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事师五十颂介绍和解释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2  浏览数:4250  最后更新:2011/7/29 12:00:00 by 释楞严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11/7/29 12:00: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30)颂曰:

上师行处邻近傍,

语笑歌舞言作唱;

亦勿金刚上师前,

手足揉等无敬行。

在金刚上师的前面,或住处等,没有特别的原因,无论谈笑或唱歌、跳舞、音乐等,都不可以有。上师听到的地方,不得说无意义的话。在上师的前面,不能搓揉手脚。

就是说,你不能在师父面前大声的谈笑、歌唱、跳舞,这种放逸的行为都不允许。时时就在那恭敬,就像站班似的,老是那样站着,恭敬到位,这才行呢。

在上师能听到地方,你不能乱说话,说些没用的话,那都不行。因为宁搅三江水,不动道人心。你不能去打扰师父的心,不能讲无意义的话。在上师面前不能撅手呀,捏那个响,这都不行。过去我还以为这是一种潇洒呢,就不说在哪了,看见有一个师父在老和尚面前,边说话,边掰着手指头,我说这个挺潇洒哈,看来是不正确的。因为你不安稳,另外恭敬心不到位,心里烦躁,这种动作也不好。

《钻石金刚精经》云:“不得上师近耳地,歌舞干语无敬音。”

在师父的耳边歌舞,或是说话,或是有不敬的意思,这都不允许。

(31)颂曰:

常时咕噜坐或起,

各按坐起徐礼敬;

夜水危险路行中,

许准后自作前导。

这里讲,你得时常的恭敬师父。就是师父睡觉了,你也得有恭敬心。不能等师父睡觉了,这就放逸了,就不管你了。师父醒的时候我恭敬,师父不醒的时候我就不恭敬,这不行,就是师父睡觉你也得有恭敬心。

“各按坐起徐礼敬”,看到师父都要徐徐地起来,要礼敬。特别是夜间,过水坑了,危险的路上,本来你走到师父后面,这时候你可以走到师父前面,去探路,领路。

不过咱们确实这些弟子做得还是不错的,这两个小沙弥也值得表扬,都很不错。这方面一看有危险的地方,从来都是这样。像走这个道上,他俩一看道窄,让我走中间,他宁可走泥道,从来没有给师父挤泥道上的,都是让师父走在中间的好道上。以前是木头做的时候,只能一个人走,我走这个板子上,他走这泥道,扶着我。你想想,两个都是小孩,能做到这点,我从心里往外的欢喜,这就对了。

上师站起来的时候,弟子也很恭敬的要站起来。坐在上师前面的时候,坐的姿态及衣服等,不能随便散乱,必须要有规矩,很恭敬的端身正坐。没有特别的事情,平常不能坐在上师的面前。

你坐着千万别坐满了座位,你到哪去坐着,别像现在沙发似的,这个沙发坐着是很难叫人起恭敬的。但是即使有沙发,我们也得加小心,千万不要一下子坐到里边,往那一靠,这样就完了。你只能坐半座,像咱们打坐似的,行香停下休息时坐的姿势,那非常好。另外要侧身,让人家观察自己,你不要去观察人家,那眼睛像贼似的,探照灯,到处看人家那些东西,叫人家没法观察你。应该主动把你眼睛放下,轻轻地低下头,特别你要个(子)高更应该这样,低下头,让人观察你,让人家有所选择。

我以前和大家讲过,行脚走到天津的时候,在大悲院,那里的知客师不留人。我说在院里住。他说:“院里能住么,你去旅店住吧。”我说:“出家人不住旅店。”后来他就不吱声了,又说过院里不能住。我不能说一生气就走吧,这就没礼貌了。因为人家互相有个了解的过程。怎么办呢?我们俩谁也不吱声,都低头在那坐着。并不是想在那赖着不走,没那个意思。我当时那个心理,在墙外面让我住,我都高兴。我只是到这来看看就完事了。并没有想住这个房内的想法,就包括住院里,我都放弃这个想法,没有这个求的意思,只不过是为了正常的挂单程序这么说的。

但是我主动地让人观察,因为无所求,心里更要平静,让人观察你,你不能起慢心呀。我就低个头,和性空两人谁也不吱声。而且非常恭敬,让人观察一会。对方也不吱声,我们也不吱声。观察没有五分钟,他就给方丈打电话,说:“这还有一张床,就让他们俩住下吧,我敢保证他们俩是修行人。”他给下保证了,还说你是修行人。你说这一静默,这恭敬心一到位,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后来他们那里的人还说:“你认识知客师呀?”我哪认识,就是一个恭敬心,就解决这个问题了。所以说,我们应该注意这方面。

晚上或带路等时,有必要的时候,请上师许准之后,方可到前面去。

“有必要的时候,请上师许准之后,方可到前面去”,得问上师,得打个招呼。

今天接着昨天讲,昨天讲到(31)颂,今天讲(32)颂。

(32)颂曰:

