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 欢迎来到悲华在线网站学习交流园地。法炬集限制注册,故一般用户只可以游客身份进行部分内容的浏览,无法发帖和跟帖,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弥勒尊佛!谢谢!愿您六时吉祥!


网站主页 | 宗派法门 | 法脉传承 | 法雨甘露 | 道场巡礼 | 往事如风 | 太虚法藏 | 下载中心 | 影视厅 | 图吧 | 博客 | 论坛 | 视频教室

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楞严悲华禅师答:问者即是,全体即真,一切现成,无欠无缺,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见者非见,言者非言,于无知处知,于无所得处得,是名为佛也。

古有黄龙三关,今有楞严三问:今问《楞严经》所云:何为妙明真心?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菩萨是如何假爱欲而生娑婆却又不染红尘?若通此三问三答,必为见性人也。
    
 
道前基础系列讲义:《人间的佛陀》第五讲 主讲:楞严法师
发起人:妙善  回复数:2  浏览数:4424  最后更新:2009/1/24 22:13:00 by 大净

选择查看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  帖子排序:
2007/11/5 15:52:00
妙善





研究员或教授级

角  色:超级版主
发 帖 数:1350
经 验 值:2018
注册时间:2005/10/26
《人间的佛陀》第五讲答疑部分

《人间的佛陀》第五讲答疑部分

(妙善整理)

答疑法师:上楞下严法师

答疑时间:2007-6-22晚

答疑地点:UC弥勒讲堂

佛学班基础课第五讲网络佛子所提问题:

问题一: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释:我可以观清楚金刚萨垛的全身,观降甘露到我身上时就不清楚总是断观着观着就没了.觉得修的不怎么好.(了尘)

问题二: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释:皈依一个上师后还能再皈依另外一个吗?如果一个人一直有一种仇恨无法放下该如何做?一个人如何做才会有所说的慈悲心?(回眸一笑)

问题三: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释: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的区别?(心灯一盏)

问题四: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释:为什么临终要先行往生兜率净土,将来随弥勒下生,历尽贤劫,再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空空)

问题五: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释:释迦牟尼佛授记弥勒何时成佛?佛陀曾讲此前有诸佛菩萨转生人世吗?(bbcom)

问题一: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释:我可以观清楚金刚萨垛的全身,观降甘露到我身上时就不清楚总是断观着观着就没了.觉得修的不怎么好.(了尘)

法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这位同修说的问题在哪里,没说清楚。他在问什么呢,他在说他在修观想,然后他的问题是什么他没说。这个金刚萨垛的修法其中有用到观想的方法,观想就是说我们平常观想金刚萨垛的像,比如说有时候用唐卡帮助我们在内心里描绘出这样一种形象,其实这个观想也是培养我们这个细心,培养我们禅定力的一个方法。他观不清楚是他的定力不够的一种缘故,他还没到这个静心进行观想的程度。这个继续努力地修行就是了。其实修金刚萨垛的修法有很多种,这个外相上的观想还是属于最表层的一种修法。如何通过修持金刚萨垛而趋入禅定乃至趋入真实义的金刚萨垛,也就是实相金刚萨垛,这个尚且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传法的上师给你详细地指引。我也不知道这位同修他是怎么修的,是自已看一些仪轨来修的呢,还是怎么回事,他仅仅是说到观想的时候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正常,就象一个念佛号的人,刚开始的时候总提不起这个佛号,开头能提得起来这个佛号,后来跑哪去了都不知道。心神散乱,不能专注一心。这是第一个问题。

问题二: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释:皈依一个上师后还能再皈依另外一个吗?如果一个人一直有一种仇恨无法放下该如何做?一个人如何做才会有所说的慈悲心?(回眸一笑)

