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2006年安达·楞严悲华禅师讲述净土修行《念佛着魔辩》(四)
发起人:妙善  回复数:0  浏览数:1771  最后更新:2012/2/20 22:01:00 by 妙善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12/2/20 21:52:00
妙善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50
经 验 值:2018
注册时间:2005/10/26
2006年安达·楞严悲华禅师讲述净土修行《念佛着魔辩》(四)

2006年安达·楞严悲华禅师讲述净土修行《念佛着魔辩》

 

(四)

 

  第四部分

 

“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轻安为禅定,浅解为深悟者,虽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则自取过愆,非如来咎。”因为你自我增上慢,稍微有点境界就认为他自己就是佛,也就是大家平常说的,念佛念佛,把佛号当佛,把看到的形象当佛,把心里有点平静当佛,把有点感应当作佛,那么他(省庵大师)说这是你自生慢,不是佛的过错,不是佛不保佑你,是你自己不懂,那么佛不保佑你。

“是故吾言善友、经教、觉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觉察之心尤为最要,不可须臾暂离。若一念不觉,则一念颠倒。念念不觉,则念念颠倒。颠倒既起,魔事兴焉。毕世工夫,一朝唐丧,可不畏欤!”这里讲到“觉”的重要,“觉”就是佛,一念不觉就一念颠倒,念念不觉就念念颠倒。所以说觉察之心,平时自我返观,觉照之心必不可少。所以说一个人懂得念佛,越念心越明了就对了。颠倒既然起来了,魔事就自然跟着起来了。

“毕世工夫,一朝唐丧,可不畏欤!”什么叫“毕世工夫一朝唐丧”呢?就是修行了一辈子,一夜之间全完了,这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一生修行因为没有走正路,因为不去通达经教,因为不逢善知识,因为不自觉察,那么他以增长我知我见作为修行的目标,那么他这一生修行,到临终这一刻,他心就处在这里,不会往生的,而且能往生恶道,“一朝唐丧可不畏欤”,就是说时间很恐怖个事情。“《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希望自己临终的时候身无病苦心不颠倒,你看,前面所说的是念念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我们希望临终的时候佛祖保佑身无病苦,就表示外缘一切顺利,对不对?但是心不颠倒完全在我自己,如果我自己心颠倒了,那佛有什么用啊?所以说这个应该求在于我,我自己应该努力,不要让我的心颠倒。

“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但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临终时如果颠倒行事的话,那么不但九品不能生,三途不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这就告诉我们很清楚,佛是外缘,能否往生,能否解脱,毕竟靠自己,心不颠倒。“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这就讲完了。

今天给大家讲的《念佛着魔辩》,是净土宗第十一祖省庵法师所作。今天就讲到这里。

大家听刚才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但是跟我们今天修行者大有关系,虽然今天我这是讲念佛法门,但其实是讲所有修行法门,应该来说,不管你是修小乘还是大乘,修显宗还是密宗,修念佛还是其他法门,统统跟今天讲的有关系,因为非但是念佛如此,无论修任何佛法都是心地法门,它都需要通达教义,都需要善知识的摄受,都需要自我觉察。今天就讲到这里,剩下时间大家如果有兴趣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说一说,好不好?大家放开心说一下。老实念佛,老实修行。

 

问:佛是怎样把五蕴转成五智的?

 

