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27《金刚心总持论》轻师慢法论三十三到千手千眼论三十七 楞严悲华禅师 讲解
发起人:释悲华  回复数:6  浏览数:4618  最后更新:2005/6/19 22:21:00 by 慈~觉空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5/4/29 13:26:00
弥原





初中生级

角  色:注册用户
发 帖 数:142
经 验 值:928
注册时间:2004/9/25

下面我们来看《王舍城论》第三十五。

《王舍城论》第三十五:文殊菩萨问佛。云何是王舍城。世尊曰。心喻舍。性喻王。清净斋戒喻城墙。六根喻六部宰辅。六尘喻六贼强梁。六识喻六门出入。五欲喻五道井坑。见闻觉知。喻住国四相。同佐性王。一体家邦。性王一出。坐于心舍。常共六臣四相。同理国政。若性王有道。不顺私情。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体天行道。死者无怨。如此刑政。能令在外戒墙坚固。六门警慎。六贼不起。在内六臣清政。四相体公。不敢作弊。内外如一。性王大平。若性王无道。听谗纳佞。背公向私。赏罚不平。上下相乖。在内六臣相背。四相作弊。在外六门不关。六贼乱起。攻破戒墙。入自家邦。劫自功德。福尽法无。身心落泊。便受沉沦。是故治世有法。治心有理。不公不行。不正不立。直交内外一如。上下无失。君臣道合。心性圆明。体用一致。性王君民。同乐太平。故名王舍城也。

好的,我们来看这个“王舍城”。这个“王舍城”是非常著名的,喜欢看经书的朋友都看到这个,这个王舍城经常提到。这在《六祖坛经》里面,六祖大师也有引用过。我们来看世尊今天开示《王舍城论》,实际上是给我们开示,这个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要诀吧。看到没有,这个修行在修什么那?就在自己当下现前的身心中来修,就在自己当下现前身心中修!这个六根、六尘、六识我们这样来看,六根对六尘,因六识而起了别作用,然后心比喻成舍,性比喻成王,以此来比喻。说到修道一个重要的东西。

好。那归纳起来这里面其实非常清楚,就如同《楞严经》里所讲的,一切众生轮转六道,什么原因?他的关键在什么地方?他的门在哪里?就是六根,一切诸佛转凡成圣获得解脱,他的关键在哪里那?就在六根门头,所以佛经里经常讲这句话叫六根清净。但是今天我们很多朋友,特别是不了解佛法的朋友,他一说到“六根清净”他是用来干嘛?他是用来比喻出家人的。或者说不是用来比喻出家人,是用来轻慢僧宝,指责出家人的。他说你都出家了,六根都清净了,还不清净呢,你还在这里干什么?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话,错也,六根清净是讲出了一个重要的修行法门,关键所在。也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的沉迷,我们又如何的解脱,全在六根门头。全在于我们的心性,如何运用这个“王舍城”。这个“王舍城”就比喻为治国平天下,就如同管理一个国家。所以说我们管理我们自我的身心——六根,就如同在管理一个王舍城。所以世尊在这里作了一个非常善巧的比喻。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成道?因为我们的这个六根识,贪爱种种六尘,六贼不断的侵入到我们的国家来。我们之所以为什么修行很难?因为我们不愿意筑起戒墙。我们为什么不行 道那?就是因为我们性无道,我们的心性不是朝向智慧,它不是公正无私,它不是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它不公道,所以说这样的行证没有办法。我们平常人的修行,因为不护六根门头,也就是说不愿意受持戒律,不愿意防护戒律,就如同城墙是破损的。如果城墙是破损的,这个六识本来就习惯于生死流转,本来就流于放逸之行,所以你念佛喊破了喉咙,就算你看《金刚经》,到处去参求经书,与人争论得口焦舌干,你还是无能为力,城墙都破了,你如何成道,这是给我们的启示。

