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名人与佛教》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2  浏览数:2941  最后更新:2009/11/23 9:03:00 by 慈谨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9/11/23 1:54: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名人与佛教》

基本信息

书名《名人与佛教》(上、下册)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慧禅  编者:慧禅 
·页码:60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20808097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上海云翔寺文化书系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名人与佛教》(上下)缀拾了自汉魏六朝以来中华名人与佛缘,从不同历史时期、阶段,抒发佛教文化的传播和承继,勾勒出了一部中国佛教史的缩影。书中所列名人,极大多数乃是众所周知、人所共仰以至跨越海内外的方方面面人物,有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学术领域的大师、大家等等。

编辑推荐

《名人与佛教》(上下)编辑推荐:佛教是一种思想,一种正大光明,教化人类走向净土,创建人间净土的思想;
佛教是一种信仰,一种具有永久性、普适性和必然性的正确信仰;
佛教是一种文化,传承着两大文明古国基因的、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契应时代精神的文化: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这么说:“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宗教能够解答科学上提出的问题,这个宗教一定是佛教。”
佛教是一种哲学,被恩格斯称为“佛教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阶段上”的哲学。

目录

《名人与佛教》(上)
东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汉明帝刘庄:第一个接触佛教的中国皇帝
吴大帝孙权:最早在江南大兴佛寺
石勒:信服佛图澄
石虎:暴虐之主亦信佛
孙绰:一篇《喻道论》,留名亦传世
郗超:名士清谈也有佛经
苻坚:信佛亦黩武,哀哉
吕光:西征迎鸠摩罗什
姚兴:以佛教为国教
谢灵运:以山林结佛缘,以佛念说真情
颜延之:维护佛说,自有理论
沈约:发挥涅粲佛性说
魏孝文帝拓跋宏:少林寺的传说
梁武帝萧衍:皇帝做和尚
陈武帝陈霸先:佛牙传世,功德无量
杨街之:天下禅宗第一居士
陈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南朝君主尊智颉

隋 唐 五代
隋文帝杨坚:多次宣扬“我兴由佛法”
隋炀帝杨广:为智颉推为总提菩萨
唐太宗李世民:为求学问广译佛经
褚遂良:佛书碑传千秋
王梵志:诗作渗透佛理
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为西藏传播佛种
武则天:《大云经》在,可做女皇
孟浩然: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李隆基:提倡儒佛道合流
吴道子:古代佛画第一人
王维:诗中有禅,禅中有诗
李白:一生好从名山游
裴迪:诗中有心,心向禅门
柳宗元:清冷幽寒,自是禅境
刘禹锡:儒佛互补,一生结缘
白居易:一卷《坛经》说佛心
韦应物:与皎然上人诗交
唐宣宗李忱:亦曾是僧人,驻锡安国寺
钱缪:播扬佛教于吴越
周世宗柴荣:整顿寺院,梳理僧尼
钱俶:末代国主打造江南佛教顶峰

两宋 辽 西夏 金
宋太祖赵匡胤:皇帝赞扬佛法,佛法护佑皇帝
宋太宗赵光义:熟谙佛典,热衷佛典
杨大年:诗人说禅,别具一格
李元昊:以礼佛为国之一本
宋神宗赵顼:扩充、调整大相国寺
王安石:半山十年习佛典
辽道宗耶律洪基:最爱读《华严经》的皇帝
苏轼:读佛说佛学佛写佛,处处是佛
秦观:词中多有禅心在
张商英:未写《无佛论》,却著《护法论》
黄庭坚:由艳语丽词走上禅诗
岳飞:好慕佛理,淡泊功利
元好问:佛心禅意缀诗文
文天祥:结缘礼佛在诗篇


耶律楚材: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元世祖忽必烈:尊奉八思巴,大兴喇嘛教
刘秉忠:从和尚到三公
元文宗图帖睦尔:洗心于佛乘,毕生求禅心
顾瑛:儒衣僧帽道人鞋
杨维桢:东南有文士,好从方外游


