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关于《普贤行愿品》教言学习后的一次方便开示
发起人:妙善  回复数:2  浏览数:3324  最后更新:2009/4/29 0:28:00 by 妙善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9/4/28 21:09:00
妙善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50
经 验 值:2018
注册时间:2005/10/26

(三)

 

  今天大家能把这段时间学习的《普贤行愿品》整个的串起来好好思维是相当不错的,大家现在虽然在用集体的力量在查资料,在思考在研究《普贤行愿品》,进行广大的闻思深入地思考,这个在我们房间是具备各种各样的缘因的,开展这样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慢慢大家就会发现学者有益。不管怎么说,通过思考,渐渐地会对《普贤行愿品》法义有所深入,《普贤行愿品》十大行愿是有很深含义的。我们可以慢慢地去理解,随着大家学习思考的深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往往不是经典上所说的,甚至我们在这方面还含有很多邪见。对经典的学习就仿佛是再一次聆听佛陀的亲自教诲,使我们的知见回到正道上来。《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说的法义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大家还得细细地研究下去。一方面要不断地研究这个法义,另一方面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

 

  比如说第一部分礼敬诸佛,这里面就有很多疑点,我在慈化院曾经以礼敬诸佛这一品为例,组织几十个人在那里研究学习,逐步逐步地来,最后发现大家所研究出来的结果都不相同,可以看出大家都没有很细地去研究,甚至在断句上语言上都不一样。

 

  我们这个学习时间已经很长了,有些话以后再讲。我相信有些同修通过学习会大受启发。大家体会最深的地方应该是有的。有些话平常经常讲到,可能你糊里糊涂的没真正明白为什么?我们深入地学习《普贤行愿品》渐渐就会明白。普贤十大行愿真的是佛法修行的总纲。

 

我们知道文殊菩萨是智慧的代表,在诸大菩萨里面文殊菩萨表法最重要的是表智慧,佛陀所达到的不可思议的智慧文殊菩萨是个代表。文殊菩萨的智慧非常了得。佛经里面曾经有这样一个公案。有五百比丘非常傲慢,因为他们通过修禅定获得一定的神通——宿命通,然后他们回忆起过去世他们曾杀过很多人,甚至杀父母亲,杀圣贤,他们造下许多这样的罪业,由此心生懊悔内心混乱不能入道。这个时候文殊菩萨把宝剑一下子就提起来要杀佛,这就是佛经上非常著名的“文殊杀佛”的故事。大家都很惊骇。于是佛陀因此因缘给大家做开示——佛不可能被杀,显示这种空性之理。很多人当下开悟。由此可见文殊菩萨的智慧是非常了得。  

 

佛法最后是在智慧中得解脱,智慧解脱是根本。所以我们学佛,佛的根本意思是觉,觉就是智慧的别名,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所以我们学佛是学觉悟的。很多同修以为学佛是在学操练自已,总是在问怎么做?怎么做?其实学佛是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去觉悟。要有求悟的心,这个很多同修没有。很多同修把最初的基础的修行看作是这个动作我做得对还是错,好还是不好,在这点上下很多功夫,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前面这种训练是说我自已能不能跟师父达到相应,我的心能不能入道,我在之前积累这个资粮,在修正自已带来业障的这种思想行为。

 

比如说刚才讲的持戒,为什么坤山师父持戒要那么微细呢?这点通过修行四念处就懂了。心要仔细,要向光,明明了了,同时在训练我们这个细微的觉知力,就是禅定力,观照的能力。所以我们现在学佛很重要,始终要认准学佛的方向,不能偏离。

在《瑜伽导修集》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依师修行要求智慧觉。”那天我在这里听大家讨论,大家在文意上相差还是很大的。大家看导修集前面这部分——演法偈:

 

依师要求智慧觉

方知方便善巧行

远离世间分别念

见相非相即实相

 

这些话其实很重要,这句话是《瑜伽导修集》的演因,智慧之眼,最关键的地方。有很多同修现在看这个《瑜伽导修集》后,告诉我说:“《瑜伽导修集》没告诉我怎么修法啊。”也许他认为的修法是某种操作的套路,其实他对修法的理解有错误。我们修法的目的是要求得智慧的觉悟,所以这句话提醒我们依师修行是要去追求智慧的觉悟,这叫做“依师要(4声)求智慧觉。”有的同学说“依师要(1声)求智慧觉。”按照师父的要求智慧就会得到,有的同修是这样理解的,这样理解的意思是错的。不是这个意思,刚好相反。明白吗?

 

因为今天我看大家学习得很深入,因此借这个因缘将这个问题作个开示,因为因缘稍纵即逝,我相信这样一开示有很多同修一下子就切入了一个主题里去了,那学习也没白费了。

 

现在也迟了,但是没关系,该上班的去上班,该睡觉的去睡觉,剩下能再呆一会的同修也不妨听听。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9: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