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汉传佛教受持之心滴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2  浏览数:2692  最后更新:2014/3/21 9:43:00 by 智莹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14/3/19 8:34: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汉传佛教受持之心滴

[顶] 汉传佛教受持之心滴 2008-7-26 11:57 阅读(241) 赞评论(3) 转载(2) 分享(1)

此文着力阐述汉传佛教诸宗的产生、发展、源流与传承。并且说明宗派在解行二门间的归属,兼论诸宗判教特点。此文是对汉传佛教概况的简介,作为心得总结和日后深入研究的提纲和方向。

一、汉传佛教源流与宗派建立

印度阿育王时代,僧团组织进行第三次经典结集。大众分散往世界各地传播佛法。这是佛教最初与我国结缘。当时正是在秦始皇时期,始皇统一中国,为要禁锢思想、统一学说,不许外教入国。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到中国布道,遭到关押遣返。

汉代使节自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一般认为这是佛法正式传入中国之开始。三国时期,支谦、康僧会等在吴都建业(南京)弘法,译出《僧祇戒心》戒本。这是汉传佛教戒律传乘的开始。当时译经,大小乘并举,小乘强调禅法;大乘偏重般若。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打下思想基础。

南朝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其中以梁武帝最为笃信。建立南朝四百余寺。隋代文炀二帝亦崇信佛教,广建佛寺,并置译场,遍请中外译师、名僧进行翻译、疏解佛教经典的工作。直到此时,在中国流通的经典还相对孤立,并未独立成系,完全是印度佛教的延续。隋唐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积累,汉传佛教开始具备创立具有中国特色佛教宗派的条件。

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是在唐代。唐太宗在大慈恩寺设译经院,培养出了大批高僧、学者。在经典义理方面,得到空前发展,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是空前的。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传播形式。

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者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创立的律宗;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惠能大弘的禅宗;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

此后佛教,基本延续此些宗派并有发展,禅宗发展,禅院遍布天下。南宋偏安,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日衰。禅宗不立文字,不重义理,因而在会昌禁佛和五代兵乱时所受影响较小。净土宗强调称名,简单易行,北宋以后禅教僧人又多归宿净土,以致后世行人,大多归于净宗。绵延相续,直至现代。

元代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传佛教也保护。佛教诸宗继续流传、发展。明万历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发展了对内融会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得到上层士大夫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群众的认可,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有一定限制政策。康熙时稍好,使已经衰微的汉传佛教又渐趋活跃。雍正主张儒佛道异用而同体,并行不悖,提倡佛教各派融合。他亲制《拣魔辨异录》、《御选语录》,提倡不问宗派异同都应念佛,对近世佛教有重要影响。乾隆雍正时刊行《龙藏》,并编辑《汉满蒙藏四体合璧大藏全咒》,对佛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清末民初,杨文会、欧阳竟无等,创办刻经处与佛学院,为义学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中国近代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都受过佛学影响。同时,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闲、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扬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新气象。

以上是汉传佛教传入、传乘、发展的主要脉络。基本可以确定以下几点:一、汉地佛教的宗派,产生于我国,是汉地佛教对世界佛教的贡献。二、基础于百年间的积累,所有宗派的产生、发展、完善于唐。佛教义学发展到唐代达到顶峰。三、其后在宋元明清的数百年间,宗派兴衰,趋向融合、统一。最初的义学兴盛,之后的禅宗天下,至今的唯一净土。

二、解门与行门

一切佛法,不出解、行二门。行者,修道步骤,业行方法。解者,理论依据,思想学说。一切经典,都可以此为岭,权分为二。比如净、禅、密、律诸宗属于行门。而余如贤首、三论、中观、唯识,都属解门。以下广说。

解有二义:一为“释疑”,释文义而消疑滞。二“知解”,由见闻义理而生心开解。所以解门的根本,是通过思惟事理,第六意识如理作意,而能有所正见了知。历代祖师建立宗派,大都各据一经一论,建宗立派,开树家风。

