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慈宗历史大事年表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1  浏览数:5801  最后更新:2010/11/24 22:37:00 by 慈欣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10/11/24 21:00: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慈宗历史大事年表

慈宗历史大事年表

明夷法师

西元265年 晋太始元年 敦煌菩萨月支三藏竺法护来长安、洛阳一带译经。

西元285年 晋太康六年 一月,竺法护译出《生经》五卷。

西元286年 晋太康七年 八月,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十卷。

西元290年 晋永熙元年 比丘康那律抄录竺法护所译的《正法华经》,并请人于东牛寺开讲。

西元303年 晋太安二年 五月,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本愿经》一卷。十一月,竺法护译出《弥勒成佛经》十七纸。

西元310年 晋永嘉四年 西域僧佛图澄抵达洛西域僧佛图澄抵达洛阳。

西元312年 晋永嘉六年 道安生于常山扶柳《河南冀县西南》卫氏家中。

西元316年 晋建兴四年 竺法护寂(年78)。道安4岁。

西元317年 晋建武元年 佛图澄在洛阳祈雨。道安5岁。

西元319年 晋太兴二年 道安7岁,读书再目能诵。

西元321年 晋太兴四年 竺僧显行脚江南名山,自修净土法门。道安9岁。

西元322年 晋永昌元年 昙徽出生。昙翼出生。道安10岁。

西元324年 晋太宁二年 道安12岁出家,驱役田舍,达三年之久。

西元327年 晋咸和二年 道安15岁始读《辨意经》五千言,日借田中看,夜归还,师异之,遂刮目相看。复借《成具光明经》等。

西元330年 晋咸和五年 (赵建平元年)后赵政权建立,改元建平举行灌佛会。后赵尊佛图澄为“大和尚”。昙戒出生于南阳。道安19岁,受具足戒。

西元331年 晋咸和六年 佛图澄住邺中寺。道安20岁访之,致以师礼,奉事佛图澄。

西元334年 晋咸和九年 法遇出生。昙徽12岁,投道安出家。道安23岁。

西元338年 晋咸康四年 道安27岁外出游方问道,备访经律。相值昙翼,昙翼礼道安出家。

西元 年 西晋饥乱。 竺僧辅随道安避难濩泽。

西元 年 道安与竺法汰同憩飞龙山,与僧先、道护相见,共陈慕,神气慷慨。

西元342年 晋咸康八年 法显出生。道安31岁。

西元344年 晋建元二年 鸠摩罗什出生于龟兹国。道安33岁。

西元346年 晋永和二年 道安35岁派昙翼往荆州缔造长沙寺。

西元348年 晋永和四年 十二月,佛图澄寂(年117)。道安37岁。

西元349年 晋永和五年 昙戒19岁投道安出家。道安38岁。

西元354年 晋永和十年 道安43岁弘法恒山。慧远、慧持兄弟礼道安出家。

西元356年 晋永和十二 道安45岁还冀部住受都寺。道矫出生。

西元359年 晋升平三年 佛驮跋陀罗出生于天竺。玄藻尼出生于吴郡。道安48岁。

西元363年 晋兴宁元年 慧严出生。道安52岁。

西元364年 晋兴宁二年 道安53岁编《综理众经目录》。智严出生。

西元365年 晋兴宁三年 道安54岁自陆浑率400众南奔襄阳,于新野分张徒众,派竺法汰去扬州,法和去四川,余众随往襄阳。

西元367年 晋太和二年 僧业出生。慧琼尼出生。道安56岁。

西元373年 晋宁康元年 道安62岁于襄阳建檀溪寺,并与习凿齿交往。道汪出生。

西元374年 晋宁康二年 苻坚遣使送结珠弥勒像给襄阳檀溪寺道安。道安每逢讲席必罗列尊像。

西元375年 晋兴宁三年 十二月,道安64岁铸造丈六金铜佛像置于檀溪寺,改檀溪寺为金像寺。

西元376年 晋太元元年 宝云出生。道安65岁。

西元377年 晋太元二年 法遇、昙徽、昙翼、慧远前往江陵长沙寺憩止。

西元379年 晋太元四年 苻坚率十万之师攻襄阳力请道安往长安。昙翼修复长沙寺。道安68岁。

西元382年 晋太元七年 前秦昙摩蜱、竺佛念合译《摩诃般若钞经》,道安为序。道安71岁。

西元383年 晋太元八年 前秦苻坚派军赴龟兹欲请鸠摩罗什东来长安。昙邕到长安。道安72岁。

西元384年 晋太元九年 七月吕光灭龟兹。习凿齿卒。慧远往住卢山西林寺,与慧永会合。

<div class=articlebody>

西元385年 晋太元十年 二月,道安上生兜率(年74)。鸠摩罗什随吕光到凉洲。

西元386年 晋太元十一年 鸠摩罗什停留姑臧。慧远于卢山创东林寺。

西元387年 晋太元十二年 竺法汰寂(年68)。

西元389年 晋太元十四年 荆州上明寺竺僧辅上生兜率(年60)。

西元391年 晋太元十六年 王嘉造弥勒像,置于玄集寺。桓玄为之颂。

西元392年 晋太元十七年 法遇寂于荆州江陵长沙寺(年60)。

西元394年 晋太元十九年 二月,昙翼自土中拾得金像,置于荆州长沙寺。

西元395年 晋太元二十年 昙徽寂于荆州上明寺(年73)。

西元397年 晋隆安元年 智严前往西域。昙翼寂。僧肇至姑臧师鸠摩罗什。昙戒疾病念弥勒名。

西元398年 晋隆安二年 宝云在陀历国见金薄弥勒像,于前华诚启忏,五十日夜光明照烛显瑞。

西元399年 晋隆安三年 法显由长安去印度。昙戒上生兜率(年70)。智严升兜率见弥勒问戒。

西元401年 晋隆安五年 僧肇随同57岁的鸠摩罗什抵长安。道汪出生。

西元402年 晋元兴元年 鸠摩罗什入逍遥圆译出《弥勒成佛经》。法显越过葱岭至乌苌国结夏。

西元404年 晋元兴三年 鸠摩罗什译《大品般若经》三十卷。慧远作《沙门不敬王者论》。夏,法显抵僧伽施国龙精舍结夏安居。秋,法显往憍萨罗国。

西元405年 晋义熙元年 法显游止摩竭陀国华氏城,礼诸佛迹。鸠摩罗什译出《佛藏经》。

西元406年 晋义熙二年 佛驮跋陀罗抵长安。法显往大乘寺。

西元409年 晋义熙五年 鸠摩罗什译出《中论》四卷。十月,法显泛海前往锡兰。

西元410年 晋义熙六年 僧肇作《不真空论》、《物不迁论》。法显访问无畏山寺。昙斌出生。

西元411年 晋义熙七年 佛驮跋陀罗离开长安前往卢山,译《观佛三昧经》八卷。八月,法显离开锡兰。十一月,法显抵达那婆提。

西元413年 晋义熙九年 鸠摩罗什寂(年70)。法显返国。道汪礼慧远出家。

西元414年 晋义熙十年 僧肇寂(年31)。法显撰《佛国记》。

西元415年 晋义熙十一年 法盛出生于陇西。

西元416年 晋义熙十二年 八月,庐山慧远寂(年83)。

西元418年 晋义熙十四年 一月,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六卷。佛驮跋陀罗、法显合译《摩诃僧只律》四十卷。净秀尼出生。法盛迁寓高昌。

西元420年 宋永初元年 佛驮跋陀罗译《文殊师利发愿经》。昙斌出家师道袆,住江陵辛寺。

西元421年 宋永初二年 佛驮跋陀罗译《华严经》六十卷。昙副出生。宝云译《佛所行赞》。

西元423年 宋景平元年 慧绍出生。法盛出家。

西元425年 宋元嘉二年 昙斌住江陵辛寺,后住四层寺,梦弥勒摩顶。

西元427年 宋元嘉四年 慧览在西域罽宾与达摩比丘学禅。达摩比丘尝上升兜率得弥勒授戒,后将此戒法传与慧览。慧览亦于树上得《菩萨戒本》,上升兜率见弥勒,知弥勒欲他将此戒法传到震旦。

西元429年 宋元嘉六年 慧览东行传弥勒戒法。于酒泉、凉州、沙洲、西蜀、建康等地盛传此法。佛驮跋陀罗寂。

西元431年 宋元嘉八年 道琼尼于瓦官寺塑弥勒行像,宝盖缨络。

西元432年 宋元嘉九年 法祥造弥勒精舍。智严寂。

西元434年 宋元嘉十一年 僧印出生。净秀受五戒。法盛遇智猛回国,闻西国神异,欲西往。

西元437年 宋元嘉十四年 慧玉于灵收寺发誓见佛,于寺见紫光映树。于树下得金弥勒像,高一尺。法盛在天竺见弥勒像显瑞,与道俗五百人礼弥勒像,所愿皆遂。

西元439年 宋元嘉十六年 道矫于龙华寺造夹苎弥勒佛倚像,高一丈八尺。沮渠京声南奔建康。

西元441年 宋元嘉十八年 戴颙殁。僧业寂。

西元442年 宋元嘉十九年 广陵中寺光静尼寂。

西元444年 宋元嘉廿一年 僧佑出生。

<div class=articlebody>

西元445年 宋元嘉廿二年 法铠监造弥勒大石像,立一造像碑。

西元447年 宋元嘉廿四年 常元祖上生兜率。慧琼寂。

西元449年 宋元嘉廿六年 宝云寂(年74)。道矫寂。

西元450年 宋元嘉廿七年 昙翼寂(年70)。

西元451年 宋元嘉廿八年 临川招提寺慧绍焚身供佛,上生兜率,有瑞应显现。

西元454年 宋孝建元年 沮渠京声至建康。

西元455年 宋孝建二年 九月,沮渠京声译《禅要秘密治病经》及《佛母般泥洹经》。

西元459年 宋大明三年 敕令慧览住中兴寺。

西元460年 宋大明四年 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经》。北魏始凿云冈石窟。

西元464年 宋大明八年 沮渠京声殁。慧览寂。

西元467年 宋泰始三年 僧旻出生。道超出生。

西元468年 宋泰始四年 慧光出生于定州长芦。

西元474年 宋元徽二年 道法寂。

西元476年 宋元徽四年 昙斌寂(年65)。

西元477年 宋元徽五年 僧业造慈氏寺。昙副造弥勒像。

西元480年 齐建元二年 慧光出家,礼佛陀扇多为师。

西元482年 齐建元四年 昙副寂。三月,北魏帝行幸云冈石窟寺。

西元486年 齐永明四年 冬,北魏令僧尼1327人还俗。

西元493年 齐永明十一年 四月,净秀携《善见律》返建业。

西元494年 齐建武元年 僧护造千尺弥勒像,未果而寂。

西元495年 齐建武二年 法上出生。长乐夫人为亡媳造弥勒像。始造龙门石窟古阳洞。

西元500年 齐永元二年 法上5岁入学。七日通章。北魏始造龙门石窟宾阳洞。

西元501年 齐中兴元年 法上6岁礼佛读经。南齐灭。梁兴。

西元503年 梁天监二年 道超寂。昙衍出生。法上览经,尽得其理。

西元504年 梁天监三年 净秀年老不良于行,武帝允许乘舆入内殿。法上读《涅盘经》。

西元506年 梁天监五年 八月,净秀尼上生(年89)。僧旻至扬州。法上投道岳出家。

西元508年 梁天监七年 菩提流支到洛阳。僧佑续造千尺弥勒像。慧光创地论宗。

西元509年 梁天监八年 九月,宝亮撰《涅盘义疏》。十月,宝亮寂(年66)。冬, 北魏制定僧尼治罪之制。

西元511年 梁天监十年 菩提流支等人译《十地经论》十二卷。梁武帝亲制《断酒肉文》。

西元513年 梁天监十二年 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

西元514年 梁天监十三年 僧明于弥勒宫前焚身供佛,上生兜率,有瑞应显现。

西元5 15年 梁天监十四年 菩提流支译《法集经》六卷。慧思出生。

西元516年 梁天监十五年 郯城隐岳寺之千尺弥勒石像营造完毕。宝唱等人撰《经律异相》五十卷。昙延出生。僧佑撰《出三藏记集》、《弘明集》。

西元517年 梁天监十六年 宝唱撰《比丘尼传》四卷。

西元518年 梁天监十七年 僧佑寂(年74)。灵裕出生。

西元519年 梁天监十八年 慧皎撰《高僧传》14卷。

西元523年 梁普通四年 净影慧远出生。

西元524年 梁普通五年 菩提流支译《佛名经》12卷。

西元527年 梁大通元年 二月,僧旻寂(年62)。寂前,弥勒赐道场树于僧旻。

西元534年 梁中大通六年 法上游怀、卫,微言一鼓,众侣云屯。

西元535年 梁大同元年 傅翕于重云殿讲《般若经》。法上于相州造合水寺。

西元537年 梁大同三年 慧光于邺城大觉寺示寂(年70)。时兜率天宫显瑞。

西元543年 梁大同九年 童真出生。

西元544年 梁大同十年 智曦出生。

西元546年 梁中大同元年 真谛抵广东南海。宝袭出生。

西元548年 梁太清二年 真谛抵建康。

西元549年 梁太清三年 真谛译《仁王般若经疏》。吉藏出生于金陵。

西元550年 梁大宝元年 真谛译《十七地论》五卷。善胄出生。

西元551年 梁天正元年 真谛译《金光明经疏》十三卷。北齐尊法上为国师。

<div class=articlebody>

西元552年 梁承圣元年 真谛译《金光明经》七卷。

西元553年 梁承圣二年 真谛译《大乘起信论》。

西元554年 梁承圣三年 真谛译《弥勒下生经》。慧思讲《摩诃般若经》于光州。

西元555年 梁绍泰元年 慧思讲《摩诃衍》于大苏山。

西元557年 陈永定元年 彦琮出生。真谛译《无上依经》二卷。

西元558年 陈永定二年 昙衍寂。十一月,慧思造《金字摩诃般若经》立《誓愿文》。

西元560年 陈天嘉元年 僧夙出生。智者入大苏山,师事慧思。

西元561年 陈天嘉二年 灌顶出生于常州。

西元562年 陈天嘉三年 真谛译《金刚般若经》。法城出生。

西元563年 陈天嘉四年 真谛译《摄大乘论》三卷。真谛译《摄论释》十五卷。十月,真谛译《俱舍论本颂》。真谛译《俱舍论释论》二十二卷。

西元564年 陈天嘉五年 慧覠出生。

西元565年 陈天嘉六年 北齐灵化寺比丘慧义凿滏山石窟。

西元566年 陈天康元年 智周出生。

西元567年 陈光大元年 十二月,真谛校订《俱舍释论》。道积出生。智者住瓦官寺。

西元568年 陈光大二年 元月,慧思入南岳。

西元569年 陈太建元年 元月,真谛寂(年71)。

西元574年 陈太建六年 北周武帝废佛,毁灭经像,勒令僧尼还俗。

西元575年 陈太建七年 九月,智者隐栖天台山。

西元577年 陈太建九年 慧思寂(年63)。北周灭北齐,废佛。慧远在内殿与帝力争。道积入终南山恒修弥勒忏法。法上被迫还俗,但不废常业,恒礼慈氏。

西元578年 陈太建十年 慧净出生。

西元580年 陈太建十二年 北周复兴佛教。七月,法上寂(年86)。惠仙出生。

西元581年 隋开皇元年 慧远任洛州沙门都统。十二月,智周返长安。

西元583年 隋开皇三年 彦琮上书《辩教》。灵佑任相州沙门都统。

西元584年 隋开皇四年 日本自百济迎请弥勒像一尊。

西元585年 隋开皇五年 隋文帝请昙延等人祈雨,受菩萨戒,设千僧斋。

西元587年 隋开皇七年 慧远、僧休等住长安大兴善寺,号称‘六大德’。

西元588年 隋开皇八年 昙延寂(年73)。

西元589年 隋开皇九年 灵裕于河南宝山开石窟刻石经,称‘大住圣窟’。

西元591年 隋开皇十一年 灵裕住长安大兴善寺,辞退国统之荐。

西元592年 隋开皇十二年 元月,净影慧远寂(年70)。慧净出家。

西元595年 隋开皇十五年 彦琮等撰《众经法式》一卷。

西元596年 隋开皇十六年 宝袭任大众论主。童真任涅盘论主。道宣出生。

西元597年 隋开皇十七年 智者寂于石城寺(年60)。

西元600年 隋开皇二十年 玄奘出生。吉藏入扬州慧日道场。

西元601年 隋仁寿元年 百济国开创弥勒寺。

西元605年 隋大业元年 一月,灵裕静琬于房山云居寺石刻大藏经。

西元608年 隋大业四年 灵干于西京大禅定道场上升兜率见慧远、僧休皆在内院。

西元610年 隋大业六年 七月,彦琮从弥勒像上升兜率内院,寂(年54)。

西元612年 隋大业八年 灵干寂于西京大禅定道场(年78)。13岁以沙弥身份入僧籍。

西元613年 隋大业九年 童真寂。

西元616年 隋大业十二年 道宣受戒于智首门下。

西元618年 唐武德元年 玄奘抵达长安,止住庄严寺。

西元620年 唐武德三年 善胄寂于西京大禅定道场。

西元622年 唐武德五年 玄奘于成都受戒。智周寂。

西元623年 唐武德六年 五月,吉藏寂(年75)。

西元624年 唐武德七年 道宣入终南山。

西元626年 唐武德九年 宝袭寂(年80)。智曦寂(年82)。新罗圆测入唐。

西元627年 唐贞观元年 玄奘由长安前往西域求法。

西元628年 唐贞观二年 慧净参与译经,笔受《大庄严论》。

元630年 唐贞观四年 慧覠寂于通玄寺(年66)。

西元631年 唐贞观五年 玄奘从戒贤学《瑜伽师地论》。百济国弥勒寺建立。

西元632年 唐贞观六年 灌顶寂于天台山国清寺(年72)。窥基出生。

西元635年 唐贞观九年 义净出生。

西元636年 唐贞观十年 道积寂。玄奘游学东印度。

西元637年 唐贞观十一年 僧凤寂。玄奘游学东、南、西南印度。西元639年 唐贞观十三年慧净于弘文殿开讲《法华经》。西元640年 唐贞观十四年法诚寂。十二月,玄奘受戒日王礼遇。从戒贤学《摄大乘论》。作《会宗论》,破《恶见论》。

