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关于持戒的专文——持戒功德与犯戒过失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2  浏览数:3854  最后更新:2011/9/3 14:47:00 by 觉梦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11/9/3 12:03: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关于持戒的专文——持戒功德与犯戒过失

虚云老和尚讲述:持戒功德与犯戒过失
甲、序言
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逆的罪恶,如防流水,似护眼珠,滋长善法,是名戒义。大集月
义经说:‘诸仁者;离欲义是戒义,解脱义是戒义,休息义是戒义,尽义是戒义,灭义是戒义,此诸句义,名
为戒义。’释尊将涅槃的时候,阿难请问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去世后以何为师?佛说:‘以戒为师’,所以
我们佛弟子,能持戒律,方有导师,若无戒行,等于无师传!但是佛教律藏中,关于律学的戒相很多,有在家
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等,出家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广见经
律,总之皆以五戒为根本。吾人果能基本五戒持得清净,其他枝末就易持了。
乙、持戒的功德
一、总论
世俗所说:‘受戒容易持戒难!’确是有理。但亦在我们的善根有浅深,信心有无的关系?若果佛弟子戒律严
净,谁不敬仰?诸佛菩萨,尚为护念,何况天龙鬼神及人?真如炉中旃檀,妙香普薰,所谓戒香、定香、慧香
、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五分法身的果香,也是从因地修戒得来的;如戒香经云:‘佛告阿难,世有众香,
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千方,咸皆称赞,诸魔远离。’如长阿含经
说:持戒有五种功德: 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
,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四分律说持戒十种功德:
1、满足志愿,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愿,无不满足。
2、如佛所学,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能坚持戒,是亦如佛所学。
3、智者不毁,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
4、不退誓愿,坚持禁戒,求证菩提,誓愿精进,得不退转。
5、安住正行,坚持禁戒,三业清净,而于正行,安住不舍。
6、弃舍生死,受持禁戒,则无杀盗等业,能出离生死,永脱轮迥之苦。
7、慕乐涅槃,坚持禁戒,绝诸妄想,故能厌生死苦,慕涅槃乐。
8、得无厘心,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皆悉解脱,无厘缚患。
9、得胜三昧,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超证有漏。
10、不乏信财,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不匮。
大集贤护经云:出家之人,当先护持清净戒行,戒行清净,则能获得现前三昧,成就无上菩提。
四天王经云:四天神王,每月以六齐日观察人善恶,以启帝释,若持戒人帝释即喜,敕诸善神拥护是人,随戒
多少,若持一戒,令五神护之,五戒具者,令二十五神护之,是人生得安隐,死生天上。前来总说持戒功德竟

二、别说
‘五戒’就是第一不杀生、仁;第二不偷盗、义;第三不邪淫、礼;第四不妄语、信;第五不饮酒、智;佛教
五戒,就是儒教五常,思之容易知道。
1、持不杀戒的功德
大乘以不杀戒为首,淫戒次之。小乘以淫戒在先,杀戒居次,厌离生死,必须断淫欲故。菩萨利生为事业,宏
法是家务,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普度九法界众生,皆成佛界,开显有情的自性,本来平等,由是杀一条性命
,就是杀未来诸佛,过去父母;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此受生,故六
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尔杀尔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这里所讲‘男女’通指六道皆有男女故。心
地观经中有报众生恩,指近说飞禽走兽,羽毛麟甲,就远说六趣四生,此等众生,从无始来互为父母兄弟姐妹
夫妻儿女,但今妀头换面,睹面不识!由是不但不知报恩,并且互为杀害,背恩亡义,真可怜悯!如莲池大师
戒杀放生文说:‘生养不得杀生,死亡不得杀生,结婚不得杀生,祝寿不得杀生,宴客不得杀生,祭鬼神不得
杀生!’详看放生文可知了。地藏经说:‘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三世因果经说:‘今生长寿为何因
?前世戒杀放生人’所以不杀生的功德,就能感无病长寿和众生有缘,及世界和平等报,下再引诸经论作证:
(一)罪福报应经说: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喜杀生者,后生水上浮游也,朝生暮死。
(二)正法念经说:若先世有杀生业,寿命短促,疾速命终。
(三)毗娑沙论说:若人持不杀戒,于未来世决定不逢刀兵灾劫。
(四)楞伽经说:诸恶罗刹,闻佛说法,悉舍恶心,止不食肉,递相劝发菩提之心,护众生命,过护自身。
(五)大庄严论说:有数比丘旷野中行,为贼所掠,剥脱衣服,触恐比丘告人追捕,欲尽杀之,中有一人语曰
:比丘之法不伤生草,还以生草缚其手足而去。比丘等恐犯禁戒,不断草缚,相与伏处,待人解救!至于次日
,国王出猎,见而问之,得其实情,国王为所感动,解其草系!说偈赞之,并延比丘至国,从受皈戒。
(六)苏摩王经说:释迦往昔曾做大力毒龙,力能返国移山,一日受斋戒,静卧山上,被人剥其皮,赤肉在地
,又被诸虫唼食,自知持戒,后果晒死!
(七)大庄严论:一比丘抵卖珠家乞食,恰巧一粒真珠落地,被鹅所吞,珠师以为比丘盗去!逼打鲜血淋流,
鹅来吃血,无意打死!比丘才说珠被鹅吞腹中,剖之果在,珠师向比丘自责坦白!并证其戒德。
2、持不淫戒的功德
吾人出家为佛弟子,欲要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大事的,必先淫戒清净,皎如冰雪,不但色身上禁止行淫,就是
心念中亦不起染污,这样持净戒,此人精气饱满,无病长命,肌肤润泽,相貌丰彩,冬不畏冷,夏不怕热,无
论修那一种法门,若念佛容易一心不乱,参禅即得开悟,持密亦能相应,古人所谓:‘人生若能透得此一关,
即是出尘的阿罗汉。如天请问经偈云:‘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持戒恒端严,破戒常丑陋。再引经来证明
持淫戒的功德:
(一)譬喻经云:有大迦罗越子,端正聪慧,出家作比丘,奉行戒法,一日乞食至一大家,妇寡淫欲,欲与比
丘行淫,比丘不从,妇怒呼婢抬置火坑中,逼之使从,比丘言且止,容我计较,即自言,我入火中,为一死耳
!若因持戒死,可得生天,如破戒犯淫,死堕地狱,无有出期!便跃身入火,火忽化为冷水,比丘无损,妇大
惭愧,乃送比丘安徐而去。
(二)贤愚因缘经云:安陀国有一沙弥,奉其师命到供养主优娑塞家,催迎食供,时优婆塞全家外出,只留一
女守门,女见沙弥,心生欢喜,欲火炽盛,以诸妖媚,强追沙弥成淫,沙弥不能脱身,乃自禁戒,污佛法僧,
乘女闭门,拾得刺刀,遂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槃处,自立誓愿,我今不舍佛法僧护持禁戒,舍此身命,愿所
在生,出家学道,净于梵行,漏尽成道,即刎颈死!国王得闻,亲往作礼,赞其功德,而旌奖之。
3、持不盗戒的功德
盗有能盗人,通于七众弟子,所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盗的物,统指
男女牛马猪羊猫狗鱼龟等动物;金银宝玉七珍,山石泥沙等矿物,柴草竹木蔬菜花果等植物,飞机洋船火车,
衣被用具的器恤,总而言之,无论正报依报,万事万物,非已所有,皆不得故取,不但一针一草不能盗。同时
尽己所有,随力随能,有施众生,如此持戒.生多功德,今生人见欢喜,将来荣华富贵,因果经说:‘今生富
贵为何因?皆由前世不盗布施人’如梵网经第二盗戒说:‘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绿
、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
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4、持不妄语戒的功德
不妄语.就是不说谎话、有则言有.无便言无。如自己没有才能,缺乏福德,家庭中几人,生活如何困难!一
一真实不虚,同时对于他人分上,智者言智,愚者言愚,贫富贵贱,男女老幼亦然,金刚经说:‘如来真语者
,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说三世不打妄语,舌根能伸到发际,阿弥陀经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
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意表信心,释迦与诸佛,金口不虚,极乐弥陀,愿力宏深,吾人若能信愿念
佛,决定往生,古德说:‘弥陀甚易念,极乐甚易生,’诚者不诬。又如释迦往昔做普明王的时候,受佛禁戒
,一天游华园,被班足王捉去!在那里悲泣!问曰:‘你何怕死如此?’答曰:‘非为怕死,因我持不妄语戒
,今被破了!’这样才答应他回宫七日转来;普明王还到宫中;开大布施,请百法师升座说法,第一法师说四
无常偈曰:‘劫火终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飘,二仪尚殒,国有何消?详阅仁王般若经。他七天之
后,再还见斑足,为说此偈,亦为开悟,如是展转相说,皆得明心见性,大家共同住此修道,故称王舍大城,
前来不妄语戒的功德竟。
5、持不饮酒戒的功德
酒的种类很多!若有米麦花果葡萄等做成,若果米不做酒的话.饭能长养诸根,维持生命,酒不能当饭吃可知
!酒的过失,到下文详说。不饮酒有什么功德?慧性清净,知行端正,恭敬三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至于
持斋念佛,禅观学密等功行,皆易得力,饮酒反此!同时有五位护法神,日夜卫护。五戒中前四是性戒,第五
饮酒是佛遮戒。以上别说持戒功德竟。
丙、犯戒的过失
一、总论
我在上文所说,毗尼藏中,戒相很多,有世间戒,如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等。有出世间大小乘戒。总而言之,
我们受佛戒的,毁犯了就有极大的罪过!不论犯那一戒,如杀盗淫等。只消有一嗜好,欲出生死轮回,得证圣
果,往生净土难了!.若果在家没有受戒及不明佛理的人,终是钻在无明窠里,三界牢笼之中,置之不谈!今
但说为佛弟子犯了戒学,这种过失,应该怎样?详引三藏证明如下:
1、师子月佛本生经:莲花比丘,多与国王长者居士而为亲友,邪命谄曲,不持戒行,身坏命终,以诳惑故,
堕阿鼻大地狱中!
2、福盖正行所集经:破戒之人,无所堪任,如被破车,不能运载!
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若人出家,不护禁戒,贪著世乐,毁佛戒宝,如是比丘,不名出家。
4、像法决疑经:夫出家之人,为求解脱,先须离罪,以戒为首。若不依戒,众善不生,如人无头,诸相亦坏
,名为死人!
5、长阿含经:犯戒有五衰耗:一、所愿不遂,二、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身所至处,众不爱敬。四、丑
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6、四十二章经: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7、四分律云:破戒有五过:(一)自害,毁戒之人,身口意业,悉皆不净,常受贫穷,善神远离!(二)为
智所诃;毁戒之人,诸善比丘皆悉诃责,而常畏避.如恶死尸。(三)恶名流布,毁戒之人,三业不净,与不
善人共住!善人不喜见,不善之名,闻于远近。(四)临终生悔,毁戒之人,老死临期!恶境现前,追悔无及
!(五)死堕恶道,毁戒之人,既亏梵行,全无善因,福尽苦至即堕恶道!
8、佛藏经云:破戒比丘,当于百千万亿劫数,割截身肉以偿施主,若生畜中,身常负重!.所以者何?如折
一发为千亿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养,何况能消多种!
9、根本尼陀那云:破戒者,于僧住处,乃至不销一口之食,于伽蓝地不容一足!
犯戒罪轻重:
(一)犯众学戒——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
(二)犯波罗提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寿千岁,堕地狱中,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
(三)犯波逸提——如焰摩天寿二千岁,堕地狱中,于人间数,二十四亿四十千岁。
(四)犯偷兰遮——如兜率天寿四千岁,堕地狱中,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
(五)犯僧伽婆尸沙——如不桥乐天八千岁,堕地狱中,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
(六)犯波罗夷——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地狱中,于人间数,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

二、别说犯戒过失(五)

1、犯淫戒的过失

古德所谓:‘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淫欲炽多,精神衰颓,色力必为薄弱,面黄肉瘦,神志极为萎糜,

多病短命,畏风寒炎热!福德渐渐消散,灵智便为蒙蔽!同时其他恶行随之而起!如俗人由色力的关系,喝酒

食肉,玩耍跳舞等,都是为淫欲的先锋!纵使念佛修禅等功行,淫欲不断,必不能得效,过去修得而复失,岂

不危哉?今生如此,将来三恶道难逃,古德偈说:‘淫味虽甘毒最深,能走精气耗元神,损人肌肉成劳瘵,服

之不已定伤生!’佛说。‘破戒之人,如降大雹冰.万物悉遭损坏!亦似人在大海中,船舶破坏,没命于水!

’下引各经论证明犯淫戒的过失!

(一)涅槃经云:若有比丘,虽不共女人和合嘲笑,即壁外闻镮钏声,为破净戒,污辱梵行!(二)毗赖耶经

:比丘有五事不应行,云何为五?入淫舍家,入大童女家,入寡妇不端者家,入酗酒家.入偷贼家,比丘入者

犯重罪!
(三)大集经:有盲龙文,口中绛烂,满诸杂虫,状如屎尿,种种噬食,脓血流出!身中为诸毒蝇所唼,佛以

悲心!愍彼盲龙,问言、妹何缘得此恶?龙女答言:我今身苦!无暂时停,为我于往劫毗娑尸佛法中作比丘尼

,思念欲事,于伽蓝内犯非梵行!……佛以手掏水,洒龙女身,一切臭恶皆除,眼亦明净,龙女向佛求受三皈

,佛以慈心,授与三皈依法。
(四)楞严经: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

(女阴)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地狱!
(五)杂宝藏经,难陀出家的因缘:难陀是佛在家阿弟,他最爱萋孙陀罗,佛一日托钵到阿弟家乞食.难陀见

佛来,就以菜饭送出给佛,殊不知佛以神力,使他追上不及,一直到祇园精舍,佛就把他剃发出家,但他念念

欲想回家,有一天佛引他到天上看见天女很好,持戒想生天.佛又引入地狱中,见油锅地狱,狱卒说是待难陀

来!从此才回心修行,得证果位的。(六)八师经:佛告梵志日:犯戒淫人妇女,或为王法捕治,身自当罪!