法师:第二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他这里问的什么呢?皈依一个上师后再去皈依另外一个,问可以不可以?还有,如果一个人一直有一种仇恨无法放下该如何做?第三,一个人如何做才有所说的慈悲心呢?他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这第一个问题有很多同修在问,我也回答过很多次这样的问题,我在回答的时候我也感到很奇怪,这是个问题吗?也就是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吗?因为在我学佛的过程当中,我好象从来没产生过这样一个问题。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缘故,今天的人很想问这样一个问题呢?我往比较深入地去想。

其实我觉得,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还是问清楚自已,你为什么皈依了一个上师以后,又去想皈依另外一个上师呢?要问这个问题。对不对?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的,为了学佛修行为了解脱。当你出离心菩提心生起的时候,你要去寻找一位导师。当你找到了这位导师,皈依在他座下,听闻佛法,修行,以至于登堂入室的时候,那你为什么又会产生一个我能不能再次皈依一个佛呢?也就是再次皈依一个师父呢?也就是这里说的皈依一个上师再次皈依另一个上师呢?其实是一个意思。你倒要问一问,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这样做倒不如再问一下,当初的时候你是为什么去找这位上师的呢?如是追究下去,其实还是在于他学佛的初发心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去找上师?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还有,你到底懂不懂什么叫做皈依一位上师?皈依上师是做什么的?需要皈依什么样的上师?要达到什么目的?估计很多同修都模模糊糊的。如果是出于一种真正求佛学道而去寻找自已宿缘的善知识,那么这个问题怎么会存在呢?

比如米勒日巴尊者,他因为仇恨,开始学了咒术,把很多人的命给断掉了,后来他感觉到自已恶业太重,想舍去黑业,求白法,那么他肯定就去寻找师父了。听人家说这个师父好,就去跟。结果跟了一个尔巴大师,尔巴大师说,我这个大圆满法好啊,修一夜一夜成佛,结果他糊里糊涂地一夜过去,什么也没得到。结果师父跟他讲,你这样不行啊,你去找吧,你往这边走,走到一个什么什么地方,有一位你宿缘的上师,你去找吧。后来他就去找到了他宿缘的根本上师,叫做玛尔巴,他找到了玛尔巴上师,这下老老实实地修行。经历过种种的考验,最后成就。

我就请问一句,这个米勒日巴尊者当时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吗?也就是说,我皈依了尔巴大师,我再去找另外一个上师来皈依吗?好象没这样一个问题存在,对不对?为什么他会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他的求道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发心很纯正。而且他每做一件事情他都尽心尽力,他都是凭着他自已内心当中最真实的一面,去完全彻底地去做,做到哪里算哪里,所以没这个说法。

所以今天我们这个问题不是按照一般性的解释,一般性的解释大家可以去查网络。因为很多活佛堪布他也会给你讲,行不行啊,有时候可以,你信心大的时候可以多依止几个,有的说,你信心不足的时候,象晋美彭措法王说的,你只依止一个就好了。有时候我会在想,这到底是个什么问题啊?这是个问题吗?

比如说,象我自已,我也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事实上,从我二十几岁,开始要努力地寻找师父,我印象当中经历过有,很重要的,差不多有五位师父,都是分别在不同的时期而找到的。但是我并没这样想过,我要皈依多少个师父?或者是只依一个或者是依止几个?而这个过程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怎么说呢?心中为了出离,为了成佛,为了得道,我们寻师访道,怎么会想这个问题,至今我也没有明白。因为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啊。

