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
2楞严悲华禅师讲解唱诵之法-第二讲:消文解意 | |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2 浏览数:3163 最后更新:2012/6/17 21:20:00 by 净然 |
选择查看 |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
释楞严 发表于 2012/6/17 0:25:00
|
2楞严悲华禅师讲解唱诵之法-第二讲:消文解意 2楞严悲华禅师讲解唱诵之法-第二讲:消文解意[三宝弟子普晨记录]
好,我们今天呢先来讲这个开头部分。我们看到了这个整个的赞颂,它的主题就是赞颂释迦牟尼佛,那么释迦牟尼佛他是一个集中的代表,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作为他的标志、一个总集意义的概括。那么,其中所唱的所有这一切都在显示皈依,那么很显然这个唱诵法本,它的中心思想就是生起祈祷之心,如何祈祷?如何观想?那么在这个法意里面,体现出来。 那么刚刚讲过了这个随文起观,有的同修听了觉得好像有点意思,随文起观,文字说什么,他马上就想了,我怎么想我就怎么唱,不是这样的。如何随文起观?这里面大有讲究,其实能够做到在唱诵的当下,就是当你吐出这个字句的时候,就能同时做到,或者事后做到,我指的事后是稍后,乃至几秒钟或者之后,做到能够在内心生起文意所说的观想,这是不容易的,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而且我们平常唱诵的时候,经常是可以说是有口无心。那么要想做到随文起观,那我们必须对我们唱诵的内容,不但从先前的熟悉、喜爱,到你开始通达里面文意所讲的,更重要的是你能够了解,在内心里相应,它里面所说的东西,然后在唱诵这句的时候,相应的马上就生起与此相应的观想和发心,这个是很重要的。那么,如果长期这样锻炼的话,它就是一种熏习,这个唱诵照这样来讲的话,它就如同我们平常阅读法本,听闻上师讲法传法,听师父开示、听法师讲经,乃至说我现在正在阅读法意相关的其他的文句,这个时候都同样的一个原理,你要努力的随文观想,那么一边唱一边的在这个过程中,都在努力的去不断的加深对文字的了解,那么对文字意义的了解也正是对法的追求,那这个过程就必须依止,就必须不断反复的从善知识闻思修,才能达到最后的相应,所以说,我们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很完整的一个过程,总是提醒大家不要把它狭隘性的理解为今天有了这个就怎么样了,你一定要放在整个的归依这个架构里面,学法其中的一个部分去了解,然后举一反三,那么真正能做到随文马上起观,真不是一件马上就可以达到的事。比如说一个方法,我们平常看书,我看完一段,把眼睛闭上,然后去观想,它说的是什么意思,甚至回想我听闻过的讲解,它是什么意思,这也是一个闻思修的一个方法。那么再把它唱出来,通过唱来学习它,这个更加深我们的了解,而且能够通过唱诵引发我们内心这种善根,表达出来,这里面真的有很多意义,所以说唱诵法门是佛教修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大家想一想,当我们唱诵的时候,可以说是全身心的,它可以调动全身心的知觉。你看,那些结巴的人,那些结结巴巴的,说话说不清楚,但是你让他唱,他却能唱得清楚,当我们在唱诵的时候,当我们在全身心投入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全身心的修炼,你心里面所熏陶的这个氛围,这种通过音乐、通过这种唱音、通过音声为佛事来熏习自己内心的心田种子,这个对修行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也是我们给大家讲的,佛法有两大修行法门,一个是熏习心地法门,一个是圆照心地法门,那么这个唱诵法门,很显然,以它为代表,它是熏习法门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那么唱诵也好,念诵也好,看经也好,听闻也好,那么通通都跟这个念诵有关,它属于这一类的。那人家说,我平常天天想着这个天天说着这个天天唱着这个,我久而久之,整个身心都融入到里面去了,所以说音声唱诵、赞颂,不是一种简单的宗教的仪式,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熏习的修行法门,大家要深入的体会。 那么好,我们来看这第一段话,“南无达萨”,它的意思就是“至诚皈依”,这个是巴利语,是梵语,那么这首唱诵“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现在我们如果去南传佛教的国家,去缅甸啊泰国啊,你会知道,那些禅师们,那些法师们,他们叫“西雅多”,他们在讲经说法之前或者指导禅修之前,都是唱这首偈,都是唱“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那么结束的时候也是唱这个“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这个音是什么意思?