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弥勒寺讲法----四念处系列讲解之二2004.11.11----八正道 悲华禅师开示
发起人:释悲华  回复数:16  浏览数:12666  最后更新:2006/3/15 0:53:00 by 一池静水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释悲华 发表于 2004/11/14 20:40:00
弥勒寺讲法----四念处系列讲解之二2004.11.11----八正道 悲华禅师开示

 

八正道开示录

根据悲华禅师开示录音整理(尘喜初稿)

2006年3月19日释楞严校订

   我们今天讲八正道,八正道包括戒定慧三方面的内容,着重讲戒和定的道理,其次讲到慧。
   佛陀给我们开示了八正道。佛陀说,如果你能走上八正道,就能解脱。那么八正道,它的定义是什么?正道,就是正确的道路,走向解脱的正确的道路共有八条,就叫八正道。八正道,它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善恶之标准。我们平常认为的善和恶,到底是真善还是真恶,看看它符合不符合八正道就知道。
    在这次禅修中,我们持续地在打坐。每一天都安排很严密的课程。现在禅修结束了,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我们开始密集禅修的时候,第一天感觉似乎还好,但是困难还是有。什么困难呢?很简单,我们这颗心老是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老是像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人一样,不想去想问题它也拼命地在想,心里认为不该生起的念头它也不停地生起。它就像一只没有驯服的野兽,一个喝醉酒的野象,一个没有驯服的野牛。对不?这种现象困扰了我们很久了,平常的人都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心没有经过训练。
    你要知道,我们这颗心呀,如果没有定力和智慧去驯服它的话,它将会伤害别人,就象一只醉象它会伤害他人一样。但是,如果我们能驯服我们这颗心,那这个力量就会转化成对他人的慈爱,就会变成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力量,就不会危害这个社会是不是?
    这颗心确实很可怕,它比起我们刚才所说的野象、野牛来说更可怕。我们人是聪明的在烦恼驱使下的人们会干出种种其他生灵所无法干出的坏事来。因此,我们要训练它,就象我们可以驯服野象、野牛那样。心,只有通过训练,被驯服了,才能为你所用,能有这种认识对每个人来说很重要。
    训练你自己的心,你必须很有耐心、非常坚定、充满毅力地、坚持不断地努力地去练习、去修行,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修炼。连续不断、不停的修行,不停地串习,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成功没有什么秘诀,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你坚持不懈,它就是秘诀。这颗心你只要坚持不懈地去按照这个法去训练它,它就会被驯服。就是这么简单。比如说:在人群中,在非常慌乱之中,你能当下就能念住你的呼吸,并且能够持续,那就表明你这颗心经过训练了,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就做不到这点,但是经过训练的人他可以。经过训练的人哪怕是在吵杂的市场当中,在喧闹的城市当中,乃至在梦中,他一样地可以打坐修炼。心,经过训练和不经过训练,相差得太多太多了。所以今天我们强调要勇敢地去训练你的"心",去修炼它。
    还有,修行要靠自己去用功,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去完成。所谓的开悟的人,所谓明白的人,他无非就是以最大的爱心、最大的慈悲为你们去解释这条道路。世尊就曾说过,我只能告诉你如何到达真理,但是路要你们自己去走。他告诉你怎么走,走哪些地方是偏道、歧途,但是他绝对不可能代替你到达终点。修行是靠自己,要靠自己奋斗,每走一步都要你自己摸索,都要你自己亲身实践,去获得经验。
    如果你一旦开始修行了,那所有的护持修行的,护持正法的力量,它都会开始帮助你,所谓的"人若自助天自助"。也就是说,你现在这一念想修行,想发心修行,那么,十方法界的一切护持修行的力量,它就会来帮助你。可以这么讲,十方三宝护法龙天,只要你一动念修善就会立即感应,一切的上师也都会感应。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要想走完修行的每一步,还是要靠你自己。外面的东西仍然是助缘,上师只是个指引者,十方护法的力量那只是助缘,真正的修行靠你自己去走。也就是说,成佛是靠你自己成的,不是别人替你成佛。这个要明白,要知道这是自己的事,很多事情不能依赖别人。
    好了,明白了要如何踏上修行的道路。那到底是什么叫做修行呢?我们平常所说的修行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就是七佛偈,是七佛都共说的一个偈,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句话啥意思呢?
    简单地讲,诸恶莫做:任何罪恶的、不道德的、不好的,我都不去做,我要约束我的行为,使其不为恶。众善奉行:我只行善业,我只从事那种虔诚地正当的行为。这个说法并不只是一个关于善恶的判断,而是说我们的心要努力地这样去做。我们每一天都要勤奋地去制止自己心不要趋向恶。每一天都要说服我们自己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这是一种所谓的"用善念来对治恶念,用善行来对治恶行"。要努力地这样去做,就像扫地一样常常地扫。你看我们大殿前树上掉下来的落叶天天有,掉下来我扫干净,再掉下来我再扫干净。如是这般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如果你坚持这样去做了,就可以不断地积累福德资粮,忏悔无始来的业障,令心变得具器和纯善。再来看"自净其意"。我们所做的种种积资净障的行为,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训练心也好,让这颗心明亮也好,都是在净化我们自己。我们每天都要做净化心的事情,这都是往内求,内观,不是往外找。佛陀没有教我们整天到晚去观察他人的过失,那样深障圣道。这一切就"是诸佛教",这就是所有觉悟者他们共同的教导。"诸佛",就是所有的那些觉悟者,彻底的开悟者叫"诸佛",佛就是觉的意思。每一个觉悟者都这么教导我们,要想觉悟就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说明什么一个什么问题?它说明了这个觉悟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前面所讲的用功修行的过程,这完全在于自己的努力。
    说到七佛偈里所讲的修行之道,可以说是普遍适用的真理。就象一个善知识说的那样,这种说法是不管什么种族、文化背景、国家还是民族,人人都能接受的普遍的真理。谁都可以接受,甚至也没什么宗教色彩,儒家是这样讲的,道家也是这么讲的,东方这样讲,西方也是这么讲。正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其心同,其理同。"
    如果我们的修行失去了法的真谛,那我们对善恶的定义就会产生错误的见解,我们就会执着于种种门派、教派的分别。然后,每一个宗派,每一个宗教,对善恶都有他的标准,都有他的议论。我们就会以某种外在的表现,去一定坚持地执着于某种形式或者遵循某些信条来表示自己对所属的宗教的虔诚。那么,这种虔诚,这种信念都是分宗分派的,都只能让部分人去接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但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任何宗教都能接受,任何人都能接受的普遍真理,可以讲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一个准则。你不这样做就叫"恶",你这样做就叫"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样去努力的人,他就是善的,不这样努力的人,他就是恶的。这个谁都可以接受。
    我们来再看一下什么叫善恶?任何行为凡是伤害他人,干扰他人,使他们不能平安、和谐的,都是罪恶的不道德的行为。任何帮助别人、给予别人安详和平安的行为,那都是虔诚、正当的善的行为。这条标准合乎自然法则,没有任何宗教派别的色彩。
    依照自然的法则,一个人会怎么样?如果是伤害别人,他肯定是先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对自己的伤害,所谓的种种消极的情绪。比如说,他自己的心肯定先生起烦恼、生气、害怕、怨恨、嫉妒等等,他才会去伤害他人,才会在自己的语言上动作上做出种种有害他人的行为。另外,当一个人他自己有不清净的心念的时候,他就自然而然置身在一种苦恼不安的状态中。这里面说明什么道理?
罪恶来自自己的心中。
    你要是对别人很坏,必然整天到晚唠唠叨叨,因为你自己烦恼!这是种很重要的观念呀,罪恶不是来自外在,而是来自自己的内心。内心中若没有罪恶,内心中自然能够安详。我们内心若没有这种烦恼、痛苦等负面情绪,我们怎么可能去纠缠别人,怎么可能给别人带来伤害呢?
    那同样的,反过来,一个人只有在他的内心中生起这种慈爱,比如说悲悯、喜悦或者说一种对人善意、助人为乐的心,他才会产生助人的行为。一样的,一旦你的心中生起了这种平静的品质,比如你的心通过训练变得明净了,那么当下你就置身在一种祥和的境界之中。
    也一样的道理,你帮助他人同时就等于帮助你自己,你去伤害他人同时就是伤害你自己,你去欺骗他人同时就是欺骗你自己。须知,骗别人的人首先必须骗自己,伤害别人的人首先必须伤害自己,帮助别人的人首先必须帮助自己,慈悲他人的人首先必须对自己慈悲。一切功德来自内在,不来自外在,这就是--法,佛法!这就是真理!这就是道!也可以说是普遍的自然法则!这个话说的很简单呀,但你是否曾经这样想过呢?在你平常生活中,在你遇到的每一件事情中,你是否都这样想呢?这个道理是如此的平凡,但它就是真理。可是,我们平常的人并没有追寻这条道路,我们总是把很多事情和很多麻烦的原因归结为外在,我们总是认为别人要必须负什么责任,就是没有想过自己才是唯一该给自己负责任的人。
    所以说,"自净其意",是诸佛之教,这种含义很深刻。这个法的修行落实,在佛教当中称之为八正道,是相对于正邪而言。八正道也称为八种圣道,即八种圣贤之道。"圣道"的意思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走上这条道路,他一定会成为一个高尚的贤圣。这就叫圣道。它总共为为八个方面,故称之为--八圣道。
    我们来看八正道具体说些什么。八正道分别指的是: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见、正思维、正精进,一共八个。这个八正道如果按戒、定、慧来分的话,也可以分为三大类:戒、定、慧。
    什么叫戒?完整地说应该是戒律。戒--哪些是不该做的;律--那些是需要自律而要有的威仪。戒,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平常所讲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德行、道德规范。我们这里所说的规范是佛陀给我们制定的规范,我们发誓守护它,能够起到防非止恶的作用。另外对戒律的持守,还能令正法久住,免除世人的讥嫌。戒律中最庄严的是别解脱戒的比丘戒,它是正法久住的根本,因为那样才能令住持三宝不坏。还有,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我们按照道德规范来生活,就能过一种纯净的、圣洁的生活,如果不按道德规范来生活,我们的内心就充满了不安、不清净。