阿阇黎前或见处,
有智不应现疲身;
不倚柱及墙壁等,
亦不屈指节作声。

在金刚阿阇黎看到的地方,有智慧的弟子,不应当左右摇身,现出疲劳的形相。也不要把身体倚靠于墙壁或柱间等处,更不要用手屈指作声。
在师父面前显示出非常累,这个不好,实际上有一种不恭敬心。要振作起来,怎么累都不能现出那种疲劳的样子,这确实是一种发心诚与不诚的问题。
过去我在能运师父那学习的时候,一次我上盖县去,就是现在的盖县檀度茅蓬,去联系一些事情。可能是从头午开始,一直跑到下午回来,坐车连走路,那得走十多里地呢,来回走,再加上坐车很疲劳。
等到营口以后,到大水堂(地名),下了车,师父那正盖小房呢。就怎么累,我也不能半道下了车,越过师父门口,就回家去休息,那不行。怎么累,我得去看一看。正好人家干活,知不知道人家干活?知道,肯定有活。怎么累,拖着累的身子,也去干活去。有时候用锹铲那个水泥呀,根本就铲不动,就拿那个腿硬顶着,拿砖拿不动就咬牙挺着,还不能说一个不字。
后来师父也看出来了,师父怎么说的那句话,说是:“你是挺累了。”我说:“我心里不累。”事实上确实是那么回事儿,虽然身体很累,但是心里不累。虽然我手拿不动了,但是就是这种心,确实支撑我不管多累都倒不下去。从那干活以后,都晚上,天黑看不见了,往回走,还得走十来里,七、八里路这样的路程,后来就有些记不住了,是有人拿自行车载我,还是怎么走回去的。
就是说是什么呢?你不管在怎么疲劳的情况下,都要咬牙挺着做。另外在你能躲避的情况,像我这次完全可以躲避这个。到那个地方,我完全可以不下车,直接回去就完事了。下车了,干完活还得走回住处,就这种情况。你不能昧掉你的良心,不能昧掉你的恭敬心,你应该下来,去师父那儿去看一下。明知有活,身体疲劳,也得去干去,应该是这样做,不能昧掉自己的良心做事情。我们作为学佛人,都应该有个真诚的心,那个心非得发到真诚不可。所以说就那样疲劳干活,心里没有累的感觉,手递砖头都拿不动了,但那个心里不累。
所以说“有智不应现疲身”,看到师父的地方,你就怎么累,甚至师父不知道你干活。你要是不现疲劳身,师父可能误解你,可能认为你还没干活。就不管师父怎么认为,都不能表现出疲劳的样子,应该在师父面前永远保持那种清净,永远地叫师父放心,这才行呢,所以说这个也是很重要一关。
我们有时候一累了,师父来了也躺着,我也靠在那块:“不行啊,师父我累了,我动弹不了啦,师父,师父实在是对不起啊。”那不行呀。就爬也得爬起来,还得说:“不累、不累、我行、可以可以、挺好挺好。”你这个心就得这么修,这么来恭敬师父。舍身、舍肉、舍血来恭敬师父,那才行呢。
要用身、口、意,来供养师父,你这一累,这身、口、意没了,是不是?啥也没有了,你光顾你的疲劳去了,打这个妄想去了,这我们就失掉法了。当你见到佛的时候,你能说你累呀,是不是?有时候要是佛真来考验你了,你说:“我累了。”得了,这个因缘就算过去了,是不是?
你看释迦牟尼佛,看到燃灯佛,当时只是一个老和尚在那走的时候,他都掩发铺泥,拿身体去布施,豁出命去。何况你在师父面前,连个身体的疲劳相,你都振作不起来,那还行啊。这个你要达不到,怎么能像释迦牟尼佛做到掩发铺泥呢?就更达不到了。你达不到这种程度,你永远不能开悟,因为不能得佛的授记。释迦牟尼佛因为这样,所以他开悟了,燃灯佛给他授记,他来世当得作佛。
所以说有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会这样做的。咱们这里有很多么,都是不错的。比如说亲昌师就是这样,(作为僧医)不管给谁看病,从来没有不耐烦的时候。给有病的比丘按摩,最后人家说:“不用了,可以了。”亲昌师还说:“再按摩几下。”有时自己也病了,还是带病去帮助人,从来没有计较啊,说我现在身体不好,我不能做的事情,没有这个事情。还有很多,像亲藏师等大部分都是这样,他们都不计较,怎么累不会说一个不字的,这很好,这就是智慧的表现。
“不倚柱及墙壁等”,就是说在阿阇黎面前,你不能靠着柱子说话,说:“我这累了。”和师父谈话后面弄个支撑的东西,那不行。也不能靠着墙壁和师父说话。你都得真正的拿你身、口、意去供养师父,怎么累、疲劳,都应该如法地去做。佛法中有这么一条规定:“不给拄手杖人讲法。”你拄着手杖,拿手杖的人,不给你讲法,除非你有病必须用手杖。所以说,你没有病靠着柱子、靠着墙壁,那是慢心,所以不给你讲法。如果你靠着柱子、墙壁,见到师父,还这样做,那你本身就失掉得法的因缘。所以这个我们应该加小心,为什么我们不得法?就因为我们这些小毛病,就失去了大的机会。
“亦不屈指节作声”,你不能像世间有的人,昨天讲的那个掰手指节“嘎嘎”直响。原先我还不知道,我看人家掰,寻思他这在老和尚面前表示什么意思呢?是会法器呀,潇洒?可能是这个意思,也可能是说我的手指灵活,我可以干吗。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另外也招人反感。你说话就正经说话呗,你多一个动作,本身心里就是一分散乱。甚至你跟人说话的时候,你那个念珠“铛铛”没完地捻,那样的动作都是不恭敬。跟师父说话,拿着念珠像老修行,就“叭叭”那么捻,同样人家心里也不是特别舒服。我是这样看法,你一切动作都应该停止,恭恭敬敬地听,身、口、意要集中,摄住心去听,这样的话,你会得到法益的,这是(32)颂。
(33)颂曰:

若须替师浴身足,

濯足身等奉侍时;

先白顶礼师令知,

完后顶礼自作事。

如果须要替上师洗脚,或洗浴等奉侍上师的时候,先要禀白上师,顶礼三次以后,才去做所需要做的工作。事情做完之后,也同样要顶礼上师三次。如果没有其它的要事,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为什么说要替师父洗脚,洗浴,奉侍上师的时候,要禀白上师,问师父同意不同意?而且要顶礼三次才去做,做完了以后,还要顶礼三次。因为你要知道,师父的脚、身体和佛等同无异呀,你摸一下子,你不知道得增加多大的福慧。你觉得你的手干净,师父的脚,比你手不知道干净多少倍,你必须要虔诚地谢法。另外你万一不加小心,碰了师父是有过失的,还要忏悔,这才行呢。我们以为师父那脚太臭了,那太没有意思了,谁的脚不臭,自己的脚都臭,都不愿意洗,还给你洗呢,有这种想法坏了,有这种想法你永远也得不到法。

比如宣化上人的洗脚水的故事,有一个老居士要求一个孙子,就找上人去了。上人正好在洗脚,说你把水喝了吧。她说什么也不敢喝。上人说你不喝我就喝了,上人自己把自己洗脚水喝了。她说要求孙子,上人说算了吧,本来你喝了水就能得孙子。她后悔了,说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上人说那机会没了。就那一念恭敬心,就满你一切愿望。因为你失去了机会,再想找这机会就没有了。

这也是一样,在我们凡夫的眼里,你只看到表面那点脏东西,你不知道通过这个脏水可以得到无上的法。那个水呀,说老实话,比你喝的那个干净水,不知道要干净多少倍。为什么呢?因为上师他已是见道的人,见道的人,别说那个,就连唾沫都比你喝的那个最甜的水不知道要好上多少万倍,这个大家我想都会服气的。

比如说还有金山活佛,他那洗澡水大家抢着喝,都治病。那你没办法,喝了确实好。吐点口水给人揉揉就好,像济公活佛似的,搓一搓身体的泥,给人吃了,它都治病呢,这不是假的。他是修的智慧现前,所以说什么水都是无价之宝。

所以说,这点得佩服亲成师,他把师父破衣服缝补时撕下来的碎块都保管好了。那个衣服屑,虽然是没有什么作用,但是恭敬师父这个心,非常好。虽然我没有什么修持,但是佛菩萨肯定得加持你,因为你这个心真诚。

所以说呢,侍奉上师的时候,要先禀白师父,顶礼师父,让师父知道。做完事情以后,还要顶礼。因为有可能伤到师父,要忏悔。另外,师父给我们一个机会,来成就我们,要感谢师父。

(34)颂曰:

弟子名称上师时,

不称只名下有礼;