它是对世尊释迦牟尼佛的赞颂。我们来看一下,“南无达萨”,它的意思就是“至诚皈依”,就是我非常至诚的皈依,“皈依”就是“南无”,“南无”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非常重要,“南无”的意思其实就是“皈依”的意思,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南无”,“南无”从巴利文的字根,我们知道啊,这个英语国家它有个字根,这个字是经过原来的字根演变而来的,那么“南无”它的根其实是梵语的母亲和父亲的词根,那么“南”代表的是父亲境界,“无”代表母亲境界,也就是说“南无”代表是父母亲境界,我们称“南无”的时候,那么就表示我们之法身慧命于父母而来,那么父母境界呢,在佛教里面,父亲则表示,代表什么,代表方便,方便善巧的方便,那么母亲则代表智慧本体,那么智慧本体与善巧方便结合在一起呢,叫悲和智,也就可以叫悲智双运,这种境界,是佛法很崇高的境界,它跟皈依有关系。你看我们释迦牟尼佛,我们常说的华严三圣,在佛经所描述的,在净土里面,这个诸佛,他一般两边都有左右类似的菩萨,比如说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边上站着一个文殊菩萨、一个普贤菩萨,如果显现声闻像,这边站着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好了,再讲这个,分别表不同的法,但释迦牟尼佛边上站着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的时候,就表示什么,表示释迦牟尼佛佛法心印的传承,传给了初祖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又把如来典藏传给了阿难尊者,然后一代一代相传,传传传,达摩祖师又把它传到了中土,然后传到六祖慧能大师等等,这样一路下来,它表这个法。在华严三圣里面,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行愿,智慧和行愿,一个也代表慧,一个代表定,那是表法的,智慧和行愿,也就是慧和定,悲和智是双运的,可以用“南无”来代表,那么皈依,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够以文殊菩萨的引导而发心,以普贤菩萨的行愿而进入,那么我们就能够见到释迦牟尼佛,那我们所成就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它表这个法,那么“南无”就是“皈依”,“南无”就是“皈依”,它是一种代表,“皈”,回来、回家来,“依”,听话去做事,那么“皈”代表什么呢,代表入门,成佛世上有很多门哪,不是有这句话吗,天堂的路很宽,但是没人去走,地狱无门,但是很多众生都造业往地狱里去,世上有很多门,我们如果门走对了,我们就成功了,走到一个正确的门里面来,这就叫“皈依”,在佛教里面叫“皈依”,所以这个门是很重要的,你如果没有皈依的话,那是不行的,所以第一步要先皈过来,皈就是归向的意思,依就叫依止、依靠、依据这个而成长的意思,所以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意思刚好可以用母亲和父亲来代表,所以大家要反复理解这个“南无”,当你理解“南无”的意思,当你称颂“南无”的时候,它这个心就起来了,这就叫随文起观,所以绝对不是这样的,就如世俗人说的,“南无”不知道是读“南无(mo)”还是“南无(wu)”,这个音怎么样等等,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称“南无”的时候,就是合掌,就是五体投地,就是一心皈依,就是至诚的皈依。 “南无达萨”,皈依什么呢?好,“巴噶瓦多”,“巴噶瓦多”是什么意思呢?“多”这个在巴利语里面是讲伟大的意思,比如说在南传佛教国家,他叫观音菩萨,就叫“观音密多”,“多”,“多”,我们知道《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多”的意思就是和这个“多”是一样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多”,那么这个就是讲最尊贵的意思,最顶级的最伟大的意思,这个翻译下来,“巴噶瓦多”就叫做“世尊”,就是世间最尊贵者的意思,理解了吗。