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讳和尚
明成祖朱棣:和尚辅佐,得成大业
郑和:迎佛牙建寺院
唐伯虎:忘掉自我,诸法皆空
文徵明:以翰墨结佛缘
归有光:悟佛学随遇而安,度亡灵改写经文
任环:与少林武僧因缘
戚继光:诵经念佛学少林
汤显祖:剧中有禅,禅里生趣
嘉定四先生:香灯贝叶雨窗前
徐霞客:万里与僧游,足迹遍天下
冯梦龙:文学宣扬佛性,佛性丰富文学
钱谦益:恍然生身色界里
金圣叹:佛理常在批注中,
吴伟业:生着儒服,死殓僧装


顺治帝福临:有佛缘有佛念未成正果
黄宗羲:一代文宗,亦儒亦佛
郑成功:促进佛教在台湾传播
康熙帝玄烨:无量寿佛现身
雍正帝胤稹:王子时参禅,皇帝时说佛
吴敬梓:《儒林外史》见佛学
乾隆帝弘历:一心向佛,半生礼佛
曹雪芹:红楼佛影在,岂是在梦中
袁枚:不佞佛也不辟佛
钱大昕:好向佛寺写碑记
郑燮:平生不糊涂,好与僧侣游
黄景仁:厌看春灯看佛灯
龚自珍:震旦佛弟子,西方求真理
林则徐:手握牟尼,犹念金刚
魏源:经世佛学又一人
曾国藩:法师一语点破梦中人
左宗棠:剑胆表佛心
彭玉麟:出世与人世,佛家情结在
翁同稣:月读《法华经》,不了也自了
谭嗣同:政坛奇才,佛学彗星
杨仁山:与日本佛教界的法谊