答:五蕴它的体性本来是佛。如果你懂得烦恼即菩提的话,那么这个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这些都在说,佛法究竟的道理。这么说吧,我们说一下小乘、大乘和秘密乘的区别。我们修行,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是调心,对吧?心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是无明烦恼。无明暂且不说,就说无明所显现的烦恼。烦恼大家都知道,贪嗔痴慢疑是根本,那如何面对烦恼呢?小乘、大乘及大乘佛法中的秘密乘,它分别见解不一样。你来体会一下,烦恼与菩提之间的关系,你刚才的问题,其实是一回事。按小乘声闻教来说,我们说小乘大乘是相对的,不是说小乘就不好,按小乘声闻教来说,烦恼是什么?烦恼是毒药,是怨敌,外在的环境是毒药是怨敌,它会干扰修行。内在的烦恼是毒药是怨敌,我们要远离它,所以小乘别解脱戒讲的是什么?从严束自己的身心,让自己远离这些,断除恶缘,及时持戒修行。那么,从这个持戒修行来说的话,持戒修行,戒定慧就是佛学的上X,一切修行法门都是戒定慧的次第。那么这个戒,把烦恼当毒药,当怨敌,唯恐避之不及,所以你看小乘修行,非常讲究这些东西,尽量找个寂静的地方修行,因为外面声音很容易干扰他,都是体现这个。那么大乘佛法呢?跟小乘不一样。小乘佛法建立在整个基础上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什么叫出离心?对六道生出出离,对解脱发生起强烈的渴慕和追求,这叫出离心,出离的是六道,出离的是内心的种种贪嗔痴,从对自我来讲生出离心,那么以出离心为根本的小乘教视烦恼为毒药,它渐渐地把烦恼降服,然后达到没有烦恼。那没有烦恼,烦恼慢慢止息,心就在定了,戒、定。那么心在定,明明了了,因定生智慧,因智慧就会觉悟三法印,就会证到无我,把烦恼的根本就去了,就解脱了。因为解脱了烦恼,所以解脱了轮回,因为烦恼是轮回六道的烦恼,这就是小乘佛法,自我修行解脱方法。我们再来看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以什么为根本呢?以发菩提心为根本。菩提心是什么,大信愿。它就把烦恼当作,菩提心如同是药,那它把烦恼也看作是药,但是药又必须经过搭配,它才能治病,所以说菩提心以及种种大乘行,加在这个烦恼上,一起行事,那就转成药,把烦恼转化为菩提,所以大乘菩萨行跟小乘不太一样。看起来好像有点颠倒,就如同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里面讲的,优婆尼尊者看见弥勒菩萨有点想不通,因为佛陀在很多地方都告诉大家说,这个弥勒菩萨将来要成佛,接我的班。而且当时佛说百万亿陀罗尼法门时,弥勒菩萨应声而起,一合掌,刹那之间就获得百万陀罗尼,就是佛说什么他全懂。这个弥勒菩萨整天到晚走来走去,应供,也不坐禅也不修禅定也不修净土,所以在小乘佛教看来这个菩萨是不是有点烦恼未果凡夫境界,所以说不明白,就问佛,为什么佛老说他要成佛呢,我看不出来,这就是大乘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界。烦恼对他来说是什么?是一种游戏,是一种药材,藉烦恼修行,其实菩提心也是个烦恼。你说它怎么不是烦恼呢?一个老太太,一夜之间突然想要度化众生,这不是妄想的吗?那你别笑话她,老太太非常认真的说我非常想度化众生,我不能说只我一个人信佛,我要让家人晚上念佛,所以让她执着我相,虽然她不知道,凭她一个老太太让能那么多人信佛?人家一听就摇头一听就摇头,尤其现在的佛教,都是老年人在传播,所以人都说是老年佛教,所以我的观点是佛教传播的希望在青年人身上,有才识的青年应当担负起传播佛教的任务,因为人家听起来相信啊,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说起佛来,佛也变得有知识有文化,你说那个老阿姨老太太不好好老实地念佛,他天天不好好做些实在的工作,他天天传经传教,整天把那个佛号念来念去的,谁知道他那个念佛方法是怎么念的,是不是?

