有信心的会知道,一切的善知识是什么?他就是佛的化身;世尊在经书上这样说过,后世五百年佛以文字相出现在世间,什么叫以文字相,可以这样讲,我们今天所看到一切的经论,一切的佛经三藏、十二部经都是释伽摩尼佛的化身,所以说我们看经书也好、听经闻法也好都要如同世尊就在面前一般的,怀着一种无比虔诚\恭敬的心来听,那么一切佛经他所要揭示的,就是为了要你什么,使心性了了分明,这个就是第三点所阐述之所在;好,我们继续学习第四点, “四用作福。助发根苗”,就是提醒你我们不要忽略了福报的积累,什么叫福报的积累?比如说去寺院里面做礼拜,去烧香,去慰问出家师傅,看见出家师傅顶礼、赞叹,乃至受持,这些都是在作福,看到生病的道友,看到生病的人去慰问他,在慰问他的同时又方便善巧的给他一本佛经啊,他能够接受的这种佛经、佛像、佛带啊,在令他生欢喜心的同时,又种下归依三宝的因,这样都是在作福,所以不要忽略了日常生活的行为,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在道友之间,同样在佛弟子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而不应该说四众道友之间的过错,这些东西都没福,这些事身体去做就是身体的福报,口去做就是积口福,心里这样想持好心,这就是心的功德,身、口、意都在作福,这福它有什么作用那?它助发我们得道修行解脱的根苗,前面所说的是根,那现在长出来一颗苗,是要我们不断用福业去浇灌它。这个第四点佛说“四用作福。助初发根苗”,此乃功德,不要说这不是功德,这第四是最重要的,可以讲是很重要的功德,所以经论里面这样说十种功德把它列为第四种功德,助根苗,它帮助你去成全你归依三宝和走上解脱的道路,这个福德并不象世间所说的,我作生意很顺利,我赚了很多的钱,或者我相貌长的比别人好看,我可以以此来炫耀,或者是我给别人一点施舍,认为我是在作福,不是,这个福德助发我们修道的根苗,一切归向三宝这才是真正的福,也是真正的功德,要这么来理解,才不会有偏差,这是第四点。我们再来看第五点在说什么,“五用结缘。增自善本”,这是什么意思那?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做人,我们人与人之间、我们事情与事情中间结善缘,结善缘,并不是到处去攀缘,我们知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其中“归依僧”就是指最清净的团体,就是以清净的僧伽、僧团为核心的可以讲这四众道友,所以我们要亲近这种行善积德的善友,然后与未信佛者都结下一个善缘,这个结缘并不是去攀缘。好了比如说你今天不去到处去玩耍,今天放假休息天你去到寺院去慰问一些出家人,乃至生活有困难的出家人,等等,本来你见到一个师傅,你一合掌,哪怕是路上碰到一个修佛的比丘,你也合掌问候他,一个笑脸,一个好心,结个善缘,这个缘结了有什么用那?增自善本,说过一个人要想真正成就离不开福德、善根、因缘的成就,佛在《观无量寿经》里说过,因善根、因缘、福德故而生彼国极乐世界,而结下这种缘可以使你生生世世都能够遇到这种三宝之缘,所以说为什么有的人他今生一修行就那么容易遇到善友,就有人给他引见,然后他很容易就会找到自己的师父,而且他所遇到的善友、师父都非常的清净,没有这种互相冲突的违缘,并且修行功德日日增上,感觉好象左右逢缘,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修第五种功德的缘故,所谓的“五用结缘,增自善本。”所以说我们平常的布施,我们平常的为大家服务,是为了结成佛的因,来增上自己为善的根本,所以说把自己的善根成就,第五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谓的“机缘”就是这个意思,“机缘”这个思想是我们佛教的基本思想。好,(师父掉线了,主持人为大家诵读经文)。
喂,大家好,能听到我说话吗?好了我现在重新进来,要是我屏目上又看不到字了。我再重新进来一次好吗?大家稍等,刚才掉线了吧。(师父出去重新登陆)。
喂,大家好,现在听到我说话吗?可以听到吗?刚才是什么地方?断线了吧对吧,噢有这么多没有听到,没关系。就是第六因果我们简要的说一下,然后就继续吧。现在应该很正常吧,没有问题吧?那好,现在就继续。
刚才呢说到,“六明因果。不妄主为。” 可以这样解释,什么叫“不妄主为”?不妄主为就是说,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想法妄动、妄为,什么叫做以自己主观的想法来妄动、妄为那?就是不依照因果的抉择、取舍来做,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我刚才讲的大家都没有听到,我举个例子,比如烧香,有的朋友问是烧一支、两支还是三支好,我当时是这样回答他,我说“一支香好,两支香也好叫定慧俱足,三支香就更好了,戒、定、慧三者齐修,四支香也不错,怎么样?叫做四地圆融,修习四念处正法,都很好。”这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说他这样抉择的时候,他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他并不是去抉择它的因果做,他应该这么想我烧香的因果是什么?他要去??,他修行的时候他要真的明白,这因果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心为因,种种行为为助缘,这样造下这个善因,将来就会感受善果,这个就是要明因果来行事,就这样抉择,有这样一句话,就是密宗教主的妙法莲花生大士的一句话,他说“见解如同虚空高,因果抉择如粉细,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解可以比虚空还高,比天大,他的修行的行为,仔仔细细因果抉择的心粉末比还要细,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那些有大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比谁都重视因果,我听说一个流传,在藏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这个上师也在藏地,也是一个大成就者,他说到一个故事,他在给自己的上师当侍者的时候,就因为把别人给他的哈达已经破了,他便随就拿来去绑书、绑行李,结果被他的上师大骂,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最后好象还要把他驱逐出去,不要让他再当侍者;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很著名的修行人,他是这样一个习惯,他就靠划火柴来烧火,他如果今天三根火柴划过,火还没有点燃,他就不吃饭了,因为太浪费了,而这样行持的人,可以这样说他本身的证量、他的修行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可是他比我们谁都善于抉择因果,他非常重视因果的,所以说你看这些人,他越重视自己的一举一动,他的微细的行为所带来的因果,说是不简单的每一件事。相传藏地旧噶当派的创始人阿底峡尊者,他有一个弟子很著名的宗圣巴 ,可以讲他继承了阿底峡尊者所有的法,他也没有说他在山洞中修行,但是他的功德最大,他做的都是在随侍他的上师,也就是说给上师做侍者,做仆人,要知道这一点是很难很难做的,其实这也是很大的一个修行法门,不容易,所以说第六点“不妄主为”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要按因果来抉择,不要凭自己轻举妄动,我们学佛在修每一个法门,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当中,要仔细的抉择这个行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因果呢,这样去请教去思考,关于因果这个问题。禅宗里还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什么,叫“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切莫忽略了这个抉择,另外一个公案大家可能熟悉的,曾经有一位禅师在别人问法他答错了,结果投身为野狐身,后来遇到了禅师把他的话重新改过来的时候,他才解脱这个野狐身,后来转世为人,这个著名的公案表明,大成就者大悟者到底是不落因果还是不昧因果,一字之差落和昧就有这样因果的决择。所以说不可不慎,明白这个道理千万不能认为说因果这么恐怖,算了、算了我不学佛了,千万不要这样想,要知道你不明因果而妄动,结果全凭自己的主观妄想在那里行动,那你造的果更严重了,对吧,好,这个第六点就说到这里,(刚才麦断掉了,刚刚为大家说了这些)。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七点,“七破邪魔。