   "戒",就是去戒除那些不正当的举止言行,要受戒学戒持戒就意味着我们要去戒除那些使我们心生烦恼的行为。比如,这个人喜欢整天到晚搬弄是非,整天到晚背着人讲人的坏话,喜欢对着人当面就开始训斥,喜欢对人无端地猜疑……喜欢这样那样。这些行为都是不正当的,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属于不道德的行为,所以我们要戒除它。因此,我们称之为"戒"。它是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它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持戒很重要!修行要不从"戒行"开始的话,就不能正确地展开修行。若无戒,你怎么知道善恶,又如何遇缘对境时来取舍因果呢?
    修行的人如果不先断掉恶缘,远离恶缘,他整天到晚被恶缘所缠绕着,他怎么修行?一个人只有断掉恶缘,停止无意义的攀缘,把心静下来,他才能修行。就像今天晚上那两个人,一方面在学校里面她断不了这个缘,在家庭里面断不了父母亲的缘。然后男朋友呢?男朋友也只是个小孩,对他们都无济于事,里外都在这种缘中纠缠。从来就没有让自己静下来,怎么有办法改变呢?很难。对不对?结果到了寺院里听了师父的开导,才冲出一条路来。这个就是断缘和建立缘起的道理。要修行,就必须先断恶缘,先戒,戒完了才能定,定才会有智慧,才能改变原状。原状在佛法里就是说受业力摆布的状况。由此可见,不是只有佛教才有戒定慧,世间任何道理都离不开戒定慧!
    那"定"是什么意思呢?"戒"完了以后发展专注力、集中力,和知觉力等等就是在增强心力,使之能够稳定地把握自己心念的行为,这就叫"定"。所谓的"定",就是我能做主。听得清楚吗?"把得定,做得主"就叫做"定"。这个好理解。
    我们去修行戒和定是非常有意义的!长期坚持地修习最终有没有收获呢?答案是肯定的,肯定有很大的利益,肯定会获得很大的福德。这是产生一切功德福利的源头。我们在歌里所唱的:"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戒定道",可见,这"戒定道"是个基础呀,有"戒定道"才会有智慧。
    但是,如果我们天天光光修"戒"修"定",比如说,天天在控制自己不干坏事,天天修定,能把握心处在定中,就能完全根除累积在我们内心中的烦恼和罪业吗?不能!比如说今天来的这个少年,她也学会了戒,也学会了定,如果她没有智慧,则仍然会痴迷于所谓人间的爱情等等,心中还是充满了欲望,将来长大仍然要面对这个可怕的世界,面对着生死怖畏。她还是没办法自救,而只有智慧才能自救,只有智慧才能彻底地根除人生的苦。
    所以,我们还得修行法的第三个部分--慧。什么叫慧呢?培养自己的自知能力,洞察能力,去明白佛陀开示的法的真实,就是智慧。佛陀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完全地净化我们的内心,我们当下就能得到圆满的智慧,因为一切的智慧都是本具的,不假外得,这个也是佛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因为智慧本具,所以佛陀教导你去开启你的自性之光,就能得到解脱。如果不是这样,那得到解脱岂不是通过他人的恩赐而得到的吗?这样,自我的修炼又有什么意义呢?
    戒、定、慧三条道路就是我们要走的八正道。戒定慧何以分别对应八正道,是哪八正道呢?让我们分开来讲:
    八正道中关于"戒"的部分有三项:正语、正业和正命。
    什么叫正语?就是正当的言语。让我们的口业行为清净,要说好话,说清净的话。不说欺瞒谎言、离间不和、恶毒和没有意义的伪饰、空洞及色情的话。说话很重要呀,常言说得好:祸从口出。一种情况是:"话"被听到后就传来传去,传到最后就面目全非,是越转越糟糕。另外一种情况是:自己一旦乱说话,自己内心马上就会动摇。对内对外,口业都会导致很深重的恶果。人的嘴巴给我们自己惹了不少的麻烦,带来无尽的烦恼。可是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还是很随意地任着性子,爱怎么说话就怎么说话。
    所以,八正道中"戒"的部分第一项就是要正语,要行正当的言语,说话要注意。说谎话欺骗他人,背后诽谤他人,造谣中伤,说刺耳的话来伤害别人或者恶毒地诽谤别人,或者整天到晚唠唠叨叨的说那些毫无意义的废话,这种种所谓的我们常说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些语言都是不清净的语言。我们要戒除它,这些语言都不说了,那剩下的话就是正当的话,就是清净的语言。你只要不说这四种话,那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很好的。你不说谎言,一旦开口说出来的话一定是很诚实的,直心的。他不说恶口,他说出来的话一定是很温柔、是温雅的。他不说绮语,一句是一句的,不说废话,人家看得很清楚,自己想得也很清楚。他不说两舌,就绝对不会这边这样讲那边又那样讲,忙来忙去的,搞得别人和自己都累死了。我们很多罪业就是因为这个口业造成的,要修行,正语这是第一步。先把话给"戒"了,就是平常民间讲的"戒口"。要"戒口",这很重要,戒口才能宁心,修行先从"戒口"开始。
    这就是八正道里属于戒的部分的第一项--正语。接着第二项--正业。我们知道佛教里面的业,讲的就是造作--行处。正当的行为,清净的身行,这叫正业。
这条修行的道路呢,其实它只有一个尺度可以衡量--就是看我们这个业到底清净与否。不管是我们的身体,还是我们说出来的话,还是我们心里的行为,要看它究竟到底是利益他人还是伤害他人?到底是使我们自己更清净还是使我们自己更烦恼?这是它唯一的标准。
    那它就很简单了。只要你对自己明了,就很容易发觉这点。如果能行四念住,观察你自己,你就会知道自己今天到底是在正业中,还是在邪业中。假如你不是正业的话,它必然会伤害你的心,必然会伤害到他人。但你如果是正业的话,那必然会使自己的心清净,使心安乐,必然会利益他人,帮助他人。这就是唯一的标准。
    同样的,杀人、偷盗、邪淫、强暴他人、酒后乱性等等种种这些不正当行为,总是既害人又害已。比如,你今天跑去赌博把家里搞的倾家荡产,不是害人害已吗?什么叫害人?别人因为你而受苦。害已呢?自己的心整天到晚沉浸在这种煎熬中,有安宁吗?
    所以,这要先建立一个象这样正确的知见。现在很多人觉得,很坏的人也活得很好。天底下哪有一个坏人会活得很好呢?他有心,他有感情,他有感觉,他伤害了别人同时必然伤害他自己,这是个学佛的人首先要树立的正知见。不要产生一种幻觉,反而去羡慕那种无恶不作的人,羡慕那种身陷苦恼中的人,明白吗?难道你还觉得自己因为不够坏,所以才受人欺负?这种人不是说吗:"嘿嘿,我没他坏,他比我坏,可他活得还更自在。"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佛法告诉我们,你如果坏,你必然对自己已经坏了;你如果伤害他人你必然已经伤害你自己了。
    好,树立了正知见,把这种不正当的行为给戒除了,剩下来的基本上就是正当的行为。佛教的修行是从反面上去走的,明白吗?我们整天到晚都说我要做好事,要做好事,其实你要做好事不如你不要干坏事。因为你不干坏事剩下的就是好事,从反面来修行,这点很重要呀。你要没学过,最好一天到晚多听上师讲点经,但是上师告诉你,你要从忏悔开始修。你先忏悔再来学佛,你不要拼命地往前跑。你想听什么佛法?你的罪业还没有忏悔干净,你不去反观自心,而跑来求佛,请问你要求什么佛?
    不要向外求,向内求,反过来走。
    我们再来看八正道,它讲什么?为了理解这八正道,虽然是从正面上讲,但是它反过来怎么解释呢?什么叫正语?把这些邪语给去除,它就是正语。什么叫正业,把这些邪业去除,它就是正业。明白了没有,就是这样理解。我们就要这样去做的。
    接着看八正道中"戒"的部分的第三项:正命。所谓"命",就是我们讲的"谋生"之业。这人的命变得怎么样?命运好不好?就要看他是否正命,是否实行正当 的谋生之道,这点很重要。
    可以讲,每个人都要想办法谋生,要维持家计,有家庭要养家,有孩子要养孩子,有父母要赡养父母等等。如果他这种谋生之道,是靠伤害他人而得来的,那他就不是正当的谋生之道。比如说,贩卖毒品,贩卖人口,杀生之业,邪淫之业等等。开妓院,走私毒品,贩烟草,酿酒等等,这就不叫"正命"。或许你不是自己亲自去做,但是你做这个工作是去鼓励他人去做种种败坏道德之行为,比如说你去卖酒了,去经营赌场,卖武器了,卖活生生的动物等等,虽然你没有亲自喝酒、赌博、杀生,但都是不正当的谋生行业。又比如,你现在权力很高,比如说掌管着什么资源,但是如果你赚钱的动机不良,你也会剥削他人,采取不正当的谋生之道。像现在的很多贪官污吏,他们就是"非正命"。
    如果你的动机是为了服务他人,凭自己的能力努力地工作,以此来服务于这个社会,来换取我自己的生存以及家人生活的合法报酬,而这种工作本身不是在造恶,那就是正当的职业。你在公司上班不是整天到晚到老板那里捞点东西,而是说我付出了劳动然后取得报酬来维持我的生活,这就是正当的谋生之道。比如说我去菜市场做生意,我天天早上起来卖豆腐,我用卖豆腐提供服务给他人,然后换取了报酬维持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叫正命。明白么?
    但是,你如果通过卖豆腐投机取巧,故意以伤害别人为目的,总想着赚大钱,甚至去卖假药,这难道也叫正命?!我们平常衡量我们谋生之道是否是正命,其实还要看我们现在的心态,也就是说,所谓的正命不是说你从事什么职业就一定是正命,这里面还包含您思想的动机,你对工作的态度。
    以上讲了三正道,现在来总结一下。一般我们在家修行的人,必须要过一种自给自足赚钱养家的生活。但是,我们在世俗上走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危险。因为我们想赚更多的钱,我们的欲望会越来越膨胀。我们很有钱的时候就会自傲,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没钱的时候觉得很自卑,要拼命去搞到钱!随着自己财富的积累,我们就会去轻视那些比较不会赚钱的人,然后就以傲慢的态度去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自己,所谓的自我就越来越膨胀,就会背道而驰,跟解脱道毫不相干。你看有些老板,当了几天老板以后走路姿势都不一样了,对不对?你看,再清楚不过了。
    以前大哥大刚刚出来的时候,看到有个老板打电话特意跑到路边,我就觉得很奇怪,这些人打电话为什么一定要跑到马路中间打?我开始想,是不是信号不好。很奇怪,马路上信号会特别好?在旁边信号就不好?不对!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这种是什么心,是炫耀之心,对不对?他因为自己的成功反而瞧不起别人,他用这种傲慢的态度去伤害他人。
   我再举个例子。我有次到五一广场去,看到一个个子高高的男人,四十岁左右的一个男人。他叫的士,的士慢慢地停下来,可他不急着上的士,用眼睛遥望着广场,左看右看左摆右摆,把姿势弄好了以后,作秀了一番,才突然一头钻进的士里去。你钻进的士就钻进的士嘛,你做什么秀哇!哈,他自己看不出来。其实他这样的人在社会上肯定或者给人打工,或者还没有获得高地位,但他也想摆一下他的这种感觉。这东西很简单呀,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我们活在人群中为什么会变成不自然的一个人?这是因为我们整天到晚在包装一个自我,整天到晚把自己搞成一个什么形象。其实,我们这样做的时候都在伤害他人,伤害自己,他是我们喜欢那个虚幻的自我。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但是同样也反映出众生的愚痴和烦恼。

