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佛说无量寿经讲话(三)
发起人:释楞严  回复数:1  浏览数:2890  最后更新:2009/10/21 17:50:00 by 释楞严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9/10/21 17:50:00
释楞严
愿为释尊心子 誓与弥勒同行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管理员
发 帖 数:2798
经 验 值:5340
注册时间:2005/10/14
三、第二恶

佛言:「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不顺法度。奢淫憍纵,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异,言念无实。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贪欲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顾前后。亲属内外,坐之灭族。或时室家、知识、乡党、市里、愚民、野人,转共从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结。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如是至竟,无所恃怙,独来独去,无一随者。善恶、祸福,追命所生。或在乐处,或入苦毒。然后乃悔,当复何及!世间人民,心愚少智,见善憎谤,不思慕及,但欲为恶,妄作非法。常怀盗心,希望他利,消散磨尽,而复求索。邪心不正,惧人有色。不豫思计,事至乃悔。

  (1) 法度 规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从。
  (2) 奢淫憍纵 浪费、淫乱、傲慢、任性。
  (3) 欺惑 互相欺骗。
  (4) 佞谄不忠 心曲不忠。
  (5) 巧言谀媚 巧言令色。谀是说好听的话。媚是做好看的姿态。
  (6) 陷入怨枉 陷害无罪的人。
  (7) 机伪多端 耍各种花样。
  (8) 践度能行 知其形势,忠良之臣践守法度、识大体。
  (9) 中外知识 朋友。
  (10) 欺诳 欺骗。
  (11) 厚己 为自己设想。
  (12) 悭惜 吝啬。
  (13) 恃怙 依赖。
  (14) 憎谤 憎恨、诽谤。
  (15) 磨尽 花光。
  (16) 求索 要求、索取。

【文科】 第二恶,不义的状况。与前第一恶一样,分为四段,这是第一段,举出恶相。
【讲义】 释尊说:「第二恶就是不义。世上的人,不知道父子、兄弟、一家、夫妇,互相之间的义理,不按规定,不从纯良民风,一味奢侈、淫猥、憍慢、放纵,追求如泡沫一样的快乐、任性行动。人们互相欺诈,心口不一致,说话思想都不诚实。君臣之间也是一样,心怀谄佞不忠,只把表面装得真实,言语颜色,极尽谄媚。同事之间,则妒贤嫉善,捏造罪状,冤枉陷害。为君的愚昧昏黯,任官不知忠奸。为臣的欺君无知,设计诈讹。偶然出现忠良之臣,遵守国法,正直持身,想要因势利导,又会因为在位君王心术不正,而为不良之臣所欺,不明是非,横生阻忧,愈加违天地道理。于是上下效尤,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朋友,互相虚伪欺瞒。每一个人都心胸充满了三毒烦恼,只为自己利益着想,只管捞得更多。这种情形不但是卑贱下下之辈如此,位居尊贵,上阶层的人也无不皆然。最后,弄得家破人亡,前面顾不得祖先,后面顾不到子孙,内外一族,都遭殃灭亡。谈到瞋恚,一家、朋友、乡党、市民、村民之愚劣者,互相寻隙,陷害他党,谋利自党,终至结成永世仇敌。再说到贪欲,财产越多,越是吝啬,一点不想施与。爱财贪宝,自然身心劳苦。结果是世上无依无靠,只好把妻子财宝留在此世,孑然一身,离开娑婆,独赴黄泉。这个时候,随身而行的,惟有因果报应。善因福果,恶因祸果,随命而现,或生乐处,或生苦处。到了这个地步,如果生到了苦处,后悔也来不及了。再说到愚痴,世人因为缺少智慧,看到了善人就生憎,不想仿慕善行,只想效法恶事,违背法律。经常怀着盗心,羡慕别人的利益,偶而得到财宝,也都浪费在无益事上,像垃圾一样的散失,再也追不回来。又由于心邪,一心只顾察言观色,事先不能留心观察思惟,事到临头,只有后悔莫及了。」

今世现有王法牢狱,随罪趣向,受其殃罚。
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复为恶;天神克识,别其名籍,寿终神逝,下入恶道。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是为二大恶、二痛、二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1) 克识 做记号。弄清楚。

【文科】 第二恶。举出第二段之痛与第三段之烧。同时结束上段。
【讲义】 「前面所说的不义之人,在王法牢狱,作为现世华报。随着罪之轻重,接受处罚。
至于未来的果报,则因为前世不信道德,不积善根,因此依着习惯作恶。天地神明就把他们的罪状辨别清楚,记录分明,寿命一了,精神就会应验坠入恶道。在那里,随着自然业力,受尽三恶道无量苦恼,轮来回去,经时累世,解脱无时。那种痛苦,实非言语所能道尽。
以上是第二大恶,第二痛、第二烧。那种痛苦,就像大火焚烧人身一样的剧烈。」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二大善也。」

【文科】 第二恶第四段。举善劝善。
【讲义】 「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之中,如果有人控制情绪,正身谨行,独能为善而不作恶,他就必能渡过生死大海,逃离迷惑,福德优胜,越过浊世,生在天上,最后得到涅磐妙乐。这叫第二大善。」

四、第三恶

佛言:「其三恶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无能几何。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厮贱、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淫泆,烦满胸中,爱欲交乱,坐起不安。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睐细色,邪态外逸。自妻厌憎,私妄出入。费损家财,事为非法。交结聚会,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无道。恶心在外,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系成事。恐热迫胁,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

  (1) 厮贱 低位卑贱。
  (2) 尪劣 无力拙劣。
  (3) 淫泆 耽溺色事。
  (4) 眄睐细色 眄睐是邪视,邪看。细色是好色美色,女人细腻的皮肤。
  (5) 邪态 作邪恶之事,不堪目睹的样子。
  (6) 交结聚会 意气相投者结群成党。
  (7) 攻劫 攻略洗劫。
  (8) 恶心在外 恶心注目别人的财产等。
  (9) 欲系成事 为了达到欲望,大胆行事。
  (10) 恐热迫胁 由于做恶事,心不安宁,就像发热一样,自己恐慌,还要装腔作势胁迫别人。