远离外道”,这话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含义很深,什么是“邪魔”,什么叫“邪魔”这个首先要明确,“楞严经”中有这样说,在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云,我也经常在聊天室,或者平常有居士来见我的时候,闲谈中他都说,要小心呀,在这个末法时代邪师很多啊,不能轻易拜师啊,不能去亲近的甚至说千万不能到寺院里面去啊,他们这种说法对吗,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非常错误 这个邪师它指的不是这个,作为一个三宝弟子,不管怎么样,只要看见寺院就感觉有佛在这里,看到僧人就感觉如佛在,绝对是正确的,所以说对于破戒的恶性的比丘,我们应该按照佛所说的教导,默聘之,应该远离他,但是你平时见到他的时候,你对他的恭敬都不能把他称为,你都不能把他列为所谓邪师这样一个范畴,这是完全错误的,《楞严经》所说的邪师指的是什么,倡导杀、盗、淫、妄,倡导这个,认为杀,不断杀我可以成佛,不断盗我可以成、不断淫我可以成道、不断大妄语,我可以成道,是指这样的人称为邪师,那么好了,再反过来,如果他宣说的法义,无形中倡导一个三宝弟子对寺院、对僧伽不恭敬,对寺院不恭敬。在佛中随口妄说僧伽之过错,这样的人他才是邪师,这才是真正的邪师。因为他违背了归依三宝这个最基本的戒律,要知道,真正到了真的是叫佛教毁灭了,这世上的众生皆没有因三宝的缘而得度了,那么有大菩萨化现,象经上说的那样,毁掉寺院、毁掉出家僧人,因此佛教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消亡,我们再也见不到这个住持三宝,那个时候或许才可以说,这一切的一切主持三宝他是魔什么的,千万要注意,所以说,这都是跟我们今天所说的七破邪魔。远离外道有很深的关系,其中的根本就是是不是归依三宝,是否对三宝有深刻认识这上面,所以很多称上师者不断的在宣导,让众生无所是从危言耸听,害的正信的佛弟子无门可入,入门者诚惶诚恐。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引用世尊在《地藏十轮功德经》中的语言,这里面有赞叹过这样一个功德,我不妨呢给大家背诵这么几句话,世尊在经典中说,他说:“善男子,若有诸真善房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者,于未来世后五百岁,法欲灭时,人尚护持我之法眼,人自善护亦善护他善护后世善护我法,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    不戒剔除 须发, 披袈裟者普善守护恭敬供养,令无宣恼,又善护三乘正法,听受供养声闻法时,于独觉乘及大乘法不生诽谤,于独觉乘及大乘人亦不赠嫉,听受供养独觉乘时,于声闻乘及大乘法不生诽谤,于声闻乘及大乘人亦不生增嫉,听受供养大法时,于声闻乘、独觉乘法不生诽谤,于声闻乘、独觉乘不生增嫉,于声闻乘、独觉乘法不求去证,唯求去证大乘法门,俱依大乘诸戒,获得精行 修乃至住果菩萨的……     。”我先读到这里,这里描述的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作为一个真正的在家菩萨,应该作的事情,这里说的很清楚,另外还有这样一段话,他说:“远离破戒恶性比丘,于四方僧物,皆不令非法费用,勤加守护四方僧,终不自夺,不叫他夺,亦不自用,不叫他用,并能辩说乘法门,恭敬供养       不令他人诽谤毁辱,尊重安慰诸出家人,信受护持如来正教,终不破碍     能护持四方僧寺,出家诸弟子终不毁坏,还俗    于十二伦自不染习,  远离恶缘,等等……。”他宣说了这样一个护法菩萨功德。读到这里,这里面说的非常清楚,对于僧寺,也就是我们说的寺院的护持对僧人的护持,等等,以及世尊所开示的三乘正法的护持,也就是说不管是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小乘、显宗密宗,他都给予守护,而且尤其重视恭敬供养,加倍的护持那种辩说三乘法的人,就是我们现在真正持教的大德,持教的善知识,宣说如来正法的善知识,他加倍的守护,不令他人诽谤毁辱,因为这实在是正法能够留世、住世的关键所在,远离破戒恶比丘这个就是佛经上明确宣说的态度,叫你远离他,莫??之,而你要护持佛教,不是叫你的精力不明因果,所谓的打着一种破除邪魔外道,破除邪思说法的名义,诽谤僧人诽谤自己的师长,去造下这样的一种业,不可不知,我说到这里,大家如果能够联系现在,因为现在各种的教派非常多,我仅仅是用我自己的一种经验,说来供养给大家,大家也不妨仔细的考虑我刚才所说的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的言说他错在哪里,是否象他们说的那样可以不敬师长,可以随便的去说出别人的过错那,应该说我们今天的人之所以不能成就,这也是他的业因啊,另外我们再看, 七破邪魔。远离外道这个外道指的是什么?就是指非归依三宝者,佛法僧以外的叫外道,并不象有些人说的那样,我往外看叫外道,往内看叫内道,这是胡说八道,这本经书到后面还会详细的开释,什么叫外道,真正的外道,是我刚才所说的不护持三宝,不以归依三宝作为     不管不护持三宝还是外面的这些都是外道,这才是真正的所谓外道,邪魔刚才我说过了,大家不妨去看《楞严经》,关于破除邪魔的讲解说明,主要集中在不断杀盗淫妄却说可以成道,那还有呢,这种人很容易让很多在家的居士欢喜,比如说他告诉你,我现在宣讲的上是密宗,所谓的男女双修,出家在家一样的,好了这对吗?要小心,这很可能就是经书上所说的邪魔外道。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断杀盗淫,他的这个言论里面已经有了两点错误,第一点觉得在家出家一样,错误,须知除非你已经证到了登第菩萨以上的境界,这是按照经论上来说的,确实从个人的修行来说,出家在家是一样的,否则就不象我们所诵读的普贤菩萨行原品所宣说的那样:“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这个才是正说,所以《楞严经》中世尊这样宣说,持此说者乃我所说,不持此说者乃波旬所说,波旬就是魔王所说就是所谓的邪魔外道所说,那好了,在佛说的密法里面,特别涉及到圆满次第修行的时候,男女双修的密法在吗?当然作为一种密法是有的,但是作为一种密法它是有要求,必须有一种不能公开,有一种秘密的这种誓言戒律这种密意的条件在里面。他怎么可以变成一种无论是谁都可以宣说的法那,而且有意无意的暗示一个人你要这样你要那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邪魔外道,没有这么一回事。好,要说开来要很多,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说到这里。这是第七点,后面争取说的完整一点。
“八用通理,不著有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说佛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就是说我们修行常常注重于形式,不去明白这些形式里面所包含的佛理是什么。所以这就在提醒你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修行中,要去通达他的理趣。所以说,你看世尊处处指归, 指示 静心,认识自性与通达佛理作为我们修行的总持,所以说这本经论被后人科判以后,被称为《金刚心总持论》,我觉得这分得非常好,总持总持而且他的总持呢,处处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中如何的来总持,他确实是非常殊胜的一本经书。这个之前呢,我也听到有的朋友给我发来信息说,他说有人为次展开一场争论,认为说我现在所宣说的这本经书,是不是佛所说的,根据就是这本经中引用到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他说翻译这本经书的佛图澄大师他远在翻译金刚经的鸠摩罗大师的前面,那么他怎么可能引用金刚经中的话那,他说要深思,我觉得他这样讲非常荒唐。想想看佛图澄,可以讲佛图澄大师在我们中国是第一个被拜为公的高僧大德,后来的道安禅师,乃至我们净土宗的开山祖师慧远禅师都是来自佛图澄大师的法脉,传承,佛图澄大师是什么,这里写的很清楚,天竺僧,天竺就是过去印度那个方向,他精通梵语。那么《金刚经》,难道鸠摩罗大师不翻译《金钢经》,那么大家就再业不知道《金刚经》了吗?这个就是所谓的不有为,你着有为,不去通达他的理趣导至的。如果你真的觉得这本经是伪经,你不妨来我们听讲的现场你可以问我啊,你把经书上面的话里面的经语,一起来探讨、来验证,他是否是一部伪经那,他是否说得和佛的经书不相符合那,甚至有人干脆说它是邪魔外道那,现在还没有人说它是邪魔外道,应该是通理,不着有为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要陷入一种非常迷信的状态之中,好象我今天要干吗,我今天干吗,不能这样,哪怕是一个上师给你的教言,你也不可如此。你要不断行持这种有为的行为之中通达它的理趣,去悟它,对吧。所以说“八用通理,不著有为。”如此能生起功德它的道理就在于此, 这里的进行了简单提示。