西元641年 唐贞观十五年 戒日王为玄奘举办辩论大会,盛况空前。

西元643年 唐贞观十七年 王玄策出使印度。玄奘返国,抵帕米尔高原。西元644年 唐贞观十八年玄奘抵于阗。七、八月为众讲《瑜伽师地论》。十一月,至沙洲,一路前往长安。

西元645年 唐贞观十九年 玄奘返长安。房玄龄奉敕往迎。请回佛像、佛舍利及梵文佛经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道宣撰《续高僧传》三十卷。慧净寂。

西元646年 唐贞观二十年 一月,玄奘译出《显扬圣教论》二十卷。七月,玄奘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王玄策携六百余部梵文经论返国。

西元647年 唐贞观廿一年 玄奘译出《解深密经》五卷,译《道德经》为梵文托人送往天竺。

西元648年 唐贞观廿二年 五月,玄奘翻译《瑜伽师地论》百卷及《唯识三十论》。窥基礼玄奘出家于广福寺,次住大慈恩寺。

西元649年 唐贞观廿三年 六月,玄奘译《摄大乘论本》三卷,世亲、无性《论释》各十卷。

西元650年 唐永徽元年 道宣撰《释迦方志》二卷。玄照入西藏,文成公主送其至阇烂达罗国学经律,达四年之久。

西元651年 唐永徽二年 玄奘译出《俱舍论本颂》。

西元652年 唐永徽三年 道宣奉敕任西明寺上座。

西元653年 唐永徽四年 法显禅师寂(年76)。

西元654年 唐永徽五年 智俨寂(年78)。慧云出生。七月,玄奘译出《俱舍论》三十卷。玄照前往摩诃菩提寺,攻读《俱舍论》及律,达四年。

西元655年 唐永徽六年 惠仙寂(年75)。

西元656年 唐显庆元年 十一月,李显出生,后从玄奘剃发,号‘佛光王’。

西元657年 唐显庆二年 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送佛袈裟。窥基参与译经。

西元658年 唐显庆三年 七月,玄奘奉敕入西明寺。玄照至那烂陀寺,学习《中论》及《瑜伽师地论》等。

西元659年 唐显庆四年 十月,玄奘前往玉华宫。闰十月玄奘译出《成唯识论》十卷。王玄策至毗舍离,经维摩故宅,量出十笏,称为方丈。

西元660年 唐显庆五年 一月,玄奘译《大般若经》。王玄策访摩诃菩提寺,归国。

西元661年 唐龙朔元年 王玄策回国。玄照抵毗舍离。六月,玄奘译《唯识二十论》。

西元663年 唐龙朔三年 九月,玄照离开毗舍离,至西藏访文成公主。十月,玄奘译完《大般若经》六百卷。

西元664年 唐麟德元年 一月,玄照返回洛阳。二月,玄奘于玉华宫上生(年64)。六月,道宣撰《三宝感通录》三卷、《大唐内典录》十卷、《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慧云往南岳礼初祖禅师出家。

西元665年 唐麟德二年 九月,道宣撰《释迦氏谱》。

西元666年 唐干封元年 四月,日本橘寺僧智识等人,为祈求中宫天皇疾愈,于野中寺铸造金、铜弥勒像。

西元667年 唐干封二年 道宣上生兜率内院(年72)。

西元669年 唐总章二年 西安兴教寺玄奘塔落成。

西元673年 唐咸亨四年 玄朗出生。

西元678年 唐年 河南清化石佛堂雕刻弥勒像一尊。

西元680年 唐永隆元年 处贞造弥勒倚像500尊。

西元682年 唐永淳元年 十一月,窥基上生兜率内院(年51)。

西元683年 唐弘道元年 大津乘舶赴印度。

<div class=articlebody>

西元689年 唐嗣圣六年 七月,义净归返广州。旋又陪贞固往佛逝国。

西元692年 唐嗣圣九年 大津携《南海寄归内法传》、《西域求法高僧传》诸经典归国。慧云游化,随处建寺。

西元694年 唐嗣圣十一年 义净、贞固由佛逝国出发赴广州。

西元695年 唐嗣圣十二年 义净游历二十五年后归返洛阳。武则天亲往迎接。

西元696年 唐嗣圣十三年 新罗圆测寂于佛授记寺(年84)。

西元698年 唐嗣圣十五年 义忠出生。

西元700年 唐嗣圣十七年 义净返长安。慧云游化江北。因缘未会。

西元701年 唐嗣圣十八年 九月,义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慧云于梁苑繁台宿,于池沼见兜率天宫影。遂发愿为国摹写丈八弥勒像,以酬瑞相。

西元702年 唐嗣圣十九年 慧云挂锡安业寺。

西元706年 唐神龙二年 慧云于濮州报成寺模拟丈八弥勒像,募人出赤金,施者委输。

西元710年 唐景元元年 慧云于濮州报成寺建别殿安置丈八弥勒佛像。

西元712年 唐延和元年 五月,敕令无名寺像迁附近寺院。慧云于丈八弥勒像前焚香,代众忏悔,灵像显瑞,归敬者如云。感得敕名“相国寺”。

西元713年 唐先天二年 相国寺得敕幡花及寺额送到,慧云亲往迎受并悬挂。义净寂。菩提留志译出《大宝积经》百二十卷。

西元714年 唐开元二年 慧沼寂(年65)。

西元719年 唐开元七年 元月,新罗金马郡弥勒寺遭地震损坏。

西元724年 唐开元十二年 日本松蓧善珠出生。

西元730年 唐开元十八年 海通于嘉州大江滨造三百六十尺弥勒石像。

西元738年 唐开元廿六年 石壁寺为铸造弥勒铁像,举行大斋。山西凤台造塑《弥勒上生变相图》。

西元747年 唐天宝六年 新罗景德王六年,真表发誓受弥勒菩萨戒法,经三七日虔诚忏悔,在地藏菩萨作戒前方便后,终得弥勒菩萨亲为授戒,且传戒法及忏悔烦恼之法。真表得戒后,建金山寺,修弥勒法门。