他如果真的这样发心,他就具备力量,因为他这个念头不自私,不自私的念头就在冲击这种物质,他修行就上路,发心大的跟佛就容易相应,所以这是大乘菩萨的我们讲的简单例子,当然不是这么简单的,菩提心我们还要深入地讲,菩提心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愿度众生,如果你心量很狭窄,只想度你爸爸妈妈,你的妻子丈夫,你的好朋友,不度那些你讨厌的人,这就不叫菩提心,是不是?普度众生,救度众生,慈悲心,菩提心的一个要素是什么?一定要证得佛果,取得最高的成就,就是说我如果不成佛,不圆满究竟,我绝对不停止我的追求,这叫菩提心,大信愿。这样大心叫发大菩提心,小的发出离心叫小菩提心,可以,出离心也可以叫小菩提心。声闻圆觉也有菩提心。那么像外道,比如道家,他有没有菩提心呢?他也有。但是,道家想修成什么,修成仙,那小乘佛教想修成什么?修成阿罗汉,大乘菩萨想修成佛果,区别就在这里,同样是菩提心,但不是大菩提心,我们要的这个菩提心是大菩提心,所以说大菩提心有这两个要素。如果按大乘修行的人讲呢,菩提心里还有三个心,要发深心、悲心和慈心,直取菩提,悲,悲心,就是慈悲心到极点,哪怕哪一个众生都不会舍弃的,只要有希望。那深心是讲什么?哪怕这件好事是非常细微,他也去做,这个恶事哪怕是非常的小,他也不能做,这叫深,深刻为中心。这是菩提心的要素。好了,刚才讲大乘菩萨,因为他发大菩提心的缘故,他需修这颗菩提心,所以他修行止观,止,让妄想止息,观,让无明的心明亮。他修大乘止观道,六度,万行,四摄,六度,三千威仪,八方习性,这些种种都摄为菩提心,那么它就是把烦恼当作药材,转它了,所以大家不要小看,哎那老太太突然发菩提心,折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起床,就向人家介绍经书了,你别看她,这一念,把这本阿弥陀经给别人看,她将来就会成佛了,哎,这师父没有忘记,她真的会成佛,我不敢忘,这是佛所讲的,佛说肯定是对的,我是跟佛学的,为什么她鼓捣了一个晚上想,不能我一个人知道,要让很多人知道,她就能成佛呢,为什么,大家说为什么?因为她有成佛的因种下了,这个成佛的因就是发菩提心,虽然她发的是世俗的菩提心,发愿的菩提心,但是,这个发愿能够付诸实践,就是行菩提心,那能过行愿他逐渐圆满,她最终就会证得真实的菩提心,那她干嘛不能成佛呢?有因必有果,所以说这个老太太肯定会成佛。所以说发心,大乘对烦恼持这个态度。那么大乘里面般若还有个秘密乘,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比如说藏传佛教有这种,其实禅宗里面有没有秘密呢,有。其实经典里面都含着秘密,只是说对这些秘密还没有很清楚地说出,这就叫做秘密,秘密见。要说佛法里面有秘密的话,那无处不是秘密呀,你不明白就是秘密。这个我们具体不说,我们比方说,对于这种最高的境界,比如说禅宗那些大智大慧祖师,那些秘乘成就的成就者,他看问题就不一样。还有一种特殊的修行方法,这种修行方法只能适用于某一部分人,适合于什么人呢,信心非常强、就是根器强的,一样的,同样这么多徒弟跟着这个师父修行,有的弟子,他对师父的信心特别强,那师父就可以方便教他很快成就的法门,他能听,他不会走火入魔,他也不会偏,他很快速上路,那对于其他的人可能不该对他讲这个法,他的心接受不了,所以他叫秘密,秘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大家说的那个密论,说到底就是对他的师父去学,非常恭敬,但是,因为各种根基理解不一样,有些不宣说就称为密,那从密宗的见解来讲的话,或者说密宗吧,很多人认为念几个咒就是密宗,其实不是,一点密宗的味道还没有,不是说念个咒这就叫密宗,也不是说我现在结个手印它一定是密宗,手结定印,手印,嘴巴念个咒语,意里面观想佛菩萨,这就叫密宗吗?不见得,我们说这个密宗的边还没沾着。既然说是密宗,那么显宗中的所有,包括金刚经大乘经,你能不能有比它更殊胜的见解呢?更深微的见解呢?那才叫密宗,对不对?你整个境界都在妄想执着里面,怎么会有密宗呢?这叫真正的密宗。那密宗把烦恼看作什么呢?这就是最高境界,烦恼即菩提,它烦恼越大,妄念越重,它修行的体现解脱的功德越大。为什么会这样?这需要靠见解。需要靠殊胜的法方便的形成。烦恼不一样。你比如说米拉日巴尊者去修行,他师父让他干嘛?背着一块石头,从山脚下爬到山顶,盖房子,是不是?大家看过米拉日巴传吧,建好了又拆掉又让他重来,天天折磨他。那你说师父这样折磨弟子,但是,这个弟子对师父从来没有丧失信心,就在他一心求佛法,去这样折腾自己,在消磨他的意志,在清除他的业障,所以这个法也叫秘密法。那他是不是很烦恼呢?师父天天打他骂他说他,是不是很烦恼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个烦恼是对他最大的加持。这个还没有讲到真正密宗境界,你看心经里面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什么叫不垢不净?那就是好坏根本不会影响,那么它甚至可以把你的烦恼,如果你掌握一个点石成金的点金术的话,那这些烦恼逐个都变成黄金,是不是?所以说佛法一旦领悟,那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不能修行呢?但是,你必须到这个程度,有这个秘密的见解在里面,所以你能这样形成,那它起点不一样,如果他见解不一样,培养的目标不一样,他自然所用的方法就不一样,所以这样大家就看到了很多秘密行,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那刚才讲了小乘大乘,其实小乘大乘种种方法也都是方便,方便到最后要与释迦牟尼佛的密意完全融合,那是真实的教法。所以你要说真的世界上有个密宗,有个像禅宗那样的大乘教,那么肯定这个是什么?是最真实的。如果大家能这样理解的话,那整个佛法是一位的,因为不同根基会有不同教法,而所有的教法所有的根基,万法摄为一法,好,再说到这里,你真懂了这个万法摄一的道理,对不对,那么你真的叫做一句佛号一本经就足够了。慧可大师开悟以后,达摩祖师要离开中土,回去了,(也不知道这老人家回哪里去,听说他走的时候留了个拖鞋在官场里,然后回来还挂着个拖鞋回来,是不?这个祖师他什么好像跟我们搞的都不一样,)然后他要走了,在座的几个亲密弟子坐下来,他问大家,那二祖慧可大师是他的得意弟子,传法衣钵弟子,其他弟子也相应得法,他问,师父要走了,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你对佛法领悟到什么程度了,今天把你的见解说出来,师父看看。结果怎么样?有的人说,师父说你得到我的皮,有的人,师父说你得到我的肉,有的人师父说你得到我的筋,最后唯独慧可大师,达摩祖师印证他说,如是如是你得到我的骨髓,最精髓的你得到了。那么奇怪,你看这二祖慧可大师都做了什么,他问他什么是佛,他从坐位上站起来,恭恭敬敬到师父面前,磕了三个头,他的手臂断了,磕三个头,然后又回去到座位上去,说完了,在他看来,这个佛法最高的东西就是给师父磕三个头。他从开始找达摩祖师,你看在雪地上磕头磕三天,最后表决心还把手臂给砍了,对不对?到最后结论他还是磕头,他这个磕头,给师父磕头,至心归命礼,顶礼,就是他悟到的最高的法,那你说怪了,说怪吗?不怪。那么你跟这个慧可大师讲,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句佛号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对不对?绝对对。一个磕头就是八万四千法,这叫上根之人。好了,即使在佛陀时代的时候,能够一听佛说法马上就开悟证道的人也是稀少的。按经书上说,按律宗讲,真正见到释迦牟尼佛,请问法要,往往一般最低程度要证到初果,即打开法眼。就算正法时代像法时代,像这样上等根基的人,听闻一言一教就能开悟、就能一法摄万法的人,这还是稀有的,更何况到了今天,那就像白天的星星那样稀少,大家现在看天上的星星,谁能告诉我能看见几颗?那么稀少。所以说大家真的都是上根利智之人吗,去行持这样一个法门吗,所以说这是一个颠倒。对烦恼刚才说过,三种境界,所以说如何把这个烦恼转成菩提,这还得看什么?看你心的觉醒程度,看你怎么个深入地修行,这是有讲究的。如果说告诉你,如何把烦恼转为烦恼,那我开始讲法了,你会念阿弥陀佛吗?会念吗?会了啊,那你从早上念到晚上,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你就懂了。可以吗?那你第二天一定会问:“师父,我昨天晚上念阿弥陀佛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轰隆轰隆的。”师父说:“好好念,念久了自然就通了,熟能生巧。”那你第三天又跑来:“师父,不对呀,这个轰隆隆老是干扰我。”怎么办?师父就说你:“哎,一句佛号念到底嘛,念到老,到时就能往生嘛,干嘛这么多话,老实修行!”那你说你怎么办?你碰到这种师父你怎么整?是不是?那你现在懂得一法摄万法的道理吗?你懂不懂那个一句佛号就把八万四千法全包含进去的道理?你懂不懂用一句佛号就把我的昏沉妄想给止息的道理呢?你懂不懂得超越重重境界就达到一心不乱的道理呢?懂不懂?你懂不懂得一句佛号就包含了所有的信愿行?懂不懂?你说你不懂,不懂那你说我这个师父天天这样教你,那我是什么师父啊?是不是?肯定这个师父有问题,不是这个弟子有问题,是师父有问题。好了,最后讲,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不管你趋入什么法门,它最终为什么讲烦恼就是菩提,大家体会一下,刚才说过,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成道,发现一个最根本的道理,什么道理?“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之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说你能去掉妄想执着,他当下就是佛。种种的烦恼,如果你能证得,无分别心,那烦恼体性它本身就是佛。所以说你要想证得这个真理,必须明心见性。是不是?明心见性的一刻,你就会明白烦恼即菩提的真谛。如果没有到这个时候,那就要彻底的修行。从最初用善念来对治恶念,降服自己粗重的妄想,然后用禅定功夫直接观想妄想本身,更细微的来深入,到最后用智慧明觉直接地安住来达到这种止观双运这样一个境界,那就,这时候就说,烦恼是菩提了。

