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常州精舍开示1:《四念处经略讲》 楞严禅师传讲
发起人:妙善  回复数:0  浏览数:4163  最后更新:2006/7/4 16:00:00 by 妙善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6/7/4 16:00:00
妙善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50
经 验 值:2018
注册时间:2005/10/26
常州精舍开示1:《四念处经略讲》 楞严禅师传讲

南无古鲁贝!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四念处经略讲》

楞严禅师 传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们今天讲这个《四念处经》,我就这样讲,按照这个意思,总体上一遍讲过去,这个经非常重要,是佛陀这个根本经典,可以讲南传佛教整个的修行都是建立在四念处基础上的。按照四念处的体系,可以概括整个佛法的修行,如果按照四念处来划分,三十七道品都包含在四念处上。我们今天就比较正式地来了解什么叫四念处,它跟我们的本身修行有什么关系?
   现在谈到修行,中午的时候讲过大慈宗的概念,这里面告诉我们修行不同的次第,告诉我们整个佛法它的脉络是什么。那么要说到修行就是要解脱,要解脱就是要去掉内心的烦恼,就是要证悟空性,获得如来的智慧,这条道路呢都是在心上用功夫的,所以都是心地法门,心地法门是最直截了当的法门,在经书里有提到,要想成就即身成就解脱,四念处是最快的,而且所有的法离不开四念处,四念处所谓身受心法,如果处在一种昏沉掉举的状态,那不管修什么法,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这就告诉我们,为什么佛陀说这是唯一的道路呢?大家应从多方面去理解,在实践当中去体会。这个法完全是实践的法,它靠实践中来体会,它并不是靠思想去思考得出的结论,他是在实际的念住实践当中完成对法的认识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法修行的目标、这个法所建立的基础、这个法是怎么实践的整个过程必须搞清楚,才有办法投入实修。
    那么讲到修行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发心,你有没有开始正确的发心,心有没有真正地发起来了。这个发心的问题就不好说了,这要靠大家前面的闻思修慢慢地增长,经常听闻佛法,思考佛法,修行佛法,这样才有办法真实地发心,发一颗出离的心,这是最起码的。但是目前很多人的出离心没有发起来,所以修行根本就进不去,因为我们讲的是即身解脱的法门,好好修这个法,今生完全可以证果,可以得到解脱。而且这个法很难听闻,刚才说过这个法是靠实践而产生的法,靠证量而产生的,根本不是经书文字。
    如果要修习这样的法,如果没有遇到具德的善知识根本不可能。所以这些因缘很难有,生难遭难逢之想,然后把它融入到生命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这个支柱,这样法就会进入心中,那么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你遇到什么,从此呢就具备有法义,法的意义,修行佛法的意义,不然人生真的没有什么其他更多的意义?因为在这个世间说起来是个轮回、无常、苦、空、无我的世界,自已也做不了主,苦恼是不断的,无论投生在哪里,当下就是一种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本质上就是痛苦,本质上就是一种无明,就是一种执着贪着不舍,不如意,从内心深处他就是苦。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逃避,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压抑,不管你提供怎么美妙的一种说辞,他还是个苦,这是佛陀首先告诉我们的,我们对此必须有认识,然后开始慢慢地明白因果,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进行抉择善恶,才是走上学佛修行的路。所以说轮回六道都是苦,因果业力丝毫不*,如影随形,心迷惑就造业,造业就成果报,果报加深这种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果报,循环反复。所以整个六道都是不安宁的,都是痛苦,所以必须超出三界超越这个轮回才有办法彻底解脱。而这个轮回最重要的是我们一颗爱憎之心,都是一颗自我固执的心,他出于无明,他导致无边无际的痛苦,所以如果能够修习四念处,打破这个我执的话,放下我爱,那么他就解脱了。哪怕是悟到人我空,这也足以证到小乘的初果;悟到法我空,可以进入大乘菩萨乘;彻底了知究竟圆满就是佛果。所以要想到因缘非常难得,外缘圆满,内缘圆满,发心圆满,这非常不容易。然后要想到生命无常,我们今天虽然感觉岁数可以多活几年,其实没有多少,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佛法是多么的重要,人生其实都微不足道,所谓的家庭,所谓的暂时的幸福,所谓的人世间的种种的烦恼,当你的出离心生起的时候,这些东西实在是不重要,也不构成我们的打扰,为什么?随缘吧,生活该怎样就怎样,关键是心要修行,当你心能放下的时候,何处不道场,菜市场也可以念安那般那,怎么样都可以念住四念处。
   这样,我们就进入我们今天所讲的正题《佛说四念处经》,这个在三藏经典里面非常重要,这里面分为三个大部分,一个绪言部分,一个正文部分,一个是流通分。先讲绪言部分,绪言先讲到教起因缘(序分),我们来看一下教起因缘怎么说。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拘楼族,剑磨室昙那市镇。”大家可以对照这个法本看,这个法本有两本,我刚才给了你一本,那算了,不对照就直接听吧,刚才已经叫你们看过。这个拘楼族是一个民族的人,这个人非常地聪明,他在这个地方,世尊开始讲这个法,这里面讲得很简洁,这缘起是这样的。是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比丘就回答世尊言:[世尊。]佛陀一叫,大家就应,很相应。而且大家注意看,这本经佛陀无问自说,没有人问,佛陀直接讲,因缘到他就直接讲。所以有的时候讲法非请就说,有的时候讲法请而不说。非请即说是有缘因的,因为因缘到了,你相应了,即使不请也会对你说,有的时候说也是因为你没有办法请,你不知道有这样一件事情,所以非请即说。那么请而不说呢?也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相应,整个过程不相应不到位,另外一种是机缘不契,这个时候缘不具足,没有办法实现。好,我们来看这个佛陀不问自说的经典,他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个经里面没有讲任何的神通境界,完完全全是平常生活的事情,就和《金刚经》里面讲的一模一样,日常生活中蕴涵如来大智慧,如果认真地看《金刚经》,再对照看这本《大念处经》,你会发现,一个是实实在在的修行,一个是最终证悟的境界,是一样的。
  世尊作如是言,下面看正教所说,首先标题讲:“诸比丘,为净众生,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达正道(八正道),为证涅槃,有此唯一趣向途径,即四种奋发提起醒觉念处观照。
    云何四种?