为得恭敬余人前,

上师名前特点称。

弟子不得直接叫上师的名字。需要称呼上师名字的时候,必须在上师的名字前面,加上恭敬或有意义的称呼之后,才可以称上师之名。

比如说:“三恩德金刚上师......”这是为自己或他人的恭敬,称呼上师的名前,必须有恭敬心的加上有意义的话。

这个也很重要,因为时时在口上,一定要注重这个身、口、意,一定要称师父的时候,一定要称上下、或是叫恩师、或是我师父,都是这样的。或是合掌。以前古人都是这样,问你父母是谁呀?那一般的古人都是马上就得合掌(拱手),站起来告诉人家:“我父母是……”不是你恭敬人,是恭敬你父母呢。一说你父母马上就站起来了,你是在随时随地都在恭敬父母。我们有时候做不到这一点,最起码你合上掌,或是身子马上就得坐直了,或是欠欠身,说我的师父叫上什么下什么。人家一看,这个人对师父这样恭敬,最起码师父如何不说,人家说你这个人挺好,跟你交,绝对没错,是不是?因为你在背后也能恭敬人,这样人不是忘恩负义的人,最起码你得这样。何况我们想成无上道,把师父的形象和佛的形象一样恭敬和观想,你肯定得到更大的利益。在世间人都得这样,更何况我们了,是不是?这更应该这样。

(35)颂曰:

先请何作上师令,

说全遵照上师令;

双手合掌心耳一,

乐心忆持咕噜令。

(36)颂曰:

有笑嗽时上师前,

应当则以手遮口;

若有完事白上师,

当无得意软语明。

首先必须要很恭敬的请求上师说:“请问上师,需要弟子做什么事?”上师指导你去做的事,要很乐意地接受上师的指导。上师指导你做事的时候,必须要双手合掌,一心恭敬听受,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上师所交代做的事情。

这方面我们现在做得还不行,有的人还可以。一告诉你去办什么事情,“噢,好,依教奉行。”合掌,或是“阿弥陀佛。”但是我们这个习惯比较少,还不行。比如说,大戒师分配小众什么事情,你应该要合掌。你一合掌,别人马上对你的恭敬心就起来了,你恭敬别人,别人马上就恭敬你。对师父的指导,你更应该这么样去恭敬,得法就在一瞬间。如果你有了恭敬心,师父可能转过身来,马上就骂你一顿,因为什么呢?因为你有了恭敬心,师父才能给你讲法呢。你没有恭敬心,师父不敢给你讲,就你有毛病,师父都不敢说你。有时候你不值得一说,或者一说,你就起烦恼了,没法说你。等一看你恭敬心非常到位了,那时候师父就要骂你了。

你合着掌,挺恭敬的找师父去请示:“师父你看我这是怎么怎么……”师父没回答你这个问题,讲了:“昨天你干吗来了,啊!你怎么不知道你那个事呢?你昨天怎么……?”他想我都恭敬师父了,怎么还骂我那个事呢?没说我问的这个事?你不知道,师父因为看你心情高兴,你又有恭敬心了,就赶紧把你的那个毛病给去掉了,是为了赶紧去掉你那些毛病、污垢,用这种力量一下就能把你拔出来。就像用药似的,用得正是火候,像炒菜似的,该出锅了,就是这样。

所以说,我们要恭敬师父。不过你要加小心,有时候你真心恭敬了,我可能要说你,急眼就可能要骂你,这时候你心里可别起烦恼,你要起烦恼,获得利益就要少,你要不起烦恼,马上利益就得到了。那师父都是要使劲说你,他得费很大力气,而且得故意地严肃起来,得咬着牙去说你去。另外说不好,师父也跟着起嗔恨心,他那个心也得跟着说的话,也得起心动念。你知道师父得付出多少,师父用很大的力量把你那个东西要拿出来,是这样。所以说得到师父指导是无价之宝呀,这个要加小心。

还得“乐心忆持咕噜令”,就是师父说的话,就像接受命令一样,你必须得牢牢记住。而什么叫“乐心”呢?就是依教奉行。一听说话,马上“依教奉行”。你无论当时有多大的脾气,只要念上这句话,脾气马上就没了,这是无价之宝。平时谁说你,你不乐意,有时候起烦恼了,你就念一句“依教奉行”,一定把它念出口,或是你心里一定要念,一遍不行就念两遍。念过以后虽然还稍稍有点别扭,但是就能去做了,把那个烦恼一下就控制住了。如果你念两遍那控制得更好,念三遍那就更好了。

过去不有一个人么,说是去买智慧。后来有人告诉他:“我有个智慧,得需要十两金子。”他说:“行,我就给你十两金子,买个智慧。”给他十两金子以后,这人就告诉他:“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你要退三步。”

后来他走了很长时间,在外好几年,就回家了。回家一看,他妻子在家,还有一个“男”的和他妻子在一个床上睡觉呢。他气得:“我不在家,你干这种事情。”拿起刀就要砍。刚要砍,他突然想起这句话,要退三步。退一步,那火气都不得了,勉强退了一步,心就稍平静一点了。后来又退一步,那个余劲还没消呢。最后退到第三步的时候,他的妻子醒了,一看是他,说:“你拿刀干什么?”他丈夫说:“这个男的是谁?”“那不是你母亲么!”他这才知道,退三步,救了三条命!你想呀,她俩死了,他也活不成了,是不是?退三步就这么大功德,能救别人,能救你的亲人,也能救自己。

这也是这样,依教奉行就是退三步,第一句依教奉行就等于退了一大步,第二句依教奉行又退一步,第三句依教奉行你就退三步。如果能做熟了,你什么脾气,什么难处都能躲过去了,办事情没有不成功的。你别像我似的,我这个人就是点火就着,张口就要你们去做了。你们有时候得学会忍,要学会这个,要尊重上师,上师指导你做事的时候要合掌,一心听受,要乐心,就是依教奉行。

在上师的面前,如有咳嗽,就要用手遮住口。上师交代办的事情,做完了之后,不可以有得意——很了不起的表情,应该很乐心,而且要恭敬软语,回报上师。

就是在上师面前,你千万不要张口就打哈欠、咳嗽呀,这都不行。就实在憋不住了,你得低头拿袖子掩上,还得转过身去,侧一点身去咳嗽。有时候侧身了,一看旁边是师兄,还不能冲着师兄咳嗽,再朝另一边吧,一看这边又是长辈或平辈,又觉得不得劲儿,有时候你一个咳嗽都找不到地方。我就有过这个体会,想咳嗽,一看这边不应该,那边也不应该,最后没办法了,就拿手使劲捂着咳嗽吧。那没办法,找不到地方。就这样才能修你的心,这才有点意思,你什么时候发现任何地方都不是你咳嗽的地方,这就妥了。
    你比如说伸脚的问题,就是在(我住的)这屋,我休息的时候,脚往前一伸,那前面就是藏经楼,不能朝着藏经楼伸脚,佛讲的很清楚,不能朝着佛塔伸脚坐,那脚马上就得缩回来。实在累了,需要伸脚的时候,也得拿个布挡着,虽然穿着袜子,还得拿被把脚包上,还得侧一点方向,能伸伸脚。就是你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这样,这才行呢。有时候也累了,要伸脚,往这边伸也不行,往那边伸也不行,最后没地方伸脚,确实挺别扭,没办法,就得忍着。