 

问:上师,众生可以说我们可以依照佛号自性净化自身之后去度化众生,是不是反过来可以说是众生在用他们来要我们度化自己呀?就是说像我们把众生作父母一样,去慈悲度化他们,反过来是不是我们也可以说,自己也是父母,把众生比喻成孩子,我们再去反过来度化他们?

 

师:是这样的,因为众生和我们是一样的。你看你在和我说话,你能听到声音吧?我也能听到声音,咱们共用一个佛,其实是一体的,那区别在哪里呢?就是迷和悟嘛,那你度自己和度众生又有什么差别?你能度众生为什么就不能度自己?度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度众生呢?

 

问:但是现在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家人父母儿女不是众生,爱人是众生。

 

师:这不就是我执我爱吗?有我有你有他吗?就是不明白缘起性空的真谛吗?不知道说没有单独的我,没有单独的他吗?牵一发动全身,因为他不明这个,所以说他就没有慈悲心。他就觉得容不得他人。他不懂得自己喜欢不喜欢别人也是喜欢不喜欢,那干嘛非得听你的,那他要听他的,他要听他的,这个世界不就整天到晚战争不停吗?如果没有下面这个自我,融入佛性中,那不是极乐世界吗?这就是佛法的真谛。佛法的真谛,他哪怕是能够一点点悟入,他都能够受用无尽。佛法难闻,那世间法讲了很多,他都在这个“我”上兜,要么有,要么无,他就没有办法实现解脱。

 

问:师父,要是无我了就解脱了吧?

