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事师五十颂介绍和解释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2  浏览数:4020  最后更新:2011/7/29 12:00:00 by 释楞严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11/7/29 11:59: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上师五十法颂”讲记(妙祥法师讲述) 时间:二○○一年八月初九——八月十三晚间

地点:海城大悲寺文殊殿

听众:全体僧众

执事:闻磬声,至诚顶礼三拜!

礼佛一拜。

前言

今天有特殊的因缘,有一本是密宗的书叫《上师五十法颂略释》,是丹吉仁波切解释的这个法。这本书可能有人已经给我拿过来半年多了,这个主要讲怎么样恭敬上师、恭敬师父。他看完以后,觉得应该给大众讲。那时候我就给忽视了,我有点想法,一个是尊师重道应该讲,另外我怕再造成误会,这都是讲的让恭敬师父,怕有一点误会。所以就没讲,也造成了损失。

特别是有三个僧人私自离开寺院,这和在尊师重道这方面没有讲,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他们不懂得尊师重道,犯了一个重罪,这也和我有责任。今天应该把这法讲一下。因为修行佛法这是很重要的一关。一切的佛法都要由恭敬中得,没有恭敬心,什么也得不到。但是究竟我说得对不对,关键要看看人家密宗对这个怎么解释。

我们都知道,密宗对上师的恭敬是非常完全和彻底,包括自己的身口意全部供养师父。身口意,不光是这个身体的供养。身,一切的生命包括骨和血肉,一切都要供养师父;口,一切的语言都要随顺师父;意,包括自己的起心动念,都是诚心诚意的供养。如此身口意的供养才会达到“三密”,只有“三密”才能真正的说是身口意的供养。这个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我们都知道密宗在供养上师、供养师父这方面,在修行中排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究竟怎么重要、怎么个说法,它涉及到我们学的很多的威仪门。所以说,我们有时候的做法叫人耻笑,就包括世间的一些规矩,有时候我们都达不到。比如说进门,和师父进一个门的时候,应该提前就给师父开门,开门以后要撤退半步,而且要把师父送进屋,轻轻把门关上,就是这样。在世间来讲,都是这样的。

所以说,我们有时候因为很多的地方不懂,而失去了威仪。有时候心想的是一回事,做的时候却不如法了。我们的习惯性要不改的话,我们很少有威仪。虽然表现在外面的是一种习惯,虽然你认为是无心,只是一种习惯。但是你不知道,那种习惯来源于你的心,是无始劫来心被污染造成今天的习惯,这个你没明白。虽然不是你现在的起心动念,但是你无始劫的业力已经养成那种习性。它是因果所感,感出了这种习性。我们认为我也没想,这是习惯动作。习惯动作那都是因果所造成的,所以说得改。我们把这个习性改了,就等于是在去掉无始劫的习性,无始劫的业力,通过它来修我们的心,这是很重要的一环。所以这个还要听人家怎么讲的吧,别听我讲,我一讲就多了。

上师五十法颂略释(序)

(本文系由藏文原序译出)

印度大班智达跋维谛瓦大师所作的“上师五十”法颂,不但是学金刚密乘的根本,而且对学显教各宗来说,也同样的重要。

大概写一下标题。作者是印度大班智达跋维谛瓦大师,所作的《上师五十法颂》,他这里讲,这不但是学金刚密乘的根本。什么是金刚密呢?金刚密乘,金刚乘,最密的乘,那就是佛乘,就是金刚。“金刚”就是不坏的意思,能破一切烦恼,不被烦恼所缠缚,叫金刚。“密乘”,最秘密的,因为我们不能见的,而且又是本有的,是秘密藏起来的,所以叫密;又是你本有的,不生不灭的,这个叫密;是你糊涂,你不知道,所以叫密。这个无上乘,金刚密乘的根本,对学显教各宗来说,也是同样的重要。显教也就是说不是属于密宗了,比如说禅、净、律、教。除了密宗,尊师重道对学各种的人显教是同样重要的。实际上我看,有时候甚至比学密的人还重要,因为人家学密的,懂得尊重上师,我们不学密,这方面我们就学得差。

本颂的论——注解,是班智达婆拉遮达(曰*阿)尊者所辑注的。译者与大福藏智慧剑(广定)法师,花了很多时间,经过很仔细的考证,才把藏文一句一句的法颂以及注解,翻译成中华汉文。

“奉事上师法五十颂,是真正学金刚密乘,为众生而想得到正确成就的学者,所有一切学法所不能缺少的“先法”(道德必须学的要法)。根据密乘很多根本经论里所说,上师是这么的重要!所以,希望本法颂以及注解(略释)译成中文之后,能有助于真正想学正确密法的人。

“先法”,就是先学的法,首先必须要学的法叫先法。这是它的序。

过去有一少部分的人,对于上师法等以及学法最重要的根本预备法,一点也不了解。有的人并不是不了解,而是他没有把学金刚密乘法,所必要的根本预备法放在心中。

我们学法有时候就忽视这一点,特别是现在的学法派,他认为学法在于自己,这是对的。但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在于自己,你的师父就是你自己,就是你的金刚密。这他不知道,以为师父是师父,那是我的拐棍,用完了我就扔了就完事。他光想着这一方面,没想到那些方面,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

这种学法或者作法的人,使他自己和别人都漂流在苦海中。修学金刚密乘的人,也许因此而种了堕落金刚地狱的大因。

就是说由于他不把这个法放在心上,对这个法不了解,最后堕落到金刚地狱,很难翻身。而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叫大因。

本法颂的最大功能是,帮助“不断集堆的人”,(就是不再往前进,停止不前的人)返回正路,而且使他能够以正心、正慈、正悲的修学而得成就。

希望真学无上金刚密乘,为众生而想得到大成就的学子们,应该先学本法——《上师五十法颂》。真正明了本法,是修学密宗最重要的第一步。

公元一九八三年藏历四月三十日

西藏大神通转世佛爷(丹吉)仁波切序于台北

《上师五十法颂》从这里可以看出对我们非常的重要,所以说应该学。因为一切的法皆从恭敬中得,没有恭敬心不会得到法的。这个序就讲完了,本来应该把原法颂念一下,就不念了,直接就念它的解释。我再把他的感应事迹大概给大家说一下,他这个事迹挺好的。

上师五十法颂略释──真开成就宝门

印度婆拉遮达(曰*阿)大师辑

丹吉仁波切口译

大福藏智慧剑记

有智慧的“勇敢子”(修学佛教密宗的金刚乘弟子),必须多做救度苦海轮回中的众生。救度众生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是波罗蜜乘(指一般显教)。

第二是金刚密乘(指佛教密宗)。

金刚乘比波罗蜜乘更为殊胜,所以要想即身得到快速成就的人,应当要学大密金刚乘。

如果真的想要得到成就,必须要学正确的金刚密乘。而想学金刚密乘(密宗),必须要有正确的真传承“咕噜”(正确的真上师)来指导,这叫做“真全咕噜”。

皈依正确的上师后,最重要的修学法门是《上师五十法》。遵守行持《上师五十法》,才能得到成就。

略释上师五十法,总(分二科):

第一、共学 

第二、本法

总第一、共学(分四):

一、认识作者。

二、为何而作?

三、为谁而作?

四、何时说学?

就是六种成就,说法必须得具备六种成就,有时成就、人成就、法成就各方面,还有听众成就等等。必须具备这六种成就才能讲法,没有这个不能讲法,所以说它具备这六种成就。虽然它共学分了四部分,实际上应该是六种成就。

一、认识作者。

本法的作者,是印度最有名的跋维谛瓦大阿阇黎。

第一个咱们看看认识作者。

“阿阇黎”分五种阿阇黎,有出家阿阇黎、有教授阿阇黎、有授戒阿阇黎,有授经阿阇黎、有依止阿阇黎。这里说的是大阿阇黎。

他出生于“坚德拉”大王族中,后来在拿莲达寺出家,皈依咕噜若达利和嘛尼巴哈(曰*阿)大师,而成为大班智达。可是他没有得到受国王礼拜的最高巴智拉(就是国师的地位),所以他离开拿莲达寺,去参访各地名刹,和各大班智达辩论佛法。

后来,跋维谛瓦到了东方的孟嘎拉地方。离此不远之处,有一个小岛。岛上有坚德拉果墨尊者制造的度母像,叫做岛度母。跋维谛瓦就坐船去供养度母。

当跋维谛瓦大师的船,到达海中的时候,遇到了住地岛上的人。住地岛,另有一名叫做“西瓦森墓”。住在这个地方的人,是一种怪人。他们看见跋维谛瓦的时候,感觉到很奇怪,就抓住跋维谛瓦,把他带回住地岛上去。班智达跋维谛瓦就在这个岛上坐禅过日子。可是,这个岛上没有佛法,跋维谛瓦的心里很难过。他想回印度去度众生,但是他怎么想也想不出逃离此岛的办法来。于是,跋维谛瓦就日夜祈祷,祈求救度佛母来帮助他离开此岛。

有一天,度母在跋维谛瓦的梦中指导说:“你想去哪一个地方,你的头就朝那个方向睡觉。”

跋维谛瓦就按照度母的指示去睡觉,醒来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躺在印度海边的地上了,跋维谛瓦就到拿莲达寺去。到了拿莲达寺,发现以前长辈的班智达,都已经圆寂(逝世)了。他以前所认识的很多小沙弥,都变成大班智达了。跋维谛瓦看到这个情形,叹气说:“啊!我救度众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他对抓他到“住地岛”去的那些怪人很生气,怨恨这些怪人害他失去度众生的机会。于是,跋维谛瓦就用上乐轮金刚的“地震咒轮”法,来消灭全“住地岛”的怪人,把住地岛沉没海中。

就是说他认为度众生的时间已经给浪费掉了,失去发菩提心的机会,就用咒把这个岛全部沉到大海中。

后来有一天,度母在他的梦中对他说:“啊!你生为大乘佛法的弟子,如果不救度众生,也不应该杀这么多的众生。现在你破了慈心众生的戒,犯了放弃慈心众生的罪,你必须全力来忏悔消业。”

就是你这种做法已经犯戒了。看来他也许真的把这个岛给沉没到海里了,这里没有详细地讲,但是从书上看好像是这个意思。

班智达跋维谛瓦,受到度母的指示之后,感到很后悔。他决心要到中国的五台山,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面前做忏悔和消业行持。

跋维谛瓦正准备要去朝礼五台山的时候,他又梦见度母对他说:“就算你到了五台山,也消不了你的罪业。你就为初学金刚乘(初学密宗)的人,作《上师五十法》,以及根堕的许多根本经论,来指导未来的众生,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快速的成就吧!”

于是,班智达跋维谛瓦为了使勇敢子放弃对上师的不尊敬心,转为恭敬上师,遂造《上师五十法颂》。为不破五性戒而作根堕法……以及许多经典解论等。这位阿阇黎,大家称他为“跋维谛瓦”,中文意译为“三尊”。因为他成就大手印,本尊上乐轮金刚;消外障碍,本尊度母;消内障碍,本尊不动金刚。所以人们就尊称他为“三尊阿阇黎”。

“三尊”,可能是三密成就的意思。“三尊阿阇黎”,就是能够见到了本尊。这是他的一个来历。

二、为何而作?

三尊阿阇黎依照本尊的指导,而作《上师五十法颂》,以及根堕法等经解论疏。

三、为谁而作?

咕噜金刚上师,是全密法和成就的根本。能放弃不敬,心存恭敬,欢喜上师是一切成就的大门。如果缺少金刚阿阇黎戒,就缺少自己能得金刚成就的重要部分。所以三尊阿阇黎为了这一代,以及未来的弟子们,能够得到真正的成就,明白上师的戒律,而作此《上师五十法颂》。上师戒,在很多经典里面都有详细的说明,为了方便明白,把它总主集起来,做成简要的《上师五十法颂》。

这是讲为谁而做,主要是为了末法的弟子们。

四、何时说学?

在筹备灌顶法之前,或者传法之前,应该必须指导弟子修学。

这个很重要,为什么呢?显宗这方面也有,因为多年的修行,和师父在一起,进行恭敬,最后才能传你法。甚至一句话,都是经过你的恭敬心以后才传。要是没有恭敬心,传你也等于废纸一张,实际上你还造业。因为师父告诉你的话你不去做,本身违反师教,这本身就已经犯戒,已经在堕落。 

为什么师父有些话不敢讲?就在这方面。讲吧,你还说,“师父我想听法。”你想听的都是现成的。最好师父告诉你哪个法,听了以后马上得神通,这个行,想听这个。但这个得自己练,自己修才行。除了这个,师父告诉的修行方法,他不学。师父说“你掏厕所了么?”“哎呀,掏什么厕所呀!”“那有口痰打扫了!”得了,真有痰,他拿脚踹巴踹巴就完事了。

所以说,我们失去了很多修行佛法的秘密。秘密在哪?就是依教奉行呀!你能够全心的,身口意的供养师父,去依教奉行。那个就是成就,一切的成就都来源于恭敬心。

总第二、本法(分三):

本法第一——准备

本法第二——本主法

本法第三——圆满

本法第一——准备(又分二)

一、礼拜

二、愿造

一、礼拜(复分二):

一、翻译此法之名。

二、本礼拜。

密宗它这个讲法比较特别,特别讲究讲法的程序。一个问题分了三种,第一种正文分了三种,复又分了二。

一、翻译此法之名。

此法于印度佛在世时,即享有十名闻中之最高名闻。梵文称为“咕噜班查西嘎”,把它译成中文的意思,咕噜译为上师,班查译为五,西嘎译为十,总合起来称为“上师五十”。也就是说:五十颂的奉事上师法。

二、本礼拜(又分二)

一、敬礼如来金刚心

在西藏翻译此法时,印度的住持大班智达贝玛瓦尔嘛,和西藏的学权翻译大师──比丘仁权让钵,为了翻译此法圆满,先请求上师三宝加持,故云“敬礼如来金刚心”。

二、本法颂

(1)颂曰:

能得吉祥金刚心地因,

次第顶礼上师莲座下;

“能得”,就是能够得到成就的生起、圆满两种次第的功德。此种功德包括有无缺的智慧力,一切无乱、不动、无散的金刚,无二三世本意的勇敢心。

这个密宗的讲法有时候和咱们解释的不一样,他们主要是一种形象地讲,也挺有点意思。如果你明白了,就知道那是讲你的心。你不完全明白,就被这个相转了。“怎么回事?这么秘密。”但确实很好。

《黑金刚经》云:“学日(吉祥)无二智慧。”又云:“说无分金刚,三世勇心一。”

《金刚珠经》云:“说无分金刚,五智上本意。”

“无二智慧”,就是根本智慧,最主要的智慧。

“五智”,就是五种智慧,这个书上没找着。在佛教词典里,有各种的智慧。你像“般若”有的分三种般若,有的分五种般若。在佛教的大词典里有解释,咱也没有书,没法看去。如果觉得有意思,大家再慢慢地找资料看看。

(编者注:根据《佛学大辞典》,五智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又云:“全有有形亦无形,此是金刚全了明。”

这直接就讲到大法这块了,你要是真有点明白,这个就差不多了,有点意思。

《大众灌顶经》云:“无分即说是金刚,此是如来大上乐;勇心无二三世一,无上不变说应当。”

我看这块,就一点点讲。“此是如来大上乐”,最乐的事情。佛最乐的事情就是我们众生都成佛,和佛是一个心,心佛无二,那就是佛最高的乐了。就是你的勇猛的心,没有第二个念头。

“勇心无二”,就是你的勇猛心,没有第二个心,就那一个心。所以说三世化成一,就那一念,过去、未来。

什么叫三世?谁能解释一下?你解释解释。

一沙弥答:“过去、现在、未来。”

行,答的挺好。所以说要知道过去、未来、现在,这称为三世。还有一种是三十年为一世,还有那么个说法。我们应该明白,三世勇心一。

《金刚顶经》云:“何谓勇心金刚?菩提无上智是。”

这个就讲了“勇心金刚”就是无上智,就是菩提。菩提本身就是无上智,智就是菩提,它俩是无二无别,只不过反复地强调它一下。

如果能明了金刚有智来自金刚,就是勇心金刚。勇心金刚的地,也就是一切无学的第十三地。

什么是“无学”谁能回答一下?