    诸比丘,今有比丘,即身观身而住,矢勤矢慎矢恳矢切,具足醒定觉照,降伏世间贪忧;即受(感受)观受而住,矢勤矢恳,具足醒觉照顾,降伏世间贪忧;即心观心而住,矢恳矢勤具足醒定觉照,降伏世间贪忧;即法观法而住,矢勤矢恳,具足醒觉照顾,降伏世间贪忧。”       

  大家注意看,四种觉照,看佛陀怎么说?佛陀是对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而言的,什么叫受具足戒的比丘而言呢?他们在外相上已经放弃了世俗的生活和贪爱,他的身体已经完全放弃,但是他的心还没有悟道,这时候对这样根器众生他说了这样的法。我们在家人行持这个法有难度,难在哪里呢?难在发心,我们很难有比丘这种发心?今天这个社会,你说阿兰若或者修行的场所不够,时间不够,其实也不是,很多出家人其实时间更忙,在家人有有很多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修行,那是发心难。
  “诸比丘,为净众生”,什么叫净化众生?众生很浊乱,充满了烦恼,对自已而言也是众生,烦恼丛生,对他人而言是一个个苦恼的人,为净化众生,为度忧悲,度就是救度的度,忧愁悲伤,人生大敌如此,为灭苦恼,为灭掉苦患种种烦恼,为了达到正道,佛给我们开示了八正道,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等等一共八条正道,八条正道是从八个不同的方面来说这个道。好,为了走上这条圣解之道走上这条解脱之道,也就是为了证得这个涅槃,涅槃就是寂灭,离开世间对待进入解脱状态,内心不生不灭,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解脱的果实。他说要想达到这个有一个由此唯一趣向途径,注意这句话“唯一趣向途径”。为什么很多巴利文经典绝大多数的巴利文经典都这么说,也就是佛经传下来在讲四念处里面绝大多数经典都有提到唯一这个字,可见这个很真实,佛陀可能真的是这么说的,然后我们通过修行我们发现确实如此,即四种奋发提起醒觉念处观照。怎么样趣向途径呢,就是一种正念,这正念分成四种,啥叫正念?奋发提起,这里翻译得很好,奋发振作精神,因为我们要克服种种惰性,克服种种业障,奋发意志坚定,提起醒觉,这是个要点。什么叫提起醒觉?有一句话叫做打起精神来,这个在修行上叫提起醒觉,大家注意一下,什么叫醒觉?提起醒觉,好好体会,醒,清醒,觉,觉知到东西的存在,然后进一步觉知到东西是怎么样呢?最后觉知到东西究竟的实相是如何。干什么?念处观照,有四种念处,念这个字怎么写,今天现今当下的心叫念,心念在哪里?这是有四种禅修对象,系念的对象称为念。即四种奋发提起醒觉念处观照。好,下面分解云何四种来略说。“诸比丘,今有比丘,即身观身而住”什么叫即身观身而住?即此身来观查这个身,不管你是什么身。“矢勤矢慎矢恳矢切,具足醒定觉照,降伏世间贪忧;”注意看,修这个四念处最终目标是降伏世间的贪爱和忧愁。什么叫矢勤矢慎矢恳矢切?我们来看一下勤、慎、恳、切这个字的意思就知道了,他要求我们具足醒定觉照,清醒的、一心不乱为定,觉就是觉知,照就象手电筒照住一个地方不动,怎样进行呢?勤就是精进不偷懒的意思;慎就是小心再小心,细心再细心;恳就是真诚热烈诚恳来自热情地去观察,恳切地;切就是直接观察念住本身,切实实在着实地,而且还有个急切的意思,就是非常迫切地去做,把他看清楚。定有什么意思?刚才讲到,具足醒定觉照,定就是正定安稳,就是一心不乱。定有第二个意思是使之确定不移动,这就是一心的意思。所以一心不乱这个就是定的意思。好,注意看他修法的品质。这是讲即身观身而住,在此安住。
    第二,即受(感受)观受而住,矢勤矢恳,具足醒觉照顾,降伏世间贪忧。你看到没有,这语言,勤恳地醒觉照顾,这里面不用醒定觉照。对于我们的感受,其实感受千变万化,有身体的感受,有心里的感受,领纳为受,我们感觉,我们感受到什么,要清醒地觉知它,然后加以照顾,照顾听得懂吗,就是照顾这个话头这个念头,要用心观照它看着它。这个时候因为感觉他是遍布全身的,感觉单一的就是一种感觉,他的把握比较抽象,所以这里面讲你定在一个什么地方好象也不知道,所以这里面讲具足醒觉照顾也能降伏世间贪忧。注意了,怎么降伏世间贪忧?就这样降伏,通过觉而降伏,这是实际的运用。我们人都有个本来的觉性,但是往往忽略它,佛陀就把这么简单的东西提起来,开始向内观照,这是佛陀开示的不共的圣道。其实高境界的东西往往简单,越简单的东西往往一修行起来非常具有实效。
  我们来看,第三,“即心观心而住,矢恳矢勤具足醒定觉照,降伏世间贪忧;即法观法而住,矢勤矢恳,具足醒觉照顾,降伏世间贪忧。”大家看这个分别有所侧重,讲心讲感受都讲到勤和恳切,因为感受和这心可以讲最难观照,为什么?因为人都追逐这种快乐的心,都在追逐那种舒适的感受。你观照的时候肯定要进入那种不舒适不快乐的感受,那我们就不想观照,所以特别强调勤恳二字,热切地观照,要精进不断,不偷懒。然后讲最后观法而住,也是讲到矢恳矢勤,说明法义深妙难察。比如说我们讲心是什么,有来吗,有去吗,这个东西摸也摸不着,看也看不见,心如果不细无从观起,所以这时候很强调一点勤恳,连续不断地观照,精进。然后上面就讲到观察身体讲到矢慎矢切,观身而住的时候观察身体很容易粗糙,我知道我坐着,我知道我躺着,我知道我站着,他就是这样观照,这就是缺乏小心谨慎。慎就是谨慎,切就是切实的意思,这怎么观照呢?这本经书虽然语言上很简单,但是包含的东西确实很多,大家一定要朝向细处。这个四念处修法你如果心不细的话,不是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实修的话那是听不懂的。有两个不懂,一个是不知道他的意义是什么,你这样弄弄有什么意义啊?第二个是不懂是没有觉受,他没去修他不知道里面说什么。
    再看观身。“诸比丘,比丘云何即身观身而住耶?”这里面就讲到一个观身,如何即身观身而住?