 

师:对。你想想看,这个烦恼不都是这个我执导致的吗?我执如果破了,那烦恼解脱就有希望了。所以大家不要小看小乘法。你现在如果能够打破我执的话,你不是可以证悟初果了吗?那么作为初果的功德来说,最迟天上人间七返,你必将证得阿罗汉断除轮回生死,其实平常讲那么多烦恼还不是这个我执很深的缘故吗?这里面有大学问,如何次第的打破我执,这个“我”会层层包装的,它有一个假“我”,它后面有一个“我”,“我”这里面还包藏“我”,我一个个地剥开剥开,通过修行剥开剥开。一边修心一边发行,心行相应,行解相应,最终将证得无我。这是一条解脱之道。从心上证得,不是外相上求。所以说苦求,要参考善知识,懂得怎么破这个东西,这就是修行的方向。如果这修行增长了自我,它不是正确的方向。跟你修什么法门没关系。

 

问:怎样把心带回家,怎样明心见性?

 

师:心就是家,家就是心,你明白了心就是到家。你不明白这颗心呢它就到处漂泊,它就没家。明心见性你要明白心为什么不明性为什么不见,要反过来想,知道吗?你看我们,心不断地昏沉散乱,坐在那里不停地想,然后不想了又睡在那里,这就使你不能回家。明白吗?你慢慢的七想八想的,没了,一心专注了吗,昏昏沉沉地没了,明明了了了吗?然后当下能够破除最根本的这个无明,完全证得内外的,就到家了。如果不先去除这个粗重的妄想,那你讲这种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你怎么体会?你想,你想要开悟,“什么是佛”,他坐在那里就想了,什么是佛?咦,他头脑就有一个东西对不对?那佛空空,什么都没有,什么叫“什么都没有”,那还不是你头脑想像的?所以你在想完了,想那是佛,那我又是谁?那我跟佛还不是两个人吗?还是远远开不了悟,因为他心一直在散乱昏沉,所以让心没有昏沉,没有散乱,慢慢地进入心地之门,就会证得明心见性,明白吗?这跟你放生放几卡车没关系,你说我今天放一卡车,不够,明天放两卡车,明年再放三卡车,这样就能明心见性吗?这叫修佛。但是如果说,你今天放生,我心发心不够,我明天发心,发大心,那么这菩提心越发越大,就会渐渐趣入无我。所以你看大家还偷懒呢,师父叫他修行他还不修,“师父啊我年老了我椎间盘突出啊,所以今天念佛就少念几次”,这些惰性不去战胜它,它就不可能证得佛果。我执打不过怎么可能明心见性呢?先破除人我执再破除法我执再悟入缘起性空,性空的正见,是吧,这就叫明心见性。心性本是不生不灭,人人具足,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什么叫妄想执着,妄想执着就是因为我执的缘故而产生憎爱分别,然后有了贪嗔痴慢疑,然后种种随行烦恼,在《百法明门》里面讲,层层无尽,所以说你必须从根本上打破它你才会明心见性。那么通俗讲就是这样,只能这么跟你说。但真的没,还真的像刚才这位同修说的那个老王说的那样一声不吭,不吭一声不可言说,那不是那个意思。

 

问:师父,心情平静、观照力也挺好的时候,我就觉得念咒的时候好像妄想还挺多,要不念咒的时候好像还没有妄想,您说这个时候是念咒好呢还是不念咒好呢?

 

师:念咒本身是个妄想。问我用念咒来祛除妄想,就是想用这个妄想来代替其他的妄想,用这个念咒来代替其他的妄想,这个变成一心念咒,但念咒本身还是妄想,所以说你通过念咒把其它的妄想打发走了,最后只剩下念咒这个妄想,知道吗?比如一句佛号就像一个明珠投在浊水中,叫浊水不得不清,是这个意思,以妄治妄,念咒本身是妄想,然后用这个妄想去对治其他的妄想,然后把它统一变成一心,专注,那么好了,这个时候再往下深入就是把这个念咒的妄想再祛除,就会证真。你说我一边念着一边还在想,那是什么意思?这叫你念你的咒他想他的,其实他不可能两个一样的,那是因为你的心缺乏自我觉察,心还很粗,其实一刹那之间人就动了好多念头,但是因为我们平常修行功夫不到,心很粗,总觉得自己没妄想,一直处在妄想和昏沉当中,这里面学问很大的。而且修行修下去如果不遇明师指点的话,他真的不会明白,所以说念咒本身是妄想。那你这些叫浮想意识,感觉没事,他还会在看飘走一种东西,“哎呀,挺好啊,我也不会胡思乱想了”,也清清明明的,“安达市场好像哪一个市场,好像菠菜,一斤三毛钱,我应该跟他计价讨到两毛……”一回头,“哎呀,我刚才想什么去了”,这就叫作浮想意识,很轻微,飘着飘着感觉就没了。你还用其他方法调整,你这时候还用学会调整吗?比如说一呼气,慢慢慢慢地把这个浮想意识去掉,把这种浮想意识再去掉那这个心就更加明亮了,就这样如是自然安住,任何修行如果能够在一下放下,在明明了了心无所着中,如果能这样安住下去,那安住久了,自生妙用。你要真的探讨深下去,那还不能一句就说完,是不是?