【文科】 第三恶,无礼相,分成四段。这是第一段,正举无礼之恶。
【讲义】 释尊说:「接着来说第三恶,无礼相。人本来是相依相持,寄生在这天地之间的。寿命很短,顶多也不过五十年乃至一百年。而在这个虚幻的人生,也有贤明愚夫、长者尪劣,尊贵厮贱,豪富贫穷,上下两分。上下之中都有不善之人,他们经常想着邪恶之事,怀着邪淫偷盗的恶念。经常因想着淫 的事,而心中充满了烦闷。爱欲的波浪翻滚,坐立不安。又因贪欲,吝啬爱惜财物,盗贼之心,只想不劳而获。眼睛一直盯着妇女身上,恣意卑猥,厌憎自己妻子,秘密出入别的女人之家。因此家财自然就会空虚,家财一经空虚,就会想发不法之财。于是结集党徒,以吵架、杀人、攻夺、抢劫为事业。心里一直注意别人的财产,自己不做正当的工作。起初当小偷,偷一点东西,欲心慢慢增长,后来就成为强盗,杀人放火。怀着这样恶心的人,风吹草动,都会心惊肉跳,像老鼠一样,战战兢兢,不得安宁,却又想要胁迫恐吓别人,抢夺别人的东西,用来养活妻儿。既是不劳而获的财物,自然挥霍无度,纵情享乐,只要一身尚存,就追求欢乐永无止境。有时甚至于不管亲属尊卑,加以邪淫,徒增一家内外烦恼。」

亦复不畏王法禁令。
如是之恶,着于人鬼,日月照见,神明记识。故有自然三涂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文科】 第三恶。举出第二段之痛,第三段之烧,并结束前文。
【讲义】 「像这样的人,在现世虽然不怕王法禁令,但是却会自然地受到罪责系狱。同时又会被人所见,被鬼所窥,被日月所照,神明所知,受罚于未来。因之自然堕入三涂,受无量苦恼,经时累世,不能出离,更不能登上解脱坦途。这样的痛苦是言语所不能说尽的。
  以上名为第三大恶,第三痛、第三烧,其痛苦就像大火焚烧人身一样的剧烈。」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三大善也。」

【文科】 第三恶第四段。举善劝善。
【讲义】 「如果有人能在这五浊之世,造恶众生之中,一心抑制欲望,正身正行,为善而不作恶,则此人必然能够度过娑婆之海,脱离迷苦,福德兼备,超世上天,最后得到彼岸寂灭之乐。这叫做第三大善。」

五、第四恶

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贼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憍慢。

  (1) 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十恶中有关口之四恶。使用二片舌、说坏话、撒谎、说好听的话。
  (2) 谗贼斗乱 献谗言,作贼兴乱。
  (3) 傍 夫妇在父母之傍。
  (4) 自大 自以为了不起。
  (5) 侵易 侵犯侮辱。
  (6) 敬难 恭敬畏难。
  (7) 偃蹇 偃是推倒,蹇是高傲。偃蹇是高傲侮慢。

【文科】 第四恶,叙述无智。分成四段。第一段正举无智之恶。
【讲义】 释尊言:「次说第四恶。世人不努力于增加智慧,却互相教唆,从事无智恶事。使用二片舌、恶口、妄言、绮言,告别人的密,毁坏其德,终于兴起争端,憎嫉善人,败坏贤人的名誉。有家只顾夫妻享乐,把年老二亲视同障碍,轻蔑师长前辈,对朋友,不讲信用,互相欺诈。不自量力妄自尊大,自以为唯我一人,符合天地道理。因此,作威作福,轻视别人,没有自知之明,作恶而不知耻,自夸身强力壮,强迫别人敬他怕他。他们无视天地、神明、日月,所以怎样加以感化,也是无动于衷。傲慢自大,轻蔑别人而自鸣得意,无恐无惧,憍慢不已。」

如是众恶,天神记识。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营护助之。今世为恶,福德尽灭,诸善鬼神,各去离之。身独空立,无所复依。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自然迫促,共趣夺之。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天道自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1) 扶接 帮助提携。
  (2) 殃咎 灾殃罚咎。
  (3) 火镬 火鼎。
  (4) 蹉跌 踏错踬跌。

【文科】 第四恶,第二段举痛,第三段举烧,同时结束前文。
【讲义】 「这样作恶的人,天上众神一清二楚。他们依赖前世积了福德,在此世又为小善护助,暂时逃避处罚。然而今生更加作恶,则前世福德报尽,一切善神离去,只身孤独,无依无靠。
讲到未来之烧,寿命一尽,一切诸恶,一时归身,其力量,自然聚进逼心。又神明一一记录其名。为殃咎之重牵引,独赴恶趣。罪报自然而来,无法脱离。只得随应前业,必定进入火坑,受身心摧裂的痛苦。到了这个时候,无论如何后悔,也无法挽救。天地的道理是自然的,一点也不蹉跌。善因有善果,恶因也必有恶果。因此,为恶自然要受三涂中的无量痛苦,轮去回来,经时累世,不得出脱。解脱更是盲思妄想。真是让人悲痛的事。
  以上叫做第四大恶,第四痛,第四烧。痛苦有如火焰焚身烧骨。」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文科】 第四恶第四段,举善劝行。
【讲义】 「人如果在这五浊世中,一心制意,端正身行,为善而不作恶,此人必能渡过生死海,避免迷苦,福德齐俱,超世升天,最后享受彼岸寂灭之乐。这叫做第四大善。」

六、第五恶

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取与无节,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放恣游散。串数唐得,用自赈给。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鲁扈抵突。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有善,妒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自用职当,不可谏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