    第一个讲观出入息,看观出入息。“诸比丘,有比丘,赴森林中,或赴树下,或赴空寂处,结跏直身跌坐,奋发觉照(念虑所对之境)在当前。”即念住所对之境在当下。这里面看到,要到森林中,或到树下,或到空寂处,没有人打扰的地方,所谓阿兰若处,乃至身体采取结跏夫坐,这个时候奋发觉照系念在当前,这很重要,说明这个法它要求细细地去参,平常这种散心的环境不宜成办这个事业,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找出这个时间来修行四念处。这个观察呼吸的进和出在巴利文称为安那般那,安那般那就是呼吸的进和出都清清楚楚,这个被佛陀称为两大甘露法之一,另一个是修不净观,分别对治众生这种散乱的心和这种贪欲色相的心,所以称为二大甘露法。这个安那般那呼吸非常重要,佛陀成道的时候就是示现观呼吸成道,最后观呼吸观成了他就示现成佛。
    好了,确实了了照顾其入息,了了照顾其出息,什么意思?照顾,心里顾念着,了了分明。大家注意,进、出了了分明,进,出,要想了了分明他必需树立正念,正念就需要一心不乱,你不要被外面的东西所扰了,才会安住在念住的对境上,要确实地了了照顾其入息,了了照顾其出息,如是了知其出入息。正当入息长,如实了知之,心里面这样说,曰:「我入息长」。这是个方便,佛陀开示的,这时候不要讲什么我相不我相的,通过这种概念的引导使我们确认我这时候吸气是长的,但是慢慢慢慢观照这个我就可以去掉,这是直接地观照长和短。或当出息长,如实了知之,曰「我出息长」。或当入息短,如实了知之,曰:「我入息短」。又当出息短,如实了知之,曰:「我出息短」。看这里先是照顾进和出,然后渐渐知道长和短,这样深入。好,他这样修行,彼修练中怍是言:「我吸入息体验此整个(气息之)身」。彼修练中作是言:「我呼出息体验此整个(气息之)身」。在吸入息和呼出息中体现此整个气息(正在呼吸的这个身体)之身。彼修练中作是言:「我吸入息,宁静此(气息)身之动作」。彼修练中作是言:「我呼出息,宁静此(气息)身之动作」。这里面就告诉我们,这样修下去我们会觉知什么?身体渐渐地会停止,身体停止不是不动,而是在妄动当中身体会渐渐安静下来,所以他这个身体会变得优雅、举止稳重,身体也不会充满了一种焦渴,他很稳定,所以长期修四念处的人他不会有这种慌慌乱乱、燥动不安的动作,是宁静此身之动作,而这一切都在念住呼吸的进和出当中完成。
    好了,下面打个比喻,怎样观察呼吸的进出和长短呢?犹如熟巧辘轳技工或其学徒,什么叫辘轳,就是在井里打水的时候放下去转的那个东西,绳子放下去长,绳子收起来短。转(辘轳)长,如实了知之,曰「我转之长」。或转(辘轳)短,如实了知之,曰:「我转之短」。比丘吸入息长,如此了知之。注意这句话,如实,他本来就是啥样,当下是啥样,了知之。曰[我吸入息长]或[我呼出息短]。如是诸比丘:比丘吸入息长,如实了知之,曰:「我吸入息长」。或呼出息长,如实了知之,曰:「我呼出息长」。吸入息短,如实了知之,曰:「我入息短」。呼出息短,如实了知之,曰:「我出息短」。这个进出息了了分明。
   好,彼修练中作是言:「体验此整个(气息)身体,我吸入息」。彼修练中作是言:「体验此整个(气息)身体,我呼出息」。彼修练中作是言:「我宁静此(气息)身之动作,我吸入息」。彼修练中作是言:「宁静此(气息)身之动作,我呼出息」。就在这个一进一出之间体会身的境界,如是于内即身观身而住。(不要闭着眼睛听法,要集中听清楚在说什么体验什么。)什么叫于内即身观身而住?或于外即身观身而住?或于内及外,间错一时于内一时于外,即身观身而住?这个内外怎么讲呢?内外有两种意思,从我们自身来讲,身体里面的体验称为内,身体外面的叫外;从自他相对来说,我的身体叫做内,别人的身体叫做外。有时候四念处修的时候他通过观察这个人的一举一动清清楚楚,他也是一种四念处的修行。但通常观察别人不如观自已,所以有的时候他也可以通过这样,所以四念处修成的人他非常地明媚,他绝对是有智慧的,因为他当下很清醒,他观身而住。然后身体外身体内观照,即此身观法生而住,即此身观法灭而住。法,所有的东西都叫做法。比如说我身体现在想喝杯水,喝水就是一个法。喝水是怎样开始的,然后整个过程我喝水怎么结束的,观法灭而住。或即此身间错观法生灭而住。一会儿我呼吸进去,我就专门地看这个细节,呼吸结束,专门地看结束的时候,交叉进行,总而言之就是在观察,诚然,其觉照斯得完成,作如是言:「此身存在」,其(存在)则视乎智识及忆念所合应需要者耳。他觉知到身体的实相。我们平常对身体的认识感知无非就是一种头脑思维分别和心里面意念所应该需要的,这个含义很深刻,就是说我们在造一种身体的印象并不是身体的实相,所以我们贪著这个身体,认为身体必须怎么样,或者身体怎么样怎么样存在,怎么样可爱,怎么样需要去做什么,心生贪着,那么则住着也离,而于世也无取无执。如果能够看到这个身心身体的实相,他不贪著这个身体,那么他对世间也无取无执了,那世间无取无执就是解脱了,所以要靠看清实相才能得到。他认识到这个身体无非就是我平常意识分别意念所想来的。其实漂亮这个字喜欢这个字来自于我们的想象,人为什么在回忆想象当中也会有这种感觉这种贪爱,他无非就是意想而已。然后你觉得这个人很动人,这无非是自已现有的智慧和意识所判断的结果。那不同的判断感觉就不一样。身无所谓美和丑,身其实是九孔常流不净,所以智者并不贪恋身体,而于是也无取无执了。所以诸比丘,比丘诚如是,即身观身而住。好了这个讲到叫你看呼吸进出,即所谓安那般那,来看清这个呼吸的身体的实相,不生贪着,这是讲呼吸。
    第二,四种威仪。复次,(这时候比丘站起来了,不能老坐着。)诸比丘,比丘行时,如实了知之曰:「我行」。或住时,如实了知之曰:「我住」。或坐时,如实了知之曰:「我坐」。我坐下来了,姿势怎么样。或卧时,如实了知之曰:「我卧」。看躺下来的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我躺下来了,姿势怎么样。或此举动何状,的确如实了知。再看其他,这里观照的清清楚楚,这里面有很多技巧,刚开始动作缓慢,不断地锻炼,就是要达到念住身之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如是于内即身观身而住,于外即身观身而住;于内外(间错),即身观身而住。云云(其他文字跟上面是一样的)。通过这样这样的认识,就会使心平定下来,然后也发现了我们所观察的对象无非就是我们心里所想或者是目前我们有限的认识,其实没什么好贪着的。这个叫第二——四种威仪念住。