 

问:师父,宣化上人在一本书中讲到,凡是会背楞严咒的人,那个魔就不敢出来,但是您说会背楞严咒的人就一定不着魔吗?

 

师:你这跟今天讲的是一回事。啥叫楞严咒?什么叫咒语?咒叫陀罗尼,翻译过来叫总持,一法摄万,你不相信的话你试试看,你就让他念,他真的就……不是这个意思。经书上说的话有密意。比如说我刚才讲极乐世界,它可以通过外内密三层含义来讲,刚才讲的这个磕头,我可以说是最初的看到法师恭敬磕头,到二祖慧可大师,这个磕头就是开悟,对不对?那楞严咒也是这个意思。什么叫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我法号就叫楞严,然后我叫楞严我就楞严了?我就证得楞严三昧了?能这样说吗?不能这样说。什么意思?咒,总持,楞严咒,那要获得楞严三昧的就是到等觉菩萨了吧?对不对?他什么东西都动摇不了他,刚才这里面不是说了吗?如果你念佛能够果得一心不乱,则佛护念不虚。这个懂吗?你果然能够证到,也就是说你念楞严咒的人你真的能持楞严咒那百魔不侵,这话对吗?好好去理解。那非得楞严咒啊?莲池大师,人家说干旱求雨,请大师求雨,莲池大师说,我不懂,我没修过佛,龙王也不认识我,那我就念佛吧。他不小心就绕着干旱的田绕了三圈,(口里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啪啪啪天上下起雨来,他的功德就这么感召人,那你能说他这一句“阿弥陀佛”不是咒语吗?不是祈请龙王降雨咒吗?要这么执着吗?所以我家里要不放《楞严经》就麻烦了,我就没办法开悟了?照你这么讲的话,没楞严咒的都着魔了。今天师父的寺院上早晚课没念楞严咒,完蛋了,今天一整天都是魔。

 

问:不是会念楞严咒的人他就不着魔了吗?