  (1) 徙倚 徘徊。
  (2) 违戾反逆 忤逆、反抗父母言教。
  (3) 报偿 回报。
  (4) 辜较纵夺 辜是固,较是专。专为巩固利己,纵欲抢夺他人东西。
  (5) 串 串是习。习僻。
  (6) 赈给 施与口粮。
  (7) 鲁扈抵突 鲁钝而又拔扈,像牛角一样冲撞。
  (8) 职当 刚愎自用。
  (9) 谏晓 规劝晓谕。
  (10) 六亲 父母兄弟妻儿。
  (11) 所资 资助的衣食。
  (12) 真人 悟得四谛真理的人。阿罗汉。

【文科】 第五恶,不信。分成四段。这是第一段,正举恶相。
【讲义】 释尊说:「第五恶就是不信。世人之心徘徊懈惰,不想为善,不肯修身作事,让一家眷属饥饿交迫。如果父母加予劝戒,则怒目相视,恶言相向,亲子犹如怨敌。父母甚至宁愿不要如此不孝儿子。取与之间,不知适度节制,予取予求。因此,不但父母烦恼,亲族别人也会为之困扰。背恩违义,对恩义没有报答之心。借来的东西也不想归返。所以日益贫穷,无可挽回。最后只得专为自利打算,咨意盗贼,抢夺财物,随心挥霍,放荡不羁。习以为常之后,恶不当恶,乱取别人东西,用以维持自己衣食。醇酒美食,饮食无度,身心疲惫,极尽奢侈。愚鲁而又跋扈,到处与人冲突,不知人情,一味在压制别人。见人有善,妒嫉憎恨。无义无礼,肆无忌惮。刚愎自用,不听规劝。六亲眷属,能否维生,从来都不关心。不想父母之恩,无视师友之义。心中常想恶事,口里常说恶言,此身常作恶行,未曾做过一件善事。不相信古圣人之言,佛法之理;不相信修道可以脱离迷苦;也不相信死后神识转生;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由于此四不信,不只诽谤正法,还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弒父弒母,加害兄弟眷属。六亲无不怨他、恨他何不早死。」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恶逆天地。而于其中,希望侥幸,欲求长生,会当归死。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1) 蒙昧 心暗,不明了。
  (2) 侥幸 碰到好运。

【文科】 第五恶四段中第二段,举出痛相。
【讲义】 「世人就像这样,个个心怀不信。愚痴蒙昧,还自以为智慧超人。不知生从何处来,也不知死往何处去。对人不仁慈,对亲不顺从。既违逆天地道理,而还想在其中抱种种希望侥幸获得幸福。他们想求长生,所作所为却是罪当该死。这样的人,以慈悲心怜愍教诲他,告诉他因果报应的道理,即生死之道,善因善趣,恶因恶趣的自然法则,他也不肯相信。对他苦口婆心,也毫无用处。因为他心中闭塞,不肯打开心扉。」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数之自然,应其所行。殃咎追命,无得纵舍。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1) 五道 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之称。
  (2) 恢廓窈冥 广大深远。
  (3) 浩浩茫茫 同恢廓窈冥。
  (4) 纵舍 放纵舍弃。

【文科】 第五恶四段中之第三段,举烧,并结束前文。
【讲义】 「这个人命将终了时,心中悔惧交集。以前不修善,临终后悔,毫无用处,已无法挽救。天地之间有五道轮回,明如观火。那么大遥远幽暗路途上,有善恶报应,祸福相承的道理。我身之业,必须我身承受,谁也无法替代。这是自然的道理,是无可奈何的。行为相应的殃咎,追命相随,绝不宽贷。善人行善,乐上加乐,悟性愈益明朗。恶人行恶,苦上加苦,迷妄更加黑暗。这个道理,谁都无法彻底了解,只有佛才知道。所以佛把这个道理说得嘶声力竭,相信的人却少之又少。因而生死不断,堕入恶道者也不止绝。众生永劫沈溺于生死迷海中,数目多少不能具说。所以三恶道中,自然有无量苦恼。流转其中,几经生死,不得出离。当然也不能步上解脱之道。其中痛苦非言语所能道尽。
  以上叫做第五大恶、第五痛、第五烧。痛苦如同大火烧身。」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文科】 第五恶第四段,举善劝善。
【讲义】 「人如果在这五浊恶世之中,一心控制我意,保持身念端正,言行一致,行为诚实,言词无欺,心口无违,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则能身离迷妄,福德齐来,度世生天,最后得到涅磐乐果。这叫做第五大善。」

七、释尊的劝说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展转相生。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然。至其久后,共作怨结。从小微起,遂成大恶,皆由贪着财色,不能施惠。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厚己诤利,无所省录。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身坐劳苦,久后大剧。天道施张,自然纠举。纲纪、罗网,上下相应,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1) 殃病 业病。药所不能治愈的病。
  (2) 燋然 燋烧。
  (3) 小微 微小之事。
  (4) 省录 反省自身有否恶事,视善为善,收录自己身上。
  (5) 天道施张 业道之网张满天地之间,微细的业报也无可遁逃。
  (6) 纠举 查究举出。
  (7) 纲纪罗网上下相应 纲维是大纲小纪。罗网是网子。上下是贵贱。天道业报像大纲小纪的网子,大小之罪都不会遗漏,依善恶之业相应报偿。
  (8) 茕茕忪忪 茕是单独,无所依恃。忪是焦虑。无依无靠,焦虑不安。
  (9) 弃捐所思 舍弃造作五恶之心。

