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01《金刚心总持论》_开示初机论第一(悲华禅师讲述于2003年底)
发起人:释悲华  回复数:4  浏览数:4962  最后更新:2009/8/1 23:12:00 by 慈明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4/9/22 20:36:00
释悲华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1555
经 验 值:8120
注册时间:2004/3/30
01《金刚心总持论》_开示初机论第一(悲华禅师讲述于2003年底)

《金刚心总持论》开示初机论第一(悲华禅师讲述于2003年底)    

    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各位朋友:
    应各位祈请,今晚我们就要开始正式讲解《佛说金刚心陀罗尼经》了。我们这次是略讲,有一定针对性,对一些细节不做详细的说明。希望大家对此经的予以重视,一起来探讨学修。讲解不当的地方愿在佛前忏悔,衷心希望能给各位同修带来法益。
    首先,我们来做庄重的祈请:

    顶礼大恩持教善知识!
    顶礼十方三世一切佛!顶礼十方三世一切法!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经文:此经名《佛说金刚心陀罗尼经》。这本经书还有其它名称:《佛说金刚心总持经》、《大乘佛说金刚经义》、《金刚心总持论》,还有一个版本称《金刚经论》。
    此经标明是后赵天竺僧佛图澄所译。简略地介绍一下佛图澄大师:佛图澄大师,印度人,是早期的一位相当了不起的高僧大德,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佛教领袖,著名的道安法师就拜在其门下。道安法师又是谁呢?我们现在出家人统一的不姓在家的俗姓,都称为释子,姓释,这个规矩就是从道安法师的提倡开始的。佛图澄大师教证兼通,深得当时统治者信任,成为几代君王的国师。准确地说,中国佛教大规模僧团就是佛图澄大师开创的。(可惜的是历史上佛图澄大师的文献罕见,此经也只是收集于《续经藏》中,所以有人说此论乃伪经,是假托大师所做。然观其文则句句珠玑,文义不与佛法相违背,且其中所说善知识之重要性非比寻常,故贫僧依然将其视为佛经而讲解。)
   我们现在就来进入这个经文,请把经文内容剪贴在屏目上。经文: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灵鹫山中。清净台上与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围绕听佛说法。时有无量初发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佛说大法我意不通愿佛方便浅处开示。令我等辈悟佛知见皆得道果。若欲请问不得近前。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知诸四众心之所念。即作方便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大慈愿设方便开示初机。直指众生见性成佛。乃为末世初进佛门求道众生。得正知见不遭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
    此为经文第一段。我们发现:每一本经书的前面几乎都有这样四个字——“如是我闻”,然后是“一时”,“佛在”什么什么地方云云。这是何意呢?意思是佛祖讲经通常都要具备有六种成就,所谓“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和众成就”。今把六成就简要做个介绍:
    “如是”,这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在”某某处,是主成就和处成就;“与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围绕听佛说法”,这是众成就。每部经开讲前都要有这六种成就,有了这六种成就,佛才说法,如果六种中有一种不成就,佛就不说法,所谓没有说法的缘起,佛法就不得开演。
    为什么经文总要在前面安一个“如是我闻”(或者“闻如是”)呢?这里面有来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话说当释迦牟尼佛将要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就曾经示现前来问佛,就是常说的“阿难四事问佛”,佛都一一予以答复。这四件事情非常重要,和我们今天的人也有非常大的关系。哪“四事”呢?。第一件事情是:世尊灭后,结集经典应怎样说令人生信,怎样令人生尊重心呢?第二个问题:佛在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那佛灭以后我们依何安住呢?第三个问题:佛在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那佛灭以后我们以何为师呢?最后一个问题:佛在的时候,那些恶性的比丘由佛来调服,那佛灭度以后,那些恶性的比丘如何调服?我们看这四件事情是不是都相当地重要?一个是问结集经典如何让人生信、生尊重心;一个其实是问师佛不在的时候,我们平常的行为应如何掌握,身心应何处安住;最后两个问到的是关于规范(师者,轨范也。)的问题和如何对待恶性同修的问题。所谓恶性比丘,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那种很不讲道理的出家人,就是大家觉得很难生信心,容易引起很多人毁谤心的这种出家人。而比丘是僧团中地位最高者,代表着僧众,是住持僧宝的成员,遇到这样恶性的比丘,做为三宝弟子应该如何处置才好呢?显然,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好,让我们看一下佛陀怎样答复:第一个问题,佛陀这样答复说:我灭以后,所有经典前面都要说——“如是我闻”;第二个问题是当佛灭度以后依什么安住?答以“四念处”安住。这个“四念处”就是我们平常所知道的身、受、心、法四个念住之处。身——身体及行为,受——感受及领觉。那心、法呢?就是我们的心意状态以及心对法的实相的认知。就是要把对自我身心的观察安住做为我们的安身立命处。第三个问题怎么答呢?以戒为师!就是说,佛灭后应该以戒为师,以戒律为衡量的师范。最后一个是恶性比丘应该如何处置问题,佛说:默摈置之。如是略讲。
    我们另外作个特别分析:先来说这个“如是我闻”。为什说“如是”呢?“如是”,其实是在表法。你相信就如是,不相信就不如是。你有信心你就会说“如是如是”,你没有信心你就会说“非也非也”,因此这是信成就。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里如是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佛法甚深微妙,众生的邪见很深,若不依信就不能得入。佛成道以后,其它的都没有赞叹,唯独赞叹信者,赞叹信者有大福德。佛说,有信心的人才能入我的法,除此以外就不能。另外这个“如是”还表示一种宗教信仰的态度。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宣说如是的时候,就在宣称:这是我真正的信仰,我对我所信仰的充满了信心。我虽充满了我的信仰,但却不说唯我独尊,不说是唯一正确,不说其它的信仰不对。如此自信而不谤他的态度,令人更敬重我们。所以,这也是我们对待信仰的正确态度——不赞毁其它,唯老实自我信受。再通俗点说,我们信仰佛教就不要说别人的不好,我们信仰我们的佛教,但我们也尊重其它的宗教。当你生起了信心,也只是你自己对佛教的信仰,和别人没有关系。所以说一个佛教徒他只宣说我自己对三宝的真诚信仰,而不说别人之过错。不管任何宗教,都不去说他不好,这也是一个“如是”。最后,说“如是”还显示了信心的问题。法非请不说,非信不说,你说“如是如是”也表明你有信心。因此,“如是我闻”这个“如是”被称为是信成就。有信方能成就,当佛法开始宣讲的时候,如果没有信心,说法便没有意义。对没有信心的人不能宣说佛法,有了信心才能够宣说佛法。可见,“如是”是个表法的词。它竟有这么多的含义!
    好,我们再说“我闻”。“我闻”就是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非我杜撰和编造。我们知道,第一次经藏结集,阿难是经部的诵出者。顺便介绍一下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比佛小三十岁,二十岁时出家,在善星比丘之后成为佛的侍者。其实,阿难尊者是大菩萨的示现,往夕一切佛的经藏都是由阿难尊者结集的。阿难尊者答应成为佛侍者之前,提出的其中一个条件是:不管佛在那里说法,说什么法,他都要亲自听,如果没有听到,佛也要对他补讲。阿难尊者二十岁才出家,佛之前说的经他都没有听到。佛就用神通力,让阿难得以听闻。而阿难尊者呢,他天生有不忘持的能力,可说是过目不忘。有句话这样: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我们在课诵里有说到“南无启教阿难陀尊者”。如果没有阿难尊者这样的功德,我们今天就很难听闻到如此完整的佛法。所以要感谢阿难尊者!
   继续讲“我闻”。奇怪,当阿难尊者来宣说佛藏的时候,他已经证到了阿罗汉果,既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怎么还有一个我相呢?让我们来说一下这个“我”。其实这个我有三种含意:一是执所有的假我为我之我,就是平常普通人执着的那个我;另外一种以“无我”为我,只是了知,没有究竟无我,也是一种我相;还有一种我是已经证得无我,随顺世间习惯说有个我,而其实并没有我。阿难尊者已证阿罗汉,已经无有我相,他说“如是我闻”,显然这是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我。
    好,再讲“一时”。为什么佛经里面都讲“一时”,而不说具体的时间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在。首先,如果没有确定的日期,后代的历史学家,就很难做那种没有意义的考证了。因为佛经的历史和佛经的真伪并无必然关系,佛经是否能出现在世上利益众生,全看他的经义,不是靠历史学家那样靠考据来证明真伪的。比如说《楞严经》以及其它的几本经书,都被现在的一些学者、历史学家们称为是伪经。他们的理由就是所谓的历史文献的考据。此其一。另外,为什么叫“一时”呢?从真实的法界来说,时间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佛所说的法永远都是“一时”,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所以叫作“一时”。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那么所谓有时间观念,有过去、现在、未来的观念,这是凡夫心中的时间错觉。佛经超越时空,没有这样一个观念,所以称为“一时”。
    好,再讲主成就和处成就。经云:“佛在灵鹫山清静台上,与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围绕听佛说法”。显然,佛就是说法之主,灵鹫山就是说法之处。灵鹫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灵山,这是佛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法场所。在这个灵鹫山上,有无量的菩萨、声闻、天龙八部围绕听佛说法。这里面把谁在说、什么地点说、听众是谁都说出来了(就是英文的两个W,所谓who和where)。有好的道场、有能主法的法师、有合格的听众,显然这是佛法宣流所必须具有的成就条件。我们再说下这里的听众。在这里,有讲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菩萨、声闻、天龙八部——我们平常入寺院所看到的佛像和其他所供奉的一切都涵盖尽了。因为在寺院所供奉的对象,除了佛即是菩萨,不是菩萨即是声闻,要么就是护法天神所谓天龙八部。再说什么是天龙八部呢?就是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等八种很重要的佛教护法神。至于分别指的是什么,大家通过佛学词典也能够查得出来。比如说这个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那乾闼婆就是天上的乐神。这些天神鬼神都可能成为佛教的护法。因此,我们佛教的归依境里面,有佛,有菩萨,有声闻,有天龙八部。这里的菩萨声闻应该指的是什么呢?应该主要是指登地的菩萨和证果的声闻,他们都来听佛说法并助佛来宣扬佛法。