我们知道,世尊是释迦牟尼佛,是佛陀的另外一个名号,什么叫世间,你心里就要起这个观想,世间就是指天上、人间、地下,这是通俗的讲法,佛教里面讲了叫三界,三界是什么界啊,就是根据众生心性的不同,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在一个人报的生命里面呢,他同时会显现三界的形象,三界的意义是相对应的,这个三界也对应着什么呢,对应着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分,这个世界宇宙,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佛经里面对这个整个形成有情生命的描述,这个世界的描述,也就是说当我们投胎来到世上的时候,首先我们进入无色界,无色界然后进入演化为色界,色界再演化为欲界,才变成我们欲界人类的这样一个样子出来的,这叫三界,这叫世间。什么叫世间呢,“世”就是表示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前世今生和来世,“间”就表示空间,上中下、左右,十方虚空世界,那么世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世界,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那么在这个有形象的、能够把握住的,这个所谓的宇宙世界,我们叫三界里面,释迦牟尼佛是最为珍贵的,他是最为珍贵的,什么最尊贵?在世间他福报是最大的,他的功德是最高的,他是最具觉悟的,他是最慈悲的,他是最自由自在、最解脱的,这叫尊,叫“多”,所以我们称世尊“巴噶瓦多”。所以当我们称颂“巴噶瓦多”的时候,内心里要生起这样的观想。那么因为随着你理解的深入,因为你不断的修行不断的感悟,那么你对“巴噶瓦多”,对世尊这个词,所引发你内心的观想,就会更加的深入深刻,那么可能就变成一个很简单的忆念在内心生起,那么,生生世世,当你听到这样的法义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震动,也就是说,假如说你过去生中不断的修习这个法,你的八识田里熏染这个种子的话,那么这一辈子,你只要听到世尊两个字,或者听到“巴噶瓦多”,听到这样的解释,当你的心朝向这里的时候,你马上就会有个善根生起,甚至有的善根深厚的众生,一一毛为之竖起,甚至毛孔竖起来,浑身震颤,泪流满面等等,这些功德善根都显现出来。什么缘故?因为生生世世串习的缘故,因为我们称颂“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对于我们生生世世皈依,它意义非凡,这种皈依念佛的种子,是金刚种子,那也就是说我们无量的功德,我们今生解脱的希望,生生世世走向菩提的动力,它这个源泉就在这里,在佛经里面称金刚种子,那这个金刚种子埋下,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成长,哪怕你堕入了地狱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生命境界,这个种子如果能生根发芽,由此向前发展的话,那么就可以走向解脱,就可以迈向佛陀的境界,所谓解脱,这叫“巴噶瓦多”。 好了,第二句“阿拉哈多”是什么意思呢,“阿拉哈多”,这个巴利语里面叫“阿罗汉”,“阿拉哈多”,“多”也是和前面同一个表示,所以也叫大阿罗汉,我们理解为大阿罗汉,其实大阿罗汉也好,阿罗汉也好,说的都是阿罗汉,什么叫阿罗汉?阿罗汉就叫应供,应该接受人天供养,什么叫应供,我们知道,我们到寺院里面到殿堂里面去做供养的时候,佛菩萨都是高高在上,他比我们所有的凡人都高,他在我们的高处,我们如果去供养他,我们福报很大的,这叫应供,那么为什么阿罗汉称为应供呢,其他阿罗汉的意思很简单,他是完全熄灭烦恼者,也就是说,阿罗汉就是,烦恼烦恼不就是世间吗,没有烦恼不就是超越这个世间吗,那就是说跳出这个三界之外了,或者这样说吧,在这个三界里面,他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当中,他是没有烦恼的,他所做一般不受后有,梵行已立,长居世间,佛经里面讲的,那么也就是说阿罗汉的功德,是佛陀的一个功德,没有烦恼,没有一个烦恼能够束缚住他,从世间来讲他超出这个世间,在这个出世间这个功德,注意,前面是讲世间是最尊贵的,我们可以说他是最长相第一,三十二项八十随行好,他的福报第一,他的什么都是第一,是最尊贵的,没有比他更尊贵的,这是在世间的层面,那么出世间的层面呢,他也是最尊贵的,我们知道,出世间的圣者有四个阶级,所谓四双八辈,那么哪四双八辈呢?就是一个“初果罗汉”,叫Srota-apauna,Srota-apauna就是“须陀洹”,Srota-apauna加上“向须陀洹”,就是快达到须陀洹,那么好,第二个果位叫“斯陀含”,那就是说“二果罗汉”,“向二果罗汉”,然后第三个境界是“阿那含”,“阿那含”就是第“三果罗汉”的境界,和“向三果罗汉”的境界,乃至最后阿罗汉,阿罗汉,和快要趋向阿罗汉的境界,那么加起来就叫四双八辈,这个境界呢是出世间的境界,那么证果的罗汉都生活在色界以上的天界,色界天,甚至有初果罗汉也生活在人间,乃至天上,离我们最近的四天王天,一直上去,欲界有六重天,不同境界里面都可能生活着这样的罗汉。