比如说最早的时候,感觉自已飘流在人间,我必须皈依佛门,后来我在龙岩中华山遇到上慧下瑛法师,到了法师那里我就皈依在座下,他就给我起个法名,从此我就成为三宝弟子。后来我就在想,我皈依了佛门以后我该去求无上道啊,后来我就问这个师父,师父告诉我,不要禅修,禅修会走火入魔,我们是人间佛教。他这么一说,我觉得不对啊,你叫我不要禅修,那我看那些书,达摩祖师不都是禅修吗?你说禅修会走火入魔,那释迦牟尼佛天天在打座,我看佛经那么多,不都天天都在讲禅修吗?再说我年纪轻轻,我应该求啊,凭什么说我不禅修呢?所以我觉得于理不通,于是我当然会有一个需求,找到这样一个师父的愿望。当然就会离开这个师父,离开这个师父也并不表示不要这个师父了。我就跟师父讲,我去求道,等我回来了,我再来见师父。因为当时这位老师父叫我啥也别走,赶快剃度出家吧,如果家里有问题全部把家人接到庙子里来。告诉我这庙子里的资产大了,有上亿的资产,那么多的汽车果园。而且老师父不好,半身瘫痪了,他就看重我了,我就当方丈。我说我哪会当方丈啊,我都苦恼得要命,整天到晚为这个生死茫茫的痛苦的不得了,对吧。那不行,我得走。就这样,我说,师父,等我以后回来再说。这么一走,谁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回来师父已经圆寂了。再也见不到师父了。就这样一个过程。然后就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比如说在西禅寺碰到应龙师父,我回头去想,其实应龙师父不简单,但是我当时也不知道啊。这师父总是不让我出家,告诉我出家怎么怎么不好,然后这师父疯疯癫癫的样子,我心里又崇敬又觉得不对。

后来我还是离开这个师父,找到高旻寺,找到昆山老禅师,老师父就告诉我,叫我开灯关灯。他说 ,你不要这样想,祖师人人可以做,开灯关灯你知道怎么开不也是很容易吗?然后就感觉这师父懂得我想什么啊。正合我意啊。于是我就在师父面前求法,参禅。师父告诉我怎么参禅,我就认认真真地去做,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做了不久,我老父亲又来了,死活攥我回去,那咋办?寺院我也呆不下去。按照当时我的智慧,我也只能这样。师父事先也知道,事先也提醒了,只好离别师父了。

但心里还在想啊,不行啊,我不能老这样在家里混啊,后来想,算了算了,那就入世吧。反正也不忘学佛,我到红尘中也滚一滚吧。这么一转,再回头,再找师父,师父又圆寂了。又找不到师父了。那我还得找师父,我得有个师父教导我怎么修行,怎么了生脱死啊。对不对?所以还得找。找到哪里呢?当然是根据自已的缘份走了。当然,在此期间,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师父。有时碰到练气功的,有的神通是非常的了得,我们也不知道啊,说不定他就是佛啊,佛菩萨化身度我们的。

一直到随着自已的认识不断地加深,我们才有办法辩别说,这条路是该走,那条路是不该走。但是这始终不违背对师父的尊重。这个皈依学法,并不妨碍我们求索的道路。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只要你发心是纯正的,别去管他是皈依一个师父还是皈依两个师父。说句实话,比如说这个弟子他这边来皈投在我这边,跟我学一段,然后又去跟另一个法师去学,其实有啥呢?这个法师如果也是教他这种出离心,也是教他好好地学佛,也是成就他,那我也随喜欢喜不尽。是不是啊?如果他跟了一个师父,根本说的跟我完全不一样,而且这个师父拉着他走向哪里都不知道,那我除了遗憾我又能怎么样?我肯定也不会欢喜。但话又说回来了,他既然会舍去我去跟随这样一个师父,那也表明说他也没跟随我,所以这没什么意义。皈依一个上师又去皈依另一个上师又怎么样,跟这毫无关系的。问题是你有没有真正地皈依上师,学佛修行。你有没有认认真真地把这些事情做到底。有吗?没有,那还谈那么多,一个两个三个,再多个也没用。是吧。