    “经云”这个时候呢有无量的“初发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佛说大法。我意不通。愿佛方便。浅处开示。”这是在讲这本经书的缘起。下面再讲讲关于缘起:

    我们看经书的时候,除了理解刚才前面所说的六种成就是佛法宣流的必要条件外,很重要的一点还要看讲这本经的缘起是什么。讲经要有缘起,通常需要有人祈请,因为法非请不说。说到祈请,有两个问题:首先,由谁来祈请?你看这里说到四众弟子,所谓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出家的男众弟子及女众弟子和在家的男众弟子及女众弟子。他们都是初发心的修行者,都还没有证果,虽然听佛说大法,但是“意不通”,而希望佛从“浅处开示”,却不得近前没有办法。那怎么办?所以第二个问题是必须有人代为祈请。我们看到,这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就站出来,代众生祈请佛来说法。这个举动非常的重要,这是在显示菩萨行。这些众生很想问或者说不知道怎么问,或者说他知道怎么问,但是不知道该如何才能问,总而言之,有种种困难,于是就需要菩萨来设方便,代为祈请,请佛转法轮。这就是缘起的作用:使得佛法能够得到宏扬,令众生有缘听到无上甚深的法。这两点相当重要,对不对?可见,经书处处都在启迪着我们如何地学佛、如何地来听经闻法。今天就把这个微妙的道理简单地揭示出来。

    好了,因为这样的一种缘起,就是文殊师利菩萨代四众弟子起来问佛了。我们再看看菩萨是怎么问法——这里面又有可学习之处了。

    菩萨说:“世尊大慈愿设方便开示初机。直指众生见性成佛。乃为末世初进佛门求道众生。得正知见不遭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您看这个问得多好。首先,赞美佛陀。说:世尊大慈,噢您是具有大慈大悲等等无量心者啊,希望您能够开设这个方便,开示这个初机。什么叫初机呢?初机就是前面所说的初发心,也就是初进佛门求道的众生。现在就是初学者在听讲这样的机缘。我们今天在座来听讲的很多也是初机。大家是不是非常想了解佛教在说什么,非常想知道这个佛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非常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欢喜佛法经论,里面究竟在说些什么呢?这就叫作初机,也可以叫做初学者。那么对于这样的人呢,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得到正知见、不遭邪惑、走上正道。因此文殊师利菩萨就问如何让这样的众生“得正知见不遭邪惑”,考虑得很是周到。须知,开始学佛,应该从何门而入,如何不受邪法迷惑,非常的重要。今天我们来讲解、来学修的这部《佛说金刚心陀罗尼经》,就是为这个而来。另外,大家能够通过对本经的学习,慢慢地增进自己正确的知见,这对我们今后继续走下去的道路,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由此,我们看到文殊菩萨非常了解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因此,这个祈请有很大的恩德,如果没有这个祈请,我们今天就不能听到如此殊胜的法门了。

    再来说下六成就给我们的启发。起码有这几点:

    首先,告诉了我们佛法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得到宣扬。必须有六种成就,佛法才能得到宣扬。必须有人说,必须有合适的人听,必须合适的时间,必须有合适的处所……必须有合适的缘起。对吧?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必须有信心,所谓“如是我闻”。

    其次,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够听闻到佛法,应该听闻什么样的佛法?六成就里就包含有这么殊胜的法义。好,看这个缘起:一是我们作为一个想问的人,对我们来讲最关键的是要问什么。对吧?比如刚才说的这个初机学者——末世初进佛门的求道众生,他最需要问的是什么呢?获得正确的知见不遭邪惑。这个就是一个初学者必须要知道的东西。这个就是需要听闻的法。而这个法是由文殊师利菩萨代为祈请才得以听闻的,如果文殊菩萨不为众生代为祈请,我们就不能够听闻到这个法。可见经文虽短,包含的意义却很广泛。   

    且看看佛怎么回答——佛说:“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有大方便,请问如来开示三根,及于末世初入门者。修行正路。从汝所问当为汝说”。看到没有?佛祖非常赞许。首先他赞美文殊师利菩萨,说他有大方便,能够代众生来祈请如来。这个方便门开得可大了。这一问导致什么呢?“开示三根”。大家注意看,这本经讲到了开示三根。什么叫三根呢?就是上根、中根、下根。也就是说入佛门者不管他是什么根器,今天文殊师利菩萨的这种祈请都应机,谁都可以听!所以说这本经书非常之殊胜,他特意为末世初入门者指了一条修行的正路。好,我们通过这一句就很清楚了,这本经书是要为我们这些末世的初入门者开示一条修行的正确道路。佛祖说“从你所问当为汝说”。就是说不管你今天问我什么,我都当细细的为你作讲解。好,经文就研究到此。

    回顾一下:我们今天从开始的祈请因缘讲起,一直讲到最后佛祖做了一个赞许的答复。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可以应用在看所有的佛经上。当我们看佛经的时候,是不是都应该恭恭敬敬地、肃穆庄严地祈请?甚至应该怎么样呢?应该沐浴熏香祈请,祈请三宝、祈请自己的恩师、祈请一切持教大德善知识。如同我们开经偈所说的那样:“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这个开经偈相传是由唐朝的武则天皇帝所写的,非常之好。它告诉你佛法是无上甚深,不是简单地分别思维就可以理解的。我们学经必须有这样的心态,佛法的密意才能真正的流入我们的心,释迦牟尼佛祖的加持力才能透过经文,进入到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佛子的心中。今天就先说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我自己做一简单的回向吧:愿以此殊胜的讲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能远离一切的痛苦以及痛苦的因,都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并获得圆满自在。!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我想先说到这里,好吗?请管理员收麦。

 

附:

1、听经总回向(七叶子)【略】

2、以下是讲经结束后答疑:

问题一:请问,如是我闻是不是有很多重含义?