再看第九,“九用精进,习佛行德。”这里讲到精进修行的重要性,什么叫精进,精进就是很专精,专心的一路往前进,而且这种精进是一种正精进,他是依佛的行德,向佛的德行看齐,向释伽佛的这种功德看齐,所以我们天天要诵读佛菩萨的行。去学佛菩萨的戒律,这就是习佛行德,世尊经常示现打坐入静,世尊经常示现 行善而为之,比如有一个公案,有一个比丘,已经很冷了,他穿针,老是穿不过去,这时他向大众启请,他说各位谁能帮我一个忙,帮我穿一下,这时大家都忙着看经、打坐、赞诵,没人去理他,这个时候释伽佛就过来了。世尊说,啊老人家,我帮你穿针引线。当时这个老比丘当即马上就磕头下跪,哎呀世尊哪,我怎么敢让你为我穿针引线那,你是佛啊,旁边过来有人问,觉得很奇怪世尊怎么去做这样的事情那,他说因为我是佛所以我才会积这个微细的善报,我要积功累德啊,我要培植我的善根啊,他说。啊,所以说这就是佛的行持,所以说我们习佛行德要用精进第九点说的,有一句话说的很好,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个理趣与我们这里说的很相应,如此才会流行,什么叫精进就是说你昼夜六时你的心念里面你不断这个修行,就象我们钻木取火一样,不停的转动木头,如果你转一会火还没有起来,你就停了然后你就又开始转,转到没有火又停了,始终不能把火转起来,这就是精进的含义持续不断的努力,去修习佛陀的行德这就是精进。这是第九点给我们的提示,我简单说到这里。
下面说第十点“十用通达,法法精明。”这里的通达什么,是讲通达诸法,法法精明,就是说他通过修行他修到一定的程度,这时候呢他开始辨法,什么辨法,就是说不管你说的任何法,他用他修证到的智慧都予以通达,所以说就这样法法精明,前后圆融,所以说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他通达之后必然是没有这种宗派之分,没有这种高低之分,没有这种大乘小乘,没有显密人为的区分。他不这样,他坚信法法通达,他到这种圆融的地界,佛朝这里去努力,这个就是功德,实际上世尊在这里所说的十种功德,确实是非常深奥的法,最后他说若能具此十种功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说的非常的清楚,如果修行就是按照这十种功德来行持,你是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的意义就在我前面所说的上面。好,今天就说到这里,不能过于详细的加以开示,只是给大家以提示,我们共同来学习吧。最后为我自己的讲解做个简单的回向,最后由管理员代大家做听经闻法功德的回向。愿以讲解此经的殊胜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如母众生,愿他们都能够闻正法,破邪知见,不遭邪惑,速成佛道,乃至究竟证的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成佛果位,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主持人:请悲华禅师开释,什么是不昧因果和不落因果那?
悲华禅师:这是今天讲经引用的,但没有涉及今天的内容,我在这里做个简单的说明,现在九点多了,在这个问题上占用太多的时间不好,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的差别就在落和昧这两个字上,什么叫落在因果那?可以这么理解,在生死轮回业力支配下他不由自主,他超越不了这叫落”那么昧的意思是什么那,就是说迷糊,不明白、不懂,所以这个回答非常奥妙,明白因果所在,简单说就是这样的,他不但明白世间的因果,他还明白出世间的因果,还有一个因果可以方便的说叫出世间的因果,并不是是说我无所谓怎么样,刚才前面说过了很多大成就者都非常重视因果的抉择,道理就在这里,不落因果如果说一个开悟者,你如果还处在原来的这样一个阶段,在因果、业力其中不能超越,不能够即的自在,那么,很显然他所悟到的还没有达到超越的境地,简单的说就是这样的区别。
问题2:有人说   不要随便念,这是真的吗?
我听的断断续续,我看一下屏幕,前面是什么问题,问题3看佛书和看佛经一样不能躺在那里看是吗?因为我们看经书要如同佛在面前一样,对佛经要恭敬,因为佛经是我们归依的住持三宝里面的法宝,要恭敬的看,随便的躺在床上,一边磕瓜子一边在看这是不对的,什么叫佛书?什么叫佛经?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不太明白,反正经书也好,包括自己学习的这种态度,都要恭恭敬敬,这样会为自己积累无上的福德,否则的话带着轻慢的心,就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业障,比如有的人一看经书头就大,有的人一读经书就想睡觉,有的人作别的事情都可以,一念起经文来头就痛,为什么这样很清楚这是业障,有的人对大乘经典一读过去就忘,刚读到后面就忘了,记其它的事情很来劲,好象记一遍他就记住了,可是偏偏一看佛经就记不住,这一点在地臧菩萨本愿经里面也说的很清楚,先世犯了轻慢经宝的业障的缘故,所以你要想消去这种业障,就要对现在的行为追究,要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就是这个意思,不要小看这个因果。因为如是因如是果。你对经书轻慢的罪过导致将来无缘见到经法,更谈不上去参求、领悟经书上所说的无上甚深的微妙之法了,就说道这里。第二个问题由于麦克风的关系,音箱的关系我没有听清楚。所以回答了第三个问题,接下来呢再回答几个问题我们就结束今天的讲经吧。
问题:师父 请问如何得止?圆觉经中说,先取至静,不起思意,不起思念可以如此修练吗?
喂,噢听清楚了,如何得止,这属于修行止观的一个范畴,所谓止就是自己对外界环境不断攀缘、散乱的心,能够止在你所禅修的对象之中,这是止。从内来说内无喘号为止定,就是说你内心烦恼、波动能够平静的心就是修止,修止才能够定,这个就属于修行的三无漏学戒定慧,定的范畴。所以说这个修止和修定,修定要有修止的功夫,才能够达到慧观,慧的层面,你要想修止必须以持戒为基础,所以《楞严经》里所说的持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三无漏学,这样说就是佛所说的,不这样说就说就可以甚至是邪魔外道所说。所以说要想修止定要以戒为基,也就是要有相当的德行,相当这种品格的养成,然后有一定的福德,然后除掉干扰他、影响他的邪缘,这种不好的缘。这样也修戒性,然后进一步修持,而这个修止,我刚才说过,修止属于修禅定的层面,应该去依止明师,依止明师的指导来修行,按照他教你的法要,在他的护持下来修,这样就不会出偏差,那自己所谓的修止,应该修最初层次的止,就是说在日常的行为中,你能够不断的反观内照,那么你的心止在善念上,不要放逸自己的恶念。这就是平常生活中所谓的修止,如果真正到了禅修的层次,那是应该要跟着师父去学的,好的,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
问题:请悲华禅师开示,所谓的通达,法法精明,是指佛法相通,还是佛法和世间法相同哪?
好,这个问题问的好,因为前一段,前几天也有很多朋友问我,在世间法、出世间法也说了很多,然后呢,我在这里也有一些居士陆陆续续来见我,也是和我说这个,探讨这个问题,非常混淆这个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还有引用的很多例子,六祖坛经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觉得很多人对这句话有很多误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六祖在这里说的很清楚,佛法离不开不世间的觉悟,也就是说,不是说世间法就是佛法,这完全错误。我们修行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超出世间而出世间,是为了从此岸到解脱的彼岸,就是从事相上去说的,你不要把禅宗或者佛教的经典中,如《心经》、《圆觉经》了还有一些禅师的语录讲到的开悟的境界的时候说到的理,开悟之理,讲到辨别本心之理时候的知见,作为我们平常行持中宣说的东西。他的理通达是讲法法精明,法理通达圆融没有障碍。然后,在世间却行出世间行,他虽出世间而不离世间,是这样一种境界,并不是说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那就错了,我们平常说的世间法通常是指按世间标准去衡量、抉择的法是世间法。并不是说吃饭、睡觉是世间法,打坐、参禅叫出世间法。不是这个意思,所谓的世间、出世间,我们今天讲的有“无明”、有迷惑、有烦恼这就是世间。出世间就是说断除无明,断烦恼而获得出世间的功德这个意思,好了一个悟透的人最后达到法法精明,一切都通达证得,那可以说就象《楞严经》所说的顺阶方便,对吧,就是说不管是顺行还是逆行他都都是一种方便、化导,而他自己的心却没有任何的染着,就如同《维摩经》里所说的那种不可思议解脱菩萨的境界,象济颠和尚一样,外表仁慈,看起来是有些疯疯颠颠,一些行为也不端  ,但是他处处如法,因为他是成就的圣者,他的程度就象你所说的净行。所以说在修行里面没有获得正见不要做这种肆无忌惮的行持,这点千万要记住,好了,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此帖子已被 释悲华 在 2004-11-23 17:38:13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心海 在 2005-8-15 20:41:27 编辑过]

