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
楞严悲华法师2005年北上弘法系列五 | |
发起人:妙善 回复数:0 浏览数:2000 最后更新:2012/2/20 21:33:00 by 妙善 |
选择查看 |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
妙善 发表于 2012/2/20 21:23:00
|
楞严悲华法师2005年北上弘法系列五 楞严悲华法师2005年北上弘法系列四 有的僧人出家不是为了修行,也不是为了真正地住持佛法,他是为了生存,为了名闻利养而出家。既然是为了名闻利养,你不讨好客人,哪儿有钱赚呢?所以他就忙前忙后,一听说来了个大款,忽前忽后地围着转。居士啥的什么听法啊——明天再说明天再说。有没有这样的?有。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追逐名闻利养,他违背了出家人的身和行,那他就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他就会产生烦恼,他看着居士——有正信的居士呢也生烦恼。或者有人说,师父都这样了,那我咋不能这样呢——你何苦这样想?因果个人担。当然我前面说要“清净观”,因为还有济公和尚这样的人呢?所以人要多观自己过失,莫观他人过失。但是你长住寺院,天天跟师父衣食住寝在一起,师父这个身体还是凡人身哪,他吃喝拉撒照样。再说我们的知见都很正确吗?如何完全做到不犯过失?所以说,首先你要明确,“观过失”是一种错误。当然你的心烦恼了,我觉得还是远离比较好,因为你这样下去在寺院里干什么啊?或者你实在觉得跟这个道场不是很适合,你换一个也没关系,这没有什么错的,因为这样你不生烦恼啊,也不会生诽谤的业。所以这个是折衷的话,最重要的是检点自己。其实为啥会烦恼,就是因为自己看不开嘛,修行是修自己的事,跟别人并没有关系。那我们护持出家人,是护持什么——护持——让师父安心地生活,让师父安心地修道,让师父安心地弘法利生,所以这叫做护持三宝。那么要想这样,你就得树立三宝,把师父啊、佛法僧三宝顶礼于前,大家这点都做得挺好,那么这个烦恼就是“观过失”而产生的。所以说,你一个居士整天到晚缠住师父干嘛啊?寺院是出家人待的地方,有事师父叫你,打个电话你跑来不就完了嘛,你天天跑来寺庙里干什么?当然我这话可能也有特殊情况吧。反正要明确我们待在寺院是护持师父。还有一种居士待在寺院他是静养,他在考验师父考验我,(他打算)我再考验一段时间,就要出家,是不是?那这种居士长住在寺院是不错的——但平常在家居士你长住寺院干嘛?那是给师父磕头、供养水果,你自己先过来尝一口。(众笑)最后日久天长了,(他觉得)我还是个大菩萨,天天脸上也没什么不舒服,他挺(安心)接受供养,因为我功德可大了,我住在寺院护持佛法——这就不对了,你不能代表三宝。像我这样一走出去,(人家会知道)哦,和尚。我干了坏事,(人家会说)和尚干了坏事,和尚不是好东西;我干了好事,(人家会说)嗯,佛门不错。(为什么呢)?因为我可以代表佛教,因为师父可以代表佛教,我们在家居士不可以代表佛教,哪怕你受这个菩萨戒——从哪里看出你是代表佛教?是不是?所以这僧俗的地位,这点绝对不可动摇,这是对佛法的尊重,也是自己的修行。所以这种烦恼呢,你可以采取——刚才我已经告诉你了——或者远离一下。啊,对,所以说不去观他人过失。除此之外,你在寺院里做的种种护法行为,你发心对了就好,你的烦恼主要是因为去观师父的过失而产生的,所以你要了解人在一起,适当地隔远一点,多想想师父的好的地方,要么实在不行,就建议你就换个道场,这样就不太(会烦恼了)。因为都一样,天下丛林是一家,你在这个地方在那个地方护持是一回事,应该平等护持。所以有文化的居士呢可以去看经书,看这个《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有专门讲到,在家菩萨如何护持三宝,哪些行为该做哪些行为不该做。 后面还有个问题:“总看别人毛病,如何面对这类事情,使自己内心保持清净?”哦,对了,你的缘故就是因为往外观过失。六祖当时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因为为什么?因为修行实在跟别人的过失没有关系,因为别人有过失,别人那怕对你很坏,作为一个修行者都在助长他(自己)的道业和道行——别人坏可以修忍辱啦,别人好可以随喜呀,是不是啊?有啥过失?但你若不自我修行,不去止息内心的贪嗔痴烦恼,来自净其意的话,那永远都踏不上修行的道路。所以说这个问题断了你实际上就是修行人,它来自于观别人过失,你现在把观别人过失改成观自己过失可以吧?每天一个小时(来说),你原来的时候是10分钟观自己过失,50分钟观别人过失,现在改一改,50分钟观自己过失,10分钟观别人过失。那这下可改变了,因为整天到晚忙着看自己过失,越看自己过失,反过来觉得这个人——原来觉得他挺有过失,现在看来——他是菩萨哦——你还会这样想。所以说自净其意是修行,“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话虽简单,但是已经把佛法修行的纲要和要领都已经揭示出来了。