西元754年 唐天宝十三年 九月,玄朗上生兜率天宫(年82)。

西元760年 唐上元元年 四月,新罗僧月明作《兜率歌》。

西元764年 唐广德二年 六月,新罗金山寺铸造丈六弥勒像。

西元766年 唐大历元年 五月,新罗金山寺金堂供奉丈六弥勒像。

西元774年 唐大历九年 六月,日本空海生于赞歧国屏风浦。

西元789年 唐贞元五年 日本明佺出生。

西元797年 唐贞元十三年 日本僧正松蓧善珠寂(年75)。

西元817年 唐元和十二年 建州乾元寺造建兜率坛,改寺名为凤栖寺。后改坛为灵感坛。

西元830年 唐太和四年 七月窥基塔迁至平原。

西元834年 唐太和八年 洛阳长寿寺道嵩、存一、惠恭等60比丘与白居易、仇士良、惟俭等80优婆塞于《弥勒上生内外众》像前结‘上生会’。

</div></div></div></div>

唐上元元年(760,新羅景德王十九年)四月朔,新羅國二日同現,挾旬不滅。日官奏:“請緣僧作散花功德,則可禳。”於是潔壇於朝元殿,駕幸青陽樓望緣僧。時有月明師行于阡陌之南路,景德王使召之,命開壇作啟。月明奏雲:“臣僧但屬於國仙之徒,只解鄉歌,不閑聲梵。”景德王曰:“既蔔緣僧,雖用鄉歌,可也。”月明乃作《兜率歌》賦之。其詞曰:“今日此矣散花唱良,巴寶白乎隱花良,汝隱直等隱心音矣,命叱使以惡只,彌勒座主陪立羅良。”解曰:“龍樓此日散花歌,桃送青雲一片花。殷重直心之所使,遠邀兜率大仙家。”(今俗謂此為《散花歌》,誤矣,宜雲《兜率歌》,別有《散花歌》,文多不載。)既而日怪即滅,景德王嘉之,賜品茶一襲,水精念珠百八個。忽有一童子,儀形鮮潔,跪奉茶珠,從殿西小門而出。月明謂是內宮之使,景德王謂師之從者,及玄征而俱非。景德王甚異之,使人追之。童入內院塔中而隱,茶珠在南壁畫慈氏像前。知月明之至德與至誠,能昭假於至聖也如此,朝野莫不聞知。景德王益敬之,更贐絹一百疋,以表鴻誠。月明又嘗為亡妹營齋,作《鄉歌》祭之。忽有驚飆吹紙錢,飛舉向西而沒。歌曰:“生死路隱,此矣有阿米次盻伊遣。吾隱去內如辭叱都,毛如雲遣去內尼叱古。於內秋察早隱風未,此矣彼矣浮良落屍葉。如一等隱枝良出古,去奴隱處毛冬乎丁。阿也!彌陀剎良逢乎,吾道修良待是古如。”月明常居四天王寺,善吹笛。嘗月夜吹過門前大路,月馭為之停輪,因名其路曰“月明裏”,月明師亦以是著名。月明師,即能俊大師之門人也。新羅人尚鄉歌者,尚矣,蓋詩頌之類歟,故往往能感動天地鬼神者非一。贊曰:“風送飛錢資逝妹,笛搖明月住姮娥。莫言兜率連天遠,萬德花迎一曲歌。”新羅真表律師蒸二十斗米,乃幹為糧,詣保安縣。入邊山“不思議房”,以五合米為一日費,除一合米養鼠。師勤求戒法於彌勒像前。
唐上元二年(761)十一月十八日夜,真如尼忽見二人皂衣引真如東南行,可五六十步,樓觀精飾,兵衛嚴肅。皂衣者曰:“化城也。”殿上一人,衣碧衣,戴寶冠,稱天帝。有二十餘人,衣冠亦如之,呼為諸天。命真如進,諸天相謂曰:“下界殺戳過多,腥穢達於諸天,當以神寶壓之。”一天曰:“用第三寶。”又一天日:“今沴氣方盛,三寶不足以勝,須以第二寶授之。”曰:“然。”因出寶授真如,曰:“汝往令刺史崔侁進於天子前所授予小囊,有五寶人臣可見,今八寶,惟王者得見。慎勿易也!”具以寶名及所用之法授真如,復令皂衣者送之。翼日,真如詣縣,以狀問刺史。以為妖,令從事盧恒就訊。真如以囊中五寶示恒,出寶盤照之,光耀射日,仰望不知所極。恒異之,白於侁,聞之節度使崔圓。圓召真如詣府,欲歷視之,不可。固強之,真如不得已,乃出八寶,置之日中,則白氣貫空;措諸陰室,則照燭如月。侁遣盧恒隨真如上獻。時肅宗寢疾,召太子謂之曰:“汝自楚王為儲嗣,今獲寶於楚州,天賜汝也。”代宗拜受賜,因改元寶應,以安宜縣為寶應縣,賜真如“寶和大師”,敕長安立寶應金輪寺。真如所居,得寶地在河壖,景物暢茂。相傳西域賈人過其旁者,莫不望而瞻禮焉。
唐寶應元年(762)四月二十七日,新羅真表勤求戒法於彌勒像前,三年而未得授記,發憤捨身嵒下。忽有青衣童,手捧而置石上,師更發志願。約三七日,日夜勤修,叩石懺悔。至三日,手臂折落。至七日夜,地藏菩薩手搖金錫來為加持,手臂如舊,菩薩遂與袈裟及缽。師感其靈應,倍加精進。滿三七日,即得天眼見兜率天眾來儀之相,於是地藏、慈氏現前。慈氏磨師頂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不惜身命,懇求懺悔。”地藏授與《戒本》。慈氏複與“二籤”。一題曰九者,一題八者。告師曰:“此二籤子者,是吾手指骨。此喻始、本二覺。又九者法爾,八者新熏成佛種子,以此當知果報。汝舍此身,受大國王身,後生於兜率。”如是語已,兩聖即隱。
唐廣德元年(763,日本淳仁天皇天平寶字七年)五月,唐僧鑒真於日本寂(年77)。
唐廣德二年(764)六月,新羅真表受彌勒教法,已欲創金山寺。下山而來,至大淵津。忽有龍王,出獻玉袈裟,將八萬眷屬侍,往金山藪。四方子來,不日成之。複感慈氏,從兜率駕雲而下,與師受戒法。師勸檀緣,鑄成彌勒丈六像。複畫下降受戒威儀之相於金堂南壁。六月九日,金山寺鑄造丈六彌勒像鑄成。
唐大曆元年(766)五月一日,新羅真表於金山寺金堂供奉丈六彌勒像。
唐大曆二年(767),新羅真表出金山,向俗離山。路逢駕牛乘車者,其牛等向師前跪膝而泣。乘車人下問:“何故此牛等見和尚泣耶?和尚從何而來?”師曰:“我是金山寺真表僧。予曾入邊山不思議房,於彌勒、地藏兩聖前,親受戒法、真籤。欲覓創寺鎮,長修道之處,故來爾。此牛等外愚內明,知我受戒法為重法,故跪膝而泣。”其人聞已,乃曰:“畜生尚有如是信心,況我為人,豈無心乎。”即以手執鎌,自斷頭發。師以悲心,更為祝發、受戒。行至俗離山洞裏,見吉祥草所生處而識之。還向溟州海邊。徐行次,有魚、鱉、黿、鼉等類,出海向師前,綴身如陸。師蹯而入海,唱念戒法還出。行至高城郡,入皆骨山,始創缽淵寺,開《占察》法會。
唐大曆四年(769,日本稱德天皇神護景雲三年),日本西大寺建造兜率天堂。
唐大曆八年(773),新羅真表在高城郡皆骨山缽淵寺住七年。時溟州界年穀不登,人民鐒苦,師為說戒法。人人奉持,致敬三寶。俄於高城郡海邊,有無數魚類,自死而出。人民賣此為食,得免死。
唐大曆九年(774,日本光仁天皇寶龜五年)六月,日本空海生於贊歧國屏風浦。新羅真表出缽淵,複到不思議房。然後往詣家邑,謁父。或到真門大德房居住。時俗離山大德永深與大德融宗、佛陀等同詣律師所。伸請曰:“我等不遠千里來求戒法。願授法門。”真表默然不答。三人者乘桃樹上,倒墮于地,勇猛懺悔。真表乃傳教灌頂,遂與袈裟及缽,《供養次第秘法》一卷、《日察善惡業報經》二卷、一百八十九簽。複與彌勒真籤,九者、八者,誡曰:“九者法爾,八者新熏成佛種子,我已付囑汝等。持此還歸俗離山,山有吉祥草生處,于此創立精舍。依此教法,廣度人天,流布後世。”永深等奉教,直往俗離,尋吉祥草生處,創寺名曰吉祥。永深於此始設《占察》法會。真表律師與父複到缽淵寺,同修道業而終孝之。
唐大曆十年(775),新羅真表遷化時,登於寺後山上示滅。弟子等不動真體,而供養至於骸骨散落。於是以土覆藏,乃為幽宮。有青松即出,歲月久遠而枯,複生一樹,後更生一樹,其根一也,至今雙樹存焉。凡有致敬者,松下覓骨。或得或不得,子恐聖骨堙滅。
唐大曆十二年(777)九月,特詣缽淵寺幽宮松下,拾真表律師骨,盛筒,有三合許。於大嵒上雙樹下,立石安骨。
唐貞元元年(785,日本桓武天皇延曆四年),日本最澄在比睿山結庵修行。
唐貞元四年(788,日本桓武天皇延曆七年),日本最澄在比睿山建寺(後為延曆寺)。思托撰《延曆僧錄》。
唐貞元五年(789,日本桓武天皇延曆八年),日本明佺出生。
唐貞元十三年(797,日本桓武天皇延曆十六年)四月,日本僧正松蓧善珠寂(年75)。日本空海撰《三教指歸》。
唐貞元二十年(804,日本桓武天皇延曆二十三年)三月,日本賜予遣唐大使節、刀。日本高僧最澄、空海、橘逸勢,隨其入唐。八月,空海登臨福州。九月,最澄、義真渡海至明州,後入台州天臺山國清寺。十二月,空海抵達長安。
唐永貞元年(805,日本桓武天皇延曆二十四年)五月,日本高僧最澄受天臺宗、禪宗、真言宗之法後,啟程歸日本國。六月,日本高僧最澄自唐返回日本。七月,日本高僧最澄著《傳教大師將來越州錄》一卷、《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一卷。六月至八月,日本高僧空海從長安青龍寺惠果受法。十二月,長安青龍寺惠果寂(年60)。
唐元和元年(806,日本平城天皇大同元年)八月,日本高僧空海自唐返回日本。十月,空海著《請來目錄》。十一月,最澄於叡山傳授菩薩戒,受戒者約百餘人。日本規定華嚴、天臺、律、三論、法相諸宗每年度僧的人數額,最澄也可度2人,標誌日本天臺宗的獨立。
唐元和四年(809),尼法空與親妹尼立願偕行,屆五臺山巡禮,徧遊五頂,睹種種化現。法空,俗姓韓氏,宣州人也。幼時辭親,依五臺山西南一百餘里建安寺出家,後於祗洹寺受戒。每誦法華,用為常務。後負笈聽學經律,數十載間,殊無開悟。自知性乏明慧,無宿習力。嘗聞五臺山文殊菩薩現種種身,賑濟羣品。人傳有僧道超,別無行業,但久住華嚴寺,不出山門二十餘載,其後命終,生於兜率彌勒內院。彼天人謂超曰:“爾於人間,別無妙行。祗承文殊菩薩境界力故,得生此處。爾可還下人間,接誘四部,俾令聞知文殊功德。冀望暫登此山中,大銷諸罪,則用補天之闕行也。”道超依言,不捨天報,下告人間。法空如是思惟:文殊菩薩大願境界,不可思議,生希有心。復自念言:無始生死,三界流轉,不得解脫;善惡二業,由心造作。遂發大願,往五臺山,志求大聖,垂慈引接。
唐元和八年(813)二月十五日,尼法空取身上所著衣,令弟子悉送常住,施大眾用。乃集從取別,人問其故。法空告曰:“我從止此來,蒙大聖告語,教示“妙法蓮華”四字,開佛知見,清淨無染,得生淨土。眾各努力,無得空過。”言訖而逝,端坐如生。眾遂茶毘,收得舍利千餘粒,四眾分之,以充供養。
唐元和十一年(816,日本嵯峨天皇弘仁七年)六月,日僧空海請賜高野山建立道場。翌月,勅許。
唐元和十二年(817,日本嵯峨天皇弘仁八年),敕建州浦城縣乾元寺置兜率壇,始全戒足。時天雨桂子,及地生朱草。刺史元錫,手疏其瑞,上達冕旒。遂回禦禮,詔改“鳳棲寺”,號“靈感壇”焉。日僧空海始創高野山道場。
唐元和十三年(818,日本嵯峨天皇弘仁九年),最澄制定《天臺法華宗學生式》6條、《勸獎天臺宗學生式》8條,並著《守護國界章》批駁法相宗。
唐元和十四年(819,日本嵯峨天皇弘仁十年)五月,日僧空海於高野山建立金剛峰寺。是年,日僧空海(遍照金剛)著《文鏡秘府論》,其中引用王昌齡《詩格》、《詩中密旨》等。
唐元和十五年(820,日本嵯峨天皇弘仁十一年),日本高僧最澄撰《顯戒論》。
唐長慶二年(822,日本嵯峨天皇弘仁十三年)六月,日本高僧最澄寂(年57)。
唐長慶三年(823,日本嵯峨天皇弘仁十四年),日本空海得賜東寺,號“教王護國寺”。賜比睿山一乘止觀院“延曆寺”之號。
唐寶曆二年(826),山西鳳台塑造彌勒上生變相竣工。
唐太和元年(827,日本淳和天皇天長四年)五月,日僧空海任日本大僧都,勅令空海迎請佛舍利入內裏供養。
唐太和二年(828,日本淳和天皇天長四年)春正月,法興聞空中有聲云:“入滅時至。兜率天眾,今來迎導。”於是洗浴、梵香,端坐入滅。建塔於寺西北一裏所。生前戒律軌儀,有持無犯。來尋聖跡,樂止林泉。隸名佛光寺。節操孤穎,所沾利物。身不主持,付屬門人。即修功德,建三層七間彌勒大閣,高九十五尺。尊像七十二位。聖賢八大龍王,罄從嚴飾。臺山海眾,異舌同辭,請充山門都。蓋從其統攝,規範準繩,和暢無爭故也。日本高僧空海創建綜藝種智院。
唐太和四年(830)七月,窺基塔遷至平原。大安國寺沙門令儉,檢校塔亭,徙棺見基齒,有四十根不斷玉如。眾彈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今天下佛寺圖形。號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贊。一雲玄宗。然窺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氣。而慈濟之心,誨人不倦,自天然也。其符彩,則項負玉枕。面部宏偉,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名諱上字,多出沒不同者,為以慈恩傳中雲:奘師龍朔三年(663)於玉華宮譯《大般若經》終筆,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聞,請禦制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馮義宣。由此雲。靈基《開元錄》為窺基。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蓋慧立、彥悰,不全斥故,雲大乘基。如言不聽泰耳。猶謹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內呼“慈恩法師”焉。
唐太和六年(832,日本淳和天皇天長九年),白居易重修洛陽香山寺。九月,日僧空海於高野山舉行萬燈會。據傳空海受賜弘福寺,號“傳燈大師”。
唐太和八年(834),洛陽長壽寺道嵩、存一、惠恭等60位比丘,與白居易、仇士良、段惟儉等80優婆塞,舍財設供,於《彌勒上生內外眾》像前,發願上生內院,結“上生會”。
唐太和八年(835,日本仁明天皇承和二年)二月,日本高野山金剛峰寺定為定額寺。三月,日本大僧都空海於高野山金剛峰寺寂(年62)。
唐開成三年(838,日本仁明天皇承和五年),日本天臺宗鼻祖最澄的弟子圓仁、圓行、園載、常曉等隨最後一次遣唐使入唐求法。
唐開成五年(840)三月,白居易於洛陽香山寺,畫《彌勒上生幀》,並作《畫彌勒上生幀記》,祈願上生。
唐會昌四年(844),詔廢佛塔廟,令沙門複桑梓,亦例澄汰。釋從諫乃烏帽、麻衣,潛於皇甫氏之溫泉別業後岡上。喬木駢郁,巨石砥平。諫于夏中,常就此入定,或補毳事。忽遇頹雲駛雨,霆電擊石,烈風兼至。凡在此者,驚奔恐懾。諫唯欣然加趺而坐,若無所聞者。或問諫曰:“惡畜生何爾?”。釋從諫,姓張氏,本南陽人也。徙居廣陵,生於淮甸焉。為性倜儻,器宇崇峙。於閭里間,為時畏服。遇相工曰:“子身長八尺,眉目秀朗,他日必荷榮寄”。諫曰:“心不願仕,于榮寄何有?”相工曰:“所寄荷,不可測也”。越壯室之年,忽深信佛理。遂舍妻孥,求僧披剃焉。甫登戒地,頗護心珠。因悟禪那,頓了玄理。方數十載,同好之者,自遠而來請問。諫一一指訂,俾其開覺。尋遊洛下廣愛寺掛錫,時禪客鱗集,如孝子之事父母焉。洛中有請諫設食,必排位對賓頭盧尊者。其為人之欽奉,皆此類矣。
唐大中元年(847,日本仁明天皇承和十四年),宣皇詔興釋氏。釋從諫還歸洛邑舊居。日本僧圓仁歸國,撰《入唐求法巡禮記》。
唐大中二年(848,日本仁明天皇嘉祥元年),日本天臺宗圓仁在比睿山建常行三味堂,後在此修五臺山念佛三味法。
唐大中五年(851,日本文德天皇仁壽元年),日本天臺宗高僧圓仁撰《金剛頂經疏》。
唐大中七年(853,日本文德天皇仁壽三年),不用無作(853—909)誕生姑蘇。父司馬陳,宛丘縣尉。母戴氏。始妊時,夢異沙門稱姓徐,住持流水寺,欲寄此安居。言訖跏趺而坐。其父同夜,夢於盤中書一字,甚稱心。自言:“可以進上天子”。至明各說所夢。母曰:“意其腹中必沙門也”。矢之曰:“如生兒,放于流水寺出家。”及生,果岐嶷可愛,且惡葷膻之氣。日本天臺宗高僧圓珍入唐求法。
唐大中十二年(858,日本文德天皇天安二年),日本天臺宗鼻祖最澄的弟子圓珍歸國。
唐咸通五年(864,日本清和天皇貞觀六年),日本天臺宗圓仁去世,年72。
唐咸通七年(866)五月,釋從諫忽出詣檀越家。辭別曰:“善建福業,貧道秋初當遠行,故相聞耳”。至秋七月朔旦。旦盥手焚香念慈氏如來已。右脅而臥。呼門人玄章誡之曰:“人身難得而易失,急急於物無心無為流轉,無生滅法,一切現存。今乃生也有涯,暫與爾別”。是日,無疾而化,行年八十餘矣。玄章等奉遺旨,送屍於建春門外屍陀林中,施諸鳥獸。三日複視之,肌貌如生。一無近者,遂以餅餌覆之。經宿有狐狼跡。唯啖所覆身且儼如,乃議用外國法焚之。收合餘燼,起白塔於道傍。人尤歸信,香火不絕焉。
唐咸通八年(867)二月,敦煌龍興寺沙門明照,於壬申日塑造《彌勒佛變相》立莫高窟南壁。次日,並撰《造像功德發願文並序》。不用無作年迨四歲,母自教誦習。利金易礪,記憶無遺。厥父欲其,應童子舉業。漸見風範和潤,且恒有出塵之意。俄爾,父偷窺姚氏之女,且美容儀,酷欲取之。母切忌之,因曰:“或舍是子出家,寬汝所取。”父乃許之,送入流水寺中。才及月余,姚民仳離。時謂此女,是善知識。為無作之出家增上緣矣。
唐咸通九年(868,日本清和天皇貞觀十年)五月,日本因明學高僧明詮寂(年60歲)。明詮(789—868),著有《因明大疏裏書》三卷。高麗國忠清南道灌燭寺造石彌勒佛像,由僧慧明負責。
唐咸通十四年(873),不用無作(853—909)年二十,受具足法。相次講通刪補律鈔。《法華》、《上生》等經,《百法》論。一性五性宗教,勵精尋究。孔老書篇,無不獵涉。