   第三,照顾及圆满醒觉念住。也被称为全念住,有的地方叫念兹在兹。那好了,行住坐卧单纯地禅修,那我们还要做很多的事情因为身体有很多的动作。大家注意看了没有,他这里观察这个身先观察呼吸,然后观察行住坐卧,然后观察他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同时讲身体的运动,他没有直接去观察身体里面的细胞怎么样,他观察不到。他对身体的种子不进行观察,对所造色进行观察。

  “复次,诸比丘,比丘在往来动作中,无不具足圆满醒觉。在注视及离去注视动作中,无不具足圆满醒觉。”注意看,圆满醒觉,这个心行这个觉知的能力要圆满,圆满就是都照顾到,都能了知到。如果说你只是盯着这个东西看,其他东西都不了知,执着在这个上面,就不会有圆满。心静静地平静,通过念住呼吸达到周围清清楚楚,这个需要禅修的力量的加强,渐渐深入,渐入佳景。复次,诸比丘,比丘在往来动作中,无不具足圆满醒觉。在注视及离去注视动作中,无不具足圆满醒觉。在着僧伽梨(僧伽梨就是比丘的福田衣),执持衣钵动作中,无不具足醒定觉照。在穿衣服等动作中和我们是一样的。在饮食啮尝动作中,无不具足醒定觉照。有的吃饭的时候囫囵吞枣,修四念处以后清清楚楚,安安定定地看住它,觉知它,照住它。在大小便利动作中,无不具足醒定觉照。在上厕所走路等动作中都看住它,无不具足醒定觉照。在行,住,坐,卧,语,默,觉,寤(醒过来和睡着了)动作中,无不具足醒定觉照。那为了培养在任何动作中都具备圆满醒觉,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事情,目标是什么?我现在正在做什么?所做事为何,所做为何事?我们平常人经常都不知道,走路都不知道我们自已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迷迷糊糊的。所以平常听经的时候迷迷糊糊,不知道在说什么,他是被那种感觉所吸引,或者一种声音,或者是一种感觉,但是他的心不能圆满醒觉,所以这是一个锻炼。好了,这讲到全念住。如是于内即身观身而住,于外即身观身而住;于内外(间错),即身观身而住。云云(余文同上)。这样他就能够慢慢看清实相,心远离贪执。比丘,比丘诚如是,即身观身而住。这是讲的第三种。
   再看第四种,观身不净。这是讲观身,观身前面讲过观呼吸讲过行住坐卧,讲过全念住。这个在平常生活当中平常工作当中你就可以带进去修行,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你一定要专门找一个地方静静地来修,清清楚楚地去修,因为这种动作平常要放得很慢才能觉察其了知,平常工作中也一样的相似地修,只是说不能采取这种动作很慢啊,或者为了这样去观察去尝试,而是尽量做事而保持观照,他这种观照不会象专修那样深入,他会有这样一种意识,哦,我在这里,哦,我正在做什么?他只要能觉知当下念住就好。当然,你如果专门修行的时候这种觉照力越来越强的时候,平常的时候出定以后他的这种力量就会带出去,到时候你动作虽然做得飞快,但每个细节清清楚楚,这个是前面讲的身体动作的观照,这是念身法里面最主要的。然后还要做一种配合,佛陀在《念身经》还有讲过,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突然感觉到念头不对,我们应该采取用对治的方法,用对的念头善的念头。比如我们生了傭俗心我们要观想道的心,然后对治它,把原来恶的念头熄灭让它消失,这是属于一种辅助性。然后我们如是观察身体。然后再看第四个部分,观身不净,这个很显然是对治我们身体的贪恋。这个我们对身体一缺乏觉知,二贪恋身体,执着为清净,所以深深染着,这种贪恋对于我们世间人来说就是那么一回事,天天抱着它,如果他不去修这个东西,他不能从中脱离,他能解脱吗?复次,诸比丘,比丘忖度此身为皮所包裹,不净充满,这样观想,佛陀告诉我们。其实身体是皮包着骨头,看起来很好看,其实里面是脏得要命,一个臭皮囊,不净充满。从上自发顶,至下及足踵(脚跟),而作是言:「此身中有头发、身毛、爪,齿、皮、肉、筋(脉络,神经,肌肉,腱)、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胃脏、肠、肠膜、屎、胆汁、痰、脓、血、汗、脂、泪、淋巴液、唾、粘液、关节液、尿。」也就是我们整个身体是由这样的不净物充满,不会干净。你看街上那个猪肝它很干净吗?其实把人体解剖铺开来也是这样臭不可闻,而且天天也就是这样,我们每天睡觉,肚子里面是一沱屎,我们六根九孔常流不净,我们的这种身体跟天人的身体相差太远了,跟佛身比无法比啊,佛身那种报身是清净无染的童瓶身。再看啊,然后打比喻,这个怎么修怎么观察,一个个来观察。
   喻说:以什么作比喻呢?(以载谷物之袋作喻)。我们这样看。诸比丘,有如两口之袋,你看我们嘴巴吃进去肛门把东西拉出来,尤如两口松紧带扎紧,满载种种谷物如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等。有目之士解袋检视,而言曰:「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诸比丘,比丘亦复如是,观察此身,为皮所包裹,不净充满,由上自发顶至下迄足踵,作如是言:「此身中有头发,有身毛,有爪,有……」如于内(己身),即身观身而住;或于外(别个),即身观身而住;或于内外(间错),即身观身而住。云云。就象上面所说的,通过这样不断不断地观察,认清他的实相。如是诸比丘,比丘即身观身而住。有的说但这样看看看看又看不见,其实通过这样观想,经常注意检点自已的身体的构造,都有助于我们意识到身体的实相。我们经常忽略这些,有时候看到对面来的可爱的人来了感觉是一位美女,会生妄念,其实是沱着一团屎。所以无净观修成了,其实觉得人世间这种贪欲很无聊的。这东西有什么可乐的,如果你不是靠着脑袋去想象,你会觉得迷迷糊糊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要观察身体。其实你只要平平常常的实际去看就成了。这是观身不净,观三十六种不净。