释迦牟尼佛皈依的上师有多少个,不知道有多少个?三大阿僧祗劫行菩萨道苦行啊,善知识无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都是他的善知识,这又怎么讲。所以说,我们今天的很多同修,我说,你说他去皈依一个好还是两个好,我觉得都无实义,还不如认认真真地反省下自已,为什么来学佛修行,该怎样地去依止一位师父修行,只要他认认真真,发心正,他怎么做都好。剩下结果怎么样,一切随缘了。要这样想,也就放开这个事情了。如果你不这样,反而总是不断地在衡量抉择当中,我觉得这是本身有问题。就是你学佛的动机有问题。言下之意很简单,如果你真诚地确实地为解脱,为这个发心来学佛,应该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再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我以前也讲过。在藏传佛教有位大成就者叫尔巴尊者,象我们给大家布置的这个大圆满念诵文的前半部分就是尔巴尊者作的。这位尔巴尊者当时跟的是多智钦仁波切,但是他跟随多智钦仁波切之前呢,跟随的是另外一个师父,这个师父也认识多智钦仁波切,多智钦仁波切在当时那个时代是个大成就者,很有名望的。然后他跟两位师父一起去听这个多智钦仁波切的说法,可能那天是灌顶法会吧,他也很想参加,但是仁波切不让他们参加。说,你们回去,如果要参加我的灌顶,要做我的弟子的话,那你要把你原来的师父给丢了,你如果不把原来的师父给舍去,我是不会让你们听我的法的。于是三个比丘就一起回家去想,想了半天另外两个师父就讲,这个多智钦仁波切的法很殊圣啊,这样的善知识不去亲近太可惜了,这为难啊。干脆我们表面上我们说把我们的师父丢了,实际上我们没丢,这样行吗?尔巴尊者说,不行,绝对不行,我原来的师父有什么过失啊,我干嘛把他给丢了,我还是实话实说吧。于是第二天三个人又去了。去的时候结果就实话实讲了,结果多智钦仁波切就把另外两个赶走了,你们也不要听我的灌顶了,留下尔巴尊者。而且还收下尔巴尊者,说你做我的徒弟吧。哈哈。后来尔巴尊者就跟随这个多智钦仁波切获得大成就,成为他的大弟子。

后来他原来的师父又来了,发生了一段公案,多智钦仁波切很善巧地满足了尔巴尊者对他师父的思念和这种感激之情。这师父也非常好,豁达大度,为他高兴等等。反正都不存在问题了。为什么?因为尔巴尊者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是一个为求生死了脱,为求自度度他,普度众生的这样一位菩萨。发菩提心的菩萨十方诸佛都非常欢喜他,任何一位上师都非常欢喜他。也就是说,象他这样,跟谁学又有什么要紧呢?对不对?都好。但是尔巴尊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他尊师重道。当然了,这样也面临一个问题,你能不能舍去自已的上师?尔巴尊者很明确,我心怎么想我就怎么做,很简单。

所以说,这是一个公案,大家不妨参考。往深处去想这样一个问题。

好,第二个问题,有一种仇恨不知如何放下该怎么做?修慈悲心了。多想想众生的恩德,同时也想想自已也不是什么好人。再想想因果不虚的道理,多看佛经。仇恨慢慢就会放下。仇恨在心的话,将来慢慢会往生阿修罗道,严重点会往生地狱道。

一个人如何做才会有所说的慈悲心?慈悲心不是做出来的,兄弟,慈悲心不是做出来的,慈悲心是发自内心的,你怎么做,如果内心没有慈悲心,那还是没有慈悲心。

看来这位同修对关于什么是慈悲心,对什么是皈依,什么是仇恨,不是太了解。皈依他就是皈依。既然是皈依,他就是一心皈依。不存在这个问题。

那么,这个仇恨,仇恨是一种无明,是一种来自思想观念和业习,把思想观念和业习转变了,仇恨就不存在了。慈悲心是发自内心的,他不是一种行为,不是该怎样做才叫慈悲。所以这三个问题,只要你重新认识,自然而然就会有进一步地了解,这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今天晚上的问题就这两个是吗,大家差不多在十点就可以结束了。下面有个和平的用悄悄话打,用公开话打,公开话公开出来,我把这两个问题讲完也就结束了,后面没什么问题了。)