[念无常]一切皆空,爱却未空,生----是多么恐怖![念恩]一切功德来自上师,要一心依止。[愿生娑婆净土]南无浊世怙主本师释迦文佛!南无未来教主弥勒尊佛!南无兜率天上法花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念事业]默默耕耘几十年,且看那时侯的因我缘起的佛教会怎样?!    
2005/8/20 20:34:00
天心月圆





大学本科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266
经 验 值:1878
注册时间:2004/4/2

如说南传佛教一些常识。那些比丘就说修行得到成就的这样详细的书籍。

如说南传佛教一些禅师.那些比丘就说修行得到成就的这样详细的书籍。

 是这个意思,所谓的“机缘”就是这个意思,“机缘”这个思想

是这个意思,所谓的“惜缘”就是这个意思,“惜缘”这个思想

确宣说的态度,叫你远离他,莫??之,

确宣说的态度,叫你远离他,莫摈置之,

 

[此帖子已被 天心月圆 在 2005-8-20 21:02:53 编辑过]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2005/9/1 19:01:00
天心月圆





大学本科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266
经 验 值:1878
注册时间:2004/4/2

    十种功德论第五         
   
    大家好,又到了我们继续讲解<<金刚心总持论>>的时间了,我们还是来做个启请吧,启请本师释迦摩尼佛赐予加持,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持教大德、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法、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僧,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还是继续来共同学习《佛说金刚心陀罗尼经》也就是我们这里讲的<<金刚心总持论>,在这之前还是要赞叹一下大家坚持来听经的功德,佛说听经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佛还说护法的功德不可思议的,来这里听经的,帮助维持语音聊天室的,都是功德不可思议的,这些功德会迅速的为自己培植这种福德,铲除自己多生以来闻法听经的业障,从而速得解脱之道路。
那么今天我们要讲解的是十种功德论第五,有时间的话接着讲参求明师论第六,这两个论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那么今天所讲解的内容可以讲是相当重要的,而且也开始揭示出这本 <<金刚心总持论>>它的特色所在,其实为什么很多朋友希望我能正式的讲点什么,我找来找去最终还是定了讲解这本《佛说金刚心陀罗尼经》,因为我觉得反正我所知道的,惟有这本经也许对我们的现在这个时代,对我们目前现在我们这些朋友的修行可能才具有最强的针对性,和它的深刻的含义在里面,所以说我反复的酝酿了一下,决定讲解这本经,那么好,今天我也没有什么笔记,我们随缘来共同的学习一下。
    启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护法龙天 赐予守护,但愿我所说不违背经意,若有不当者启请在佛前忏悔。我们进入经文,请管理员把十种功德论第五的经文打在屏幕上,大家共同来学习一下:在打经论的同时呢,希望这里面的主持人呢来为大家一边看屏目,一边为大家诵读一遍。非常之简短.

“佛告文殊师利。前佛后佛一体。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见性。修而成之。然则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终不成佛。何以故。为无佛功。有求佛者。一用斋戒为佛基址。二投明师。指示功程。三识心性。了了分明。四用作福。助初发根苗。五用结缘。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为。七破邪魔。远离外道。八用通理。不著有为。九用精进。习佛行德。十用通达。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种功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家好,刚才主持人为大家念诵了经文,可能今天网速的关系,感觉好象断断续续,但是不要紧,只要能够听得来就可以了,我们来看一下经文: 
   “佛告文殊师利。前佛后佛一体。皆在各人自己。明心见性。修而成之。然则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终不成佛。何以故,为无佛功”。这句话很重要,世尊在这里这样说啊,其实佛性确实人人本有,明心见性者,修就能成就,但是,虽然如此,若不投佛修,终不能成佛。他关键的就在这句话,若不投佛修终不能成佛,然后,进一步说,何以故,为什么那,为无佛功,你没有这个佛的功用,你不可能成佛,这句话非常重要,就是我们要想成佛,是的,我们人人都有佛性,但是,你如果不依赖佛来修,那么你什么也修不成,这里面记好一个三宝的功德,所以说为什么一个学佛的弟子一开始,非常重要的应该修习好归依三宝这个法门,我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归依三宝懂得它的学处,懂得它的行处,不断在修行之前那反复的熏习这样的行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这个法门奠定这样的修行,  进而能够不入歧途是否能够即成佛道,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其中的根也来自这段经文,不投佛修终不成佛。因为这句话的深意其实呢包含在了我们归依三宝的学处和行处里面去,可以说我们要讲的第六部分,归根结底重要的就来自于这个法义,我们来详细的讲解后面的内容,经书里说到十种功用,就是说十种功德。我们平常所说,我们做功德,到底什么是功德那,那么在论这个部分里面,世尊非常详细的加以开示,对我们学习相当有必要,我们一个个来说,跟大家一道学,我们首先来看,一用斋戒为佛基址,这说的很清楚,什么是投佛功的基础那,基址就是基础的意思,就说我们建的高楼,它的地基或者一层一层楼,它的第一层楼,它的地基它的基础是什么, 它的根本是什么,这里说斋戒,好了,什么叫斋戒,斋戒是不是就是吃素那,所谓的斋,过去讲的斋是什么,关键是斋心,我们吃素也是为了斋心,让你的心柄持佛的清净戒律,也就是说让我们的心持斋,所以说斋戒、斋戒就是什么,就是戒色心,戒自心,来学习佛戒来做为我们的基础,所以说这个戒律的修行,是所有的修行的基础,非常重要,这个斋不仅仅是吃斋,我们世上经常讲吃斋念佛,吃斋念佛。并不是指这个意思,比如说我们作为一个居士,他要持三规五戒,持三规戒以后量力而持,可以持一戒二戒三戒乃至完全的持满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随力而持,第一把斋戒作为我们行的基址,所以说只有这样做你的修行才会带来功德,这十种功德其中之一,不可小看.

