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
弥勒资料之大全【摘自网络】 | |
![]() |
发起人:楞严悲华 回复数:0 浏览数:2011 最后更新:2014/2/23 5:14:00 by 楞严悲华 |
选择查看 |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
楞严悲华 发表于 2014/2/23 5:14:00
|
||||||||||||
弥勒资料之大全【摘自网络】 弥勒,全译梅特雷耶(Maitreya),又译为慈氏。弥勒是姓,名阿逸多(Ajita),义译无能胜。西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 弥勒的事迹 简介 历史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而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者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地位弥勒出家后,生活或修学,不与小乘比丘为伍。而与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华严经》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与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 接班人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优波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狮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转大法轮,度诸天子’。 异见在优波离等人的眼中,弥勒是一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介凡夫。释迦选这样的一个人接班,授记作佛,是难以令人想得通的。说明二乘人心怀偏见,对一乘佛道不能望其项背。弥勒精神体现菩萨在艰苦条件下,行菩萨道,著重利他的大乘气象,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 未来据说,再过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弥勒当下生于阎浮提,证得佛果。那时阎浮提的情况大致如下: (1)自然条件:国土长一万由旬,广八千由旬。土地平坦如镜,名花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花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 (2)居民: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详快乐。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饮食,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3)城市:城市次比,鸡飞相及。有一大城,名翅头木,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洒扫清净。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不复为用。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哀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 (4)政治:时有转轮王名叫儴佉,有四种兵,以威武统治四天下,王有七宝,又有四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珍宝涌出,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无贪著。 下世弥勒下世,也如释迦有托生、出家、成道、说法种种示相。 (1)托生:有大婆罗门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提,弥勒托生以为父母。弥勒生后,肤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二十丈四尺,具足三十二相,相好端正无比。 (2)出家:弥勒观世五欲,致若甚多众生沉没在生死海,甚可怜愍。如是正念,不乐在家。感王施物,终归毁坏,知一切法,亦皆幻灭,修无常想,出家学道。 (3)成道:弥勒成道,坐于龙华菩提树下,即日成就无上道果,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地神乃至诸天,各相告曰‘当今弥勒已成佛道’。 (4)说法:时有魔王,名曰大将,率欲界无数诸天至弥勒佛所,请说施论、戒论及生灭之论,乃至诸佛所说,苦集灭道。时座上有八万四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有三会说法:初会有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二会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三会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弥勒说法常赞释迦功德。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般涅盘后遗教存世一万四千岁。 (5)弟子:儴佉王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大臣长者,亦复如是,各自念言:虽复千亿岁,受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我等今者,宜于佛法而修梵行,念已出家。 (6)涅槃: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入涅槃后,遗法留存一万四千岁。 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由来 两大特色汉译大乘佛经,关于弥勒的记载,不胜枚举,现仅从他的姓名窥知其思想具有两大特色。