(这时有人问善恶是说不清的是吗?)
    怎么说不清?比如正命的一个重要的观念是,你必须布施,捐献布施,以部分所得与他人分享。这点很重要!如果你只想为了你自己而累积财物,这样肯定不是正业。如果有人这样想:如果我赚了钱,有什么东西一定以一部分与他人分享,一部分养活自己。那么这个人,很显然,他赚钱不但是利益自己,肯定利益他人,这是注定无疑的。只要有这种心的人,他就不可能走向一条邪命的道路!他怎么可能去贩毒呢?他就知道,他就会衡量,做这件事情会伤害别人,伤害自己。像农村来的黄花闺女,你一开始让她去卖淫,她绝对不愿意!但总有一些人冲昏了头脑。何以故?他不明白佛法,迷失正道。所以说善恶怎么会没有标准!当然有标准!
    再接着讲下一个内容:如果我们修行的正法,仅仅是劝诫别人避免去伤害他人,那也起不了作用。因为在理智上我们很容易了解做坏事的坏处与做好事的好处。不管是我们,还是讲这个戒律的人,都肯定知道两者的分别和守戒的重要性。可是呢,尽管戒律和道德上都这么说,尽管人们的心里也明白这是好事那是坏事,可是人们还是不断地重复犯错,也就是他还是没办法主宰自己。为什么呢?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我知道错了可是我改不了”,是这样的吧?像今天来的那个小女孩,她说:“师父我知道心要平静,可是我静不下来;我知道男朋友也是小孩,跟他在一起只有痛苦可是我又离不开他,那怎么办呀?”
    其实,她先缺一个什么?她缺一个戒!戒是方向。先需要有戒呀,有“戒”的话才会有“定”。明确了什么是正当行为后,就一定要自己承担自己。她要独立起来。明白道理以后,才能接着往下走。可惜她现在连明白道理都没明白。她走的时候不是说了吗?“我连怎么想都不知道,今天师父讲了下,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可以换个角度想问题”。当然她不知道,下面还有一个问题等着她呢,她还会遇到问题。 我和她说:“你这条路还长着呢”。但她有决心,她说“只要我今天想改正了,我一定要做到”。那她要做什么呢,她准备培养她的什么?定力。明白吗?所以,你要去修炼主宰自心的能力,你要训练自己把得定,做得主。这颗心呀,它没有经过训练,就是想做好事也做不来,想不干坏事,却照样去干。
    前面所说的主题是什么?就是修定,明白了么?八正道里面讲戒的部分有三项,正语、正命和正业。接下来我们需要讲正定。修行无非就是戒、定、慧吧。我们来讲八正道中定的部分。定有三项:正精进、正念、正定。
    首先讲正精进。什么叫正精进?他这种努力,这种刻苦的修炼,是正当的不是歪的,就是正精进。有的人很勤劳很肯干,但是方向不对,做法不对,就不能叫正精进。
    正精进,包含四个要领:第一,已生恶令断灭。也就是说去除自己心中已有的种种不善,过去种种不善产生了,我要让它断灭。
第二,未生恶令不生。你要杜绝任何不善的念头生起来进入我们的内心。一方面,要把过去的给断了,已生恶要断。另一方面,未生恶要防止,不要让它再发生。
    第三,已生起来的善令增长。任何心中已经有的美德你应该保持,去增长它,不要退失。
    第四,未生善令生起。善还没有产生的某些美德,比如说,他能做到这点我就做不到,他说话脾气很好,他这人脾气很好,我就做不到,像这些自己还没有生起的美德,你要去努力地开发它,并且培养它。
正精进,就包含四个方面。对“恶”有两个方面,已生的“恶”要断灭它,要不断忏悔。这里说到了“忏悔”,已生恶令断灭这叫“忏”,未生恶令不生,这叫“悔”。每天用这个来守护自己的心,那就是在精进的修行。对于善行,有的要保持增强,没有的要继续开发,这就是一种积极向前进取的心。
    有人说,哎呀,我只要能这样就好了,人生干嘛要求那么高!他这是缺乏精进。他不想培养更多的品质,他人生不想寻求更高的意义,只只想过一种“满足”的生活。这是错误的想法!“不满足”要显现为两个方面:一、对“恶”的制止不要满足,已生的“恶”要忏悔净,未生的“恶”不要让它生起;二、对“善”要精进,已生的“善”要培养增长,未生的“善”还要去获得,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所以称为正精进。
    实际上,我们在练习观呼吸的时候,已经开始修行。联系我们前面讲的四个要领,就不难理解。以前我每次打坐都这样漫不经心的,这次我要改正。这一次我又出现了太紧张的毛病,我下一次我不要这样,现在我要放松。恩,我这次打得好,下一次我要打得更好。噢,你看我现在虽然可以坐得住了,但是昏沉来时我还是没有提起正念来,我要生起这个正念。还有呀,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办法纠正的习惯性的错误姿势,我要继续努力。这不就是我刚才说的这四个方法吗,这也叫四正勤。这也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勤,就是勤奋的勤。
    以上所讲是八正道中定的部分第一项——正精进。
    再看正念。正念是什么?念,就是这个念头。心念去正确地觉知,去觉知当下此时此刻的实相。按照四念处学习打坐,你先训练自己去觉知当下,这就叫正念,明白么?你七想八想,想过去想未来,迷迷糊糊的这就叫非正念。你能念住当下,念住呼吸,这就是正念。念住呼吸必然是当下,于当下去觉知呼吸的实相,而呼吸的实相就是生命的实相。这样才称之为正念。
    我们所想的过去是什么呢?我说过只是记忆而已;未来呢?只是种种期待想象。那过去和未来本质上还是虚幻的。那我们来把握现在。现在如果再通过分别识来认知,它还是不可得之虚幻。但是现在的当下相对更有意义,更接近真实。我们建立正念,从培养当下的觉知开始认识真理。我们可以透过持续的,比如说在鼻孔处对呼吸这种观察,通过对它所显现出来的实相的观察来觉知它,来保持我们的正念。所谓的正念就是觉知呼吸,当下觉知呼吸!这些语言都反复从不同角度来描述,终归不是真相。呼吸的实相还是得要靠你自己在实践当中当下去体验。一旦你体验到了,那所有的语言就不重要了,你已经当下理解、当下证悟到了。
    就像一个会游泳的人,跳下去他就能够浮起来,如果你做不到,再怎么解释都不用了!在没有找到会浮起来的感觉之前,你无论怎么讲,越讲越复杂,还是没有用。你得让他跳下去让他自己感觉是怎么浮起来的对不对?会游泳就在那一刻。他突然知道一个道理,能使自己浮起来的道理,你一旦可以让自己浮起来并且鼻孔离开水面,剩下的只是一个动作怎么做的问题了。
    所以,你必须去觉知你,去觉知整个的实相。我们先从觉知呼吸开始,然后不断扩展,乃至到身心实相,从粗到细,由浅入深!开始的时候你肯定会有意识地刻意地去呼吸,你很难做到自然呼吸。一开始觉知它你就紧张。初期就这样,这个很正常。慢慢慢慢地你就会自然地轻柔地呼吸,然后就是呼吸几乎停住,那你就可以专注到更微细的层面,去观察你在禅修的时候限定在小范围之内的自然的身体的感觉!你可能会体验到呼吸的温度,你可能会发现呼出来的气会比吸进来的气更暖和。有的人可能甚至会发现左鼻孔右鼻孔呼吸感觉不一样。这表示你越来越细地知道呼吸的实相。