师:对,会楞严咒的人不着魔,不是会背楞严咒那个声音的人不着魔。听懂了吗?会念,会一心不乱的人不着魔,不是说会念佛号的那个人不着魔。你看那个乞丐要饭,念一句阿弥陀佛我给你钱,念一句阿弥陀佛给你十块。(乞丐) “我干吗要念这个?”因为他没善根。再换句话,有的人聪明,“念一句阿弥陀佛就给我一百块,我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结束了,那你说“你归依三宝”,他说“我不去”,那能说念句阿弥陀佛他就得度了吗?这叫什么?这叫直向而求,心外求法,不通教理,不遇善友,自不省察,然后置非而是,你看整天到晚跟人家讲“你说要念楞严啊,楞严咒功德很大。”什么叫楞严咒功德很大?明白吗?不是说宣化上人不对。宣化上人为什么说这个话?他宏扬这个法门,他这样说那很多人起心动念去修,很好,但你别绝对了。那很多念佛法门的人说“念佛好念佛好念佛最好”,当然念佛好念佛最好,难道还能说念佛最不好吗?那他也可以说参禅最好参禅是第一等好啊?这根据什么而说的针对谁而言?因为佛法都要契理契机。啥叫契理?上契佛理,是不是?什么叫契机?契合当机。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缘什么法。佛法有权有实,有的时候是一种权巧的说法,有的时候是一种实相的证悟,是不是?你们刚才不是都出现这个问题吗?不分别不分别,走路连红绿灯都不看,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种人修行讲一下,一个上师跟他讲,这个仪轨特好,修这个仪轨有什么什么功德,他就接好经,好,一本书摆到这里。过几天来了一个法师又拿一个翻翻,哇,这个修法好啊,怎么怎么好,他又结了个法缘,又摆到这里。越结越多,最后这个法师每天早上都要修法,结果他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准备修法了,天哪,这个法本堆了这么厚厚一大叠,“哎哟,请师父开示,我今天早上怎么修行啊?你看这些法都这么好,我不念它就舍了它,舍法罪过好大啊!”这下麻烦了,他不能动不会修行了,他不懂得怎么修行,你说怎么办?这么多法本,该怎么修行,我问你们?楞严咒——驱魔的,大悲咒——放生什么什么都好用,是不是?再来一个阿弥陀佛,一句乾坤,又来个密宗的什么关公护法,什么什么护法,那这下怎么办?法本这么多,你怎么修行?你可能发呆发一个早上,最后还是一个法没修,是不是?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你不懂得把这个法门给压缩,你不懂得把这些法门压缩成没有,变成一个东西给我用。为什么?不遇善知识,不懂得这个一法摄万法的道理,不知道修法的口诀,你就变成这个样子了。你得直向而行,这个表面啊。你根本就不知道那个谁说楞严咒驱魔的。我今天还买了两个咒,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看,这个叫解缚咒和狮吼咒。你看解缚咒,一听这名字就很好,解开束缚,一念动这个咒语,那个着魔解开了,这个咒语加持力很大。是有很大的加持力,真的是有。比如你看到佛像就心生庄严是不是?那佛像是有加持力的,对不对?那楞严咒有没有驱魔作用呢?当然有。威力无比,也可以称为护教神咒。有没有加持力是因缘关系,不是那样执着。任何佛法都很微妙。比如这里有一本专门宏扬佛法的经书叫《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然后一个修法聊天室里就在那播,我说“你别播了吧”,他说播这个法门怎么怎么好。你那个是如来……只能见到佛的……,他这个一看到这个东西就是见到佛的真身了。什么叫作“佛的真身”啊,现在在讲法,对不对?他执着这个。那非得这个吗?佛经上有没有讲末法时代你只念这个,有吗?楞严经,佛告诉阿难,你要传布这个经不要流失;无量寿经,佛告弥勒菩萨,你要守住《无量寿经》不要迷失。对不对?佛陀天天交待,那好了,这下麻烦了,都怪那释迦牟尼佛,你传了那么多经,三藏十二部图书馆都放不下了,你害得我早上怎么做功课啊?你还找佛祖算账啊!佛祖有这样讲经的吗?所以佛陀到最后说,我讲经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我没有讲过一个字。为什么说这句话?就是提醒你,修行佛法要慢慢慢慢地,是悟透佛法,回归到心地去,最后了脱,是不是?那经就是一个方便,你怎么把它当作一个究竟的东西呢?那是方便,不是究竟。我们今天很多修行人不明白方便和究竟,把究竟当方便,把方便当究竟。究竟,无分别执着是究竟吧?他当作方便。哎,过马路他不看红绿灯,警察逮住他说我是念《金刚经》的,他把究竟当方便。你会楞严咒,法师的讲法他也不听,他干扰,这叫方便当究竟,所以这把方便当究竟怎么整得清楚啊?这(杯)里面盛的茶,和这个杯子,它是一回事吗?一个是容器,一个是容物,不是一回事是吧?那谁最宝贵?水最宝贵?有水没杯怎么喝它,没有杯子怎么盛起这水呢?它是地上流的东西。都很宝贵。方便和究竟哪个宝贵?都很宝贵。那阿弥陀佛宝贵还是释迦牟尼佛宝贵?一样?哪里一样?释迦佛在东方,阿弥陀佛在西方啊。所以说不能这样理解。那我这样说可以吗,“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西方的一个化身”,可以吗?那“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在东方的一个化身”,可以吗?我看宁可这样想也比你那个好。你看佛陀多慈悲。我们这个时期派五个大菩萨下来,你看啊,大悲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大慈弥勒菩萨,笑哈哈的,把他的像都摆到商店里去了,方便接应,谁进来都“哈哈哈,好好好,辛苦,不错不错”,弥勒菩萨当来还要继承佛位,把佛法全部统一起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还有大愿地藏王菩萨,这三位菩萨,释迦牟尼佛显现的大慈大悲大智大行大愿,你们大家每天都学习这五位菩萨,行大慈大悲大智大行大愿,那不是大乘菩萨道吗?你还要说“我昨天认识的是观音菩萨,我跟弥勒菩萨没缘”,有这说法吗?“哎哟你是搞弥勒菩萨的我是搞观音菩萨的,我们两个不是一家”,能这样说吗?那还有两尊佛,生死两尊佛,那药师佛啊天天消灾免难,他都是济度我们消灾免难,济度什么?生。那死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往生净土,这两尊佛多慈悲,你看,一个是救济生,一个救济死,这叫生死二尊佛。阿弥陀佛和药师琉璃光如来,那你说这两尊佛跟释迦牟尼佛不一家?那五大菩萨两尊佛不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吗?所以说能够把佛法统一起来,就表示你修学佛法的境界在提升。你的我执越重,你就会分家分得越厉害。随着末法时代互相打架,斗诤坚固,这不对,这叫末法,你要想在末法时代改变这个,你就得消除这个,是不是这个道理?

 

问:师父,我总觉得不看书或不打坐的时候,不昏觉,为什么一打坐有的时候就昏沉呢?自己有时候也知道,迷迷糊糊的,比如持咒,自己迷迷糊糊持咒,过一会儿好像睡着了状态,过一会儿又醒了。

 

师:我们为什么会昏沉?你看我们这颗心,一个是外散,念着好像是清醒着,外面的东西在牵动着我们,对不对?这里跑到那里。然后外面累了它就回来,它就内收,是不是?昏沉,你看,看那个佛像,刚开始还清醒着,但后来有点迷糊,后来就迷糊就睡着了,后来心就收收收,收回来,这就叫做睡着状态,明白吗?这颗心往外走,它慢慢明显,它从无色界的境界变成有色界的境界,然后进入欲界的境界,往内收,它就从欲界的境界收回来,进入有色界的境界再进入无色界的境界。进和出都是一心。生为顺流死为逆流,这样轮回。所以说你感到散乱昏沉时,它是个规律,那如何去除散乱如何去除昏沉,这是个大学问,止观法门。为什么你感到昏昏沉沉中但心开始内收,要想让他不昏沉就让他去外面好了,然后再洗脸,到外面偷懒去?他不就出来了吗?是不是?去除昏沉和散乱,让心进入清明,好好这样修,如果能修这样的话,然后再遇到师父再一点拨,就出去了。

 

问:师父,打坐时遇到境界怎么控制?能控制住吗?