那么,在我们色界天中有一重天叫净居天,净居天它专门是阿罗汉,那么佛陀显现的报身呢,也是在净居天刹土,也是在色界天的最极致最顶层的地方境界里,显现为佛陀的圆满报身。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是出世间,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出世间,四双八辈,所谓声闻圣者们,他们都是出世间,出世间中最尊贵最顶级的就是阿罗汉,那么释迦牟尼佛具备这样的功德,佛经里面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人,虽然他的功德没有释迦牟尼佛那么圆满,但是他没有烦恼,解脱烦恼的功德和佛是一样的,好了,我们就理解了,是叫“阿拉哈多”,就是出世间最尊贵者。 好,最后一个,“三嘛三布达萨”,什么叫“三嘛三布达萨”?“三嘛三布达”,“布达”是什么意思,是觉悟、菩提的意思,我们今天说的普陀山,普陀其实就是布达,英文里面所说的佛陀,buddha,这个发音等等,包括西藏布达拉宫,它说的也都是这个,“觉”的意思,“三布达”就是正觉,“三嘛三布达”的意思是正等正觉,这个“正”就是说,这是真正的究竟的,我们把佛法称为正法,对不对,“等”就是无与等,和最高的觉悟完全融合,它是平等的,也可以说是无与等的,无等无可等,完全平等,它无论在哪里都是平等的。“正觉”它是达到究竟的觉悟,没有比这个更高的觉悟,所以就叫正等正觉,正等正觉者“三嘛三布达萨”,就叫世尊的另外一个名号,好了,这就是一个圆满的境界,就是十方法界圆融之圆满境界。我们在汉传佛教里面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是同样的意思。好了,那我们这样理解完我们就懂了,“南无达萨”意思就是至诚皈依,“巴噶瓦多”就是世间最尊贵,称为世尊,“阿拉哈多”是出世间最尊贵,称为阿罗汉,“三嘛三布达萨”,就是世出世间最极圆满珍贵,正等正觉者,称为圆满佛陀。那么这句唱出来“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原来是包含这个意思,那么我们每当唱“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它就包含着我的内心要生起这样一个观想。那么有的同修说这个很难啊,那么开头的时候就要按照师父说的这样引导,你就会,比如说当我一唱到“南无达萨”的时候,怎观想呢,就来自你平常关于皈依的理解,师父反复的训练你怎么样是皈依、怎么样是皈依,这个东西就会在你的内心里变成一种善根。当你一合掌,念“南无达萨”这个的时候,你马上就可以生起这样的观想来了,对吧,“巴噶瓦多”你开头的时候可能就在脑袋里零零星星的观想,反正就这么想吧,在这个世间里面是最尊贵的,当然对这个世间的了解越深刻,你对所谓世间之最尊贵者你就了解的越深刻,你了解的越深刻感悟的越深刻,那么你唱诵这个“巴噶瓦多”的时候,它就越深刻,那么所谓的随文起观就越来越圆满。 所以这个叫唱诵,它也可以达至觉悟,当你唱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是觉悟的境界,唱诵这个法门很重要,它不断的、通过不同层次的,它可以熏染我们,熏陶我们,它的动力就来自于你要随文起观,你要朝向这个随文起观,要解决这个问题,要达到圆满,这就是你的修行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所谓念经、唱诵、念佛它的真正意义之所在,了解这个非常的重要,非常重要。在佛经里面甚至这么说“如来弟子,非禅即诵”,就是当初释迦牟尼佛带着他的僧团修行的时候,他的弟子们修行的最重要的两项活动一个就是唱诵,一个就是打坐,坐禅、修禅,这个释迦牟尼佛弟子修四念处,走着,行住坐卧,都在修禅,就是一个在修禅,一个在念诵,不是念诵就是修禅,这就是当初跟随佛陀修行的比丘们、僧团们,要做的最简单的一个动作,所以称为“如来弟子,非禅即诵”,那么其实这个唱诵和禅修法门,它已经包含了佛法的整个要义在里面。我们把佛法和修行归纳为两类修行,一类叫熏习心地法门,一个叫圆照心地法门,那么,整个佛法它的核心就是心地法门,心像土、像地一样生长万物,我们说像地藏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那么这个心地法门是佛法的核心,那么这个心地法门又分为熏习心地法门和圆照心地法门,那么我们这个熏习、熏染、熏陶,这个唱诵为代表,圆照心地法门最终要达到圆满的觉照,这就是所有的禅修的精华,那么所以说“如来弟子,非禅即诵”,这两个方式作为代表,也就是说禅诵无别,因为这个熏习心地法门最终达到证得心地,这圆照心地法门最终也是获得正等正觉,他们殊途同归,那么也就叫禅诵无别,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好了,这个讲完了第一段。 