“上师交代的事情,做完之后,不可以得意——很了不起的表情”,不能认为:“师父,你交代的事情,我给完成了,我做得挺好。”这就坏了。你认为这是给师父做事情,不是给自己做事情,你这又颠倒了。师父告诉你的事情,是教化你,让你成就,你应该以感恩的心情,很乐意地去做。你没有这种给自己做事的心情,表现这个事做得挺好,挺圆满的。实际上你的意思不是在给自己做,而是在给师父做,是师父在求你,不是师父给你机会,所以你把这个事情弄颠倒了。

另外我们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架不住一个成就。稍做点好处,我们心里有一种自满,表情就很快乐、愉快,走道也不一样了。来到师父面前,不管在师兄弟之间,还是道友之间,就表现得特别愉快,那都是不稳重,不好。不仅应没有慢心,而且还要恭敬、圆融。应该是“看我这个事做完了,你看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我这行不行?”如果你能这样的话,就会更加得法。

虽然自己做的很圆满,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但你认为是百分之百了。师父一看你这还有毛病,有个问题可能还没处理好。虽第一步处理好了,第二步处理好了,第三步处理好了,可能第四步你还没处理好,还有点毛病。按一般道理来讲,你完成了,看你的辛苦,你的心里表现的那种得意,师父可能就不给你讲了。因为你就这么大能力了,再说你别的,你可能就生气了,所以就不讲了。

如果你表现得很乐心,很恭敬又很圆融,那师父可能又要说你几句:“你做得挺好,好是好,但是你还有一个问题,你那个方面做的不对。”你这一下子就能接受过来,因为你是恭敬心和圆融,你的心里是处在一种平衡状态,所以再给点分量,给点法,你也能接受。如果你是一种慢心,你那个心已经在颠倒,师父再给你法,你也接受不了。所以说成就不成就,就在于你是否有恭敬心。有恭敬心,随时你都可以得法。所以说,要这样回报上师,恭敬圆融,这才行呢。

            (37)颂曰:

净心前来欲听法,

上师前坐具威仪;

心身衣等规律正,

合掌前跪应三请。

弟子请求上师传法的时候,在上师的面前,要放弃一切傲慢心,所穿的法衣等衣服,必须穿得很整齐,而且很有规矩很有礼貌的,双手合掌在上师面前,双脚跪下,殷勤地请求三次。

你想求师父讲法的时候,就得这样。为什么说有时候师父不给讲?不是师父不给讲,是你的恭敬心不到位,没法给你讲。确实是这样,有时候说:“师父你看打坐怎么打呀,你给我讲一讲?”一边说还一边晃着身子,还左右看着,手里还摆弄东西。师父怎么给你讲呀,是不是?就算是你态度恭敬了,说:“师父你给我讲一讲?”就这样的话,命令师父给讲一讲。师父没办法,有时候只好说:“你先好好坐,等到时候我再给你讲。”师父只能这么说。因为什么呢?不是不给你讲,是你的恭敬心不到位。所以说要想请法,你必须合掌、跪下三请。

为什么三请呢?第一请,要消除你的慢心;第二请,要消除你自己那个所谓的能听的心,把你能听的心也要消除去;第三请,你就达到无念那种程度。你什么妄想都不要有,那时候才真正堪受讲法。

为什么教你三顶礼呢?第一顶礼你只能去掉慢心;第二顶礼你还有一个听法的心;第三顶礼,把你这些心都去掉了,才有一个堪得听法的心,那就是一种清净心。心里一下空了,就像虚空,有什么都能装下。如果你心里有一念,就即使是高兴的一念,法都装不进去。

比如说你正好做一件好事情,可能给师父洗了一双袜子,心里正高兴呢:“师父你给我讲讲法。”虽然是很恭敬,又顶礼了,但是你那里还有一个念“你应该给我讲,我刚给你洗了袜子。”就有一念也不行。就像一杯水似的,你想得到新的水,必须把原来的那点旧水扔掉,才能变得空,才获得新水,所以请法应该三顶礼。

另外在师父面前听法,坐着要具威仪整齐,把衣服扣都要系得好好的,如果敞个怀呀,或袖子那样挽着,都不行,确实不行。就作为世间人,你去学徒吧,都得恭恭敬敬。到师傅家,还得拿点点心过去吧,师父就给你讲讲,这怎么怎么样,注意这个,这点要注意。咱倒不是说用送礼,但最起码得顶礼吧,这一点你能做到就挺好。大不了你还锻炼身体了,是不是,一举好几得。所以这个应该这样做,一切法都来源于恭敬。

(38)颂曰:

供养上师与时时,

舍离野心骄慢心;

三门当如初适嫁,

摄心低颜甚惭赧。

(39)颂曰:

严身具等生爱乐,

不得现于上师前;

余事一切自思惟,

切勿自作当远离。

供养上师的时候,弟子的身、口、意三门,一切的作法,根本不得有骄慢心,以及恩心等。因为对上师骄慢,在很多经论里面说,这是非常严重的罪业。

特别是在上师面前,要舍离野心。野心就是那种要造反的心,以及一种骄慢的心,必须得舍离。就是说如果有了骄慢,在佛经里讲是非常严重的罪业。因为师父是传你法身的师父。你在世间事情上骄慢,得的罪业要小。在法的面前如果骄慢,你得的罪业要大。

供养上师或者是为上师做事,不能有“恩心”的想法。

说我是为师父做事情,我是帮师父忙,这都不行。

也就是说,弟子供养上师,或为上师做事、办事等,不能想:“我很了不起,我的功德很大,我为上师做这么多的事,有恩于上师。”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也有很严重的罪业。虽然你的话没有说出来,他人不知道你的心里这样想。可是,护法却知道得很清楚。

在上师的面前,一切都要很有规矩的摄心低头,惭愧认羞,不能有洋洋得意的心,也不能张大眼睛瞪着上师。弟子对于上师,必须要很恭敬。自己的身、口、意,所作所为,应该要时时注意。

不能张大眼睛瞪着上师。有的人生气了,拿眼睛狠狠地瞪着师父,反正就差一点瞪眼了,那都不好。

所以说,这里讲“三门当如初适嫁”,就像女人嫁人似的,非常不好意思,那才行呢。

心里特别的惭愧,“惭赧”,就是有惭愧心的意思。

《佛遗教经》云:“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贼劫,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就像恶马一样,如果你不给它戴那个嚼子,就连你牵马的人一起都坠于陷坑去了。

“如被贼劫,苦止一世”,就又像你被那个贼给偷盗走了。因为你那个心,那点恭敬心被这个骄慢心给代替了,就像贼把你家的宝贝给拿走了,换成贼了,所以说,你那个主人不见了。

“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这一世不但受苦,而且你这一世造的业,会生生世世都要受报,所以绝不让这种心随便,一定要控制,我绝不让它放逸。这个念头刚升起来,你得控制它,像牵马似的,得把住那个缰绳,你要把握不住,连你这个人,被一起拽入这个陷坑里去了。

