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唐代弥勒信仰与政治关系的一侧面
发起人:慈谨  回复数:0  浏览数:1808  最后更新:2010/7/6 16:43:00 by 慈谨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10/7/6 16:52:00
慈谨





博士后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608
经 验 值:937
注册时间:2009/4/22
唐代弥勒信仰与政治关系的一侧面

唐代弥勒信仰与政治关系的一侧面
──唐朝皇室对弥勒信仰的态度──
汪 娟
文化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
中华佛学学报第四期 1991.07 出版
(pp.288-296)
--------------------------------------------------------------------------------
                                  288 页
            有唐一代,除了武宗实施灭佛以外,佛教多能受到政治
        的保护而蓬勃发展,蔚为佛教的黄金时代。但是唐朝并不是
        一味地提倡佛教,而是儒、道、佛三教并弘,藉由宗教的利
        用,以达帝位宣扬、强化国家统治力的目的【注一】。因此
        当佛教符合政治利益时,便会受到大力宣扬,而佛教与政治
        发生利益冲突时,则会受到严厉的裁处【注二】。故知唐代
        对佛教的基本政策,可以说是奖励与控制并行的。
            弥勒信仰属于佛教的一环,应该也会随著佛教的大势兴
        衰而受波动,那么它会受到政治影响也是必然的。但是除了
        武后利用弥勒下生的口实夺取帝位为唐代第一件大事,而为
        史家所重视外,其他帝王对弥勒信仰的态度少有明确的记载
        ,是故本节仅就有限之材料,以求其梗概。
            唐代与弥勒信仰有关的帝王要首推唐高祖,他在隋大业
        元年(六○五),为郑州刺史时,曾在大海寺造了一尊石弥
        勒像。《金石萃编》卷四十中便收有“大海寺唐高祖造像记
        ”,记云:
           郑州刺史男李世民遇染时患,比闻大海寺有双王像治病
        有验,故就寺礼拜,其患乃除。□于此寺愿造石弥勒像一铺
        ,……以斯功德,卫护第(弟)子,唯愿福山冥祐,法海长
        资,诸佛开心,三教之中并□。又愿观音引导,振□价□高
        悬;弥勒慈忧,贵昌兴于万代;家门大小永宝(保)长春,
        蠢动含生咸登正觉。大业元年□□□
            此乃高祖为子世民祈疾还愿所造之像,时太宗才八岁而
        已。至于高祖为何选造弥勒像,是否即以弥勒与观音为大海
        寺之“双王像”也不得而知;但是高祖对弥勒如果没有特别
        的信仰,极可能是随顺世俗所尚的缘故。
            其次,从《法苑珠林》的一段记载来看唐太宗与弥勒菩
        萨之间的关系。
             依《王玄策行传》云:西国瑞像无穷,且录摩诃菩提
        树像……又金刚座上尊像元造之时,有一外客来告大众云:
        “我闻募好工匠造像,我巧能作此像。
                                  289 页
        ”大众语云:“所须何物?”其人云:“唯须香及水及料灯
        油。”支料既足,语寺僧云:“吾须闭门营造,限至六月,
        慎莫开门,亦不劳饮食。”其人一入,即不重出,唯少四日
        ,未满六月,大众评章不和,各云:“此塔中狭迮,复是漏
        身,因何累月不开见出。”疑其所为,遂开塔门,乃不见匠
        人。其像已成,唯右乳上有少许未竟。后空神惊诫大众云:
        “我是弥勒菩萨。”……其像自弥勒造成已,一切道俗规模
        图写,圣变难定,未有写得。王使至彼请诸僧众及此诸使人
        至诚殷请,累日行道忏悔兼申来意,方得图画仿佛周尽。直
        为此像出其经本,向有十卷,将传此地。其匠宋法智等巧穷
        圣容,图写圣颜,来到京都,道俗竞摸(摹)。……又依《
        王玄策传》云:此汉使奉命前往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立碑,
        至贞观十九年二月十一日于菩提树下塔西建立,使典司门令