一比丘答:“我在菩萨戒本解释上曾经看过,说证到无漏了才是无学。”

答的挺好,就是说像念书似的,有学和无学。这个无学不是说什么也没有了,而是一切都学成就了,没有什么再学的了。你基本毕业了,大学本科毕业不用再往前学了,圆满了,达到无学。不是世间的无学,说“这个人啥也不是!”不是那个意思。

能够学成达到金刚勇心的地,是大乐修行的根本。然而它最初修学的法门,就是皈依上师。

《戒来经》云:“离师无法,离法无成。”

就是说什么呢?《戒来经》讲:你离开师父就没有法,离法你就不会成就的。

所以至高无上上师的最下身脚底莲花座下,是应该受弟子以三门“身口意”大礼顶跪的。

就是接受弟子们身口意的供养是可以的,因为没有上师就没有法,离法你就不能成就。

二、愿造

颂曰:

拜师无数根本清经内,

重点少集说此应礼听。

修学正确的法门,才能够得到遍知一切的金刚勇心成就。因此尊者就为真正想学而寻找正路的弟子们,说此正确的修行方法。本法的作者,他拜师无数,学识极为广博。他按照佛陀所说的很多经中的根本经内,将最重要的部分,把它集成简短的句子,摘要的写下来,很清楚的作成《上师五十法》。因为凡是修学金刚密乘的人,都要学智无智不分的修学。所以必须要很有礼貌的听受这殊胜的法要。

这个“智”分多种智。有自然智,无师等智,都得要经过这个修学,你想要达到这个智慧,都得要修学。

(编者注:自然智:《大日经疏》卷五云:“自然智者,是如来自觉自证之智。昔所未闻未知之法,现前无所挂碍,故以为名。”又卷六云:“若法依师智得,从于众因缘而生,即是戏论生灭之相,非法性佛自然之慧。若是自然之慧,则非修学可得,亦不可授人。”

无师智:《法华经》譬喻品曰:“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嘉祥疏卷六云:“无师智者,前之三智并不从师得,故云无师智。”

《大日经疏》卷一云:“如是自证之境,说者无言,观者无见。不同手中庵摩罗果可转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语授人者,释迦菩萨蒙定光之授决之时,即可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无师自觉方名佛耶?”)



本法第二──本主法(分八)

一、必须要供养与恭敬上师 

二、受法前如何供养

三、供养者与受供养之分别 

四、皈依上师之最低限度

五、随时现观当不当放作  

六、助他人改过恶劣之行为

七、何时有何种特殊许准

八、简单总结



一、必须要供养与恭敬上师

    (2)颂曰:

所有十方世界中,

佛及菩萨三时时;

礼拜金刚阿阇黎,

灌顶大上金刚师。

东方等所有的十方世界里面,一切诸佛菩萨,每天的早、中、晚三时中,时时都在供养礼拜各金刚阿阇黎等,无上金刚乘的无染根本有大灌顶的三恩金刚上师。十方诸佛菩萨时时都在礼拜供养金刚上师,何况我们呢?我们是个凡夫后人,更应该要礼拜供养我们的金刚上师。

听着了没有,这可吓人了,给你们讲的啊!一切诸佛菩萨每天早、中、晚三时中,时时都在供养礼拜各金刚阿阇黎等,十方诸佛菩萨都在时时礼拜金刚上师,更何况是我们。

这就是我们是否明白的问题,你不要被这一条吓唬住,这个讲的是法。因为佛菩萨没离开我们,佛时时地恭敬一切真正修学的人。他时时供养你,来帮助你,佛菩萨就是这么无相。所以说金刚上师,他时时能见到佛,所以能称为金刚上师,能度众生。他如果不见佛怎么度众生?所以说佛时时的供养他,这个书上没有说错,并不是一种颠倒,是在讲一种法。

这里就是说我们不能时时见佛。我们这样的凡夫,还能不去供养我们的金刚上师么?我们根本都一点也做不到呀!我们什么时候能时时见佛呀!是不是?我们不行。所以说金刚上师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你当师父得摄伏众生,摄住徒弟,能调伏他的心。用什么来调伏?不是说你这个人品,也不是说你这个人的长相,也不是你的嘴会说不会说,要靠你的那个心。什么是你的心?就是佛菩萨。你有这个心,才能摄住你的弟子,能加持他,他每天都在你的法益之中。当他起烦恼的时候,你能降伏他;当他起嗔恨心的时候,你能替他化解;当他生病的时候,你能替他转危为安。

这些都是很秘密,上师他绝对不会告诉你的,不会讲给你听。因为把这些讲给你听,你就又着相了。所以说那个上师了不得,你根本就不知道在师父面前,你得到的是什么东西。你只不过稀里糊涂,光认得是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师父。或是光认识一个朋友,觉得咱俩挺好。究竟好在哪?你也不知道。你光知道你虔诚地供养,师父给你讲一点法。你不知道师父天天给你讲法,时时在讲法,时时在供养你,你哪知道啊!所以我们有时候作为弟子来讲,就是一个糊涂。你不知道师父天天在供养你,而且每时每刻地供养。在你危难的时候,在你度不了关的时候,都在供养你。

谁来供养?只不过是佛通过上师来供养你。所以我们呐,有时候不能报师恩就在这,因为你不知道师父所付出的东西,永远不了解。等你们当师父的时候,你们成就的时候,你们才知道:“哎呀!欠师父的太多了!多的没法比。就是把须弥山捣碎了,把整个虚空粉碎了来供养师父,也不如千万分之一!”你也供养不了,你没有那个能力去供养,因为恩情深的不能再深了。父母只给了你肉身,师父成就你的法身,让你永远成就,永远解脱。这个恩情你报不了呀!所以说这个大得没法比没法说。当然了,这个上师是金刚上师,不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你们别错会意思了!

《密集金刚根本经》第十七品云:“姓子!如果简单说,十方世界中,所有佛及菩萨,日中三时都去各界礼拜供养金刚阿阇黎,后去行各佛土,出音金刚字……。”

“日中三时”,这个时间的性质不一样,日中三时,有的四个小时为一时,印度四个小时为一时。日中三时,只有八个小时才够二十四小时。日中三时,就是每一天中,三时都要去各界礼拜供养阿阇黎。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三时中的一时理解成八个小时,才够二十四小时,这样才能时时都在供养阿阇黎。三时是个吉祥数字,我们现在一年是分四季,春夏秋冬。在印度不是,印度没有秋天,分春、夏、冬三时。我们分四季,它分三季。这里可能也是吉祥数字,称为三时,应该是二十四小时。

十方诸佛,无上金刚乘的无染根本大灌顶,善恩金刚上师十方诸佛菩萨时时都在礼拜供养金刚上师。人家是见性的人啊,所以说人家常常见佛,常常礼拜供养金刚上师。这是一点小秘密,给你们讲出来了,你们要记住。何况我们呢,我们都是凡夫后人,更应该礼拜供养金刚上师。

梵语“阿阇黎”的阿阇两字,中文译为教,黎译为长,其意义就是“最高的上师”。在阿阇黎的上面,一定要加上“金刚”二字,才算圆满的称呼。

《金刚帐经》云:“谁是金刚阿阇黎,一切诸佛礼拜他,我及众生慈父母。”

《光明灯宝王经》云:“拔嘎瓦谛金刚手,住乌肉眼山,向学金刚乘的弟子们说:一切金刚乘学子们!拔嘎瓦谛明行足,涅槃过后之时,无法得见。金刚阿阇黎——金刚上师,是此地明行足。”上面这部《光明灯宝王经》说:“金刚上师是世尊的代表。”所以我们应该要恭敬、礼拜、供养上师。

“明行足”就是佛,佛才叫明行足。

“金刚上师是世尊的代表”,也就是说金刚上师是代表佛。我们礼拜金刚上师就是礼拜佛。那你上哪去找佛呢?上回我和大家讲了中国佛教有一个典故,杜顺和尚的徒弟要拜五台山。师父说:“这里就是文殊,你到哪里去朝五台呀?”就是你不要朝五台,这里就是文殊。但是他不听师父话,说:“不行,我要去五台山,我得去找文殊菩萨消业忏悔。”去了以后,遇到一个老人对他说:“你怎么到这来了?”他说:“朝文殊。”老人说:“你师父就是文殊呀!”

你尊敬你的金刚上师,就是文殊菩萨。哪是文殊菩萨?你那个恭敬心,你那个虔诚心就是文殊菩萨,就是大智慧。你往哪去找呀?你乱找。你恭敬你的金刚上师,他是现成的世尊的代表,就是文殊的化身,就完事了,所以说人对这不明白。而书上解释说,他师父就是文殊,杜顺和尚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这是从这个典故上来讲的。

要从法的意义来讲,他的师父就是谁呢?你的恭敬心就是。我们不要把他弄拧了。我这么解释不一定对,和书上的故事有点区别。你们看书要长点眼睛,这个很重要。所以说要不明白,你就没法看这本书。特别学显的,看密有时候就看糊涂了,就产生了另一种追求,这本书反而就把你害了。所以说把密法讲透了,你就以为不用去修了,认为已经得了,这就把你害了。要是不讲透了,你又去追求这本书字面的意思,又把你害了。

所以说密宗不太好修,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着相,不是从这个相跑那个相,就是从那个相跑这个相。没有办法,有时候就得多说几句,从显宗这个角度多说几句。

二、受法前如何供养(又分二)

1、普通

2、特别

一、普通

(3)颂曰:

最胜意乐三时时,

合掌持花曼达拉;

供养世尊咕噜师,

顶礼恭敬接足礼。

“最胜”,就是最高兴的意思。

“时时”,就是时时供养的意思。三就是吉祥数字。就是二十四小时不停地供养,没有什么不供养的,所以这才能称为时时。学佛你得记住,供养师父没有一时一刻的停息,永远的供养,从这劫供养到那劫,劫劫一直供养下去,那才行呢。没有这个心,你都不能达到真供养。

“合掌持花曼达拉”,要合掌呀,要供养花。“曼达拉”,这个还不太明白这个曼达拉是什么意思。

“供养世尊咕噜师,顶礼恭敬接足礼”,要礼拜。

(编者注:“曼达”为藏密的供器之一。曼达为“坛城”的意思。即将各种供品形象化,铸成器物,置于盘上,结成坛城。见《佛教器物简述》。)

指导我们修学金刚密乘的上师,他发心为一切众生,传承无上密法,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快速地成就佛乘,所以我们对于上师,应该要虔诚地恭敬信仰。在上师的脚底下,日中三时,要恭敬顶礼上师,并且用各种喜爱的宝物供养,以及上供堆花曼达拉。双手供养无上宝上师。

“堆花曼达拉”,这可能是密宗的一种礼节或一种仪式。

“宝上师”,就是用最好的语言来称赞自己的上师,最宝的上师。没有比他师父再好的了。

如果能够这样恭敬供养上师,很快地能得到一切成就。

《三思经》云:“信仰布达,信仰法,信仰僧伽,信仰母,信仰上师,信仰父,信仰大路,信仰船,信仰一切如意宝。”

今天讲到这个供养上师,就用我们的身、口、意。第一步要虔诚,要顶礼,在上师的脚下顶礼。你不能在上师的头顶(的位置)顶礼,那不行,这都得要注意。昨天师父在那坐着,你在上面的山坡上就顶礼,那不行。你得顶礼师父足,不是顶礼师父头,虽然你虔诚,但是还不行。礼节不到位不行,因为心必须得低下。这些仪式都是无上的法宝,我们容易忽视了,所以我们不能成就,这是根本的原因。为什么不能感通十方如来的加持?就是我们对师父不恭敬,或是虽然恭敬了,但没到位。我们就犯了极大的过失,这是我们最吃亏的一个地方。如果能这样恭敬供养上师,就很快地得到一切的成就。

好,今天就先讲到这,明天接着讲。

昨天讲到受法前如何供养,有一个普通,一个特别。昨天讲到普通供养,是怎么供养上师。今天讲第二个就是特别供养。

二、特别

(4)颂曰:

在家或者初学释,

法经佛像前供养;

学密弟子真心礼,

有时则息诸疑谤。

“在家”,在家的人或者在家居士。

“初学”,刚出家的释子。

“法经佛像前供养”,就是说应该在法经佛像前方供养上师,这个很重要。你看咱们早晚课诵本里面就只有三皈依,他那里还有顶礼金刚上师。先顶礼金刚上师,书上都特别强调这一点,咱们现在不搞这个。

“学密弟子真心礼,有时则息诸疑谤”,“学密”,就是密宗的那个学密,也包括我们的学密。什么是密?我们要的是如来藏,那就是我们真正的密,谁学都是指那个密说的。实际上显密是一回事,只是说法不一样,都要真心礼,把上师的像放在佛前面真心礼。

“有时则息诸疑谤”,“息”,是息灭的意思,息灭怀疑和诽谤。

在家学佛的居士,或者初出家受戒的释子——法师,有时候,为了一般没有智慧的人,可以另设方便,挡住他们毁谤佛法。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在佛经、法本或佛像等前面礼拜供养,内心真心志诚的顶礼上师,这是为了息灭无智人对上师、佛法的怀疑和毁谤。

《时轮金刚大论》云:“供养顶礼之时,为挡无智人毁谤,必要时,可在佛经等供前礼拜,放弃洗足等下事,其它应力供上师。”

其它的供养,在下颂说明。

“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在佛经、法本或佛像等前面礼拜供养”,这和我们看到的早晚课诵本里面是一样的。

“洗足”,就是给法师洗脚。供养顶礼之时,为挡无智人毁谤,这些事情先不用做了。

“应力”,就是尽心尽力的意思。你有多大的能力就尽多大的能力去供养上师,这个要求应该是这样的。

(5)颂曰:

供坐站礼有意事,

供养等事作一切;

金刚弟子力事全,

能放大礼无上师。

除了放弃上面所说“特许”的几件(洗足等)下事之外,凡是金刚弟子,都应该尽力的供坐、站礼等事来承事上师。上师交代要办的事,必须尽各人的力量去做,并且要尽力的供养,和供养曼达拉等。这是修学密宗的金刚弟子,每天应该必须做的要事。

“意事”,有意义的事。

“曼达拉”,就是坛场的意思。密宗有那个坛场,就是佛像前那种作法的坛场。

这是修学密宗的金刚弟子,每天应该必须做的要事。这就告诉我们,供坐、站礼、供养等一系列有意义的事情,都应该做。就除了那几件事情不能做,其余要全力的做。

“能放大礼无上师”,“放”,是指放弃的意思。你能够全心全力的放弃所有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去礼拜上师,这叫大礼。就是我们虔诚地供养,把所有的身、口、意全去供养上师,这就是真正的礼拜上师。礼拜的事情必须要全心全力,至于上师接受不接受,那是另一回事了。但是你必须全心全力地供养,不能说留三分之一归我,三分之一归上师,三分之一作储蓄。那个不行,要全心全力,要全部的投入去供养,身、口、意全去供养。但是你说自己生活怎么办呀,当你全心全力供养的时候,上师可能就替你安排这些事情了。因为你的心到位了,全心供养了,才有新的方便现前。是保证你的生活,还是保证你的储蓄,那时候再研究。你在供养的时候不要打算盘,我要留多少,我再拿多少供养。这个心表面算计得挺好,实际还有缺陷,还是保留你那一部分。

密宗有那么一条,都是秋收以后,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扛到寺院去了。交到寺院以后,自己要饭就回来了。但是他要饭这一道,别人又全心全力供养他,又给他东西。所以他获得的东西也许比原先的还多呢。这完全靠佛力的感应,靠心诚的感应。所以说学密的人必须这样。

有人给我讲过那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学密宗的徒弟去供养师父,他家有只羊还是什么东西,挺丑挺不好看的,他寻思这只别拿了。他师父有神通知道了,说:“你不行,没全力供养。”他说:“我所有东西都拿来了。”师父说:“你还有只羊呢。”他以为那只羊丑就不拿了,那也不行。就是说你的心不到位不行,必须全心全力去供养,要求得这么严。因为你是舍命往里进,这是让你舍去我。所以说我们学法,有时候就是不能像他们那么做,就吃亏了。如果要全部放下了,我们就不吃亏。比如说,大家出家修行能够舍去钱,我们得到的不光是供养,而且名和利都具足。我们身心得到清净,大家赞叹,小偷不惦记你,那多好呀。获得更大的法益,这就是全心全力的好处。

能放弃你自己的一切为“大礼”。礼无上师,这是修学密宗的金刚弟子,每天应该必须做的要事。

三、供养者与受供养之分别(又分二)

1、为何要分别

2、如何分法



一、为何要分别?