    接下来看观四大观。人身构成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接照四大这四种分类来观察。复次,诸比丘,比丘就此身观察,从(四大)界而观,如何依(四大)界分类安顿之,作如是言:「于此身中有坚碍界(地大),坚硬无阻碍;有黏液界(水大),有水那样粘粘地流动;有煖热界(火大),火大就是身体的温度,如果没有火大身体就冰凉了,有动摇界(风)。」风怎么构成呢?这边挤那边压地构成了风,比如我们手会动,会爬起来,会形成这种动摇,他这种动摇就形成风界。身体整个就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我们依次地来分类,由地水火风构成。下面打比喻,屠牛喻。诸比丘,犹如巧手屠夫,或其学徒,坐四衢道中,宰牛割肉,分作片片。比丘亦复如是,观察此身,从(四大)界,分类安顿,作如是言:「于此身中有坚碍界(这是地),有黏液界(这是水),有煨热界(这是火),有动摇界(这时风)。」如是于内(自身),即身观身而住,或于外(别个),即身观身而住,或于内外(间错),即身观身而住云云。如是诸比丘,比丘即身观身而住。啥意思?就是观察自已再看看别人,别人也是这样,所以这是一个实相。有时候看一个身体,无非就是这样了,两个口皮袋,两头扎紧,然后天天吃,天天拉,这无非就是一个身体了,这个身体短暂的不得了,一期果报马上就消亡了,然后为这个死去活来,这是何苦呢?还是不明白自已的心,其实这是一种无明。刚才讲的是观察四大。
    接下来讲九种弃尸想观。就是把人死后丢在荒野中去观察,这便于我们舍去对身体的贪爱,便于了解身体的实相。人死后什么都是空的,现在暂时寄居在这个业报身中,我们总觉得美好得不得了,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多想想他死后丢在荒郊中是什么样的感觉,人死后死尸丢在荒郊中,你死后也是这样,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无非就是你所看到的实相。
    第一种新尸想。复次,诸比丘,比丘如是观见死尸弃于冢间(坟墓间),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胀、青黑、腐烂。比丘继续思量本身亦复如是。我当时专门闭关修过这种弃尸观,修完以后感觉非常好,非常平静,不再去想很多东西。你看他的膨胀,然后慢慢地变青黑,发青发黑,然后慢慢地腐烂,一块一块的肉腐烂掉,然后作如是言:「今(我)此身亦如是者(有如是性),将来当亦如是,无可逃免如此者。」比丘继续思量本身亦复如是。如是于内,即身观身而住,云云………如是诸比丘,比丘即身观身而住。他通过这样不断不断地观察就会认识到他的实相,其实这个身体无非是暂时的,观察这个有很大的意义,渐渐地可以舍去贪爱。
    第二种尸已被食。再看我们这个身体根本就不能作主,无我的。复次,诸比丘,比丘观见死尸弃诸冢间,鸟鹰鹫啄,犬豺啖噬,及至各种虫类所食,被各种豺狼虫类咬着吃,然后作如是言:「今(我)此身亦如是者(有如是性),将来当亦如是,无可逃避如此者。」比丘继续思量本身亦复如是。如是于内,即身观身而住,云云。………如是诸比丘,比丘即身观身而住。所以佛陀讲,你如果出离心生不起来的话,最好经常到坟墓里去看看,最好能看到尸体。我也是这样,多可怕,我终究会这样,就是这样观想。如是诸比丘,比丘即身观身而住。
    第三种尸只余血肉。复次,诸比丘,比丘观见死尸弃诸冢间;骸骨筋络连系,略余有肉有血………肉都吃光了,只剩下一点点,骸骨筋络连系成一张烂网,这就是身体血肉,骸骨里面有血有肉,你到菜市场里面看到那些猪肉杀猪吗,人也就是如此。
    第四种骸骨有血无肉。又见骸骨筋络连系无肉有血……
    第五种尸血肉都无。又见骸骨无肉无血,只有筋络连系……
    第六种骨节解散。乃至又见骨头四散,手骨在此,脚骨在彼,髁骨,腿骨,盘骨、脊骨、头骨、各散四处,而作是言:「今(我)此身亦如是者(有如是性),将来亦当如是,无可避免者。」比丘继续思量其本身亦复如是。所以修这个法很重要,观察这个,想想自已也是这样。如是于内,即身观身而住,云云。如是诸比丘,比丘即身观身而住。我们平常总是不觉得自已会死,有时候看到别人死不会想到自已会死,不承认自已会死,一直停留在这种我不会死的妄念当中。我们看那些尸体动物的时候,不知道自已会死终究是这样,当下应觉知,这骨头最后只剩下白骨一堆。
    第七种骨白如螺色。复次,诸比丘,比丘观见死尸弃诸冢间,骨白如螺色……那骨头白白的就象海螺一般。
    第八种骨积弃经年。又观骨弃聚曾经年……这骨头你想想多少世多少生都是这样扔着,然后经过好几年好几年,骨头越来越腐烂,有时候翻开来看你可别忘了这是以前活生生的生命,我们以前的这个身体多少世来和现在都是一样会变成这样。
    第九种骨碎败坏变尘。“乃至又观骨碎坏变为尘土。作如是言:「今(我)此身亦如是者(有如是性),将来当亦如是,无可避免如此者。」比丘继续思量,本身亦复如是。最终变坏化为尘土。如是于内即身观身而住,于外即身观身而住,于内外(间错)即身观身而住。即此身观法生而住,即此身观法灭而住。”什么是法生法灭而住?就是刚才讲到的骨头慢慢慢慢坏掉了。即此身观法生灭而住。诚若是其觉照斯得完成,作如是言:「此身存在」。每一个动作都是这样,此身存在,我们都知道此身存在。 “其(存在)也视乎智识忆念所合应需要为准耳,故其住着也离,而于斯世也无所取求。” 平常我们认为这个身体无非都是我们自已所想象的,不是真实的。既然都不贪求这个身体了,那在这世界上还有什么问题呢?诸比丘,比丘诚如是,即身观身而住。