“持之如贼”,就像抓住贼,你不能放他,要放他就完了,这个贼就跑了,就危害天下了。

如果你从之,可能你的这些修行,不久恐怕就不见了,都因为你这个骄慢心而灭掉了,这个应该注意。不可让它放逸太久。

要“见其磨灭”,要磨灭这种妄想,这种不守规矩的思想。“磨灭”就是灭去了。

(40)颂曰:

开光坛城火供等,

说法集子度弟子;

同城金刚上师居,

一切无旨不应作。

在上师的住处或上师在的时候,没有上师的许准,不得做开光,或加持本尊、佛、菩萨身口意的供养,也不得做坛城、灌顶、火供、传法等。

这是密宗要求的,就是说你一切必须听从上师的安排,才能去做。上师没同意之前,这些东西都不要去做。就像师父告诉你看哪本书,你就看哪本书,你不要乱看。像前几天来的那个师父,人家很有礼貌,他说:“师父我问一下,我想看一下《达摩四行观》,我想听《达摩四行观》的磁带,行不行?”我说:“你现在啥也不要看。”后来我一看他还没动,我又说了一下,我说:“现在主要学戒律,先不要看。”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意思,他问要看《达摩四行观》。记住了,《达摩四行观》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要你放下,叫你无念,是不是。这个《达摩四行观》,他问师父,说:“我要听《达摩四行观》。”师父说:“你现在不要看。”你要能听进去,这就是现成的“达摩四行观”。你说,你还看什么,听什么啊?是不是?照着做就完事了,这现成的书就告诉你了。

他一看没让看书,这还不行,我还得求那法去,还站那不动。还要讲讲法,那就继续给他讲:“你看现在,你还是主要先学戒吧!”完了,所以我们有时候就不得法,就是不能依教奉行。你要依教奉行,马上愉快地接受,马上这个法就装下了。你依教奉行,就等于你看了《四行观》。《四行观》就是让你这个心不要分别,告诉你依教奉行就完事了。你能够放下,就是看《达摩四行观》。他以为看了才能得,不知道《达摩四行观》随时随地都能得。这就是我们不能依教奉行,有时候法讲了,也没人听。所以说应该做到“一切无旨不应作”。

(41)颂曰:

开光说法等所得,

净施悉以奉其师;

师纳受后留让财,

随得可用自所需。

给人家开光、加持、传法等所得到的财物,应该全部奉献供养上师。上师也为了增加弟子的功德,收下一部分,其它留下来的财物,弟子可以自用或做功德。

这个很重要的,就是说你去给人开光、加持、传法,不管你到哪儿去,别人供养的东西,回来必须供养师父。我们告诉“一切供养归常住”,就是这个意思。师父应该留下一部分,其它的才可以留着自己使用。

古人都是这样,过去的大孝子,就怎么饿,乞来的食物,第一个得先奔到家里,给父母去吃,父母吃剩了,才能自己吃一点。就这样孝心,还不见得真正算为孝呢。如果这里做得不干净、不清净,一样得遭到天谴。

记得我小时候,母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非常孝顺父母,他就是出外要饭,要着饭了,第一个就给他母亲送回去。这天他要了两个火烧,特别热乎。他就包起来,放到怀里揣着,就赶紧往家奔,要给他母亲送去。走半道他要解手,上厕所的时候,不加小心这个火烧就掉到厕所里了。他赶紧给捞出来,把外皮包着的那个纸还是布的就给扔掉了,火烧那个皮就不干净,他把皮撕下来自己吃了,他饿了,扔了怪可惜的,就把那个脏的外皮吃了,把最好的那个芯就留给他母亲了。

回来就给他母亲吃了。他母亲吃完,当时天空就打雷了,就围着他头转,就要劈他。最后他就琢磨,这雷为什么老劈我呢?后来没办法,他就把母亲背在身上,出去跪在当院,后来“雷”看他能够这样的忏悔,才放过他。虽然他这么样虔诚地供养母亲,因为这个食物已经掉在厕所里了,是不能再供养母亲的,他把皮吃了,以为这样就可以了,那同样是有过失的,还不行,恭敬心还没有到位,雷还要劈你。

你想一想,就这么样的孝,那天还不容他呢!何况我们,差得太远了,是不是?我们作个人来讲,差得就是距离很大很大。所以,这个故事在我的记忆里非常深。

以前说过在五台山碧山寺做饭的事,我为什么说我的一滴鼻涕掉到大锅的水里了,那个大锅你们(受戒时)都看到了,可够大的了。就是热气一熏,掉进了一滴鼻涕,没办法,把那一大锅要开的水,全部打出去倒掉,又刷了一遍锅,那水一点没用,我宁可承担浪费水的过失,但不能用这个不净的水给大众做饭。如果我那回要用那水做饭了,肯定得一辈子都后悔。所以,这个我要感谢我母亲,给讲的这个故事救了我一条命。所以说,我们都应该加小心。以恭敬心,不但一般的恭敬,要恭敬到位,恭敬到底,差一点也不行。“雷劈”这可不是谣人的事情,那雷真劈你呀,我跟你说。

我在本溪茅蓬闭关的时候,有一天打坐,正打坐呢,天阴了,雷就在头顶上轰隆、轰隆……打个没完。我开始寻思:“打雷,周围打去呗。”雷就围着头顶打,我思惟这什么原因?我做错事情了?还是以前哪个事没忏悔掉?后来我心里就发了个愿:“如果我做的事对不起佛法,特别出家以后,我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如法,确实是应该受到处罚的话,不要客气,你就劈死就完事了。”等我这么一想,那个雷一点点渐渐走了,没了。因为这一念忏悔,真诚地忏悔,把这个业消了。你想想,那雷多厉害呀!真在你头顶上响起没完。刚开始还以为没什么呢?这雷在你跟前,可能是自然现象。但这一忏悔,雷一点点就离开了。那非常快,忏悔以后一会就没了。但不是说雷一下子就没了,渐渐地提高就没了,雷声就远去了,就这么厉害。

下面看时间再讲一讲,讲到哪就算到哪,好不好?这个挺好的,要讲不好对不起大家。

(42)颂曰:

师子金兄不为徒,

自徒说法受礼拜;

接受承事礼敬等,

应止金刚上师前。

弟子不能收上师的弟子为自己的徒弟,也不能在上师的面前,为自己的弟子传法,或指导弟子。

如果有自己的弟子,在上师的面前,替你穿衣服、供养、礼拜等工作,应该要立刻阻止弟子。不可以在上师的上师面前,礼拜供养自己的上师。

这个也很重要,这是个礼节。你不能收师父的弟子当你的徒弟,这俗间叫“割靴子”。究竟“割靴子”是什么意思?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我遇到过这种事情。

原先有一个人,要认我的师父(依止师)为师父,刚开始时是这样。在我来到师父那以后,他就不认师父了,要认我为师父。师父说:“你可不能收呀,这叫‘割靴子’,你可别犯这种过失。这种糊涂人呀,你可别干这个事。”后来我才明白这个事情,就没收。这个都得加小心,要师父不告诉,我也不知道,以为认师父就好,也不知道这犯了多大的过失。