有关解门的宗派,大约有华严、天台、三论、法相四宗。这些宗派,各有相应之观法(行门),然而此等观法,皆依此宗义趣所立,故有一定的局限性。称为解门,并非只解不行,与此宜知。

三论宗与法相宗,直接传承印度之中观、瑜伽二大行派。有较为浓重的异域风格。唐朝后逐渐式微。华严宗,以《华严》为根本经典。阐述宇宙万法、有为无为,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法界缘起与无尽缘起观。对释迦一代教法,判为“五教十宗”,建立三重法界观:真空观、理事无碍观与周遍含容观。

这里着重介绍台宗,唐朝佛教,空前繁荣,许多经典都已传译完备。台宗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因以《法华》为宗旨,《智度》作指南,《涅槃》为扶疏,《般若》为观法。形成“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的中心思想。智者大师著《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为台宗根本三部。此宗止观双修,教观总持,解行并进,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成就一家之言,可以视为汉传佛教的道次第,将汉传佛教系统判摄。标志着汉传佛教的独立性和系统性完成,是汉传佛教达到成熟的标志。元明以后,台宗多与净土结合,提出“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旨,传乘至今。

再下谈谈行门,一切宗派都是藉教悟宗、依教修行,所以行门并非抛弃教理,而是更重行法实践。反对过分依赖理解,避免学问与实践脱节的所知障。

首先要提到由道宣律师创立的律宗。律为佛教三学根本,当为一切佛子遵循,本不分宗派门庭。此宗以律为本,则在戒律方面,尤为重视。此宗所涉,多在僧团行法、管理制度、戒律清规一类。注重实践,故将此宗放在行门中说。

净土宗,以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为本。禅宗,则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旨。虽都具有理论依据和所持经典,但都从行门入手,经典为证。

还有密宗。今人谈密,都以藏传佛教为密,这是误会。汉传佛教也有密宗之传承。密宗并非秘密宗教,不可望文生意。密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即凡成圣。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故称为密。唐朝以后,由于传承关系,密宗在汉地失传。西藏的佛法,也有相当部分显宗经典,比如华严、深密、阿含、中观、瑜伽等经论,藏文甘、丹藏中都有。只是传入源流和文字翻译又不同,内容相差无多。在行法方便方面,有西藏民族之特色。世人误解为秘密宗教,一者由于行法的特点,二者由于语言的不通,故有此误会。

三、诸宗判教

汉地经典浩如烟海,且自古以来藏经多以类分,不以义规,杂而无系,对后学的迷惑很甚。这就要求各宗各派,对一代时教予以判摄,以此成立自宗位置,并且给其他经典、宗派一个合适的位置。

判教是具有时代性、地域局限性的以宗派见地为标准的学说分判归类系统。服务于宗派需要。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判教系统有二:三时判教、五时八教。

印度的宗派,具有时代性、独大性,因人兴派的特点。不同于汉传佛教的诸宗并存。所以印度佛教的千年源流,有相对较为重要的四个阶段:原始、部派、大乘发蒙(中观)、大乘发展(唯识)。三时判教,出自《解深密经》。判三时方广,为无上无容,真了义教。是为三时判教的本末。

“五时八教”之判摄出自汉传台宗。佛教经典传入中国有先后,且极不系统。历代祖师,取得一部经典,据以开宗立派,产生许多教观。唐朝时有了华严、法华、涅槃、般若、阿含、秘密等诸多学派,且各自独立。是以五时八教作判,完善了汉传佛教判摄体系,使诸宗各派,都有位置。这是非常天才、伟大的创造。使得中国佛教,不再是印度佛教的延续。标志了汉传佛教的完全独立。

藏地有藏地的判教与修学次第体系。汉传佛教中,判教已经完善,使所有经典各有所归。只道次第方面,有《本生心地观经》等经典,已经阐述完善。只是仍未完成系统化、条理化工作。姑且拭目以待。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