    还有呢,你可能还会体验到和呼吸没有关系的感受,比如说哪里痛呀、哪里痒呀、哪里麻呀、哪里振动了、哪里产生压力感呀、紧迫感、紧张呀、酸呀等等。但是,你无法自己选择感受,而且你也不能创造感受!身体的感受好像不是你选的,也不是你创造的。它自己会生起,然后你可能都会觉知到。不管这个感受它的名字叫什么,不管你怎么叫它,它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你要在当下去觉知这种感受的真相、实相,而不是靠平常做那种习惯性的反应。
    我们习惯性的反应是:一遇到舒适的东西,我们马上就贪爱。比如,如果你看到这个床,你就会习惯地“哎哟”~~~~我躺下,是不是?很舒适不是?你会习惯性地如此。习惯性的,别人说你一句你心里就不舒服,甚至发火。但是,我们四念处修习者不能这样,我们要在当下就去觉知它的实相,用觉知来面对它。我们不为所动,明白吗?我们要免除那种习惯性的反应,这个很重要呀!这个称为正念。觉知当下的实相,保持不动,这就是正念。我们平常说的就是要训练这个:情绪一上来——觉知,念住,保持正念,不动。按以前的习惯,情绪一上来你马上就会随着习惯跑,但是如果你能保持正念,你可能慢慢地就会觉察到自己越来越赶跑了一些习气。甚至,你平常的心一直习惯在回忆过去和期盼未来中流转,不断在制造种种贪爱和嗔恨,但是藉着修习正念,一次又一次地,你就能开始戒除这种坏毛病、坏习惯。
    但也并不是说,修炼完以后你就会忘记所有的一切过去,也不是说你今天结束禅修以后,不要对明天要做的事情进行计划。不,都不是!事实上,这是在提醒你,平常你把这种时间和精力太浪费在这种无谓的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了。也就是说,你对过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计划很多都是没有用,是不由自主的。因为你整天到晚在胡思乱想中,所以当你真正需要记忆或者是计划未来的事情的时候,你反而因为心智的问题无能为力。一旦你通过培养正念,不断地觉知、觉知,你就会发现你的记忆力变得很好了,而且你能很冷静地来计划一下未来,使这些事情变得很容易。这样,你就能够正当地来总结、回忆过去,正当地来计划未来。靠一颗正念的心,你将过上一种真正安乐的生活。可是,你只认为人间的悲欢离合好像是天经地义,是理所当然的,你从没有想到自己的心有没有正念,从不知道心是个最重要的主宰者!所以有时你若能经常地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完全不同。就像今天我告诉今天来的那个女孩的那样:改变别人不如改变你自己。这就是叫她离开习惯性的习气。
    那刚才讲到一个正念,正念对平静我们内心,脱离烦恼与痛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戒、定、慧”中的定的方面,接下来是正定。我们要知道,像前面培养正念也好,培养正精进也好,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心念集中,能够专注地持续不断地做某种事情,但这并非是我们修行的目的。而我们培养这种专注的能力,它必须心念单纯。比如今天觉梦你在三溪口,看到的那只猫,它专注着树上一个什么东西,而那只狗又专注着这只猫。它们也很专注呀,但是它心念没有纯,谁知道它在干嘛?(笑)心中有贪、嗔、痴存在,你也可能很专注。比如说一个男人,一个美女走过去了,他也会非常专注,不过虽然他很专注,他却没有获得正定。是不是啊?我们要获得正定,就必须去觉知自身当下发生的种种实相,而不起贪爱和嗔恨,这点很重要。
    我们前面讲到正念,就是要觉知。首先,不随习气转;其次,你还得让他进入正定,让他不生贪爱和嗔恨,所谓爱憎之心不起。你如果能够持续不断地时时刻刻动机保持这种不憎不爱之心,比如说憎恶来了,欢乐来了,你只是静静地看着它,内心不动,这个才叫正定。所谓的定,就是说我心定住了,不受八风牵引。你说我好也好,说我不好也好,我定住了,这就是获得正定。明白吗?纯净的、宁静的、平等的心那才叫正定。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前面所讲的戒和定,八正道中我们已经说了六个。你谨慎地去遵守比如说三归、五戒、十善戒的戒条,做到善持净戒了,然后,你再持续不断地去练习用心专注在你的禅修对象上面,去觉知当下这种实相,然后你念住了它,但是心不生贪爱和嗔恨,那么这就是在修定。然后你继续用功努力地修行,定力加强了,当你的心越来越敏锐,你就有条件在你进行修智慧的时候,比如依照口诀观想,洞察分析,贯穿、深入到你的内心深处!你就可能根除自己隐藏在心中的种种不清净的、无知的东西。你把内心深处的潜意识里的东西给清除了,心就变得清净。因为心的清净,你就会过上一种圣洁安宁的生活,得到解脱的快乐,得到真正的法喜。这条道路就是戒、定、慧的道路。它是有次序的,没有戒不能得定,没有定不能得智慧,而当智慧圆满时,戒定慧三者就会圆满具足,成为果证的功德。
    好,以上我们讲到八正道,重点讲了关于戒和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接下去要给大家讲关于慧的内容(这个具体的本来要留待下节课再讲)。需要提的是,如果最终没有慧,你这条修行之道就不圆满。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光光靠戒、定的力量,如果没有智慧还是不能解脱。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持戒可以讲是踏上修行之道的第一步,也就是说做到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但即使你能做到外表上不去伤害他人,但很可能还是会被自己心中所产生的种种不清净的念头所伤害,自己还是会伤害自己。所以,你还要修定,学会去控制训练你的内心,去抑制种种不净污染的新念头不生起来。然而,你这个时候只是压制,虽然你达到很高的定力,但是你仍然是不能完全断除它的根!这种不清净杂染的种子仍然在你的潜意识,在你的心灵深处,它还是不断地会在繁衍、增长,持续对自己造成伤害。
    所以说,正法的第三个步骤必须是慧,用智慧来解脱。它既不是一种放任,也不是一种压抑,而是让不清净污染的种种念头,把它浮现出来,把它连根拔除。当这种不清净污染的念头被连根拔除以后,那么心便不再受这种束缚了,这就是解脱。而一旦心被净化了,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对他人生起了善意、慈悲,自然而然不会有伤害他人之举。像佛陀觉悟了,他的德行自然圆满,他无论怎么做都是优雅的,何以故?他内心的毒瘤被拔掉了。
    因此,我们要想真正地实现这个目标,就得通过智慧得到解脱。但是前面的戒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的意义我们也都解释过了。八正道的每一个步骤必须导向下一步,“戒”引导你必须去发展这个“定”,进行正确的专注,而“定”呢,又引导你必须发展“智慧”,去净化你的心而获得“觉悟”,“智慧”引导你最终走向涅槃的道路,最终引导你从这所有的不清净、痛苦中解脱出来,乃至最后完全证悟。这个次第就是正确的道路,就是所谓的圣道,总说就是戒定慧,分开讲就是八正道。
    我们讲八正道中跟智慧有关系的有两项:正思维和正见。

