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
大恩上师慈悲开示《皈依法要》学习后的总结 | |
发起人:慧月 回复数:2 浏览数:2963 最后更新:2011/9/10 13:19:00 by 慧月 |
选择查看 |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
慧月 发表于 2011/9/10 1:20:00
|
大恩上师慈悲开示《皈依法要》学习后的总结 皈依法要学习后总结考试开示 讲述者:上楞下严上师 地点:呱呱禅与人生房间 2011-9-6 晚 大家的回答先稍停一下,如果底下需要再次排麦来说的,等下继续。这里我提示一下,这个三欢喜,什么是三欢喜呢?这种说法是藏传佛教的说法,他指的是在弟子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就师徒之间,弟子这一方,若能够行持三种欢喜的行为,那是真正的依止。那么这三欢喜指的是哪三欢喜呢?指的是供养欢喜,承事欢喜,和修行欢喜。 三样东西,一个供养一个承事一个修行。那么供养呢?分开讲就是用财供养,用物供养,简单的说就是为上师奉献名闻利养。那承事呢?什么叫承事,承写字是承担的承,事就是事业的事。这个大家要理解一下,这个承事就是所有对上师进行承担和侍奉的都叫承事,从最初的在上师身边侍奉上师。过去人讲,我在边上听差,伺候着老爷,随时随地在老爷的边上来承事老爷,这个过去古装戏大家也看多了,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比如你回去,在你父亲身边,你父亲今天要处理家庭的大事,你作为儿子在边上侍奉着,一样的。在公司里边,这个老板要完成一件大事,你站在老板的边上承侍老板,这是最初的侍奉,乃至到完成这个上师所交办的所要做的所有的事业。你比如说上师今天要出门,要到一个地方去结缘,那么你为了让上师能够顺利到达这个地方,你从生活上,从旅途的安排上,所有都提供方便,这就叫承事。乃至上师今天在讲课,底下很多人在听,作讲座,然后你准备法堂,来维持法堂的秩序。反正所有为了要促成这个事业的行为就叫做承事,理解这个承事的意思了吗?承事就是这样的,从最初的侍奉到最后圆满的完成每一件事,这叫承事。那也就说,通俗的讲,什么叫供养和承事上师呢?就是到师父身边养着师父侍奉着师父。然后随时听差,来协助师父做每一件事。所以能够供养师父,能够替师父做事。完了,这就叫供养承事。这是两种欢喜。 第三种欢喜叫修行。修行要想真正令自己欢喜,令上师欢喜,令十方诸佛欢喜,那么他必须如说修行,如说修行就是经典上说的依教奉行。那围绕着这个欢喜讲修行方面的,能够真正按照上师的要求去求法,去问法,去行法等等,凡是涉及到学佛修行上的所有的问题,只要能够如法,就会让上师欢喜,就是如法的去修行的意思。若一个弟子能够精进努力的如法行持,那么这个就会让上师非常的欢喜。上师如果欢喜,你在做令上师欢喜的事,你自己因为修行,内心清净解脱,你也会法喜充满,所以你自己也得到欢喜。你得到欢喜,你的佛法又传播出去,又令一切众生得到欢喜,那么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得到欢喜,那么诸佛就会欢喜,这个名为欢喜,叫做皆大欢喜。现在我大致理解啊,三欢喜指的就是三个方面的事。一个是供养,一个是承事,一个是修行。所以说真诚的进行财或物的供养,非常恭敬的身和语承事上师,非常如法的去奉行佛法,去修持,这三样东西能够令上师欢喜。令自己欢喜,令众生欢喜令诸佛欢喜。这名为三欢喜。 大家回答第五个问题的时候,应该结合《善恭敬经》进行回答。在《善恭敬经》里面对这三欢喜是怎么体现的。你举个列子来说明,比如说如何体现这个供养上的欢喜呢?我们知道在后面的几段,二十八到二十九段,专门提到了供养的欢喜,大家注意经典的表述,经典并没有用大篇幅具体的像前面说的承事和修行方面,就是请法啦,行持方面进行说。而是用了很特别的说法。而且很简要,虽然简要,但是细细的揣摩,就已经把这个说的很透彻了。所以大家去理解,为什么经典这么说?他举了很多列子,比如说把传法师父的名字写在纸上,荷担在背上,乃至如何如何用怎么样的音乐之具去供养,乃至最后说到无量无边的供养才能算得上是供养,他只是这样的语言方式在描述着,但是其中的含义,已经很透彻了。再清楚不过的点出来了。所以说在前面一大段,详细的讲到如何承事,如何如法的行持之后,再次点出三欢喜其中的供养欢喜,这篇《善恭敬经》就非常完整了,非常完整。 这《善恭敬经》越研究越清楚,我们特意为大家推荐这本《善恭敬经》,在三藏十二部中特意挑出这本经典,作为大家依止修行的依据经典,我们以前曾经倡导在中午时候房间里面读经,把《善恭敬经》就定位新的《慈宗三要》其中最重要的行持之王,当初是这么定的。用《心经》取代《瑜伽真实意品》,来显示境上面的法,境就是境界的境,因为佛法有境行果三,来表境,来表达法的境界,用《心经》代替《瑜伽真实意品》。是太虚大师定的慈宗三要,为什么定这个来作为境界上很当机的一个法要?大家认真学《瑜伽真实意品》就会知道,这个在智慧层面上,弥勒菩萨所著的《瑜伽师地论》,非常的详细,非常的容易理解,《瑜伽真实意品》正好是从里面抽出来的,也是最容易让我们从深度和广度上来理解的智慧般若。所以没有用《金刚经》,也没有用《心经》,用《真实瑜伽意品》,因为我们知道这个《瑜伽师地论》,后期的瑜伽行派和中观行派,大乘的两大行派他所阐述的都是佛陀的般若思想。就是对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对整个佛法的心要就是般若。因为意思很广大所以不翻译,用音来翻译。按我们今天来翻译来说可以说就是大智慧,所有的佛法智慧精华都在般若藏里面。这样来表达境,行是用《善恭敬经》来代替《瑜伽菩萨戒本》,《瑜伽菩萨戒》的广大行持,而成《慈宗三要》的行要。