所以说我建议这位居士呢多花点时间修法,这种烦恼慢慢就化解了,要不然暂时采取我刚才所说的话,也不失为一种方便呵。 请师父开示“有位居士从生病后,就不供佛念佛了。打从四月他妈妈念佛被他听见,他就骂她妈妈,他妈妈每月都请居士给他祈详和超拔,他这样,对他还起作用吗?”这位居士,他妈妈为了让他能够健康平安才去求佛,也就是说这位居士呢,他对佛法失去了信心,对佛法僧三宝升起了邪念,不然不会这样。不然作为一个信仰佛教的居士来说,越在危难的时候,越会念佛,越会祈祷三宝,你看他急难的时候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位居士呢不是因为生病,如果他最初求佛的发心只是我是不是学佛以后就能如何如何,和学佛有啥好处,然后我们劝导大家学佛的时候跟大家说,学佛咋个好处咋个好处,比如说,我自从念了佛以后,饭吃得也多了,原来吃两碗,现在吃三碗了,原来我身体不好,现在身体很好了,把这个表象的东西称为是念佛的好处,然后以此去化导他,然后他也跟着你来,哦,念佛可以身体健康可以没病可以健康长寿可以饭吃得多,那我也念佛。哇,你很高兴——我度了一个人,把他给拎进来了。可是他念念念今天他突然生病了——不对,念佛不灵,咋个我越念佛越生病?是不是,那好,他就退心了。其实他开始就没有真正地皈依佛法,是吧,他没有正知见啊,没有发心。那我们修行佛法,能不能这样想啊,有没有生病,人生境遇好与坏,这是三世因果所决定的,念佛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同样的业报情况下,你修行不修行,它有上跟下的区别。但是我们什么时候生病什么时候不生病,实在不能那么单纯地去理解,而且不能把修行佛法仅仅建立在今世的行为上。所以说真正要求什么?要求解脱,从这种世间轮回苦海中,而不是仅仅为了增上今世的福报。如果你仅仅为了今世活得好,可以慰疗我自己生活的寂寞,而这样发心修道,结果到后面听闻佛法之后,还是这样,那么你的退步是很正常的。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如果你这种发心没有调整过来,还不想求得解脱而修行,生出离心而修行,仅仅还是为了让我的神通更大,让我的生活显得更美好,人的自我显得更强大,那么就真的是“果遭迂曲”,那么就果报不好了。因为人的我慢越来越强的时候,它必然越来越轻慢三宝。罪过就越来越深。然后越修修到后面变成老油条了。以后呢,犯错误也不太在意了。所以说有句话就讲“老来颠倒”。为什么他一生修行,到老来会颠倒?就是初发心不对,最初的心量不广大,发心有问题,开始就错了,所以说后面结果就变成这样,他想想我吃了这么多苦,哎呀不喝酒不吃肉守这么多戒,好,今天总该成就了吧?我吃了这么多苦头那还不享受?对吧,他修行是为了享受!所以说他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就一反常态,他突然就什么事都敢做。告诉别人,我跟济公和尚差不多,所以说这就是“老来颠倒”,这真的是很苦。所以说,大家不要急着拉人信佛。(可能有人会说)哎,这个人这个法师很怪,叫我不要拉人信佛——你要让他正信,观察因缘。因为一个人信佛,是因为他的善根慢慢增长增长,然后因缘到了,他就会信佛,不是强迫的,也不是骗来的。但你作为孩子的家长,让孩子先通过这样慢慢地引导。但是你下面还有个任务哦——如果你自己不能教导他,你一定要把他引见给善知识,让善知识教导他,这样他才能从最初错误的发心,慢慢调整到正确的修行道路来。不然的话,中间不好,往往结果就很不好。为啥这样说呢?你看太虚大师,他最早出家的时候,他哪懂得为啥要出家啊?听说烧香拜佛做和尚保平安,他的身体很不好,他就为这个目的,而且他还想求神通,他就这样出家了,而且受戒的时候年龄也没到,混在里面。只是后来他很诚实,他觉得,我既然没够格受戒,其实我没得戒律,所以他不敢自称比丘。所以太虚大师有一句话,“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就有这个密义在。一个原来颠颠倒倒去出家的人,后来为什么会成为一代大德,那是因为他后来的发心正。如果他一开始都一直这样下去的话,最后肯定是“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说度人不能急,这是因为发心的缘故。所以还起作用吗?能起什么作用呢?!虽然外在上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让他恢复正见,同时还要反省,当初是怎么让他学佛的,让他学佛以后,有没有一心一意地把他引导在善知识面前。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没关系,所以大家都忙着度人去了,人度进来以后该咋办——不知道!所以我们今天的“菩萨”很多啊,但这种“菩萨”把人扔进去就不管了,是吧,所以说不能这样。要护持,原因就在这里啊。 “我们学佛以后,去护持道场的时候,往往。。。。。。”这样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去学佛,去护持道场,是人生境界的一种升华。那啥叫人生的境界呢?