禅师答:我刚才说了,我只是有针对性的对此进行略讲解,今天主要阐述的是对这个“如是”这种信成就的意义。而“如是我闻”确实有很多种意思。确实有很多,比如说断众疑。第一种是断众疑,第二种是尊佛嘱,第三个是息除争论,第四是异于外道等等很多种含义。我略微说一下“断众疑”这样一个含义:阿难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我们知道阿难是具有三十一相的,佛呢有三十二相……(您有问题向圆喜师兄打字,由那边统一来,不用将这个打给我,我没有时间去过多的看屏幕。)也就说阿难尊者看起来跟佛非常之象,佛刚刚灭度不久他突然登座说法,大家以为佛又回来了。因为这个,大家就起三种怀疑,第一种怀疑:这些菩萨、罗汉、比丘们以为释迦牟尼佛会不会说并没有入涅磐,又回来给大家讲经说法呢?这是第一层怀疑。那第二种怀疑,大家以为这个佛是不是他方来的呢?那第三种怀疑大家可能会说,哇!好奇怪哦他!是不是阿难尊者也已经成佛了。要知道阿难尊者的相貌和佛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对吧?大家怀疑。所以说,当阿难尊者登坛说法一说“如是我闻”,那么以上的这三种怀疑顿时熄灭。噢……,所有菩萨、罗汉、比丘们就知道了说:噢!这是阿难尊者在说呢,噢!他是说如是之法,说此经实乃我阿难亲自听佛所宣说的,非我自创也。 “如是我闻”确实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好,就说到这里好吗?!

问题二:【录音不详】

禅师答:另外,我看到这个“求佛会生净土”同修问为何叫论不叫经呢。啊,是这样的,这本经应该是叫作《佛说金刚心陀罗尼经》,那为什么又叫论呢?应该是这样的:因为那时这些还没有统一起来。这本经是这个佛图澄大师翻译的,是修禅的大师翻译的,他翻译的时候没有做科判,但是后来人做了科判,科判就是以论的形式做的,是为了方便学习,所以又叫《金刚经论》、《金刚总持论》,但从体裁来说是经,不是论。这在后来就有严格的区分,后来的经与论是分开的,但之前没有做严格的区分。再说你看这里说“如是我闻”,那肯定是佛说的,佛说的当然是经了。

问题三:【录音不详】

禅师答:……啊,好的。这个淫欲和食欲,也是对色、受、想、行、识的执取,所以说我们必须来参,参后,就象心经里所说的一样:“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所以我们要有这种般若的智慧来照破这五蕴的执着,照破了五蕴、照破了色、受、想、行、识,这个时候方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样一个色空双运的境界,就是这样的。……什么叫禅?禅就是指心。参禅就参心。

问题四:请问师父,什么叫熏染在八识田中?
禅师答:啊…刚才一朋友问:什么叫作熏染在八识田中?八识田——我们知道按照唯识的观点,把人的心识分成八种识。哪八识呢?眼、耳、鼻、舌、身,这是五识。然后在意识上,首先分出了第六意识,然后进一步分出第七末那识,最后分出阿赖耶识。细的不讲了。就说我们所有身、口、意所造的,都会熏染在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里。第八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含藏识,它包含着、蕴藏着一切生命活动的种子。好,当我们出生在这个世间的时候,这阿赖耶识就显现,阿赖耶识的业种遇到各种的因缘而显现出来,成为我们这样的一个正报和依报的这种果报。那么,当我们结束了这一期的寿命以后,心又收缩回到阿赖耶识见中去,带着这一生和所有前世的一切身、口、意业习对它的熏染的种子,继续走向茫茫无所着的未来生命。生命不断流转的状况,佛经中叫作生死轮回。从理论上说,八识就是轮回存在的根本。所以佛教不说有灵魂,也不说没有灵魂,是说神识,是不断流变的神识,构成了生命的流转。它是无始无终的,只要你还没有觉醒、还没有超越,就永远都在这种轮回中不能自拔。生命只有你悟透了它,才能结束这种生死轮回。我刚刚说到“如是我闻”的我,我都有几种情况呢?第一个我,指的是我们执着一个实有的我。比如说有的人觉得这个身体是我;有的觉得思想是我,比如说有一个哲学家讲“我思故我在”,他觉得这个思想是我;有的执着于这种感受是我;有的执着于这种本能的欲望为我,等等。他认为我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皆是为我,执着有个实有的我。而另外一种人执着于什么我?一个神我。他不承认这个肉身是我,但认为身外有个神我。比如说婆罗门教,就是梵天教,认为有个“梵我”,这个我还是存在,仍然还有一个我,他达不到佛教所悟到的无我境界。佛教根本就没有我,我只是一种假象。乃至那个神我、超我也是无我的,这是佛教的不共之处,也是佛教不同于任何其它宗教的一个非常根本的一点……,一个核心观念吧。所以佛教一直强调无我!无我!啊,他的用意就在这里。无我之法甚深微妙,非凡夫、非外道所能窥其端倪,只有通过实修实证,证得了自性才无我,因为证得自我空性这个实相。对证得人我空者,入小乘罗汉的果位。进而更加彻底悟破法我执,更微细的我也破除了,乃至一切无我,啊,就进入了大乘的所谓觉悟无我的境界。在往下走就彻底地破除乃至超越轮回、超越涅磐,那属于无上甚深之法。这个需要一步一步地去修证得来,方有意义,决不是口头上宣说的,也不是我们现在通过不断地探讨能有个结论的。我们这种听闻探讨,可以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知见,然后呢,在这种正确的知见的带领下,引导我们去修证。然后再进一步地去辨别,去调整我们在修证中所产生的觉受,以及修证中所产生的种种见,最终才能达到圆满的证悟。真实地证悟就如同禅宗里所说的那种完全地开悟,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了无我这个真正的法印。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好了吗,先说到这里吧?另外一些问题,看看如果还有时间再做解答吧。


问题五:不假多功是什么意思?(心莲师兄与佛悦师兄)
禅师答:喂~?啊!(试麦)哦,听到了,这个假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以假修真?啊?不是这个意思。假借的假,就是借助的意思。“不假多功”就是不需要借助这种更多的功夫,也叫“不假勖劳”,就说你不是那么辛苦地就能成就。噢,比如说我们修行,因为没有得正知见,甚至遭受邪惑,修起来就非常难,虽然看起来也非常地精进,但是久久修行都不能见道,下了很多很多的功夫,却不能见效。而反之则“不假多功,皆得道果。”这因为得到正知见、不遭邪惑、走的是正道,所以他能够事半功倍,就是“不假多功”,并不是像很多盲修瞎练的人那般,虽有经年累月的参访,但却心中茫茫、无有定解。这个假就是借助的意思。好吗? 
    噢,我看到了这个啊——叫这个这个(禅师没看懂网友的火星文网名,呵呵。)问的何谓是佛?刚才我已经说了,一个朋友问什么是禅,禅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心,我刚才已经把这个意义作了宣说。
    另外,佛学在线问:“佛能遍知世间一切法,那成佛后就有这种能力吗?那这能力是佛学来的吗?还是不用学自得的”。哈啊,这个法问得很深奥。还有前面刚才这位(火星文)问的何谓是佛?这本金刚经论呢,到后面马上就要进入这个讲解了,就要进入什么是佛、什么是明心见性的讲解了。这位佛学在线转问的,这个佛是遍知者,这个人是不是佛学者呢?如果从究竟,应该是本有的智慧。我们学习、学佛的过程,都是去除妄想执着,让本有的佛性显现的过程。就因为佛性乃是本有,因无明所覆而不能得见。所以,去除无明显现真性,此乃无修而得。啊,所以说,非是学来。如果是学来的,就象我们世间的学问,学来学去永远没有个尽头。世间没有哪个学问,说我可以学个有尽头的。但是修行佛道它却有尽头。比如说您修行解脱小乘道。啊,从它开始进行四念处修行,到不断积累五根、五力证到七觉支进入八正道,乃至证得四圣谛(啊,最终的胜义)它都有一个结束的过程。他悟了,能进入有余依涅槃,就是阿罗汉。也称作什么呢?无学之果位。什么叫无学?他不用再学了,他已经获得了本有的智慧,他无需再学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叫作结束的一天。那么好,世间的学问,他永远是没有结束的一天的。科学也是不断追求的一个过程,而我们学习佛法呢,却是已经觉悟的佛陀为我们开示的教化。所以我们学佛只需要清心。那学科学呢?更重要的是一种探讨,一种辩论、辨别,他本身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一样。所以说如果你把学佛修行理解成世间一般的学习技术、学习一般的学问,那么刚好背道而驰。虽然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在根本上却有完全的差别。啊,学佛是走向内心,是照亮内心,内心完全彻亮的时候,他就没什么好学的了。那世间学问呢,是心外求法。啊,它是从一个未知走向另一个未知。就象我们的思想,当产生一个问号的时候,它接着就会产生第二问号。第二个问号产生的时候,它又会有第三个问号。没完没了。因为我们会思考的,这个在《楞严经》里面所说的攀缘心哪,佛说不是你的真心,真心是常住本净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如同《心经》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思维心就是一种无法超越的妄念,它是永远的没完没了,它就一直在迷而不悟之中。好了吗?就说到这里吧。