    前面佛陀讲了身观念处,讲到这里大家大概了解佛陀所说的身观念处,很简单,但又不简单,他主要从几个方面呢?大家回忆一下。从念住呼吸安那般若呼吸,到四种威仪行住坐卧,到整个动作过程全念住,到观身不净三十六种不净,四大观,九种抛弃的尸体,从新尸到慢慢地腐烂,然后尸体被吃,然后被化掉剩下血肉,然后剩下骨头,骨头刚开始的时候还白白的,慢慢经年累月骨头变成黑暗,然后慢慢地会烂掉等等,这样的观察过程叫做九种木尸观。以前有的修行者直接在坟墓边打坐来锻炼自已,有的时候会觉得害怕,也不是怕鬼,其实是心里面有鬼,佛陀叫我们不要怕,你越怕越要去观照他,这样就会生起正见,生起道心,从而得到解脱。不要回避他,整天把他包装起来以为很好。佛陀叫我们要去看,通过这样的观察他这种动作的生生灭灭就可以觉照圆满醒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心越来越圆满觉照,越来越看清死亡看清实相,慢慢地就会悟到这个法义,所谓的无我苦空无常,不再执着,不再执着心就会产生厌离,厌离他慢慢就会舍离,舍离慢慢地就会远离,远离他身上的重担就会脱落。如果觉苦苦在哪里呢?苦在贪着,天天纠在那里,如果能够平平静静地看着当下就能醒觉,这个已经讲了那么久了,这要靠平时的实践当中完成。讲了快一个小时了,下面是讲观感受。 
    四念处第二个是观感受,所谓受念处,观受。“又诸比丘,比丘云何即受(感受)观受而住耶? 诸比丘,今有比丘觉乐受(感受)时,了知之,作是言:「我觉乐受(感受);」觉苦受(感受)时,了知之,作是言:「我觉苦受(感受);」觉不苦不乐受(感受)时;了知之,作是言:「我觉不苦不乐受(感受);」”大家注意看,其实感受是千变万化的,但大体上就分为这三种,苦的,乐的,不苦不乐的,对不对,这样观察,这是总体上观察。然后再观察“觉世间乐受(感受)时,了知之,作是言:「我觉世间乐受(感受);」”什么意思,比如说我现在肚子很饿,我吃点东西,我口很渴喝杯水,会很快乐,这是一种有漏的快乐,世间的快乐,对不对,很快他就不舒服了,我身体调整一下,换个姿势,可是很快又不舒服了,一个动作保持不下来,又是很痛苦,这个过程是怎么变化的我们都不知道,好了,注意看。然后觉世间乐受(感受)时,了知之,作是言:「我觉世间乐受(感受);」觉出世间乐受(感受)时,了知之,作是言:「我觉出世间乐受(感受);」觉世间苦受(感受)时,了知之,作是言:「我觉世间苦受(感受);」觉出世间苦受(感觉)时,了知之,作是言:「我觉出世间苦受(感受);」觉世间不苦不乐受(感觉)时,了知之,作是言:「我觉世间不苦不乐受(感受)」;觉出世间不苦不乐受(感受)时,了知之,作是言:「我觉出世间不苦不乐受(感受)。」这话什么意思?就是把世间和出世间的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加以对照地来观察,观察这个很有意义的。其实因为我们经常讲解脱是什么不懂,经常听到一些暗语,这个我不知道,不理解,这个解脱到底是什么啊,我都没看到,我不相信等等,他们就存在不能区别世间和出世间的差别,无从了知。那么世尊这里又提出来,在观察这三种感受的基础上我们要觉知什么?就是世间的和出世间的不同。比如说通过禅修而获得快乐,这和世间快乐不一样,禅修会产生哪几种快乐,乐明无念三种,乐就是空空无我,禅修进入乐的状态就是感到浑身喜乐,但是你如果贪着这乐明无念这三种感受一样会堕落三界。禅修确实是一种功德的体现,能产生安乐的感受。第二个有明的感受,贪着乐就会堕入欲界,贪着明就会堕落色界,贪着无念就会堕落无色界,还是出不了三界。明就是明亮,你说为什么修行有的时候眼睛会洞开,会看见东西。什么东西会变得越来越清楚,有的出现光明,在清醒的时候光明越来越显现,这是明的感受。还有一个是无念,无念就是心很平静,心里面空空的,不会胡思乱想,也不会睡着,是一种清清明明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果安住久了就会出现神通,有时候出现这种无念状态的时候,站在屋内又跑到屋外去了,屋外又跑到屋内去了。那神通会显现,会洞彻,山河石壁无有障碍,所以禅修到后面会产生乐明无念三种感受。好了,世间也好出世间也好都离不开感受,佛陀叫我们这样观察,其实后面的世间和出世间的比较都是提示我们在引导我们最终走向觉悟,因为越到后面出世间这种感受就会越微细,感受的心就会越来越觉醒,心越觉醒具备这种觉定醒照、一心不乱、了了分明的品质时,他就能觉悟实相。
    如是于内,即感受观感受而住;或于外,即感受观感受而住;或于内外(间错一时于内,一时于外)即感受观感受而住。或于感受观生法而住;或于感受观灭法而住;或于感受观(间错)生灭法而住。若是则觉照成就,作是言:「感受有存在者」,其存在也,等等如上所说,看着感受生起灭去,生起灭去,然后你就会知道这种感受原来是存在的,但是这种存在,凭藉知识所需若何,凭藉忆想所需若何耳。斯则可住于离,而于世也无取无求。知识是讲我们现在目前的认识,是想当然的事情,是回忆判断而来的,并不是真正的思想。那我们就看到感受又何生起,感受怎么被平息,心怎么不再被感受所左右,而是于世也无取无求,这是讲观感受。前面讲观身,是通过观身来培养对实相的了知,其实有的观身修法直接就何以证悟。
   第二是通过观受来达到实相的了知,有的直接观受就可以证悟。有的分开观,也可以同时观,总而言之都离不开正念。继续讲下去。