那为什么要用《善恭敬经》来代替呢,我们知道《善恭敬经》整本都在讲如何行持,而且非常具体的落实在师徒之间的关系上,这个是整个皈依佛法修行的核心。所以我们这次《皈依法要》外三篇的学习把这个《善恭敬经》内容定为最究竟的皈依,这是最究竟的皈依,真实了义。另外一个是果,果呢,太虚大师抉择是《上生经》做为末法时代众生最急方便,最当机的一个果证上的精要,所以我们没有改变。刚才说到慈宗三要把《善恭敬经》作为行之王,把《上生经》末法时代的果证之王。把《心经》作为行境,最高的般若之眼,行境之王。这在法义上没有区别的。刚才说到境行果三,给大家再稍微理解一下。 境就是讲境界,如果佛法的修行,我们不知道境界这个概念,那么到底修行修什么?到底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啊?因为整个学佛修行的过程就是提升境界的过程。我们皈依佛,最终要以佛陀为导师,达到佛陀这样的境界,所以佛的境界需要用三乘佛法来表述,大家理解这就是境的意思。所以我们对境的理解有多少,就直接关系到我们该怎么做,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境行果三是佛法学习三大纲要。大家不得不知啊。那么《心经》所讲的就是整个《金刚经》所讲的境界,也是六百多部般若经所阐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如来藏的境界。这个简略的说到这里。行,我们必须修行,才能证果。所以我们讲的这个皈依僧什么意思?皈依僧就是讲去修行,去净化自己。什么样子才是如法的修行净化自己呢?就是以佛作为导师,以佛法行持去改变自己,修行自己。这就是皈依僧的含义。这里理解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非常清楚了。 他指出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以什么作为导师,作为最终的依靠,答案是佛陀,为什么?因为佛陀达到究竟的觉悟,究竟的慈悲,究竟的解脱大雄力。这个佛陀的体性也可以用觉来表述,因为有了大觉自然就有了大悲大雄力。大悲大雄力的功德都是建立在大觉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会把佛作为大觉者,是一个彻底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我们讲的皈依佛,意思就是说,我一定把最圆满的佛陀,最圆满的大觉者作为我唯一的导师,除了这个导师之外,我不认其他导师,刚才有的同修说我只听佛的话,其他的一概不听,跟佛没关的,不是佛这条道的,我绝对不听。这才是皈依佛的意思。从内在来说皈依佛,因为佛是觉者。从外在来说,我要以外在的觉悟者做为我的导师,来点然我内在的心灯。皈依佛的意愿就是不断的追求觉,他是怎么体现的呢。从外相上来说,他是以究竟觉的佛作为导师来体现的。从内在来说,我自心要达到圆满证悟成佛。这就是外内的皈依。 |
慧月 发表于 2011/9/10 13:19:00
|
这个归依法,法是佛所宣扬,所证悟的法是唯一的真理,这个必须作为我要遵循的唯一的准则,我要走的唯一这条道路。我必须以法为道而其他任何非法的都不是我要走的道路,为什么他是非法,因为他不是佛所认可,不是佛大觉者提示的,这个就是标准。这个法是放之四海皆准,前生后世未来三世所贯穿的真理,无处不是真理,处处皆是真理,为什么他是这样,因为他是彻底觉悟的佛陀所说的。天上天下无如佛。这是归依法,归依法从内在来说,不断调正我们的身心,去除掉错误的知见,邪见,达到皈依正的目的。正就是法,法也名为正,佛既是觉,法即正。 那皈依僧怎么体现呢,僧我们知道清净为僧,那么清净的代表是什么?就是追随佛陀按佛法去修行,去净化自己者,那么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出家清净持戒的僧众,一种表法,从小乘来说,出家的比丘众他代表了清净离欲,去净化内心,达到解脱成就阿罗汉果,这样一个表法,那么以僧为皈依,我以僧成为同修道友,为道伴,成为以修行者为荣,成为佛的弟子,努力的修行佛法,来净化身心清除业障,显现佛性。这样的一种行持,一种皈依,就名为皈依僧。那么实际上,皈依佛法僧,给我们指明了引导者,指明了道路和应该有的行为,大家理解了吗?所以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非常清晰,那么皈依佛法僧三宝是一切佛弟子要遵循。不管你是大小乘还是显宗密宗,都一样要遵循。从外面上来说,所有人都是大觉者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都是遵循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个唯一的正道。都是按照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个唯一的正道去行持的弟子,所以这个名为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这样成立,就名为正真的佛弟子入了佛门。作为一个佛弟子他的心中必须树立这样一个人格。那么今生今世释迦牟尼佛,佛陀是我唯一的导师,那么这个佛法是我唯一的正道,僧是我唯一的行持,因为僧是真正的清净,那么这一生就是通过佛法僧三宝,对其皈依实现我自身的觉悟,觉正净者三,生命若想实现觉正净,必须通过皈依佛法僧来实现,所以理解这一点,而去做的,名为皈依者,名为佛弟子。 这是理解到这个层面才行。假如很多同修似是而非的理解,那绝对是错误的。比如说,有的同修理解皈依僧就理解为皈依僧人,他认为僧人是自己的师父,那么皈依僧就变成皈依师父,这是完全错误的。不是这样的,这理解是错误的。