死入地狱,卧于铁床!或抱铜柱,地狱罪毕,当受畜生道。
(七)大婆沙论:昔有骘陀衍那王.将诸宫女诣水游山,烧众名香,奏五伎乐,裸形而舞,以为欲乐。有众仙

人乘神通上过!或见色,或闻声;或嗅香,一时动欲,皆失神通!.堕下.时王恶其窥探触犯,皆断手足!
(八)菩萨善戒经:栴陀罗等,以及屠儿,虽行恶业,不至破坏如来正法,不必尽堕三恶道中;若为师不能教

诏弟子,令守禁戒,则破佛法,必堕地狱!
(九)正法念处经:若邪行人,不善视察,犯非法淫,或在浮图!或近浮图,恶业因缘,命终堕大地狱,受大

苦恼!常有呋蚁恶虫,啾肉饮血!食其五脏,食已复生,经无量岁,常被烧煮!.罪业尽后,生于人中;贫穷

下贱,受余残果。
(十)善见律:一切作诸恶法犯戒,无人不知,初作者护身神见之,次他心通天神知之,于是转相传至梵天,

至无色界天,无不皆闻!故世间有犯戒者,诸天咸知焉。有智慧人宁守戒而死,不致犯戒而生!
(十一)梵纲经淫戒条说: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

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

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以上略引十一种经典,明犯淫戒的罪恶极大!其他如地藏经五无间业中说:‘于伽蓝内恣行淫欲,’又说:‘

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
2、犯杀戒的过失

犯杀戒的过失,在大乘菩萨藏中,最大的罪过!绝菩提根,断慈悲种,其罪较贪欲尤过之!男女恋爱又可教化

,唯杀嗔恚,分离情理的,大宝积经说:‘因贪犯戒,尚摄众生,因嗔犯戒,弃舍众生!’杀有‘能杀’的人

.通于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杀’有情——通十法界,世间六道凡

夫,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出世间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陀。

中间杀的器具——刀、杖、弓箭、矛、斧、枪、炮、飞机、金、银、铜、铁、锡、石、玉、签、第、恶网、罗

罩,手打足踢,及于水火等,这些东西,都可为杀生的器具。

在梵网菩萨戒经中具有十种杀,列说如下:

1.自杀——个人意有二:一、自断性命,如投岩赴火,悬梁沉水,毒药刀刺等!二、以自手来,拿得杀器,杀

害生命。
2.教他杀——请教人来,杀众生命,如杀牛羊猪狗等。
3.方便杀——用许多的计巧方法来,断送这条性命的。
4.赞叹杀——看见他人杀生,赞叹是好的。
5.随喜杀——见人杀生,(如劈乌龟抱黄鳝等)随顺欢喜。
6.咒杀——诵持种种邪咒,这使恶魔鬼神来伤杀他人的。
7.杀因——我们现前一念起了杀心!这叫做杀因。
8.杀缘——以许多的杀生助缘来,才可断这一条命根。
9.杀法——杀生的方法,如杀牛羊等,皆有方法的。
10.杀业.就是杀生的行业,造成功了,是名杀业。
前面所说:‘所杀有情通十法界,’若果害佛菩萨,杀阿罗汉,破僧伽,及杀父害母,此人造五无间业,堕阿

鼻大地狱受苦!若杀人、牛马、猪羊鸡鸭鱼乌龟等生命,将来还报,或堕地狱,楞严经说:‘人死为羊,羊死

为人,众生相续!’意谓今生你杀他,吃他的肉,来生他来杀你,吃你的肉,古人说:‘吃他半斤,必还八两

!’比如现在你打骂人,人必为你打骂转的,这种因果循环丝毫不差的!下略引经证明:

(一)饿鬼报应经云:尊者目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洞见六道报应,善恶不爽。时恒水边有一鬼问尊者言:我

举身溃烂,苦不堪忍,何罪所致?尊者答言,汝为人时,喜吃诸肉,杀害众生,今受花报,果在地狱!
(二)地藏经: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

佛说:有郁头蓝弗,利根聪明,能伏烦恼,于山中习定,闻鸟兽声不静,至于水边林下有水族打岔,由是心中

发嗔曰:‘终必杀尽鱼鸟!’死后,生非非想处天,直至寿尽,还堕畜生道中受飞狸之身,入水食鱼,飞山啖

鸟,可不危哉?

3、犯盗戒的过失

世间所有金银财宝,资生什物,各有其主,或由能力血汗而积聚,或从心智而来的,都有父母妻子,可得维持

生命。吾人自无福德,偷劫他人的财物作为已有,不费本钱,于心何忍?今生被人咒骂,将来必招恶报,堕落

三途。.地藏经说‘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果盗三宝财物,罪业极重。

(一)观众生业缘品说:‘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

亿劫,求无出期!’

(二)五百问经云:若佛弟子,经十夏不诵戒者,饮水食饭坐卧状席,日日犯盗。

(三)因果经云:昔目连尊者,携增福比丘入海,行见一大树,多虫围唼其身,叫唤震动,增福问目连曰:此

树是普营比丘,滥用常住物,及以花果饮食;饷送白衣,犯戒,令受此报!唼树诸虫,多彼时滥食常住物之人

也。

(四)冥中记云:唐国清寺僧智环,为值岁,将布十端送与天合悬丞李意及。后环死转世为人,幼贫。投寺中

作除粪奴,背有‘智环’二字。既而意及死,转世亦孤苦,投寺中作种菜奴,背有‘意及’二字!

以上略引几经证明犯盗戒的过失,其他如宋道志,毛赖债等很多,不尽枚举。

4、犯妄语的过失

‘妄语’本是口业之一,义含两舌怒骂绮语的口过!.现在但说妄语的人,他是虚诞捏造,谣言惑众,若见言

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等,这种过失,今生人不信心!成为王法捕治,

将来堕落三途!

(一)大宝积经云:妄语之人,口气常臭,入苦怨道,无能救者,当知妄语为诸恶本,毁清净戒,死入三途!

(二)地藏经说: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

这些报的因果可知了!还有一类人,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自谓我是佛是菩萨,大妄语戒,永坠地狱,如善星

无闻比丘等。

(三)罪福报应经云:喜作妄语,传人恶者,入地狱中,洋铜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犁之!出生,堕恶声鸟鸺

鸽鹦鹆中。

(四)佛说戒消灾经:佛见恶水中一虫,其形似人,阿难问,此虫先世造何业行,生此水中?佛言、是过去佛

像法中僧坊维那,嫌客僧来了,心生嗔恚,隐匿擅越所送酥油,客僧向索,维那不护口戒,骂言汝何不啖屎尿

也!云何从我索酥?因此诃骂客僧,于无量世,堕此恶水中!

其他如贤过因缘经中,迦毗梨过去骂人,你是牛!你是马!猪猫!故做百头大鱼。均提沙弥往昔,讥笑老比丘

唱起来,如犬叫一样,故做五百世狗子,这些都是由口业造成的!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生,一言丧邦,一

言以兴邦,’也就是口业的厉害吧!

5、犯饮酒的过失

前面所说杀盗淫妄是性戒,不论在家出家,犯了都有业障的。唯酒戒一条是佛所遮的,为什么呢?因为酒的过

失极大!譬喻经中所说:有一位受五戒的优婆塞,一天从山上斫柴回来,口渴极了。没有茶水喝,桌上找到壶

子里有酒在,就拿来喝掉,心中已会昏醉的模样,恰巧邻舍走来一只鸡!他就把鸡提来藏起,可以杀起好过酒

,当时有年轻妇女来寻鸡,说是没有看到,同时就把女人奸污了,过后将鸡也杀了!由饮酒的缘故,五戒一连

破光,这岂不是酒的过恶最大吧?再引戒经证明如下:

(一)罪福报应经云:喜饮酒醉,犯三十六失,后堕沸屎泥犁中;出生堕猩猩中,后为人痴顽无所知。

(二)梵网经‘酤酒’戒说: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

,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逵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波罗夷’印度梵语,中华译为弃,意谓毁犯根本大戒的人,已经弃舍佛法之外,如大海不受尸死!亦喻人断

头,不可复活。

(三)戒经中说: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

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丁、余义

一、总结上文以上把持戒与犯戒的比较观察,大概这样,若是微细得失,探究律藏,尽难枚举。若据菩萨有三

聚净戒:一摄律仪戒,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无恶不离!‘诸恶莫作’。二摄善法戒,谓所行之行,能摄一切

善法!无善不摄!众善奉行。三摄众生戒,能摄受一切众生,以慈悲喜舍等法,饶益有情。以此三聚,尽摄一

切戒了。

二、开遮持犯佛陀的法律;不是一味专制呆板的,乃是最适应社会环境的,终利济群众为前题。在大乘菩萨戒

中,就有开遮持犯的不同:如杀盗淫妄酒等,都有开遮持犯的道理,比况现在国家提倡大家要劳动生产,由是

一班僧尼也可自力更生,苦种田开厂织业等,这就是开缘的道理。或有生病,医师说是要用酒配药,这亦可开

。至于方便妄语等,凡有利益大众的皆有开缘的必要,否则就犯,遮则便持。

这些道理,详看瑜伽菩萨戒本,并及巨赞法师写给二埋法师的‘关于戒的开绿’一文可知道的。所以世尊说法

制戒;当开则开,开则名持,不开反犯!当遮则遮,遮则名持,不遮反犯!总而言之,要于功德上,自利利他

!合法合理的,才许可方便有开缘的意义,不然的话切切勿得开的!

三、忏后还净 ‘律学’如十诵律,五分津,四分律,根本说一切有部等,这么多,又这样的严厉!若果在幼

小受戒,或没有学识研究过的便易犯戒!纵使能知这些的,就永不犯戒吧?‘知而故犯’,罪业更重!这样讲

来,佛陀慈悲方便,也许我们知过必妀,惭愧忏悔,方可清净,如戒本序说:‘众中若有罪者,当忏悔,忏悔

即安乐,不忏悔罪益深。’

梵网经说:‘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

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使得灭罪,

……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

忏悔有事忏理忏:事相忏悔,就是对佛菩萨像前,三业虔诚,身业礼拜,口业念诵:‘往今所造诸恶业,皆由

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业障皆忏悔!’天天这样忏悔,自然清净;如衣垢污,浣之清洁。涅槃经

云:‘本所受戒,设有所犯,即应忏悔,悔已清净。’

若理忏悔,就是端身正坐,心中观想,普贤观经说: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放

生仪说:罪徙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叫做理忏悔。

最后个人过去所造杀盗淫等业,面向十方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及现代高僧大德忏悔,使我永无业障能遮止,以

此功德,令一切有情同成佛道。


华严经偈说:
戒为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坚持于禁戒 则是如来所赞叹
(转自学佛网)

附:《郁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里有一段内容如下:佛在世时,一位比丘尼证得了六种神通(一切神通)的阿罗汉果。有一次,她来到富贵人家里,不断赞叹出家法以后,告诉诸贵妇人说:“诸位可以出家。”她们答说:“我们的年纪尚轻,现在的姿色最迷人,很难持戒的,甚至一定会破戒。”比丘尼说:“只要出家就行,破戒就破好啦!她们问:“如果一破戒,一定会下地狱。怎么可以破戒呢?”比丘尼回答:“如果下地狱,就下去吧!”贵妇们笑着说:“在地狱里会受罪,怎么能下地狱呢?”

  不料,比丘尼却说:“当我思索宿命的问题时,有时会当伶人,打扮得花枝招展,说出各种往事。有时会身穿比丘尼的衣服,借此在嬉笑。因为有这些因缘,故在迦叶佛时,才去做比丘尼,享受自己原来身世的高贵端正,以至心生傲慢,破了禁戒。由于破戒的罪过,才会下地狱,受尽各种罪行。待罪过受完时,欣逢释迦牟尼佛住世,我才出家证得六种神通的阿罗汉果位。基于这种理由,我才了解如果出家受戒,甚至有过破戒行为,因为有戒的因缘,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倘若只有作恶,而没有戒的因缘时,就不能证道了。以我来说,前世下地狱,从地狱出来,又做了坏人,坏人死后又下地狱,结果一无所得。但是,我现在完全明白了。如果出家受戒,甚至有过破戒行为,也能以受戒的因缘得到证果。”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2011/9/3 12:51: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三乘根本戒概述》(一):持戒功德与戒过患(总说)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9日

来源:《走向解脱——三乘根本戒概述》:

第一册(在家篇)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具德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

  为一切众生清净持戒、获得究竟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

  前言

   根据佛陀以及历代传承祖师的言教,初学者应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也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了戒律的基础之后,佛法的深广功德才能如实生起。

  佛陀在小乘、大乘显宗以及无上密宗三乘法-轮中所传的戒律不同,分别为外小乘别解脱戒、内大乘菩萨戒以及密金刚乘三昧耶戒。小乘别解脱戒主要针对众生身口的行为和语言,故称之为外;大乘菩萨为广度众生行六度万行必须发起无上菩提心,故主要针对意业之起心动念,故称之为内;而金刚乘直接依法界本性起修,故守持的戒律更为精细,又密乘潜修密行,对于根器不具足者与失坏密戒者,或未入坛城得灌顶者等不泄密,故称之为密。本书主要着眼于三种戒律的根本戒的学处,同时略释获得戒体及戒忏悔的方法。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了无上菩提心后,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习,以布施无数的血肉等六度万行圆满了福慧资粮,证得无上佛果时,所宣述的第一转法-轮中,在见解上抉择了人无我,在行为上则制定并强调了戒律。这行为上的戒律是释迦牟尼佛以其一切智智来观察有缘弟子进入佛门后首先所应该行持的。佛陀涅槃虽就像夕阳西下,而佛弟子在此时还能沐浴到佛陀的光明,那光明就是戒律所发出的,犹如东升月亮的皎洁光辉。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谆谆告诫,后世弟子应“以戒为师”,又曾再三指出,我的弟子中凡是如理如法修行的,肯定会护持清净的戒律。

  在受了戒后,必须学习、明了戒律的学处,否则戒体的清净根本无从谈起,而且天天增长过失,增加修行障碍,命终堕入到地狱中,就像一辆汽车已经开动,却不知道操作方法和交通规则一样,必将处处碰壁,最终难免落个车毁人亡的下场。弥拉日巴尊者曾说过:“有人不懂戒律却说自己持戒清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说此类话的人只有徒受人们取笑而已。”

  本书在篇幅上计划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持戒功德与戒过患”。首先阐明持戒的利益,使大家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对戒律的恭敬心和渴求心,然后再了解戒的过患,而生起护戒如眼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部分是“别解脱根本戒”。讲述别解脱戒的根本戒。此二部分作为第一册,分出家篇与在家篇,单独印行。出家篇只限于出家僧人阅读。

  第三部分是“菩萨根本戒”。依据印度月官菩萨所著的《菩萨戒二十颂》等讲述菩萨根本戒。此部分限于已受菩萨戒者或对大乘菩萨行有信心的人阅读。

  第四部分是密乘“三昧耶根本戒”。现在受过密乘灌顶的人日渐增多,若密乘戒律,果报远较前二乘戒严重。本部分介绍《大幻化网》及《时轮金刚》中的根本戒,并强调守持清净的三昧耶是密乘即身成佛的前提条件。此部分限于已受灌顶者阅读。

  第五部分是“三戒圆融”。说明三乘的根本及支分戒的圆融无违,消除初学者所认为的三乘戒律有许多不同、甚至还有相违之处的疑问。

  本书是在五明佛学院汉经堂的讲法记录,前二部分现已由数位汉族弟子整理成文,本人并作了一一校改,故先印行面世,愿此书能为道友们持戒增上顺缘。

  堪布 益西彭措

  2000年元月1日


  第一部分  持戒功德与戒过患

  第一章   总说

  《现观庄严论》的众多注疏中说:若有商人要做一笔生意,他会首先观察做何种买卖,用何种方法才能盈利,同时也应清楚导致亏损的可能环节及防止的方法。同理,一个欲求解脱的修行人必须守持戒律,而持戒必须知道戒律学处、持戒的广大利益、戒的过患及防范戒的方法。因此,就像对如意宝的利益和毒药的危害应广为宣传,能使人们对如意宝产生出欢喜、渴求之心,对毒药产生出戒慎恐惧之心一样,我们对持戒的功德和戒的过患也应广为宣传和学习。另外,另外,初学者只看到一两个持戒的利益和戒的过患的教证,无法在相续中产生出很大的震动,因此,本书引用了众多经续论典中的教证,来论述根本戒的过患以及持净戒的利益。

