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
上师开示摘录:理是可以辨明的 | |
发起人:恒芳 回复数:6 浏览数:4063 最后更新:2010/1/1 22:14:00 by 慈波 |
选择查看 |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
恒芳 发表于 2009/12/22 13:25:00
|
上师开示摘录:理是可以辨明的 一、 理是可以辨明的。 用不着拐弯抹角地怀疑什么佛菩萨终不说自己是佛菩萨,这师父是不是在说自己就是佛菩萨。 我不暗示我是佛菩萨转世,我都在说佛理。是在说法,不要以庸俗地心去听,请疑惑妄想的罪业。
二、 这个就是最直接辨别上师的方法——以实践去检验,以解开疑惑作为道路。 我是善知识,我指引三宝路。 我不怕人不明,就怕人不想明。 我不妄语,我不用暗示的办法,也无法直说妙意。 真正的疑问会导致开悟。不疑不悟、大疑大悟、这个疑问很重要。 我不说末法没有邪师,我努力让你明白什么叫正邪。 我教你内观,提升觉照力,让人无法欺骗你。 魔不教众生觉,假如众生觉,魔又如何再欺骗你? 如果众生觉知身、受、心、法,那魔到哪去藏身? 魔只会躲在身、受、心、法里。 我却教你觉知,所以我肯定不是魔。 没有这么傻的魔,把看家本领教给你,然后你用它来照破自己。 魔无非就是身、受、心、法的无明。 若能觉照明了,那魔无处藏身。 这个就是最直接辨别上师的方法,以如说修行的实践去检验。 你们谁用这个方法? 假如用,信心将成百倍增长。
三、 上师不是恶知识。这个除了刚才的方法可以验证,还有可以根据其他大德的印证来推理。 称师为具德上师的大德很多,假如对这些大德的信心更大,那么可以推知上师不是邪师。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善根感受来判断。 如果你知道什么叫慈悲,那就自己来感知上师是否慈悲?慈悲是具德上师的一个特质。 如果你知道什么叫自在,那就自己来感知上师是否自在?自在是具德上师的一个特质。 通过以上三样,若还不能判断一二,那只好去请“院长”了。 禅师的称号不白给,没有禅机直指,如何称禅师?法师的称号不白给,如果不能解说妙法,如何称法师?上师的称号不白给,如果无法在你之上,如何称上师?
四、 是的。您说的一点也没错。信心没有,正邪不分,是沉重的业障。
五、 说这些是为了增强一些弟子的信心而宣说。 密教,并不是不能讲叫密教;佛菩萨不是不能宣说佛菩萨叫佛菩萨。 有智慧者当三思以上妙意。 |
恒芳 发表于 2009/12/22 13:55:00
|
感恩上师慈悲开示! 南无古鲁贝! |
静心 发表于 2009/12/22 19:11:00
|
慈悲的上师
|
慧心 发表于 2009/12/23 14:19:00
|
顶礼大慈大悲大雄大力上师尊! 看了上师的开示,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感受。涓涓细雨如同利剑般刹那间摧毁自己的贪嗔痴慢疑,令弟子当下清凉。句句法宝真实不虚,如醍醐灌顶刹那间清除弟子心中障碍!其中弟子感悟深刻的上师法语有如下的体会,如有理解错谬之处祈请上师慈悲开示! 真正的疑问会导致开悟。不疑不悟、大疑大悟、这个疑问很重要。 弟子理解是这样,这个疑是对人生和现有世界的疑惑,而不是对上师的疑惑。也可以说对宇宙人生的疑惑,我们生所何来?死又何去?因为死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每个人都要面对,无论我们今生是富有还是贫穷,面对死亡是多少钱都无法挽回的。所以说佛教我们的是出离生死的法门。超越轮回的法门。很客观,很现实,一点都不隐藏。更不迷信。相反那些认为我还年轻不会死的念头才是真迷信,真愚痴。君不见黄泉路上无老少? 