 

师:啥境界?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想究竟打坐开悟,说句真实的话,不能自己盲修瞎练,就像一个不知道路在哪里也没向导的什么也不肯打听他自己晚上忙着赶路,行吗?他可能掉到坑里去呢?随时掉进去,对不对?你们这样自我修行盲修瞎练,就是这个意思。然后等到修差不多又跑过来问“师父,我怎么去除执着?”对不对?师父明天回去了,是不是?刚才不是讲了,连这种最不需要智力的念佛法门,省庵大师都说,都离不开通达教理,是吧?自我觉察,得无散逸,更何况?怎么去,这是一个大学问,心为什么会着这些境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境界?平常你的打坐修行中是依据什么方法,你的师父是谁?金刚经?光碟?还是哪一个仁波切?对不对?一定要有师父啊。像这种修禅的东西,修密的东西,念佛的东西,你要想深入下去,就离不开善友,那时候你的印证在哪里?在哪里你说,开悟没开悟?你说我自己说自己开悟了,上无师传下无师证,你着魔啊,是不是?释迦牟尼佛法是传下来的,以心印心一代代传下来的,法流没有断。为什么要归依三宝?不可能不归依三宝而修行啊。什么三宝?你说你跟一个师父,或者叫上师,至高无上的师父就叫上师,上师就代表三宝,他显现着三宝,他没给你印证你不跟着三宝修,那你修自己的,对不对?你看大乘心地观经里面讲什么叫僧宝,菩萨僧,观音文殊弥勒僧,菩萨僧;声闻僧,正见比丘僧。这叫僧宝,哪怕他是一个戒行不是很精进,但是有正见的,这也是僧宝。真正的僧宝,如果是菩萨的话,那在家也是僧宝。佛教是圣贤设教,不是街上的老阿姨老太太卖茶叶的,明白吗?所以你自己瞎修盲练没师父引导行吗?一路走一路磕磕碰碰掉到沟里去,谁会知道?明白吗?必须依止。要亲近承事供养三宝。亲近善知识来修行。不是说今天末法时代就不要。越是末法时代越要。刚好颠倒过来。有人说,我的师父是阿弥陀佛,我才不要师父呢,末法时代哪个证果了?完了,你这个见下去就完蛋了,释迦牟尼佛要掉眼泪,他经白讲了,那师父传到今天都白传了,明白吗?阿弥陀佛是你老师啊,怪不得每天到晚上老是要跟阿弥陀佛汇报,是不是?妄想未除禅定未生,你知道什么叫阿弥陀佛吗?是不是?你还没明白那一点你还知道阿弥陀佛,是不是?那是一种无缘上根,方便,你看省庵大师说得非常清楚。这个说起来还很多内容,你说这个经,从简单讲吧,一念不生明明了了,往细处讲各种情况不一样,你得先有个正确的知见,所以说为什么要听经闻法,为什么要亲近依止善知识?原因就在这里。你把道理搞通了,理论搞通了,路走对了,哪怕你走得很慢,我觉得都不要紧,关键是别走错路,是不是?今天看了很多都走歪路,走偏道,不管他修什么法门,这法门是他自己修的,知道吗?还有一些引导的也不对,为什么?越引导越狭窄。你看吧,你只要说今天这个修行的人啊,他觉得他这个宗派是最好了,别人都不好,肯定有问题,这么一堆,那里一撮的,分帮别派,这一定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正法。释迦牟尼告诉我们归依三宝,在人间再世为人,五戒十善,对不对?然后亲近依止善知识,四摄六度万行,那法门有高有低有上有下有左有右,他应该是统一的,说到这里就明白了。所以说这个人宁可别急着打坐修行,在他没有搞清楚为什么修行,如何修行之前,真的别忙着修法,这是肯定的,他迟早出问题,你们大家说会不会出问题?不出问题呀?你们都是师父当然不会出问题了,自己可以教导自己,呵呵。这很明显的一个东西嘛,他急什么呢,修行,路得摸对呀,方向得对头啊,今天很多人把早上念几部经哪里念几遍把这个当成修行了,你问他,打坐,珠子拿过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师父我姿势正确吗?你看坐得好不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师父,珠子是这样拨过来还是这样拨过去?我是到大森林里还是小森林里?念快还是念慢?还有刚才说的“我在念时吸口气时怎么念?”……这是不通教理呀,他只是搞个形式在那里。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湛清整理/妙善初校对)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6: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