当你越来越深刻了解的时候,当你体悟到的时候,当你唱这个“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的时候,它就会如实生起这样的观想和观照。好了再去看每个人修行的境界,比如说没有依止一位具象的具德的上师之前,他这个人念“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他是在观想一个抽象的佛陀,但是如果他这个人有一个根本的上师根本的师父的时候,他这样观想的时候就不是抽象的,是非常具象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他唱“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的时候和给师父磕头的时候,跟随师父闻思修佛法、修三欢喜的时候,在内心里他是一模一样的感念,所以说同样唱这句“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但他的随文起观的境界不同的时候,他就不一样,所以这个境界完全不一样。那么我们世间所有的苦难,比如说我们很多同修精神不正常,有的同修甚至说有病,多多少少都有病,有的时候我附体了、被鬼魔所着了等等,有的同修正经受着身体的煎熬,有的可能自己得了艾滋病啦,像我们在网络上我接触过很多同修,有的得癌症啦,有的快死啦,对不对,有的好多年前的癌症快死了,听别人说来见师父,师父给他开导佛法,他这个信念不断到现在还没死等等,也就是说我们人生有种种诸多的苦难,那有的同修得了某种病,为了解决这个病,有的同修去抓鬼啊去看大仙啊等等,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你是否用佛法来治疗,如果你懂得用佛法来治疗,你就懂得所有的业报业障都因果,都是来自我们内心过去世的造作,都是因为我们的无明,不明白佛陀所说的究竟的觉悟,那我们没有朝向佛陀,对不对,没有朝向佛陀。如果我们能够朝向佛陀,如果我们能够“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那么世间所有的业障都能清除,对不对,所有人生的命运都可以转为道用,我们都可以获得解脱,乃至说我们最终将无惧生死,那又算什么,艾滋病算什么,得肿瘤算什么,哪怕我明天就死了又算什么,对不对呀,我一天天的衰老又算什么,不算什么,我这些不顺利那些不顺利,不算什么,只要我朝向“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将无惧世间一切,无畏,生死无畏。我们知道,这个至尊普巴扎西活佛,他的住世祈祷文里有一句,叫“生死无畏尽法界,彼化名为普巴尊”。这就叫生死无畏,生死无畏哪里来的?因为佛陀是不生不灭的,佛陀是什么?佛陀是“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那么我朝向佛陀,我“南无达萨”,对不对,我一定能实现这个解脱。这就是称念“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的全部意义,这就是你的信念。有的同修说,这可能吗?所以说,你如果把这句话理解成一个咒,好像你懂了之后,你就能念了,念了你就能治病了,那你就错了,我们佛教的咒语是随文起观,理解了吗。所以我们今天很多同修说,哪个法门它是高级的?比如说这个密法它是很高级的,那显宗这个法呢,不高级,但我说不对,你要是不懂得密法的话,那么你就算念,我们今天这里也有个咒语,在《小般若经》里有记载的,叫释迦牟尼佛心咒“达雅塔,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索哈”,对不对。或者你念这些密咒等等,观音菩萨密咒“嗡嘛呢巴美吽”等等,对不对,你如果不了解它的真意,那你念这法的威力不如一个了解密法的人他念一句“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来的伟大,它这个是巴利文,它是有意思的,它不咒语,但它就是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好了,我们看《心经》的时候,《心经》哪一句是咒呢?没有一句是咒,所以说,这才叫“密”,才叫“秘密之法”,无上甚深微妙法,在于你的心能不能进入。所以说,这个观念就不一样了,不是说哪个法它有多大的威力,不对,“南无达萨”才有威力,至诚的皈依才产生威力,不是说你这个法门哪个高哪个低,也不是说这个显宗、密宗哪个更好使,所以说完全错误。