如果我们不思考这个人生的大问题,而是在轮回的道路上虚度难得的人身,为了所谓的无法抓得到的短暂“幸福”而忘记思考这个问题,也是虚度此生的暇满难得。所以在还没有出现什么违缘和障碍的时候要多多思考这个最大的人身课题。以求得生死自在。借此假和之身,努力闻思修,奋发提起,一举超越生死大海,永脱轮回苦海。所以要对人生有疑惑。 我是善知识,我指引三宝路。 能够指引三宝解脱路的师傅才是真正的善知识。我们的人生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的善友老师父母兄长和社会的不断教育,但自从皈依三宝上师之后,才真正从根本上知道了什么善?只有朝向佛陀的一切善法才是究竟意义的善。因为佛陀代表的就是慈悲和智慧,所以真善也就是圆满智慧中本性慈悲的流露。 我们也是在得到上师善知识的摄受接引之后才认识了自己的心,多生累劫以来我们的心已经迷失了很远很远,以至于今天我们看经书听佛法如同神话般遥远,遥不可及,遥不可信。而不知宣说那个佛陀的上师和所宣说的佛陀才是真实的自我,和我们没有区别。这足以说明我们迷失时间的久远。长久颠倒。所以指引我们回归自我本性的上师才是人间的真善知识。
|
慧心 发表于 2009/12/23 15:12:00
|
我教你内观,提升觉照力,让人无法欺骗你。 魔不教众生觉,假如众生觉,魔又如何再欺骗你? 如果众生觉知身、受、心、法,那魔到哪去藏身? 魔只会躲在身、受、心、法里的。 我却教你觉知,所以我肯定不是魔。 没有这么傻的魔,把看家本领教给你,然后你用它来照破自己。 魔无非就是身、受、心、法的无明。 若能觉照明了,那魔无处藏身。
这是对四念处禅法的概括和说明。或者可以说四念处是驱魔的法宝。魔不是我们想象中如同卡通片中的龇着牙的怪物,而是对心的邪恶和无名的一种比喻。当我们能依四念处觉照到心中隐蔽的魔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在当下明明白白而不迷,不迷者就会觉,觉者就是佛,迷者就是众生。所以说能教导我们觉照明了的上师是与佛无二的。是佛陀的化身。是对我们解脱利益最大的佛!
称师为具德上师的大德很多,假如对这些大德的信心更大,那么可以推知上师不是邪师。
与上师接触和交往过的大德高僧很多,他们都对上师赞美有佳,或称上师为其心子。如布楚活佛、多洛活佛、苏抗敏达尊者、普巴扎西活佛、以及作为坤山禅师的关门弟子,禅师对上师的重付。还有元瑛长老,还有很多记不太清楚了,记得有一次上师在群里有说起过这些大德。如果我们对这些禅密上师、活佛有信心的话,可以推知上师也是善知识。
如果你知道什么叫慈悲,那就自己来感知上师是否慈悲? 如果你知道什么叫自在,那就自己来感知上师是否自在?
如果对上师的慈悲和智慧还不能感受和了知,说明我们还不具备慈悲和智慧,因为没有同样的感受。如果我们具备少许,也会有感受的。弟子愚痴,但还是深深感受到上师的慈悲和加持。
是的.信心没有,正邪不分,是沉重的业障。 说这些是为了增强一些弟子的信心而宣说。
强调不断增强信心的重要和必要性。信心能养一切善根。所以要不断清除业障,培养信心。记得上师开示过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比丘因为犯很多戒被逐出僧团,但是这个比丘唯一没有违犯的就是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最后以此信心还是成就道果,广度人天。所以说一切佛法的成就离不开信心。如果没有信心皈依三宝还有什么意义呢?
皈依上师!!!
|
慈谨 发表于 2009/12/24 20:24:00
|
顶礼上师! 感恩上师开示! |
慈波 发表于 2010/1/1 22:14:00
|
顶礼大恩上师! 感恩上师慈悲开示! |
[论坛小贴士]: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