“也不能在上师面前为自己的弟子传法,或指导弟子”,一切要由师父来指导,你不能在师父跟前比比划划的,这不好,这是容易犯的过失。

“如果有自己的弟子,在上师的面前,替你穿衣服、供养、礼拜等工作,应该要立刻阻止弟子。不可以在上师的上师面前,礼拜供养自己的上师”,这不是在师父面前显示你有能力么,是不是?这不好,我们的一切供养,都要供养师父,你不能在这里分得供养。要全心,一切的供养都归于上师,都要归你师父。不能你在这分了,给上师一半,给自己还留点供养,那都不合适。另外那也有慢心。

(43)颂曰:

若物供养上师时,

或有上师所施时;

二手奉献后顶受,

有智弟子大礼师。

供养上师的时候,或上师所让给你的物品等,有智慧的弟子,应该用双手奉献或接受,然后礼拜上师。

《合经经》云:“师所让物,礼拜来收。”

这个就是我们平时的礼节了,不管你递什么东西都要双手。特别是咱们汉族在这方面差一些,那个朝鲜族的人,供养东西,大部分都是用双手。我们就不行。我们现在都是“拿去吧”,连瞅都不瞅。送的时候就像要扔似的,差一点没扔过去。有的还甚至说“师兄你把那个东西递给我。”“给你——”那么老远就扔过去了,有时候接不着,扔在地下或是砸在身上,这真不如自己过去取了。所以说,叫人起烦恼,没有礼节。应该双手奉献或接受,你送过去时要双手送过去,有时候一只手拿着东西递过去,另一只手也应该比划一下子,这样也是代表双手的意思。可得加小心,就是在平时,就是对平辈的人也应该这样,养成那么个习惯就好了。

六、助他人改过恶劣之行为

(44)颂曰:

自专常忆持不忘,

专修正行当全力;

金刚兄弟非律时,

爱语相教指导他。

弟子应该要时时专心观想上师,白天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头顶中,夜间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心中,随时随地不能忘记上师。

一切皈依上师的戒律,要全力时时注意遵守,如佛经上说:“如救头然,慎勿放逸。”也就是说,弟子注意守护戒律,好像火在头上燃烧,要马上处理──熄灭。

如果有金刚兄弟,对上师不恭敬,过了无间戒(破戒的意思),造了严重罪业的时候,应该要发起慈悲心,爱护他,并且要好好的用各种经论道理指导他,帮助他改过自新,让他回到正路。

这个很重要的,师兄弟之间,谁有了过错,不是放纵他,应该用正语正见来帮助他,不是看热闹,让他掉下去。就像人家要往坑里掉,明知道他往坑里掉,你不能不拉他,一定要拉,而不是纵容他。比如被打香板了:“哎呀,你确实是委屈了,你看他对你这么不好,他打你香板,等明天你打他香板的时候,你使劲打他一下子。”这不行。应该劝他:“千万别起嗔恨心,打你一下香板,你捡便宜了,说不定你能开悟了,开悟你还得感谢人家,是不是。人家打你香板,哪是打你,那是帮助你。”几句话一说,他乐呵呵的,就得这样的,可不能去纵容他犯过失。如果谁起嗔恨心了,我们一起去帮他、劝他、说他,不能瞅着看热闹,要让他改过自新,让他回到正路,尽到我们的责任。



七、何时有何种特殊许准

(45)颂曰:

若自病缘无能力,

顶礼站等上师戒;

上师所教敕无作,

有德心子无其咎。

倘若以恶劣的行为,来破上师戒,这种人永久没有许准的机会。可是,如果在弟子生病很严重的时候,没有办法替上师作事,或站礼等礼拜无法做到的时候,无罪。因为这个弟子真有善心要做,只是他的身体无能为力,所以无作无罪。

“真有善心要做,只是他的身体无能为力,所以无作无罪”,如果你有能力,要是不做,那就是有罪了。

《钻石金刚精经》云:“病和缺少肢,无能子无罪。”

就是说你没有这个能力是无罪的。

八、简单总结

(46)颂曰:

此处多说无意义,

当令一切师欢喜;

离诸上师烦恼事,

一切当勤而行之。

(47)颂曰:

金刚如来亲此说,

成就跟随阿阇黎;

此明全物一切事,

圆满欢喜咕噜师。

有关恭敬上师的事,上面说过很多,再多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简单的把它归纳起来说,主要的是,当金刚弟子的人,对于自己的上师,必须要恭敬,一切要给上师欢喜。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尽力地恭敬供养上师,不可以给上师生烦恼事,不要做上师不喜欢的事。

因为此世的成就,和永久的成就,都是跟随金刚上师而得,这是金刚佛亲口所说的。所以弟子想要得到快速的成就,应当要尽力供养上师,使上师欢喜,这样就能得到成就。换句话说,如果弟子不恭敬上师或毁谤上师,就不能得到成就了。

这个很重要,因为佛讲了“以戒为师”。反过来,师就是戒,你不恭敬师就是没有戒,这都是一个道理。所以说,末法时期要“以戒为师”。有的认为我只认识戒,我不用认识师,其实你还是不认识戒,师本身就是戒。

有智慧真正想学金刚大乘无上密法,追求无上成就的金刚弟子,应该尽一切力量,把自己的身口意供养,使无上金刚上师欢喜。

《钻石金刚精经》云:“一切尽力法,欢喜金刚持;欢喜金刚师,欢喜一切佛。”

你只要是叫金刚上师欢喜,就是叫一切佛欢喜,要尽力去做。因为我们主要的毛病就是恭敬心不到位。没有别的,我们不得法,就是恭敬心不到位。开悟并不难,一个苦行要到位,另外恭敬心要到位。像持戒也都是一样,恭敬心要到位。

过去我在本溪甬子峪(本溪茅蓬所在地),在还没闭关之前,在山下一个小房住的时候。本溪孟居士、还有那个戴眼镜的姚居士,我在炕上坐着,他们就拿纸去糊炕、糊墙。当时我的那个心简直就不得了,当时我就作那种思惟:“你们就这一念恭敬心,到位就开悟。”我思惟他们真了不得,那种恭敬,真虔诚,恭敬到一定程度了,那种心马上就像一把利剑,就破除无明和黑暗,马上就见到如来藏性,就这么厉害。所以说开悟并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为什么现在变得难,就是我们的恭敬心不到位。这也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毛病,很多的修行我们确实都努力了,毛病就差在恭敬心上。

本法第三──圆满

(48)颂曰:

弟子清净有信心,

皈依稀有三宝后;

能后随师咕噜法,

传子日夜为常诵。

(49)颂曰:

及授金刚密咒等,

令作弟子正法盆;