  第一节、三乘戒律的共同基础——出离心

  一.出离心的重要性

  佛经中指出不管是出家僧人还是居士,受戒首先必需有出离心,而就能否生起出离心而言,得到人身要比得到天人身还要可贵、希有,因为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只有欲界的众生才能生起出离心,欲界又分为三恶趣、人趣与欲界六天,三恶趣中的众生或因受的苦太猛厉,或因过于愚痴,都产生不了出离心,欲界六天中的天人则因过于放逸,忙于享乐而不想发起出离心,而人类有苦有乐,故才有产生出离心、受戒的可能。但也并非所有人类都能如此,我们这个小世界中的人类分住在四大洲,北俱卢洲的人因遇不到佛法,没人引导,故又被排除在外,其余三洲的人,即使生起出离心后,也需五根具足,并且未造五无间罪、非为黄门等才能有受戒的资格。由此可见,要学佛修行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是在经过了这么多层筛选之后的幸运儿,故应深深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古至今,宗喀巴大师弘扬戒律的影响是巨大而广泛的。他在《三主要道论》中解释需发出离心的理由时说:“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其大意为,如无出离心,就不能息灭烦恼与痛苦,也追求不到轮回中的安乐,更不能获得究竟解脱,正是对尘世的贪著而使众生束缚在轮回中,因此追求解脱必须要发起出离心。

  法王在《胜利道歌》中也述说了以出离心为基础受持净戒的功德和戒的过患:

  一切胜生定圆乐,皆从依此而生故,

  戒恶趣漂无垠,勿令自迷应取舍。

  法王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还说:

  贪著现世无法缘,享受欲乐增贪心,

  利乐称誉求不得,如梦买卖故舍弃。

  其大意是,贪著今生的人没有修学佛法的缘分,追求五欲享受的人只会无休止地增长他的贪心,人们多追求世间八法中的利乐称誉,但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利乐称誉越被追求越加远离,导致今生后世感受无量的痛苦,所以对今生的世事有如梦中的买卖一样应予舍弃。梦中买卖本不存在,醒后哪个有理智的人还会去执著其盈亏呢?确实现在世人对华衣美食、权贵、财富、以及邪淫等不但不加以抵制,反以为是时尚潮流,大多数人趋之若骛,导致在生死轮回大海中时浮时沉,永无出期。但是我们修行人恰恰应反其道而行之,依照法王等圣者的教诲,切实认清世间法的过患,进而发起无伪的出离心,再受持净戒,闻思修行,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涅槃圣城。

  有一部分人既想得到世间的圆满,又想得到出世间的解脱,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这种发心,不要说今生,就是千年、万年,甚至上亿劫也不会有解脱的机会,因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两个完全相违的法,凡夫妄想二者兼得是万难成功的,只有福慧具足的圣者才能实现。就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教示的那样:“世上难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一定要常常观照自己的相续,皈依心和出离心是否已经真正地产生,是否对上师三宝生起了不退的信心,戒律是否清净等等,望各位有志出离解脱的学法人对此三思。

  如修学佛法的同时而不放弃贪恋世间八法,如此下去,其相续中终将产生邪见,丧失正知正见以及对佛法的信心,此时就会出现许多违缘,根本戒也在情理之中,今生后世都会感受剧烈的痛苦,以后无法得到暇满而修学佛法,所以今生发起出离心,守持净戒极为重要,这是后世安乐之因,应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守持净戒、不遭受违缘。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完全具足了修法的顺缘,如果不趁此机会发起出离心守持净戒,想方设法调伏自相续的烦恼分别心,等过了这一世到了中阴或后世时就根本没有机会得到解脱,已后悔莫及了。

  从修法感受方面而言,依靠强烈的出离心而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因为了知了轮回中的万法都是无常、无实,都是业障幻化所成,所以会自然断除无始以来对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乐的贪求。华智仁波切的弟子乌金丹增仁波切(莲师化身)曾说,世间八法如云,出离心如风,以强烈的出离心受持净戒,就像狂风吹散云雾一般,能自然摧坏对世间八法的染污执著和一切修行障碍。这时他仅仅依靠持戒的功德,在内心中就已经感受到了帝释天一样的安乐,他实际上已成了世界上地位最高、声誉最广、财富最多、最为幸福的人了,他因放弃了对这一切的贪求,无勤地获得了世人终日奔波而仍不能圆满得到的东西。而且,从长远来看,帝释天远不及清净持戒的修行人,因为帝释天对轮回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在福报享尽后还将堕入恶道中受苦,但依出离心而清净持戒的人却会进而获得出世的解脱安乐之果。这在第二部分中将作进一步的阐述。

  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不可能会有自始至终都全心全意皈依三宝的决心,得不到大士和中士的皈依戒,甚至只是一种盲从的行为而已。

  在家居士同样也应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解脱生起希求心,这就像去拉萨,无论是徒步的乞丐还是乘坐飞机的富翁,都是朝向拉萨这个目标一样,否则连别解脱戒的戒体都无法获得。这样学了几年佛,其实都在稀里糊涂中度过,自然就得不到收获,而怨天尤人,抱怨上师三宝不赐给加持。而在智者看来,则恰恰是自己没有如理如法地修行,不按佛法所要求的方法去努力,甚至对上师三宝的皈依心与信心都未得坚定,这便是自己欺骗自己的结果。

  寂天菩萨曾说,世间上最悲哀的莫过于自己损害自己。虽然一般人以为只有别人才会损害我,但正是因为自己生不起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无法护持净戒之故,才从无始至今一直流转于轮回中,受尽了无量痛苦的折磨。如此看来,损害自己的难道不正是自己吗?如果能反省自己,找出缺点恶习,并勇于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则终将因自心逐渐澄净而感受到佛陀、菩萨们大清净、大光明的智慧境界。反观现在很多修行人,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和受持清净戒律的基础,虽然看了不少书,依止了许多上师后,但在其修证方面,甚至连些许功德也没有生起,这并不是佛法没有加持力,而是因为他们尚未在佛法的道路上迈出过一步。现在已明白了教理,还不想生起出离心精进修持的人,在诸佛菩萨眼中,无疑是最可怜的人了。

  二.生起出离心的方法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了解出离心是依靠什么方法来产生的。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世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维能除后世欲。

  如果一个修行人真正想要遣除对轮回的贪执的话,就要修三乘共同的四个加行,即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如果能经常修持这四个加行,就自然生起对轮回的强烈厌离心,进而会对解脱生起猛厉的希求心。这样就生起了出离心,也唯有如此,修法的功德才会很快显现,无明的种子以及习气都会很快清净,就好象十方诸佛都在为他一人加持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四个加行,切莫以为是无关紧要而加以搁置,否则就难以生起出离心。

  以强烈的出离心来守持戒律,这是佛法的根本学处,否则,甚至连三乘佛法的相似功德都无法生起。之所以称为共同前行,是因为无论小乘、大乘显宗、密乘都共同以此作为基础,只有修好共同前行,才能修好不共加行,在修好不共加行后才能进入修持正行的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伺察、多思维、多修持这个共同外前行,再加上多阅读高僧大德的传记,才能对轮回世间八法产生不退的厌离心,才能保证真正的出离心的顺利生起。

  而且修加行对修大圆满都同样有极大的帮助。也许有人疑惑,这么基础的修法怎么能对这么高深了义的大圆满修法都产生帮助呢?但缘起力确实是不可思议的,而且凡如理修行过的人对此都会产生很深的体会。

  此共同外前行在藏地各个教派都极为强调,如格鲁派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噶举派的《解脱庄严宝论》、萨迦派的《道果前行》、宁玛派的《龙钦心髓前行》等论典都有对共同外前行的系统论述,并有具体的修法仪轨。

  三.出离心生起之量

  那么具体出离心生起的量是怎样的呢?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确定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也就是说,如果对轮回中的世间八法没有丝毫希求心,时时刻刻唯有追求解脱之念,这才是真正生起了出离心。

  现代众生的烦恼日益深重,贪欲在迅速增长,故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在提及出离心生起之量时说:

  于诸轮回盛世富,不起羡慕之心念。

  就是说对世间八法的贪求已经淡薄,而对解脱则产生了很强的希求心。因为宗喀巴大师针对的是当时弟子的根基意乐,故要求较高,而法王则针对的是现代众生的根基,故要求较低。

  第二节.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

  有问:大乘弟子已了知众生与佛都无差别,因此是否不需要受持戒律?关于这一点疑问,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已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护持净戒佛子行。

  也就是说如果自身的戒律不清净,想利益自己尚且不能,又怎能普渡众生呢?在小乘中守持的是别解脱戒,没有别解脱戒就生不起小乘修法的功德,也不可能证得小乘罗汉果,这是不容置疑的;大乘菩萨渡化众生的首要条件即是护持包括小乘大乘的净戒,若无别解脱戒的基础,不可能远离对世间八法的贪执,若无大乘的菩提心及菩萨戒的基础,殊胜的大乘修法的功德也如空中楼阁一样,无从生起;作为无上密乘的金刚弟子,首先须调伏自相续烦恼,随后才能安住于大圆满本性之中,或在出定时普渡众生,故应在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基础上,再守护不共的三昧耶,才能如理得到加持而证悟成就。总之,从小乘乃至顶乘大圆满的修法中,护持净戒至为重要。

  有些人一方面以为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又看不起,以为太低了。但是如果修行人的相续中没有以出离心和清净的别解脱戒戒体为基础,菩萨戒及三昧耶又从何谈起呢?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学显密大乘,受持菩萨戒和三昧耶,最后才会得究竟解脱。佛曾在《菩萨戒本经》中云:“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犯众多犯,是名犯染污起。”

  还有人认为小乘都是发心利己的,我们已学了大乘佛法,故是否可不守小乘的戒律?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杀生、不偷盗、不说妄语、不邪淫,对他人不发嗔心,口中不宣他人过失、不损害他人等等守护自己三门这一点上,和大乘菩萨无任何差别,也已和佛陀没有差别。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自己的三门不但不损害有情,还积极饶益众生,如不杀生且放生,不偷盗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运用众多方便去断恶行善。总之,小乘戒律是大乘戒律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位大乘戒律守持得很好的佛弟子,他的小乘戒律必然守持得更为出色。

  有人这样以为,自己学的是无上大圆满,而非小乘和大乘显宗,故纵居士根本戒和出家根本戒,也仍然可调伏自相续的烦恼,也可弘法利生,不会堕恶趣。这种观点并不如法,学密法的人破了小乘和大乘的根本戒,若不忏悔清净,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胜出世间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无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续》中就已明确指出:

  佛说戒人,修密不得成,

  不入涅槃城,城边亦不至。

  即修密戒者,无法进入涅槃大城,相似的成就也无法得到。又说:

  众生若已戒律,彼无机会趋善趣,

  不得转生至善趣,殊胜安乐亦不得,

  何况佛转之密乘,彼无修成之机会。

  虽然小乘行人的发心是为了自己脱离轮回而守护戒律,密乘行人则为普度一切众生而受持戒律,两者在发心上有很大差别,但外在的行为取舍仍没有差别。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后世的修行人,行为要遵循小乘,应分别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别解脱戒。而且藏传密宗各派的大德对小乘别解脱戒也是特别推崇,宁玛派的历代传承上师,如嘎饶多杰(喜金刚)、莲花生大师、布玛莫扎、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宝等也都未曾说过修学密乘的人,失坏大小乘根本戒后还能成就,而且在示现上,这些祖师大德不但守持非常清净的三乘根本戒,甚至连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

  修法者人人都必需守持清净戒律,这一点和各自的能力、福报也没有关系。没有任何教证显示戒且未忏净之人不堕恶趣。《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过:一切上师无上的大悲心就是摄受弟子、传法灌顶,使弟子知道取舍的学处。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死后不堕恶趣而往生佛国净土,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因果不会错乱空耗,虽然上师三宝有大悲心,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

  总之,别解脱戒是密乘和显宗大小乘学人所应共同受持的戒律。三乘法要均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恩赐的对治烦恼的正法甘露,我们不能妄加取舍。大乘显密弟子必须同时修学小乘的法要,具备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学人也最好能进而修菩提心进入大乘显宗和密宗。

  第三节.传法上师首需重戒

  任何一位传授佛法的上师,无论他传小乘、大乘还是密乘的法,都需要护持清净的戒律,若破了最重要的根本戒,他已不能修成三乘佛法的殊胜果位,更无法成为一名具足法相的上师。

  戒律清净的比丘(尼)或沙弥(尼)才可给居士传戒,《律本事》中还云:传戒者必须为受戒者讲解戒律的学处,否则就像把利剑交给了疯子,疯子四处砍杀人命,徒增祸患一样。

  对于大乘来说,守持戒律及通达戒律学处,而且有能力传授菩萨戒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显宗大乘的合格上师。在印度班智达旃陀罗阁弥(大乘唯识的主要弘扬者)所著的《菩萨戒二十颂》中云:

  从彼具有胜智力,具戒上师前受之。

  即弟子应在严谨持戒(具戒)、精通戒律仪轨(胜智)并有能力传戒(胜力)的具相上师前求受菩萨戒。

  在无上金刚乘而言,印度大成就者菩提密所著的《密宗道次论》中提出了金刚上师的法相,最重要的几条是:具足三昧耶;通达灌顶等仪轨;通过修持上师的窍诀,已生起了修法的暖相等。

  第四节.持戒清净的标准

  法王如意宝在《教诲甘露明点》中说:

  何为清净持戒者,佛经论典所宣说,

  一切取舍守如眼,浊时虽然极难得,

  小乘菩提金刚乘,各道成就之违缘,

  根本堕罪与自续,常非并存为净戒。

  其大义是,能做到如经论中所宣说的,守护戒律的一切学处就如同守护自己眼睛一样的人,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中已是非常希有难得了,如果有人自相续中远离了小乘、大乘以及密乘的根本堕罪,那么他就已是五浊恶世之末法时代中的持戒清净的人了。对此在第二部分中将引用教证说明。

  在此守持根本戒的基础上,应尽力守持三乘戒律的支分戒,如此对自己而言,能增上功德,减少过失,对他人而言,如果一个人戒律清净,别人见了,自然会生起恭敬之心,使他们种下善根,从而使佛法在世间上能长盛不衰。

  第五节.末法时代更应持戒

  现在已是末法时代,持戒的人与客观环境都不如当年世尊在世之时。当年的修道气氛浓郁,人的根基深厚,戒律清净,而现在修道气氛淡薄,戒障缘大大增多,众生的根基也远不如从前,烦恼越来越炽盛,故持戒的难度越来越大。但现在如能尽力清净持戒,所获的功德也会远远超过从前正法时代。

  《等持王经》云:

  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

  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

  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

  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

  其义为,正法时代的人,在恒河沙数劫中,以种种上妙供品供养无量诸佛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尚不如末法时代修行人一日一夜持守一条戒的功德。

  另《大乘无量寿经》也说,在娑婆世界之五浊恶世中精进修行,守持一日一夜的净戒,比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的功德更大。

  因此我们也不要因为处于末法时代而自怨自艾,而应多思维末法时代持净戒的利益,断除疑惑而努力持戒。若在这种恶劣情况下产生厌离心、出离心,而精进持戒修学,其修持的进展速度也会很快。

  第六节.戒律与修行

  有些人对证悟成就非常渴慕,尤其想在很快时间里能证到大圆满的境界,但对戒律这些基础法要却不感兴趣,或者认为在证悟后再来守持清净戒律也不迟,这种观念显然颠倒了因果。法王在他的《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强调了修法的前后次第,指出欲想证悟大圆满,必须先有清净的三昧耶,欲想获得大乘出世的智慧,必须先有清净的菩萨戒,同样欲想得到小乘罗汉果,必须先有清净的小乘别解脱戒,这三者又是以后后为因,前前为果。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作保障,佛陀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一个也不会修成,这就像一位司机,无论他的技术多么娴熟,他首先考虑的必须是安全,如果他违规驾驶,终将一失足成千古恨,使前功尽弃。

  在末法时代,修行人毫无疑问地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内外密违缘和障碍,那我们应对此作出怎样的回应呢?佛在《般若波罗密多摄颂》中就曾说:在外境上我们应对上师三宝生起不退信心,对六道众生生起无伪的悲心,虔诚地皈依祈祷上师三宝,从内心而言,应坚固自己的誓愿,并生起智慧。只要具足这四种条件,无论是内、外、密违缘,都会自然消退,法王如意宝也曾在教言中这样强调过。在末法时代,只要具足以上四点,修法上的违缘就像天空中的乌云,被强风卷去了一样,此修行人可圆满得到上师三宝之加持,对轮回中的众生也永远不生烦恼,不会舍弃。

  《般若十万颂》和《现观庄严论》中都指出,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善知识,一种是内在的善知识。外在善知识即是三宝和三宝的总集——金刚上师,祈祷三宝和修上师瑜伽可以获得殊胜的加持,内在的善知识是以坚定的信心极快生起的证悟智慧,和很快生起大乘菩提心的主要方便大悲心这两者的双运。若具智慧,修行人就不会流转轮回,也不会产生违缘,若有悲心,就具足发菩提心的方便,就不会舍弃六道有情。这四种法要是佛所传的八万四千法门的总持,其余的闻思修都是为增上这四个修法。修行者若具足了这四法,就像一个人有了双眼和手足一样便利,可以顺利到达解脱城,进而利益天下众生。

  我们是否是真正的三宝弟子,应从内心观察决定,若内心中未曾真正皈依三宝,则不是三宝弟子,不是内道的修行人,那就当然得不到三乘佛法的戒体。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精通三藏十二部的经论当然值得赞叹,但祈祷三宝与上师瑜伽的修法则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从凡夫直到圣者菩萨在外境上主要修持的两个法门,尤其是末世刚强难调的众生更要修上师瑜伽,上师为三宝总集,易获加持,与三宝相应,在内心产生出悲心与信心的功德。

  有些人去问活佛、堪布、瑜伽士,自己的修行怎样?其实,我们修行的程度之高下,只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内心),贪嗔痴是不是很重,和以前比较有没有明显减少,对上师有否不退的信心和恭敬心,对众生有没有悲心、菩提心,有没有经常说别人或金刚道友的过失,对治烦恼的力量是增强还是减弱了等等,就可以很容易知道自己的修行高下。如全是违品出现,那无论依止了成就多大的上师,得到了多高的灌顶、传承,修了多殊胜的本尊法,都不能掩盖自己修法的低劣。我们无论采取何种修法,都是以调伏烦恼为中心,若烦恼反而增上炽燃,又怎好意思认为自己的修法水平在不断提高呢?

  有人惊奇于人在天空飞翔,或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四大无碍等的神迹,但要在水中畅游,鱼类也能做得到,小鸟也有能力在空中自由飞翔。而在圣者眼中,能在末法时代受持净戒才是非常希有的,这才是末法时代最大的神变。真正的神变不在外境形象上,而在于调伏内心无始时来的烦恼,获得自在。

  “闭关”一词对大家很有吸引力,但应知道,在闭关前,对自己所受的戒律的学处必须了知,正知、正念必须具足,这样才不致在闭关过程中产生魔障与违缘。佛陀未开许修法伊始就可以去闭关,尤其制戒时未开许尼众可以独自在一个地方修行,因为这样肯定会遇到违缘,且易给他人造成障碍,真正有智慧想修法求解脱的女修行人,应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并在上师前猛厉祈祷,以勇猛厌离心思维轮回过患,生起强烈之出离心。

  末法时代最容易使众生脱离生死的即是大圆满法门和净土法门,但应认清并一再强调的是,对于广大的中下根人来说,修持这两个法门仍必需以守持清净戒律为基础,并且不能对其余的法门产生排拒心理,甚至诽谤,若已造下这在显宗中最为严重的谤法罪业,必须精进忏悔,否则往生与成就都将与其无缘。佛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本来就是一脉相承,互相圆融的,各种教法也本属一味一体,认为是抵触、相违的人应冷静、深刻地反思自己对佛法是否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或者带有明显的感情偏执。法王如意宝以他出世的圣者智慧,确定了弟子们以清净戒律为基础,今生精进修持大圆满法门,同时结合净土往生法门,在临终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依靠上师和大圆满法的加持,辅以自己对上师和大圆满日益坚固的信心,在今生就可获得希有难得的成就,不但来生在极乐世界品位很高,今生也可荷担如来家业,大弘佛法,也就类似于永明延寿禅师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并不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法王的很多弟子,以其广泛的闻思智慧和内在修证的摄持而在一生中广弘佛法,圆寂后往生到西方净土,就已显示了这种修行方法的功德。尤其,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也有授记法王如意宝亦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法王不但在平时宣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并且经常让弟子们集体发愿往生,尤其在每年金秋,还专门主持举行“极乐大法会”,使学院以外千千万万的人亦能得沐于阿弥陀佛的清凉光辉。

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

  佛弟子者。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者。初受五戒为本。遮三恶趣求人天福。以未能永舍家眷属缘累故。更加三戒助前五戒。一日一夜。种未来世永出因缘。出家者。行有始终上中下业下出家者。先以十戒为本。尽形受持。虽舍家眷属因缘执作于俗人等。是出家。于具戒者。故是在家。是名下出家。其中出家者。次应舍执作缘务。具受八万四千向道因缘。虽舍作业缘务。身口行意业。未能具足清净。心结犹存未得出要。上及不足下比有余。是名中出家。上出家者。根心猛利。次应舍结使缠缚。舍结使缠缚者。要得禅定慧力。得禅定慧力。心得解脱。得解脱者。名净身口意业。出于缘务烦恼之家。永处闲静清凉之室。是名上出家。中出家者。始受具戒。沙门仪法未能周悉。要须依止长宿有德行者。是以优波离问佛。成就几法尽令不依止耶。佛答。凡成就二十五法。不依止广而言之。二十五法取要言之。但能知二部戒为本。今但成就十法。一者不知广利二部戒共议。共议者。当一篇中。或同或异。或僧戒中轻。尼戒中重。或尼戒中轻。僧戒中重。或前篇中有。或后篇中无。或戒本中有。或余戒中无。或余戒中无。或余戒中有或戒本中无。如是等戒不知分部。是名不知戒。二者。不知是罪非罪。或是佛法罪非世界罪。或世界罪非佛法罪。或亦佛法罪亦世界罪。或非佛法罪非世界罪。佛法罪非世界罪者。制戒后长财离衣等是。世界罪非佛法罪。未制戒前杀盗等是。亦佛法罪亦世界罪者。制戒前制戒后犯淫欺戒等是。或非佛法罪非世界罪。制戒前杀草木等是。若比丘触食夜食。比丘失食宿。观能作此三事。若食此食。是罪。若可信人共食宿食。是非罪。如是等事不知。是名不知是罪非罪。三者。不知轻不知重。不知轻者。如与戒。沙弥一犯淫戒极惭愧。死不更犯。终身易位不受人请。众中慨恻。愿听我为比丘。终身劝化作福。如是人等。现世虽不得道种。将来世受罪轻微是名不知轻。不知重者。如掐树叶比丘。迦葉佛时堕龙中。至今受报未尽。不知犯轻戒而罪重。是名不知重。四者。不知有残无残罪。如盗一人五钱后还主。如杀旃陀罗等。是不知无残罪中有残。是名不知有残。不知无残者。如三十事中。亲厚意中索好衣。衣主还索。若不还五钱以上。犯波罗夷。不知如是比丘中有残无残。是名不知无残。五者。不知一制者。有戒始终不开。或有一因缘一开。是名不知一制。六者。不知二制。或有戒二三因缘合为一戒。或有因缘二开乃至六开。是名不知二制。七者。不知偏制。是名净国不受食。如事外国不洗大小行便。如寒雪国听着复衣。如是比不犯。余国便犯。是为不知偏制。八者不知一切制。如杀等无国不遮。是名不知一切制。九者。不知布萨羯磨。布萨者。秦言净住义言长养比丘和合。若作百一羯磨。而不知和合。是名不知布萨。十者。不知请岁羯磨。请岁者。求人出己之过。若见闻疑语我。若五人以上。作百一羯磨。广自恣要差二人。所以二人者。僧自恣竟自相向出罪。不得求余人自恣。余人僧不差故。二三四人三语自恣。一人心念口言。若不知是者。名不知请岁若成就十法不知上事者。虽满五岁若过。尽令依止宿长有德者。若不依止。日日犯突吉罗。若知上下十法者。若满五岁得离依止师。离依止师已。当学作师法。满十岁当得度人。若不知五法。尽令不得度人。

  五法者。一者广利二部戒。二者能决弟子疑罪。三者弟子远方力能使弟子来。四者能破弟子恶邪见。及教诫勿使作恶。五者若弟子病能好看视如父养子。若有五法成就满十岁。得与人作和上。若不知事者。终身不得度人。度人者得突吉罗罪。既离依止已得度人。度人者当与徒众者。应知聚众法。众中无知法者。百人千人不得一处住。是以优波离问师。云何比丘寓一处住如哑羊。佛言。若比丘不知四法。一者不知说戒。不知戒事者。未知广利共议决定顺经。二者不知说戒事。十四日十五日宜广宜略。四人以上行筹广说。二人三人三说戒。一人心念口言。若说戒时有事难起。始说戒序第二第三篇竟。应作一白羯磨。今有事起。已说戒序竟。余者僧常闻。若僧问不知上事者。是名不知说戒事。三者不知羯磨。应白一更白二。应白二更白四。非法别众。非法者。先羯磨后白。有事人不现前。设现前不语有此事便唱。别众者。应嘱授不嘱授。有事人界外羯磨。界内众僧亦尔。结内界竟方结外界。是非法别众。或非法众聚一处。或众和合布萨非法。如是比。是名不知会羯磨。四者不知会坐。说戒自恣时。有客比丘来。应更说不应更说。应次第听不使次第听。先比丘应出界。而出客比丘或时客来少。虽不应更说。设客有重德。若刚强能作斗乱事。应更说而不说。如是比是名不知会坐。若众中不知上四法。不得一处住。应当请知法人来。若请不能得。应举众依他知法众住。若不请不依他知法众住者。举众得突吉罗罪。已得离依止。复得度人。徒众使得次。应净身口净衣食。净身者。洗大小便剪十指爪。净口者。嚼杨枝漱口刮舌。若不洗大小便。得突吉罗罪。亦不得僧净坐。具上坐及礼三宝。设礼无福德。若不嚼杨枝。若食若服药若饮。得三突吉罗罪。若不净衣向聚落。得突吉罗罪。净食者。非大僧触。非是不可信人共食宿。非是不净器者。非不澡豆洗钵器。不用木器及以内食。亦不自种作及贩卖得。如是等是净衣。所以净衣者踞坐。食者。佛始成道食糜家女糜竟。自念若有出家弟子者。云何坐。云何食。观诸佛法。皆着净衣。偏踞坐食一坐食。我弟子法亦如是。所以着净衣者。欲作限碍能防众戒故。所以踞坐。为净衣故。亦反俗法。亦为草坐食易故。因踞坐不如法。得九突吉罗罪。一者脚前却。二者阔脚。三者摇动。四者竖立。五者交。六者垂三衣覆足。七翘。八累脚。九累髀。尽皆犯突吉罗。因不踞坐。得三突吉罗罪。所以坐受香者。达波国有比丘住处。妇女行香触比丘手。因起欲心即时罢道。师问所以。即说因缘。因是白佛。佛即制戒。若立受香者。得突吉罗罪。所以不得数数食一食者。若作若乞及以荡器。即妨半日之功。亦长淫怒痴结。复不异于俗人。是以一食上。虽知沙门仪法种种别异。未论出家人所作业务。业务者。一者坐禅。二者诵经法。三者劝化众事。若具足作三业者。是应出家人法。若不行者徒生徒死。或有受苦之因。

  若比丘成就是十法。得度人授人具足戒。成就威仪畏慎小罪。多闻能持师所说法。善诵二部律分别其义。能教弟子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能除弟子疑亦能使人除其疑。能治弟子病亦能使人治其病。若弟子生恶邪见能教令舍亦能教人使令舍。若弟子国土觉起能回其意亦能使人回之。若满十岁。若过十岁有成就十法。应授人具足戒。知重罪知轻罪。知粗罪。知有余罪。知无余罪。知有羯磨罪。知无羯磨罪。因缘。满十岁。若过十岁有成就五法。应授人具足戒。能教弟子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所行审谛系念在前有成就五法。三法如上。聪明辩才。有成就五法。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有成就五法。自住戒教人住戒。自住定教他住定。自住慧教他住慧。自住解脱教他住解脱。自住解脱知见教他住解脱知见。又成就五法。成就无学戒众。无学定众。无学慧众。无学解脱众。无学解脱知见众。又成就五法。能教弟子增上戒。增上梵行。知犯不犯。知悔过未悔过。满十岁若过十岁。应授人具足戒。度沙弥为作依止亦如是。上下比丘僧皆明听。今日岁节四方皆会。佛难得见。法难得闻。贤者会难。岁节易竟。今诸贤者。自见若干生若干死。已得生法中。已得受戒。已得闻法。已得好行。从前岁中至今所犯。若贪淫若嗔恚若愚痴。今日皆当说所犯罪过相。忍愚痴不得匿藏。所犯罪人于众人中。因欺便为妄言。堕不中止罪。便轻戒自毁。犯淫比丘字迦留多。犯杀比丘字迦留。犯盗比丘字迦留桓。犯妄语比丘字迦桓。皆在舍卫国中起室比丘字迦留。在舍卫国中弄阴出精比丘字迦留多。在罗阅只国中。有比丘字迦留多将五百弟子在尼衍国中。十三事中。有三事不应忏。何等三抱持匿地不应忏。不真相助不应忏。淫戏檀越妇女及青衣不应忏。是为三不应忏。其余十事皆应忏。若犯过一日即悔。应作三日忏。若过三日不悔。应作七日忏。过七日不悔。应作十五日忏。若过十五日不悔。应作三十日忏。若过三十日不悔。当更受戒。不者非沙门。若欲忏者。当得二十人。不满二十人。不应忏(言过三十日更受戒者律无此文竟不知出何典)三十事皆应忏。当满七人比丘少一人不应忏。若犯一日即悔。应作三日忏。若过三日不悔。应作七日忏。若过七日不悔。应作十五日忏。若过十五日不悔。应作三十日忏。若过三十日不悔者。当作九十日忏。