学佛的人是要有善根的,起码要做个世间的好人。那么世间好人是尊重师长,是敬重自己父母,是个孝子,所以说在家庭要尽到责任。既然有人成了家庭——因为生死烦恼业力的缘故,一时还生不起脱离的心,但是起码我们学了佛要有良好的祝愿,希望他们将来都有缘遇到佛法而成就。但是有的居士不是这样的,他对家人的祝愿是什么呢——希望它平平安安的,他没有什么事就好。那你既然不希望家人最终皈依三宝修行解脱,那你干吗跑去信佛?对不对?你自己有好东西不给家人分享,发心不对。你既然这样的心来信佛,那你又怎么个护持道场呢?就我刚才说的,你护持道场的发心是什么?你如何护持?跟这个师父不相关的。所以说,有的人因此而忽视了。。。当然,如果你不为护持道场,为了学佛而持世间法,当中很多行为在那里看,消极也好,只要不违背人伦道德,应该是好事,只是俗世人一时不能理解罢了,那又何妨呢?对吧?如果说你因为学佛,夫妻之间啊、亲属之间啊、不会相敬如宾,不会互相恭敬,(不会)怀着一种慈勉、慈爱的心去宽容的话,(不会)这样用爱心去与家人相处,那么这种精神本身就跟佛道是相违背的。一个在家的五戒居士,你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他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德行。我们看到一个持五戒的人,只能升起信赖感。你看“出家人不打妄语”啊,他觉得出家人好,值得信。一个在家居士不说妄语,你这个人说话肯定不会乱说吧——值得信赖。他今天早上说下午3点来,他肯定来,来不了他也会告诉你,我为啥不来,实在不能告诉,第二天又打电话,对不起昨天我失约了,你看这就是持戒居士佛教徒的一种风采,他真的做到了。家人反过来对他好。你学佛学得好,你不要说学佛学得好,你专门打绮语。这不叫好。值得信赖,很好,人格很好,因此,就给他种善根。那他不在乎你那个人格好不好,只在乎你有没有给他赚大钱,那是他的贪心,他这种人有善根吗?没有,这是他的业。如果你这样做,就能够很好地处理家庭与事业、夫妻父母之间的关系。对父母,不能违背,孝顺之道,人伦的道义都得遵守。一个学佛的人天天这样对父母胡来喝去的,还这样干。起码你学佛之后法师说不能这样干。你今天说,爸爸妈妈,您辛苦了,我给您捶捶背,他父亲(觉得)哦,这儿子突然变得这么好了。对不对?起码是感动了他。然后你说,我这么好是因为听法师讲法的缘故。(你父亲会觉得)哇,这法师好,这么好是因为学佛的缘故,那佛好。是不是?因为你好,佛变好了。可你说,嗯,这个人好,自从学了佛,原来赚钱不厉害,现在发财了。然后想,哦,原来学佛可以发财的——结果有人为了发财而信佛,结果没发财他就开始恨佛教,开始骂佛教:“都是骗人的,发什么财呀?”对不对,这就是因果。那事业上,作为在单位工作,要听从领导的话,他是领导不管好坏你就得恭敬他。有的人,领导过来,也不说“领导好”,一扭头就跑,这是违背道德的。比如领导说话,我们要不折不扣去(执行),也不能背后去搞一套,拉帮结派,破坏单位的这种和合。那这种道理跟佛教讲的佛陀讲的是一样的道理。单位的东西不可随便乱用。那这样单位的领导公司的老板一看,嗯,这个员工值得信赖,你看,我不在的时候,他都因为守这个戒律,不滥用公家的东西,你说这个人好不好?你要给领导这个印象,那就是一个佛教徒了,而且还能感化你的领导。他讲原来佛教有这么好,以前我都不知道,我以为佛教就是叮叮钪钪,就是好像做道场,超度死人。没想到佛教还可以净化人心,改变人格。我们国家为什么支持佛教呢?同时也看到,如果人人都信佛,人人都按照佛教的标准那样去为人处事的话,社会安定,国家繁荣昌盛那也是肯定的。所以它的内在道理是相同的,怎么会互相违背呢。你看我们现在在单位里面搞事业的时候,我们国家也强调,诚信经商,对不对,就是一种道德品质,这是一种经商之道。事业上也要遵守事业的法规,东西不可偷。有的人说,公家电话随便打。你要知道,偷一个人的东西还好,你只是欠他一个。你用公家的东西,这公家属于这么多人所有,你偷了他,欠这么多人的债,罪过更大,你知道么?你把佛陀的东西给偷走了,还好一点,你把僧众的东西给偷了,(偷)谁的罪过大?请问,偷同样一个东西,偷佛、菩萨、圣者、罗汉罪业大,还是偷寺院里面常住三宝寺院的东西罪过大?谁来回答一下,哪个罪过大,是前者还是后者?(众答)后者。(师父问)为啥?(众答)因为后者。。。(师父说)你说一个佛算啥?我僧众可多了。(众又答)应该这样理解,为啥这样说呢?佛他已经断绝了烦恼,阿罗汉圣者还有那些成就者,他们没有分别心。你拿走就拿走了,给你就给你了,他们不会起这个心。但是僧众里面呢,不好说。僧众有凡圣的区别啊,有的是圣者有的还是凡夫。凡夫难免有嗔恨心啊,所以说你这个拿了(僧众的)东西啊,罪过还更大。所以说这三宝千万不能偷,公家的东西也是这样。所以说这事业也有个反复,这种反复与佛教并不相违背。父母那更不用说了,孝可感动天呐。你看《地藏菩萨本愿经》问你什么叫真正的孝悌。归根到结底,我今生的父母啊,与我有缘,如果因为我修行的功德,如果因为我种种善缘的缘故,他今生能趋入佛道,能皈依三宝,发心修行乃至解脱,那这是最孝敬了——大孝!因为这种大孝,所以说觉悟的人,都出家去了,对吧?一人出家,能度多少个人,他本身的功德回向就为他造成了善的缘起。