堕落根本十四戒,

应当观背诵持严。

有清净菩提心,信仰金刚密集,能遵守一切戒律为学法的根本,而皈依上师、三宝的弟子,在未受圆满灌顶以前,必须要昼夜六时修学上师法,并且要背诵“上师五十”法颂。

“能遵守一切戒律为学法的根本,”到哪都是一样,学密、学显都是以戒律为学法的根本。

“必须要昼夜六时修学上师法,”就是十二时辰都要修学,要背《上师五十法颂》。因为没有这个,我们就是犯了过失根本也不知道,所以说这都是很不好的,应该常常背诵。在没圆满灌顶之前,在没有正式接受法之前,你必须得先学这个。不然那法根本就灌不进去。就刚才讲的,(就像)这个瓶子里有了污垢,或者有了不干净的东西,不把它倒出去,你不能纳受新的水。你必须把它倒空了,法才能进来,就是这样。

又像这个杯,如果不恭敬师父,对师父没有恭敬心、信心,就像这个杯有个洞似的,你一边装水一边漏水,一点都不客气,不会达到你预想的装满那种程度,你永远也装不满。它这有漏洞,你装吧,你这边修行,那边就漏出去了。所以说干修行,没有证道,没有实证。

有的人说,“我天天打坐,我什么也看不见?”就是因为你在这有漏洞,所以一边装一边漏出去了。如果你把这漏洞堵住了,再打坐,一点点升起,升到一定程度就要起变化了,所以说这才叫实证,叫证。你有漏洞,它什么时候能起变化,量达不到一定程度,不会产生质变的。就像天平似的,你没给天平这边足够的份量,超过原先的那个业力,它那边起不来呀,必须得超过业力。这也是一样,你想实证,必须得把漏洞堵住。什么是漏洞?就是去掉我们不应该有的那种慢心、不恭敬心等等。对上师不恭敬,就是最大的一个漏洞。

说“我对师父的恭敬可以差一点,等到见佛的时候我一定要恭敬。”你错了,那个恭敬心都是平时培养的,你对师父都不能恭敬,见了佛也同样不能恭敬,想恭敬也恭敬不起来,因为你心里没有那个恭敬心。只有恭敬师父以后,才能真正的恭敬佛,见到佛的时候,你的恭敬心就起来了。

同时你更不知道恭敬师父就是恭敬佛,那师父和佛等同无二。因为佛就喜欢人恭敬师父,只要你恭敬师父,佛说你就是恭敬我。另外你更不知道,一切师父和众生皆是未来的佛。为什么是未来的佛呢?因为你恭敬心不到位,所以只是未来的佛。如果你恭敬心到位,一切师父和众生当下就是佛。

一切上师法学成、了解以后,才能进学密乘的主要部分,成熟圆满灌顶等根本宝——四密宗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然后,才能够听受学习有相无相等静学。到了这个时候,自己所喜欢学的,才可以学。
“一切上师法学成、了解以后,才能进学密乘的主要部分”,就是一步一步做,最后达到圆满。你把这个上师法都要学成,了解以后,你才能够真正去修行,修行才没有障碍。不然你心里都是慢心、骄心,等到一修禅定还没等怎么地呢,你就起魔障了。不修的时候,觉得对师父还能恭敬一点,说话还能和气一点。这一修,脾气大了,眼睛也瞪起来了,那火也大了,那说话,吐出那音都不一样了:“什么,一边去,别捣乱,我现在正难受呢。”全这个口气,那火全上来了。他平时脾气还没这么大,这是为什么呢?是这边一修定,他纳受不了,互相争夺得非常厉害,弄不好就成魔道了,就成了修罗心,弄不好就入魔了,所以说障道非常重。
所以说学法之前要先学戒,修禅定之前都要先学戒,学了戒你自己能控制住。要把这些心都调伏了,你再学这些法,自然就不起魔障。我为什么反复强调大家修学之前一定要先学戒,就是这个目的。因为境界来的时候,就师父也管不了你,都是一瞬间就要处理这些问题,那师父在那么老远,还不能跟师父说。你就跟自己说都来不及,那时候靠谁?就得靠你自己。什么是你自己?就是平时那个清净心,那个恭敬心。如果没有这个基础,那时候什么都来不及。所以说你们一定要先抓住戒,这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必须遵守圆满灌顶时所受的一切戒律。如果没有遵守圆满戒律,就没有办法学生起和圆满次第,如果学的话,最少堕金刚地狱。
就是戒律你不光是受一部分,必须遵守圆满戒律。而且遵守灌顶的时候所受一切戒律。比如你受戒的时候所应承的,这个戒能持否?说能持。你不能嘴应以后,就不持了,应了你就得持。不然的话,一定要下金刚地狱的。因为你犯了妄语,在佛前你都敢打妄语,那还了得。你在受戒的时候欺骗佛,你求的啥戒,是不是?你受了戒就得遵守,不用合计了,要无条件的遵守,永远去遵守。
所以说一定要注意,而且还要圆满的遵守戒律,不能说我持百分之八十的戒,余下百分之二十的戒我可以不持了,那不行。你要知道,只要有不持的地方,你这个法就不会生起来的,我以前给你们讲得很明白。就像一个圆圈,缺三分之一不能称之为圆,缺百分之五十那就更不成圆了,那是个“弓”字形。缺一点它也没圆上,何况缺那么多呢。戒律是个圆满的戒,只有圆满了你才会清净,法界就是这样。
我们的心差一点它也不清净,它也不会圆满,而且它也不会显现的。你只有真正圆满了,当时就显现,就这么不可思议。你就差头发丝那么细也不行,就差那一念也不行。就像念佛似的,就剩十念,你得经过七天七夜的坚持,才能成就呢。你就剩最后一念,也得等到七天七夜,除非这一念克服掉,才能够成就,就是有这一念,都不能成就。那一念就是比头发丝不知道细到多少倍,就这么厉害呀。
所以说我们持戒,何况戒还大部分是在粗相之中,你哪能说有持和不持,差那么大块,那不是说头发丝,那差一半多呢!甚至连个圆形还没有呢。要不持戒你连啥也不是,连佛法的边还没靠着呢。所以说,不能说持几条戒就算持戒了,必须要圆满,一定要圆满,都要做好。
所以凡是金刚弟子,一定要了解一切金刚密乘的戒律,而且必须很仔细的弄明白,会使弟子堕落的密宗根本十四大戒的内容,一切戒律要尽力的遵守,永远不破根断、根本堕戒。
你看看密宗戒律强调得多厉害,最后告诉结果还是在这。就是说是一定要了解一切金刚密乘的戒律,而且还要仔细地弄明白,要尽心尽力地遵守,永远不破你的根本堕戒,就是说大戒绝对不能破。
密宗根本十四大戒就是:
一、对于上师身口意不恭敬。
二、对显密律仪不遵守。
三、对金刚兄弟起怨诤。
四、忘失慈悲心嫉有情乐。
(有嫉妒心。)
五、畏难不度退失菩提心。
(有困难了,就不再度众生。)
六、毁谤显密经典非佛说。
(诽谤显教、密教的经典,说不是佛说的,这都不行。)
七、灌信不具授密法。
(不该给讲法的时候讲法了。)
八、损苦自蕴不如佛。
九、偏废空有不学空心。
(偏一点,不是空就是偏有,不学空心,执着在事相里,就是想象为是。)
十、与谤佛破法恼害众生者为朋。
(就是与坏的人为朋友。)
十一、自矜胜法忘失密意。
(骄慢了,不知道摄心。)
十二、不说真密法障破善根。
(就是说讲法尽给人讲假的,该讲大乘不给你讲,尽讲世间法,告诉不可以出家,你去结婚吧,出家人尽讲这些事就坏了。或者告诉你可以做生意去,你挣钱呀,尽讲这些事。明明知道他有这一条路,是他生活所需要的。但是我们出家人就得讲什么呢?讲你出家人应该讲的话,教人如何修行。人家谁不知道挣钱,谁不知道生活,用你来讲,人家来求的是法。)
十三、法器及密法材料不完成。
十四、毁谤妇人慧自性。
这根本十四戒,如果没有严格的遵守,就会使学密宗的人,堕落金刚地狱。所以这十四戒,是学密宗的根本大戒,凡是修学密宗的人,应该要日夜观背,严格受持。
如果有人,没有受过圆满的灌顶,而修学密乘大法,或受过圆满灌顶之后,不知密宗根断、根堕十四大戒等戒律的内容,或虽知道但没有遵守戒律,这种学法,是学邪法。
学邪法的人,也有自称“金刚大阿阇黎”,或自称是学密宗的好学人。这种人他表面虽然像在修持密法,其实已经离开金刚密乘万里之远了。学邪传邪,无惭无愧,贡高我慢,还敢自称“金刚大阿阇黎”,而欺骗有心向佛的善人,大量同堕金刚地狱。啊哟!你这个人,着魔为何如此重哉!
如果懂得自爱,想学真法的人,或想要得到成就,正正当当想学金刚无上密乘的人,请寻找正确的金刚上师,来作成熟圆满灌顶。如果能够遵守密乘一切戒律,或闻思修金刚密乘,如此正确修学,此生或极短时间内,就能到金刚持地。