问:不同的师父有不同的知见,所以皈依新的师父有否定原来的师父之嫌,会隐隐感到对不起原来的师父。(和平)

法师:这不对,这样想法不对的,不是新的旧的。可能有的同修在皈依新的师父之前,在依止师父之前想法很不成熟,也可能是你原来皈依的师父知见不一定很正确,或者他的修行没有到,可能你新皈依的师父是具备正见的,修行有证量的师父,自然而然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过去师父如果观点不太对的,你必须否定掉。不是什么对不起师父,有什么好对不起的。如果他真是个师父的话,唯真理是从,唯法是从,他才不会因为你说他对和不对,有什么不对。在反过来,如果是你自已本身不对,那么新的旧的,再多几个师父对你又有什么意义呢?也毫无意义,你倒不如老老实实地跟随一个最有信心的,能够教你好好做人的师父,对你才是有真正地帮助。所以说这也不对。师徒之间不存在着这种对得起对不起的,这都不是以法来皈依。就我刚才说的,为求法为求解脱为发菩提心而皈依,那么,你的师父就是十方三世诸佛,十方三世诸佛就是你的师父。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诸佛平等,法法平等。怎么可能存在这个问题呢?所以说这个想法不是修行人的想法。所以你当然会产生这种矛盾了。人嘛,还是实在一点,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有的同修说对不起师父,我就觉得很奇怪,你对不起我干嘛,你对不起你自已,不是对不起我。为什么要说对不起我呢,我又没要求你要对我这样。我需要你对不起我做什么,我又不需要你的对不起,我收了你的对不起,你的道歉,你的忏悔,我就长胖了,我就智慧增长了,消灾免难了?没有吧。既然没有的话,你不对你自已说对不起,你对我说对不起干嘛。你不好好地去改正,只是对我说对不起,这是一种错误。还是不明白什么叫皈依,什么叫修行。(好了,下面有问题就一并读出来吧。我们今天答疑时间不超过十点半,剩下时间管理员还要做后续工作。不能太迟。)

问题三: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释: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的区别?(心灯一盏)

法师:这第三个问题问的是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的区别。这里面我只想说一下,这个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字面上的区别就可以了。不落因果的意思就是说因果业力与他无关。我举个例子吧。比如说一个开悟的人和一个没有开悟的人,你们俩个同时到街上去,碰到一个平常脾气很爆躁的一个人,都上去打他一下,能不能说这个没开悟的人会落因果,那个脾气不好的人马上就回击他,然后这个脾气不好的人一看到这个开悟的人就不还手了呢?很显然,没有,不会的。这就是所谓的,你如果不落因果,跟因果毫无关系的话,那肯定是错误的。那不昧因果是什么呢?我们还是以刚才的这个例子。一个没有开悟的人,他可能为了某种需求,可能想找刺激,或者无聊发泄,他想干嘛,他可能会去干这种愚蠢的事情。                    一个开悟的圣者,他绝对不会去干这种事情。没事干去上街狠狠地摔人家两巴掌,试试看,别人会不会对他回应?这叫做不昧因果。昧,就是迷惘的意思,他明白因果,尊重因果,是这样一个意思。在因果这个业报面前,开悟者自然有他的转身处。开悟者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没开悟者在当下当下的因果中,都是迷迷糊糊的。这就叫做不昧因果和不落因果的差别。所以当时那位堕落为野狐身的这位师父他这样来理解大修行者的,是很愚痴的,所以因为愚痴的缘故,所以他投身在这个畜牲道,但他也很聪明,所以做狐狸身,狐狸也蛮聪明的,所以这个果报非常清晰。有的善知识说,你看,说错一句话就这么严重的果报,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了,他这样理解是很愚痴的,当然要堕落为畜牲的身了。这是因果不虚的缘故。所以后来马祖道一禅师给他这个转语,开启他的愚昧啊,而且他当下印证,所以就能脱掉野狐身,然后转世为人。就是这样的,证明了因果不虚,证明了开悟的圣者绝对是不昧因果的。    (好了,最后两个问题也都打出来了,我来给大家作个解答,今天就结束答疑。请这个清净你放麦,不然等下你会串上来干扰。我再看下屏幕上后面两个问题,我代主持人读一下。)