        史魏才书:“昔汉魏君临,穷兵用武,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犹尚北勒阗颜,东封不耐。大唐牢笼六合,道冠百王,文
        德所加,溥天同附,是故身毒诸国,道俗归诚。”皇帝愍其
        忠款,遐轸 圣虑,乃命使人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上护军李
        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二十二人巡抚其国,遂
        至摩诃菩提寺所菩提树下金刚之座,贤劫千佛并于中成道,
        严饰相好,具若真容,灵塔净地,巧穷天外,此乃旷代所未
        见,史籍所未详。 皇帝远振鸿风,光华道树,爰命使人届
        斯瞻仰,此绝代之盛事,不朽之神功,如何寝默咏歌不传金
        石者也?乃为铭:“大唐抚运,膺图寿昌。化行六合,威棱
        八荒。身毒稽颡,道俗来王。爰发明使,瞻使道场。金刚之
        座,千佛代居。尊容相好,弥勒规摹。灵塔壮丽,道树扶疏
        。历劫不朽,神力焉如。” 【注三】
            唐太宗时,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有两位大功臣,一位
        是西行求法、名扬五印的玄奘大师,另一位则是建功异域的
        外交使臣王玄策。玄奘的西游是偷渡出国,但他回国之后颇
        受太宗礼遇,其事迹尽人皆知;而王玄策的出使则是奉了太
        宗的命,在当时也堪称一大盛事。《法苑珠林》中所引的
        《王玄策行传》或《王玄策传》,便是王玄策记录他奉使西
        国的事迹而成的《中天竺国行记》,可惜书今已不传。
            至于王玄策奉使的原因是:先前玄奘到了摩伽陀国,国
        王乃遣使上书中国,复遣使者入朝;唐太宗遂命李义表为正
        使,王玄策为副使,送摩伽陀使者还国。这是
                                  290 页
        王玄策第一次的奉使,以贞观十七年(六四三)三月出发,
        十九年(六四五)二月十一日立碑于摩诃菩提寺,约在二十
        年(六四六)还国 【注四】 。
            在摩诃菩提寺立碑勒铭的宗教理由一面是菩提树下为贤
        劫千佛成道时所坐的金刚之座,另一面则以此寺的弥勒瑞像
        具若真容,相传为弥勒菩萨亲自规摹的缘故。而政治的理由
        则是“皇帝远振鸿风,光华道树,爰命使人届斯瞻仰,此绝
        代之盛事,不朽之神功,如何寝默咏歌不传金石者也?”说
        穿了其实是为了在异域宣扬大唐的国威,正如铭文所标榜的
        “身毒稽颡,道俗来王”,因此树立碑铭的举措可以说和这
        一次奉命送摩伽陀使者还国的任务是相互一致的。
            可是碑铭的内容要歌颂大唐声威,毕竟还要透过利用西
        域各国的宗教信仰才能达成,不然就失去选在寺塔树立碑铭
        的意义了。再说,树立碑铭属于外交使命的一环,既然是奉
        “届斯瞻仰”,代表的就是太宗的旨意;虽不能据此断言唐
        太宗具有弥勒信仰,但是太宗对弥勒信仰的利用应该是没有
        疑问的。而且经由这次的外交活动,不仅将弥勒瑞像的传说
        及其图像传回中国,也引起了一阵“道俗竞摸(摹)”的狂
        热,对于弥勒信仰的传播似有很大的助益。而据《历代名画
        记》卷三所载,“敬爱寺佛殿内菩萨树下弥勒菩萨塑像,麟
        德二年(六六五)自内出王玄策取到西域所图菩萨像为样。
        东间弥勒像,西间弥勒像。”【注五】既然敬爱寺的弥勒菩
        萨塑像是依照高宗麟德二年从宫内传出的、王玄策自西国取
        回的图样而塑造的,可见至少在太宗、高宗时对弥勒瑞像图
        必有很妥善的保存。
            其次为武后与弥勒信仰的关系。武后利用弥勒信仰卒践
        帝祚一事,于《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中均有
        记载。载初元年(六九○)“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疏
        ]》【注六】,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
        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注七】武后之所以必须假