对三宝的理解,我们平时看到的教言,有的讲从住持三宝来说,有的从自性三宝的角度来讲,有的是从过去三宝的角度来讲,大家要知道他所说的内容不一样,但是我们今天学习完《皈依法要》外三篇,真正的了解这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对我们佛弟子来讲意味着什么,如果你连这个最起码的区分和意义都不知道,那么你就名为未学着,或者不善学者,你学习的东西是有偏差的,今天很多佛教徒都不知道这个道理。这是个事实,所以我们来学习皈依法要的意义就在这里。意义其实是非常重大。所以当你理解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所有的法,关于这方面的法要,你都会贯通。你觉得这个非常正常,通过这样学习以后,很多同修思路就打开了。他的脑袋里面,心里面就不再纠缠到底什么是皈依是皈依师父呢,还是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什么是佛教徒他不会乱七八糟的在脑子里面。他也具备了辨别内道和外道这个智慧眼。法眼,你要是明白了这个法,那么可以根据这个法去抉择,七觉支里面讲的择法菩提,就是能够抉择。那么你对外道内道就能抉择,那么佛教名为内道,非佛教名为外道。这是从面上去说,从内在的时候大家就会明白了,皈依佛法僧三宝,正确的以佛法僧三宝作为他的导师,道路和唯一的行为这个就名为内道。那他的问题就在于,就是如果他正确的了解了什么是佛法僧三宝,什么是皈依,那么内道和外道一目了然就区别开来。那当今世界上,形形色色各种流派,有旧的有新的,有假的有真的,你如何能辨别他是不是真正的佛教,是内道还是外道呢,那么用这个三皈依就可以进行辨别。那有很多同修,有很多老师说就是用四法印去辨别,用是不是心外求法还是心内求法去辨别,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不是这样的,所谓外道内道的辨别就从皈依三宝与否上去辨别。就可以了。所以皈依三宝者名为佛弟子,未皈依者名为门外,那为了慈悲的缘故呢在皈依以后所受持的戒律上,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有的同修的皈依也可以说是一种,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正信的皈依,他也可以实行结缘三归,那么结缘三皈最起码的一点是他得认可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大觉者是我唯一的导师,是最高的导师 ,他起码得认可这个。如果他这点都不能认可,那么结缘三皈也实现不了。从结缘三皈角度来讲,最起码他得认可这个佛的经典,就是佛所传的法是最高的,是最正确的法。最起码他认可,如果按照佛的这些经典,佛陀的教法的去修行的这些人,他是最尊贵的,这种行为是最伟大的,他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也实现不了结缘三皈。 所以我们有一些同修,虽然名义上皈依了佛门,可是他对佛法僧三宝起码的信念,他甚至还不如一个现在甚至还没有去做皈依仪式,但是内心里已经对佛法僧三宝建立信仰的人,原因就在这里。那如果很多同修认为我还不能建立这样皈依的人格,那么这个只能说你现在还处在堕落三恶道的危险中。经典告诉我们皈依三宝可以免于下道之怖畏。为什么呢?因为你皈依以后,即使你违破了大小内密这样的戒律,比如说小乘的别解脱戒,大乘的菩萨戒,密乘的依止戒,你即使违破了这样的戒律,如果你没有违背三皈依。三皈依能够清净。那么你还是能从恶道中解脱出来,什么意思呢?即使你因为破戒的恶报要堕落地狱,那他地狱之报受完之后,他依然可以解脱出轮回。他能够从三恶道中把你救拔出来。那我们之所以能出离三恶道,那就是皈依的力量。 所以你看佛陀在世的时候,他有一位侍者叫善星比丘,善星比丘曾经在阿难尊者之前来侍奉佛祖,做佛祖的侍者,也侍奉了二十多年,但是始终对他的师父,释迦牟尼佛没有生起清净的信心。在他的心目中总觉得这个师父,有点装模作样,不是那么了不起的。虽然说善星比丘他天天跟在佛陀身边,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而且他的禅定功夫也很高,甚至达到了色界的第四禅天功夫,但是他依然没有悟道,违背了根本的师道,所以善星比丘正如释迦牟尼佛所预言的,在最后时刻堕落到饿鬼道中。就在他堕落的时候他后悔了,这个时候他相信佛陀所说的了,佛陀这个时候现身为他说法,也只是告诉他受持三皈依。也只有通过三皈依的力量才能把善星比丘从堕落恶道这个果报里拯救出来。 所以三皈依是解脱轮回的力量。而且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了皈依,他就根本不具足力量。那么如果有了皈依,皈依如果坚定的不破,那么即使你违破了三乘戒律,但是你根本的见没有破。所以为什么经典里面说,认可破戒不能破见。一个哪怕是违破三乘戒律的一个出家人,但是如果他具有皈依的正见,那么他依然是可以作为依祜的,他依然是有拯救众生出轮回的功德。这就是为什么经典里面这么强调三宝功德,那么我们要去明白三宝恩,去理解这个,这个确实去比理解父母之恩,理解众生之恩,理解国王国土之恩要难一点。我们知道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那么这个四重恩指的第一重就是指父母之恩,第二重就是众生之恩,第三重就是国王恩也叫国土恩,国家恩,第四重就是三宝恩也叫师恩,这个师是指三宝之师,是上师恩。把三宝恩排在最后一个,说明恩情的了解不是那么容易的,反过来讲一个人如果连父母恩都不知道,都没有感恩戴德啊,养育自己的父母。那这个人会知道什么,什么都不会了解什么也不知道,百善孝为先,他连最世俗的最起码的孝心都没有,那么这个人决定不能进入佛道,好了,父母的恩知道了,进一步讲众生的恩,父母之外的很多众生对我们都是有恩德的,你会不会了解,好了,就算你了解了周围众生的这个恩。