那么你从这个层面去了解,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是无上咒,是甚深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好了,这样,我们学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告诉我们,皈依佛要干什么,“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你要追求这个觉悟呀,要成为觉者;那皈依法呢,“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像海一样无量无边的智慧,像海那么深哪,对吧,这个就是皈依法;皈依僧呢,“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大家一条心,都朝向解脱,都努力的修行,在佛陀的座下。那好了,这个求佛也叫求觉,求法也叫求正,求僧叫求净,求觉正净,那么,跟着师父就是实现这个,那么它就叫“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我们要获得什么果报?我们世间将成为最尊贵的,我们出世间将成为最尊贵的,我们世出世间将成为正等正觉。那么,方向、道路、方法通通都包含在这里“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好了。 那么再看第二段《礼师三宝》,那么今天讲到10点半结束,“南无古鲁贝 南无布达亚 南无达玛亚 南无桑格亚”,这是读的是梵音。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南无古鲁贝”,它的意思是南无本师,“古鲁”在古代表示导师、先知先觉,就是临近导师的意味。对“古鲁”的向往,是从远古以来,在不能解脱生命状态的众生们,芸芸众生一心所向往的,他们都知道,必须有“古鲁”,也就是有这样的导师来出现在世界上,我们才能够得到解脱。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有著名的相师来看相,告诉他的父皇说,这个孩子将来长大,他如果不是三界之导师,也就是“古鲁”,他如果不是“古鲁”的话,三界之“古鲁”的话,他也是世间最伟大的转轮胜王,可以统领天下的。那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这个导师这个希望,比如说在基督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叫“弥塞亚”,这个犹太教里面,它都在向往有这样一个先知先觉,有这样一个导师能带我走出生命的轮回痛苦,达到觉悟解脱的境界,这个意思叫“古鲁”,那为什么叫“贝”呢?我们叫“贝”,这是梵语,它的意思就是宝藏的意思 ,藏,我们知道西藏叫“迪贝”,“贝”就是西藏的藏,藏,那么古鲁贝,我们讲古鲁贝的时候,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叫功德宝藏,为什么叫功德宝藏呢?因为这个“古鲁”,这个导师,在这里解释为本师,本师就是最根本的,你如果没有这个最根本的老师的话,你是不可能达到解脱生死的根本,所以叫本师,本师古鲁贝,就是上师,本师也可以称为上师,因为我们尊贵就叫上师,至高无上,至高无上的本师,就叫“南无古鲁贝”,古鲁贝,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上师功德宝藏”的意思,那也就是说这个上师功德宝藏,这个上师宝也就是“古鲁贝”是无量功德的总集,它这个宝藏都在这里,它是我们通往解脱的一扇门,那这古鲁贝是谁呢?是本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里面所说的朝向这个的。好了,“南无古鲁贝”就代表了这个,就非常具体的显示了,因为我们现在讲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哪里呢?佛经里面讲释迦牟尼佛在八十岁左右涅槃圆寂了,看不到他的肉身,那我们如何“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呢?好,那就很显然了,最起码我可以找到释迦牟尼佛派来的,叫佛陀的使者吧,对不对,我要去到那个地方,必须有个带路的向导吧,对不对,我必须有个桥梁搭过去吧,那么这个桥梁这个向导,就叫“古鲁贝”,就是本师,所以说它的意义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它要朝向这个“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所以说“南无古鲁贝”它总集了这整个的意思。 好,“南无布达亚 南无达玛亚 南无桑格亚”后面讲的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宝,它就是在诠释上面所讲的“南无古鲁贝”,为什么叫古鲁贝?导师他具备什么?他具备觉正净之品质,他一体,他存在三宝,那么如果这个古鲁贝是以世间善知识,是一个人,或一个导师的面目出现的话,那么他就,或者以这种圣贤的面目出现的话,他就是叫圣贤三宝,为什么叫他三宝呢?