(6)颂曰:

金刚师及其弟子,

同样会得越法罪;

所以一勇阿阇黎,

弟子当互审其器。

勇敢而有智慧的传法上师,和想学密宗的受法弟子,在金刚乘法尚未传、受以前,首先必须互相审察清楚。如果没有互相审察根器,传法的上师和受法的弟子,同样的会犯金刚大罪。

这就是选师选弟子了。弟子没选择好的师父,走错路了,这不允许,这也会犯罪。师父选择的徒弟不是那种根器,不能承受佛法,这也不行。

真心想修学密宗的弟子,在没有皈依上师以前,必须要调查清楚,那位上师有没有资格当上师?他有没有真传承?是否符合金刚乘法里面所说的一切条件呢?他如果是自封“金刚大阿阇黎”的假上师,弟子跟他学这种假密法,不但无法得到成就,师徒同犯金刚大罪业。

“真传承”,就是他究竟从哪来,他是不是有见地的人,还是自己编的。

传法的上师,在未传法以前,也必须对弟子审察清楚,看看这位弟子有没有当弟子的根器?是否符合金刚乘法里面所说做弟子的一切条件呢?如果上师疏忽不审察弟子的根器,而随意收徒传法,弟子又不分辨是不是真上师,糊涂的皈依受法。这样传密法的恶锅上师,和不遵守密宗戒的弟子,同样破坏密宗大戒。师徒都会得到金刚越法大罪业。

《金刚珠经》云:“宝贝仔细磨判断,金子仔细烧判断;所以要收金刚子,仔细判断十二年。”

就是宝贝你应该仔细的磨,要看一看。金子要仔细烧,以此判断真伪。宝贝得磨出来,金子得烧出来。真金不怕火炼,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要收金刚子,仔细判断十二年”,要收一个徒弟得判断十二年,考察这么长时间才收一个徒弟,得考察十二年,看来够严的了。

《金刚珠经》又云:“动物宝王狮子乳,土锅无法耐放它;所以大心根本经,不传不清恶锅人。”

就是说这个法乳,不是哪都随便放的,随便吃的。必须要传那些清净的弟子,不传不清净的恶锅人。这种人不能传,千万不能传,传了一个是谤法,另外佛法这么随便乱传就灭掉了。

二、如何分法 (复分三)

1、该放弃的邪师

2、该具足的条件

3、当弟子的资格



一、        该放弃的邪师

(7)颂曰:

真慈放弃黑心怒,

无戒傲心贪心心,

多散心乱此族等,

有智弟子以慧拣。

有智慧的弟子,应该放弃没有慈心救度众生的人,更应该要放弃没有真传承、黑心忿怒的人,以及无有智慧指导弟子、贡高我慢、傲心等心散乱的人。因为他既然没有传承,又没有密法的作法,更没有学过法,为了名闻利养,贪心无厌足,乱传假法,不符合金刚乘法所说的上师资格,这种人不应该依止为师。当弟子的人,应该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拣择上师。

“有智慧的弟子,应该放弃没有慈心救度众生的人。” “没有慈心救度众生”,就是说这个师父没有什么慈悲心,他就想自了,这种人不能作为你的师父。这一点看来显密都是一样的,佛法都是一样的。没有慈悲心的人,你跟他学啥?不能跟他学。没有救度众生心的那种人,你早晚会被他卖掉的。

“更应该要放弃没有真传承、黑心忿怒的人”,“真传承”,什么叫真传承?他不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法去做,那就是没有真传承。我们的传承来源于哪?就是来源于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讲的法他不去做,释迦牟尼佛讲的戒律他不去办,哪来的传承,是不是?

“黑心忿怒”,心黑,爱发脾气的人,心狠手辣,就这样的人。杀生他不在乎,说什么吃肉可以成佛呀,这都属于黑心的人。而且动不动就想给人家弄一个咒,把人咒死呀,再不就弄个法让人家穷呀,怎么想法骗人家,反正就不让别人好,就让自己好,就是这种人。

“以及无有智慧指导弟子”,“无有智慧”,没有智慧指导,自己好坏都分不清。什么是正确的?他不知道。尽讲一些没有用的,一些世间的东西。

“贡高我慢”,以为自己成就了,大妄语。而且说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往生,什么时候见过佛,什么时候已经成就了。贡高我慢,傲心,特别骄傲。

“心散乱的人”,眼睛根本都定不住,一会瞅瞅这,一会瞅瞅那,看什么都好,看什么都想要,看什么都稀奇,那就完了。

“都应该要放弃亲近”,不要亲近他。

“因为他既然没有传承,又没有密法的作法,更没有学过法。”,“没有学过法”,因为他没有见到密法那个“密”字,他不知道什么叫“密”,心里面没有数。你给他讲佛法,他说这是什么意思呀?不清楚。他脑子里没有密法的这个见地,没有见到实相,更没有学过法。

“为了名闻利养,贪心无厌足,乱传假法”,为了名闻利养,到处地宣扬自己。现在有很多的人,看那个照片是没少印,谁知道他是真有传承呀,还是真有修行。不太清楚,反正是让人看了不太舒服。

“乱传假法”,说我给你讲讲这个,讲讲那个,乱传法,有时候就是胡乱来。把那个算命都当作佛法的一部分,你说多可怜,佛法绝对反对算命的。原先有人给我讲过一个事,说应该算命呀,有个大师不就算命么?他以前有过一段算命的经历,得到一点指示,解决一点问题。他说现在佛教也应该搞这个东西。在佛教算命是一种邪命的生活,作为居士都应该放弃的,他搞这个。后来我告诉他,戒律可不允许。他也是糊涂,并不是那种邪恶的人,就是糊涂。我说戒律不允许,一听戒律不允许他就不说了,估计能放弃。主要还是不太明白。但是不明白你要乱说,可伤害了不少人。

(在二〇〇〇年,我们还没进驻大悲寺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是大仙道场,到处建大仙堂,到处供狐、蟒、蛇仙,连外道也供养,说这是三位一体都是佛法,这样把佛教都毁了。所以这样的人必须要远离,佛法规定外道庙绝对不能进去,就外道的食品都不能吃。那时仙人洞(供狐、蟒、蛇仙的一个山洞)供的水果,都扔山上,都让人拿走了。那时我们还不懂这条,但是不懂这条我们心里也有点数,这东西不能用,这是外道的东西。后来有的老百姓拿走,或者扔到山上喂鸟就完事了,不能用。

我们过些日子要去乞食,如果走到哪个外道庙,人家给你水果,说这是供养哪个仙的,你拿去吃,这都不允许的。我们绝对要和外道划清界限,我们连一点修行、定力都没有,什么正和邪都分不清楚。我们根本没达到无相那种程度,你再接受外道这些的供养,你和外道的缘分就结上了,慢慢地你和他产生了一种感情,最后你那个心就不清净了。你要是真能证到实相,众生都平等,那是无所谓的事情,你在哪都可以了。你没有证到地方,不要说大话,我们还要遵守戒律。

(编者注:指在外道像前供的物品,已属于外道所有,在物主没改变之前,僧人不能接受。)

不符合金刚乘法所说的上师资格,不能依止这种人为师父。当弟子的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选择上师。所以在没有修行之前,都应该严格地选择。

二、该具足的条件

(8)颂曰:

稳定具戒忍悲智,

心直尊重无谄曲;

明了仪范密根经,

博闲经理诸论议。

“稳定”,特别的稳,稳定,有定力。

“具戒”,必须有具足戒,持戒必须清净。

“忍悲智”,有忍力、有慈悲心、有智慧。

“谄曲”,就是阿谀奉承的意思。

“明了仪范密根经”,就是说佛法。

一个师父不光要明白显宗,各方面都应该明白。真正一个上师禅、净、密、律、教,你最起码都应该明白。虽然仪范(程序)有的你不明白,但你得把所学的这个仪范弄清楚,拿过来你知道是为了什么。

这个明白有两个明白,叫“明了”。比如说一个仪式,拿过来你必须得判断应不应该做。不是你照着做不做的问题,是你有智慧认为这个东西能不能去做,你得有这个智慧才行。不是人家拿过来,你一看这怎么回事,稀里糊涂,这干什么用的?当时你可以不明白,没做过不要紧,但是你看了以后,马上就得清楚它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能不能做?做了以后好处多少?坏处有多少?最后结果多少?你都得清清楚楚的,是不是?禅、净、密、律、教你都得清楚,虽然你没学那么多,但是不管什么东西到你跟前,你得清清楚楚。

“明了”,“了”是了义的意思,明白它究竟意思是为了什么,你别自己都糊涂,怎么给人讲?像我就是自己糊涂,属于这一类的。

“诸论议”,就是有智,各方面的经和理论都应该明白。这个论讲的什么,只要讲起来心里都清楚,而且通天彻地,得有这个本领。

(9)颂曰:

契证圆满十真如,

善达事业曼达拉;

能明密咒相论议,

满清诸根悉净安。

“契证圆满”,不是偏,说我就光懂得这一点,那不行,得圆满。佛法圆融,什么叫圆融呢?说白了还是彻底。你只有彻底,才有圆融,不彻底它不会有圆融,圆融就是彻底的意思。

“善达事业”,就是说这个人善达事业,包括修行的各个事项都明白。

“曼达拉”,就是坛场,对坛场的布置你都能了解。因为密宗特别在意识方面要求很严,很注意要求对身、口、意的摄受。我们也是这样,别看学显,你不能拿一个无相就遮丑了。说我无相我学显的,我不搞这套,那也不行。说老实话你还是没有真正的明了。要明了呢,不会排斥这些东西的,该做的仪式一定要做的,该搞的得搞。我们的修行需要各方面的加持,最后才能达到我们这个心的回收。所以说你六根放逸都不知道,你光控制一点不行,六根你都得察觉到,是在哪块放逸,用什么方法都能把它收回来,要六根都要照顾到,这是很重要的,要善于明白这些事项。

“能明密咒相论议”, 这个密咒目的是为了啥,讲的是什么?比如说给你拿个“楞严咒”,拿一个“六字大明咒”,说这两个谁殊胜?哪个最好?你都讲不明白不行。你说“楞严咒”最殊胜,或是“六字大明咒”最殊胜,说老实话,你这么讲法这是对一般根基说,这还不是最准确的方式,还没有说出这个咒的秘密意义。你只是在事相上分别这东西,那个还不行。但可不可以这么讲呢?可以这么讲,这个是咒王,这个怎么怎么好。但是你讲的时候,心里必须明白是平等的,咒咒是平等的。你心里明白,你讲出那个话绝对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个,说这个好和那个坏。虽然他说出好和坏,但是他心里没有好坏分别,那个才行呢。

所以说这叫“能明密咒相论议”—— 不管你怎么变化,你一个字,我也能给你讲出这个意义,我也能如何如何。如果多了我也能如何如何,它的好处和坏处究竟在哪块,为什么这样,都能非常明确。

“满清诸根悉净安”,“满”,圆满,“清”就是清净。“诸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悉净安”,都能够净和安宁,你不能为了摄住耳朵、眼睛,你把舌根放弃了。摄住眼睛,说你不许看书,耳朵不许听,说的挺好。但你一天三顿饭吧,坏了,舌根你给放弃了,你又有一根不清净了。有一根不清净都不行,你都是不圆满的,必须六根,根根都要给它控制住,得圆满,学法得这样。

一位真正合格的金刚上师,他必须身心稳定,语言清楚,有智慧能够判断真法和邪法。为了发扬佛法,能够吃苦耐心,真事公道正直,不生谄曲心。而且具有金刚密乘法的不断传承,并且能明了密宗根本经内的四作法等仪轨。此外,又能通达经论和有传法的指导智慧。

“身心稳定”,什么叫身心稳定?他没有退转,心里老是在道上。不是今天情绪挺好,今天我应该好好修。明天呢,“哎呀,这难受呀,明天我疗养去吧。”或是后天又办点什么俗间事情。他一会高兴了就努力一下,不高兴了就泄气了,老不稳定,这不行。身心要稳定,就是不退转的意思,那个心老是在道上。

“语言清楚”,说话清楚有力,而且准确。清楚就是准确,不在你说的多少,而在于讲出的话准确无误,哪句话都在道上。

“有智慧能够判断真法和邪法”,就是法来了,不管谁讲,法师讲也好,普通老百姓讲也好,你能判断的清清楚楚,讲的对不对。哪怕就是一个小孩来讲,他讲的对,你都心甘情愿的承认。你不能瞧不起他是个小孩,说他没讲到佛法里,你不能明知道他讲的对,因为碍着面子就硬说人家不对,是不是?你别看一个家庭妇女或一个老太太过来了,看着相貌不起眼,实际上她讲那个法就在道上,你就得承认。有的人确实非常有势力,而且又很有名气,我们尊重他,但是他讲的不对,我们心里有数。这地方有不如法的地方,我们心里有数,绝不为外相转。不管是谁,我们只能“依法不依人,依究竟不依不究竟,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那才行。

“为了发扬佛法,能够吃苦耐心”,就是能够牺牲自己,为了佛法能够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心甘情愿的去为众生做仆人,做一个看门的人,要这样的能吃苦耐劳。

“真事公道正直”,办事要真,非常公道,绝不说是因为远近而有区别,很正直。

“不生谄曲心”,没有阿谀奉承这个意思。一看你好,尽说好听的,看到你不好,就拿脚踹你,那不行。这个徒弟不好,你看老烦谁,越烦谁越使劲说去,老看不到人长处。你不管徒弟怎么坏,都得看到长处。就连恶人来了,他非常恶,都能找出他的长处来,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因为我们将来都要当师父的,所以你们都得注意这点。

我给你讲一个例子,有一个人这一生最恶,他恶到什么程度?没做过一件善事,后来堕到地狱里去了。佛发现这个人,为了救他,就找呀,八万大劫都找不到一件善事来。可能八万大劫外都找不出善事来,这人很难做善事。后来找了就有一件事情。有一天,他遇到一个蜘蛛,拿脚想给它踩死,后来就寻思踩死它干吗呀。就做了这么一点善事,佛就用他的智慧,将这点善事化成一个蜘蛛丝垂到地狱里去了。他在地狱黑暗里看到这块有亮的地方,就顺着丝往上爬。爬一半了,别人要跟着往上爬,他用脚又给人踹下去了,说“这个丝光能救我一人,哪能救你呢。”他这一自私,整个都掉地狱去了,谁也没出来。讲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看人,必须看人的长处。得像佛似的,怎么恶,都想法看出长处来,你对人才有个慈悲心,才能救众生。你没有这个心不行,几天就把你气跑了,是不是。

“而且具有金刚密乘法的不断传承”,不断传承,就是一代一代的师父传徒弟,徒弟传徒弟,这种密乘。虽然是有各种的密法来传,但是都要接受释迦牟尼佛的传承,这个你可得要明白,你别跑到那个相里了,这就错了。密法也是因为众生根基的不同而传的密法,都是为了达到这一个目的。

“并且能明了密宗根本经内的四作法等仪轨”,这个非常重要。如果这个仪轨拿过来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可坏了。给你一面镜子,你不知道怎么回事;给你个画像,你不知道为了什么;色泽给你了,你都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就像咱这(文殊殿)棚顶上刷了黄色,为什么刷了黄色?不知道。为什么柱子刷这个色?为什么周围又刷的白色?为什么色泽有变化?你不明白,你就不明白仪规,永远的不会明白。就是给你仪规,你照着搬了,也不会明白。一个不明了仪规的人,怎么能指导仪规,指导人学密呀?就完了。如果你明白仪规,就是没有仪规,你都会创造仪规出来,随手摆弄就是仪规么,是不是?就完事了,那才行。