      第二我们来看 二投明师。指示功程,这里说的非常清楚, 而且这句话也是我们今天学佛者非常忽略的东西,我看这段经文的时候,我是感慨颇深,从个人自己的修行经历来说,我到后面,我的体会是这样的,我今天我能够有,哪怕有一点点智慧,哪怕在我的自性中升起一点点所谓的功德,或者有一点点的德行,或者获得一点点的解脱自在,我觉得全在于明师的加持,就说这种依止过的师父啊,他对我的帮助 ,就是所有都来自他,佛祖在另外一本经书里有这样一个公案, 释伽佛就问阿难尊者 ,你说修行人他所获得的一点点的智慧、所获得的一点点的功德,它是来自哪里那?阿难感慨说我觉得我的大部分的恩德都来自于我的师父,来自于善知识.释伽佛说不对,阿难说为什么不对,应该说 在学佛的过程一切的功德来自于上师,这样才对。世尊是这样开示的,那么二投明师。指示功程这里说的清楚,你修行你必须明白,这个功指什么就是做功,我们平常说的做功课,也就说我如何做功课,也就是说,我的课程是什么样子我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我的学习成绩毕业了没有,也就是说在你修行的各个过程中 这里经书开示的很清楚,你必需去依投明师来修行,也就是说你如果你不依投明师来修行,你根本不能明了修行的功程,这个还是说一下我自己个人的经验,我以前在做居士的时候,曾经因为偶然看到南传佛教《阿含经》中关于四念处修行的法门,然后陆续也从台湾这个地方流通过来的一些佛书上介绍,比如说南传佛教一些禅师。那些比丘就说修行得到成就的这样详细的书籍。然后自己不能自拔,然后自己看着书不断的修,但是越修自己越感到迷惘,最后一直到了后来,我自己通过各种办法,进入了泰国,进入了缅甸,进入了南传佛教所流传的核心区,遇到了我自己的师父,然后,在他的指导下如何来修行四念处,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原来一切的一切修行是离不开上师的,这个上师就是这里所说的明师,什么叫明师,就是明白的师父,什么叫明白,他是有修有征的,他是过来人,而且他具有一颗慈悲的心,他用他自己所修的一切,来传授你、告诉你、指导你,这个实在是大,他会使你迅速的走上正式的修行之路,所以自从遇到这个师父以后,我才感觉原来那么多的疑问,顿然冰逝,所以我对此体验的很深很深,这是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所以越往后面修对这一点的感受就越来越深刻,然后回头来看,我们今天,各位同修,我这点感受就尤其强烈,本来在半年、一年以前,可以讲我不到这个聊天室来,我一直都是在山中修行,上面没有水、没有电,我天天依止自己的师父专心地修定,然后因为有缘到这个聊天室,了解了同修们的修行,我就感觉非常深,因为我感觉今日的修行人,对我们今天所讲的这第二点,二投明师指示功程,非常之忽略,我看到聊天室中非常多的人在进行语言上的争论,然后剩下稍稍有些人,懂的这个功德的人,那么就看到一些所谓的修行密宗的人,或者是对密法有些了解的人,但是修行密宗的人,我见到大多数的人知见也不是很正,为什么?因为刚刚提到了,只有密宗的上师,那才有这样的一个需要,信心和依止的行为,似乎给人这样的感觉,那么所谓任何一个修行,他那是不是不能象密宗一样不能去恭敬自己的上师那,都把一切功德归功于上师的加持那,显然,根本就不是,所以今天来讲这个金刚经论,确实有它的意义所在,用心就在于这里,千万不能这么认为,如果你的密宗的上师应该恭敬,反过来不应该恭敬自己显教的师父,那你就大错而特错,那么你就会因为恭敬这个善知识而轻慢了另外的善知识,各种善知识加以区别,把修行的法门分为高和低,这是极大的错误,并且,可以讲是我们修行的一种业障,如果你不能明了的解决这个问题,在将来的修行之中,除非你把这种修行的业障清楚干净,你这样才能真正的能够踏上解脱之路,我前面反复强调,我们今天的人,修行芒芒,很难见道,因何呢,按我的看法因为我们的业障重,可具体的说到业障,我们要具体的来看,而不能泛泛的谈, 总听人声称,在下业障深重、业障深重,那请问你到底是什么业障深重那,我们不能够依照经典、正法给以的启示对照我们的日常行为、我们的起心动念,所以说我们虽然称我们业障深重,却不知道自己业障在那,而我刚才所说的这些,就是很深重的业障,在我的修行过程中,我觉得我其它没有什么,唯一的就是,我凡是对我依止过的上师不管他是显宗还是密宗我觉得我都是恭恭敬敬的,好象从来就没有说过一句违逆师父的话或者是说,对师父有任何的一种轻慢,乃至后来我修习了无上密宗,遇到了密宗根本上师的时候,我向他宣说这一点的时候,当时我记得,因为上师对我的开示,我心中有所感受泪流满面的时候,我就说了这个事情,我记得师父对我非常的赞许,他说你这点非常好、非常好,他说你是这样做的。以前我一直强调,我们天天要诵持莲花生大士心咒“嗡、阿、轰班杂咕噜叭嘛似得轰”,就是遥唤自己的上师,无论是怎样的上师,我们都要在念中观想他、祈祷他,他说你这点很好,这就是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所以说当时传授我甚深密法的上师对我说了这样一番话,感动的我流泪不已,我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真的,我过去如果真正去忏悔一下,自己依然是有业障的,比如说想起来在自己未完全出家之前,对某些修习不法的出家师傅,其实都怀着一种轻慢的言,言行中不小心也造了谤僧、谤师的这种罪业,所以说一定要加以忏悔,须知忏悔教中其实是无上法门,是罪上法门,可以这样说,再进一步说 ,他说长此修福 ,是诸庄严中最为庄严,就是自己感到惭愧啊,感到羞耻,这样的福事啊,是你福事中最最庄严的,而且这种忏悔法门在我们佛教中是无上法门,真的,它可以迅速的清除我们自身无始以来自己的各种业障,说白了我们之所以不能见到,我们本来如是的本有的金刚心,本来的金刚心,就是因为业障所障覆的,就是因为我们的福德资粮不够,所以说生不起经书上所说的这种功德,所以说我们今天来学习这《金刚经论》里面所说的十种功德 ,它有很大的意义,如果有心者能够有缘听到这样的经论,相信祈愿十方三世三宝佛、菩萨都加持的心,你当下就能获得一种甘露。我刚才说多了,说到第二点“二投明师,指示功程”,所以说很多人问怎么修行、怎么修行,修行具体的说就是依投明师指示功程,才能够真明  经书上说的很清楚,好,这是第二种该做的事情.

     再看第三种“三识心性。了了分明”就是说去认识自己心的本性,了了分明,不是粗粗浅浅的认识,比如说我们跟人探讨之中,听师父的开释中,是否说到了关于金刚心是怎么样的,关于这个明心见性是怎么样的,我们经常去讨论,但是忽略了这种基本的行持跟态度,经书上说的很清楚啊,对心性了了分明,也就是说,你不但粗粗明了,你还要了了分明,这也是应验我们前面讲经开篇的时候,讲金刚心的时候就说了,一切的法门都总持在什么?总持在对金刚心的认识上,去认识自己的心、去反观内照达到了了分明,这个就是生起功德的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说这就是第三种功德之所在,举个例子,是的明师是开悟者,自己的上师是开悟者,但是,你亲近他,他指示功程来修行的时候,这一切靠什么?靠你对自己的反观内照,所以说要学会倾听,去反过来认识自己内心真正的……   ,可以这么说,你自己的内心、本性显示在所依止在的明师的本性里,这么讲吧,外在的明师就是你内在的金刚心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说有信心的会知道,一切的善知识是什么?他就是佛的化身;世尊在经书上这样说过,后世五百年我以文字相出现在世间,什么叫以文字相,可以这样讲,我们今天所看到一切的经论,一切的佛经三藏、十二部经都是释伽摩尼佛的化身,所以说我们看经书也好、听经闻法也好都要如同世尊就在面前一般的,怀着一种无比虔诚恭敬的心来听,那么一切佛经他所要揭示的,就是为了要你什么,识心性了了分明,这个就是第三点所阐述之所在.