【文科】 五恶已经说完,故在此作总结,并进一步劝人厌过修善。分成二段,先举出过错,然后劝起厌过之心。
【讲义】 释尊结束前文所说,告诉弥勒说:「就如我跟你们说的,这五恶之苦,真是痛苦。不但有五恶,随着五恶而来顺次而生的五痛以及五烧,都是无法说尽的剧痛。这里特别再叮咛一遍。
  只要是作诸恶不修善的,都会随着自然的道理,堕入恶趣,遭受未来之「烧」。不但如此,现在就有「痛」报,在堕落恶趣之前,就会患上难治业病,苦得求生不得求死无门。虽想早日康复,过快乐的生活,但不能如愿,一路承受业报痛苦,让别人看,以警效尤。挨到临死,死后更有「烧」报随之而来,堕入三恶道。在那里,就像夏虫扑火,在无量痛苦中焚身焦骨。久久之后又再出生人间界。由于前世恶业未尽,前「烧」复更成为作「恶」之因,人人互相结怨,起初些微小事,最后演变而成重大罪恶。这都是由于执着色与欲,不肯作善施惠于人的缘故。而且又为愚痴贪欲所驱,心猿意马,无恶不想,身心为烦恼所系,无从解脱。为己争夺利益,作恶不悔,众善不修。这种罪恶,又会再生出「痛」来。因此,这种人纵有富有的一天,能够贪图一时快乐,但因为不知节制,不务善行,威势不久即行消失。身上劳苦日渐增加,久而久之,结成痛苦非常。业道之网,天罩地覆,大小罪恶,绝不疏漏。这种大纲小纪的罗网,无分上下贵贱,随应大罪小恶,加予报罚。人是孤独一人,无依无靠,在慌恐无力之中,亦步亦趋,掉进罗网。这是古今同然的事实,是永劫的过去与永劫的未来,严然存在的残酷事实。岂非可伤可痛。                   
    弥勒啊!世相就是如此。三世诸佛,怜愍这种痛楚,用威神力,摧毁种种罪恶,劝促人人行善。让人舍弃造作五恶之心,遵守经文之戒律,努力修行佛道不要半途而止,最后脱离世间,踏上涅磐大道。」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无量忧怖苦痛之道。

  (1) 率化 率领感化。
  (2) 亏负 违背辜负。

【文科】 前已举恶劝令厌弃为恶,接着举善劝善。分成正劝善、相比劝善、大悲摄化三段。这是第一段。
【讲义】 释尊说:「弥勒啊!我有话对你、诸天、世间以及佛灭后的众生劝说。你们听闻佛经佛法要深思熟虑,要正心慎行,不要违背经中所说的。在上的要为善率领在下的,渐次传递佛的旨趣,各自端正心行,尊佛敬善,要保持仁慈博爱的心,不要辜负了佛的教诲。要脱离迷妄,切断生死罪恶根源。要远离三恶道,远离无量忧畏苦痛。」

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绐。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匆务,未尝宁息。

  (1) 德本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2) 道禁 佛道上的规则。
  (3) 斋戒 八斋戒。
  (4) 此间 这个世间。
  (5) 欺绐 欺骗。
  (6) 匆务 忙忙碌碌。
  (7) 宁息 安宁休息。

【文科】 劝善第二段,与其它国都相比,显示娑婆行善之优异性。
【讲义】 「世间是混浊的,人心是纷乱的。所以各位弟子,在此世,要称念功德之源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广为施恩施惠,不要违背佛法规则。要忍耐勉励,自己领受智慧,还要教导别人,立德行善。要正心,保持清净洁白。即使是保持一个昼夜,也胜过在安乐国励行修善百年。因为安乐净土是符合了涅磐之理,无为自然的地方,人人都在行善,没有丝毫罪恶。就是说,此世充满了罪恶,难于行善,而净土清净,行善容易。同理,在此世行善十昼夜,胜过在其它诸佛国土行善千年。因为其它诸佛国土,行善者多,福德是自然附带的,根本不是造恶的境界。相反的,此土则是充满罪恶,无不违背自然之理。所以勤苦而欲望高涨,互相诈伪,劳心劳身,处在饮苦食毒的状态,忧愁焦躁,自古以来从无一息安宁。在这样污浊的土地上行善,难能可贵,如同贫者一灯。其功德胜过富者万灯的诸佛国土上的善行,岂非当然之理。」

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间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改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
佛语弥勒:「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1) 游履 为了济度众生,到此游历。
  (2) 丘聚 人所聚集的乡里。
  (3) 灾厉 灾难。
  (4) 兵戈 士兵武器。

【文科】 劝善第三段。叙述释尊大悲,化益守护众生之心。
【讲义】 「由于以上所说的情势,我为了你们众生,苦心诲谕,劝你们修善。随着各人根机,加以引导,说教经法,大家都能接受遵从,随心所欲,获得佛道。佛为济度众生,所游历的国都村落,无不一一受到化益。如此一来,天下和平,时节顺当,日月清明,五风十雨,皆得时宜。没有灾厉,国泰民安,士兵武器,无处可用。人人互相崇德兴仁,注重礼仪,谦让有加,敬上慈下,遵守道德。这是自然的趋势。」
  释尊又说:「我哀怜你们众生,更甚于世间父母思念亲生子女。我在此世成了佛,要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灭绝五烧,转恶为善,拔生死之苦;要让大家俱备仁义礼智信,登上无畏涅磐的安乐境地。然而,我去世时,佛道将会逐渐衰微,众生自然又会谄伪作恶。五烧、五痛之苦,又会恢复到以前状态,痛苦也会随着日子加剧。这是现在无法详细说尽的。以上只是概略的叙述而已。」
  世尊对弥勒说:「弥勒,你们要人人各自深思反省,并且回过头来互相切磋,正确保持佛的教法,千万不要违背。」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文科】 本节中,释尊一直都在诫恶劝善。本段是弥勒回应佛说,禀报释尊,接受教诲。
【讲义】 释尊说法告一段落,弥勒菩萨合掌回报释尊说:「佛之告诫,非常恳切。世况正是如佛所说。所以如来慈哀众生,要让大家得度。我们既已蒙佛深厚教诲,自当永远遵守,保持下去。」