《名人与佛教》(下)
康有为:三上庐山
孙中山:一切有情,众生平等
○孙中山在六榕寺
王一亭:海派画家菩萨情结
林森:佛在心头大智若愚
○初一、十五向佛像烧香
蔡元培:佛学是佛教哲学
○蔡元培为家乡石佛寺化缘
章太炎:促使佛学中国化
○国学同学口诵阿弥陀佛
熊希龄:皈依佛门以出世间
欧阳竟无:创办支那内学院
○欧阳竟无挽陈三立
蒋维乔:由儒而道由道而释
○谛闲和尚拒绝袁世凯劝进
梁启超:世界上最美好的是佛教人生观
○康有为棒喝
丁福保:编纂第一部《佛学大辞典》
○显荫为《佛学大辞典》作序
杨度:十年潜心,学佛说佛
黄炎培:服膺佛教普济众生
李根源:从将军到居士
○卧佛寺“三光”和尚送地图
陈独秀:与苏曼殊交往
○陈独秀诗祝《梵文典》
○陈独秀以诗代柬
于右任:为寺院写匾题联
○于右任《竹林寺》诗
○于右任《游龙门观造像》诗
陈垣:佛学四部传诸百代
○陈垣收藏《大藏经》
鲁迅孩0印《百喻经》
○鲁迅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
张宗祥:读经写经校经刻经
○张宗祥仿唐白居易《忆江南》,做有《西湖四时曲》
叶恭绰:凡有佛事无不热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佛教图书馆简表
徐森玉:与《赵城金藏》
冯玉祥:留书大峨寺:“如此人生”
李烈钧:提倡佛教,改造人心
马一浮:治学寺院研读佛学
吕碧城:护首探花亦可哀
○严复说吕碧城
吴承仕:佛家因果印证
○吴承仕说“人造神”
熊十力:贯通百家,融合儒佛
○熊十力拒收蒋介石赠款
朱德:与四川寺庙因缘
○朱德说了尘
胡怀琛:译佛经寓言
唐生智:佛教治军
○毛泽东说唐生智“和尚兵”
○湖南佛教徒支持北伐
陈铭枢:职业军人多知佛理
○佛教将军主张佛法高明
○郭沫若为陈铭枢续联
黎锦熙:说佛教十宗
○黎锦熙晚年写《心经》
陈寅恪:喜读内典,应用自如
刘半农: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刘半农诗赠钱云鹤画师
胡适:禅宗史研究,出类拔萃
○胡适认为佛教东渐始自海道
郭沫若:普陀寺留诗
○郭沫若当阳玉泉寺题联
梁漱溟:佛教有理性精神
○蔡元培请多人讲佛典
许地山:要编出一部《梵文字典》
○秦戈尔建议许地山编《梵文字典》
顾颉刚:抢救保圣寺唐塑罗汉
汤用彤:半部佛教史,百年受其益
○汤用彤《大林书评序》
范文澜:唐朝佛教得失谈
○范文澜说: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
毛泽东:说释迦牟尼
○毛泽东折扇题联
○毛泽东介绍看宝光寺联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有因缘
钱穆:深入研究佛学,弘扬中华文化
徐悲鸿:人有禅心,画有禅意
○泰戈尔点明色即是空
贺龙:长征时向喇嘛寺赠“兴盛番族”锦幛
郁达夫:日光岩谒弘一
○杭州白云庵求签
吕潋:分清中印佛学的根本不同
宗白华:在拈花微笑里领悟禅境
○宗白华雅号“佛头宗”
朱光潜:出世精神,入世事业
徐志摩:新诗佛意,一泓深泉
○《天目山笔记》佛趣
叶剑英:普救众生,要向现实敲门
○补缀毁弃的五台山佛画
○朱德、董必武和《过五台山》诗
宋美龄:在美国演说禅宗的磨镜故事
顾随:以禅说古韵文相得益彰
○顾随勉叶嘉莹做南岳马祖
○顾随谈诗如谈禅
林散之:远游名山大川,书画大进
○园霖法师为林散之写生
周恩来:南岳题字:上马杀贼,下马学佛
○审定灵隐寺释迦牟尼法相
○周恩来说石经无价
田汉:苏州司徒庙行
○田汉、郭沫若缙云寺酬和
丰子恺:作《护生画》始末
张大干:做和尚一百天
○张大千为家虎受戒
李苦禅:画中有禅禅中有画
老舍:少年时代的精神导师一宗月大师
瞿秋白:佛经有哲学,哲学有佛经
○瞿秋白狱中诗词
朱谦之:日本净土宗研究
周叔迦:中国佛教史梳理、著作
聂荣臻:敌后挺进五台山
○邓拓说佛如可作即成仁
陈立夫:为王映霞书写充满禅意的长轴
俞平伯:自幼读佛,长大谈佛
○俞平伯家藏隋代日本残卷
○俞平伯晚年斋名
张学良:囚中读佛心灵解脱
梁思成:考察佛教建筑
沈从文:作品美在和谐,美在禅意
梁实秋:读佛典解佛偈
○“竹林”源自内典
王重民:敦煌佛卷目录大家
○王重民诗谢胡适
程砚秋:蓄须明志,诵经拜佛
常书鸿:佛教因壁画生光,壁画由佛教传世
丁玲:作品涉及佛和寺庙
赵章成:祷告于发炮前
谢冰莹:女兵说部有佛意
叶浅予:佛像写生栩栩如生
赵朴初:识得信心不二,千花满载而归
○与苏加诺谈因果律
向达:佛典制造俗文学
张中行:自嘲是不穿袈裟的苦行僧
○朱自清为《世间解》写稿
蒋经国:佛教艺术石窟稀世国宝之地
○蒋经国参观青海塔尔寺
钱锺书:从佛经说《西游记》
○黄永玉请教钱锺书“凤凰涅槃”
金克木:重走法显、玄奘之路
启功:雍和宫得悟传灯录寻禅
皮定均:少林寺读碑
吴祖光:两上峨眉山
周绍良:佛学渊源,博采各家之长
○周绍良谈佛教宗旨
张爱玲:蕴含禅味,多生因缘
汪曾祺:童年佛缘,老年禅诗
编后记
……