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得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所作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还表现在弥勒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啖众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三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命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 偈他看着烧熟的兔肉,即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解说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的坚定立场是绝不动摇的。他还制‘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食肉。这里清楚昭示人们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从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释迦牟尼在世时,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可见在素食的问题上,弥勒比释迦是略胜一筹。 无能胜一名的含义 创瑜伽学派 传承弥勒学说,有无著、世亲兄弟。无著造有《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造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世亲之后,又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广造诸论,使弥勒之学,极盛一时。唐玄奘法师从戒贤学,回国后与弟子窥基专弘唯识。弥勒之学,兴旺于初唐,流传于日本、朝鲜等国。 弥勒在我国的传说 弥勒在兜率天内院,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传我国六朝齐梁时傅翕,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现录其事迹,供研究者参考。 傅翕(西元497——569年),号善慧,浙江义乌林乡人,父名傅宣慈。十六岁纳刘氏女妙光为妻,生二子曰普建、普成。一日,一个印度和尚嵩头陀访之,与傅翕说:‘吾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返?’因命临水影,见圆光宝盖。傅翕笑答曰:‘□轕(编者按:此地是否为“轕”字存疑)之所多钝铗,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也。’傅遂于此山躬耕而居之,日常营作,夜则行道。自谓得首楞严三昧。如是苦行七年。时梁武帝称帝,崇尚佛教,傅上书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无相为因,涅盘为名。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人间天上,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皆禀六斋’。书进,诏遣迎至。帝问:‘从何而来,师事何人?’答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尔。’异日,武帝请讲《金刚经》,傅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傅曰:‘陛下会否?’答曰:‘不会’。一日,傅讲经次,帝至。众皆起,傅端坐不动。众曰:‘圣驾临此,何不起?’傅曰:‘此地若动,一切不安。’太建元年(西元596年),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终。著有《心王铭》传世。临终时对弟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 布袋,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自称契此,世莫详其姓氏,但称之为长汀子布袋和尚。常手持锡杖,身背布袋,出入聚落、田野间,后面有十八个小儿竞逐之。见醯醢鱼菹物,辄乞入口,余投袋中,至阛阓处,开袋尽取撒下,请众观看。常以纸包屎物示人说:‘这个兜率内院的。’乞食所至,酒庐屠肆,皆姿其饮啖。遇雨,晨起曳高齿木履,竖股卧大桥上,是日必晴。遇晴,系草履疾走,是日必雨。抵闽,有陈居士者馆遇甚欢,及游两浙书偈于门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清洁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至四明,与郡人蒋宗霸游,往来甚密。一日共浴长汀溪中,使蒋揩背,视师背上有四目,炯然光彩,惊作礼曰:和尚是佛也。师曰:‘勿说,吾与汝相聚三四载,可谓有大因缘,吾当去,汝勿忧也。’贞明三年(西元917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岳林寺庑下磬石上。邦人建塔于封山之原,其山皆岩石,石之洼穴,皆师之遗迹。晋天福初,莆田县令王仁煦,遇和尚于江南天兴寺。后又遇于福州官舍,出怀中圆封书,诫王曰:我七日不来,则开看。王如诫,开圆封,内诫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后书九字云:‘不得状吾相,此即是真。’至是乃知和尚为弥勒也。宋绍兴间,岳林寺住持圆明为新造封山塔亭。冯斯道等又施四围群山,为增广基地。崇宁三年(西元1104年)住持昙振募捐建阁于寺后,塑像于阁内。天下佛寺山门供师像,肇始于此。 弥勒菩萨偈语选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插秧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赞颂弥勒诗歌 次韵真歇和尚圆觉经颂一十四首·弥勒菩萨章 痴根爱种力锄除,一段灵明是旧基。插草天人深会意,拈花尊者笑开眉。鱼行大士须珍重,布袋憨僧且伏惟。处处鼻头相撞磕,唯心境界你谩谁。 弥勒的济喜精神 弥勒菩萨全名弥勒阿逸多菩萨,在菩萨的名字已经体现,教导我们如何修学,充分流露弥勒菩萨的大慈大悲,以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弥勒,慈氏也。慈能济喜。菩萨教授我们要在财物和精神上施与众生,令大家快乐、欢喜、富贵。我们就会得到慈的力量和荣华富贵安乐的果报。 二:阿,无量,广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有广大心量,有包容的心,宽恕大家过失,有容忍力量。我们就会得到相貌圆满的果报。 三:阿逸多,无能胜。菩萨教授我们学习最殊胜的智慧,用智慧去办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从心地远离贪嗔痴等烦恼,学习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做事要有头有尾,才会圆满无能胜。要帮助苦难的人,度生死苦海,到涅盘彼岸。从苦难此岸带到快乐彼岸。要有观机说法的最胜方便,使大家都得益安乐。我们就会得到最胜尊贵喜悦的果报。 年初一是弥勒菩萨圣诞! 在佛教净土信仰中,弥勒信仰特别注重改造现实,完善社会。这在佛教思想之中是独树一帜的,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这种积极入世、建立人间净土的思想,源自于大乘佛教的的实质——般若。般若,可以勉强翻译为“大智慧”。这种般若智慧,可以使得我们洞悉宇宙人生的真正意义,把握自然规律,从而使我们具备不畏生死、不屈不挠、普度众生、利乐有情的菩萨精神,使我们的生命迸发出璀璨的光辉。 弥勒菩萨心咒之功德 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 弥勒菩萨心咒之功德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亦不入胞胎而生莲花中 嗡 美镇达楞 梭哈 (按:此咒乃新龙乌金之美上师传于楞严上师,楞严上师复又传于慈宗弥勒弟子,为广大利益有缘众生,上师劝令广为受持,如见弥勒。)