问题六:请问悲华禅师,文殊利有大方便,何谓大方便呢?
禅师答:何谓大方便?我们先说到方便。啊,方便在佛经里面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为究竟而来的,就是为达到究竟的目的,而根据众生、受法的众生他的根器,根据当时的时节、因缘,他所设的一种便于引导的办法。啊,我说一个方便吧!比如说我们这个开始修行的人,内心有很深重的淫欲心,啊,也就说淫欲心如果过于沉重,他的心不会得到清凉,很难平静下来。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就开示了一个方便对治的法门。用什么法门?用不净观来对治。啊,那通过不净观,这种不断地观想肉身九孔常流不净,来对治他这种执着肉身为美、淫欲不息的这种贪念之心,而这种对治法就称为什么——方便。好了,他这种方便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熄灭这种过份强烈的这种淫欲之心。啊,所以说方便是为了究竟而服务的。所以说,我们把佛菩萨度人的种种法门称为方便法门。所以说,这个《涅磐经》最后不是说嘛,佛说法四十九年,其实没有说过一个法门。其中的一个含义就说,他所说的皆是方便法门。而真正的法无法可说,无有一法可称为正法。这就是从方便的角度去说的,因为方便最终是要引导向究竟。就象禅宗里所说的指月,他要指着天中的月亮,究竟是为了让你看到所指的那个月亮,可是,这个时候如果你执着于他的手指,认为这个是月亮,那你就错了。这个指月就是一种方便。好了,我们理解了什么叫方便。
    再来理解什么叫大方便。我刚才说过了,是因为什么开讲此经的呢?首先是四众弟子生起了想问法的心,然后又因文殊师利菩萨代为问法,又问了什么呢?对于初入佛门者,问什么最重要?这里有大智慧大方便。文殊菩萨知道这个关键的地方,所谓初学者如何得正知见不遭邪惑。如果我们把我们这个时代称为是末世的话,那就存在这个问题。这个时代邪惑非常多,修行的人,一开始就很难获正知见。如果一开始不能得正知见,却遭到邪惑的话,将来的修行就会困难重重,一切将不可能。所以说,文殊师利菩萨代众生祈请,一祈请就祈请到这个关键上去。这就是大方便。佛赞叹说文殊师利菩萨你有大方便,你这不是一般的方便,因为你有这种方便祈请,使众生一下子就切入主题了。这个大就体现在这里,体现在他的殊胜,体现在功德的广大之上。你看怎么个广大?他不但为当时在座的初发心四众弟子解决了问题,而且也为今天的我们解决了问题,你说这不是大方便吗?他超越时空,让法轮一直转动,一直转到今天。所以说,文殊师利菩萨有大方便。这个大就体现在这里,体现在他这种祈请,一契就契到这个根源上去,真是具有大功德,大功用。嗯,好了,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


问题七:请悲华禅师开示,《心经》中有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呢?
禅师答:喂……因为麦的问题,没听清你说什么,只听到最后一句话,(《心经》中有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说的可不是《心经》哦,不过你问的问题挺好。
    苦集灭道,这是四谛法的内容,就是佛陀初转法轮时讲的,就是所谓的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和道圣谛,就是佛法里面教人知苦断集入灭而修道的法。苦就是苦谛,要认识世间这个苦的本质。集谛是集聚,就是苦的原因是什么,苦是怎么集聚起来的。苦谛和集谛是世间的因果,世间的集因导致世间的苦果。那后面两个谛呢,叫灭谛和道谛。灭就是所谓的涅槃境界、清凉境界、灭除烦恼的境界、灭除生死的境界。那么后面的道就是说如何才能到达。这个所修的道和这个所证的灭属于出世间的因果。也就是出世间的道因而导致出世间的灭果。简单说就是这个意思。《心经》所说的般若正义,已经是究竟了义的了你,那是在菩萨六度修行的般若度里面需要抉择的甚深法义,和《六祖坛经》、《金刚经》所揭示的,乃至和六百部般若所揭示的都是一个东西。好吗,无上甚深法。


问题八:请问悲华禅师,在佛里面所说的参和思考有什么不同?
禅师答:喂——呵呵,看我们今天第一次这么多人,管理员辛苦了。反正大家也没什么经验,我觉得不要紧的,慢慢锻炼就会了。我差不多到九点也想下线了,有什么问题明天再说吧。我们还是说下刚才的问题,我觉得刚才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参和思考有什么不同?应该来说思考也是参的一个范围。那么在禅宗里面,是参悟,是在修禅定,这个我想说一下,禅宗,禅宗是用什么来修行的呢?也是用戒定之行来参禅啊。这个很多人忽略了,说到禅宗,总是拿一个话头或者是说赶快把这个道理搞懂就叫开悟。然后呢,不管谁一过来,就不动就他说这个什么叫开悟不开悟。忘了禅宗也是以戒定之行来参禅的,这句话听得明白吗?禅宗也是戒定慧三者合一的一个修行法门,只不过六祖说的是上上乘的戒定慧而已。你没有修戒定这种行持,靠什么为基来参禅呢?参禅就是在修行三无漏学戒定慧啊。话说回来,思考一个问题就叫参禅吗?不,思考问题是动用你的第六识在思考,而禅宗则是离心意识而参,第六意识的思考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参不得禅。禅这个甚深法,光光靠思考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所以必须参。怎样参?这个就是禅宗的传承里面,善知识的微细开示所在了。这个并不是靠你平常看几个公案或者是想一想、听一听就能明白的。参的范畴要比思考要广得多。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现在很多人也都知道,扬州的高旻寺一直在参这个话头叫:念佛是谁?对吧。那好了,这个谁怎么参?就是要起疑情。那什么叫疑情?有方法可以起。法师会告诉你:你现在想啊,念佛是谁?谁是我呢?那么我在,谁是我呢?是我的思想叫我吗?是我的鼻子叫我?眼睛叫我?还是这个身体叫我?他反复的思考、观察,到处寻找、到处在问,到底是谁在念佛呢?由于这样的不断的思索,而引发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根本疑问,这种疑念越来越深,裹成一团了,就叫疑情。说明通过思考有助于产生疑情好参禅。那那一味地靠这种思考,就能够把问题思考透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禅师会向你提示更高的参悟法门,这个参悟的法门,要由师传的。你看啊。我们要讲的这个《金刚经总持论》里,就提到善知识的重要性。佛法的证悟,绝对离不开善知识。为什么说要真正踏上修行的道路,没有善知识绝对是不行的?因为佛法有二种:一种叫作理证,一种叫实证。叫理证,是指通过看经书,通过听开示,通过这种谛听思维,你可以获得一些定解。但是呢,就佛法修证的经验,这个非得过来人来带你不可。只有有经验的人才能带你,只有有经验的人才能辨别你的修证的过程中,是对是错、是深是浅、是通还是不通。所以说,禅宗一个参字,实际上包含着远远不仅仅是一个思考。也就说你如果把思考当作是参禅的话,那未免太浮浅了。就象一个人给你一个话头,你拼命在那想,你认为就能把他想通?牟——不是不是,绝对不是!不要贪图于一时思考可能带来的快感,就凭理论理解,就能一口气禅宗给吃下来?哈哈,非但你吃不下,可能会使你执着思考这个心识,反倒障碍了你对心得本相的了知。心事本相为何?如果你不继续往下观,很可能还会误入歧途、久久不得正道啊。好吗?就讲到这里。

 

以下为另一版本的录音记录:

《金刚心总持论》开示初机论第一 悲华禅师 讲解

《金刚心总持论》
开示初机论第一
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各位朋友:应各位祈请,今天晚上我们就要开始正式讲解《佛说金刚心陀罗尼经》了。我们这次是略讲,有一定针对性,对一些细节不做详细的说明。希望大家对此经的予以重视,一起来探讨学修。讲解不当的地方愿在佛前忏悔,衷心希望能给各位同修带来法益。
首先我们来做庄重的祈请。
祈请文:
顶礼大恩持教善知识!顶礼十方三世一切佛!顶礼十方三世一切法!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正文: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经文:
此经名《佛说金刚心陀罗呢经》。这本经书还有其它名称:《佛说金刚心总持经》、《大乘佛说金刚经义》、《金刚心总持论》,还有一个版本称〈〈金刚经论〉〉。
此经是后赵天竺僧佛图澄所翻译的。
简略地介绍一下佛图澄大师:佛图澄大师,印度人,是早期的一位高僧大德,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大德,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佛教领袖。著名的道安法师就拜在其门下。道安法师是谁呢?我们现在出家人统一的不姓在家的俗姓,都称为释子,姓释,这个规矩呢就是从道安法师的提倡开始的。佛图澄大师教证兼通,深得当时统治者信任,成为几代君王的国师。准确地说,中国佛教大规模僧团就是佛图澄大师开创的。
我们进入这个经文,请把经文剪贴在屏目上。
经文: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灵鹫山中。清净台上与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围绕听佛说法。时有无量初发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佛说大法我意不通愿佛方便浅处开示。令我等辈悟佛知见皆得道果。若欲请问不得近前。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知诸四众心之所念。即作方便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大慈愿设方便开示初机。直指众生见性成佛。乃为末世初进佛门求道众生。得正知见不遭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
这是经文的开始一段。我们发现,每一本经书的前面几乎都有这样四个字——“如是我闻”。意思是说佛祖要讲经时通常都要具备有六种成就,所谓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和众成就。今天把六种成就简要做个介绍。
六种成就具体为何?“如是”,这是信成就;“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说佛在某某处,这是讲主成就和处成就;“与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围绕听佛说法”,这是众成就。每一部经的前面几乎都有这六种成就,有了这六种的成就,佛才开始说法。如果六种中有一种不成就,佛就不能说法。
为什么说经文这么重视在前面要安一个“如是我闻”呢?这里面有来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话说当释迦牟尼佛将要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就曾经示现前来问佛,就是常说的“阿难四事问佛”,佛都一一予以答复。这四件事情非常重要。和我们今天的人也有非常大的关系。哪“四事”呢?。阿难问的第一件事情是:世尊灭后,结集经典应怎样说令人生信,令人生尊重心呢?第二个问题:佛在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那佛灭以后我们依何安住呢?第三个问题:佛在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那佛灭以后我们以何为师呢?最后一个问题:佛在的时候那些恶性的比丘佛来调服,那佛灭度以后那些恶性的比丘如何调服?我们看这四件事情是不是都相当地重要?一个是讲结集经典的时候如何让人生信,生珍重心;一个是其实是讲师佛不在的时候,我们平常的行为应如何掌握,身心应何处安住;最后两个讲到的是关于师范的问题和如何对待恶性比丘的问题。所谓恶性比丘,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那种很不讲道理的出家人,就是大家觉得很难生信心,容易引起很多人毁谤心的这种出家人。比丘是代表着僧众,是住持僧宝的成员,做为三宝弟子应该如何处置才好呢?显然,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好,让我们看一下佛陀怎样答复:第一个问题,佛陀这样答复说,我灭以后所有结集的经典前面都安这样的话——“如是我闻”;第二个问题,当佛灭度以后依什么安住呢?以“四念处”安住。这个“四念处”就是我们平常所知道的身、受、心、法四个念住之处。身——身体及行为,受——感受。那心、法呢?就是我们的心意以及心对法的认知。就是要把对自我身心观察安住做为我们的安身立命处。第三个问题怎么答呢?以戒为师。就是说,佛灭后应该以戒为师,为衡量的典范。最后一个是恶性比丘应该如何处置问题,佛说:默摈置之。如是略讲。
好了,我们另外作个特别分析。先来说这个“如是我闻”。为什说“如是”呢?“如是”,其实是在表法。您相信就是叫如是,你有信心你就会称如是,你不相信就不如是。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里如是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佛法甚深微妙,众生的邪见日深,若不依信就不能得入。佛成道以后,其它的都没有赞叹,唯独赞叹信者,赞叹信者有大福德。佛说,有信心的人才能入我的法,除此以外就不能。另外这个“如是”还表示信心。还表示一种宗教信仰的态度。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宣说如是的时候,就在宣称:这是我真正的信仰,我对我所信仰的充满了信心。我虽充满了的信仰,但却不说唯我独尊,不说是唯一正确,不说其它的信仰不对。如此自信而不谤他的态度,令人发更敬重我们。所以,这也是我们对待信仰的正确态度,不赞毁它,唯老实自我信受。再通俗点说,我们信仰佛教就不要说别人的不好,我们信仰我们的佛教,但我们也尊重其它的宗教。当你生起了信心,也只是你自己对佛教的信仰,和别人没有关系。所以说一个佛教徒他只宣说我自己对三宝的真诚信仰,而不说别人之过错。不管任何宗教,都不去说他不好,这也是一个“如是”。最后,说“如是”还显示了信心的问题。法非请不说,非信不说,你说“如是如是”表明你有信心。因此,“如是我闻”这个“如是”被称为是信成就。有信方能成就。当佛法开始宣讲的时候,如果没有信心,说法便没有意义。对没有信心的人不能宣说佛法,有了信心才能够宣说佛法。可见,“如是”是个表法的词。它竟有这么多的含义!
好,我们再说“我闻”。“我闻”就是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非我杜撰和编造。我们知道,第一次经藏结集,阿难是经部的诵出者。顺便介绍一下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比佛小三十岁,二十岁时出家,在善星比丘之后成为佛的侍者。其实,阿难尊者是大菩萨的示现,往夕一切佛的经藏都是由阿难尊者结集的。阿难尊者答应成为佛侍者之前,提出的其中一个条件是:不管佛在那里说法,说什么法,他都要亲自听,如果没有听到,佛也要对他补讲。阿难尊者二十岁才出家,佛之前说的经他都没有听到。佛就用神通力,让阿难得以听闻。而阿难尊者呢,他天生有不忘持的能力,可说是过目不忘。有句话这样: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我们在课诵里有说到“南无启教阿难陀尊者”。如果没有阿难尊者这样的功德,我们今天就很难听闻到如此完整的佛法。所以要感谢阿难尊者!
继续讲“我闻”。奇怪,当阿难尊者来宣说佛藏的时候,他已经证到了阿罗汉果,既然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怎么还有一个我相呢?让我们来说一下这个“我”,其实这个我有三种含意。一是执所有的假我为我之我,就是平常普通人执着的那个我;另外一种以“无我”为我,只是了知,究竟没有无我,也是一种我相;还有一种我是已经证得无我,随顺世间习惯所有个我,而其实并没有我。阿难尊者已证阿罗汉,已经无有我相,他说“如是我闻”是这第三中情况。
好,再讲“一时”。为什么佛经里面都讲“一时”,而不说具体的时间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在。首先,如果没有确定的日期,后代的历史学家,就很难作那种没有意义的考证了。因为佛经的真伪并不重要,佛经是否能出现在世上利益众生,是看他的经义,不是靠历史学家那样,靠考据来证明的。比如说《楞严经》,以及其它的几本经书,都被现在的学者、历史学家们称为是伪经。他们的理由就是所谓的历史文献的考据。此其一。另外,为什么叫“一时”呢?从真实的法界来说,时间观念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佛所说的法永远都是“一时”,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所以叫作“一时”。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那么所谓有时间观念,有过去、现在、未来的观念,这是凡夫心中的时间错觉。佛经超越时空,没有这样一个观念,所以称为“一时”。
好,再讲主成就和处成就。经云:“佛在灵鹫山清静台上,与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围绕听佛说法”。显然,佛就是说法主。处就是灵鹫山。灵鹫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灵山,这是佛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法之所。在这个灵鹫山上,有无量的菩萨、声闻天龙八部围绕听佛说法。这里面把谁在说,什么地点说,听众是谁都说出来了。有好的道场,有能主法的法师,有合格的听众,显然也是必须具有的成就条件。我们另外说下这里的听众。在这里,有讲到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菩萨声闻天龙八部————我们平常入寺院所看到的佛像和其他所供奉的一切都涵盖尽了。因为在寺院所供奉的对象,除了佛即是菩萨,不是菩萨即是声闻,要么就是护法天神所谓天龙八部。再说什么是天龙八部呢?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等八种很重要的佛教的护法,分别指的是什么,大家通过佛学词典也能够查得出来。比如说这个迦楼就是大鹏金翅鸟。那乾闼婆就是天上的乐神。这些天神鬼神都可能成为佛教的护法。因此,我们佛教的归依境里面,有佛,有菩萨,有声闻,有天龙八部。这里的菩萨声闻应该指是什么呢?应该是指登地的菩萨和证果的声闻,他们都助佛来宣扬佛法。
经云这个时候呢有无量的“初发心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 佛说大法 我意不通 愿佛方便 浅处开示。”这就是在讲这本经书的缘起。
我们看经书的时候,除了就刚才前面所说的六种成就对我们的启示外,很重要的一点要看这本经书的缘起是什么。有缘起通常需要有人祈请,因为法非请而不说。说到祈请,有两个问题。首先,由谁来祈请?你看这里说到四众弟子,所谓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出家的男众弟子和女众弟子,和在家的男众弟子以及女众弟子。他们都是初发心的修行者都还没有证果,虽然听佛说大法,但是“意不通”,而希望佛从浅处开示,却不得近前没有办法。那怎么办,所以第二个问题是必须有人代为祈请。我们看这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就站出来,代众生祈请佛来说法。这个非常的重要,这在显示着菩萨行。这些众生很想问,或者说不知道怎么问,或者说他知道怎么问,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才能问,总而言之有种种困难,于是就需要菩萨来设方便,代为祈请,请佛转法轮。这就是缘起,使得佛法能够得到宏扬,令众生有缘听到无上甚深的法。这就是经书所告诉我们的,这两点相当重要,对不对?可见,经书处处都在启迪着我们如何地学佛,如何地来听经闻法。今天就把这个微妙的道理简单地揭示出来。
好了,因为这样的一种缘起,文殊师利菩萨代四众弟子起来问佛了。我们看看菩萨是怎么问法——这里面又有可学习之处。
菩萨说:“世尊大慈愿设方便开示初机。直指众生见性成佛。乃为末世初进佛门求道众生。得正知见不遭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您看这个问得多好。首先,赞美佛陀。说:世尊大慈,噢您是具有大慈大悲等等无量心者啊,希望您能够开设这个方便,开示这个初机。什么叫初机呢?初机就是前面所说的初发心,也就是初进佛门求道的众生。在座来听讲的很多也是初机。是不是非常想了解佛教在说什么,非常想知道这个佛到底会给我们能带来什么,非常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欢喜佛法经论呢,里面究竟在说些什么?这就叫作初机,也可以叫做初学者。那么对于这样的人呢,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得到正知见,不遭邪惑,走上正道。因此文殊师利菩萨就问如何让这样的众生“得正知见不遭邪惑”,考虑得很是周到。须知,开始学佛,应该从何门而入,如何不受邪法迷惑,非常的重要。今天我们来讲解来学修的这部《佛说金刚心陀罗尼经》,就是为这个而来。另外,大家能够通过对它的学习,慢慢地增进自己正确的知见,这对我们今后继续走下去的道路,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由此,我们看到菩非常了解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因此,这个祈请有很大的恩德。如果没有这个祈请,我们今天就不能听到如此殊胜的法门了。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再来说下六成就给我们的启发。起码有这几点:
首先,告诉了我们佛法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得到宣扬。对不对?必须有六种成就,佛法才能得到宣扬。必须有人说,必须有合适的人听,必须合适的时间,必须有合适的处所……必须有合适的缘起。对吧?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必须有信心,所谓“如是我闻”。
另外,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够听闻佛法,应该听闻什么样的佛法?就有这样殊胜的含义。好,看这个缘起:一是我们作为一个想问的人,对我们来讲最关键的是要问什么。对吧?比如刚才说的这个初机学者——末世初进佛门的求道众生,他最需要问的是什么呢?获得正确的知见不遭邪惑。这个就是一个初学者必须要知道的东西。这个就是需要听闻的法。而这个法是由文殊师利菩萨代为祈请才得以听闻的,如果文殊菩萨不为众生代为祈请,我们就不能够听闻到这个法。可见经文虽短,包含的意义却很广泛。   
看佛怎么回答——佛说:“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有大方便,请问如来开示三根,及于末世初入门者。修行正路。从汝所问当为汝说”。看到没有?佛祖非常赞许。首先他赞美文殊师利菩萨,说他有大方便,能够代众生来祈请如来。这个方便门开得可大了。这一问导致什么呢?开示三根。大家看,这本经书讲到了开示三根。什么叫三根呢?就是上根、中根、下根。也就是说入佛门者不管他是什么根器,今天文殊师利菩萨的这种祈请都应机,谁都可以听!所以说这本经书非常之殊胜。他特意为末世初入门者指了一条修行的正路。好,我们看这一句很清楚了,这本经书是要为我们这些末世的初入门者开示一条修行的正确道路。佛祖说“从你所问当为汝说”。就是说不管你今天问我什么,我都当细细的为你作讲解。好,今天我们先学习到这里。
回顾一下,我们今天从开始的祈请因缘,一直到最后佛祖做了一个赞许的答复。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可以应用在看所有的佛经上。当我们看佛经的时候,是不是都应该恭恭敬敬地,肃穆庄严地祈请?甚至应该怎么样呢,沐浴熏香祈请,祈请三宝,祈请自己的恩师,祈请一切持教大德善知识。如同我们开经偈所说的那样:“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这个开经偈相传是由唐朝的武则天皇帝所写的,非常之好。它告诉你佛法是无上甚深,不是随着简单分别思维就可以理解的。我们学经书必须有这样的心态,佛法的密意才能真正的流入我们的心,释迦牟尼佛祖的加持力才能透过经文,进入到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佛子的心中。今天就先说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我自己做一简单的回向:愿以此殊胜的讲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能远离一切的痛苦,以及痛苦的因,都能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获得圆满自在。
好谢谢大家。我想先说到这里,好吗?请管理员收麦。