第二节 现土证诚

【大意】 前节中,释尊举出了三毒之苦与五恶之痛,并劝人要厌弃娑婆,思慕阿弥陀佛国土,努力正心修身。然而,疑心深重的众生,一定难于相信,会以浅薄的知识在狭窄的心胸中兴起自力的波浪。所以释尊更进一步,在灵鹫山上显现阿弥陀佛净土,让众生亲眼观看;同时开示阿弥陀佛的广大智慧,辨释信者的利益与疑者的损失,以诫疑劝信。
  首先释尊叫阿难尊者向阿弥陀佛礼拜,阿难尊者祈愿拜见阿弥陀佛安乐国与其中大众,于是阿弥陀佛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阿难尊者就依着这个光明,拜见了佛与净土。释尊问阿难尊者,彼佛国土有胎生者,你看到没有?阿难尊者回报了看过的情形。他又问释尊,为什么一个极乐会有胎生与化生。释尊回答说,怀疑他力佛智,自力计度,修诸行欲往生,相当于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的机类,就会受化土胎生。相信他力佛智,舍弃自力惟依本愿力,相当于第十八愿的机类,受报土化生。化生有得益,胎生则有种种损失。释尊又劝大众,要断疑坚信,避胎生愿化生。最后弥勒菩萨请教往生彼国人数。释尊指出了十四佛国化生、胎生往生者人数,又说十方世界不知其数,暗劝众生当愿往生。正宗分到此结束。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十方国土诸佛如来,常共称扬赞叹彼佛,无着无碍。」

【文科】 释尊在灵鹫山上显现阿弥陀佛净土,开示彼佛智慧,并说明信之得分与疑之失分。计分八段。这是第一段,记释尊的话。
【讲义】 释尊又叫阿难尊者,对他说:「阿难啊!你穿好袈裟,恭敬合掌,礼拜阿弥陀如来。十方国土的诸佛如来,经常都在一起赞叹阿弥陀佛无执着的智慧与无碍的智慧。你也该效法他们。」
【余义】 (一) 前面释尊都以弥勒为对告众,为什么这里又回头改呼阿难尊者呢?这有如下的原因。
  这部经本来就是应阿难尊者之问,开说如来净土因果与众生往生因果的。但若光是如此,则释尊入灭后众生不见得就不会对本愿成就的净土怀疑。为了防止这一点,所以释尊才进一步显现净土让大家观看。所以这一节可以说是前面所说如来净土因果,众生往生因果的加强重复。因此谈话对象才又从弥勒菩萨回到阿难尊者。
  不过此经流通后世,是次世导师弥勒菩萨的任务,所以到了流通分,又会再唤弥勒菩萨,表示付嘱之意。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文科】 第二段阿难尊者叙述愿望。
【讲义】 阿难尊者依照释尊的吩咐,起座整衣,端正身体,面向西方,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拜南无阿弥陀佛,然后恳求释尊说:「请你让我看见阿弥陀佛安乐国土,以及其中菩萨、声闻大众。」

说是语已,实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1) 劫水 水灾劫时涌现之水;世界将毁灭时,大雨倾盆而下,地下也涌出水来,整个世界变成一片汪洋。这叫做水灾劫,而此时的大小叫劫水。
  (2) 滉潮浩汗 滉瀁形容大浪,水满的状态,浩汗形容大水辽阔。

【文科】 第三段,叙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
【讲义】 阿难尊者话刚说完,阿弥陀佛就放出大光明,徧照一切诸佛世界。外从金刚大铁围,中至须弥山,大小山丘之外世界一切万物,皆被光明成一片金色。就像水灾劫时大洪水涨满整个世界,万物沉沦其中,滉瀁浩汗,四面皆水一样。声闻及菩萨的光明,都被此光明所隐蔽,唯见佛的光明,明曜显赫。

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文科】 第四段,叙述阿难尊者等,借着阿弥陀佛的光明,拜见了佛。
【讲义】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借着那辉耀的光明,拜见了无量寿佛。那威神功德,赫赫巍巍,就像须弥山耸立在众山之中一般。相好光明非常,一切无不照亮。灵鹫山上的在家、出家,没有一个没有看见。从安乐国看这个国土,情况也完全一样。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
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己见。」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1) 净居天 色界第四禅天。净土上方不可能有迷妄三界之天,这里只是借用其它世界的名字。
  (2) 胎生 往生于化土叫做胎生。指疑惑心往生者,往生边地宫殿。这种往生者,身体在莲花中,不见闻佛法僧,就像胎儿在母胎之中一般,所以叫做胎生。不过,这是与真实报土比较,从外面看,显得局促犹如胎生,但是从内看,从胎生者看来,却是豪华广阔的宫殿,从外看名为胎生,从内看名为宫殿。又两者合称胎宫或宫胎。

【文科】 第五段。释尊与弥勒、阿难两圣者问答是否看见净土。
【讲义】 释尊向阿难尊者与弥勒菩萨说:「你们看到了安乐国地上到净居天之间,一切微妙严净的自然万物吗?」阿难尊者回答说:「看见过了。」
  「又,你们听到了阿弥陀佛响彻一切世界,教化众生的大声音吗?」阿难尊者又回答说:「听到了。」
  「又,你们看到了安乐国的人,乘着高百千由旬的七宝宫殿,而毫无障碍,自由自在地飞遍十方,供养礼拜诸佛吗?」阿难回答说:「拜见过了。」
  「又,往生安乐国者之中,有胎生者,拜见过了没有?」阿难尊者回答说:「已经拜见过了。胎生者所居的宫殿,有的百由旬,有的五百由旬。这是由于往生之因自力各别,所以净土也各自有别。然而这些胎生的人,也各自在其中享受快乐,就此世界来讲,忉利天之乐是符合自然的道理一样的。」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1) 何因何缘 非指与果相待之因、缘。这里只是问什么道理。
  (2) 化生 往生化土叫做胎生。相对的化生是深信佛智者直接往生报上。

【文科】 第六段,弥勒菩萨请问胎生、化生的因缘。
【讲义】 弥勒菩萨问释尊说:「世尊啊!依何因缘,在彼净土中,会有胎生与化生的区别?」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佛土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圣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1) 佛智等 见以下五智分别论。
  (2) 善本 名号。
  (3) 跏趺 结跏趺坐作之略。
  (4) 须臾 一会儿。