所以若要真修行必须知道,修行就在现前当下的身心,就是要把住这个心性之关键。《六祖坛经》里面讲,如果你的心舍是魔来做主、做王,那你就陷入魔道了,如果你是佛性现前,来住这个心舍,那就是佛在舍。这就是比喻一个修行人用功,他修行的关键,由此可见,修行就如同治理国家一般。所以说一个修行的人,对自己的心性要完全的觉醒,完全地在自己的心性上去用功才能修的成,然后对自己的见闻觉知,在这种明明了了心性的主管下,就如同说住国四相来辅佐君王,辅佐这个性王一体家邦,就是这个意思。这样才不会陷入五欲这种陷阱里去,经书上说五道井坑。所以说我们要运用我们的见闻觉知,在性王迷糊处,其实这里面说到了,如果归纳来讲,还是在于什么,对于三宝的依止,在一体三宝的这种树立上。所以说这绝对是一条正道,在心性上你求一种明心见性,越来越认识自我,因为认识自我,认识最终自我的本性他是佛。所以说他运用他的见闻觉知,来辅佐这个本性的觉醒。这一切的法其实就是正法,就是法宝,它筑起戒墙防护六贼的侵入。他这个就是什么,清净就在于归依三宝。所以仍然离不开一体三宝的护持,这就是正知。所以世尊说,若你能如此的治理你的自家邦,这个国家就会治世有法,治心有理,才能获得所谓的君臣道合,心性圆明,体用一致,性王君民,同乐太平。他说,这才是真正的可贵的王舍城的含义。

以上给大家简略的归纳了一下这个道理,这个就是王舍城,并不是说这个“王舍城”真的有个什么非常神秘的东西,真正的意思世尊要告诉我们这个。所以如果修行能不违背自己现前当下身心修行,能够作到把得定、做得主,世尊说这个人是能够成就佛道的。这个是说到这个关于王舍城比喻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下来再接着学,〈自己佛法论第三十六〉和〈千眼千手论第三十七〉我们今天就可以讲完了,请主持人再给大家读一遍,〈自己佛法论第三十六〉和〈千眼千手论第三十七〉。我们说完以后最后再来作个总结。
     
自己佛法论第三十六:文殊师利问佛。云何是自己佛法。世尊曰。悟明自己本来真性。即自佛也。于世间法。及出世间法。通达无碍。即自己法也。心要理养。佛要法扶。是故财食养身命。道理养慧命。悟道兼通。即成佛道。

千眼千手论第三十七:文殊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如何具千手千眼。世尊曰。眼表见性。手表妙用。若人澈悟明心见性。亦同千佛。见性一般。故名千眼。同放光明。又体自性。发生妙用。亦同千佛。妙用无二。故名千手。同作用也。方成体用两显。圆通教主。观世音菩萨。
   
刚才主持人给大家读完了,什么叫自己佛法论,什么叫千眼千手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我们看世尊如何破除对它们的执着,我们平常经常听到朋友说,自己身中有佛法,自己身中有佛宝。他说佛教说了,不要叫你去打坐、去修行、去参访明师啊,自己心中就有佛法,自悟自得,你看释迦摩尼佛他拜谁为师啊?他就没有老师,因为自己心中有佛法,我经常听到很多朋友这么理解佛经。好我们今天来一下,世尊是怎么说自己佛法的,世尊告诉我们“悟明自己本来真性,即自佛也”。这句话说的非常清楚,悟明自己本来真性,这叫作“自佛”。也就是说若你说自己心中就有佛,不劝人去修行去悟。不修那也就是说,你现在已经悟明了自己本来真性,说白了,也就是说你开悟了,对吧,你开悟了。所以说你开悟以后,你通宗了,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随便什么道皆合经意,我们的一代“宗师”、“大德”就出现了。

但是这里面危险啊,这金刚经论告诉我们,若这个人邪见自专,上无师证,下无师传,谁知道他悟到哪里去了那,所以这个法绝对不是轻易而言的。要悟明,明明白白彻悟本来真性,这是真的是真正的悟道。禅宗里面很多的祖师大德提醒后代的人,你不要随随便便,不要随随便便,所以我们看到禅宗的门庭非常之高竣,非常之严厉。为什么要这么作呢?因为如果你不这么做,可以讲这种门头培养出来的统统都是增上慢者。所以欲得道非**不可,因为没有什么。因为就算你今生开不了悟,若你对佛、法、僧三宝真有信心,就按照我刚才说的,我对佛、法、僧三宝绝不毁谤,我绝对有信心,我行三归五戒,我行十善,不会堕落的。你可以老实的做这样的人,如果你连这都做不到,更谈不上生起无上的菩提心,却说自己开悟了,到处讲经说法,到处与人宣说、劝人归化。甚至有些朋友徒众如云,你教他什么?你教他去哪里啊?若你真的认为自己已经悟明本来真性。就像过去的禅宗大德说的,你道一句来,你到我面前来说说看,过了我这一关再说。如果不能过我这一关,你胡说八道,马上忏悔,我们看过去的祖师,禅宗的祖师大德里面,多少的公案都在说这个。我们现在对公案所说的离奇的境界,那些语言很欣赏。但是有没有真正细心地看过,过去古往今来的那些高僧大德们,他是如何求道的获得证悟的?对获得证悟这一点,过去的人绝对不马虎的啊。