(50)颂曰:

依教随顺上师行学子,
一切得成无缺上师法;
我作所集无边善德缘,
愿与众生万速胜利成。
上面所说的本法,句句都是按照经典所说而写成的,绝不是自作主张随便写的。真心求学无上密乘的人,应当要信受奉行。
能够依教奉行,随顺上师修行学法的弟子,不可以“用书为师”或“从书求学”密法。真正为求成就的人,必须正当地拜师学法,并且还要有无缺的《上师五十法》,日夜常受持,才能够得到正确的一切成就。
这里讲到修学密法,你不能够自作主张,或是以书为师,或是以书求学,你必须得依从师父来求法,要正正当当地拜师父,由师父来指导你,这个也很重要。
特别是受戒,为什么我们受戒得需要清净的师父来给授呢?佛法都是以师来相传,师师相传,僧僧相传,都得靠人传。特别是金刚密法,也就是这个意思,不是说你在哪都能得到的,必须得靠人传。另外,有师不拜,而以为自己看书就为明白了,不用师父,本身就是慢师。就算是你想从书上得,也必须千里之内没有师父才可以,有师父你必须去学。因为师父在那你不去学,本身就不是学法,是不是?
就像敬法似的,四十里地以内有讲法的,你听说讲法,不管是谁讲,如果讲的正确,你必须得去听。你不去听都是属于慢法慢师,这都是不允许的。所以说这个师非常重要,佛法不管从哪条讲,都没离开师。佛在世时,佛是我们的依怙,是我们的师父。佛走了以后,我们要以僧为师,要以戒为师。所以佛法总的来讲,是让我们尊师重道,因为有了师,我们才可以成就。
如果你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就是师父,不用别人,自己就能成就。你这种态度哪是学法,是个大慢心,大我慢。你不是想学法,连点学的意思都没有,因为你觉得自己已经行了,连点谦虚心都没有。就是在世间,你想学什么东西还得问一问呢,还得恭敬别人,还得有个师父呢,何况学佛法,更是这样。
另外,比如唐朝永嘉大师说自己开悟了,六祖的一个弟子告诉永嘉大师,我师父惠能大师讲:“开悟的人不经过印证,那是外道。”就是说你自己开悟了,也得经过师父这一关,你不能自己去认为开悟了,否则就堕入外道里去。必须由师父印证,这个师父就代表了佛,所以我们承认有佛,我们才会真正的圆满成就。因为你连根本都不承认,你成了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是不是?就像没父母一样,你说你能成就么?你说你是什么人?所以说你不能成就,连起码的法法相传都不懂。你更不知道什么是自性。你自以为是,自己想象就为法了,你说你能成就么?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必须要明确。所以我们要常常地颂《上师五十法》,才能够正确的一切成就。
我依一切经论所集成的本法──《上师五十法颂》,以及所有一切功德,均回向给一切众生,但愿一切众生尽速地能够得到金刚持的胜利成就。
这是作者最后的话,这个解释就完了,他这个后面几句话,后记,我再给大家念一下。

上师五十法颂略释(竟)

上师五十法颂略释译后记

大密根经海里来,有学有智尊人得;
清洁力论宝库严,成就如意增宝满。
百门能开妙法器,为救无明饿子们;
想到合成慧智土,必靠正确金刚师。
无师无能无法成,无师无望无法成;
应当为师命财身,一切供养三喜师。
莲足顶拜上师法,弟子时时心中持;
此论一切所有德,回向众生遇正师。
不破一切上师戒,真学金刚密乘法;
成就生起圆满地,快速能到金刚土。
《上师五十法颂》是班智达跋维谛瓦大阿阇黎所著,印度大住持人贝玛嘎拉瓦尔嘛尊者,和西藏大真翻译大师──比丘仁权让钵译成藏文。
本论(本法的讲解部分),是班智达婆拉遮达(曰*阿)大师,根据班智达嘎雅达喇大师和班智达拿洛达巴(拿洛巴)大师的指导讲论,简略集成此论。其内容、字句、意义,均经各方大师仔细校对,正确无谬。故译此论,愿与学者共勉!
吉祥圆满!
所以说这个解释不是我解释的,从这知道是这些密宗的大师解释的,解释的很好,我只是参插了一点自己的体会,只是给大家读诵。如果有了过失,那属于我的,不是属于人家的。大家今天能够听了以后,种下一个善根,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讲,也可能有机会重新讲。
这几本书,今天我也没看,看也看不进去,也没查书,有些字也念得不太准确。但是通过这个讲,我们大家都能够升起了尊师重道心。另外在修行道路上,我们又逐渐圆满起来,不让它在这方面有所缺陷,这个很重要。我们的恭敬心要时时的培养,从哪培养?从上师那培养、从佛那培养、从法那培养。最后一直培养到什么程度呢?对所有的众生你都能恭敬起来,包括一个小虫子你都看成像师父一样。这是对有情而言。最后你的恭敬心,不光是对有情,甚至是对无情,都应该像师父一样对待。最后这才能圆满,有情、无情同圆成佛道,那才是我们的圆满,好,今天就到这。

执事:至诚顶礼和尚三拜。
礼佛一拜。
大众:依教奉行。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系列”编辑小组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8/7 5: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