    第三个讲观心。诸比丘,比丘云何即心观心而住耶?当下这个心观照他,而安住。诸比丘,今有比丘了知心有贪,作是言:「心有贪」。心里有一种贪,这是讲的一种心意的状态。其实打个比方,人演来演去都象是有个东西在演戏,心态就象个舞台,是个大背景,做什么事情忽略了内心的这个心态是什么,是个什么状态,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内心的这个状态,他这样想这样做。因为无明的缘故,所以并不懂得去平息这个解脱这个。好了,刚才讲到心,观心。比如刚才这个喉咙,赶快吃一个雪梨,赶快跑,产生这个念头的时候他就会动,你如果不继续禁止他,他就会越动越严重,现在发生什么也都不知道了,一直动下去。其实我们日常当中都是被这个所左右着,无明当中被他左右着缺乏一种训练。四念处告诉我们就从当下的这个开始修行念住他。那时候也没有想到佛法会这样的直截了当,好了,这时候是讲心有贪。这时候了知心有贪。或了知心无贪,作是言:「心无贪」。了知心有嗔,作是言:「心有嗔」。这时候会使心念暂时不能脱离。如果了知心无嗔,作是言:「心无嗔」。了知心有痴,作是言:「心有痴」。了知心无痴,作是言:「心无痴」。看到没有,都是了知心有嗔或心无嗔,了知心有痴或心无痴。或了知心有歉疚,作是言:「心有歉疚」。或了知心有倒乱,颠倒,作是言:「心有倒乱」。或了知心广大,作是言:「心广大」。了知心狭小,作是言:「心狭小」。了知心有趣上,作是言:「心有趣上」,向上。了知心无趣上,作是言:「心无趣上」,就是不想进步。了知心得安稳,作是言:「心得安稳」。了知心不安稳,作是言:「心不安稳」。了知心得解脱,作是言:「心得解脱」。了知心不解脱,作是言:「心不解脱」。这话什么意思,就是一一清醒地辨别心是什么状态。刚才佛陀前面所说就是心最平常的状态。一个有贪心之下行动的东西和没贪心这下行动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是受心的左右。所以如是于内即心观心而住;于外即心观心而住。于内外(间错)即心观心而住。要了知这是很困难的心性,因为不习惯。我们平常是习惯追逐这种快乐,平常不舒服马上就表现出来,不快乐也马上显现出来,没有人在这个时候去观照去了知他心所想。所以修行修不起来,这个就是入道最快的方式。如果入道心就会越来越明了,就会获得解脱。又即心观生法而住;或即心观灭法而住;或即心(间错)观生灭法而住。若是则觉照完成,作是言。「心有存在」。其存在也无非藉赖正智,及正忆念所需若何耳;好那么反过来我们平常因为我们的智识在这种醒定觉照当中,平常这种意识就会变成妙观察智。你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所以平常这种观心这是反过来描述这种见到实相的境界。是则能住无住处,而于世无取无求。如是诸比丘,比丘即心观心而住了。这是讲观心。大家知道了知观心就是指这个。因为我们平常的一切就是在这种心和感受的左右下在行持的。如果再深入地观察,这就要靠你自已去观察,你可能就会发现,其实更重要的主宰者是什么,是感受。他这个现在提前说,要靠自已去观察,反正总而言之,若能这样来修习的话,对自已的身心实相越来越了知,其实人世间的东西无非如此,是身心这个东西在动来动去,然后临终的时候你就会实现解脱,因为人临终的时候一切东西一切现象都是自身显现,你能够身心自在则一切都圆满了。
    最后讲观法。诸比丘,比丘云何即法观法而住耶?什么叫法,法就是直接观察这个佛法。五盖缠第一。诸比丘,有比丘即五盖法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云何即五盖法,观法而住耶?什么叫五盖,就五样东西障碍我们获得禅定。处在这五盖之中就没有禅定。比如昏沉掉举的状态。我们来看这五盖缠。诸比丘,今有比丘,倘内有贪欲,了知之曰:「我有贪欲」,倘内无贪欲,了知之曰:「我内无贪欲。」了知这种贪欲的存在,如何取舍,心不能镇定。于未生贪欲,云何生起,彼如实了知之;于已生贪欲,云何销灭,彼如实了知之;于已灭贪欲,云何能在未来不生起,彼如实了知之。就在现在当下如实了知之。这个时候观察的是法,他真正明白的是啥叫贪欲。理解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很多为什么不修行的听不懂这句话,我们说贪欲我知道 ,就是贪欲,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世尊提示我们,认知有或没有,然后再看未起之前是什么,未起以后是什么,灭掉以后是什么,然后又如何令他不生起,甚至如何贪欲渐渐地熄灭。一样的,或内有瞋恚,彼了知之,曰:「我内有瞋恚」云云。或内有懈怠,彼了知之,曰:「我内有懈怠」云云。或内有掉悔,彼了知之,曰:「我内有掉悔」云云。或内有疑惑,彼了知之,曰:「我内有疑惑」云云。于未生疑惑,云何生起,彼如实了知之;于已生疑惑,云何销灭,彼如实了知之;于已灭疑惑,云何未来不生,彼如实了知之。如是于内,即法观法而住;于外即法观法而住;于内外(间错)即法观法而住。又于法观生法而住,或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若是其觉照于是完成,作是言:「法之有存在」,何莫不由正智识正忆念所需为量,意思是说他既然是这样存在这种情况,最终看到的这种实相为什么不依照我的正确事实所看到的正意念所需要的这个作为他的量呢?是则可住于无依住处,而于世则不取不求。如是诸比丘,比丘即五盖缠法观法而住。这是第一种情况观察五盖缠。因为这样观察的时候就会避免这个让心进入禅定。
     第二个五执取蕴聚。其实这个就是四念处修法到最后,你如果能够直接观五蕴,看清五蕴的实相,就是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从这里来体会的。好了,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五执取蕴聚法,观法而住。注意看,什么叫五执取蕴聚法?蕴就是讲盖禅,我们平常讲他使我们的心不明亮,被他困住。然后色法如此受法如此,色受想行识都是如此。这些法很微妙,所以人生八苦里面讲到五蕴即是苦,但是修四念处慢慢地就会明白,自心不停地在这五蕴当中贪来贪去,这叫五蕴执取即是苦。诸比丘,比丘云何即五执取蕴聚法观法而住耶? 观察这整个过程。诸比丘,今有比丘作是言:「如是即是色;如是即是色之生起;如是即是色之消灭。注意看,这五蕴的生起。如是即是感受(领纳);如是即是感受生起;如是即是感受消灭。如是即是见想(取象);如是即是见想生起;如是即是见想消灭。如是即是依行;如是即是依行生起;如是即是依行消灭。行就是变化的意思,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如是即是了别识;如是即了别识生起;如是即是了别识消灭。」这里面很重要一点,什么叫做识?其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东西和六根所感觉到的就是识,佛告诉我们了别识生起即是虚幻。世间人都把看到的东西当作是真的,其实不是。如是于内等,即五执取蕴聚法,观法而住。云云。所以说一个修道人听到这个佛法他当下就开悟。这要有上等根器。你看舍利佛尊者,他本来是个说话清清楚楚的人,他说这句他马上就开悟了。那这样先从念身开始,到念受,次第而上,最终达到法的证悟。好了,最后观察五取蕴。