唐乾符二年(875),息塵誕生並州。其母嘗夢人服裝偉麗,稱寄宵宿,便覺娠妊。生而有異,童稚不群。每聞鍾唄之音,凝神側耳。不用無作參其玄學於雪峰存禪師,深入堂奧。
唐乾符三年(876),恒超法師誕生范陽馮氏。祖父不仕,世修儒道,而家富巨萬。恒超生而聰慧,童稚不戲弄。
唐中和二年(882),智江誕並州。不用無作(853—909)至廬陵三顧山,檀越造雲亭院。豫章創南平院請作住持,皆拂衣而去。前進士唐稟,作藏經碑,述作公避請之由。
唐光啟元年(885),智江誕生幽州三河南管。俗姓單,本富族遊俠之子。
唐光啟二年(886),息塵年方十二歲,因夢金人瑰奇之狀,引之入精廬。明旦,告白二親,懇求出家。未允之前,泣而不食。父母憫其天然,情何厭塞,遂曲順之。即投草堂院,從師誦《淨名經》、《菩薩戒》,達宵不寐。將週一祀,舍本諷通。
唐文德元年(888),道丕(888—955)誕生長安。
唐龍紀元年(889),道丕始周晬,父將命汾、晉。會軍至於霍山,沒王事。道丕雖童稚聚戲,終鮮笑容。智江雖乘竹馬,厭回火宅之門。乍玩沙堆,好作浮圖之制。略聞竺幹之教,必淡慮凝情,若瀟湘之逢故人也。
唐大順元年(890),方外鴻楚住溫州大雲寺,主持修復事務。恒超年十五,早通六籍,尤善諷騷。辭調新奇,播流人口。忽一日,因閱佛經,洗然開悟。乃歎曰:“人生富貴,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可登運載。”遂投駐蹕寺出俗。學大小乘《經》《律》《論》,講諸經論。
唐大順二年(891),息塵及乎弱冠,乃圓上品。執持律范,曾無缺然。貞峻進相國寺,主持修復汴梁相國寺事務。不用無作居洪井十載,且未識洪師鍾氏之面。乃遊會稽之四明,因有終焉之志。吳越武肅王錢氏,仰重召略出四明。因便歸山,蓋謝病也。有詩杼意呈王,王亦不留。詩雲:“雲鶴性孤單,爭堪名利關。銜恩雖入國,辭病卻歸山。”時奉化樂安孫合,退居嘯傲不交緇伍,唯接無作,交談終日。進士楊弇亦慕為林下之遊。
唐景福元年(892),吳越王錢鏐建瑞相寺於剡縣石城山,並置彌勒三生像。息塵年十七,便聽習《維摩》講席,粗知大義。
唐景福二年(893),越州應天山寺希圓恒勸人急修上生之業。且曰:“非知之難,行之為難,汝曹勉旃。”六時禮懺,未嘗少缺。希圓於山寺演暢經論,同聲相應,求法者至。乃著《彌勒上生經玄中鈔》數卷,皆當義妙辭也。
唐乾甯元年(894),息塵圓具足戒法。光嶼誕生應州金城邑。俗姓韓。
唐乾寧二年(895)四月,希圓法師一日講次,屹然坐終於法座。時眾聞異香裛孴,天樂錚鏦。或絕或連七日,此真上生之證歟。茶毗,收舍利七百餘粒,被四明人齎往新羅國矣。希圓法師,俗姓張氏,姑蘇人也。宗親豪富,而獨舍家。從登戒法,便遊講肆,不滯一方。勤修三學,演暢經論。乃著《玄中鈔》數卷,皆辭義妙盡。恒勸人,急修上生之業。且曰:“非知之難,行之為難,汝曹勉旃。”希圓六時禮懺,未嘗少缺。希圓之修習,願見彌勒。道丕七歲,忽絕葷膻。每遊精舍怡然忘返。道丕遂白母,往保壽寺,禮繼能法師,尊為軌範。
唐乾寧四年(897),道丕九歲,善梵音禮贊。是歲,襄宗幸石門,隨師往迎駕。智江年十五,投盤山感化寺出家。遂成息慈,息慈業備。光嶼幼讀儒書,有佐國牧民之志。頻有神人夢中警策曰:“汝於佛法,有大因緣”。遂投真容院。附法威。侍其缾錫。謹弟子之職。
唐光化元年(898),息塵年二十三,文義斡通。於崇福寺宗感法師勝集傳授。複學《因明》、《唯識》,不虧敷演。學徒穎脫者數人。崇福寺辯才大師從式,最為高足。澄楚住東京相國寺,禮智明出家。
唐天複三年(903),宋州廣壽院智江往五臺山梨園寺納木叉法。自此擔簦請業,擇木依師。《淨名》、《上生》二典精練,渙然冰釋,心未屬厭。
唐天祐元年(904),貞誨入汴梁相國寺,講《法華經》十許遍。
唐天祐二年(905),李氏奄有河東。武皇帝請息塵居大安寺淨土院,四事供養。專覽藏教,修煉上生業。設無遮大齋,前後五會。息塵嘗以身飼狼虎入山谷中,其獸近嗅而奔走。又于林薄裸體,以啖蚊虻。乃游仙岩嶽寺,養道棲神。複看《大藏經》,匝設齋然一指伸其報慶。彼寺有聖觀音菩薩像,長燭七燈,香華供獻。後被諸生,就請下山。城內傳揚《大論》,四序無輟。逐月設沐浴,臨河就沼投飼水族。以己噠嚫,旋贖羽毛。沉潛高明,以遂生性。或施牢獄人食,或賑惠貧乏。或捐旛蓋於淨明、金藏二塔。
唐天祐三年(906),濟陰王賜道丕紫衣。後唐莊宗署大師曰“廣智”。道丕於梁朝後主,後唐莊宗、明宗,凡內建香壇,應制談論,多居元席。
後梁開平元年(907),道丕十九歲,學通《金剛經》義,便行講貫。又駕遷洛京,長安焚蕩,遂背負其母,東征華陰。劉開道作亂,複荷母入華山,安止岩穴。時谷麥勇貴,每鬥萬錢。道丕巡村乞食,自專胎息,唯供母食。母問:“還食未?”道丕對曰:“向外齋了”,恐傷母意,至孝如此。
後梁開平二年(908),道丕年二十歲。母語道丕曰:“汝父霍山亡沒戰場之地,骨曝霜露。汝能收取歸葬,不亦孝乎?”道丕遂辭老親往霍邑,立草庵鳩工,集聚白骨晝夜誦經。咒之曰:“古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我今志為孝子,豈無靈驗者乎。儻群骨中,有動轉者。即我父之遺骸也。”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輕舍。數日間,果有枯髏,從骨聚中躍出,競騖道丕前,搖曳良久。道丕即躄踴抱持,如複生在,齎歸華陰。是夜,其母夢夫歸舍,明辰骨至,其孝感聲譽日高。
後梁開平三年(909),不用無作(853—909)卒於四明,春秋五十六。初,無作善草隸,筆跡酋健,人多摹寫成法。述《諸色禮懺文》數十本。注道安《六時禮佛文》一卷並詩歌,並行於代。無作不入尼寺、不謁公門,不修名刺、不趨時利。自號逍遙子焉。志逢誕生余杭,生惡葷血,膚體香潔。
後梁開平四年(910),吳越武肅王錢鏐刻彌勒、觀音、勢至三佛像。
後梁乾化元年(911),溫州大雲寺方外鴻楚往杭州龍興寺傳戒。相國寺貞峻為臨壇大德。會稽郡大善寺虛受於會稽開元寺度戒,命之充監壇選練。吳會稽間行此職者,自虛受始也。王表於朝廷,薦其紫衣。莊宗制賜行人,齎至營丘。時虛受講當《上生經疏序》,至若“洪鐘而虛受”,受舍麈柄言曰:“某得名無典實,今後更為虛受,小子識之。”及狀聞王。王曰:“此僧必無恩命分,何名虛受乎?”
後梁乾化三年(913),恒超受戒於五臺山。歸嶼至汴梁相國寺東塔禦容院,講《上生經》、《維摩經》和《因明》、《俱舍》、《唯識》。光嶼受具後,誦《淨名經》。徹簡,每至“依於義,不依語”,告喻本師而求聽習,法威尋許諾。
後梁貞明元年(915),道丕年二十七歲,遇曜州牧婁繼英,招道丕住洛陽福先寺彌勒院,即晉道安翻經創浴之地也。恒超二十餘年來,宣導各大、小乘《經》、《律》、《論》三十餘遍。節操高邁,緇素見之,無不怯懼。時郡守李君,素重高風,欲飛章舉賜紫衣。超聞驚愕,遂命筆為詩雲:“虛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傳經論死,不染利名生。厭樹遮山色,憐牕向月明。他時隨範蠡,一桌五湖清。”李君複令人勸勉,超確乎不拔。相國瀛王馮道,聞其名。知是鄉關宗人,先遺其書,序以歸向之意。超曰:“貧道閒人,早舍父母,克志修行。本期彌勒知名,不謂浪傳於宰衡之耳也,于吾何益。”門人敦喻,不得已而答書,具陳出家之人,豈得以虛名薄利,而留心乎。
後梁貞明二年(916),汴梁相國寺西塔院設置“長講《法華經》堂”,貞誨進相國寺西塔院,長講《法華經》、《上生經》。
後梁貞明三年(917)三月三日,布袋和尚契此說偈,示寂於奉化岳林寺東廊。普勝誕生深州陸澤。姓張氏。
後樑貞明四年(918),繼倫誕生晉陽曹氏。志逢出家于余杭東山朗瞻院。
後梁龍德元年(921),宋州(商丘)開元寺智江請名數一支。所謂精義入神,散則繁衍。著《百法瑞應鈔》八卷,達者傳之。生徒影附,繕寫夥多。普勝幼歲,情愛偷薄,俄決志趨五臺山華嚴寺,師事超化大師。或問之曰:“子胡以越山踰域,而求出家。彼饒陽者,豈無仁祠、哲匠乎?”普勝對曰:“附神驥可以日千里矣。某知妙吉淨剎,感征膠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證。可不是乎?”眾耹斯說,曰:“任氣小兒,有此高識。我曹俱弗如也。”普勝曰:“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厭之徒也,願入慈門而思利物耳。”
後唐同光元年(923),智江建廣壽院於宋州微子之墟住院。締構堂宇,輪奐可觀。複塑慈氏、釋迦二尊,十六羅漢像。咸加績彩,克肖聖儀。善務方辦,俄遘沈痾。
後唐同光二年(924)四月,汴梁相國寺開寶律院新章宗主貞峻(847—924)寂(年78)。葬寺莊,附慧雲禪師塔。
後唐同光三年(925,日本醍醐天皇延長四年),閩王王審知冶銅鐵三萬斤鑄釋迦、彌勒諸像。洛陽福先寺彌勒院道丕賜號“廣智大師”。日本興福寺僧人寬建獲准入唐。
後唐天成元年(926,契丹天顯元年),無礙詮曉誕生。詮曉(926—1011),舊名詮明。遼聖宗統和時期(983—1011)燕京憫忠寺上生鈔主無礙大師。
後唐天成三年(928),繼倫弱齒出家,慧察過人。志逢依年受具。通貫三學,了達性相。嘗夢升須彌山,睹三佛列坐。初釋迦、次彌勒,皆禮其足,唯不識第三佛,但仰視而已。時釋迦示之曰:“此是彌勒補處師子月佛。”師方作禮。覺後因閱《大藏經》乃符所夢。
後唐天成四年(929),繼倫年二十一,登戒之後,學通《法華經》,義理幽賾。《唯識》、《因明》二論,一覽能講,由是著述其鈔。又撰《法華鈔》三卷。
後唐長興二年(931),眾請息塵于大安國寺後,建三學院一所,供待四方聽眾。時息塵又講《華嚴新經》,傳授於崇福寺繼暉法師。由是三年不出院門,一字一禮《華嚴經》一遍,字字禮《大佛名經》,共一百二十卷。息塵複煉一指,前後計然五指。
後唐長興三年(932),溫州大雲寺方外鴻楚寂(年75)。光嶼詣太原三學院,涉乎寒燠。研核孜孜,屢改槐檀。乃講《維摩》、《上生》二座。忽謂同志曰:“餘憶昔年,每念依於義。邇棲學院,今講二經。窮理見性,知果驗因。得不依教起行,免背四依之行乎。”
後唐長興四年(933),息塵于大安國寺三學院,一字一禮書寫《華嚴經》一百二十卷。日本僧澄覺入京,後詣五臺山。澄覺能通漢語,講《唯識論》、《上生經》,蒙賜紫衣,授“資化大師”之號。
後唐清泰元年(934,日本朱雀天皇承平四年),時晉高祖潛躍晉陽,最多欽重息塵。洎乎龍飛,息塵每入洛京朝覲,必延內殿,從容錫賚頗豐,帝賜紫服並懿號,固讓方俞。息塵聞鳳翔府法門寺,有佛中指骨節真身。乃辭帝,往岐陽瞻禮。睹其希奇,又然一指。息塵之雙手唯存二指耳。日本高僧真興誕生。
後唐清泰二年(935)二月十日,東京相國寺西塔院貞誨,召弟子五十余人,自具香湯澡浴,令唱《上生》禮佛。罄舍衣資,為非時僧得施捨,半齋僧訖。次日,望空合掌,雲:“勞其眾聖,排空相迎”奄然而化。滿百徒侶,聞天樂音。時年七十三歲。洛陽長水寺令諲寂(年71)。高麗國廣興寺、現聖寺、彌勒寺、四天王寺建立。
後唐清泰三年(936),汴梁相國寺東塔禦容院歸嶼法師,示寂於汴梁相國寺東塔長講院。高麗國彌勒寺建立。普勝迨乎受具,南臨潞府,講通《上生經》矣。聞崇法大師傳《唯識論》盛化洛都,往從學焉。凡百章疏經目便識之。
後晉天福二年(937),息塵續於天柱寺,就楚倫法師學《俱舍論》。方經數日,微有疾生。至七月二十七日辰時,枕肱而逝。俗年六十三,臘四十四。平常唯衣大布,不蓄盈長。六時禮佛,未曾少缺。隴坻之間,聞其示滅。黑白二眾,具威儀送。焚之,得舍利數百粒,弟子以靈骨歸於太原。晉祖敕葬于晉水之西山,小塔至今存焉。志逢游方抵天臺山雲居道場參國師。賓主緣契,頓發玄秘。一日,因入普賢殿中宴坐,倏有一神人跪膝于前。師問曰:“汝其誰乎”。曰:“護戒神也”。師曰:“吾患有宿愆未殄,汝知之乎?”曰:“師有何罪?唯一小過耳。”師曰:“何也?”曰:“凡折缽水,亦施主物。師每常傾棄,非所宜也。”言訖而隱。師自此洗缽水盡飲之,積久因致脾胃疾。十載方愈(凡折退飲食及涕唾便利等。並宜鳴指默念咒發施心而傾棄之)。
後晉天福三年(938),詔道丕入梁苑。副錄左街僧事。與傳法阿闍梨昭信大師,俱道貌童顏,號二菩薩。是故朝貴士庶多,請養生之術。道丕精勤不懈,一佛一禮《佛名經》;《法華》、《金剛》、《仁王》、《上生》四經逐一字禮。然其守杜多之行。分衛時至,二弟子隨行。光嶼辭晉水,卻返故山。戴《華嚴經》遶菩薩殿,六時右旋禮佛。時後晉高祖握圖之三載也,名聞丹禁,遂賜紫衣。
後晉天福四年(939),後晉高祖授光嶼號“通悟大師”。山門僧官與大眾,堅命臨壇。告辭不允。僧官謂曰:“師行解兼人,獨善其己。良璞不剖,必見泣血。”光嶼辭,不獲已,度人三二載,堅求脫免。普勝閑習,通精贍。普勝所傳者,中山貞辯《上生經鈔》,講多誤失所。然昌言曰:“繁略不均,解判非當。”乃刪多補少為《上生經鈔》四卷行於世。太祖神德皇帝賜紫衣,師號曰“宣教”也。
後晉開運元年(944),道丕為左街僧錄副事。雖臨僧務,日課修持。相國李公濤、西樞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穀等無不傾心歸重。六月,吳越王錢弘佐遣慧龜,開傅大士塔,取靈骨至城南龍山,建龍華寺。光嶼屬少王嗣位,院乏主守。大眾僉舉,非嶼而誰。辭曰:“此山,四海客遊之所。奈何不出院門有年歲矣。令知供養有何所須。”雖免不從。自後供施委輸,十八年中,供百萬餘僧。一夕雲霧俱發,霰雪交零。嶼之蓋經,白練一條,可三四尺,忽爾不見。翌日深更,遺練俄還舊所也,蓋陰神之送至歟。
後晉開運二年(945)一月,遵誨寂(年71)。吳越國王向慕志逢道風,召賜紫,署“普覺大師”。初命住臨安功臣院,玄侶輻湊。師上堂曰:“諸上座!舍一知識,而參一知識,盡學善財南遊之式樣也。且問上座,只如善財禮辭文殊,擬登妙峰山,謁德雲比丘。及到彼,所何以德雲卻於別峰相見。夫教意、祖意,同一方便,終無別理。彼若明得,此亦昭然。諸上座,即今簇著老僧。是相見?是不相見?此處是妙峰?是別峰?脫或從此省去,可謂不孤負老僧。亦常見德雲比丘,未嘗刹那相舍離。還信得及麼?”僧問:“叢林舉唱,曲為今時,如何是功臣的的意?”師曰:“見麼?”曰:“恁麼即大眾鹹欣也。”師曰:“將謂師子兒”。問:“佛佛授手,祖祖傳心。未審和尚傳個什麼?”師曰:“汝承當得麼?”曰:“學人承當不得,還別有人承當得否?”師曰:“大眾笑汝”。問:“如何是如來藏?”師曰:“恰問著”。問:“如何是諸佛機?”師曰:“道是得麼?”師一日上堂,良久曰:“大眾看看”。便下座,歸方丈。
後漢乾祐中(948—950),道丕謝病乞西歸。未允之際,屬漢室淩夷,兵火連作,恣行剽掠。道丕於廊廡之下,倚壁誦念,二日紛拏,一無見者。時京城見聞,益加欽尚,逃歸洛邑。周太祖潛隱所重。
後漢乾祐二年(949)仲春三日,恒超法師微疾數辰,而終於本院。院眾咸聞天樂沸空,乃升兜率之明證也。春秋七十三,僧臘三十五。茶毗,收舍利二百餘顆,分施之外。緘五十顆於本院起塔。
後周廣順元年(951),敕召道丕為左街僧錄。不容陳讓,還赴東京,居於僧任。世宗尹厘府政,嫌空門繁雜,欲奏沙汰。召道丕同議時,問難交發,開喻其情。且曰:“僧之清尚,必不露於人前。僧或凶頑,而偏游於世上。必恐正施,藨蓘草和蘭茞而芟;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蕩。大王儲明,欲照蓄智當行。為益皇帝邪?為損君親邪?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若損親也,是壞六和福田。況以天下初平,瘡痍未合。乞待後時,搜揚未晚。故老子雲‘治大國如烹小鮮,慮其動則麋爛矣’。”世宗深然其言,且從停寢。及世宗登極,道丕謂僧曰:“吾皇宿昔有志,汝當相警護持。”堅乞解歸洛陽,又立禮《首楞嚴經》。
後周廣順二年(952),敕並毀僧寺、並立僧帳,蓋限之也。毀教不深,乃道丕之力。
後周顯德元年(954),洛陽左街僧錄道丕,立禮《首楞嚴經》。
後周顯德二年(955)六月八日,道丕微疾。十日,令弟子早營粥食雲:“有首楞嚴菩薩眾多相迎”。令鳴椎,俄然而化。春秋六十七,僧臘四十七。緇素號哭,諸寺具威儀,送葬于龍門廣化寺之左立石塔焉。未終之前,寺鍾無故嘶嗄。表刹龍首,忽焉隕墜。僧澄清夢寺佛殿梁折,極多異兆焉。
後周顯德五年(958)七月,宋州廣壽院智江寂(年74)。當屬纊時,滿院天人雜遝,若迎導之狀。疇昔誓生睹史之昭應也。吏部員外郎李鉉著《塔銘》雲。《瑞應鈔》未經披覽。聞諸道路言,亦濟時須。苟不濟用,而變革古德義章,則何異以舊防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也。
後周顯德六年(959),澄楚寂。
宋建隆元年(960)十月,光嶼示疾。謂諸子曰:“猶龍者,厭乎大患;歎鳳者,悲於逝川。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言訖,如蟬蛻焉。俗壽六十六,僧臘四十六,茶毘於東峰下。取諸靈骨,瘞於塔幢,舍利隨緣供養焉。安西榆林石窟第六窟,塑二十三米高彌勒佛坐像。