为什么我们一直称上师三宝呢?为什么叫上师三宝呢?对不对,因为他具备佛法僧三宝的特性,也就是他的总集,那么,“南无布达亚”就是佛宝的意思,“南无达玛亚”就是法宝的意思,“南无桑格亚”就是讲皈依僧宝的意思。 好,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布达亚”,为什么叫“布达”?布达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佛陀,布达就是梵音叫布达,后面那个“亚”是什么意思?“亚”就是说世间最珍宝的,我们知道什么叫宝啊,价值连城或者叫无价之宝,宝是不能以某种价格去衡量的。好,你说我银行里面有100万的存款,乃至上千万、上亿、几十亿、几千亿,就算你倾国倾城吧,它都不能称为宝,但是这个宝呢,它是无价的,所以称为宝,那么这个“布达亚”也就是“佛陀耶”,它的意思就是佛宝,理解了吗。那么“南无达玛亚”,“亚”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宝的意思,宝藏的意思,宝贝的意思,对不对,那么“达玛亚”,“达玛”就是法,明白吗,我们叫达玛、达玛、达玛,法,达玛;“桑格亚”,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僧伽耶,僧伽耶,因为我们汉语这个发音,所以我们传过来传过来就叫僧伽耶,它的真实发音应该是“桑格”,你现在到南传佛教国家,过去佛陀用梵语说法讲的他们就是桑格、桑格,“南无桑格亚”,桑格就是僧伽的意思,就是僧宝的意思,那么都是表达这个意思,你比如说藏语,藏语的佛陀,它叫做桑结拉,桑结拉加僧茄奥,南无皈依佛陀,那么你比如它这个藏语里面说这个法叫切拉加僧茄奥,切啦,藏语就是说话的意思,就是表示语,那也就是法,代表法,所以说叫切拉加僧茄奥,表示我皈依法宝的意思,那么藏文说到这个根顿拉加僧茄奥,根顿拉加僧茄奥指的就是僧伽,意思是一样的,都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么好了,佛我们知道,他代表了一种觉性,这法是讲法性,法性体现为正,那么僧代表一种清净,那么也就是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代表追求觉、追求正、追求净,那么我们整个连起来,“南无古鲁贝”就预示着我要追随者古鲁贝来实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也可以这样观想来理解,我们唱诵“南无古鲁贝 南无布达亚”,也就是说,我现在皈依这个古鲁贝,就是为了达到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那么就要依照释迦牟尼佛的法,叫“南无达玛亚”,就要追随释迦牟尼佛的圣贤僧们走上这条路,叫“南无桑格亚”,净化自己,实现解脱。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整个的《礼师三宝偈》就体现了这些。我们平常看到很多藏传佛教很多师父讲的和大家讲的,通常把它俗称为四皈依,我是不太喜欢这样讲,这样讲容易引起大家的误会,因为很多同修在争论,怎么会有四皈依呢,本来就三皈依,怎么来个四皈依?他说你这个是错的,不是这个意思了,他念三皈依,你也可以说成是“南无古鲁贝”的意思,“南无古鲁贝”你可以说成是“南无布达亚 南无达玛亚 南无桑格亚”的意思,那么你这个“南无古鲁贝”,也可以理解成“南无布达亚”的意思,所以说它是圆融的,它不是说一二三四这样的思维,如果大家这样理解的话,这就好办了,对不对,你就不会这么说,比如说,我皈依释迦牟尼佛,你不能说你不能皈依阿弥陀佛,对不对,我还皈依药师琉璃光如来,我还皈依消灾延寿佛啊,对不对,我还皈依上方的香积佛啊,我还皈依南方的宝身佛啊,我还皈依毗卢遮那佛,我还皈依很多很多的佛,那你总不能告诉我,我皈依佛,怎么能够皈依那么多佛,南无观世音菩萨,我又冒出南无弥勒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还有南无大势至菩萨,你总不能告诉我说,你怎么皈依那么多菩萨,一样的道理。所以,四皈依,你不能说我是三皈依,你是四皈依,咱们不以假错。那么很简单,为了体现南无古鲁贝的重要,皈依的重要,依止的重要,它就把“南无古鲁贝”放在前面,你也可以把“南无古鲁贝”放在后面,对不对,那后面的意思怎么理解的?“南无布达亚 南无达玛亚 南无桑格亚 南无古鲁贝”那也就是说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终都落实到“南无古鲁贝”,那么你也可以把“南无古鲁贝”放在前面,“南无古鲁贝”的意思就是,它的意思就是“南无布达亚 南无达玛亚 南无桑格亚 ”,就是我要追随古鲁贝,来求觉求正求净,它还是体现皈依,皈依皈依,它也就是没有改变,它完全圆融的。所以一切佛法不相违背,佛法只有一法,未曾有二法。