所以说为什么人死的时候,他自己熟悉的亲人拿着他生前用的东西去做布施,请法师来超度,特别容易超拔,原因就是因为他跟你有这种善妙的缘。人死了之后想念自己家人啊,然后你为他超度,他对你有这个心,他跟着学,他也行善了,功德就得到了。你得七分,他得三分,他得少分——仗着这种缘,他可以往生净土,得到超拔或者超度,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个缘起。所以说这个孝道不违背佛法。但这个孝是不是变成了,父母亲叫你不信佛,你就不信佛了呢?一下子好象啥都听话,所以不可要走极端。真正的孝道首先应该是发心,不但希望父母亲今世能健康长寿,而且更重是发愿要父母亲能早日脱离种种邪见,皈信三宝。所以说你们天天做功课,回向回向,就包含在里面了。所以说对与错就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好了。该舍的舍,该保留的就得保留,这就是正确处理家庭事业父母关系,依教奉行的这样一个原则。 一个人想出家修行,过去讲出家为僧,王侯将相毅然为之,大丈夫之行为。真的出家去,功德可大了,那是真的孝顺。那可能世俗人不理解,业果就是如此啊。所以如果说是这样正确地发心,就如理如法地去做,那反之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你要反省:对父母亲是否孝顺,对家庭是否和睦,尊老爱幼;用爱心去感化周围的人,对于事业是否认真负责,不违背自己的信用,不做一个“干活只想着工资,不想着做一个好员工”的这样一个员工。当领导也是这样,要为大家负责,才会真正地培养自己的善根。而且地位越高,造业的可能性越大,造起业来也越大。一个乞丐,他说我要杀人我要杀人——他杀不了几个人;如果一个国王说,我想把这些人全杀掉,他一声令下去——这些人全死了。所以地位越高的人,越要谨慎,但地位越高的人,积累福报他越快。对不对啊?大家捐款,你出十块我出十块,100个人也不会到1000块,对不对?一个福德大的人说,我来,我捐100万块——大殿马上就盖起来了,是不是?修福也大,但是造业也大,要谨慎啊。但是不管咋谨慎,都要以佛理为准则,因为你是三宝弟子,要依教奉行。 剩下还有个问题:“顶礼师父,请问师父,如果一个人受菩萨戒之后,因为家庭矛盾,家人可不可以批评他,如果批评算不算骂菩萨而下地狱呢?如果受菩萨戒之后,夫妻吵架,是否会给对方种下地狱之因?”其实这个东西,什么叫做菩萨?他受了菩萨戒,就要依菩萨行而行,这个在菩萨戒本里面说得非常清楚,要遵守这个菩萨戒。你看这所有的菩萨戒行,都是什么呀?都是为了随顺众生,为了利益众生,慈悯众生而受的这些戒,他的根源都来自菩提心菩萨行,所以按理来说真正奉行菩萨戒的人,非但不会加深家庭矛盾,反而会使原来可能出现矛盾的家庭出现和合。那么之所以出现矛盾变成合和,就是因为他受持菩萨戒的缘故。因为受了菩萨戒的人,他原来不尊重他人、妻子、丈夫、家人的话,他受了菩萨戒就会更加尊重,更加地照顾他,对他更有爱心。他怎么可能会出现一种,就是说反而使他家庭矛盾呢?受了菩萨戒的人内心无我,吵就吵呗,他就会懂得谦让,夫妻之间如果懂得谦让,不为了权利互相争吵,那不是和合么?但作为真正修道的人,我觉得一个矛盾,最大的矛盾——这个人确实发心修行,然后因为修行增上的缘故,他淡泊少欲,他欲望越来越少,最后他对夫妻之间的这种云雨啊,这种需求他变得非常淡薄,但是对方呢却是一个烦恼的僧众,他的要求越来越高,然后由此引发矛盾。但作为一个悲心的菩萨,因为他作为一个在家的菩萨,他只要不邪淫,随顺众生啊,他也是一种合法的,不是一种过失——为了慈悯众生的缘故,只是应付他、陪他,让他欢心,对不对?如果他真的出离心很强的话,那么他缘具备了,该出家就出家了。因为这个女子或者这个男的,他跟着你,你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离欲的人,他跟着你他也得不到幸福,对吧?从世俗角度来讲也没啥意思,从你的角度来讲,你有这个没这个一样。但是要注意了,如果你已经成立了家庭,有抚养儿子的义务,那你还得照顾他,(否则)你走以后孩子谁照顾?所以除非你把他安排的妥妥当当的,让这女子找个好人家,那你自己也能尽到抚养孩子长大的义务,那你还是去出家,那好的姻缘,可能他妻子也支持,或者她丈夫也同意她出家,那这是你的福报。但作为一个在家行持菩萨道的居士来说,菩萨有受持菩萨戒,进而要发广大菩提心,要度化众生,行持菩萨戒,然后他要忍辱负重。那么家人在这个情况下,家人如果不信佛的话,家人如果不听你规劝,你在家里地位不是很高,没有威望,那你甚至受了菩萨戒最好也别告诉他们,那这样他就不会把你当一个菩萨来骂。明白么?哎你这人咋回事,我给你讲一个公案。华智仁波切,(是不是记不太清楚)一个大圆满的成就者,他也是现在家菩萨相,是一个大成就者。人家一听到他的名号啊,那恭敬的跟什么似的,他是大家心目中非常值得崇拜的大德。可是他的妻子呢,可瞧不起他了,对他又打又骂又喝的。她说你这个死鬼整天到都混什么?也不赚钱干活,有何用?他妻子还天天骂他。或许这就是佛菩萨显现啊,或者她是位空行母啊,作为世俗人话说回来了,这个修行人实在讨厌啊,你成天到晚坐在那里没事干你干什么啊?对不对啊?人家都想捞点利益,你净忙着吃亏。是不是?所以他生烦恼。