宋乾德元年(963),蜀王氏有小軍使陳公,娶高中令駢諸孫女若人,持不殺戒二十餘年。後在蜀為男婚娶,禮須屠宰。高若人初不欲。親戚言:“自己持戒行禮,酒筵。將何以娛賓也。”依違之際,遂多庖割。俄未浹旬,得疾頗異。口但慌言,已而,三宿還蘇,述冥間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攝,入岐府城隍廟。廟神峨冠大袖,與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領高若人見神。武士言語紛紜,讓高若人破戒。仍扼腕罵曰:“吾護戒神將也,為汝二十年,食寢不遑。豈期忽起殺心,頓虧戒檢。命雖未盡,罪亦頗深。須送冥司,懲其故犯。”城隍神問高若人曰:“汝更修何善,追贖過尤乎。”高若人常誦持《上生經》,其數已多。于時懵然都無記憶,恐懼之間,白曰:“誦得三傷頌,一缽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厲聲而念。神與武士,聳耳擎拳立聽,顏色漸怡。及卒,章神皆涕淚。乃謂高曰:“且歸人間,宜切營善。”拜辭未畢,颯然起坐,備陳厥事。自此《三傷》、《一缽》之歌頌,人皆傳寫諷誦焉。
宋乾德三年(965,遼穆宗應曆十五年),吳越王錢弘俶於杭州慈雲嶺西建天龍寺。又造彌勒佛龕,兩旁依次為無著、世親像,法花林、大妙相二菩薩像。再兩側為力士像。遼鹽鐵判官、朝儀郎、右補闕王正立《重修雲居寺一千人邑會之碑》。雲居寺主持謙諷法師佐之。遼穆宗親臨雲居寺,參加盛大的浴佛節法會。雲居寺詮曉、謙諷、可玄、智光、通理都修學窺基的《因明大疏》和《成唯識論述記》兩部著作。
宋開寶元年(968),吳越忠懿王錢弘俶建造杭州普門寺,三請志逢禪師住持再揚宗要,即普門第一世。師上堂曰:“古德為法行腳,實不憚勤勞。如雪峰和尚三回到投子、九度上洞山。盤桓往返,尚求個入路不得。看汝近世參學人,才跨門來,便待老僧接引指掌說禪。且汝欲造玄極之道,豈同等閒。況此事悟亦有時,躁求焉得。汝等要知悟時麼?如今各且下去堂中靜坐,直待仰家峰點頭,老僧即為汝分說。”時有僧出曰:“仰家峰點頭也,請師說。”師曰:“大眾且道,此僧會老僧語?不會老僧語?”其僧禮拜。師曰:“今日偶然失鑒”。問:“如何是普門家風?”師曰:“幾人觀不足”。曰:“如何是普門境?”師曰:“汝到處且問家風了休”。高麗國忠清南道灌燭寺準備造石彌勒佛大像。安西榆林石窟第六窟塑宋初彌勒佛坐像,高二十三米。
宋開寶二年(969,北漢天會十三年)冬十月,晉陽曹氏繼倫法師(918—969)示疾,心祈口述,願生兜率內院。終後頂熱,半日方冷。享年五十一。茶毗畢,淘獲舍利。遠近取供養焉。
宋開寶四年(971),沅州羅山兜率寺建立。沙洲比丘法堅發願上生兜率,撰《發願上生兜率文》。普門志逢固辭國主。稱年老願依林泉頤養。時大將淩超以五雲山新創華嚴道場。奉施為終老之所。
宋開寶八年(975),高麗國忠清南道灌燭寺僧慧明,開始鑄造石彌勒佛大像。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七月四日,宣教普勝示疾,終於龍門山寶應寺淨土院。亨壽六十三,坐四十三夏。門人等收舍利,葬于龍門山寶應寺西阜,建塔旌表之。釋普勝,姓張氏,深州陸澤人也。幼歲,情愛偷薄。俄決志,趨五臺山華嚴寺,師事超化大師。或問之曰:“子胡以越山逾域而求出家,彼饒陽者豈無仁祠、哲匠乎。”普勝對曰:“附神驥可以日千里矣,某知妙吉淨刹,感征膠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證,可不是乎。”眾耹斯說,曰:“任氣小兒,有此高識,我曹俱弗如也。”普勝曰:“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厭之徒也,願入慈門而思利物耳。”迨乎受具,南臨潞府,講通《上生經》矣。聞崇法大師傳《唯識論》盛化洛都,往從學焉。凡百章疏經,目便識之。不幾稔,閑習通精贍。普勝所傳者,中山《貞辯(上生經)鈔》,講多誤失所。然昌言曰:“繁略不均,解判非當。”乃刪多補少,為《上生經鈔》四卷行於世。太祖神德皇帝賜紫衣,師號曰“宣教”也。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十月,朝廷勅令,修下元放燈,立三元放燈制。
宋雍熙二年(985)十一月二十五日,杭州普門寺志逢禪師命侍僧辦香水盥沐跏趺而坐,良久告寂。壽七十七,臘五十八。塔曰“寶峰常照”。
宋淳化元年(990,遼統和八年),燕京憫忠寺上生鈔主無礙大師詮曉主持修建憫忠寺,無礙大師詮曉創建憫忠寺釋迦太子殿。唐初蔔地建憫忠寺、賜匾額,而後興建雙塔;唐會昌(841—846)年間滅法時期,憫忠寺獨存;唐大中年間(847—859),憫忠寺增大。唐昭宗景福年間(892—893),憫忠寺建七楹三級之閣,皆系皇帝或地方軍政首要所為。上生鈔主無礙大師詮曉在燕京刊刻《上生經疏科文》。詮曉發願造三寸刻檀慈氏像,祈誓生兜率天。著《上生經疏》四卷,以明幽玄。
宋淳化三年(992)三月,日僧源信,托宋商楊仁紹,贈《因明論疏四相違略注釋》予浙江東陽(今義烏)雲黃山(即傅大士道場雙林寺所在地)。
宋咸平元年(998),賜明州雪竇山“資聖禪寺”之額。
宋咸平三年(1000,遼聖宗統和十八年),六十五歲的上生鈔主無礙大師詮曉奉旨行事,在雲居寺駐守了很長時間,主持與指導《遼藏》的刊刻。詮曉奉遼聖宗之命刪除焚毀禪宗的經論,主要是《六祖壇經》和《寶林傳》。當遼聖宗同意在雲居寺刊刻大藏經的同時,遼聖宗也委派了詮曉等僧人認真清理佛經,“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焚,除其偽妄。”高麗大覺國師義天《跋飛山別傳議》雲:“近者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焚,除其偽妄。條例則《重修開元續錄》三卷中載之矣。”自《開元釋教錄》後,相繼翻傳經論,及拾遺《律》、《傳》等,從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盡續《開元釋教錄》,總二百六十六卷,二十五帙。伏以鈔主無礙大師(詮曉),天生睿智,神授英聰,總講經綸,遍糅章抄,傳燈在念,利物為心。見《音義》以未全,濾檢文而有闕。因貽華翰,見命菲才,遣對曦光,軋揚螢燭。然或有解字廣略,釋義淺深,唐梵對翻,古今同異。詮曉在“再定經錄”的過程中審定的《開元釋教錄》和撰述的《續開元釋教錄》,以及遼聖宗至遼興宗年間高僧希麟受詮曉委託撰述的《續一切經音義》一起,成為遼聖宗時代雕版及石刻的底本,一直延續到了金代還在使用。
宋咸平四年(1001),會稽優婆夷任氏念彌勒佛名合掌而化。之前,嘗刻旃檀彌勒佛像。
宋景德元年(1004,日本一條天皇寬弘元年)十月,日本子島寺真興法師(934—1004)寂(年71)。彌勒信徒真興著有《因明四種相違略私記》二卷。
宋景德二年(1005,遼聖宗統和二十三年),諸行宮都署判官王教在南北議和的情況下,見父親鹽鐵判官、朝儀郎、右補闕王正立的碑遭到戰火焚壞,所以請詮曉、智光師徒將原碑正面磨光,重新刻制。而詮曉正是這方面的行家,因為,正是他已經將許多禪宗、尤其是東土禪宗自己著述後來被刻到石碑上的經典磨掉了。他身負皇家使命,到雲居寺來,將不合于遼聖宗朝主張的佛經,如若上石就要磨掉,是紙經或者木經要焚毀。《重修范陽白帶山雲居寺碑記》及《重鐫雲居寺碑記》,由燕京左街憫忠寺鈔主無礙大師詮曉筆受,弟子沙門智光撰記,石匠李延照刻字。右面刻《重修范陽白帶山雲居寺碑》;左面刻《重鐫雲居寺碑記》。額為篆書“重修雲居寺一千人邑會之碑”。碑陰為重修雲居寺千人邑會邑首、邑眾及僧侶名錄。用本地所產的大理石雕成。通高287,寬105,厚28釐米。自240釐米處收分,上出額首。碑文凡49行,行64字,字3X3釐米。碑文大多都可辨認。與早年碑拓校核再三,除個別缺瀝嚴重之字外,全文貫通,來龍去脈清清楚楚。
宋景德三年(1006),高麗國忠清南道灌燭寺造石彌勒佛大像竣工。
宋景德四年(1007,日本一條天皇寬弘四年)八月,日僧道長埋經於金峰山,發願往生極樂,值遇龍華三會。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遼聖宗統和三十九年),遼燕京憫忠寺上生鈔主無礙大師詮曉夢三寸刻檀慈氏像漸長大,金色光明赫灼,對詮明微笑。詮明白像言:“我等願求生兜率天,將得生不?”像言:“我既得釋迦文大師要勢付屬,不念,尚不舍之,況有念願?”作是已,還複本像。詮明秘不語他人。沒後,見遺書中,知其感應。臨終之時,傍人夢見百千青衣人來迎,詮明指天而去矣。
宋天禧元年(1017,日本後一條天皇寬仁元年)六月,日本惠心僧都源信寂(年76)。
宋天禧二年(1018)六月,高麗國大慈恩玄化寺建立。
宋天聖四年(1026,日本後一條天皇萬壽三年)一月,日本藤原公任出家於長穀解脫寺。
宋景祐元年(1034),法雲善本誕生穎川,俗姓董。父、祖皆宦。母於佛前禱曰:“若得子,必以事佛。”及生,而骨相秀異。既長,博學操履清修,無仕宦意。終日沈默。
宋慶曆元年(1041),奉教法師住澤州松嶺寺,講大乘經。
宋慶曆二年(1042),奉教法師度僧俗千餘人,齋僧二十萬。
宋慶曆三年(1043),奉教法師置四大部經作兜率天宮觀,以習彌勒淨土,朝夕行之。
宋慶曆四年(1044),奉教法師度僧俗千余人,習彌勒淨土,求生兜率天。
宋皇祐元年(1049,遼興宗重熙十八年),遼燕京奉福寺莫照海山非濁任“上京管內都”僧錄。造漢、藏、西夏文《彌勒上生經》等二十五萬卷。海山非濁得《一切佛菩薩名號集》前二十卷手稿,集全後奉呈給遼興宗。遼興宗頒旨,將這部經典收藏在《大藏經》的同時,也在雲居寺進行雕刻,刻進了房山雲居寺石經之中。
宋皇祐五年(1053),西藏馬爾巴依那洛巴,受持怛特羅,返回西藏。之後,欲依彌勒,受持大手印,而赴印度。曾數度曆訪尼泊爾、印度,確立“迦爾居派”之基礎。
宋嘉祐元年(1056,遼清寧二年),遼“上京管內都”僧錄、燕京奉福寺莫照海山非濁,晉任檢校太傅太尉,賜“純慧大師”。純慧莫照海山非濁撰有《隨願往生集》二十卷(已佚),還著有《三寶感應要略錄》,他的活動曆興宗、道宗兩朝,影響極大。
宋嘉祐八年(1063,遼清寧九年),法雲善本為試大僧,依圓成律師。師語人曰:“善本,他日當有海內名。”遂使聽習《毗尼》、《妙法蓮華》。夜夢善財童子,合掌導而南。既覺曰:“諸聖加被我矣,欲我南詢諸友乎。”時圓照禪師,道振吳中。即往謁之,默契宗旨。服勤五載,盡得其要。遼檢校太傅太尉、“純慧大師”、“上京管內都”僧錄、燕京奉福寺莫照海山非濁寂。非濁,字海山,號莫照,遼燕京奉福寺住持,任遼國“上京管內都”僧錄。遼重熙十八年(1049,宋皇祐元年),為造漢、藏、西夏文《彌勒上生經》等二十五萬卷。遼清寧二年(1056,宋嘉祐元年),莫照海山非濁晉任檢校太傅太尉,賜“純慧大師”。莫照海山非濁繼承德雲大師遺志,利用新得的宋新譯經,莫照海山非濁得前二十卷手稿,於重熙十八年(1049),將一切佛菩薩名號集全後,奉呈給遼興宗。遼興宗頒旨,將這部經典收藏在《大藏經》同時,也在雲居寺進行雕刻。非濁將一切佛菩薩名號集全,之後,便刻進了房山雲居寺石經之中。到了通理大師時,律宗的律論雕刻基本完成,雲居寺經律論三藏齊備。這是遼對雲居寺刻經事業——也是對佛教事業的重大貢獻。
宋治平元年(1064),通照守千法師誕生槁城。金代真定龍興寺通照守千法師(1064—1143),俗姓賈,槁城人。性聰慧,無幽不燭。誕靈宋朝,匿跡崆峒;形宗飲光,學務慈氏。為一朝唯識之巨魁矣。善講《瑜伽師地論》、《唯識論》,又著有《心經幽贊》等疏十有餘部。為釋百本疏主窺基《彌勒上生經瑞應疏》而作的《上生經瑞應鈔》而制末章,《上生經瑞應科文》則其一也。
宋治平二年(1065),善本遊浮山,見岩叢之勝,有終焉之志。遂居大寂岩。
宋治平四年(1067),善本出世於婺州雙林寺。浙東道俗追崇,謂“傅大士複生”焉。
宋熙寧二年(1069,日本後三條天皇延久元年)二月,日本繪佛師圓快,作《聖德太子七歲像》,安置於法隆寺畫殿。五月,日本繪佛師秦致真,描繪《聖德太子畫傳》於法隆寺畫殿。
宋熙寧三年(1070),奉教法師於千峰山盤亭寺側焚身供佛,上生兜率天宮。徒眾建塔,收其靈骨,藏之。善本移住錢塘淨慈,繼圓照之後,禪徒千餘眾。
宋熙寧四年(1071)三月,圓通居訥寂(年62)。神宗詔善本法師住京師法雲寺,賜號“大通禪師”。又繼圓通之後,王公貴人,施捨填門,廈屋萬間。塗金縷碧,如地湧寶坊。升堂說法,如象王回顧。學者多因此悟入。
宋熙寧五年(1072,日本後三條天皇延久四年),日本學僧成尋入宋。
宋熙寧六年(1073、日本後三條天皇延久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入夜,宋京開封傳法院三藏師尚,請日本學僧成尋,即參問。儲種種珍果,有酒菜。地(考地或此字)比(北)多學慈恩宗。予學玄贊由被告示。日本學僧成尋問《攝釋鏡水抄》(即唐棲複作《法華經玄贊要集》三十五卷)有無。答無由。給以契丹僧作詮曉抄,釋玄贊書也者。三藏問八解脫大小乘觀差別,以天臺義答了”。宋京開封傳法院三藏師尚以詮曉著作《法華經玄贊會古通今新抄》贈日本游方僧成尋,足見詮曉著作在宋朝亦受重視,日僧成尋輾轉以得。詮曉為唐玄獎法師弟子、慈恩寺沙門窺基作《百法明門論解》、《成唯識論述記》、《觀彌勒兜率天經贊》、《金剛經贊述》、《法華經玄贊》五經作《會古通今鈔》、《應新抄》及諸《科判》。
宋元祐三年(1088,日本堀河天皇寬治二年),日本春日版《成唯識論》刊行。
宋元祐四年(1089),宋仁宗趙禎造漢、藏、西夏文《彌勒上生經》等二十五萬卷。
宋元祐年間(1086—1094),守千法師受賜,號為“通照大師”(一雲“迥照大師”)。
宋大觀三年(1109)十二月甲子,法雲善本屈三指,謂左右曰:“止有三日”。已而果歿(年75)。有異禽翔鳴於庭而去。將終之夕,越僧數人。夢師歸兜率天雲。塔全身于上方。為大鑒下十三代,雲門下七世也。
宋政和四年(1114),宋徽宗有“排佛之舉”,盂州石壁村祖院禪智寺葬八十人數。
宋宣和元年(1119),守千法師晚年隱居崆峒山。著有《般若心經幽贊添改科》、《般若心經幽贊崆峒記》、《表無表章棲》等。校勘遁倫(繼倫)《瑜伽師地論記》刊版流通。
宋天聖五年(1127,金天會五年),守千法師卒,年六十四歲。守千法師在真定府龍興寺撰寫的《上生經瑞應鈔》和《上生經瑞應鈔科文》,與唐朝新羅僧憬興的《上生經瑞應鈔》、後樑方外鴻楚《上生經鈔》、後唐中山貞辯的《上生經瑞應鈔》、遼代詮明《上生經會古通今新鈔》並稱為《上生經瑞應鈔》“五大鈔”。其《上生經瑞應鈔科文》前,有清初時期日本興福寺福園院比丘僧風禪子撰寫《書寫<上生經瑞應科文>引》。日本中禦門天皇享保九年(1724,清雍正二年)歲次甲辰納稼穀旦,興福寺福園院風禪子《書寫<上生經瑞應科文>引》:蓋分科、注腳者,源創乎秦道安,其來尚矣。其為科也,分析文章之起盡,連以細系,案之上層,由漸階降粲然,而莫不以解關節,臻其幽致也。爰有《上生經瑞應科文》,乃是守千法師之所述也。師誕靈宋朝,匿跡崆峒;形宗飲光,學務慈氏。為一朝唯識之巨魁矣。講經、論,又著疏十有餘部。嘗因《瑞應疏》而制末章,科文則其一也。予初志此業,寫《疏》及《抄》,然猶患于科文之不備也。頃日,書肆攜之來,示予曰:“斯書,今罕傳於世,師幸寫之,以啟後學。”予欣然曰:“我先寫《疏》、《抄》,未及科文,而常慕之年於茲矣。子今授之,可謂良不愆幹索也。”退後,別為一本,並之《疏》、《抄》,於是,美玉得其全焉。欲重顯其嘉舉之有,所以乃有是序。又猶有壽諸梓與疏同流行之雲。
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日本近衛天皇久壽二年),日本解脫上人貞慶誕生。
宋乾道二年(1166,日本六條天皇仁安元年),日本解脫上人貞慶十一歲,依覺憲出家,後入興福寺,專究法相宗義。
宋乾道九年(1173,日本高倉天皇承安三年),日本高僧榮西弟子明惠上人高辨出生於紀州,平安時代末期武士之家。
宋淳熙三年(1176,日本高倉天皇安元二年)十一月,日本高僧覺禪始撰《覺禪鈔》,對於彌勒信仰的推進大有促進。
宋淳熙八年(1181,金大定二十年,日本安德天皇養和元年),德盂縣石壁村(下章召村古名)禪智寺講經傳戒沙門道真,求生兜率淨土、值遇龍花佛會,作禮念之圖。同願求生兜率。日本明惠上人高辨八歲,父母相繼過世。
宋淳熙九年(1182,日本安德天皇壽永元年),日本明惠上人高辨九歲時,叔父讓高辨入高雄神護寺,此後以文覺、上覺為師,努力學習。
宋淳熙十四年(1187,日本後鳥羽天皇文治三年),日本解脫上人貞慶始作《彌勒講式》。
宋淳熙十六年(1189,日本後鳥羽天皇文治五年)九月,日快慶建造興福寺彌勒菩薩像。日本明惠上人高辨十六歲時,出家。高辨後在東大寺戒壇院受戒。
宋紹熙二年(1191,日本後鳥羽天皇建久二年),日本解脫上人貞慶因列席宮中最勝會,目觀眾僧競以美服為尚,殆念佛陀嘗有頭陀行之遺訓,慨歎時下僧風之墮落!
宋紹熙三年(1192,日本後鳥羽天皇建久三年),解脫上人貞慶三十八歲,隱遁竺置山,達十六年之久。明惠上人高辨十九歲時,以佛眼佛母像為本尊,開始精進修行。後又從景雅,修學華嚴。