    那什么叫正思维呢?正思维也叫正志,志向的志,志愿的志。正思维就是要正确地思考。恩?思考也有个正确不正确的问题吗?有!你朝哪里去思考,你怎么思考,当然有个正思维和邪思维之分。象有的人他再怎么思考也没有用,为什么?因为他思考错了,他思考的方向和角度错了,再思考也没有用。那越思考的结果会怎么样?越思考错误越大。比如有时候跟你们讲,你们私下里不要叽叽咕咕地探讨,因为发心和思路本身就不对,有什么好探讨?那不是正思维。“我们先不跟上师讲,我们先沟通一下……”,意思上好象是我不麻烦上师,其实你有没有发现?你这样导致的结果可能根本就不是正思维,是对自己有害。
  智慧的开展,其实并不需要等到说思考完全停止了,我们才能得到智慧,不是说我们不想了就得到了智慧了,其实思想还是存在的,所谓风停波尚涌,想静念尤侵。就象《六祖坛经》里面说的“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意思就是说,我虽然碰到每件事情我仍然会想,但是我的菩提依然每天在增长,这是为什么?其实无非在智慧的正式观照下,虽然会现在烦恼思想,但能因之修行正念,从而把思想的习惯(习气)模式给改掉。关键是要懂得这个修行的方法,关键是有没有正确地处理这个妄念。比如,你去练习观呼吸。你会发现慢慢地心会静下来,呼吸会越来越细微,渐渐地这个表层心的污染和不清净就会开始去除。你看,如果我们能初步降伏粗重的烦恼,我们的心就能不在深重的贪爱、嗔恨和妄想愚痴中打转,那我们就可以有办法开始正确健康的思维,思考正法之解脱正道。可见你的心如果还不在戒定道中,你的思考就不对。你们可以看下,当一个人情绪很强烈,烦恼很沉重的时候,你让他拼命地想,他能想出个什么好结果吗?此时,你不如把心先清净,先打个坐再来,打坐调伏烦恼后,思考就会导致正思维。何以故?因为这时候思考的模式不再是你习惯的模式。我们习惯于,比如,心里出现怀疑呀,痛苦呀,就更加紧地去思考,希望赶快解决。比如,有的同修毛毛糙糙的,只管拼命地问上师问题。上师通常会叫你先静下来,调整好情绪,回头再来问。你想,一有烦恼,就拼命地死活去问。这样问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象这种思维就不是什么正思维。反之,你先静下来,先忏悔,先认真听好上师的话,然后再来思维,那就叫正思维。这样习惯的模式改变了,所以叫正思维。能不能理解?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的修行人遇到问题不首先去找自己内在的原因,马上就去寻找外在他人的原因。有的弟子一有问题,首先想到就是上师说法是否有错,而不首先检讨自己。所以不是正思维。又比如应该按因明的方式思维,有的人却胡乱地草率地思维,并且固执己见,种种邪思维,不一而足。最严重的邪思维就是不在当下去细致地抉择当下因果的思维。这也是个智慧的问题,没有智慧的人就会瞎想,有智慧的人他就会正当地思维,正当的方向,正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法和角度。
  好了,现在讲第八——正见。这是八正道中跟智慧有关的第二项。什么叫正见?通俗地讲就是正确地见解,所谓正知见,正知正见。当然不是指平常大家所抉择的对与错,所谓世俗的标准。正见是真实的智慧,什么叫智慧?如其本来地了知实相,如实地了知实相,也就是所谓的菩提。不仅是外表,而是深刻内在的实相。一旦一个人得到了正见,就可以说他豁开了正眼。有智慧眼,有法眼了。没有正见的人,就象一个走夜路的人,黑乎乎的会掉到坑里去。有了正见的人,就象是大白天眼睛明亮的人,他怎么会走到坑里去呢?可见正见非常重要。