  九十事皆应忏。若犯过一日即悔。应作三日忏。过三日不悔。应作七日忏。过七日不悔。应作十五日忏。过十五日不悔。应作三十日忏。过三十日不悔。应作九十日忏。若忏当满四人。

  有十事应作羯磨羯磨德。一者久正戒。二者名闻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能起功德。六者有德。七者当可比丘僧。八者可檀越。九者能致檀越。十者当满十岁。

  复有四事应行。一者舍屋败。二者无檀越。三者饶蚊虻毒虫。四者国君嫉妒道。

  复有四事应行。一者塔使。二者比丘僧使。三者三师使。四者学尽三师所知。应从师求尽至明者。

  所有四事到他国不着袈裟无罪。一者无塔寺。二者无比丘僧。三者有盗贼。四者国君不乐道。

  有七事不应止。一者闹门间。二者屠杀处。三者祠祀处。四者桥下。五者桥头。六者四徼道。七者空闲处。此七处恶鬼所止处。

  卧起欲出户有五事。一者起下床。不得使床有声。二者着履先当抖擞。三者正住着法衣。四者欲开户先三弹指。不得使户有声。五者户中有佛像不得背出。当还向户而出。出不得住与人言。

  澡嗽有五事。一者不得蹲。二者不得向佛塔亦莫背。三者不得向和上阿阇梨诸师亦莫背。四者不得于渎上若净地。五者不得中与人共语。亦莫受人礼。

  用杨枝有五事。一者断当如度。二者破当如法。三者嚼头不得过三分。四者疏齿当中三啮。五者当汁澡自用。

  刮舌有五事。一者不得过三返。二者舌上血出当止。三者不得大振手污僧伽梨若足。四者弃杨枝莫当人道。五者常当着屏处。

  取袈裟着时有五事。一者手搔身不得便着当更澡手。二者手未澡不得便持袈裟。三者袈裟不得从上牵下。当以右手逆排左手从下受。四者以下持袈裟。当先抖擞之乃申着。五者不得从前掉着臂上。

  复有五事。一者当先到等。不得令下着地。二者当下两头。不得令着足。三者着袈裟不得正向佛塔亦莫背。四者不得向上坐若三师亦莫背五者襞袈裟。不得以口衔。亦不得以两手奋。

  绕塔有五事。一者低头视地。二者不得蹈虫。三者不得左右顾视。四者不得唾塔前地上。五者不得中住与人语。

  当念有五事。一者当念佛功德。二者当念佛经戒。三者当念佛智慧。四者当念佛恩大难报。五者当念佛精进乃至泥洹。

  复有五事。一者当念比丘僧。二者当念师恩。三者当念父母恩。四者当念同学恩。五者当念一切人皆使解脱离一切苦。

  复有五事。一者当自念学慧。二者当念除三毒。三者当念求要道。四者视塔上草生。念以手去之不得捉拔。五者见有不净即分除。

  复有五事。一者天雨当脱履塔下乃上礼佛。二者已当从次第坐依大小坐当问讯。三者僧有众事。若使行即当行。四者欲出行。当有所报师令知。五者闻揵槌声即当出会。

  暮入户有五事。一者欲入当住。三弹指入不得使户有声。二者履污泥当于外脱去。三者当如法解袈裟着常处。四者当取履拭持着屏处。五者已当澡洗却住随意所愿。

  欲上床有五事。一者当徐却踞床。二者不得匍匐上。三者不得使床有声。四者不得大拂拭床席使有声。五者洗足未燥当拭之。

  在床上有五事。一者不得大欠。二者不得吒喷(普寸)喈。三者不得叹息思念世间事。四者不得倚壁卧。五者欲起坐当以时。若意走不定。当自责本即起。

  经行有五事。一者当于闲处。二者当于户前。三者当于讲堂前。四者当于塔下。五者当于阁下。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于阁上坐。二者不得持杖寺中行。三者不得卧诵经。四者不得着屐。五者不得大举足蹈地使有声。

  卧有五事。一者当头首向佛。二者不得卧视佛。三者不得双申两足。四者不得向壁卧。亦不得伏卧。五者不得竖两膝更上下足。要当枕手捡两足累两膝。

  夜起读经有五事。一者不得念我经戒利。余人不如我。二者设不利。不得言我经戒不利。正为某比丘事故乱我意。三者不得坐念人恶。四者设明日欲问所疑。不得说余。直当说不解者所知而已。五者不得念言。当持是经中语以行问人使穷。但有是念非贤者法。

  在寺中有五事。一者不得持舍后履上塔上。二者不得逆塔行。三者不得背佛出门户。四者不得唾塔上。五者不得行塔栏木坐上。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取非物着非处。二者舍后还不得过用摩摩德水澡手。三者不得妄用众家手巾。四者不得于众家井上澡足。五者不得妄取众家一切人物。有所取当报主复有五事。一者不得与白衣共调譺相骂。二者与人共语不得颔头。三者不得于上座床上坐。四者不得于上座前踞。五者不得与和上阿阇梨并坐。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上树。二者不得持梨掷与人。三者不得持水洒人。四者水中有虫不得饮若洗。五者人骂比丘。比丘不得报。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嗔恚挝骂畜生。二者不得恶口骂人作畜生。三者不得坐卧令使有画床上。四者不得花香脂粉自着身上。五者不得歌咏作唱伎。若有音乐不得观听。

  饭时有五事。一者比丘以饭不得言。我知何时当死。但复自饱饭来。二者比丘饭已。饱人复持饭来与。比丘不得受。三者比丘饭有余。不得持掷人。亦不得以掷草上。四者饭有余当持泻净地。五者人有少所余请比丘去饭不应住行应请饭。复有十事。一者住当弹指直入。二者当视席坐。三者席下有钱刀果蓏不应坐。四者若兵器衣物在坐下。若承尘土不得坐上。五者若金银好漆器在前。不得把持形相。六者不得数顾视檀越家妇女。七者当如法坐。八者未食不得为人说法。九者不得饭上有所求索。十者饭未饱不得语。

  不应作礼有五事。一者至舍后还。不得中道为人作礼。亦莫受人礼。二者上座卧不得为作礼。亦莫受人礼。三者上座澡嗽口。不得为作礼。自嗽口亦莫受人礼。四者上座收槃未竟。不得为作礼。自前槃未收亦莫受人礼。五者上座饭。不得为作礼。自饭亦莫受人礼。

  不应作礼。有五事。一者若读经若持经。不应为上座作礼。二者上座在下处。自在高处。不应作礼。三者上座在前若已去。不应从后作礼。四者不得座上为上座作礼。五者不得着帽为佛作礼。若三师比丘僧上座。其罪重比丘着泥洹僧有五事。一者不得到持下着上。二者当使四边等。三者襞头当近左面。四者结带当于右面。五者带当三绕。不得垂两头。

  露着泥洹僧。有十事。一者上无僧迦支不得着袈裟。二者不得持上塔佛像前。三者不得持入讲堂中。四者不得持三师前住。五者不得上座共说经。六者不得持与上座共并坐。七者不得持至摩波利床上坐。八者不得持入上座室中。九者不得持入食堂中若僧前。十者上无僧迦支。不应出门下楼三尺。

  着三法衣有五事。一者着泥洹僧上无中尼卫。不得着安陀会。二者着中尼卫上无安陀会。不得着郁多罗僧。三者着安陀会上。无郁多罗僧。不得着僧伽梨。四者三衣当令中外等。五者不得过三色。如法行步。是为道法。

  持钵有五事。一者当令带坚。二者当着左腋下。三者行时当使外向。四者不得使下扈相近。五者饭已持钵当还使自向。

  澡钵有五事。一者当用澡豆若皂荚。二者不得于净地。三者不得向塔比丘僧若三师。四者不得跳掷弃水。五者不得以污巾拭中外。各当有常巾。手摩燥为善。急欲出会时。当着日中使燥向火。

  持户钥有五事。一者欲出时常当先所披贯臂着指。二者欲闭户不得并持钥。牵大户当谛视。三者欲开户。不得并持钥大排户。当徐脱之。四者着常处取持自近。五者至七日当拭去鉎持。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与女人连席坐。二者若贤明医师不得从问诸药诸事。三者不得与世人诤语。四者母人与比丘对坐。不得妄说不急事。五者设见因缘不可意。即当起去。

  行至人家读经有五事。一者当四人俱。二者往当随次如法坐。三者当视因缘。可读经不。不可读经不。四者若坐席人不欲闻经。当退止。五者若座中有醉者。恶言形相经者不应复读。

  比丘至郡国县长吏。有三事应往。一者为三师事故。二者为病死亡。来呼比丘读经故。三者请比丘饭故。

  有七事不应往。一者不得妄往候事。二者不得事事往到。三者不得强往从请事。四者设往不得为说诸药事。五者若呼比丘。问世间事。若难异经。六者呼比丘教相星宿视岁善恶。七者比国起兵。欲呼比丘宜军事。如贤者不应往。

  上高座读经有五事。一者当先礼佛。二者当礼经法上座。三者当先一足蹑阿僧提上正住坐。四者当还向上座。五者先手安座乃却坐已。

  坐有五事。一者当正法衣安坐。二者犍捶声绝当先赞偈呗。三者当随因缘读。四者若有不可意人。不得于座上嗔恚。五者若有持物施者。当排下着前。

  不应说经有五事。一者人不敬三师。二者人犯戒。三者诽谤佛道。四者比丘问经不如法。五者不应为白衣说比丘戒经。得罪。

  复有五事。一者相牵连臂。二者同小床。三者人知少所经。欲来难比丘。四者说经人不听。五者人病酒。皆不应为说法。

  欲坐禅复有五事。一者当随时。二者当得安床。三者当得端坐。四者当得闲处。五者当得善知识。

  复有五事。一者当得好善檀越。二者当有善意。三者当有善药。四者当能服药。五者当得助尔乃得猗。随时者。谓四时。安床者。谓绳床。软座者。谓毛坐。闲处者。谓山中树下。亦谓私寺中不与人共。善知识者。谓同居。善檀越者。谓令人无所求。善意者。谓能观善。善药者。谓能伏意。能服药者。谓不念万物。善助者。谓禅带。

  禅带有五事。一者当广一尺。二者当长八尺。三者当头有钩。四者当三重。五者不得用生草。亦不得用金钩。

  有五事不应用坐。一者众坐时。二者入城时。三者九十日竟时。四者与三师同处为恭敬。五者至白衣家若客舍皆不应独自一室中安隐时得用作私匿。

  有五事。一者当用熟韦。二者当如法作。三者不过再重。四者不得丝缀之。五者着当如法。不得使湿着。

  有五事。一者不得着礼佛。二者不得着入众坐。三者不得着上佛塔上。四者不得着经行。五者天雨不得着自得分卫。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着入三师室。二者不得持问经。三者不得着持为和上阿阇梨作礼。四者不得着为众僧作礼。五者日暮不得用洗。

  有五事应相入室。一者问讯。二者病瘦往瞻视。三者问经。四者有所借。五者众人使往呼住有五事。一者当于外弹指。二者入当脱帽。三者当作礼。四者当正住人教坐乃坐。五者不得忘持入经。

  问经有五事。一者当如法下床问。二者不得共坐问。三者有不解直当问。四者不得持意念外因缘。五者设解头面着地作礼反向。出户复有五事。一者不得教买某来我欲饭之。二者不得持果蓏与沙弥。汝持授我我欲食之。三者不得调譺卧人床上。四者不得唾人净地。五者人如法呵之。不得怒去。是为恭敬。

  和上当有十五德。一者当知戒。二者当持戒。三者当不犯戒。四者当知经。五者当自守。六者当教经。七者当教诫。八者当教习意。九者当教稍稍受。十者当教法则。十一者当自有隐德。十二者能致檀越。十三者不得有独匿心。十四者人持物来。当言皆为众人物。十五者占视病瘦。当令差。

  复有十五事。一者有弟子当能衣食。二者当能经纪。三者当能解经令知义。四者有深经好语。皆悉当教弟子。五者有所问当能报语。六者当能分别。为说三恶道罪。七者当能教黠慧如我胜我。八者当教持戒分别知所行。九者当教晓戒随说。十者当审弟子意节度与。阿阇梨当有五德。一者当有四阿含。二者当有戒具德。三者当有慧德。四者当有大德。五者当自守。

  复有五事。一者作师当自持戒。二者设弟子衣被破败当能给与。三者弟子病瘦。当能瞻视。四者当致布施。分别为说罪福。五者十岁应作和上。所知当具悉。

  复有五事。一者当教学慧。二者当教多诵经。三者当教能解经。四者当教深经。五者当教莫与人诤经。

  复有五事。一者当教诫。二者当教稍稍受。三者当教知戒。四者当教持戒。五者当教。随和上。十岁尽所知事。事师有五事。一者当畏敬师。二者。当随师教诫。三者当随顺师意。四者当识师语。五者不得违师教。

  复有五事。一者朝暮往问讯安否。二者往当着袈裟脱帽。三者往至户前当三弹指。不得纵横入。四者当头面着地作礼。前长跪问消息。五者若师言贤者某人来。说卿所作不如法。汝自知犯过不。设有即当悔过。言某实愚痴。若无有不得还语。师教去即起作礼。还向出户。

  复有五事。一者当为师取宾揵澡槃。出净洗着水持还。二者当拂拭床席次襞被杭。三者当为师襞袈裟着常处。四者自却住。师教坐不得便坐。师三言坐。乃应坐。若问卿经利不。若不教诵不应便诵。五者若自问经戒。视时可问不应问。

  复有五事。当报。一者沐浴剃头。二者澡洗。三者出行。若近读。四者若作众事。五者病瘦服药。有弟子事师二十事。若比丘作法衣服。有五事。一者当头面着地作礼。二者当如事说。某到。某今持作。某白如是。三者师默然不报。当起作礼去。四者若听使作。当如法受教。五者师若言是未可作。某使广若干长若干。当随师教不得违。