再看对于世间法。及出世间法。通达无碍。即自己法也。这里面说的非常清楚,你若说自己心中有法宝,指的是什么,世间法你通达,出世间法你也通达,你知道世间的因果如何,如何苦?如何造成这个苦?这叫明白世间法,你知道这个因缘。什么叫出世间法,你知道如何成道,如何解脱,也就是所谓的灭。所以说通达四圣谛,这个叫通达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你都能通达无碍,这才叫做你自己心中有佛法,这就是自己佛法。就说你自己得契入,得证得,得修炼得,你才能说你自己心中有佛,自己心中有法,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自己佛法指的是这个意思,不要看言辞说的简单,含义深刻,世尊开示这一章,文殊菩萨这样问佛,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所以世尊说“心要理养。佛要法扶。是故财食养身命。道理养慧命。悟道兼通。即成佛道”。通达佛理这个才叫自己佛法,亲证佛理才算得到了自己佛法,好这是讲到自己佛法大家要注意的偏差。

下面再来看这个千眼千手论。我们平常讲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那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修佛法修多久,经常看到千手千眼菩萨现出来。我同时看他说话,看他的神态,最后却发现他的心情非常烦恼。我想你都看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了,你怎么会不获清凉地啊,你还那么烦恼,整个脸色都是苍白的。我说你看见了什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对不对,你真的是看见了吗?世尊为了破除我们这种对相的执着,为我们开示。文殊菩萨问什么是观世音菩萨,如何具千手千眼啊?他是怎么具的……,也就是说观音菩萨真的有千只手、千只眼吗?世尊说“眼表见性。手表妙用”,千手千眼是这个意思。眼睛比世间人的明亮,能够见自性,比喻见性的功德。什么叫见性,悟明佛性啊,心光发放啊。手表妙用,千手千眼表无量的方便法门,悟得自心千手千眼度众生,是这个意思。如果能彻悟明心见性,世尊说就如同千佛见性一般,因为千佛共见一性,都一样的没有区别,所以叫千眼同放光明。自性又发生妙用,在无为的自性中发生了大慈大悲之妙用,就像千佛妙用般的无二无别,所以叫做千手同作用,所以这才叫千手千眼。所以说方成体用两显,都显示出来了,是这个含义。

圆通教主观世音菩萨,这个圆通教主,《楞言经》里面讲的,二十五圆通章,最后文殊菩萨抉择的时候,以观音法门为下手最易、最当机之法,所以世间人也称观世音菩萨为圆通教主,体用两显,就是这个道理。在我们这个汉传佛教里面,通常在密法上,涉及到念咒,一般都把观世音菩萨作为法主,作为教主。所以说观世音菩萨他所现的这种相,等等,通常都包含着密意,秘密的含义。所以说佛像也是用来表法的,当然,有一些秘密的修行,比如说本尊的修行,也会以观想佛像为方便,来修行这个本尊,这都是方便之法门。所以说没有真正信心具足,遇到真实清净传承,你说你有千眼,你如何辨别,如何见性呢?好了,你跑出一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你说你开悟了,不对吧。所以说不能彻悟明心见性,所以世尊这里告诉你,因见性而发生妙用为千眼千手。

从前面讲的“七宝布施论”、“王舍城论”到“自己佛法论”、“千手千眼论”,这个都是在破除我们相上的执着。可以这么说,所以说我们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最后再说一下,世尊和文殊师利菩萨一问一答,之所以这样说,他的悲心都在于希望我们警醒,趋入这个金刚心总持之门。 所以说处处指归,若离开现前当下身心的觉醒,你这个修佛不知道修到哪里去?所以在《金刚心总持论》里面号金刚心为总持门。而且这本经非常殊胜在于什么,他真的如同开经缘起所说的,为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免入歧途开示,所以世尊说是三根普披,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修的很好的,修的很久的人,都应该重新回头,看一看世尊为我们开示的这个金刚心总持门。所以这本经书处处都在现实的行为中,都帮助我们去趋入真正的法要。所以说这本经书功德不可思议,经文如此甚深微妙,令人赞叹,今天就说到这里,主持人请接麦。阿弥陀佛!