        托弥勒下生以取得大位,主要是用来掩盖其纂夺政权的恶名
        ,赋予新地位合理的名目,以便于向民众宣传。因为在中国
        传统的社会向来以儒家经典为政治思想的主流,而儒家经典
        不许妇人与闻国政,因此武后革唐为
                                  291 页
        周,便不得不假托佛教的符谶了【注八】。至于武后如何运用
        弥勒下生信仰来达成她的政治目的,另有专文讨论,此处仅
        就武后对弥勒信仰的态度及影响加以探讨。
            武后既命薛怀义等人依托佛经,造《大云经疏》,盛言
        弥勒出世,即应在神皇(武曌)。又“颁于天下,寺各藏一
        本,令升高座讲说。”【注九】欲令天下百姓皆以武周政权
        代唐而立一事,乃佛亲口授记,是上应天意,是正当合理的
        。武曌又于证圣元年(六九五)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
        圣神皇帝”【注十】,同时以弥勒与轮王的身分自居。由于
        武曌即天子位,握有生杀大权,朝臣或者惧身罹祸,或者媚
        主求荣,也常以则天比之弥勒。例如“时有御史郭弘霸上表
        ,称则天是弥勒佛身。”【注十一】又如证圣元年明堂大火
        ,则天欲责躬避正殿,姚奏曰:“此实人火,非曰天灾。…
        …臣又见《弥勒下生经》云,当弥勒成佛之时,七宝台须臾
        散坏,此无常之相,便成正觉之因。”直以弥勒七宝散坏
        比拟则天明堂大火,既然七宝散坏反而是弥勒成佛之因,明
        堂之灾又何必为则天之咎?所以“陛下若避正殿,于礼未为
        得也。”【注十二】可见在武曌有计划的推动之下,不少的
        朝臣、百姓的确建立了武则天是弥勒下生的观念,这种观念
        反映在弥勒造像的数量上尤其明显。宫大中的研究中即指出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并逐渐参与朝政以及武则天执政时期
        ,龙门的弥勒造像出现空前绝后的盛况。”除了弥勒造像的
        激增以外,“女性化的佛像也层出不穷。”【注十三】弥勒
        佛像的女性化,无疑是依据武则天的形象加以美化塑造而成
        的,这和北魏昙曜五窟依据帝王相貌来塑佛像一样,可能是
        在强调“皇帝即如来”的观念。也就是说,武则天不仅以弥
        勒自居(武曌就是弥勒),还要百姓如同信奉弥勒一般的信
        仰自己(弥勒就是武曌)。
            武周时期,虽然武则天以政治力量的推动,使得弥勒信
        仰的发展达到鼎盛的阶段。但是则天晚年对佛教信仰已衰,
        兴趣转移于道教,冀求长生,故于圣历三年(七○○)五月
        ,“上以所疾康复,大赦天下,改元为久视,停金轮等尊号
        。”【注十四】“金轮”系采自佛经中转轮圣王的七宝之一
        ,而“久视”则取自《老子》中的“长生
                                  292 页
        久视之道”。除去佛教的尊号而改用道家的年号,即可看出
        武后信仰的转移。而且自薛怀义宠衰被诛以后,武则天对佛
        像营造已不如往昔那么热心,并能接受群臣谏止造像之言
        【注十五】。据此,则武后的宗教态度已大概可见
        ,先是为其政治利益而对弥勒信仰大力宣传,至此热度既退
        ,则盛极一时的弥勒信仰也应该会有逐渐淡化的现象。
            继武后之后执政的诸位帝王,虽不曾像武后那样提倡弥
        勒信仰,似乎也没有特别抑止弥勒信仰的发展。例如唐中宗
        曾为高宗、武后置敬爱寺,佛殿即以弥勒菩萨为主像
        【注十六】。但在李永宁、蔡伟堂二位学者的研究中则指出,“中
        宗执政,囿于政见,弥勒信仰受抑,未完成的龙门摩崖三佛
        龛弥勒造像亦于此时半途停建。”【注十七】这种论调极可
        能是引申宫大中先生的说法而来。宫氏除了认同日本水野清
        一、长广敏雄《龙门石窟的研究》把摩崖三佛断为初唐的说
        法外,他也以为确实的开凿时期无法由艺术风格来断定,必
        须从造像题材和时代背景来作综合考察,因而推测“只有到
        了武则天时期,才把弥勒升级,抬到主佛的地位。……武则
        天去世后,中宗复位,由于政见和宗教信仰的改变,这一工
        程遂半途而废,无人问津了。”【注十八】由于三佛龛没有
        造像题记,也未见有史籍记载,是否在中宗执政时期才停建