    然后观察六种内外入。复次,诸比丘,比丘即六种内外入法,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云何即六种内外入法,观法而住耶? 诸比丘,今有比丘,如实了知眼与色;及因两者(眼与色)所生起结缚,如实了知之;未生结缚,云何生起,如实了知之;已生结缚,云何令消灭,如实了知之;巳灭结缚,云何令其向后不起,如实了知之。即当下用六根去观察。又如实了知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心与法……。乃至因两者所生起结缚,如实了知之。〖未生结缚,云何生起,如实了知之;已生结缚,云何令消灭,如实了知之;已灭结缚,云何令其向后不起,如实了之知。如是于内等,即六种内外入法,观法而住。云云。这是讲内外六根对六尘。
    再看七觉支。七觉支法今天就不多讲。七觉支是讲佛陀产生觉悟的过程。觉悟的过程,先觉悟什么,后觉悟什么,最后是什么等等。
    最后是讲四圣谛法。复次,诸比丘,比丘即四清净谛法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云何即四清净谛法,观法而住耶?诸比丘,今有比丘作如是言:「此是苦」,如实了知之;复作是言:「此是苦集(因)」,如实了知之;复作是言:「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之;复作是言,「此是灭苦之道」,如实了知之。如是于内等,即四清净谛法观法而住。这句话什么意思?真正地观察到四圣谛的苦的本质是什么。他在哪里观察出来呢?在前面的现前生起醒定觉照圆满的情况下观察出来,是不是。他观察这个苦的时候就象是喝杯水一样。所以你们平常不修行老是胡想出来一个东西,根本不具备一种实际的价值。你研究了半死四圣谛是什么,那只是头脑在想,没有确实的觉照。好了,讲到这里心里会感到害怕,因为你们的发心并没有,讲得这么深,将来有一天要离开这些东西会去哪里,所以就会害怕了。所以不要误道。所以今天这样讲希望大家早日发心,早日觉醒。好了,苦的因在哪里,苦是怎样产生的,苦是怎样集聚的,苦是怎么回事集聚在一起的,就在现前当下他是怎么集聚的。悟到这个就悟到实相了。「此是苦灭」,苦是怎么灭掉的,又是如何生起的,如实了知之。然后最后是灭苦之道,什么方式使他灭掉的,这一念在哪里,如果这一念能够正念提起就证到初果了。如果这样的功德刹那生起即将证入,那这样的果报使得天上人间七次回返他都将得四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具足神通,然后轮回世间绝对不会来,来也不会苦,因为他已经解脱了。即使这样他安住在涅槃当中弹指间出家可能他就会往生他方世界,慢慢就会圆满他方初果。好了这就是四圣谛之法。然后最终圆满菩提之果。这是大念处经的精华所在。
    下面看大念处经的第三部分依教奉行(流通分)保证果德。什么意思?就是这样奉行以后果德会怎么样。世尊这样说,诚然,诸比丘,无论何人,于此四种觉念观照,奋发提起,依教奉行七年,则于现目当下二果中可得一果,得圣位,或其未然,余习未了,亦得不还果位。一种最后的得果是此生已尽,梵行已净,可做不受后在,长居世间。这就解脱了。即使他没有得到一果,在他在世的时候我身子去掉的时候也可得到不还果,不还果就是不回来了。因为这个时候他不再聚集这种投胎的缘,这时候他投胎就不是因为欲爱而来,他是假欲爱而入世间,是菩萨再来。诸比丘,遑论七年,倘能依法而修,六年乃至一年,亦于目下能得圣位,或余习未了,亦可得不还圣果者。诸比丘,遑论一年,倘能七月,有人依教修行,其收效亦复如是。诸比丘,遑论七月,于六月乃至半月,倘能有人依教修行,其收效亦复如是。诸比丘,遑论半月,无论何人,于此四种觉念观照,奋发提起,能依之修持七天,于现目当下能于二果中,得一果,所谓圣果位。其或余习未除,不还果,亦可得者。是故,为如是说(回到前面这段话,这话非常重要):「诸比丘,为净众生,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达正道(八正道),为证涅槃,有此唯一趣向途径,即四种奋发提起醒觉念处观照。」诸比丘,于世尊所说,皆大欢喜。这本经书全部大概就介绍到这里,前前后后关系非常清晰,这里面蕴含着深义,但这一切的东西都建立在发心和持戒修行,都要建立在确实地去做,这是佛陀开示的一条非常光明之道。是佛教里面的根本之法,为什么叫根本之法,其他的一切法都从这根本的法中推出来,乃至到了你这个结手印念呼吸所有的法都来自于释加牟尼佛所开示的这根本法中。好了,我们看《阿弥陀佛》经中里面所讲的,七天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净土,阿弥陀佛现在眼前,可是这样去做的为什么这样难,修法要有清净发心,所以说缘份没有到他的心量没有到,他就是是贪求这个法他也不会切入,这就是众生的悲哀之处。佛陀其实把很多的安乐的法告诉我们,但是我们的心被恶业所缠,所以说今天就讲到这里好吗。回向一下。
    愿以此行胜功德,庄严诸佛净刹土,吾等发愿与众生,皆共于此成佛道。

    感恩上师慈悲开示甚深法要!录音文字整理不如法处祈请上师和同修们指正。祈愿听闻上师教言的一切有情皆能离苦得乐,速证菩提!惭愧弟子妙善  恭录于榕城。(2006/6/26)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7 19: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