“此外,又能通达经论”,经和论都要弄通达,辩论无碍。

“和有传法的指导智慧”,能够传法,能够指导。如果遇到问题,这人起魔障了,你得解决。今天不知怎么的,来了好几个大仙,有个是进来就哭,起先有两个,可能是姐妹俩,说“我们有病,师父你给我们看看。”当时就抖动不停。她话还没说完呢,外面又哭着跑进来一个,进屋脖子就像拨浪鼓似的摇起没完,完了又磕头,说“师父,我找你找了好长时间,我这花了不少钱,跑了好多冤枉道。我们这来了好几个,你今天一定要给我皈依。佛、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了,说你得给我皈依,师父就是这个寺院的住持。刚才我在大殿拜了,告诉就是这个寺院的住持,你今天必须得给我皈依,我这特地来找你认师父。”反正是连说带闹。他这边还动作着呢,那两个又开始闹起来了,也有反应。后来就一点点慢慢给他讲,所以说,遇到这些问题你都能解释开。

(编者注:在东北地区,有的人认为狐、蟒、蛇等已成仙,能附体到人的身上,对此加以供奉,是一种迷信、不正信的行为,做这种行为的人被称之为“大仙”。)

这个问题解释开,还好解决。这个你能够有活动余地,在这解释不了,他还可以上别的地方解决,是不是?但如果你的徒弟闭关了,在那里面要出现事你都解释不了,一句话解释不了,就断了他的一生,甚至变成残废,精神不正常,那可就坏了,那可是大事。这时话就能解决问题,一句话也能给人送进去。所以你没有指导的智慧,不能成为上师。

尤其是各法的外密学法,以及传法等指导,当上师必须明了,不能够缺少十真如。

《钻石金刚精经》云:“坛城手印入定定,姿势坐势念咒清;布烧供养作法全,再收等外十真如。”

“坛城手印”,这都得非常清楚。

还有“姿势坐势念咒清”,你虽然做不到那些方面,但是最起码你本家的那点东西你得做明白了,这才行。

当上师必须懂得准备法,本作法以及后法等。

就是你所有的法,准备和做法,还有以后的结果产生的法你都得明了。所以说当上师是真不容易。

准备法是会做坛城,以及各本尊像等标记。加持开光,观想入定,定心指导,各手印,全身姿势,作法时各咒念法,各种火供法,各本尊的供法,以及本法的全部作法等指导。本法作完之后,如何收法,当上师不能没有外十真如。

《金刚珠经》云:“二十作法学成时,他是称为真咕噜。”也就是说:“内外各十真如的作法,学完成之后,就能当金刚阿阇黎上师了。”

就是说这些都明白,才能称为真正的上师。

五百万经里的《宝火光经》云:“智慧金刚金刚铃,坛城本尊布烧法;念咒尘色供养式,灌顶法则等十真。”

又如:《戒金刚根本经》、《真实合经》、《空行金刚经》、《金刚四坐经》、《毗卢遮那化网经》、《时轮金刚部分根本经》、《智慧密点根本经》等,以及很多经典均说:“当上师必须学成内外十真如。”

这是当上师的资格,需要这么选择,这个挺难哪,但是确实得谨慎。

三、当弟子的资格

能够收为金刚密乘弟子的人,是怎么样的人呢?

《金刚珠经》云:“恭敬上师大信仰,永时乐心作善事。放弃二心无偏计,真学精进宽心人,有学有智上弟子。”

“大信仰”,不是一般信仰,你能把身心生命舍给师父。觉得这一生交给师父我放心了,我认了,得有这个心。

“永时乐心作善事”,永远是乐于做善事,不做恶事。

“放弃二心无偏计”,没有二心,放弃自己的一切。

《化网经》云:“欢喜善事入定静,永久恭敬信仰师;每时供养本尊佛,如有此能是弟子。”

他能够做善事,还能够真正的供养本尊的佛。另外,永远的信仰师父不会改变的,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弟子。

不该收的弟子又是怎么样?

《戒来经》云:“无慈黑怒心,贪傲无静心;懈怠无细心,人命无心内。他宝心中贪,此等永不收。”

“无慈黑怒心”,这就讲没有慈悲心,好发脾气,黑心。

“贪”,什么好的都要,别人的也是自己的,自己的更是自己的,贪得无厌。物啊、钱啊、名啊、利啊,没有他不要的。而且还傲慢,没有静心,一时一刻都不老实。

“懈怠”,一天就知道好吃懒做,心还粗,什么都吵着“无相”,什么都不在乎的这种人。

“人命无心内”,根本没拿人命当回事。

“他宝心中贪”,把别人的宝都想自己拿走,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别人都是他的奴隶。那就坏了,这种人世间都不容,何况做佛弟子呢。

“此等永不收”,永远不能收!

《金刚珠经》云:“赃锅大富也,无资做弟子;为求无上乘,尽力放此人。”

就是贼赃,虽然是大富,很有钱财。“无资做弟子”,也没有资格做弟子。你都抢来的,骗来的,偷来的,虽然是很富有,能供养上师,但是也不允许收做弟子,密宗也是很讲究德的。

“为求无上乘,尽力放此人”,为了求无上乘,就这种人不能收。

能够放弃下面所说不应该做的事,就有资格求学无上金刚乘。弟子不应做的事,如果做了有什么后果呢?请注意下颂说明。

(10)颂曰:

若彼求法学法者,

登坛后谤阿阇黎;

则谤一切如来佛,

彼子常得诸苦恼。

这个就讲了,如果不应该做的你做了。

“若彼”,就是求法学法者。登坛以后,就正式的收你为弟子了。你又谤阿阇黎,说这个师父不好了,说这个师父如何如何了。谤阿阇黎,就是谤一切的如来佛。

“彼子常得诸苦恼”,你得到什么呢,得到一切的烦恼和黑暗。

上面所说有资格的上师找到了之后,应当真心的请求皈依。如果皈依上师以后,对上师不恭敬,以致毁谤上师,这样等于毁谤十方一切诸佛。弟子毁谤上师的罪业,非常严重,这一生不但无法脱离苦海,还会常常得到苦恼——困难。

这一生你不会脱离苦海了,你想就这么完事了,那也不行。还要有常常的困难、苦恼,烦恼无穷。你办什么事都不顺利,什么事都不会如意的。

《第一无上师利经》云:“不分一切如来师,谁谤金刚阿阇黎;即谤一切如来佛,长时常得苦恼难。”

“师利”,就是指文殊菩萨。这是经上文殊师利菩萨讲的。

(11)颂曰:

若谤金刚阿阇黎,

现得恶报无安时;

中毒得病着魔乱,

愚痴此人会断命。

(12)颂曰:

王法火灾恶毒蛇,

冤贼水难空行怒;

妖魔鬼与邪怪等,

毁人定进金刚狱。

毁谤金刚阿阇黎的弟子,现世会得到恶报,以及各种不同的怪病,或短命而死。身体会遭到中毒,或胃病、吐血等恶病,并且还会着魔,使他心乱不安因而断绝此命。

密宗修行密法,非常的重要。因为很多密法一旦生起来,都是观想在修,有很多现象都解释不了,当时心里一乱,吐血死亡太正常了,着魔一点都跑不掉的。别说密宗了,就是显宗也是这样。谤上师、谤师父也都是这样,都会得到这种果报的,特别是密宗更厉害。因为人在修行中恭敬师父,心里清净就有了真正的师父,业力就会消除。如果心里不清净,毁谤上师就等于毁谤佛一样。谤佛,佛不救你,那就往恶道走吧,一点没有办法。

除此之外,又会遭到没有医药可救的天灾人祸等夭病,以及毒蛇野兽,冤贼抢劫等灾害。

不光是有修行中的灾难,还会有修行以外的灾难。

又会受妖魔、鬼魅、邪怪等侵扰。

毁谤上师,或对上师发脾气的人,现世除了会得到如上所说的恶报之外,他深重的罪业,使得他将来一定会堕落金刚地狱。

这是对上师一次不恭敬,让上师生气一次的罪业,就会有如上的灾害恶报。如果毁谤上师,让上师心常不安的业果,更为严重。

这么厉害,一点也不假。因为上师代表了佛,毁谤佛,那必然是这样的果报。

(13)颂曰:

金刚上师阿阇黎,

永久不作障碍事;

愚痴常作诸障碍,

命终一进恶地狱。

不论何时何地,永久不能让上师身心不安。如果有愚痴无智的弟子,让上师心中不安的话,他会得到严重的困苦,断送此命,死后下金刚地狱。

《般若八空经》云:“障碍咕噜,此种罪业,四力忏悔,无法消除。”

毁谛上师的罪业,一定会得到极恶的果报。所以,凡是金刚乘弟子,必须尽力的遵守“密宗根本十四戒”,千万不能有对上师身、口、意不恭敬,而致毁谤上师,更不可以让上师身心不安。

密宗在这方面确实是我们的榜样,不得不服气。咱们内地的人到那学密,回来以后,对上师说坏话的很少很少,说上师怎么怎么地都很少。就讲只能讲一点事,还都不是他的根本上师,就是一般的师父他都很少讲。

咱们显宗就不是了,遇到谁都敢说,那不行。特别是指名道姓的说,这更不行。有些(不如法的)事情不得不说,也得避开名字,只是说一个事情,不能指名道姓。我们讲论的是事情,说这个事情有害处,你要指名道姓就不好了。

除非什么时候呢,让大家警惕。确实得让大家警惕这个人,你确实不能去这个不如法的地方。那我们还得分场合,是不是为了公,不能有丝毫的私心。

特别是对有些大法师,你更不能乱讲话。特别已经出了名的法师,不能乱讲。因为他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出名,必然有内在的原因。另外你得考虑整个佛法的命运问题,你把他弄倒了,你知道最后损失多少佛弟子么?(有人因此丧失信心,不再学佛了。)这都得考虑。

另外,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事实?人家说不定是大权示现呢,是不是?另外可能人家有一点小小的过失,是为了(方便)救众生呢?所以说可能是一时的东西,你今天没等说呢,人家那边都改过来了。所以你说这些东西还是愚痴,最好什么也不要讲,我们还是老实修行自己的。对外面的事情,我们应该有所警惕,但是尽量不要去讲这个,特别是对一些大法师可得注意。有时候一时气愤或俩人顶嘴了,很多人就拿大法师去压你。压得你受不了,给你气得“什么大法师不大法师”一起都说了。一生气就失去了根本的尊敬。最后因他的话而进地狱去了,因为一生气送进地狱去了。

说一句毁谤的话,身、口、意造成毁谤,我们损失太大了,这方面千万要注意,不能讲。不能毁谤上师,更不能让上师身心不安,直接造成上师身体不安那就更不行了。不管离上师多远,在背后都不能讲。

(14)颂曰:

毁谤金刚阿阇黎,

无间地狱等怖畏,

所说所有畏地狱,

废子定入进住狱。

毁谤上师的人,一定会惨死下无间地狱,永久受苦报。

这讲得非常明确了,毁谤上师一定会这样的。你想,就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允许说;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允许说;我们的邻居不允许说;我们的朋友不允许说;别说人类不允许说,就对一个小众生都不允许说(坏话),你说都有果报的。

咱们这里某人就有这么回事么,我在本溪茅蓬闭关时。他因为一只鸟叫的不好听,他就说一句:“哎,这怎么叫的这么难听。”那鸟马上就不叫了。鸟刚开始叫的可欢了,他这一句话说出来,鸟就不叫了,就跑了。你看一只鸟都不叫你说,何况给你法身慧命的师父,你能去毁谤么。师父一把一把的把你扶持起来,你知道师父是付出怎样的身心扶持你么?

所以作为一个人来讲,要懂得知恩、报恩,何况法身的恩情就永远没法报了。昧着良心去讲师父不好这就更不对了。所以说一定惨死,下无间地狱,永久的受苦报,这是非常可怕的。

《金刚帐经》云:“有计二心人,不恭不敬师,内血得恶病,惨死下地狱。”

就是和师父不一条心,这样毁谤师父的人,不恭敬师父,内血得恶病,最后要惨死下地狱。

《化网经》云:“病毒作毒,空行魔鬼,短命死后,金刚地狱。”

《化网经》又云:“毁谤阿阇黎,此人无见梦。毁谤上师人,妖魔控制心。怒灰行为人,有智永放他。”

对上师毁谤的人,连梦也不见得好。他的严重行为,有智慧的人,应该要远离他,连吃饭也不能与他同坐。

所以说像这样的人,尽作噩梦。因为他的身心已经臭了。如果你去接近他,一会儿你的身心也会变味的,被他熏染了。就像粪便似的,如果你在厕所呆久了,那身上也有臭气。你要在佛前,老接触香,那身上也带有檀香味。所以说不能与他同坐。

《钻石金刚精经》云:“无智怒心人,行满四方地,尊者不收他,箭病强盗等,侮辱他命短。”

没有智慧,对上师发脾气,或毁谤上师的人,求行东、南、西、北四方,他行满四方,四大天王等善神也不救他。因为造了毁谤上师的大罪业,会得到各种困难,或短命等恶报。

“行”,这个“行”,指的是hèng。(修行得到的能力。)就是他修行达到这么样,修行非常到位了,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四方都可以自由去了。虽然是修得这么好,但是由于他毁谤上师,四大天王等善神不会救他,有什么困难都不会救他。因为造了毁谤上师的大罪业,会得到各种困难或短命等恶报。

《嘎巴拉佛根本经》云:“稳毒行毒,作毒近毒,箭毒棒毒,敌毒取命,堕内地狱。”

弟子在金刚上师的面前,必须尽力以身、口、意恭敬上师。如果毁谤了上师,日夜无睡无吃,不断地用功修持,千劫学法、学咒,所学的还是金刚地狱。

这讲得非常明确了,如果毁谤了上师,你就日夜不睡不吃,不断地用功修持,就是用千劫学法——一劫那就很长时间了,有好几千万年,来学法、学咒,所学的还是金刚地狱。就这么厉害,因为你那个毁谤心没消除,怎么也不行。

《钻石金刚精经》云:“若谤阿阇黎,千劫无食睡,精学金刚乘,亦学金刚狱。”

这就是刚才那个意思,这都是经上说的。

这意思是说:“毁谤上师的人,千劫(一劫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日夜无吃无睡,不断地精进学法持咒,也无法得到成就,反而进金刚地狱。这不是求成就,而是求地狱。”

一劫就这样,一千劫那就没法说了。你想一想,就这么厉害。

《上乐轮金刚根本经》云:“破戒进坛城,无得灌顶成。”

破戒了进坛城,肯定是不行了。要知道孝敬师父,咱们这里确实做的非常好,对师父确实真心实意地爱护,我都很惭愧。但是由于这些我们没讲,有时候我们还有不足的地方。我们都得注意,不光你们注意,我也得注意。特别是学金刚密法的,更得注意这些事情。下面讲(15)颂。

(15)颂曰:

大智金刚阿阇黎,

发扬无降广大德;

是故一切当全力,

永时辄莫生轻毁。

这里讲的“大智金刚阿阇黎”,最大智慧的金刚阿阇黎,发扬了“无降广大德”。

毁谤上师的罪业,如上面所说的无法得到成就。所以想学无上金刚乘,要得到成就的弟子,必须要遵守密宗戒,一切尽力恭敬上师。

对于有学问的上师,或班智达也好;自学保密,为自己不显的上师也好;密尊乞丐师也好,不管是哪一种,也不管是哪一时,更不管是什么事,自己的根本金刚上师,永远不能毁谤。

就是说对于有学问的上师,不管各种的上师,你为了学密,保密不显自己的上师也好。但无论如何,不能为了自己利益,上师的好处就不讲了。对自己的上师永远不能毁谤,不能为自己的利益而去毁谤自己的师父,那种人叫人瞧不起,就世间上也是一样。如果对父母不敬的人,谁也不愿去搭理他。说这个人打爹骂娘,你看谁愿意接近他,说不一定哪天他让雷劈死了,你跟他接近你不得遭罪么?最后他被雷劈了,你可能也跟着受牵连了,是不是?所以说,可千万不能接触这种人。

《金刚剑经》云:“不谤金刚师,咕噜一切佛;无松智慧心,随时尽注意。”

不要谤金刚师,“咕噜”就是上师的意思,就是一切佛。

“无松智慧心”,永远有智慧。

“随时尽注意”,应该随时尽注意,你应该全心全意的注意,千万不要放松这个。每一样行为都不能放松,就是要身、口、意的供养,时时的供养,这个很重要。

这才讲到(15)颂,还得讲一、两回吧,才能讲完。大家一边在听法,一边在受法益,所以说这个因缘非常殊胜。这个法虽然是密宗的,但我们显宗对这个方面太忽视了,而成为一个大弊病。修很多的法之所以不能成就,就因为忽视了它。才修了一点法,最后又堕落下去了,也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这个。