序言

佛教是东方文明的瑰宝。两千多年来,佛教一直对东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东方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心理、道德、伦理、风俗等各个领域,无不留下佛教文化的印记。
上海云翔寺致力佛教文化的弘扬,编辑出版文化系列书系就是其中一项措施。作为文化系列书系之一的《名人与佛教》,意在选取一个比较有创意的角度,诠释佛的智慧和力量。非常荣幸的是,这一设想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首肯和支持。于是,经过多位专家学者一年的努力,在欢庆北京奥运圆满成功的喜庆日子里,《名人与佛教》终于奉献在读者面前。

文摘

1913年3月,中华佛教总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章太炎被推举为名誉会长。在“二次革命”中,他在北京被袁世凯软禁的日子里,再次研读佛经以自解。他多次托人叮嘱家人将多年收藏的佛法典籍送到北京阅读,更认真仔细地读了《瑜伽师地论》、《唯识撰要》等经典。他把被商纣王囚禁演绎八卦的周文王和身处乱世为治乱而作《论语》的孔子视为同路人,从而认识到《易》和《论语》与佛家思想有不少相通之处。于是他又将文王、孑L子、老子、庄子也视为大乘菩萨,融合儒、释、道为一体,还自认为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于是,又对《齐物论释》作了重大修改,从而使所研究的佛学中国化,他的佛学观又进入一个新阶段。
1916年,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一命呜呼,章太炎从而获释。10月11日,他应邀赴马来西亚极乐寺作佛法演讲,评说佛法平等、大小乘区别。1918年3月,又在重庆罗汉寺应数千名佛徒之邀,作佛学演说。8月,太虚大师应陈元白邀请,从普陀山到上海,与章太炎、王一亭等人组织觉社,觉社的宗旨是出版专著、编发丛书、演讲佛学、实行修行。太虚当时住在爱多亚路,与章太炎比邻,经常一起讨论佛学。觉社还创办了《觉社》杂志,后改名为《海潮音》,是我国创办时间最长的佛学刊物,章太炎在上面发表过不少佛学理论的文章。
1919年3月,章太炎与王一亭、丁福保等人,应中国佛学会邀请,前往上海锡金公所宣讲佛法。以后在各种场合,他都乐于演讲佛学,且与佛教界许多高僧巨子及研究佛学的名家交往密切,如乌目山僧(黄宗仰)、曼殊大师、弘一法师(李叔同)、唐大圆、丁福保、杨仁山、欧阳竟无、熊十力等,都有书信往来。
章太炎晚年的佛学研究,渐趋纯学术化。纵观他一生的佛学研究,有两大特色:一是运用佛学来增进国民道德说;二是运用佛学提倡世道平等说。

后记

上海云翔寺为弘扬佛法,张大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打造大千世界的和谐社会,继续推出系列丛书。
本书又是其中一种,原拟取名《名人与佛》,现遵有关方面意见改为《名人与佛教》,分上、下两部出版。上部从佛教东渐、禅宗一华开五叶,到杨仁山的悠悠一千八九百年。下部从孙中山到20世纪末的百年。
挂一漏万,此处所写只是很少篇目。中华古今,帝皇将相、英雄豪杰,特别是20世纪以来百年风云,有关名人与佛的文字太多了,写佛、说佛、唱佛以至于侃佛、骂佛,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佛教四大皆空,最易包容。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2009/11/23 9:01:00
道愿
鹰击长空





博士后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422
经 验 值:498
注册时间:2009/3/15

顶礼上师!

列了这样多的书给我们求索。

佛教是文化 是信仰 是精神?

难道不是物质的吗?

感想:名人的学佛是名人自己的。作为百姓的我们还是自己给自己定位,草根派学佛修行日记是必须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09/11/23 9:03:00
慈谨





博士后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608
经 验 值:937
注册时间:2009/4/22
顶礼上师!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9 20: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