      好,我们继续学习第四点, “四用作福。助发根苗”,就是提醒你我们不要忽略了福报的积累,什么叫福报的积累?比如说去寺院里面做礼拜,去烧香,去慰问出家师傅,看见出家师傅顶礼、赞叹,乃至受持,这些都是在作福,看到生病的道友,看到生病的人去慰问他,在慰问他的同时又方便善巧的给他一本佛经啊,他能够接受的这种佛经、佛像、佛带啊,在令他生欢喜心的同时,又种下归依三宝的因,这样都是在作福,所以不要忽略了日常生活的行为,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在道友之间,同样在佛弟子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而不应该说四众道友之间的过错,这些东西都培福,这些事身体去做就是身体的福报,口去做就是积口福,心里这样想持好心,这就是心的功德,身、口、意都在作福,这福它有什么作用那?它助发我们得道修行解脱的根苗,前面所说的是根,那现在长出来一颗苗,是要我们不断用福业去浇灌它。这个第四点佛说“四用作福。助初发根苗”,此乃功德,不要说这不是功德,这是最重要的,可以讲是很重要的功德,所以经论里面这样说十种功德把它列为第四种功德,助根苗,它帮助你去成全你归依三宝和走上解脱的道路,这个福德并不是世间所说的,我作生意很顺利,我赚了很多的钱,或者我相貌长的比别人好看,我可以以此来炫耀,或者是我给别人一点施舍,认为我是在作福,不是,这个福德助发我们修道的根苗,一切归向三宝这才是真正的福,也是真正的功德,要这么理解,才不会有偏差,这是第点。 

     我们再来看第五点在说什么,“五用结缘。增自善本”,这是什么意思那?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做人,我们人与人之间、我们事情与事情中间结善缘,结善缘,并不是到处去攀缘,我们知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其中“归依僧”就是指最清净的团体,就是以清净的僧伽、僧团为核心的可以讲这四众道友,所以我们要亲近这种行善积德的善友,然后对一切未信佛者都结下一个善缘,这个并不是去攀缘。好了比如说你今天不去到处去玩耍,今天放假休息天你去到寺院去慰问一些出家人,乃至生活有困难的出家人,等等,然你见到一个师傅,你一合掌,哪怕是路上碰到一个修佛的,你也合掌问候他,一个笑脸,一个好心,结个善缘,这个缘结了有什么用那?增自善本,说过一个人要想真正成就离不开福德、善根、因缘的成就,佛在《观无量寿经》里说过,因善根、因缘、福德故而生彼国极乐世界,而结下这种缘可以使你生生世世都能够遇到这种三宝之缘,所以说为什么有的人他今生一修行就那么容易遇到善友,就有人给他引见,然后他很容易就会找到自己的师父,而且他所遇到的善友、师父都非常的清净,没有这种互相冲突的违缘,而且修行功德日日增上,总感觉好象左右逢缘,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修第五种功德的缘故,所谓的“五用结缘,增自善本。”所以说我们平常的布施,我们平常的为大家服务,是为了结成佛的因,来增加自己为善的根本,所以说让自己的善根成就,第五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谓的“惜缘”就是这个意思,“惜缘”这个思想是我们佛教的基本思想。(师父掉线了,主持人为大家诵读经文)。
     刚才呢说到,“六明因果。不妄主为。” 这样解释,什么叫“不妄主为”?不妄主为就是说,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想法妄动、妄为,什么叫做以自己主观的想法来妄动、妄为那?就是不依照因果的抉择、取舍来做,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我刚才讲的大家都没有听到,我举个例子,比如烧香,有的朋友说是烧一支、两支还是三支好,我当时是这样回答他,我说“一支香好,两支香也好叫定慧俱足,三支香就更好了,戒、定、慧三者齐修,四支香也不错,怎么样?叫做四谛圆融,修习四念处正法,都很好。”这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说他这样抉择的时候,他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他并不是去抉择它的因果做,他应该这么想我烧香的因果是什么?他要去请益,他修行的时候他要真的明白,这因果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心为因,种种行为为助缘,这样造下这个善因,将来就会感受善果,这个就是要明因果来行事,就这样抉择,有一个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密宗教主的妙法莲花生大士的一句话,他说“见解如同虚空高,因果抉择如粉细,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解他可以比虚空还高,比天大,他的修行的行为,仔仔细细因果抉择的心比粉末还要细,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那些有大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比谁都重视因果,我听说一个流传,在藏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这个上师也在藏地,也是一个大成就者,他说到一个故事,他在给自己的上师当侍者的时候,就因为把别人给他的哈达已经破了,他便随就拿来去绑书、绑行李,结果被他的上师大骂,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最后好象还要把他驱逐出去,不要让他再当侍者;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很著名的修行人,他是这样一个习惯,他就靠划火柴来烧火,他如果今天三根火柴划过,火还没有点燃,他就不吃饭了,因为太浪费了,而这样行持的人,可以这样说他本身的证量、他的修行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可是他比我们谁都善于抉择因果,他非常重视因果的,所以说你看这些人,他越重视自己的一举一动,他的微细的行为所带来的因果,说是不简单的一件事。相传藏地旧噶当派的创始人阿底峡尊者,他有一个弟子很著名的宗震巴 ,可以讲他继承了阿底峡尊者所有的法,他也没有说他在山洞中修行,但是他的功德最大,他做的都是在随侍他的上师,也就是说给上师做侍者,做仆人,要知道这一点是很难很难做的,其实这也是很大的一个修行法门,不容易,所以说,“六明因果 不妄主为”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要按因果来抉择,不要凭自己轻举妄动,我们学佛在修每一个法门,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当中,要仔细的抉择这个行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因果呢,这样去请教去思考,关于因果这个问题。禅宗里还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什么,叫“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切莫忽略了这个抉择,另外还有一个公案大家可能熟悉的,曾经有一位禅师在别人问法他答错了一个字,结果投身为野狐身,后来遇到了禅师把他的话重新改过来的时候,他才解脱这个野狐身,后来转世为人,这个著名的公案,大成就者大悟者到底是不落因果还是不昧因果,一字之差落和昧就有这样因果的决择。所以说不可不慎,明白这个道理千万不能认为说因果这么恐怖,算了、算了我不学佛了,千万不要这样想,要知道你不明因果而妄动,结果全凭自己的主观妄想在那里行动,那你造的果更严重了,对吧,这个第六点就说到这里。