【文科】 第七段。释尊应弥勒菩萨之问,说明了胎生、化生之因缘,分析了信与疑之得失。即第十九、第二十愿的机类,因为怀疑佛智故得胎生。第十八愿的机类,相信佛智故得化生。分成对因之果与得失对比二部分。这是第一部分,即说明不同往生之因,产生胎生、化生不同的果。
【讲义】 释尊回答弥勒说:「弥勒啊!如果有众生,怀疑阿弥陀佛智慧,自己修种种功德,将之回向愿生安乐国者,则是怀疑佛智不可思议,不悟佛之自利利他圆满智慧的第十九愿之机类。
  又有人怀疑各种佛智而不信,但却相信善恶因果法,称阿弥陀佛名号,将此功德回向愿生彼安乐国。这是第二十愿之机类。这些机类,命终后往生彼安乐国边地七宝宫殿,在五百岁之间,不能拜见佛,不能听闻经法,也不能拜见菩萨、声闻等圣众。因为不能见闻三宝,所以在彼国称为胎生。
  相反地,若有众生,明信佛智,称念诸善万行的功德总体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得他力信心,思念彼国,这是第十八愿机类。这样的人命终时能直接往生安乐世界,结跏趺坐七宝莲台上。然后在霎时间,俱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光明、智慧、功德都与彼国菩萨等同。这就是化生。又,弥勒啊!他方诸佛国大菩萨中,有的发誓要拜见阿弥陀佛,并供养礼拜安乐国诸多圣者。这样的菩萨,在他方国土命终,也能往生安乐世界,自然生于七宝莲台上。这也是化生。」
【余义】 (一) 这里举出了阿弥陀佛五智。其分际如何有需讨论。
  昙鸾大师的《略论》认为佛智总是对治怀疑的智慧,其余四智是对治四种怀疑的智慧,而就四种怀疑加以叙述。然而只是这样,只能知道怀疑的相貌,与五智的作用而已,智慧自身的本体并不明了。
  天亲菩萨的《十地经论》对第八地菩萨之德的四智,即不可思议智、无量智、广智、不可坏智有详细的论述。把此四智与《大经》的四智互相印证,则比较清楚。
  (1) 「佛智」是对其他四智之总智。
  (2) 「不思议智」是对其余三智的总智。这里有二重总别。
  (3) 「不可称智」在《十地经》叫无量智。量是称量,无量与不可称之意相同。真如法性的理是不能以量来计算其广大的。究尽了这广大真理的智慧就是无量智、不可称智。这也就是真谛的智慧。
  (4) 「大乘广智」在《十地经》称为广智。知尽一切诸法的智慧,叫做广智。加上大乘二字,表示佛以此智乘载一切众生,运往涅磐彼岸,即俗谛的智慧。不可称智是自利圆满的真谛智,而大乘广智是利他圆满的俗谛智。前面经文中「无着无碍」指的就是这个智。无着是不可称智,而无碍则是不可思议智。
  (5) 「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在《十地经》叫不可坏智。这是真俗二智之德的名称。是菩萨除一切障,不为天魔外道所破的智慧,所以叫不可坏智。以本经而言,胜过二乘菩萨、叫做「无等」,超过诸佛叫做「无伦」。超胜三乘与诸佛的「最上」智慧,名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以上合第三以下三智则是第二的不思议智,而这不思议智则是佛智。图示如下:

       

  佛的智慧是无限的。说百说千,以万年时间,嘶声力竭地说,也是说不尽的。现在所举的是从其全体上分为五智,如果一一详说,则绝对说不尽。
  亲鸾大师《末灯钞》说:

  如来誓愿不可思议故,是佛与佛之计度,非凡夫之计度。自补处弥勒菩萨始,无人可计知佛智之不可思议。

这话一点也没有夸张。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宫室,种种庄严,张设床帐,悬诸缯幡。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给饭食、衣服、床蓐、华香、伎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
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免出。」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
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1) 菩萨法式 菩萨所行的佛法仪式。
  (2) 床帐 坐卧的床,张在其上的帐。
  (3) 缯幡 绢做的旗子。

【文科】 前面说过不同的往生之因导致胎生化生之区别。接着说明信疑的得失。
【讲义】 「弥勒啊!你要知道。那化生者,是在娑婆之时,就有高超的智慧,是广大胜解者。相反的,胎生者在往生净土之前,智慧较差。这是由于一者明信佛智之得,一者不了佛智之失所致。不了佛智之失是五百年之间,第一不能拜见佛,
  第二不能闻经法,第三不能拜见圣众,第四不知供养佛,第五不知菩萨法式,第六不能修习功德善根,等等损失。这是由于生于净土的前世,即在娑婆时,没有智慧,怀疑佛智的报应。」
  释尊又对弥勒菩萨说:「为了容易明白,就以譬喻来说吧!例如转轮圣王的宫殿中,另外有一个由七宝做成的宫室,种种装饰庄严漂亮,有床有帐,有颜色漂亮的旗幡。又假设王子之中,如果有人受到父亲转轮圣王处罚时,就得住在这宫室中,用金链锁住。而所谓处罚,只是行动不自由。其它如饮食、衣服、床褥、华香、音乐都与父王一样,没有任何缺乏。现在来想想王子的心情。他愿意不愿意住在这里?」
  弥勒菩萨回答说:「不愿意。王子一定受不了那种不自由。会想尽办法,拜托有大力的人,帮忙离开那个地方。」
  于是释尊告诉弥勒:「那安乐净土的胎生菩萨也是如此。只是因为怀疑佛智,才生到胎宫,其它也没有任何处罚或坏的事情。他们的损失,就是五百年之间,不能见闻佛法僧三宝,不能供养诸佛,修学诸善,这就是苦本,纵然在那里有其它享乐,他们也不愿住在那里。但是,那里的众生,如果领悟到苦本在于怀疑佛智之罪,深自悔改自责,想要离开胎宫,则他们仍然能够立刻如愿前往无量寿佛身边,如愿礼拜供养。不但如此,还能前往无量诸佛座前,修种种功德善根。弥勒!你该知道,愿往生彼国而又对佛之智慧生疑惑者,不能不说失了大利。所以要明信诸佛无上智慧,也就是说,要相信诸佛亦即阿弥陀佛的佛智不可思议。」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己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佛告弥勒:「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
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1) 小行菩萨 修大乘小功德之菩萨。指修少善根少福德诸善万行往生化土者。
  (2) 修习少功德者 修小乘少功德者。不称菩萨而称「者」以示与乘之区别。
  (3) 大士 菩萨。
  (4) 小菩萨 同前小行菩萨。
  (5) 比丘 指前举修少功德小乘行者。