那好了,如果你家人不信佛,又知道你受了菩萨戒——他好怕怕,不但骂你还骂你菩萨戒。就是我刚才说的,如果家庭条件实在恶劣,这时候也不必一定要急着摆佛像——哼!你生气我就偏偏要大声念!晚上睡觉了,该休息了,结果呢你把那个那个录音机一开念佛机开得震山响,还搞了个功放——我就偏偏给你听,然后你得跟自己理论了,我就算念声声佛号入耳,也是金刚种子。天哪,这样地想。这就是叫做强修,对吧?甚至说自己也没受菩萨戒,让他从你的言行当中去感受菩萨,而不是从形式的东西。所以说你当然有慈悲心才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实在不行,那就只好这样了。更重要一点,要告诉他为什么这样。你更不要说,我是菩萨你不要骂我,没这种说法。这是一种我慢,那他听了更火了——你菩萨又咋地了?菩萨又怎么了?算什么?那好了,本来骂你的变成菩萨也骂上去了,这就是因为我们自己而毁坏了三宝。所以要善巧方便,“如果受菩萨戒,夫妻吵架是否。。。”对了,刚才就说这句话,如果不涉及到刚才前面说到的那些。那作为一个菩萨,当然要和睦家庭、和睦亲友、包括邻居、周围的人都要和睦,因为你这种不断地行(菩萨戒),菩萨要行四摄法,要布施啊、要爱语啊、要同事啊、要利行啊,这样才能广结众生缘化度众生。做菩萨不好做啊——你受戒的时候很好受。以前一个和尚在戒坛上的时候,记得好像是。。。一些老和尚他听不懂普通话,(他认为)上师。。。。。。在上面讲话我一句都听不懂,什么戒不戒的我不懂。但是我知道我当了这么久和尚,到我年纪这么大了,我戒坛没登过,所以说死活我要受个戒。法师对他讲:“哎呀,你就算了吧,你这个受不了,就是受了也不得戒体。这个菩萨戒,菩萨戒挺好啊,菩萨戒很厉害了。”(他说)“哎,不行,我非得去登个戒坛”最后只好去登个戒坛,过把瘾下来。当然这是他作为一个出家人的一种心愿,但是未免执著了,对不对?未免执著了。所以说这个在于他实际上的一种行持,所以受菩萨戒呢,确实不好做啊。一刻忘失菩提心即为魔业啊,你今天这件事出发点不是出于菩提心,你就犯了菩萨戒啊,是吧,这是很难持的。所以对一个菩萨要求是很高的。那当然这么高要求的情况下,你就得尽最大的可能去和睦夫妻,实在没办法,再考虑散。对不对?而不应该去毁坏菩萨的形象。“是否种下地狱之因?”地狱之因不是这样的。我举个例子,这关键在内心的心情。就像刚才说,你不觉得这个杯子是别人的东西,丢在路上,你把当捡破烂一样捡回去重新利用,那这就不算犯盗戒。一样的道理,这个菩萨又不是脸上写着菩萨(所以)叫菩萨,头上像“菩”身体像“萨”,叫菩萨(众笑),不是这个意思嘛!人家一个名词,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人家她只是把这当作夫妻的一个烦闷一样看,那只是你自己的言行因果造成的结果,而不是说你脸上贴这个标签。谁说你菩萨碰不得,一碰就完蛋,这个道理你想得通么?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说完了完了,我把这水洒在法师身上了,这下罪过便大了——有这说法么?你今天是不小心嘛,又不是说干嘛,你又不是故意这么干的。如果说你故意这么干,说他是佛教的法师,我就这样毁谤他又怎样?那罪过可大了。那好,这个不信佛的,你就告诉他,菩萨戒是慈悲啊,是这样这样。(他反问)慈悲干什么?慈悲能管饭么?那是因为他心中有恶见。对佛毁谤为什么会下地狱?因为佛是这么好的人,明白么?这么好这么有德的人,你尚且去毁谤他,你说你这个人坏到哪里去了?是不是啊?只有坏的人才会这样不恭敬三宝。但是他如果有误解,觉得(佛)他倒无非就是个泥菩萨就是怎样,那这个罪也就不一样了——他发心不一样。在他明白的情况下,他还去毁谤,那说明他心中有恶,那这种恶会导致下地狱,那就成地狱之因。如果他不及时的忏悔的话,这种业果越来越发展,最终必然得这个果报,那是绝对不会错的。就好比你现在跟这个师父修行,有一天突然不要这个师父了,到处去说这个师父的坏话,你肯定会下地狱的,就有这么大的果报。要忏悔啊。所以对菩萨来说,不要老往脸上贴标签“我叫菩萨”,要真正在内心去行使菩萨戒,那么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解决了。至于——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对不对?这对夫妻实在说因缘不具足,我们国家法律也没有说你不能离婚吧?对不对,这也是符合佛家法的。这样看你是否真正地修心,所以关于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不单单只给大家说,要按照世间法那样,要搞得和和美美的,叫信佛。我同时也告诉你,我们最终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出离世间,解脱轮回的痛苦。所以还是要从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啊。 “请问法师,关于禅修行如何修止,数息法如何数,参话头如何参,能否请法师慈悲带领大众打一禅七?”这种祈请,如果只是这位居士祈请,我就为这位居士打一个禅七,只要条件具足。