那么这个国家,这个国王他是有恩的,因为我们人类的社会,因为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种族他自然而然的形成不同的国度,所谓的国度就是大家共同在一起形成这个圈圈,我们现在叫政府,叫国家等等,在古代的时候,叫部落不管怎么说,统统称为国土。大家因为一种共业在一块。那么国有国主, 都有人去管理这个国家,去保护这个国家,去保护这个群体,那么这就叫国王恩,你了解不了解,按今天的社会来讲,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这都属于国土恩这个之列,这个就更难了解,因为我们平常社会上你看很多人骂骂咧咧的,根本很难体会到这么遥远的这个在皇宫里的帝王对我还有什么恩?举个例子就是这样。 所以不好理解,然后再进一步三宝的恩更难了解,今天的社会有多少人能认识三宝?明白三宝的恩。那更难了解,也就是说前面三重恩都尚且不能了解,都不能感恩戴德,那又如何理解三宝恩。那么这是俗谛和真谛,也就是说佛法和世俗法本身具备相连的关系。好,整本《善恭敬经》为什么变成《归依法要》最究竟的皈依呢?这里面的深意大家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如果你真实的学习完《皈依法要》外三篇,那么对照一下自己,你就发现你原来的学佛到底是什么,现在的学佛到底又是什么?那么你要是能明白这个,然后在平常的行为中体现出来,这个变成你内在的一种人格,那么我们所说的一种贤善的人格就建立了。那么这样的一种人,他具备法器,他能够懂得听闻佛法,他也能够开始进入修行,有修行的人格。我们在皈依锻炼讲到有三种人格的圆满,一个是贤善人格,一个是闻法认知人格,一个是修行的人格,那么看到没有,认知的人格和修行的人格也是建立在贤善的人格基础上,那么我们佛法的皈依锻炼里,这种贤善的人格,最终落实到三皈依。落实到皈依上,所以说归依法要他提纲挈领,这是我们真正的进入学佛修行他必经之路。那我们通过这样的学习。来衡量下各位同修现在的见地,那就可以很清楚的区分了,区分哪些同修他是可以受法,可以走上正道的,哪些同修现在还不行,就是如果你皈依的基础打不好,那么就是你学了很多法那是没有用的。就是你会些功夫也是白搭的,因为你认真的学习以后, 这个皈依他是整个佛法的关键,所有的佛法他离不开皈依,所有的佛法就是戒定慧三学,那戒定慧三学解脱道,在修行的层面上来说,他都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那么从戒律的受持,你受持居士五戒十戒还有八关斋戒他也必须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乃至你受持出家沙弥戒比丘戒,他也是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乃至你发心求佛果,受大乘菩萨戒也是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密乘的十四根本戒还是说相关的依止的戒律,他也是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从整个戒学来说,戒学是整个佛法的根基,那么皈依又是整个戒学的根基,那他的地位可想而知了,有了这个戒学,有了一定这个戒律的行持,有这个次第,那才能进入禅定的修行,禅定修行和智慧的修行不可分,也是有次第的。那么戒定慧三学,才能进入众生的心中,那么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是不管什么法门,不管什么宗派他所共同追求的这条道路。所以今天就这个机会考一考一些同修前段时间的学习。 今天的考试先到这里,根据我的观察,一些同修的学习,起码来说有认真去参与学习的。起码在他的心中建立一个这样的概念,就是说他概念上懂了,他现在不会把皈依佛法僧和皈依师割裂开。他现在开始认识到了,这个佛法行持他是有次第性的,他的关键在哪里,他多多少少他了解了。虽然说有些同修了解的并不透彻,但是站在他的那个层面,他算是一脚踏进来了,所以对这个皈依法要的学习他非常有必要。那么这次国庆来,进行传法,传法我已经告诉过大家,按照三个层次进行传,第一个法类传的就是是人生安乐法。他就会告诉你如何进入修行,你如何处理你的家庭,如何处理你的工作。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平常去调整自己的身心,站在人生生活的层面,怎样获得人生安乐的角度告诉你怎么修行,第二类的给你传出离世间的解脱法,如何修持解脱法。第三类就是如何证悟证果,传禅密心法。那基本上按照这个模式来做,每一年都会做。为什么说现在一年一度只集中在国庆法会,这个是有道理的。今天也跟大家再明确的说一下,在我们这个法系里面。一年一度的国庆是真正传法的时间,在国庆的传法当中,根无大小各得所需。那对有的同修来讲,如果真正今生想实现今生解脱,起码有一步就是《皈依法要》他要完成。那么皈依法要到最后就是《善恭敬经》,《善恭敬经》到最后就是对传法上师的三欢喜,那么三欢喜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哪怕师在遥远的千里万里以外,我也不顾一切的去追寻,那么远道求师,远道求法,这个对很多同修来说是一个关卡,如果你到现在尚且还没有生起这样的心而尝试这去做这样的行为,那么你在依止的过程当中,你还是很肤浅的。所以这种远道而来去求法,来清净依止供养,无形是对不同根基修行的一种考验,他的意义非同凡响。 我们说过,我们所有假的东西是不需要存在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这个是修行路上一点都容不得商量的东西,在修行的要求上我们是相当严格的,什么叫对修行要求很严格?