宋慶元元年(1195,日本後鳥羽天皇建久六年),日本明惠上人高辨認為既已出家為僧,便應不慕榮達,於是到紀州的白上峰結草庵,廢寢忘食地修行。他在白上峰精進修行約十年,其間他計畫再三,想親自到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國度朝聖,可惜終未如願。
宋慶元二年(1196,日本後鳥羽天皇建久七年),貞慶撰《彌勒講式》完成。
宋慶曆六年(1200,日本土禦門天皇正治二年),日本明惠上人高辨複作《彌勒講式》。
宋嘉泰元年(1201,日本土禦門天皇建仁元年),日本解脫上人貞慶作《觀音講式》。
宋嘉泰二年(1202,日本土禦門天皇建仁二年)八月,日解脫房貞慶整修唐招提寺東室,以建念佛道場。日本華嚴宗東大寺學僧柳宗性誕生。
宋嘉泰三年(1203,日本土禦門天皇建仁三年)九月,日本唐招提寺舉行釋迦大念佛會。日本佛師快慶、運慶造立日本東大寺金剛力士像。
宋開禧二年(1206,日本土禦門天皇建永元年)六月,日本僧重源寂(年86)。十一月,後鳥羽上皇敕賜栂尾山,為明惠上人高辨興隆“華嚴”之地。明惠上人高辨即以《華嚴經》句“日出先照高山”之意,取名為高山寺。後鳥羽上皇賜高山寺給明惠上人高辨後,嚮往到佛陀出生地朝聖的明惠上人高辨,將高山寺所在地比擬為和佛陀的生平有關的地方。明惠上人高辨把所在山名稱為楞伽山,又把清瀧川喻為佛將成道前,浸浴其中的尼連禪河。明惠上人高辨在這山中結庵,更時常在樹上、石上禪坐,因此至今山中仍散存著他打坐時的遺跡,高山寺寺域成了明惠上人高辨思索和禪修的華嚴淨土。明惠上人高辨行解並重,尤謹于律,一時朝野歸敬。鐮倉幕府的執權北條泰時,亦常往禮敬,並請示治世之力。明惠上人高辨的理想是將釋尊當世的正法,實現在末法之世。明惠上人高辨著述頗多,有《金師子章光顯抄》二卷、《華嚴唯心義釋》二卷、《華嚴信種義》一卷、《華嚴修禪觀照入解脫門義》二卷、《摧邪論》三卷等。明惠上人高辨主張華嚴與密一致之說,願生彌勒本的兜率淨土。
宋嘉定五年(1212,日本順德天皇建曆二年)十一月,日本明惠上人高辨著《摧邪輪》、《摧邪輪莊嚴記》,駁法然之作《選擇本願念佛集》。
宋嘉定六年(1213,日本順德天皇建保元年),解脫上人貞慶寂,享壽五十九歲。解脫上人貞慶的代表作,是注釋唯識論的《唯識同學鈔》六十二卷。在理想上,求生兜率淨土;在實際生活上,重視律儀的嚴格操守。他既是中興法相的重要人物,同時又是關係南都律宗之復興的重要人物。
宋嘉定八年(1215,日本順德天皇建保三年)十一月,日本栂尾山高山寺高僧明惠上人高辨著《三時三寶禮釋》。
宋嘉定十二年(1219,日本鳥羽天皇元永二年),日本高僧覺禪著《覺禪鈔》完成。
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後堀河天皇貞應二年)十二月,日佛師運慶歿。日本高野山金剛三昧院建立。
宋紹定二年(1229,日本後堀河天皇寬喜元年)五月,日本栂尾山高山寺高僧明惠上人高辨舉行月次授戒會。
宋紹定四年(1231,日本後堀河天皇寬喜三年)四月,日本栂尾山高山寺高僧明惠上人高辨始營紀伊之施無畏寺。
宋紹定五年(1232,日本後堀河天皇貞永元年)一月,日本栂尾山高山寺高僧明惠上人高辨寂,年六十歲。門下有喜海與靜海,相繼住持高山寺。景雅之門出明惠上人高辨。由松橋七傳出宗性,宗性之門出凝然大德,高辨及凝然二人,乃是復興華嚴宗的兩大重鎮。明惠上人有和歌“冬月撥雲相伴隨,更憐風雪浸月身。”“明明皎皎明明皎,皎皎明明月兒明。”世稱“櫻花詩人”。
宋端平元年(1234),雲岩志德誕生山東東昌鎦氏。
宋端平二年(1235,日本四條天皇文曆二年)五月十五日午時,日高僧笠置寺住侶沙門柳宗性開始抄寫東大寺東南院經藏之本梁朝寶亮撰《名僧傳》,隨引見令記錄。五月十八日午時,於笠置寺福城院南堂,畢成《名僧傳抄》。書寫之畢。柳宗性自去十三日參籠當山。
宋嘉熙四年(1240),雲岩志德童年出俗。聽習經論,盡得其奧。
宋淳祐三年(1243,金天興十二年)二月初八日,金于闐國左街內殿講經談論興教法幢大師、賜紫沙門道圓在於闐國迎摩寺傳授八關齋戒。“奉請兜率天宮彌勒菩薩為壇頭和尚,奉請阿彌陀佛為教授阿闍黎,奉請金粟如來為羯磨阿闍黎,奉請十方諸佛為證戒阿闍黎,奉請諸大菩薩為同學伴侶。”
宋淳祐九年(1249,日本後深草天皇建長元年)冬,柳宗性《日本高僧傳指示抄》完成。
宋淳祐十一年(1251,日本後深草天皇建長三年)十月,柳宗性著《日本高僧傳要文抄》。柳宗性著作頗多,現存者有一百三十種,四百五十一卷。其有關華嚴、俱舍之書,則集為《日本高僧傳要文抄》等僧傳資料。柳宗性卒年不詳,世壽約七十餘歲。門下有凝然、公曉等人。
宋景定五年(1264,元至元元年),元世祖召見雲岩志德法師,賜紫方袍。命主席天禧、旌忠二刹。日講《法華》、《華嚴》、《金剛》、《唯識》等疏。特賜與“佛光大師”之號。每與七眾授戒,必令其父母、兄弟,相教無犯。至於然香、然頂、然指,為終身誓,故恒以律。繩自徒眾,若互用常住物者,誤一罰百,故犯擯之。
宋咸淳四年(1268,元至元五年,日本龜山天皇文永五年)一月,日本華嚴宗僧柳宗性高足、慈宗高僧凝然大德完成《八宗綱要》。
宋咸淳六年(1270,元至元七年)十二月,元規定僧服顏色。弘濟誕生余姚。釋弘濟,字同舟,別號天岸。越之余姚人,姓姚氏。幼孤,從裏之寶積寺舜田滿和尚出家。丱時駿發絕倫。舜田滿授以《法華經》輒成誦。
宋咸淳七年(1271,元至元八年,日本龜山天皇文永八年)七月,日本慈宗道場高野山金剛峰寺制定寺規三十二條。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弘濟年十六,為大僧。日持《四分律》。躓步之間,不敢違越繩尺。已而歎曰:“戒固不可緩,而精研教乘以資行解,又可後乎。”於是往鄞縣,依半山全法師習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弘濟嘗修《法華》、《金光明》、《淨土》等懺。一日,於定中,仿佛睹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談辯日溢若河懸泉湧,而了無留滯。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雲岩志德住金陵天天禧寺。志德居天禧三十餘年。一衲一履,終身不易。午過不食。夜則危坐達旦,以苦誦喪明。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春,斷崖妙恩應詔入京,錫紫伽梨,進號帝師。妙恩慧解圓融,不以禪廢教,嘗注《彌勒上生經》以見意。寂後,諡“廣明通慧普濟禪師”。
元至元三十年(1293),廣明通慧普濟禪師斷崖妙恩寂。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世祖賜雲岩志德“佛光大師”號。
元至元三十二年(1295,日本伏見天皇永仁三年)閏二月,寓東山泉湧小比丘觀昭謹題《釋門歸敬儀》。
元至大二年(1309,日本花園天皇延慶二年)十二月,日本華嚴宗僧柳宗性高足、慈宗高僧凝然大德費六年完成《華嚴經探玄記洞幽鈔》一百二十卷。
元至大四年(1311,日本花園天皇應長元年),日本慈宗高僧凝然大德著《三國佛法傳通緣起》、《淨土源流章》、《三國佛法傳通緣起》等。
元至治元年(1321,日本後醍醐天皇元亨元年)九月,日本慈宗凝然大德寂(年82)。
元至治二年(1322)二月,佛光大師雲岩志德夢梵僧迎居兜率內院高座。空中散花如雨。因示微疾。二月七日。雲岩志德猶誦經不輟。頃之辭眾。安坐而化。世壽八十八。龕留二十一日。顏貌紅潤如生。茶毗。舍利無數。
元泰定元年(1324),弘濟出世住萬壽山圓覺寺。
元泰定二年(1325),鹽官海岸毀,居民朝夕惴惴,恐為魚鱉之宅。元丞相脫歡甚憂之,乃禱觀音大士於上竺。命弘濟即海岸建水陸大齋,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誦《大悲陀羅尼》,帥眾遍撒其處。凡足跡所及岸皆複固,人稱神焉。
元天曆元年(1328),弘濟遷住集慶寺。
元天曆二年(1329),弘濟遷住顯慈寺。適當歲儉,退處別室。蘇人聘興大德萬壽寺,閱六寒暑寺告成。
元至正五年(1345),宣政請弘濟主會稽之圓通寺,居四載。
元至正九年(1349),弘濟還寶積寺,專修念佛三昧。
元至正十年(1350),弘濟以年高八十。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寺,弘濟堅臥不起。門人法航等進曰:“和尚自為固善,其如斯道何?”弘濟不得已,遂強起,受詔赴之。無何竟拂衣,複歸舊隱,開“清鏡閣”以蟄焉。因《楞嚴經》諸注,繁簡失當,將欲折衷其說,為之疏解。
元至正十六年(1356,日後光嚴院天皇文和五年)三月初十日,弘濟疾作,即召弟子。以“唯心淨土”之旨,惓惓為勉。間有未解其意,弘濟乃厲聲曰:“生死難處,生死難處”,遂書偈而逝。閱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一夏。越七日顏如生,眾以陶器葬裏之蛾眉山松花塢,亦濟自蔔之所。嗣法弟子有上竺道臻、雍熙淨琛、普光允中、圓通有傳、天宮明靜五人。所著有《四教儀紀正》、《天岸外集》各若干卷,行於世。”日本筒井最勝寺桑門圓清抄寫以寶積院所藏文和五年書寫的《彌勒講式》。文和五年,即延文元年也。而當日本南朝戰爭之時。
明洪武八年(1375),西藏宗喀巴就仁達巴習《入中論》等,得《中觀》、《因明》之理。
明洪武十三年(1380,日本長慶天皇天授六年)二月,日本足利義滿創建寶幢寺。四月,日僧妙葩任寶幢寺開山。日本足利義滿規定十刹之制,於十二月建造鹿苑院。
明洪武十四年(1381,日本長慶天皇弘和元年)十二月,日本足利義滿命令五山僧徒按康永、貞治之例守法規。
明洪武十五年(1382,日本長慶天皇弘和二年)十月,日本足利義滿始建相國寺。
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長慶天皇弘和三年),日本足利義滿造立釋迦牟尼、藥師、彌勒三佛像於南禪寺。
明洪武十七年(1384,日本後龜山天皇元中元年),日本善應寺開山、華光庵開山純夫全快寂。
明洪武十八年(1385,日本後龜山天皇元中二年)七月,日本幕府定五山座位,以南禪寺位於五山之上。
明洪武十九年(1386),西藏宗喀巴於雅壟受具足戒。後從名稱菩提受那若六法等。
明洪武二十年(1387),西藏宗喀巴完成《現觀莊論釋》。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西藏宗喀巴於門喀劄喜棟寺開筵講經,著書十一部。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西藏宗喀巴於俄喀山中,就學於烏瑪巴。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日本後小松院天皇明德二年)一月,高麗國報平廳設置帝釋岩秘密成就道場。西藏宗喀巴就法祥等人學習時輪乘。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日本後小松院天皇明德三年)十二月,日本僧絕海中津奉足利義滿之命,作答書予高麗國。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西藏宗喀巴於俄喀卻壟寺,與八比丘共修三昧,堅定黃帽派立教之意志。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西藏宗喀巴依羅劄虛空幢等人受教。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日本後小松天皇應永二年)六月,日人足利義滿出家。之後,有十三人相繼出家。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西藏達爾麻仁欽會謁宗喀巴。
明建文二年(1400),西藏宗喀巴與仁達巴、勝依法王合議整定律文。
明建文三年(1401,日本後小松天皇應永八年)三月,日本幕府定相國寺為五山第一刹。夏,西藏宗喀巴於惹珍寺完成《菩提道次第論》廣本。
明永樂元年(1403),西藏宗喀巴著《秘密道次第》。
明永樂三年(1405,日本後小松天皇應永十二年)四月,日本僧絕海中津寂(年70)。西藏宗喀巴著《了不了義論》。
明永樂六年(1408,日本後小松天皇應永十五年)五月,日本僧足利義滿寂(年51),葬於等持院。明成祖命令使者入藏,請宗喀巴赴北京,但為師所拒。
明永樂七年(1409),西藏拉薩始創新願會。宗喀巴組織大僧團,此派後稱為格魯派。
明永樂十二年(1414),西藏釋迦智代表宗喀巴入明,經過成都抵達北京。
明永樂十三年(1415),西藏相敦珠巴會見宗喀巴。
明永樂十四年(1416),奉宗喀巴之命,文殊法王創建別蚌寺。釋迦智自北京返西藏。
明永樂十五年(1417),西藏宗喀巴寂(年63)。
明永樂十六年(1418),西藏宗喀巴著《入中論釋》等多數著作。
明永樂十七年(1419),西藏宗喀巴弟子大慈法王釋迦智建立沙拉寺。
明洪熙元年(1425,日本稱光天皇十四年,應永三十二年)八月,日本相國寺火災。
明宣德三年(1428),西藏宗喀巴弟子大慈法王釋迦智再赴北京。
明宣德四年(1429,日本後花園天皇永享元年)六月,日本高僧月溪中珊任相國寺住持。
明正統六年(1441,日本後花園天皇嘉吉元年)六月,日本高野山金堂建立。
明正統十二年(1447),西藏根敦珠巴始造劄什倫布寺。
明成化四年(1468,日本後土禦門天皇應仁二年),日本大乘院尋尊修復《彌勒菩薩經》。
明成化七年(1471,日本後土禦門天皇文明三年),日本天王寺建立。
明弘治十三年(1500,日本後土禦門天皇明應九年)三月,日本後土禦門天皇召集僧百人於“法華堂”誦讀《法華經》。
明正德三年(1508,日本後柏原天皇永正五年)五月,日本興福寺大乘院尋尊寂。
明正德十一年(1516)八月,四川普法惡稱彌勒佛出世,煽動諸夷作亂。
明嘉靖十二年(1533,日本後奈良天皇天文二年)五月,日本高僧凝然寂。
明嘉靖十六年(1537),西藏迦爾瑪派交結地康派,奪取格魯派(兜率派)寺院,命令改宗地康派。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守庵性專於明州石城寺延請傳燈法師,講小本《阿彌陀經》。時有人易講《彌勒上生經》者。守庵性專曰:“本性彌陀,即本性彌勒。”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守庵性專寂(年73)。憨山德清誕生。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象先真清於南嶽伏虎岩出家。
明隆慶元年(1567),幻為如惺誕生。
明萬曆四年(1576,日本正親町天皇天正四年)六月,日本一向宗門徒燒毀四天王寺。王志堅出生。王志堅(1576—1633),字弱生,一字聞修,號淑士,昆山人。
明萬曆八年(1580),新伊大真誕生杭州周氏家中。
明萬曆十年(1582,日本正親町天皇天正十年)六月,日本明智光秀於本能寺殺害織田信長(年49),是為本能寺之變,高野山之圍解除。是年,李太后建立山東省嶗山海印寺。憨山德清住海印寺。
明萬曆十四年(1586)冬,憨山德清撰述《首楞嚴經懸鏡》。
明萬曆十五年(1587)八月,慈照皇太后賜金紫方袍予象先真清禪師。十月,象先真清禪師於永明寺講《妙宗鈔》。
明萬曆十六年(1588)一月,千松明得禪師寂(年58)。
明萬曆十七年(1589),紫柏達觀、憨山德清等人始刻《方冊藏經》。
明萬曆十八年(1590,日本正親町天皇天正十八年)二月,日本豐臣秀吉沒收高野山之寺領。王志堅少與李流芳同學,卜居吳門的古南園,與流芳、歸昌世並稱昆山縣“三才子”。
明萬曆二十年(1592),顓愚觀衡於五臺山圓照寺得度。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日本後陽成天皇文祿二年)一月,象先真清禪師寂(年57)。七月,日本僧人木食應其建造高野山青岩寺。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日本後陽成天皇文祿三年)三月,日本豐臣秀吉再興高野山。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日本後陽成天皇文祿四年)九月,日本高野山大塔建立。是年,幻為如惺禪師住吳門尹山寺。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新伊大真入杭州雲棲寺受具足戒。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幻為如惺禪師重刊《佛法金湯編》。校刊《佛法金湯編》時,獵史志文集,見到一些名僧的碑傳,因而隨喜錄出。只為南宋至明萬曆年間部分僧人立傳。全書分譯經、解義、習禪三科。共正傳112人,附見69人。每科後無“論”,有的傳後有“系曰”一段文字,表達作者的觀點。戒芻成慈尼誕生番禺沙灣,俗姓何。生而敏傑,不類羣嬰。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戒芻成慈五歲即不茹葷羶。親知非俗所留,遂送女菴中事佛,執勞無憚,多覺少寐。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蓮池弟子王志堅修習兜率天宮觀。並撰《彌勒懺法》一卷。