问题四: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释:为什么临终要先行往生兜率净土,将来随弥勒下生,历尽贤劫,再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空空)

法师:首先看这第四个问题,为什么临终要先行往生兜率净土,将来随弥勒下生,历尽贤劫,再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个弥勒行者发愿的心。比如说修持慈宗的行者,他就这样发愿,发愿对净土的选择是这样,先行往生兜率净土,到兜率天上听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讲法,因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是昼夜不停转动不退法轮,这个未来佛将来要下生人间成佛的,他现在在天上不停地转法轮度化众生。那我们如果能够生在兜率天净土,能够亲聆弥勒佛的教导,那就绝对不会退转的。而且在经典上说,往生到兜率天的众生都是莲花化生,都花开即得见佛。不存在九品往生这样的,也很容易往生。在弥勒净土法门里面说得很清楚,因为弥勒尊佛成佛的是贤劫的第五尊佛,在我们的这个贤劫,将要有一千位佛出世。这个怎么讲呢?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人寿在不断地递减,在释迦佛的时代人寿大概一百岁左右,慢慢递减,每一百年减一岁,到了人寿十岁的时候,他就停止,因为人心向善,改往修来,所以寿命又增长,每一百年再增长一岁,然后一直到了人寿增长到八万四千岁的时候,然后再进入减劫的时候,这个时候弥勒佛降世。这个只是说在我们这个劫数的下一个劫数,下一个小劫,我们知道一个大劫有四个中劫,一个中劫有二十小劫,我们现在其实是处在第九小劫,那么这么短的时间内,弥勒佛就要降世,这个跟西方极乐国土当然不能比了。在佛陀说的显无边净土功德经里面有讲到,在娑婆世界一大劫,在极乐世界也就是一昼夜而已了。这时空是如此差异。那也就是说,如果在极乐世界是一昼夜的话,那我们这一千位佛陀早就降生早就灭度了。对不对,因为这个贤劫是一大劫啊。乃至到了未来星宿劫,这个时候你如果往生到兜率净土,追随贤劫千佛,都是不会退转的。那么,到星宿劫的时候,依然能够遇佛,得佛授记,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是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的。所以说对弥勒菩萨有信心,直接往生到兜率净土,这无疑是个净土中的净土,方便中的方便,绝径中的绝径。这是我经常说的三点。那么这个法门其实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一千多年的佛教传播当中,在我们中国是非常盛行的。最早传入我们中国的其实就是兜率净土,后来因为宣扬的人少,再加上历史的原因,后来的人对这个法门的误解,所以今天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这个网站很显然一直就在推崇这个净土法门。    那么这里为什么讲历尽贤劫再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当然了,贤劫结束,世界进入成住坏空嘛,现在是住劫嘛,那世界进入坏劫空劫的时候,那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都没有人类了,那你度化谁啊?世界空荡荡啊,那这个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很好吗,经书里面说随愿往生啊,所以这个时候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最合适最好的地方吗?所以根本就不耽误,所以这是慈宗行者所选择的道路。这个道路也是非常的殊胜。台湾有一位常照法师,他写了一首歌词叫我愿,弟子常照,今天发愿,也是这样一种愿望,历尽贤劫再往西行,得遇生生,游化十方,是这样一个宏愿。

问题五:顶礼法师,请法师慈悲开释:释迦牟尼佛授记弥勒何时成佛?佛陀曾讲此前有诸佛菩萨转生人世吗?(bbcom)