所以说,不讲不是你们的过失,那是我的过失。今天能够有这么殊胜因缘去讲,这是我们大家的福报。要再不讲,我们稀里糊涂的都犯了过失,那师父第一个就得下地狱去,因为把徒弟坑得这样,就完了。

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好好学。学会了,将来也要跟其他人讲如何尊师重道。尊师就是重道,重道必须尊师,好,今天到这。

昨天讲到(15)颂,今天继续讲。

(16)颂曰:

发生恭敬尊重心,

供养咕噜金刚师;

则除苦恼病乱害,

消后无复苦恼难。

这就告诉了,要发出恭敬的尊重心,要供养你的金刚上师。供养金刚上师,可以除去苦恼、病,还有一些乱,以及一些害人的东西。

“消后无复苦恼难”,消除以后什么样的苦恼、烦恼都没有了。由于供养和恭敬心,就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传授金刚乘法,有三恩德的金刚阿阇黎,应该要恭敬供养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而且要永久的把自己的本尊,和上师的身、口、意,无二的跟上师学,这样就会消除上面所说的可怕罪业和苦恼,并且能得到求学的成就。此世能消除困难,后生能得成就。 

你全部的身心投入,不要有所保留,和上师的身、口、意是合一的,不要有区别。就这样,只要真诚的供养上师,对上师生起恭敬心,马上就可以得到这么大的力量,就和供养佛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在上师面前的供养,这个速度,恭敬心来得更快,更殊胜,主要就在你这一念的恭敬心。

有很多的例子,比如说有的拜五台山,三步一拜,最后见到佛,或见到他的师父,或他的善知识,由于这一念恭敬心马上就证道。就这么快,关键是在尊敬心、恭敬心,这恭敬心特别重要。

以前我和大家讲过,原先去过本溪茅蓬的郑居士就是这样,他刚开始去的时候特别恭敬。不像后来起了魔障,起了大我慢。但是无论他怎么起我慢,为什么还不离开茅蓬呢?你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是吧?他慢心呀,甚至说了很多的怪话,他如何成就了,如何如何,让你印证呀,不给印证就生气呀。

最后我出关走了,他还去忏悔去,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刚一上山时候,有一个特别虔诚的恭敬心,虽然没有三步一拜,也差不多是走来的。在他来讲,这一生那简直就不得了,能走八里地,去拜见师父,那简直是了不得的事情,发了最虔诚的心去的。去了见到师父就开始顶礼呀,就这一瞬间,对他来讲,解决了这一生很大的一个疑惑。所以他觉得这一生非常的值得了。

他离开以后,后来到上海找元音老人给他印证了,说他是理悟。理悟了,然后他还不放心,他还找我印证。我是愚蠢呀,也不懂他那个心,咱也不会印证。但知道他那时候起了魔障,所以说他是个魔。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当初这一念起的恭敬心,所得到的东西,这是真的,所以说他永远都忘不掉。

我们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对师父,不管他修持如何,对师父如果有真诚的心去供养,必然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有时候为什么跟师父学法,要虔诚的去供养。你虔诚到什么程度?那不是你说的如何,你如果真正虔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法界自有变化。这个很重要,如果法界起了变化,从根本上起了变化的话,那你什么样的罪业都能消除啊!甚至很快地证入佛道,就这么大的力量。所以说,我们没有恭敬心,我们就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这是讲这么个例子,关键在于恭敬心和供养。这个尊重心和供养呢,得需要什么样的尊重心?这后面都有讲,必定是发到极点的那种恭敬心。一切供养,身、口、意,包括就是一张佛像,一张纸,或是师父讲的一个字,或是用过的一个布条,你都要加小心,后面都要讲。

所以说你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我们的恭敬心还不到位。恭敬心如果到位了,我们就会消除苦恼和可怕的罪业。

《五次第经》云:“无完喜爱,自喜真爱,特喜特爱,一切供养师。咕噜能灭业,咕噜能救畏;旋转苦海中,咕噜能让过。”

《三布达经》云:“自有一切物,有智供上师;从后自供师,身口意为师。”

就是没完没了的喜爱,自喜真爱,自己特别欢喜,特别真实的爱,还有特别喜欢特别爱。这些东西,一切都要供养师父,把你最好的东西要供养师父。

“咕噜能灭业,咕噜能救畏;旋转苦海中,咕噜能让过”——这就讲了我们讲的三皈依,这讲了四皈依。因为你一切喜爱的东西,特别喜爱的东西,往往就是你生死轮回的根子。

像你们上五台山(碧山寺)受戒的时候,礼拜金碧峰祖师的塔。金碧峰最后不是因为一个什么“紫晶钵”,应该是“紫晶”做的,不是“紫金钵”,究竟什么钵不知道,应该是这个钵。有这么个钵,他就是特别喜爱。小鬼找不着他,他入定了。人在那块,但是鬼找不着他。你别看尸体在那块,那是没有用的东西,想找人找不着。不像我们人,就光看这个尸体了。

他在那一入定,小鬼找不着他,说这个金碧峰哪去了?到处找也找不着他,他寿命到了,阎王爷要找他去。最后问土地,土地告诉说:“他最喜欢那个紫晶钵,你就敲那个紫晶钵,一敲他就出来,就找着他了。”后来一敲他最喜欢的东西,他的心念一动,就露形了,小鬼一把就把他抓住了。金碧峰愣了:“哎呀,你怎么把我找着了呢?”小鬼说:“我一敲钵就能找着。”金碧峰明白了,“哎呀,我还有微细的喜欢这一念没放下。”因为你没放下,你就被人抓住了,你就有生死轮回。

我们也是这样,因为你有了喜欢,就有生死轮回。如果把你的喜欢的全部供养上师了,你就心里清净了。供养上师,你心清净了,这就舍去贪。什么是舍去贪?就是把你所喜欢的轮回的那些污垢,都回到你的如来藏性里,这就真正的供养。能够消你无始劫的业障,所以说“咕噜能灭业,咕噜能救畏;旋转苦海中,咕噜能让过”,就是这样。

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佛让我们舍的贪,因为你不知道最喜欢的东西,是你生死最大的轮回,最脏最重的污垢。所以说供养佛、供养法,不是说佛需要那个东西,是你需要离开这个东西。为什么要供养上师?不是上师需要你的好东西,是需要你离开你那个喜欢的环境,因为这个环境就把你轮回,被它抓住了。

这一段“无完喜爱,自喜真爱,特喜特爱,一切供养师。咕噜能灭业,咕噜能救畏;旋转苦海中,咕噜能让过。”

“咕噜能救畏”,就是能大无畏,因为你的真诚,使你能够渡过苦海。人为什么有畏惧心?就是因为你有贪心。有了贪心,你就怕失去。因为你有了贪心,就有了我。我执一有了,你就怕死。有了妄想就怕死,妄想没有了就没有畏。

所以说“旋转苦海中”,就是在六道轮回中,上师都让你能够过这一关。

所有供养中,最宝贵的就是供养上师,与欢喜上师,因为正确的金刚上师,能够让你进入金刚乘大道。

金刚乘大道,就是佛法大道。因为佛法才能称为金刚,所以说不坏,能破一切烦恼,说金刚乘大道就是佛道。

除了金刚密乘能够使你得到“即身成就”之外,其它显教学法,须经无数劫后,才能得到全通圆满。

这是指其它显教的学法,“须经无数劫后,才能得到全通圆满。”而密教直接就能达到这种程度。这句话也不是夸大,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显里也有密法,它们是一样的,显密是一回事。但是你要学显教的学法,光学法,你还在法上下工夫呢,还不行,你必须直接进入密乘。那就是我们离一切相,就是密中之密了,不管谁都有。这个你可别糊涂,说这完了,我得学密去,不能学显了。实际上,你不知显密都是平等,而且都有密。

过去,有一个金刚上师就跟一个学法的师父讲:“你学法呀,有十年可以成就的,有一年可以成就的,我可以叫你一晚上也成就,你想学哪个?”“当然学一晚上就能成就的。”他说“可以,如果你一晚上就成就呢,今晚上学了,明天你就成就,但是你必须做到哪点哪点。”他说好。就定了个规矩,但第二天也没给讲。

记不清这是哪个上师讲的这么一句话,什么是能一晚上成就?你想一想,最高的密法——你就开悟了,是不是?所以说,为什么没讲,可能是时间不到,没给讲。后来这个师父,又经过很长的时间次第去学密法,就是这么个原因。后来可能到印度还是到哪学去了。就讲这个意思。所以说这和显教是无二无别的。

《戒来经》云:“放弃一切供养,清净供养咕噜,欢喜金刚咕噜,全通上智成就。无上金刚上师,勇敢金刚也供。”

此生以及永久的成就,都从皈依上师来,所以金刚乘的弟子,时时要遵守一切上师的戒律,如此学法,方能成就。金刚上师是学金刚乘能得富贵最主要的供养主。

不是我只跟上师学一会,而是你永远的成就,就是根本上的成就,都得从上师那来,离开上师是不会有的。师父讲的东西,讲的戒律,你绝对不能犯,丝毫都不允许犯。他也讲了戒律,就是上师讲的戒律,上师要求的戒律,你必须得学。为什么要学这个呢,谁能答一答?谁能说一说为什么时时要遵守上师的戒律?

某沙弥答:因为心里有污染。

还谁能说一下。

某比丘答:能把我执放下。

还谁能说。

某师答:依教奉行。

你说。

某师答:戒是无上解脱之本。

还有没有了?你说。

某比丘答:上师被称为佛,尊重上师的戒律也就是尊重佛的戒律。

为什么说要时时遵守一切上师的戒律?因为上师是因戒律而成就的。上师已经走过了这条路,就是遵守这些戒律而得到成就的。所以你想走那条路,你得遵守上师经过的这条路,他所遵守的戒律,你也要遵守。

上师所说的戒律,是成就的戒律,他已经是走过来的人了。他说的道路你去走,正是循着他走过那条路在走。所以我们要遵守上师的戒律,就是这么个目的。为什么上师给你定这条戒律?你不知道,他就认为定了这条戒律,遵守戒律得到好处,所以告诉你,你也得这么走呀。上师用他的实践来指导你,所以你要时时地遵守,不要怀疑。

所以说“如此学法,方能成就”,你只能这么虔诚的学法,你才能成就的。你要说:“哎呀,你这条戒律是这么讲的,怎么你和这不一样呢?”不是不一样,实际上他走这条路的时候,就因为卡在这块,用这种方法处理,而且得到成就。他从实践中来,告诉你,你就真实地这么走。

“金刚上师是学金刚乘,能得到富贵最主要的供养主。”,你供养他,不就等于供养现成的明眼人,他领着你走。就像咱们是瞎子,前面有一个人走过来,拿个棍牵着我们就走过去了,就这么便宜,是不是?那你不跟他走跟谁走呀!所谓的供养,只不过通过供养,就像竹竿似的,你一下把他拽住了。你拽住他,他就领着你走这条路,渡过生死的苦海。所以说,金刚上师是最好的供养主。

《钻石金刚精经》云:“有智金刚子,想得永久乐,真心供上师;无供所思无,要供无供时,他入饿鬼狱。”

供养上师,是能得成就的最大功德。

“无供所思无”,就是说没有供养,等到要供的时候没有东西供,所以说他入饿鬼狱。

“他入饿鬼狱”,你要是不供养,就将入饿鬼狱。人家有智慧的金刚子,要想得到永久的快乐,他会真心的供养。这种供养讲的是身、口、意各种供养。如果你没有供养,也不想供养。

“所思无”,连想都不想,“我供养你干吗呀!这些东西(法)你交给我,你是心甘情愿的,我不领你情。”等到要供无供时,想供了也没有东西,也没有时间了。所以说,你这时候怎么办呢?那不用客气,你跟上师学法,不学还好,要学又不去虔诚地供养,这时候就得进入饿鬼狱。因为你学法得付出代价,你不出学费是不行的,是不是?世间你也得交学费,世间学徒得给师傅那送点礼呀。我们学法也是这样,最起码你得给师父顶礼呀,你身、口、意得供养,是不是?

《三布达经》云:“一切自有喜爱物,清心净心无用心,金刚弟子供养师。”

就是说一切自己喜爱的东西,清净的心,清心、净心、无用心,全部都得供养上师。

《金刚珠经》云:“金珠衣,珠宝种;无数事,恭敬心。无痴心,尽力供;欢喜师,咕噜心,让圆满。”

“欢喜师”,就是见到师父生欢喜心,可看到师父了,像见到父母一样。

《红雅曼达嘎根本经》第十九品云:“然后供养上师者,仔细说此如何供?为清消自心业障,能得所思各成就,不惜供养金刚师。”

这反复地强调了用你各种的心来供养,这个很重要。你不要以为密宗反复强调这种供养呀,我们用不着,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一点。我们不但要供养师这么供养,就是供养佛都得这么供养,一张纸像我们都得这么供养。所以说我们为什么不得法?就因为我们的虔诚心不到位。我们什么时候在供养佛的时候是欢喜流泪呀!我们很难做到,偶尔的一年有那么一回两回的,还得生委屈的时候。有了委屈要解决,这个时候觉得佛亲切。平时用不着佛的时候,那个心不到位。用到佛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不用的时候拜拜就完事了,心不到位。所以说老发不起那种虔诚的心,关键是你也不想去发。

在五台山有个罗睺寺,就有一个师父,穿一件破衣服,在外面有卖佛像的。他在大街上就跪着拜佛像,满脸鼻涕眼泪,那真流呀,就左拜右拜。我在那虽看的时间不长,我估计从脸上到身上,衣服埋汰,最起码拜了能有一两小时了。你想一想,拜一两小时了。我就去了几回台怀镇,就看着两回,他不是说今天拜明天不拜,他常拜呀。一般常到五台山的人都知道那么回事,有这么个师父,就是这么虔诚地去拜,去观想,用自己的身、口、意去供养佛,培养自己那种真心。没有白培养的,法就在心的绝处。心清净到一定程度了,自然和我们的无念要相结合,那个力量非常大。而且心一旦清净了,马上我们自性的光芒就要显现了。那时候什么业力都能消除。

特别在师父面前绝不能打哈欠,打哈欠呢,都得拿手挡住,或者转过身去。打哈欠那都绝对不行的。另外就是不能打瞌睡,打瞌睡都要堕金刚地狱的。因为师父讲的是法,如果你慢法了,你将来不堕入畜生道,就进金刚地狱。有时候你还不如不听。所以说要不讲这个,那是我的过失。这里讲的就是不惜一切来供养金刚师。

供养上师是能得成就最大的功德。

《金刚珠经》云:“金刚上师金刚佛,所以敬供金刚师。”

因为金刚师和金刚佛是一体的,金刚佛就是金刚师。

《空行金刚经》云:“一切如来身,勇敢菩提师。”

这里告诉上师是一切如来的身,勇敢的菩提师。他能发出一切的菩提,让你来成就。

四、皈依上师之最低限度

(17)颂曰:

自戒金刚阿阇黎,

难施妻儿及自身;

自命亦舍为拜师,

何况富贵与财物。

自戒就是有真传承,受过四灌顶的一切后补,大灌顶受过的金刚阿阇黎上师。有必要的时候,应以难施能施,难供能供,或者放弃自己此生最宝贵最喜爱的性命等,来皈依金刚上师。

自己此生最宝贵最喜爱的性命,包括妻子、儿女,还有自身这都要舍。

“难供能供”,刚才我已经讲了为什么要把你的财产舍出去,还包括你的妻儿和自身,因为这就是你的污垢。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有了这些东西,你不能成就。你如果真能够舍去的一瞬间,那就是成就的结果,当下就得。说当下得,有时候又后悔了。后悔他不是那一瞬间了,或是后悔你又贪了,他那个过程已经过去了。

至于放弃自己的宝贵享受,或供养自有的财产物品,那是更应该(不用说)的了。

这都不用说的了,因为啥呢?自己生命、妻子、儿女这都供养了,舍命都可以,何况财产了,那不在话下。所以说,密宗的确在这方面叫人比较佩服。显宗也有,像我们出家了,不都是真诚的供养么!一切都放下了,这就是真诚的供养。特别我们按佛制不摸金钱,这就是真诚的供养,一天一顿饭,这都是真诚的供养。大家能够这么真诚的供养,我想肯定是会成就的。   