----------------------------------------- 弥勒菩萨(梵文:मैत्रेय 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在未来人寿八万岁时成佛以后,将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尊称为弥勒佛。 他是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经典中又常称为阿逸多菩萨。他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释名 弥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见婆罗门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为慈爱[1]。唐朝玄奘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所以译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后汉及三国时期的早期译经家,见到的佛经是由西域辗转得到,吐火罗文的Metrak,故译为弥勒[2]。现代学者从语言学分析起步展开联想,认为弥勒可能与在中亚流行的密特拉(Mitra)神和印度的密多罗(Mitra)神有关,有人还进一步认为他们与弥赛亚(Messiah)的音义相似[3]。 早期记载在佛教史上,弥勒的记载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结集后、第二次结集前就已经出现,比如在汉译《阿含经》中可见于说一切有部的《中阿含经》,和法藏部的《长阿含经》。“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4]这是各个佛教部派皆认可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具体细节上则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在南传佛教《小部·经集》的“彼岸道品”(波罗延品)中,帝须弥勒(Tissa-metteyya)与阿耆多(Ajita,又译为阿逸多)是佛陀的两位弟子[5]。《中阿含经》记载佛陀授记他们两位,一位成佛,一位成为转轮圣王[6]。 弥勒信仰弥勒菩萨降世的预言,在佛教各派别的经典中均有描述,故弥勒菩萨成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托。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7],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8]。据说弥勒出身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9],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萨道,现住兜率天[10]兜率内院[11]修行、说法[12]。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13],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14]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出家修道,觉悟成佛[15]。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16],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17],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弥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为流行。据巴利文《大史》记载,公元前2世纪有锡兰王杜多伽摩尼(duṭṭhagāmaṇī)临终时蒙众天神驾车迎往兜率天[18];据《大唐西域记》、《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无著、世亲、狮子觉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弥勒经典 《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此经宣扬弥勒下生信仰,有弥勒在后世人寿达八万四千岁时会降生人间,建立人间净土的预言。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刘宋沮渠京声译。此经描述弥勒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天宫情形,对兜率净土有生动描写。又点明欲往生兜率者所应行的修行善业,念佛形象,口诵弥勒圣名等修法。此经与《观无量寿经》观点相通,可视为同一时代背景下之作品。 《弥勒大成佛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其与《观弥勒菩萨下生经》相近,然内容更丰富。 以上三部经,合称“弥勒三部经”,若加上同样描述弥勒下生内容的