      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七点,“七破邪魔。远离外道”,这话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含义很深,什么是“邪魔”,什么叫“邪魔”这个首先要明确,<楞严经>中有这样说,在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云,我也经常在聊天室,或者平常有居士来见我的时候,闲谈中他都说,要小心呀,在这个末法时代邪师很多啊,不能轻易拜师啊,不能去亲近的甚至说千万不能到寺院里面去啊,他们这种说法对吗,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非常错误 ,这个邪师并不是这个,作为一个三宝弟子,不管怎么样,只要看见寺院就感觉有佛在这里,看到僧人就感觉如佛在,绝对是正确的,所以说对于破戒的恶性的比丘,我们应该按照佛所说的教导,莫摈置之,应该远离他,但是你平时见到他的时候,你对他的恭敬都不能把他称为,你都不能把他列为所谓邪师这样一个范畴,这是完全错误的,《楞严经》所说的邪师指的是什么,倡导杀、盗、淫、妄,倡导这个,认为杀,不断杀我可以成佛,不断盗我可以成就、不断淫我可以成道、不断大妄语,我可以成道,是指这样的人称为邪师,那么好了,再反过来,如果他宣说的法义,无形中倡导一个三宝弟子对寺院、对僧伽不恭敬,对寺院不恭敬。在佛中随口妄说僧伽之过错,这样的人他才是邪师,这才是真正的邪师。因为他违背了归依三宝这个最基本的戒命,要知道,真正到了真的是叫佛教毁灭了,这世上的众生皆没有因三宝的缘而得度了,那么有大菩萨化现,象经上说的那样,毁掉寺院、毁掉出家僧人,因此佛教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消亡,我们再也见不到这个住持三宝,那个时候或许才可以说,这一切的一切住持三宝他是魔什么的,千万要注意,所以说,这都是跟我们今天所说的七破邪魔。远离外道有很深的关系,其中的根本就是是不是归依三宝,是否对三宝有深刻认识这上面,所以很多称上师者不断的在宣导,让众生无所是从危言耸听,害的正信的佛弟子无门可入,入门者诚惶诚恐。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引用世尊在《地藏十轮功德经》中的语言,这里面有赞叹过这样一个功德,我不妨呢给大家背这么几句话,世尊在经典中说,他说:“善男子,若有诸真善房居士、长者、沙门、婆罗门者,于未来世后五百岁,法欲灭时,能尚护持我之法眼,能自善护亦善护他善护后世善护我法,出家弟子若是法器,若非法 器,   不戒剔除须发, 披袈裟者普善守护恭敬供养,令无宣恼,又善护三乘正法,听受供养声闻法时,于独觉乘及大乘法不生诽谤,于独觉乘及大乘人亦不憎嫉,听受供养独觉乘时,于声闻乘及大乘法不生诽谤,于声闻乘及大乘人亦不生憎嫉,听受供养大法时,于声闻乘、独觉乘法不生诽谤,于声闻乘、独觉乘不生憎嫉,于声闻乘、独觉乘法不求去证,唯求去证大乘法门,俱依大乘诸戒,获得精行 修法乃至住果菩萨的等 。”我先读到这里,这里描述的就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作为一个真正的在家菩萨,应该作的事情,这里说的很清楚,另外还有这样一段话,他说:“远离破戒恶性比丘,于四方僧物,皆不令非法费用,勤加守护四方僧,终不自夺,不叫他夺,亦不自用,不叫他用,并能辩说大乘法门,恭敬供养 师父.   不令他人诽谤毁辱,尊重安慰诸出家人,信受护持如来正教,终不破碍??? ,    能护持四方僧寺,出家诸弟子终不毁费还俗???    于十二伦自不染习,  远离恶缘,等等……。”他宣说了这样一个护法菩萨功德。读到这里,这里面说的非常清楚,对于僧寺,也就是我们说的寺院的护持对僧人的护持,等等,以及世尊所开示的三乘正法的护持,也就是说不管是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小乘、显宗密宗,他都给予平等守护,而且尤其重视恭敬供养,加倍的护持那种辩说三乘法的人,就是我们现在真正持教的大德,持教的善知识,宣说如来正法的善知识,他加倍的守护,不令他人诽谤毁辱,因为这实在是正法能够留世、住世的关键所在,远离破戒恶比丘这个就是佛经上明确宣说的态度,叫你远离他,莫摈置之.而你要护持佛教,不是叫你的精力不明因果,所谓的打着一种破除邪魔外道,破除邪说法的名义,诽谤僧人诽谤自己的师长,去造下这样的一种业,不可不知,我说到这里,大家如果能够联系现在,因为现在各种的教派非常多,我仅仅是用我自己的一种经验,说来供养给大家,大家也不妨仔细的考虑我刚才所说的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的言说他错在哪里,是否像他们说的那样可以不敬师长,可以随便的去说出出家人的过错那,应该说我们今天的人之所以不能成就,这也是他的业因啊,另外我们再看, 七破邪魔。远离外道,这个外道指的是什么?就是指非归依三宝者,佛法僧以外的叫外道,并不象有些人说的那样,我往外看叫外道,往内看叫内道,这是胡说八道,这本经书到后面还会详细的开释,什么叫外道,真正的外道,是我刚才所说的不护持三宝,不以归依三宝作为 我们学处,   不管不护持三宝还是外面的这些都是外道,这才是真正的所谓外道,邪魔刚才我说过了,大家不妨去看《楞严经》,关于破除邪魔的讲解说明,主要集中在不断杀盗淫妄却说可以成道,那还有呢,这种人很容易让很多在家的居士欢喜,比如说他告诉你,我现在宣讲的上是密宗,所谓的男女双修,出家在家一样的,好了这对吗?要小心,这很可能就是经书上所说的邪魔外道。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断杀盗淫,他的这个言论里面已经有了两点错误,第一点觉得在家出家一样,错误,须知除非你已经证到了登第菩萨以上的境界,这是按照经论上来说的,确实从个人的修行来说,出家在家是一样的,否则就应该像我们所诵读的普贤菩萨行原品所宣说的那样:“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这个才是正说,所以《楞严经》中世尊这样宣说,持此说者乃我所说,不持此说者乃波旬所说,波旬就是魔王所说就是所谓的邪魔外道所说,那好了,在佛说的密法里面,特别涉及到圆满次第修行的时候,男女双修的密法在吗?当然作为一种密法是有的,但是作为一种密法它是有要求,必须有一种不能公开,有一种秘密的这种誓言戒律这种密意的条件在里面。他怎么可以变成一种无论是谁都可以宣说的法那,而且有意无意的暗示一个人你要这样你要那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邪魔外道,没有这么一回事。好,要说开来就很多,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说到这里。这是第七点,后面争取说的完整一点。
    “八用通理,不著有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说佛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就是说我们修行常常注重于形式,不去明白这些形式里面所包含的佛理是什么。所以这就在提醒你在我们所做的一切修行中,要去通达他的理趣。所以说,你看世尊处处指归, 指示金刚心,认识自性与通达佛理作为我们修行的总持,所以说这本经论被后人科判以后,被称为《金刚心总持论》,我觉得这分得非常好,总持总持而且他的总持呢,处处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中如何的来总持,他确实是非常殊胜的一本经书。这个之前呢,我也听到有的朋友给我发来信息说,他说有人为此展开一场争论,认为说我现在所宣说的这本经书,是不是佛所说的,根据就是这本经中引用到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他说翻译这本经书的佛图澄大师他远在翻译<金刚经>的鸠摩罗什大师的前面,那么他怎么可能引用<金刚经>中的话那,他说要深思,我觉得他这样讲非常荒唐。想想看佛图澄,可以讲佛图澄大师在我们中国是第一个被拜为公的高僧大德,后来的道安禅师,乃至我们净土宗的开山祖师慧远禅师都是来自佛图澄大师的法脉,传承,佛图澄大师是什么,这里写的很清楚,天竺僧,天竺就是过去印度那个方向,他精通梵语。那么《金刚经》,难道鸠摩罗大师不翻译《金刚经》,那么大家就再业不知道《金刚经》了吗?这个就是所谓的不着有为,你着有为,不去通达他的理趣导至的。如果你真的觉得这本经是伪经,你不妨来我们听讲的现场你可以问我啊,你把经书上面的话里面的经语,一起来探讨、来验证,他是否是一部伪经那,他是否说得和佛的经书不相符合那,甚至有人干脆说它是邪魔外道那,现在还没有人说它是邪魔外道,应该是通理,不着有为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要陷入一种非常迷信的状态之中,好象我今天要干吗,我今天干吗,不能这样,哪怕是一个上师给你的教言,你也不可如此。你要不断行持这种有为的行为之中通达它的理趣,去悟它,对吧。所以说“八用通理,不著有为。”如此能生起无比功德它的道理就在于此, 这里的进行了简单提示。
    再看第九,“九用精进,习佛行德。”这里讲到精进修行的重要性,什么叫精,精 就是很专精,专心的一路往前进,而且这种精进是一种正精进,他是依佛的行德,向佛的德行看齐,向释伽佛的这种功德看齐,所以我们天天要诵读佛菩萨的行。去学佛菩萨的戒律,这就是习佛行德,世尊经常示现打坐入静,世尊经常示现 行善而为之,比如有一个公案,有一个比丘,已经很老了,他穿针,老是穿不过去,这时他向大众启请,他说各位谁能帮我一个忙,帮我穿一下,这时大家都忙着看经、打坐、赞诵,没人去理他,这个时候释伽佛就过来了。世尊说,啊老人家,我帮你穿针引线。当时这个老比丘当即马上就磕头下跪,哎呀世尊哪,我怎么敢让你为我穿针引线那,你是佛啊,旁边过来有人问,觉得很奇怪世尊怎么去做这样的事情那,他说因为我是佛所以我才会积这个微细的善报,我要积功累德啊,我要培养我的善根啊,他说。所以说这就是佛的行持,所以说我们习佛行德要用精进第九点说的,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理趣与我们这里说的很相应,如此才会精进,什么叫精进就是说你昼夜六时你的心念里面你不断这个修行,就象我们钻木取火一样,不停的转动木头,如果你转一会火还没有起来,你就停了然后你就又开始转,转到没有火又停了,始终不能把火转起来,这就是精进的含义持续不断的努力,去修习佛陀的行德这就是精进。这是第九点功德给我们的提示,我简单说到这里。
    下面说第十点“十用通达,法法精明。”这里的通达什么,是讲通达诸法,法法精明,就是说他通过修行他修到一定的程度,这时候呢他开始辨法,什么辨法,就是说不管你说的任何法,他用他修证到的智慧都予以通达,所以说就这样法法精明,前后圆融,所以说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他通达之后必然是没有这种宗派之分,没有这种高低之分,没有这种大乘小乘,没有显密这种人为的区分。他不这样,他坚信法法通达,他到这种圆融的境界,佛朝这里去努力,这个就是功德,实际上世尊在这里所说的十种功德,确实是非常深奥的法,最后他说若能具此十种功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说的非常的清楚,如果修行就是照这十种功德来行持,你是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的意义就在我前面所说的上面。今天就说到这里,不能过于详细的加以开示,只是给大家以提示,我们共同来学习吧。最后为我自己的讲解做个简单的回向,最后由管理员代大家做听经闻法功德的回向。