  好了刚才我们讲到智慧的时候,说到正思维和正见两个方面和慧有关的。

  好了,那智慧是怎么开发出来的呢?分为哪些阶段?

  大家请记住三个阶段。就是闻、思、修三个阶段。所谓的闻慧、思慧和修慧。
  第一阶段是什么?是闻慧。怎么来的?他通过在上师的面前听闻或者是阅读高僧大德,或者阅读他人的话语中得到智慧。闻慧就是靠听闻得来的智慧。闻慧意义很大,人不是生而知之的,只有先通过听闻才会有智慧。那到处听就叫闻慧?你整天蹲在菜市场去听一个老太太聊家常,请问能得到什么智慧?当然,除非这个老太太是个禅宗大德。就象以前有个供茶的老婆婆就能考验几个禅合子。这个老婆婆可是个开悟者哦。不然,你俗人之间的闻思,只会令你越听越糊涂。有的人你看他虽然亲近了上师,但是照样这里听一下那里听一下,跟这个讨论一下跟那个人讨论一下。这哪能听到什么东西?他还说他是勤于闻思呢。东跑西跑地,这不叫正当的闻法。正当的闻慧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那是来自智者的教言,可以启示你走向正确。但是这还只是听来的智慧,并没有使你解脱呀。可以说这个智慧只是你借来的。歌里不是唱吗?“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吗?哈,慧眼能借吗?借不了吧。要你自己有智慧眼啊。但是有的时候借着智者的眼睛去看问题也挺管事的对不?有时候你怎么也搞不清的问题,就按上师的话这么一做马上就解决了对不对?靠自己还真的不行。但此非长久之计,上师不能整天到晚待在你后面,告诉你该怎么怎么做,你自己的事情还得你自己解决,还是要你自己去获得智慧。所以说,光有闻慧是不够的。你所听闻所接受的很可还是一种盲目的信仰。比如,你一听说做什么事情马上就有报应,你就害怕,又听说如果你不信这个的话,就会下地狱等等,而你只是出于一种贪求和逃避,希望能上天堂而免难等等。这个要小心哟。经常的情况是因为听说有果报所以才说信因果,是因为贪爱所以我要修行。这都不是你自己的智慧。很多人修行是从众心理在作怪,所谓随主流随大众,跟着别人走。就象那个小狗他也不知道主人去哪里,主人去哪里我就跟哪里,他自己没主意。所以说,在闻慧这个阶段终究不是你自己的,那么闻慧起什么作用呢?是为了要引导你走向下一阶段。比如你在上师面前,在善知识面前听闻法要,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要获得思慧。你先以一个东西做起点,才能达到下一阶段。思,就是要在自己的心态上,心智上去理解,在自心上去理解。听闻教理后,以理性去了解,去判断是不是合乎逻辑的,是不是有价值的,是不是真有益处,是不是跟你自己有关系?果真如此的话,你才去真正地接受它。因此,听了法后要去思。这个进一步的思考理解非常之重要。听法后要去静坐,去把心调好后正思维。去正确地思考,这样就会产生真实的正见,达到定解。又比如,我们跟别人探讨问题也属于思的这个范围。通过细细地消化和思维,我们得到智慧就不一样了。通过这样思考以后,所理解的东西和原来听的时候又不一样了。是的,你可能通过思考想通了某些东西,但是你千万不要认为就是了。你不要说今天上师说了一句话,我认真地想过了,懂了。懂了就叫懂了吗?不。你这还只是思考得来的智慧。虽然很重要,但是,假如你以此当作终点,不再前进了,那也是非常之危险。你看有些人好象很聪明,有一些知识上理解,也自认为自己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其实这样的人往往只不过是助长他的自我而已。只是自我膨胀。自我膨胀的人离解脱道还十分遥远。须知,解脱道所获得的并不是思考得来的智慧,可以这么说,这个涅磐的智慧,这个道的智慧,是思维不到的。思想只是我们进入真正智慧的拐杖。在《佛遗教经》里面说:“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证阿罗汉方可信汝意”。这句话理解吗?不要相信你思想得来的东西。有很多学佛的人好象挺有思想的,觉的自己很聪明,其实是越来越我慢,越来越我慢。他谈论禅法也好,智慧也好,都是在思考,就象写小说一样,是自己在思辨当中得来的。这就叫做纯粹的“思慧”。这种“思慧”的执着很危险呀,千万不能认为就是尽头了。现在很多学者、科学家都认为思慧是最高的,如果有可科学实验证明,他就认为就是最高的真理了。可是却没有发现人类智慧和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因此有很深的我慢明白吗?所以有时候说智商越高的人可能越我慢,何以故?就如上所说的那样。
  好了,以上说过,思慧的正当功能是引导你进入下一阶段。下一阶段是什么呢?就是修慧。那是经由自身体验而培养出来的智慧,那才是真正的智慧,就是我说的经验。你经过体验成为你自己的东西,那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好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下,闻慧和思慧非常有用,闻思修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正确的闻思能鼓励你、指导你继续往前走。因为有了方向,再通过思考确信,然后去做,就得到真正的智慧——修慧。而只有通过实际亲身体验得到的智慧,亲身体验的,那才是能够导致解脱的智慧,那才是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智慧。
  书上举了个例子,说到三种不同的智慧。说的是一个医生给病人开处方这个故事。病人十分相信他的医生,回家后他每天背诵这个处方,这也称为闻慧。之后,这个病人还不满意,又回去找医生,并且要求医生解释这个处方,为何必须用这付药,他有什么作用,怎么用这个药,这就叫做思慧。最后这个病人终于服了这个药,按照这个药方去服了,唯有如此他的病才能真正的治愈。当然,这是打个比喻,实际情况下,很少有病人会这样去做。
  由此可见,只有第三步修慧才能达到最真实的地步,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是最后这一层。这点必须明白为要。现在回过头来理解下,为什么说刚开始念住呼吸的时候,知道呼吸在进行,知道走路在走,那还不叫真正的知道。你还得去觉知他。觉知的时候,还会有一点思考洞察这是免不了的,但是你将越来越接近真实,最后完全了知这个实相,就是所谓觉悟,这就是慧的层次。刚才讲的四念处修行觉醒的三人阶段和闻思修三个层次,所讲的范畴不一致,但最终要落实到真正的智慧是一样的,都是要见实相的智慧。因此,我们参加打坐,修四念处,最终就是我要亲自要服这个药才行。
  你要自己亲身去体验,我们为什么会存在很多困惑呢,就是因为我们平常所思维的东西是表象,我们平常所习惯的自以为自己很高明的想法,那根本就没有碰到事物的本质——真正的本质。我们平常想的经常是错的,因为没有真实的智慧。这个认识很要紧。比如,经常有说,佛法的语言与世俗的语言完全不一样,因为佛法的语言是建立在实相基础上的,而世俗的语言往往是为了方便,并不究竟,并不明白事物的本质,他只是一时用这个表象来表达罢了。要想去除这些困惑,你必须自己亲身去体验,通过亲验来产生这个智慧。离开了自身这个范围,你将无法体验这个实相,那只是理解到了表面,知识得到一些知识而已,因此你必须去培养自身体验实相的能力。从最初显现,到最后到最微细处,然后摆脱所有的幻觉,见到实相,从而放下一切的束缚,这就是我们所要走的道路。你首先要理解有这样的一件事情,你才会这样去做。否则,你还是停留在表面。比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宇宙是不断在变化,这世界都是无常的,这谁都知道。(师突然转向在场的听众)
问:“慧月,世界是无常的吗”?
答:“是噢”。
问:“人生苦不苦”?
答:“是噢”。
问:“你到上师这来是干什么的?”
答:“我是来修行的,是噢”。
——好象他全懂似的。其实,这只是知识上的了解,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当你每天面对这个情况的时候,你还是仍旧烦恼现前。比如他今天刚刚和上师说好的,不要再议论什么了,不要再说什么了,一转身他又跟别人讲去了,一生气又胡乱训人了,他全然忘记了上师的话,何以故?他只是知识上理解了,他没有真理解。因此你必须要把这个变成是你自身的体验,你要真正的感觉到象今天所说的那样,要体验到如果自己坚持这样做就是在伤害自己,伤害别人。要确切地理解才行。
  好,这样才能达到真实的智慧。就象书上说的那样也许有一件悲伤的事情发生了,比如说有一位你的近亲或者密友去世了。这件事情对你来说可能使你立刻面对无常这种残酷的事实,并且开发你的智慧,你可能想到去追逐物质享受和与他人的纷争是多么地徒劳无益。但是当这个朋友的丧事结束后,就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痛,不久,他的那种旧习气又卷土重来了,他又习惯于平常庸俗的生活认知。就象慧月说的那样:“我回到北京的时候,我感觉又象在梦里一样,又变得糊里糊涂的了”。
  偶尔闻思得来的智慧,逐渐就会消失。为什么这种智慧会消失呢?因为他不是建立在你直接的亲身体验上,你并没有体验到自己身心里面无常的实相,虽然你看到别人的死无常,但你没有看到自己的身心五蕴的无常。所以说你没有真正的信佛,就不会真正的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说你没有真实的智慧,明白这个道理吗?如果你自己亲眼看到自己身心的实相,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另外,你破了这根竹子,是空的,难道我把满山的竹子破完才知道他都是空的吗?如果你能了解自己身心是无明的实相,那你还要把每个人拿去解剖才能了解着点吗?每个人都一一分析才知道原来无常是生命的实相吗?如果一旦知道一个妄念是空的,你还要一个一个地去妄念看是否是空的吗?是不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说要抓住关键,所以说你要真实地亲身去体会才行。你看,世间的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每一刹那都在生生灭灭,刹那刹那的无常。但是变化过程中的这种快速的连续,造成了一种幻觉,你会认为有个东西单独地存在。又比如看这个蜡烛或灯光,他都不断地变化着,可是看不出来。但是,如果你的视觉能够密切地观察这个蜡烛或灯光的变化的过程,持续不断地观察,你可能就会破除掉这种实有的幻想。电灯的光或这个蜡烛的光,实在变化得太快了,它连续快速地变化着。如果只是平常的看,视觉的这种幻象就很难打破,我们总觉得有个东西在。对不对?很难打破。
  我们很容易理解河里的流水他是不间断地流逝,所以是变化无常的,但是,如何能知道那在河中洗澡的人,他本身也是同样的变化的呢?我们会看到很明显的无常,比如说我的这一种东西,你就很难看到他的无常(师举起手中的法器)。其实它是无常不实的。我们还记得看电影吧?电影是怎么放出来的?当电影的胶片快速拉过去放映出图象的时候,你会感觉这个动作是如此逼真的,跟平常人一样。但是你把这幻灯片拿出来,把这个放片的速度放慢,那电影是咔咔咔咔,你就会知道是无常的,而且没有一个镜头是重复的。