听经总回向(七叶子)

以下是讲经结束后答疑:
问题一:请问,如是我闻是不是有很多重含义?
禅师答:
我刚才说了,我只是有针对性的对此进行略讲解,今天主要阐述的是对这个“如是”这种信成就的意义。而“如是我闻”确实有很多种意思。
确实有很多,比如说断众疑。第一种是断众疑,第二种是尊佛嘱,第三个是息除争论,第四是异于外道等等很多种含义。我略微说一下“断众疑”这样一个含义。
阿难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我们知道阿难是具有三十一相的,佛呢有三十二相……(您有问题向圆喜师兄打字,由那边统一来,不用将这个打给我,我没有时间去过多的看屏目。)也就说阿难尊者看起来跟佛非常之象,佛刚刚灭度不久他突然登座说法,人们以为佛又回来了。因为这个,大家就起三种怀疑,第一种怀疑:这些菩萨、罗汉、比丘们以为释迦牟尼佛会不会说并没有入涅磐,又回来给大家讲经说法呢?这是第一层怀疑。那第二种怀疑,大家以为这个佛是不是他方来的呢?那第三种怀疑大家可能会说,哇!好奇怪他!是不是阿难尊者也已经成佛。要知道阿难尊者的相貌和佛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对吧?大家怀疑。所以说,当阿难尊者登坛说法一说“如是我闻”,那么以上的这三种怀疑顿时熄灭。噢……,所有菩萨、罗汉、比丘们就会知道说,噢!这是阿难尊者在说呢,噢!他是说如是之法,实乃我阿难亲自听佛所宣说的,非我自创也。 “如是我闻”确实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好,就说到这里好吗?

