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唐蕃宗教文化交流
发起人:悲华子  回复数:2  浏览数:2133  最后更新:2006/9/1 15:09:00 by 悲华子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6/9/1 15:09:00
悲华子





博士后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646
经 验 值:1100
注册时间:2006/6/1
Re:唐蕃宗教文化交流
追忆藏汉两族人民文化交融的历史——读《敦煌往事文丛之一·敦煌落蕃旧事》一书

田夫

中国文物报  2006.4.26  (4)

  

    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敦煌藏经洞的开启,一门新的国际性显学一一敦煌学兴起。在中外学者的努力研究下,敦煌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敦煌文化是灿烂辉煌的,有人说:“敦煌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博大深厚文化的集中体现,它连接着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拜占庭文明,处在世界几大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也有人说:“敦煌的文明史,以缩影的形式显示了一个民族心灵的提升和追寻超越智慧的历程,以一斑而得以窥见一个当时正是处于开花季节的伟大民族的心史。”随着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敦煌发生兴趣,他们渴望揭开蒙在敦煌头上的神秘面纱。为此,民族出版社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合作,推出了敦煌学通俗读物丛书《敦煌往事文丛》。读了这些书,我想,读者们会更加了解敦煌和敦煌学的主要内容。   

    《敦煌往事文丛之一·敦煌落蕃旧事》本书分为l0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吐蕃王国的崛起、唐与吐蕃的恩恩怨怨、大唐帝国的衰落与吐蕃称雄河陇、吐蕃统治初期的敦煌、吐蕃在敦煌推行的改革、落蕃时期普通百姓的艰难生活、吐蕃统治时期的宗教文明、大中起事与唐朝收复河西。在中华大地上,上下五千年,中华各民族演绎了多少威武雄壮的史诗,我们要打破那种只有汉族史才是正史,只有汉族建立的中央政权才是正统的观念。中华各民族在祖国大地上的各种历史活动,都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起了共同的推动作用。尽管有时历史像九曲黄河一样,在曲折中回旋,但是,东流向海这个历史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各民族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历史事实是有目共睹的。   

    公元755年,唐玄宗当政,他重用奸党,声色误国。百姓生活艰难,处处怨声载道。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大唐根基遭到了根本的动摇。而吐蕃在年轻有为的乞黎苏笼腊赞的领导下,请求“助国讨贼”,攻占了河西九曲之地。敦煌于公元786年落蕃。这里的人民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落蕃岁月。   

    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吐蕃将原有的汉人编成“沙州汉户部落”,开始推行部落制以取代唐时的乡里制度。奴隶主的统治残暴而愚昧,他们甚至没收了农民赖以生产的铁制农具。赵晓星教授引用了敦煌卷子中记载的,一位不知姓名的沙州某官落蕃后的种种悲惨遭遇。他违心地为吐蕃统洽者服务,但汉族人嫉恨他;吐蕃人也认为他为汉族人请命而怀疑他,他的爱子甚至被人谋杀(估计为汉人所为),为了保全自己,他向吐蕃统治者请求辞官出家都不允。  

    敦煌卷子《顿悟大乘正理决》中还记载了吐蕃王廷的宗教大辩论,辩论的结果是汉僧失败,禅宗退出吐蕃本土,印僧胜利,吐蕃的佛教从此沿着莲花戒所开创的密本结合的道路发展下去。印度教派成为主导吐蕃佛教的唯一教派,吐蕃佛教愈来愈多地带有自己的特点,而彻底与中原佛教分道扬镳。   

    吐蕃占领敦煌后,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族关系,发展当地经济,力图长期统治这一地区。但是事与愿违,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与汉唐相比,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倒退期。尽管这是一次藏汉两族人民近百年的历史性交流,对于促进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学习和了解具有极大的历史性作用。从此,两族人民的关系更加难舍难分。但是,落后的生产力总是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因为,老百姓不能长期挣扎在贫困痛苦当中,他们向往更好生活的愿望也不可能屈从下落后的统治,反抗是迟早要发生的。事实是:吐蕃统治时期的河西起义不断。   

    对于整个河西来说,落蕃则将近百年。直至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在张仪朝领导的沙州起义打击下,吐蕃的统治被动摇,唐将拓跋怀光又率军生擒论恐热,吐蕃军队从此一蹶不振。河西又一次归唐。六郡山河依旧,百年风云消散。
我随弥勒尊 当来慈氏子 大悲莲花心 故号慈悲华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30 2: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