(18)颂曰:

为此无量亿劫时,

极为稀有难得之;

无上成就证布达,

勇猛修习此身得。

就是说为此无量亿劫,这个时间更长。

“亿劫”,得到的这个因缘,极为稀有难得,难遭难遇。

“无上成就证布达”,达到真正的成就。

“勇猛修习此身得”,就得勇猛前进。

这个顺便讲一下勇猛心,我们有时候学法缺个勇猛心,有时候懈怠。学是学,学一学就懈怠了,这个勇猛心不行。说“今天混吧。”混过去了,你混也是一天,不混还是一天。你得算这笔帐,这笔帐你得会算。说“我不混吧。”你努点力,它也是这一天,是不是?你要是混呢,你也过一天。反正要从天数来讲你们俩平等,但心里得到的东西,那可就不平等了,可有多少。这个谁可能有点体会,是不是?他就不干这种傻事,一看别人唠闲嗑了,他赶紧就诵咒去,赶紧磕头去。反正我是跟你一天天过,但是过法我和你不一样。时间咱俩是平等的,你得一天我也得一天,人身反正咱们都得了,但是咱们怎么过,我可得研究研究。你过一天,我得这一天等十天,他有个勇猛心,不肯懈怠。虽然难受也好,身体有病也好,他的这个勇猛心很重要。虽然我们不是靠时间来成就的,是靠我们内心的真诚和勇猛。如果你要没有勇猛,还有懈怠的罪过;如果你要有了勇猛,就有了勇猛的功德。

佛经早就给我们讲过了,哪个经讲过了?哪个经都讲过。我们天天唱的那个偈子,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那大势至菩萨是什么?就是勇猛,因为勇猛你才有大势至呀。我们天天念大势至,但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大势至?那个勇猛心就是大势至。你有了勇猛的心,敢于去行去,那就是大势至菩萨。无所挡,谁也挡不住你,势不可挡。所以说,这个勇猛修习在密宗非常讲究。不光在密宗讲究,实际上显宗也是非常讲究。只不过密宗在手势、各种坛城这方面,和这个密法上做的比较多,规定了很多,就是让你不要懈怠,把你心摄住。

显宗主要是静静地去做,但是勇猛心得有,决不能去放弃。比如说我们打坐,有时候这腰疼,是不是真疼呢?疼。至于疼的程度挺也行,不挺也行,不挺再靠一会也可以。你要挺住了,你这一念就没有白过。如果你要是靠一会呢,就呼噜着了,反正也是过去了。吃饭的时候,咱们都是一起上斋堂吃,这个都去了,咱们都是一起吃,水果还没比别人少吃,吃饭也没比别人少吃,最后成就的时候,那个就有差别了。所以说,那时候就后悔了。还得要把每一念要收拾起来,要有个勇猛心。

比如说睡觉起来了,第一念,不是睡觉,我这是睡在哪呀?不是这个意思。睡觉起来以后,看看自己是否在修行?是否在参话头?是否在念佛?你醒的第一念,就得发现自己这一念在干什么?说我在做梦。你梦里都做的什么梦?是持戒呀,还是贪着别人的东西了,还是稀里糊涂,口水淌得到处都是,光去呼呼睡去了,脑子一点清醒的意思没有。

我们这有时候都不行。修行法都要有勇猛心。没有睡觉,就是躺着休息,只不过休息休息身体,而其它的都是用功上。所以说打坐更是这样,我们自己要掌握这个勇猛。

为什么皈依金刚上师如此重要呢?

《合经经》云:“八万四千法,不明法身本;一切学无用,无得成就果。”

“八万四千法,不明法身本”,你不明白法的本身,就是你不明白你的自性,你的法身。

“一切学无用,无得成就果”,你还都在外面呢,学的东西只是外道。和法还没接通,所以你还在外道学,还在五阴区呢。所以说,就不会得到成就的。

《天尊论》云:“前时百万劫,闻成一切法;若放自加持,无法真意得。”

金刚密乘的一切成就,都靠真传的圆满灌顶,以及真法的正式指导,要有这些正确传承指导,必须全靠金刚上师。

这个灌顶,头些日子也有人来问我,“师父,密宗说有个灌顶,有没有这种灌顶?是不是他们在骗人?”来问这个问题。当时我给他解释了,我说,“灌顶有没有?确实是有,不是没有。但是你所说的,来了一些所谓的师父,灌顶都是要钱。我说这种灌顶,肯定是假的。因为他是为了钱,要钱他怎么能给你灌顶,他为了财产,再怎么也灌不了顶。灌顶是靠清净心来灌顶,是靠你不贪来灌顶。”

我当时给他回答就是说灌顶有没有?有。但是贪不能灌顶。所以说,你们尽量找那个真正清净的上师给你们灌顶。金刚上师,真正的那种活佛来灌顶。你不要找那些贪财的,不过这样的人很难找,而且还得要严格持戒的。

后来我又告诉他,“那什么是灌顶?密宗有灌顶,那显宗有没有灌顶?是有的。”我告诉他,“什么是灌顶,那你就诵大悲咒啊,六字大明咒啊,还有最好是楞严咒,这都是灌顶,你诵一遍就灌顶一次。灌顶就是清除你心里的污垢,达到开出你的智慧,这就是灌顶。”

“以及真法的正式指导”,就是你严格按照上师所指导的方式去做。告诉你好好持戒你得好好持戒;告诉你好好打坐你得好好打坐;告诉你参话头你得参;告诉你念佛你得念;告诉你干活你得好好去干;告诉你听话你得听话。如果你能真诚的去做,你随时随地都得到灌顶,上师就给你灌顶了,就怕你心不诚。你要心不诚,什么时候都没有灌顶;你要心诚了,马上就灌顶,靠的是感应道交。所以说佛不度无缘人呀!这个佛不度无缘人是因为难度,不是真不度,你别再把这句话理解错了,又坏了。因为难度才说不度,难度也得度。

因为上师是一切成就的根本,有了正确的金刚上师,才能得到无上金刚乘的成就。

因为你把上师看成佛一样的供养,所以说他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正确的金刚上师,不能给人家成天讲小乘佛法。什么是小乘?二乘就讲那些俗谛了,尽讲这些东西。所以说,不能圆融,那不行。把大乘佛法全讲到世间法去了,讲讲就跑道了,就完了。

所以说有正确的金刚上师,不管从哪头去讲,都能归入大乘佛法。怎么讲都能归入大乘佛法,就讲世间法我也能叫你变成佛法,那才行呢。句句不离佛法,念念不离佛法,每一念都是大乘心,这才行呢。都有大的慈悲心,那才能算一个正确的金刚上师。而且这个金刚上师,必须得严格持戒的。对戒律必须严格,严格到什么程度呢?非常清净,这才能称为一个金刚上师。

为什么这么说?这讲的具足戒,你必须具足戒。而且,宗喀巴大师就讲过,学密的人,如果不持戒,就是魔。魔,你还能称为上师么?还称为活佛么?不可能的事。你持戒持一部分,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上师。只能说是一部分,一部分的修行者。那上师必须是正确的,真正地达到了金刚不坏那种心。那什么是金刚不坏那种心呢?就是无上乘,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所以说有了这样的师父,我们才能得到无上的金刚乘成就,如果一念给你指导错了,我们都会走偏道了,一点都不能让你错。

如果有了漏洞,比如说,我们应该日中一食,他不讲。他讲什么呢?“行呀,将就吧,两顿饭也可以,现在也行。不行呢,过午再开缘开缘,有病再开缘开缘,那怎么办呢,那就吃三顿饭吧。”虽然别的地方都能够很好的修行,但有这个漏洞,同样不能算一个正确的金刚上师。一点都不能偏呀。圆满,就是一个圆圈,如果缺一点,它也不算个圆圈呀。这个圆,必须得一点不缺才称为圆。学法就得这样。

所以说,有了这样的金刚上师,我们才会得到圆满的成就。

(19)颂曰:

永久善护其深誓,

永久供养诸如来;

永久供养阿阇黎,

咕噜等同一切佛。

就是说我们永久的善护其深誓,你在师父面前,在佛面前发了誓愿,你永远地要记住。如果你不能护持你的誓言,你就犯了一个大妄语呀。所以说,那个不能供养上师。一旦说出誓言,必须要护持好。如果一旦毁掉你的誓言,将会受到果报的,这个是不可思议。

要永远的供养诸如来,永远的供养阿阇黎,把上师咕噜等同一切佛,和佛一样,无二无别那么样的供养。

(20)颂曰:

有心要得无尽成,

所有最上诸珍玩;

上师心中欢喜物,

长时诚心而奉献。

“无尽成”,就是无穷无尽的成就。你要想得到无穷无尽的成就,不是得点成就就完事,要无穷无尽,一直到成佛为止。所有最上、最好的诸珍玩,什么字画呀、珍宝呀,你都要拿出来供养师父。

“上师心中欢喜物”,那师父喜欢什么,你要长时诚心地奉献,全心全意地奉献。过去是把你最喜欢的东西奉献,这回是奉献上师喜欢的东西。这不光要奉献自己喜欢的东西,还要奉献上师喜欢的东西,可能你要觉得不怎么样,但是上师喜欢,那你就想尽办法去供养。

修习金刚密乘的弟子,应该要永久时时尽自己的一切力量,遵守自己所受过一切戒律。

“一切戒律”,就是誓言,戒律就是誓言。

还要时时以各种内外供品,供养坛城中的一切如来;更要时时供养上师。上师与坛城中的本尊合一无二,这是能够得到功德的最上级法。

这个确实很厉害。我过去做过一个梦,这本来(不方便讲的),(给)自己家人讲一下。那是还没出家前呢,那天晚上做个梦,梦见两个人。做什么呢?做这个锅巴,就是那乳酪,用牛奶炒这个东西。两人在那,一个做锅巴,就是奶酪的这种锅巴,就在那做呢。一个人扶着钟,在墙壁有一个大钟。原来我进的这屋,是个坛城。从来我也没见过坛城,但是梦里见了坛城,一看就是密宗的坛城。

本来我一看想帮他,一进去了虽然没顶礼,但是我寻思帮他干点活吧。那时刚学佛,觉得得干点活。但我一看做奶酪这个东西不清净,就心里有点嫌弃了,不帮着做了,我就犹豫了。后来就有人讲了:“你就知道供养佛,你不知道供养活着的佛。”我一听算了,我不理你,我走吧,咱俩谈不到一块。

等到醒了就合计这事,后来上五台山还到处去找,到底什么意思呢?后来自己就是乱想一气,这个弄锅巴,这边扶着钟——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给你讲了,你不要光那么去找佛,你要知道外面一切都是佛。

你看看,这就是我以前看《宗喀巴大师传》,心里对宗喀巴大师生起了一种欢喜心。特别他讲到戒律问题的时候,特别叫我欢喜。哎呀,我说,“宗喀巴真了不得!你这么样能守戒,我真高兴,而且讲得真好。”这一欢喜,晚上就有梦觉了,他真给你讲法。你看看,就这一念,就光看书,就得到宗喀巴大师的加持了,就给你讲法,就是这样。

所以说,我们要想成就必须得真心实意的,包括一切的供养。就包括他的书和他的字都要虔诚地供养,这都会得到加持。

“更要时时供养上师。上师与坛城中的本尊合一无二,这是能够得到功德的最上级法” ,就是你供养的佛与你的师父是一样的。我们只知道去找那种佛,不知外面都是佛,不知道你尊重的师父也是佛,我们不认识。所以说,你不知道你师父是佛,就不会知道一切众生是佛。连师父你都没认成是佛,就喜欢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你不是尽说假话么!你不骗人么!你这么好的师父,你都叫师父,都顶礼了,都不认为他是佛。还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你这不打妄语么?所以说,想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是佛,你先恭敬师父,你把师父当成佛观想,才能得到说一切众生都是佛,证到如来那个实相。最起码的第一步你都做不到,你怎么能做到其它的呢!

所以说,“上师与本尊坛城合一无二”,这能够得到功德的最上级法,就是最高法了。法呢,有上乘、有无上乘、最上乘。

(21)颂曰:

施供金刚阿阇黎,

永施所有布达等;

所以此事福德德,

福德能得金刚成。

供养上师的功德,与时时供养所有一切诸佛如来的功德是相同的,供养上师能得到最上的福德智慧。因为有这种大量功德,所以能尽力供养上师的金刚乘弟子,会尽速地得到无上金刚成就。

“供养上师的功德,与时时供养所有一切诸佛如来的功德是相同的”,这并不鼓吹上师的功德,这是讲的实相。

(22)颂曰:

所以想学求法者,

有了具戒忍功德;

慈心圆满优越子,

咕噜无二金刚持。

想学求法者,你得有具足的戒律和忍的功德,还有慈心,要圆满,这才是真正的佛子。

金刚上师是能使你得到大功德的重要主。所得的功德,像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一样。所以有大慈心的金刚弟子,将自己所有的物品,为一切众生供养和布施,并且遵守所受过的一切戒律,

“遵守所受过的一切戒律”,这可不得了了。遵守一切戒律,不能有所漏。不能说受戒的时候,说这个可以不守,那个可以不守,这个不守,就守那个,那不行,一切戒律都要守。

不怕他人的作恶阻碍与破坏。

也不怕有人考验你呀,骂你呀,打你呀,那都不怕。

有耐心不怕苦、不怕难的金刚弟子,应该要想金刚上师和金刚佛一样,如来和金刚持不二。

《密集金刚根本经》云:“所有如来的身口意,是金刚密集灌顶的金刚阿阇黎,如何看法所有如来与菩萨?姓子!所有如来与菩萨,看他为心金刚,因为阿阇黎是平心与金刚无二。”

(编者注:“姓子”可能是一个人名,为一个叫“姓子”的弟子,或者菩萨所讲的法,如佛在《佛说阿弥陀经》中每讲到一处,都要呼舍利弗。)

这个我们都知道,密宗有个人,师父让他干活,胸膜都磨出洞了,非常了不得。胸磨透了,都见到肺子了,还没有生半句怨言。并不是说要你干多少活,不是你干不干的问题,关键是你有没有怨言,心里没有一点怨言,那才行呢,得有这样的忍耐力。

还有一个禅宗的大德,二十年跟着师父,常叫师父打得是痛入骨髓,光皮肉受苦还不行,还得痛入骨髓。虽然经常挨打,但二十年从没有生过一念离去之心。没生过一次要走的心,说,“师父跟前我不能呆,我得走。”别说走没走,就这走的一念心都没有生过。跟着二十年,最后这个大德开悟了。

“应该要想金刚上师和金刚佛一样,如来和金刚持不二”,就是他俩是一样的。这里就讲了你如何去看如来与菩萨,因为如来、菩萨就是你的金刚心,就是你的菩提心,就是你的自性。

“因为阿阇黎是平心与金刚无二”,阿阇黎是平心,和金刚是一样的。他的心是一种平等的心,他和你的金刚心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我们凡夫有分别心,不知道师父的心和佛的心是一体的。如果你能知道师父的心和佛的心是一体的,那你又将会知道一切佛本是一心,你也会知道一切的众生是未来的佛。

《金刚帐经》云:“勇敢金刚尊,金刚上师身;为救度众生,他现凡夫身。”

这讲了勇敢的金刚尊,就是金刚上师身,就是最尊重的金刚的尊者,就是金刚上师身。为了救度众生,他现的是凡夫身。我们讲就是过来人,这个师父是过来人,这个师父是和我们前生有缘。实际上这就是他为了救度众生,可能现的是凡夫身。这个可不能错过,有时候我们由于轻视众生,反而失去了大机会。所以六祖讲,轻视后学,有无量的罪。

你看看六祖当初曾经舂米去了,谁知道他是将来的六祖呀!很多人就失去了机会,甚至还和六祖作对,你说多愚蠢吧。说等成就了我们才知道他是六祖,那时还没成就怎么知道他是六祖?可人家尊者一百年前都知道了,人家早就预记,将来有个肉身菩萨出现。你想一想,就这么厉害。就是说,还是我们愚蠢。

(编者注:光孝寺戒坛,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所创建。并且他立有一碑,碑文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在此坛旁边种植一棵菩提树,预言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大乘佛法,度无量众生。一百七十年之后,至唐仪凤元年,惠能大师果然在这个戒坛出家受戒。)

所以说,佛菩萨为了救度众生他现的凡夫身,我们应该这么样观想,这就对了。另外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佛在经书上讲了很多,有的菩萨现各种身。甚至《楞严经》讲的现屠夫身、童子身,还有的现妓女身,甚至哪上讲的,还现猪身。你说这还了得么,所以有时候我们见到菩萨也不认识。为什么不认识呢?谁能讲一讲,为什么不认识?这个挺关键。好,你说一下。

一沙弥答:“没有慧眼。”

这是对的,没有慧眼。究竟我们为什么没有慧眼呢?