在《入楞伽经》里面讲,我们知道《入楞伽经》是达摩祖师专门选定的,我们中土、我们东土大唐大家的根器,觉得《入楞伽经》可以用来印证他将来所传的法,那么在《入楞伽经》里面有讲,“一切佛法心为宗”,这个心就是讲释迦牟尼佛证得这个正等正觉、明心见性这个心。那么这样一来的话,所有一切佛法都是圆融无碍的,那么就在你的境界的不同。不管你是什么境界,你必须走到皈依中来。从皈依走上去,达到究竟处还是皈依,还是皈依,我们皈依佛,最终还是成佛,对吧,好了,可以这么理解。 那么好了,那这个第二段,第三段我们就更好理解了,皈依与发心,我们这里提出来了,为什么我们前面这么强调皈依和发心呢?皈依可以保证我们的方向不会错误,不会让我们的修行和学习成为无用功。那么发心,发心就表示我们内心有动力,我们知道一辆汽车,如果开出去这个方向不对,或者怎么开车你不会开,对不对,不能正确的来前进,那么也没用,对不对,但如果车没有动力,我们修行也一样,正确的皈依了,那要发心了,发什么心呢?这里以慈悲喜舍心作为代表,那么所谓的佛陀就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也就是说他实现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以说大家今天了解了,所有佛法他都在表达这个皈依,他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形式来出现来表达这个,来归向这个,这是我们佛教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说大家要了解。佛无量的化身,千百亿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为了实现导皈,导皈到觉正净 。“南无达萨 巴噶瓦多 阿拉哈多 三嘛三布达萨”,里面所说的佛法,一切佛法心为宗,这才是圆融的,好了。下面的皈依和发心,它以这个偈为代表,这个偈呢,我想改天再跟大家再讲,今天呢,我想讲到这里,可以了,好了,那么我们讲解结束,我们来一起做个回向,大家随我一起合掌。 这个回向,我们讲三殊胜讲很重要,前面前行发心殊胜,无论你做什么事都该这么发,中间怎么做怎么才能如法,最后结束的时候,我们要回转过来把所有修行功德回向,朝向哪里,这个回向心很重要,包括我们能否往生净土,也都是把我们的功德,在皈依中所实现的功德来回向到哪里去,这就叫往生净土之正因。那么这个回向很重要啊,回向在不断加强我们朝向菩提的心 。回向这个道理呢,有机会又要和大家详细的讲,那么今天我们就做个很简单的回向,只是提示一下。那么我们刚才讲过随文起观,那么回向也是这样,随哪个文呢?我们不要自己瞎回向,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当下安住在无上菩提心中,本身就是回向,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朝向这个,怎么朝呢?那么就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何回向,这很重要,要随顺回向,通过随顺功德圆满了,自然就证得究竟的回向。随顺所以说,所有的回向文都是朝向菩提的,先做好观想,也是随文起观 ,然后在进行念诵,因为我们马上进行念诵我们做不到,做的不好,所以我们要在念诵前先观想再念诵,这样效果就比较好。所以我们把今天讲法听法、所有一切功德范围在广一些,都总集来回向给究竟菩提发心,令一切众生都能圆满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心,也就是究竟成佛离苦得乐,这个意境,通过观想,观想的方法很多了,以后慢慢讲,它哪怕只是想象,它也具备有熏染熏习心地法门这样一个特征,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白。当我们口很渴的时候,我们想到有杨梅,我们口中自然会有口水流出来,这说明我们这个观想是有威力的,修行法门也是这样,如法的观想,就能够不断熏习我们这颗心田种子。好了,很显然也是属于这种熏习法门,那么我们回向。我们先讲这个,大家合掌。好了我们这样回向: 讲经听经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诸佛刹。 说个代表也可以,速往无量光佛刹。都是一样的道理,那么就可以这么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那么这个也是这个菩提心回向。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
普会 发表于 2012/6/17 8:48:00
|
顶礼上师 感恩上师 |
净然 发表于 2012/6/17 21:20:00
|
弟子感恩上师慈悲开示
|
[论坛小贴士]: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