则合称“弥勒六部经”。也有观点认为弥勒经典还应加上弥勒的本生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译者不详)、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楞严经·弥勒菩萨圆通章》等经典。 唯识鼻祖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惟日杂难经》记载了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亲自向弥勒求教的传说[19]。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习瑜伽行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称为瑜伽行派,他们尊奉弥勒为祖师。在无著、世亲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并流传着无著入定上升兜率内院聆听弥勒教诲、回来弘扬《瑜伽师地论》的传说[20]。 在4世纪至5世纪间的中观派中,由僧护的弟子解脱军传出的《现观庄严论》,是对《般若经》的注解,据说也由弥勒所传。其后的师子贤作《现观庄严论释》、《现观庄严般若波罗密多释》,被视为早期的中观与瑜伽行两派的调合论者。至清辨门下的寂护、莲花戒论师时,以清辨中观自续派理论,加上瑜伽行派的教义,成立了顺瑜伽行中观派,他们同样尊奉弥勒的《现观庄严论》。此派后传入西藏,对藏传佛教产生很深的影响。 弥勒五论汉传佛教认为弥勒写作了五部主要的论书,称为“慈氏五论”。 《瑜伽师地论》,藏传佛教认为此论为无著所作。 《分别瑜伽论》,此论已失传。 《大乘庄严经论》。 《辨中边论》。 《金刚般若经论》。 藏传佛教所传的五论,内容有所不同,除《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与汉传相同外,其余三论不同。
汉传佛教中的弥勒信仰塑化形象中国的弥勒像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类。分别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制作。菩萨形弥勒像主要表现弥勒在兜率宫为诸天说法的情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左脚下垂。如来形弥勒则是下生凡界在龙华树下继承如来,形象与如来差别不大。 大肚笑口佛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地区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契此和尚圆寂前,曾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此被认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此后弥勒菩萨的塑像就经常被塑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像,常被华人称为笑佛、欢喜佛、大肚弥勒佛。著名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萨的宽广胸怀和乐观态度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其塑像常被安置在天王殿中,并逐渐成为定制。 而弥勒佛塑像的背后常安置护法神大将韦驮菩萨的塑像,其形象一般是身披盔甲、手执金刚杵的武士。 发展简介中国东晋以来,弥勒净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和乐融融。净土宗慧远的导师道安,因为对经文原义有疑问,发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玄奘、窥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内院为临终之大愿。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净土。他本人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在隋唐之际,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曾经有所冲突,双方信徒甚众,形成净土信仰的两大流派,弥勒与净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随着许多民间信仰信徒以弥勒降世为号召,对朝廷反抗起事,故弥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击,至明清之后,逐步让位给阿弥陀佛信仰,于是在汉传佛教中式微。 弥勒法门因牵扯上各式各样的政变与起事,渐渐衰微,但衰而不绝,但仍在汉地传承不止。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高僧弘赞编写了《兜率龟镜集》一书,记载了历代弥勒法门修行者的事迹。 弥勒信仰在朝鲜半岛佛教中,仍然保持着主流地位。 结合政治弥勒教最早于梁武帝时期创立,创始人傅大士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暗示他本人即为弥勒转世化身,广弘菩萨道,门下有傅宣德等人。傅大士只是宣扬大乘佛教,并未有政治运动甚至是反抗君主之举。 由于佛典中有弥勒佛必定到来人间救苦救难的预言,在中国内地形成了一种类似犹太教、基督教的弥赛亚救世思想,不少农民起义军利用这种迷信,遂打着“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号起义。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元末红巾军起义的两个著名教派弥勒教和白莲教,而衍自波斯拜火教的摩尼教,也受到这样的影响,打着“弥勒降世”的旗号活动。 由于和民变存在牵连,朝廷帝王对弥勒信仰不再放心,也不支持这个信仰,唐玄宗就曾经发布《禁断妖讹等敕》,对那些“白衣长发,假托弥勒下生,因为妖讹,广集徒侣,称解禅观,妄说灾样。或别作小经,诈云佛说,或辄蓄弟子,号为和尚”的不法僧人,命按察使采访,“严加捉搦”。这纸敕令给弥勒下生信仰以沉重打击;此外,弥勒信仰还遭到佛教内部弥陀西方净土信仰的不断冲击,在此双重压力下,弥勒信仰逐渐衰落,与民间秘密宗教逐渐并合。 据中国历史记载,借弥勒下生信仰,曲解经文而意图发起动乱或篡夺政权的事例有很多。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扶风人宋子贤、向海明“带兵作乱”,“自称弥勒佛出世”,借弥勒下生说起事作乱,唐宋以后不绝如缕。 唐朝武则天时期有中国人编造《大云经》,认为武则天是弥勒下生,从而成为武周夺取李唐政权的舆论工具。唐朝之后,以弥勒下生作为信仰而发动民变的层出不穷。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贝州(今河北清河)人王则以“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为口号起义。 元代蒙古人对宗教信仰较为开明,并不太禁止,故以烧香礼弥勒聚众结社的“香会”在华北活动频繁。当时的明教与白莲教等宗教也混入了大量的弥勒思想。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彭莹玉等人便以弥勒教为号召,后形成以徐寿辉为首的天完势力。明教起义军明玉珍在蜀时曾经废释、老二教,上奉弥勒。 