问题1:顶礼师父!请师父开示,请问师父,学佛之人如何做才叫通达世间法?
悲华禅师:好的,这个世间法,大家不要误会了,世间法出世间法,世间法不是说,我这个电脑我会不会懂得安装这个硬件,这叫世间法,不是的。世尊在这里讲的通达佛法的法要,世间法出世间法通达。世间法指的是世间的因果法,就是说世间的集谛和苦谛,他明白世间苦,苦在何处。他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苦,是什么导致这个苦的,这个叫作通达世间法。那出世间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道谛和灭谛通达,他知道什么道路导致这个寂灭涅盘,这叫出世间法。明白四圣谛名为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通达无碍,即自己法也,就是这个意思。而且通达就在于觉醒自己当下身心,也就他心生一念,一举一动都明白这个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这叫做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这就是世尊所开示的自己佛法论,你这样理解就不会有碍。好吗,如果那样就太累了。为了学法还得把电脑硬件都学通,那才叫通达世间法?所以我经常讲一句话,不要把出世间法说成是世间法,有的时候也是方便说。真正的佛法上,佛法没有世间法,整个的佛法都不说世间法,它说的就是佛法、觉悟之法。好,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我们看下面还有什么问题。
问题2:顶礼师父,请问师父,修四无量心和修发殊胜菩提心有何关系?

悲华禅师:好的,这两者是有关系的,我们修四无量心通常叫修四梵行,也是一种禅定的法门。按照《阿含经》所解说的,修这个心通常是往生梵天,就是初禅以上的天。也就是说佛法上借这个,它来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他变成佛法上所说的修四无量心,也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什么叫慈心那?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就叫慈无量心,慈心是无量无边的。愿诸众生原离痛苦及痛苦因叫悲心,悲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极乐,我的心愉悦这个就叫作喜无量心。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能够主平等舍叫舍无量心。这个修四无量心从舍开始修起,圆满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和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当然是有联系的,什么叫殊胜的菩提心?菩提心简单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世俗菩提心,一种叫胜意菩提心。发起胜意菩提心就要证悟,悟得本心,方能在本性中起妙用,如同千手千眼论所说的那样,那是胜意之菩提心。那世俗菩提心,就是说在没有悟道之前,所发起的心叫世俗菩提心,这个心简单说就叫为度有情愿成佛。具体体现在菩萨的四宏誓愿中,所以这发殊胜菩提心,我们先从学着发菩提心开始。就象太虚大师所说的,我不说我发菩提心,我说我乃学发菩提心。我不说我贪求立刻成佛,但愿我生生世世行佛道。这是太虚大师所发的愿,就是这种示现告诉我们的。从发愿菩提心到行菩提心,发的愿最后去实行、圆满,最终会证得胜义的菩提心。这个因为时间关系这个我们不铺开说。他们之间内在的关系,就是慈悲喜舍的心——四无量心,就是发起殊胜菩提心的原因,可以说他们是因果关系吧。若大慈大悲的心,不修这个大喜大舍的心,你不能真正的圆满,所以说也难发起这颗无上的菩提心。所以说有的人他有慈悲心,有喜舍心,但是他并没有说发愿,我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且他度众生,我也想度众生,但没有说我愿度尽一切有情,不能称为发了菩提心。好吧,因为时间关系,基本上就是这样的。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问题3:顶礼师父,请师父开示,请问师父,我们的自性在哪里?在内还是在外?它怎样在我们身体里起作用?
 