法师:弥勒佛何时成佛呢,这在经书上有讲。大家想想看,人间四百年,在兜率天上就是一昼夜,这弥勒佛在兜率天上达到两千年的天寿他就会降生,这时间就可以算得出来了,就在那个时候成佛。那个时候人类广行十善,寿命也很长。福报都很具足,弥勒佛降世的时候直接宣说出离世间和出世间法门。在此之前当然有诸佛菩萨转生人世,刚才不是说了吗,贤劫当有千佛转世,释迦佛是贤劫的第四尊佛,在释迦佛之前不是还有燃灯佛,迦叶佛吗,所以说,当然有无数的佛陀降生在这个人间,我们知道,降生在人间成就的佛陀他们都是应化身,诸佛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救度从来没有间断过。这是因为因缘啊,所以有的,肯定有的。但是这个时空太漫长了,我们必须把握今生,今生今世就是决定你超生和堕落最关键的一世。人生一世是很宝贵的,得到人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要作这样想。不要说,佛陀还挺多的嘛,我慢慢来,不是那么好玩的,这时空上差太多太多了。今生就要寻求解脱。(好了,今天晚上的答疑就到这里吧,祝大家晚安。)
 
 
 


[论坛小贴士]:
一、悲华楞严禅师者,内名体澄,外号光觉,中国佛教法眼宗第十一代传人,得法于福建龙岩中华山性海寺已故老方丈寂照慧瑛禅师。禅师还兼具临济宗、曹洞宗法嗣和南传四念处内观禅及藏传大圆满传承。禅师由净入禅,又由禅入净,由净又入密,直至禅净密三者融会合一。
二、有关法眼宗知识简介:
1、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是最后出现的禅宗集大成宗派,乃五代文益禅师所创,源出南宗青原一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后世因称此宗为"法眼宗"。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传到三祖永明延寿禅师时远播海外,时人视永明为弥勒下生,永明后法眼不重法嗣,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才重续法灯,虚云老和尚自续为法眼宗第八世,悲华光觉体澄禅师则续为第十一世。
2、“法眼四机”为禅宗中之法眼宗指导学人所用之四种机法。(一)箭锋相拄,谓师家之接化,针对学人上中下等各种机根而弯弓投矢,机锋相当,接化与领受之双方,紧密相契,无有间隙。(二)泯绝有无,谓令学人超越有与无二元对立之分别见解,而不令执着于父母未生以前之自己。(三)就身拈出,谓佛性真如原本即显现于世间各种千差万别之现象界中,师家遂藉此种具显于人人眼前之现成佛性,信手拈来,一一皆可随缘点化。(四)随流得妙,谓师家依学人根器,灵巧运用接化之机法,而令学人体得佛性之殊妙。
3、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类曹洞,其接化之语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消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此亦先利济的意思。《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三、悲华楞严体澄光觉禅师云:总之,法眼宗的宗风灵活、顺机、直接了当又细密无间。它是禅宗最后出现的派别,他融合了前面的各宗派所长而带融通性,并对当时代宗门极具批判性,对今世亦不过时,被誉为是佛门“僧值”、“纠察”。1943年虚公正式接续法眼宗,将法传于祈请传宗的本湛青持师祖,1946年师祖圆寂,为续法眼师祖又将法代传于寂照慧瑛恩师。1991年吾值遇寂照慧瑛恩师,恩师复又传法予我,5年后恩师圆寂(1996)。恩师也是虚公的戒子,在师祖圆寂时虚公又亲自代传法卷给恩师。恩师又于91年时将法眼之法传于吾,吾之法眼派号:体澄光觉,是为记。(文/释悲华)

| 返回首页 | ※※※迈向解脱!※※

信息备案号: 闽ICP备16026213号
  • 联系我们 - - 论坛存档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BBSXP 2008 MSSQL © 1998-2024 Yuzi.Net
  •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
    Server Time 2024/11/1 11:42:55