【文科】 第八段。举出化生往生者,即因他力信心往生报土的数目。
【讲义】 弥勒菩萨听完了胎生、化生的区别,再问释尊道:「世尊。现在娑婆世界,有多少他力信心行者,即现生不退菩萨,将要往生彼安乐国?」
  释尊回答弥勒菩萨说:「这个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将要往生彼国。这些菩萨于宿世之中,已经供养过无数诸佛,次如弥勒那样。弥勒是等觉金刚心,而这些行者是横超金刚心,都是一样的。除了现在所说的他力安心报土往生菩萨之外,还有将要往生化土的大乘诸行往生者,小乘诸行往生者,人数是无法数尽的。」
  释尊又告诉弥勒菩萨说:「不只是娑婆世界有往生者,他方佛国也有许多往生者。其中第一,远照佛国,有一百八十亿行者往生。第二,宝藏佛国有九十亿行者往生。第三,无量音佛国,有二百二十亿行者往生。第四,甘露味佛国,有二百五十亿行者往生。第五,龙胜佛国,有十四亿行者往生。第六,胜力佛国,有一万四千行者往生。第七,师子佛国,有五百亿行者往生。第八,离垢光佛国,有八十亿行者往生。第九,德首佛国,有六十亿行者往生。第十,妙德山佛国,有六十亿行者往生。第十一,人王佛国,有十亿行者往生。第十二,无上华佛国,有无数无量的念佛行者,他们都得到了不退转位,智慧高超。于宿世供养过无量诸佛。他们最迟也能于七日之中,摄取普通自力菩萨费百千万劫时,才能修行得来的坚固利他大悲行法。这些菩萨也要往生安乐国。第十三,无畏佛国,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要往生。以上是往生报土的他力行者数目。此外上列十三佛国,还有许多自力往生化土的大乘诸行菩萨,与小乘诸行者。
  再说,往生者,也不限于以上所说娑婆世界以及十三佛国。十方世界无量佛国都一样,其数甚多。要将十方世界诸佛名号,以及从其国往生之行者人数一一列举,则费一劫的昼夜来说,也说不完的。这里所说的,只是略举而已。
  如上所说,处处诸佛国土,都有无量的行者,要往生安乐国土。你们千万不要忘了,追随其后,前往彼国。」

第四篇 流 通分

第一章 咐嘱流通

【大意】 流通分分为三章。这第一章叙述释尊咐嘱弥勒菩萨将此经流通后世的情形。首先,释尊叫出弥勒菩萨,告诉他六字名号的利益。接着劝他应学习此经,劝他即使是经过充满了火焰的大千世界,也要前去听闻佛名。接着劝诫灭后也不要生疑;预言此经将会独自流传于末代。最后说到,值佛之难、闻法之难、修行之难,以及此经之难得,劝大家要好好珍惜。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1) 欢喜 亲鸾大师在《一念多念证文》说:「欢喜是预为将来可得之事高兴」。即为信之一念即决定往生之事而高兴。
  (2) 踊跃 亲鸾大师《一多证文》说:「踊是舞于天,跃是蹈于地。无限欢喜的样子。表现庆乐的状态。」
  (3) 乃至 《一多证文》说:「乃至是表示称名徧数没有限定。」
  (4) 一念 此一念,通常释为付嘱之一念。

【文科】 咐嘱流通一段又分成举利益咐嘱文、劝学习示利益文、化益末世预言文、举四难劝信心文。这一节就是举利益咐嘱弥勒菩萨文。经文中并无咐嘱明文,但异译的《如来会》在此地说:「今此法门咐嘱汝,当爱乐修习。」据此,可以认定本文是咐嘱文。
【讲义】 释尊详细说明了阿弥陀佛净土的往生情形。然后又再回顾弥勒菩萨,告诉他说:「如有众生,闻信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至少称念佛名一声,就可以领受到大利益无上功德。现在把这宝贵的法门传给了你。你要信受,并努力使它永远流布末世。」

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文科】 第二劝学习说明利益
【讲义】 「既然有如此大利功德。弥勒啊!即使是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烈火,也必须通行过去闻信佛名,信心欢喜。要以这样的精神,受持本经,诵读,如说修行。因为此经是连那许多神通自在的菩萨虽求闻而闻不得的重要法门。本经若非前世有大善因缘,则任何圣者都无法值遇的最尊法门。如果听闻了,就能得到无上菩提佛果不退转的利益。所以要专心信顺、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佛言:「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毋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1)经道 经中所说的道法。经所说的法。
  (2) 百岁 满数,完全数。永久的意思。不是过了百年,此经就会消灭。

【文科】 第三,预言此经将特别留存于末世,以加惠众生。
【讲义】 释尊说:「我现在为一切众生说此经法,并让大众拜见了无量寿佛及安乐国的一切庄严。本来往生行是只限于念佛的,但如果以为于念佛行以外还有其它往生行,你就应该彻底的寻问,我会为你消除疑问。不要把这个重要的说法马虎听过,而于我灭度之后再生疑惑,这是一个一去不复返的事,现在静心遍思,想要问的,任何事都可以尽量提出来问。将来末世,一切经法都将灭尽,但我以慈悲特让此经永远留存下来。如果有人遇到此经,信此说法,则在任何世代,也必都能随其心之所愿,得到解脱之身。」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1) 善知识 指正确说法,把人导入佛道,令得解脱之人。
  (2) 如是作 如是是如法而行,毫不违反。释尊一代所作,即八相示现的行法叫做如是作。
  (3) 如是说 释尊一代方便说教。
  (4) 如是教 释尊出世本怀即此经教化。