 


另外我看到这个(求佛会生净土)说为何叫论不叫经呢?啊是这样的,这本经应该是叫作《佛说金刚心陀罗尼经》啊,他为什么叫论呢?应该来是这样的,因为这里没有统一起来,啊,这个佛图澄这个禅师翻译的,那么他翻译的时候后来的一个课判,课判是以论的形式来课判,为了便于学习,所以说他也叫做《金刚经论》、《金刚总持论》,他从他的体材来说它是经书,不是论,因为后来这个严格的区分,经与论把它分开来了,那么所以,按“如是我闻”这些佛亲口所宣说的都称为经。啊,好的。
这作为行欲食欲,这种对色、受、想、行、识的执取,所以说我们必须来参,参后,就象心经里所说的一样:“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所以我们要有这种般若的智慧来照破这五蕴的执着,照破了五蕴照破了色、受、想、行、识,这个时候方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样一个色空双运的道理,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什么叫禅?禅就是指心。参禅就参心。
问:请问师父,什么叫熏染在八识田中?
啊…,另外一个,刚才一朋友问,什么叫作熏染在八识的种子?八识田种里面,啊我们知道按照唯识综的观点,把人的心识呢。是哪八识呢,前面的五识:眼、耳、鼻、舌、身,这是五识。然后意识上,他分出了第六意识,然后进一步呢分出第七末那识,最后他分出阿赖耶识。那也就说我们细的不讲,就说,我们所有一切身、口、意所造的,都熏染在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里。也就说,第八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含藏识,它包含着、它蕴藏着一切生命活动的种子。好,当我们出生在这个世间的时候,这阿赖耶识呢显现,他的阿赖耶识的业种遇到各种的因缘而显现出来,成为我们这样的一个正报和依报的这种果报。那么,当我们结束了这一期的寿命以后,它呢又收缩回到阿赖耶识见中去,带着一生前事,一切身、口、意业习对它的熏染的种子,然后继续呢又走向茫茫无所着的这个未来的生命,随着这种生命的不断流转状况,佛经中呢称为,什么是叫作,叫作生死轮回。也就说轮回呢,它是怎么个轮回,它建立的理论就是说,由八识作为他轮回的一个根本在轮回。所以,佛经中呢不说是灵魂,也不说是没有灵魂,他说是一种神识,是不断流变的神识,来构成了生命的流转。它是无始无终,只要你还没有超越,还没有觉醒,你永远都在这种轮回之中而不能自拔。只有你悟透了它,这样才能结束这种生死轮回。这话也就说,刚刚另外一个朋友有问啊,我刚刚说的“如是我闻”,第二个我指的是什么?那我们第一个我,指的是我们执着一个实有的我。比如说有的人觉得这个身体是我,有的人觉得,比如说一个哲学家讲我思故我在,他觉得这个思想是我,有的执着于这种感受是我,有的执着于这种本能的欲望为我,等等。他认为我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皆是为我,他有个实有的我。而另外一种人执着于什么我?一个神我,他也不是说,他也不承认这个肉身是我。比如说,比如说另外的教,比如说婆罗门,梵天教,比如认为一个凡我,这个我是存在,仍然还有一个我,他达不到佛教所悟到的无我,根本就没有我,我是一种假象。乃至那个神我、超我也是无我的,这是佛教所不共之处,也是佛教不同与任何其它宗教的一个非常根本的一个……,一个核心吧。所以说佛说一直强调无我!无我!啊,他的用意就在这里。无我之法甚深微妙,非凡夫非外道所能窥其端倪。只有通过实修实证,证得了自性就无我,证得了,这个自我这个空性的这个实相。对证证得者,悟破人我空者,他则证入了小乘罗汉的果位。尽而呢悟破了法我执,更微细的我他也破除了,乃至一切无我。啊,超越了这个实践的,就进入了大乘的所谓觉悟无我的境界。在往下走彻底地破除乃至超越轮回,超越涅磐。那属于无上甚深之法。这个需要一步一步地去修证得来,方有意义。决不是口头上宣说的,也不是我们现在通过不断地探讨能有个结论的。我们这种听闻探讨,可以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知见,然后呢,在这种正确的知见的带领下,引导我们去修证。然后再进一步地去辨别,去调整我们在修证中所产生的觉受,以及修证中所产生的种种见,最终才能达到圆满的证悟。真实地证悟如同禅宗里所说的那种完全地开悟,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了无我,这个真正的法印,它指的是什么,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好了吗,我就先说道这里,另外一些,看看如果还有时间我可以为大家作些解答。
问题:心莲师兄与佛悦师兄问:不假多功是什么意思?
喂,啊!听到,这个假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以假修真,啊,不是这个意思,假借的假,就是借助,也就说他不需要借助这种(更),就说不假续劳嘛,就说你不是那辛苦地,噢,比如说我们,象修行,因为呢,没有得正知见,甚至呢遭受邪惑,他非常难,看起来也非常的精进,但是久久修行呢却不见道。就是没有达到真正的这种功益,没有产生相应的功德。所以说呢,叫做不假多功,皆得道果。就是这个功德来自于什么?就是来自得到正知见,不遭邪惑。他走上了正道,所以说他能够事半功倍。而不是经年累月的参访,结果心中茫茫却无有定解,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假就是借助,好了就是这个意思。好吗? 
噢,另我看到这个啊,这个这个( ??)问的何谓是佛?刚才我已经说了,一个人朋友问了什么是禅,禅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心,我刚才已经把这个意义呢作了宣说。
另外,佛学在线:“佛门便知世间一切法,那成佛后就有这种能力吗?那这能力是佛学来的吗?还是不用学自得的”。哈啊,这个法问得很深奥。还有前面刚才这位(??)问的何谓是佛?我觉得这本金刚经论呢,到后面马上就要进入这个讲解了。什么是佛?什么是明心见性的讲解。那么这个佛学在线转问的,这个佛是遍知者,这个人是不是佛学者呢?如果从究竟,应该是本有的智慧。因为我们学习,学佛的过程,都是去除妄相执着。让本有的佛性显现的过程。就因为佛性乃是本有,因无明所覆而不能得见。所以说去除无明显现真性,此乃无修而得。啊,所以说,非是学来。所以说,如果是学来的,就象我们世间的学问,学来学去永远没有个尽头。世间没有哪个学问,说我可以学个有尽头的。但是修行佛道它却有尽头。比如说您修行解脱小乘道。啊,从它开始进行四念处修行,到不断积累五根、五力证到七觉支进入八正道,乃至证得四圣谛(啊,最终的圣意)它都有一个结束的过程。他悟,他进入了有余阿罗汉,也称作什么?无学之果位,什么叫无学?他不用再学了,他已经获得了等有的智慧,他无需再学。所以,他这个时候呢就叫作结束的一天。那么好,世间的学问,他永远是没有结束的一天的。科学也是不断追求的一个过程,而我们学习佛法呢,却是已经觉悟的佛陀为我们开示的教化。所以说我们学佛需要清心。那学科学呢?他也许更重要的是一种探讨,一种辩论呀辨别,他本身是这样的。他的出发点和他的立足点不一样。所以说如果你把学佛修行理解成世间一般的学习技术,学习一般的学问,那么刚好背道而驰。虽然它有某些相似之处,尽的本意上,它具有完全的差别。啊,学佛是走向内心,是照亮内心,内心完全彻亮的时候,他就没什么好学的了。那一切学问呢它是心外求法。啊,它是从一个未知走向另一个未知。就象我们的思想,当产生一个问号的时候,它接着就会产生第二问号。第二个问号产生的时候,它又会有第三个问号。没完没了。因为我们会思考的,这个在《楞严经》里面所说的攀缘心哪,他佛说他不是你的真心,真心他是常住本净的。他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如同《心经》所说的,那么好了,我们的思维心我们这种无法超越的妄念,它是永远的没完没了。它就一直之中,好吗,就说到这里吧。
问题:请问悲华禅师,文殊利有大方便,何谓大方便呢?