        的,仍大有问题。如果我们提出另一个假设──三佛龛在武
        后晚年宗教信仰改变之后即已停建,似乎也未尝不可。因此
        仅据中宗停建摩崖三佛的推测之辞来断定中宗抑制弥勒信仰
        的发展,实无法令人赞同。
            至于睿宗,曾和弥勒菩萨有过一段感应事迹。据
        《宋高僧传》《释慧云传》所载,起先慧云见歙州司马宅园
        中池沼有天宫影,直似兜率宫院,故决拟建梵宫,答其征瑞。
        后往濮州属县报成寺,发愿为国摹写弥勒像,举高一丈八尺,
        相好奇特。其后又买郑景宅为寺,掘地获碑,原为北齐天保
        六年所立建国寺,故复其旧名,并迎取前所造像至寺。睿宗
        太极元年改元延和(七一二),是岁“应凡寺院无名额
                                  293 页
        者,并令毁撤,所有铜铁佛像收入近寺。云移所铸像及造殿
        宇门廊,犹亏彩绘,遇新敕乃辍工。云于弥勒像前泣泪焚香
        ,重礼重告曰:‘若与此有缘,当现奇瑞,策悟群心。’少
        顷,像首上放金色光照曜天地,满城士庶皆叹希有。……采
        访使王志愔、贺兰务同录祥瑞,奏闻睿宗,潜符梦想,有改
        ‘建国’之榜为‘相国’,盖取诸帝由相王龙飞故也。”
        【注十九】虽然慧云的建国寺属于无寺院,应在毁拆之列,但
        因有弥勒放光等诸瑞应,采访使特别表奏圣上;睿宗以所奏
        与其先前所梦冥符,因御书寺额,赐名“大相国寺”。又
        “开元十四年(七二七),玄宗东封回,车政道往于阗国摹
        写天王样就寺壁画焉。”【注二十】睿宗、玄宗父子对相国
        寺的特别待遇,自然不能说与弥勒信仰无关。
            此外,玄宗亦曾于开元元年(七一三)“以寝殿材建安
        国寺弥勒佛殿”【注二一】,可见玄宗对弥勒信仰本身并不
        排斥。但在开元三年(七一五)时,玄宗因民间有“白衣长
        发,假托弥勒下生,因为妖讹,广集徒侣”,“眩惑闾阎,
        蠹政为甚”,是故加以□令禁断。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对弥勒
        信仰的抑阻,事实上“释氏汲引,本归正法,仁王护持,先
        去邪道”【注二二】,取谛非法,适为护持正法的手段,因
        此玄宗所禁断的是假托弥勒的妖讹,并无遏止正当的弥勒信
        仰。据此而言,武后以来的中宗、睿宗和玄宗,对弥勒信仰
        不但不怀成见,甚至还有推动之功,虽说没有积极鼓吹,也
        不至于遏阻其发展。
            其次谈到代宗,代宗甚为崇奉佛法,信仰福业报应。永
        泰元年(七六五)西明寺沙门怀感曾经上表云:“特奉恩命
        ,令开百座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以今日经周设斋庆毕,凡是
        生灵不胜抃跃。伏惟陛下,再造天地,明齐日月,……金绳
        之界弥勒下生,玉京之中轮王出现。”【注二三】便同时以
        “弥勒下生”和“轮王出现”来比拟代宗,无疑是把皇帝的
        宗教地位提高并加以神圣化了,而皇帝本身自然也很乐意接
        受这种恭维。虽然代宗并非自己托言弥勒下生,但由怀感的
        表文即可看出,弥勒或转轮王与人间帝王相结合的观念,在
        武后之后仍未断绝。
                                  294 页
            到了德宗时期,有一来自中印度的梵僧释莲华,“以兴
        元元年(七八四)杖锡谒德宗,乞钟一口归天竺声击。……
        后以《华严》后分梵夹附舶来,为信者般若三藏于崇福寺翻
        成四十卷焉。一云:梵夹本是南天竺乌荼国王书献支那天子
        ,书云:‘手自书写《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五十
        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谨奉进上
        ,愿于龙华会中奉觐云。’即贞元十一年(七九五)也。”
        【注二四】从《宋高僧传》中的这一记载可知,般若三藏所
        译的四十《华严》即据释莲华附舶来的梵夹为本,此本相传
        是南天竺乌荼国王所写,献给德宗,希望将来弥勒下生时能
        够同会龙华。以德宗的崇尚佛教,加之与乌荼国王的外交因
        素,对弥勒信仰的发展应当也不至有所阻碍。