就是绝对不让虚假的东西来代替真实的东西。从行为上来说,比如说这个法的获得,你就必须生起这种渴仰心,你在行为上必须作出这种行为,然后我才能为你讲这种法,假如你的行为上没有做出这种程度,你的发心上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我一定一定不会给你讲这个法,那么你一定一定不会得不到这个法。这就叫做一点假的都没有,这在修行上绝对是这么严格的。他一点都不跟你商量的。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他所理解的法都不同,在我们整个的教法里面呢,我已经很清楚的把大家划分为三个块。今天再跟大家提一下,第一块是结缘,结缘就是说一个师父与一切有缘者结缘。只要有缘将来必能种下解脱之因。那么如何与众生结缘,这个形式不定,千差万别,什么样的都有,这个属于结缘这一块。另外一块解脱,什么叫解脱,解脱就是让这一个众生进入到,今生今世进入到修行解脱的这个门道里去,是一个依止修行的过程,让他入这个门,让他入这个解脱之门,能够堪受持解脱之法,通过这个解脱之法的修持,他今生可以解脱可以证果。这是第二类,解脱类。那么第三类是弘法类,要在今生因缘当中实现到弘法利益,这个涉及到弘法的事业。要想进入这个领域,真正的弘法的领域,这个是建立在前面的结缘和解脱修法的基础上。第三类是弘法类。今生今世有三件大事,一个入缘分之门,一个是入解脱之门,一个是入弘法之门。好了,就给大家说到这里。今天就作为归依法要这个学习的总结考试。时间的关系也能一一作答。那么剩下没有作答的同修,和已经作答的同修可以通过论坛,我们的论坛再进行跟帖。在专门的帖里面跟帖。 |
慧月 发表于 2011/9/10 13:19:00
|
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论坛。最近这个道弘呢把这个网站的一些功能做了一些调整,但是网站还是没有调好,那我们来说一下我们学习的论坛,论坛里面提供什么呢?第一类就是法务信息类,大家要关注。 第二类就是网上学习班,以前叫网上学堂,网上学习班的内容大家要关注,就是我们在网络利用论坛,利用群,利用语音房间开展网络的学习,那么这个网络上的学习他具有个很大的作用,一个是为我们道场中的修行,提供辅助和前行准备,另外网络的学习又可以锻炼我们每个人,可以实现互相之间的沟通。网络又是我们交流的平台,联络的平台,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窗口,可以作为我们道场中实际修行的辅助和前行准备。所以大家要关注这个网上学习班。上网来,其他事情先放下,你起码上网的时候都要点击,都要看一下查阅一下这个论坛网页上有什么新的东西。这是我们对皈依同修起码的要求。像有的同修上网也不知道在干什么。什么都看,什么都学,就是没有在自己的网站上打开好好的看一看,结果连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还在背后一直问别人,这点就差很远了。 第三个道场巡礼。道场巡礼就是把我们现在,师父在各个不同道场进行弘法,各个不同的修法修行道场他的一些活动,通过我们的一些同修自发的发一些帖啊。做一些介绍,大家也可以好好的去浏览一下。可以增强我们自己修行的道心,浏览这些内容,也是皈依僧的具体的体现,说明你的心是在修行上,你是把大家作为同修道友,并没有离开这个修行的团队。 下面是“我的法脉”和“我的资料”“我的开示”等等,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论坛网站还包括网站,我现在把他做成我个人的一个小小的网站,所以个根据博客都称为我的,我的,这是一些习惯的说法,我们网站规模很小,也没有说做很多,比方说一些佛教新闻,还有很多法典啊,我们并没有做这个收集工作,我么网站纯粹就是一个学修网站。最多也就是在网上礼佛上,满足一些同修通过网络上网,通过电脑的技术献献花,祈祷祈祷,网站上发布的消息也是我们道场的一些法务消息,所以我们这个是一个小小的网站。“我的法脉”这一篇在完善,就是让大家了解我们继承的是什么法脉,而我们所要流传的又是什么样的法脉。 下面参考资料的一些内容大家可以去学学,作为辅助参考学习,比方一些名词概念了,收集在那里的法要,但是要知道这些都作为大家有空的时候去看。作为辅助参考学习。大家的主题还是按照师父说的这样,从皈依一步步学上去,既然想学佛法,千万千万不要带选择性的学法,因为法其实没有高和低。不管这个时候是讲到皈依,还是讲到出离心,还是讲到具体的禅修,还是讲到禅密心法的辩证等。就些不管说到什么内容,都是你要学习的东西。凡是你有不明白的就是你要学习的东西,所以大家认知佛法的人格需要好好的去培养,有很多同修的这种见解和行为本身就在障碍自己走向学佛修行。那么整个清除这个障碍。就是一从思想上调整,拨乱反正,一个是行为上改变去修行,只有这个办法。这正是我们要做的事。然后“我的开示”里面汇集了很多,从过去积累的开示内容。开示有随便的方式,有专门的开示,也有一些讲课的文字记录,不断的在上面有时间我都会修正一下,在修订。有些内容大家也不急着去转载,其实你只要有时候把师父讲的这个法语精要用一种方式制作一下,介绍一下,让一些同修认知一下就好了。你自己好好的学习很重要,这个开示里面有些内容大家一时半会也看不懂,这个没关系。比方说有的写的一些禅诗偈语,一些诗词,有很多同修从跟帖上看,有的同修几乎是不知所云。但每个人以他自己的理解,理解一部分呢,这个可以留在那里慢慢的参详,这个并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大家一定要明确,还有里面引用的一些修法仪轨,还有引用一些大德的文章,大家仅供参考,不要把心思花在如何具体的如何如何。