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丙午,幻為如惺禪師依據《妙法蓮華經》、《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撰成《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四卷,分十二門,勸人修習彌勒淨土,近生兜率,遠赴龍華,親近慈氏,獲證無生。幻為如惺雖為天臺僧人,卻修持、弘揚彌勒法門。《得遇龍華修證懺儀》以天臺教觀而撰,且以比丘二十五人共修,主要系依經作觀。此懺儀吸收了有關天臺懺法的儀軌,並摻有大量的教說,為彌勒禮懺儀的集大成,對彌勒法門的弘揚有極重大的貢獻。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丁未春,吳門進士營志道為幻為如惺禪師《得遇龍華修證懺儀》作序。
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庚戌佛成道日,楞嚴寺如鑒亦為幻為如惺禪師《得遇龍華修證懺儀》撰跋,並付梓刊行,將幻為如惺所撰《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廣布流傳。王志堅舉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在犙弘贊誕生,廣東新會人,俗姓朱。戒芻成慈年既漸長,立志堅貞,執行持心,不徇餘情。聽講思義,穎悟異人。
明萬曆四十年(1612),李太后兄弟、國舅李穎因厭榮寵,喜禪法,遁跡梵淨山麓落發,後世尊為“梵淨山中興第一祖”。妙玄德穎禪師曾與笑岩德寶、憨山德清等諸名宿相過從,尤與憨山德清甚契。憨山德清是李太后所倚重的禪門法將,深得妙玄賞識,且又彼此同輩,同樣為突空智板下第六世孫,故相交莫逆。是年,妙玄德穎興建梵淨山金頂釋迦殿、彌勒殿。有《敕賜碑》,全稱《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碑》,位於梵淨山老金頂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寬1.51米,碑額豎刻"敕賜”兩個大字,左右飾以騰龍拱護紋,上罩彩雲。碑文悉為楷書,計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其碑序文,駢麗優美,為梵淨山的千古絕唱。碑文全文如下:敕賜《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
伏以,四海名山,九洲巨鎮,十方淨土,眾姓福田。故東岱、西岱、南衡、北常,悉禹王封禪之所;而玄寺、緇廬、青鴛、白馬,皆佛子接引之區。水上聞香,始辟漕溪法界;空中飛賜,因開潛麓化城。山以仙名,地關人傑。
竊見梵淨山壁立黔南之境,軸連楚蜀之間。仙洞靈台,鹹棋布而盧列;奇峰古刹,俱鳳翥而鸞翔。天心池、金沙池、九龍池、倒瀉銀河,無異臨海之桂鶴;太子石、青陽石、金子石,高標玉筍,不讓陳倉之鳴雞。獨紅雲金頂為最奇,宜白蓮社之茂建。雪消六月千溪漲,洪溢江源;日轉雙巒萬壑陰,崇(……)。翻經台下,時看百鳥銜花;選佛場中,更有觴安寄!甯惟遊人斷白苧之響;抑且景物負赤誠之霞。而請曰肆今宇內提衡方嶽者,僉謂兩間之巨鎮,所以立天地而不毀,冠古今而獨隆者,無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淨山者,則又天下眾名岳之宗也!
舊說者以彌勒、釋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紅雲金頂,於是一山分為二山。是山也者,上之穹隆接天下,而三十三天不為譯音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土九京不為蚴鷚。虯螭結蟠,林木鬱蒼;劍氣橫天,仙梯接鬥。疊經台,煉丹台,層巒聳翠;獻果山,鳳凰山,飛彩流丹。四時有不謝之花,縭縭然篷萊三島;八節有長生之景,炳炳兮閬苑瑤池。霞光萬道籠金鼎,普天聖真如雲集;紫輝千丈罩玉門,率土明神似雨臨。至若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說,尤見此山之廣大;寶藏興,貨財殖,囊括天地之萬有以為儲。且也,崔崔巍巍以示其險,默令進香鼎禮者履險如夷;岩岩以惡其勢,陰使敬重三寶者率蒙善報。所謂大地乾坤,無邊法界,極樂天宮乎!
蓋自開闢迄今,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叵雲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恒見月盛而日新。久已靈馳於兩京,傾動於十三布政,勞旌於撫按,煩顧於道府,諸侯莫不期以魂交黃帝而夢接安期。古來得道成真,又莫不於斯凝神,於斯蛻穎,他如仙跡所遺,標題所載,種種燦著以殫述。既自播亂之後,傳聞四方,往來朝睹人希,非復舊盛,倘變佛老運數之厄使然!第此山之靈異,千載一日也。竊計世道之興隆,佛神司命;而山嶽之顯爽,多自修培。
幸際仁明在位,澤遍八方,恩施還定,百神是依,千載奇遇。以故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們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聖臨鑾。蒙欽命撫按、道府各衙門作興允議,然而山連四府,當與國運俱隆。玉簡金書,佇見與人又並爛山靈。
謹序,賜進士第北京戶部郎中李之彥謹題。
                     太后娘娘李 應天府太師常樂
太監王,國子監林,禮部尚書張,戶部郎中李,欽差巡撫貴州重門張、×、巡按監察禦史楊,欽差總鎮都督×、×,貴州布政司謝,欽差出巡撫苗道×、劉,銅仁府知府陳、陳,推官張,思州府知府趙,石阡府知府魯,思南府知府舒、張,坐營司周,欽差平頭守備劉,印江守備趙,印江知縣鄭,銅仁知縣丘。應天府居士朱,同錄陳氏男,孟林江氏。鄉官:任、周、羅、田、楊。朗溪司:任、田,提溪司楊、張,烏羅司楊,平頭司田,省溪司楊。賜進士鄉官:喻、肖、徐,舉人:田、魯、姚、楊、陳;生員:週一登,錢正陽;
九皇洞、九皇殿、三清殿、圓通殿、彌勒殿、釋迦殿、通明殿
法徒:真清、圓容、圓真、圓普,圓洪、圓顯、圓賢、圓冰、圓名、圓清、圓聖、圓 、圓庭、圓惠、圓觀、圓霞、圓滿、圓德、圓坤、圓宗、圓善、如清、如會、真祥、圓登、海源、明通、明然、明登、性海。
化主:圓通、海聰、圓盟、法空、圓成、明進。
                        大明萬曆戊午歲仲春吉旦
諸天燭:一藏
金剛尊經:一藏
各方們道、各府官長、各司土官、各洞裏老、平民人等:一切諸人,起盡不善,壞吾此山,領受此願,犯者即還。
經過妙玄的苦心經營,得到皇太后及諸王公大臣的鼎力相助,四方禪侶和護法居士的大力護持,梵淨山成為周邊地區的佛教中心。地方名流、過境仕宦、行腳僧侶,都在梵淨山留下許多贊詠的詩文,為梵淨山的人文歷史,增添血液。之後,相繼敕建的有承恩寺、壩梅寺、護國寺等,一時梵淨山成為人天共仰的彌勒道場,五溪地區的佛教重鎮。影響渝東南及湘西地區。尤其與湘西辰州、沅州、靖州佛教互結法緣,譬如“湘西第一山”的靖州洪江嵩雲山、沅州府治地的芷江明山、辰州府治地的沅陵龍泉山等,都與梵淨山互有禪師來往。
承恩寺:常住田米二擔,地田楊用勝己、楊勝杖。
天慶寺:
朝天寺:常住田七鬥
天林寺:常住田八鬥
天池寺:
東南至平、省司;東至烏羅司為界;西至提溪司為界;北至朗溪司為界。
信善:文理通,劉可富;頭目:楊光國,王界臣、王海雲;平頭把總譚,界牌把總劉,忠進把總王,凱文把總田,滑石把總吳。石匠:僧真香、胡貴
注:《敕賜碑》位於梵淨山老金頂滴水岩下,此處海拔2270米。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王志堅遷員外郎中。暇日,邀同舍郎為讀史社,撰《讀史商語》。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王志堅遷貴州提學僉事,不赴,乞侍養歸。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丁巳,幻為如惺禪師著成《大明高僧傳》八卷,付梓刊行。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在犙弘贊從餘集生學儒典,博雅能文。
明天啟二年(1622),王志堅起督浙江驛傳。奔母喪,歸裏。
明天啟六年(1626),遠目開晳誕生廣州番禺鄭氏家。生即卓異,幼便能書,筆法天成,不因傳習。
明崇禎三年(1630),法傳源悟誕生葉榆(今大理北)人,俗姓趙。
明崇禎四年(1631),在犙弘贊年屆弱冠,補縣學生員。王志堅複以僉事督湖廣學政。主張“博覽群書,兼通內典。”嘗語弟子曰:“《太上感應篇》,凡二百九十三言。一篇之中,淺深精粗,先後互見。即如一戒殺也。”曰:“昆蟲草木,猶不可傷,綦細矣。”曰:“非禮烹宰,則不禁食肉也。”曰:“無故翦裁,則不禁衣帛也。”又曰:“春月燎獵”。曰:“無故殺龜打蛇,似乎益為之寬其途者。蓋一為學道之人言,一為流俗之人言也。學道之士,得其說而精求之,可以超凡入聖。而流俗習業之人,亦可以去其太甚,不至漫無堤防。此篇須如此看去,便知其不重複矣。”
明崇禎六年(1633),王志堅卒於官,年五十八歲。王志堅肆志為學,兼通內典,詩文法唐、宋。生平作詩甚富,自選止七十餘首。《明史·本傳》記載有《四六法海》十二卷、《古文瀆編》二十九卷,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王志堅《四六法海》十二卷,駢文總集。此書標名“四六”,所選不從唐代四六文開始,而從駢散結合的魏晉文開始,是有見識的。此書依據《文選》、《藝文類聚》、《文苑英華》、《唐文粹》、《宋文鑒》、《元文類》等書,參以諸家文集及正史、野史所載,選魏晉至元駢文共702篇。唐以前作品居大多數。卷首有自序,論述四六文源流,頗有見地。編選者主張知人論世,“每篇之末,或箋注其本事,或考證其異同,或臚列其始末”,“皆元元本本,語有實徵”(《四庫全書總目》)。編選此書,“大抵為舉業”(本書《編輯大意》),騷賦沒有選入。正本溯源,略嫌不足。它以體分類,計40類,如“序”體又分有詩文序、宴集序、贈別序等,亦覺瑣碎。清代蔣士銓有《評選四六法海》,自此書中選出262篇,從甲至癸,次為十等。宋人之作入選者寥寥,元人之作則全部刪去,已失原本之舊。有明代天啟刊本、《四庫全書》本。《古文瀆編》二十九卷,明崇禎六年刻本。另外,王志堅還撰有《表異錄》二十卷,據《惜陰軒叢書》本排印。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幻為如惺禪師示寂浙江天臺山慈雲禪寺傳教觀,終年七十二歲。遠目開晢年十二,丁內艱,誦蓼莪。痛念劬勞,莫能少報。後讀佛書,知有采菽之方,遂謹奉歸戒,如護鵝珠。
明崇禎十三年(1640),戒芻成慈年四十有一,始得薙染,時有尼衆甚希,故滯年稔矣。
明崇禎十六年(1643),遠目開晳時年十有七歲,偶一日,閱《胞胎經》,達生死過患,深厭塵網,啟父出家。父憐其矢志堅勇,喜而從之。複追裴相國之遺風,具詞躬送。禮韶之英德邑西來山,為本師在犙和尚之侍者。張樞部尚公,高尚其事。由是揮贊,印其詞末焉。戒芻成慈受具後,專攻律藏,研究性遮,故得持犯炳然。戒德冰雪,而靈根宿發,趣向高邁,志在大乘,利人爲急,深厭有漏,欲釋形拘。
明弘光元年(1645,清順治二年),遠目開晢年十九歲,始薙發。執勞服役,未嘗少憚。事師,則必敬必慎;禪誦,則夜以繼旦。稟識才藻,質同水鏡。目不邪觀,顧如象王,臥類師子。不易言、不齒笑。處眾無慍色,對客有怡顏。循循善誘,淵默自若,誠具大人之器度。故緇白一見,莫不敬伏。時洪宗伯天擢,睹其澄神。肅侍師側,嘉羨無已。謂真堪為法門繩範焉。至其發問難義,非人可及。聞即領旨,理不再詢。嘗披閱《彌勒上生經》,不離欲界,即覲彌勒。不假斷結,便階不退。即銳志誓求兜率內院。比經修觀,依正了然。彌勒洪名,動靜不離方寸。法傳源悟年十五歲,投辯初禪師出家剃度。戒芻成慈尼嘗聞西方下品生者,劫數乃得見佛,皆非己志。欲再生世間,親近知識,又疑隔陰之昏。雖德人身,貪瞋易染,況末劫知識難值,未免退墮。
明隆武元年(1646,清順治三年),在犙弘贊遁走為僧,研習禪法,參謁鼎湖道邱,而得印可。初在廣州南海縣之寶象林,門下有侍者遠目開晳,求寂鐵有開犖,沙門慧弓開詗、寶象開覺,廣州總持庵戒芻成慈尼,廣州優婆夷鄒氏等,俱修習上生兜率內院業。忽一日,戒芻成慈閱藏經,見有上生兜率內院,親覲彌勒菩薩,一生即便見佛聞法,無有遲速之品階。遂堅志上求,因請肇庆鼎湖在犙弘贊律師決曰:“上生宗旨,可得聞乎?”律師嘉其志趣,遂授與《上生經》一卷。戒芻成慈懇請講釋,律師乃按經示以移正宗趣,成慈退而依經作觀,持名不輟心口,體雖多病,精爽過人。素好坐禪,脇罕著席,後住廣州總持菴,約徒甚嚴。四月望日,戒芻成慈告病。五月十七日午時,忽於坐定中見一菩薩,侍人忘其名,倏然引至兜率內院,覩種種莊嚴,光明耀目,慈氏菩薩相好難述。戒芻成慈尼遂舉身敬禮已,白云:“願世尊攝受。”大士告白:“汝卻後七日來生此處。”五月二十一日,戒芻成慈坐靜中,忽覩慈氏菩薩現在其前,自見己身成童子相。即趨下禪牀,拜求攝受。五月二十二日,戒芻成慈告諸來問疾者曰:“我明日行矣,當留步,送吾上山茶毘”云云。五月二十三日午時,戒芻成慈喚衆稱彌勒如來名,寂然而逝,壽四十七歲。
明永曆三年(1649,清順治六年),遠目開晳年二十三歲,感病纏綿,體雖羸弱,起止未嘗須人。不盥嗽,不進飱。自病來,曾無不愉之色,況有呻吟之聲。長坐半月。法傳源悟依雞足山和雅法主受戒。
明永曆四年(1650,清順治七年)正月十七日,廣州南海寶象林侍者遠目開晳進藥之際,師在犙弘贊臨慰曰:“四大虛假,猶如夢幻,須牢把正念,勿隨妄波。情想倏生,漂淪苦海。吾觀汝神思,不踰旦夕矣。”遠目開晢即微笑曰:“如此世界,早去一日,得一日之安。某一生篤志親覲彌勒如來,信而有征,苟不如願,則諸佛誠言,豈欺我哉。但某尚欲誦《上生經》一卷,以為末後公據。”師弘贊在犙曰:“汝還記得經文麼?”遠目開晢答曰:“灼然在臆”。師弘贊在犙曰:“汝氣力既微,可宜淨念相系。行後,吾當代汝誄之。”遠目開晢即便澄目上觀,寂然長往矣。茶毗,遠目開晢牙如珂雪,舍利四色。“嗚呼。昔孔門之有回也,茲吾門之有兄歟。今一旦雲逝,豈惟失我露潤,誠摧法門之一棟矣。惜哉。”同學弟慧弓開詗謹錄。
明永曆五年(1651,清順治八年),法傳源悟嘗遇道學封山,斷火食七日,入定度過。朝夕參究話頭,頗有明曉,得威楚知空老人印證。知空老人聞而付源流拂子,命說法度生。
明永曆六年(1652,清順治九年),法傳源悟回蒼洱,岩居九年。
明永曆七年(1653,清順治十年),廣州優婆夷鄒氏上生兜率,年41歲。
明永曆八年(1654,清順治十一年,日本後光明天皇承應三年),日華嚴宗僧鳳潭誕生。
明永曆十年(1656,清順治十三年,日本後西院天皇明曆二年)五月,日本高野山選舉碩學,為碩學選舉之始。
明永曆十一年(1657,清順治十四年),鐵有開犖上生兜率,年27歲。
明永曆十三年(1659,清順治十六年),密印真傳掛錫新州白雲寺。後住東城觀音院。
明永曆十四年(1660,清順治十七年),法傳源悟開法石雲寺,大振宗風。
明永曆十五年(1661,清順治十八年)冬,密印真傳離開東城觀音院,住洪江回龍禪院。
清康熙二年(1663),密印真傳重修黔陽縣廣福山勝覺禪寺。秋,受請住洪江回龍禪院。
清康熙五年(1666)正月二十二日,密印真傳受請住黔陽縣安江廣福山勝覺禪寺。
清康熙六年(1667)春,密印真傳受請住靖州會同縣若水旗山永興禪寺。靈隱印文禪師寂於貴築大興禪寺。
清康熙七年(1668),密印真傳於若水旗山永興禪寺,為恩師靈隱印文禪師修建塔院。
清康熙八年(1669),密印真傳重修靖州會同縣若水旗山永興禪寺。
清康熙十年(1671)孟夏,廣州南海寶象林在犙弘贊輯《兜率龜鏡集》。其徒釋開覺撰《兜率龜鏡集緣起》。
清康熙十四年(1675),金城劉禹甸撰《密印和尚塔銘碑記》。
清康熙十五年(1676),慧弓開詗寂(年43歲)。
清康熙十七年(1678)冬,密印真傳結制靖州會同縣若水旗山永興禪寺。