  复有五事。一者三衣不具。急当具足。二者已具不复多作。三者法衣破败应当作。四者衣未极败不应作。五者作法衣当如度。得作三色青黄木兰。是为衣服。

  染法衣有五事。一者当用净器。二者当屏处。三者当令竿坚。四者不得离去。五者当数持视。

  着法衣有五事。一者至檀越家。不得开胸前入门。二者不得以法衣挂肘入。三者不得摸法衣入门。四者不得担法衣入门。五者不得左右顾视。

  行到时着法衣。有五事。一者道中见三师。当出右肩。二者覆两肩。当从喉下出右手。三者覆两肩。得从下出右手。四者行泥中。得持一手敛衣。五者还入户恐污衣。得两手敛衣。

  不应着僧伽梨。有三事。一者作塔事。二者作招提僧事。三者作比丘僧事。

  复有十事。一者补未讫。二者浣未燥。三者沙弥持钥出未入。四者大风。五者雨堕。六者大水。七者大火。八者县官。九者盗贼。十者与女人事。

  复有五事。一者泥湿。二者霜露。三者大阴。四者入出。五者远行。

  曝法衣有五事。一者风起不得曝。二者六日当还一曝。三者不得当人径。四者不得太久。五者不得即襞。且当尽起。

  浣法衣有五事。一者不得持足蹋。二者不得两手着擩。三者不得两手捉提。四者不得持衣披戏人。五者不得襞着席下居。

  复有五事。一者着净巾上。二者欲襞持入。当从人受。三者持入当着常处。四者不得持余衣着上。五者不得襞法衣卧上。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无三法衣入众僧坐。二者法衣不具。不得入寺中止。三者至舍后未净手不得着衣。四者至舍后未用水不得上塔。五者至舍后。当脱袈裟僧迦支。

  沐浴剃头报有五事。一者从十五日至十五日报。具沐浴剃头应报。二者澡洗当报。三者除手足爪应报。四者自知常。若小小不应报。五者自知不应时。皆不应报。欲出行报有五事。一者当头面作礼。二者当正住如事说。三者已可当礼。四者若师可止不得违。五者。欲还入室读经。

  入浴室有二十五事。一者当低头入。不得上向。二者当随次踞。勿当日前。三者不得读经狂语。四者日达嚫。不得以水洗。五者不得取日水用。六者不得持水浇火。七者不得呵火多少。八者不得多用人水。九者不得于中浣手巾衣。十者浴已即出去十一者和上阿阇梨在中不得入。十二者三师浴。当入回之。十三者三师浴。当持衣住外待。十四者已出易衣。当取浴布浣之。十五者自入浴当报。十六者入当着麻油。十七者当用土。十八者用澡豆。十九者当用灰。二十者当用汤已乃用水。二十一者当多少诵经二十二者当持水澡浴处。二十三者不得住上座前二十四者设无日当达嚫礼越主二十五者出。不得当风住急入室。

  入温室有二十五事。一者当随次坐。二者各自读经。三者当思惟念道。四者不得妄起至上座前。五者不得与下座共说世事。六者闻揵槌声当先礼佛。七者当礼比丘僧。八者不得至上座处坐。九者不得左右顾视语。十者不得唾污净地。十一者不得呵叱下座。十二者不得呵人火。十三者不得数起出入。十四者行不得使足有声。十五者出当牵户反闭之。十六者设户已闭当弹指。十七者不得大排户使有声。十八者已弹指安心读经。十九者。自读经不得中语。二十者人读经不得妄语。二十一者读经未竟。不得数起使床有声乱人意。二十二者读经未竟。不得先去卧。二十三者达嚫未已。不得便开户去。二十四者当礼佛。二十五者当礼上座。

  入堂室有五事。一者当礼上坐。二者不得解袈裟着上座前舍起。三者不得大声。四者不得聚语笑。五者上座说经。当一意听。

  复有五事。一者人说经时有是非不得中断人语。二者已竟徐起问疑。三者不得诤经以恶意相向。四者不得嗔恚卧人坐上。五者当思惟自责。

  对问经。有三事应问。三事不应问。一者人身安隐应问。二者人欢喜时应问。三者人自说经随时因缘应问。人身不安隐不应问。若不欢喜不应问。人说他事不应问。

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

  十二头陀者。一者不受人请。日行乞食。亦不受比丘僧一饭食分钱财。二者止宿山上。不宿人舍郡县聚落。三者不得从人乞衣被。人与衣被亦不受。但取丘冢间死人所弃衣。补治衣之。四者止宿野田中树下。五者一日一食一名僧迦僧泥。六者昼夜不卧。但坐睡来起经行。一名僧泥沙者伛。七者有三领衣。无有余衣。亦不卧被中。八者在冢间。不在佛寺中。亦不在人间。目视死人骸骨。坐禅求道。九者但欲独处不欲见人。亦不欲与人共卧。十者先食果蓏。却食饭食已。不得复食果。十一者但欲露卧。不在树下屋宿。十二者不食肉亦不食醍醐。麻油不涂身。

  持锡杖有二十五事。一者为地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为分卫故。四者出入见佛像。不得使头有声。五者不得持杖入众。六者日中后不得复持杖出。七者不得担着肩上。八者不得横着肩上以手悬两头。九者不得手掉前却。十者不得持杖至舍后。十一者三师已持杖出。不得复持杖随出。十二者若四人共行。一人以持杖出。不得复持杖随后。十三者至檀越家。应杖不得离身。十四者至人门时当三欬嗽不出。应当便去至余处。十五者设人出。应当杖着左肘挟之。十六者杖在室中。不得使着地。十七者当持自近卧床。十八者当取拭之。十九者不得使头有生。二十者欲持杖出。当从沙弥受若白衣受。二十一者至病瘦家宿。应得暮杖二十二者远送过去。当得暮杖。二十三者远请行宿。应得暮杖。二十四者行阿其云。应得暮杖。二十五者常当以自近。不得指人若画地作字。

  至优婆塞家。有五事应往。一者为僧使。二者分卫。三者阿其云。四者请饭。五者疾病死亡。其余一切皆不应往。

  比丘为优婆夷说经。有五事。一者优婆夷抱小儿来问经。不应持淫意向说。二者设淫意起。不得前取小儿摩弄。三者不得牵坐着边。四者优婆夷使比丘说麻油术经。当令男子持杨枝与比丘。当持男子手中杨枝者善不应说。五者若优婆塞。与优婆夷俱来问经。若优婆塞先去比丘亦应出。不者非法。

  新至比丘有十德。一者礼佛已。当却住问摩摩德姓字。比丘僧几人日持为姓字。二者上座当礼下座问讯。三者不得问所止处。四者人与比丘床席卧具。不得呵好丑。五者当求依止阿阇梨。六者当亦供养。七者不得呵经。八者不得自在出入。九者欲扫塔上当报摩波梨。十者欲出去有卧具当寄主人。

  复有五事一者当忧众事。二者不得妄用。寺中净水。三者不得妄至人户。四者不得逆行。五者不得踰越寺中杖木上。

  当以十事待新至比丘。一者当避与房。二者当给所须。三者当朝暮往问讯。四者当语国土习俗。五者当教避讳。六者当语乞丐处。七者当语僧教令。八者当语其可食。九者当语县官禁忌。十者当语贼盗。某许可逃。某许不可逃。新至比丘。欲到贤者所自归持作依止阿阇梨。当先自说言。今我为某远离三师。各去是若干里。今某独来在此。本意欲学。连遇国君不安故。来到是今自归贤者。当为我作依止阿阇梨贤者用某自归故。受某甲为弟子。当与某甲共止作弟子当依某甲与共居。为某甲弟子。贤者当用法故。当为某甲作阿阇梨师。已头面作礼因言。阿阇梨。为用三尊故。已受某甲为师作。当教某甲所行出入法若有强共某诤某。阿阇梨当有某甲作弟子。若阿阇梨若某。欲去止俱得自在。设某去后。复从彼面来还。阿阇梨故当受某为弟子。如是说至三。师当言报贤者某听今我所说。令卿得道常当行。如佛语当护戒。当忍辱当精进。当一心念道当念慧。当止身口意灭毒。当为三法事。已作佛弟子。不得念行世间事。能如法行者。会当得道度世耳。说竟。起作礼持头面着师足去。还取衣钵往上师从受衣。若比丘受衣钵三衣。阿阇梨比丘当自说亡失。若水火盗贼坏败因缘。比丘先自归言。明贤者。慧行净戒是某三师为某。如是便三说本因缘已。三说便上。若钵若衣受阿阇梨。便说教诫。某贤者听人有六情。当护当念清净。虽世间净洁。不能到清净行慧者道。当护内外清净。不垢不漏内外相应。是为能致清净道者。是故当依当摄当护。是为钵事依者。当言数持视数着以时浣。比丘譬如贤者。亦世间处身。乐沐浴薰香衣服卧具。宁欲令身不安隐意不安隐。所有可意有破服。不设具坚安隐。亦不能致清净慧者道中。若漏湿为虫所食腐。譬身若一处腐烂。从是不安隐。不致慧者道。譬身若一处。为虫所食疮。若痛若痒。从是不安隐。不致慧者道。从上至竟依护内外洗净。是为除贪亦少欲。使致贤者清净。是为依事。

  依止阿阇梨教弟子。有十五事。一者比丘僧会时。当教如法视上下。二者比丘僧有令语使莫犯。三者当教随顺僧上下。四者当教令恭敬。五者当语国土方俗忌讳。所可食饭应尔不应尔。六者当语丐处。某处可往。某许不可往。七者若有贼盗。某处可逃。某处不可逃。八者病瘦当占视之。九者衣被破坏当给与。十者若有去住不得留难。十一者当相视人意。十二者当随方便所住。十三者来有问当答让。十四者欲浇洒地常当谦让。十五者有过不得言我不复与卿语。是为依止阿阇梨法。

  弟子依止阿阇梨。有五事。一者当数往。二者往至户当三弹指。三者入当头面礼。四者长跪问消息。五者去当还出户。

  复有五事。一者旦夕往问讯。二者师呼即着袈裟往。应不得单身着屐入。三者当扫地具澡水拂拭床席。四者若自有所作。若出入行止当报。五者往受经问解得不得。不应有恐意。是为五事。自依止阿阇梨法。

  贤者比丘不应畜七种药。一者辟谷药。二者消谷药三者吐下药。四者强中药。五者服食药。六者毒药。七者兵疮药。无有病一切不应服药。亦不得与他人使服。堕罪。

  比丘欲起沙弥法。有五事。一者当知四阿含。二者当知戒。三者当知经。四者当知有慧。五者当有德。

  复有五事。一者当持戒。二者当不犯戒。三者当能解经。四者当忍辱。五者当自守一切。具有是行者。乃可举沙弥。不悉知不应起沙弥比丘有沙弥。当教行五事。一者沙弥作众事未竟。不得呼使。二者不得令沙弥求贤者长短。三者不得信沙弥语。四者不得于众中大声骂沙弥。五者不得独使令当给众事。

  有三事不应与沙弥共居。一者爱端正好。二者见之欲嗔。三者疾病。

  有三事应逐去。一者言犯戒无罪。二者言无佛法僧。三者行向人说和上阿阇梨善恶若欲远行。持沙弥寄人。有五事。一者先问沙弥某可汝意不。二者汝承事主能可人意不。三者设呵骂汝不得言非我阿阇梨骂我为非。四者承事主如视我。五者如法教汝不得舍去。持沙弥至主许寄时。有五事。一者当教头面礼。二者教自归。三者当言卿视。我沙弥如卿沙弥。四者我从彼来还。自当归我。五者若我无常长属卿。

  受人寄沙弥。有五事。一者当教读经二者教莫犯戒。三者当教随众上下。四者当教行步法则。五者教恭敬众人。

  比丘僧饭时。有五事。一者上座未坐不得先坐。二者上座未受案不得先受。三者上座未饭不得先饭。四者上座饭未讫不得先止。五者上座未起不得先起。

  受案有五事。一者当持手巾并受。二者当决阔尺六。三者当持手巾连案若机足。四者当却膝。五者两肘不得离膝。

  复有五事。一者已受莫离。二者不得狂左右顾视。三者已离当从上座受。四者设人不应不得食。五者若人宿与不相便。可当自作方便。若自呼人。

  复有五事。一者左右手不得有所携持。二者不得大呼有所求索。三者授人钵当视上下相前人。四者授钵当右手抚上。五者当护所受。

  复有五事。一者人来授物。手近当更澡手。二者不得持上着钵中。三者若见不可意不应食。亦不得使左右人知。四者食中不得唾上座前。五者不应饭而饭之。堕罪。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以手摩抆面目。二者左手已污。不得近右手。三者若手已污不得获钵水。四者不得已污手正袈裟。五者不得持手巾拭腻手。

  复有五事。一者前杯着设横当正之不正者不得食。二者食具已堕不应复食。三者若人来有所益。常当以指堕柱之。四者不见来时不应食。五者饭食在前不得尝味。

  复有五事。一者饭时不得于坐上失风。二者饭未已不得中唾前地。三者急欲唾唾履下。四者已澡手不得复持履。五者已持履自知手污。不取拭者不得以持袈裟右饭食四十条事。

  饭食上澡漱。有五事。一者不得挼手杯上。二者不得手指挑撩口中。三者不得涕鼻大唾钵中。四者漱口不得令有饭吐钵中。五者不得大奋手污溅左右人。

  复有五事。一者持手巾不得教软。当先熟历手。二者不得奋湿取燥。三者不得以手拭面目鼻口。四者不得言我自有不取持去。五者当如法用之。

  复有五事。一者以拭手燥即当藏弃膝上巾。二者已即当正袈裟。不得罗左右人。三者下座澡未已。不得呵令使来。四者日达嚫不得乱语。五者达嚫未竟不得妄起。

  复有五事。一者若上座为檀越说经。当正坐听。二者若急欲去作众事。当过白摩波利。三者急欲东西使。当语下坐人。四者若得钱分即当捡藏之。五者若有所还若欲寄人。不得以足推徙。亦不得遥掷与。

  饭上有十事。左右顾视无不有罪。一者当视上座受案未。二者当视上座前具未。三者视下座亦尔。四者人皆饭。当复视之上座前少。何等有尽者。为呼益。五者视下座亦尔。六者饭未已。当复中止视。上座欲得何等。七者视下座亦尔。八者当视上座已未设自先已。以手持前所有不得坐视人。九者视下座亦尔。十者不得先取案。当排之当持待人。

  比丘持宾揵澡槃。有二十五事。一者手不净不得擭上饰手。二者手不净。不得擭上盖。三者手不净。不得擭前口。四者手不净。不得使益水。五者手不净。不得擭前颈。六者当从下捧腹。七者水少但当小洗手使净。八者当出益水还入善浇。九者欲益澡水当先浇水三洗令净。十者欲着水。当三倒易水满持入。十一者欲持入不得当道住。十二者安着屏处。十三者下常当使有枝。十四者安正上盖。十五者当宿盛水令满。十六者持澡槃不得曳有声。十七者不得使上边污。十八者不得使中有饭。十九者弃不净水。二十者弃水不得远手徐徐泻之。二十一者澡槃当先澡内外使澡净。二十二者持澡槃手不净。不得中止持漱口。二十三者持澡槃手污。不得擭宾揵上拭若口。二十四者不得取窖下水用澡宾揵。二十五者中外各当三更水澡乃得持入。欲持宾揵着槃中。不得大投使有声。