【文科】 第四,最后说法,举出四难,以劝信行。
【讲义】 释尊告弥勒菩萨说:「第一,出生于佛在世的时代,拜见生身之佛是一件极不容易之事。第二,听闻诸佛说法是难得的事,听闻菩萨胜法,得行诸种波罗蜜也是难得的事。第三,遇见善知识闻法修行,也是难得的事。第四,得闻此经而信受不忘,是难中之难,无过此之难。所以我才会在五浊恶世出现,如法八相作佛,如法说一代之教,而机缘成熟,于今如法开说出世本怀真实经。我的工作到此完毕。现在把此法门咐嘱于你。你要信顺,如法修行,长传末世,不要让它散佚了。」
【余义】 (一) 释尊举出四难结束此经。四难就是值佛难、闻法难、修行难、信受难。其中前三难是通一切诸教之难,第四难是特对本经而说的难。前三难是相对难,第四难是特别限本经的绝对难。前三难是对华严、天台等大乘教以至俱舍、成实等小乘教都通有的困难。唯本经除了以上三种难之外,还加上一个「信受难」,为什么?因为本经是他力易行之教。元照律师在「弥陀经疏」中说:

   具缚凡愚,屠沽下类,剎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一切世间甚难信也。

  自己努力,才能达到理想,这是世间一般人的想法,圣道诸教就是这种想法。它教人各自修行迈向佛果。这是符合一般的思想,所以谁都容易相信;然而净土法门则不然。他教那些自己无力修善行的无智凡夫,于罪恶的状态下,烦恼的状态下,只依如来他力而即速成佛。因此是与世间人思想相违背,实在是不可思议难信之法。这就是释尊之所以要对本经特别提出四难的原因。
  我们不幸,去大圣释尊在世二千六百余年,但却幸而于末法中,能承受余泽,信受特别难信之法。真是至幸至福,无可取代。(见《阿弥陀经》之极难之法。)

第二章 闻经得益

【大意】 举出闻此经者所得的利益。灵鹫山上聚集了一万二千那由他的人,与二十二亿的诸天,人民,这依常识是无法想象的事。不过我们可以想,是十方世
界的人们,各在自己的世界,向着山上听法。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于将来世,当成正觉。

  (1) 无上正觉之心 菩提心。这里指他力信心。
  (2) 清净法眼 法眼净,入小乘位四级之中的初级,即初果,观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之时。
  (3) 阿那含 梵音(anagamin),译为不还。小乘第三级觉位。
  (4) 漏尽意解 漏是烦恼。烦恼尽,得智慧叫漏尽意解。小乘第四级觉位,即阿罗汉位。

【文科】 举出闻经说者的利益。
【讲义】 释尊说完此经,无量众生,都得到了他力信心,心中大为欢喜。详细分开来说,有一万二千那由他的人得到了小乘初果。二十二亿的人得到小乘三果,八十万比丘得小乘第四果,四十亿的菩萨得到了大乘不退转位,以济度众生之愿庄严了自己,得到了于将来世成佛的利益。
【余义】 在列举得益中,有清净法眼,漏尽意解等小乘解悟。本经是大乘经典,从大乘经典而来的利益,应该是大乘利益,而这里却举出了小乘利益,为什么?解释有两种:一是通诸经的解释法,二是本经独特的解释法。
  (1) 通诸经的解释法:《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同样也列有小乘利益。原因正如《维摩诘经》卷上(佛国品)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即佛说法的声音是一,众生却因根机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解悟,得到不同的利益。例如同是一个月亮,却因观赏的人不同而有不同的感想。有人产生悲伤,有人产生欢喜。道理一样,本经释尊说了弥陀一佛之法,而听闻的众生,有根机之优劣,有人得到大乘利益,有人得到小乘利益。
  (2) 本经独特的解释法:本经所以举出小乘的利益,只是借用小乘名词而已,实际所指的内容则与小乘大不相同。这就是所谓寄显门。清净法眼是说,闻到此经,开了信心智慧眼。阿那含是说,在信之一念,六趣四生的因果断根,再也不回迷妄生死。而漏尽意解是说,在信之一念,由于本愿不思议力的缘故,毫无遗漏地灭却了无始以来烦恼恶业,得到无生法忍。用的是小乘利益名词,指的则是大乘利益的内容。
  由上可知,经文上,并没有什么矛盾存在。

第三章 现瑞众喜

【大意】 说明天地现出四种奇瑞,大众欢喜的状况。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纷纷而降。佛说经已,弥勒菩萨及十方来诸菩萨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一切大众,闻佛所说,靡不欢喜。

  (1) 六种震动 见八相成道。
  (2) 长老 对智慧、道德高超者的尊称。
  (3) 闻 听到。

【讲义】 释尊说完了出世本怀,阿弥陀佛的因源果海,法会大众都得到他力信心,无限欢喜。这个时候,天地为此法之高超而感动,示现了四种奇瑞:
  第一是「地动瑞」:即三千大千世界,起了六种震动。
  第二是「放光瑞」:即大光明徧照十方国土。
  第三是「音乐瑞」:即百千无数的音乐,自然响徧了十方。
  第四是「雨华瑞」:即六色妙光的莲花纷纷而降。
  前面说过,当释尊说完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时,也有地动、雨华、音乐的奇瑞发生。这些奇瑞在于证明本愿真实,除去一切众生的疑心。现在释尊说完了出世本怀之经,又出现了四种的奇瑞,这也是天地为本经之真实立下证据,让未来众生除疑生信。这样的奇瑞是阿弥陀佛的大慈悲,为了一切众生,付出了不能言喻的大牺牲,连非情之天地都为之感动。我们是有情人间,特别是阿弥陀佛大慈悲心的目标,听了此经经法,怎能不感动,能不欢喜。果不其然,弥勒菩萨为首,十方来生诸菩萨,智德高超的阿难尊者等声闻,以及其它一切大众,听完了释尊说法,都无不欢喜踊跃。闻此经者,当得如此大欢喜。必须仰之信之、尊之拜诵之。
  多闻第一阿难尊者,至此将《大无量寿经》说法的盛况全部叙述完毕。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一切的众生看见我不会感觉我有恶意!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5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3 second(s)
    Server Time 2025/4/30 2: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