            德宗以后诸帝,我们还没有发现与弥勒信仰有关的史料
        ,不能做进一步的探讨。但是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八四五)
        的废佛事件中,弥勒信仰不能独免于法难之外则是可以想见
        的。
--------------------------------------------------------------------------------
注释
--------------------------------------------------------------------------------
注 一 参见滋野井恬,< 唐朝?宗教政策 >,收入《唐代佛教史论》,
        京都平乐寺书店,一九七三年十二月。
(Back)
注 二 李树桐在<唐代的政教关系>一文中指出,皇帝对僧道的措施
        除了限制扩充、严格管理以外,还有强迫还俗;发表于
        《师大学报》第十二期。
(Back)
注 三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二九,《大正藏》第五三册,
        页五○二下─五○三中。
(Back)
注 四 参见冯承钧,< 王玄策事辑 >,收入张曼涛主编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六册。
(Back)
注 五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四库全书》第八一二册,
        页三一○,商务印书馆。
(Back)
注 六 《大云经》的内容并无关乎弥勒下生之事,此处怀义等人所造
        应为《大云经疏》,据????─?·????《大云经疏
        ?????》一文更正,收入《讲座敦煌·敦煌?中国佛教》。
(Back)
注 七 《旧唐书》卷一八三,< 薛怀义传 >。其事并见于《资治通鉴》
        卷二○四,天授元年。
(Back)
注 八 参见陈寅恪<武曌与佛教>一文,收入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第六册。
(Back)
注 九 《旧唐书》卷一八三,<薛怀义传>。
(Back)
注 十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
(Back)
注十一 《旧唐书》卷九三,<张仁愿传>。其事并见于《新唐书》卷一一一。
(Back)
注十二 《旧唐书》卷八九,<姚 传>。
(Back)
注十三 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页一七一、一七三,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一年四月。
(Back)
注十四 同注十。
(Back)
注十五 参见饶宗颐<从石刻论武后之宗教信仰>一文,收入
        《现代佛学大系第五三册·选堂选集》。
(Back)
注十六 同注五,据张彦远在“敬爱寺”下的原注所说:“按敬爱寺是中宗皇帝为高宗
        、武后置。”
(Back)
注十七 见李永宁、蔡伟堂合著<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摘要),《敦煌研究》
        一九八八年第二期。
(Back)
注十八 同注十三,页一七四。
(Back)
注十九 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六,《大正藏》第五十册,页八七四中下。
        其事并见于宋·志磬,《佛祖统纪》卷四十,页三七三上。
(Back)
注二十 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六,《大正藏》第五十册,页八七五上。
(Back)
注二一 志磬,《佛祖统纪》卷四十,页三七三上。
(Back)
注二二 《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页五八八,鼎文书局。
(Back)
注二三 唐·圆照集,《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上,《大正藏》第五五册,
        页七五二中。
(Back)
注二四 同注二十,卷三,页七二一中。
(Back)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9 2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