(众鼓掌、笑、跪拜祈请)(师父笑)不是这个意思哈,受不起受不起。因为他说领大众打禅七,那就是说大家集体共修的意思。那么他问的这个共修问得好,真正想修行详详细细的话,他想法也是对的,如果没有这样系统地教化,确实(不行)。但我这里还讲,如果真有这种缘,真的条件具足的话,那真的要去完成这个愿望。然后另外一个,不一定说一定要打禅七,对禅七要有个完整的理解。你让每个人都来参禅,也未必(可行)。如果说我们今天来打个禅宗的禅七哈,参话头,参“我是谁“或者”念佛是谁”等等,参一个话头。那这个参话头之法,是禅门当中到了宋以后后期啊,为了方便众生,改变原来的宗风,而专心地来参一个话头来参悟——那这是一个方法之一啊。那这样一讲呢,可能对禅宗感兴趣的,或者确实有这个需求的,可能就会来打禅七。那请问那位老奶奶咋办啊?她啥都不懂。啥叫“拖死尸”?老奶奶说,我早就拖死尸了,我死了等于,我没死早就快死了,一心想在等往生,你还叫我拖死尸?啥意思呢?她就会卡住了。那她就别来了,是不是?所以说不能局限地理解这个(禅修)。但是禅修有很多啊,你比如说修行住坐卧,今天一心内观而修禅,它也是叫禅七,打三天叫禅三,打一天叫禅一啊,是不是?也可以啊。另外他念佛,念佛的难道就不打禅七么?也打,专心念佛叫念佛七啊。有的人我还念《地藏经》我还叫“地藏七”呢,念《文殊菩萨修法》叫“文殊菩萨七”,这都可以说。像我原来的寺院,很多人修弥勒法,还有个弥勒七,都有。这些都属于禅修。所谓禅修者,就是什么,就是实修实证,放下来专心致志地去深入地修法,然后在这种深入修法的基础上,才能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一种解行相应,体现种种功德。所以说大家有这种心愿,随喜才好。那至于怎么个打禅七,我也没有经验。为啥讲呢?我第一次来东北,如何在这里打禅七,我是不知道的。所以大家真有这个心,可以沟通。因为打禅七它要求有几个要素。要禅修,就说大家共修吧,就这个意思。要有几个要素:一要有道场。你想想,刚才就说了,一个居士就他一个人,就关在屋子里,就叫他咋修行就行,我跟他讲几句,他可能就会懂得怎么下手。但是这么多人那咋办?一个小屋子多几个人都坐不下,所以就得要有个场所。这个场所要具足缘,它一要没有外在干扰,二要合法的,遵守国家法律、政府所许可的。不然大家只好跑到外面,不知道什么另外一个地方去了。对吧?窗户要流通,空气要流通,要光明,因为大家不是避黑光,光线要好,等等,冬暖夏凉。就是说不容易一进来就感冒吹风。这些都属于道场的准备。一道场是硬件,第二就是软件。软件就是周围要有护持的居士,如果大家都为了共修而来供养发心护持师父,我们的果报就会走向这种实修的道路。那所以说这个要注意。所以说大家这个我就不太明白,没有经验,因为这里的情况我不是很熟悉。当然如果说能够有个寺院能够主持的来做这个,我觉得是最好的。寺院没有,但也要国家认可的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那也很好。那再不行,你说家庭里是否可以打禅七,我觉得那不太现实。有的人家里很大一百几十平方米,但是不行啊,公安局电话马上来——你们在干什么呢?对不对啊,所以说这要有福报的,所以这个缘要具足。那这是一个,那第二个禅七大家都很注重。打禅七打啥?如何打、怎么参?要有个引导者。所以大家今天大家提出来请师父带领打禅七,那说明大家有信心,这个它能够方便的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指导,那是再好不过的。所以大家在这点上,护持工作要做到。如果这些软硬件都应缘,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还要有愿意来共修的同修啊。大家升起信心来,把身心投入到修行来,就靠大家发心来护持。所以说这三种条件具足了,那我们的禅七就可以打起来了。对不对?不要说禅七了,啥七都打得起来了,集体共修就成了。然后在共修的基础上,大家能够配合着闻思教化,来围绕着实修而展开,那这样是多好的一件事情,是大家福德因缘成熟的缘故。 旁同修提示“师父,刚才那条是保安寺给你的。刚才你念的那个条子,是保安寺僧侣请求的。” (师父):“哦,是保安寺的条子。”(众鼓掌) 大家其实很有福报,为什么呢?这出家师父能够有这样的心啊,结纳让大家来共修,这就是大家很有福报。所以我们大家要有感恩的心,所以说不容易啊佛法。因为今天佛教虽然发展了啊,也有个发展的过程。最初佛教刚刚恢复的时候,大家忙着建寺院,因为没寺院不安僧的话,佛法就不容易(发展)。但是等寺院条件都很好了,禅堂也有了,讲课的地方也有了,大家需要的就是佛法了,是不是?那佛法听闻多了,真的升起出离心想修行了,就进入实修,更要有更深入的要求。所以这都是福德上面逐步逐步增长,所导致的一个果报,这是一种善果啊。好了这个话题我们回头再议哈。 第二个(问题):“祈请法师慈悲持定众生,能否在保安寺讲一遍《广论》中的道前基础和三世引导的方向?”这个也很惭愧,因为我听说过去可能有台湾的法师或者其他一些大德法师来讲,我想这方面的法应该已经讲得很多了,出家众肯定听闻得很多。我相信会有正知正见,否则我想不会有今天这种想实修或者祈请打禅七这种决心,可定是因为他道前基础闻思得好,才会有这个结果。