而在同时期,白莲教韩山童、刘福通亦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张推翻元朝统治。因事迹败露,韩山童死,其子韩林儿继称小明王,立国号为宋,年号龙凤,成为元末红巾军建立的政权。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弥勒教被禁,其余党与白莲教渐渐合流。而在明清时期,仍不时有白莲教徒利用“弥勒下世”的传说起义,比如嘉庆时期的川楚白莲教起义,此后在清末民初,又改名为先天会。 太虚大师与演培大师1922年武昌佛学院初创时,太虚大师便规定晚课诵《弥勒上生经》及念弥勒菩萨,回向兜率。以后但凡是太虚大师所开创的道场,皆奉行这一做法。他于1924年2月5日,在武昌佛学院编定《慈宗三要》,以《瑜伽师地论·瑜伽真实义品》明境,《瑜伽菩萨戒本》次轨行,《观弥勒上生经》以明果。 1932年12月25日,太虚大师在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借演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机缘,发起成立“厦门慈宗学会”,设立慈宗坛尊奉弥勒菩萨。此后,太虚大师于1936年在奉化雪窦寺开讲《弥勒菩萨上生经》,刊行《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在第四节《慈宗的名义》里,略释了慈宗的举设,源流、影响、作用,以弘扬慈宗。他1935年在上海、1937年在无锡都修弥勒静七过年。1938年冬季,缙云山汉藏教理院计划建“太虚台”,大师说:“纪念台,如未做勿做,已做易名慈氏。自惭福德凉薄,望勿以名之。”从而以弥勒为尊。 太虚圆寂后,由于战乱和政治形势的影响,慈宗在中国一直无法弘扬。直到近期,才重新有两岸僧人组织学会、刻印经典、发愿广传弥勒净土法门。而太虚的弟子演培法师,长期在新加坡宣讲弥勒,并有《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讲记》传世。 日韩弥勒信仰位于韩国的弥勒菩萨像韩国自古以来,其国人信仰净土者,大多是信仰弥勒净土。在诸多弥勒修法中,主要的行法是效法弥勒,慈心不杀、恒不啖肉;而为亡人得度而造弥勒佛像,也是表达信仰的一种方式。弥勒信仰与俗文化在朝鲜半岛交融于一体,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就是圣俗融合的典型例子。三国时代,新罗的花郎道受到弥勒下生信仰的影响。花郎集团把日常修养和训练与弥勒信仰结合起来,培养忠于国家和勇敢尚武的精神。 弥勒信仰传入日本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中介的。百济国王曾把弥勒佛像赠给日本天皇。[21]在奈良、平安时代(公元710年---1185年),弥勒寺的建造已经颇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广。[22]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僧人,则如雨后春笋,以南都六宗僧人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学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开山祖师松莜善珠,发愿往生兜率。 1963年日本日莲宗派的新兴宗教“灵友会”吸收了弥勒信仰,在日本伊豆建立“圣弥勒山”,将弥勒信仰引入教义。编制了新经典《弥勒经》以成为其宗经。 回鹘弥勒信仰回鹘佛教主要是在汉传佛教的影响下形成的,故其经典、教义都与汉族地区略同。其弥勒信仰亦源自汉地[23],但远比汉族地区流行,特别在九世纪之后,弥勒崇拜在汉地衰落,而在回鹘却盛行不衰,直到十五世纪佛教在回鹘中消亡。 回鹘人写有众多弥勒崇拜的文献,如《赞弥勒诗》、《弥勒会见记》、《Insadi经》等。回鹘人在译经时,往往会特意在文末加入弥勒崇拜的文字,甚至在翻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有意强调、扩充玄奘的弥勒崇拜[24]。 注释与参考文献 ^ 佛陀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也是这个姓。 ^ 季羡林说,在吐火罗文中加上词尾-ik,可以将一个抽象名词转变为具有这个名词属性特征的人,即某“者”。Metrak很可能是梵文的Maitrī(慈爱)加上吐火罗词尾-ik(者)所形成的新字,意思为慈爱者。故弥勒又直接意译为慈氏。季羡林《梅呾利耶与弥勒》 ^ 季羡林:佛家的弥勒佛就是基督教的弥赛亚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说本经》:世尊告曰。诸比丘。未来久远当有人民寿八万岁。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乃当出嫁。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更无余患。……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 汉译《杂阿含经》中提到过《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经》和《波罗延那阿逸多所问》。 ^ 《中阿含经》卷13:“尊者阿夷哆在众中坐,于是,尊者阿夷哆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作王,号名曰螺,为转轮王。……尔时,尊者弥勒在彼众中,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阿夷哆即阿逸多的另译。汉传《杂阿含经》、《中阿含经》皆属于上座系说一切有部,而南传《尼柯耶》则是上座系分别说部,同属于上座部传统。 ^ 宋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卷一:“弥勒,《西域记》云梅哩(呾之误)丽耶,唐云慈氏,即姓也。旧曰弥勒,讹也。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净名疏》云:‘有言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始阿逸多,此云无能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观《下生经》云:‘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 ^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三章本生‧譬喻‧因缘之流传,第三节佛陀观的开展,第一项三世佛与十方佛 ^ 后秦释僧肇《注维摩诘经》:弥勒菩萨。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罗门之子。 ^ 《长阿含经》:若始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地为大动。 ^ 玄奘《大唐西域记》:无著弟子佛陀僧诃(唐言师子觉)者。密行莫测高才有闻。二三贤哲每相谓曰。凡修行业愿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所至。其后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世亲菩萨寻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报命。时诸异学咸皆讥诮。以为世亲菩萨及师子觉。流转恶趣遂无灵鉴。其后无著菩萨于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灯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虚下降。即进阶庭敬礼无著。无著曰。尔来何暮今名何谓。对曰。从此舍寿命往睹史多天。慈氏内众莲华中生。莲华才开慈氏赞曰。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旋绕才周即来报命。无著菩萨曰。师子觉者今何所在。曰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著欲乐。无暇相顾讵能来报。无著菩萨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说何法。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说妙法义不异此。然菩萨妙音清畅和雅。闻者忘倦受者无厌。 ^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佛告优波离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生。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加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 《杂阿含经·861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间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兜率陀天寿四千岁。 ^ 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西方有四种亿。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今瑜伽显扬。数百万为亿。……华严千万为亿。……智度论十万为亿。 ^ 《增一阿含经》四十四卷、《佛说弥勒下生经》: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生。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嫡。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尔时去翅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花。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于其夜成无上道。 ^ 《增一阿含经》四十四卷、《佛说弥勒下生经》: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汉。 ^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弥勒佛国从于净命无诸谄伪。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得不受不著。以微妙十愿大庄严。得一切众生起柔软心。得见弥勒大慈所摄。生彼国土调伏诸根。随顺佛化。舍利弗。四大海水面各减少三千由旬。时阎浮提地纵广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净如流璃镜。大适意华。悦可意华。极大香华。优昙钵花。大金叶华。七宝叶华。白银叶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绵。丛林树华甘果美妙极大茂盛。过于帝释欢喜之园。其树高显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皆由今佛种大善根。行慈心报俱生彼国。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隐。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唯有三病。一者饮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 《大史》第三十二章:此时僧众开始诵经,众天神拉着六辆车子来到这里,车上坐着六位天神。众天神在车上分别向国王哀求:“请到我们愉快的天国吧!国王啊!”国王听了他们的话,打手势阻止他们:“等我听完佛法。”比丘们想:“他可能是让停止念经。”比丘们停止了念经。国王问为什么停止?“是因为你向我们打手势“安静””他们回答说。国王说:“并非如此,尊敬的先生们。”他告诉他们真意。他们听了这些话,有的人想:“他由于濒死而恐惧,他在说呓语。”为了消除人们的怀疑,无畏长老这样对国王说:“怎样才能让人们知道车来了?”聪明的国王命令,把花鬘投入空中,让它们分别缠在车辕上,再在车辕上挂下来。人们看到在空中自由飘浮的花鬘,就消除了他们的疑虑。而国王对长老说:“在天界什么东西最美丽?尊敬的先生们!”其他人回答说:“兜率宫最美丽,国王啊!虔诚的人都这样想,大慈大悲的弥勒菩萨就住在兜率宫,等待成佛的时机。”最聪明的国王听了长老的这些话,看了看大窣堵波,躺着合上了眼。 ^ 三国吴支谦译《惟日杂难经》:“有菩萨字和须蜜,难一阿罗汉经,阿罗汉不而解,便一心生意上问弥勒。已问,便报和须蜜言:卿所问事,次第为解之。和须蜜觉知,便诘阿罗汉,卿适一心上问弥勒耶。阿罗汉实然。” ^ 《大唐西域记》:无著菩萨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昼为大众讲宣妙理。……无著菩萨健驮逻国人也。佛去世后一千年中诞灵利见承风悟道。从弥沙塞部出家修学。顷之回信大乘。 ^ 《佛光大辞典》第4387页:“日本方面,最早信奉弥勒之记载,为钦明天皇十三年(551年),自百济请得一尊弥勒石佛像,并营建佛殿以供奉礼拜。其后,兜率信仰渐盛,发愿往生者极多,如高僧空海即其中著名之例。” ^ 如丰前国、加贺国加贺郡等地就有许多弥勒寺,而以大宰府的弥勒寺最为出名。 ^ 回鹘文佛典中,弥勒以未来佛的身份流行于世,写作Maitri(弥勒)Burxan(佛),这种情况与汉传佛教接近而迥异于印度。 ^ 玄奘临终前,弟子问他“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他简单地答到:“得生。”而在回鹘文写本中,增加了玄奘详尽描绘兜率天宫的内容。 |
[论坛小贴士]:
| 返回首页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