某师答:“没有恭敬心。”

嗯,这是有门,亲藏你说说?

答:“恭敬心没到位。”

这都对,还谁能具体讲一下。

某师答:“没有平等心。”

好。还有谁能讲?

某师答:因为我们都是凡夫。

是,我们都是凡夫,还谁能讲?

我们为什么不能见佛、见菩萨?我们错过去了。告诉你一个秘密,就是你不知道自心是佛。你不知道自心是佛,所以你永远见不到佛。就佛在你的跟前,佛也会变成凡夫。如果你要知道自心是佛,凡夫现前,他也会变成佛。

好,今天就讲到这,大家好好思惟,别浪费了。

接着昨天讲。《金刚帐经》云:“勇敢金刚尊,金刚上师身;为救度众生,他现凡夫身。”这昨天跟大家讲了,有很多的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现凡夫身,甚至现各种畜生身。特别《楞严经》讲得很明白,甚至现屠夫、淫女都有,佛菩萨在那里教化众生。这个事情很多,何况是金刚上师了,我们应该这么看。

《钻石金刚精经》云:“永久恭敬上师子,弟子观想金刚师;永与一切如来合,他是永久金刚佛。”

就是作为弟子,应该怎么去观想金刚师?你要这么去观想,一切要与如来合。这个讲的很明确。

“他是永久金刚佛”,就是把上师看成是永远的如来藏,他永远是金刚佛,应该这么观察。

《金刚珠经》云:“金刚上师身,有在如来身;虽是凡夫身,是毗卢佛身。”

这个经就告诉我们了,说金刚上师身和佛身是一样的。虽然现在现的凡夫身,但是应该看成毗卢佛身。佛一共有三种化身,毗卢佛是法身佛,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的法身号,意思就是光明遍照一切。(上师)虽然是凡夫身,应该看成是法身佛。

《盐水河经》云:“五百后时时,我形金刚师;是我心中想,此时恭敬他。”

就是我将来五百年以后,我可能就是现在金刚师父那个化身。他那个化身将来就是我的化身,所以说我现在恭敬他,就是等于恭敬自己一样。

整个来讲,就是要我们恭敬金刚上师,把上师和佛同等观察,同等观想。

现在末法的黑暗时代,一般普通人,无缘得见真佛身,所以一切如来变化凡夫身的金刚阿阇黎,来传法救度众生。因此,凡是金刚乘的弟子,应该要观“上师”为一切如来共化身的金刚佛,他的身、口、意,就是诸佛本尊的三密。更应该要对上师增加恭敬和信仰心,尽力的放弃一切不敬、不仁、不义,以及不信仰的想法。

“应该要观上师为一切如来共化身的金刚佛,他的身、口、意,就是诸佛本尊的三密。”这个刚开始就给大家讲了。

我们有时候有了想法不理解,要尽量地排除,要放下,要控制。说“我放不下。”实际上能不能放下?能放下。我讲个例子,我过去就老好去想想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后来我就觉得太累,做人太不真实,就努力地去放弃这些东西,不要去观察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它不正确。慢慢地就硬放,对那个人不再去观察。以前观察人不是观察他的长处,尽观察缺点。所以就放下观察,也不想,有缺点不想,连想都不想,只是尽量去观察人的长处、好处。最后心慢慢就自在了,那个心里马上就平静了。所以说,那才是真正自在。

所以我们应该这么样去做。你刚开始放下,有一定的难处。本来这个人很好,处得都挺好的,人家做事都很正确的,但一会儿自动就生起一种对人家不信任的想法,非常不好的念头。我那时候也是气得不得了,甚至没人的时候,就打自己的嘴巴子,没有办法,那怎么办?你说怎么想出这个想法,根本就不着边的事,就往人身上安。后来就是这样控制,反复地硬压,至现在基本上不怎么生了,这心里就平和得多了,身体也好多了。另外心里也自在。

我们要尽力放弃一切不敬、不仁、不义,以及不信仰的想法。不仁那更不能去做去了,不讲义气的事情更不能去做。世间人都讲义气,何况是佛的弟子更得讲。这个“义”是指的大义,我们在这方面要做到极点。

如果对上师有不恭敬的想法,应该要立刻忏悔,用上面引列的经论道理,来消灭这个坏念头。

马上就得赶紧忏悔,不能让不恭敬的想法留着。这样恭敬心就会渐渐地起来了。刚才讲就是各种经中,说了对上师应该怎么看,用这些来看,来消灭我们的坏念头。为什么要这样呢?

恭敬上师与信仰上师,是现在、未来成就的因和根本。

这句话非常重要,“恭敬上师与信仰上师,是现在、未来成就的因和根本”,第一个是因,如果你不这么观察,你不可能成就佛道。你想成佛道,首先就得这么样去观察。只有你达到这么观察的时候,才能有成就的那个因果存在。而且等你真正成就的时候,会发现你的根本正好也就是这样,所以它是成就的因和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实相呀。实相就是根本,就是我们的法身,我们的法身就是这样。我们那时候才发现,金刚上师就是我们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一点都不假呀!

我们那时候知道了,生起大欢喜心。但是你没有以前那个恭敬心,你永远不会知道。你生恭敬心,就是要你自己成就,你没有这个恭敬心,肯定不行,所以对上师必须这样。

这并不是一种劝化,而是讲的是法,讲的是根本,讲的是快速成就的因。你没有这个因,更不会对其它的众生生起恭敬心。连自己师父、传你法的师父、教化你的师父、帮助你的师父,你都生不起恭敬心,你对其它的众生能有恭敬心么?没有恭敬心,你怎么能够视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佛,怎么能达到实相?你永远达不到。

所以说第一点你要从恭敬金刚上师开始,作一个最殊胜的因。从这开始,你把上师能观想成佛,这样的恭敬下去,慢慢你的心转过来了,就会由此而遍及一切众生。当你遍及一切众生的时候,和你的成就,那就是要吻合了。所以这不是一件小事,不是单纯讲了一个恭敬上师的问题,不是单纯的为了学法的问题,而是为了成就,为了发现我们自己的法身,就这么大的问题。

所以你得从这开始。对你有恩的人都观想不到,怎么能会再观想别人呢,这不可能,所以说第一个从这开始,这个一定要把握住。

如果稍微有缺点而破乱上师戒,一定不能得到成就。

因为那法身,不是说我们有思惟就能见到法身的,应该是放下我们一切的知见,而且更不能破上师的戒。所以说这几天我跟居士讲的净是“依教奉行”,就是这个。你一定要随顺佛法,一定要依教奉行,才能真正的与我们的道相合。

《钻石金刚精经》云:“他的成就持,放想全缺法;好持能成就,缺持断根成。”

放弃你那个不该想和不正确的想法。如果你持得好,能够去做到,就能够成就;如果你这方面稍差一点,那你就把成就的根断掉了。这是讲了观想这一部分。如何把上师看成佛,是法身佛,这个非常重要。

五、随时现观当不当放作

就是要看看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应不应该,这就提到具体的问题了,这是我们学法的又一大关键。

(23)颂曰:

若足踏过上师影,

获罪恐怖如破塔;

于床座鞋等资具,

蓦过获罪何况说?

就是说你跟师父一起走,或是经过师父跟前的时候,如果你的脚踏过上师的影子,你获得罪之恐怖就像拆了一座佛塔一样,就这么厉害。还包括什么呢?上师的床、坐垫和座位,还有鞋。你踩一下鞋,踩一下床,你踩一下座,还有其它的资具,什么蒲团呀,被呀,褥子呀,你在那用脚踩一下子。

“蓦过获罪何况说”,蓦过,就是突然,一点也不用说,马上就获罪。

什么罪呢?就如破佛塔一样的罪,就这么大的罪过。这个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因为我们没有恭敬心,如果有恭敬心的话,你见到别人影子,确实不敢踩呀!

我说心里话,就我走道,如果有居士在旁边合掌,这脚迈过去前面就是个影子,他的影子就在道上挡着,你还不能不过去,还不能绕过去,但那个影子实在是脚不敢踩,心里不敢踩。别说是一个居士,就是对一个普通人都要恭敬,那影子我都不敢踩,何况你师父的影子,你敢踩么,是不是?你要踩了马上就获罪,就像破佛塔一样。所以说这个千万要注意。

何况是师父的用具,床、鞋呀、坐具呀,你都得恭敬,一丝一毫都得恭敬,一丝一毫都不能错。不光是那样,就是你们所放的东西,放哪个地方,我要看见了,都得恭恭敬敬的,这个不是装的,就觉得特别的亲近,都不敢给乱动一下子。有时虽然说“这些东西你放的乱七八糟的干吗?”就这种想法,只能说乱,但是没有不恭敬心。说这块太乱了,你放这干吗?但是呢,对你喜欢的东西,我也喜欢,也从心里去替你喜欢。但是你放的不合适,那我还得说你,你这放的东西太多了。

但是你喜欢,也等于我喜欢,我的心往你那合,它自然的就往那合。有时候我都奇怪,你说怎么这么想法呢?那个东西我都不应该用的东西,看到某个年龄小的沙弥,有时候弄那小玩物一堆一堆的,我说“看你弄那些东西干吗?”我是说他,但是看他喜欢,实际我心里也偷偷地喜欢,我真想说“你多玩一会,你多看一会。看有什么因缘,让你可以多保管这些东西。”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还得说他:“你怎么贪玩这个东西?”(得让他不贪,一心修行。)就是这样,这个心就得这样。何况是师父的床、座、鞋和资具,那更不能乱动。特别师父那床,你不能乱坐。

原先我到营口大水堂(地名)能运师父那去,他那屋小,还有佛堂。他那个床,我几乎是没有碰过。他叫我过去坐,我都不敢过去坐。从来都是离那个床一段距离,恭恭敬敬的。那时候还没有出家呢,我也不懂这些规矩,但是我知道恭敬师父的一切东西,包括他吐的痰,我都能恭敬,更不用说鞋和其它东西。如果有不高兴的意思,那都不允许。这个在世间上都应该这么做,何况对上师,更应该这么做。

你要不这么做,就是“蓦过”,他这个解释“蓦”字就是突然的意思,突然的你就获罪。罪从哪生?就是这么生的。你不知道,一念不恭敬心,就下地狱。不用环境什么变了,说在这房子,我还得有什么动作,把这房子变化。你不知道刹那的变化,就在一念之间,太快了,你连思惟的能力都没有。你说:“我想想,我不去呀,像小说讲的,这么老远我不去,我还得来回拉着。”哪有那个时间,马上就是了,就完事了,就这么快。

所以说“蓦过获罪何况说”,那不用说了,太快了,快得不可思议。一念获罪,如果你要知道这一念获罪的速度,就再也不敢了。

我以前跟大家讲过,别人犯过失,“他怎么就想退道呢?他就想不修行呢?他为什么要这么想?……”我推理他的想法,顺着他那个想法去推理,这刚一动念,原先那房子是亮堂的,马上就是一片黑暗。当时给我吓得,赶紧上他那忏悔去了,(劝他不要退道)对不起,话说错了,赶紧补救。要忏悔,劝人家回来修道。打坐也不敢打,赶紧下山去劝人家,“你快回来吧,可别退道。”表面上是劝人回来,同时也是在忏悔自己。用他那个退道心,来思惟一下都不允许。何况自己主动去犯这个过失,那你想不下地狱上哪去,是不是?

金刚弟子的脚,如果踏过上师的影子,罪业就像弄破佛塔一样大。弄破佛塔,是近重的罪业,也就是最接近无间(最严重)的罪业。踏过上师身上的影子,就有了这种可怕的罪业。如果踏过上师所穿过的鞋子,以及座位、衣服等用具,这种罪业更不用说了。

这里就讲了,影子都不允许踩,何况那些东西。

《化网经》云:“踏过上师影,佛说破塔罪。”

《空行金刚经》云:“阿阇黎座鞋,衣等师用具;以及影踏过,如踏或蓦时,此人永受苦,离得成就远。”

“离得成就远”,做这些,就是不能成就,离成就很远的,要受苦的。

我们大家现在大部分都知道,密宗第一个要求不高过师父,另外对师父影子都躲得远远的,都不敢去硬踩。

如果是地点或时间的关系,非过不可时,可用“金刚力法”来把上师的影子浮上空,由下经过。

把师父的影子能给吊起来,然后自己从这里过去,这个办法可了不得。

没有学过此法的弟子,如果不小心踏到上师的影子时,可念“金刚萨埵心咒”,以减少罪业。

“不小心踏到上师的影子时”,可以念心咒来忏悔。这个忏法,不是我们一般定力所能改变的。因为那个影子,是你的观察力所表现的,你得把你整个的观察力要改变了。看问题的一切力量都改变了,那得有大定力才能做到。

(24)颂曰:

大慧弟子欢喜心,

上师指导当听受;

真是超力不能为,

则善言恭敬禀白。

就是说,有智慧的弟子应该生欢喜心,对上师的指导要听受。

“真是超力不能为”,就是说如果超过你所能做到的,你不能做到,怎么办呢?

“则善言恭敬禀白”,得跟师父讲,说:“师父你要求这个,我确实应该做,但由于我的愚痴、或我的身体、或我的环境,确实我做不到。请师父看看,怎么再让我能够圆满,或怎么办?”听师父指导,得这样。

你得恭敬的跟师父去讲,不能不听师父的指导,不能说:“看你给我安排这活,真是的,我干不了!你愿怎么地就怎么地吧。”那就坏了,不能有这想法。

你虽然明知道,超过了你的能力,也不能生气,必须跟师父讲,这才对。对师父的指导永远去听受,你确实做不到,就和师父讲,这也是一种听受,不是等于你不听受。听受里面,有了一点困难的地方,这很正常。因为做不到和师父去讲,这很正常。但不低下心讲,去耍脾气,这是不对的了,那是没智慧。

(25)颂曰:

依止咕噜阿阇黎,

成就生天现乐成;

所以一切力所为,

当受师命不违背。

“依止咕噜”,就是上师的意思,依止阿阇黎。

“成就升天现乐成”,你能够真正的依止,那你就是现成的升天,这天路已经铺成了,因为你的恭敬心已经铺到升天这个路了。

所以说“现乐成”,现成的。因为你的恭敬心,你的依止,你升天这条路已经成就了,就在那搁着呢,摆着呢。

“所以一切力所为”,你要尽全力去做去,就完事了。

“当受师命不违背”,一定要依教奉行。不光是师父的命令,我们依教奉行。由于我们真心实意的听从师父的命令以后,每个师兄弟之间,我们要依教奉行;甚至我们就和小众之间要依教奉行;甚至和其他的人,我们还要依教奉行。永远保持那种依教奉行的意识,这才行呢。就一个小孩告诉你,你也去依教奉行,你的心要这么样平等,那就太好了。因为你把所有的众生都看成佛了,所以说,你就不会受骗上当。

说把那些人都看成佛怎么反而不会受骗上当?因为是你的分别心觉得在受骗上当。如果你舍去这个分别心,那个心永远真实,它永远不会上当。虽然事相上可能要弯曲一下子。可能有人告诉你到那个地方去取个东西,你到那地方没有。他表面上是骗你,实际上你用真心来对待这个问题,他永远骗不了你的心,这个才是最真实的东西。我们求啥?就求的那个法身,就求那个真实的心,至于事相上的事情,把它放一边,那只是一场考验而已。所以说你要不懂得这个,有时我们就是上当。

我以前和大家讲过,在五台山时我做饭,当菜头。做菜,一点钟起来,做饭呀,拌菜呀,一直忙到晚上,这些事情都得天天忙着,还得亲自做。另外当菜头还得指挥别人,那斋堂我还管。虽然我只是当菜头,但其它的事情他们还都来问我,我还得管,甚至行堂的事情有时候我还插一手,你说这么多要做的事情。而那个师父还不在斋堂,他告诉我:“你把这点东西给我拿着,一会给我送去啊。”你说,还让我给他送过去。