    愿以讲解此经的殊胜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如母众生,愿他们都能够闻正法,破邪知见,不遭邪惑,速成佛道,乃至究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成佛果位,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问题1请悲华禅师开释,什么是不昧因果和不落因果那?
    这是今天晚上我们引用的,但没有涉及今天的内容,我在这里做个简单的说明,现在九点多了,在这个问题上占用太多的时间不好,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的差别就在落和昧这两个字上,什么叫落在因果那?可以这么理解,在生死轮回业力支配下他不由自主,他超越不了这叫"落"那么昧的意思是什么那,就是说迷糊,不明白、不懂,所以这个回答非常奥妙,明白因果所在,简单说就是这样的,他不但明白世间的因果,他还明白出世间的因果,还有一个因果可以方便的说叫出世间的因果,并不是是说我无所谓怎么样,刚才前面说过了很多大成就者都非常重视因果的抉择,道理就在这里,不落因果如果说一个开悟者,你如果还处在原来的这样一个阶段,在因果、业力其中不能超越,不能够即得自在,那么,很显然他所悟到的还没有达到超越的境地,简单的说就是这样的区别。
问题2:看佛书和看佛经一样不能躺在那里看是吗?

     因为我们看经书要如同佛在面前一样,对佛经要恭敬,因为佛经是我们归依的住持三宝里面的法宝,要恭敬的看,随便的躺在床上,一边磕瓜子一边在看这是不对的,什么叫佛书?什么叫佛经?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不太明白,反正经书也好,包括自己学习的这种态度,都要恭恭敬敬,这样会为自己积累无上的福德,否则的话带着轻慢的心,就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业障,比如有的人一看经书头就大,有的人一读经书就想睡觉,有的人作别的事情都可以,一念起经文来头就痛,为什么这样很清楚这是业障,有的人对大乘经典读过去就忘,刚读到后面就忘了,记其它的事情很来劲,好象记一遍他就记住了,可是偏偏一看佛经就记不住,这一点在地臧菩萨本愿经里面也说的很清楚,先世犯了轻慢经法的业障的缘故,所以你要想消去这种业障,就要对现在的行为追究,要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就是这个意思,不要小看这个因果。因为如是因如是果。你对经书轻慢的罪过导致将来你无缘面见到经法,更谈不上去参求、领悟经书上所说的无上甚深的微妙之法了,就说到这里。第二个问题由于麦克风的关系,音箱的关系我没有听清楚。所以回答了第三个问题,接下来呢再回答几个问题我们就结束今天的讲经吧。
问题3:师父 请问如何得止?圆觉经中说,先取至静,不起思意,不起思念可以如此修练吗?
    听清楚了,如何得止,这属于修行止观的一个范畴,所谓止就是自己对外界环境不断攀缘、散乱的心,能够止在你所禅修的对象之中,这是止。从内来说内无喘号为止定,就是说你内心烦恼、波动能够平静的心就是修止,修止才能够定,这个就属于修行的三无漏学戒定慧,定的范畴。所以说这个修止这个修定,修定要有修止的功夫,才能够达到慧观,慧的层面,你要想修止必须以持戒为基础,所以《楞严经》里所说的持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三无漏学,这样说就是佛所说的,不这样说就说就可以甚至是邪魔外道所说。所以说要想修止定要以戒为基,也就是要有相当的德行,相当这种品格的养成,然后有一定的福德,然后除掉干扰他、影响他的邪缘,这种不好的缘。这样也修戒性,然后进一步修止,而这个修止,我刚才说过,修止属于修禅定的层面,应该去依止明师,依止明师的指导来修行,按照他教你的法要,在他的护持下来修,这样就不会出偏差,那自己所谓的修止,应该修最初层次的止,就是说在日常的行为中,你能够不断的反观内照,让你的心止在善念上,不要放逸自己的恶念。这就是平常生活中所谓的修止,如果真正到了禅修的层次,那是应该要跟着师父去学的,好的,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
问题4:请悲华禅师开示,所谓的通达,法法精明,是指佛法相通,还是佛法和世间法相同哪?
     好,这个问题问的好,因为前一段,前几天也有很多朋友问我,在世间法、出世间法也说了很多,然后呢,我在这里也有一些居士陆陆续续来见我,也是和我说这个,探讨这个问题,非常混淆这个世间法与出世间法。还有引用的很多例子,<六祖坛经>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觉得很多人对这句话有很多误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六祖大师在这里说的很清楚,佛法不离开世间的觉悟,也就是说,不是说世间法就是佛法,这完全错误。我们修行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超出世间而出世间,是为了从此岸到解脱的彼岸,就是从事相上去说的,你不要把禅宗或者佛教的经典中,如《心经》、《圆觉经》了还有一些禅师的语录讲到的开悟的境界的时候说到的理,开悟之理,讲到辨别本心时候的知见,作为我们平常行持中宣说的东西。他的理通达是讲法法精明,是讲法理通达圆融没有障碍。然后,在世间却行出世间行,他虽出世间而却不离世间,是这样一种境界,并不是说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我们平常说的世间法通常是指按世间标准去衡量、抉择的法是世间法。并不是说吃饭、睡觉是世间法,打坐、参禅叫出世间法。不是这个意思,所谓的世间、出世间,我们今天讲的有“无明”、有迷惑、有烦恼这就是世间。出世间就是说断除无明,断烦恼转化烦恼而获得出世间的功德这个意思,好了一个悟透的人最后达到法法精明,一切都通达证得,那可以说就象《楞严经》所说的顺阶方便,对吧,就是说不管是顺行还是逆行他都都是一种方便、化导,而他自己的心却没有任何的染着,就如同《维摩洁经》里所说的那种不可思议解脱菩萨的境界,象济颠和尚一样,外表仁慈,看起来是有些疯疯颠颠,一些行为也不如法,但是他处处如法,因为他是成就的圣者,他的程度就象你所说的净行。所以说在修行里面没有获得真正的正见不要做这种肆无忌惮的行持,这点千万要记住,好了,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此帖子已被 天心月圆 在 2005-9-1 20:03:51 编辑过]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6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6: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