  当用手巾有五事。一者当拭上下头。二者当用一头拭手。以一头拭面目。三者不得持拭鼻。四者以用拭腻污当即浣之。五者不得拭身体。若澡浴各当自有巾。

  若着僧伽梨时。持手巾有五事。一者不得使巾头垂见。二者不得持白巾。三者当败色令黑。四者不得拭面。五者饭当用覆膝上。饭已当下去。设不去若有来作。礼若起去先取襞去之比丘僧有七人。不应作摩波利及直日。一者年老不任事。二者病疹疮不净洁。三者久病羸极。四者众人共使养病。五者上座日。六者摩摩德。七者直岁是。七人皆不应作。若有强揵如反。不欲作者不应诃问。自是后世珍宝藏也。

  作钵泥僧摩波利。当行百六十德。作直月。当行六十德。作直日。当行十德。作摩摩德。当行三十德。作直岁。当行十德此上五人如上行者。久会至无为度世道矣。

  钵泥僧摩波利。有十五德。一者用佛故。二者用法故。三者用比丘僧故。四者当惜众物。五者当惜招提僧物。六者当惜比丘僧物。七者当知佛事。八者当知招提僧事。九者当知比丘僧事。十者不得持塔物着招提僧物中。十一者不得持塔物着比丘僧物中。十二者不得持招提僧物着塔物中。十三者不得持招提僧物着比丘僧物中。十四者不得持比丘僧物着塔物中。十五者不得持比丘僧物着招提僧物中复有十五德。一者欲有所作。当白报众人。二者不得割夺众物独匿自入。三者不得持众人物私意饶益亲厚。四者不得断取众家物以匿施用作名字。五者当数护理众家卧具。六者若有病痛当占视随所思持与之。七者当恭敬瞻视比丘僧。八者为比丘僧作饭食当令净洁。九者当随婆罗门意。十者譬如事鬼神无有异。十一者不得自嗔喜。十二者欲行清净不得露身于窖下作事。十三者日暮常当自起按行门户。视诸比丘户皆闭。不设见异人。不得即呵问言。卿为是沙门。许当复待明日。十四者不得扫寒着热。十五者不得扫热着寒。是为十五事。

  营事维那。饭时于堂中当行。二十五德。一者已布空案。当自身行遍视下竟皆遍净不。二者不得先布空案。三者上座已有应分饭。四者一切有所分布。皆当至沙弥若白衣受五者三师在中不得持增益。六者作分上下当使平等。七者分饭自当更手令平。八者欲分羹当三回杓乃斟。九者令汁滓调。十者不得即以釜中羹着人钵中。皆当先更分着器中。十一者所有分不得于上语笑。十二者不得遥大呼言取某来。十三者众中有不食羹者。为取所便与之。十四者若众中有不相便可者。不得即于坐中呵骂。十五者急当念养病。十六者饭时人持物来。当即分布尽之。不得言当遗后日。十七者急先益羹。十八者急当益中饭尽。十九者不得中止踞视僧。二十者不得远离僧于前舍出。二十一者皆已饭。当自视中所不具者。复视多少益。二十二者不得住大呼从人捡挍食具去。二十三者盖藏无令有声捐弃着地。二十四者当教人豫具扫帚澡水手巾。二十五者当住待僧达嚫竟。自当白毕竟乃出去窖下有二十五德。一者为钵泥僧尽力忍辱。二者当佛法行恭敬等视上下。三者若人从有所索。有即当一切与。不得逆言无有。四者当早起行视当一切具。五者一切使人行。若有所买不得施乞之。六者欲呼使不得遥大作声呼。七者一切有所作。不得使物器大有声。八者一切当可众人意。不得自在直行强。九者若人持饭来若余物多少。即当白众人使达嚫。不得独受便遣令去。十者即分布令遍。设使过时当藏弃不得便先当视。十一者若檀越来言欲作饭。未见所有。不得即对人说。若主人持钱来。作比丘僧饭。若钵泥僧与主人。若白贤者。共议所当两作。不得独自可。十二者汲水不得大投瓶井中令水浊。十三者不得自择米。十四者澡釜三易水令净。十五者勿持釜中热汤浇渎中。十六者不得自然窖。十七者不得自扫生草断去根。十八者不得以生菜根叶着火中。十九者不得持食饭注渎中。二十者一切饭具当覆上。不得使受尘坌。二十一者不得教人作长分。设僧不食当自置弃之。二十二者不得持众物猗身以作恩惠。二十三者盖藏自当行视令坚。二十四者不得分今日食遗旦日。二十五者不得持旦食遗今日。

  有七事以待新至比丘。一者来至即当问消息。二者当为次座上下。三者当给与房室。四者当给卧具被枕。五者当给与灯火。六者当语比丘僧教令。七者当语国土习俗。

  教人市买有五事。一者当教莫与人诤。二者当教买净者。三者莫使侵人。四者不得走促人五者当护人意。

  买肉有五事。一者设见肉完。未断不应便买。二者人已断余乃应买。三者设见肉少不得尽买。四者若肉少不得妄增钱取。五者设肉已尽。不得言当多买。

  教人汲水有五事。一者当使先净澡器。二者当使着屏处。三者当覆上令净。四者不得持腻汁污。五者若人有污不得复用。

  教人破薪有五事。一者莫当道。二者先视斧柄令坚。三者不得使破有青草薪。四者不得妄破塔材。五者积着燥处。

  教人择米有五事。一者当自量视多少。二者不得有草。三者择去鼠屎。四者不得令有穬。五者向净地。教人洮米有五事。一者当用坚器。二者用净水。三者五易水令净。四者内着屏处。五者覆上令密。

  澡釜有五事。一者不得持汁大冲釜底。二者当使盖器受污水出弃之。三者当添满水。四者净澡木盖覆上。五者日暮覆上看令坚。燃窖有五事。一者燃火不得横薪。二者不得燃生薪。三者不得燃釜倒逆薪。四者不得自以口吹火燃。五者不得持热汤浇火灭。

  教人炊米有五事。一者当教待气出而庄之。二者随气上米稍稍炊之。三者安正甑不得令气泄。四者着米甑中随覆之。五者已熟下之。亦当覆上莫使露也。

  择菜有五事。一者当去根。二者当令等。三者不得令青黄合。四者当使澡净。五者皆当令向火知之乃得布用。

  作羹有五事。一者当教如次内物。二者当令熟。三者令味调适。四者当自视令净洁。五者已熟当去下火覆之。

  教人澡案一切食具有五事。一者皆当三易水使净。二者拭使净。三者布案使相去二尺。四者皆当案正下橙令坚。五者不得令污比丘僧衣。

  揵椎有五事。一者常会时。二者旦食时。三者昼饭时。四者暮投槃时。五者一切无常。

  复有七法。一者县官。二者大火。三者大水。四者盗贼。五者会沙弥。六者会优婆塞。七者呼私儿。

  当复知十二时揵椎。常会时先从小起稍至大大下击二十。稍小二十一下。小小十下复大三下。旦食大下八。昼食一通。投槃亦一通。会沙弥三下优婆塞三下无常者随视时。县官水火盗贼亦随时。呼私儿一下。持一通至比丘揵椎无后音有百六十事钵泥僧会。摩波利所当行。钵泥僧会时。有五事。一者当礼佛。二者当礼僧。三者随次坐。四者不得大踞床有声。五者遗上座处。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诤坐上下。二者当恭敬上座。三者当随众法令。四者若摩波利次直日若使作即当如法受。五者已毕。

  起坐当过白和上阿阇梨已。受直日有五事。一者当先受户钥。二者当数铜佛像。三者当数铜香炉。四者当数铜灯。五者当正坐席自承比。

  扫塔上有五事。一者不得着履上。二者不得背佛扫塔。三者不得取上墡土持下弃。四者当下佛像上故花。五者当且过澡手自持净巾还。拭佛像复有五事。一者当坚持。二者常拭令净。三者不得以手摩近面目罗手指。四者当自出钱买花。五者当布与人令散佛上。

  扫塔下有五事。一者当先洒地。二者当使调。三者当待燥。四者不得逆扫。五者不得逆风扫。

  扫除又有五事。一者不得去墡土。二者当自手拾草。三者当取中土转着下处。四者不得令四角扫处有迹。五者扫塔前六步使净。设大比丘僧会时。扫除讲堂中有七事。一者当早起行视门户开未。二者当捡空灯当摒之。三者当扫拭佛像去前宿花。四者当烧香着佛前。五者当作大灯火着堂中央。却正比丘僧坐席。六者僧比丘事毕去徐当洒地。七者当更净扫地。

  有五事洒地。一者当却行。二者当轻手。三者当令遍。四者当待燥。五者不得溅人衣。扫塔地有五事。一者不得背佛。二者不得不掉手污人足。三者不得扫去墡土。四者当自手除出弃之。五者不得当人道。亦莫弃水中及圊中。

  捡灯有五事。一者不得灭中炷。二者当泻中余膏作大灯燃着佛前。三者当取空灯内着常处。四者不得妄破碎。五者若亡物皆当应买偿着常处。

  烧香着佛前有三事。一者易中故火。二者当自出香。三者当布与人。整顿比丘僧床席有三事。一者当安隐视床足使坚。二者当下意扫拭令净。三者拂拭席当使遍。不得令污比丘僧衣。

  具香炉有三事。一者当先除去故火。拾取中香聚一面。二者当拭令净乃着火。还取故香着中。三者着火不得大炽火不得少令灰火疾灭冥。燃灯有五事。一者当持净巾拭中外令净。二者当作净炷。三者当自作麻油。四者着膏不得令满。亦不得令少。五者当护令坚。莫悬妨人道污人。是直日法。如上行之得福。右六十事直日所行。

  摩摩德有十五德。一者用佛故。二者用法故。三者用比丘僧故。四者用和上阿阇梨故。五者用我弃家作沙门故。六者用作主人耐忍四远故。七者当待四远故。八者众中人有过。不得于前言当擅罚之。九者众中一人有过。众人欲罚。当下座请之。不得独匿。十者当有德。十一者当能致檀越。十二者四远比丘来衣。被破坏当为乞丐补纳之。十三者饭食一切当共用。十四者占视病瘦当等。十五者闻外有病比丘。当往看视之。

  复有六事。一者不得招提僧物着塔物。二者不得持招提僧物着比丘物。三者不得塔物着招提僧物。四者不得塔物着比丘僧物。五者不得持比丘僧物着塔物。六者不得持比丘僧物着招提僧物。

  复有三事。一者一切从如毛发。至无数不得有匿。二者从沙弥上至日。若有疾病衣被坏。当买与易。不得持作恩惠求名闻。皆当使作平等。三者一切塔有物。若招提僧所有物。不得行来出入。如此辈不得先受彼福。能护是事者。可为摩摩德。

  复有四事。一者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当与比丘僧共对计具视凡疏白。如是已计众人皆知要。当所余视皆现在分明。二者槃泥僧从十五日至十五日。若摩波利若僧。共计视疏念非常。是为四行。三者若比丘欲到彼面。设宿从问三法事等。问塔若佛像若僧数杂物。若比丘僧。若日名檀越姓字一切所问。皆当报语使得具知。四者若国尊长者寺主檀越。持物多少来。即白僧令知。具闻如是四事贤者所值已不惜。是为摩摩德功效。自净得度世道。

  直岁有十德。一者为三法尽力。二者若有比丘从远方来当逆安隐。三者当给与床席若灯火三日至七日。四者设房皆满。当自避持处与之。五者当数往问讯占视。六者当为说国土习俗。七者当忧所不具足。八者若中有共诤者。不得有所助。常当和解令安隐。九者若宿与不相便安。不得于众中呵骂。亦不得呼人使共作某令主不可。十者不得与摩波利共诤求长短。数于众中若行说之。亦不得取三法中所有物持行作恩惠。如法行者可作直岁。万物何因缘生。

  有五事。一者四时五行。二者种性。三者自然。四者施与。五者功德。直岁以是五事。会当得佛。

  都摩波利揵椎有五事。一者当会。二者常会读经。三者布萨。四者会僧饭。五者一切非常。复有五事。一者挝揵椎时当先视早晚。二者常当报上座。三者当复待檀越视般泥僧具未。四者当可众人意。五者当次僧坐处。不得数起僧。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正对僧坐。二者不得先自檀罚人。三者语但顺人意。四者白事不得增减人语。五者若有所分皆当调等。

  复有五事。一者若僧中不如法者。不应便自于众中呵骂。二者不得违僧正令。三者不得数舍僧出妄行。四者事毕当从僧悔。若语言不可分布不等乞除罪。五者白彼已不得先出去。

  复有五事。一者朝暮当行视病瘦。二者当日行问讯上座诸大人。三者当时往至檀越家劳问。四者若有远许比丘来当安隐之。五者若同学中有命尽。当占视远送之。是都摩波利二十五德。

  从是五德。一者后世在所从生。若有被病着床。当有自然持神药往瞻视护汝。二者后世若在厄难处无所闻知。当有自然呼者。三者后世若在无谷水浆之处。当有自然持香甘美食往与之。四者后世若在不安隐处地饥渴。当有自然持甘露与之。五者已受是福。后世会当得道神足。

  当会揵椎。当先从小起。大下三十。次下二十。次下十。小小下五。如是至三。后大下三。会沙门时。便大下四十。次下三十。次下二十。次下十。小小下五。上三通。后三大下。若布萨时。先小小下七。大下五十。次四十。次三十。次二十。次小小下十。亦三通。大下三。僧饭时。先大下四。疏直下二十。次下十。小小下亦十。次下五。后再通。先数随时。趣三通当视因缘。非常时无数。先急后缓或时先缓后急。是都摩波利揵椎法。当会有五事。一者闻揵椎声。即当着袈裟出户如法。二者于讲堂户外当止住正袈裟脱帽乃入。三者有佛像者当头面着地作礼却礼僧。四者当随次向上座。五者当遗上座处。上座随坐踞随踞。

  踞坐有五事。一者不得交足。二者不得双前两足。三者不得却踞两手掉捎两足。四者不得支柱一足申一足。五者不得上下足。

  正坐有五事。一者不得倚壁。二者不得以两手前据。三者不得以肘据床。四者不得伏卧以两手捧头。五者不得以手指拄颊。

  复有五事。一者不得倚左右人肩。二者不得妄起至上座前边坐三者不得妄咄叱摩波利若下坐。四者不得解袈裟着上座舍出。五者不得坐自摇使床有声。

  复有五事。一者欲出当先正袈裟。不得参差。二者欲正袈裟。视左右不得令拂人面。三者起时视地。不得过六尺。四者起出不得使袈裟被地。五者行直视前。不得左右顾视。

  复有五事。一者上座说经。不得从下是正。二者设有上座自共诤语。不得从下有所助。三者下座共诤语。若有所白。不得强呵止。四者摩波利来前。有所白使行。上座者即当起。下床坐当言诺。五者不得言上座某次当行。下座某常示为。我前自以作某。

  复有五事。一者已白彼去。不得于后说某今日所作为强自用耳。二者不得言我今日欲难某。但欲用某故置之耳。三者和尚阿阇梨有所过当随。若教先去有所取。当如教受语。四者若自共归。不得先归入门。当随后倚右面。若行日中不得蹈师影。五者人欲止留饭者。当报师以去。不得使留止饭。