因为我们始终以给大家定的这个学习,按照瑜伽概论的次第学习为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含摄在这个瑜伽概论里所说的四层瑜伽的法要上。所以不必另外的寻求其他的东西。 下面网站事物是一些同修,一些管理同修用的东西,这个不提了。这个论坛很显然跟我们有切身关系,大家要好好利用。我刚才也把这些内容说清楚了,具体有一下比方说告弟子书,大家不得不看。我们网站上还包括如何去了解师父,如何去走上依止的路,我们都有相关的资料,大家可以寻求自度度他的工作。好了今天十点半了,我就讲的这里。 今天这个学习就到此为止,下面大家将这五个问题进行跟帖,这五个问题非常重要,他把你前面学习的可以在这个五个问题直截了当的体现出来,你必须如实的努力思考,进行作答。如果你感觉现在回答这五个问题有些困难,那么你赶快回头把《归依法要》外三篇再细细的学习。比方说其中有这个文字不懂的地方,意思不明确的地方赶快来问。刚才很多同修讲到什么叫请法,有的同修居然说不知道什么是请法。这个说对了,他确实不知道什么是请法。他连请法都不知道,请法就叫请法,来请这个法,来请师父讲法,那你自己去想一想,该怎么去请法,请法该做到什么,请的是什么法?确实他不知道。所以平常你根本看不到他这个行为,就这么简单。所以说你这个讲的东西,比方说现在叫大家不论在道场上,还是网络上都要学习《皈依法要》三篇,所以凡是涉及到《归依法要》三篇的内容,你有不解之处,你有问题可以来问。你哪怕说你什么情况都没有,你哪怕说今天坐下来来说,师父,请您给我做些开示吧,你不要只是有一种莫名其妙。不知哪里来的问题向我提问,也不要指定我为你讲什么,你只是很真诚的,就像《善恭敬经》里面讲的那样。你看《善恭敬经》里面讲的要去承事师父,然后呢,如果今天要师父给你讲什么法,那就把以前师父教给你的东西再诵一遍,因为出家很简单,出家可以以经典作为学习的内容,你完全可以以经典为纲要,比方说《皈依法要》为纲要,你复述一遍,什么什么地方我不知道,《善恭敬经》告诉你怎么开示,先诵所得,然后开示,这些佛陀非常清楚的告诉你怎么做,所以有些同修说不知道怎么做,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或者你根本没想怎么做。 其实就那么简单,比方说你见到你远道拜见师父而来,虽然你嘴巴说的很好,虽然你跟别人其他同修介绍的很好,当你面对你的师父的时候,你会不会很自然的去磕头呢,你会不会很自然的想着去供养他去承事他呢?如果你面对师父,你这些行为都做不出来,那只能证明你学了白学,学的东西根本就不在你的心中,他就这么简单的东西。他也不用问该怎么做,他不需要问这个东西,他只是一种表达而已。他自然而然就会表达出来,这个是不需要去探讨的。 这个也不需要探讨我究竟怎么样才算恭敬,没有这个说法。你看《善恭敬经》里面他只讲具体的东西,你该注意什么,他并没有说你这么做的时候该怎么做才叫恭敬。你看《善恭敬经》里面有没有告诉,你说是左手供养还是右手供养,是用眼药水去供养,还是用一袋米去供养?有没有讲这个问题啊,请问大家有没有讲啊?你不要说经典没讲,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可是经典上讲了,经典上什么都讲了,有的东西根本不用讲。讲他干什么啊?因为其实他不知道供养什么意思,如果知道供养是什么意思了,那供养是很正常的,自然而然的行为的话,那哪来的我不知道怎么供养的说法呢,不存在的,绝对不存在的。 所以大家学法不是学成教条,因为这个经书上所讲,每一句话,每一个法要,每一个法门都很具体,他是可以操作的,没有一个不能操作的东西。你看虽然《善恭敬经》他举的列子,举得是出家的沙弥,出家人的弟子他是如何侍奉他的出家师父。但是你不能说那个是讲出家人的,我在家的弟子不知道怎么做?再说我在家的弟子总不能跟出家人那样,再说我又天天不在师父身边,我怎么做到《善恭敬经》里面做到的?你不能这样讲,为什么,他以这个为列子,他包罗万象你掌握了他的精髓,你理解了他为什么这么做。那么你自己平常不就知道怎么做了吗?你不能说那个是出家人做的,那废话吗,你可以举一反三,你就不会这么执着了,你说哎呀这个师父洗碗。比方说现在法会共修了,大家说《善恭敬经》里讲了要给师父洗碗,那好了这有五十个人打坐,那快到中午的时候,吃完饭时间了,那上师一吃完大家都抢过来洗碗吗?假如说师父说不用你们洗,那大家就不要洗,因为佛陀曾经有定不要大家给他自己来洗碗。那你这不是教条主义吗?《善恭敬经》说的又不是这个意思,你干嘛非得钻这个牛角尖呢。 这个供养承事和修行,这个是非常广大的,每一个当下都有很多很多需要你去做的,可以做的事。你只要把你身边能做的,你只要努力去做就对了,你非得执着这个干嘛,你懂我这个意思吗?比方说你磕头就表达一种恭敬的,一种至诚的敬仰 ,也是一种礼节,那你一直研究这个磕头该怎么磕干什么?然后你磕完头,你还一直说明我不懂佛法,规矩啊,不懂得礼节,你干嘛一直说明啊。因为你一直说明你不懂,这个并不是你今天看到师父要去表达敬意的说法,这种思维和你要去表达敬意毫无关系。所以说你何苦去跟人家研究该怎么磕,该怎么弄才好呢。明白这个概念么?很简单的东西啊。你比如说我要去供养这个师父,那我到底是供养10块好呢,还是供养20块好,还是供养50块好呢。然后你到处去问别人,这个需要问么,很简单的一个东西,你今天见到这个师父我应该供养,我供养个50块好不好?那过后你觉得哎呀,50块太少了,下面机会多了,你还可以供养500块,你觉得500块太少,你可以供养5万块。5万块太少,你觉得我还有钱,我供养50万也可以啊,为什么不可以呢。经书上说的很清楚啊,你如果真的把他当作传法的师父,今生解脱的师父,那你供养三宝,供养师父,那无量的供养去供养那才算供养,那又怕多和少干什么呢。所以根本不存在你要不要去问多少的问题,那更不要去问了,你到底是放在头顶上供养还是放在脚底下供养。因为他整个原则就是恭敬,才叫供吗。有用才叫养吗。那好了,大家都知道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那有钱是什么?