 我们总是这样地认识:我们在想着本来无有的这张脸,昨天这张脸,今天又是这张脸。昨天是这个觉梦,今天又是这个觉梦。昨天这个觉梦被人伤害了,今天这个觉梦哭了。今天这个慧月挺乖的,明天这个慧月又不乖了,今天这个湛月很好,今天这个湛月又不行了。我们只知道有个湛月,有个觉梦,有个谁谁谁……我们再往外面一看,噢,外面有个觉空,觉空很好玩的,觉空是这个样子的,觉空个子小小的,长的象葛尤。这么一想呢?哦,葛尤,有个滑稽演员叫葛尤……。如此这般。其实你有没有想到,就象放电影的幻灯片一样,从来没有一个东西叫葛尤的,一刹那是葛尤,再一刹那就不是前面这一刹那了。明了这个吗?这是实相。没有我呀,无常,所以是苦,无常就无法抓住它,而你总想抓住它,你说苦不苦呀?好了,无常、苦,所以也是无我,这就是真相。所以我们现在理解很容易呀,理解这个水流不间断很容易呀,但是理解一个人也是如此,能那么好理解吗?看这个灯光一闪一闪的你能理解无常,看这个电影你如果不去逐个看这个幻灯片的话,你怎么知道他是这样片断地累积起来,快速变化才导致的?这个就是法。他取决于你这颗心能不能明白,并不是外在事物真有一回事,所以要从幻象里面打破出来。慧月有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不去这样,不去那样?”那就是因为你不修行,没有智慧,就永远生活在幻象的世界里,当然不知道这样那样的原理的缘故。
  好了,唯一能打破这种幻象的方法是什么?就是内观。往内探求,向自身探究,去体验自己身心的实相。按书上说,就是乔达摩太子成为佛陀的修行方法,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他抛弃所有的成见,开始重新观察自己的身体。挖掘身心的本质,从表层开始然后逐渐贯穿,逐渐深入到最微细的层次,然后发现整个的身体,整个的物质世界,都是由微细微细的粒子构成的。他发现每一个微细微细的粒子,都是什么地、水、火、风种种元素各种属性所组成。他发现这些所有微细微细物质的基础,本身都是以亿万亿万分之一秒的这种高速不停的生灭变去、生灭变去。事实上物质界根本没有一个东西存在,只有燃烧,只有振动,只有变化,只有无常。这就是永恒的无常。因为无常所以不能说有,因为缘起现前所以又不能说是无,非有非无,如果继续深入观察,则亦非非有非无,乃至非非非有非无……这个便是实相,需要籍由深微的闻思修而现前证悟才行,决非想想而已。
  现在的科学家已经确认了佛陀的发现,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物质世界是不断不断快速生灭的这些粒子所构成的,但是这些科学家并没有因为发现这个物质不断生灭的原理,而使自己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为什么你们知道吗?为什么现在科学家也都如你们知道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地变化的,里面没有一个我的,如你们知道的说:“我知道那是无我。”一样,却不能从里面解脱出来呢?你们能回答我吗?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智慧只是知识上的东西。他们是通过实验得来的结论,他没有成为自身直接的体验。而佛陀修炼四念处却是直接的体验。就象马哈希尊者讲的那两个修炼的兄弟那样,他们带着两个烟饼到山上去修炼。结果修到生灭随观智的时候,看什么什么都是空,这下好了,通了,哎呀,这世界根本就不是原来想的那样,看树树空,看房屋房屋空,什么都不是实有,没有用,全部虚幻。这七七八八的什么东西都是虚幻的,心就不再那么执着了。我们那么痛苦,就是因为很执着的缘故。所以,只有通过对自身无常真相的亲身的体验,才可能开始走出这种烦恼痛苦。你知道吗?见实相则知苦,见无常则知苦,见苦无常,见无我真相那就会解脱了。脱落了。既然一切都是空的,有什么好贪爱,有什么好嗔恨的呢?对不对?既然没有我了,怎么会有生,怎么会有死呢?好了,随着对无常的这种了知在自身内发展,那么智慧的另外一个层面就随之展现。那就是了悟无我。没有我,没有这个所谓什么我的,我之所有的,在自己的身心这个架构里面,没有任何东西曾经延续过。在刹那刹那之间,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称为是不变的自我。我们通常说的“我”,必须有这样一个概念:他必须保持不动,必须有一个完全和别人不一样的特质存在。因为他不存在,所以看不到。所以假如真的有我,你就必须能够拥有他、主宰他。我们发现,我们的身体我们根本就无法主宰。我们在开始的时候,以为我们可以主宰呼吸的,结果发现,我们根本就不能。呼吸之所以呼,之所以吸,是受因缘支配的,非是可以自主。五蕴里面还是受支配,根本不是你所谓的我可以主宰。事实上,你根本就主宰不了你自已的身体,无论你怎样的希望,怎样的盼望自己能够永生不死,你这个身体仍然持续地变化、持续地变化,乃至衰老,最终死亡。《楞严经》里面那个波斯匿王,佛问他,你现在这个年龄跟小的时候什么感觉?你五岁、十岁、十二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什么感觉?他说,那你怎么知道你会死呀?佛陀问他,他回答说知道为什么,因为他回忆到我一岁、二岁、三岁一直到现在,一直在变化变化变化……,那既然我的身体一直在变化变化变化……,那他肯定会死呀,肯定会走向灭亡,他不断地衰老,他必然会灭亡的。这个时候智慧在第三个层面产生了,就会知道苦。你如果尝试着执着,去占有任何事物,那么你必定会因此给自己造成很多烦恼。要知道,事物的变化根本不是你所能控制。所以,人生呀,你一直去计划一个东西,一直想抓住什么东西,只要你想抓住任何东西,我告诉你,都是痛苦的,对吧?你给自己找麻烦了。所以说,通常一般人认为痛苦是所谓的这种心情不愉快的痛苦体验,打你一下疼才叫痛苦,其实他不知道,每当我们对事物产生执着的时候,无论是感到舒适还是快乐,是疼还是悲伤都是同样的无常,执着于无常的事物,结果必然会带来痛苦。这是我们佛法对痛苦真正的理解,执着于无常、死,那必然会痛苦。好了,我们执着于五取蕴。我们认为聚集起来有个我,错,五蕴是无常的。努力地内观吧,照破这个实相,希望你能实现一个破除自我,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的境界。当你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人生才真正地脱落了,因为凡夫的我执太重了。所以为什么现在叫你们修四念处,为什么直截了当地让你自我解脱,道理就在这里,懂吗?你去修很多念佛,念咒……当然方便很多,但是很难受持,这样导致的结果,可能会使你的我执反而越来越深,因为你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修行者了。所以,最好第一步先破除这个我,然后没有这个我后,烦恼就渐轻微,业障就渐轻微,然后再来寻求更高的智慧,再来达到最后成佛。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的人要让你来见我,当面给你说清楚。比如说慧海这次来,看起来好象禅定不错,打坐好象打的挺好。我还是提醒他,你还是老老实实的来。悟道了有点境界,那完全是两回事,还是把细处看清楚了再说,不要急着印证什么止观双运之见。因为在这点上,人人都一样,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如果不谨慎,稍微有点聪明后就很容易走向这个我执我慢,这就是修道歧途、偏道。因为我执没有破的凡夫,随时有堕落的危险。
  好,再来。如果对于无常、无我与苦的真相了解了,增强了,那么智慧就日日增长,就会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如果你学会了如何向内观照,如何去穿透事物的表象,如何去探求他最微细的实相,那么,当你看到外在的情形的时候,你就会同时看到表象,同时也看到究竟的真相,那你从此就不会在虚幻中痛苦地生活着,你会最终走向和平安宁。这一切来自这个智慧的产生。人生的很多幻象从表面看好的不得了,比如说人躯体之美,这身体只有笼笼统统看起来的时候才是美的,一旦把他分解开来,各别来看的时候,他就一点都不美,一点都不清净。不信你们自己去照照你们的鼻孔,看看自己的耳朵,哪怕天底下最美的美女,你把他拆开来看一下她美吗?美是一种幻象,朦朦胧胧把他想象成是一幅画。好了,有的人说我看画很美,所以有的人干脆爱画不爱人,有人迷失在诗歌,小说的幻觉里面。他不是一幅画,他是有血有肉的身体。他还是痛苦的,因为你是在追逐一种幻象,怎么会不痛苦?所以说形体之美,只是浮浅的表面现象,并不是究竟的实相。你如果了解形体之美的虚幻本质以后,你就不会想去征服什么占有什么。等智慧显现的时候,你的心就自然脱落,变的很平衡,而且没有什么执取,很客观,心地非常纯净。这个感觉略微从修定你们可以感觉出来。当我们的心变的很微细,呼吸变得很微细的时候,就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清凉。那智慧的结果当然会导致这种,他不会对世界有什么恨,他不是说这世界很苦,就对世界仇恨。有的人一定要跑到雪山里去修行,因为他的心中有恨。这个是智慧吗?不是真实的智慧。那只是你对过去一直贪欲的事情,产生了一种厌离心罢了,那还是属于嗔心的范畴。其实,只要你的心能够去除虚妄,去除贪爱跟嗔恚,去除贪嗔爱憎,那么你就能过上一种安详的,真正详和自在的生活。这时候自在就出现了。
  我们修习内观,修习四念处,就是让我们跨进智慧里面,去走向智慧的天地里去。我们开始练习这个呼吸,就是走向了得到智慧的第一步。所以我们不要期待一开始就能够一五一十地看清楚一切微细的生灭实相。一时无法看清,不要紧。开始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粗重的,比较明显能够感知到的强烈的实相,然后接着我们能够持续不断地保持一颗平等不动的心,觉照、觉照,逐渐我们就能穿透,穿透到微细的真相,到身心内含的种种实相。最终达到超越身心的境界,这种才是真正实相的智慧。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自己去做。你们要做到持戒严谨,不该做的事情别做,约束自己,因为持戒是禅修的基础。没有那么多业障,禅坐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幻觉。注意这一点。没有福德,难以有智慧。继续念住呼吸,一直下去、下去,然后就在这个锁定的范围内去观察这个实相。当你的心越来越敏锐的时候,你再内观,你一照就照进去了,就把内心深处照出来了。你们应该很耐心地、持续不断地、不间断地用功才行。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希望都能获得成功。要坚持这条道路,要明白方向。不要再问走下去该走向哪里了,今天我已经很完整地给你开示这条解脱道路。很平常的,按照佛教真实的教育来说的,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这个”,“这个”就称为正法。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至于往下如何更微细的走,那是后面的事情。随着你本身修行的进步,才有进一步的开示。如果现在上师跟你讲,讲后面更微细的东西,你根本就听不懂。你看清莲就知道了,到了这里,两天了,他才听懂上师说话的意思,光光一个“进入当下”,就够你理解了了。这次来禅修,还仅仅是建立一个禅修基础而已,如果找到些感觉,那还很浅很浅。清莲就讲过:“上师!还很浅?我都已经听不懂了,再说什么,那怎么听呀?”所以他回去后有一阵子,就很用功地学,很快就体验到了内观所带来的喜悦。不过往下如果不明白,还是做不下去。我现在说的这条路,你越是走下去,你越明白,你就越清楚自己现在正走向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一切觉者,三世诸佛所共同走过的道路。这是那些觉悟者传下来的法,是真实不虚的,就看你会不会去做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四念处系列讲解之八正道
悲华禅师开示