那时候心里,当时也起点念头,“你说我正忙着呢,你啥活不干,背着手,就这么背着手,就说一会给我送过去啊。”他知道我那个心理,就是一般好说依教奉行,我是刚想说点什么,还没等说呢。他说:“依教奉行啊!”一句话就给我堵那块了,我说:“好,依教奉行。”后来我就真的把东西送过去。本来他走了以后,我可以打发别人去送,但是我没有打发别人送,就亲自把这个东西送过去了。

而且呢,他确实挺高兴,送完我想回去吧,他告诉,“别走了,你帮我炒几个菜,我这正好来人了,还忙不过来。”你说他一个人,我那边一大堆活,还得让我帮着炒一会菜,既然这样,那就帮着炒一会菜吧。炒完菜了,这时候有个师父过来,还有几个居士在那过斋。他们过完斋,那居士要给钱,告诉不要钱,这才走。就是这样不断地忍辱,不断地忍,实际上,那心里真好受,比啥都强。

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要依教奉行,要不违反命令。不光是师父的命令,就是同门道友,我们都要随顺,尽全力去做去,你肯定不会上当的,因为这个才是最真实的。如果你认为这个事情该做和不该做,你本身就是上当,本身就是吃了一个大亏。

所以说谁占便宜?傻子最占便宜。谁吃亏?就是那个所谓的聪明人最吃亏,因为他不知道,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世界上什么最真实?不就那个法身最真实么,你学佛目的干吗?你发愿又想舍身,又想成就。现成的让你舍身、成就的时候你又不干了,你说你不傻么,是不是?所以说,我们应该做一个傻子,那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有大智慧聪明的弟子,一切身、口、意不是勉强的,而是很乐心的,尽力听受上师的指导。如果尽自己的力量还不能胜任的时候,就要向上师很仔细地恭敬地解释。如果是能做,只是很难做的事情,就不可以以“无能力”的解释而推辞不做。

如果很难做,但是能做到的,你就不能说:“哎呀,我不行,我没有能力。”丝毫对自己不能宽松,能做到一分,就绝不说不做,就是这样尽全力。佛法就是说尽心尽力。

此生的一切成就,不论生天为人,或是得到富贵安乐等,都是依靠上师得来的,所以应当听受上师的话,不能违背金刚上师。

《金刚帐经》云:“得过圆满灌顶子,违背金刚阿阇黎;此世全世苦恼难,后世进下金刚狱。”

得过圆满的灌顶,师父把法传给你,告诉你了,师父对你有恩情。如果你违背了金刚上师,此世肯定是有苦难的。这个违背本身就是一个苦难的种子,到哪都是让人不恭敬,臭名远扬,人家谁见谁烦。你就不说,别人都不知道这件事,也烦你,因为你那个心性不好。

一个不孝父母的人,肯定龙天不护持,而且灾难重重,随时都有危险。在后世,就是将来要下金刚地狱的。所以说,可得小心这个事情。

一切成就,也是依靠上师。

《金刚帐经》又云:“金刚勇心佛如来,金刚法及庄严论;眼露速足尖地下,丸露空行影身精,成就能得欢喜师。”

这里讲的尽是秘密了,我再给大家念一遍。“金刚勇心佛如来,金刚法及庄严论;眼露速足尖地下,丸露空行影身精,成就能得欢喜师。”

一会看看下面是怎么解释的,先念下面的颂。

(26)颂曰:

咕噜财物犹如命,

上师心爱如师敬;

于彼上师执侍人,

如亲常时恭敬心。 

看看书上是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大家要注意。

爱护上师的一切财物,就好像爱护自己的性命一样。上师所喜爱的东西,弟子应该要喜爱,和上师一样的恭敬。不可以认为它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喜爱。

就是说“爱护上师的一切财物,就好像爱护自己的性命一样”,得有这个心。爱屋及乌么,如果你对这个人恭敬,你看他的什么东西,都觉得是好的。如果你对这个人不恭敬,肯定对他的物品也觉得反感。所以说爱护上师,包括上师的一切财物,都要像护持自己生命一样,一点不能损失了。何况师父喜欢的东西,弟子应该要喜欢,和上师一样的恭敬,不能有分别心,因为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喜欢了。

在上师身边的人,弟子要永远常常尊敬他,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的恭敬,不可以疏忽或轻视上师身边的人。

包括师父跟前的侍者,都得恭恭敬敬的,不能轻视。就像在家人,你要恭敬这家大人呀,就先恭敬他们家的孩子。过去不是有这句话么,去办事情送礼,说你别给他们家大人买什么东西,你给那孩子买点东西,保证大人就高兴。

这是一样的道理,你要恭敬上师身边的弟子,上师肯定非常高兴,这也是一种恭敬的方法。我们有时候这方面还没有做到彻底,这样不行。在上师身边的人,要永远、常常尊敬他。尊敬他就是尊敬师父,因为他能够在师父跟前,能伺候上师,或他能把师父的法带下来,他在替你完成这些任务,你应该恭敬他。

像那个叫文喜的师父,他有一次在五台山,走得很远,就看见一个老人和一个童子牵着一头牛,在放牛。他一看晚了,就要求这个老人,能不能在他那住一宿。那老人说去吧,到我那住一宿。后来进了一个小院。老人给他拿了几个小饼吃了,吃得特别香甜。还喝那个茶。

后来他们就谈法,老人就问他还有没有毗尼?还有没有戒?他说:“没有戒了。”意思就是已经戒体成就了。说:“你有没有毗尼?”他说:“还有毗尼。”老人说你还不行,还得回去修去。最后他说我能不能不走了,因为他已经看出来,这个老人不一般。老人说不行,你还得回去。后来老人就给他撵走了。他出去,那个童子开门,他非常恭敬的问:“这位师父,你法名怎么称呼呀?上下怎么称呼?”

小孩就讲说:“我叫均提。”他就说:“请你给我讲讲法。”

你看看,他叫这个小孩,一个牧童给他讲讲法。后来均提就给他讲了,他说:“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后面还有一句我给忘了。(编者注:无垢无染是真常。据《五灯会元》卷九)

就是讲如果你脸上没有嗔恨心,谁都能供养你;你要嘴上没有嗔恨心,吐出的话都是妙香;你心里没有嗔恨心,那才是真正宝贝呢。

他出去以后,这几句话就记住了,以后就按这个修行。等第二天再找这个地方没有了,后来他才知道,这老人就是文殊菩萨,那个小孩就是文殊菩萨的侍者叫均提。由于文殊菩萨给他的饼和茶,给他讲法了。最后又在童子那块,因为恭敬文殊菩萨跟前的小童子,他没把他当成看门人看,而是恭敬的,把他当成师父去看,所以就给他讲法了。你要知道均提都修到无量劫了,那是佛一样。你要光看是小孩,坏了,你就错过这个机会了。

后来这位大德也成就了,文殊菩萨就现前了。他正好做饭呢,文殊菩萨现前就给他念偈子,他一看文殊菩萨现前,拿饭铲就去打文殊菩萨,意思说你别和我来这个。他就念偈子,说:“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意思就是说你是你,我是我。拿勺子去打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一只脚站在笼屉上,就给他授记,就给他印证。当时就说:“老僧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没想今日遭人嫌。”说我都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修到那么多年,没想到今天遇一个敢烦我的人。就是说今天才遇到一个无相的人,真正成就的人,这一下就给他印证了。这个和尚是文喜,他整个的成就,就是恭敬心。对老人恭敬,对孩子,对牧童他也恭敬,所以他就得法。而我们呢,何况都明知道上师,能不恭敬么,是不是?

所以说,对在上师身边的人,弟子要永远常常尊敬他,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恭敬。不可以疏忽或轻视上师身边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礼节。

(27)颂曰:

不应金刚上师前,

包头顶高坐前去;

翘足踏坐手叉腰,

安然按腰上师前。

(28)颂曰:

金刚咕噜站起时,

应当勿坐与勿卧;

常具敬供诸威仪,

站会全事欢喜事。

(29)颂曰:

无弃涕唾上师前,

坐时勿舒于双足;

师处举步随口诤,

应当不作上师前。

在上师的面前,不能做不恭敬或无礼貌的事情。譬如说:不可以在上师的面前高坐。

所以说,密宗特别讲究,如果师父坐的地方过低,他就得爬着过去,他永远不会让自己高过师父,就是这种恭敬心,可了不得。

没有特别的原因,不能坐在上师的面前,又不能包头或戴帽子等。

在上师的面前,不论你坐在哪个方位,都得侧着身,不能俩人对面坐着,简直就像平辈人似的,这在世间也是不恭敬的。“包头或戴帽子等”,就是没有礼节,这个我们知道,佛法是不允许给戴帽子的人讲法的。

上师坐在地下的时候,弟子不能坐在椅子上。不能在上师的面前,两手叉腰,或双手交臂于胸前,摇身而行。上师站起来的时候,弟子不能坐着或躺着,

咱们这还做得不错,一看师父来了,都主动地站起来。师父来了你站一百次,你就得法一百次。不能说师父老来,我老站着,这多麻烦呀。你这麻烦一次,心里就去掉一下我慢,要师父天天去呀,你就成就了,是不是,这个也非常的重要。

以前我在五台山碧山寺的时候,有一个和我还是同戒,(编者注:同在一个戒场,一起受戒,属于平辈。)但他担任碧山寺的知客师,他和其他常住的师父都非常熟悉,他们之间就互相可以开玩笑。但是我呢,虽然他年龄没我大,哪次他到我那屋,我都恭恭敬敬从床上起来,我站着。他看我站着也不理我,他照常在那说话。我看他坐下了,我再坐下,他哪次来我都这样。这并不是说我尊不尊重这个人,而是我尊重的是常住,因为他是知客师。我不尊重常住那是不对的,虽然他比我年轻,甚至有时他来也是散乱,跟别人去开玩笑。但那对我无所谓,我是恭敬我的,至于你做得如何,那是你的问题。

由于我不断地恭敬,最后我临受戒的时候,他就说:“你可以免戒费,别人不行,你可以免。”不光这个,而且还要送我蒲团,最后送我一套衣服,像谁现在穿的那套衣服,就是那时候他送给我的。告诉:“衣服不要不行,不要不给你受戒。”强迫你要这套衣服。就是这样的,你说恭敬哪有白恭敬的,是不是?

最后,由于他没给我《同戒录》,我平时不求人,就唯独跟常住要了一本《同戒录》。我说:“你看看咱们发的《同戒录》,还有没有?”他一想这是没给我发,当时那个脸呀,非常不好看,就是一点笑模样没有。我寻思生气了呢,但不是。

他回去,拿着《同戒录》回来,屋里很多人,他是知客师,里面还有很多是外来挂单的呢。他从门口进来,在地中间就跪下了,举着《同戒录》就这么跪着。那脸呀,我一看眼泪就要淌下了。他忏悔,没想到能把我的《同戒录》给忘了。我只不过问一下还有没有《同戒录》,他就这样。他这种恭敬心哪来的呢?就是由于我平时的恭敬所换来的,一个是自身平时的修持,另外关键是你恭敬人家,才会有今天的结果。你不恭敬人,人家永远也会不恭敬你。

后来临离开五台山的时候照相,他把我也招呼去了,还有另外一个师父,说就咱们四个人照,别人不跟你照。并不说他在常住所担任职务的大小,关键你恭敬人家,人家就恭敬你。何况恭敬上师了,我们更应该这样。

上师坐下的时候,弟子不能躺卧着。无论在什么时候,供养上师,或为上师做事,必须要很细心,而且要很有规矩的站起来,事事都要做得圆满。

这些你都要做的圆满,都要细心。哪个事情你都不能糊弄。不要看师父不在跟前了,“行,我给你打扫卫生,收拾收拾,东西都给塞到床底下就完事了,反正你也看不着。”那不行呀。你别像我过去在部队时给人洗衣服那样,“是,我给你洗洗。”给师父洗衣服,在水里一浸,拿出来就给你晾上了。洗衣服也不搓,那坏了,那就把人坑了,这个心不好。为上师做事必须真诚地去做,一丝一毫的不能错了,事事都要做的圆满。

在上师的面前,不可以随便吐唾,或擦鼻子等不干净的东西。

在上师的面前,什么咳嗽了,那都不允许。还有擦鼻涕等不干净的动作,都不要有。实在不行,就得转过身去,而且要回避一下。就吐完痰,回来前都得漱漱口呀,擦一擦,都得这样去做,恭恭敬敬的,这才行。

坐在上师面前时,不可以舒出脚,更不可以乱走动。或争论是非,随便说闲话等。

“坐在上师面前时,不可以舒出脚”,把脚伸得挺老远的,甚至脚都伸到师父跟前去了,是不可以做的。

再有,不能师父这边跟你讲话呢,你那边看着书:“啊,什么事呀?”完了,还没等师父讲完呢,他就先问什么:“你看我这个事,师父你看我这怎么办?”他把师父话压下去了,这不好。你必须认真听师父的话,然后你再问什么。就是跟平常人,你也得这样,一定等人家的话说完以后,人家不说了,你再讲,人家听了心里舒畅。

“不可以乱走动”,师父和他讲话,他却在那边还干着活。师父说:“你看这怎么回事?”“啊,什么事呀?”他那边干着活,问什么事?除非师父知道你,允许你这样做才行。

师父不允许的情况下,师父正经的说事,你必须把手里的活停下,认真去听。你别怕活干不完,你把活干完了,把恭敬心失去了,这活你不白干了。所以说,你得懂得哪个急,哪个缓,你先奔恭敬心去,那个活以后再干。活虽然着急,着急也不能失去恭敬心。这点你可得加小心,恭敬心是成佛的因呀。

“或争论是非,随便说闲话等”,你更不能和师父去争论谁对谁错,遇到事情要和师父商量的时候,只能讲你的想法,不能去争论。和师父不能说“这不行,这哪行。”不能说这话。只能说什么呢:“师父你看看,这件事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你看好不好。”亲舟师父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我一跟他讲有什么不同意,他马上就放下自己的知见,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或是暂时放下,而非常柔和地讲另外的想法,这就做得比较好。

在师父面前不要争论是非,随便说闲话等,说些没用的话。这个闲话包括不应该说的话。

以上所说的这些不礼貌事,应当不要在上师的前面做出。

刚才上面三个偈子就是这样。

而且,还讲到“翘足踏坐手叉腰”,在上师面前,你的手不能这么抱着肩膀,这么叉着腰,这都不好,一看就是慢心。你对师父就得合掌,恭敬。这合掌很重要,大家可得要训练起来,你别像我,我这人已经养成这个散漫的习性了,有时候在师父面前,合掌少。

那回我去见(皈依时的)师父,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师父就跟我说了:“你得合掌啊。”这才知道合掌,原先都不懂。所以说,师父心里不高兴,他不会给你讲法的。师父高兴了,看到你真有恭敬心,才给你讲东西呢,才能告诉你一句半句的,那你就会获益无穷无尽的。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合掌,就是不在师父面前,其他师父来了,我们都要合掌恭敬。就是同修道友,他给你讲什么法,你一合掌,他心里马上就什么嗔恨心都没有了,而且尽他最大的能力来给你讲。

就算这个人,他什么也不是,什么话都不会讲,你要恭敬他,他不会讲,那佛菩萨会给你讲的,是不是?所以说,佛菩萨永远这样的恭敬一切人,就包括凡夫,佛菩萨都恭敬,因为你是未来的佛呀。

现在有人把合掌的观世音菩萨像全给送回寺院来了,你说多愚蠢!所以说大仙告诉的这种做法,非常的误事,这些大仙,把佛菩萨这种表法的行为都给毁了。佛菩萨永远恭敬所有的众生,把众生都看成未来的佛。因为什么呢?因为他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编者注:有人供观世音菩萨合掌的塑像,“大仙”就告诉:观世音菩萨朝你合掌,你承受不了,不能再供了。于是,有的就将合掌的观世音菩萨像送到寺院里,不再供养。这里的所谓的“大仙”,指不畏因果报应,平时装神弄鬼,骗人钱财的巫医神汉。)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29 16: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