这话怎么说的? 这说明钱是很有用的,你不能说是这钱没用。有用的能滋养的那不叫养吗?好了,你返回来说,他说我不行,我供养这个师父万一他有这么多供养他堕落了怎么办?所以为了使师父不堕落我不能供养,天那,佛陀没有说过,这样来决定要供养不供养,这个师父堕落了跟供养有什么关系啊?毫无关系。一个人的堕落跟有没有供养有什么关系,他今天不用你的供养堕落,他可以用其他人的供养堕落啊。既然你觉得他会堕落,那你去供养他做什么呢?佛叫我们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三宝,佛是什么很清楚,法是什么也很清楚,那僧指的是什么呢?僧也很清楚啊,在《十地经》里面讲的很清楚,菩萨僧,声闻僧,持戒比丘僧,乃至正见比丘僧,这是个人。那集体上来说,四个乃至四个以上,成为众,三个以上成为众,这个僧团,持清净戒律的比丘僧,那么团体供僧很简单,比方说寺院有三个比丘,有四个比丘,那我轮流供养,今天请这个比丘一来供养,明天请这个比丘二来供养,寺院里面他按照次第轮流供养。也是一种供养,经典上都有的,他供养的是这个团队。你供养这个人,一个个体,那你是把他当做菩萨来供养?像文殊,弥勒,地藏这样的菩萨来供养啊?还是把他当作舍利弗,目犍连尊者这样的罗汉来供养呢?还是你把他当作一个绝对具有正见的清净比丘僧来供养?佛陀说过这个是最低僧宝的标准。那其他的只能说是滥厕僧伦,我们自己在受戒的时候,我们自己都会讲滥厕僧伦,就是滥竽充数,自己惭愧。实在是够不上僧的行列啊。现在大家都误以为我们是僧宝。当你去供养僧的时候,你心中就生起一个对方是僧,是佛陀的圣贤弟子,是这样一个概念。既然有这个概念供养了,你还担心什么,所以你这个供养的心就不清净,你以不清净的心去供养,果报也不清净,功德大打折扣,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 承事也很简单,承事是让上师欢喜的,你做事总是不让上师欢喜,那这个能叫承事吗?这不一回事,讲到修行他就是这么严格,他就是是通过依止师父实现的。有的同修说现在我还不知道,那你可能就处在跟上师结缘的阶段,上师与你结缘,那不一定啊,那不是上师的真面目,今天要告诉你这一点。上师不是这个真面目,上师的真正的面目就是今生有缘摄受你而解脱成就,超离世间的轮回的痛苦,在内心里去打破你执着为我的无明,在你的心地上用佛法帮你断除烦恼,得到解脱,获得这个力量,这是上师的真正本意,本来面目,你在结缘阶段可能有各种原因跟上师结缘,但是这个缘有没有正,不知道。这个缘正不正在于有没有生起对上师三宝的信心。那这个信心如果存在,就可以使你走上解脱之路。假如这个信心不在,或因为其他原因与上师结缘,或贪图上师的名义上的东西,有的人是为了名闻利养而与上师结缘,他内心里丝毫没有上师是真正带我解脱者,没有法上的因缘。还未处在皈依阶段,即使名义上是上师的弟子有法号,但实际上并没有皈依。大家要明确这一点。如果真正的皈依了那就是解脱,上师会传授你解脱的之法。解脱之法有小乘法,有大乘法,有密乘法。三乘的法要就会在这里显现出来。甚至上师不会给传你人天乘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天乘法依然是打基础,仍然是个结缘,不是三乘解脱要。 这些道理必须要明确,现在讲这些,从基础上开始学和修,目的是让大家去除一些虚假的东西,我的任务就是帮你理清前进的道路。什么地方是对的什么地方是不对的,你现正走着不要往前跑,你是处在一楼还是二楼,所以你跟着上师修行你必须时刻去明白这个,所以你跟上师之间本来就存在师徒关系,有任何疑问你本来就要需求上师帮你解开,你本来就要时时刻刻的去理解上师传给你的法,你本来就不断的去承事供养上师。来依照上师的教言修行,如果你还没与上师建立这种师徒关系,那你还是结缘,我把大家形象的称为结缘,什么叫结缘,结缘是因为某种缘而结在一起,名为结缘。 为了理解这个结缘就很简单。比如世俗我们都有一个家庭,那你为什么会和这个人成立一个家庭,这个也是你结缘结来的。但是成立一个家最终是什么目的呢?是得到今生的幸福吗?还是因为这个家而束缚着你走向今生的解脱。这个就不好说了,结缘到底结到哪去,这很难说。上师如何与你结缘,你如何与上师结缘,这个除了前世的业力。什么叫前世的业力,你过去生中本身就跟上师结过缘,那今生就有这个果报,就有缘相会。那还有上师如何与你方便结缘,你如何因为某种原因而与上师结缘,那么如何把这些缘最终导至佛道,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所结缘的这个上师他是有菩提心的,他有发心的,他有愿力的,他愿以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的。他有度你之愿,所以你以这样的上师结缘啊,最终毕竟会导致你走上去。但是你与上师结缘这个过程中,这有个过程了,你假如与上师结缘,你没有把上师当作是上师。你可能会在上师面前造业,在上师面前造业,进行诋毁轻慢等等,这个业造下去以后,就会延缓你解脱的路,你就有业障了,上师再拉你也拉不懂,因为你很重,业障深重,上师度你也没法度,那么将来能不能得度,一定能得度,因为你跟上师有缘,但什么时候得度谁也不知道。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要学习依止法,要逐步把对上师的情依止转为法依止。众生如果没有情是绝对不会走在一块。如果你不喜欢你这上师,你一定一定不会跟他有缘,你们大家都知道,我如果不喜欢这个人我都不待见。我唯有喜欢,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我喜欢有贪爱。我才会接近他,所以这个时候必然是一种情依止,所以佛法上讲的很清楚。他没有什么好回避的。那么情依止他以情为驱动力,他并不是以法为驱动力。所以他必须转为法依止,情依止转为法依止的过程当中,这个就是我们今生跟随上师能不能走向解脱的最关键的地方。 