而这个道前基础在《广论》中是这么说的,但是在佛经、在其他所有佛教(典籍)里,难道不是这么说吗?所以说这个呢,其实很惭愧,刚才说过,我这个说是法师,但是不够格当法师。你看佛学院都没上过,还当法师?是吧,会被人笑话的。所以说(如果我)为了大家这种(祈请而讲法),不一定能讲得很好。但我最希望大家能有个实修,真正地去落实去修行。那当然同时也很愿意为了配合这实修,讲一些道前的基础知识。我想这个任务应该主要落实我们出家师父的身上。因为大家经过努力的话,应该把道前基础这种善生引导的方向,这种佛法的精要,为在家居士们,那些有缘的人,去传播。不但给正信的居士传播,还要给邪信的居士传播;不但给邪信的居士传播,还要给社会上这种将信未信的人传播。那么通过这样由内向外不停地传播,那就是佛法繁荣的时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一个目标吧。所以说我想,引导一遍谈不上,也惭愧也不敢说。但是我倒是觉得,我们的出家师父平常应该多让居士们明白这些道理。因为你一下子让他打坐,与其这样,不如让他扎扎实实地把为什么要信佛,作为一个佛教徒我该怎么回事,最起码他知道啥是对啥是错,对不对,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你说一下子很高地,就马上(打禅七),(可能不合适)。今天打禅七打了一天,你说“师父啊,我看到那个光一闪一闪一闪,嘣,没了,我是不是开悟了?”我天天回答这个问题,天天印证,是不是?所以说要真正深入地修法,必须要有前行的资粮,而这个资粮,就是刚才这个师父说的《广论》里面所说的“道前基础上生”,包括对因果的信任对善知识的恭敬诚实等等,这些都是道前基础。那三世引导这显示出这修行的次第跟佛法修行最终的方向。这是不是佛教的精华啊?所以大家都必须明白哈。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供果可不可以给护法居士,让他们带回家。只是如果发心让他们吃了果,让他们对三宝生信心。如果没有这样发心,随便让他们带走,这样是否犯盗戒?”这样已经不单单是犯盗戒(的问题)了。一般来说,寺院里面这些供果归香灯师管,香灯师供完他爱给谁就给谁是他的事,其他人还不能随便动啊。那居士更不可能说供完菩萨,就(自己带回家去)。就像我最早在南方的寺院,(有一次一位居士)供养完了(菩萨),最后中午吃斋的时候,(他说):“师父啊,我还有东西落在大殿。”我想有吗?是雨伞还是什么?他说不是。回头大家回去一看,庙里的供果全没了,原来大家舍不得,把供果拿回家了。(众笑)你居士这样随便拿(是不行的),因为这供佛,就属于佛物,供法属于法物,供僧属于僧物,是吧,你怎么可以随便拿呢?佛教很重视因果的。甚至比如说我现在这个是来庄严这个佛像的装饰,也不能拿了去庄严罗汉。这个非常严格的。因果不虚。所以说居士很显然不能随便拿。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呢,出家师父有时候说,哎呀好啊,慈悲啊,你吃了好吃了好。那当然,供完果,师父给这个果作了加持,师父说你拿去结缘。一般来说这样子有会供,比如说今天大家这样汇聚在一起,善妙的饮食,供养,然后念完经,然后把供品分给每一个见到的人吃,让大家清除业障,它具备这种缘起。那师父如果说他供完了加持了拿水果去给你吃,你回去消灾免难结善缘,那你要感谢师父拿回去吃。那这样好不好?那也不能说不好,也挺好的。但是要不要这么大力提倡?起码我是不提倡。因为这样拿的话久了,最后一看师父吃的东西,居士就(可能会)觉得:“你一个人吃,我都没吃,太不够意思了吧。”(众笑)他就混淆了这个观念。他们就不知道这已经供了就属于三宝物了。那还有的居士更好玩,更有意思了。他发心供养了十万块——(他想)这是我供的哦,你师父要给我个地位,对不对,你最后要听我的话,不听我的话,我为什么要供养你?这样就犯大罪了。不要说供养,你供养完又生后悔心,也是很麻烦的。不能这样的,因为我们供养寺院是为了护持三宝,舍出去就是要做功德,怎么还生这种想呢?那就是世俗之念了。对不对啊,作为居士尤其要小心这一点。而作为出家师父呢,也要善巧方便。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觉得居士吃三宝,吃得越多,功德越大,没这个说法,加持品除外。(那问):“是否犯盗戒?”那怎么讲呢?如果属于僧众供养的,(且不说)一个出家人随便拿了给居士,(就算)拿给自己也算犯盗戒,那罪过可大了。对不对?居士也一样,出家人也一样。不是说光光居士拿了犯盗戒,出家师父如果说不懂法的话。所谓盗者不予取啊,不属于你的不给。明明属于僧众嘛,大家集体分配的东西。像过去的老和尚修行那样,他向厨房里要个东西,(别人说)啊呀老和尚,我给你煮一碗面。他说不行,我得付钱。以前像老和尚都是这种风格啊。过去的高僧大德,对这个结果可看重了。都是为了防微止恶的缘故啊。 好,问题全都(开释)完了。 (旁白)解决了么?大家问题都解决了吗?是不是有问题没解决?打禅七这个问题对不对?(众笑) 师父:禅七这个问题,我有个要求。这里我补充说一句,禅七是这样,出家众跟在家众不一样。如果方便共修的话,如果修共同的法,那或许只要把在家出家次序排定啊,那这样禅修会更好一点。