悲华禅师:好,问题问的好。我们的自性在哪里?自性我们平常简单叫作自己的本性,这都是方便说。若说真自性,它非在内,也非在外,也非在中间,山河大地、太虚空,乃至微尘,都在自性当中,这都是左说右说,都方便说。若论自性本性,世尊曾经说过,无有法可说,没办法说,就象涅盘的境界无法真正用语言表述。但这个自性虽不能说,但是可以证得。所以说我们要找自性,这是方便说,不是说我们真的去找一下身体里面有哪个叫自性。就象很多朋友说,我的天眼是在额头还是在后脑那?他到处找这个天眼。对吧,不是这样,我们修行我们讲现前当下的身心。因为我们现前当下的身心处在一个无名的状态,只有觉醒了,那才能觉醒自性,是指这个意思。他靠悟得,靠觉醒而得,通过清净一切的烦恼,修清净行,走智慧之正道,而获证佛性、真性吧。所以这个自性不要理解为,这个是身体里面的,其实不是这个问题,而是说我们真正迷失了本来的真性。什么叫迷失本来真性那?本来的真性里面,并没有这么多的贪、嗔、痴、慢、疑,没有这么多的苦,所以说我们的身心被五蕴所负,在五蕴的执着中我们不能出离。所以说修行能见自性,这个见是方便说,所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是用言语说有个什么形象的东西,叫做自性,就是说自己身心真的彻悟,自己的身心透亮透亮的,完全明了了,这就叫见性,是这个意思,好吗,就勉强这么说吧。
问题4:顶礼师父,请师父开示,我空与我法两空怎样解?
悲华禅师:这个是名词上的问题,这个不是解不解,你最好还是不要用你的分别意识去解吧。我们从名相上看,我空,我们讲破人我执和法我执,这个人我和法我他也都是我,所以我空,我法两空指的是人我执空和法我执空,所以称为我法两空。这是名相上的解释,那这个人我执,我们觉得有个我相、人相,对吧,那这个是什么呢,这个是粗的一种我相。那么法我是一种更细的我相,所以说这个智慧的道路,般若的道路,是通过般若的觉照,照破五蕴皆空,照破人我空,照破法我空,悟到一切皆空,是这个意思,是这样一条道路。就象我们前面讲的,修布施、修佛道等等,修这些都是为了证悟这个我空——人我空和法我空。你若能证悟人我空,你就达到了初果罗汉的境界,若能完全证悟法我空,达到究竟证悟自性,那么可以讲,你达到了登地菩萨的境界,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
问题5:顶礼师父,请师父开示,能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吗?
悲华禅师:可以往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没有说你业完了才可以往生的。因为莲花开九品,极乐世界有常寂光极乐世界,有报身佛的极乐世界,有化生佛的极乐世界,不同层次的世界。哪怕你信心不是很坚固,也能往生到极乐好世界的边地疑城,500年花开见佛,忏悔了以后花开见佛闻法。这个往生,带业是可以往生的,但是你为了往生,你必须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业障,积累自己的福德资量,善根、因缘、福德成熟了,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如果都不在业境晴空,你已经悟到无生法忍了,也许你就不一定急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吧。修法深入以后,净土深入以后你对这个问题不会有疑惑的。比如说,你不要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往生兜率天,弥勒菩萨的净土,你对弥勒菩萨有信仰心,行五戒十善,一心记念弥勒菩萨,也都能往生,也可以讲带业都能往生。所谓的带业就是讲没有证到,就是你修行没到那个程度,但是这个往生之门是可以开的。也就是说我们发愿不在这个人间了,生兜率天或者我不愿意再入娑婆了,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这是跟你的心愿,跟你的信、愿、行有关的。你如果信心不是朝向这里你就不会往生,你如果朝向其它的地方,你就往生其他的地方,因为我们可以讲都在往生,看你往生哪里而已。这个问题回答到这里,下面还有问题吗?
 
问题6:顶礼师父,请师父开示,科学告诉我没有神鬼,但我首先要相信佛,这首先就是一个障碍,我的教育阻止了我前进。
 
悲华禅师:这个谈不上开示,可能这位朋友他可能刚听不久。这个科学告诉我没有神鬼,是的,科学没有告诉我如何了生脱死?科学没有告诉我生命的真谛在哪里?科学没有告诉我哪一条道路是正道,能够究竟清净解脱,只有佛法告诉我,只有佛、法、僧三宝告诉我,所以说我没把希望寄托在科学上,去归依三宝去修行佛道,好吧。这个你要相信佛,我觉得你还是从认识什么是佛开始。科学告诉你没有神鬼,科学本身就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在科学领域,有没有灵魂也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在佛教里面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不存在这个问题,而且佛教是靠实真实证的,世尊告诉我们,这个佛性就是我们每个有情众生本有的,人人具足,个个不无,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而且佛教以苦,以苦谛为中心来化导众生。也许有一个东西你不能把握,你想了一整夜、想了一整天你都不知道佛跟鬼到底有什么区别,但是有一个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你觉得人生苦不苦,你觉得生命这种状态解脱吗?好,佛法告诉你如何离苦,让你认识苦从何来,为什么苦,所以说整个佛教的修行,可以讲佛教他是一条讲如何离开苦的这个宗教,以这个为核心。所以说科学解释不了神鬼的问题,佛法能解决,所以说你应该多去学佛,这个相信佛并不一定意味着说,要相信自己头脑里面构筑的所谓佛的概念。你的教育如果阻止了你前进的话,那就把这个教育搬开,说明这个教育不圆满,你来听听释迦牟尼佛是如何教育的。释迦牟尼佛的教育,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全部收集在三藏十二部经里面,这种教育,这种教化看看会不会让你明白自己生命的真实,找到生命的意义。解决人生、现实生活中所有的迷惑和痛苦。这样来信佛,佛不是怪物,也不是一个科学研究的一个东西,我简单说到这里吧。

戒定真香 焚起冲天上 弟子虔诚 热在金炉上  顷刻氤氲 即遍满十方 众生祈求 免难消灾障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此帖子已被 心海 在 2005-8-15 21:01:45 编辑过]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6: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