 

海若 发表于 2004/11/16 11:53:00

八正道都指的是什么呢?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思维、正精进等等......

只有通过实际亲身去体验得到的智慧,亲身体验,那才是能够导致解脱的智慧,那才是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智慧.....

顶礼上师!


 

[此帖子已被 释悲华 在 2004-11-17 11:01:14 编辑过]

弥原 发表于 2004/11/17 20:23:00
“我们说的善,到底是善是恶,看看附和不附和八正道”应该是“符合不符合”吧。
弥原 发表于 2004/11/17 20:28:00
“好了,连续不断不停的修行,不停地串息,这个就是成功的密诀”这句话是这么说吗?什么是“串息”?“喘息”?不象啊。
弥原 发表于 2004/11/17 20:32:00
“他一样地可以打坐修练”应该是“修炼”吧。
弥原 发表于 2004/11/17 20:33:00
“但是他决对不可能去代替你到达终点”,“决对”改“绝对”
弥原 发表于 2004/11/17 20:34:00
“所谓的人苦自助天自助”应该是:人若自助
弥原 发表于 2004/11/17 20:47:00
“时时勤抚试,莫使惹尘埃”是“拂试”吧。
天心月圆 发表于 2004/11/18 14:43:00
引用
原文由 弥原 发表于 2004-11-17 20:28:14 :
“好了,连续不断不停的修行,不停地串息,这个就是成功的密诀”这句话是这么说吗?什么是“串息”?“喘息”?不象啊。

应该是串习。

师兄看的真细啊。赞叹。

释悲华 发表于 2004/11/18 18:29:00
心莲抓紧校订.争取20号前出来.然后谁发心尝试着来润色整理.
弥原 发表于 2004/11/20 10:36:00

尽形寿顶礼上师!尽未来世顶礼上师!销弟子亿万劫颠倒想!

弟子想,其他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想,光看上师这八正道开示,就必定能解脱!

弥原 发表于 2004/11/20 10:44:00

赞叹尘喜、心莲两位师兄!心莲师兄整理校订得很好!

弥原 发表于 2004/11/20 10:48:00

智光就看上师这开示,都觉得内心清凉无比,也万分激动!

再次顶礼大悲恩师!

一池静水 发表于 2006/3/15 0:53:00
Re:四念处系列讲解之二八正道(悲华禅师开示)待校订录音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7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7 18: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