那还是有所区别的,尤其对出家众,可能要求高。或许有专门出家师父打禅七,打的禅修。说共修吧,大家说的是共修的这个意思,(否则)一说这禅七,大家就会觉得:“啊呀这好高,我是不是不是这个根器啊?”他就不来了,是不是啊,结果他反而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另外一个就是说,在家居士,或者是有不同提出:“能不能念佛七啊?”其实如果大家和合,就不会互相忌讳了,你打坐打坐,他念佛念佛,就是各随其愿吧。不一定要互相矛盾。老年人跟年轻人也不一样,你说那个年轻人天天跟你老阿婆在那(打坐修行),他也受不了,你也不舒服,对不对?所以这都要按照戒律佛法来(区别对待)。所以大家共修,因为大家共修有什么好处呢——可以集中地解决问题。同时呢,共修时出现暴露出来的问题,又可以由师父们讲经说法。所以呢,一边闻思,一边通过实修去验证,这样就形成很好地学修一体的体系,这是很好的。也就是说大家有这个心,都是为了修行得解脱,因为善缘的关系,那大家就可能希望师父来(引导)。当然,如果真的说禅七的话,我刚前面已经声明了,我还不是个法师,我还不够格当法师。这边讲讲法,那边讲讲法,一个这不是我的擅长,第二个在心里面不是太乐意。因为这么口干舌燥在这边讲啊讲,又不去修行,这讲了干什么呀?是不是?这是我的一个心愿。那打禅七也一样,如果说今天打禅七,图个新鲜,(有的人会心想)“哦,来了个法师,福建法师来打个禅七,见过,我打过”,明天又来个打禅七,(他心想)我也见过我也打过。可是你打了这么多七,怎么到现在还不开悟呢?(因为你)还没有解脱,或者在佛法的知见当中还没有完全出离。所以说无论是共修也好,还是闻思也好,我觉得都应该有一个发广大心肠和平等心去修法,这样为好,这是我略微提示一下。(众又祈请),(师父说)再考虑吧,我现在要回答得快了,大家会想:“哦没事了,一说他就应答了”。还是慎重好吧,因为要具备种种因缘,(目前大家)心愿是有,那具体怎么做,要细细地(去商量),好吗?这个我补充说明一下。(旁有同修继续祈请),(师父说)那这一次我先回去可不可以啊?(众笑)因为我计划当中本来是走走看看。。。。。。然后有些居士啊个别到我那里,因为那儿有个居士护持嘛,他有得住宿,有的也讲了传了些法。(众劝)法师再来。。。。。。(师父)再来。。。。。。(众拜)行行行,我最怕这个。我福建那边有事情还是要处理,再说大家也需要缓一阵子。据我所观察啊,我觉得保安寺的一些僧众的知见是蛮好的,虽然我没有很深地去了解,他在基本的引导啊我觉得所以大家要多亲近。他们有时候讲一些法,也不单单师父学法,师父学法他也要给众生传法,我觉得大家要多听听,因为这种道前基础啊,这种菩提正道,这种学习很必要。也就是说这种学习这种积累,也就为我们共修深入佛法打了基础。因为我福建那边还有些事。因为你要知道,这一次我刚刚从雪山上下来,然后到成都没几天,然后又把我叫到东北,然后转一圈转到现在还没停,我那边的道场也刚刚在(筹建),我那个道场啊,虽然是个破道场,但也是个实修道场,有些事情要交待,再说寺院里面还有一些新出家的出家师父,回去也得跟他们交待,所以这次得回去一趟。如果大家真的有心,那冬天或者哪个时候,你们不是说东北暖气多么?只要不出门,头一钻到汽车里,啥事都没有了。所以说也不必在乎这一时半会儿。如果真有心的话,我是很愿意去跟大家一道共修的,好不好?你们别老这样跪着,我都很难受的。(众笑)对不对,就起来吧,有话好好说。(众笑)那我们回头跟师父或者具体再商量,如果和合好了,比如说今天环境好,或者在广安寺或者是在这个。。。保安寺这个当家师父就是你们的主持么?(众答是)我们那还边分了,方丈最大,主持第二,当家师父第三。(众笑)那藏地呢,管家最大,管家就是当家。因为这些具体道场呢,我刚才说了,要具备三种缘,所以要把那些缘给和合成了,那这样就比较顺了,这是我们根据缘来显示法。所以这一次大家就先放我回去一下,呵呵祈请(众笑)。回头把我的电话留在上面,好不好?那更有些居士有强烈的问题要跟师父说。那等我(那边的事情)结束以后,我再来吧,好不好?今天这个说是打禅七,如果熬时间的话,禅八都快熬过去了,(打禅七)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众又挽留)现在主要是时间顾不过来,我现在已经拖了很久了没回去,那有好多人就讲了,师父咋还不回来咋不回来?一直催电话。我已经按原来的计划,已经一拖再拖了,我知道这个心(指在座同修关于修法的发心)以后有缘一定会成的。再说你现在学的东西跟禅七不矛盾,多学,多闻思。真正修行不一定要在这几天,好不好?谢谢大家的发心。 我们做个回向。把听经闻法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遍虚空尽法界一切众生,愿他们都能够皈依三宝修行得解脱,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如是发心回向。一起称本师佛号。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道振整理/妙善初校正稿) |
[论坛小贴士]: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