前面说过与上师有缘都是很大的福报,若在上师面前生起一念恭敬心,一念执着有缘的心,都是未来能不能得度,若不能实现情依止和法依止的转换。那么今生想实现解脱那还是不可能的,你虽然与上师有缘,你今生可能是上师的弟子,来世可能成为上师跟前的一条小狗,因为愚痴造业的缘故所以你的果报是畜生,因为这个畜生因为跟上师有缘的缘故,所以变成上师身边的一个畜生。上师身边的一只狗能有什么功德呢,他没有功德,他还只能算是一种有缘,他还是一种堕落,为什么,在佛经里面告诉我们,真正只有人道才容易皈依受戒修行解脱,在佛经当中像畜生道或其他鬼道的众生他都是因为听了佛法以后获得人天之报,然后再来听佛陀闻法而证果的。只能有一定的福报他能跟人一样听闻佛法修行而解脱。你来世变成上师身边的一条狗,那有什么意义呢?毫无意义的一件事,那是今生的一种错失,是一种堕落,你为什么变成上师身边一只狗啊,你或者变成上师身边的一个首座大弟子也好啊,或者你修行再精进一点,来世的时候你作上师的上师吧,我与你互为师徒关系,你来度我吧,你传法给我也行啊,你干嘛成为上师身边的一只狗呢?这说的就是因果。 在依止的过程中你必须从情依止转为法依止,要知道情依止和法依止他两个几乎是同时存在的,我们说的情依止和法依止,从情的角度讲。只要指的是世俗的贪爱之情,和世俗的贪嗔痴三种感情,情依止从反过来讲,法依止必须有情依止作为保障,我们不是指世俗之情,说明情依止,在情层面上有个升华,我今天就特意再给大家说一下,这个情层面的升华和法层面的提升,情依止和法依止他是有层次的。我们说情依止,最低的一个情,就我们世俗说的欲望,感官之欲望,就是世俗的欲望。就是人跟畜生没什么差别,好吃他就贪吃,碰着舒服他就觉得舒服,自我享乐,这个就是欲望。对世间的名闻利养,产生一种直接的欲望,这是最低的一个情,严格来讲还谈不上情的层面,作为人的境界把他叫做欲。如果这个欲望再高一点,就是感情。我们平常说的人有感情,重情重义的人比一个畜生只懂得索取,只懂得享乐的人,自私的人,那是有差别的。这就提升了。从物质上直接的欲望升华到情感上的。这个成为情的一种升华,我们人类的情感活动的中心在人体的中部,在心口心脏附近,那身体的欲望他代表的是在腹部,是在下面的欲望,那再往深的的一步就可以到达眉心,可以到达上层的,与天地与阳刚结合的这个境界,这个可以从情感的层次升华为慈悲的层次。我们平常可以讲从欲升华到爱,从爱升华为慈悲。他有这三级的欲望层面,所以当我们的心,我们可以把他称为身心灵三层境界,身很容易了解,是身体的欲望。心,跟人类的情感有关系。所以说当你感动的时候,一你的身体感动,如果你对身体的欲望不能自控,那这样的人很脆弱。第二是情感内心的感动,我们说心感到痛,心会激动会感动,这就是情感,如果情感不能控制,无法掌握,随他而去,那感情是脆弱的。再往上说是灵的层面,心灵的层面,灵的层面他是一种更高的层面,对有的人来说他一辈子都没有发现这个身心灵,灵的层次,就是说这个人没有灵性,他根本不知到什么叫境界。什么叫做比身体欲望情感更高的东西,他不知道。那么实际上这三个也可以对应着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他可以以三个哪一个为主为来进行对应。在欲界他同样可以在身心灵三个层面上,进行层次的对应。那么佛经上讲的很清楚,这个十善业,修行十善业,身口意十善,有下品,中品,上品。那也可以分为欲界的下品,中品,上品,色界的下品,中品,上品,无色界的下品,中品,上品。都可以这么区分,不管你怎么区分,他是有层次的。这是情方面,今天讲的很详细。 那法上面也是有层次的,皈依也是有层次的,最早的皈依就认佛,认法,认僧,再进一步他知道要依止师父学习,再进一步他知道师父与我若合一即为佛 。他能知道深密的意思,他也是有层次的。在法的皈依上,受持的戒律也有高低,先受持这样的戒律,再受持更高的戒律,然后再受持更高的戒律,这是法上的层次。刚才讲过情依止和法依止他是相辅相成,他也是不断提升不断转换的过程。 我们在道前基础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就是说认识到人生三世因果,一个是认识到三宝的功德,一个是认识到修行的次第,这三方面的内容大家需要不断的闻思,不断的去感受,他非常重要,一个人他只要对今生的人生的三世因果搞不清楚。他就对眼前发生的东西他不知道好坏对错善恶,这个人就是愚痴迷茫的人,他就很危险,一个人他对三宝的功德没有认知不了解,那他的心就不会处在皈依中,那他人生就缺少,就没有这个向上的力量,他就不出在修行中。一个人如果对修行的次第,从终点到起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忙无所知,他现在所做的所有一起就方向不对。他的修行也是很盲目的。那么学习也是很盲目的,所以这三者是道前基础,必须围绕这三条个主线去理解。大家平时的修行学习都是围绕这三条主线展开的。大家要深入去理解,不是简单的去理解,为什么让你了解三世因果。我跟大家讲过,知道人生三世因果你就知道现在碰到的东西为什么产生的,你这么做将来会导致什么因果,知道善恶因果。你知道第二点,知道三宝的功德非常重要,我们前面讲到境行果。你认识到多少的境,你就能修持到多少的法。你对三宝的功德了解多少,你的身心就可能趋向多少。我们平常所看的所了解的都是为了了解这个。好,第三个修行的次第,你知道多少修行的次第,你知道从最初到最后这样一个过程,他了解到多少,你的行为方向就不会偏离,就会走在依止修行的道路上。好了就是这样,这三个。我今天是一股脑的从头到位的把现在国庆马上要进入的法会就讲到这,今天大家能听的这个二十几位同修,不知道能听多少,算是有缘者,希望大家在国庆的时候,能够积累好资粮,带好你的资粮来到道场来,咱们那个时候再见面。
弟子慧月录音整理稿 |
[论坛小贴士]: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