清康熙十八年(1679),在犙弘贊撰《梵網經菩薩戒略疏》八卷。見月讀體寂(年79)。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廣福山勝覺禪寺密印禪師語錄》十二卷刊行。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肇慶鼎湖山木人庵在犙弘贊寂。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法傳源悟卓錫喜洲聖壽古刹。五載間,皈依者甚多。梵淨山豎《脈源宗譜碑》,記載了梵淨山名的來歷系明國舅李妙玄“隱於思銅之深麓,因見其山函與峭拔迥常,審之古籍乃得山名為梵淨也。”《脈源宗譜碑》位於金頂下鎮國寺至《敕賜碑》路旁的明然和尚墓塔前。記敍了自妙玄至明然和尚的師承關係,以及明然的生平。並載有梵淨山歷代住持墓之所在,是研究梵淨山佛教史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墓塔為6面5層石塔。碑高1.7米,寬1.03米,素面楷書925字,其中序文614字。碑上方陰刻“脈源宗譜碑記”6字。
清康熙三十年(1691),法傳源悟鑄彌勒金像,供於喜洲聖壽古刹雲堂中殿。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日本東山天皇元祿七年)十一月,日本幕府制定高野?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八月十五日,宗信示寂。荼毗時,剛見火起,即有虛空誦經聲,雲霞上繞,縹緲而去。時寺眾共見,以為奇瑞。宗信(1638—1707),黔陽石一裏(今湖南洪江市灣溪一帶)人,俗姓名黃,家巨富。讓財產與兄弟,登大雲山祝發為僧。後參破山海明法孫、靈隱印文法嗣安江廣福山勝覺寺密印禪師,得嗣其法,為臨濟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海明禪師下四世。嘗夜夢神授《彌勒上生經》,並與木魚。醒來,果得經書、木魚於床頭。遂畢生師事彌勒,誦經、持名、禮懺不輟。發願上生兜率天,親近彌勒。
清康熙五十年(1711)十一月,調查居住各寺廟僧道之來歷,禁止創建、增修寺廟。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日本中禦門天皇享保元年),日本興福寺福園院沙門風禪子,因得書肆攜宋守千法師所述之《上生經瑞應科文》,遂作《書寫<上生經瑞應科文>引》。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四月,嚴查白蓮教徒李雪臣及各地白蓮教徒,並加以治罪。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日本中禦門天皇享保四年),日本聖德太子一千一百年忌,於四天王寺舉行。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日本中禦門天皇享保七年)七月,日本幕府頒佈各宗寺院法會、檀家、出家等生活之詳細規令。
清雍正四年(1726)五月,禁止僧道、喇嘛、醫卜、星相之徒結黨營私,流言惑眾。
清雍正十二年(1734,日本中禦門天皇享保十九年)三月,日本弘法大師空海九百年忌。
清乾隆三年(1738,日本櫻町天皇元文三年),日本華嚴宗僧鳳潭寂(年84歲)。
清乾隆七年(1742),洮州禪定寺崇梵靜覺國師來京,與工布查布談起《造象量度經》一事,並鼓勵他將此書翻譯成漢文。工布查布也深感《造像量度經》歷代僅憑口授,他決心把它翻譯成漢文。工布查布潛心研究僅用一個多月時間,就把它全部翻譯出來。這部漢文譯本的出現,為藝術工匠從事佛教藝術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也是今天我們研究佛教藝術的重要工具書。同時他還撰有《造像量度經引》、《造像量度經解》、《造像量度經續補》各一卷。其中,《造像量度經引》,論造像之由來,及漢式、梵式等分別,並附有諸佛像、諸菩薩像等圖。《造像量度經解》,即注解本經之文義。
清乾隆八年(1743)正月,工布查布在北京廣仁彌勒院,依藏文佛典翻譯成漢文的《佛說彌勒菩薩發願王偈》,是工布查布的代表作。亦即彌勒信仰之最後經典,使彌勒信仰經典依據趨於完善。《佛說彌勒菩薩發願王偈》,與《普賢菩薩發願偈》《八十八佛懺悔文》合稱中華佛教“三大懺願”。純以偈頌形式讚頌彌勒功德,促使彌勒信仰在清朝的復興。《佛說彌勒菩薩發願王偈》末有:“行此菩提道,名稱慈氏子,圓滿六度行,超於十地位。我以此善願眾生,命終速往兜率宮。受生皆於見法閣,即為慈氏之長子。十地自在降閻浮,證得十力大位時。願受妙法甘露味,圓滿佛行盡無餘。從此命終承願力,即得上生兜率天。忻慶奉事慈氏尊,速得承授菩提記。”
清乾隆十二年(1747,日本櫻町天皇延享四年)七月,日本高僧行基一千年忌,於周防國分寺建立法會。
清乾隆十三年(1748),工布查布依藏文佛典翻譯的《造像量度經引》、《造像量度經解》、《造像量度經續補》,與《造像量度經》合編成四卷刊行,是即乾隆版。
清乾隆十九年(1754)一月,禁止頒發僧道之度牒。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日本後櫻町天皇明和七年)十月,禁止宗室、王公留止僧道、喇嘛、醫卜、星相等。日本聖德太子一千五百年忌,於四天王寺、太秦廣隆寺、東西本願寺分別舉行法會。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六月,停止頒給僧道度牒。十月,山東王倫等人提倡白蓮教,煽誘人民作亂,為舒赫德誅滅。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日本光格天皇天明四年)三月,日本東大寺舉行弘法大師空海九百五十年忌法會。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以雍和宮為佛宇。
清嘉慶二年(1797),茂一主持複修芷江縣羅山兜率寺。
清嘉慶五年(1800,日本光格天皇寬政十二年)十二月,日本大阪四天王寺燒毀。清廷捕殺白蓮教徒劉之協。
清嘉慶八年(1803)七月,平定白蓮教徒之亂。
清嘉慶十八年(1813,日本光格天皇文化十年),日本延曆寺舉行圓仁九百年忌法會。
清道光元年(1821,日本仁孝天皇文政四年)六月,日本延曆寺大講堂舉行最澄一千年忌大型法會。
清道光十四年(1834,日本仁孝天皇天保五年),日本東寺舉行弘法大師空海一千年忌。
清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虛雲誕生湖南湘鄉。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法忍本心誕生河北蔚州,俗姓郭。
清咸豐二年(1852),法忍本心年二十出家,初隨師苦行,積時六年。
清咸豐六年(1856,日孝明天皇安政三年)六月初五日,日本法印(寺)權大增(僧)都增忍校志《彌勒講式》。
清咸豐八年(1858),法忍本心至北京西域寺受具足戒。後參謁金山江天寺觀心顯慧,得其心印。歷任金山、高旻二寺之首座。貴州黃號教之亂起,貴州彌勒菩薩道場梵淨山遭劫。
清同治元年(1862,日本孝明天皇文久二年)八月,日本延曆寺舉行圓仁一千年忌法會。
清光緒七年(1881),法忍本心結茅江蘇句容赤山,學人雲集。提倡坐禪、耕作之餘,複說《楞嚴》、《法華》、《楞伽》、《唯識》等經論,被譽“宗門四大尊宿”之一,以智慧著稱。
清光緒八年(1882,日本明治天皇十五年)六月,日本法相宗脫離真言宗獨立,並設置管長。
清光緒十一年(1885),靈濤上人誕生湖南湘鄉,俗姓鄧。
清光緒十五年(1889,日本明治天皇二十二年)二月,日本允許信教之自由。
清光緒十六年(1890)正月八日,太虛大師誕生浙江海寧。幼失怙,母改嫁,乃隨祖母移居大隱庵中,長養於庵院,深受宗教薰陶。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太虛大師十六歲,萌出塵之志,投蘇州九華寺士達座下出家,法名“唯心”。旋依師祖奘年老人,為立表,字“太虛”。默如長老誕生江蘇省東台縣。光緒年間,法忍本心至江蘇句容赤山結茅,學人雲集,提倡坐禪。人稱“赤山法忍”耕作之餘,複說《楞嚴》、《法華》,乃至《楞伽》、《唯識》等經論。被譽為清末宗門四大尊宿之一,即天寧寺之冶開以威儀稱第一,寶華山之聖祖以戒行稱第一,金山之大定以禪定稱第一,師則以智慧稱第一。是年示寂。寂前曰:“世間好語佛說盡,何須老衲再說法。我死不生西方去,一念兜率返娑婆”。世壽六十四。著有《楞伽筆記》。乃“慈宗”第三十代傳承祖師。
清宣統三年(1911),寶月法因誕生河北省容城縣午方村,俗姓孫,名寶田,家境頗富。
民國二年(1913),太虛大師創辦《佛教月報》,並主張用陽曆四月八日為佛誕日。亦曾主張以雪竇山為彌勒道場,列為五大名山之一。大師對各種法門平等弘揚,但凡具緣之處,便拈出慈宗法門以利眾生。默如長老八歲,父逝,家人希望師之弟出家,其弟不願,而師十分嚮往寺院生活,家人就隨他的意願,依藹谷老和尚出家。命名能識,號默如,意謂“默而識之”。于寺中服沙彌役達十年之久。
民國三年(1914)二月二十日,大鑫茗山法師誕生於江蘇鹽城的書香門第。
民國四年(1915),寶月法因自幼聰敏,風鑒朗拔,幼讀私塾六年,勤奮篤學。十二月十八日,乘法通才誕於邵陽洞口三門,俗姓張,名宏日。
民國七年(1918),一無聖開誕生貴州黔北地區。
民國十年(1921),乘法通才六歲,隨母住庵茹素。
民國十一年(1922)9月1日(農曆七月十九日),武昌佛學院開學,太虛大師定早晚禪誦“惟念彌勒,回向兜率為導”。武昌佛學院初創時,師便規定晚課誦《彌勒上生經》及念彌勒菩薩,回向兜率。大師常以所作之功德,回向無上正等菩提,願生兜率,親侍慈尊。俟彌勒菩薩降生娑婆成等正覺,即偕慈尊下生人間,廣度有情,也因此以後凡師所開創的道場,皆遵此而行。大鑫茗山法師幼從父讀古詩文,隨母誦經學佛。
民國十一年臘八日(1924年1月13日),武昌正信會成立,會長楊選丞禮請太虛大師傳授菩薩戒。一無聖開始接觸佛教,心生傾慕。
民國十二年甲子元旦(1924年2月5日),太虛大師編《慈宗三要》,將《瑜伽菩薩戒本》與《觀彌勒上生經》、《瑜伽真實義品》合為境、行、果之《慈宗三要》。
民國十三年(1925),默如長老二十歲,奉藹谷老人之命,于金陵寶華山受具。之後,開始行腳參訪。參訪結束後,默如長老入虞山興福寺的“法界學院”受學。後分別就讀杭州佛教師範學校、廈門閩南佛學院。
民國十五年(1927),寶月法因十六歲,欲赴北京求學,未遂。圓證浩霖出生安徽合肥。圓修印海出生江蘇省如皋縣,俗姓劉。
民國十六年(1928),慧嶽誕生臺灣臺北縣。
民國十八年春節彌勒誕日(1929年2月10日)一月二十四日,磐石幻生出生江蘇泰州曲塘鎮,俗名祝承祖。太虛大師出遊歐洲。在“巴黎佛學會”成立大會上,大師出席指導,為誦《彌勒上生經》,導唱三皈依,略示《彌勒上生經》大意。並為龍舒女士和旭佛乃爾夫人傳授三皈依。切以《慈宗三要》囑為流通。乘法通才十四歲,依湖南洞口三門觀音閣鏡澄普超和尚披剃。
民國十九年(1930)十月二十九日,太虛大師於成都文殊院,開講《瑜伽菩薩戒本》,十一月五日圓滿。十一月十一日,蒞成都大學、新繁龍藏寺,相繼講演佛法。十一月十四日,假通俗教育館,講《佛法之真精神》。十一月十五日,經期法會圓滿,太虛大師為大眾授“瑜伽菩薩戒”。是年,寶月法因十九歲,經友人介紹,到恒德廳任會計。
民國二十一年(1932),乘法通才十七歲圓具。因頸生瘤,知為宿孽,遂發心燃指供佛。三月後,疾消。複返觀音閣閱藏三年,于《方等》、《般若》、《法華》、《涅槃》著力頗多,對《維摩》、《上生》、《圓覺》諸經多有入處。之後,辭師外出,結廬茅庵。斷炊,唯以粽子為食,長達三年。後返寺仍侍恩師。虛雲於鼓山聖箭堂題《校正星燈集》。
民國二十二年(1933),大鑫茗山十九歲,在建湖羅漢院依上宏下臺老和尚出家,法名大鑫,字茗山。一無聖開廣涉各大宗教,因深契佛機而出家。河北省趙城廣勝寺發現遼詮曉著作《上生經疏會古通今鈔》之卷二、卷四殘卷、《上生經疏應新鈔科文》殘卷。在河北省應縣木塔四層,發現遼詮曉著作《成唯識論述記應新抄科文》之卷三。《成唯識論述記科文》之卷一、卷二殘卷。
民國二十一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932—1933)期間,太虛大師住持閩南佛學院(即廈門南普陀寺)時,鑿“阿耨達池”,構“兜率陀院”,設“慈宗壇”供奉古銅彌勒菩薩像,旦夕禪誦其中。後皈依者浸多,因此集眾修習慈宗法門,漸成“慈宗學會”,編輯《慈宗要藏》。師亦到各處宣講《上生經》、《下生經》及《彌勒大成佛經》,並留有講錄流通。大師將慈宗奉為自己的定課而勤行不絕。
民國二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934年10月19日),太虛大師於江蘇丹徒會音寺開戒期間,作《瑜伽菩薩戒綱要》,並作《同戒錄序》。以上是太虛大師專弘《瑜伽菩薩戒本》之一斑也。
民國二十四年(1935)端陽節,虛雲和尚於鼓山聖箭堂作《增訂鼓山列祖聯芳集序》。大鑫茗山二十一歲,於鎮江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法,併入焦山佛學院學習。年底,太虛大師修彌勒靜七過年。
民國二十五年(1936)佛瑞诞日,虛雲于鼓山湧泉丈室作《校正星燈集序》。
民國二十六年(1937),寶月法因法師二十六歲,日誦《金剛經》五十餘部,深有悟處。大鑫茗山二十三歲,得太虛大師推薦,入武昌世界佛學院高級研究院深造。年底,太虛大師修彌勒靜七過年。
民國二十七年(1938),寶月法因二十七歲,皈依三寶,自學唯識,頗有心得。
民國二十八年(1939),寶月法因蒞陜西,依興教寺方丈妙闊法師剃度出家,法名法因,號寶月,從師學唯識,深研教乘,晝夜不怠,深得師之賞識器重,並傳授法相玄義與他,且精進持誦《法華經》,常一日一部。乘法通才禪師嗣法鏡澄普超,為臨濟正宗第四十一世,碧峰下二十二世,突空下第十六世孫。常照出生
台灣高雄。
民國二十九年(1940),寶月法因二十九歲,始受具足戒,稟持戒法,精勤諷誦群經,志存宣法。抗日戰爭期間,大鑫茗山受太虛大師委派,先後至湖南耒陽、衡陽等地住持叢林,創辦佛學院,並協助太虛大師編輯出版《海潮音》。慧岳依斌宗法師出家。圓證浩霖十三歲,依止厚寬和尚出家。先後就讀泰縣竹林佛學院、常州天寧佛學院。圓修印海十三歲,依焦山定慧寺法華庵智明法師出家。
民國三十年(1941),寶月法因三十歲生日時,曾夜夢印光大師語道:“給你舍利子。”
民國三十一年(1942),磐石幻生禮重慶庵惟音和尚披剃出家,法號靈海。
民國三十四年(1945),抗戰勝利後,默如長老接任寶岩寺方丈,於任內宣說《金剛經》、《仁王護國經》等。寶月法因三十四歲,於大興善寺創辦巴厘佛學院,當時太虛大師任名譽院長,妙闊法師任副院長,寶月法因開講《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後因經費拮据,辦一屆,曆六年。一無聖開發願振興佛教,創造人類幸福,利樂社會人群,建設人間淨土。
民國三十五年(1946)夏,大鑫茗山奉太虛大師召,由湖南返江蘇,參加太虛大師舉辦的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訓練班。結業後留焦山佛學院主持教務,並主編《中流》佛學月刊。經焦山定慧寺智光、雪煩、東初兩代上人擇為法嗣。圓證浩霖十九歲,受具足戒。
民國三十六年(1947)三月十七日,太虛大師於上海玉佛寺入寂時,在側的緇素弟子為助念彌勒聖號,祝上生兜率,再來人間。四月八日荼毗,法尊法師拾取靈骨,得舍利三百餘顆,而以心臟不壞,滿綴舍利。可見師願力宏深,功行不虛。後由印順導師等編輯遺著三十二句冊,七百萬言之《太虛菩薩藏》,流傳後世。乃“慈宗”立名者、“慈宗學會”創始人。磐石幻生受具於南京古林寺,得戒和尚為學愚法師。學名魯愚,幻生原為筆名,取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讀泰縣光孝佛學院。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2010/11/24 22:37:00
慈欣





博士后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584
经 验 值:860
注册时间:2005/10/12
顶礼上师!
南无古鲁贝......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7 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