  复有五事。一者设人坚坐留饭不得报师。饭已即当求去。不得坐至冥。二者若至冥归。当如事自说悔过三者不得屏处自誉言。某今日独留我止饭。无所不有。四者不得于人前言。我今日自当还饭。某强留我饭。使我腹中不安隐。五者还且当经行入室思惟念道。不得妄至人室中说世间事。

  布萨时入众有五事。一者不得着靼[革*區]入众。二者不得拄锡杖入众。三者不得持入竹扇持白手巾入众。四者不得白履入众。五者不得着屐入众。

  复有五事。一者比丘僧会。不得但着结袈裟入行众中。二者不得当讲堂户中观僧。三者不得踞户外听僧语。四者不得住户中大呼留上人。五者设讲堂户已闭。不得排开。急欲入当三弹指。

  复有五事。一者已读经戒。不应复作礼。二者当低头从上下至坐。三者不得排夺人处。四者勿道口说外因缘事。五者已安坐。不得语比丘僧。今日会何大早。

  复有五事。一者众人议事不得戏语。二者不得妄唾前地。三者不得持手捧膝。四者不得持手捧头睡卧。五者不得大张口欠。

  至舍后。有二十五事。一者欲大小便。当行时不得道上为上座作礼。二者亦莫受人礼。三者往时当直低头视地。四者往当三弹指。五者已有人弹指不得逼。六者已止住三弹指乃踞。七者正踞中。八者不得一足前一足却。九者不得令身倚。十者敛衣不得使垂圊中。十一者不得大咽使而赤。十二者当直视前不得顾听。十三者不得唾污四壁。十四者不得低头视圊中。十五者不得视阴。十六者不得以手持阴。十七者不得持草画地作字。十八者不得持草画壁作字。十九者用水不得大费。二十者不得污溅。二十一者用水不得使前手着后手。二十二者用土当三过。二十三者当澡豆。二十四者三过水。二十五者设见水草土。尽当语直日主者。若自手取为善。

  不应用水有十事。一者作塔事。二者作比丘僧事。三者大寒。四者行道。五者不与女人共圊。六者欲起经。七者写经。八者作法衣。九者染衣。十者远行应请。是皆不得用水。若有香草得用水。

  阴起有十事。五事有罪。五事无罪。一者见色起。二者闻因缘起。三者思念女人端正。四者思念故宿因缘。五者手持起。有罪无罪。一者谓卧膑申。二者常习。三者卧频申。四者体有疮手把近。五者欲行小便逼捉不得阴起无罪从八月十六日至腊月十五日为一时。百二十日属冬。从腊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为一时。百二十日属春。从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为一时。百二十日属夏为长岁尽。从八月十六日至腊月十五日即属冬。作沙门不更夏。虽得钵和兰不得岁。或有十五日得岁者。或十六日得岁者沙门。

  萨和多部者。博通敏智导利法化。应着绛袈裟。昙无德部者。奉执重戒断当法律。应着皂袈裟。迦葉维部者。精勤勇决拯护众生。应着木兰袈裟。弥沙塞部。禅思入微究畅玄幽应着青袈裟。摩诃僧部者。勤学众经敷演义理。应着黄袈裟。

  昔佛在此时。众被服唯纯直。不衣杂白。自后起比丘罗旬踰。每行分卫辄饥空还。佛知其宿罪。欲视殃福示后世明戒故。众僧分为五部。着五色袈裟。于是遂相承制。直至佛度世后。立号称名举取长。名其被色。诸人集会悉共忍听。今比丘规度四方。诸可瑞应及施余业。众僧时会。皆共和忍。于是同辞专精禁戒。修行平等净护诸学。今者结界。此之言教悉共忍听。与并规度四方。以说禁戒。结精舍界。堪能尔咸共寂然。若能忍便说。不可众僧会。以共专精平等结界。已说禁戒。众僧可之。便默然持。

问:在声闻的戒律中,以淫欲为障道法。

比丘戒中,以淫戒为四根本戒之首。

在大乘律典中,《梵网经》是以淫戒为十重罪恶之一;

《瑜伽菩萨戒》虽然没有将淫戒列为重罪,

但在四十三轻中,也只对在家菩萨有所开许,

而修学解脱道的比丘是不可沾染的。

因为淫欲最易使人产生染著。

众生无始以来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使其流转生死,无有了期。

可在密宗道场中,往往供奉着男女双身的造像。

据说在密宗的无上瑜伽中,也有男女双修的法门。

这样的修行方式,似乎和原始佛教及声闻解脱道的禁欲思想严重对立。

不知这样的一种修行有没有佛经的依据?

修习这一法门是否有资格上的限定?

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最后所要证得的境界是什么?

 

答:若只从文字、现象来看,不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

在很多方面似乎都有自相矛盾、互相抵触的地方。

若以实论之,则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是佛法,

只看修行人能不能、愿不愿圆融观之,并在实际的闻思修行中将其互摄贯通起来。

比如戒律,一般而言就可分为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等三种。

凡是佛教徒都承认佛经中明确指出过的一种观点,

即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存在三种戒律。

至于这三种戒律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得以存在的方式,

按照无垢光尊者等智者的论述,

则它们可以一本体异反体的方式并存,因不舍本体的缘故,三者实无任何相违之处。

以十不善业而论,别解脱戒将其判入自性罪,但凡受戒僧众任谁都不能毁犯;

但对一个大乘修行人来说,只要本着无丝毫自私自利、一心只为他人之心性,

则戒律中对其在特殊场合、条件下,身、语所可能行之七种不善业亦作了相应开许。

 

说到淫戒,其实在密宗的所有宗派之中,

从未开许过任何一个修行人在未了达贪欲本质的前提下去搞所谓的双身修法。

不过与上举十不善业的道理一样,

如果一个修行人已达到了很高的修证境界,此时他便可以方便法摄受双身修法。

不仅密乘中有如此开许,声闻乘中同样对此作过相同的解释。

如果一个修行者已断除了自相续中的烦恼,

他也可依方便法在显现上暂时“破戒”。

《律藏》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公案:

有一阿罗汉名为色迦桑目,她原本是一普通女众,后通过修法而得阿罗汉果。

在其显现为得果比丘尼时,未生怨王与她行邪淫,

但因她早已断除了贪欲之心,故在整个过程中未有丝毫出自个体贪心指使下的乐受。

释迦牟尼佛后来说她尽管身为比丘尼,

但因未生真实贪心之缘故,所以并不能将其行为判定为破戒。

不仅对阿罗汉作了如是开许,

《律藏》中还记载了一个已断除了欲界贪欲的出家人,

尽管也与人行过邪淫,但释迦牟尼佛依然没有将他的行为指斥为破戒,

因他也无有丝毫贪爱故。

这个出家人还仅仅只是断除了欲界贪欲,但佛陀亦对他的行为作了开许。

大乘经典中再次对未被贪心所摄的所谓破戒之淫行作了相应开许,

这方面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来自佛祖释迦牟尼佛。

据一些大乘经论记载,释迦牟尼佛有一世曾转生为婆罗门子星宿,

他于四万两千年中一直行持梵净行。

其后在一王宫中偶遇一位商主之女,那女人一见相貌庄严之星宿,心性立刻就动摇起来。

她未有丝毫怀疑、犹豫,当下即在其脚下顶礼。

星宿颇感震惊,就问她何以如此,女人此时就大胆表白说要做星宿妻子。

星宿当然要予以回绝,他诚恳说道:

“我乃持梵净行者,岂可随贪欲而转,故实无法与你共同生活。”

但女人心意已绝,她当下表示若星宿不能同她共结连理,她马上就会因悲伤过度而自杀身亡。

当这个严肃的问题摆在星宿面前时,他不觉陷入两难的处境之中:

若与女人结为夫妻,四万两千年行持梵净行之功德、努力顷刻间就灰飞烟灭;

但若抛下女人自顾自修行,她又可能因我而死。

星宿原本已扔下女人径直走开,但在走过七步之后,

对这个女人的悲悯之心终于让他停住了自己的脚步。

他下定决心,只要能令这个女人不再感受痛苦、不会因情丧命,

自己即便舍弃戒行,并因此而身堕地狱也在所不惜。

打定主意,星宿便于随后之十二年中与那女人生活在一起。

最后他则再次出家并修持四梵住,且于死后转生梵天。

以他当时凭大悲心摄持所行之故,星宿反因此而迅速圆满了四万大劫资粮。

由此可见,对某些众生来说当数必堕地狱之恶业,

菩萨若能以悲心及善巧方便行持,反倒可以之而积累起无数福德资粮。

若小乘、大乘戒律都对非以贪心及愚痴所摄之所谓邪淫作了方便开许,

那么以理推之,无上密乘在同样的指导思想下特殊开许个别修行人将贪欲转为道用也就更不足为奇了。出于密法要求保密的基本原则,这里不可能广说具体的行为细则。

但我们内心应该明白一点,

对三乘戒律、对三乘一切表面上的互相违背之处,都应该持有这种圆融不二的观点

 

如果说前面所着重探讨的是判定破戒与否的一个标准——有无离贪之心与方便善巧

那么下面即将展开论述的则是另一个判断指南与旨归——是否远离了执著

脱离不了执著的守持戒律,其戒行又焉得究竟清净

考察男女之间的所谓淫行时,也必须参照此条标准。

  第四品  密乘戒

本师普贤金刚持,密严刹中说续部,

后于米积等重说,问者金刚手结集,

八位大成就者等,印藏智者作诠示,

共称前译派教藏,以及新派之宗轨,

虽不可量然于此,宣说续部总誓言。

本体三门由方便,智摄戒条依各宗。

事行瑜伽无上四,十四堕罪各数定。

参阅时轮金刚说,无上之宗廿五戒,

十四根本五部戒,粗堕与大圆满轨。

初说未得得戒法,彩粉密处之坛城,

世俗胜义菩提心,如是四种坛城中,

瓶密智慧四灌顶,次第赐与具相徒。

净醒梦酣睡双运,所生三门所知垢,

生次绝火喻义智,修得三身具能力,

初三处观三金刚,最终四灌圆满时,

获得持明密戒后,承诺精勤守誓言。

中说不失守护法,初禁行戒时轮云,

断除杀盗淫妄酒,所断五种根本戒。

禁止牌棋非法食,口出恶语修魔法,

及学非法五近罪。杀牛孩童与男女,

佛塔共称五杀罪。嗔恨善友主尊佛,

僧众上师五怨恨。不贪色声香味触,

眼耳鼻舌身五根,即二十五禁行戒。

五部共同五誓言:学愿行心三律仪,

如来瑜伽部誓言;受持铃杵手印师,

乃金刚部之誓言;财法无畏与慈施,

即珍宝部之誓言;受持内外密之乘,

为莲花部之誓言;供食业次业部誓。

特殊杀生金刚部,十大应诛风分别,

珍宝部誓不予取,财女大乘甚深法,

念成自他利益说,莲花部业法誓言,

大手印说依女人,事业部誓说妄语,

不缘自他示无实,如来部依酒五肉,

诸境次第不失行,内外密乘无上宗。

宣说十四根本戒:存心诋毁三恩师,

轻侮扰乱其内心,一切罪中最严重,

是故此条首先说;于示取舍如来教,

上师教言自明知,轻视违行违教二;

于总远近密道友,嗔怀恨嫉侮等三;

心想众生离诸乐,诚心舍慈第四条;

以贪非时故出精,舍菩提心第五条;

诋毁寻道入外道,声缘大道乘宗六;

非器未作仪轨者,未圆满与失毁者,

畏惧深法五者前,泄露秘密第七条;

于五蕴即五佛陀,轻侮诋毁摧残八;

于基道果清净性,疑为引导第九条;

本具能力不降慈,十大应诛第十条;

离名等执实无实,寻思衡量十一条。

不利具三信心众,不护心欺第十二;

合适资具誓言物,应时不依十三条。

观待总别智慧母,明暗满足谤十四。

今说支分之粗堕,灌顶誓言未成熟,

依止明妃会供时,身体语言相诤斗,

于未宣说之明妃,以自之力取甘露,

不为法器说密法,信士提问说他法。

住声闻内满七日,不具瑜伽与智慧,

自己诩为密咒师,于非器说八粗堕。

未曾依修等而行,灌顶开光事业等,

于信外法示身印,于具二戒佛制者,

说无必要令违越,此等粗堕有多种,

然而谓此罪轻微,乃为时轮金刚说。

尤其前译大圆满,根本誓师身语意,

各分九类二十七,支分誓言二十五。

杀生邪淫不予取,妄语绮语五应行。

贪嗔痴慢嫉妒五,即是五种不舍誓。

大小香精人血肉,此乃五种应取誓。

五蕴五大五境根,五色天尊五应知。

如来金刚宝莲花,及事业部五应修,

结合应时之行为,是故取受诸密意。

彼等誓言多种理,无有不摄于此处,

根本支分誓言中,归纳如若知自身,

为身语意三金刚,则集万亿密誓言。

生依每日杀梵志,造五无间等一切。

末说失而恢复法,不知罪界不敬师,

放逸而行惑多四,犯罪四门无著许。

彼之对治修学处,敬众恒依正知念,

精勤对治大烦恼,如是应当修学彼。

四种所断基础上,复加忘失念不明,

称为失誓之六因,吉祥戒续有明说。

诸境意乐加行竟,或等起惑知对境,

正行越时身语做,无误而行无悔心,

超越忏界称他胜,正行如若未具全,

称越时罪如僧残。次第而下粗单堕,

恶作罪像皆当知。病失自由为他事,

大利无生稳必要,获力开许与吩咐,

遇生命难则无罪,精华庄严续中说。

如是昼夜六座中,勤观取舍誓言处。

超过六时称越时,越一日月一二年,

分称违失越毁誓,诚心诚意作忏悔,

则可恢复后渐重,若越三年不能复。

获七灌顶造每尊,念咒三万六千净,

得瓶密灌行事净,后入坛城受四灌,

获得智慧句灌顶,若失除以生次第,

及无改戒圆次第,加持自续外不净。

违誓会供而酬补,失誓则以财酬补,

越誓子妻珠宝等,毁誓以自命恢复。

精严续说还净轨:福田前忏之咒印,

沐浴次第绝火焚,无缘修持受四灌,

请求众会所依前,悲泣供养曼茶罗,

建造佛塔作火施,供施食子诵密咒,

甚深禅定及放生,诵经依师及自入,

吉日念佛百字明,以及读诵三聚经,

观修金刚萨埵师,细微明点瑜伽净。

大象妙力续中说,瑜伽总沐浴悔净,

除根忏悔无不净,是故应当实地修。

犯罪倘若未忏悔,今生之中遭不幸,

后世转生金刚狱,痛若无与伦比处。

未失最久十六世,若速即生临终时,

获得共同八成就,以及八种自在德,

和合七支胜悉地,是故任运成二利。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2011/9/3 14:47:00
觉梦
一切都是师佛的恩德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908
经 验 值:2262
注册时间:2004/3/30

顶礼恩师

弟子忏悔过失,发心认真学戒。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11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4/28 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