何谓大方便,这个大方便,我们先说到方便,啊,方便在佛经里面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为究竟而来的。就是为达到究竟的目的,而根据众生,受法的众生他的根器,根据当时的时节、因缘,他所设的一种方便引导的办法。啊,我说一个方便,比如说 我们这个修行开始的人,内心有很深重的淫欲心,啊,也就说淫欲心如果过于沉重,他的心不会得到清凉,很难平静下来。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就开示了一个方便对治的法门。用什么法门?用不净观来对治。啊,那通过不净观,这种不断地观想肉身九孔常流不净,来对治他这种执着肉身为美,淫欲不息的这种贪念之心,而这种对治法就称为什么——方便。好了,他这种方便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熄灭这种过份强烈的这种淫欲之心。啊,所以说方便是为了究竟而服务的。所以说,我们把佛菩萨度人的种种法门称为方便法门。所以说,这个《涅磐经》最后不是说嘛,佛说法四十九年,其实没有说过一个法门。其中的一个含义就说,他所说的皆是方便法门。而真正的法无法可说,无有一法可称为正法。这从方便的角度去说,因为方便最终是要引导向究竟。就象禅宗里所说的。指月啊指月,他要指着天中的月亮,他是究竟是,为了让你看到所指的那个月亮,可是,这个时候如果你执着与他所指的手指,认为这个是月亮,那你就错了,好了,所以我们理解了什么叫方便。
好了,这边我们这本经论开头的方面从哪里开始,我刚才说过了,说这本经书有个殊胜的意义,四众弟子生起了想问法的心,然后又更重要是因为什么,文殊师利菩萨礼佛代用问法。比如说对于初入佛门者,这时候最重要是什么?要有个,得正知见不遭邪惑,而且特别对其初进佛门的人,如果我们把我们这个时代称为是末世的话,那就存在这个问题。也就所谓的邪惑非常多,修行的人,在一开始很难获得正知见。如果,你开始不能得正知见,却遭到邪惑的话,那么,你将来的修行将困难重重,一切将不可能。所以说,文殊师利菩萨代众生祈请,一祈请就祈请到这个关键上去。怎么说呢,他所祈请的这个问题,连原来( ?? ),文殊师利菩萨你有大方便,你这不是一般的方便,而且因为你有这种方便祈请,使众生一契就契到这颗是他,释迦佛祖,才如此地赞叹文殊师利菩萨,噢,说善男子你有大方便,啊,所以说,这个大就体现在这里,体现在他的殊胜,体现在他这种功德的广大之上。你看怎么个广大?他不但为当时在座,我这些初发心四众弟子解决了问题,而且他还存放将来。包括对我们今天因此殊胜因缘而重新又有了这样一个缘起。你说这不是大方便吗?他超越时空让法轮一直转动,让法轮一直转到今天。所以说,文殊师利菩萨有大方便。啊,这个大就体现在这里。体现在他这种祈请,一契就契到这个根源上去,具有大功德,具有大功用,嗯,好了就说到这里。
问题:请悲华禅师开示,《心经》中有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呢?
喂,因为你的麦的问题,没听清你说什么,只听到最后一句话,(《心经》中有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们说的不是《心经》,所产生的问题比较好。
那苦、集、灭、道,这个讲的是四谛的内容。就是佛陀初转法轮转动四圣谛法轮。啊,就是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和道圣谛啊,就是另人知苦断集入灭而修道。那这个苦集灭道,苦就是苦谛,认识世间这个苦的本质。然后进一步是集谛,集谛是集聚,就是苦的原因是什么,苦是怎么集聚起来的。那么这个苦谛和集谛是世间的因果,世间的集因导致世间的苦果。那后面两个谛呢,叫灭谛和道谛,那灭就是所谓的涅磐境界,清凉境界,灭除烦恼的境界。啊,灭除生死的境界,那么后面的道就是如何达到,这个所修的道,和这个灭谛与道谛呢属于出世间的因果。也就是出世间的道因而导致出世间的灭果。啊,简单说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心经》所说的般若正义,已经是究竟了义的了。是在菩萨六度修行般若度里面甚深觉择的法义,他所说的经义和《六祖坛经》所揭示的,和《金刚经》所揭示的,和六百部般若所揭示的都是一个东西。好吗,无量甚深法。
问题:请问悲华禅师,在佛里面所说的参和思考有什么不同。
喂,呵呵,看我们今天第一次这么多人,我看管理员辛苦了。大家没什么经验,我觉得不要紧的,我差不多到了这个九点的时候,我想就下去了,有什么问题明天再说。
另外,我想说一下刚才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问得挺好。参和思考有什么不同?应该来说思考也是参的一个范围。那么在禅宗里面,在参悟,在这个修禅定,这个我想说一下,禅宗,禅宗是用什么?是用戒定之行来参禅。啊,这个很多人忽略了,拿一个话头,或者是说赶快把这个道理搞懂就叫开悟。然后呢,就动不动就跟任何一个人一过来,就跟他说这个什么叫开悟不开悟。他忘了禅宗以戒定之行来参禅的,这句话听得明白吗?所以说,它仍然是戒、定、慧三者合一的一个修行法门。你没有修戒定这种行执,你靠什么为基来参禅呢?慧光的禅念,也就说修行三无漏学戒、定、慧。在回过头来说,是不是说思考一个问题它就叫参禅呢?需知,思考问题是动用你的第六识在思考。我们有句话叫超离心意识而参。好了,所以说,这个它的奥要呢,它超越了心意识,仅仅是心灵活动的一个层面。这个甚深之法义,光光靠思考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啊,所以必须参,怎样参,这个就是禅宗的传承里面,由善知识所微细开示的殊胜之法门所在。这个并不是靠你平常看几个公案,或者是想一想、听一听就能明白的。啊,就是这个意思,参的范畴要比思考要广得多。比如说,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现在很多人也都知道,象我们在杨州的高旻寺,就是一直在参这个话头叫念佛是谁?对吧。那好了,都说参禅要起疑情,那什么叫疑情呢?噢,有个方法可以起。啊,比如有的法师就会告诉你,你现在想啊,念佛是谁?谁是我呢?那么我在,谁是我呢?是我的思想叫我吗?是我的鼻子叫我,眼睛叫我?还是这个身体叫我?他反复的思考、观察,到处寻找到底是谁在念佛呢?由于这样的不断的思索,而引发了他对这个问题根本疑问,这种疑情的产生。他也可以作为一种方便的方法来。那好了,再说去,你一味地靠这种思考,就能够把问题思考透吗?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禅师会向你提示更高的参悟的法门,那这个参悟的法门,就是由师传的。啊,所以在我们要讲这个《金刚经总持论》里面,它就提到善知识的重要性。为什么说真正踏上修行的道路,没有善知识决对是不行的?因为佛法有二种,一种可以是叫,一种是可以叫作理证,一种叫实证。叫理是通过看经书,通过听开示,通过这种谛听的思维,你可以获得一些定解知见。但是呢,就佛法修证的经验,这个非得过来人来带你不可。只有有经验的人才能带你,只有有经验的人才能辨别你的修证的过程中,是对是错是深是浅,啊,是通还是不通,啊,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禅宗是一个参字,实际上包含着远远不仅仅是一个思考。也就说你如果把思考,啊,当作是这个参禅的话,那未免是太浮浅了。就象一个人给你一个话头,你拼命在那想,你认为就能把他想通?穆,不是不是,决对不是,不要贪图于通过一时的这种思考,这种理论理解,就能一口气就可以把这个禅宗给吃下来。哈哈,那其实呢,你很可能反而你就会执着于这个,而不反观自己思考的这个心识,它的本相是什么。没有望内继续观,很可能你还误入歧途,啊,久久不得正道,好吗?就讲到这里。

[念无常]一切皆空,爱却未空,生----是多么恐怖![念恩]一切功德来自上师,要一心依止。[愿生娑婆净土]南无浊世怙主本师释迦文佛!南无未来教主弥勒尊佛!南无兜率天上法花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念事业]默默耕耘几十年,且看那时侯的因我缘起的佛教会怎样?!    
2004/9/23
听琴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3
经 验 值:26
注册时间:2004/9/8
唉!看得忘记了时间,讲得真好!
2004/9/28 22:37:00
弥原





初中生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142
经 验 值:928
注册时间:2004/9/25

顶礼上师,可惜不得亲闻。

2009/8/1 23:12:00
慈明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17
经 验 值:17
注册时间:2012/9/12
顶礼上师!感恩上师慈悲开示!慈明惭愧!惭愧自己从一开始没有听闻上师的教导要“广学多闻”,到现在才知道自己正念很少,很多时候邪惑而不自知。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9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6/1 1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